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包括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包括(精选8篇)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包括 篇1

下文所指涉的 研究 对象将聚焦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及变通规定的制定权的监督;当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作为普通地方政权制定地方性法规时的立法监督 问题,本文并不涉及。

一、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的 理论 分析

(一)、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的法理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的法理基础,来自于权力制约的一般原理和立法权力的自身性质。权力制约主要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的分立与制衡,其旨趣在于保障公民权利,在近代人民主权思潮的引领下,它还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早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西方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就对以权力制约原则为核心精神的立法监督理论展开了充分的理论论述,使之成为了近代西方宪政的基础之一。洛克曾指出,如果不能对立法机关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这一民主的权力机关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从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变为妨害人民利益的侵略者。孟德斯鸠对此的表述是,“任何一项分权力的滥用,都可能造成权力系统的运转故障”。「1」美国联邦党人认为立法机关不仅掌握财权,且制定公民权利义务的准则,如以立法机关作为自身权力的裁决人,不仅违背宪法的原意,而且会损害公民的自由。「2」由此推而论之,立法权力必须遵循权力制约原则,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必须受到严格的和实际的控制,这是 现代 国家权力运作的基本规则的要求,更是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能在其权域范围内正常运行的需要。其理由是: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担负着完善甚至是支撑民族自治区域制度的重要使命,与此相适应,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机关也成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心;对这样一个机关及其行为施以必要的监督 自然 是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的内涵所在。正如我国有关机关所阐释的那样:“宪法和法律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时较地方性法规更多的灵活性、自主性,所以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需要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而省级地方性法规只需要颁布后就可以实施。授予的权力越大,相应的监督力度也应该越大,这样才能使权力与权力之间保持制约与平衡。”「1」

(二)、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的现实考量。

立法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事业,它不仅关乎重要的利益安排和价值衡平问题,而且在现代法治背景下它更是公民权利和自由享有的前提。在以限权主义为

核心理念的宪政体制中,立法权的有限性和可监督性也就成了当然之义。尽管我国实行立法优位、行政和司法附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体制,但只要我们奉行宪法为根本法的法理念,又不排斥行政和司法应有独立权域与运行程式的法治精神,那么我国立法权也不能不受制约。

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所产生的一项重大挑战是:如何在追求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整合,维系主权统一的前提下,保存民族发展的多样性,坚持多元文明的调适与融合。因此尽管多民族国家因应自己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分别选择了联邦制和单一制的制度安排形式,但最终都以保障民族的自主和自治为依归。

新 中国 的民族区域自治立法走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文化大革命”前后由于左倾思想的 影响 和共和国法制总体命运的不济,那时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的状况是权能的极度萎缩和法律、法规的大量缺席,因此民族区域的立法监督也缺少现实的急迫性。改革开放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适应的是各少数民族自主权的全面提升,各民族在充分利用立法手段来保障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因追求“民族本位”利益而产生的“立法膨胀”和“立法粗糙”现象。新一轮以政策倾斜为主导的西部大开发,如控制失当则极易导致“立法倾斜”而损害国家法制的统一性,损害国家整体利益。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宗教问题,东西部不平衡发展问题也成为民族立法要重点关照的领域。因此为了保障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的良性发展,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的理论研究,建立和健全有关程序和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的法律依据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的法律依据具有广泛性、多元性、复杂性的特点,也具有相互冲突的弊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这三个基本法律对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有比较详细的规定,还有与各种法律的授权性规定相伴随的特殊立法监督的相关规定,它们一起构架了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的法律体系。《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法律规定为: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2」“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更执行或停止执行;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收到报告之日起60日内给予答复。”「3」

而《立法法》第66条扩大解释了这种立法监督: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性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对照比较《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就会发现其中冲突之处。《宪法》第116条对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立法监督规定是“报省或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2000年颁布的《立法法》第66条对此的规定是“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而在2001年经过修正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9条中的相关规定却变成了“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立法法》中省去了《宪法》中规定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的 内容,很明显,《立法法》的违宪之处在于改变了《宪法》有关的既是实体性规定,又是程序性规定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法》则把《宪法》并无规定的国务院也列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备案主体,其立法意图是,既然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那么国务院当然可以成为此种情况下的立法监督主体。但在《宪法》对这一内容已经作了详细规定的情况下,任何下位法对它的实质修改都是违宪的。其实,《立法法》第89条中也有类似违宪嫌疑:“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违宪的法律无效”这一宪政国家必须遵循的根本的原则不能容许任何法律对宪法的侵犯,《立法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当然无权作出违宪的规定,即国务院不能成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立法监督主体。

在法律授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可以制定的变通规定而引起的立法监督中,对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等基本法律的变通,在立法监督方面,法律规定得比较严格,只能由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变通规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而对其他法律的变通,则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立法监督方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甚至是同级人民政府都可以作出变通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省级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可以分别成为特定情况下的立法监督机关。

二、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的实证分析

按照《立法法》的规定,我国的立法监督主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即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在立法监督体系中各负使命,从多层次、多角度对立法活动实施监督。通过借鉴立法监督的概念,我们可以将民族区域自治的立法监督表述为:有权的特定主体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与自治立法有关的法律性规范性文件是否违反宪法,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是否相互矛盾和协调,进行检查并作出处理的活动。以下我们将对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问题展开实证分析,以期通过实证分析,理清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制度构建的思路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 总结 一些成熟的经验,来为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 参考 意见。

(一)、以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主体为基础的实证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主体是指享有立法监督权,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立法活动实施立法监督行为的法律主体。在我国,立法监督的最高权力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行使,其他享有立法监督权的机关也行使着一定范围的立法监督权,从而形成我国立法监督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主,其他机关为辅的一元多级的立法监督体制。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立法监督主体包括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1、对权力机关享有的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权的实证分析。

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最具权威性,地位最高的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主体。根据《立法法》第88条第1款的规定,如果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违背宪法,全国人大有权撤销。《立法法》第66条第2款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变通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范围做出规定,确定了变通的原则和不得变通的内容,如果常委会批准了违反第66条有关变通的规定,全国人大也有权撤销。

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其民族区域自治立法监督权具有权威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民族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要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按照《立法法》的规定,享有解释法律权限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有权撤销由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违反宪法和立法第66条第2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包括 篇2

关键词:民族,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一、引言

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我国现有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五个民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又是边疆地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种政治性区域,在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国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社会性、经济性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五个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取得长足发展,经济上的自立程度不断增强,出现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经济增长、资源约束、生态环境的矛盾也凸显出来,面临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民族和谐始终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是实现国家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对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主要是分析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增长是投入型还是效率型,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经济增长的特征和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

二、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方法

最早系统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是18世纪中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著名的《国富论》中,论述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对收入增加及国民财富的影响,把资本的增加看作国民财富增加的源泉。古典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也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经济学家哈罗的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提出著名的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指出在资本产量比率即定的前提下,收入增长率取决于积累率,资本的持续不断形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1957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洛发表《技术变化与总量生产函数》,提出经济增长速度方程,认为经济增长是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投入以及技术变化带来的。索洛根据美国1909-1949年的统计数据发现,这期间美国的产出水平增长了一倍,其中只有12.5%源于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其余87.5%的“增长剩余”都归因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索洛没有对技术进步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析。爱德华·丹尼森从经济增长决定的过程视角出发,对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进行系统测算分析,他认为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单位投入产出(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源泉,其中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科技进步的作用。既包括生产中使用的硬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包括生产中使用的软技术如要素配置效率、规模经济、知识进展、组织管理及经济机制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完全内生化,把知识进步、人力资本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探讨技术进步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提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是增长的发动机的思想。新增长理论的提出,使得其理论内涵与现实经济增长之间的吻合程度更高,对现实经济持续增长问题的解释能力增强,在指导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践方面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新增长理论的发展对收益递减的哈罗徳模式和规模收益不变的索洛模式提出了挑战并使其产生危机。在经济增长因素测算方面,罗默、卢卡斯考虑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提出可供借鉴的数学模型,但复杂的数学演绎和难以计算的新变量使该理论距离发展中国家现实还是非常遥远,有鉴于此,笔者选择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进行测算。

索洛余值法的基本思路是从生产函数出发,建立经济增长与各综合因素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后,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后的残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故也称生产函数法。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等于技术进步率。

总量生产函数为:

其中,Yt为产出,Xt=(x1t,x2t,…,xnt)为要素投入向量,xnt为第n种投入要素。假设A(t)为希克斯中性技术系数,意味着技术进步不影响投入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进一步,假设F(·)为一次齐次函数,即关于所有投入要素都是规模收益不变的。(1)式两边同时对时间t求导,并同除以(1)式有: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为各投入要素的产出份额。

各投入要素的产出份额δi,往往需要通过估算总量生产函数加以测算。具体估算中,常采用两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C-D生产函数:Yt=AKαtLundefined,其中,Yt、Kt、Lt分别代表产出、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生产弹性。按照索洛的观点,增长的源泉除了资本K和劳动力L的投入之外,还有一个余值A。索洛把这个余值A定义为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表示的“技术进步”。也就是一切在资本、劳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产出的增加都是A这个变量作用的结果,由此全要素生产率可用下式表示:

对C-D生产函数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有:

εt为误差项,通常我们假设α+β=1,即规模收益不变,则有回归方程:

这是一个双对数模型,可以利用OLS估算出α和β,带入(3)式中即可得到各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把α和β带入(2)式,得到索洛增长速度方程:

undefined

为了保证足够的样本量,同时避免由于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经济系统发生的变化对模型产生的影响,以1978-2005年有关数据作为样本。

(一)数据处理说明

对于利用生产函数测算经济增长的现有研究中,有关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数据的测算方法各不相同,得出的数据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某些测算方法和过程尚待改进。笔者的研究重点放在数据质量的测度方法上,因此对于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测算方法不作深入的探讨,以下是对数据处理的说明。

1.产出数据

一般而言,可以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来衡量某一经济实体的总产出水平。选取生产总值作为产出的衡量指标,从五个民族自治区的统计年鉴中,可以得到现价的生产总值及其指数,进行价格调整后,得到五个民族自治区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序列。

2.劳动投入数据

采用历年从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要素,数据来源于五个民族自治区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

3.资本投入数据

资本投入量可以用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来表示,它包括用于直接生产或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各类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以及为生活过程提供各种服务和福利设施的资产,如住房、医疗等。由于流动资产受资金流动速度影响很大,难以找到具体的数据,因此笔者选取固定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量的衡量指标。目前,在我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中,没有现成的固定资本存量的时序数据,需要通过相关指标进行估算。关于固定资本存量的估算,笔者采用Goldsmith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其基本公式为:Kt=It/Pt=(1-δt)Kt-1,其中Kt表示第t年的固定资本存量,Kt-1表示第t-1年的固定资本存量,It表示第t年的投资额,Pt表示第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δt表示第t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率。计算历年不变价固定资本存量有四个关键:

(1)初始固定资本存量的确定

已有研究对基年的选择一般为1952年或1978年,笔者采用1978年的固定资本存量作为初始固定资本存量。由于对初始固定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各不相同,而且难以获得测算我国地区固定资本存量所需要的多项指标数据,笔者直接采用张军(2004)估计的结果。

(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中国统计年鉴》在1993年才开始每年公布这一指数,而且也只有1991年之后的时间序列数据。然而,要得到全国各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当年价格)

序列及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指数序列(1978-1990),须以1987年为例,利用下面的公式:

求出1987年投资隐含平价指数,用该指数作为1987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替代,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求出1978至199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近似值。对于五个民族自治区1978至199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只能近似的这样推导:用各省的生产总值指数(1978年=1)/全国的GDP指数(1978年=1),利用这个比值乘以对应年份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就得到各省1978-199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1年开始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可以参照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

(3)当年投资额的确定

因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SNA的统计体系不相容,是中国投资统计特有的指标,而1993年以后统计年鉴公布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以视为未扣除折旧的投资指标,并且在经过对国民经济核算的两次历史数据的补充和一次调整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积累”是等价的两个概念,所以笔者认为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衡量当年投资较为合理。

(4)折旧率的选取

折旧率的选取,理论界的认识比较一致,基本都以5%作为折旧水平进行估算(王小鲁、樊纲,2000;郭庆旺、贾俊雪,2004;马拴友,2003),笔者也采用这一数据。

(二)模型的建立

利用上述各项指标,根据模型(5),有:

对指标数据进行变换,令Yt=ln(GDPt/Lt),Ct=lnAt,Xt=ln(Kt/Lt),运用SPSS11.5估计模型:

Yt=C0+αXt+εt

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undefined

t值(-46.216)(15.223)

p值(0.000)(0.000)

其中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0,F值为231.752,F值对应的P值为0.000,在置信水平为95%下,回归方程显著,回归系数也显著,但DW统计量=0.276,说明模型中存在较严重的自相关,处理的办法采用迭代法,经过两次迭代,得到新的回归方程:

undefined

t值(-14.395)(5.09)

p值(0.000)(0.000)

其中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19,F值为584.44,F值对应的P值为0.000,DW统计量=2.12,虽然重新估计的回归方程(8)没有(7)显著,但成功的消除了自相关问题,可以作为分析使用。由回归方程(8)可得:α=0.53,带入C-D生产函数:Yt=AKαtLundefined,有:Yt=AtK0.336tLundefined,从而有:

undefined

利用这一公式,就可估计出五个民族自治区各年的全要素生产率:

从图1可以看出,1978-2005年间,五个民族自治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幅度不大,基本维持在20%左右,全要素生产率最高的为1985年的23.03%,最低的为1997年的19.68%。

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五个民族自治区各年的全要素生产率: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借助于公式(6)

undefined

则经济增长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BY为产出年增长率,BK为资本投入年增长率,BL为劳动力投入年增长率,BTFP为全要素生产率年增长率。

另外,还可以分别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其中ETFP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EK为资本投入要素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EL为劳动力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且三者满足如下关系式:

ETFP+EK+EL=1

根据上述的数据资料,可以计算出五个自治区综合及各自1978~2005年各项增长率的平均数值,见表3(小括号内的数值为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以上数据与全国相关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五个民族自治地区1978-2005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在19.68%-23.03%之间, 远低于张军计算的全国28.9%的平均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97%,低于郭庆旺计算的全国9.46%的平均水平;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94.35%,高于郭庆旺计算的全国90.54%的平均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32%,低于郭庆旺计算的全国0.891%的平均水平。

2005年,五个民族自治地区中除内蒙古自治区人均收入接近2 000美元外,其余四个自治区人均收入1 100-1 500美元,从五个民族自治地区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处于工业化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与霍利斯·B·钱纳里多国模型标准模式中工业化早期第二阶段大致相当(见表四),但五个民族自治区全要素生产率低于同发展阶段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约5-12个百分点。

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全要素生产率及其贡献的提高客观上反映技术进步的程度和速度,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国际通行的划分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依据,在经济增长率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达40%,即迈入集约型曾长的门槛;在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大于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贡献率,则实现集约型增长。

通过分析可看出,五个民族自治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自于资本和劳动要素的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是一种较典型的投入型增长方式,与民族自治地区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发展水平相适应,客观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一方面说明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渐进性和艰难性,民族自治地区在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些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表明,五个民族自治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空间还很大,中央及民族自治地区政府应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技术进步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1999(9).

[2]沈坤荣.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1999(4).

[3]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

[4]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

[5]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3).

[6]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5).

[7]郭庆旺,赵志耘,贾俊雪.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世界经济,2005(5).

[8]郭玉清,资本积累、技术变迁与总量生产函数-基于中国1980-2005年经验数据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6(3).

[9]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例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3

一、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两个“基本”点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地位。

例1:(2008南昌模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二、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理解:(1)前提“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的。各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其他行政地方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2)实行的范围“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聚居不等于居住。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居(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实行。

(3)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不是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与我国其他地方行政区域的司法机关一样,在行使职权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行使职权时不享有任何特权。因为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法律尊严和统一,维护法律的尊严。

(4)行使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但是一定要注意民族自治权不同于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

(5)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物。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作为国家的地方政权机关必须执行国家的法律、方针、政策,在不违反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情况下,结合本民族地区的特点和情况,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例2:(2005全国I,34)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正确表述是

A.民族区域自治权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法院和检察院行使。

B.民族区域自治权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

C.民族区域自治权只有少数民族才能享有。

D.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实质是少数民族的自由权。

答案:B。

例3:(2007广东单科,1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A.各民族聚居B.各少数民族聚居

C.各民族居住D.各少数民族居住

答案:B。

三、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必要性)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着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第一,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基础)

第二,我国民族状况有自己的特点。(分布特点)

第三,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政治基础)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重要性)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第二,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第四,有助于把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例4:(2008全国Ⅰ39)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

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分)

答案: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3分)。②历史和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4分)。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3分)。

实际上答案的第一点是必要性,第二点是重要性,第三点是地位。答案的所有采分点都是对教材知识的整合。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包括 篇4

一轮复习教案

和林格尔县民族中学高三年级组 王瑞

考纲要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况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考向定位: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和政策支持,考查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从试题类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通过体现类和原因类试题,聚焦考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治因素,以及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解。考点突破: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总称是中华民族,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首要原则:坚持民族平等,其法律依据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具体表现为:

A、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B、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C、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从第三届开始,已确认的少数民族都有了全国人大代表,而且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

(2)重要原则:坚持民族团结。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根本原则: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4)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5)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应该做什么?

A、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B、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点对点感悟高考】

1、(2011年安徽高考)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世居广西的12个民族心相连、手相牵,共同缔造了一个文明和谐大家庭。可见在我国(A)A、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B、民族差异已经消除

C、伴随着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问题已经 消除 D、各民族逐渐走向大同

【分析】选A。由于我国民族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差异,从而导致民族差异与民族问题依旧存在,故排除B、C两项。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并不是要消除民族个性,故排除D项。

2、(2012年江苏高考)2011年9月,有着58年历史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再次成功举行。参赛人数从首届13个民族的395人,发展到如今第九届55个民族的6700多人,各民族兄弟姐妹实现了更好的交流和融合。这从侧面表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D)A、和睦相处

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一律平等

D、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分析】选D。在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A、B、C三项都不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故选D项。

3、(2010年江苏高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一事实表明(D)

①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 ④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选D。题干主要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项。①与题意不符合,故不选。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④说法错误,故不选。【高考感悟】

在高考中要注意从以下两个角度把握:

(1)明确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特别是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已经建立的现状。

(2)正确认识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其地位。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内容:

A、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B、自治机关: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C、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和其他执行权。但是,民族自治地方只有一定的自治权,而特别行政区则有高度自治权。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要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重要性(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点对点感悟高考】

1、(2012年江苏高考)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坚持完善区域自治制度,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努力建设团结、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西藏所走的这条道路(A)①、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③、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说明了社会历史是由人的目的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选A。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属于唯心史观,排除。①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项。

2、(2013年全国卷)“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那个影子”。每当想起西藏农奴唱的这首民谣,拉萨北京中学的索朗卓嘎就很庆幸自己出生在新社会。确实,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藏族同胞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主要原因是(C)

①、西藏自治区拥有高度自治权 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藏族人民能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④、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分析】选C。此题考查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高度自治权属于特别行政区,排除①.人民通过选举代表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排除③。

5、3、(2012年上海高考)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自治机关可以(B)

A、享有行政管理权、独立权和司法权 B、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同外国签订双边经济、文化、科技等协定 D、自行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

【分析】选B。自治机关没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立法权,故A项错误。这是自治机关立法自治权的体现,故B项正确。自治机关不具备同外国签订双边协定的权力,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自治机关自治权的规定。

4、(2014杭州中学质检)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下列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镇)B、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 C、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分析】选A。本题设问是找不出正确的内容,考查考生的逆向思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A项表述错误。B、C、D三项表述均正确,故选A项。

5、下列属于民族自治机关的是(D)①、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②、安徽省颍上县赛涧回族乡人民政府 ③、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吕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分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自治机关的理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指的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应排除①②。

【高考感悟】

高考试题考查以选择题为主,选择题解答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民族关系原则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同。(2)界定自治地方与自治机关的范围。(3)界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范围。【复习小结】

一个关系→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三个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个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四个优越性

作业布置:(1)创新方案小册子选择题1——8题,非选择题13题。其中王浩、张志忠、王瑞东、范新波、薛强、张瑞、云瑞平、张宇、杨鹏飞、樊志明只做选择题,郭佳丽、董佳乐、王帅、张琳、贾晓东、张海燕、郑晓娟、李娜、常邺、张志飞加做非选择题14题。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包括 篇5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中学高中政治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及宗教政策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必修

2(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5)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C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8)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包括 篇6

一、选择题

1.相扶风雨中,危难见真情。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你我一家人,爱才那样深;你我一家人,情才那样真……歌曲《一家人》的歌词表达了()①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心愿 ②全国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精神 ③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个人的私事 ④各民族人民对和谐民族关系的共同追求 A.①③

C.②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各民族人民已经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维护国家统一不仅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也是国家大事,①③说法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C 2.《丝路天歌》是原创的大型舞台剧,歌颂了初唐时期各民族在西北地区和睦相处、互相合作、共同奋斗的大团结局面。以古鉴今,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团结()①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②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③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④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但不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排除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②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排除。③④符合题意。答案:C 3.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依法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目前全国共有290多万名少数民族干部。这充分证明()①我国少数民族享有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③我国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A.①② C.①③ 答案:C 4.宝鼎自古就是庄严的礼器,象征着昌盛与稳固。国家先后向新疆、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赠送了“民族团结宝鼎”。新疆“民族团结宝鼎”铸有56朵装饰花卉,重13吨,象征56个民族繁荣团结和13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同繁荣。这说明()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我国已经不存在民族问题 ③我国已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当前的根本任务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B.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自治权的贯彻落实,与民族政策的原因无关,排除②④,选①③。

解析:民族团结宝鼎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友好的象征。②说法错误,我国的民族问题仍然存在;④说法错误,我国当前的根本任务仍是大力发展生产力。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B 5.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其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具体表现在()①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 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③“大聚居、小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④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①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的表现,排除;“大杂居、小聚居”而不是“大聚居、小杂居”,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C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下列属于民族自治机关的是()A.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B.湖北省鹤峰县铁炉白族乡人民政府 C.西藏自治区人民法院

D.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民族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A项不是民族自治地方,排除;自治地方不包括民族乡,B项排除;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不是自治机关,排除C项。故选D。答案:D 7.中华民族的历史,不仅记录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文韬武略,也传颂着松赞干布、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的旷古传奇。中华民族的历史,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繁荣昌盛的基础,和则两利,分则俱伤,这说明()①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

②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国家和人民之福 ③应该珍惜和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④符合民族分布特点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形成的 A.①③ C.①④ 故选B。答案:B 8.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47个聚居民族繁衍生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前所未有。正是这种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这表明()①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②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B.②③ D.②④

解析: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④与材料无关且说法欠妥,②③正确。A.①③ C.②③

B.②④ D.①④

解析:材料强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了民族团结,从而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故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①说法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④说法错误。答案:C 9.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以下选项符合这一要求的有()①某宗教组织在公众场所宣传宗教教义 ②宗教界人士积极参与兴办养老公益事业 ③某宗教组织在大学设立机构发展教徒 ④某宗教团体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活动 A.①③ C.①④

④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B 10.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我国只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 ③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 ④制止和打击与宗教有关的一切活动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①错误,宗教组织应在宗教场所宣传其教义;③错误,我国不允许宗教干预教育;②解析:①错误,我国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也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制止和打击的是不法活动,而不是一切活动,④错误。②③正确切题。故选B。答案:B 11.甲、乙、丙三个同学在基督教教堂门口,见一神父在讲《圣经》。甲说:“宗教有助于提高道德修养,我们进去学习一下。”乙说“宗教是精神鸦片,我们进去批评它。”丙说:“神父讲《圣经》是在搞封建迷信活动,全是一派胡言。”下列对三位同学的看法分析正确的是()A.甲正确地认识到宗教的社会作用,应当学习B.乙指出宗教的消极作用并主张向宗教宣战是正确的 C.丙正确指出了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共同点

D.乙指出了宗教的消极作用,但主张在宗教活动场所宣扬无神论是错误的 解析:A、B、C三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都不符合我国的宗教政策。故选D项。答案:D 12.新修订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数字出版、互联网、移动电话、移动存储介质等收听、收看、存储、持有、制作、复制和传播破坏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等内容。材料表明()①国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②宗教是危害新疆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毒 瘤 ③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 ④国家坚决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A.①④ C.①③ 题意,当选。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请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答案:(1)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2)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是坚持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对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5周年。65年来,国家把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全力维护西藏社会和谐稳定。

请运用民族、宗教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应如何维护西藏的和谐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从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回答。

答案:(1)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维护西藏和谐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3)要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维护西藏的和谐稳定提供融洽的社会氛围。

B.②④ D.②③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包括 篇7

民族自治州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多民族的和谐,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多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本文研究我国30个民族自治州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各民族自治州城镇化水平间的差异, 以期对各民族自治州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些对策和建议。

1 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遵循综合性、科学性、可比性、可得性等原则以及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3,4,5], 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潜在动力等4个方面18个指标。各项指标数据通过《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2》和2011年各民族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获得。

2 研究方法选择

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原来选取的多个指标, 利用线性变换的方法重新组合成尽可能少的且互不相关的几个综合性指标, 并且使这几个指标能尽量多地反映原指标所包含的信息, 从而达到简化数据和揭示变量间关系的目的。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 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 按照一定的类定义准则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归类[6]。本文根据新构建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构建指标体系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从而得到我国各民族自治州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潜在动力4个方面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 最后对我国各民族自治州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

3 实证分析结果

3.1 主成分分析结果

本文首先采用极差化的方法对原始数据做标准化的处理, 然后利用SPSS17.0对标准化后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这里以经济城镇化水平指标为例说明主成分分析的过程。由表2 可以看出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 且累积方差贡献率占了总方差的79.429%, 即包含了原始数据信息量的79.429%。因此, 可以用前3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18个变量。分别命名3个主成分因子为Y1、Y2、Y3。Y1、Y2、Y3的特征值依次为1.630、1.338和1.003, 贡献率依次为32.608%、26.765%和20.057%。

表3表明原指标变量与公因子的相关程度。一般而言, 因子符合的值越大, 对所代表的指标变量的解释性越好。主成分因子Y1在X5、X7上载荷较大, 均在0.6以上, 从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上反映了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 故称因子Y1为产业因子;因子Y2在X4上载荷较大, 为0.742, 从人均GDP上反映了居民经济城镇化水平, 称Y2为居民经济因子;因子Y3在X8、X6上载荷较大, 均在0.6以上, 从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进出口额占GDP比重上反映了收入与贸易城镇化水平, 故称Y3为收入贸易因子。

根据表3结果可以计算城镇化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主成分Y1、Y2、Y3得分分别为:

将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权重, 可得到各民族自治州经济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 公式如下:

按照上述步骤, 可以得出我国各民族自治州各指标主成分得分及排名和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 见表4。

从得分结果和排名可知:一方面, 我国各民族自治州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 各自治州在人口城镇化, 经济城镇化, 社会城镇化及潜在动力指标上也有较大差异, 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 其在人口城镇化, 经济城镇化及社会城镇化指标上排名都在前十位, 但潜在动力指标却在倒数第三位, 说明其城镇化发展潜力弱, 应着重提高城镇与农村收入的平衡, GDP的增长速度, 教育和邮电业等更利于城镇发展的潜在动力。但也有自治州在城镇化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都较高, 比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在城镇化的四个方面都在前五位, 说明城镇化水平较高。另一方面, 我国各个省份的民族自治州城镇化也呈现不同的水平, 以青海省为例, 青海省有六个自治州, 是仅次于云南省的多民族自治州省份, 在这六个自治州中, 有位于综合排名第一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有位于前十的海北, 果洛和玉树藏族自治州, 还有排在后十位的黄南和海南藏族自治州, 城镇化水平差距很大, 当然, 有自然和社会各种原因, 但为了民族的和谐发展, 应加强提高落后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减小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数据来源:《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2》《2011年各民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 聚类分析结果

根据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进行聚类分析, 运用SPSS软件, 采用K均值聚类法, 得到我国各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水平聚类结果。从聚类结果看, 可以将我国民族自治州聚成4类 (见表5) 。

为了进一步挖掘出四类地区的特点, 进一步结合我国各民族自治州各层次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分, 分别计算出聚类结果得到的四类地区各指标的均值得分情况, 见表6所示。

由上面的结果可知, 我国各民族自治州之间城镇化水平存在差异,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 从整体上来看, 不同类别的自治州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第一类自治州只包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其城镇化水平 (1.28) 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称之为强城镇化自治州;第二类自治州包含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其城镇化水平 (0.25~0.74) 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称之为较强城镇化自治州;第三类自治州包含玉树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 其城镇化水平 (-0.18~0.03) 在平均水平上下波动, 称之为中等城镇化自治州;第三类自治州包含甘孜藏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其城镇化水平 (-0.6~-0.26) 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称之为弱城镇化自治州。

(2) 第一类自治州只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它在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水平、社会城镇化水平、潜在动力水平都远远大于第二类地区, 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城镇化水平最高的自治州。

(3) 第二类自治州城镇化水平略低于第一类地区, 各指标均值中, 人口城镇化中上, 经济、社会城镇化较高, 潜在动力水平高, 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甚至超过了第一类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4) 第三类自治州城镇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各指标均值都略小于平均水平, 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 经济、社会城镇化较低, 潜在动力不足, 需要各方面的调整。

(5) 第四类自治州城镇化水平处于最低水平, 各指标均值都略远小于平均水平, 人口城镇化水平低, 经济、社会城镇化低, 发展潜力小, 需得到各自治州乃至全国的重视。

4 提升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4.1 调整产业结构, 提升民族自治州产业发展水平

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产业推动力, 既包括来自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的推力, 又有来自城市第二三产业的拉力。而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第一产业的推力逐步减弱, 而第二三产业的拉力逐步增强, 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持久动力。从各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产业因子是这一时期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的最主要影响因子, 其中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影响尤为突出。因此,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各民族自治州应当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淘汰落后产业, 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既可以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就业问题, 也能不断提升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但是, 各民族自治州基本上都地处偏远, 区位优势不明显,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 因此, 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增加对民族自治州的基础设施投资, 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 增强民族自治州城镇的竞争力水平, 才能发挥城镇集聚效应, 促进产城融合、协调发展。

4.2 促进社会发展, 提高民族自治州居民生活质量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是社会协调发展, 包括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提升, 生活质量改善,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各民族自治州最基本特征就是少数民族人口居多, 而且发展差距比较大。从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子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反映城乡社会发展的各指标中, 每千人拥有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等指标的贡献极不明显。这说明, 现阶段各民族自治州的城镇化发展中, 还是注重经济城镇化, 社会和人的城镇化发展不足。因此, 对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而言, 要继续重视民族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提升人力资源和居民生活质量。加大对民族自治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 缩小城乡差距, 这既是民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有助于我国各民族团结发展。

4.3 提高经济水平, 夯实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基础

新型城镇化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带动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经济是基础, 只有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才能为新型城镇化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进出口额占GDP比重等指标对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贡献十分明显, 这些指标都是反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我国各民族自治州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各州经济发展总量规模差异很大, 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因此, 在新的发展时期, 各民族自治州应当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经济空间布局, 努力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保持现有发展优势的基础上, 拓展新的产业发展领域,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 提升经济竞争力, 提高区域经济水平, 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雅静.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2 (4) .

[2]曹宗平.中国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史文利, 高天宝, 王树恩.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工业工程, 2008, 11 (3) .

[4]张玉周.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城镇化水平测度[J].商业时代, 2010 (11) .

[5]耿海清, 陈帆, 刘磊, 等.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人文地理, 2009 (5) .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包括 篇8

一、民族自治地区行政管理创新的意义

1.民族自治地方行府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而我国民族地区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实际情况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过去和现在始终强调“稳定”的职能,维护政治秩序仍然是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职能的—个重要特点。

2.民族自治地方行府管理创新是地方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在新常态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其自身的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府职能不到位,政府的管理方式陈旧,监督无力;决策机制不完善;行政程序和行政行为规范化程度低等等诸多问题。

3.民族自治地方行府管理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全球化是发展的大趋势。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作为本地区经济活动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者,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按照规则,有效地行使自治权,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调整政府职能,提升政府能力,以适应环境的新变化和新的挑战。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身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思想定势的束缚,一些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整体思路没有太大的突破,仍然停留在管制型政府的理念上,缺乏服务型政府理念。

2.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带有典型的“转型”的特征

当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政府管理体制都不是很完善,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影响了地方政府施政能力及改革的顺利進行。

3.政府管理方式滞后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现行的行政管理方式从实质意义上讲,仍然主要是以权力导向型管理为特征的,这种管理方式强调行政命令,注重直接管理并且随意性大。

确定以民族区域自治的形式建立少数民族区域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历史发展正确而必然的选择。结合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的具体表现,少数民族地区行政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4.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创建参与式政府模式

所谓参与式政府模式是指政府通过创设制度化的、开放的参与渠道和机制,有效吸收社会公众和政府内的普通工作人员参与行政过程,从而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行政水平不断改善的政府管理模式。

(二)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政府”的理念

温家宝同志在谈到政府职能时曾说:“管理就是服务,我们把政府变成—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这充分说明我们必须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制型政府加以彻底的变革。实现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增强行政管理创新的紧迫感,走出“全能政府,无所不能”的思维误区,树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的理念。二是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

(三)建设法制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较大进步,《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关于保障一切散居少数民族成分享有平等权利的决定》等各种民族法制实施状况良好,更要树立起现代法治文化所要确立的“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完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创建学习型政府

建设学习型政府是搞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建设和政府发展的根本途径。在西部地区,公务员队伍素质相对低下,因此,改善政府以决策能力为核心各项能力显得特别重要。

(五)改变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实现“权威政府”到“能力政府”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管理方式的创新,最终建立—种廉洁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

上一篇: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心得体会下一篇:展示自我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