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年变局》读后感(精选9篇)
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届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方式、生活习惯、家庭模式、消费方式等将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正如十年前很多人不知道电脑为何物,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已经离不开它一样。未来十年,中国社会变革的步伐将加快,人们的生活模式将会向越来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人们所面对的世界将变得更具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十年后的中国,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那时的你,还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吗?今天种下的因,决定十年后的果。那么,你在今天该种下什么样的因,才能让自己跟上十年后的中国?
《中国十年变局》一书通过全景式的俯瞰,囊括了十年后的住房、医疗、职业发展、家庭模式、择偶状况、理财方式、消费趋势、交通变化、通信方式、饮食习惯、教育方式、休闲娱乐、养老等多个方面,涉及工作、生活、娱乐的各个角度,犹如一幅画卷在你面前缓缓展开。本书作者力求以客观的分析、科学的判断和最实用的方法,使本书更具指导价值,让读者在感叹十年后巨大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同时,也能将本书作为未来十年的行为指南,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解决今后十年“做什么”和“怎么做”等相关问题。
通读全书,我对房地产未来十年的发展比较感兴趣。展望我国今后发展的前景,我们应对国家房地产业的发展是什么态度呢?我个人还是持乐观态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房地产业在今后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到了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我查了一下资料,我们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人均住房面积,城市要达到35平方米,农村是40平方米,而目前与这个指标还相差很远,我看到的资料城镇只有20平方米,农村只有30平方米。
2、我们国家今后发展一个很大的空间就是动力也好,潜力也好,或者努力方向也好,就是提高我们国家的正真话水平。目前我们国家城镇化率大约不到47%,这个水平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一般是80%左右,而且也低于我们的周边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说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他们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以上,所以在今后的发展当中,我们一个很大的潜力,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尽快提高城市化率,据现在的规划到2025年至少要达到65%以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我们房地产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本身就包括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3、我们现在讲扩大内需,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进行深入分配的改革,或者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包括提高对消费的拉动,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在收入分配当中总体上来讲存在这“两个偏低”,一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当中,工资性收入分配当中,而且长期是依靠所谓的低工资,低劳动成本来得以发展,这样的局面我认为不能长期维持。第二个是国民收入再分配当中,居民收入偏低,所以在今后收入分配改革当中的重点,就是如何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而且这种提高不是很小幅度的提高,要比较大幅度的提高,据现在透露的情况,每年居民收入至少要提高15%,实现五年翻番。未来我们国家发展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提高居民的收入,居民的收入提高才能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与此同时,我认为居民收入的提高在消费,很大程度上会用于住房消费,所以这个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区别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4、我们国家已经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高速发展,今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包括十二五规划要转方式调结构,但是我认为总体上还要保持一个比较高的速度,起码要8、9%的速度,这还是比较高的速度。保持这样一个比较高的速度,历史已经证明房地产和建筑业对我们国家GDP的贡献比重是相当大的,据我看到的资料,我们前些年房地产业对整个GDP的贡献率大约是2%左右,整个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GDP所占的比重大约都在10%以上,所以发展房地产业对于拉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将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所以我们对房地产业怎么看?我认为房地产业既不能说是一个朝阳产业,也不能说是一个夕阳产业,我认为是一个既关系国家发展,又关系民生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常规的一个支柱产业,所以我们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应该还是抱有信心的。
不由自主的拿起这本书,翻阅起来。已然忘记了自己来书店的真正目的。随便找了个安静的角落便开始如饥似渴的阅读起来。直到书店的要下班关门的广播把我从故事里拉回现实,依依不舍放下书,回家的`路上感慨颇多,思绪久久不能平复。
凌晨二点,打开电脑,写下对这本书的感悟,写下对这个勇敢的人的钦佩。
雷殿生这个名字和他的事迹,在我拿起这本书之前一无所知。一个出生在六十年代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梦想用脚步丈量中国!
1988—,他精心准备十年,读书、锻炼身体、储备资金、购买装备、卖掉房子…。蓄势待发,丝毫不给自己留后路。在人们的嘲讽、质疑中他迈出了追逐梦想的第一步。
他为上路准备了十年,然后走了十年。他遇到挫折、危险,饱受不解,也收获无数铁血侠义的朋友,友朋遍天下。十年风雨行,他先后走掉了16个脚趾甲,穿烂了49双鞋。徒步走完55个少数民族集散地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背上的帐篷便是流动的家,无数次出生入死:经历19次抢劫,身上多处受伤;遭遇数次风暴、泥石流、雪崩,险些丧命;路遇巨蟒,狂奔逃生;西藏无人区,夜遇狼群围攻,燃鞭炮烧衣服才狼口余生;茫茫戈壁,干渴数天,只能喝自己的血和尿;在神农架,无物可食,生吞蛇肉充饥……十年艰辛,百味杂陈。
—20xx年,他步履不辍,执着坚毅,实现了用脚步丈量全中国的壮举。
就是这个人,他敢于梦想,敢于去做,所以他成功了。路途中的磨难艰辛都成了不可代替的收获。我想即使是我们认认真真的读了他的书籍,感受到了他的豪情壮志,感受到了这件伟大的事情,任谁人都没有他自己亲身的体验来的真切,这是他的财富。
面对枪决命令,他伏案书写绝笔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一边手不停挥,一边镇静地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一个年轻的革命者被押赴刑场,敌人喝令他跪下,他巍然屹立,强行把他按下去,刚一松手,他一跃而起,再次昂然挺立。刽子手一拥而上,再次将他强按在地,以乱刀残忍地将他杀害。他不顾狱中酷刑的摧残折磨,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和两次越狱斗争。自知余日不多,在给母亲的最后一封家书中留下一首绝命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在革命年代,对于陈延年、邓恩铭这样的共产党人来说,根植于信仰的奋斗,意味着把生命置之度外,意味着前行的道路要用无数年轻的生命来铺就。
艰难征程,筚路蓝缕。新中国的成立,印证着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光荣历史。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有机农业变局:资本集结号吹响小农战争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11年10月24日
卖果汁的、搞房地产的、造电脑的„„这些与农业搭边或不搭边的明星企业,纷纷看中了一块处女地——有机农业。这些携巨资、有实力的大佬们进军有机农业,在规范有机农业、增强其话语权的同时,也存在着挤压小农生存空间、因土地流转而难以保障失地农民长期利益的隐忧,这不仅有悖有机农业真正的内涵,也或将成为未来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障碍。从IT到地产,从电子商务到饮料业,富豪们纷纷投身有机农业,这或将给有机农业带来一场深刻变革。(勾犇/图)
来势汹汹的明星企业
这不是天方夜谭,这是事实——一个造电脑的想要去“种菜”。联想董事长柳传志就想这么干。
2011年10月10日,联想董事长柳传志在回答国内媒体关于联想控股未来行业发展时说:“农业是我们非常重点的一个行业”。随后,联想集团原高级副总裁兼新兴市场总裁陈绍鹏加盟联想控股,执掌现代农业业务。
“新的领军人物到来,新农业业务的发展战略规划也随之展开。”联想控股发言人桂琳对记者说道。
事实上,早在2011年年初,业界就传出消息:联想控股有意与成都共同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一个知名的食品品牌,最先推出的将是水果产品。柳传志还公开表示:目前共有12个农业投资项目正在洽谈。
与联想一样,对“种菜”产生浓厚兴趣的还有“地产大佬”——大连万达的王建林。
在北京城西北的延庆县的近一万亩的农田上,王建林掌舵的万达想要打造一个年产1200多吨有机蔬菜的基地,虽然,万达此前跟“有机农业”没一丁点关系。
就连搞电子商务的京东商城CEO刘强东也来凑热闹。此前,在京东商城的网站上,一直挂着一件特殊的商品——“来龙”牌有机大米。这是刘强东在他的老家江苏省宿县种植的有机大米,“杜绝一切污染”。如今,该商品已经显示“售完无货”。“种大米是一个尝试,京东商城的有机农业业务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接近刘强东的一位业内人士说。
野心更大的则是汇源的朱新礼。在北京城东北部的密云县一个四面环山的山沟里,汇源集团的朱新礼正在“捣鼓”着一桩新“买卖”。
400亩的有机白桃,300亩的有机杏树和李子树,30亩的有机杭椒,20亩有机草莓„„在这片15000亩的土地里,朱新礼想要打造的是“第二个汇源”。在成为果汁领军企业之后,这位汇源集团的掌门人如今的目标是——成为“有机农业的巨头”。
从IT到地产,从电子商务到饮料业,这些带着雄厚的资本、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来势汹汹的大佬们纷纷开始“种菜”,这或将给有机农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资本的新宠
五年前,这些大佬们还未曾意识到有机农业增长潜力。彼时,青云投资经理张立辉依然苦于难找合适的“有机农业”投资项目。
“土地资源有局限,有机产品认证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当年的有机农业市场还不够完善。”张立辉说。
2006年,国际最大的风险投资“红杉资本”向来自福建的蔬菜生产企业利农集团投下500万美元,高盛以20亿元收购双汇集团,资本由此高歌挺进农业领域。
此后几年间,先后有德意志银行、黑石投资集团、凯雷(微博)以及赛富亚洲等国际投资机构“染指”中国农业领域。
2010年,投资进入了高峰。青云创投和其他投资机构联合给上海多利农庄投资1000万美元。成立于2005年的多利农庄是上海最大的有机种植农庄。业内人士透露,多利农庄2010年的利润额达到5000万,2011年,这一数字将至少增长一倍。
来自投资分析机构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2010年,农业领域创下历年投资的新高,共披露投资案例47起,投资金额达到8.91亿美元,仅从投资金额看,超过历年累积金额的一半。
“绿色、有机的种植方式正成为吸引资本关注的要素。”清科研究员肖珺对记者说道。
敏锐的大佬们显然嗅到了这一机会。此前,中粮多次派出团队,考察上海多利农庄的运营,中粮麾下的“我买网”正伺机以100亿的投入打造有机产品的网上销售平台;卖完“有机大米”还不过瘾的刘强东甚至也想在上海周边种菜,并有意通过多利进行托管。
“有机农业领域既没有一个既定的品牌,也没有有影响力的公司,这恰恰是资本可以快速进入、快速扩张的所谓蓝海。”张立辉说。
最早进入有机农业领域、通过“企业礼品”形式成功开辟了有机食品销售渠道的正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谷)董事长张向东,在总结有机农业的商业化运作时认为,“销售渠道是这其中最有价值的环节”。
确是如此。“除了资本优势,”肖珺分析道,“其原有的零售和网络销售平台,正是这些明星企业进入有机农业的先天优势。”
有机农业需要“大靠山”
对于如此之多、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多利农庄的创始人张同贵并未感到多少压力。相反,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有实力的企业进入使得这个行业规范起来,也能够带动中小有机企业更加规范。”
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国内最初引入“有机农业”概念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但自从引入一直到2005年,有机农业都是以出口为市场导向。”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小毛驴农庄的创始人石嫣这样对记者说。
直到2008年,以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为代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触动了国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也是在这个时候,国内逐渐形成了以社会性参与为主体的有机农业。”石嫣说。
从国家政策信号来看,直到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农业提法,才从追求产量的“农业现代化”的说法,转变为“内涵为多功能性的现代农业”一说。
微妙的措辞转变,在国内外学者看来,却是巨大的转变。“中国终于出台了类似欧盟、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彼时,海外学者这样评价这份文件的出台。然而,与欧美相比,中国的有机农业仍然处于“襁褓期”。仍然处于产业边缘的有机农业迫切需要强大的产业集团的参与,来增强自身的话语权。自2009年起,在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的指导下,石嫣就一直在海淀区一块不到20亩的农田里实验“社区支持农业”的有机小农发展模式。两年下来,石嫣深有感触。“有机农业目前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在游说政府或者推动某项政策的改变上,我们无法想像和中化这样的大型化学农药生产厂抗衡的结果。” “至少,大企业的进入从改良一方土壤、保护一方环境来看是有积极正面的作用的。”虽然对大企业大举进入有机农业持谨慎态度,但石嫣仍对于大企业的上述积极作用,做出了肯定。
小农和大农的“战争”
不过,这些携巨资、有实力的“大靠山”却是一把双刃剑。
记者在跟高一程通电话的时候,他正在送菜的路上。这天是星期一,住在成都郊区30公里开外安龙村的他,每周三次将自己村里几户农民合作生产的有机蔬菜送往城里。
40亩地,9户村民,供应着成都市区170户家庭的蔬菜,每月收入大概2000元左右——高一程和其他村民,组成了一个小小的有机农社,忙得不亦乐乎。过去一年,先后来到安龙村谈合作、投资甚至收购的企业很多,其中不乏知名的企业。高一程都一一拒绝了。
“我们本来就是小农,农民一旦变成产业工人,不仅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未来的生活也无法得到保证。”高一程解释道。
为了寻求规模化,大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关键一环是要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土地。以汇源位于密云的15000亩土地为例,涉及两个村共900户村民。北京汇源康民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园的负责人陈志博介绍说,2006年,汇源在此进行土地流转,村民获得的土地流转费用是每年800元/亩,每5年结算一次。“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由此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正谷董事长张向东说。短期来看,农民获得了比平日劳作更高的收入,似乎是件好事,但长期来看,农民与土地的割裂存在着巨大的隐忧。
事实上,类似的隐忧已经在有机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出现。
有机农业在美国作为成熟的产业,已然由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公司主要掌控:在供应蔬菜方面,包括“加利福尼亚有机食品”、“土地农场”在内的公司从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以及墨西哥州等地,将产品运向全国,并掌控了几乎所有超市的销售;而在食品加工领域,美国最大的有机公司又被最大的食品加工公司“卡夫”所收购。
“美国大企业发现销售有机食品能够赢利,因此不断收购现成的有机企业,或者自己设立有机企业进入这个领域,”美国有机农业最早的推动者伊丽莎白·哈德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然而,不公平地对待雇用农民工人,压缩有机小农的生存空间,以及利用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影响有机标准的提高都是目前美国有机农业存在的隐患。” 以“生态、健康、关爱、公平”为核心的有机农业的价值,似乎在有机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面前变得岌岌可危。
大佬们进军有机农业的脚步已经加紧,土地流转之后如何确保农民的长期利益?类似高一程和他的农庄这样的有机小农,又会如何和大佬们对抗,现在还未有答案。
2012-11-08 11:41 来源:参考消息网
核心提示: 中国在过去10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腾飞,社会也在互联网推动下日益开放。
参考消息网11月8日报道 埃菲社11月6日称,中国在过去10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腾飞,社会也在互联网推动下日益开放。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召开,胡锦涛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
2003年:3月,胡锦涛就任中国国家主席,温家宝任国务院总理。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4年:12月,联想集团收购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2006年:7月,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2007年:1月,中国首次成功进行反卫星导弹试验。10月,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为实现航天员登上月球的目标打下基础。10月,中共十七大召开,胡锦涛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2008年:3月,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副主席。8月8日至24日,北京成功举办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中国健儿取得优异成绩,位居金牌榜第一位。11月,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政策应对全球金融危机。11月,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支线客机ARJ—21首飞成功。2009年:12月,中国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
2010年:5月至10月,上海世博会吸引了730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12月,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1年:6月30日,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开通运营。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网民数量突破5亿。
迎来二胎政策的中国更加需要科学早教,孩子强,则中国强,早教要从0岁抓起。倡导科学早教的重要性、研讨科学早教的思想和理念、践行科学早教的方式方法、传播科学早教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国家所需。也正是在这种肩负早教使命的时刻,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早教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6科学早教大会”即将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除了邀请到了早教机构的大咖;出版、早教媒体的大牛;还邀请到了早教创投的专家,为您分析投资早教机构成功的根本,更有积木宝贝国际早教的专家为您指导运营思路。
积木宝贝国际早教自2011年在北京成立以来,短短数年,遍布全国各地,直接服务于全国30万会员家庭,接受其现代家庭科学教养方式指导的家庭超过500万,成为中国科学早教的领跑者。
1、品牌实力。一般人都认为,品牌越大门槛就越高,因此往往不敢接洽大品牌。而选择一些小品牌。但实际上小品牌因其在自身知名度的不足往往无法吸引消费者,且为投资者提供的支持也比较少。而大品牌则恰恰相反。时下有许多大品牌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而提出了免加盟费的口号。
2、早教投资品牌的服务。好的服务能够解决早教加盟投资者的很多困惑。能够帮助早教加盟投资者提供从开业到经营等一系列的支持和帮助,对于那些初次涉足早教行业和没有经验的早教加盟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悦宝园就为自己的代理商提供了诸多的后续服务支持。
3、早教投资品牌自身的知名度。早教产品毕竟属于教育产品,家长对于品牌的知名度要求很高,对品牌的依赖性也比较高。因此早教投资品牌自身的知名度也是投资者要考虑的一部分。早教加盟机构为了推广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往往付出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而且维持知名度更是需要优质的硬件及服务等。
积木宝贝国际早教实行标准化支持嵌入运营体系,从筹建到开业,将选址、装修、教具、培训、课程、开业启动、运营支持标准化,涉及到10大岗位,36大业
务,333个事件,3460个步骤,5297项规范,共计7973个标准,保证加盟商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指导下有序高效地运营,短时间内将收益最大化。
三十年来,岳父瘫卧在床,谢延信每天为老人活动四肢,背着老人晒太阳,给妻弟一口一口地喂饭。岳父喜欢豫剧,他当矿工后,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就买了一台收录机。平时,谢延信一个水果都舍不得给自己买,矿上给下井矿工的午餐补助中有两个鸡蛋,谢延信总把鸡蛋塞在内衣里,带回家给岳父、岳母吃,可他在街上1毛钱1斤的小青菜都舍不得买,宁愿自己在煤矿的荒地上开垦种菜。谢延信的大女儿刘变英出嫁那天,谢延信只给女儿一本关于织毛衣的书作为嫁妆。可惜的是他人不长命,20xx年谢延信因突发脑溢血不醒人事。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掩卷沉思:谢延信能三十年如一日照顾三个亲人,这是多么让人难以置信啊!可他却这是这样坚持了三十年,这其中的酸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这份感恩的情怀着实让人从心底产生敬意。
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从感谢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
阅读次数: 585 2009-6-17 11:44:00
作者:卞建林
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的三十年,也是刑事诉讼法学逐渐复苏、迅速发展并走向繁荣的三十年。三十年来,随着刑事诉讼法典以及相关规定陆续颁布实施,一系列优秀的教材、专著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这些研究不仅立足于对刑事诉讼法典基本内容的详尽阐释,更是逐步冲破一些固有“禁区”的束缚,开始对刑事诉讼法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度剖析,积极探索刑事诉讼法的独立品格与价值。本文将全面回顾三十年来刑事诉讼法治建设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研究成果,努力揭示发展规律,并对未来刑事诉讼法治建设进行理性展望与构想,以期更好地推动本学科研究在新时期、新阶段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繁荣发展。
一、历程之回顾:三十载硕果累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这一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生活进入崭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亦为我国法学研究的复兴和发展创造了珍贵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至此,我国法治建设终得以重新起步,刑事诉讼法治建设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亦掀开新的篇章。
(一)刑事诉讼立法的发展成就
1.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颁布
鉴于文化大革命中公民基本权利遭受普遍践踏的惨痛教训,对关乎公民权利的刑事诉讼程序的规制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家立法的重点之一。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先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逮捕拘留条例》,对直接关涉公民基本自由与权利的逮捕拘留措施予以了规制。197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经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8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典,其颁布与实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无法可依的状况,标志着我国刑事诉讼活动初步走上法治轨道。虽然全文只有164条,许多方面的规定尚不完善,但其于当时所具有的进步意义和实践价值显而易见,其对刑事诉讼的任务、基本原则、侦查、起诉、审判等具体程序以及主要证据规则等所做出的规定,为公安司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此后,1979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实施的指示》的第364号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坚决保证两法的实施并决定废止党委批案,这一决定进一步强化了新颁布的刑事诉讼法的权威与效力,对刑事诉讼法治的重建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全国人大相继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律师暂行条例》,为刑事诉讼法典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
2.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主、法治的进步,1979年《刑事诉讼法》已难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刑事司法发展的潮流,滞后性日益凸显,实施过程中问题频出。因此,自80年代中后期起,学界有关修改完善刑事诉讼法的呼声逐渐强烈。进入90年代,随着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关于人权保障、正当程序、诉讼构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迫切需要被反映到立法中去,从而最终促成了1996年对刑诉法的重大修改。
1996年3月5日,《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顺利通过。该决定对1979年《刑事诉讼法》做出了重大修改,条文增至225条,其指导思想为促进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民主化、科学化,实现惩罚犯罪与人权保障的有机结合。此次修改的主要内容有:在刑事诉讼的任务部分增加了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在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部分增加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和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将被追诉者按其所处诉讼阶段的不同区分为“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将公诉案件委托辩护人的时间提前到审查起诉阶段,赋予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的律师帮助权;对各种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程序、期限等予以补充或修正;取消免予起诉而代之以酌定不起诉,增加证据不足不起诉和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改革审判方式,借鉴英美法系对抗制因素,将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由实体性审查改为程序性审查,取消审判阶段的退回补充侦查制度;死刑的执行方式在单一的枪决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注射方式,以更好地体现人道精神等等。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于1998年1月联合公布《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6月通过《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于1997年1月通过《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并于1998年12月予以修订,公安部于1998年5月发布施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这些司法解释和部门规定细化、补充了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刑事诉讼法的顺利、有效、良性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1996年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民主性与科学性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囿于当时历史条件,亦存在一些不周密、不协调之处,如未能充分体现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特别是有关人权保障方面的基本准则。其后十年,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得以确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出台实施,所有这些,都对刑事诉讼程序的民主性与人权保障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着刑事诉讼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订,修订后的《律师法》已于2008年6月1日起施行。这次修订,将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确定为律师的使命,改善了律师与委托人的会见环境(如明确规定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监听),扩大了律师对委托人保密义务的范围;同时,确立了律师在法庭上的言论豁免,强化了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并将律师的阅卷权提前到审查起诉阶段,在改善和解决律师执业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阅卷难”、“调查取证难”等困境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二)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成就
三十年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以部分刑事诉讼原则和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拨乱反正”阶段。在这一阶段,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一些过去因政治原因而遭受非理性批判的刑事诉讼原则和制度展开,例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律师辩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等,尚未涉及到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构建。但是,这一时期的拨乱反正使得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起点,为日后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为以法典体例为模式的“注释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学者编写了一系列有关刑事诉讼法学的教材和专著,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不断地予以发展和完善。需要指出,这一阶段的教材和专著基本上都以保障对刑事诉讼法的正确理解与实施为目的,因而其基本内容是对刑事诉讼法的注释,其基本体例是以刑事诉讼法的体例为模式,由此所形成的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是一种“注释法学”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后来愈发为学者们所诟病。
第三阶段为走出“注释法学”藩篱进而致力于构建更为成熟的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的探索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来讲,都要比刑事诉讼法典体系具有更大的容量和更多的内容。陈光中先生在其《市场经济与刑事诉讼法学的展望》一文中明确指出:“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体系与法典的体系具有重大的区别,前者的构建要服从于理论本身的内在规律,后者在编排上则应着眼于对刑事司法活动进行指导。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应当超越刑事诉讼教科书的水平,走出„注释法学‟的藩篱;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体系也应超越法典的体系,而服从于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为此就必须确立一系列基础理论范畴,发展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这是繁荣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必由之路。” 然而,关于科学、成熟的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究竟应当如何构建,理论界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未来之展望:新征程任重道远
回首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理论界与实务界通力合作之下,在几代刑诉人研习探究之下,我国刑事诉讼法治建设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刑事诉讼的立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已具科学雏形,改革开放之初蹒跚起步的刑事诉讼法学如今终于阔步迈向成熟。但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环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与飞跃需要依靠观念的更新和维度的转换,需要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唯有此方能稳步前进、接续繁荣。
(一)更新刑事诉讼观念,接轨国际司法准则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刑事法治的有效推进、刑事程序的合理建构都依赖于科学、文明的诉讼观念的形成。当前,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期,是实现飞跃、巩固繁荣还是固步自封、彷徨不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诉讼观念能否得到及时、有效更新。在观念革新的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以人权保障意识为指引,实现诉讼观念与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顺利、全面接轨。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是世界各国在刑事司法和犯罪预防领域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共同努力的重大成果,是全人类法律文化的宝贵财产。是否符合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亦成为衡量一国刑事司法文明、民主、进步与否的国际标准。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从其产生伊始就受到国际社会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承认和支持,对世界各国国内刑事司法和犯罪预防制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对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重视,相继批准或加入了一些旨在保护公民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重要国际人权条约。但总体看来,这种关注始终显得有限和局促,远未达到全面接轨的程度。在当前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背景下,如何在刑事司法体制改革中更新刑事诉讼观念、贯彻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并发扬该准则所确立的基本精神自然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项紧要任务。
(二)确立程序法治原则,完善程序制裁措施
程序法在现代法治国家无可争议地具有重要地位。程序的作用在于将公权力的运作纳入到既定轨道,使其保持理性与适度,进而使得公民对于权力运作能够进行合理预期与有效监督。程序的目的在于防止公权力的任意与膨胀,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不受非法和过度侵犯。对此,美国最高法院道格拉斯大法官曾做出如下表述:“权利法案的大多数规定都是程序性条款,这一事实绝不是无意义的,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刑事诉讼法学界的大力弘扬,程序正义理念已经获得广泛接受和认同,程序的价值已由过去单一的工具性价值转变为包括独立价值在内的多元化价值。程序正义与法治原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最终形成程序法治原则。
确立程序法治原则,是科学构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指导方针,其要求刑事诉讼的参与各方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程序至上的意识,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关于程序的基本要求。同时,为了体现程序法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阻却片面追求实体、无视程序的违法行为,实现对国家权力的有效规制和对公民权利的有力保障,必须在未来法律的修改中明确程序违法的后果,规定程序性制裁的措施,扩大程序性制裁的范围,丰富程序性制裁的手段,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现实国情,能够适用于侦查、起诉、审判等不同诉讼阶段,轻重有别、手段多样的程序性制裁体系。
(三)贯彻宽严相济政策,探索新型诉讼程序
为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其要求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做到当严则严、该宽则宽、罚当其罪,最大限度地遏制、预防和减少犯罪,努力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水平,确保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促进和谐的有机统一。这一政策是长期以来预防和控制犯罪经验的有效总结,是发展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立法宗旨与司法功能的有力保障。可以预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一政策将成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主导性政策并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产生深远影响。
如何在刑事司法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摆在刑事理论界与实务界面前的重大课题。当前有些部门已经开展了一些具体制度的改革探索与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将来改革的重点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努力探索刑事和解、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处理犯罪事实清楚、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案件时更加注重发挥当事人的能动性,有效引导当事人积极参与,尽量寻求案件处理结果的广泛接受性,避免矛盾的再次产生与激化,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其二,充分认识检察机关作为刑事政策主要实现机关的重要地位,探索附条件不起诉、暂缓起诉等程序分流措施,强化检察机关的起诉裁量权,在法律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就个案而言考虑通过“公诉个别化”来追究刑事责任,注意公诉权行使的合目的性与谦抑性。其三,继续推行“轻简、重繁”的审判程序设计,对轻微刑事案件尽可能适用简易化程序,以提高诉讼效率,节省司法资源,使当事人尽快摆脱讼累,减轻负担;对重罪案件尤其是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则应适用严格程序,最大限度发挥缜密程序所具有的查明事实与保障权利功能,确保案件的审判质量,维护司法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作者简介:
6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在会中指出:“这十年,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要从这些伟大的成就中感悟“中国这十年”背后的精神密码,不忘初心,共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从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感悟“三农”密码。邓小刚表示“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物资,粮食安全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提升是“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我国始终重视“三农”工作,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举措,全面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增长、保护农村稳定,全国各地响应中央号召,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农业得到跨越发展,农村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局面,全国人民共同端稳了“饭碗”。
从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感悟“扶贫”密码。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共同夙愿。2021年2月25日,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全面解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这是中华儿女的伟大光荣,更是人类历史上的减贫奇迹。而这一切都与“中国式扶贫”分不开关系,多年来,中国始终秉持“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眼点,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兜底政策,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斗,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世界反贫困理论创新奉献了中国智慧,为世界减贫事业进步作出了中国贡献。
从农村改革全面深化感悟“改革”密码。过去十年,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制度进一步健全。建立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不断拓宽产业就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创新创业热情,全面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农业农村的特色改革发展。这十年,中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通过一系列石破天惊的改革壮举,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实现了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村发展改革取得了卓越成就。
【《中国十年变局》读后感】推荐阅读: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05-27
中国古代神话的读后感05-28
航拍中国读后感800字06-25
《乡土中国》读后感3000字10-05
《中国旅游地理》读后感11-04
暑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作文06-04
《感动中国-学习双百人物》读后感06-04
学习《中国师德手册》的读后感06-22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