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明代家具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工艺美术史明代家具(共7篇)

中国工艺美术史明代家具 篇1

尺度适宜,比例均称

收分有致,稳健挺拔

以线为主,富于弹性

造型大方,细部精致 尺度适宜,比例均称 严密的比例关系和舒适宜人的尺度,是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收分有致,稳健挺拔

明式家具的收分,腿部从下端至上端逐渐收细,并向里略倾,腿下部比上部略粗,使家具具有稳健、挺拔之感,同时具有安定稳重之感。

以线为主,富于弹性

线脚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线型流畅,舒展刚劲。如圈椅的设计,曲线圆劲有力,极富韵律节奏美感,造型雍容大方。

造型大方,细部精致

明式家具造型洗炼,落落大方,同时在细微之处又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恰如其分的处理,如靠背、线脚、铜件均精美舒适。明式家具艺术风格

明式家具崇尚先人的质朴之风,追求大自然本身的朴素无华,不加装饰,注意材质美,充分运用木材的本身和纹理不加遮饰,利用本质肌理本色特有的材料美,来显示家具木材本身和自然质朴特色。

明式家具的材料、工艺、造型、装饰所形成的总体风格具有典雅质朴、大方端庄的审美趣味,如注重线型变化,券口柔和,形成直线和曲线的对比,方和圆的对比,横与直的对比,具有很强的形式美。

总之,明式家具风格典雅清新,不落俗套、耐人寻味,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精

明式家具做工精益求精,严谨准确,一丝不苟,非常注意结构美。

明式家具尽可能不用钉和胶,因为不用胶可以防潮,不用钉可以防锈,而主要运用卯榫结构,榫有多种,适应多方面结构,既符合功能要求和力学结构,又牢固美观耐用。丽

明式家具体态秀丽、造型洗练、形象淳朴、不善繁缛,特别注意意匠美,注重面的处理,比例掌握合度,线脚运用适当。

并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框架结构,使家具造型方圆立脚如柱、横档枨子如梁,变化适宜,从而形成了以框架为主的艺术特色,使明式家具具有了造型简洁利落,淳朴劲挺,柔婉秀丽的工艺美。

古雅精丽体现了明式家具简练质朴的艺术风格,饱含了明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浸润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明式家指的是明之清康雍年间,以硬木家具为代表的优质家具。它们材料精良,品类繁多,做工考究,装饰古雅,造型洗练,尺度合宜,风格典雅,是古典家具的辉煌代表。明式家具的重要产地有北京、扬州、徽州、广州等,最重要的是苏州。

明式家具

一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

1,从生产的角度看,阶级社会的工艺美术不外官府和民间两种。官府的产品设计、造作秉承上命,绝容不得以工匠的创作破坏了钦定的法度。民间的产品大多要投入市场,工匠既然赖以为生,作品就必须迎合主顾的趣味。因此,通过工艺美术,能对时代审美风尚及其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2,工艺美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性质,尽管它不是纯艺术,创作不以震撼人心或道德说教为宗旨,但人们却无法在衣食住行中逃避逃避工艺美术,在日常生活中,它却永远在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形式语言,潜移默化的培育起人的基本审美意识,如影随形般左右了人的终极审美判断。总之,工艺美术发挥的方式别致特殊,但产生的功效深远强大令其他艺术门类无法企及。

黄河中游是中国彩陶最早产生的地区。

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中游分布着仰韶文化,上游分布着马家窑文化和齐山文化。下游有大汶口文化。

黄河流域的彩陶分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的仰韶村,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 马家窑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有多个类型先后有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三

适用于艺术

1)适用:工艺美术讲求适用,陶瓷虽是中国原始艺术的早期样式,但对适用的原则以体现明确。

A 适用只要表现与造型。原始陶器中,钵、碗、盆、罐、壶、瓶造型都与圆关系密切。罐、壶、瓶大体是圆的拉长,应为圆无棱角,无论使用。携带,均难碰伤,圆还可承受最大的压力,不易变形,用作容器造型则具有最高的耐用性。B 原始陶器的适用还表现于器物的尺度和比例。原始陶碗的口径大多在12—20厘米之间,其中15厘米上下的尤其常见,这样的大小不仅方便端执,且碗内的食物或汤水重量适宜,因此今日碗的口径依然在15厘米左右。

2)艺术:A最能代表原始陶器装饰成就的是彩陶,彩陶上最常见的动物纹到抽象的几何形,演变的轨迹十分清晰。B彩陶装饰最常见的部位恰恰是最适宜观赏的部位,而壶罐的进底处于盆的内底和外壁,却不便观赏一些彩陶图案,也因人视线的高低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种做法即今日所谓的立体设计,总之,原始社会彩陶非常讲究适用于艺术。四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红山文化1935年最早发现在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

古代铸造青铜器主要利用陶范,也有少数用石范。

鼎的体量尤其巨大,最著名的是司母戊方鼎。青铜铭文早已有之,铭文最长的是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食器:按照功能,食器还能细分为鼎、、等烹煮器,鼎虽被归入烹煮器,但烹煮肉食仅是其中的功能之一。作为礼器的中心,鼎很早就被赋予了“明尊卑,别上下”的意义。青铜莲鹤方壶是一对,为郑国器物,对青铜艺术郭沫若造诣精深,他说盖顶展翅欲鸣的时代精神。

青铜“虢季子白“盘是已知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盘。

设计与构图:

A夏商西周的青铜器的装饰走过了一个由简陋走向繁缛华美,而后再趋向单纯的历程。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一般简陋,这是铸造技术尚未成熟的表现。B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器的装饰就明确表现出繁缛瑰丽的特色,动物纹是装饰的主体,强调立体效果是此期装饰的突出现象,常以云雷纹做地,主纹是高出地纹的动物纹样,其上再加饰纤细线纹,就形成了商晚期极盛的所谓三层花纹,立体效果还表现在凸起的扉棱和圆雕动物形的附件。C西周中晚期,尽管仍有装饰繁缛瑰丽的少数实例,但简素平朴的大潮流无可阻挡,它们有明显的几何化倾向,布局由满密转向简洁,二方连续的带状排列数量日益增多。七

《考工记》是我国已知的的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

素纱褝衣,汉代马王堆墓出土两件,褝衣是古文献里的名词,指无衬之衣。八

印染:主要有

罗地促进绣宝相花纹拜垫,在高贵的红罗地上盘金坠珠,效果自然富丽豪华,但蹙金之法,唯以根根金线排列,图案形象不会精彩。199页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有五弦四弦之分,前者产于印度,后者传自波斯,图示琵琶为五弦,而焊拨上的骑驼人物却抱着四弦琵琶。

十 汝窑开片指瓷釉中的裂纹,它是因胎、釉不同的收缩率而在焙烧后的冷却中形成的。原为烧制中的缺陷,但因其纹理有特殊的效果,成了一种人为的特殊装饰。开片也因形态等的不同,而有多种名称。

十一

纳石失是波斯语织金锦的音译。

十二

织御容与织佛像

这是元代特有的精美丝织物,是官府作坊转为皇家织造的,所织系已故帝、后及王、妃的肖像。

十三

青花

元代陶瓷最大的贡献就是青花的成熟。青花是种釉下彩绘瓷器,它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坯体上绘画图案,罩釉后,高温烧成,器物呈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的效果。五彩是釉上彩

粉彩是釉下彩

釉里红是釉下彩

十四

漆器

A漆雕和张成、杨茂

B螺钿和黄生

C戗金和彭君宝

D木质银裹漆瓮

十五

元代的江南有些著名的织工,佼佼者是嘉兴的朱碧山。

渎山大玉海是现存最大的古代玉容器现藏于北京团城。在蒙元帝后亲贵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十六

明末,中国科技史上出现了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刊于崇祯年

十年,详尽的记录了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其中,纺织、印染、陶瓷、冶铸、琢玉等部分包括了原料、产地、工具构造、制作技术等诸多内容,且图文并茂,是研究古代工艺美术的珍贵文献。

十七

德化白瓷胎体致密,釉色以如白为主,纯白、泛青或闪灰着次之。

十八

掐死珐琅俗称景泰蓝,是一种硅酸盐类的装饰材料,以石英、瓷土、长石、硼砂等经粉粹熔炼后制成、经过制胎、掐死、焊接、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十九

宣德炉是宣德时官府铸造的一批精妙铜器。它们色泽美观,造型古雅,器形丰富,为古代铜器的佼佼者。

二十 粤、蜀、湘、苏被成为四大名绣。

珐琅彩是规格最高的 粉彩也称软彩,是受珐琅彩影响产生的釉上彩品种。(西洋人物图双联瓶)二十一

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今存古代再大的玉器。

二十二

匏器的范制葫芦最独特,做法是,以初结的葫芦纳入阴文模范,秋老取出,造型,装饰悉如人意。匏器战国已有,日本现存被鉴定为唐代的实物。

鎏金:是一种金属工艺装饰技法,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即用金汞(金与水银的合金)涂于器物表面,经烘烤后,汞蒸发,唯金留其器物表面,呈现纯金制作的效果。

金银错:也叫错金银,是我国春秋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金属装饰技法,即在要装饰的器物表面画好纹饰,再用锐器按纹饰刻出工整的凹槽后,嵌以红铜或金银丝,最后用厝石把器表错平磨光,呈现出鲜亮明亮的色彩和清晰的纹样。螺钿:是一种漆器装饰技法。做法是以蚌片在漆器上拼嵌图案,其源头可上溯到西周。嵌片有厚薄之异,薄螺钿的美妙不仅在于图案更精细,还在于能展现出更绚丽的色彩。黄生

失蜡法:春秋时期发明的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调入油脂的蜂蜡制成内模,在内模上敷泥浆等,预留孔洞,制成外范,待外范干燥,高温烘焙,内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范内形成和内模一样的空腔,再从孔洞注入铜液,冷却后,剥去外范,既得与内模相同的铸件。

缂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通经断纬地装饰丝织品。其工艺特点是通经断纬,做法为把本色经丝挣在织机上,用小梭将各色纬丝按轮廓逐块织成花纹,纬丝并不贯穿幅面。因为图案是逐块织就的,花纹轮廓处都要回纬,放花纹轮廓若与经线重合,便因回纬拉出窄丝的间隙。有如刀刻。名家朱克柔。

戗金银:是一种漆器装饰工艺,两汉时期萌芽,南宋时鼎盛。做法是,先在漆地上刻画出图案,于刻纹内上漆后,然后填以金银箔,效果极其富丽。这种技法的源头可上溯到西汉时的填金彩的针刻。彭君宝、元代著名银工朱碧山

纳石失:是波斯语“织金锦”的音译,图案以片金线或金线织出,效果富丽华美。出现伊斯兰情调甚至狮身人面纹样。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绘瓷器,它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胚体上描绘图案,罩釉后,高温烧成器物呈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的效果。

渎山大玉海:是蒙元时代最重要的宫廷贮酒器,呈色青黑,杂以白色斑纹,外壁碾琢波涛中的龙,马,猴,鹿,犀等异兽,形象丰满。玉海体型巨大,胎壁甚厚,造型雄武硕大,通体略椭圆形高70cm、口径135-182.cm约重3500kg,是现存最大的古代玉容器,现藏于北京团城。

中国工艺美术史明代家具 篇2

本次博览会也举行了“中艺杯”大赛, 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组织的业内专家进行评审。值得一提的是来自福建泉州等地极具闽南风情的艺术作品在评审活动中得到专家和众多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赞誉有加。

由泉州台商投资区益龙达木雕厂送展、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黄银忠亲自设计并创作的木雕作品《乐在其中》, 把木雕艺术臻于至善展现在世人眼前的同时也代表了张坂木雕的最高水准。《乐在其中》是采用香樟木材质, 塑造了一尊笑意盈盈的济公坐像。作为常见的木雕材料, 香樟木不仅纹理别致, 质地坚固, 还散发着宜人的淡香。而一手摇着蒲扇, 一手拿着酒葫芦的济公, 其心欣然, 其乐在怀, 眉梢嘴角都挂着自得其乐的微笑。半敞着的胸膛和光着的脚掌相映成趣, 而衣角帽檐, 每一处纹理都精雕细琢, 其匠心独运, 完美诠释了人们传统认识里那个不拘小节的济公形象, 不由让人眼前一亮。

同时, 本次博览会还汇集了来自瓷都德化的艺术陶瓷, 美轮美奂的陶瓷塑像和茶具等作品同样异彩纷呈, 显现出百花争艳的空前盛况由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王韩英送展的艺术陶瓷《贵妃醉酒》、《至尊红颜》等作品同样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和收藏家认可和喜爱。尤以《贵妃醉酒》为代表, 生动再现了贵妃醉酒后粉面含春、千娇百媚的动人神态。精美华丽的衣着, 布局巧妙的场景, 乃至装饰点缀都细致入微, 和陶瓷庄重雅致的质地珠联璧合, 似乎通过这个羞花闭月的女子就能感受到盛世唐朝的恢弘景象。

与陶瓷和木雕等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相比, 藤铁工艺作品要显得年轻许多, 但这并不影响其在本次博览会中大放异彩。来自安溪赛德铸造工艺有限公司和安溪新唐信家俱有限公司的铁艺作品在评审中格外引人注目。获得金奖的铁艺作品《空中灯火》是由安溪新唐信家俱有限公司送展的铁艺作品中的扛鼎之作。利用精湛的铸造技术, 整合铁的可塑性和厚重感, 造型古朴, 悬在天花板上显得典雅雍容。《空中灯火》在灯光和自然光的折射下, 流光溢彩, 为所在环境增色添彩。而安溪赛德铸造工艺有限公司的铁艺作品《迁徙》同样是一件让观者惊艳称绝的作品。作品构思巧妙, 通过塑造大小各异的五只大象, 或竖着鼻子引亢高呼, 或低着头默然跟随, 原本是静物艺术的铁艺作品此时仿佛动了起来, 把一幅大象迁徙的大自然画卷生动展现在了所有人的眼前。

同样备受瞩目的还有泉州维真工艺制品有限公司送展的油画作品, 数十幅画工精湛的作品不仅刻画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而且透过画卷感受艺术之美的同时, 让人身临其境, 聆听每一幅画作中无言的故事。作品《伊斯坦布尔》让人一睹昔日世界大港的风采, 于安静的画面中感受到那里厚重的历史积淀, 遥想那片古老土地上曾经有过的繁华和荣光。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 篇3

姓名:沈臣狄

学号:20103011540

3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

我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琳琅满目,是一个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大花园,自然,它留给当代的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也是数不胜数的,现今的我们除了要很好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要很好的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将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下去。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社会,如今的世界充满了各种高科技产品,工艺制造技术也日渐成熟化和高科技化,国家的建设迅速的发展着,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中国的国力日益增强,继而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人们的在精神上也期待着提高,继而审美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对于现代化的设计已经不是简单的功能上的满足大众,对其装饰性的功能要求也有所提高,说到装饰性,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就越来越显现出它重要的地位。

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种,也是和社会生产有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它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工艺美术,这里说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的美术加工,也就是对人们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化。从工艺美术的用途分,有生活日用品和装饰欣赏品;从工艺美术的制作分,有手工制品,机器产品和电脑产品;从工艺美术的性质分,有传统工艺,民间工艺和现代工艺。通常是以材料来分类的,如染织工艺,陶瓷工艺,金属工艺,漆器工艺,木工艺,玻璃工艺,塑料工艺等。就工艺的创造过程来说,它包括设计和制作两个阶段。所以,工艺美术及不只是手工制作或传统制品。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也不只是设计的范畴。而中国的工艺美术史它记载了中华人民五千多年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史。

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艺术和科学的产儿。因此,它是一个实体,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工艺美术制品种类繁多,有如花布,陶瓷,家具,牙雕,玉器,景泰蓝等。有人把工艺美术史和特种艺术混合起来,也有人把工艺美术史只看作装饰,都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在外国,有人把工艺美术史称为次要艺术,有人不把工艺美术史列为美学的对象和艺术的范畴,则是出于一种偏见。

我国工艺美术史是历代劳动人民,匠师,艺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它使我们的博物馆反射着无限的光彩和魅力,它使我们能欣赏和了解到中国博大精深的艺术发展史。我们应当珍惜他们,继承并发扬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时代在发展,工艺美术史的创作手段,由于长期的个体的手工制作,跨入了机器大生产的阶段。人们已经很难体验到古代那种民愤淳朴,古色古香般的生产画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抛弃过去的知识更新为现代的工艺美术史。“包豪斯”对于历史的偏见,造成了它单一的局限。

随着历史的延伸工艺美术大体分为欣赏性工艺美术和实用性工艺美术两类。前者已朝边缘性质转化,而后者却随着现实中使用的限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按照人们的情感的逻辑而潜移默化地发挥它应有的审美作用。为此,在广泛的现实生活中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

1征必然成为工艺美术最本质的审美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的破坏的反思,因为工艺美术日趋的商业化,这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温室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也正因如此,现代工艺美术正朝着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应该尽量减少物质能源的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绿色可再生能

源,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采用一些天然可再生的材料。

工艺美术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应需要而存在,应存在而被改变。设计不是无源之水,其本质是选择一种适当的方式,用以满足源自生活中产生的人类各种需求的计划、行动和结果,任何人为事物,例如大到桥梁,楼房,小到餐具,刀具等等,它们的起源和演进最

i终都是因主观的或客观的限制与调整、突破,进而归结到一种适当的形式而存在。正如生

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也受着文化,经济等因素的限制。现今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让我们可以很好的将其很好的发展下去,所以,如今的我们除了要很好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要很好的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将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下去。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产品的加以开发,增加新的品种,新的创意,提高产品的质量,是现代设计的发展的关键。学习工艺美术史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要掌握当今工艺美术的特点,还要熟知古代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这样才能真正把古代的工艺美术融合到现代去,设计出的作品才会有生命。

如今,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除了绿色设计是其发展的趋势之一,设计的多元化也是其发展的趋势之一。较早也较为系统的发展的国外设计,以其科技等一定的优势主导着设计行业,许多富有外国先进元素的产品冲击着中国的民族性的设计,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将富有民族多元化特色的元素有机的融合到所设计的产品中,也要吸收国外文化元素和设计灵感,不能把思想局限在自己生长的险隘空间里。所以,传统工艺美术也要进行多元化发展,要与时俱进,希望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文明,现代工业设计相结合后,传统的工艺美术以新的多样的形式存在着,带着特有的时代特色,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可以向世界展示一个悠久历史的中国,也可以展现别具一格的海派设计风格。

中国工艺美术史大题要点 篇4

——金属工艺在中国历史工艺美术舞台上的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展述了什么是中国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之一的金属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发展和金属工艺在当代有哪些需求的市场,以及金属工艺在设计、艺术中的一些可行性的创造,并且介绍我们身边一位以金属工艺进行艺术创造的人和她的艺术行为。

关键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景泰蓝烧瓷花丝镶嵌斑铜工艺锡制工艺铁画金银饰品等等、金属工艺的当今市场、金属工艺用途、创造金属工艺、“铁哥们”、郭新、双城(twocities)

正文: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工艺美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又重属性,尽管它不是纯艺术,创作不以震撼人心或道德说教等为宗旨,但它对人的影响又绝不小于纯艺术。因为,人可以不去欣赏纯艺术,却不必去专门欣赏它,而它却永远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人的基本审美意识,如影随形般左右了人的终极审美判断。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夙享盛誉,长期是中华文明传播的承载体,域外人士在使用中国工艺美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认知了中华文明。(参考《天公开物》)

工艺美术这个词,就具有悠久技艺传统的,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传统工艺美术,其主要门类有烧造、煅冶、染织、编扎、雕刻、木工、髹饰工艺等等。而金属工艺就是其中一项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技艺。金属工艺是中国工艺艺术的一个特殊门类,主要包括景泰蓝(景泰蓝是用细扁铜丝掐成图案的,焊在铜胎上,再填点上彩色釉料,经烧制而成)、烧瓷(又名“铜胎画珐琅”,与景泰蓝的区别在于不用掐丝,而是在以铜制胎之后,在胎体上敷上一层白釉,烧结后用釉色进行彩绘,经二、三次填彩、修正后再烧结、镀金、磨光而成。)、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它是用金、银等材料,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织技艺制造而成。)、斑铜工艺(斑铜工艺品是云南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 它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 1

制作而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瑰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锡制工艺、铁画(也称铁花,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金银饰品等等。

中国金属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瑰宝,亦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我认为中国金属工艺在从古至今的岁月变迁中,是处在半消亡半沿袭状态的下的。这相对于其他中国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情况看来,是趋于一个悲哀而并不绝望的状态,一种发展的涌动的状态。

金属工艺在当今,也占有非常大的需求量。这不会象我们在现在的生活中,去更多的去用塑料代替漆器,用玻璃代替了陶瓷,用工业印染的面料代替了传统织物等等。我们现在有许多酒吧、别墅、环境雕塑、绿化景观围栏等等,这些都需要去用到许多传统金属工艺的沿袭手段的,并且将金属工艺加以发扬光大,再设计再创造,使其与传统形式又有所区别,使得金属工艺更花样百出,更为当今的产业,人文,大众审美,或艺术家的创造所提供材料与技术的服务。但是,当今的金属工艺纯手工的几乎灭亡,这些内容也只是通过工业手段完成,利用机器,科技。我们能看见的传统的,废功费时的纯手工制作的金属工艺制品或许只有在一些艺术院校,或金属手工工作室内产出。

纯科技带领的金属工艺的大量浮现,这样的情况势必使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有关金属工艺的商机出现,商机出现会带动这个种工艺的的需求量,也会增加这种工艺本身的种类变化。达到我们以前通过手工艺无法达到的目的。古时候,我们祖先基本只用金属制作兵器和餐具,或者是女子装饰物和居室装饰物。如今,金属工艺大到被用做建凿高楼大厦,航天航海工具,小到肉眼无法看到科学仪器。电器需要它,店面装饰需要它,城市雕塑要它,房屋中的旋转楼梯需要它……

中国古代人就对冶金技术很是着迷,他们迷恋于发现金属工艺能创造出不同性质的物体所带来的装饰性。但是,中国古代金属技术的成就及其在科学技术上的地位,并未为世界乃至包括中国人自己所充分了解。中国的青铜器早已举世闻名,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商周青铜器的冶铸技术仍被视作是难解之谜。中国的古人更乐忠于金属工艺的装饰。就拿中国女子的发簪做例子,中过古代女子的发簪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不注重其功能性,只要是能扎在头发里做装饰便可,它更重视其装饰效果,如明代,凤金簪zan;宋代,金钗 chai,钗形状如叉,是有两跟针脚的簪;唐代 四蝶银步摇;宋代,银栉 zhi,栉下面有齿、上面有背,齿有疏密,疏者称梳,用以梳理头发,密者称篦,用以篦除发垢,等等。而如今,我们生活中的金属工艺更简洁,更注重它的性能方面,如有:黑色金属的两瓣式发夹,简洁大方从小姑娘到老奶奶都可以使用。弹簧式的发夹;圈套丁字形发夹等等;

除了在这些金属工艺的使用方面以外,我们更可喜的是能看到,金属工艺被我们所创作和设计。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喜欢使用金属做为他们艺术创作的材料。如,著名北欧家具设计IKEA,也喜欢利用金属工艺做一些金属家具,如,床。在中国我们个大美术院校也力在培养大量的金属工艺沿袭者。并且还有专门的当代金属艺术作品展览。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五十周年,美院工艺美术系于10月26日至11月5日在美院举行了金属艺术展。在他们学院,金属艺术专业随着他们美术学院特艺系的建立,经过了几十年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目前形成了金属艺术和首饰艺术这两个有特色的专业方向。他们的作品,这些金属艺术作品也从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参考《现代艺术设计丛书》——《金工艺术》)

在这次的田野考察中,我去了莫干山路50号,去看了”铁哥们”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的艺术家,将一些平时看似废弃的金属材料制作成了一些玩具式的作品,有唱京戏拿大刀的角,还有欧洲的骑士,小恐龙,门口的彩色铁皮风铃罐头等等,都十分的有趣和生动,并且将废铜烂铁变废为宝,这个是具有很好的环保理念的创举,在日益耗尽的资源面前,艺术应该作为一种先发至人的东西存在,来以它的形式,广而告知那些尚未意识到问题的人们。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环保上多作考虑。金属并不应该无限制的制造,这样的话总有一样会耗尽所有,所以还当反复使用。这一点“铁哥们”走出了希望的步伐,将一堆废气金属变为了装饰性很强的艺术品。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我还重点去采访,并且接触了我们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材料造型工作室,做首饰艺术的女艺术家,郭新老师和她的双城手工艺工作室(twocities)。郭老师拥有美国印第安大学文学硕士与艺术硕士学位。她用金属工艺做“艺术首饰”,以艺术首饰作为艺术创作的形式。”艺术首饰”(art jewelry)是目前首饰设计的最前卫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直根于现代艺术。她教导学员设计首饰造型一定要有创造性,创作出艺术性个性化的东西来。艺术首饰可以由多种不同材料表现,不受限制,而金属正是艺术首饰中最常见和最常使用的一种。她说,金属工艺在中国传统中已近流失。这是非常令人痛惜的事情。而在西方,高速发展的科技并没有使手工艺术消亡。在西方的许多美术学院里都设有金工艺术课程。许多金工艺术课程是和首饰作为同一个专业研究的。一把全手工锻造的茶壶要花近两个月的时间敲打出来。在现代手工艺术运动中,手工锻造的餐具、器皿是现代设计理念加上与传统手工艺的完美组合。(参考《郭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集》)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 篇5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陶器、瓷器和青铜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感受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了解一下这些各具特色、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出示课题)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

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

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今天我们主要从陶器、瓷器和青铜器来进行欣赏和了解

一、1、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储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胚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胚。

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汲水器:如《漩涡纹尖底瓶》;

炊 器:有罐、鼎、鬲等;

饮 器:杯、角、觚(gu)、(gui)等;

食 器:有碗、钵盘等;

盛贮器: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

3.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 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 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 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

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譬如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

(介绍《人面鱼纹盆》)

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从而设计出图案在器物上的部位。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民族文化的风采。(介绍《舞蹈纹盆》)

二、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三、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 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 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 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录象:曾侯乙编钟)

中国工艺美术史明代家具 篇6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 不乏珍贵的艺术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古到今, 民族文化一直充当着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一直影响着中国艺术的流派发展的走向。民族文化一直融入着中原, 而现在的少数民族文化却保存着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一面, 各民族之间也有着相似性, 因为民族之间交流中会相互影响和吸取。学习和研究少数民族的工艺对自身思维意义重大而深远。下面我就壮族, 苗族, 高山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等几个方面谈谈他们工艺美术特点。

据史料记载, 从隋唐的尉迟乙僧, 到丝绸之路中中国的陶瓷和西域的文化交流, 再到敦煌莫高窟, 从宋朝宣和画谱起, 我国古代把民族文化称为“番族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 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载:“沅澧流域, 其俗信鬼而好祀, 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 事向王、公安等神, 以宿晨傩愿为要务, 敬巫师, 赛神愿, 吹牛角, 跳仗鼓……”《慈利县志》记载说:“大庸所崇山外屏, 少见天日, 又性忍, 刺肤血以事神者, 千百成群, 甚可笑也。”这正说明了我国古代宗教对于少数民族的重要性, 正因如此, 现如今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艺术都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元素或图腾, 而又是独一无二的。

二、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和工艺美术

说起壮族, 我会把刘三姐的形象作为映入脑海的第一印象。以刘三姐作为代表的壮族有着鲜明的特色, 特别是可以代表南方的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壮族的能歌善舞。壮族喜欢的服饰和配饰的颜色以红色、蓝色为主, 也会有橘黄、紫、黑等颜色加以辅助。壮族对自己民族的信仰十分虔诚, 所以内容非常多且抽象, 人们想象中的牛鬼蛇神、瑞兽麒麟, 和佛祖神仙, 大到宇宙, 日月星辰, 大地万物, 江河湖海, 人间各色各物;能歌善舞的壮族对乐器的制作很讲究, 歌舞用的是马骨胡, 铜鼓, 腰鼓和装嫪等, 在这些乐器上必然有着特有的民族元素, 尤其善长雕刻, 在这些乐器上都有精致的雕刻和织绣工艺, 线条自然粗狂, 结构缜密, 思维清晰。

作为同样位于南方的少数民族, 苗族和壮族互有相似, 但也有自己的鲜明的特点。苗族的工艺处处能看到关于巫术的影子。苗族有着不同的图腾的传说, 苗族中部崇尚枫树, 而中部因为“神母犬父”的故事而以“盘瓠”的神犬作为图腾, 因而苗族的织锦和银饰也都具有这样的美术元素。日常的装饰有织锦、竹编、马尾斗笠、银饰、泥哨、挑花。苗族的挑花工艺在苗族的女性服装上的领口、袖、背心和裙边都有明显的体现, 挑花的线有:深绿、浅绿、玫瑰白、大红、水红、紫红、深蓝、大黄、橙黄等。因为苗族崇尚巫术, 故其工艺美术元素内容都是涉及到花草、虫、鱼等动植物。苗族配饰的花纹较多像几何纹样, 大多的图案拼凑成完整的图案, 构图呈对称形, 挑花的设计图案大多比较抽象, 甚至有的图案只是交待出了基本形态, 有的表现了基本的特征。

早在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写到:云南彝族的髹漆技艺;到清代时彝族漆器工艺已经有了“嵌漆”“描饰”“罩明”“质色”“金漆”“隐花”等工艺, 彝族的皮胎漆葫芦是髹漆的代表之作, 现在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彝族漆器种类多种多样, 都有餐具、酒具、兵器、法器等。制作的漆器工艺的材质由木、皮、竹、角、竹木、皮木, 牛角、猪蹄, 按照事物原本的形状用锅灰、石黄、朱砂;再将土漆调成黑、黄、红经过锯、刨、磨、粘等工艺磨制漆绘而成。彝族的银饰常采用阴刻、楼空、镶嵌等工艺, 最常见的是小巧精致的银碗和各种酒器。银质饰品中的背饰是用一长方红色底色, 以日月形银片镶嵌。

高山族是我国宝岛台湾的土著民族, 他们远离着中国大陆远离着中原文化, 由于高山族地理位置处于亚热带, 植被都是茂盛高大的特点, 所以高山族的工艺制作的原料以及灵感都来源于当地的特有的地域特色。高山族的工艺美术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中排湾人, 鲁凯人、雅美人木雕艺术颇为精湛, 尤其是刳削工艺, 雕刻工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有圆雕、浮雕, 线雕、镂雕、空雕工艺。高山族的绘画元素有人物、动物、花卉等雕法细腻而又准确钢劲, 形象生动具有自然美。排湾人的雕壶、屏风和雕板等生活用品, 工艺细致而巧妙。高山族的建筑中雕刻也同样匠心独运。祭祀的灵屋柱子上的纹样, 更是赞口不绝。高山族的首饰雕刻也独有特色, 高山族冠饰是曹部族的冠饰, 将羽毛插在皮帽上。高山族的金属工艺品中高山族的砍刀尤为出名。以为台湾是位于亚热带, 植物比较粗壮高大, 流行于高山族。砍刀的形制多种多样长短不一。刀把和木制刀鞘制作工艺精致有致, 它的工艺美术的元素有的直接用整条蛇纹雕刻而上, 有的将人纹并列配以点、线、三角等几何形纹饰, 有的或用贝饰镶嵌。高山族的胸饰也流行于台湾省高山族民间之中。一种是以草或布料编成的上缀以宝贝, 下悬链袋胸带或是以贝珠、玻璃珠、烧珠、珊瑚穿缀而成的胸链。

我国的民族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品各有特色, 其中的美术元素也是各自不一, 学习和研究探索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对于艺术创作灵感和思维有着深远的意义, 这些“原生态”的艺术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

摘要:在美术作品的创作构思过程中, 创作需要的风格元素的方向必不可少。中国的民族工艺就富含着许多丰富的特有的艺术元素, 这种元素会给人带来醒目而又亲切的感觉, 有种返璞归真的自然感, 把这种丰富的民族工艺美术元素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 会把自己的作品升华到另一个层次。壮族、苗族、彝族、满族的工艺元素特点都非常鲜明。正是这种特有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一带另一带人去研究和探索, 因为这种艺术所具有的神秘感是无可替代的, 特别是表现民族民间的题材创作中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工艺美术元素,服饰配饰

参考文献

[1]李砚祖.面向未来的传承——台湾工艺美术的发展和研究状况.[J].装饰.1998 (05) .

[2]张煜.纯美术与工艺美术[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03) .

[3]左汉中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4]钟茂兰, 范朴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中国工艺美术史明代家具 篇7

一:教学内容: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领会丝绸、陶瓷、青铜、玉器等工艺品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在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对丰富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品种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方式结合学生回答,逐步深入阐述主要工艺美术种类的成就特点。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中国工艺美术与中国文化相联感受其文化基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各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四: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

五:教材分析

(A)内容结构

本课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突出成就、发展概况等加以介绍,以便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全面的认识。然后分别论述了四个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种——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

丝绸一节,在简要叙述了中国丝绸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类别后,以唐代《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卷草凤纹锦》为例,分析了中国丝绸的装饰艺术特点。

青铜器一节,通过对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虢季子白盘》、春秋时代的《莲鹤方壶》、汉代的《长信宫灯》这几件重要青铜艺术作品的分析,体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及不同的时代特征。

陶瓷一节,分别介绍了原始彩陶和宋元等朝代的瓷器,以彩陶《人面鱼纹盆》、《漩涡纹尖底瓶》、《白瓷孩儿枕》、《青花八吉祥纹扁瓶》为例,说明中国古代陶瓷的突出成就、深远影响,同时反映其艺术特色和多姿多彩的面貌。玉器一节,首先概述了中国古代玉器所具有的丰厚文化内涵,然后分析了商代《玉凤》和清代《白玉雕桐荫仕女》的艺术特征。(B)作品分析

云纹漆耳杯套盒(通高 12.2 厘米,口长 19.6 厘米,宽 16.5 厘,1972 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西汉

斫木胎。盒呈椭圆形,两端有耳,系两个大耳杯扣合而成。内装七个小耳杯,小耳杯也为椭圆形,其中六件相叠侧置,一件反扣。这套耳杯盒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大小套扣、聚散为整,充分利用空间,使用方便,便于保存,体现了汉代人卓越的设计才能。

盒及小耳杯内壁皆髹朱漆,外髹黑漆,并绘以云气纹及几何图案,线条纤细圆转,红、黑二色相映,显得分外精致华美。此器为酒器,是墓主人长沙国丞相利苍家专门定做的。

漆器是中国古老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先民已开始造漆器。漆器是以木、竹、皮等材料为胎,表面涂饰天然漆树的汁液制成。漆器色泽以红、黑二色为多,常采用绘画、雕刻、镶嵌等多种手法装饰,典雅华贵。

舞马衔杯纹银壶(高 18.5 厘米,口径 2.2 厘米,1970 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

造型仿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皮囊。腹部两面有模压冲出的舞马一匹,马口衔杯。它表现了盛唐时期宫廷舞马祝寿的情景。唐玄宗时曾驯养一批能闻乐起舞的骏马,每逢皇帝生日大宴百官时,舞马助兴。曲终,舞马跪拜献寿,皇帝赐酒,舞马衔杯自饮。此壶装饰生动地再现了这一精彩情节。壶表面鎏金,造型、装饰、工艺均体现了盛唐金银器的时代特征。

三彩骆驼载乐俑(驼高 58.4 厘米,首尾长 43.4 厘米,舞俑高 25.1 厘米,1957 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723 年)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

骆驼立于一块长方形的陶板上,曲颈昂首,高大雄壮。骆驼背负平台,台铺花毡,四角各坐乐俑,二为胡人,二为汉人,或弹拨、或吹奏、或拍击。仅存的乐器是传自波斯的四弦琵琶,它为左前方的胡人持抱,但持抱与弹拨方式与今日不同。中立的胡人俑做歌舞状,神情颇生动。图示的骆驼载乐俑是唐三彩,是唐代雕塑中的杰作,场景虽颇复杂,但配置紧凑合度,结构比例准确,表情动态传神。载俑的骆驼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驮负的五俑三胡两汉,仅存的乐器源出波斯,这生动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花鸟纹锦(长 24.5 厘米、宽 36.5 厘米,1968 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三八一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唐

斜纹。红色地,粉红、果绿、棕、海蓝色花。图案中央为一只饱满的大团花,四周繁花朵朵,百鸟争鸣,蜂蝶飞舞,祥云缭绕,春意盎然。构图虽严整有序,但望去却更像一幅写实的图画。

此锦出土于有 781 年历史的墓葬中,锦纹以牡丹花为主,当此之时,唐人玩赏牡丹正如醉如痴。应注意的还有写实花鸟图案的成熟完善,在这个时期,花鸟结合,以花为主的写实图案成为中国装饰的主流,此后花卉纹的地位不断上升,直到明清。

绮地乘云绣(长 50 厘米,宽 40.5 厘米,1972 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西汉

黄色对鸟菱纹绮地,以朱红、绛红、浅棕、藏青等色丝线辫绣花纹,图案祥云缭绕,其间又有一个眼部夸张的凤头,凤身已同云纹相连,主题大约是凤鸟驾云飞翔。“乘云绣”的命名是根据墓中随葬物品的“遣策”竹简。

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局部)(长 250 厘米,宽 134 厘米,日本京都法隆寺藏)唐 斜纹。棕黄色地,白、绿、蓝、黑等色花。联珠圈直径达 45 厘米,珠圈外的辅纹是以小联珠圈为中心的十字对称忍冬。珠圈内,中央为一棵瑞果累累的生命树,上下各有一组对称的猎狮骑士,骑士隆鼻深目,胯骑翼马,回首射狮,马身上有“山”字和“吉”字,马鞍下无镫。色彩高贵沉稳,图案细腻准确,场景复杂,织造精密,雍容华美,气派不凡,是今见唐锦中最精彩的一幅。两骑士的容颜、冠帽、甲胄、翼马、马具、生命树、骑士与狮的动态等,又显示出与波斯艺术的密切联系。

唐代织物有法定的规格,一般丝绸以长四丈、宽一尺八寸为一匹,由于锦的档次颇高,故其量词每不用匹,而称张、端、段等,长度比一般织物短,有时还会宽许多,而图示的这幅是今见唐锦最宽大的,并且,它完整如新,又是今见唐锦中保存最好的。保存完好与它长年封存在法隆寺的梦殿中有关。法隆寺是 7 世纪初由圣德太子创建的,而其梦殿则始终紧闭大门,1879 年方始开启。传说这幅锦曾是圣德太子的“御锦旗”,如今为日本奉为“国宝”。

卷草凤纹锦(局部)(圆形卷草直径约 19 厘米,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唐

斜纹。紫地,白、黄、绿、红、紫色花。主纹为卷草内的行凤,其形体虽不硕大强壮,但神情昂扬激奋,姿态极矫健,体现了唐代凤鸟形态特征。唐人称灵禽异兽纹的织锦为瑞锦,这件凤纹锦即为瑞锦。图示的锦纹与联珠纹锦相近,但联珠圈已为卷草取代,这是因为它的时代略晚,同时,这也反映了花卉纹地位的上升。

虎食人卣(通高 36.6 厘米,传湖南省宁乡出土,日本国泉屋博物馆藏)商

卣为盛酒具,多为圆形体,口有盖,肩附提梁。此器体为虎形怪兽,呈坐姿,以足和尾支撑身体,面目狰狞,口内含人头,作欲食状。整个造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鲜明地体现了商代青铜器神秘、狞厉的艺术特征。

饕餮纹单柱爵,(1965 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商

爵为商代青铜器中常见的饮酒具,多为圆筒状身,三高足,腹部一边有柄,口一端有流,另一端有尖尾,流上往往立双柱。此爵造型较为特别,两柱合为一柱,高高耸立,气势夺人。爵腹部浮雕装饰商代青铜器流行的饕餮纹。

人头像(1983 年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商

司母戊方鼎(通高 133 厘米,横长 110 厘米,宽 78 厘米,重 875 千克,1939 年河南省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

长方形腹,直口,宽沿,双立耳,平底有四柱状足,造型厚重雄浑、气势恢宏。耳的外廓饰双虎噬人头纹,腹部的周边饰兽面纹,四面的中心空白无饰,衬托出凸起的边饰。鼎腹四角各饰一道扉棱,与腹部上、下边饰中间的短扉棱相呼应,严整而富于变化。足的上部皆饰一兽面纹,下接三道弦纹,与腹部装饰衔接,过渡自然。通体纹饰布局严谨,制作精美,使器体更加庄重、威严。

鼎腹内有铬文“司母戊”(或释为“后母戊”)三字。据专家考证,此鼎可能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是商代王权统治的象征,为国之重器。

此鼎形制巨大,铸造工艺复杂。采用陶范法,先用黏土塑成泥模,后翻制成陶范,再于陶范内浇铸铜液,制作成器。鼎身和四足用多块陶范一次浇铸而成,双耳为单独铸造,再与鼎身合铸为一体。双耳、四足皆中空。器体重达 875 千克,反映了商代青铜铸造技艺的高度水平。它是我国已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在世界古代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禾人面方鼎(高 38.5 厘米,口长 29.8 厘米,宽 23.7 厘米,1959 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村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商器体呈长方形,立耳,四柱状足,为商代后期鼎常见的样式。鼎腹的四面各以浮雕式人面作主体装饰,面部较为写实,特征突出,十分醒目。表情威严肃穆,高颧骨,双眼圆睁,眉弯曲,唇紧闭。双耳肥大,上饰勾云纹,下有手爪形纹饰。地衬云雷纹。腹部四角有外凸的扉棱,并带有齿状凸饰,使形体庄重而富于动势。足上部饰兽面纹,也饰扉棱,与腹部呼应,下有三道弦纹。耳外侧饰阴线夔龙纹。整个装饰层次丰富,清晰精致,主题鲜明。

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此鼎亦被称之为大禾方鼎。商、周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主题纹饰较为常见,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此鼎以四个相同的人面纹装饰器体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有的专家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人的凶兽饕餮一类怪神。究竟为何采用如此写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仍是个谜。

从艺术形式上看,此器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布局严密,写实与抽象纹饰结合。四组相同的纹饰集于一身,不仅强化了装饰主题,而且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铜制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四羊方尊(高 58.3 厘米,口长 52.4 厘米,1938 年湖南省宁乡县月山铺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

四方形体,大口外侈,长颈,鼓腹,高圈足。腹部四角各饰一羊,羊身与器腹融为一体,一对前腿附立于圈足上,羊首突出器外,细致写实,并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出羊沉静的形象。羊角粗大,向内卷曲,尖角上挑,极具装饰意味。肩部饰四龙,龙体蟠绕,龙首凸起于羊首之间,双角直立如柱状,与羊首恰成鲜明对照,大小曲直,变化有致。

器体满饰精细的阴纹。颈上部饰蕉叶纹,与器形相吻合,适应并强化了口部开放、上扬的动势。下饰带状夔纹、兽面纹。羊背、胸部皆饰鳞纹,前腿上饰长冠鸟。圈足上饰倒夔纹。器体四角和四壁的中心各饰一道扉棱。扉棱亦称棱脊,是在器表合范处作适当处理,以掩盖合范留下的痕迹,不仅起到加固器体的作用,还演变为富有特色的装饰,使体面间转折产生起伏变化,增强了造型的气势。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流行扉棱装饰。此尊的扉棱皆加饰阴纹,上部凸出沿外,羊颈下、腹部的扉棱还带有钩状饰,变化微妙,更富于装饰性。

尊为盛酒器,指侈口、鼓腹、高圈足的器皿。尊、彝二字常联用,泛指青铜礼器。青铜器中圆尊常见,方尊较少。此尊造型雄奇,装饰瑰丽,工艺精绝,为尊中上品。

盂鼎(高 101.9 厘米,口径 77.8 厘米,传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

圆形腹,下部略鼓,圆底,三柱状足。口折沿,双立耳外撇。造型雄浑凝重。装饰较为简朴,口沿下饰带状兽面纹,起短扉棱。足上部亦饰兽面,有曲折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与腹部纹饰相呼应,同中有异,形成巧妙的对比。此器形制、纹饰为西周早期圆鼎的典型样式,具有严谨的作风,朴素而不失华贵。

器内壁有铭文 19 行共 291 字。此鼎作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990 年),是盂为祭祀其祖父南公而作。铭文中记述周朝开国经验,康王告诫盂不得酗酒,认为商之所以亡国,就在于沉湎于酒。可与古代文献记载相印证,颇为珍贵。周人反对酗酒,西周青铜酒器衰落即与此相关。

此器通称大盂鼎,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不知去向。

速(通高 48 厘米,长 52 厘米,重 12 千克。2003 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西周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这件作品造型别致,构思奇妙。器身为扁平圆形,长方形口,口上为凤鸟形盖,凤首高昂,双翼振展,器身与盖以虎形链及双环相连。管状流,前部饰龙头。兽首形扳、四兽足。腹两侧各有一个由三圈纹饰构成的圆形图案,由外而内分别为变体龙纹、重环纹、蟠龙纹。器盖内壁铸铭文3行29字:“速来朕皇高且单/公圣考尊/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虢季子白盘(高 39.5 厘米,口长 137.2 厘米,口宽 82.7 厘米,传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

长方形,直口,圆角,深腹下敛,平底,四曲尺形足。四壁各有两个兽首衔环耳。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环带纹。此盘形制巨大,造型端庄雄浑,方圆结合,与纹饰结构一致,十分和谐。通体的八个兽首衔环耳铸造精致,增强了造型的凝重感。盘内底有铭文 8 行 111 字,记载虢季子白受王命征伐猃狁(即匈奴),获胜得厚赏,因作此盘以为纪念。铭文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可与《诗经》相印证,也是杰出的西周金文书法作品。

此盘为已发现最大的青铜盘,其用途不同于一般盛水用盘,作盛水、盛冰、沐浴之用。莲鹤方壶(通高 126 厘米,口长 30.5 厘米,口宽 24.9 厘米,1923 年河南省新郑县城关李家楼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春秋

壶体长方形,直口微侈,长颈,深腹,下腹鼓凸,圈足外撇。造型主体为春秋时期常见的方壶式样,其令人瞩目之处是奇特的造型附件和装饰。双耳为圆雕式伏龙,双角高耸,回首卷尾,龙体起伏,鳞纹镂孔。腹部四角以伏兽取代扉棱,四兽回首曲体,肩生双翼。圈足底部有两条回首咋舌的长尾小兽,承托器体。壶身群兽缠绕,参差嶙峋。

最富有特色的是壶盖的设计,方盖顶一周镂空双层莲瓣,外张如同盛开的莲花,中心有可取下的长方形盖顶,上铸一振翅欲飞的立鹤,形象写实,姿态矫健而豪迈。

器表饰以浮雕式纹样,工细繁密,盖沿饰窃曲纹,壶身满饰蟠螭纹,圈足四边各饰一组相对的伏兽纹。蟠螭纹为春秋时青铜器上流行的纹饰,由数条无角的小龙(即螭)蟠曲纠结而成,细密严谨,富于韵律感。

此壶造型、装饰皆体现出新的时代风尚,雄伟瑰丽,具有舒展向上的气势,格调清新活泼,与充满神秘威严气氛的商、西周青铜器形成鲜明对照。

长信宫灯(高 48 厘米,重 15.85 千克,1968 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窦绾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汉

器形为一宫女跪坐执灯状。宫女身着宽袖、交领深衣,面部饱满,眉目清秀,左手托灯座,右手高举提灯罩,体态优美,神情端庄,不失为人物雕塑艺术的精品。其手中灯体为圆形,灯盘有短柄,上置两块瓦状罩板,顶部灯盖与宫女右手袍袖合为一体、衔接自然。整个造型立意新奇,制作精美。通体鎏金,更显富丽华贵。

此灯的结构十分精巧合理。器体由九个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宫女体中空,其头部、右臂和灯座、灯盘、灯罩等均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以调节光照方向和光束的大小,并以手袖作为吸烟道,使灯火的烟烬通过右臂进入体内,灯座可盛水,能将吸入体内的烟炱溶于水中,起到防止空气污染的作用。

灯上刻有铭文 9 处 64 字,其中有“长信”(汉宫殿名)字样,故称之为长信宫灯。墓主窦绾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铜朱雀灯(高 30 厘米,盘径 19 厘米,1968 年河北省满城陵山窦绾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汉

灯体为朱雀,振翅、扬尾伫立,足踏蟠龙,口衔灯盘。盘为环形,内分三格。此器造型优美,朱雀衔盘、踏龙起舞,富于浪漫色彩;其体前倾,增强了动感;舒展的尾、翅与略倾斜的灯盘相互平衡,底部的蟠龙座亦使器体保持稳定。整个器形似欹实正、神采飞扬,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灯为汉代工艺美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鱼纹彩陶盆(高 17 厘米,口径 31.5 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新石器时代)

细泥红陶,造型为卷沿折腹圆底式,外壁用黑彩绘单体鱼纹,三鱼首尾相随,构成二方连续纹样。鱼张口、露齿、鼓目、扬鳍。鱼体局部基本形皆为直边三角,点、线、面结合,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多饰于圆底盆的内外壁。有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类。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鱼纹构成。半坡鱼纹的表现经历了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形成了直边三角和线纹组合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原始先民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

人面鱼纹盆(彩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 16.5 厘米,口径 39.5 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细泥红陶,卷沿、斜腹、圆底。施黑彩,口沿四个箭头纹和竖线纹相互间隔。盆内壁饰人面纹和鱼纹的对称图案。人面纹居于主体部位,面为圆形,额头一半涂黑,一半饰半圆弧,双眼各以一条横线表示,鼻如倒“T”形。嘴及下颏部位涂黑,露“工”字形口,两边各饰一鱼纹,鱼头与嘴角重合,似口衔双鱼。耳部也饰对称鱼纹,头部似戴三角形高冠,与口边的鱼形相似。人面纹之间的单体鱼纹,近似三角形,鱼身画网格纹。鱼纹造型与人面耳饰双鱼形象同中有异、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人、鱼共生的奇异图画。

人面纹在半坡型彩陶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发现十余例,皆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人鱼合体是其主要特征,极富想像力。关于人面纹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的把它看作是原始图腾崇拜的产物,有“寓人于鱼”之意;有的认为它表现了先民渔猎巫术仪式;还有人认为它有祈祷“生殖繁盛”的意义等,它给今人留下难解之谜。我们从这件制作精细、纹饰奇幻的彩陶盆中,可以看到原始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用简单,质朴的形象,巧妙地传达出人、鱼之间的密切联系。

瓮(彩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 34.5 厘米,口径 17 厘米,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器体为短颈、侈口、硕腹、平底,腹部有双耳。颈部饰粗锯齿纹,腹部用红、黑两彩相间描绘带有细锯齿的菱格纹,在菱格中心填入米字纹。粗壮的菱格纹与细密的锯齿相间描绘产生对比,变化微妙。口沿内饰垂弧形细锯齿纹,腹部边饰为粗弦纹、波浪纹。此瓮布局严谨、描绘细致,具有多重视觉效果,无论正视、俯视都形成完整的图案:正视为二方连续,俯视则是圆形适合纹样。口沿装饰呈六瓣花蕊,九个菱格纹组成九瓣花纹。半山型彩陶的许多装饰都具有这个特点。

漩涡纹尖底瓶(彩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 55 厘米,口径 7 厘米,1971 年甘肃省陇西县吕家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尖底瓶是原始人的汲水器,器型为小口、深腹、尖底,瓶腹中部有双耳,便于系绳。设计合理,有较强的使用功能,用它汲水方便省力,尖底可以减少水的阻力,也便于插进土中放置,适合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它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器物。仰韶文化尖底瓶多素面,或拍印绳纹,未见彩绘装饰,马家窑文化尖底瓶则别具一格。

此瓶为敞口、直颈、丰肩式,外壁除尖底部位外,满饰黑彩漩涡纹,圆点、弧线穿插回旋。颈部和下腹部的平行弦与主纹衔接,上下呼应。流转的线条与黑白相间、大小变幻的圆点完美地结合于一体。这种漩涡纹是马家窑彩陶的杰出创造,有学者认为它表现了奔腾的黄河流水,湍急的黄河水形成一个个漩涡是原始陶工创作的源泉。

青釉凤首壶(通高 41.2 厘米,口径 9.4 厘米,底径 10 厘米,传河南省汲县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

胎色灰白。胎体厚重,釉色青绿,釉内开片。壶口和壶盖合成一凤头,螭柄,头衔口沿,前肢抚壶肩,后肢抓底座。装饰繁满,以堆贴方法为主,辅以刻划,做出联珠、莲瓣、卷叶、力士、宝相花等多种花纹,纹饰组成装饰带,层层环绕器身。造型、装饰明显受西方艺术影响,奇崛挺拔,是初唐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青花釉里红镂塑盖罐(通高 42.3 厘米,口径 15.2 厘米,底径 18.5 厘米,1964 年河北省保定市窖藏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

器形饱满雄放。以捏塑的狮子为盖钮,在罐盖和罐身上饰变形莲瓣、回纹、云肩、海水、卷草、花卉等多种纹样,腹部为开光,内饰镂雕的山石与四季花卉,红花蓝叶,相当精致,开光外缘环以堆贴出的细小缀珠纹。盖罐集青花、釉里红于一身,兼备彩绘、镂雕、堆贴、捏塑四种技法,组合完美,体现出元代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高 6.6 厘米,口径 14.5 厘米,足径 6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

造型端庄,胎体极轻薄。碗外壁绘湖石牡丹,花朵盛开,红、白、黄、紫,各色兼备。雄雉鸡立于湖石上,延颈回首,顾盼多情,长尾上扬,彩羽灿然;雌雉鸡从花丛中探出头来。画面描绘精细,色彩明艳。碗外壁还题有五言诗两句:“嫩蕊苞金粉,重葩结绣云。”诗的右上角有“佳丽”,下有“金成”、“旭映”三方胭脂彩印章。底有“雍正年制”楷书款。此碗为雍正珐琅彩瓷的代表作品。

珐琅彩是清代康熙时创烧的彩绘瓷品种,在烧成的瓷胎上用珐琅彩料绘画纹样,再经第二次烧成。珐琅彩瓷器胎来自景德镇官窑,运至京城,在宫廷内绘画纹饰、烧制完成,专供皇家使用,选料讲究,不惜工本。雍正珐琅彩较之康熙时更为精致,大多在洁白的瓷器上彩绘。装饰题材大为丰富,花鸟、山水、竹石等皆有描绘,画面上配以题诗及印章,诗、书、画、印相结合,具有鲜明的绘画艺术特色。此碗纹饰与传统工笔重彩花鸟画的风格一致。

白瓷孩儿枕(高 18.3 厘米,长 30 厘米,宽 11.8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

造型为一俯卧的儿童,双臂抱拢,枕于头下,侧首上仰,双足拱起。此枕以儿童俯卧形成的弯曲下凹的背部为枕面,构思巧妙,既可作实用品,又是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儿童形象刻画细腻传神,脸部饱满,宽额大耳,眉毛高挑,双目圆睁,鼻子小巧挺直,小嘴鼓凸,把稚气未脱的童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惹人爱怜。在头顶两侧各扎一髻,为我国古代儿童常见的“勃角儿”发式。儿童左手垫头,右手拿绣球,上缀丝绦蝴蝶结。身穿长袍,外罩背心,下穿肥裤,足着软靴。衣纹处理简洁流畅、疏密得体,很好表现出衣物的质感,绣球及袍服上的花纹清晰可见。

枕座为椭圆形,有一周浮雕纹饰,为“开光”布局,两头开光为椭圆形,中间两面为菱花形。四组开光内皆饰卷草纹,外饰云头纹,两者不处在同一平面上,前者低于后者,纹饰层次分明,雕刻细密,富于装饰性。

此枕通体施釉,质地乳白,釉面均匀,益发显示出造型的清纯可爱。这种孩儿枕传世仅此一件,为稀世瑰宝。

青花瓷鸳鸯莲纹盘(元)

青花是以含钴的色料在瓷坯上绘画纹饰,施釉后,经高温烧成,呈现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装饰效果。唐、宋时期青花已有少量制作,元代烧制成熟,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性品种。这件青花花口盘体现了元代青花瓷的工艺水平。盘心绘莲池鸳鸯,外绕一周缠枝莲花,口沿饰几何纹。青花色调明快、蓝白相映,具有独特的装饰意味。

五彩花蝶纹攒盘(直径 49.8 厘米,高 2.6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

此盘造型呈盛开的花朵,由十二个花瓣状小盘组合而成,形态优美,使用便利,可分可合,是清代官窑瓷器中的优秀设计。器表以五彩描金花蝶纹装饰,每一小盘内的花蝶形态各异,而在整体上仍十分和谐统一。这类攒盘在清代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中并不鲜见,传世品中就有圆形、多边形、各式花形等。

五彩是我国明清时期主要的彩绘瓷品种之一,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纹饰,再经第二次烧成,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此盘除运用常见的彩料描绘外,还饰以金彩,更显华贵。

青花八吉祥纹扁瓶(高 50 厘米,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清

此瓶是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高档青花瓷,尺度较大,造型庄重。器表所饰青花纹样布局疏密得当,主题突出,彩绘工整,色泽纯正,体现了清代中期景德镇官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瓶腹部八莲瓣内填饰的八种物品是具有吉祥寓意的佛教宝物,也称八宝。

荷兰德尔夫特窑仿制的青花八吉祥纹扁瓶,高 53.7 厘米,18 世纪生产。其尺度、造型、装饰与景德镇窑制品基本相同,但花纹细部有出入,彩绘也不够细致工整。两瓶相比较,不难看出工艺水平之高下有别。17、18 世纪中国青花、五彩等瓷器名品大规模销往欧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争购的物品,西欧各国王公贵族无不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与此同时,他们也努力探索制瓷的秘密,学习中国制瓷技术,德、法等国先后于 18 世纪初叶制作出瓷器,并以中国瓷器为范本,大量仿烧。此瓶即为荷兰所仿,法国的仿制品也有传世。

双螭谷纹璧(高 25.9 厘米,外径 13.4 厘米,内径 4.2 厘米,厚 0.6 厘米,1968 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刘胜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汉

玉质莹白,局部有浸蚀痕。体扁薄,由璧身和双螭雕饰构成,上尖下圆,近锥形。两面纹饰相同,璧身满布凸起的谷纹,内外各有凸弦纹一周。最具特色的是璧上部的双螭雕饰,螭为独角,昂首张口,相背而立。螭尾高卷,扬于顶部,螭身曲折多变,肢爪缠绕,如漫卷云朵。作者巧妙地将双螭形象与云纹结构融为一体,线条圆转柔美,极富于节奏与韵律感,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此璧是汉代传世与出土玉璧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双人耳礼乐杯(高 7.2 厘米,口径 11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

白玉质,局部有红色浸蚀。杯造型设计精巧,双耳为身着博衣飘带的攀杯童子,杯内壁及底部浮雕如意云纹,杯外壁浮雕 10 位手执乐器的乐女。通体琢制细致,反映了元代宫廷玉雕工艺水平。

白玉雕桐荫仕女(高 15.5 厘米,长 25 厘米,宽 10.8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

器物两面碾琢,表现江南仕女的生活小景:庭院幽深,蕉石掩映,洞门半掩,两位长衣仕女隔门相望。场景并不复杂,但很有情致、很有气氛。而更难得还是这件器物所体现出的设计意匠,它的中心已被取走一块碗材,余下的部分本可弃置,但在造办处当差的苏州工匠又随形巧作,创造出这样一件精妙的陈设品。器底略平,阴刻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的御识文和御题诗,记录了这件器物的材料和制作,也表达了皇帝本人对玉工的赞赏。

玉凤(长 13.6 厘米,厚 0.7 厘米,1976 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商

玉料呈黄褐色。体扁,两面纹饰相同。凤作侧身回首欲飞状,圆眼,尖喙如鸡,顶有三个相连的柱形花冠。短翅微展,以剔地阳线饰翎。长尾自然向内弯曲,尾翎分开,光素无纹,整个玉凤造型优美舒展,轮廓线圆转流畅,突出了体态的修长。

玉凤胸前有二个镂孔,其下还有一凸出的小圆钮,可穿系佩挂。此器琢制极精致,饰剔地阳纹,在商代玉器中较罕见。这件玉凤是商代凤鸟造型中最为优美的一例。妇好墓出土玉凤仅此一件。

玉龙(红山文化,高 26 厘米,1971 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

碧绿色,龙体卷曲呈“C”字形,通体磨出浅凹槽,边缘斜削成刃。龙吻前伸,略上扬,鼻平口闭、双目凸出,额与颚底刻细密的方格网纹。颈背生长鬣,飘扬外卷,与内曲的龙身配合,展现出腾舞飞跃的态势。背有圆孔,若穿绳悬挂,龙的首尾恰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上一篇:个人履职报告范文下一篇:户口管理办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