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做好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用12篇)

做好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1

做好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合力作用,巩固扶贫成果,加大攻坚力度,为推动续轮扶贫开发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如何组织实施,重点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好范文出品在高度重视、深化认识上下功夫。对贫困地

区集中实施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和带动全局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出问题。虽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胜利实现,但应看到脱贫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扶贫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尤其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薄弱,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质的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已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还不够稳定,遇上自然灾害很容易返回到贫困状态。因此,巩固温饱、消除贫困、缓解地区差距,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尖锐挑战。要用全局的、发展的、战略的观点,从壮大地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和“脱贫不脱钩,致富奔小康”的观念,在稳定解决温饱,巩固扶贫成果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把社会成员中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和主要目标,不失时机地推动扶贫开发向更深层次发展。好范文出品

在适应形势、解决“三农”上下功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所作的重大决策,更是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根本之路。要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目标责任。一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把握市场需求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结合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以种植、养殖业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发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发展区域型特色经济。二是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组织创办一些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效益高,有助于群众走上富裕之路的“短、平、快”项目,广开就业渠道,加快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着眼于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交通、通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发展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农业工程,开发生态型、环保型、节水型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突出重点、科技扶贫上下功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技术支持,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推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升级。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中,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强化“科教兴农”意识,把支持当地发展文化教育亊业、提高人口素质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继续坚持开办科技培训班、培养科技骨干、建立科技示范户等行之有效的做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组织积极投入科技推广应用活动,因地制宜地创办一些科技田、科技林、科技厂等,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当地群众真正相信科学、依靠科技致富,自觉在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质量上找出路,促使扶贫开发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合力作用,巩固扶贫成果,加大攻坚力度,为推动续轮扶贫开发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如何组织实施,重点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在高度重视、深化认识上下功夫。对贫困地区集中实施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和带动全局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出问题。虽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胜利实现,但应看到脱贫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扶贫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尤其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薄弱,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质的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已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还不够稳定,遇上自然灾害很容易返回到贫困状态。因此,巩固温饱、消除贫困、缓解地区差距,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尖锐挑战。要用全局的、发展的、战略的观点,从壮大地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和“脱贫不脱钩,致富奔小康”的观念,在稳定解决温饱,巩固扶贫成果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把社会成员中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和主要目标,不失时机地推动扶贫开发向更深层次发展。

在适应形势、解决“三农”上下功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

做好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2

一、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 档案工作应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和大局, 这是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法治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一)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社会转型实践, 没有现成、统一的建设模式。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特殊作用, 为“三农”服务、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蓬勃开展, 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 也是历史赋予的新的重要使命, 对于探索档案工作新思路、创新档案工作新方法, 扩大档案工作为现实服务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机遇。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与时俱进地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 促进档案工作更加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更加适应科学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二)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个实践———总结———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 必须真实地把实践活动中的一切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它是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主要依据和参数, 对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瞬间变成永恒, 为今后人们观察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寻找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提供可靠的依据。并科学有效地使用新农村建设档案, 利用已有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和方法, 不断总结做法, 推广经验, 吸取教训, 少走弯路, 减少失误, 使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三)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质上就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农业农村档案事业的发展, 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庞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 而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发生的基层组织建设、政权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山林土地经营管理和“富民工程”等方面历史的真实记录, 这些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指导农村综合改革, 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它既使后人能充分享受到农业农村档案事业的发展成果, 又使农村综合改革能按照科学发展的方向迈进,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四)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保存历史记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是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切活动而产生的,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真实记录。要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来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就必须做到档案与历史同在。同时也要求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广泛深入新农村建设第一线, 尽快去抢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档案, 尽力去整理好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档案, 保存完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变化留下的历史记忆, 为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提供史料和依据。

二、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对策

档案部门要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把维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完整作为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把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作为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 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 把握机遇, 抓住重点, 拓展思路, 开拓创新, 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一) 把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号工程”, 各级都在精心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档案工作, 在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时应有一席之地, 与新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协调发展。一是应把档案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发展规划, 对档案工作的整体要求、工作任务以及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作出明确部署, 为推进实施新农村建设档案事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二是在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发展规划时, 应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不断提高开拓创新的实际能力, 使档案工作能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使每一项工作, 每一个措施, 每一阶段的任务都紧跟新农村建设步伐, 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 实现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二) 夯实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基础。

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 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农村管理、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夯实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基础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网络。组建乡镇村档案工作机构, 明确档案管理人员, 落实档案工作责任制, 努力形成“政府为主导, 档案部门为主体, 部门支持配合, 社会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格局, 促进乡镇村的档案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要根据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特点, 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保管、编目、利用、编研、保护、保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 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要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素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花大力气, 下真功夫, 着力抓好档案干部的学习, 在学习内容上要强调时代性, 具有针对性, 使档案干部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需要。四是要收集整理好档案资料。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建档工作, 重点抓好农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 收集整理好有关民主选举、民主理财、民主议事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重点抓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档案管理工作, 收集整理好有关林权改革、土地流转、公益事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重点抓好农村新领域档案管理工作, 收集整理好有关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农民最低收入保障、农民诚信、农民劳动力输出、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农产品销售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领域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 努力提高档案为“三农”服务的水平,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 因地制宜抓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农业农村档案是档案工作难度较大的领域。特别是农村各地千差万别,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没有现成、统一的模式。因此,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中, 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代面、稳步推进”的原则。要结合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切实开展好工作。一是要密切配合。各级档案部门要主动加强与乡 (镇) 及涉农部门的勾通联系, 统筹协调、齐抓共管、采取联合调研、联合发文等方式, 分类指导、分层实施, 积极探索农业农村档案的各种新型管理模式, 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二是要注重实效。要从农民最关心、农村经济发展最急需的工作入手开展档案工作, 每一项工作都要切合农业农村工作的实际, 每一个措施都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每一阶段任务都要注重实际效果, 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尺度和标准, 突出地方特色和农村特色, 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三是要抓点示范。要选择一批发展较好的乡镇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村, 作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先行试点, 精心指导其从管理体制、基础设施、业务建设到综合管理、开发利用等各个方面的建设, 为全面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规范化建设摸索经验和作法。四是要稳步推进。要充分利用在实践中抓出的特色典型, 召开现场会及时推广典型做法, 找准档案工作与各项改革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并通过示范引路、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开展,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支撑和保证。

(四) 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档案的重要作用。

档案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财富, 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真迹, 利用档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 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发挥其凭证和参考价值,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因此, 必须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作用。一是要为领导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史实。档案部门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农村发展变化的过程真实、准确地记忆、保存下来, 把农村深厚的文化通过征集、整理、保存下来, 及时编出一些高质量的实用的专题汇编, 并做到新农村建设发展到哪里, 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有效服务就拓展到哪里, 为领导科学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适时的服务。二是要为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档案工作要以服务群众为落脚点, 不断改进和完善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机制和方式, 加大信息整合力度, 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专题陈列展览、编制多种查找工具,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 真正发挥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要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做足做好服务的文章。档案部门要积极主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发挥档案借鉴历史和教育后人的积极作用, 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档案的人文价值, 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关活动, 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挥档案部门传承文明、鉴往知来、服务现实的特殊作用, 以服务求发展, 以创新谋发展, 以管理促发展, 与时俱进, 恪尽职守, 扎实工作,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论述了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对策等。

做好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3

1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在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要把确保耕地总量基本稳定、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作为规划修编的前提。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对于经批准占用耕地的非农建设也要压缩其建设用地规模,并且与开发复垦挂钩,实行“占一补一”原则。

2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扩张

目前,农村居民点建设普遍缺乏规劃,布局杂乱松散,要逐渐对村庄进行规划治理,规划期内各村均不能再扩展居民点用地。要充分利用村内闲散地和旧宅基地,消灭空心村,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居民点的集中利用程度,鼓励农民建楼房,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和四荒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调整,逐步撤并小型村、整理空心村、缩减自然村、搬迁偏远村,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要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农村环境治理涉及大量的宅基地、基础设施用地、公益服务设施用地等,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土地潜力,合理规划。

3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编制

土地利用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次生盐渍化为前提,要因地制宜。在一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通过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逐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耕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要本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条件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并正确处理好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 做好重点项目用地布局

全面加快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和供水保障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所以在编制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时,一定要做好交通运输用地和供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的布局。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村村通”工程,编制道路用地规划时,要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合理安排乡村公路用地,逐步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规范化。

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工作 篇4

刘田喜

2006年第2期 ——特别策划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当前农村工作实际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我省实际出发,2006年应着重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以促进粮农增收为前提,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在当前,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点是要促进粮农增收,切入点是正确处理好农民、政府、市场三者关系,使“农民愿种、政府愿给、市场愿要”。如果沿用过去由各级政府层层落实指标、依靠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来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或者在粮食短缺时用价格刺激农民,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粮食收入安全和效益问题,发展粮食生产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因此,要将粮农的收入增长和国家的粮食安全统一起来,以促进粮农增收为前提,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我省今后粮食策略的正确选择。2006年,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完善促进粮农增收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要继续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加大良种、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补贴支持力度。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主产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特别是在收购资金、税收政策、配套服务等方面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对湖北来说,主要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在许多产品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湖北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产品,按总产量在全国的排序依次为:第1位是油菜和淡水产品、第3位是水稻、第4位是蔬菜、第5位是生猪、第6位是柑橘。因此,应该集中力量重点培育这些优势产品和优质产品,因地制宜地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二是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和安全性的需求。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壮大一批龙头企业,要树立做强、做大的思想,建好一个大龙头,带动一个大产业,要整合资源,加大扶持,突出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千方百计地培植一批支撑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四是加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尤其是要鼓励农业技术创新。

——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重点,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

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省转移农村劳动力起步较早,目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已达560万人。在一些地方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不快,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务经济发展规模不大,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不高,这也是我省农民收入难以快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最近,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意见》,力争全省“十一五”期间每年稳定地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以上,到“十一五”期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逐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无序向有序、由自发向有组织的方式转变,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是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加大向省外劳务输出的工作力度,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要积极探索境外输出领域,促进农村劳动力走出国门就业创业;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二是因地制宜,打造劳务经济品牌,依靠劳务品牌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三是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四是加快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争每年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50万人,组织社会培训50万人。五是营造发展劳务经济的良好环境,落实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有关政策,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依法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继续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2006年,我省应在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同时,继续稳妥地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重点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切实把乡镇机关改革全部推进到位。从目前情况看,全省绝大多数乡镇机关机构设置、人员定编、党政领导交叉任职等已基本到位。下一步要在继续把乡镇行政机关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同时,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提供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二是以加快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要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转制,除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财政所及规定的延伸、派驻机构外,乡镇其他事业单位要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服务组织,成为独立法人;全面建立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以钱养事的新机制。三是以编制实名制试点为重点,不断推进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改革。我省确定先在京山县等13个县(市、区)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对机构设置、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行公开化管理。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一是搞好乡村规划和整治,改变村容村貌,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农村教育建设,继续加大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力度,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三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抓好农村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四是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十一五”时期,全省每年选择500个重点贫困村开

展整村推进工作,力争每年“搬迁扶贫”1万人。五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六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为重点,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农村政治文明进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扎实开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安全祥和的农村社会新秩序。■

做好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在全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初期,干部帮扶是一项极其关键的工作。

笔者至始至终参与了新农村建设的帮扶工作,在近两年的帮扶实践中,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中,我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实事求是地看,帮扶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农民主体作用仍未凸显。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农村特别是长塘、樟山等地大批农民外出务工,村庄留守人员多为老弱妇幼,群体自觉意识较差,在建设过程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村民的真实想法难以集中表达,更难以在建设实践中体现出来,基本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如何建设新农村,有些地方仅仅体现了帮扶工作组和村干部的主观意愿,没有反映村民的真实心声。二是建设中重“点”轻“面”。实事求是地看,在新农村建设帮扶过程中,帮扶工作者热情高、劲头足,特别是在示范点建设中不遗余力。但在帮扶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帮扶人员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偏差,有种较为强烈功利心。选择示范点时不是看是否有带动作用,而是搞锦上添花。如此,直接导致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村被选为示范点,得到水利、扶贫、交通等捆绑资金的投入,这种示范点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反而被农民所诟病,被农民戏称为 “官赏点”。

三是生产发展办法不多。在帮扶过程中,没有抓住发展生产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是结合实际循序渐进,而是猛推莽干急功近利。将主要精力花在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等工作之中,没有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没有沉下心进行调查研究,在制定产业规划时,往往不切合实际,甚至做表面文章。

帮扶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初期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做得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否则,则会产生相当不好的负面影响。在帮扶过程中,通过调研与思考,我认为要做好帮扶工作,就必须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切实在三个“新”字上下功夫。

一、要用新理念影响农民。首先,帮扶人员要自觉加强学习,强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根本内涵的深刻认识。在帮扶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把“发展生产”放在首位,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树立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支撑。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不同方面的切身利益和可承受能力,不急功近利,充分把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农民群众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及时掌握上级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种精神,了解新农村建设与原新村建设的内涵之间的区别,逐步将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上来。要充分利用吉安市中专学校等优

质教育资源,结合新产业、新村镇、新风尚等新农村建设的主旨,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二、发展新产业富裕农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发生重大分化和演进,传统农业已然突破原有领域,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引领农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要引导农民树立“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发展意识,加强农业统合生产能力建设,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要做到统一标准和分类指导相结合,不追求一个固定模式,充分依据各村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放大优势,确定一个产业发展方向,创出特色,形成新产业富裕农民。在帮扶工作中,要树立科学发展意识,遵循客观规律,根据我区实际,实施分类指导,将“建村”标准分成“三类三档”梯级目标管理模式,条件好的按一类一档执行,条件不成熟的按二三类标准实施,待条件改善后,再逐步提高。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篇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镇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把握内涵,坚持标准,紧密结合**实际,着力发展全镇经济、改善镇村面貌、提升农村文明、提高农民素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五点。

一、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培植经济增长新亮点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针对全镇实际,我们将围绕巩固提升建陶产业,积极发展精细化工、机械电子产业,规范发展建材市场三个重点开展工作。一是巩固提升建陶产业。在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争取今年再争创个中国名牌,个省著名商标和个某省名牌,逐步提高**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在做大做强建陶的同时,积极发展卫生陶瓷、工业陶瓷等特种陶瓷。特别是投资.亿美元的****项目现已进入关键阶段,我们将举全镇之力做好工作,争取该项目落户**。二是积极发展精细化工、机械电子产业。在大力发展**化工等重点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园区招商、专项招商力度,争取今年再引进-个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财政贡献大的好项目。以工业园南路的开通为契机,筹备开发眉山工业区,积极引进汽车配件、深圳电子等新型产业,破解用地紧张难题。三是规范发展建材市场。建材市场对富民强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按照“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的总体思路,加大对建材部分市场的改造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经营档次和市场人气。投资余万元对城内**路和南路进行改造整修,改善城内交通条件,为业户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尽快盘活财富城,搞活物流中心,为群众奔康致富开辟新途径。

二、加快城镇建设进程,打造农村发展新面貌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标准。我们将在以往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分线作战,争取城镇面貌有大的改观。一是加强村容整治。以“美化家园、优化环境”为主题,因村制宜的开展以硬化、亮化、净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经济强村,原则上大街小巷全面实现“四化”,建设“花园式村庄”;中间村,主要街道必须达到硬化、亮化、净化的标准,背街巷道要做好平整和清理;经济差村,重点清理村内垃圾和“三大堆”,平整好主要街道。二是加强居民小区建设。按照居民向小区集中居住的原则,尝试打破村与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将全镇个行政村合并为*******四个居民生活区。重点抓好**河的治理,建立滨河生活区,逐步引导群众向镇驻地集中。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余万元,实施**路东河段维修和**路拓宽工程;开通工业园南路、北路,完成农业银行原址改建工程。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生态立镇”战略。以投资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建设为契机,继续抓好后续建设工程,彻底解决含酚废水污染问题。在建陶企业普及水幕除尘,推行原料密闭存放,逐步降低粉尘排放量。工业垃圾实行定点倾倒,坚决杜绝乱倒乱放现象。继续加大现有绿地管护力度,重点做好**复线、工业园中心路的绿化带建设。

三、切实关注“民生”问题,构筑农村保障新体系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将不断筹措资金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积极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生产发展的成果。一是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以解决广大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目标,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把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作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工程来抓,加大覆盖率,提高保障率,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救助。在加大政府救助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引导广大企业家、建材市场经营大户和在外成功人士捐资成立慈善基金,充实完善社会救助力量,确保困难群众真正得到救助。三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是培育新农民。我们将投资余万元,开工建设**联小和中学学生公寓,完成**小学校舍和中学运动场的升级改造,确保年内完成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充分利用第一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建立技能培训基地,开设符合特点的专业课程,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农村文明新风貌

按照“既要做富裕农民、也要做文明农民”的要求,针对新时期农村文明建设的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搭建载体,丰富形式,创新内容,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在建立个村级公园的基础上,引导其他各村采取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对文化大院和其它开放性文化活动场所进行修缮,为群众开展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使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占据农村文化生活的主阵地。积极开展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立治安巡逻队实行小时巡逻,为群众创造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完善各村红白理事会,引导广大村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消除迷信复古和铺张浪费现象。

五、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建立农村管理新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确保村务公开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并设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村两委每季度都按照要求将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财务财产以及村民关心的其他重要事项,通过设立固定公开栏,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不同形式,及时向村民公开,消除误解,凝聚民心。二是加强民主管理。在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建立由在村里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老同志组成的议政小组和村民代表组成的村民理财小组,全程参与村级管理。凡涉及到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要按照村“两委”充分酝酿后提交老干部议政小组征求意见,再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程序付诸实施,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欢迎-]。性、民主性。三是加强工作作风建设。紧紧抓住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契机,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引导广大村干部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和为民意识,自觉深入群众,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提高办事效率和依法治村、民主理村水平。

谈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好档案工作 篇7

关键词:新农村,档案,意义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时期, 为了改变以往农村档案管理工作杂乱无章的局面, 根据档案管理规范化要求, 新农村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档案的记录、编写、归档以及查询等工作, 从而服务了农村民生, 推进了农村自治管理, 促进新农村的和谐建设。在新农村建设新时期, 作为档案管理部门要服务大局,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作为档案工作

一、做好新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大事。农村档案作为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真实的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历史以及农民在社会实践中的真实活动。做好农村的档案管理工作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发展, 更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对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进步, 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 做好新农村档案工作, 用档案来处理好农村敏感问题, 为农民在生产生活与自治管理过程中建立及提供档案服务, 这是维护农民利益的需要, 不仅是保护农民利益的要求, 让农民学会有问题纠纷找档案, 查档案, 利用档案, 解决好村集体的宅基地审批、资产分配、计划生育, 赡养老人、义务用工以及财务收支管理等复杂问题。做好农村档案工作, 让村干部接受农民的监督, 增强村干部工作的透明度, 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

二、新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未形成分级管理的模式

当前情况下, 我国的农民群体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对档案知识知之甚少, 档案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农民对档案工作不了解, 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档案资料过问少, 管理也较差, 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大量的流失, 在出现纠纷矛盾时无法办理, 无据可查, 造成社会矛盾隐患。而且, 在目前很多村镇还没有建立档案室, 档案管理不够规范, 规范建档比率较低。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模式还未建立。

(二) 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 基层档案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当前, 我国农村基本是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 , 这一状况致使农村档案工作的分管领导不够明确, 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 更缺乏保管及利用缺乏的制约机制, 没有建立档案工作相应规章制度, 档案管理混乱, 兼职档案人员职责不明, 造成档案材料不齐全, 丢失现象严重, 这将严重影响农村档案工作顺利正常的开展。而且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原因, 各基层档案室的档案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与农民需求不相适应, 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三) 基层档案工作者素质较低, 档案科技含量较低

农村的档案管理者, 多数都是兼职人员, 文化水平不高, 更缺乏一定的档案管理保存知识。而且由于经常性的工作变动, 造成了档案交接不规范及时, 造成了档案的质量较差, 容易散失现象。另外, 由于农村的条件限制, 农村的档案管理的科技含量不高, 很难建立电子档案, 给档案的存档和查找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如何做好新农村的档案管理工作

(一)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健全相关机制

要进一步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 让广大村干部和广大农民增强档案管理的法制观念。不断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会议精神, 增前村干部的档案意识, 提高农民对档案的重要性的认识, 并学会主动利用档案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 还要健全完善档案工作制度和体制, 实施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的档案管理模式, 强化管理职能, 真正把档案工作列入日常工作日程, 建立村级档案工作整理归档、利用等相关制度, 不断促进及完善行政村的档案管理工作。

(二) 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努力做好档案基础建档

要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与业务水平。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 加强培训, 并经常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出去进行观摩交流学习, 开阔其视野, 增长其见识, 不断提高其业务工作水平。并强化档案收集管理, 在日常工作中, 重视材料的整理收集, 为确保资料完整, 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好文件收发登记工作, 及时将处理完毕的材料按时进行保归档保存, 确保基层档案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三) 建立农民需求档案, 强化街道监督指导职能

农村档案归档管理应围绕农村中心问题与农民需求, 为农民增收服务, 建立农村特色档案。为农民就业服务, 农业发展, 农民素质的提高, 做好这项基础工作。做好农村档案工作必须加强领导, 健全机制, 想农民之所想, 急农民之所急, 形成有效的职能机制。同时, 要强化村镇街道的监督指导职能, 督促档案工作的规范管理, 加大科技力度和含量, 利用网络, 建立农村电子档案, 使档案得到更安全保管, 为农村农民做好服务工作。

做好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8

房俐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完成上述目标任务,今年着力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在继续深入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推廣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实施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百户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和人参、鹿业、林蛙、木耳、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及林业产业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加快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并把科技兴农作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

第二,多途径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资金落到基层。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农民内部增收来源。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好新增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要积极促进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强化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支持。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有针对性、有效的就业培训、信息服务等工作,开展好“阳光工程”和“春风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提升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第三,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全省要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新解决4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7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行政村宽带互联网通达率达到100%,农村生产用电不足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要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尽快再启动两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要结合村屯改造,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工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切实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要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要紧紧围绕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体系,增强服务民生的实效性。要加大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要把切实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王守臣副省长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创新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篇9

一、推进“三个集中”:探索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新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发展,发展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创新工作思路,推进“三个集中”,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布局合理化、要素配置最佳化、实现效益最大化,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开发,促进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我们以农业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为主线,凸显外向、高效、生态、观光等现代农业的特色,规划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园区达21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2%。全市已形成森林生态体系和生态景观型农业片区、高科技设施型农业片区等“一个体系、八大片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38%。在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三个突出”,着力提升农业效益。一是突出科技兴农,按照生态、高效、集约、精确的要求,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份额已提高到58.5%,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8.5%。二是突出多元投入,积极吸引各类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今年推出的30个农业园区项目吸引投资21亿元,其中外资13亿元。三是培植龙头企业,重点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高收益领域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了朝阳集团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全市农业集中效果明显,2004年江阴华西、宜兴西太湖、阳山万亩水蜜桃、唯琼生态农庄等17个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园区新增农业收益5077万元,园区内农民人均增收650元。

推进乡镇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推动农村产业集聚,促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在推进工业集中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三个结合”,着力提升发展水平。一是与培植特色产业集群相结合,全市已形成江阴新材料、宜兴环保、新区电子信息、惠山汽车零部件、锡山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二是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引导农村企业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对进入集中区的企业设置技术含量、投资强度等“门槛”,低于规定标准的项目不直接供地,一律进标准厂房。三是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防止污染生态环境的项目进入园区。全市乡镇工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农村工业集中区的投资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4亿元,单体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650万元,集中区的工业产出已占全市乡镇工业的67%。

引领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集中,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整合小城镇和自然村,重点抓好户数较少特别是20户以下的自然村落、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自然村落等五类村落的撤并。全市乡镇总数已从83个减少到59个,撤并自然村196个。在村镇撤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农民,先安置后拆迁;科学规划建设,集中成片开发了公共设施齐全、社会事业配套、环境绿化美化的农民新社区,入住农民普遍比较满意,每个农民占用的宅基地也从100平方米降为30平方米,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江阴新桥镇已有50%的农民集中居住,节约土地2925亩。在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江阴华西村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带领其合并的13个村组建精神文明建设开发公司,共同建设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推进“三大组织”建设:拓展农村生产关系的新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先进生产力,迫切需要发展与经济市场化、利益多元化相适应的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在实践中,我们推进“三大组织”建设,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委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两翼的组织体系,形成了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

随着村委改居委、农民变市民步伐的日益加快,农村集体资产如何做到产权明晰、有效运行、监管到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履行生产服务、资产积累、资源开发等职能,通过建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落实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有效维护了村民的权益,调动了村民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全国较早组建的黄巷镇陈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04年可支配收入达到650万元,每个股民平均分红2001元。目前,全市已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74个,净资产26亿元,持股人数24.8万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已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载体,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随着“三个集中”步伐的加快,如何实现土地有序流转、收益稳定增长?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组建浮动分配型、固定分配型、混合分配型三种类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土地既成为农民生存的“护身符”、致富的“摇钱树”,又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牢固纽带。目前,全市已组建各类土地股份合作社92家,参与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的农民达78.6万人,占全市农民总数的36.5%。

做好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10

作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半工作总结2007-02-06 09:57:48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布置,我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并按照目标要求,统筹规划,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村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扎实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将我村半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县西南边陲山区,辖18个村民小组,408户,1502人,党员38名。水田1164亩,旱土378亩,水面134亩,林地2231亩,果园30亩。2005

年人平纯收入2098元,历年税费上缴尾欠万元,累计负债万元。全村改灶126户,改栏130户,改厕310户,改水385户,水泥路入户70户,楼房改造率82%,劳动力输出450人。年牲猪出栏1380头。全村共有私家汽车8辆,电话普及率65%,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50%。村支两委现有成员4名,班子齐全,能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2005年全村无民事、刑事和集体上访现象发生,绩效考核列全乡第四。

二、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我们确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林业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益,加快劳动力转移,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推进各业生产,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广大村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总体规划是:

1、硬化公里村级主干道路,铺好乡政府至村部2公里沙路,6月底竣工。

2、兴建xx村村级汽车站一座。年底至明年初完工。

3、搞好10—40户沼气池建设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年底全面铺开。

4、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增加造血功能,引进高产优质稻品种。

5、积极宣传发动,将有线电视迁入农户家中,力争实现户户通有线。

6、规范建立村部,整章建制,建立健全村各项规章制度。

7、积极创造条件,培育新型农民,发展1—2名党员,加强村级后备力量的培养。

三、当前工作推进情况

1、深入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

设的重大意义,我们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通过走访入户,广泛了解村情民情,宣传目的和意义,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充分利用宣传条幅、标语口号、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广大村民群众对其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人翁、主要角色、主体作用意识已经形成。目前,我村悬挂横幅2条,张贴标语45条,建立宣传栏1个,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党员会议、理事会议27次,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

2、抓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一是从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入手,建立干部岗位责任制,对村支两委干部各自的职责进行细化分解,实行量化管理,增强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从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入手,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对全村所有收入、支出情况实行先审计、后入帐、再公开的理财方式,使财务管理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规范村级政务管理入手,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理事会”,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9人组成的“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事会”,积极参与、监督、公开和决策该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务和财务。四是从落实村民自治入手,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议事、党员议事、村民议事和公示制度,让村民享有村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通过几个方面的措施,使全村干部各个层面的干部和群众全部行动起来,共同投入到民主管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

3、抓重点项目建设,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为使新农村建设在xx村稳步推进,我们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半年来共

有县级各单位6个,领导11人次来村调研4次,召开现场会3次,争取资金50万元,其中道路硬化17万元,沙路3万元,汽车站28万元,其他资金2万元。二是充分发挥我村在外的社会力量,共筹集资10万元。资金的到位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基础,我们首先抓好了村级道路的硬化,在原有公里水泥路的基础上又将其延伸,现已经全面按标准完成了村级主干道公里的水泥路面硬化,使全村主干道全面贯通,改变了我村交通闭塞的面貌,并为邻近的双凤、瓦叶、石垅三个村打开通道,方便了5000余人的生产生活。其次,将乡政府通往村部的次干道3公里,全部铺上沙石路,改变4个组几百余人下雨不能出门的局面,大大方便所辖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第三是争取上级部门重视,将xx村汽车站列入规划,征收了土地,争取了资金28万元,为年底xx村汽车站顺利投入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是积极宣传和引导村民群众,迁入有线电视100户,使

之能及时了解各类新闻信息和资讯,掌握经济动态,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首要手段之一。第五是大力发展种殖业,增加造血功能,上半年引进高产优质稻品种110亩,经济作物70亩。

四、存在的困难

该村地理位置较差,交通闭塞,村级经济发展滞后,村上无任何集体经济来源,村民收入仅靠劳动力输出和种田,无任何支柱产业和种养殖业来带动村级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差。因此,资金是影响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瓶颈;其次,该村劳动力输出较多,只剩下老幼、妇女在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量较单薄;第三,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发达,与外界交流较少,导致村民思想僵化,小农经济思想比较严重,这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五、下步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统一思想,激发和提高村民参与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热情,形成共同参与的氛围。

2、继续做好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3、引进技术,启动40户沼气池建设的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拟全面铺开。

4、集中精力,全面完成xx村汽车站的建设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11

牛变秀(北京农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赖于高效借用、开发和推广农业技术,并提供特定的制度保障,进而有赖于适宜的观念文化基础和土壤,即制度安排必须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中,与人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相适应——“技术推广一制度创新一文化制约”三者互动关联。

必须立足于“农民、农业、农村”实际,探讨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农业技术借用、开发和推广所必需的制度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制度创新与文化进步的张力互动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刘德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

在我国,新农村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如江苏华西村、河南刘庄、广东南岭等。他们在发展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不仅改变了物质面貌,而且改变了精神风貌,焕发出勃勃生机。若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往往在解决温饱后陷入“温饱陷阱”和精神沙漠,即使物质上富裕了,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谐,不会保持充足的后劲。

建设一个好班子、选拔一个好班长是他们成功的奥秘。通过当前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要重点培养造就大批的好班长,带出好班子,从而改变旧农村的面貌。

刘选启(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政府副区长)

“三农”问题,基础打在农业,重点放在农村,关键落在农民小康社会,最紧要的是必须不折不扣地解决好农民问题。

如今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很多,得狠下功夫加以解决。首先要选好“领头人”,让农民信任你。其次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脱胎换骨,真正变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再次要形成和谐共存的局面,让农民“公平地吃饭、自由地讲话、尽心地干活”。最后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使农民尽快走上小康之路。

高文峰(山东省汶上县白石乡党委书记)

新农村的“新”,不仅在于发达的城市反哺还不发达的农村,强大的工业反哺尚很弱小的农业,更在于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做好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12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7年以来, 宁安市统筹谋划、主动协调, 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为维护宁安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 宁安市档案局也因此被授予2008~2011年度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牡丹江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并连续3年被宁安市委、市政府评为支农工作、新农村建设帮建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1月, 根据《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关于印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 宁安市积极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经过1年的努力, 于2012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成为全省第一家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高起点启动示范县创建工作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 为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全面深入、健康有序地发展, 我们早动员、早部署, 形成共识, 高起点启动示范县创建工作。

1. 强化组织领导。

宁安市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相关涉农部门为成员的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市档案局, 在突出档案部门主体地位的同时, 明确了组织、农业、民政、社保、林业等有关部门在创建活动中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各乡 (镇) 、行政村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配备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 在每个阶段定期听取创建活动汇报, 研究解决推进中的实际问题。

2. 完善机制建设。

宁安市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 2007年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 2010年印发了《宁安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方案》等文件。2011年, 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写入《宁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也都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规划, 使创建工作有章可循, 形成案工作形成了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格局。

3. 强化跟踪督办。

宁安市将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工作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 纳入《2011年宁安市绩效目标管理考评细则》;市新农办将市档案局纳入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档案工作与星级村评比评优挂钩, 档案工作不达标, 实行一票否决制。各乡镇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乡镇农村干部“双文明”目标管理实施方案》, 并与村干部签订经济责任状, 直接与村干部绩效挂钩。各部门责任明确、督考有力, 为示范县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4. 营造浓厚氛围。

宁安市自2007年启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以来, 档案在维护农民权益、解决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纠纷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安市紧紧抓住这一良好的态势, 采取多种形式, 利用各种媒介, 拓宽宣传渠道, 共召开专题会议14次, 利用电视台等媒体宣传37次, 编发信息89篇, 提高了乡镇、村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认识, 为创建工作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二、夯实基础、注重实效, 高标准推进示范县创建工作

宁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占牡丹江全地区工作量的30%。为确保示范县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我市不断提高创建标准, 多措并举, 形成部门联动、强力推进的态势。

1. 发挥部门联合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 市档案局与新农办、民政、社保、林业等涉农部门联合下发了《宁安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做好乡镇换届选举期间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村级档案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明确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联动合力推进示范县创建工作。

2. 发挥执法检查的规范作用。

市档案局每年都与市人大法制办、科教办、市政府法制办组成档案行政执法联合检查组, 常态化地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与市农委、经管局、林业局、民政局、社保局组成联合考评组, 指导考评年度归档工作。在档案部门和涉农部门的密切配合下, 示范县创建工作在依法的前提下规范推进。

3. 发挥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

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过程中, 宁安市注重培养和发现基层档案工作的先进典型, 及时总结、推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经验和好做法。几年来, 先后召开各层面的总京城镇、江南乡为典型的试点单位以及以红城村、于家村、四方村为亮点的样板村。为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 我们每半年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 通过试点镇、村的引领和辐射, 使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全面展开, 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4. 发挥专业部门的指导作用。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涉及的部门多, 范围广, 档案分类复杂。牡丹江市档案局领导和专业人员多次到我市指导建档工作;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从涉农部门抽调骨干人员与档案局工作人员共同深入镇、村指导建档工作, 使建档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三、突出主体、多元投入, 为示范县创建工作提供物力支持

按照新时期档案保管和利用要求, 宁安市采取多元投入方式, 配足配全设施设备, 满足档案现代化管理需求。

1. 财政拨付到位。

市财政拨付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专项资金20万元, 为档案工作购置计算机、扫描仪、摄像机、服务器等设施设备。市农委、市民政局为乡镇配置档案现代化管理软件等设备, 档案局为镇、村免费投入计算机、卷皮、卷盒、装具等物资。

2. 组织帮建到位。

全市9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试点村结成帮建对子, 开展帮建工作。市林业、社保、民政部门购置档案装具、计算机、打印机等, 使档案工作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3. 主体投入到位。

各乡镇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 先后投入资金40余万元维修档案室、购置档案设施设备。现有铁皮档案柜478套, 密集架12节, 计算机252台。乡镇、村档案的保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四、规范建档、有序管理, 提升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水平

提高农村档案管理整体水平是宁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点, 我市在管理体制、业务建设、安全保护等方面严格把关、规范管理, 做到了“六统一”。

1. 统一管理人员。

各乡 (镇) 档案工作统一由主管常务的领导分管, 配备专门的档案员, 村级档案工作统一由村主任分管, 村会计负责。

2. 统一业务培训。

采取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观摩以及实战演练等形式, 加强业务培训。近年来, 共举办乡镇、村档案员培训班8期, 参训人员360余人, 使基层档案人员全面掌握了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分类和整理方法。

3. 统一归档范围。

根据国家档案局8号令, 重新制发了乡 (镇) 机关和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特别要求各乡 (镇) 、村将土地承包、林改、医保、社保等涉农专项文件材料进行收集和归档, 使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做到了门类齐全、整理规范。

4. 统一立卷标准。

宁安市坚持案卷级归档, 尽管案卷级归档费时费力, 但是有利于农村档案安全保管。各乡镇、村屯的档案装具、档案用品必须符合国家行业标准, 案卷封面、封底、全引目录、案卷目录、统计台账等全部按统一的格式书写。

和《黑龙江省行政村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 指导各乡 (镇) 、村建立和完善了档案整理归档、保管、保密、利用、交接等规章制度, 并且统一制作上墙, 在管理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促进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6. 统一集中保管。

全市按照“八防”要求维修改造了乡镇和村屯的档案室, 集中统一保管文书、科技、会计、特殊载体等档案资料。截止2011年, 整理镇、村各类档案26万余卷, 其中乡镇文书档案13 663卷、行政村文书档案21 539卷、会计档案37 388卷、新农保档案175215卷、林业档案1 363卷、民政档案11 630卷。此外, 乡镇档案室全部达到防火、防盗、防潮、防高温、防虫霉、防光、防尘、防鼠等“八防”要求, 12个乡镇和170个行政村的档案管理达到“省级达标”标准。

五、拓宽领域、创新方法, 档案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要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作用, 只有不断拓宽工作领域, 创新工作方法, 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1. 实现计算机检索。

为确保档案信息资源安全和有效利用, 2011年乡镇、行政村开展档案现代化录入工作, 这是继2007年清底立卷后的又一工程, 此项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技术精准度要求高。经过1年时间的努力工作, 乡镇、行政村文书档案现代化录入工作全部完成, 并将录入内容刻录成光盘, 发放到各乡镇、行政村, 为农民查阅档案提供方便。

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广大农民群众快速、及时、准确获取各类信息的有效平台, 也是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我市投入专项资金5万元, 于2012年4月开通宁安档案信息网, 涵盖档案工作动态、政务公开、政策法规、执法监督、现行文件、服务新农村等11项内容,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成为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农民群众和农村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信息来源。

3. 解决实际问题。

我市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同时, 充分发挥档案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受到农民和基层单位的一致好评。新农村建设档案为海浪镇满族民俗村增加了历史厚重感, 扩大了旅游吸引力;宁安镇红城村利用档案解决了村民上访、土地纠纷等问题;福荣村利用档案解决了林权和地界等纠纷。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我们档案部门在新时期面临的崭新课题, 我们在6年的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为档案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支持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保障;农村档案工作的现实唤醒了我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农村档案的有效利用调动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全市 (局) 上下同心同德、攻坚破难才能打赢创建示范县的攻坚战。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中, 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差距, 我们要继续巩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的成果, 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摘要:2007年以来, 宁安市统筹谋划、主动协调, 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中积极作为、成效显著, 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成为全省第一家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

上一篇:白桦教案下一篇:诱人的后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