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诚信与市场经济秩序(精选8篇)
诚信伦理与市场经济互动论
诚信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展开,失信事件也在不断发生.诚信美德的缺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正确认识和处理诚信伦理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便成为现时代的重要课题.
作 者:肖娜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政治学系,广东,韶关,51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年,卷(期):2(4)分类号:B82-053关键词:诚信 伦理道德 市场经济
关键词:诚信建设,诚信危机,市场秩序
目前, 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 市场秩序的混乱, 伦理道德的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之一, 就是“诚信危机”。加强诚信研究, 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诚信与市场经济
诚信, 即诚实守信, 作为基本的道德范畴, 在人类思想史上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中国古代的诚信思想颇为丰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诚信”二字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忠义礼智信”是人们提倡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子曰:“人而无信, 未知其可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 守信义的道德传统, 留下了不少“千金一诺”、“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诚信自古即为修身立国之根本, “人无忠信, 不可立于世”等圣贤之训,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商伦理, 无疑是今天倡导诚信的重要思想资源。在西方, “爱、信、从三德是基督教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本纲领。”到了近代, 信用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守信被视为重要的德行。霍布斯将守信作为自然法的一个原则。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初期, 因为法律的不完备, 商品交易只得依靠道德良心来维系, 因而商品交换推动了诚信道德的生长和进步。
(一) 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
资产阶级思想家几近一致地将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为“契约”经济或“信用”经济。市场交易一般是通过建立契约的方式来完成, 市场主体平等自愿地接受契约或合同的约束, 分散的市场主体通过契约联接为有序运转的整体。契约体现的基本精神就是诚信无欺和恪守信用。亚当·斯密说:“商人依赖诚实公道, 不下于战争依赖纪律。缺乏诚实风气, 商业就要完蛋, 大商家就会沦为商贩。”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就揭示了诚实信用对于市场交易行为的重要意义, 他无数次强调一个信条“信用就是金钱”。日本著名法学家川岛武宜指出, 信用伦理在市场经济伦理中居于重要地位, 这在根本上是由市场交换的特点所决定的。他认为, 要完成市场交换需要以契约为媒介达成交换双方的意思合致, 而契约的形成和履行又是以交换双方的某种承诺为条件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交换的完成意味着交换双方承诺的履行, 不履行承诺, 随意毁弃承诺, 交换显然无法完成。因此, 在交换契约或买卖契约成为整个市场经济基础的情况下, “‘信守承诺’成了整个经济秩序得以维持的最根本的规范。”
(二) 诚信是维系交易双方利益的道德前提, 因此促进了市场交易的扩大和推动了经济发展。
现代市场交易不仅仅是产品和劳务的交换, 还有金融资产的交换, 可分为三种类型:实物交易、货币交易和诚信交易, 即以物易物、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以金融资产为媒介的间接交易。而以金融资产为媒介的间接交易在发达的诚信经济条件下对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的自然延伸, 使得在缺乏货币的情况下能够达成交易, 所以, 正是诚信加速了资本的周转, 促进了社会再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
可见, 市场经济由于其内在特殊规定, 与诚信有着极其密切的天然关系。历史和现实还进一步表明, 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 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没有信用, 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 就没有交换、没有市场。
二、市场秩序中的诚信危机
诚信危机是指社会中诚信道德严重缺失的状态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展, 一方面社会对诚信有极大的需求, 另一方面社会对诚信的有效供给却越来越少, 以致造成诚信危机。
在社会转型的急剧变化过程中, 突出的问题是引起是非、善恶、美丑的混乱, 传统道德出现明显的断层和裂缝。“游戏已经开始, 规则尚未制定。”“没有制度规则的社会, 是一个没有任何可预见性的极端混乱的社会, 是个纯粹偶然性支配的社会。”这时, 人们的物质欲望一旦被释放出来, “追逐金钱的活动, 在中国从未形成这样一种全民参与、铺天盖地、来势汹汹的金钱潮;对金钱意义的张扬, 也从来没有达到这样一种藐视任何道德法则的地步。在这十多年商品大潮的强力冲击下, 商品拜物观念已渗透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意识深处, 以致教养、文化水准很不相同的社会各阶层, 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 其行为方式之不道德在本质上竟没有多大的差别。”
董志强、汤灿晴认为, 从关系型治理社会向法治型治理的社会转轨过程中, 市场规模扩大和法治加强, 都对关系型治理有破坏作用, 使交易对长期关系的依赖程度下降, 削弱了基于长期关系的诚信行为, 法治加强虽可强化短期关系中的诚信行为, 但市场扩大却会弱化短期关系中的诚信行为, 加之法治建设通常会滞后于市场实践, 结果转轨时期短期关系中的诚信行为总的来说被弱化了。
物质主义泛滥, 经济伦理畸变, 制度规则缺失, 在社会上甚至造成一种“诚信者必吃亏, 欺诈者能得利”的现象和普遍心态, 这是非常可怕的, 最终导致了道德严重失范状态。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虚假广告铺天盖地;偷税、漏税活动猖獗, 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社会信用紊乱, 合同违约、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现象严重;财务失真, 作假帐, 搞两本账, 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比较普遍;建筑工程招投标弄虚作假、质量低劣的问题比较严重;在证券市场上, 各种形式的造假层出不穷, 中国股市频频曝出各种欺诈黑幕, 有些公司违规操作, 发布假信息, 弄虚作假, 幕后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 等等。近年来, 三聚氰胺、黑心棉、苏丹红、毒大米、毒豆芽、地沟油、染色馒头、家乐福价格欺诈、双汇”瘦肉精”火腿、郭美美炫富事件、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7·23高铁事故、台湾塑化剂造假、蒙牛牛奶含强致癌物质, 等等, 纷纷登场, 触目惊心。
诚信危机, 严重搅乱市场秩序, 不但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而且破坏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 会导致交易成本提高, 交易链的中断, 甚至会使企业或个人丧失在市场中生存的资格, 而且造成投资环境恶化, 败坏国家信誉, 影响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使得我国优质商品在国外也大受冲击。诚信缺失不仅给社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按照Akerlof的观点, 更为严重的代价是间接导致可获利交易机会的丧失和经济福利的下降。诚信缺失为整个社会树立了“坏孩子”的榜样, 冲击着人们对市场的信任和对政府的信任, 若不能有效根治此行为, 失信难免会突破经济的边界而向社会蔓延, 从而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 危及社会的稳定。
三、诚信建设
诚信的缺失对我国经济、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危害己是有目共睹。建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 加强诚信建设,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现代市场经济的诚信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现代信用有其自身的特点。
市场经济是必须用严密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各种信用关系的经济, 是从政府到民间在一切管理、经营、交易等活动中讲信用的经济。在传统儒家学说中, “诚”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市场经济下的现代诚信, 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境界, 而是指每一个市场主体、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道德义务, 首先是对法律、规则、契约的诚信, 这是人人都应当做到的, 是一种义务、本分、责任。同时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 也是经济主体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和理性选择。
(二) 现代诚信是建立在规则伦理基础上的, 是一种普遍主义, 而不是分殊主义的行为规范。
汪和建将“差序格局”派生出来的“熟人”间的信任称为个别主义 (特殊主义) 信任, 以区别于经由普遍的、抽象的权利规范而建立起来的“陌生人”之间的普遍主义信任。他主张在建立交易秩序的权利法律的基础上, “建立一种与权利法律激励相容的契约责任伦理”来发展普遍主义信任,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就是说, 市场经济中, 不断扩大和频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大多数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 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诚信, 不能只是熟人之间的“朋友之信”, 而是按照规则平等对待每一个与之交往的人的诚信。唯有如此, 才能使现代诚信超越传统意义上“朋友有信”的狭隘范围, 形成维系市场秩序的经济伦理, 维系社会公共秩序的公民道德。
(三) 无信市不立, 无法信不灵。
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 也必然是法制经济。信用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 需要用制度和法律的力量来保证。尽管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刑法》等法律法规都体现了诚信原则, 但是存在着诸如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小, 导致约束力弱;已有的法规执行不力, 一部分法规缺位, 从而导致一些信用活动无章可循等问题。在一个社会中, 如果规则缺失、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制裁乏力, 势必使欺诈者得利、诚信者必吃亏。而“如果一个社会总是让老实人吃亏, 那么老实人也会变得不老实, 大家都会很快增强适应能力。”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威尔逊和预防犯罪学家凯琳的“破窗理论”就是精辟的论证。如此, 关于诚信的说教本身也就会沦为一种假道学。所以,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不能停留在道德认识、舆论提倡上, 而必须落实在行动中, 建立相应的诚信道德激励约束机制, 诚信者要受鼓励, 不诚信者要受惩罚。因而, 构筑现代诚信, 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借助外在的制裁力, 使人们从其行为后果中, 感受诚信带来的快乐和违背诚信带来的痛苦———包括支付昂贵的道德成本和制度成本。各类经济主体都要守法经营, 规范契约关系, 执法部门切实加强管理, 依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经济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 大力规范市场秩序。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 同种种破坏信用的违法乃至犯罪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然而, 构筑现代诚信, 只靠外在制裁力又是不够的。还要构筑一种不是仅仅出于利害盘算的诚信, 在人们心中培育一种以守信为荣, 以欺诈为耻的道德感, 把诚信看作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去追求, 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制裁力。当然, 在制度尚不完善、讲诚信往往会使眼前利益受到某些损害的情况下, 追求一种摆脱功利主义的诚信, 需要道德先行者付出代价, 以诚信进德立业, 在全社会构筑起现代诚信体系。同时,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构建诚信社会,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还必须认真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
参考文献
[1].罗国杰、宋希仁, 西方伦理思想史 (上)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2].[英]坎南, 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
诚实信用原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法基本原则,被称为私法领域的“帝王条款”。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要讲诚实、守信用。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信用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代表国家对自由经济、民事活动进行适当干预,确保各类经济、民事主体保持诚信,确保各种经济、民事活动真实、合法、公平、公正,避免和减少风险,确保合作、交易安全,并为依法进行各种经济、民事活动和解决各类纠纷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真实可靠的证据。诚信是公证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公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证在社会信用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这都是不可争议的事实,然而在当公证机构被剥离了行政色彩,推向市场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重新探讨市场经济下诚信对于公证的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让更多的中国人富裕起来,但也应该看到的是,有很多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在日常交易中频频出现,客观上导致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欺骗,社会诚信度下降,人们开始怀疑一切。这种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充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主导生产,而不是由政府强制,让市场主导经济发展这种情况下,能够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诱发人的贪欲,求利心理。特别是当个别人在牺牲了诚信能够换取经济上的最大利益后,就会引发更多人的效仿,不诚信会渐渐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长时间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人真实的欲望难以表达,谄媚常常换来好处,诚信却令人处处吃亏的思想根深蒂固,进而使社会诚信度失衡。而不诚信的最大后果就是交易难,交易成本高,交易风险大,经济发展缓慢。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公证的作用就尤其的突显出来,也正是这样的情况才使更多的人们把希望寄托与公证。公证能够给人放心,而法律所赋予公证的三大效力更是努力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第一、证据效力。公证书具有法定的证据效力,一旦涉及诉讼,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将“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列为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之一。
第二、强制执行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不必经过诉讼程序。
第三、法律要件效力。即法律、法规规定或国际惯例或当事人约定必须办理公证的法律行为若不履行公证程序,则该项法律行为就不能成立,不具备法律效力。公证书是国际交往中各国公认的文书,它不同于一般文书,具有效力上的公示性、公信性以及适用上的普通性、跨越性。公证文书的出具,体现了不应被怀疑的诚信原则,体现在对当事人事实的一种真诚的记录。它的信誉就是公证文书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并且其效力遍于全世界。
如此有力的效力让公证成为人们信赖的标志,公证成了繁杂的交易中能够让人安心的一块净土。但同时也是一些不法之徒千方百计想要利用的工具,公证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与不诚信的人打交道,如有些审办涉外公证的当事人办理假学历,假经历、假亲属、假结婚等;还有的当事人拿着假公章、假营业执照、假证件申办经济合同公证。也有经过公证的经济合同一方当事人擅自违约,如借款人不按期还款。在一些招投标活动中有的招标单位企图以公证为幌子,事先内定中标单位等等。作为预防性的法律证明机构,公证肩负着对被证明法律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的调查、审查、把关工作,是预防纠纷的一道重要防线,而这道防线的巩固凭的就是评价诚信的公证人的诚信。
然而近年来,尤其是当武汉体彩舞弊案和西安宝马案之后,公证业的诚信受到空前的质疑。不知不觉中,公证这个靠信用吃饭的行业,开始面对诚信的流失。自公证机构改革以后,公证机构不再是国家机关,而是自负盈亏的事业法人和中介机构。进入市场以后的公证机构,既要行使国家的公共证明权利,又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一方面要坚守诚信原则,一方面又要忍受利益的诱惑。可是,利益要求最终会决定行为方式,加之无相应立法,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一暂就是二十多年,公证法迟迟不能出台,使公证行为本身就缺法可依,导致公证机构可以随意拿作为国家公权的国家证明权作换取部门利益的筹码,参与非法利益的再分配,甚至做腐败和作弊的帮凶,完全背离了公证的初衷,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加剧了社会的不诚信度。
导致这样的结果,也就是国家证明权成为商品的主要原因是:
公证市场化导致国家公共证明权利成为商品;由于从前的行政体制下的公证机构越来越不适应经
济发展,需要将其转制为自负盈亏的社会中介组织,然而改革并不是要把公证处完全推向市场,公证行为完全市场化运做,那样势必导致公证业如菜市场,国家证明权如白菜土豆般交费即与。
公证处管辖范围不明,公证处之间竞争激烈致使公信力下降;曾经一度出现没有出不了的证,什么处女公证,整容公证,爱情公证,绝食公证,只要在我的公证处办理,就绝对配合当事人的请求,服务周到,价格低廉。为的就是争取案源,与其他公证处竞争。也就是说,蛋糕只有一块,谁的“服务”好,吃到的就多,而不是分割好给每人,慢慢消化。
公证业务无法定与非法定之分,统统归于当事人自愿,公证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不去努力迎合当事人的需求,就难得到当事人的认可,更难得到这笔业务。看一些地方公证处网站上刊登的公证人员为争取业务而奔波的文章,宛如一般商品的推销,这既是公证业的无奈,也是法律界的无奈。
司法部部长张福森日前在安徽调研司法行政工作时表示,中国的公证应当实行实质公证,不能市场化。张福森指出,公证市场化,必然与公证制度的基本定性相悖,也会带来过度竞争,导致公证的公信力下降,进而危及公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必须注意防范和坚决制止。他认为,公证机构的设置、布局和公证人员的执业准入,不能由市场说了算,司法行政部门要代表国家进行调控,并发挥主导作用。要坚决遏制公证机构通过回扣、协办费等手段争揽证源的不正当竞争。
诚信正是在市场竞争中流失的,或者可以说有市场经济的地方就有丧失诚信的条件,而作为建立和巩固诚信原则的公证制度,应该立足于市场经济,又不可自身市场化,如球场上的裁判,不能参与角逐,但又不能离开球场,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又不至于偏袒任何一方。公证机构虽然不是裁判,却永远是各种交易的见证人。既要射门,又要吹哨的裁判没见过,将公证处定性为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事业机构,却又指望其执行国家职能、发挥监督作用,也同样是鱼与熊掌兼得的美丽幻想。
面对市场经济下的诚信流失,笔者认为应当由以下方式来固本防失:
第一、进一步完善公证相关法律法规,在即将出台的《公证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明确法定“必须公证”事项,把公证的业务来源在法律上加以强制,同时也是诚信保障在立法上的表现。也只有先以立法的方式确定“必须公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证的公正;
第二、明确公证机构性质,即使为事业机构或合伙制,也不能简单的推向市场,要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明确责任,从行政管理角度确保公证的行为严谨;
第三、规范证据搜集制度,同时注意公证机构对于证据搜集硬件设施的保障,减少失误,在制度上和技术上保证公证的证据合法有效;
第四、加强公证人员素质建设,推进公证员职业化进程。诚信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公证员的自身素质,只有公证员爱岗敬业,坚持法律与事实,才能在工作中作到诚信为本;
第五、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诚信教育,诚信宣传,光凭公证员公证机构的诚信,既不能成功,也不会长久。诚信其实是全社会的责任。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不可无信,公证员更是如此,公证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诚信”二字,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诚信关系着公证业的存亡,诚信不仅是个人的立世之本,也是公证的固业之根。
为了保证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根据国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精神,以清除市场障碍、加强市场管理、健全市场规则为目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骗税、骗汇、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整顿规范建筑、文化市场;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审计监督,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监察;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尽快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宽松环境,为实现省委提出的“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宏伟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二)遵循的原则。
1、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既要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又要抓紧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要着眼长远、抓紧当前,特别是要抓住一批严重干扰市场经济秩序的大案要案,加大打击力度,形成高压态势,尽快遏制经济领域中违法犯罪活动的猖獗和蔓延势头,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
2、坚持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相结合。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集中精力解决那些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以重点问题的突破,带动面上工人的稳步推进。
3、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在解决好具体问题的同时,要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查找不足,通过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调整机构、加强管理、建章立制、严肃执法等措施,从根本上堵塞漏洞。
4、坚持整顿规范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要着眼于全省经济长远发展,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加速信息产业发展,采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淘汰落后的技术设备及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生产力过剩的企业,努力培育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增强全省经济整体实力。
二、工作任务及重点
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十五”期间要突出抓好坚持不懈地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骗税、骗汇、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整顿建筑市场,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审计监督,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行为,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监察,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等8个方面的工作,并对近期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综合省情,确定我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重点为:
(一)以食品、药品、农资、建材、化妆品等为重点,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近期要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食品、药品、农资、建材、化妆品等重点商品的专项打假活动。公安、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卫生、药品监管、农业等部门要联手行动,加大对制假窝点和为制假售假活动提供运输、仓储、保管等便利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对假货批发经营者的查处和打击力度。突出查处违法违章经营,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市场和重点商品的整顿治理,规范市场主体准入行为,坚决取缔不具备经营资格的企业和黑户。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市场交易违法行为为重点,组织开展好对农资、建材、旅游、专业批发等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专项治理,联合打假,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以查处规避招标、假招标和转包为重点,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健全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增强工程交易活动的透明度,促进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强化对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及中标后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执法,实行公开招标制度,规范招标行为,依法查处规避招标和招标投标活动的弄虚作假问题,严厉打击转包、违法分包和无证、越级承包的问题。改革和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严肃查处违反法定建设程序行为,严格质量安全监督、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施工许可(或开工报告)以及竣工验收备案等建设程序,实行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
(三)以查处骗税、偷税、非法减免税为重点,强化税收征管,整顿财经秩序。在全省迅速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执行情况的检查,严肃查处会计领域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从打击涉税犯罪入手,整顿税收秩序,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要查深查透,把打击骗取出口退税专项斗争引向深入。继续查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大案要案,尤其是重点打击团伙犯罪,催毁犯罪分子的网络体系,铲除他们的活动基地和经济基础。对敏感行业和问题较多的地区,集中力量进行专项检查,并对一些群众举报较多、有影响的地区性商品交易市场实施重点检查。继续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规范社会中介组织。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规范收入分配和资金使用行为,健全财政监管机制。
(四)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要加大对经营机构的监管力度,促进金融机构依法、合法经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统一授权授信制度、审贷分离制度、独立审计稽核制度,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加强案件管理和审理工作。金融外汇的重点是打击逃汇套汇、骗汇、外汇黑市交易活动,端
掉从事非法买卖外汇的窝点和地下钱庄。进一步完善保险规章,加大现场检查工作的力度和有效性,选择重点公司、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进行检查,对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重点查处。加大保险监管力度,加强现场和非现场管理,健全和完善保险中介机构。堵塞漏洞,防范风险,减少和消除不规范行为。
(五)以查处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为重点,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依法对电力、铁路、保险、邮政、商业银行等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且限制竞争行为比较突出的垄断性行业,开展反限制竞争的专项执法活动;加强对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电讯等公用事业的经营者滥用支配地位、强制交易等限制竞争行为的监管。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是严厉查处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等行为;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的误导行为;医药购销中以及房地产等市场的商品贿赂行为。对各类非法经营的不法分子,人为制造障碍,搞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随意没收或扣押符合质量标准的商品,甚至以行政手段阻止外埠商品进入本地市场的,要按有关规定予以严惩,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顿,使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情况有较大改观。彻底清理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加强行政监察,制定有利于维护经济发展、公平竞争的有关政策,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
(六)以清理压缩音像集中经营场所,查处非法经营的网吧、游戏机房和非法出版物为重点,整顿文化市场。一是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44号)精神,坚决遏制违法活动“回潮”,继续把工作重心放到防地下、防转移、防反弹上来,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果。停止审批新的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不计原有通过重新审核的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扩大规模,不许增添或者更新电子游戏设备。二是加强对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特别是网吧、游戏机房等各类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规范管理。近期要集中开展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专项治理整顿活动,重点是治乱治散,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对于未经批准擅自开办或者严重违法经营网吧等服务营业场所要坚决予以取缔,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对网吧实行有效管理。三是坚决打击走私盗版音像制品,整顿和规范音像市场经营秩序。年内要对音像制品经营单位进行重新审核登记,并在全省开展一次音像制品市场的专项治理行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文化市场监督体系。
(七)以交通运输、煤炭、易燃易爆行业和人群集聚的场所为重点,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监察。按照行业重点和轻重缓急,加快修订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规范行业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程序。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对交通运输、煤气管道、地下商场、公共场所、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等安全问题的监督检查。建立统一、高效、职责明确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各项职责。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抓紧重大事故隐患清理。要防止和控制已经关闭的小煤矿私自开采、死灰复燃。要对全省易燃易爆场所、公共娱乐场所、危险化学品仓储、交通运输等重大危险源进行普查和监控,制定应急预案和重大事故整改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消除隐患。加强以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保证安全生产。
三、工作步骤
(一)加大宣传声势,开展重点打击阶段(从现在开始至2001年6月底之前)。一是集中力量对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食品、医药及影响农业生产的种子、农药的大案要案进行严厉打击。二是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垄断,严厉打击以啤酒封锁为主的地方保护主义。纠正工程建设中的不正之风,查处违法乱纪行为。搞好安全生产,抓紧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要抓好煤炭安全生产,整顿煤矿安全秩序,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要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普查,制定应急预案,对公共场所、娱乐场所及大型商场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整改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确保人民财产安全。三是以查处建筑市场规避投标、假投标、倒手转包、违法分包、挂靠和无证、超级承包为重点,坚决制止无质量安全监督、施工无设计文件审查、施工无许可证等违反法定建设程序行为。四是严厉查处金融市场和文化市场违法犯罪行为。整顿规范金融市场,查处假币、代币券等违法行为,严厉违规高息集资,防止出现挤兑事件。对金融诈骗行为,公安、司法机关要尽快破案,严厉打击。认真搞好文化市场的清理整顿,迅速查处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和电子游戏场所。严厉打击黄、赌、毒及非法盗版音像制品活动,坚决制止精神垃圾的传播。对以上重点工作涉及面广、数额巨大、影响恶劣、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大案要案,要进行专项打击。对违法乱纪案件无论涉及哪个方面,一经发现,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体,通过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广泛宣传和大案要案的披露及对查处工作的跟踪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和高压态势。
(二)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阶段(从2001年7月初至2002年4月)。从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整顿财经秩序、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整顿文化市场、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监察、整顿和规范金融保险秩序等7个方面,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各负其责,充分发动群众,加强全民教育,提高全民遵纪守法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制止违法违纪行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同时,组织贸易、金融、安全、建筑和文化市场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开展好自查自纠工作,对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查找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
(三)清理整顿、整章建制工作阶段(从2002年5月至2002年年底)。针对专项打击和自查自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一进行清理整顿。搞好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大对过时规章、文件的清理力度,建立健全有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建立以行业自律、新闻监督、群众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监督体系,强化社会监管,为全省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真正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省里已成立由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先民为组长,张成义副省长、王振川副省长、省政府顾问索长有为副组长,省经贸委、计委、农委、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建设厅、交通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新闻出版局、财政厅、国税
局、地税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厅、公安厅、安全办、哈尔滨海关、省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省外经贸厅、监察厅、审计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政府法制办、省体改办、省政府金融办、省政府研究室、中国证监会史学特派员办事处、中国保监会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省烟草专卖局、供销社等33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检查、协调和情况综合。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做好组织、检查、协调和情况汇总上报工作,每周至少出一期简报,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反映进展情况。各地市、省直各有关部门都应配备得力人员,负责搞好本地、本部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
(二)建立健全责任制,狠抓工作落实。为了保证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顺利开展,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题推进组(工作任务见附表)。各地市和各有关部门也要根据省里的统一安排部署,确定相应的推进机构,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负起责任,积极组织推进。同时,要建立健全工作分工负责制度,把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一抓到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需要方方面面的紧密配合。特别是在查处跨地区、跨行业的违法违纪工作中,无论是牵头部门,还是配合部门都要从规范市场秩序、改善全省经济发展环境的大局出发,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坚决杜绝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齐心协力地做好此项工作。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跟踪问效。建立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联系制度,通过召开各责任部门联席会议等形式,定期听取各专题推进组的汇报,沟通工作进展情况。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领导小组还将组织专人深入现场,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并将结果作为工作考评的一项重要依据。各专题推进组要将工作情况以书面形式及时报省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对完成目标任务的将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的将在全省范围内通报批评。
(四)开展专项举报工作,深入揭露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和社会监督。各地、各部门都要尽快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设立举报中心。要建立严格的专项举报和受理投诉责任制,明确受理程序、时限要求和完成质量。坚决制止以罚代刑。消费者协会等社团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受理消费者投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抓紧建立举报奖励制,奖励举报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有功人员,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扩大发现案件线索。
(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执法水平。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政治思想和法制教育,搞好执法队伍廉政建设,切实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下大力气,抓好治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做到依法行政,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对于执法人员执法犯法,给违法分子通风报信、包庇、纵容违法分子的,要依法从严查处。
关于自觉遵守与维护内蒙古自治区建筑市场秩序的承诺
为了维护内蒙古自治区建筑市场秩序,规范施工企业的建筑行为,本企业自觉遵守国家和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并郑重承诺:如果在交易、施工、质量、安全等方面发生下列行为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自愿退出内蒙古自治区建筑市场。
1、拒绝接受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的正常监督管理;
2、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3、投标过程中弄虚作假、串标、围标,扰乱有形建筑市场正常秩序。
4、因欠薪而引发工人聚集上访事件;
5、不按时参加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参加的会议,不按时报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报送的报表;
6、企业负责人、经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办公地址、联系电话等发生变更逾期不办理变更手续;
7、其它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法定代表人签字: 单位公章:
作者:田雨 吴俊发布时间:2006-05-26 10:09:58
记者25日从正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获悉,人民法院将对发生在医药购销、政府采购等领域的商业贿赂犯罪,依法予以严惩。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姜兴长强调,对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商业贿赂犯罪行为,特别是发生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的商业贿赂犯罪行为,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插手商业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受贿犯罪和为获取交易机会向国家工作人员、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行贿的犯罪,要依法予以严惩,坚决遏制商业贿赂蔓延的势头。
姜兴长说,最高人民法院已向全国法院发出通知,对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做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各级人民法院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治理商业贿赂的重大意义,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对起诉到人民法院的商业贿赂案件,依法及时审判。
姜兴长指出,要特别注意正确把握政策界限,严格依照刑法的规定,注意区分犯罪与一般违法违纪违规的界限,区分犯罪与正常的商业活动的界限,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为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诚实信用,作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道德基础,其本意首先应该是人的行为规则、行为要求,规范并指导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讲求诚信,以善意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民商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一道德的标准逐渐在法律中加以表达,通过“道德的法律化”上升为法律的基本要求,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人称之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是有形的“法律之手”之外的无形的“市场之手”。在现代民商法等私法领域更是将诚信原则奉为“帝王条款”。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公法和私法领域出现了双向互动渗透的趋势,一方面,物权绝对性和和契约自由受到限制,私法自治的空间大大缩小,公法规范不断侵入私法领域,以弥补传统私法调整的不足;另一方面,大量的私法调整方式被引入到公法领域,以弥补公法调整的不足。可以说,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私法的重要原则和规范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公法领域,并得到广泛适用,也是加强和完善公法调整方式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诚信原则在建立税收信用中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税法是以税收法定原则作为基本原则的,它强调外在形式的客观性和法定性,但税法的适用同样不可能是机械的。法条的文义需要解释,法律漏洞需要填补,争议的事实需要认定,等等。①所有这些都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法律适用的公平、公正,而诚实信用恰恰符合这样的要求。同时,在税收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的今天,当现实生活中偷税、漏税、骗税等各种有违诚信甚至违法犯罪事件屡屡发生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诚信这一私法调整手段在治税中的作用。在税法所不能及的地方,通过诚信观念的倡导,教育和培养公民养成自觉纳税的行为习惯,使自觉纳税、诚信纳税的观念深入人心。因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税收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诚信。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依法治税,也要倡导以德治税,在建立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之外,引入诚信这一道德标准,并以此来规范、指导、约束征纳主体的行为及其他涉税主体的行为。可以说,依法征纳税是对征纳税双方低层次的要求,而诚信征纳税是对征纳双方高层次的要求。在依法征纳税的前提下,引入诚信原则,以降低征纳税双方由于不信任而增加的各种成本,并增进征纳税双方和其他涉税主体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从而推动我国依法治税的进程,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目前因诚信缺失造成的在税收信用问题
目前,由于社会道德状况的总体滑坡,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诚信缺失问题都显得比较明显,甚至有的还相当严重,严重地影响到了国家整体信用水准。具体到税收征纳过程中,由于征纳税关系主体缺少必要的诚信原则,信用状况也不容乐观。
1.从纳税人角度讲,税收信用观念还很淡薄。受利益最大化的驱动,许多纳税人对税收强制参与其收入分配的利益调整机制仍有明显的不适应,很少有人自觉足额缴税,不少纳税人都是抱着“税收能少缴则少缴,最好不缴”的思想。“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观念和风尚还未形成。
2.从征税诚信方面看,由于税收政策不尽合理,甚至有的还明显不符合实际,加上税务机关违章办事,执法违法甚至以税谋私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纳税人的诚信纳税的积极性。
3.税收中介诚信急需规范。税收中介机构是推进社会信用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信用程度关系到全社会的信用建设进程问题。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代理机构、税务代理人却惟利是图,打擦边球,帮企业隐瞒报税。有些公司甚至与税务机关内部人员勾结,损害国家利益。
此外,由于政府部门在财政开支中缺乏一定的透明度或正当性,不能让纳税人充分认识和理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种税款使用中的诚信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纳税人的积极性。
三、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之所以在税收信用方面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立法上的空白影响了社会对诚信原则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在诚信法制方面的建设几乎是空白。虽然民法领域已经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条重要原则上升到法律规范的高度去要求,但也只是作了原则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的规定,对行为人并无实际的约束力。在税收信用制度方面,虽然近两年对诚信原则的呼吁之声渐涨,但由于诚信原则本身与税收法定化等原则毕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需要解决,也还未到将之提升到法律去规范的程度。就纳人税收信用建设而言,目前也只是出台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激励惩戒、监督管理等配套措施尚不够完善,虽然《办法》中对A、B、C、D四个等级的纳税信用单位明确了相应的激励惩戒管理措施,但不够完整具体,尤其对A级纳税信用单位的激励力度不大,激励效应不明显,对失信惩戒措施也显得乏力,难以达到惩戒失信行为的目的。
2.税法宣传力度不够。一方面宣传过分强调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忽视了对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一本质的宣传,不能体现税收强制性中人性化的本质内涵。这样的宣传教育方式容易在征纳税双方或者纳税人和国家之间形成对立情绪,对税收目的缺乏认同的纳税人自然不太容易做到自觉纳税、诚信纳税了。另一方面,对查处涉税违犯罪案件的警示宣传教育不到位,对欠税和偷逃税款的纳税人没有形成定期公告、曝光的机制,不能有效惩戒纳税人的失信行为。
3.缺乏必要的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者至今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惩戒机制,致使一些纳税人和中介机构敢于失信,不惜以牺牲信用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各种短期行为普遍存在并有蔓延的趋势。
(二)对策
任何一个社会的诚信体系的建设,都是在政府积极引导下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程。加强税收信用体系的建设也是如此,需要征税、纳税、中介机构三方共同努力,营造一种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纳税人诚信纳税,中介机构监督维护的税收信用机制。1.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道德体系和诚信法制建设。要通过宣传教育,使“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以诚信原则为核心的道德评价标准,必要的时候将道德标准法律化,用以规范社会生活中一切经济主体之间的行为,使人们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2.加强税法宣传的力度,要使全体公民充分认识到依法纳税和诚信纳税的重要意义,要把对依法纳税和诚信纳税意义的认识提到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高度,要把诚信纳税与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共建小康社会联系起来。加强税法宣传,要让广大公民充分认识到执行税法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是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的治本措施,是提高税务部门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认真贯彻温家宝总理关于加强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宣传教育的重要指示,要把税法宣传与文明执法、纳税服务结合起来,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加强税法宣传,要使广大公民牢固树立依法纳税、诚信纳税、及偷税漏税违法的观念,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诚信纳税的税收法治环境。以我国加入WTO三周年为契机,坚决恪守我国在税收方面的承诺,维护大国形象。建立、健全政府诚信体系,特别是建立税收信用体系,使纳税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有可外预见性,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友善、和谐的纳税氛围。
3.加强税收立法,政府更要做税收信用的表率。可以说,依法征税是诚信纳税的前提。而要做到依法纳税,首先必须要法可依,即要建立以税法为基础的税收法律体系,树立税法的法律权威。税收立法是依法治税之本。它不但决定税法的形式,也决定税法的本质,税收立法是税收执法、司法和守法的依据②,因此,制定详细、完善的税收立法规范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政府还要加大税收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健全真正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税收法律体系。此外,政府在税收执法过程中也要讲求诚信,也要依法办事。尤其是税务部门,要做到透明办税,让纳税人交明白税、放心税,既要做到应收尽收,又要坚决不收过头税,做依法诚信征税的典范。
4.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纳税人信誉评价管理系统,建立税收信用数据库和信用破产惩戒等机制。
其次,还要建立破产惩罚机制或与商业诚信挂钩的机制,发挥税收信用的效力。例如在日本,对付不诚信纳税者充分体现在违法处罚上。而我国在处理税收失信时,也应该多管其下,除建立税收信用破产机制外,还要与商业信用挂钩,进行全方位的诚信破产惩罚,使得失信者丧失生存空间。
5、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中介信用机制。中介机构一是要自觉加强从业人员的诚信道德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二是要准确定位,明确诚信才是自身生存发展的资本。财政、审计部门也要通过日常的检查和重点抽查等形式,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行业监控。对失信和弄虚作假的中介机构要予以曝光、通报、取缔,加大查处力度。
综上所述,诚信原则,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和准则,在税法上引入并妥当适用,是对税收法定主义的有益的补充。有了诚信原则,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将会更完善;有了诚信原则,征纳双方的关系将会更融洽;有了诚信原则,我国的投资环境将会更完备。据此,我们对国家税务总局近两年将税收宣传月的主题确定为“诚信纳税,利国利民”、“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也就不足为怪了。
「注释」
①侯作前,《论诚实信用原则与税法》,原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总第69期,2003年8月;
②刘剑文、沈理平,《立法法与税法的两个问题》,原载于《税务研究》2001年第7期;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和学习国家和省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全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刚才史书记在部署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全市社会治安工作的同时,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马上朱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就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关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中央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抓好这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关键是思想要统一,认识要到位。
第一,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看,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十分必要。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和保证。随着“九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状况,某些方面和领域还相当严重。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经济,如果继续允许地区经济封锁,全国统一大市场就不能建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就会受到削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法治经济、信用经济,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也使各种市场信号受到严重扭曲,如不严厉整治,就不可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
第二,从巩固和发展国民经济良好势头的要求来看,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非常迫切。当前,我县社会经济运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秩序混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坑害消费者的行为屡见不鲜;市场交易不讲规则,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现象严重,偷税、逃税、抗税等不法行为及财税工作以权谋私行为尚未杜绝;建筑工程招标中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文化市场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安全生产隐患没有完全消除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彻底解决,就会影响致到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守法经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扼制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还会严重损害对外开放形象和国际信誉,破坏投资环境,削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直接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只有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才能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国民经济来之不易的重要转机得到巩固。
第三,从实践“xxxx”重要思想的要求来看,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集中反映。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放任假冒伪劣商品横行、建设工程质量低劣、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安全事故不断,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得不到保证,人民群众应该从经济发展中得到的实惠也就得不到体现。可以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贯彻落实xx同志关于“xxxx”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站在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和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高度,增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乡镇、各部门只有按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迅速大张旗鼓地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下决心解决那些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才能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明确工作任务,确保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明显成效
陈震宁市长在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讲话中强调指出,当前工作要着重从三个方面取得突破,即:打击制售危害群众生命健康的假冒伪劣商品的犯罪活动;坚决杜绝造成重大事故隐患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税收征管,整顿金融秩序。这三个重点前两个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搞得不好是要出人命的;后一个是财政金融秩序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这三个问题也是社会反映强烈、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我县各乡镇、各部门要围绕这三个重点,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和市政府的有关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当前我县要从以下七个方面的入手,扎实开展工作:
(一)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制假售假,直接危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群众所深恶痛绝。这些年我县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假冒伪劣商品和制假售假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取得一定成效,情况有所好转,但面临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必须进一步加大联合打假力度。打假的重点主要是食品(包括肉类、酒类)、药品、种子和农资(包括化肥、农药)、棉花、食盐、卷烟、一次性输液(输血、注射)器、汽摩和农机配件、建筑装璜材料等。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商标假冒侵权行为的治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抓好对明令淘汰产品和无许可证产品的打假工作。坚决查处生产销售无许可证产品,以及转让、伪造、假冒生产许可证的违法行为。
(二)强化税收征管,严肃财经纪律。近几年来,我县税收跑冒滴漏现象及抗税、逃税等案件时有发生,越权减税、免税、缓税或“先征后返”的现象也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税法的威严。财务资料失真,企业会计报表水分大,资产严重不实,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较为普遍。针对这些问题,要继续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加大税务稽查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偷税、逃税、骗税、抗税以及其他涉税犯罪行为和各种涉税犯罪活动。积极推进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与监督。推行预算内外资金综合预算和“票款分离”制度,保证达到“两个%”,坚决取缔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行为,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扩大和完善会计委派制度,加强对重大项目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强化监督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三)规范市场主体准入机制,整顿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当前,企业无证照经营、超范围经营、许可证和合格证不齐全等经常出现,以次充好、以虚假广告诱导消费者的现象比较普遍,利用垄断地位质次价高服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程序,确认市场主体资格,坚决取缔无证照经营和“三无”企业,依法加强对已准入的市场主体的监管和考核,坚决查处违反登记管理法规的行为。对医疗等特种行业的准入,要从严审批。尤其对烟花爆竹、化学危险品经营企业、成品油经销企业、有关中介机构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对坑害消费者的要依法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对虚假广告发布者和发布媒体依法进行处罚。
(四)强力推进文化市场整顿。净化文化市场,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特别是对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县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经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特别是以音像出租、电脑培训、网吧等各种名义,利用计算机从事经营性电脑游戏的活动相当普遍,特别是在校园周围不少含有不健康甚至色情、暴力、反动等内容,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必须下大气力进行整治。对娱乐服务场所要继续实行压减政策,依法取缔无证照和证照不全的文化音像市场经营单位。加强对电子游戏经营的监管,对非法经营有害网吧、游戏机房等行为要依法惩治和取缔。坚决查缴淫秽色情、盗版、反动、“ ”xx等各种非法出版物,力争使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在较短时间内有根本好转。
(五)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建筑市场混乱是导致建筑质量低劣的重要因素。如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串通投标、哄抬标底,以及转包、违法分包、签定阴阳合同、地下合同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逃避应有的监督。因此,必须把建筑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治乱从严、标本兼治”的原则进行整顿和规范,所有招投标行为,都必须依照《招标投标法》和省、市有关规定进行。坚决制止规避招标、虚假招标、转包、违法分包、无证和越级承包工程等不法现象,严惩招投标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切实加强对工程中标后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管,对造成工程质量低劣的施工单位必须追究负责人及其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造成人身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六)强化信用观念,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确保金融的安全稳定,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金融诈骗、不讲信用、恶意逃废债务特别是银行债务、欠债不还等现象在不少企业中一定程度存在,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势必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势必影响经济有效运行。因此,必须从信用这个源头抓起,标本兼治,切实规范金融秩序。要增强全民的信用观念,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信用制度,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逐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信用体系。要坚决制止企业逃废债务。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法院、公安、工商、税务和金融机构要严厉制止,情节严重的,要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要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各种形式的金融犯罪。
(七)强化安全管理和安全监察。当前我县交通运输、公共聚集场所、集贸市场、工矿企业、学校、建筑等行业和单位还存在不少隐患,特别是最近我县接连发生几起安全事故,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使各种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当前要对交通运输、煤矿、建筑、公共聚集场所、学校和烟花爆竹、易燃易爆物品(含化学危险物品)、锅炉等,开展重点专项治理,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查找安全隐患,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国务院的规定,严肃追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行政领导责任,对疏于管理、玩忽职守、造成重特大事故的责任人和有关领导,包括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必须依法、按规追究其责任。
三、切实加强领导,形成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整体合力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群众参与程度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整治力度,上下形成合力,确保顺利实施。
一是加强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已经成立“连云港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全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县里根据市政府的要求也将相应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小组,设立精干的办事机构,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和督查工作。各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加强领导,全面检查了解各项整顿和规范任务的落实情况,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提出工作方案,协调有关部门抓好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确保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二是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齐抓共管。经委、工商局、质监局、公安局、文化局等部门要根据这次会议的部署,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抓紧制定方案,落实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对于涉及多个部门、责任一时不明确的问题,要及时研究,明确在各个环节上不同部门所应承担的职责。同时,各有关部门都要主动配合,积极参与,不得推诿扯皮。对那些涉及面广、数额巨大、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要一查到底。对屡教不改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依法从严惩处。要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的作用,教育、监督、约束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是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是市场的参与者,也是市场的监督者。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支持。对群众在消费过程中权益受到损害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处理。有关部门要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经营者积极举报,扩大案源,实行全方位的社会监督,使违法违规行为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应有惩处。要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提供重要线索、使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及时得到查处的举报有功人员进行奖励。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整顿工作,组织精干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广泛宣传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工作成效,运用以案说法等形式,形成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强大舆论声势。
四、正确处理整顿和发展的关系,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在规范中整顿,在整顿中规范,通过整顿和规范,使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根本好转,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我县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同抓好当前工作相结合。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我们始终必须坚持的主题。今年是实施“”计划的第一年,必须围绕高起步、开好局的要求,努力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因此,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同时,必须一着不让地抓好全年的经济工作。做好增加投资、促进消费、扩大就业、开拓市场、农民减负增收等方面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对各项改革,要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正确把握各项政策措施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对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做好过细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二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是我县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当前市场经济秩序中出现的问题,与经济结构不合理有着很大关系。因此,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也要注意围绕经济结构调整来展开、来实施。坚持把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市场监管与企业自律结合起来,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引导,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手段,加快发展优势产业、优势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淘汰那些设备和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产品无市场的企业。通过这些措施,既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又从根本上铲除假冒伪劣商品生存的土壤。
三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同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相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依法办事、严格执法的过程,防止出现那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实行政企分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把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精力转到监管市场运行、维护市场秩序上来,转到建立健全有效管理监督市场经济秩序的机制和制度上来。特别是要不断完善质量和安全监督制度,使监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着眼于引导和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认真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全面建立有效的执法机制。通过加强管理、建章立制、严肃执法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论诚信与市场经济秩序】推荐阅读:
论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建设06-17
农贸市场诚信经营内容10-01
医院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07-09
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问题01-08
规范市场秩序06-08
市场秩序管理办法06-25
整治城市出租汽车市场秩序12-29
论诚信和善意的谎言550字作文10-06
关于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实施方案10-26
整顿和规范医疗广告市场秩序活动工作汇报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