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思想汇报格式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矫正思想汇报格式(推荐8篇)

社区矫正思想汇报格式 篇1

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 也是司法所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司法所接收本户籍地矫正对象, 予以登记, 宣告执行社区矫正, 建立档案, 告知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义务和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 并发放《社区矫正对象须知》。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 由户籍地司法所办理入矫手续后, 根据委托管理的规定, 委托其经常居住地司法所管理。

一注重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教育

除了利用每月一次的书面思想汇报和集中教育以外, 根据矫正对象年龄、犯罪性质、性格特点的不同, 在集中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忽略的地方, 确立每周一为“谈心日”, 社区矫正人员主动打电话汇报自己的相关情况。谈心谈话以关心、激励社区矫正对象为目标, 工作人员与矫正对象之间通过真挚的感情交流解决思想问题。并且鼓励他们珍惜目前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多学习法律法规, 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要遵纪守法, 诚实劳动, 做知法、懂法的公民。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谈话教育, 要认真做好记录, 并根据谈话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 及时修订矫正个案,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通过定期与社区矫正对象谈话, 了解他们的悔罪态度、工作与生活情况, 强化社区矫正人员的自我教育, 从而悔过自新。

二坚持思想教育不放松

针对青少年情绪易波动, 思想较为幼稚的特点, 把住矫正对象的思想关, 开展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教育活动, 加强思想矫正。严格管理不放松, 严格要求他们执行社区矫正的各项管理制度, 按时报到、按时思想汇报、按时参加公益劳动, 自觉遵守矫正纪律, 自觉接受社区矫正。坚持警示教育不放松, 积极开展以案说法等警示教育活动, 组织青少年矫正对象旁听案件审理, 为其敲响警钟, 预防重新犯罪。坚持鼓励学习、就业指导不放松。针对青少年矫正对象在学习、就业中遇到的困难, 积极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 确保为其提供学习、就业机会, 使其尽快能够走向社会, 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 切实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教工作, 做到从思想上引导人、生活上关心人。

三增强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的学法、懂法、守法意识, 增强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稳步、有序地开展, 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取得实效, 司法所要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法制集中宣传教育活动, 组织矫正者们集中观看社区警示教育片, 还要对社区矫正日常每月报到制度、思想汇报制度、请假制度、集中学习、公益劳动、考核评议等方面作全面讲解, 并与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要求社区矫正对象应遵守各项规定, 认真执行各项制度, 做到及时汇报、按时报到, 外出一定要经过批准, 在今后的日子里要积极改造, 配合司法所工作人员做好矫正工作。司法所还要与社区矫正对象签订公益劳动报到和重大节假日纪律告知书, 要求他们主动联系社区, 常怀感恩之心, 珍惜在社区服刑的机会, 摒弃不良行为和恶习, 多做公益劳动, 争取早日解除社区矫正, 顺利回归社会。通过集中学习培训, 有利于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的综合法制意识, 营造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

四建立心灵疏导机制

成立心灵疏导工作室, 接收社区矫正人员, 为矫正对象进行过心理测试, 对需重点关注对象开展个案心理辅导, 使一批被矫治对象顺利回归到健康轨道。

工作室可聘请国家二级心理师对社区矫正人员做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 重点对存在有暴力倾向的社区矫正人员和未成年人 (武校学生) 进行心理测评, 逐人建立心理档案,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并依托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专业工作人员。对社区服刑人员不同成长轨迹、心理状况和社会危害程度逐人进行科学评估, 通过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 可以全面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素质、思想动态和身体健康指数等具体情况。有利于矫正人员更好地了解自己、加强自省, 有利于司法所根据矫正人员的特点制定教育改造方案, 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矫正、完善自我、健全人格、融入社会。工作人员通过综合分析结果为矫正对象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计划, 使服刑人员以健康心态平稳渡过服刑期, 对回归社会的服刑人员, 进行定期跟踪回访, 积累经验,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观。

2018社区矫正思想汇报 篇2

通过XX镇社区矫正办对我的人性化管理及不断的帮助教育,使我深刻认识到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切末一时冲动犯下大错。今后我一定配合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洗心革面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小编为大家收集了《2018社区矫正思想汇报》,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8社区矫正思想汇报一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

在社区矫正期间,通过司法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及我所在单位领导的 教育,我一直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还存在着 许多的不足:首先,在思想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领会,以 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面貌,开展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 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 观、价值观的改造。

其次,在业务知识上,与自己本职工作要求还存在有一定的 差距,通过工作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业务知识的不熟悉,将 会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今后我要做得更加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管理、服从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 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力争早日成为一名有利于单位,社会的有用人员。

思想上,我牢固树立廉政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广泛征求其他人的意 见和建议,加强自身自律能力,严谨务实、实事求是,忠实履行职责,有力促进 各项工作的发展和提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克服和改进。

生活上,我一生以此为警示,始终保持着这种法律和道德上的清醒!在警醒之后及时地改正错误,要求自己做人必须有良知,讲道德,光明磊落。真正认识 到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在我的心头悬有一把法律之剑,做事三思而行,切莫因一时冲动犯下大错而悔恨终身,所以,今后不该做的事情,我绝对不要做!

工作上,改造态度不端正,无视家人的盼望,改造思想不纯,服法不认罪。牢记过去沉痛教训,要正确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做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成为 社会上有用的好公民,万万不可感情用事了,重蹈履辙、重新犯罪。要做一个真 正的有良心的人,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要对得起政府的挽救之情,要让自己不 白活一生。从今要老老实实地接受改造,不要辜负亲人对你们的期盼,要真心、有诚意、有恒心、有信心,积极改造、早日回归社会。汇报人:***

***年*月*日

2018社区矫正思想汇报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

我叫***,20**年因**罪被判缓刑*年,到社区矫正已将近一年。下面将今年矫正期内的情况向各位领导、监督员、志愿者汇报如下,不足或不失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注重学习,努力改造自己的思想。

一是学习党的18大精神,了解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二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三是参加区矫正中心和司法所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强了在刑意识,法制意识及组织纪律性。没有发生一起违纪违法的事情。

二、思想上进行深刻的反省。

进一步分析和查找自己犯罪的原因。我为什么会犯法,其根本原因是自己放松了思想改造,放弃了人生的崇高追求,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教训是深刻的,损失是惨重的且无法弥补的。害了自己,害了家庭,我至今后悔不已。

三、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今年来,区矫正中心和司法所为社区矫正人员开展了很多活动,如绘画、法纪教育、社区义务劳动等,我都能主动报名,积极参加。

我相信今后,有各位领导的教导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与关心,有大家的帮助,我会继续认真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力争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汇报人:***

***年*月*日

2018社区矫正思想汇报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

这个月我一直居住在XX从事XX工作。在XX接受社区矫正的日子里,我能够严格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制度,经过多次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谈话及本人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使我认识到法律的严谨,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这段时间里我能按时汇报自己的情况,参加公益劳动。今后我要做得更加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管理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力争早日成为一名有利于社会的有用人员。

这个月里,我在家中不断的学习法律知识,也没有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今后我要做的遵守法律法规,行政法规,服从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现在,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我法制观念的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犯下罪恶,我要在思想上继续深刻的反省自己。通过XX镇社区矫正办对我的人性化管理及不断的帮助教育,使我深刻认识到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切末一时冲动犯下大错。今后我一定配合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洗心革面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这段时间我遵纪守法,没有从事违法犯罪的事情。一直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真正认识到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在自己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存在不足的地方加强学习,深入领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学习水平。接受社区矫正以来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罪行给他人及家人带来的影响,通过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教育,让我受益良多。今后我一定服从社区矫正人员监督教育,争取当一名合格的公民。

汇报人:***

社区矫正对象思想汇报 篇3

在缓刑期间,我将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同时,我还会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志愿者工作,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我的力量。

除此之外,我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一个崇高的灵魂和清晰的理念。通过深入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过去行为,我深刻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责任和担当。只有通过努力、坚持、执着,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

社区矫正人员每月思想汇报 篇4

首先,我要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我将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不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我也会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我要寻找原因并改变自己。我深入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发现我在与他人相处时经常表现出冷漠、自私的心态,忽略他人的感受和权益。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对未来缺乏目标和规划,缺乏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意识。为此,我决定通过交流、咨询等方式来寻找原因,并逐步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最后,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在缓刑期间所需要做的事情。我会积极配合矫正工作人员的安排,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和技能训练课程,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同时也要抽出时间去运动、锻炼身体,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社区矫正思想汇报格式 篇5

2003年,上海和江苏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省市,2006年,安徽成为全国第二批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省份。三省市成为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省份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实战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社区矫正工作先后经历了有限试点、全面试点、深化试点和提升规范四个阶段,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1、党委政府高度支持,组织体系充分保障

一是积极推进组织机构建设。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均自上而下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厅(局)。三省、市、县(区)司法厅(局)全部设立了各个层级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比如,上海设立市社区矫正管理局,级别为副局级,内设综合处、刑罚执行处、教育矫正处、安置帮教工作指导处。上海各区县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处(科)。安徽按照“队建制”的模式,全省所有市县全部单独设立社区矫正机构,一半以上的市县社区矫正机构设置为社区矫正局或支队(大队),增强了社区矫正机构的执法和实战功能。

二是大力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三省市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逐步建立了以执法人员为主体、专职社工为补充、矫正小组成员为支撑、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上海共有四支队伍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包含民警、专职干部、社工、帮教志愿者、单位会员等。江苏市、县、乡三级矫正机构执法人员平均已达3.6人/市,3.4人/县和1.5人/所,专职社工与社区服刑人员平均配比已达1:14。三省市还大力推进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将心理矫正、教育学习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培训和推介等项目,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比如上海现有“中途之家”21个,“中途之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安徽全省已有近20家社会组织承接了社区矫正教育和服务项目。江苏拓展社会参与渠道,明确社会参与途径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是工作经费充分保障。三省市认真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将社区矫正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充足,充分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安徽合肥为例,合肥市政府201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内容,将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经费、业务费和装备费等纳入市财政预算。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合肥市辖区的巢湖市、长丰县、蜀山区等按社区服刑人数每人每年2500至1500元不等列入财政预算。

2、制度完善,确保社区矫正运行机制顺畅

一是建立健全矫正工作规范流程。三省市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实施以来,先后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惩办法、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办法等配套制度。编印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学习大纲等。设计社区矫正基础台账及资料格式,对社区服刑人员档案盒和基础台账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二是建立健全矫正衔接工作制度。三省市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若干规定》、《关于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暂行办法》、《关于社区服刑人员收监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假释案件审理与社区矫正工作对接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优化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机制,严格过程监管。

三是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协调保障机制。三省市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社区矫正工作重大政策性文件,作出决策部署,及时通报和座谈研讨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社区矫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江苏自2003年试点以来,先后召开省级相关部门协调会议10余次,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召开全省社区矫正工作会议6次。社区矫正工作成员单位之间建立了信息通报机制,信息共通互享,及时互通社区服刑人员交付、监管、处罚等信息。

3、严格执法,社区矫正工作管理规范

一是以平台建设促进执法统一化。三省市积极推进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社区矫正中心一般按照“五个统一”标准建设,即:统一项目名称、统一场所建设、统一功能规划、统一面积要求、统一规章制度。运行和管理实行“六个规范”,即:规范组织评估、规范接收建档、规范集中宣告、规范教育培训、规范考核奖惩、规范检查指导。上海现有社区矫正中心22个,江苏98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安徽108个县(市、区)社区矫正中心全部建成使用。社区矫正中心充分发挥了整合社会资源、协调调度监管、落实教育帮扶的平台作用。

二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执法标准化。上海已建成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和社区矫正办公自动化系统,并于2013年开始推广使用电子脚环定位,并建立了社区矫正师资库、资料库、个案库,开发、推广使用移动执法仪、微信等载体。江苏、安徽自主研发了全省统一的社区矫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矫正定位系统,将社区矫正各个流程工作全部纳入系统管理模块,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等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全程信息化管理,形成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信息网上录入、流程网上运转、执法网上监督、质量网上考核”的工作新模式。

三是以监督检查促进执法规范常态化。安徽省社区矫正相关成员单位每年开展联合的社区矫正执法专项检查活动,一手抓执法过程规范,一手抓执法突出问题整改,对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整改到位,并出台了社区矫正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社区矫正执法质量考评办法等规章制度,促进执法规范常态化。

4、教育帮扶措施多样,社区矫正质量高

一是推进教育帮扶基地建设。三省市充分利用政府投资,依托企业,积极推进教育帮扶基地建设。上海建立社区服务基地区级19个,街镇218个,“中途之家”21个,过渡性就业基地312家。江苏建立社区服务基地2535个,教育矫正基地1304个,帮扶就业基地1430个。安徽建立就业基地422个,教育基地481个,社区服务基地1293个。这些教育帮扶基地为社区服务、警示教育、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同时,在县(市、区)社区矫正中心普遍建立了心理矫正工作室,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三个层次的心理矫正模式,使心理矫正逐步实现固定化、常态化,提升矫正方法的专业性。

二是健全社区矫正帮扶机制。三省市积极推动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保障机制,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呈常态化。三省市还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按照司法部等六部委《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制定具体贯彻执行的实施意见,推动各地孵化培育社会组织,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社区矫正教育帮扶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机制化。上海现有21个“中途之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上海还成立了“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上海洪智城市小区管理服务中心”是协会的经济实体,又是刑满解教人员的主要安置基地,专门负责刑满解教人员的安置工作,帮助曾经失足的“浪子”重新找到了人生坐标。安徽也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引进社会组织,开展社区矫正非执法类辅助性事务。

二、对我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启示

我省社区矫正工作于2005年开始试点,2009年全面铺开。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海南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要求,我省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省的社区矫正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借鉴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的做法和经验,我省应当在如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建设。上海、江苏、安徽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从省级到基层,组长一般由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横向、纵向工作联系,贯彻落实各种政策,协调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我省从省到各市县虽然都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但领导小组从组长到成员组成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联席会议不能徒有其名,江苏在这方面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自2003年试点以来,先后召开省级相关部门协调会议10余次。借鉴上海、江苏、安徽的做法,建议省政府及各级政府成立由主要分管的党政领导挂帅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突出司法行政部门在联席会议中的牵头和组织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司法行政部门及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需求,提出社区矫正机构设置、人员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建议,提交联席会议研究和部署,并检查、督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抓好落实。

二是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建设。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全部设立了社区矫正局,社区矫正各项工作非常规范。我省从省级到基层大都没有单设的社区矫正机构,建议在省司法厅要单独设立社区矫正局,在市(县、区)司法局单独成立社区矫正局(处、科、股),专业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机制。安徽围绕监督管理、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帮困扶助、心理矫正等五大板块工作内容,先后建立健全了22项制度,形成了具有安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我省在社区矫正制度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及流程,认真执行审前评估制度,严格执行交付、接收程序,规范操作,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协调保障机制,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进行。

2、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硬件设施建设

我省目前还没有建立一所社区矫正中心,社区矫正工作基本由基层司法所完成。建议引进上海、江苏、安徽的做法,在全省范围内根据条件、区域建立多个社区矫正中心,统一名称、统一标牌、统一用色、统一设施、统一功能进行建设,建立监管矫正、教育矫正、心理矫正等功能区,并在每个功能区设若干功能室。建议逐步在居委会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室),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两级管理网络作用,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快速、全面、高效的信息。

3、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

一是要大力提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专职化,依照《社区矫正法》,协调推动选派民警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专职干部资格准入标准,进一步提升专职干部的执法水平。二是要加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发挥社区内离退休干部、法律专家、心理专家、律师、学者等人员的作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矫正帮教工作,做到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都有人帮教、有人监管。三是要大力发挥社工机构的作用。我省目前还没有社工机构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而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的社工机构已经充分参与到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诸多方面。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将大量非执法类辅助性事务打包或分项由政府出资请社工机构承担,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大都具有社工资质或心理咨询、法律知识,对社区服刑人员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教服务工作。建议我省大力培育孵化社工机构,打造社工机构特色服务项目,强调优质服务内容,提倡创新运营模式,鼓励社工服务机构由“政府造血”到“自我造血”的运作模式转变。

4、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

一是要创新管理理念。社区服刑人员是比较容易影响社会稳定的敏感人群,也是需要给予特殊关爱的重点人群,不能单纯“管制”,要量身定做“帮扶”措施,帮助其走出阴影,在阳光下生活。二是创新管理手段,将刚性执法与柔性治理紧密结合,将思想教育与亲情感化有机结合,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觉地矫正行为恶习,渐渐地修复社会关系。三是建议我省尽快建立一批社区矫正帮扶基地。上海、江苏、安徽各建立了1千多家帮扶教育基地、就业基地、社区服务基地,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就学、临时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实际困难。我省目前没有建立类似的帮扶基地,社区服刑人员帮教方式单一,帮教质量不高。建立帮扶基地,可以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服务、监管教育、就业辅导提供载体,各项帮教措施更容易实施到位,使社区服刑人员尽早融入社会。

摘要:为借鉴兄弟省市工作经验,做好我省人大社区矫正调研工作,进一步促进我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东军同志带领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委政法委、省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委和省司法厅的同志,于2016年4月中旬,赴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学习考察社区矫正工作,本人作为政法委代表参与了此次的调研。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江苏、安徽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和对我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启示提出建议。

社区矫正工作汇报 篇6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田县社区矫正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和市司法局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区矫正工作全局,我县结合当前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全县社区矫正工作开局良好。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司法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做个简要介绍。

一、基本情况

2011年5月5日,我县召开了全县社区矫正工作会议,贯彻全省、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县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根据会议精神,5月24日,吴山乡作为大田县的首个社区矫正工作交接乡镇,标志着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启动。随后,我县按照各乡镇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逐步开展社区矫正交接工作。截止8月25日,全县已有12个乡镇完成了社区矫正工作交接,累计接收各类矫正对象117人,其中缓刑99人,假释10人,暂予监外执行2人,管制1人,剥夺政治权利5人,现已顺利解除矫正对象5人并转入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全县完成社区矫正工作的交接。

二、当前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社区矫正工作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此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政策性、纪律性要求都很强的工作。尤其是我们目前处于刚开始展开工作阶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各方面都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司法行政工作队伍,没有专门的、专业的工作人员,很难达到既定的、预想的效果,达到真正改造罪犯的目的,就会使社区矫正工作流于形式。据4月18日县政府召开的政府常务会议要求,矫正对象10人以上的乡镇由乡镇安排专人负责社区矫正工作,所需人员可从富余教师中借调。目前我县有6个乡镇合计借调7名教师作为专职的社区矫正工作者,目前还未全部到位。

(二)社区矫正工作部门之间配合不够主动、协调。

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具体组织实施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但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不够主动、协调,将影响到社区矫正的成效。例如目前与派出所的配合过程中便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衔接过程中矫正对象人员档案不齐全或未按规定到场报到,文件要求,社区矫正的移交必须做到“见人见档”,在人档不齐全的情况下,司法所暂不接收矫正对象,这就延误了对个别对象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今后社区矫正工作做的规范化管理。二是日常管理工作中,个别派出所把矫正对象移交给司法所以后如释重负,对矫正对象的服刑情况不再过问,使司法所对矫正对象的监管失去了有力辅助。从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检察院负责对矫正对象进行法律监督,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在从事这顶 1

工作时,如果没有公安机关和其它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异地委托管理操作实施难

按照《福建省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因在异地就业、就学等原因长期居住在外地的社区服刑人员应由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委托给临时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进行日常的监督管理。然而因地区差异,社区矫正工作开展进度不同等原因,具体委托管理过程中与临时居住地司法所的沟通存在较大困难,降低了异地委托管理工作的可操作。很多在外地就业、就学的服刑人员,只能通过电话向司法所汇报生活情况,司法所对于及时掌握其实际动向有一定难度,监管力度较弱,矫正效果也难以体现。前几天在梅山进行社区矫正工作交接时,有一名服刑人员是厦门中华职业学校的在读学生,平时除了寒暑假和法定假日回家,长期在厦门求学,梅山司法所难以对他进行有效监管,矫正方案难以有效实施。

三、社区矫正工作下一步工作意见

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积累了一些心得和经验,今后的社区矫正工作我局将着重抓好“收、管、教、帮”四个方面,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党委政法委组织协调,司法行政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

目前社区矫正衔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整体接收,做好尚未交接的6个乡镇的整体接收,要在党政法委的领导下,由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共同实施,检察机关到场监督,派出所要将社区服刑人员及完整档案移交给司法所,衔接过程必须做到“见人见档”。另一方面是做好今后法院、公安、监狱新做出的生效判决、裁定或决定等法律文书的接收和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矫正衔接过程要坚持依法、规范、效率、方便的原则。社区矫正工作接收环节绝不是简单地把人从公安机关、监狱、或法院接收过来了就行,在未得到补齐或更正的情况下,要做好文书的审核,对于那些文书不全或者前后矛盾的,坚决不予以接收。社区矫正衔接环节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否则必将影响到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不利于今后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

1、要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网络

一要成立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党政分管领导为组长,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团委、妇联、等单位为成员的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挂包责任制。二要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确保矫正对象不脱管、不漏管和无重新犯罪现象。三要组建一支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由村委会干部担任矫正对象的联络员,由矫正对象的亲属担任家庭矫正责任人,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调动多方社会力量,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网络。

2、要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落实防控措施。

监督管理是落实法院判决、裁定或决定,确保刑罚顺利实施的基础。我们根据服刑人员的自身特点和危险性程度及其表现等因素,对不同的社区人员采取分类管理措施,将监督管理分为严管、普管和宽管三个级别,对同一名矫正对象,要根据其日常表现,适时变更管理级别。要做好社区矫正对象一人一档的建档工作,将矫正对象报

到、个别教育、集中教育、公益劳动、每周电话汇报、每月书面汇报、每月考核、请假审批等都记录在案,将矫正对象得到的表扬、处分和日常表现情况都记录清楚,使每个矫正对象的现实表现都有据可查。这一管理方法既使有限的社区矫正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解决基层矫正工作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又突出了对重点矫正对象的监管,监管方法更加科学。

吴山的社区矫正对象陈某是属于判缓刑类罪犯。起初陈某认为自己只是过失犯罪,对矫正工作不以为然,还说:“在你们这里矫正有什么意义?能给我找工作吗?监狱还管我饭吃,发我衣服穿,你们矫正我,给我饭吃吗?给我衣服穿吗?我参加公益劳动,你们给我报酬吗?”他一连串的问话,我们开始也很生气,但仔细分析,了解到他家庭负担比较重,孩子多,收入少,对社会现状有一定的抵抗情绪。经过司法所工作人员多次找他谈心做工作,他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犯罪行为的恶性和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积极配合了司法所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几个月来,陈某在各方面进步很大,现在煤矿做矿工,做到了自食其力,重塑了社会角色,现在,陈某已经服刑期满解除了矫正。陈某表示:“在解矫后会自觉遵纪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努力把自己的教训告诉周边的人,让大家不要重犯我的错误,不辜负帮助和关心过我的人。”吴山司法所对陈某的矫正教育,从接收到日常监管最终得以顺利解矫,每个工作细节环环相扣,马虎不得,这就要求接下去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要花大力气,结合其他县市试点经验和各乡镇的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这个核心,抓好衔接接收、监督管理等工作流程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教育矫正是促使罪犯改变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的手段,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增强其悔罪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尤其要强化学习教育,增强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的认识。济阳乡社区矫正对象涂某是属于剥夺政治权利权类罪犯,从监狱中服刑期满,释放出来,当济阳派出所民警通知他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时,立刻就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和很强的抵触情绪,还声称:他已不是犯人,只是没有政治权利罢了,你们管我到底要多久?后来等他冷静后,经我们司法所的同志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帮助他进一步学习,终于使他明白了自己仍是一名犯人,将他纳入社区矫正对象范围有着法律根据。为此根据涂某的思想反映,我们集中时间,专门组织了所有矫正对象认真学习《福建省社区服刑人员须知》,使大家充分提高认识,积极配合司法所的矫正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存在这种抵触情绪的矫正对象并非特例,我们要力图增强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矫正的主动性、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重塑自我的信心。通过对法律常识、社区矫正相关知识和规定、增强社区服刑人员的守法意识,强化服刑意识,增强接受矫正的主动性,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尽快融入社会。

(四)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困扶助。帮困扶助是使罪犯安心接受矫正和顺利回归社会的保障。我们必须注重了解现有服刑人员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无工作、家庭经济拮据的服刑人员,我们应该积极与社会保障、民政等相关部门联系,为他们申请享受“低保金”,为符合条件的农村籍服刑人员落实责任田。有一部分服刑人员,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因为曾经的污点,很少有单位愿意聘用,对于这类有工作能力但是一时难以找到工作的服刑人员,我们应该积极与就业部门联系,千方百计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在社区服刑期间在工作中找回自我。我们可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谋生能力,帮助其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社区矫正作为刑法执行的一种全新尝试,各项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今后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开拓思路,勇于创新,更加认真履行我们的职责,完成好各项工作,为我县社区矫正工作更上新台阶而努力。

青海藏区社区矫正手段探析 篇7

为此, 省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司法厅厅长毋法祥两次深入玉树、果洛等农牧区基层调研、指导社区矫正工作, 力求使罪犯的社区矫正工作在我省藏区获得更高的质量, 努力探索和运用具有青海藏区特色的社区矫正手段。

1 青海藏区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特点分析

(1) 自尊心理。

由于千百年来, 各民族独特的经济、文化等情况, 形成了民族的习俗和社会意识以及造成的民族不平等、民族歧视等现象, 使藏族的不少人抱有极大的自尊心理。这种心理, 一方面表现在长期艰苦的生产实践中, 藏族不畏强暴和勇敢剽悍;另一方面表现在藏族同其他民族间的隔离状态还没有达到完全的融合。上述情况反映在藏族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上则表现为宗教观念深, 民族自尊心强的特点。

(2) 排斥心理。

由于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 宗教摄入其内心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们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认同感, 导致少数民族社区矫正对象对非本民族的监管民警难以认同。藏族社区矫正对象愿意接近本民族的矫正人员, 排斥其他民族的矫正人员, 对其他民族的矫正人员“敬而远之”, 甚至不服从其他民族矫正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从而给社区矫正活动增加难度。

(3) 浓厚的宗教心理。

从调查情况来看, 60.2%的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在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地区, 这些地区的特征是:经济相对落后, 文化知识贫乏, 宗教影响根深蒂固。 (3) 藏族在所属民族宗教氛围的影响下, 已经形成了对本民族宗教牢固的信仰。犯罪后会更加深对本民族宗教信仰的寄托和感情上的依恋, 而这些宗教信仰对于藏族社区矫正对象缓解犯罪后的所产生的焦虑、紧张心理是有益处的, 同时宗教中所提倡的“博爱” 、“弃恶从善”等美德和善行对矫正也极为有利。藏族社区矫正对象中有80%的人有念经的习惯, 他们认为民族信仰至高无上, 一旦遇到有辱本民族宗教的言行, 他们所选择的解决办法是置法律而不顾, 实施强烈的反抗 (4) 。

2 青海藏区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形成原因

(1) 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伴随着地质板块运动,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挤压, 青藏高原边缘的地势仍在不断上升, 地质运动引发了一些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自然现象。另外,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青藏高原的特殊气候, 大部分地区春秋相连, 气候变化无常。青藏高原上冰雹、雪灾、泥石流、地震、山洪等各种极端气候变化和地质演化非常频繁和剧烈, 使得当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体现出自然的威力和人的渺小。这样饱受生活煎熬的藏族投身宗教慰藉的愿望就更加迫切, 宗教摄入人心的深度和广度就更加容易。受宗教教义和传统风俗的强烈影响, 经过长期积淀已渗透到信教群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形成了他们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在民族领域宗教已不再是单纯的信仰, 而是一种文化或一种生活方式, 成为影响和决定人们心理与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5) 宗教对他们的性格、心理活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生活观念等影响重大。

(2) 文化程度偏低。

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的制约, 多数藏族社区矫正对象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 更谈不上受法律教育。从调查看, 在社区矫正对象中, 初中占48.1%, 小学文化占31.2%, 而且41%社区矫正对象只会讲藏语, 略通汉语, 不会讲汉语的约占26%, (6) 可见藏族社区矫正对象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3 青海藏区的社区矫正手段探索

我国的“社区矫正”, 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青海藏族地区, 由于地理区位、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等方面与汉族社区的较大差异, 致使上述各项社区要素都有很明显的“民族化”、“本土化”特征, 在青海藏区农牧民以地缘、亲缘、血缘为纽带连接在一起, 世代相衍相依, 具有共同的语言、生活习俗, 人际交流感情相通, 认同感、归属感极强, 对办理共同的事务能够达成高度的一致性。在藏区自然村内人们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均相对集中, 人们往往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域范围、以同样的方式从事同样内容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这种集中有利于人们互相交流与服务。藏民族社区秩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本土性的社区资源, 这些本土性的社区资源自然也会为犯罪的社区性矫正提供动力和成功的可能。作为社区矫正的物质载体, 社区矫正要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资源, 合理配置这些社区资源便是提高社区矫正效率的一大关键。笔者建议, 青海藏区社区矫正应当适应省情与民情, 应针对青海藏区藏民族文化资源的特殊要求,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采用各自不同的、具备当地藏民族文化特点的社区性矫正手段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藏区社区矫正应适用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地方性知识”的精神性矫正方式, 并注重发挥藏民族工作人员和藏族志愿者的作用。

(1) 精神性矫正方式。

在青海省, 藏族的生活区域相对集中, 这就有利于造就同一区域的相同民族在宗教信仰等心理素质方面的相同规则性要求。藏族是青海藏区世居的主体民族, 藏族是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 其比重占全省人口的21.96%, 占少数民族总人口比重49% (7) 。青海藏族地区社会经济欠发达, 群众普遍信教, 宗教观念比较浓厚, 藏传佛教在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基础。大多数藏民族以藏传佛教为其生活的至高精神支撑, 对宗教的信仰几乎构成其生活的全部, 截至2009年8月底, 全省共有宗教活动场所2142座, 其中藏传佛教寺院694座, 专职宗教教职人员29614人。信教公民约有222.32万人, 占我省总人口的40.3%。如果针对藏族社区矫正时, 能够合理利用这种民族资源, 将会有助于少数民族罪犯顺利回归社会。正如马克思·韦伯关于法律社会性的论述:“是习俗的实际规律性创造了法律, 法律却不能反过来创造习俗的规律性。” (8)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必然对社区矫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多数宗教都是鼓励人们积德行善的, 例如佛教中的五戒具体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我们将以上列举的宗教戒律同我国的法律比较, 即可发现这些戒律的规范内容同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禁止性规范的具体内容相一致, 且调整范围超过刑事法律的调整范围。宗教对于少数民族群体而言有着全面的规范作用, 这种规范作用不仅涉及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 还规范了人们的精神层面, 包括善恶观的建立、规范意识的形成、因果报应的理念等。宗教来源于藏民族生活的这片土壤, 它比国家制定法更能有效的体验到当地、当时的地方性需要,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伯尔曼在其《法律与宗教》一书中讲到:“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为僵死的教条。” (9) 宗教禁忌往往对一种社会秩序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 在藏区进行社区矫正就不得不考虑宗教资源作为 “传统”的力量, 法律的外部强制性与宗教的内心自律性相结合, 才能够保证人们更好地遵守法律。一个信仰宗教的人如果触犯了法律, 做了恶事, 即使不受到法律的制裁, 也要受到内心的责备, 还会担心受到不良的报应而感到恐惧。所以, 基于我省藏民族与宗教间的特殊关系, 利用藏传佛教对于藏族的影响作用, 势必有利于防止藏族地区犯罪行为的发生, 也有利于对罪犯的矫正。对藏族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社区矫正时, 应充分利用宗教当中的宗教人士对广大藏民族群众进行教育, 也应注重发挥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的作用。

(2) 大力发展藏区社区矫正的志愿者队伍。

社区矫正工作要求有一支稳定的合格的志愿者队伍。社区矫正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执行刑罚, 对志愿者的需求量很大, 我省虽招募社会志愿者309人, (10) 但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还远远不够。按照省司法厅、省民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组织社会志愿者协助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规定, 各地要大力发展社区工作志愿者, 特别是要引导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人士作为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笔者建议, 在藏区应发展有责任心、公益心的支书、村长、有名望的长老、佛教人士为社区矫正志愿者, 高度重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3) 注重发挥藏族工作人员的作用。

在青海藏族聚居区开展社区矫正时, 应注重发挥藏族工作人员的作用。由于藏族习俗和独特的民族心理, 他们不愿意向其他民族矫正人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抵触心理较强烈。此外, 语言方面的障碍也加剧了这种状况的发生。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藏族社区矫正对象大多数对本民族工作人员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信任本民族矫正人员, 愿意接近本民族的矫正人员, 服从他们的管理与教育。因此, 在青海藏区建设社区矫正队伍时, 应当根据这种特殊情况, 培养、发展藏族专业司法助理人员, 以准确掌握藏族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特征, 有效地改正其犯罪心理和恶习, 为促使藏族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2010年起在我省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 青海省不仅是一个农牧区还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 青海省藏区如何开展社区矫正, 它的社区矫正工作与城市社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又有所不同。本文从青海藏区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心理入手, 针对藏区的社区矫正手段提出了建设性的认识与建议, 努力探索具有青海藏区特色的社区矫正手段, 在青海藏区社区矫正工作中期于实践。

关键词:青海藏区,社区矫正,手段,探析

参考文献

[1]马兰花.青海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社会基础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西宁市东关社区建设为分析点[J].青海社会科学, 2009 (4) .

[2]刘希, 周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犯罪矫正[J].贵州警官学院学报, 2008 (5) .

[3]刘希.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的社会控制[J].犯罪研究, 2006 (3) .

[4]杨方泉.社区矫正本土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汇报材料 篇8

我镇位于xx交汇处,共与七镇乡相邻。全镇21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委会,197个社,总人口为37095人,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人口构成复杂。

为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精神,县委办2006、33号文件,县司法局确定我镇为2007年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此项工作在镇党委、政府和县司法局的领导及关怀指导下,紧紧围绕“依法开展社区矫正,做大做强工作基础”这一工作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下面我们开展的工作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从今年8月启动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共接管8名社区矫正对象。到目前,1人已解除矫正,有7人正在接受矫正,案件类型分别为:交通肇事犯罪1人,容留卖淫罪1人,盗窃罪1人,故意伤害罪1人,抢劫罪3人。刑罚种类全部为缓刑。涉及到全镇 5 村7 社。按照社区矫正流程的要求,矫正工作全部步入了有序管理轨道,到目前,上述矫正对象未发生重新犯罪现象。

二、具体做法

按照社区矫正工作三个有利于的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模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我们主要是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建立组织,做强工作。根据县上的要求,一是成立由镇长任组长,法庭、派出所、财政、社保、民政、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组织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二是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站),组成人员分别为镇、村(社区)矫正工作者,住片民警、村(社区)管理人员、矫正对象亲属及社区志愿者(主要是邻居),组成了共23人的帮教监管队。三是制定实施意,镇党委以x委发2007、23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分为准备、实施、规范运作、总结完善四个阶段,从9月1日开始至10月31月结束。

第二、制定制度,规范工作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制度。坚持各项行之有效的制度,是规范工作和做好工作的前提和依据。因此,我们建立了符合我镇特点的一检查二回访三调研等十项的制度。一是检查制度。每季对矫正对象个人档案检查一次,做出评估,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补正。二是回访制度。对解除矫正人员,定期进行回访,目的是检验工作成效,总结有规律性的做法,指导今后工作。三是调研制度。我们坚持每半年,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向有关部门上报一份调研报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以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第三、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的宣传力度。利用法制宣讲员队伍,成立街矫正宣传队,主要是宣传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社区矫正工作的好的做法。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营造工作氛围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做大做强基础工作。到目前,会议宣传3次、组织矫正咨询2次,组织社区志愿者座谈会次,参加人员16余人。如xx村三社矫正对象xx的父母听到宣传动员后,立急通知自已儿子从上海(务工)赶回家,接受登记。

第四、是认真制定矫正个案。由于被矫正对象的罪名、刑种、年龄、工作情况的不同,接受矫正的心理、态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根据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因人而宜,制定矫正个案。按照“三谈一归”的方法,达到“四心”的效果。“三谈”,即与被矫正对象谈话,谈悔罪的话;与家属谈话,谈帮教的话;与邻里谈话,谈表现的话。“一归”即将谈话内容归纳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尔后制定有针对性矫正个案。有针对性的个案加上有针对性的工作,使矫正对象树立了“四心”即接受矫正的诚心,弃恶从善的决心,重新做人的信心,立志回归的恒心。

第五、落实帮教队组成“一帮一”“几帮一”的帮教对子,积极做好教、引、管工作。教,就是给帮教对象在政治上、思想上做好工作,使他们辨别善恶,分清是非。引,就是想方设法引导矫正对象,摆脱内心阴影摆正生活姿态,过上正常人生活。管,就是加强矫正对象的监管,防止其外出滋事重新犯罪,及时做到“五走访”即新接收的要走访,家庭出现纠纷的要走访,生活有困难的要走访,重大节日前要走访,有疾病时要走访。

第六、建档立制,建立工作台帐

司法所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志愿者协议书、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镇、村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制定和建立村级社区矫正工作站每月一次例会制度和“一帮一”的帮教制度。通过例会摸排矫正对象的心理动态;通过“一帮一”的帮教,矫正社区服刑人员思想行为,从而遏制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目前,我们辖区矫正对家8人已全部建立个人档案,镇、村(社区)矫正工作者、自愿者分别与7人(本人3人、对象不在家的家属4人)见面,并签订了帮教协议书。

三、工作打算

2008年我镇社区矫正工作坚持是以提高社区矫正质量为核心,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依法规范、积极稳妥地推进我镇社区矫正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2008年5月13日一早,东安区新安司法所所长刘晓鹏刚上班,发现矫正对象郑晓军(化名)已经等在单位门口。按规定,这天不是矫正者汇报的日子。面对郑晓军的到来,刘晓鹏有些意外,但当郑晓军向刘晓鹏说汶川地震了,我想捐款这句话时,刘晓鹏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感动之余,他欣喜于郑晓军的变化。作为一个司法工作者,没有什么比看到一个服刑人员回归正途、进而主动回报社会更加令人欣慰的了。

人性化管理

“自从司法所里的领导到社区了解了我的情况后,街道领导和司法所的同志对我的帮助更多了。我会把你们的话深深地记在心中。做人要有目标,我就快要解除刑期了,以后的人生出路更加重要。我要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回报社会,用自己的力量感谢社会对我的信任。更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尊老爱幼……”这是矫正对象郑晓军思想汇报里的一段话。像这样的思想汇报,他每个月都要交上一篇。

2005年,郑晓军帮人卖煤气罐,为了所谓的“江湖义气”,在不知不觉中与其他三人参与了盗卖公司煤气的活动。郑晓军对记者说,当时自己只想着朋友需要帮忙,自己就应该去帮,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犯罪。在看守所关押了半年后,晓军被法院依法判处二年有期徒刑缓刑三年执行,每个月要去派出所报到一次。

郑晓军说,那段时间自己真的很压抑,每次去派出所都有一种强烈的负罪感。2007年8月,郑晓军被东安区新安司法所接收,正式开始了社区矫正。

东安区新安司法所司法助理辛丽告诉记者:“矫正对象到我们这儿报到,我们七天内要到他们家里走访,了解矫正对象的家庭状况,安排监护人(监护人一般是配偶、父母、兄妹),一个月矫正对象要到我们这汇报一次最近一段时间的情况,我们也会安排两名社区志愿者帮助矫正对象改造。每周我们通一次电话,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也会根据矫正对象存在的问题,每月有目地的开展集中教育,比如看电影、讲政策法律、技能培训、参观学习。为他们将来顺利回归社会,起到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

正是在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感化下,郑晓军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由于是单亲孩子,郑晓军从小就缺少亲情的温暖,新安司法所就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考虑到他没有生活来源,社区为他申请了低保,并跟有关部门联系了一个公益岗位。郑晓军住的是公房,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已经十年没交房租,司法所的同志帮助他协调有关方面,减免了他的房租。

正是司法所的一项项工作,不但温暖了郑晓军的心,也让他开始有目的地回报社会。支矫民警马丽领着记者看望了一位孤寡老人。她告诉记者,自从去年末,郑晓军开始帮助老人,一有时间,他就主动帮助社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汶川地震他还交了50元捐款。马丽深有感触地说:“本来他就是个需要帮助的人,而在我们的亲情化感化下,他不但转变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而且开始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此次汶川大地震,我们所9名矫正对象全都主动为灾区捐款,这是我们最值得欣喜的。”

牡丹江市司法局矫正办曾庆忠主任告诉记者,考虑到矫正对象的隐私,他们从来不组织大型的公益劳动,尽量不让矫正者的身份曝光。在每个司法所的公示板上,矫正对象的名字全部由编号代替。一些保外就医的矫正对象身体不好,他们就将每月12小时的公益劳动量减少,社区志愿者甚至去帮他们劳动。一些矫正对象没有什么文化,写不出思想汇报,就改用嘴说。“只要他们是真心改造,形式并不是唯一标准。”曾庆忠说。

除了人性化管理,办低保、找工作、平时多谈心,逢年过节都要去探望,矫正对象时刻感受着来自社会的关怀。杨柳(化名)是一名下岗工人,几年前因为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刑罚给杨柳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2007年,随着杨柳成为一名社区矫正对象,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矫正工作者常常去他家和他谈心,给他讲道理,帮他恢复以往的信心。同时,了解到杨柳有电焊专长,经过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司法所在一个单位帮他找到了一份电焊的工作。同时,还帮助他向民政部门递交了低保申请,使他成为我市第一个获得低保救助的矫正对象。

2007年之前,我市被判处缓刑、假释、管制的人每月只需去派出所汇报一次,社区矫正实施后,这些人需要一周一次汇报,需要做公益劳动,他们能否适应呢?东安区司法局局长王伟告诉记者,区里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十分愿意接受矫正的。看似他们比没有接受矫正的人多了“管”的约束,又要做公益劳动,但是,我们的“管”,其实是更多的是给予关心。公益劳动也是很轻松的劳动,无论是时间还是强度都是很低的。

远离高墙的改造

在新安司法所里,记者见到了前来做思想汇报的社区矫正对象张春林(化名)。今年55岁的张春林看上去有些显老,但精神却格外好。提起社区矫正,他似乎有讲不完的话。张春林由于职务侵占罪被判有期徒刑八年。进入监狱后张春林十分后悔自己所犯的罪行。监狱的生活也让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2005年,张春林因患有高血压,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加之服刑期间的表现,被法院批准暂予假释执行。离家6年,“外面”的变化让老张感到无所适从。张春林妻子去外地生活了,唯一的儿子也在外地打工,自己又没有工作,每个月只能依靠亲友接济勉强过日子。生活的贫困让他情绪低落,病情时好时坏,对生存也失去了信心。

2007年,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在我市启动。张春林作为我市东安区新安司法所接收的第二批矫正对象,被纳入管理。通过家访,工作人员了解到了张春林的情况,司法所立即与张春林的就医单位取得联系,了解他的疾病状况。考虑到他没有生活来源,所里工作人员积极为他联系工作,并详细向工作单位介绍了他的情况和技能。现在,张春林被一家单位聘用,还参加了技术革新小组,并成为主力成员,正在研制开发一种新产品,用以替代国外同类产品。目前,新产品已经问世,待通过全面测试后,每年可为单位增收几百万元。张春林对记者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希望的不只是重返社会,而是返回后能真正融入社会,真正为社会做点贡献。张春林说,是社区矫正让他重新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矫正对象张进佳(化名)是新安司法所里矫正对象们的班长,自己富裕了不忘回报社会,他在自己的施工队里已安排弱势群体8人重新就业。他说:“司法所朋友式的矫正工作使我找回了自我,党和政府又给了我重新做人的机会,我一定要好好回报社会。”

2003年,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全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六个省(市)成为了我国第一批社区矫正试点。2005年,根据《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我省被确定为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省。2007年4月26日社区矫正在我省正式启动。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社区矫正这个词还是很陌生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刑罚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在刑罚中越来越强调“教育”和“改造”观念。在今天,我们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不仅仅是为了惩罚他们,更是为了教育改造他们,让他们通过刑罚执行活动,转变成守法公民,不致再次危害社会。在一定意义上,社区矫正就是用“矫正”替换了“刑罚”,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整个刑罚制度由监禁刑到非监禁刑的发展趋势。

牡丹江市司法局矫正办主任曾庆忠告诉记者,目前监狱拥挤问题十分严重,关押改造一个罪犯的年费用已达到1万多元。在行刑效果上,罪犯被监禁在监狱中,与社会分离,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很容易受到一起服刑的其他犯罪人员的负面影响。一些罪犯进入监狱后,容易产生仇视社会的心态,出狱后又再次犯罪。现实中许多大案、要案都是“二进宫”或“三进宫”者所为。无疑,社区矫正将是缓解监狱压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更有效的避免了“交叉感染”。

上一篇:廉政扶贫知识试题下一篇:高中励志青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