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第1课学生时代(共10篇)
1.2016年6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支持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收益率与东部地区相比虽然相对偏低,但“政府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情”。我国政府“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情”的原因是()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落下西部地区
②支持落后地区发展是政府的中心工作 ③财政应发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同地区同步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礼记》中描绘过这样一个大同社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大同社会”的是()①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 ②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增加科技人员收入 ③将人民健康融入相关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基本医疗公共服务 ④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产权进行平等保护。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2017年将有千万人兼职赚钱掘金“零工经济”。零工经济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劳动力资源配置、产品供给、市场结构、企业组织,使千千万万个个体的价值通过兼职赚钱得到了创造性体现。“零工经济”的积极意义在于()
①增强了劳动者就业的灵活性,提高了供给需求的匹配效率 ②激发了创造活力,推动了创新经济的发展 ③创新了就业方式,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 ④激发了社会资本的活力,促进了社会公平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4.发展核电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的战略选择,对确保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核电“邻避效应”日益凸显,公众的担忧和恐惧成为了核电发展的制约因素,核电的选址和建设困难重重。走出核电“邻避效应”的困局,下列做法中适合的是()
①项目决策阶段听取专家意见,在项目开建时向民众公示 ②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搞好常态化的科普宣传,加强监管 ③如果当地居民强烈反对,则应尊重民意将选址改到他处
④设计合理的补偿机制,让利益相关方共享核电发展成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如果能在“中国制造”前面再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交化,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要()A.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B.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C.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D.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移动互联网+手机支付+自行车租赁”催生了共享单车这一崭新的行业,共享单车正成为经济生活的一抹亮色,小橙车、小黄车、小蓝车……彩虹般的色彩装点了街巷。共享单车改变了许多人的出行方式,与城市公交和地铁共同构成了绿色、便利的交通网络。关于共享单车,下列判断正确的有()①在使用过程中,自行车与手机是互补品
②凭借信用分可以免押金租用,说明诚信能降低企业成本
③减轻了高峰期公交系统的压力,表明其对公交车、地铁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④其发展为自行车制造企业带来大量订单,这反映了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竞争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当前,贫困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截至2015年底,我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30万人。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在于()①实现共享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实现协调发展,保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④消除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开放,发挥好改革对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作用、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因为改革开放是()A.当代中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B.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C.对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国之本
9.党的十八大报告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的一个新部署。()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大力发展经济建设 C.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D.创建和谐社会
10.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走中国人自己的路。这条道路就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11.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四项基本原则 C.改革开放
D.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2.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坚定不移地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这条道路指的是()A.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B.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科教兴国战略
13.中学生小辉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首词:“云淡天高秋风劲,北国霜晨。雁阵欢鸣,不尽红叶壮京城。神州大地展美景,盛会喜临。亿众同庆,继往开来乾坤新。”实现“继往开来乾坤新”必须坚持()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全党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列哪项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发展经济
15.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C.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D.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参考答案
【答案】
1.B 2.C
3.C
4.C 5.D 6.B 7.A 8.B 9.C 10.B 11.A 12.C 13.B 14.D 15.A 【解析】
1.①③符合题意,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支持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收益率与东部地区相比虽然相对偏低,但“政府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情”.我国政府“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情”的原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落下西部地区,财政应发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②说法错误,发展经济是政府的中心工作; ④说法错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同地区共同发展.而不是同步发展。
2.①正确,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有助于实现“大同社会”。②错误,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增加科技人员收入.可能会拉大
收入差距不利于实现“大同社会”。③正确,将人民健康融入相关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基本医疗公共服务.有助于实现“大同社会”。④不符合题意,“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产权进行平等保护”与实现“大同社会”无关。
3.此题考查劳动和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审题。“零工经济”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劳动力资源配置、产品供给、市场结构、企业组织、使千千万万个个体的价值通过兼职赚钱得到了创造性体现,说明“零工经济”增强了劳动者就业的灵活性,提高了供给需求的匹配效率,激发了创造活力,推动了创新经济的发展,故①②正确;“零工经济”并没有创新就业方式,也与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无关,故排除③④。
4.①不合题意,项目决策阶段既要听专家意见也要征求民众意见; ②符合题意,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搞好常态化的科普宣传,加强监管,能够让民众了解相关信息,增强对核电事业的了解和支持,也有助于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 ③不合题意,当地群众反对强烈要适当引导,并非只要反对就改址; ④符合题意,针对核电的实际情况要适当的补偿群众的利益,做到利益均衡,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更好地得到群众拥护。
5.A不符合题意,“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但不能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促进经济和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B不符合题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但不是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促进经济和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关键,关键是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C不符合题意,与题意主旨无关;D符合题意,根据题意,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促进经济和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①正确,“移动互联网+手机支付+自行车租赁”催生了共享单车这一崭新的行业,由此可见,在使用过程中,自行车与手机是互补品; ②错误,凭借信用分可以免押金租用,说明诚信能降低使用单车的消费者的使用成本; ③正确,“共享单车改变了许多人的出行方式,与城市公交和地铁共同构成了绿色、便利的交通网络”,从中可以看出共享单车对公交车、地铁有一定的替代作用,有利于减轻了高峰期公交系统的压力; ④错误,共享单车的发展会为自行车制造企业带来大量订单,这反映了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赢的关系。7.①符合题意,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其意义在于实现共享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实现协调发展,保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③符合题意,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其意义在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④说法错误,我国打赢脱贫 5
攻坚战,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不是消除收入分配差距。
8.此题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阅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要寓意,在此基础上,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我国30多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靠的就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逐一对照四个选项,符合题意的是B。
9.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
10.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2.我国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3.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③错误被排除。
1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
任务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交流目的。因此, 筛选出适合任务型教学的的主题内容是任务型教学的首要关键。在Estaire和Zanon (1994) 的著作《关于设计任务型课程单元的大纲》中就指出“选择主题或兴趣领域”是任务型教学的起点。选择何种任务主题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任务型课程的教学目标——综合语言能力或是特定语言的运用能力。如果以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 选择任务主题的原则是话题熟悉和内在兴趣, 此外还要与学习者今后所处的环境有话题相关性。此外, 任务主题的领域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的关联程度不一。贴近学习者实际生活的任务主题有“生日”、“饮食习惯”、“身体工作原理”。同时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学习者设计的任务主题, 不仅受到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所限, 也受到当地文化价值和文化利益的影响。贴近生活内容的任务主体更适合初学者, 而相对较为抽象的内容则更适合高阶水平的学习者。
《全明星英语》的任务主题多数是围绕学校课程和教育机构的相关内容展开而来, 例如字母表、日历、地图、学校时间表等等。此外, 该套书还包罗了大量的社会实践交往涉及到的主题, 例如家庭成员和结构、公共交通系统, 图书馆、纳税、工作招聘等等。这些任务主题都是在校学习者今后进入社会要面对和处理的实际问题。此次教学, 我们以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The party is on Sunday.学习内容有序数词、日常生活计划表以及对话, 是学生在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交流题材, 内容贴切学生生活实际,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体验经历。
二、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任务预备阶段的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促进认知能力发展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学习者通过预备阶段得知他们被要求做得任务以及他们要实现的目标。教师通过预备阶段向学习者解释任务要实现的意图和目的, 唤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内容。
1 . 预备阶段:单词学习。词汇学习是任务开始的第一关。教师通过向学习者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并激活学习者的知识和个人经验, 让学习者明确知道该任务的话题内容。《全明星英语》采用的是大图读图模式, 学生在学习新单词的时候不是去死记硬背枯燥的单词以及汉语翻译, 而是根据图示案例与单词进行联系记忆。学生在看图识记单词的同时, 不断激发出相关的完整的生活情境, 通过一个情景记住了一系列的单词,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课的学习中, 学习者先预览图示提供的Alice的五月份事件安排表。Alice在五月要完成的事件有篮球运动会、生日聚会、看牙医等等。学生根据图表找到序号相对应词组, 如birthday party, basketball game, dentist’s appointment。书本图表鲜明清晰, 易于帮助学生识记单词词组。第二阶段是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英语基数词的表达, 在回到课本, 学习英语序数词。学生根据录音做听读练习。有了单词学习的铺垫, 学习者在接下来展开对话任务练习时有了更为充分的准备, 提高了实施任务的效率。
2.任务开始前的活动。Pabhu (1987) 解释“预热活动”通过“问—答”形式进行。全班师生一起共同参与到实施与主要任务相似的内容当中, 为个人实施任务做好准备。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语句模板, 听视频音频录音, 观察书本大图会绘画了得知如何实施操作该项任务。正如Willis (1996) 所说:“学习者只需要观察其他人实施任务的方式方法, 就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认知负担。”在本次环节, 学习者根据图表内容进行问答练习, 练习内容包括日期、事件等细节内容, 学习者在模仿模板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相关世间日期的表达方式。
3.任务阶段。在任务实施阶段, 学习者将根据图示进一步地将演练阶段运用到的时间、日期和事件描述相关单词词组参与到新的对话结构的构建当中。学习者进一步重复使用之前两个阶段学习到的单词, 并且通过对话逐渐建立对英语口语交际的正确使用语感和方法。
摘要:任务型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热门话题。除了掌握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抽象方法, 我们还必须借助一套适合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教材。本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筛选出最合适任务教学的教材《全明星英语》。本人将从任务主体合理性、教材体例内容编写与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有效契合, 讨论《全明星英语》开展任务型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和简便易操作性。
关键词:《全明星英语》任务型教学
参考文献
[1]Estaire, S and J.Zanon.l994.Planning classwork:A Task Based Approach.Oxford:Heinemann.
[2]Prabhu, N.S.1987.Second Language Pedag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教学目标】(幻灯片展示)
1、知识目标:了解诗文内容,加强朗读与背诵,把握诗中人物,体会作品主题。
2、能力目标:了解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提高对《诗经》的 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复杂的情感及诗中所透露出的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
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热情。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讲授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几分钟欣赏费玉清的歌曲--《梦驼铃》。(以歌曲导入新课渲染课前氛围)。
费玉清-梦驼铃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飞不去苍白海棠血泪。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
师:“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乡关在何方”? 多少个夜晚的思念,多少次......多少个夜晚梦回家乡。寒冬夜晚,彤云密布,雨雪霏霏。一位解甲归田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他无数次地望着回乡的
路,希望早点踏进家门。此刻,边关渐远,乡关渐近,他却抚今追昔,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是为何?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采薇》,一起去感受那个遥远时代的战争场景,去聆听戍边战斗英雄内心的声音。
接着(幻灯片展示图片及课题题目,然后明确:“薇”,即是我们现在所称的野豌豆菜。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幻灯片展示)
1、检测预习(1)字音
猃狁(xiǎnyǔn)不遑(huáng)孔疚(jiù)靡盬(mígǔ)
四牡(mǔ)
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雨(yù)雪霏(fēi)霏
载(zài)渴载饥
维常之华(huā)(2)通假字
岁亦莫止
莫——暮 mù
玁狁孔棘
棘——急jí
(备注:莫,本义就是“暮”意思。准确讲是“同暮”而不是“通暮”。这是由于“莫”(暮本义)假借给“莫”(没有,不要的意思)而“莫”不还给“暮”造成的。我们高中习惯把本义字说成通假字。这点顺便给学生讲清楚)
2、诵读感知(1)诵读提示
把握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
二、二”节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2)齐读或点名个读
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梳理文章内容。提示注意部分字词:
岁亦莫止莫知我哀不遑启居作止归聘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彼路斯何四牡业业孔疚骙骙翼翼腓
象弭鱼服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载饥载渴(“饥”与“饿”,饥的程度比饿深)
(2)简要概括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全诗六章,可分三层。
的时候及时点评、纠正并作补充)手法要点
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 方法,其特点是章与章之间句型、字面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词)2.比兴(比兴中兼有赋)(顺便补充有关《诗经》的名词术语:按照内容划分 为:风、雅、颂。风:又叫“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按照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3.对比 4.借景抒情 5.细节描写
情感要点: 1.思念家乡 2.爱国
3.对战争中的厌倦 4.战争中的自豪感 5.哀伤悲痛
教师备课时预设场景预设小组1代表发言:......小组2发言:......小组3发言:......小组4发言:......小组5发言:......小组6发言:......预设生1补充:......生2补充:......生3补充:......生4补充:......生5补充:......生6补充:......分析归纳完后幻灯片展示教师备课情况的内容:......(内容见上文教师备课情 况)......小结:本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多,主人公(征人)的内心情感也十分复杂,同学们要注意把握。
四、现场写作训练: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4.学习本文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2.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谈联想
2.古诗词中的流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二、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4.学习本文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
三、作者简介:普里什文(1873-1954)
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
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 1 之情。他曾经当过农艺师。后来发表文学作品《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作品有《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叶芹草》、《林中水滴》、《太阳宝库》、《大地的眼睛》、《船木松林》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等。他能那么细致地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一双善于在静中见动,善于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情趣,捕捉到美妙的瞬间的眼睛,并在散文中充满着诗意与哲思。在他的笔下,有开花的草,水滴和石头,水的歌声,白桦、秋叶、树根,有乌鸦、田鼠、啄木鸟,有幼芽发光的晚上,最高的一片树叶,感到冷的小白杨,有记性的松鼠,他不是用笔在作素描,而是用他那一双慧眼,看到诗和诗以外的东西。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结合课文仔细体会。
四、自由朗诵课文,初步感受语言魅力,注意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读。五。检查预习
颤(chàn)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涟漪(liányī):细小的波纹;
潺潺(chán):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簌簌(sù):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
萦(yíng)绕:缠绕回旋。惬(qiè)意:称心,满意。
和煦(xù):温暖。
分道扬镳(biāo):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乏味:(fá)没有趣味
翩然而至:形容动作轻快地来到。
车辙(zhé)旋涡(xuànwō)吝啬(lìnsè)干涸(hé)花蕾:(huālěi)理清线索
1.画出文中小溪所经过的障碍和流经的坦途提示:障碍: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狭窄的深水道;旋涡的中心是一棵倒数;有一棵树早已堵在小溪上;……坦途:圆形的水湾、来到一个宁静的水湾;溪水溶溶像一个湖;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
2.溪水在林中冲破阻力奋然流动:遇到障碍(第一次冲击)-遇到大的障碍(第二次冲击)-冲刷倒百年云杉(第三次冲击)-分流·合流(归结)3.小组讨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历程必然会到达自由水域-有障碍才有生活-搏斗的意义(进一层)-林中景色(宕开一笔)-展望前景
4.讨论分层
第一部分:总起,点出小溪与森林的关系,交代了“我”这次小溪之行的背景。第二部分:叙述自己见到的那条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抒发自己从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第三部分:“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小溪终于到达了大洋。
五、悟哲理
1.思考: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①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②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样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③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洋,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
④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
⑤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也同样是美丽的。作者由景生情、由情悟理,情景相生,感悟中又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2.画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分析一下表达了什么思想?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人生感悟:作 3 者认为生活本身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
作者对“时间”和“生活”的认识有独到之处,人生就是一条充满与困难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由此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人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持续不断中形成。作者经过这一番感悟,他的思想,认识已经达到自由的“大洋”.3.难句理解
“此情此景……最先进入百花争艳的世界”
这段话的前一句,表示对这一方土地的深情留恋。后一句子解释如此留恋的原因--自我摆脱了孤独感、失望情绪,融入了社会,感到温暖和幸福。“最后一名的我”是指被生活所抛弃。
六、诵读
1.小组自选段落、自选方式有感情朗读,把握朗读的语气,品味文意。2.学生互评。课后习题
作业:
课文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在我们眼中,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株枯萎的小草,一滴晶莹的露珠,都能触发我们心中的情感,启示着某种生活道理。苏轼看皓月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而作家宗璞偶遇盛开的紫藤萝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能触发我们心中的情感?请用300字左右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2.林中小溪 普里什文
溪水 感悟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学习难点】
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 1 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田圃(pǔ)
禁锢(jìngù)
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 3 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课后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课后习题
1、课外收集描写“雨”的诗句作品。
2、尝试运用拟人手法,仿照课文,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2.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评价任务设计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小组比赛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步骤
一、片断播放,观感引读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调动学生情绪,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二、高声诵读,感知气势(知识目标
2、教学重点2)
1、知内容。
ABC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明结构。(集体朗读,分男女生)
C类: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AB类:分组寻找美点。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三、品读赏析,学习句式(知识目标1)
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
ABC类:学生寻找自己觉得最精彩的语句片断品读赏析,要求用“
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赏析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
四、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1、互动释疑:(知识目标
2、教学重点2)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3 明确: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品析:“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反衬出这片奇伟的厚土所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5)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写出了静的程度,“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2、拓展延伸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式或比喻句式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五、归纳积累,读背课文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六、作业
背诵课文:A类:全文背诵
BC类:背诵7-13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1、场面美
好一个安塞腰鼓
2、鼓声美
3、后生美
反复、排比、比喻
4、舞姿美
反思: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一、选择题
1.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说:“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可见,羞耻心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在以下几位同学的行为表现中,有羞耻心的是()
A.小明弄坏了同桌的铅笔盒,因害怕被骂而不敢说出实情
B.小玲在书法大赛中发挥失常,她为自己辜负了老师和同学的期望感到十分内疚
C.身为英语课代表的小刚,在这次的英语测验中没考好,受到老师的批评,他认为老师不给自己颜面,心里很不服气
D.小亮的家境贫困,但为不损颜面,要求父母给自己买名牌衣服 2.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对羞恶之心认识正确的是()①羞恶之心引导我们树立底线意识 ②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 ③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 ④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有位哲人说:“天使和魔鬼只在一步之遥,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下列做法你认为是“善”的一面的是()
A.同学要抄袭你的试卷——立即给他 B.看到水龙头滴水——报告老师 C.发现有人抢劫——及时报警 D.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自认倒霉
4.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说明我们应()A.什么榜样都学
B.从不同榜样身上学习不同的优点,不断完善自我 C.要从小事做起
D.榜样的一切做法都应学习
二、综合题
5.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工学院的毕业生在设计桥梁的时候,由于计算不精确,致使完工后的桥梁倒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这所学校蒙受了巨大的耻辱。校方为了让学生汲取教训,花重金买下了建造这座桥梁的钢铁,做成了一个个戒指,名为“耻辱戒指”。每位学生毕业时都会得到这样一枚戒指,戴在手上。长期以来,这枚“耻辱戒指”始终戴在所有加拿大工学院毕业生的手上,“耻辱戒指”成为他们工作严谨认真的不懈动力。他们谨记“耻辱戒指”的教训,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取得了许多非凡的成就,为学校争得了无数荣誉,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尊重。(1)“耻辱戒指”能成为他们工作严谨认真的不懈动力,说明了什么?
(2)孔子说:“行己有耻。”结合材料谈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6.漫画《学术造假》
请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请你运用行己有耻的相关知识评价一下漫画中人物的行为。
(2)结合漫画谈谈,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行己有耻的人?
三、名校试题
1.(安徽阜阳实验中学期中)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中,廉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这说明()
①每个人要对自己言行的过失有羞辱惭愧之感
②每个人要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有羞愧之感 ③每个人不必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而感到羞愧 ④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感到是不道德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A.①②③④ C.①② B.①②③
D.③④
2.(郑州中学期中)古人十分重视自省,总是用自省的方法,对自己的道德表现进行反思,以改正自己、鞭策自己。下列不属于自省的言行有()A.“吾日三省吾身”
B.“我的的确确日日夜夜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 C.“文过饰非,诿过于人”
D.“我随时都在准备着承认自己的错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3.(福建厦门英才学校月考)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大门口刻着“3 00000”的字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让世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数目 B.丢中国人的丑,让世人耻笑 C.知耻而后勇,记住耻辱,奋发图强 D.记住仇恨,力图报复
4.(石家庄第九中学期末)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个人独处或者没有外部约束和监督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修养,自觉遵守规则,做到心中有规则,心中有纪律,心中有法律。这是()
A.慎独的表现
C.胆小的表现
四、综合探究
《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篇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止于至善”的认识。
(2)你认为“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B.不自由的表现 D.假清高的表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羞耻心的知识。A项中小明是不诚实的表现;C项中小刚是虚荣和不谦虚的表现;D项中小亮是虚荣心强的表现,均与题干要求不符。答案为B。
2.B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羞恶之心的认识。①说法错误,“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故选B。
3.C 解析:A中做法助长了抄袭之风,是弄虚作假的表现;B中应当立即关紧水龙头,身体力行,而不是报告老师;D中自认倒霉的做法是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淡薄的表现,均与正义、善良的行为不符。只有C中做法是正义的行为,符合“善”的标准,当选。
4.B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榜样的认识。题干引文告诉我们要善于从不同榜样身上,学习不同的优点,不断完善自我,B项符合题意,当选;A、D两项说法太绝对;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
方法:回答理解类选择题,首先要读懂题干的意思,其次要理解每个选项的内涵,最后联系教材观点,作出选择。
二、综合题
5.(1)说明人应有知耻之心。
(2)①“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②“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解析:第(1)问以“耻辱戒指”为背景材料考查我们对知耻的认识,考查我们的归纳分析能力。第(2)问考查“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怎样做,考查我们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6.(1)漫画中人物缺乏羞耻之心,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在不知耻的言行中丧失自己的尊严和人格。(2)①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②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③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④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解析:第(1)问结合漫画中“学术造假”以及漫画画面,围绕不知耻的言行以及后果回答;第(2)问围绕行己有耻的要求回答。
三、名校试题 1.C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廉耻的认识。题干中的话要求每个人要对自己言行的过失有羞辱惭愧之感,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有羞愧之感,①②符合题意,当选;③④说法错误,应排除。故选C。
2.C 解析:本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考查我们对自省的认识。自省是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自己解剖自己的言行,A、B、D三项都是解剖自己的做法,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用漂亮的语言掩饰自己的过错,把错误推给他人,不是自省的做法,符合题意,故选C。
3.C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知耻的认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大门口刻着“300000”字样的目的是,警示人们牢记历史耻辱,以史为鉴,奋发图强,C项符合题意,当选;A、B、D三项说法都是错误的,应排除。故选C。
4.A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慎独的认识。材料体现了一个人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严守道德准则,这是慎独的表现,故选A。
四、综合探究
(1)①“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②“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2)“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课标要求] 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推行
(1)主持者:冯太后。(2)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②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使吏治有所好转。(2)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③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原因: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③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深度点拨] 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势必受阻。
(2)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3)军事:与柔然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2.过程
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深度认识] 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移风易俗 1.推行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巩固统治。(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了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规律总结]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题一 孝文帝改革前期实行的新制及其关系
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 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 按人口分配土地。
主题二 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正确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2)汉化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吸取的教训。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答案(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答案 A 解析 “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 D 解析 A项是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的目的;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C项是均田制实施的结果,这三项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3.观察下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 答案 C 解析 图中的场景展现了鲜卑大臣阻止孝文帝继续南下的情形,孝文帝由此宣布迁都洛阳。4.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A.讲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改籍贯 答案 C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语“紧密连在一起”,A、B、D三项虽然也加强了两族的联系,但是最恰当的为C项。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地。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答案 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策略:以南征为借口。实质: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
基础巩固
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 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 答案 C 解析 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2.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 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 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④政府的收入增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应从其目的、内容和结果上理解其作用。所以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不包括()A.检查户口 B.征收租赋 C.监察官员 D.推行均田制 答案 C 4.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答案 C 解析 北魏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三长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5.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B.迁都洛阳 C.移风易俗 D.汉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前期改革内容,注意孝文帝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的,主要是建立新制度,以取代旧制度。
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强调洛阳地理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
能力提升
7.某班同学在对下图中文官俑研究后得出了如下四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6
A.鲜卑族是一个善于骑马作战的民族 B.北魏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C.文官俑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 D.孝文帝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鲜卑风俗 答案 C 解析 图中文官俑身披长袍,与汉族服饰无异,这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 答案 B 解析 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通婚,从根本上说是政治联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鲜卑族和汉族两族的利益和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有利于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9.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认识到鲜卑族的落后,企图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这种局面,稳固鲜卑族的统治。而汉族文化的实质是农耕文化。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 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量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迁都洛阳,阻力重重)。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思之窗】(教材第37页)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提示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39页)
一、本课测评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提示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提示 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查阅今人所撰写的有关北魏孝文帝的评传著作,进一步了解孝文帝励精图治的表现和贡献,重点看看他在用人、提倡文学艺术、体察民情等方面有哪些作为,并举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 《资治通鉴》关于孝文帝用人方面提到:“好贤乐善,情如饥渴,所与游接,常寄以 布素之意,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之徒,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制礼作乐,郁然可观,有太平之风焉。” 2.阅读与思考:阅读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的评价。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多彩壮阔的人生图画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伴侣(lǚ)橘子(jú)百舸争流(kě)...
B.劲风(jìn)峥嵘(rónɡ).
C.寥廓(liáo kuò)碣石(jié)...
D.沁园春(qìn)逶迤(y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百舸争流
C.苍海桑田
D.鱼翔浅底()气势磅礴(pánɡ bó)..方遒(qiú).浪遏飞舟(yè).()A.漫江碧透火势蔓延轻歌慢舞漫无边际 苛政如虎道路坎坷克敌制胜 苍茫大地满目疮痍天下苍生 材料翔实神态安祥周密详细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用事”的争执。(1)奥巴马团队众口一词地向崔副部长传递乐观的信息,其目的是让中美关系不再陷入
(2)我们可以超越芸芸众生、茫茫尘世,超越狭小的个人空间,昂首天地,将生命人格与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________的宇宙。
(3)火箭5连败中,内线整体呈现“受欺负”的局面,斯科拉也愈显________难支。
A.意气 寥廓 独力
C.意气 辽阔 独立B.义气 寥廓 独力D.义气 辽阔 独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两会”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B.王阿姨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
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D.这位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色虽是深秋的,但“红”....
这一暖色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个“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拍打翅..
膀的形象;移用鸟儿飞翔的“翔”字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设问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通过询问应由谁来主宰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遏”,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
很大,把行船都挡住了。
6.下列词句朗读错误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7.下列说法中不当的一项是()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
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词依长短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
D.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二、精段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8.填空。
(1)如果词的上阕用“重在写景,景中有情”来概括,那么词的下阕就可用______________来小结。从情和景的关系来看,这首词可以说是达到了______________的境界。
(2)下阕回忆了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____________”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9.具体说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在词作结构中的作用。
答:
10.对词中“峥嵘、挥斥、粪土、击水”四个词语意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对过去的岁月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此词语原形容山势高峻,词中指风
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
B.“挥斥”是指挥舞手臂,斥责社会弊政。以此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
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C.“粪土”,形象化比喻,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视„„为粪土”,这
一比喻意思生动丰富,给人以新鲜别致的感觉。
D.“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以
此表示词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三、一法一练——学习写景技巧
《沁园春 长沙》在描写“湘江秋景图”时运用了丰富的方法技巧,如变换不同观察角度、动静结合、色彩对比、善于炼字等。
诗歌的写景技巧除了本文中用到的以外,其他的如渲染烘托、虚实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细节描写等也是常见到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重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就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请根据所学的描写方法,试做下面的题目。
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晏 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C 2.B 3.A 4.A 5.D 6.A 7.B
8.(1)“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情景交融
(2)往昔的峥嵘岁月 谁主沉浮
9.词句由景及事,由今追昔,忆昔生情,承转过渡十分自然。开头两句,总写往事,承上
启下。“曾游”点明故地,“百侣”与上阕的“独立”相对应,由上阕写“我”与自然风景转到“我”与百侣群体的往昔生活。“稠”是对作者青年时代长期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的提炼、概括,把畅快、充实、丰盈的往事娓娓道来,心弦的鸣响如流泉之叮咚,视野胸襟开阔,感情深沉飞扬,把读者导入一个新的境界。
10.B
11.①写景观察角度多变,极有层次感。首句写近景,次句写远景,由近及远。下阕由上阕的陆上写到水上,再由地面写到天上,由下及上。
②善于抓住秋天景物的特征来写。如选取木芙蓉、黄菊两花争香斗艳表现“重阳”到的季节特征;写树,选“红树”来写;写流水,着一“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既写出秋天时令之特色,又写出秋令中景色之特征。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其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
教学准备:
教师筛选有关资料及相关录音或幻灯;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并能熟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一、导入新课: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情况?(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并补充、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教师范读,学生听,记录停顿和重音。
2、问:诗歌在写什么?你觉得诗歌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再次朗读(齐读或个别学生范读)。
4、问:把诗歌分为两节该怎么划分?说出理由。(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根据诗人感情变化来划分,从开始到“手掌沾满了阴暗”为第一部分,描写沦陷区的情况,表现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三、自主赏析第一部分,体味诗人情感: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3、总结:诗人由北向南,手掌抚过祖国大地,这些象征性事物让诗人感觉到了什么呢?[荇藻和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4、这样的情景作者在诗中进行了总的描述,是哪些句子?[“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5、朗读讨论: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讨论回答]
6、总结: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作者还使用了一种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激烈,你知道是什么吗?[讨论后明确:对比手法。家乡的美丽景象与现实、祖国的河山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凄凉形成对比]
四、合作探究诗歌第二部分内容: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贴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诗人在这里明朗、温暖的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2、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天,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哪句诗句最能抒发作者心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之情呢?[“那里,永恒的中国”]
4、这一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语言上用了比喻的修辞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5、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五、拓展练习
【第2单元第1课学生时代】推荐阅读:
小学生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作文范文07-01
三下语文第2单元教案06-14
同步训练第1单元12-13
英语选修6第2单元单词10-09
五上作业(第1单元)10-14
三年级英语第2单元试卷分析11-22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风筝11-04
小学生六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二单元知识点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