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总复习(精选6篇)
1、题型:单选25题,多选15题,简答5题,论述1题,分析1题(有2个问题。)。可参考41页例题。
2、绪论、第7、8、12章内容只考单选和多选
3、P60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
4、P62非农业人口的多少,成为区别城市和乡村的主要标志之一。
5、P62高度的聚集性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
6、P66聚落体系从低级到高级一般有:小自然村、村庄、镇、城市、大都市、大都市区、城市群、城市带。(多选)
7、P68因此,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城市出现的生产力基础。
8、P72早期城市是从分散的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的时期,各城市之间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劳动地域分工。第三,城市功能单一,城市的经济功能特别微弱,而政治功能、军事功能以及宗教色彩突出。
9、P77现代城市发展有以下特点:
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
2、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3、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10、P78对市政主题范围的不同理解,产生以下三种含义的市政:
1、广义的市政;
2、中义的市政;
3、狭义的市政。(广义的市政含义要熟悉)
11、P95市委设置的工作部门有:市委办公室(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等。(多选)
12、P97中国各民族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城市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以下重要的作用:1.积极参加一怔,实行民主监督;2.发展城市社会主义民族;3.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4.协助城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简答)
13、P105 内务管理部门包括:市办公厅(室)、市档案局等。
14、P112 城市人民团体主要有: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市工商联等。
15、P113 市妇联实行团体会员制度。
16、P115 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一般在100~700户的范围内设立。
17、P118 志愿者组织的主要特点是:志愿参加、关爱他人、义务服务、不计报酬。市志愿者组织种类繁多,志愿行动是多元的。
18、P120 中国城市市民主要的政治表达方式是通过听证制度影响政府决策。
19、P122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质就是政府权力向社会回归。
20、P125 市政体制规范城市中的国家机构之间、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涉及许多方面,如决策审批、人事任免、经费分配、业务指导和工作联系等。
市政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应该是立法、执法、护法的分工协作关系;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它包含市级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与区县级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政权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市政体制的重要内容。
21、P126 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具体表现在:
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22、P135 在美国的部分大城市,从强市长制还演化出一种首席行政官强市长制,即由市长
任命一位首席行政官。
23、P145 1983年,正式开始使用地级市的名称。
24、P147 中央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25、P151 中国原有市政体制的弊端,具体表现在:1.市政职能转型不到位;2.市政机构设置不合理;3.城市行政区划不够优化;4.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不合理;5.配套制度改革不深入。
26、P161 社会职能关心的重点是市民生活质量、市民素质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多选)
27、P163 市政职能的原则:首先,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地位。其次,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的特色和工作重点。再次,中国城市政府和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家在城市设立的一级行政机关,这就决定了城市政府既要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还必须担负起管理整个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履行一级地方政府的一般职能。最后,市政职能必须依法确立和调整。
28、P169 对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文化馆、体育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修建、维护和管理属于文化教育职能。
29、P170 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主要有:
1、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2、更新管理理念,吸纳民间力量参与公用事业;
3、依法行使各种审判权、认证权,对各项公共事务实施监督和检查。
4、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30、P179 制定社会援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公害治理、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培育市场服务和社区服务体系属于增加部分功能。
31、P186 领导控制的重点是调配资源。
32、P192 城市规模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主导产业的规模和主导产业的个数。
33、P192 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1、科学地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2、科学地预测城市的人口规模;
3、科学地规划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
4、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体系;
5、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发展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客观条件索决定的承载力;
6、部署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重点、措施和步骤。
34、P203 人文地理条件包括劳动力的传统优势、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文化结构、人口就业结构、人口收入结构、人口消费结构等。(多选)
35、P208 非农业产业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的基础。
36、P209 中国处于集中性城市化阶段。
37、P211 中国过去走的是一条由政府发动和推进、忽视民间力量、排斥市场作用的城市化战略,是一条不适应工业化要求、严格限制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38、P218 城市规划具有以下特征:
1、政策性;
2、综合性;
3、权威性;
4、地方性;
5、科学性。(对选)
39、P220 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城乡规划法》。
40、P222 最早记载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是《周礼》。
41、P222近代城市规划理论: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1910年法国建筑师夏纳尔提出工业城规划;1922年英国昂温提出建设卫星城理论;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帕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
42、P224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简答)
43、P240 中国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原则:
1、同意规划,合理布局;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3、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44、P242 防灾设施,包括消防、防汛、抗震、防台风、防风沙、防雪、防地面沉降和防空等。
45、P243 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作用:
1、城市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城市基础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3、城市基础设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
境;
4、城市基础设施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
5、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村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46、P246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的含义。
47、P251 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其供给方式有:城市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城市政府和市场混合供给三种。
48、P255 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支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49、P256 城市财政收入(5点)
50.P258 授予特许权的含义。
51、P267 任何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
52、P267 城市公共事业领域的资金投入以政府财政为主。
53、P270 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以环境效益优先。
54、P281教育预测是整个教育管理过程的第一步,是做出正确的教育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55、P284 制定并实施城市科技发展计划是实施城市科技规划的重要中介环节。
56、P286 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
57、P298 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三个作用。(多选)
58、P310 公共财政以市场失灵为前提。
59、P311 公共财政的只能(3点多选),重要的职能是资源配置。
60、P315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61、P332 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四分之三的。
62、P340 质量监督管理机构。(3个)
63、P341 质量监督的形式。(3种)
64、P360 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取决因素(8点)。重要取决因素:城市规模与地区资源的平衡。
65、P362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可以用……来衡量。
66、P367 中国环境问题具体表现。(4点)
69、P374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4点简答)
70、P386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与生物圈计划“。
71、P387 生态城市的特点(5点)
72、P398 建设生态城市的内容(5点论述题)
73、P408 对流动人口管理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
74、P418 社会保障管理的含义(3点)
75、P420 市民政局负责城市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
76、P428 残疾人社会福利管理包括残疾人就业和康复两方面内容。
77、P430 公共安全管理遵循的原则。(5点)
78、P431 城市安全管理类型(8点)
79、P440 城市的中共市委是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领导核心。
80、P444 应对公共安全管理的问题和时间,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81、P450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手段(5点)
82、P458 向市民通告的途径和手段(5点)。城市公共安全控制机制包括执行和控制两个部分。
83、P461 市政绩效是城市政府为实现市政职能、管理城市公共事务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和社会效能的总称。
84、P463 市政绩效的特点(5点)
85、P464 市政绩效的意义。市政绩效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87、P468 市政叫评估是市政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
88、P476 信息处理是完成信息资料收集后进行的统计、整理、汇总和分析过程。
89、P481 承担市政绩效管理的外部监督只能的主要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中介组织。
一、研究《考试说明》, 把握方向
第一,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和准绳, 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必须仔细研究《考试说明》, 紧紧把握考试方向, 使学生明白哪些内容是考试范围, 对照教科书, 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 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还要了解考试范围各个部分所占的比例及分数, 各个题型所占的比例及分数。这样学生心里有数, 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 通过《考试说明》中的中考例题分析使学生走出了开卷考试不用背的误区, 还要通过练习材料解析、简答等有关记忆的问题, 使学生感觉到对于一些基础知识, 必须通过记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开卷考试也必须理解课本内容, 单靠临时翻书是不行的。在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多学一些方法, 使学习形成感知、积累、理解, 从而提升为能力。
二、夯实基础, 综合贯通
1. 梳理、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就是课本中那些比较简单的, 简单到了只要几个词或两三个短句就能回答清楚的问题。比如: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什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夯实基础知识要掌握三个层次, 第一, 要知道。第二, 要记住。第三, 要理解。这样可以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2. 归纳整理, 使课本知识网络化, 做到提纲挈领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如列表比较法、树状分布图、提纲归纳法、演绎法等。例如涉及我国“制度”的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根本制度等。涉及我国基本国策、基本战略的又分别有哪些?中国几次对外开放的比较。中外对比、古今对比、方面对比等都利于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3. 构建专题知识网络
构建专题知识网络, 能够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混乱的思维条理化。这不仅有助于强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记忆, 而且通过知识的有序存储, 在需要调用时能从头脑中快速提取, 更重要的是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做到综观全局, 高屋建瓴, 分析全面透彻, 不至于遗漏要点。
构建专题知识网络, 要解放思想, 不能囿于三轮复习的传统模式, 延续过去一轮复习按教材顺序跑课本、二轮复习按专题建构网络的做法, 这是对复习时间的浪费, 显然已不合时宜,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和能力提高, 是一种无效、低效的复习方法。因此要敢于打破单元、课、框、目的顺序, 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 由点线面线索的提示有条理地梳理建构知识网络, 既要构建记忆陈述性知识 (就是具有说明性的内容, 如某种现象、某种结论、某种规律等) , 又要体现程序性知识 (主要指知识之间的联系, 既可能是书本上明示的, 也可能是隐含的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的) 。
三、关注时政热点, 多角度分析时政
理论联系实际是社会学科中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历年中考命题大多以时政热点为背景, 综合了多方面的知识点, 因此在复习中要多角度地分析时政, 做到疏而不漏。例“神七”发射成功可以链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弘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民族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等知识。
四、加强解题指导, 掌握答题技巧, 规范答题语言
选择题一般可以采用以下答题技巧。
1. 用排除法
主要排除: (1) 无关选项。是指选项本身对, 但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2) 本身表述就错的选项。 (3) 排除绝对、片面的话。选项中含有“只要……就能……”、“所有”、“完全”、“唯一”、“彻底”等字眼的很多都是错的。
2. 选择最佳的选项
是指选最符合、最贴切、最全面的选项, 只回答局部或者经过二次推理的选项不选 (当然这个不适用组合选择题) 。
3. 选项要符合思维逻辑
对故意混淆是非、答非所问的一律排除。回答因果关系题时如果没有因果关系的更要排除。
非选择题, 要做到“三审”即“审材料”、“审设问”、“审分值”。
“审材料”就是要审读背景材料, 可以根据标点符号划分层次;根据层次间内在联系, 整体把握中心思想;根据关键词句, 领会它折射什么热点, 折射什么理论。这样才能根据上下文材料和设问来提取有效信息。
“审设问”就是要审针对什么发问, 以免答非所问。提问可以千变万化, 但类型无非三种,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分别考查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分值”目的是为了最后落笔的时候看分作答, 详略得当。分值少, 简单回答就可;分值多, 适当展开。答案的出处主要来源于:可以从教材中提取的观点, 我们叫做教材语言;可以用时政术语来表述的, 称之为时政语言;可以从材料中的关键词来组织答案的, 称之为材料语言。教材语言为主, 时政语言和材料语言为辅。
一、社会史观的含义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这一表述指明了社会史研究的领域和对象, 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史观的指导思想。社会史观认为, 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 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问题。和其他各种史观不同, 社会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在该史观指导下, 历史研究, 不仅要“眼光向上”, 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 还要“眼光向下”, 关注“小人物”, 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小中见大”。如果说文明史观侧重于宏观, 社会史观则侧重于微观。
二、社会史观在历史高考试题中的的体现
近几年社会史观在高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以江苏高考为例, 2008年涉及到戏剧, 以戏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对史料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 这是依据社会史观命制的试题。前三问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再现和对史料的解读概况能力。第 (4) 问考查史学研究出现的变化, 直接考查体现了史学研究新方向之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2009年涉及到婚姻, 2010年材料题21题以茶叶为切入点考查茶叶这一, 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 对宋代的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该题着眼于普通人生活与社会变迁的联系, 以小见大, 从具体细微的个体单位的生活变化入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社会的进步, 主要考查学生阅读与分析史料、提炼与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题22考查辛亥革命对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这说明随着历史研究的发展, 新的史学成果, 新史观越来越多的体现在高考试题中。而且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此类高考试题会越来越多。因此,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运用好社会史观,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历史思维, 更好的适应越来越灵活的新高考。
三、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运用好社会史观
1.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主导。
史学的创新、高考试题的创新都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改变旧的教学思想。新课标明确规定, 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 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等。由此可见尽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史观影响着高考命题, 但是高三历史复习的指导思想仍然要将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主导。
2. 运用社会史观, 渗入挖掘历史教材,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以来, 新的史学理念和史学观点逐渐渗入高中历史教学中。现在高中历史使用的历史新教材已经淡化了阶级史观的影响, 三本必修分别按照政治文明, 经济文明, 思想文化来编撰,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明史观的影响。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评价, 也多采用新史观来评价。如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而是一次经济近代化的尝试。体现了近代化史观的运用。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教材渗透的新史观, 指导学生运用新史观来评价、认识相关基础知识。
高三历史复习要高度重视渗透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社会史观。最典型的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讲述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后, 中国近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 民俗风情的变迁。借此考查近现代社会变化的规律特点和原因。对于辛亥革命, 不仅仅评价其政治经济作用, 还讲述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 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 改为简约文明等这样的移风易俗的举措, 丰富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开阔视野。辛亥革命不仅仅在政治上有重要意义, 也改变了国人的生活。而这些改变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也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再例如必修二专题六《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为缩小贫富差距, 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发展起来“福利国家”。20世纪80年代,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 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 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福利政策使穷人受惠不少, 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 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结合近几年来西方国家因高福利带来的问题涌现出来。新教材的设置关于西方国家的福利政策。让学生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 体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3. 新课改下一些新史观运用到教学大纲及教材中:
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等。在高三历史复习中, 要把这几种史观结合起来对基础知识进行评价, 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解读历史, 才能让学生适应当前的高考新形势。
摘要:高三历史复习要高度重视渗透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社会史观,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运用好社会史观,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历史思维, 从而使学生适应当前的高考新形势。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方法准备
一轮复习虽说是复习, 从知识角度看,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从能力角度看, 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读题审题能力和解题规范化都有待提高和加强。因此, 既要全面细致地夯实基础, 又要训练解题能力, 为以后的复习积蓄后劲。为此也必须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目前存在的不足加以训练。从本课内容来看, 主要可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 热点问题教学法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讨论、合作交流, 运用书本知识点透视社会热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实践能力。经济生活第九课的复习, 也要深刻关注热点问题和生活实际。
2. 预习引导法
课前布置相关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 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有一个基本认识, 从而引发思考。复习课前我先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复习, 构建好知识体系, 上课时进行交流, 提高课堂效率。
3. 自主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课前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中实现“自主”和“合作”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可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分工合作中, 在生生互动中,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合作精神差, 实践能力弱”等不足, 培养综合素质, 同时实现互助互补, 达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二复习进程六部曲
1. 课前准备工作
上课前把复习的任务和内容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复习的主人, 自觉主动地承担起复习的任务。如经济生活“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课, 课前先布置学生对市场经济相关热点材料进行搜集与整理, 建构本课的知识体系等。
2. 明确复习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风向标”, 是教学活动的总指挥, 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 要达到什么效果, 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 教学过程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 就会实现有效的教学, 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复习课更是如此, 先要明确一节课复习的目标, 才可以有的放矢。本课高考相关复习目标有: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调节作用及其局限性,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等。上课前先把复习目标告诉学生, 让学生自主复习、自主梳理、自主建构, 同时发现和提炼自己在理解相关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和疑点, 上课时让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复习梳理的结果、心得和问题, 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解惑, 并在学生已达到的基础上适当提升难度。
3. 建构知识关联网络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要想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读题审题能力和解题规范化能力等, 先要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学科知识, 那就要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在平时的学习中,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分散的、块状的, 以教材线索来建构知识体系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寻找知识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 结成一个上下联通、左右衔接的知识网络。
而高考复习课更是特别强调知识的整体性, 以一盘棋的思想来看待和处理所学知识。复习绝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现, 将学过知识复述一遍, 而是在整体知识背景下对所学知识的重新组织和构建, 将原来彼此分散、彼此分割开来的知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轮复习课,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课在本教材中的地位, 了解前后关联知识点, 才可以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 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信手拈来。以经济生活“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课为例, 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复习, 构建好知识体系, 让学生整理出体系并且上来讲台展示讲解。
学生展示并讲解:经济生活前三个单元分别围绕“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这三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介绍我国经济活动中有关交换、消费、生产、分配的基本内容。如果说前三个单元是我国经济生活的具体内容, 第四单元就是介绍经济生活的背景, 而第九课是介绍我国的经济体制背景。
4. 高考真题训练
每年的高考题目都是精品练习题, 具有较广的知识覆盖面, 既注重基础知识考核, 紧扣知识点, 也对能力进行测试, 偶尔会有一些枝节内容和零散知识, 考一些意想不到的内容。高考真题练兵, 可以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 也能查缺补漏, 关注平时忽视的环节。同时, 高考对解题的规范化有明确要求, 真题演练可以训练学生加强解题规范化, 提高应试实战经验。在本课复习过程中, 也利用近两年高考试卷上的题目, 进行实战演习。
5. 关注热点问题
江苏高考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注重实践性, 即关注热点时效性和题目材料生活化。关注社会热点、焦点, 考查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实践能力。试卷题目时代感强, 紧密贴近实际, 透视社会热点, 揭示了学科知识与当今社会政治、经济、人文观念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试卷的时政题也基本反映了国际国内产生重大经济、政治影响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同时, 以生活为基础, 反映江苏地区的特色, 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本课复习, 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市场经济相关热点材料, 同时, 在课堂练习题中也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和本地生活实际。如食品问题, 广东太子乐等婴儿奶粉事件, 央视曝光的上海来伊份事件等。
6. 综合探究提升
综合运用题, 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这是建立在建构良好知识体系基础上的。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以点带面, 发散思维。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考查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 以及解题的规范化能力。如“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 在一系列知识复习后, 可以进行综合运用题训练:
材料:某些国产品牌奶粉事件的发生, 影响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奶粉的信心, 导致一些进口品牌奶粉获得了一些市场份额;国内奶粉企业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积极应对。
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 某些国产品牌奶粉事件后, 为什么一些进口品牌奶粉“意外”获得了市场份额? (2) 假如你是国内某奶粉企业的负责人, 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些国产品牌奶粉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本题答案既涉及前面几个单元的知识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 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等, 也涉及本课规范市场秩序等相关内容, 考查了学生对经济生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三一轮复习, 还要强化对易错知识点的区分, 上好讲评课, 强化基本的解题方法训练, 如如何对待图表题、意义题、措施类题, 注重时政题练习等, 很多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发掘。
摘要:高考复习课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训练, 而一轮复习又是复习的重中之重, 一轮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一轮复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和回顾的阶段, 既是复习又是重新学习的过程, 因为从知识角度看,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有一定欠缺;从能力角度看, 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尚未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从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情况出发, 制订周密详尽的复习策略对于巩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提升复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从基点攀上高点的有效方法很多, 运用图片是其中之一。图片是历史与社会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工具, 对图片的解读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能力, 也是对初中生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 要巧用图片组织教学, 使学生具体地感知历史,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巧选图片的策略分析
1. 研究考试要求, 知识与能力并重
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 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 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 《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说明》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 我们要深入研究考试要求, 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 有针对地选取图片。复习课的知识梳理有“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要求, 但因一堂课的时间有限, 须杜绝“面面俱到, 偏离教学重点”现象, 使所选图片都具有凸现复习知识重点的整合特征, 从而既落实知识又提升能力, 充分体现复习课的价值。
在课例“中国共产党的特色道路”复习中, 笔者选取以下两组共六张图片。
第一组图片 (特色道路之一———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
第二组图片 (特色道路之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以上图片分别表达了“中共一大遗址———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南昌起义———武装夺取政权、创建军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深圳经济特区———开放”这六个历史事件及所对应的新课教学和复习考查的知识重点。把两组共六张图片放在一起, 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两条特色道路”的知识线索、重点及复习主题, 达成了复习知识的整体性和循序渐进要求, 为学生进一步攀上复习高点做好铺垫。
2.教材图片为主, 教材外图片为辅
为使图片具有典型性, 复习时应先在教材内选取。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 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和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抓手, 教材图片由专家所选, 其典型性毋庸置疑。
例如, 2013年台州市中考政治试卷第21题:“沿黄经济区” (图中阴影部分) 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 是和谐富裕新宁夏的新引擎。
材料一:黄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在沿黄经济区, 水稻、小麦及瓜果等作物生长茂盛, 回族风情浓郁, 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今年银川市与浙江舟山市签订了两地旅游合作协议。
(1) “沿黄经济区”位于黄河哪一河段?该河段具有怎样的水文特征?
(2) 宋元时期, “沿黄经济区”所在地与中原地区农牧文化交融频繁。请举一史实说明。
(3) “沿黄经济区”的开发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原则?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加以说明。
该题选用了教材中《黄河流域示意图》, 结合银川与舟山合作的时事政治, 巧妙地把地理、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值得我们在复习时借鉴。
当教材上没有相关图片时, 则应依据课标选用教材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图片。笔者在本课例的复习中, 讲“农村包围城市”选取了图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讲“经济建设”选取了图片“十一届三中全会”, 讲“开放”选取了图片“深圳经济特区”。这三张教材外的图片极具典型性, 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图片的具体操作
1.巧用图片, 落实复习基点
高点的攀登, 须以基点为支撑, 以免成为“空中楼阁”。因此, 巧选图片是有效梳理基础知识的关键一步。
(1) 巧理知识点, 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点梳理力求通过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整理、归类, 使之连点成线、连线成面, 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网络。知识点的有效梳理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如前所述,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堂服务观, 真正处理好课堂教学的主体与主导这对关系。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解说图片, 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效途经之一。传统的复习课为追求“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 通常在师生的问答之间梳理基础知识, 用板书或幻灯片展示知识提纲。这样做只能让少数尖子生从中准确、快速地提取知识, 多数一般学生只是陪衬, 在教师与少数尖子生的问答交流中被“灌输”知识, 思维游离于复习教学之外, 这显然背离了新课程的精神。而在复习课中创设问题情境, 留给学生自我梳理知识的时间, 就能有效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复习质量远高于被动接受。
如本课例中使用六幅图片后, 笔者出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图片见证党史。请你根据图片内容给三张图片拟一个标题并担任讲解员, 用简要语言具体解说一下图片的内容。”具体操作时, 笔者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准备, 让他们快速查阅教材, 提取储备知识;同时教师给予恰当提示“描述一个历史事件要把握时间、原因、任务、经过、结果、影响等要素”。通过上述梳理, 学生的知识形成了网络, 较为系统。
(2) 巧示关键词, 进行图文互证。笔者最初出示六张图片时, 图片下方是没有解说词的。现在增加了解说词, 目的是为了配合本环节教学:通过巧示关键词, 让学生进行图文互证。具体过程为:第一步, 展示图片, 请学生简要说明图片反映历史事件的内容。第二步, 请学生针对图片反映历史事件的内容为其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如本课例中六张图片的标题依次为:“中共一大遗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经济特区”。第三步, 给上述六个历史事件配上关键词, 分别是“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武装夺取政权, 创建军队”“农村包围城市”“经济建设”“改革”和“开放”。最后, 在第一组的三张图片下方显示填空, 特色道路之一:__;在第二组三张图片下方显示填空, 特色道路之二:__, 由学生说出横线上应当填写的道路名称, 分别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另外, 在图片名称和关键词对比中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方便学生识记, 提高了知识梳理的效率, 更好地落实了复习基点。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人物、事件众多, 学生记忆任务重。为图片配置解说词, 图文互证, 让学生在图片情境中进行形象感知, 围绕关键词层层递进, 理清知识脉络, 完成图片全称, 既减轻了学习负担, 又达成了复习目标。
2.巧用图片, 攀上复习高点
复习课与新授课的区别之一, 是要在新授课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由基点攀上高点。
(1) 巧用图片进行探究, 提升历史思维品质。使用图片组织复习, 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 继而提升历史思维品质。问题探究要注意层次性, 应含有多个答案和多种解决方法, 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而激发全体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还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不局限于唯一的或固定的答案, 避免“是什么”“是不是”“对不对”等限制性设问。另外, 问题探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杂乱的知识碎片对解读历史是无意义的, 只有把历史知识统摄到相应的历史范畴中, 串成历史的线索, 才能通过历史思维品质的提升, 更好地达成复习目标。
例如, 在学生拟定图片标题解说图片前, 笔者提问学生描述一个历史事件时应注意哪些要素。学生回答后, 笔者总结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 等等。当学生的回答出现疏漏时, 由其他学生补充或教师完善。在知识梳理中的追问、补问渗透了学法指导和思维训练。在第一组图片的复习中, 笔者如下层层设问, 与学生对话。
师:南昌起义结果怎样? (问题1)
生:失败了。
师:为什么会失败? (问题2)
生1:城市里国民党势力强大。
生2:起义指挥者缺乏经验, 脱离了中国的实际。
师:对!同时期的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都因此失败了。中心城市起义不成功, 工农红军应怎么办? (问题3)
生3:去农村!
师:对!从城市起义的失败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成功,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问题4)
生:革命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上述对话通过四个问题分层设置, 由易到难, 分别回答了南昌起义“结果怎样、为什么、怎么办、启示什么”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把握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发展历程的知识线索:武装斗争、创建军队 (起义失败) 、去农村开辟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 。四个问题紧密联系,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一气呵成, 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 又培养了能力, 深化了思维品质, 使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迁移了历史思维:革命以及今后的改革都要立足中国的国情,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 延伸与归纳图片, 构建历史知识逻辑。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 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学科体系之中, 使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 六张图片之间还存在一些相关联的历史事件, 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予以处理, 以保持历史发展的完整性。在本课例复习中, 笔者采用年代尺来完善知识脉络, 因为年代尺可以清晰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脉络, 突出某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有利于学生通过互相比照, 分析、把握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 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从而使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攀上高点。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出示年代尺。
然后, 笔者请学生指出六张图片所处的历史位置。接着提问:如何把六幅图片按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成两组?谈谈你划分的依据。利用年代尺知识两个阶段, 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了“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 让学生找出划分两个历史阶段的依据。
第二步, 补充年代尺。
请学生先指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分别在年代尺的哪一阶段, 然后指出1919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发生在1934年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进行长征) 、1935年 (遵义会议) 、1937年 (抗战)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958年 (大跃进、人民公社) 和1966年 (文革) 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步的设计体现了用年代尺表示历史事件的完整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发散性和系统性。
第三步, 让学生运用年代尺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系统知识。
1联系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遭受挫折的原因, 分析应从中吸取的共同教训是什么。
2分析这两条道路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这两条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结果怎样?
总之, 本课例中, 将六张图片置于年代尺中, 并用年代尺补充围绕复习主题“中国共产党的特色道路”的相关历史事件, 有效地克服了“知识碎片化”问题, 构建了系统的知识网络, 让复习更好地攀上高点。
(3) 分析与比较图片, 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复习过程中, 许多学生死记硬背单个历史概念、历史事件, 结果前读后忘, 顾此失彼, 事倍功半。如果能让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同一类事件进行比较, 找出异同, 发现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就能使学生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完善知识网络。
在本课例复习中, 笔者采用了两组共六幅图片统摄复习脉络。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形成一定的历史感悟, 同时检测学生的复习效果, 笔者让学生填写了下列表格内容。
上述表格的设置立意在于:比较两条特色道路的不同点, 得出“从实际出发,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道路”的认识, 获得“主动担负历史使命, 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开创未来”的情感体验, 让历史与社会知识学习为现实社会服务。当然, 也取得了理想的复习效果。
情感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众所周知, 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能将台下的观众牢牢地吸引, 让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随着主持人情绪的变化或悲、或哀、或怒、或喜。一首好听的乐曲, 只要前奏一响, 就能拨动听众的心弦, 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 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 犹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让学生“心随我动”, 创设不同的情景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 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
1. 了解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 用列举案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努力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 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为课堂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问题, 从而获得顿悟, 达成教学目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 复习效果好。
品德与社会复习课偏重于说理论事, 内容抽象枯燥,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 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 加深感性认识, 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教师再巧妙地进行分组自由讨论, 让学生大胆交流, 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示机会, 让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和探索, 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3.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类型:
典型性案例教学、趣味性案例教学、生活性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在品德与社会复习课中的应用
1. 在复习中需要为学生树立行为典范的内容时, 使用典型性案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教育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都要着眼社会大众、服务大众时, 这就需要使用典型性案例, 为学生树立行为楷模。
案例:在复习好女孩好男孩时, 可以设计找出自己崇拜的男性杰出人士和女性杰出人士。
他, 有矫健的身影;他, 有猎豹一般的速度;他, 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刘翔。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比别人挥洒了更多的汗水。有人问他为什么, 他只说了两个字———中国。面对困难他不屑一顾, 面对挫折他从不低头, 他的速度突飞猛进, 很快就成为国家队里的“飞人”。
讨论:从刘翔的故事中, 你懂得了什么?作为一名小学生, 从现在开始, 你应该怎么做?
运用典型性案例比枯燥地要求学生要认真学习, 要努力为社会作贡献, 其效果要好得多。但教师在使用典型性案例教学时, 最好少用或不用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 避免负面影响, 做到选用案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反面教育为辅的原则。
2. 在复习比较抽象的内容时, 使用趣味性案例。
【社会保障学总复习】推荐阅读:
电大社会保障复习12-21
建立社区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载10-12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06-17
社会保障理论12-20
社会保障概论试卷06-02
社会保障阅读书目06-10
社会保障试题110-08
社会保障工作汇报10-20
1社会保障制度01-14
广东自考社会保障真题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