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连环画教学设计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贫、穷、布、亭、苞、莹、神、省、始、灰”10个生字;认识部首“贝字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苞、莹、贫、贺、布、灰”。继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第二节。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王冕的画画得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
重点和难点:
1、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词语。
2、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王冕的画画得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
教具准备:
荷花池的录像或照片、图片、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积累好句。
1、看照片或录像,练习说话:(出示照片或观看录像)照片中有什么?美吗?谁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指名)
2、出示荷花句:你们能用上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不错。但老师总觉得还说得不够美。我这有一段话,自由地轻声读读,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它写得美吗?(出示:一个夏天的傍晚,突然乌云密布,下了一阵大雨。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有十来枝亭亭玉立的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晶莹的水珠滚来滚去。)
3、品词品句:美吗?你觉得它哪里写出了荷花的美?
(1)随机教学
第二句:
理解“满湖通红”:(有条件可播放录像)夕阳的余晖把天空染红,美丽的云彩倒映在湖中,就给人满湖通红的感觉。谁能通过朗读来表演这种美?指名、全班。
第三句:
①亭亭玉立的荷花:教学“亭”,正音。(出示词语、图片)你们看,荷花细长又挺拔,这就可以说是“亭亭玉立”。
②花苞上清水滴滴:学习“苞”。(出示荷花照片)看着照片,这就是花苞,花没开时包着花骨朵的小叶片。你们瞧,雨水正一滴一滴往下滴呢!
③晶莹的水珠:教学“莹”,正音。看图理解“晶莹”是指光亮而透明的物体。
小练习:以下哪些词语可以用“晶莹”来形容,用直线连起来。
晶莹 露珠
宝石
书本
玻璃
黑板
珍珠
泪花
④指名读第三句。男女生比读。全班读。
4、指名连起来读这段话。“乌云密布”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说。(形容天空被乌云笼罩着,快要下雨了)这个字“布”你们记住了吗?这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是 ,里面是 。
6、齐声读荷花句
7、小组内练习读荷花句。
8、出示:一个夏天的傍晚,突然 。大雨过后, 。湖里 。
(1)根据提示自己练背。
(2)能背的小朋友站起来背一背,不能背的看黑板读一读。
9、这样的美景我们除了拍摄下来或文字表达出来外,还能用什么办法把它留下来?
10、指名说。画下来是个好主意,但要把它画得逼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有人就做到了。瞧,这就是他画的荷花图(出示:荷花图),美吗?他就是元朝著名画家——王冕。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有关王冕学画荷花的故事。
11、出示课题:36王冕学画
齐读课题。
说明:
通过欣赏荷花照片,背诵描写荷花的句子,来感受荷花之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再将王冕画的荷花图与之相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王冕的画技精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尤其要读准生字的字音。
2、开火车每人读一句。要求读准了文中的轻声:“心里想、要是、多好哇、画下来、省下来、摘下来” 。
3、教学生字:
(1)小组自学,学习生字。
①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
②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③小组合作,巧记生字。
4、交流:
①查字典大比拼:“笔 省”
②“贫、穷”:a、“贫”字正音,b、认识“贝字底”,c、理解“贫”就是穷的意思,d、理解贫穷的意思
③“神”:a、正音,b、理解“出神”就是因精神过度集中而发呆。
④“始”:a、正音,b、说反义词。
⑤“灰”:书空笔顺,注意第一全是“横”。
说明:
这一环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基本功,如: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读准轻声等。只有长期地坚持这样的训练,才能为学生日后的阅读扫清障碍‘
三、学习课文,揭示过程。
1、听课文录音,思考:你对王冕有了哪些了解?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随机:
句子 学生自悟 师的指导
“从前,有个人叫王冕”。
王冕是古代人。
王冕是700多年前的人。
“他七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贫穷。”
“王冕只读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
王冕是个穷苦人。
①古时候基本靠男子挣钱,父亲早逝,家境就贫寒了。
②指名读,指导读好“只…..就…… ”
③全班齐读
“他一边放牛,一边找些书来看。”
“王冕用平时省下来的钱买了画笔、颜料,又找来些纸,学画荷花。”
王冕虽穷,但热爱读书。
①在没有书本,笔墨的情况下,想尽办法来读书,画画
②全班齐读
“王冕看得出神,心里想,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多好哇!”
王冕做事专心。
①只有观察得仔细,才能把画画逼真。
②指名读好感叹句
③背诵句子。
“开始他画不像,可是不灰心,天天画。”
王冕很刻苦。
①说话训练,当他画不像的时候,他会怎样鼓励自己呢?
出示:开始他画不像,可是不灰心,他对自己说:“ ”,继续天天画。
②指名朗读。
③全班齐读。
说明:
文中的这些语句看似浅显,学生好象能理解。但那样的理解实质是表面的,朦胧的。只有通过教师细致地朗读指导,适时地补充课外资料,为学生创设情景,才能使学生走进教材,真正理解王冕画得好是勤学苦练的道理。
2、王冕就这样画了几个月,(出示句子:那纸上的荷花像刚从湖里摘下来一样)指名读。全班读。
3、学到这儿,你们明白了吗?王冕为什么能把画画得如此成功?
4、师总结:同学们,任何一个学有所长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比别人高明的,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比常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学,学习的时间愈长,下得功夫愈深,所学的也就愈精。这就是我们从文中得到的启示,让我们一起齐读全文。
四、复习巩固,说话练习。
1、(出示:“小兔采蘑菇”插图)你能看着画面说几句话吗?
2、指名说
3、同桌练说
4、指导书写:苞、莹、贫、贺、布、灰
“苞、莹”:要注意上小下大。
“贫、贺:“贫”字的第一、二笔为“八”字,而“贺”字的上半部分要靠得紧一些。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 以不带拼音、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 介绍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六幅图对应六段文字, 每幅图都配以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图文并茂, 充满童趣。
一、借助“连环画”, 串故事情节
连环画课文一般内容较多, 故事性强,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他们的识字量不多, 阅读能力又亟须进一步的提高。那么, 如何根据连环画课文的特点, 帮助学生在欣赏连环画的过程中梳理课文内容呢?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借助“连环画”读通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说一说, 读一读。
第二步:借助连环画说故事内容。
教师将六幅图呈现在大屏幕上, 请学生看着“连环画”有序地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课文中的六幅插图连起来看实际上是描述了整个故事情节。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巧妙地借用了课文中“连环画”的这一特点, 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画面中一边通读课文, 一边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长文短教, 这样的教学就像小朋友看图讲故事一样轻松愉悦。课文中的一幅幅插图不是孤立的, 而是连环式的有机整体。这样的教学保证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还可以避免小朋友因刻意记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而把“小蝌蚪是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的变化过程颠倒过来”的错误, 从图到文又从文到图反复整体阅读, 让学生非常清晰地了解了小蝌蚪的成长经历。
二、聚焦“连环画”, 品人物特点
本文中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和变成青蛙后的外形特点有着天壤之别, 而且小蝌蚪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时, 身体悄悄地变化着的。这一现象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 但对于城里的小朋友来说感觉特别的神奇, 甚至有些不可思议。关于小蝌蚪成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连环画非常巧妙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连环画”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感受它们前后变化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时, 首先, 请学生“逐一细看‘连环画’, 说说小蝌蚪的变化”, 学生边看画面边从课文的语言中发现了小蝌蚪的样子是“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后来发现长成青蛙时它们的样子是“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前后画面和文字的对比,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极大, 而且特点鲜明。其次, 教师让学生“连续性地阅读‘连环画’, 找画描写小蝌蚪形体变化的句子, 填一填小蝌蚪的变化”, 画面与文字双轨进行的阅读强有力地刺激了学生的阅读感官, 学生通过画一画、填一填, 再一次生动地感受小蝌蚪慢慢的变化特点以及成长的过程。
另外, 我们还可以借助于“连环画”, 通过情景表演和对话朗读的方式表现人物的特点。比如, 看看图上的蝌蚪, 谁能用上“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这些短语有顺序地介绍小蝌蚪的样子?谁能边想象边做动作来表现小蝌蚪可爱的模样?也可以看图分角色朗读, 在小蝌蚪跟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的对话中, 感受与表达小蝌蚪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和情态。
三、活化“连环画”, 赏语言微妙
本文是一篇美好的、充满童真的科学童话, 教师教学时该如何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性、情趣性、科学性呢?为此, 本课识字教学突显画面创设的语境来感受语言的秘妙,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课文有两处对小蝌蚪的样子和青蛙妈妈的特点的精彩描写, 如何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用词的秘妙:叠词、色彩词及动词的准确运用。例如教学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叠词时, 教师出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并提问:仔细看看图, 再读一读句子, 说说介绍蝌蚪脑袋和尾巴的时候用了哪两个词。 (大大的, 长长的) 如果让你做一做, 大大的脑袋, 你会怎么做? (指名一生做动作) 长长的尾巴呢?你怎么边读边表现? (学生边读边做) 接着教师请学生比较读“大大的脑袋, 长长的尾巴”和“大的脑袋, 长的尾巴”有什么不同。最后通过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小蝌蚪的神态、动作, 想象它的语言, 猜猜它的心情, 并关注叠词用法, 边练习朗读边表演小蝌蚪可爱的样子。同样, 课文中色彩词及动词的运用也相当巧妙。“蹲着”“披着”“鼓着”三个动词和“碧绿的”“雪白的”色彩词的结合将青蛙妈妈的样子刻画得惟妙惟肖, 让学生做一做动作, 再用上色彩词说一说画面上青蛙妈妈的特点, 从而享受课文语言的美。
四、巧用“连环画”, 破教学难点
课文插图是教材编写者为了更好地诠释课文内容而编排的与课文文字内容相应的、直观可感的图画, 是与课文的语言形象融为一体的, 是学生解读文本的窗口。
在教学中, 一年级小朋友对“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就迎上去……”和“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 连忙追上去……”两句中的“迎上去”“追上去”的理解不是很清楚, 对“迎上去”一词的理解甚至是含糊混淆的。怎么让学生理解“迎”与“追”的不同意思呢?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连环画二与三的情景画面, 看看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相遇时的位置特点 (一个画面是小蝌蚪面对面问鲤鱼妈妈, 还有一个画面是小蝌蚪游在乌龟的身子后面问) 非常重要。笔者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课文里写谁‘游上去’呢?为什么对鲤鱼阿姨用‘迎上去’而对乌龟用‘追上去’呢?秘密就在图上呢, 我们一起去找找。”学生很快就从图上发现了秘密, 同时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意思。巧用课文画面的内容不仅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非常直观地诠释难理解的词意, 也可以让学生在一“迎”一“追“之间, 感受小蝌蚪的身体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成了一群小青蛙, 和妈妈一起去捉害虫, 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一、师生共画,理解诗意
《村居》这首诗语言浅显、音调流畅、颇有情趣。全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村居》每一句诗就相当于一个画面,师生可以共同合作互动,为每一句诗配上一幅画。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取诗句中重要的情景,学生在思考提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句中关键字词的意思,感悟到了诗句的意境,从而将脑海中勾勒的画面通过自己画笔展现出来。例如《村居》的首联,教师可问:“小朋友们通过朗读,在‘草长莺飞二月天中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诗人,看到了这幅画面,你会在这幅画中画些什么呢?”学生在诗句中找到关键的字词“草长莺飞”,他们知道要画上青草和莺在飞舞,也能够从“莺”的字形中猜出它是一种鸟类,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莺”指的是黄鹂鸟,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能记住诗句中这些字的意思了。完成好第一幅画,进一步深入理解,“结合诗句,从我们画的画中,你猜想这是什么季节呢?”学生从“草长莺飞”、“二月天”知道这是一幅初春的图景。通过这样的师生共同作画的方式,四幅图与四联诗句所绘图景一一对应相连,就如同连环画一般,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将《村居》勾画成一派动态的生机勃勃的乐春之景。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诗画对应,背诵古诗
以往学生背诵古诗,更多地停留在被动的死记硬背,同时也缺乏了诗中情感的表达。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的记忆是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向词的抽象记忆发展。因此在师生同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利用完成的“连环画”,学生根据每一幅画面的提示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边思考画面,唤醒对诗句配画的记忆,再一次加深了对古诗中字词意思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将古诗背诵出来。这是一种带有思考理解和感情体悟的有意义形象记忆。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他们乐意在自己所作画的基础上去有意识记古诗、背诵古诗。有意识记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的识记活动,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有意识记的能力,将被动变为主动,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诗画结合,想象说话
在充分入画入诗的基础上,根据所作图画,结合古诗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连环画环环相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故事性,让学生诗画结合,想象说话,启发他们去寻觅、补白,相当于看图说话的训练。学生根据每幅画画面结合对诗句的理解,用一句话说说画面的内容。“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清单幅图的内容”是低年级说话训练的起点、基础,为今后学生观察、写话能力的培养作了准备。教师可以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例如:教师可给出一定的句式来完成想象说话。在什么时间,( )的黄鹂鸟在( )的草中干什么,这些黄鹂鸟叽叽喳喳,它们在说些什么呢?( )的杨柳在春风的吹动中,好像在( )。这样,学生在一定的提示下就能较为完整地表达说话了。通过如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就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初春的村庄,感受了春天的生机和孩童放风筝的快乐,既是对诗的学习的一种拓展升华,又是对这首古诗的一次再记忆、再学习。
“连环画”式的古诗教学通过师生同画,理解诗意;诗画对应,背诵古诗;诗画结合,想象说话这三个环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新的方式尝试去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以新的充满童趣的方式去带动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古诗,爱上古诗。
孩子们第一个选中的就是“满湖生辉”,我问他们,学习生词有什么办法呢?屈竞优站起来,读出了课文的原句“夕阳照得满湖生辉”。我顺势一推,要想了解新词的意思,可以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接着用自己的动作和语言带着孩子们想象夕阳红霞映照下的湖面会是怎样的,孩子们能够说出荷花更鲜艳了,湖水像被染红了一样,我补充一句,闪闪发光,让我们的眼前一亮。接着我出示了一幅图画,让他们更加形象地体会那种光芒耀眼的感觉,甚至有人说,红霞映得湖水好像着火了一样。是啊,多么灿烂的景象啊!让我们一起读出“满湖生辉”的景象,一下子恍如身临其境。
孩子们在选择“滚来滚去”的时候,我指导孩子们同类积累,运用语句来描述,“这是我们熟悉的词语,他还有许多好朋友呢!”孩子们说出了许多“——来——去”的词语,并能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词语运用练习,那就没有什么说的,这个词语早就是孩子们词语宝库中的了。让孩子们明确同类积累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在孩子们学习“清水滴滴”的时候,有的孩子在前面学习的启发下,已经知道要读文、看画了,于是,这个词的解读就变得很简单了,接下来就是运用考核:你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到“清水滴滴”的景象?熊志恒说到了秋天的露珠,这不就是迁移运用吗?我只要告诉孩子们,我们学习的词语总能在生活中很好地运用,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学会了!
在孩子们学习“出神”的时候,学习词语已经完全自主了,吉昊模仿着“出神”的样子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看呆”了,原来表演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词语啊!薛思彤告诉我们“入迷”也是这个意思,原来只要找个近义词也可以帮助理解啊!看,这种种的方法就这样综合交错,孩子们的能力就这样稳步提升。
孩子们的智慧激发了我,当我把课文中的生字融入一段新的语句考核字词认读的时候,孩子们又问道“快乐无穷”的什么意思?张晨晖说,就是快乐太多了,没个完。是啊!赏荷花很快乐,采荷花很快乐,比荷花很快乐,插荷花很快乐,简直就是快乐无极限!当赵博宇问到“阵阵清香”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告诉他:“你现在就站在开满荷花的湖边,一阵风吹来,刷——有一阵风吹来,刷——”屈竞优迫不及待地说:“就是一阵接一阵的风把花香吹到你的鼻子里,这就叫‘阵阵清香’。”看来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学词的快乐了!
庐江县万山镇明德小学 高洁
设计理念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为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不是单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贴近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意图让学生了解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农民画具有大胆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表现手法、鲜艳的色彩和饱满的构图等特点。农民画与儿童画从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它利于儿童理解和模仿,从而学习农民画从生活中取材的特点,鼓励学生生动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农民画的装饰特点和表现手法,学习运用农民画的装饰手法大胆表现生活中的感受,学习改画、添画一幅农民画,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弘扬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课本的图版和优秀美术作品,了解农民画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农民画的装饰手法和风格改画、添画一幅农民画作品。培养学生添画、改画能力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生活与美息息相关,以及农民画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学习运用农民画的装饰特点和表现手法,大胆表现生活中的感受,激发学生热
爱民族艺术、弘扬民族艺术的情感。难点:运用装饰色、装饰线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寻找相关资料。准备好学生作业纸。学生:课前网上欣赏图片,油画棒、勾线笔、三幅农民画。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谁是真假美猴王
1、谈话:可爱的孩子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快乐的游戏城堡。哟,不信?瞧你们眼睛瞪得大大的,小脑袋里也冒出了许多小问号。忘记介绍自己了,我是农民的女儿,善良淳朴是咱农民身上的优秀品质。相信我没错,跟着我一起玩游戏,好吗?从大家震耳欲聋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你们的激情澎湃呀,现在游戏开始。
2、第一关:真假美猴王。
出示两组图片请欣赏两组图片,认真观察、思考。猜一猜这两组美术作品哪一组出自农民之手,为什么? 请欣赏
(生:农民应该很忙,哪有功夫整天游山玩水呢,所以左边鸡鸭鹅应该是农民画的。)
师:这么多的同学都认为是第二组图片,往往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里。恭喜你们闯关成功。
3、看样子,你们的功夫了得,一眼就能辨别真伪。教师板书课题:学画农民画
二、赏析作品——火眼金睛
1、引导学生介绍农民画。
(生一:农民画大多产生于我国北方的农村。)
(生二:顾名思义,就是几乎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学习,农民画的画。)
师给农民画下定义。
师:看样子,同学们都是对农民画做了很多的了解,中国是个农耕民族,同学们都是农民的后代。所以农民画如同是传家宝,我们一定要 代代相传下去呀。
2、第二关游戏更有挑战性,小勇士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火眼金睛。老师相信在座的每个学生,只要肯认真观察,都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呢。
3、出示农民画图片。
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农民画的共同特点。农民画给你怎样的感受? 从色彩、造型、内容等方面入手。
4、交流农民画的显著特点。
色彩:色彩艳丽,大多很喜庆,人们希望日子过得像画里一样红红火火,寄托着咱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生:贴福的那幅,以红色为主,让人一看就很喜庆。)造型:大胆夸张,富有想象力。
内容:大多选择他们身边熟悉的花花草草和劳动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让我们倍感亲切。
(生:刚刚那幅画画的真好,大人们在扳手腕,许多孩子在树下自由自在的玩耍,不像我们连对门的人都不认识,非常的孤单。)
4、师:农民画大多创造于60年代的北方的农村,以其鲜艳的色彩,夸张大胆的造型描绘农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劳动、生活场景。展现农民健康积极的生活面貌,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独特而又珍贵的民间艺术财富。
师板书: 色彩鲜艳 造型夸张
5、出示老师作品。我也画了幅画送给你们,看看符不符合农民画的特点。因为是马年,所以画了匹马,寓意是祝你们马上闯关成功,马上都能变成农民画的小画家。
三、探究画法——看我七十二变
老师真高兴,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农民画的基本特点,那书本上又是怎么去创作农民画呢?让我们接着进入游戏第三关:看我七十二变。
1、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对农民画的几番改造。
游戏之前,先考考你们,看看老师的变化。我只是将如此喜庆的农 民画戴到头上了,好看吗?谈谈农民画还可以运用到哪些地方?
请打开课本,寻找变化过程,数数共有几番变化。
2、观看几组对农民画的改画和添画,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
3、师在刚刚的作品中示范改画和添画。
四、创作作品——大闹天宫
光说不练假把式,进入第四关游戏:大闹天宫,请你们在画纸上大胆改画、添画。要求:
1、色彩和造型的选择符合农民画的风格特点,可以在原画基础上添一添、改一改。
2、时代的变迁,改画的内容也适当变化,给农民画赋予新的时代气息。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五、展示作品
说说自己创作的方法和想法。(添画作品,我给这副农民画在添了买新车的场景,因为我舅舅家在农村,去年就买了车)
是呀,如今的农村不再是过去的穷沟沟,人们富裕了,宝马奔驰也不再是个稀罕物了,今天,农民画家笔下要画的东西更丰富了。
六、拓展延伸、1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农民画,也学会了画农民画。它特有的方式表现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农民的血,心中沸腾着对农民画深深的眷恋和喜爱之情。如今,新的时代农民有了更美好的生活,也让农民画的天地更为广阔,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向了都市,走向了整个地球村,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艺术瑰宝。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老师也希望我们班的同学将来能出几个农民画的画家呢,让农民画传承下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4、唤醒学生探究意识,对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障碍进行诊断与矫治。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进行基础性诊断
1、扣图引题
(1)出示徐悲鸿《奔马图》。
(2)引导讨论。
图上马画得好吗?你知道是谁画的?那他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想知道吗?
2、揭题、释题
(1)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徐悲鸿为什么立志?立了什么志?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时划下你不明白的地方。
2、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质疑,你有什么词不懂?指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4、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徐悲鸿志向是什么?为实现志向,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三、优化新授,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诵读第一、二、三节
1、指名读,说说徐悲鸿立下的志向是什么?
幻灯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1)、这句话中的“他们”是谁?“他们”原来是怎么看中国人?
(2)、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
“天堂”在这里指什么?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从他的话中你看出什么?
(3)、指导读第二节。(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
(4)、师:外国人的话多么令人气愤,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三节,先说说该怎样读好这一节?
(5)、指名读。
(6)、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思考讨论:“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
(二)、研读四、五、六节。
1、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注意理解“奋发”。
(2)比较句子。
出示:
(a)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
(b)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两个句子,说出两句话有何不同?意义何在?
(1)指导读第二句。
(2)过渡:那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学习第五、六节。
(1)自由读第五节,边读边划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2)读后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4)过渡:徐悲鸿如此刻苦,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5)出示:徐悲鸿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他只租了_________________,经常每餐只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的是省下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指名说说所填的词表现了什么?
(7)练读第六节。
(三)、精读第七、八节
A指名读七、八节。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相机理解“轰动”等词)
B重点理解“震惊”,思考: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震惊?从哪看出外国学生态度改变了?指导朗读。
四、升华情感,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课文,有什么想说的吗?可以是对自己,对同学,对徐悲鸿……
2、练说。
3、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一、初步的教学设计分析
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围绕着《徐悲鸿学画》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及知识技能目标进行思考, 并开展了一下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一次教学片断】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将课文中的插图《奔马图》用幻灯片展示出来。
在学生回答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后:
师:可以看出徐悲鸿的画作是非常恢弘壮观的, 画作中马的形象逼真、生动。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观看徐悲鸿的画作来学习, 是什么事情激发徐悲鸿励志学画呢?
生:一个外国学生的嘲讽, 欺人太甚, 使徐悲鸿下定决心要励志学画, 为中国人争气。
师:那么徐悲鸿是如何通过努力, 最终画出这么优秀的画的?
生:徐悲鸿奋发努力, 刻苦训练。他为了学画, 不仅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 潜心临摹许多绘画大师的作品;而且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 将钱省下来购买绘画用品。
师:课文的最后, 当徐悲鸿取得成功后, 当初嘲讽中国人的那名外国学生是如何表现的?
生:那个外国学生“非常震惊”。
师:为什么会如此震惊?
生:因为他看到了徐悲鸿创作出的优秀画作, 明白了中国人也是非常有才能的, 不可小觑。
【课堂分析】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虽然这节课让学生了解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经过和最终取得的骄人成果, 但是与本课教学目标要求的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 学习他勤奋学画、励志为国争光的优秀品质相距甚远, 在整个课堂师生问答环节只顾让学生梳理课文的层次, 忽视了品德渗透在语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课后的思考, 我重新设计了教案, 力求在完成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 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精神和学习徐悲鸿身上具有的为国争光、刻苦努力的品质。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针对初步设计教案中的不足与问题, 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 教师改进了教学方法, 具体如下:
【第二次教学片断】
播放幻灯片展示徐悲鸿的《奔马图》。
师:欣赏了徐悲鸿的《奔马图》后, 让我们开始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 请同学们回答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
生: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为什么他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生:是因为受到了一个外国留学生的嘲讽。
师:外国留学生为什么会嘲讽徐悲鸿呢?
基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不理解, 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 (在徐悲鸿留学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的境地, 中国人在国际社会上没有地位, 外国人往往看不起中国的留学生) 。
这时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当时徐悲鸿以及无数中国留学生在外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而现在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 中国留学生自然不会再受到外国人的白眼。
师: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一句具有代表性的体现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句子?
生: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
师:回答的好, 那么课文中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徐悲鸿刻苦学画呢?
生:他每逢节假日都在巴黎博物馆潜心描摹许多大师的画, 为了节约钱买绘画用品, 他自己过着清苦的日子, 只住在小阁楼里, 仅靠两片面包、一杯水解决吃饭问题。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 徐悲鸿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 励志学画, 取得优异的成绩, 回击了外国留学生的嘲笑, 为中国人争光。那同学们反观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方面要向这位大师学习的呢?
生:要向徐悲鸿学习认真刻苦的精神, 在生活上也要节约, 不能铺张浪费, 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认真刻苦、发愤图强地学习, 取得好成绩。
【课堂分析】
在这节课上我将注意放在课文内容的同时, 引导学生反观自身去学习徐悲鸿身上认真刻苦、勤俭节约的精神, 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去学习这篇课文, 在课文分为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以及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轰动画届, 改变外国留学生偏见, 长了中国志气三部分之中, 重点教会学生学习大师身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反思】
可以明显看出第二次课与第一次相比多了品德渗透, 让学生从大师身上领略到独有的魅力, 并且认识到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成功的关键,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观自身, 认识到徐悲鸿之所以成功是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的学习劲头, 这次备课源于我自身对教材的更深一步认识和对学情的把握。
三、本课的教学总结
本课《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个让学生很感兴趣的故事, 下一步就是按照教学目标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既然想要在教学中渗透进对学生品德培养的教学, 那就应该找准学生感兴趣的环节进行引导, 在师生问答中要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原则, 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一步步的从大师身上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 具体操作应该遵循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线索, 围绕徐悲鸿受到外国留学生嘲讽后做出的决定:“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展开教学, 通过对课文语言、结构的探索去探索本课的深层意蕴, 实现有效教学, 并且在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 结合徐悲鸿的经历去映照自我, 珍惜当下。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同于20世纪初期, 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力提高、经济水平飞速发展, 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学生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 与老一辈革命家相比可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更应该刻苦学习, 健康成长, 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可以说课堂结束后, 学生不仅学会了徐悲鸿身上的为国争光刻苦学习的精神, 更将这种精神作为自己进步的榜样, 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佘同生, 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 武汉:中南工大出版社, 2000年
[2]董蓓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一、痴情的脚步追不上变心的翅膀——题型设计反传统,考生措手不及
纵观绍兴市2009年以前的试卷,我们不难发现,绍兴市在多年的中考命题过程中,积淀了一些比较固定的传统题型,如意义题、观点分析题、论述题、言行分析题等,而且这些题型往往以大分值试题的面貌出现。这种命题规律和特点,驱使一线教师逐步形成了固定的解题模式。如,论述题的答题模式:“事实依据”(原因+问题+危害)和“理论依据”(作用、意义、关系、特点等);八年级的言行分析题答题模式:用“法制观念淡薄和社会道德缺失进行言为定性+侵犯何种权利(没有履行何种义务)+违背什么道德规范+危害”。这些固定的模式在前几年的中考中屡屡成功,以致复习教学“模式化”严重。因此,当今年中考突然回避“意义题、观点分析题、论述题”,以小巧灵活的题型突出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知识重组能力时,致使长期在模式化教学强化训练下的考生措手不及,在情理之中。特别是“八年级的言行分析题”第23题第(2)题——“请你在▲处为‘妈妈设计一句台词,告诉小郎怎么做,并从法律角度简要评析‘妈妈的建议”,以开放性的手法跳出了近几年绍兴中考考查侵权行为命题和答题固定模式,难度系数在0.75左右,结果考生大量失分。这充分暴露出模式化教学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遏制了正迁移效应等种种弊端。
二、人间正道是沧桑——知识处理反传统,考生临场陷入迷茫
如“社会责任”这一块知识,一直是中考的重点之一。绍兴市中考长期考查的是“公民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公民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不料,2009年突然转向,从“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切入:第25题第(2)题——“‘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图片中爱国青年为什么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图片略)使得考生临场陷入迷茫。然而,只要考生冷静思考就可发现,教材知识的本身就包含了上述三个角度,解答没有大问题。是什么使学生迷茫?就是过度迷恋和片面强化往年中考的考点,遏制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又如,“资源、环境”“文化、科技、教育、民族精神”是历年中考的必考点。2009年绍兴卷第24题第(2)题:“根据下列图表提供的信息,分析我市近年来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的原因。”(图表略)考生能根据材料答出教材外内容“加大教育投入”,却答不出教材内知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更为可悲的是,第24题第(3)题——“‘兰亭高科”破解的是一个怎样的难题?他们的做法对解决类似问题有何启发?”考生在回答中大量运用了教材外的增补知识,却忘了使用教材内知识——“要发挥科技在‘开源与‘节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废弃物资源化这一新兴产业,扩大资源二次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为什么当命题回归教材知识正道的时候,考生却“剑走偏锋”?只因为往年绍兴市中考命题中曾出现过很多根据材料增加的教材外答案,这使得教师组织复习时大量增补超出教材范围的知识,并强化运用增补知识的操练,对学生运用教材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抑制作用。
三、竹篮打水一场空——热点切入反传统,准备细却徒劳无功
“紧扣社会热点,体现强烈的时代感”,这是绍兴市历年中考命题的亮点和基本原则。可惜的是,这一原则在部分一线教师的心里竟成了猜题押宝的依据。有不少教师认为,在开卷考试模式下,只要抓住热点,编写专题资料,就能轻松应考。由此出现“重资料、轻课堂”“重答案、轻思维”的应试教学怪象,就不足为奇了。2009年绍兴市中考试卷第21题第(3)小题在考查“台湾问题”时,取材避开了教师普遍关注的“三通”和“海峡两岸论坛”,而采用熊猫“团团”“圆圆”赠台这一背景材料,使得许多教师对专题资料的精心准备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按常理推测,2008年、2009年是两岸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关键时期,一线教师必然十分重视对 “台湾”问题的研究,为什么还会出现考生考后惊呼“找不到、抄不着”的现象呢?原因在于,往年绍兴中考命题的某些方向与各县市的模拟试卷的方向保持着一定的关联性,如2008年的抗震救灾、2007年的长征胜利70周年等,这使得教师过于迷恋各县市模拟考试的方向,沉迷于以此为中心编写资料、发挥“越俎代庖”的作用的套路之中。不料,今年的中考命题恰恰避开了模拟试卷普遍关注的“西藏问题”“三次伟大革命”“建国60周年”“三通”等热点,致使教师大呼“上当!”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事先能克服猜题押宝的心态,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那么,第21题第(3)题并不会成为难题,使考生能根据材料轻松地归纳出相应的知识——“数亿海内外炎黄子孙积极参与”“‘团团‘圆圆蕴涵着两岸人民的美好愿望”;说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团团‘圆圆这个有中华传统文化意味的乳名”;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好处多多,一是能整理自己的思维,二是大大降低了和RD之间的沟通成本。
貌似流程图更常出现在开发人员的详设文档中,产品部门的同事反倒用得少。从工作实情来看,一份步骤清晰的流程图要比PRD中大段的文字描述直观易懂得多。
1. 常用符号:
2. 说明:
流程图的画法并无硬性规定,以能让人迅速看懂为目标。通常的,使用长方形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action,菱形表判断,箭头表流向。这是不需要特别解释的,如果流程图较复杂,最好先定义各符号的含义,并在整个流程中保持一致。
作为分析过程的工具,流程图展示的是逻辑关系,表明工作如何完成。区别于线框图和原型,所以不需要太精细。
review很重要。除了流程本身是否正确以外,还需考虑现有的是最佳方案吗,是否有些步骤能够简化。
评价一个系统设计的好坏,不是看正常逻辑,而是看异常分支的处理。举个例子,网购时,付款未成功但银行卡里的钱已经扣除,这时就需要设计一个补单流程。
不要奢望把所有东西塞在一个图里,每个流程图都有它的主线,其他枝节可以另起。
3. CASE:淘宝新用户注册流程
文字描述:
新用户注册分为三步,填写帐户信息——>验证账户信息——>完成注册。
账户信息包括会员名、密码和验证码,其中会员名要在5-20个字符内,密码要在6-16个字符内且不能单独使用字母、数字或符号。
验证方式有2种:手机、邮箱……(blabla继续描述),说着说着,RD们就会犯困,稍微开了点小差就云里雾里了,
和PM在理解上有歧义也不容易发觉。
流程图:
通过画流程图,能梳理出主要的步骤。仔细思考每一个action,也很容易找出有疑问的地方。
例如,
Q1:用户选择了邮箱验证,为何会在填写完邮箱后弹出提示框,要求走手机验证流程,而没有采用传统的邮箱验证方式?
Q2:强制填写手机号码,除了有利于淘宝收集用户数据以外,还有什么作用?
Q3:对于潜在用户,将手机作为注册的必备项,是否门槛过高了些?为什么不采用循序渐进,即用户在发生购买行为后会自然地填写手机号码的方式。
Q4:当用户更换手机号码,如何处理?
注册成功后,淘宝账户名为填写的用户名(不能更改)和手机号码,支付宝账户名也为手机号码。那么,若用户因非主观原因换号(如手机丢失等),支付宝账户需要做相应的更改吗?
貌似做实名认证时,支付宝账号即手机号码不允许更改。若要更改需先解除淘宝账户和支付宝账户的关系,解除操作又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对于那些丢失了手机又不太想用原手机号做支付宝账号名的用户(毕竟和钱相关,慎重点好),还挺麻烦的。
如上,是在画流程图时,零散想到的一点东西。大多显而易见。
也可能说得并不在理,我不晓得淘宝内部是怎么处理这些逻辑的,我能看到的信息和普通用户无差,所以上面的流程分析估计多少还存在点问题。
Anyway,思维过程比会使用工具重要得多。
常有人纠结产品和技术间的矛盾,非专业出身多少会遇到这种问题。如果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用对方的语言和他沟通,结果会大不一样。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情感,感悟人物精神,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朗读体会,感悟他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具准备:徐悲鸿《奔马图》的图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励志”是什么意思?
2、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向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二、细读感受志向:
1、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2.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立下这个志向的? 请同学们默读 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1)大堂交流
出示: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的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2)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天堂”在这里指什么?外国学生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语气?(谁来读读)
(3)外国学生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徐悲鸿呢?联系第一自然段想想
(4)外国学生嫉妒的是徐悲鸿,那他为什么不说”你徐悲鸿”,而说“你们中国人”呢?
(5)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又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被人瞧不起。当时,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是怎样的。
(6)难怪徐悲鸿在国外会遭人蔑视!
(谁来再读读这句话。)
(7)作为一个中国孩子,当听到有人这样歧视、这样侮辱你和你的国家,你会怎么做?
(8)吵一架,打一架,只能出一时之气,还可能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会让更多的人觉得中国人蛮横无礼。徐悲鸿同样被激怒了,他想用什么方法进行还击呢?
3、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1)你能读懂徐悲鸿的想法吗?
(2)徐悲鸿内心的愤怒化作了无穷的力量,谁来读读这句话!
三、品味感悟勤奋:
1、过渡:那么,徐悲鸿用哪些“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了真正的中国人?请大家默读课文四到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哪一小节概括地写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哪些地方具体写了徐悲鸿的励志学画?找一找,画一画,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留下思考的痕迹.
2、交流
总:课文的哪一小节概括地写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
(1)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2)你们读读这段话,有什么发现吗?(过渡句,比喻句)从这个形象的比喻中,你体会到什么?徐悲鸿是如何励志学画的?(板书:奋发努力)
(3)以前的徐悲鸿学画时努力吗?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而今天的徐悲鸿为什么要更加奋发努力?
齐读句子“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过渡:第四小节总写了徐悲鸿是如何奋发努力励志学画的,你从哪些地方的描写中具体体会到徐悲鸿的奋发努力。
分: 第5小节:
(1)哪些词语突出描写了徐悲鸿奋发努力?谁来读一读?星期天别人都休息了,而徐悲鸿却在――,圣诞节时,其他人都享受节日的气氛,而徐悲鸿他却在――,复活节时,其他人都尽情地放松自己,而徐悲鸿却在――,他上午在潜心临摹大师作品,中午仍然在――,晚上依然在――,在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徐悲鸿的勤学苦练、有志气)(板书:勤学苦练)
(2)是什么力量支撑徐悲鸿用惊人的毅力勤学苦练。
齐读句子“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第6小节:
(1)这一小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你用心读读这段话,哪些词语深深震撼了你?(他的生活为什么要如此清苦呢?
(2)你能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说说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吗?
(3)是什么力量使徐悲鸿甘愿清贫,勇敢地面对苦难?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句话。
3、徐悲鸿如此奋发努力,他真像一匹――。师生接读第四自然段。(出示《骏马图》,徐悲鸿画马,也爱马。这只仰蹄奋起的骏马,不就是徐悲鸿的最好写照吗?课文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这样写文章的层次很清楚,我们写文章时也要多用这样的写法。
四、精读体悟成功:
1、徐悲鸿付出的努力有没有得到回报?从那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功夫是什么意思?有心人是什么意思呢?徐悲鸿是一个怎样的有心人?通过勤学苦练,他取得了哪些成绩?指名读第7小节。?
2、你能引用其他名人的故事来说明“功夫不负有心人”吗?(怀素、梅兰芳、王羲之、齐白石)其实,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就连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你能不能用上“功夫不负有心人”来说几句话呢?
五、内化迁移,激发励志情怀。
1、三年的时间转眼过去了,徐悲鸿把满腔的热忱和远大的志向化作了支撑自己前进的强大动力。终于,他成功了(引读)“徐悲鸿在巴黎……轰动了整个画界。”
2、面对徐悲鸿的成绩,外国留学生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请你和前文对比着读一读.。
3、徐悲鸿只改变了这一个外国学生的看法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轰动)
4、三年的努力成绩斐然,徐悲鸿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画界,令外国人对中国人刮目相看, 读了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悟?你想说什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
7、当徐悲鸿受到歧视时,徐悲鸿认为(引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现在你能体会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吗?
8 徐悲鸿励志学画,用他的行为诠释了“真正的中国人”的内涵,让我们领略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风采,他是千千万万国人的代表。同学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努力读书,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后记
★ 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 四上教案 徐悲鸿励志学画
★ 四年级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说课材料
★ 徐悲鸿学画的故事读后感
★ 徐悲鸿立志学画阅读答案
★ 《徐悲鸿励志学画》苏教四上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
★ 读励志学画后感
【学画连环画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连环画》的教学反思09-07
《王冕学画》教学反思07-10
001 王冕学画教学设计06-16
鲁迅及其作品连环画10-05
小学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设计09-22
连环幽默脑筋急转弯10-21
学画画800字作文09-24
《学画农民画》说课稿07-04
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