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诗(精选10篇)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唼呷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名言,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简洁而含义深刻动人的句子。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闻一多名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闻一多名言11、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闻一多
2、青春像只唱着歌的鸟儿,已从残冬窗里闯出来,驶放宝蓝的穹窿里去了。 ——闻一多
3、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闻一多
4、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5、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闻一多
6、我心头充满戈壁的沉默,脸上有黄河波涛的颜色。泰山的石霤滴成我的.忍耐,峥嵘的剑阁撑出我的胸怀。——闻一多《我是中国人》
7、我们的缘很短,却也曾有过一回。——闻一多
8、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闻一多
9、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闻一多
10、青年盲目而又不盲目,在平时他不免盲目,但在非常时期他永远是不盲目的。——闻一多《可怕的冷静》
11、书要读懂,先求不懂。——闻一多
闻一多名言21、青年盲目而又不盲目,在平时他不免盲目,但在非常时期他永远是不盲目的。
2、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3、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4、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5、书要读懂,先求不懂。
6、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7、对奴隶,我们只当同情,对有反抗性的奴隶,尢当尊敬。
8、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9、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名言3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2、青春像只唱着歌的鸟儿,已从残冬窗里闯出来,驶放宝蓝的穹窿里去了。 ——闻一多
3、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闻一多
4、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5、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闻一多
6、我心头充满戈壁的沉默,脸上有黄河波涛的颜色。泰山的石霤滴成我的.忍耐,峥嵘的剑阁撑出我的胸怀。——闻一多《我是中国人》
7、我们的缘很短,却也曾有过一回。——闻一多
8、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闻一多
9、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闻一多
10、青年盲目而又不盲目,在平时他不免盲目,但在非常时期他永远是不盲目的。——闻一多《可怕的冷静》
12、书要读懂,先求不懂。
13、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14、你指着太阳起誓,叫天边的凫雁说出你的忠贞。好了,我完全相信你,甚至热情开出泪花,我也不诧异。只是你要说什么海枯,什么石烂……那便笑得死我。一口气的工夫还不够我陶醉的,还说什么“永久”?
15、青春像只唱着歌的鸟儿,已从残冬窗里闯出来,驶放宝蓝的穹窿里去了。
16、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的太阳!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的太阳!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17、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8、别人的春光歌舞着来, 鸟啼花发鼓舞别人的爱, 我们只有一春苦雨与凄风, 总是桐花暗淡柳惺松。
19、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20、我们的缘很短,却也曾有过一回。
21、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22、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23、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24、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25、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26、对奴隶,我们只当同情,对有反抗性的奴隶,尢当尊敬。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难点: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
一、导入:由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历史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
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也许(闻一多)
--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 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 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鉴赏】作者写此诗时,主张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一般写悼诗,总是要表达强烈的悲痛和哀伤,而本诗却从“三美”出发,把葬歌写成优美的安魂曲。
对于刚辞世的死者,人们常会怀疑他是否真的永远离去了,并常常有还继续活在自己身边的错觉。于是“也许你真的.哭得太累”,就自然而可接受了。“哭”字暗示死者是含悲辞世的。哭累了,要睡一睡,于是吩咐,鹰、蛙、蝙蝠不要发出声息惊扰眠者。提到这些动物,也暗示那环境不在室内,而是在野外墓地。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死者已长眠地下,哪里还会有阳光清风呢?这两句是不通的,而这“不通”又正好表明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为了“庇护你睡”定然要做到“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也是暗示所在的环境。
人们是听不见蚯蚓翻泥,草根汲水的声音的,而死者却听得见,而这些大自然的声音是比“咒骂的人声”更美的音乐。“咒骂”与前文“哭得太累”相呼应,也是带有为死者不平之意。
末节连用“我让你睡”,不仅是为了音乐美和建筑美(每行保持相同的字数和顿数),也表达了作者的切切之情。重复叮咛,也有依依不舍之意。结尾“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点明了这是葬歌,用“轻轻”,“缓缓”等词,与全诗哀婉之情,惜别之意相协调有如乐曲中的慢板。
【补充说明】陈梦家认为,“苦炼是闻一多写诗的精神”,而本诗则是“技巧与内容融为一体的完美”(《新月诗选》序言)。徐志摩也说过:“这五六年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猛虎集》序)。闻一多在探索诗艺和建立风格上对新诗发展是有贡献的,从本诗也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结构的严谨和选材的精当。2.感受文章诗化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的热情赞美。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音乐:《七子之歌》
教师介绍: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闻一多。投影介绍作者。
二、检查字词预习
以投影的方式,解决字词和四字短语的学习
三、学习活动一:说说清晰的结构
1.从题目看,本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初读文章,课文写了闻一多先生哪两个身份的说和做的?(学者和革命家)3.教师提问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 “说 ”和 “做 ”的特点是什么?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 “说 ”和 “做 ”的特点是什么? “说”了,跟着就“做”。(3)你能从文中的一些过渡句、总结性的语句中看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吗? 4.活动总结: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投影):分总结构,结构严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结尾总结,深化中心。
四、学习活动之二:说说文章的内容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些什么呢? 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说”了什么,“做”了些什么呢?
五、学习活动之三:说说诗化的语言
教师讲解:诗人臧克家的语言———诗一样的语言。1.用词典雅,多四字短语,形象鲜明,极有韵味。教师举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连用四个四字短语,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时的勤奋刻苦、呕心沥血。
师问:找出这样有韵味的四字短语,并在书上也用四字短语做点旁批。2.抓住特点,善用比喻,极具形象感和动态感。教师举例:“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把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这一行为比作工人钻探寻宝。比喻贴切,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的研究是主动积极的钻研探求。师问:文中还有哪些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多用短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有音乐的美感。
教师讲解:这个环节,我们通过“变形”的方式来体会短句对人物表达的作用。“变形”的要求:将句子在逗号处分开,分成一个个短句,用诗的形式分行朗读。教师举例:如第 16 小节“变形”为:
他说了。说的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集体朗读体会语言的铿锵有力和对闻一多的高度赞美。师问:你还能用这种方式为其他段落“变形”吗? 生成:
如 17 小节: 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
前脚跨出大门
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朗读体会闻一多的一身正气、言行一致。如 20 小节: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要求:学生朗读并比较,与“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效果有何不同? 朗读、比较体会对闻一多的高度赞美。
教师追问: 你是否能在其他段落中提炼一段或几段的内容,写成这样的诗行? 教师举例如第 4 小节: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四方竹纸本上,密密麻麻,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成《唐诗杂论》!
生成:如第 3 小节: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头发零乱,废寝忘食,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以上“变形”活动,既可以感受文章诗化的语言特色,又可以加深对闻一多精神的理解。
4.活动总结 :四字短语,典雅而有韵味 ;善于比喻:形象而有内涵;多用短句:铿锵而有诗意。5.总结人物,结束学习。
(1)师问: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闻一多?
月儿底银潮
沥过了叶缝,冲进了洞窗,
射到睡觉的双靥上,
跟他亲了嘴儿又偎脸,
便洗净一切感情底表象,
只剩下了如梦幻的天真,
笼在那连耳目口鼻
都分不清的玉影上。
啊!这才是人底真色相!
这才是自然底真创造!
自然只此一副模型;
铸了月面,又铸人面。
哦!但是我爱这睡觉的人,
他醒了我又怕他呢!
我越看这可爱的睡容,
想起那醒容,越发可怕。
啊!让我睡了,躲脱他的醒罢!
可是瞌睡象只秋燕,
在我眼帘前掠了一周,
忽地翻身飞去了,
不知几时才能得回来呢?
月儿,将银潮密密地酌着!
睡觉的,撑开枯肠深深地喝着!
快酌,快喝!喝着,睡着!
莫又醒了,切莫醒了!
但是还响点擂着,鼾雷!
我祗爱听这自然底壮美底回音,
他警告我这时候
那人心宫底禁闼大开,
朱自清与闻一多在清华共事。人们评论朱自清和闻一多时,皆称他们是清华园的“双子星座”。
1925年朱自清结束了在江浙一带的飘荡生活,应聘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后任文学系主任。1928年闻一多也结束了一段飘荡的历程,受聘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虽然是梅贻琦校长对闻一多的赏识,但无疑作为文学系主任的朱自清对闻一多也是有知遇之恩的。朱自清对闻一多的才华很是赞赏。这表现在闻一多将自己的课程修正案签注交给朱自清看后,朱自清赞其“盛有佳见”。尤其是在讨论诗歌时,闻一多的见解很受朱自清的好评。
朱自清对闻一多的生活也很关心,清华住房紧张,闻一多刚来住在校外,希望住在校内。朱自清出面为他解决。不久,闻一多住进了清华刚建好的新教职员工宿舍楼西院46号。这是清华园最好的教授宿舍。
在工作上,朱自清为闻一多排忧解难。闻一多在“先秦汉魏六朝诗班”的讲课效果不太好引起学生不满,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意见,闻一多不能接受,双方引起争执。有的学生就干脆不来听课了。朱自清为其出面调解。即使是朱自清的恩师黄晦闻和好友郑振铎责怪闻一多,朱自清觉得不够公正,都客观地在日记里批评黄晦闻和郑振铎对闻一多的责难。
闻一多的个性直率,常常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或说出偏激的话。闻一多认为:陶渊明脱离现实,在有些事上他是错的。陶渊明的爱好者也是有错的。这些见解令朱自清不快。朱自清基本都是用沉默来包容。但也有些是朱自清不能够包容的:闻一多非常推崇郭沫若研究的金文所得,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并称其卓识,有胆量,能创新。多次提出请郭沫若到清华来任教。以致后来直接越过朱自清向冯友兰院长提出申请。1937年5月9日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冯告以闻君意见,为商谈聘郭沫若事,尚未做决定,闻直接向冯提出请求,令余惊异。”朱自清可能并不因为闻一多越过他直接找院长谈人事聘用的程序不对。而是,朱自清是文学会的,郭沫若是创造社的,清华根本不会聘请郭沫若。当然,郭沫若也不会在乎清华的任教。但闻一多的做法令朱自清惊异于闻一多的偏激。
闻一多对周作人加以指责,认为周作人虚伪,急于出名又假装对社会漠不关心,骂周作人是“京派流氓”。朱自清也极不赞同。闻一多后来建议中文系的教授一学期只教一门课,不顾及其他系的工作态度,令朱自清深为不快。朱自清在1938年7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一多建议下学期中文系教授每人只讲一门课,而不顾其他各系,这种想法,我不能苟同。他对系内、校内的工作态度,使我深感不快。”特别是闻一多来邀朱自清一同参加国民政府。朱自清在1943年5月9日的日记里说:“一多要我与他同去登记参加国民政府,我以从未受到邀请为由拒绝之。”朱自清是一个谦和之人,能容忍之人,他用上“拒绝”这样决绝的.字样,可见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坚决。事实上闻一多也确实是因为朱自清拒绝参加,自己才不参加的。
尽管朱自清有对闻一多的不赞同,但这些并不影响朱自清对闻一多才华的欣赏。朱自清日记如下:
1942年5月13日 听一多讲《洪水故事》,明白,风趣,且系重要问题。余以为盖天说为一大发明。
1942年6月29日 必须读一多的《楚辞注译》,相信我会从中收到很大启发。
1942年7月26日 读一多《论九歌》,真创作也。
1942年8月28日 上午与一多谈中国诗和散文的发展,一多据江清意见谓现在必须注意阐明我国伟大的思想均表现于散文这一观点。
1942年11月6日 晚间听一多演讲《伏羲的传说》,妙极。非常羡慕他,听众冒雨而来,挤满教室。
所以,当闻一多反对梅校长,梅校长要解聘闻一多时,朱自清提出了反对意见,阻止了梅校长解聘闻一多。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宣告结束。6月14日,朱自清启程返成都,,前一天即6月13日与闻一多话别,是为永诀。
闻一多被刺杀后悼念文章写得最多、纪念工作做得最切实、编辑《闻一多全集》用力最勤的, 恰恰是这位生前关系比较平常的朱自清。当时,朱自清身体已极度虚弱,经常彻夜胃痛、呕吐。但他抱病全力组织搜集、整理、编辑闻一多的文章资料。《闻一多全集》出版了,朱自清却没能看到就离世了。
教学目标:
1、识记、并运用文中生字词;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领悟文意。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学习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导入设计
(一)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作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导入设计
(二)2004年2月5日,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1905-20O4),他是对我国新诗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认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茅盾曾说:减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二、作家作品
1、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 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2、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3、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 “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衰微(shuāi)
赫然(hè)
锲而不 舍(qiè)
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潜心贯注(qián)迥乎不同(jióng)
慷慨淋漓(kǎi)
2 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衰微:(国家、民族)衰落,不兴旺。
(2)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3)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4)高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指超群、出众。
(5)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6)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穷:尽。
(7)沥尽心血: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沥:滴。[来源:学#科#网]
(8)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9)心会神凝:指集中注意力。
(10)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远。迥:远。
(11)一反既往:完全改变以往的作法。既:已经。既往:过去。
(12)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来源:Z&xx&k.Com]
(1 3)气 冲斗牛:形容怒气很盛。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天空。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可以由老师范读,或者放录音。
2、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7自然段)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8——20自然段)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3、文章两个部分写出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闻一多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讨论并归纳:闻一多先生的前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后期是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怎样过渡的?
讨论并归纳: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的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这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自然。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5、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6、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7、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8、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9、细读文章,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
(1)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研究志趣正浓、向古代典籍钻探、从唐诗入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几年辛苦,写成《唐诗杂论》。十年艰辛,写成《楚辞校补》。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写成《古典新文》。
(2)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迥乎不同,一反既往,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生命作为代价,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以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大无畏,大骂特务,慷慨淋漓,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前脚„„后脚,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五、小结。
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它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革命家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六、作业。
1、下列句中的“说”各是什么意思?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告诉别人自己做了什么。.
(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吹嘘自己的功劳。.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宣传革命,斥.责揭露反动派。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1,和四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问题研讨。
1、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讨论并归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中“诗兴不作”如何理解。
讨论并归纳:“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指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如诗篇《红烛》《死水》等,是一个诗人。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钻得越锲而不舍”这句话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作者把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比作向地壳寻求宝藏,表现闻一多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潜心治学的精神。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加点字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这是他潜心古代典籍的动力和目的。
5、“‘望闻问切’也还只是‘望’的初级阶段“这句话 加点字应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望闻问切“是我国传统医学诊断病情的方法。用在这里是比喻的说法。把我们衰微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话加点字应如何理解?
讨论并归纳:“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买相承。
7、“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加点字应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
8、本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1)语言描写: 如:“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再如:“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肖像描写: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3)细节描写:如“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9、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在班上交流。
讨论并归纳:略。
三 课堂小结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陶渊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 伟大的爱国斗士
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闻一多的诗】推荐阅读:
闻一多的诗歌09-26
闻一多的名言名句03-13
闻一多先生语文教案07-07
闻一多的人物传记范文10-13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07-27
高中语文 议论文素材积累 闻一多11-03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教学反思11-17
活动《闻一闻,尝一尝》教案12-07
闻一知十的成语故事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