浙江省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实施细则(共5篇)
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使我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原称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以下简称“中型灌区改造项目”)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水利部联合颁布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国农办[2005]26号),结合浙江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中型灌区改造项目是指对灌溉面积5~30万亩的中型灌区的灌排骨干工程进行配套完善和节水改造的项目,重点为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提供灌排骨干工程条件。通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第三条 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实行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审定。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择优立项的原则。
第四条 中型灌区改造项目扶持的重点区域是农业主产区、水资源短缺区,兼顾其他地区。
第五条 凡属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均依照本实施细则管理。
第二章 申报条件和主要建设内容
第六条 申报的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该中型灌区的总体规则已编制完成,并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二)纳入《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规划》;
(三)水源有保障,主要水源工程完好;
(四)灌区骨干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制约;
(五)单个项目的总投资一般不超过2400万元。第七条 中型灌区改造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干支渠(沟)道开挖疏浚;
(二)干支渠道衬砌防渗;
(三)干支渠(沟)系建筑物(农桥、涵洞、水闸、渡槽、倒虹吸管、隧洞等)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
(四)输水管道、暗渠建设及节水设备购置;
(五)渠首工程改建、维修及加固;
(六)泵站(总装机容量不超过5000kW)及配套输变电工程(电压等级不超过35kV)新建、改造;
(七)泵站、闸坝、干支渠管护设施及量水设施、施工临时工程设施等。
第三章 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
第八条 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建设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省、市、县(市、区)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部门筹集资金(含灌区管理单位筹集资金,下同)。按项目管理资金,不留资金缺口。同时,依照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在一事一议前提下,鼓励引导受益乡镇、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方 2 式参与项目建设。
第九条 单个项目的总投资一般不超过2400万元,在此限额内,根据经济发达地区少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多补助的原则,确定单个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的扶持额度。省财政按中央财政资金的80%配套,市、县(市、区)财政配套资金按省财政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配套政策执行。剩余资金由省、市、县(市、区)水利部门按项目建设资金不留缺口的原则筹集,其中,省级水利部门按剩余资金的30%与40%两类标准(欠发达和海岛县(市、区)以及享受省财政“两保两挂”体制和工资转移支付的41个县(市、区)是省承担40%,其他地区省承担30%)予以筹集。
第十条 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建设资金中,用于项目的勘测设计费、建设管理费、不可预见费占该项目建筑及安装工程费的比例分别为2.5%、3%、5%,在市、县(市、区)财政配套资金中列支。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资金应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各项资金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严禁挪用、截留和抵扣。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财政部门、水利部门和农发办应配合审计部门做好资金审计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第四章 申报程序和评估审定
第十二条 项目所在地市、县(市、区)水利部门会同同级农发办根据当地农业综合开发状况和中型灌区改造建设的需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每年6月底前向省农发办、省水利厅联合行文(一式15份)提出下一项目申请。
第十三条 省水利厅会同省农发办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初步评估。项目评估在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采取实地考察、现场答辩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评估重点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水土资源状况、采用的规划设计方案、工程措施的合理性、费用估算、资金配套能力、项目效益情况和前期准备工作等。
第十四条 省农发办和省水利厅根据项目评估情况确定项目申报方案,于每年8月底前联合向国家农发办、水利部农发办报送下一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五章 计划编报和批复下达
第十五条 根据国家农发办和水利部农发办下达的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审定意见、项目投资控制指标及编报项目实施计划通知,省水利厅和省农发办组织项目所在地市、县(市、区)水利部门、农发办和灌区管理单位编报项目实施计划,并联合上报国家农发办、水利部农发办。
第十六条 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实施计划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提要,项目所在地经济社会概况及灌区基本现状,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水供需平衡及水质分析,建设标准及规划设计方案,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费用估算及资金筹措,效益及经济评价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管理及施工组织,运行管护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有关表格(包括项目费用估算总表,项目经济社会及基本现状表,项目水供需平衡及经济评价结果表,项目建设任务、投资、效益计划表等),有关图纸(包括项目位置图和平面布置图等)。项目实施计划中应体现项目技术审查、评估、审定 4 意见等相关内容。
项目市、县(市、区)农发办和水利部门向省农发办、省水利厅上报项目实施计划同时,必须专门对市、县(市、区)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部门筹集资金作出明确承诺,并明确资金的具体来源。
第十七条 省农发办、省水利厅根据国家农发办和水利部的批复,向项目市、县(市、区)转批下达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实施计划。市、县(市、区)水利部门和农发办按省批复的实施计划组织编制项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
项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项目初步设计必须报省水利厅、省农发办审批。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对该设计进行交叉审查,提出书面审查意见,施工图设计报告及审查意见须报省水利厅、省农发办备案。
第十八条 市、县(市、区)水利部门、农发办和灌区管理单位要严格执行批复下达的项目实施计划。如确需变更项目实施计划,应依据修订的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并按下述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一)拟变更建设内容的投资额达到或超过批复下达的项目总投资额的15%的,由市、县(市、区)水利部门、农发办联合行文向省水利厅、省农发办提出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及概算的请示,经省水利厅、省农发办审核后上报国家农发办和水利部农发办批准。
(二)拟变更建设内容的投资额未达到批复下达的项目总投资额的15%的,由省水利厅会同省农发办审核批准,并报国家农发办、水利部农发办备 5 案。
(三)变更项目实施计划,应按上述要求在批准项目立项(下达项目投资控制指标)的当年12月底或次年6月底之前报送变更报告。
(四)项目基本预备费必须由市、县(市、区)水利部门、农发办联合行文向省水利厅、省农发办提出申请,经批复后方可规范使用。
第六章 建设实施
第十九条 中型灌区改造项目的建设期一般为2年,建设期从初步设计批复之日起计算。凡经批准立项的项目,要按期建成并达到规定的建设标准。
第二十条 项目初步设计一经批复,工程建设应先使用市、县(市、区)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部门资金,省财政厅将视市、县(市、区)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部门资金到位情况分年拨付中央财政资金和省财政配套资金。
第二十一条 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公示制。项目法人为灌区管理单位,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予以明确。主要单项工程通过招标投标选择符合资质要求的施工单位承建,通过招标投标选择符合资质要求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要对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投资、资金来源和效益等进行公示。
第二十二条 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初步设计经省水利厅、省农发办审批后,灌区管理单位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第二十三条 市、县(市、区)水利部门和农发办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第二十四条 市、县(市、区)农发办和水利部门应于每年3月底前分 6 别向省农发办、省水利厅报送上一项目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
第七章 竣工验收
第二十五条 项目必须于初步设计批复起,2年内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市、县(市、区)水利部门和农发办负责验收准备工作,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自验合格后向省水利厅、省农发办提交竣工项目省级验收申请。省级验收合格后将由国家组织项目抽验或委托省级验收(认可省级验收)。
第二十六条 竣工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单项工程质量情况;投资计划完成情况,资金到位及使用管理情况;预期效益;运行管护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情况;文档管理情况等。
第二十七条 省水利厅、省农发办组织竣工项目省级验收,市、县(市、区)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项目建设竣工报告;
(二)项目工程质量检验报告及监理报告;
(三)项目财政资金到位及使用管理情况报告;
(四)项目资金审计报告;
(五)项目验收统计表;
(六)项目竣工图纸;
(七)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第八章 运行管护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十八条 项目竣工后,应明确运行管护主体,及时办理资产移交和登记手续;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保证工 7 程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
第二十九条 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灌区运行机制,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建立用水户协会。要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测算供水水价,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龙潭灌区位于广东省陆丰市东南部, 北自陂洋镇, 南到滨海甲子、甲东、湖东、碣石诸镇, 东与惠来县接壤, 担负着21.55万亩 (其中1.88万亩属惠来县) 农田灌溉用水及灌区内11个镇 (农场) 、98万人口、142家企业生活生产用水的供水任务;是以龙潭水库 (大<二>型水库, 总库容11280万m3) 、巷口水库 (中型水库, 总库容4626万m3) 作为主要灌溉水源, 由总干渠1条, 分干渠8条和总干渠直属支渠157条组成主要的供水渠系, 总干、分干、直属支渠总长306.26km, 有渠属建筑物511座;直接灌溉面积达18万亩, 补充灌溉面积3.55万亩, 总灌溉面积为21.55万亩, 属中型灌区。
2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龙潭灌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 经过几十年的运行, 也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2.1 渠道过水能力不足
总干渠有多段渠道的输水能力未能达标, 每年减少的流量在39.13%~13.76%之间;尤其巷口渡槽更是影响干渠发挥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巷口渡槽于1959年修建, 设计要求满足龙潭水库下泄流量13.8m3/s, 但现在只能过水8m3/s, 与设计输水要求相差较大, 造成大量弃水, 降低灌溉保证率。
2.2 渠道淤积及污染
总干渠沿程淤积多处, 最严重的是许厝宁大填方下 (桩号30+904) 至甲西节制闸 (桩号36+442) 渠段, 常年淤积、屡清屡淤。本段原设计渠底纵坡1/10000, 流速太低, 是导致淤积的主要原因。
甲子北门渠段穿越人口密集区甲子镇, 污积物最大堆积厚度0.5m, 而且水质污染也十分严重, 对下游居民用水十分有害。
2.3 渠道防渗层破损
1977年对总干渠0+000~36+000段进行过水试验, 通过测量沿程分水建筑物分水量, 计算得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7。原因是灌区建设时采取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 施工质量远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以致防渗层建成后逐渐剥落破损。
防渗砼面层破坏后除增加渗漏损失外, 还使得糙率提高、过水能力降低, 渠堤浸润线提高, 引起坡脚牛皮胀、滑坡。实地勘查可见青南溪、虎仔山等填方段多处堤坡脚处在饱和状态, 在强降雨时还造成渠道外坡大面积渗流, 严重的甚至引起滑坡。
2.4 边坡失稳
总干渠填方段曾发生几次跨渠堤事故, 一次是1987年“5.21”超设计标准暴雨, 因山坡区间集雨、渠内洪水漫堤导致山边渠垮渠堤;一次是2010年“6-25”, 出现超3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 导致山洪暴发, 造成渠段被冲垮190m, 8处山体滑坡, 渠下涵崩塌3座。
2.5 渠系建筑物年久失修
总干渠及各分干渠入口的渠道建筑物共30座, 多数年久失修, 仅有9宗能正常运行。
2.6 灌溉用水管理制度不完善
整个龙潭灌区仅龙潭水库、巷口水库有观测设施, 其余基本无管护设施, 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人们对水的商品价值观念很薄弱, 不交、少交水费现象很严重。
3 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龙潭灌区现有主要水源工程有:龙潭水库及巷口水库, 其中龙潭水库在保证率P=90%下可供给灌溉水量为19836.5万m3;巷口水库在保证率P=90%下可供给灌溉水量为7014.49万m3, 可供给灌溉水总量为26850.99万m3。
灌区总灌溉面积21.55万亩, 水田有11.53万亩, 旱园有10.02万亩, 种植的作物有早稻、晚稻, 春、秋花生, 早、晚、冬花生, 蔬菜及果树等, 复种指数2.31, 全年种植总面积496930亩。现状渠道利用系数ηc为0.455, 枯水年综合灌溉毛定额为1314.45 m3/亩, 18万亩保灌耕地需水量为23660.1万m3。
节水配套改造后渠道利用系数ηc可提高到0.6298, 枯水年综合灌溉毛定额为928.76 m3/亩, 18万亩保灌耕地需水量为16717.68万m3。灌区内工业、生活等需水量为7720.74万m3, 此外, 陆丰核电站也计划从龙潭水库取水, 预计每年需水量为630.72万m3。故项目实施后, 其他用水合计应为8351.46万, 平均分配给各月。
目前灌区在保证工业、人畜用水后, 仍然缺水4529.85万m3。致使面积3.45万亩的良田无水灌溉。
灌区进行节水配套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后, 灌溉余水1781.85万m3, 即可恢复保灌面积18万亩, 并补充灌溉面积1.92万亩, 相对于灌区未改造前, 增加灌溉面积5.37万亩。
4 主要措施
4.1 工程措施
本灌区设计保证率为90%, 枯水年综合灌溉净定额为928.76m3/亩, 其中5月份灌溉用水量为最大, 为4208.8万m3, 加上每个月其他用水量643.4 m3, 共4852.2万m3, 综合灌水率为0.8685 m3/s·hm2。渠道按续灌方式设计, 灌溉流量按设计流量, 加大流量和最小流量进行计算。总干渠各段设计流量按各分干渠由下至上, 由末端向前, 逐级、逐段进行推算累加而得, 详见表1。
渠道过水断面拟结合现有渠道断面型式, 采用梯形断面 (局部采用箱涵结构) , 内坡系数采用1.25或1.5, 采用C20素混凝土衬砌防渗, 大填方段渗透严重的渠段还加铺塑料薄膜, 糙率取0.017, 渠底比降采用1/5000, 局部作小调整。
灌区总干渠所需重建或加固的渠系建筑物有排洪闸、渠下涵、节制闸、分水闸、放水涵、渡槽等, 其工程级别均为4级。
4.2 管理措施
龙潭灌区实行“灌区+用水户协会+用水户”新型管理体制, 灌区管理局负责总干渠、分干渠、支渠 (流量在1.0m3/s以上) 的管理、运行及维护, 适时、适量、科学合理供水;各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所在区域 (流量在1.0m3/s以下) 支渠及斗渠、农渠的管理;用水户自主用水, 按方计量缴费。改革水费计收方式和制度, 推行水务公开, 让用水户用明白水, 交放心钱, 充分调动灌区群众主动参与水利工程管理的积极性。
结束语
第一条指导思想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项目,以“两改一提高”为目标,以加强工程建设与规范管理为手段,各级政府积极支持,通过资金整合、统一规划、区域推进,迅速提高灌区建设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宗旨。
第二条竞争投资(立项)原则
(一)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
(二)专家评审、择优排序原则
(三)统一规划、效益优先原则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
(五)整合资金,完善机制原则
第三条竞争投资(立项)条件
(一)灌区所在地政府承诺条件
1、当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配套资金足额落实到位。
2、水管体制改革人员经费足额落实到位,养护经费按原水管体制改革方案如期到位。
3、在工程建设期间,组建相应的地方协调领导组织,创建良好的工程建设施工环境,确保项目工程如期完成。
4、结合灌区项目工程建设,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做好与项目工程相匹配的田间水利工程建设。
5、积极制定有关政策,推进灌区划边定界工作,规范项目区管理。
6、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节水意识。
7、积极组织用水户搞好水费缴纳工作,杜绝搭车收费、截留水费等现象。
8、积极引导并组建基层用水户组织,建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与管理长效机制。
(二)灌区建设管理单位参与竞争的条件
1、加强项目法人的组织建设,定期举办相关业务人员培训,提高建管人员业务素质。
2、做好已建工程管护,确保工程效益发挥。
3、上一年度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成项目投资计划,并无违规违纪行为。
4、项目建设程序管理规范,各参见单位项目无违规违纪行为。
第四条竞争投资(立项)程序
(一)省发改委(或财政厅)、省水利厅根据中央下达我省的灌区年度项目投资规模,在全省范围内按照1:1.1的灌区竞争排序(立项),具备竞争立项条件的灌区在省水利厅和发改委或财政厅组织下进行竞争。
(二)省水利厅、发改委或财政厅组织项目专家组对参与竞争的灌区按照百分制进行筛选,由高分到低分初步拟定灌区,初选立项灌区名单,在河南水利网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三)公示无异议后,省发改委或财政厅、水利厅联合行文上报国家发改委或财政部、水利部核查备案。
第五条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竞争立项参照本办法执行。
[发布日期: 2009-05-13 ]
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的验收工作,逐步使项目验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根据《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验收程序
1.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建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进行总结。经自查自验合格后,向省水利(水电)厅(局)提出验收申请。
2.由省水利(水电)厅(局)会同省计委选派3名以上熟悉工程技术的人员和1名以上熟悉基建财务的人员联合组成验收专家组(其中部分人员可以从规划设计院、科研单位挑选),对提请验收的项目进行验收。验收结束后,将验收总结报告及其它有关资料送省水利(水电)厅(局)复审,签字盖章。
3.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水利部对通过省级验收的项目进行抽查。
二、验收依据
1.《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2.灌区续建配套改造规划及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
3.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有关规定。4.有关技术规范、规程。
三、验收条件
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验收要具备如下条件:
1.项目建设单位按照上级批准下达的计划和要求,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2.工程建设项目经试运行或技术检测,工程质量达到了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3.项目规划、扩大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批复文件、有关图表、财务决算、工作总结、实验报告等文件资料齐全,符合建档要求。
四、验收资料
验收时,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供下列资料:
1.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设计报告和图表等。
2.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水利(水电)厅(局),各级政府的有关文件、规定。
3.资金拨付文件、财务帐目、财务预算、决算报表、农民自筹资金帐目及投工投劳统计表、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
4.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纸、竣工报告和建设总结报告、工程照片及录像资料等。
5.项目所在灌区水费改革及转换机制具体措施落实情况。6.效益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
7.定期上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水利部的《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阶段考核表》。
五、验收内容
1.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机构是否健全,各方面负责人是否切实负起责任。2.项目是否按水利部农水司批复的建设内容和要求按期完成。
3.工程建设任务、效益面积是否全部完成。工程建设(包括工程的规划设计、材料、设备选购、施工、安装、运行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了哪些在当地有推广意义的先进技术。
4.项目建设资金是否按批复计划执行;各级配套资金是否按规定的比例及时、足额到位;资金使用、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有没有挪用、挤占等问题。5.项目建成后其效益指标能否达到《实施方案》中确定的标准。
6.项目建成后,是否建立健全了工程管理组织,制定了管护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
7.项目所在灌区水费改革及转机建制情况。
六、验收方式
1.验收采取听取汇报、查阅文档、实地考察、征求基层干部群众意见、专家评议、综合评价等一系列具体环节来完成。验收组要在听取汇报和查阅文档的基础上,随机抽取部分子项目到现场实地考察,征求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请五名以上的受益群众填写《群众意见调查表》(附表9),并存入验收档案。
2.项目分“优良工程”、“合格工程”及“不合格工程”三个档次。按评分要求,由每个成员独立填写自己的《验收专家评分表》(附表10),相应各项取平均值填入《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证书》(附表7)。总分90分以上为“优良工程”,70—89分为“合格工程”,69分以下为“不合格工程”。验收小组要本着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提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综合性评价意见,小组所有成员均在验收报告栏内签字(附表7)。
3.通过验收的项目,验收意见中应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缺点和不足。对未能通过验收的项目,应帮助查找原因,提出补救建议。限期改正,条件具备时重新组织验收。
七、验收总结
验收工作完成后,验收组写出验收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验收工作概况;项目建设任务和资金投入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和抽验的分项目的工程建设质量、数量和工程效益情况;项目建设的具体做法和经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
八、文件存档
1.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设计报告和图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水利(水电)厅(局),各级政府的相关文件、规定;资金拨付文件、财务帐目、财务预算、决算报表、农民自筹资金帐目及投工投劳统计表、审计报告,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纸、竣工报告和建设 总结报告等由建设单位存档。
2.验收工作总结报告、《验收证书》及《验收专家评分表》、《财务报告表》(附表11)、《群众意见调查表》、《验收组专家名单》(附表12)、工程施工照片及前后的对比照片、施工录像等由省水利(水电)厅(局)存档。
3.验收总结报告、《验收证书》、专家签名的专家组名单、有代表性的工程照片及录像带等报水利部农水司备案。
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评分说明
一、建设资金(25分)
1.地方配套资金额度(10分)
满足与中央下达资金1.5:1的配套比例,并且是专项用于续建配套的基建投资(10分);满足1.5:1的要求,但非专项用于续建配套的基建投资(8)分;不满足1.5:1的要求,但差额部分已在下基建投资计划中预安排(5分);不满足1.5:1的要求,差额部分也未作安排(0分)。2.资金到位时间(5分)
能按工程进度要求及时到位(5分);不能按工程进度及时到位,但对工程进度影响不大(3分);不能按工程进度及时到位,对工程进度影响较大(0分)。3.资金使用管理(10分)
资金使用、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做??资金拨付文件、财务帐目、财务预算及决算报表、审计报告等资料齐全(10分);资金使用、管理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但规章制度不健全(5分);资金使用管理混乱,资料不全(0分)。
二、技术文件(20分)1.项目立项文件(8分)
灌区总体规划、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设计说明书、工程预算报告、批复文件等资料齐全,论证充分,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在当地有推广意义的先进技术(8分);有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工程预算报告、批复文件,论证较充分,基本达到有关技术规范要求,采用的技术有一定先进性(4分);有项目可报告、初步设计、工程预算报告,无批复文件,论证不充分,不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要求,未采用先进技术(0分)。2.项目建设文件(8分)
实施方案中工程项目建设地点明确、内容详实、技术可行、工程量准确、概预算精确,工程建设过程的施工、监理、财务资料齐全(8分);实施方案中工程项目建设地点明确、内容详实、技术可行、工程量欠准确、概预算欠精确,工程建设过程的施工、监理、财务资料较齐全(4分);实施方案中工程项目建设地点不明确、内容不详、工程量不准确、概预算不清,工程建设过程的施工、监理、财务资料不全(0分)。
3.竣工文件(4分)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纸、竣工报告齐全(4分);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纸、竣工报告较齐全(2分);项目试运行报告、工程决算报告、竣工图、竣工报告不齐全(0分)。
三、工程完成情况(30分)
严格按水利部农水司批复的内容施工建设,施工过程中能按《管理办法》要求及时填报阶段考核调查表,并保证项目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工程照片、施工录像等工程进度资料齐全(30分);能按批复的内容施工建设,按《管理办法》要求填报阶段考核调查表,主要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工程质量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工程照片、施工录像等工程进度资料较齐全(15分);不能按批复的内容和工期进行施工,不按时填报阶段考核调查表,工程质量问题较多,工程照片、施工录像等工程进度资料不全(0分)。
四、建设与管理机构(5分)
领导重视,由主要负责人组成组织协调机构,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各方面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工程建设保质保量按时完工,项目建成后,能及时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组织,制定管护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5分);领导重视,成立一般性工作机构,能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资金足额到位,保证工程保质保量完工,项目建成后,能及时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组织,制定管护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3分);成立领导机构,但不能很好协调各方面关系,不能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不能保证工程保质保量完工,不能及时建立工程管理组织(0分)。
五、灌区改革(10分)
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灌区改革,改革力度大,并已出台相关文件。水费成本计算合理,基本达到按成本计收。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在农民参与管理等方面有新突破。(10分);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灌区改革,但改革力度不大。水费未达到按成本计收,但已出台有关政策促使水费按成本计收。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但没有新突破(6分);地方政府对灌区改革不积极,水费未达到按成本计收,管理体制改革没有措施(0分)
六、工程效益(10分)
东乡族自治县是国列省扶重点贫困县, 也是甘肃省三个特有民族之一东乡族的发祥地。全县辖2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1893个合作社, 总户数5.29万户, 总人口27.96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26.92万人。总人口中东乡族占85.37%, 汉族占11.02%, 回族占3.55%, 其他民族占0.06%。全县海拔1735m~2664m, 年均降水量350mm左右, 年蒸发量高达1437mm。境内群山起伏, 沟壑纵横, 植被稀疏, 十年九旱, 灾害频繁, 自然条件严酷, 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 东乡苦瘠甲陇中”之说, “一苦 (生活环境艰苦) 、二穷 (县穷、民穷) 、三缺 (缺资源、缺资金、缺人才) ”是东乡的基本特征。
2012年底,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9787.5万元, 其中农业生产总值3179.1万元, 工业生产总值为2091.1万元, 第三产业总值4517.3万元, 财政收入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62元, 全县以农业为主,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等,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部分农户尚未解决温饱, 经济作物有花椒、果类等。有耕地面积2.45万hm2, 农民人均占有0.09hm2, 有效灌溉面积1.12万hm2, 农民人均有0.028hm2, 保灌面积0.604万hm2, 实灌面积0.479万hm2, 电灌面积0.45万hm2, 粮食总产量为73032万kg, 其中夏粮产量为749.52万kg, 秋粮产量为5971.57万kg, 人均占有粮249.7kg。区内经济基础薄弱, 资源匮乏, 自然条件差, 当地群众至今尚未全面解决温饱问题。
二、农田水利现状
全县共建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58座 (处) , 小型独立引水干渠6条 (处) , 总长度112.77km, 防渗衬砌干渠21.09km, 仅占18.7%。支渠296条、356公里都是土渠。全县有河滩、达板、唐汪、大塬、三塬、果园、那勒寺7个万亩灌区, 6条引水自流工程分别由河滩、唐汪、达扳、果园、三塬、那勒寺6个水管所管理;有中型电力提灌2处 (11级) , 小型电力提灌185座, 这些电力提灌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泵房都是比较简陋的土木结构, 经过40多年的运行, 部分机电设施老化、泵房塌陷, 泵站大多数处于病危及带病运行的现象十分突出。据调查, 全县现有提灌工程196座, 其中正常运行的只有45座, 带病运行的有111座, 报废停运的达40座。这些水利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普遍存在着工程老化严重、配套不齐等突出问题。2010年河滩灌区实施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2011年实施了达板干渠衬砌改造工程, 2013年正在实施果园末级渠系改造工程。
三、存在的不足
东乡县大部分渠道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由于年久失修, 带病运行甚至停运的现象十分普遍, 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东乡县灌区由于近十几年来未能进行大规模的衬砌改造, 渠道淤积、渠系建筑物摧毁严重, 过水能力逐年下降, 渠水利用系数低, “跑、冒、漏”现象十分普遍, 直接影响农田正常灌溉和粮食生产, 由于受资金限制, 目前的维修只能停留在局部地方, 大规模的维修改造无法展开。
总投资650万元的达板渠道衬砌改造工程现已完工。工程主要衬砌引水渠道541.52m、明渠9334.4m;修建钢筋砼暗渠2处, 长1236.03m;加固隧洞2座, 长364.4m;修建各类渠系建筑物105座。该工程的投入使用, 有效改善了当地0.101万hm2农田灌溉条件, 节约了水资源, 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
达板灌区干渠衬砌工程采用全断面衬砌、全断面防渗。渠道为梯形断面, 边坡均为1/2, 护坡采用厚6cm的C20预制砼板, 板下铺设土工布 (500g/m2) , 渠底两侧坡脚设砌石砼封顶齿墙, 渠底下60cm处铺设一层0.2mm厚的塑料薄膜。干渠衬砌施工的基本顺序是:渠槽土方整修—塑膜铺设—渠底土方回填夯实—底角齿墙砌筑—砼板安砌—结构缝、伸缩缝处理—砼封顶板现浇—坝面整修—竣工清理—竣工验收。项目建设是集土方、砌石、混凝土为一体工程, 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与对策
在2011年达板渠道衬砌施工中, 由于遇到不同的干渠土质和不同的天气温度等原因, 在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难点问题, 根据自身的施工实践, 对其中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总结出相应的最佳方案, 对今后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相互交流, 为今后灌区渠道衬砌总结施工经验, 不断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㈠粉沙质土的回填压实问题在启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中, 主要施工内容是衬砌干渠渠首段6.3km, 维修节制闸两座。在渠道的衬砌工程施工中, 由于原渠道宽为6m, 改造后渠道缩窄为2m, 需要进行土方回填, 根据施工技术要求土方回填上三压二 (虚土上30cm, 压实后20cm) , 干密度达到1.6t/m3。在施工中, 部分渠段出现回填土方达不到设计干密度情况 (施工队严格按施工要求进行施工) 。分析:监理人员与施工队技术人员通过现场调查, 发现干渠渠首两岸弃土为多年渠道清淤的洮河泥沙, 沙粒比较细, 基本为粉沙。由于两岸弃土堆积较高而含水量低 (10%以下) , 根据现场情况, 管理人员经过分析, 认为压实土方达不到设计要求一是与土质有关, 二是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对策:监理部与施工队研究决定, 进行不同含水量的土方做压实试验。在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 分不同的含水量进行碾压试验后, 发现含水量在16%~19%时, 干密度可达到较大值1.55t/m3。经过设计人员测算, 按1.55t/m3可以满足工程质量要求, 最后回填土压实干密度按1.55t/m3验收。
㈡渠道底塑料薄膜铺设中出现的问题干渠衬砌工程按照设计要求, 渠底下60cm处铺设一层0.2mm厚的塑料薄膜。铺设前, 首先用机械进行渠底土方开挖, 而后人工进行平整、铺设薄膜, 薄膜铺设按顺水流方向, 采用滚放方式, 搭接长度30cm, 渠底塑膜铺设、搭接完毕, 进行渠底土方回填压实。但当渠底土方回填压实完毕, 进行下一道工序齿墙砌筑时, 发现塑膜宽度余量不足, 无法与渠坡土工膜进行搭接。分析:经现场分析原因有两条。一是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设计中薄膜的施工宽度是按渠道净宽考虑计算, 而在实际施工中渠底虽经人工平整, 但渠底土仍存在高低起伏、虚实不一的情况, 而且部分渠段渠底存在淤泥, 回填渠底土方使塑膜受压变形收缩;二是施工中, 铺设的塑膜与支持面没有完全贴实, 塑膜下有空气或有明水。在土方回填时, 造成空气或水不能顺利排出, 使塑膜鼓胀出现皱褶、悬空现象。为了避免上述问题, 工程指挥部采取了几点措施。一是要求设计单位, 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施工实际情况, 留出余量;二是施工中做到严格监控, 塑膜的铺设必须在干燥无水的情况下进行, 渠底明水必须排除, 铺设的塑膜要与支持面贴实, 塑膜下的空气排净;三是回填渠底土时, 从一头开始往另一头赶, 使膜下空气 (或明水) 能顺利排出, 避免使空气或水在膜下集中, 造成薄膜鼓胀而出现悬空、褶皱现象。
㈢渠坡坡脚塌陷问题2011年秋冬季施工的渠道衬砌工程, 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 部分渠段出现砼板护坡下部第一行板塌陷的现象。发现由于坡脚板的塌陷, 造成渠坡角一至两条纵缝出现裂缝, 使水进入混凝土板下, 在冬季极易造成冻涨, 渠坡遭到损坏, 影响了渠道的正常运行。分析:灌区改造项目中, 渠底两侧设砌石砼封顶齿墙, 高60cm (其中M10浆砌石高45cm, C15现浇砼高15cm, 齿墙顶宽45cm, 底宽60cm) 。进行齿墙砌筑时, 施工队为了方便施工, 在齿墙靠坡脚的一侧开挖了施工工作面, 完成后由于空隙较窄, 回填土方夯实困难, 回填土不密实而沉陷, 造成了坡脚第一行板塌陷。同时, 在施工中, 由于现场管理人员经验不足, 对回填土没有严格监控。对策: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基础齿墙砌筑时, 靠近坡脚的一侧严禁留工作面, 以避免坡脚超挖影响后续工序的施工质量;二是加强监控, 一旦出现超挖现象, 土方回填单独作为一个工序进行报验, 现场监理加强监控, 要求用铁锤等分层夯实, 保证回填土方的密实度。
㈣渠坡横向伸缩缝两侧衬砌板, 在冬季节易冻胀问题灌区在2011年的渠道衬砌工程, 渠坡每隔12.4m设一道横向伸缩缝。伸缩缝设计为6cm厚, 底层2cm砂浆层, 中间2cm沥青胶泥, 上层2cm砂浆层。在当年冬季寒冷季节, 伸缩缝两侧的砼板出现明显的冻胀破坏。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施工中胶泥填量较少, 砂浆量多、标号高, 造成伸缩缝过硬造成。对策:灌区在以后的施工中, 更改了设计, 变为底层铺一层油毡, 中间4cm胶泥, 上层2cm砂浆保护层, 并注意控制砂浆标号在75号左右, 这样避免上述现象。
五、结语
东乡县唐汪、达板、河滩灌区干渠均在1个流量以上, 在干渠衬砌中应该采用“圆弧形底座T形”衬砌比平底较好, 因为东乡县冬天比较寒冷, “T形”衬砌经过越冬, 容易凸涨而损坏, 缩短了衬砌工程的使用寿命, 起不到节水效果。
东乡县灌区支渠均在1个流量一下, 在衬砌改造中应该采用“U形座槽”节水效果比“T形座槽”较好, 且在运输中不容易破碎。
【浙江省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实施细则】推荐阅读:
申报浙江省足球体育传统项目工作总结10-13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申请指南06-10
浙江施工图审查实施细则11-07
浙江省政府项目代建合同10-16
浙江高考作文浙江精神09-08
浙江省考试说明10-20
浙江省信访条例11-27
浙江省教师招聘试卷06-10
浙江省会计从业考试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