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课文片断赏析

2025-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荷花》课文片断赏析(精选4篇)

《荷花》课文片断赏析 篇1

难点处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教师出示句子)同学们,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1:钻。

生2:长!

生3:露!

生:挤。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词可用,课文为什么要用冒字呢?请同学们用心的读读这段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冒出来是怎样的长出来?

(学生开始读书、思考)

生1:是急切的长出来!

师:很好。

生2:我认为是迫不及待的长出来。

师:你真会动脑。

生3:是生机勃勃,使劲的长出来。

师:就请你们分别把这些词语填到原句中,自己读读吧!

生:学生开始试着读句子。

师:同学们,这些白荷花这么急切地要冒出来想干什么呢?

生1:白荷花想看看这美丽的世界。

生2:它们想和小鱼交个朋友。

生3:它们方法和小蜻蜓们一起做游戏。

【教后想说的话】

课文《燕子》教学片断赏析 篇2

教学片段一:

师:好,现在请大家细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学习,完成下面任务:(出示)你觉得作者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注意每个人选择不同的景物进行交流,尽量不要重复。

生自主学习。

生:我觉得“赶集”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因为它写出了春天里花、草、叶争着比美的情景。

生:我有补充,我也觉得这个词写得好,“赶集”是指人们一起上市场的样子,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用了比喻的方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的景象,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花儿正在比谁长得美,一棵棵小草争着向上长的镜头。

师:说得真好,不仅说出了词语用得好的原因,还说到了修辞,你们组的学习效率真高。

生:这一句中的“聚拢”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这些植物生机勃勃的样子。

师:你也有一双慧眼同,读得很仔细。而且运用得也很及时。

生:“吹拂”这个词用得好。因为这个词写出了春天的风很轻、很柔,吹在脸上很舒服,不像冬天的风那样刮在脸上很疼。

生:我认为“洒落”这个词也写出了春风轻、柔的特点。

师:春雨细细的洒落下来,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让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落在脸上痒痒的。

师:你认真阅读了《春》这篇文章,所以才会有这么美的想象。想象阅读要注意积累,还要学会运用,这样的阅读才是有用的。

生:“柔”这个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小河边,柳会刚刚长出了嫩嫩的芽儿,她们对着小河在照镜子 ,一阵风吹来,柳枝摆动着长长的枝条儿,仿佛在梳洗自己的辫子。

师:多么丰富的想象!是不是该送给她掌声?在体会词语的时候,加上自己的描述就可以把这种体会说得更生动形象。其实,在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字也写出了柳枝刚发芽的情景。

生:“柔”

生:是“展开”。

生:“鹅黄色”也是的,一般刚长出的新叶子都是这种颜色的。这几天我注意观察了,河旁的柳枝现在就是这种颜色的。

[设计意图: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经验。本来我只想把这些词圈画出来,然后让他们讨论一下的,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个环节如果这样处理很不好,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显得很被动,与其这样教学,还不如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再来反馈学习情况更好。

通过课堂实施,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我预设得更好,学生的思维的确不能小看。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对于作者如何写好景物,通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来了解在语文中,用好词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反思:这一教学片段自我感觉很好,学生能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学生的发言不再是简单的“我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而是关注了好在哪儿,能够从修辞、作用等方面体会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正是我预期的效果。在这段教学中,还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学生说“各色鲜艳”“烂漫无比”这两个词感受到了春天的颜色很多,花儿开得很美。再比如“赶”字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的情景……

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如果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有效性就会落到实处。

教学片段二:

师:读读第3、4自然段,小组内讨论,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出示小组学习的内容)

生:我看到了燕子在飞行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燕子在休息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燕子在捕食呢。

师出示三幅画面:现在,请你任选一幅画面来说说。

生讨论、交流。

(第一幅画面是燕子由这边的稻田飞到那边的柳树下的情景;第二幅是燕子横掠过湖面时的情景;第三幅是燕子停息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这三幅画面真实地描写出了燕子给春光增添无穷乐趣的景象。出示这三幅画面旨在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第一幅中主要展现出了燕子飞行速度快,飞行姿态优美的情景。“斜”、“掠”、“横掠过”、“唧”等词主要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速度很快,而且其飞行的姿态也很优美,其实直接读语言文字也是能找到的,但是如果借助画面的话,更加直观、形象。下面两幅画面对于理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也是很有帮助的。第三幅画面中“几痕”、“五线谱”等细节也是很有帮助的。]

生:我喜欢第一幅画面中的小燕子。这幅画面中小燕子飞行的样子很优美。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斜着身子掠过”,让我感受到了燕子的姿态很优美,而且飞行时也很快。

师:哪个字更能体现燕子飞行速度的快?

生:“掠过”,

师:掠过怎样理解?

生:轻轻地擦过。

师:小燕子飞行时轻轻地擦过水面,那速度真是快。还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小燕子的飞行速度快?

生:“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这句中的“唧”我感觉燕子飞得很快。

师:“唧” 不过是燕子飞行时的叫声,这叫声怎么能感觉到快呢?

生:才叫了一声,就飞过了一条河,让我们,再快也不能飞得那样快啊。

(生笑)

师:是啊,燕子才叫了一声,就由河这边飞到河那边了,这速度是够快的。那么“横掠过”湖面又说明了什么?

生:第一是说明它飞得快,还有写出了它飞行时很美丽。

师:像蜻蜓、燕子等低飞还能说明什么?

生:我知道蜻蜓低飞是在捕捉虫子。

师:是的,燕子和蜻蜓一样,从水面掠过时,就是为了捕捉离水面比较近的飞虫。

生点了点头。

师:注意这个字了吗?“晕”,能不能改成“圆圈”?读读比比。

生自由读,好像若有所悟,但又没人举手。

师:好的,给晕组个词吧。日晕、月晕。谁知道日晕和月晕是什么样子的?(师简单介绍日晕和月晕)

生:哦,我知道了。这小圆晕像月晕和日晕一样美丽,而圆圈只是一圈一圈的。

……

反思:在描写作文时,常常喜欢和孩子们说“细节”这个词,然而什么叫“细节描写”,许多孩子只是模棱两可地明白,每次真正习作时,又不知道什么叫“细节”了。事实上,在我们每一篇课文中都有细节描写。像第3小节中“唧”“掠”“落”“痕”等词就是一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正是能体现燕子的飞行特点和停息特点的。如果在教学中抓住了这些词进行教学的话,那么课堂教学便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我知道凭借目前班上孩子的能力可能无法达到我预设中的情况,但是在课堂上,我还是找到了精彩的发言。

“痕”字的教学也是有难度的,在学生赏读这一句后,我问了一句:能不能把这个字改成“根”?孩子们争着说不能,因为几根电线是看得很清楚的意思,而“痕”是“痕迹”,痕迹是看不太清楚的,电线那么高,燕子是停在高高的电线上的,当然不是“根”,而是用“痕”了。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用词造句如此精妙传神,是值得教师反复咀嚼,学生反复品味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未到这样的境,帮需要教师正确地引领。

《漫谈沟通》课文片断赏析 篇3

1.请分组讨论。

2.按照课文的内容设计一道问题。

3.问题里必须有“ 为什么” 或“ 怎样”这两个词语。

4.日寸限:3分钟。

第一小组

生问:动物为什么不能像人一样来沟通?如果像人一样,沟通会怎么样呢?( 其他组同学回答略)

第二小组

生问:人类沟通的方式为什么比其他动物丰富得多?( 其他组同学回答)生答:因为人类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手段,人类还可以写文章等。

第三小组

生问:为什么人类是最善于沟通的动物?是怎样沟通的?( 其他组同学回答)

生答:人类是比较高级的动物,善于四沟通。

比如,可以用语言沟通,用神情来。沟通,用肢体语言来沟通。

第四小组

生问:为什么要沟通?( 其他组同学回答)

生答:因为通过沟通可以了解对方的心理,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才能与他交朋友。

第五小组

生问:如果你跟动物沟通,你将用怎样的方式?( 其他组同学回答)

生答:我会把它当人类,与它亲近,交朋友。

师:问学们提出的问题和回答都很精彩。

黄老师从真正意义上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组织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获取知识,而是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参与中发现知识。

《马拉松》课文片断赏析 篇4

1.学习课文,知道马拉松运动的来历及马拉松比赛的长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已有识字方法,认识14个生字。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

2.师:今天老师请大家观看一场体育比赛,大家边看边想这是一种什么运动项目?(课件播放,北京马拉松比赛片段)

生1:是跑步比赛。

生2:是长跑比赛。

生3:是马拉松比赛。

板书:马拉松(学生读课题)

[点评: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交流资料,丰富积累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收集了哪些有关马拉松运动的资料,请介绍给大家。

生1: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马拉松比赛是世界上长距离的田径比赛。

生2:通过爸爸上网查阅,我知道世界有十大著名的马拉松比赛,北京马拉松比赛就是其中之一。

生3:我知道马拉松比赛是奥运会比赛项目。

――

师:同学们,大家通过上网,查书,读报知道了很多有关马拉松运动的知识,下课后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在“知识栏”中,让大家都来读一读,好吗?

[点评:教师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课中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标出来,并用喜欢的方式认生字。

2.同桌合作,互教互学,检查生字。

3.(课件出示)比一比、扩词语

脖腊()晓()匹()

勃()蜡()浇()巨()

4.小组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优点,指出不足)

[点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学习别人好的方法,发现同学的长处和优点,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1:通过读我知道了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42千米195米。

生2:我读懂了第一届奥运会是在雅典举行的。

生3:读懂了第一届奥运会举行的时间是在18。

生4:读懂了希腊在马拉松打败了波斯帝国。

2.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提问:你从什么地方读懂得?进而给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如:学生回答:“通过读我知道了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42千米195米。”教师可以问:你从课文哪儿知道的?42千米195米有多长?(举例:贵阳到清镇有20多千米,马拉松比赛的长度相当于从贵阳跑到清镇,再从清镇跑到贵阳)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学生问:什么是侵略?什么叫翘首以待?什么是筋疲力尽?什么是采纳?

4.针对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

5.个别汇报,交流订正。

生1:“侵略”就是侵占。小英雄王二小就讲的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事。

生2:我用扩词解词的方法学会了“翘首以待”,翘是翘起来,首是头,待是等待。连起来就是抬着头等待喜讯。

师追问:等待什么喜讯?是怎样的心情?用什么语气读?

生3:筋疲力尽就是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很累很累的意思。

生4:采纳就是采用。

6.指导朗读,品读感悟。

师: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吗?读一读,说一说

生1:我觉得菲利比斯很勇敢,他不顾伤痛饥饿……

生2:我觉得菲利比斯很坚强,读: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向迎接他的人高呼:“我们胜利了!”结果他却死去了。

生3:我很佩服菲利比斯,从图上看,他从马拉松跑到雅典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又没有东西吃,可他却没有停下来,一直坚持跑到雅典,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让我们带着敬佩的语气读出菲利比斯的勇敢和坚强。(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7.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

讨论:马拉松运动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用笔勾画出来)

生1:纪念马拉松之战。

生2:纪念那位把胜利喜讯带给人民的英雄。

上一篇:团结你我他,成功靠大家下一篇:元宵观灯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