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堂 即 生 活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 堂 即 生 活(精选11篇)

课 堂 即 生 活 篇1

今天早上第二节课之前的课间,我与一同事在办公室闲谈,一位刚从办公室出去的老师A把七(1)班XX学生连拎带推的拎了进来(老师高大,学生瘦小,老师右手拉着学生衣领),并说了句:“踢嘛,继续踢!”另一个从外面进来的老师B也附和说:“他们班不只他一个踢,还有好几个的!”语句里对学生的行为表示出极端的怨恨。这个学生站稳脚跟后抬头看到我也在办公室,有些胆怯的说:“是老师教我们踢的!”A老师怀疑的问:“是你们老师教你踢的,是XXX老师?”学生则更加的胆怯的“嗯”了声,低着头不敢声张了。A老师好像是有些想求证学生说话的真实性的样子说:“好嘛,是你们老师教踢的,那就站好等好了!”说完转身走了。B老师也在他后面走了,留下学生站在办公室里。和我谈话的同事C看了学生一眼,问了一声:“下节课是哪样课?”学生简短的说:“语文!”C又转头看我说:“你的课?”我以为A与B出去,是找教学生踢墙壁的XXX老师去了,他们会立即给学生一个公正的结果,我只好无奈的笑笑,无语。一直坐在办公室微机前的D老师,眼看快要上第二节课了,还没等到A、B老师的到来,上第二节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知道我与C是无力给面前站着的学生什么帮助,(补充一句:A、B、D老师都是学校的中层领导,我与C是普通教师)就站了起来走到学生身连推带哄的安慰着说:“好了,去上课去了!”

原来,该班教室前的栏杆内墙壁脱落了几块瓷砖,为了安全起见,学校总务主任教该班主任组织学生自行处理,班主任安排好工作后就有事走了,让学生自行处理,被不明原因的A、B老师遇上,认为是学生有意破坏学校公物,事后我才得知。

上第二节课的时候,当我走进教室,这个学生则伏在书桌上轻声啜泣,全班学生的目光一会看他一会看我,没有人发出任何声响,似乎在等待我什么,我不知道用什么话语才能宽慰他,尽量小心的说些让他放下思想包袱,别把小问题想得严重的话,好让他转移注意力,但却适得其反,他哭的更伤心。我努力的让自己别心慌,好让心情平静下,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越想越毫无办法可想,我又做不到有学生在伤心流泪时我却无动于衷若无其事的上我的课。于是,故作轻松的我说:“好了,男子汉,生活中我们遇上的困难还会有很多的,这点小委屈都让你这样伤心难过,那以后更大的责任,更多的委屈你又如何去面对,去承受呢?”停了一下,我看他心理似乎有些许变化,接着又说:“还记得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体肤,动心忍性,其所不能。’这样的话吗?孔子也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发现他像是在听我的话了,心情也象平静了好多,知道不应该在为这个问题所纠缠不清了。“好了,忘记昨天的伤与痛,抬起头来,笑对明天!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我的信念》,看看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学生止住啜泣,用手擦了一下眼角的泪水,看了讲台上的我一眼,轻轻的把课本打开,翻到第九课《我的信念》。也许,我上面说的这些话,他不一定都明白,但他能止住泪水,听我的话,那也让我感到心理好受许多。

课 堂 即 生 活 篇2

一、环境创设———社区的缩影

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环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环境,让幼儿自主地游戏,快乐生活,从而创造自我和实现自我。

(1)精心布置,将社区“搬”进教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内容,我们总是将社区中一些熟悉的环境“搬”到游戏区中。例如,在小班的幼儿的游戏中,我们就将幼儿最熟悉的家,以及经常接触到的理发店、小吃店等,“搬”进教室,并以幼儿熟悉的名字命名,当幼儿看到平时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去的理发店、小吃店居然在教室里也出现了,特别兴奋,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2)与时俱进,及时增添新的游戏内容。幼儿的生活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应敏锐地洞悉哪些是幼儿所喜欢的、特别关注的。同时不断创设新奇的游戏环境,充分利用场地及家长等所提供的材料创设更具吸引力的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游戏中生活,在生活中受教育。

二、游戏模式———家庭的合作

在以往的游戏中我们都是以幼儿自主选择为主,幼儿主动选择游戏角色、进而分工合作,并且自己赚钱自己花。而经过不断探索,我们不断地改进游戏模式,现在主要采用家庭合作式的游戏模式。以一组为一个家庭,一个班6个家庭形成一个幸福小区,幼儿在游戏时就像回到自己家,使游戏更具生活化。

(1)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在新的游戏模式中,每个家庭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等。根据幼儿的意愿,幼儿自主选择角色。爸爸妈妈基本上都有一个固定的工作,主要负责去一些营业性的场所工作赚钱,并且在游戏中做到不轻易擅离职守。爷爷奶奶们相对比较自由一些,可以带着宝宝去邻居家串门、去小吃店吃好吃的、也可以去理发店理发等等,更可以将宝宝送到“幼儿园”自己去加工坊赚钱。作为宝宝要听从安排,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活动。

(2)银行存折,共同使用。在以前的游戏中,我们是采用一人一本存折,幼儿自己赚钱自己花,也就是说自己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而经过改进后我们采用一个家庭一本存折的形式,大家一起赚钱,一起花。这时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幼儿只知道赚钱不会花钱,有的幼儿只知道花钱不会去赚钱,于是这两类幼儿间就会出现矛盾。但是别以为幼儿都还小,不会解决这个问题,经过讨论、协商,最后赚钱的幼儿会督促花钱的幼儿少花钱,并要求他也去赚钱,从而使存折在互相监督中得到合理地使用。

三、游戏情节———生活的再现

幼儿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游戏水平,在游戏中幼儿往往会把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发生的事情再现到游戏中。可以说幼儿的游戏情节很大程度上都是幼儿生活的再现。

(1)游戏再现生活。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游戏情节往往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有一段时间我们正好跟幼儿讨论了如果发生火灾应该怎么办,并进行了防灾演习。于是在一次的游戏中,幼儿正玩得非常开心的时候,睿睿小朋友大喊“着火啦,着火啦。”很多幼儿很快就反映过来,马上用手捂着口鼻弯着腰,沿着墙壁逃出娃娃家,而扬扬则摇身一变变成消防员,正对着娃娃家十分卖力地灭火。虽然这是一件突发事件,但这也是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反映,也使得游戏情节更加丰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丰富幼儿的一日生活,利用谈话、讨论、参观、访问等多种手段,交流分享经验,扩大并加深幼儿对生活的理解,从而产生新的游戏话题。

(2)游戏创造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实生活是自主性游戏的源泉,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但幼儿未来的生活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发展游戏内容。

生活即教育?食堂即课堂 篇3

关键词:用餐管理;教学做合一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63-1

低年级的孩子从幼儿园的饭来伸手过渡到小学的分组自主用餐,有一个环境上的不适应和用餐习惯的改变,一系列的常规需要扎实训练。我校二7班的班主任陈菊萍老师用她的细心、耐心和爱心在学生用餐管理上创造了一个每天不变的传奇:三清二净一到位!“三清”即用餐时地面干净无杂物;餐桌干净无剩饭剩菜;学生餐具内干净无剩余。“二静”指就餐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喧哗;先吃完的学生能在原地安静等候同伴。“一到位”指学生用完餐后,餐具要归放到位。尤其是二7班的小朋友每天都能做到生生“光盘”,这对于娇生惯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个“奇迹”。陈老师正是把学生吃饭这件小事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把食堂变成课堂,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每个小朋友都真正的会吃饭、吃好饭,从而健康成长。

一、蹲下身子,捕捉现象

开学初陈老师蹲下身子,用心观察学生在用餐方面的不足:1.不会正确使用餐具;2.没有文明用餐的意识和习惯;3.吃饭不专心、挑食、拖沓。这些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着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的双手其实早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就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有的孩子连如何抓握汤匙都不会,大多数学生吃饭的时候是在餐盘的饭堆里乱扒一气,导致米粒菜叶撒得到处都是,还有的孩子这个不吃那个不碰,二十分钟过去了一顿饭才吃了几口。这些都是引起新生不能正常用餐的直接原因。通过学习陶行知,陈老师知道必须遵照陶先生的“六大解放”之“解放儿童的双手”,来着重训练学生用餐的技能和方法。

二、教学做合一,训练技巧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必须是教学做合一的。为了扎实训练,陈老师把学生们带进食堂演练常规,把食堂文化、用餐礼仪带进教室广而告之,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把用餐当成了每天的一堂课上得有趣有意义。

1.普及吃饭常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初,陈老师就利用晨会和班会和学生一起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饭菜有什么营养?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营养与健康的基本常识;并带领学生提前到现场熟悉小学食堂环境,讲解小组用餐的程序,使学生迅速消除陌生感,树立独立自主意识。

2.示范讲解用餐方法。为了避免食堂用餐人多嘈杂的干扰,陈老师就在教室里准备了餐盘、汤勺等,首先教会学生如何使用餐具、巧用调羹:先学会抓调羹——再学会正确地扒饭挖菜——边吃边用调羹把饭菜往中间括,这样等饭菜吃完,饭盆的四周也就干干净净了。其次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进食:(1)一口饭,一口菜,嘴巴干了喝口汤。(2)不让饭菜在嘴巴里长时间逗留。(3)专心吃饭,不东张西望。

3.制定小组合作公约。(1)合理分桌,一般将好动学生与文静女生搭配坐,将挑食学生与用餐快的学生搭配坐,特殊学生临近老师坐。(2)桌长负责餐前的准备工作和餐后的纪律监督工作,包括分发汤匙、传递汤碗等。(3)组员相互帮忙传递餐具,遇到要添饭菜举手示意。

三、过程巡查,贴心照顾

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持之以恒来支撑,陈老师在吃饭时总是端着碗站着吃,边吃边巡视,巡查每组哪些小朋友吃得最快?巡查哪些小组桌面和地面最干净?巡查哪个小组纪律最好?然后回班当即进行反馈:当天吃的蔬菜都有哪些营养?公布就餐时桌长和老师的巡查情况,评比出用餐冠军小组和用餐明星,并给予贴星和家长群中的通报表扬。

除此之外,陈老师还把班里几个吃得特别慢的小朋友刻意安排坐在最边上,请打饭的师傅适当照顾,少打一些,但不能让他们自己知道,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与其他同学一起吃完,增强信心,等他们的习惯慢慢养成之后,再逐量增添。

四、诵读童谣,巩固常规

结合我校生活力的课题研究,低年级重在通过诵读诗歌强化常规,陈老师根据我校用餐实际情况,编制了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文明就餐童谣:

——就餐礼仪儿歌

小学生,有礼貌,就餐礼仪不可少;

就餐前,要洗手,细菌污渍全洗掉;

排队走,不吵闹,进入食堂勿奔跑。

上座位,不争抢,端汤递勺分工好;

吃饭时,轻轻挖,汤匙要向中间靠;

小嘴巴,凑上前,以防饭菜米粒掉;

一口饭,一口菜,细嚼慢咽消化好,

……

童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诵读中营造了欢乐、积极的氛围,由于在班级里反复传颂广而告之,就把文明就餐的习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自然而然地落实到了行动上。

教学即生活 篇4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深刻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趣味教学;设置生活情境感悟教学;借鉴生活素材体验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拓展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教学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后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思想迄今为止仍然在教育界闪亮,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启示斐然。

一、联系生活实际趣味教学

社会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教科书。陶行知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活的知识,没有以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是生活的场所,因而也都是教育的场所。“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的倡导者,他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为中心,是与生活脱离的无用知识为中心,不能真正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理解文章内容。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使学生感受语文的趣味和作用。漫步街头,各种广告词比比皆是,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广告中的错别层出不穷。当我和孩子们一起走上街头,挨个检查各个广告词,让人愕然。山地车的广告是“骑”乐无穷 ;眼镜的广告是一“明”惊人 ;驱蚊器的广告是默默无“蚊”;网吧的广告是一“网”情深 ;钢琴的广告是“琴”有独钟、一见钟“琴” ;热水器的广告是随心所“浴” „„孩子通过搜集、纠正,对词语的意思进一步理解,加深了印象。

教学需要趣味,陶行知对此有专门论断指出“乐”的重要性。“大凡人做一件事情,要是没有兴味,简直可以说是不会有结果的;相反,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教学中,我会和孩子一起做动作帮助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一年级刚刚接触汉字,学到“高”、“低”、“上”、“下”、“前”、“后”等词语,我就用不同的手势、动作告诉孩子这些词表示的意思,孩子和我一起做起来,解放了他们的手脚,也不会因为没趣而去做小动作,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乌鸦喝水》,为了理解“渐渐”一词,我特意在教学中,让孩子演示,做好原先瓶子里的水的记号,再一颗一颗的往瓶子里放石子,孩子亲眼目睹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情景,不禁赞叹乌鸦的聪明,还有位孩子感叹道:“我们已把石子准备好了,而乌鸦还要一颗一颗得叼,多困难呀?”这样的感叹发自孩子的内心,这正是兴趣所激发出来的。

二、设置生活情境感悟教学

设置生活的情境进行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陶行知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是生活所必须。每次口语交际训练,我都会设计生活情境。在教学《学会做客》时,我课前布置了教室环境,把教室布置成家的样子,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了。接着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这样比 1 较容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饱满的情感,进行交际训练,每位孩子都积极参与,主动尝试,得到了提升。

设置生活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活情境教学中学生的作用不可低估。陶行知就说过:“先生的作用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老师不要把现成的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要授之以渔。一年级孩子就如一张白纸,教学时我注重对孩子思维的训练,尤其在辨析同音字、形近字时,我总是让孩子寻找方法记忆。如“吃”的右半部分是“乞”,但在学“吃”之前,孩子刚学过“气”,我便提醒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区别。刚开始无人举手,教室里一片寂静。这时,我手指“吃”的有半部分说:“瞧,吃东西要从喉咙咽下去,这不正像喉咙吗?”马上有孩子举手回答:“我们吃东西不能卡住,否则会很难受,所以不能加一横。”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多么形象的记忆呀,以后我们班孩子几乎没有人写错。

情境教学重在体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学中我力图让学生体验课文的美,感受美的存在,使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学习写人的文章时,让学生体验到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懂得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这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使教学充满情趣。

三、借鉴生活素材体验教学

许多生活中的素材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材料。教学中我注意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养成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教一年级时,我让孩子每天和父母交流在学校的见闻,每节语文课开始,我先请两位孩子说说自己经历的事情,起先,只有一两句到后来的滔滔不绝。有的倾诉父母离异,想念妈妈之情;有的表达妈妈陪同她学习音乐(钢琴)的感激之情,更多的是感激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久而久之,孩子都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表达,也为孩子的后来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学习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等于没学。课堂学习,我力图让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课堂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如二年语文《鸟岛》一课,文中描述了鸟岛那鸟儿种类众多,热闹非凡的景象,激发起孩子爱护鸟类的情感。课堂上,我引领孩子走进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鸟岛的鸟儿众多之后,让孩子当导游,介绍鸟岛的景观,孩子们兴趣盎然,都乐于体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鸟儿。为它们建设美好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农村是孩子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但他们对身边的生活素材往往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素材,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带着孩子们走进田野,那金黄的稻浪映入眼帘,也能深切感受到农民们劳动时的繁忙情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再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接触多彩的生活,体验生活的多彩,从而积累鲜活的习作素材,成就习作的精彩。

四、开展课外实践拓展教学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语文教学有着宽广的界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 2 校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课件,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针对小学语文的多层次、多维度教学目标,我采取了通过课外实践拓展教学,也拓展了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语文学习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学生说话、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如一年级下册《识字5》是围绕夏天事物的词串。夏天的气候,花草、动物、水果。孩子学习完词串,了解事物之后,我又让孩子走进公园,欣赏更多的夏天的花草;再去水果店,品尝更多的夏天的水果。孩子的视野更宽了,思维更广了。

陶行知指出: “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写话教学,将之作为写话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三八”妇女节,我让孩子亲自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写下感受。孩子们有的为妈妈倒了杯水,有的帮妈妈捶背,有的为妈妈洗脚„„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课外实践这种学习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这种语文活动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于生活,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阅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意想不到的的收获。

生活即教育随笔 篇5

“老师,这里怎么有一个洞?”我延着孩子所指的方向望去,原来,草堆的泥土高起了一块,果真有个洞。孩子们顿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炸开了锅,都好奇极了。有的孩子蹲下来看洞里,想找找看有什么,有的孩子则围在我身边,问:“老师,这个洞里有什么?”急切的想知道答案。我知道,此刻孩子们的脑海里一定充满了很多的幻想,于是,我问:“孩子们,动动脑经,这里为什么会有个洞。”“老师,我知道,肯定是小鼹鼠又在啪啦啪啦挖洞了。”“对对!”很多孩子都赞同了xx的说法。“嗯,有可能的,但也许是别的。”我赞许了xx的想法,但还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多的联想。“老师,是不是春天到了,在泥土里冬眠的小动物出来了。”这是一个多么好的随机教育机会,于是我马上问:“哇,你真聪明,很有可能哦,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是生活在洞里的吗?”孩子们马上叽叽喳喳的讨论起来,有的说是蚯蚓,有的说是西瓜虫,有的说是蟋蟀,还有的……,在孩子们都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时候,一个轻轻的声音从我耳边传来:“……我觉得……还有可能是阿姨种东西挖的洞。”

是啊,孩子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可能,这么多的可能里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如果在教室里,干巴巴的上课,也许引不起孩子们这么热烈的共鸣。印证着陶行知先生的话:生活及教育”。我们在一日活动中,要抓住对孩子教育的时机,孩子就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生活即老师作文 篇6

像在激流中的小船,不断的遭遇挫折与困难却毅然前行。生活也是如此,每一次的挫折与困难带来的是更大的收获和成就,更是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每当忆起儿时遇到的困难,心中总会带来无限的力量。

那是一个平凡的周末,当听到爸爸妈妈有事外出时,只能一个人在家的我早已自乱阵脚。可在焦急之中却又有着一种特殊的兴奋,毕竟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周末。

匆匆写完作业,肚子已经开始咕噜咕噜地抗议,打开冰箱,虽有各式各样的食材,却不知从何下手。因饥饿而烦躁不安的我沉默地躺在沙发上。头顶上亮晶晶的吊灯在夕阳的点缀下不断的闪烁;书柜里各种封面的书籍交错着,如同星罗棋布的小城,描绘了一个个神秘的故事;餐桌上闪闪发光的餐具有序的排列,可餐盘中却空空如也!我与时间消磨,却耐不住饥饿的多次袭击,我不禁抱怨起父母不负责任的信任我,那空空如也的餐盘也仿佛在嘲笑我的无能。

突然,一阵爽朗的笑声从楼下传来,好奇的我走到窗前一看,原来是楼下的张大爷。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眉宇间露着微笑。他正在健身器材前锻炼身体,还不是回头和周围人闲聊,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可谁又看得出他做过癌症手术,已经成功抗癌十几年了呢?他遭遇了生活的磨难,却依旧那么乐观。再想想自己,仅仅是因为不敢尝试就心烦意乱地抱怨生活,真是不应该。看着张大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也不禁振奋了起来,面对眼前的这些小困难,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勇敢地面对呢?

审析“教育即生活” 篇7

一、解读“教育即生活”

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 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 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 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 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事实上, 人的社会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建筑性的活动, 人在建筑世界的同时也建构着自身与人类的自我教育和发展, “这种自然的、非制度化的学习方式在世界广大地区内一直流行到今天;这种学习方式至今仍是为千百万人提供教育的唯一形式。实际上, 儿童乃至成年, 都是在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 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 从而获得他们大部分的教育的”。“教育即生活”具体可作如下理解:

1、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

“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对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 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教育是生活本身, 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 使学生能够适应生活, 更新生活。

2、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社会通过经验的传递过程而生存, 但是, “这样强调一下, 乃是要避免过分学校式的和形式的教育观念”。“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信条具有内在的联系。学校应是简化的、经过组织条理化的社会, 是经过滤清和优选的社会, 是在多种影响中求取平衡的社会。

3、教育与人的一生相伴, 教育就是儿童的生长与发展。

诚如杜威所指出的:“我们最后的结论是, 生活是发展;不断发展, 不断生长, 就是生活。”教育是人的一生持续不断的生长、发展过程, “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 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可见, 杜威把生活与发展、生长等同起来, 生活具有了发展和生长的基本意义。

4、教育对建构新生活有意义。

杜威认为教育是为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的手段, 其基本方式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 由于环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因而人就必须改造或改组已有的经验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生长和发展。可以说, 教育就是改造或改组人的经验的过程, 就是不断地建构人的生活的过程。

二、对“教育即生活”的评价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看, 杜威强调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教育要联系社会生活是应该的。但他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等同, 让儿童在生活活动中学习片段的经验, 抹煞了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过于矫正的表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无疑具有独到的创新, 但其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背后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首先,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 这本身就决定了其受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种关系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下的教育, 其内核是不断变革的经济社会关系, 而其自身没有变革的力量前提, 从这个角度上看, 现存的教育制度一旦形成, 就坚固无比, 而杜威所说“学校是缩小的集中的社会……学校不但是雏形的社会, 并且是模范的社会, 后来社会改良都要完全靠着它。”

其次,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理念中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简化的、净化的中立性生活, 其教育内容为中立性的经验, 由此成为民主生活的基本手段。应该指出的是, 杜威由于极力提倡主体的直接经验, 即人与自然或社会直接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经验, 而在无形中贬低的间接经验的价值, 也就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 似乎忽略了现存的系统知识的重要性, 但实际上, 其隐含的理论前提在于:要取得生活经验, 则必须先取得必要的系统科学知识。因此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实际上是对学校教育提出更高希望和民主要求。而学校作为社会机构, 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间接经验或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是与意识形态、政治权利联系在一起的, 这必然导致知识经验乃至教育的非中立性, “教育即生活”中所蕴含的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等理想状态的追求也因此而不能为现实所容纳。

三、一些思考

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 忽视甚至否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便必然呈现出“传统教育”的特征。“教育即生活”并不是将教育简单等同现实生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但实际上仍有许多人常常会将两者等同。这就可能会走向两种极端:一方面, 有的人认为教育是多余的了,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校教育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另一方面, 有的人认为教育等同于生活, 那么教育的内容就直接从生活中取材, 不需要再进行加工组织。其实教育不是一般的生活, 而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是以育人作为核心价值的生活。毫无疑问, 杜威主张学校教育应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观点, 是具有“生命力”的, 并具有普遍性的意蕴。而教育与生活的脱离可能会一直困扰着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决策者、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

1、重新认识教育。

教育是育人而非制造某种产品, 但现在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试教育”成了教育的目的, 成了大家追求的目标, 学生沦为知识考试的机器和分数的奴隶;教育也因此缺乏了更新的动力, 教育变成了僵化和无趣的代名词。老师们的任务如果知识把学生塑造成社会所需要的标准模式, 学校也就成了死气沉沉的大工厂,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隔离。这些都是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大相径庭的。所以, 杜威的教育思想到现在仍然不过时, 仍然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目标。要使教育回归生活, 我们的教育者首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对何为教育有一个全新和全面的认识, 既要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看到教育进步的理想的一面, 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教育所存在的缺陷, 这样才能为教育回归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要建立起富有生活情趣的教育方式。对传统教育的思路和制度, 特别是对学校教育的目的、教材、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造时, 要把社会的主要因素纳入教育的环节中, 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社会生活。

2、在教育中重新认识生活。

何为生活?生活本是最平常不过的, 谁不是天天在生活中?但我们的教育制度使我们陷入了知识世界而没能进入生活世界。而一个对生活缺少感受的人不仅不能理解自己现在的生活, 更不会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仅仅认识到我们的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都是不够的。教育者自身还要多帮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世界, 帮助他们把握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生存状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创造生活。首先, 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的教育在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时不仅要看到他们生活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 还应尽可能地关怀学生个体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情节。学校始终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小社会, 所以无论何时学校教育都是源于生活的, 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时代知识的总量猛增, 这又对学校教什么和如何教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其次, 学校既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 又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 还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即关注学生的理想。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有许多美好的理想, 对未来的生活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这也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应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3、有效利用生活里的各种资源。

生活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空间, 我们的生活在为教育提供各种物质资源的同时, 也为教育提供各种感性的体验。教师在各种备课或活动课中, 都不妨仔细地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课本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 现实中还有哪些生活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 让学生从事哪些活动可以强化其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同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补充课堂内所学知识。只有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才是真正地在生活中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2) 。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7) 。

[3]约翰·杜威,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9) 。

[4]约翰·杜威,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1) 。

[5]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04) 。

[6]孙来成:《教育即生活:闪烁在新课程中的光辉思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4) 。

生活即教育区域即生活 篇8

关键词:生活教育;区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69-2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生活能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更应该回归生活。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是直观的和个人化的,也是具体的、感性的,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性以及游戏化的教育方式,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些特点。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价值与现状

(一)让幼儿“乐学会学”

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更加浓厚,能力和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会明显的提高。其二,区域活动中注重幼儿的操作和探究,关注学习的方法,这比教会幼儿来的更加重要,并且,在活动中我们也能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例如:坚持性,专注学习,耐心,合作等。

(二)区域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1.区域活动组织方式偏离幼儿生活

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区域环境创设上总觉得区域多比区域少好,材料收集盲目、游戏内容看似丰富多样,实则脱离生活。有时候活动开展的表面看似热闹,实际幼儿活动目的性不强,缺乏明确的任务,幼儿的操作纯属好玩、开心,因此在区域活动时常出现吵闹的现象。

2.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

要顺利地开展区域活动,需要我们教师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和强大的组织能力。在活动中,游戏的设计、材料的提供还是活动过程的观察、指导和评价,对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然而,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想来选定内容,构想过程,忽视了幼儿的需要,导致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针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育”理念如何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我探索找出了以下几点途径

1.区域环境生活化,促进幼儿自主性

新《纲要》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教育。只有生活化的幼儿园教育,才是适合幼儿的教育;也只有生活化的幼儿园教育,才能更加适宜地促进幼儿的生命成长与发展。以往我们总是让幼儿在固定的区域内选择固定的游戏材料和内容,形式单一不说,并且抑制幼儿的创造性,长久下去,幼儿虽然能在区域活动中收获一些,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性。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被我们剥夺了。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区域环境,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游戏的主人。我们主要和幼儿共同商议,采用固定与灵活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区域的环境,如:娃娃家里添加地毯、靠垫等软装,建构区增加幼儿自己带来的小汽车等玩具,使幼儿对这些环境更生活化,也更具有亲切感,以此满足不同的幼儿需要。同时,让幼儿既有固定的区域位置,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幼儿的爱好灵活设置,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活动,达到探索的目的,也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性。幼儿快乐地陶醉在自己的游戏中,自由地创造,主动地发展。

2.区域材料生活化,激发幼儿探究欲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材料的选择必须必须要是安全、卫生、美观、实用的。但是,现在有很多的游戏材料都是直接购买塑料现成的,虽然这一些材料具备美观性和实用性,也很受老师和孩子们的欢迎,但是这些现成的材料并不能适应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发展和多种的活动需要。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和幼儿生活经验的各种资源,让材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材料的投放中将真实材料与废旧材料相结合。例如科学区,我们经常会用到的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酱油、醋、盐、糖等,成为孩子们品尝和探索的对象。孩子们通过视觉、触觉等不同感官进行游戏,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活动材料丰富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开阔思维,更加自信、大胆。游戏中需要用到的材料我们可以呼吁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收集,如QQ星的罐子、幼儿的玩具等。然后将材料分类摆放,等到用时孩子们就会自己去材料整理箱拿取需要的材料,发挥材料的最大功用,成为孩子区域活动强大的支持者。

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考虑到幼儿水平和需要的不同,不同的阶段设置递进式的教育目标,材料的提供也做到层层递进。如:在“数学区”中,引导幼儿掌握“数的组成”,第一阶段,提供有不同特征的物体,引导幼儿“找不同”的方式记录数量,引出数的分合;第二阶段,为幼儿提供了正反两面颜色不同的圆片,引导幼儿通过“撒圆片”游戏练习数的分合;第三阶段利用游戏情景的方式,巩固数的组成,如:在衣架上贴上数字,幼儿可根据数字将衣服挂在衣架两端。这样,不同的形式、层层递进的方式,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3.活动内容生活化,提高幼儿学习性

生活即老师作文 篇9

勇敢

生活教会了我面对危险时要勇敢面对。那一次,挨不住大家的怂恿我一个人进入鬼屋探险,我本来就胆小,再加上这次又是我一个人,所以我能感觉到怦怦的心跳声。怀着忐忑又好奇的心情我深一脚浅一脚慢慢地走进鬼屋。突然,我感觉一阵阵寒风在我的脖子后面吹,扭头一看,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盯着我看,我吓得大叫一声扭头便跑。这时,心底里有一个声音和我“斗争”,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想到这儿,我放慢了脚步,转身向那个女鬼走去,当然心里还是很害怕的。最终,我发现“女鬼”竟然有体温,是一个人假扮吓唬人的。从那以后,我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

爱心

记得在汶川大地震时,电视上天天报道着:许多人为灾区捐钱捐物,还有一些人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前去救援埋在废墟里的人。那时,我真想问:为什么要给他们捐钱捐物?还要去废墟里救人?我渐渐长大,终于明白了那些捐钱捐物的人,还有前去救援的志愿者们,他们心里怀着一颗真挚的心,对别人充满了爱心!从那以后,我发誓自己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团结

前几天,我和小伙伴们玩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大家背靠背坐在地上,胳膊和胳膊挎在一起,然后站起来。

游戏看似简单,可做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和一个小伙伴使出吃奶的力气使劲想站起来,我们就像刚学走路的小羊,站起来又跪下,跪下又站起来,可是还是相互拖着站不起来。我又想用我的力量把他拖起来,可是就算是我有再大的力气也没有站起来。失败了好多次之后,我们便开始找方法,边找方法边尝试,最后终于明白了:两脚蹬地,背靠背紧挨着把我们的力量集中到一起,这样就可以很轻易的站起来了。要想用这个方法站起来,必不可少的就是团结。

读《生活即教育》有感 篇10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非常大,印象很深刻,不禁提笔写起了感想。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

“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开设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的理论。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再次出现。综合实践的教研员也经常要求我们一线的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一味地参考课本,完全可以抛弃这个枷锁。内容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邀请社会人事(例如:家长,专家等)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我们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总之要调动一切机制,服务于教学。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去年,我搞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真正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惊人的。许多时候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而是学生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学生展现了各种能力,有的学生配合老师做好社会调查,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有的学生自己设计服装,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做手套,还有学生用碎布设计缝制了一条连衣裙……各种来源于生活内容的教育是真正受学生喜欢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浅谈游戏即生活、即教育 篇11

一、生活、游戏及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活、游戏和教育都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三者可以连为一体,变成一个活动进行,这其中就有必定的联系,也是给幼儿带来最大影响的活动——游戏。

1.生活与游戏之间的关系

游戏是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从幼儿生活中来,纳入到幼儿游戏中去,并在游戏中实现整合,积累经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类的一切源于生活。游戏是快乐的学习。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必定离不开游戏,而游戏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这就说明“生活和游戏”本身具有综合性,它们不可割裂、分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2.教育与游戏之间的关系

从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有着共性:首先,目的相同。游戏的目的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运动、社会性和情感等能力发展。其每一方面的能力又含有众多的发展内容,也就是囊括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有计划地将幼儿的身心发展融入一个课程里,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但游戏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而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过程,两者在终点上达到一致,即游戏的目的和教育的目标都是儿童的发展。其次,内容有联系。在游戏的发展探索过程中,涉及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知识经验,涉及动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协调力,涉及对规则的理解、遵守,和用规则进行的同伴协作交往,等等,这些正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二、游戏的生活化

在幼儿园的游戏里,主要以自主性游戏为主。这个游戏就像一个小社会,都是幼儿生活常见的场所,与幼儿的生活育着密切的联系。游戏能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是幼儿生活中最主要的方面。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的,因此,游戏需生活化。

1.环境的创设——游戏社区

在环境创设时,我们要先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生活接触最多的场所,再通过环境、材料的结合,创设一个缩小版的“社区”。例如,小班幼儿最初上幼儿园,对幼儿园陌生,而娃娃家游戏正可以缓解幼儿的离家情绪。除了娃娃家,另外点心店、菜场、理发店、糖果店等都是幼儿生活中常去的地方。把这些游戏区布置在一起,像一个小“社区”,幼儿看到这些游戏区特别想玩,也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环境的变化,我们也寻找幼儿的喜好,不断地更换游戏的内容和游戏的材料,更加体现游戏的人性化、生活化,让幼儿的游戏生活化。

2.角色的扮演——游戏互动

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所以,我们的自主性游戏更多的是让幼儿利用假想情景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游戏时,每个游戏都是有互动,有交流的。例如,娃娃家里,爸爸可以出去购物,妈妈会照看孩子,并带孩子去点心店吃点心,还可以去医院看病,去理发店理发,跟我们真实生活相差不多。幼儿在各种角色扮演后,知道每种身份都有自己的职责,不仅在游戏中感受到乐趣,也体验到成人生活的别样。

3.游戏中再现生活——游戏生活

自主性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由选择的活动。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把成人的行为活动和相互关系搬到游戏中,加上幼儿各自家乡的情节,体现出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例如,小班幼儿经验少,在玩娃娃家游戏时最多的是烧饭做菜。而有一天,发现一个小朋友在抱着娃娃把尿。他就是把在家看到的妈妈抱着弟弟把尿的情景表现出来。许多幼儿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在点心店、小菜场,幼儿会大声吆喝叫卖,学着人家做活动(特价、打折等),也有推出新品的。

幼儿不仅模仿成人,将生活在游戏中再现,而且还加上自己的想法,所以也不是完全的模仿。这就是游戏的本质。

三、游戏即教育,在游戏中教育

游戏的本质就是教师利用身边的自然物质、自然现象以及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愉悦的过程。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才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发挥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作用。例如,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学到如何使用礼貌用于与他人的交往,学会解决问题,学会丰富游戏的内容以及制定游戏规则。幼儿在游戏中处于主导的位置,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就是一个习惯养成的阶段。对什么都不懂的他们,直接灌输知识是徒劳无功的。因此,我们通过不同的规则游戏来让幼儿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大圆圈与小圆圈》、《大皮球》等,都是让幼儿学习站圆圈;还有《丢手帕》、《请你猜猜我是谁》等,不仅训练幼儿追跑、听觉、视觉的能力,还让幼儿学会不能向其他伙伴透露信息,做到遵守游戏规则。

除了上面说的自主性游戏和规则游戏,我们游戏的种类还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在通过游戏获得愉悦的同时,身心得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得到锻炼。所以说游戏即教育。

【课 堂 即 生 活】推荐阅读:

上一篇:16焊工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事故应急处理制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