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教师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精选8篇)

浅谈教师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篇1

教师课堂语言评价,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口头的形式,判断学生“学业进展”程度,为学生改进学习提供依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习的动机、行为、过程和结果,从而激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一、教师评价语言注意针对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激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也就是要求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并不隐藏学生的错误与缺点,肯定该肯定的,尊敬学生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引导该引导的,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价值引导,这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尊敬,让学生真正信服.比如,师:你觉得自己在第一遍的朗读中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自己在第一遍中读得有感情,很流利。师:看来你预习很到位。生:我读得很通顺。师:看来你把生字都认熟了。生:我会读生词“嚼嚼” 师:你的轻声读得很好。

在这里,老师摒弃了过去曾经非常流行的“嘿嘿,你真棒!”之类的模糊不清的评价语,评价不是千人一面,很有针对性。

二、教师评价语言注意激励性

常说: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语文课程标准也建议: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善于从每位学生的回答中找出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坚持正面引导,鼓励为主的原则,鼓励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燃起学生求知思维的欲望,对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继续学习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用非常有鼓动性的语气说:“这是一个绝好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了。”在一个学生与他人挑战朗读时,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找了一个高手跟你挑战,我们来洗耳恭听——”老师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非常好。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那一张张充满自信的脸。难怪有一个孩子说:“他们是高手,我要和他们拼一拼!”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象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催开了学生的心灵之花,抚平了学生的心灵创伤,促使了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

三、教师评价语言注意审美性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应当有文彩,教师的评价语言尤应如此,富有激情和审美意味的语言,能让人产生美好的情感和无尽的遐思,同时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语言的文辞美、意境美。

如《麦哨》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风景优美,生机盎然的富有诗情画意的乡下田园风光。,描绘了乡下孩子无忧无虑、充满情趣的童年生活,非常令人向往。开课伊始,老师为了把孩子们引入新课的情境中,可以从评价孩子们的画作开始,因为在这之前学生学习了一组反映乡下生活的古诗,根据古诗进行了绘画创作。老师用这样一段语言把孩子们带入意境:“同学们一幅幅美好的画卷,把老师带进了乡间的小路上,让我闻到了花的芳香,把我带到了夜晚的池塘边,让我听到了青蛙的歌唱,还把我带到了辽阔的牧场,让我看到了成群的牛羊。从同学们的画作中我感受到田园生活是多么富有情趣。”这一段热情洋溢、充满诗情画意的评价语言,让人心驰神往,使孩子们满怀期待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同时也反映了老师既关注语文的工具性,也关注语文的人文性。

四、教师的评价语言注意丰富性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非常丰富,即使是对同一内容的评价,也不要使用重复的语言。根据课堂中的情景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如,一老师在教《麦哨》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吹卖哨的声音,老师根据学生模仿的声音特点,评价说:“你吹得很短促.”“你吹得很轻.”“你的气比较长。”在学生交流阅读体验时,老师的评价是:“看来你关注的是文中孩子们的品质,相信你也是一个具有优良品质的孩子。”“你的观点与众不同,提示大家游戏时要注意安全。”“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连这么细致的地方就发现了。”老师丰富的评价语言为学生搭建了成长的阶梯,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我是优秀的,我是独特的。促进了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五、教师的评价语言注意层次性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层次性首先表现在个性差异的学生身上。学生的先天素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潜力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要求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评价,采取分层评价的方法评价,只有适应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是:“嗯、读得很流利!”这句评价对一些学困生来说觉得是最高评价,因为以前读书都是结结巴巴。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生来说,这样的评价语对于他来说不能满足了,他的目标是要得到更高的评价。如果每个学生都滞留在这样的评价中,也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评价语言的层次性还表现在“升温”上。如果老师的评价语言如白开水一杯,即使老师表扬了学生了,学生也不会有什么感觉的,因为学生知道,不管怎么说,老师都会送上一句“好,真好,真了不起”之类的。因此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堂的不同阶段,注意评价用语的“升温”。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富有情感的语言纵情渲染,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不断地为课堂“升温”,从而使学生有永远向高一层次攀登,持久地参与学习的动力。如在以读贯穿始终的课堂上,教师整堂课针对朗读的评价语要不断“升温”。在课始时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个朗读的机会,并送上一句“你第一遍就能读得比较正确,看来你预习得很不错”,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等到课堂教学逐渐进入高潮,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时,教师的激励语也臻于“高温”,一句“你读得真棒,咱们来点掌声!”使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也趋于“高温”。老师还不能仅满足与此,当指名几个学生读后,可以抛出朗读比赛。此时的语言要更具鼓动性:你觉的自己读得怎么样,有没有人赛一赛?这个舞台就交给你们了。教师这样一说,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推上了顶峰,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读,教师时而点头微笑,时而啧啧称赞“你真有勇气;你读的有进步了;你战胜了自己”。课堂气氛在教师营造的赏识氛围中,不断推向高潮,走向和谐。真可谓是小脸通红,小手高举,小嘴常开。

六、教师的评价语言注意延缓性

所谓延缓性就是指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在课堂上当学困生回答错误或一时找不到思考方法或解决办法时,老师对学困生的回答采用延迟评价的方法,用简短的激励性语言加以评价,如“别紧张,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能够做出来”“你能更完整地复述一遍吗?”……通过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渗透老师浓浓的爱,从而使学困生树立起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强烈愿望,促进学困生不断发展。

当一个开放性问题提出后,学生说出了许多答案和设想,老师认真倾听,不要过早做出评价,采用延迟评价的方法,鼓励其他学生说出更多想法,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对学生的发言回答过早地下结论,尤其是对一个可能有多个精彩回答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将会扑灭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

总之,教育是艺术,课堂评价也是艺术。课堂评价语,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虽产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教师个人良好素养之中。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它向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在促进着教师的成长。愿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与思考中,转变教育观念,锻炼应变能力,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专业修养,灵活并恰如其分地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姓名:易彬

出生年月:1977年8月

称:小教高级

通讯地址:实验小学

浅谈教师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篇2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是的, 有时候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句肯定的话语, 一次温馨的抚慰, 一个赞许的手势都可能让被赏识的人铭记于心。当然, 一句不恰当的点评也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 使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我常常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评价性的语言, 虽然也有些成效, 但是经过上次的“国培”, 听了专家的讲座后, 我静下心来, 才渐渐意识到, 评价的魅力是无穷的, 但不讲究方法的乱评价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从中也使我认识到原来我运用的评价性语言, 真的很模糊, 不准确;这些语言随意性很强, 也很廉价。

二、课堂评价存在着泛滥、缺失的问题

通过观察我发现, 目前的课堂评价, 部分教师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 只学会新课程评价观的“形”, 而没有领会其“神”。很多课堂出现了教师的评价泛滥, 大有教师演绎台词之势, 课堂评价甚至出现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泛滥表扬, 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 不合时机和不分对象的程式化评价现象等。

1. 表扬泛滥, 语言空泛

我深深的记得, 在一次公开课中, 一位主抓教学的领导说了这么一段话, 他说:“我发现上课的老师一味地为学生叫好, “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诚然, 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 但是, 物极必反, 凡事过了头未必好”……他说了很多, 当时我真的有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感。那时我教二年级, 面对二年级的小学生, 我以为这些鼓励性的语言会大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之后, 参加了“国培”学习, 认真听了教育专家对课堂评价性语言的讲座, 于是对自己以前在课堂上运用的评价性语言进行了反思:自己总是用那种口头禅式的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 或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得到奖励。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对教师的评价与奖励就会产生淡漠感了。甚至也会误导学生, 使学生认为只要有发言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而使学生忽视了对问题的思考, 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面对同样的表扬, 其快乐程度下降, 更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2. 乱用评价, 回避错误

前几个星期, 刚听完了学校举行的公开研究课, 一位老师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时, 学生读错了几个字, 也有漏字的现象, 不知老师没认真听还是不了解评价朗读的标准, 竟然表扬该生说:“读得真好!”全场一片哗然。连最起码“读得正确”的要求都没达到, 真不知“好”在何处, 典型的“信口开河式”评价!教师对学生朗读不加以认真倾听或者根本是在回避学生的错误就胡乱加以评价, 对学生的发言不加辨析, 盲目鼓励。看似尊重学生的发言, 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如果我们教师这样不加辨别地一味叫好, 也许会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 流于形式, 主体单一

首先, 从实践中, 不难发现有些教师总是说“表扬他。”学生鼓掌。特别是低年级尤为如此, 一堂课反复出现这种形式, 而且成了一种固定的表扬方式, 师生之间就像动物之间的一种条件反射一样, 毫无感情。而有些课堂则完全相反, 一堂课上评价形式丰富多彩, 令人眼花缭乱。有物质奖励, 如奖励五角星、小红花之类的并贴到学生的头上, 还有多媒体评价等, 学生注意力是被吸引住了, 但接下来学生就再也无法平静或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刺激性不太强烈的学习内容了。

其次, 我觉得现在许多课堂评价主体单一, 几乎是教师一统天下。课堂评价的主要目标依然指向为完成教学服务, 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 课堂中学生自评、互评、学生评老师等十分少见。同时, 评价缺少层次性, 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给的评价是相同的。还有, 评价时教师往往关注知识评价, 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品质以及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评价。

三、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的对策

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 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引导学生求知和大胆探索, 激励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 从“学会”向“会学”递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1. 评价语言要真诚, 实事求是

教育需要赏识,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要肯定孩子的优点。通常我们多采取赞赏、激励性的评价, 但同样一个“好”字, 可以说得平平淡淡, 让人有勉强之嫌, 也可以说得满怀激情, 让人感受到是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 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 感受到期待的幸福。

同时, 教师语言应实事求是, 课堂评价的功能不仅在于激励, 更在于指明方向。虽然应该多表扬、少批评, 但是该批评的时候还是要批评。一味地表扬, 会让学生自我感觉良好, 从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产生骄傲自满, 甚至自负。适当的批评, 会给学生予警醒, 否则学生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经不起风吹雨打。所以,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及时准确地作出评价。确实好, 就不吝啬表扬;有问题, 教师千万不能为了迎合某种理论而忽视了我们的教学实际违心地去表扬。该指出的坚定不移地指出来, 让学生知不足;该回避的巧妙委婉地回避, 别让学生被表扬得一团雾水, 藏在教师制造的糖衣炮弹中沾沾自喜。

2. 评价语言灵活多样, 随机应变

课堂评价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要灵活多样、随机应变, 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因课而异。当你发现学生回答积极精彩之处时你要用“你的看法很有见地”“你的想法很有价值”等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肯定, 这样的评价会成为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动力;当你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偏差、有疑惑就要适时介入追问式评价:“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这样想”“再想想, 还可以怎么理解”“你能进步一步对你的回答作出解释吗”等, 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追问与即时评价的交替进行, 鼓励学生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当你发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还不够强, 课堂学习气氛还不够热烈时, 你可以用“对刚才同学的回答, 你有什么看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想法”“你们还有补充意见吗”……等激励的语言赋予学生求异的权利,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参与评价、讨论, 开放思路, 在课堂生形成一种互评互析的互动氛围, 使学生认知、体验变得更加敏感、丰富。

3. 评价要共同参与, 多元发展

我们总爱用“我认为”“我觉得”“我很欣赏”之类的词语, 其实这种形式的评价教师无视学生的自主权利和生命存在, 不管什么情况, 教师始终是评价的掌控者。即使偶尔放手, 也是换汤不换药:学生还是傀儡, 教师则还是垂帘听政的幕后操控者。要改变这种局面, 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还给学生自主权, 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 多开展生生互评, 学生自我评价。在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时, 教师还不能忽视自身主导地位的作用, 要及时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引导、点拨, 使学生从不会评到会评、善评。从而使整个的评价体系由教师的“一言堂”发展成为师生的“众议院”。

4. 评价要有针对性, 有“导向作用”

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要有“导向作用”。拓宽思路, 使思维具有广阔性;或联系学生的实际, 产生亲切感;抑或感情驱动, 唤起心灵的共鸣……这样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 使之产生内发性动机。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中这样分层次的评价:

环节一:课前积累, 交流评价。

师:我们河南地处中原,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同时又有着许多美好壮丽的自然景观, 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很有名, 是一个旅游大省, 作为河南人, 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河南的名胜古迹呢?

生 (争相回答) :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白云山、少林寺、开封龙庭、相国寺。

师:对每位同学的回答都以点头、微笑、语言等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不少啊!可以做河南景区的导游了, 在这众多的景区中, 你到过哪些地方呢?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你心情怎样?同桌交流。

生:学生兴趣盎然。如痴如醉地回忆着、叙说着。

师:巡回聆听, 不时地插入几句, 或是表扬, 或是提醒。

(通过老师肯定的评价,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河南名胜, 满足他们作为河南人的骄傲自豪之情。)

环节二:朗读比赛, 贯穿评价。

师:课文从5个方面写了鸡公山的美丽景色, 你最喜欢哪个方面, 多读读, 一会儿用声音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可用笔标出轻重音及读时应注意事项。

众生: (一个个认认真真地读, 边读边划, 有时还写些什么。)

师:准备好了可以站起来读。

生:老师, 我喜欢第5自然段, 这个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出了鸡公山四季景色的不同, 条理很清楚, 我想读给大家听。

师: (微笑点头) 好, 你很勇敢, 第一个抢到展示自己的机会, 老师相信你也能读得很好。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自我感觉怎样?给自己打多少分?

生: (不好意思) 感觉一般, 也就是得八九分吧。

生1:读得声音响亮, 吐字清楚, 没有添掉字, 很准确。

师:你听得很认真, 能看到别人的长处, 你也会读得很好的。

生2:这位同学读得很准确, 态度自然, 大方, 但语气、语调的变化不明显, 感觉还是不能打动人。比如倒数第二句, 写云海的迷人, 他就没有把云雾飘缈、迷蒙的神奇变化读出来。

师: (微笑赞许) 你很了不起呀!不但会听还会评!摆事实, 讲道理。先说优点再说不足, 即指出了缺点又让人能够接受。恭喜你以后可以作评委了。

生3:这个自然段是总分总的结构, 在第一句后和最后一句前停顿时间稍长些, 我想效果会更好。

生4 (迫不及待) :老师, 我想读。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 用不同的声音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并且对朗读的技巧, 要求也有了明确的认识, 现在小组同学之间进行朗读比赛, 一人读, 其余组员是评委。自己不评自己的, 每组评出一个朗读大王。

生:各组成员开始朗读。

(通过自评,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师评,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通过互评, 让孩子学会如何中肯地去评价他人, 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自评、互评、师评、朗读能力评价表的使用,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环节三:读写结合, 发展评价。

师: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美丽的地方, 比如:校园的花坛, 小河边的柳树, 广武路的公园等, 你能采用第5自然段总分总的结构方法写个片断吗?

生 (异口同声) :能。

师:你准备写什么?怎么写?

生1:我准备写学校的花坛, 第一句写花坛里的花五颜六色, 形状各异, 下边写颜色和形状, 最后写花坛很美丽。

师:好, 你真聪明, 这个选材熟悉, 好写。

生2:老师, 我准备写校园里的柳树。

生3:我想写家乡的小河。

……

师:刚才看到同学们一个个奋笔疾书, 如有神助, 心中真高兴啊。看来同学们对写这样一个片断已经成竹在胸了, 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4:老师, 我写的是我家附近的小花园。

师:行, 你读吧, 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到你家附近小花园, 旅游一趟 (老师微笑着)

生5:老师, 他写的这篇文章层次清楚, 是总分总的结构, 中间一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4:我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隔了冬天, 冬天没什么可写的。

生5:那不行, 必须有冬天。

生6:不写冬天也可以, 可以有其他季节代替。

生7:可以。

生8:不可以。

……

(同学们莫衷一是, 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教师。)

师:同学们的见解不同, 又各有道理, 这个算一问题, 课下查找资料后再进一步说明。

师:我个人认为如果题目是《我家附近的小花园》可以不写冬天, 但就今天训练内容来看则应该提一提冬天, 四季少了一季不合适。

(老师的答案似乎不太可靠, 可同学们无话可说, 只有课下找证据了。)

师:同学们, 今天的作品是咱们用15分钟快速完成的, 今天都要带回家, 让爸妈欣赏一下, 写出他们的看法, 下午收起来, 选优秀作品展出在小作家园地里。

从学生稚嫩的原汁原味的创作中, 令人欣喜地发现, 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朗读能力都有了精彩的展示。厚积才能薄发。平时阅读积淀得多了, 使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小小的创作平台, 给人人一个动手的机会, 哪怕是言辞粗浅, 哪怕是文笔拙劣, 也表达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炙热情感。老师适时给以激情评价,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 营造了愉悦融洽的课堂氛围。师评、生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作品展出等环节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评价网络, 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使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有了长足的发展。

环节四:阅读测试, 综合评价。

师:这节课, 我们不仅领略了鸡公山的美丽风景, 还学习了总分总的结构方法, 收获不小, 现在, 老师有一套习题, 是仿照《小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手册》设计的, 是对咱们这节课的综合评价 (发放试题) , 共2道大题, 15道小题, 作对一道小题得一颗星, 得到12颗星的是优胜者, 看谁是优胜者。

同学们做题。

老师公布正确答案, 同桌互评, 记星颗数。

统计结果:全班有8人的星颗数不到12颗, 其余均为优胜者。

订正错题。

每次听名师的课, 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看着平时并不出色的一群孩子, 在名师的诱导上, 却像变了个人, 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思维活跃, 妙语连珠, 真像着了什么“魔”似的。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魔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几番思索, 才有所感悟, 且不说名师那精心巧妙的课堂设计,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他们的课堂评价语时, 感受到的是激情背后的那种丰厚的文化底蕴, 那种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崇高理念。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 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天真可爱的小学生都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价, 有的评价语言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 甚至是一生的命运。

浅谈教师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师 课堂有效性 评价标准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英语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同时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也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新世纪合格公民的重要标准之一。初中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可以为终身发展奠基。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初中英语教学做出了全面规划,要求初中英语教学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渴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初中英语课堂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发展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新型评价标准已是当务之急。而教师的课堂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针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性设计出一套规范的评价标准势在必行。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构建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建议

1.构建评价标准的理论基础。

(1)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由姚利民提出,他认为有效教学至关重要,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促进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行为,相对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有效教学具备几个基本内涵:教学效果是学生的发展与进步;预期教学效果是指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符合教学目标、吻合特定社会的教育需求;相对有效地实现是指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姚利民的有效教学理论指出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知识、教学责任意识和教学机智等一系列因素的重要性,同时具备这些因素,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教学。

(2)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知识不是通过讲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帮助,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一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知识;二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新的见解,然后进行共享,最后达成较全面的认识。总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3)多元智能理论概述。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正常的人都具备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项智能,每种智能没有孰优孰劣之分,都致力于人的发展。该理论指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采取综合措施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构建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标准在实际中可以观察,就算有些评价指标比较抽象,也要用可操作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

(2)独立性原则。在逻辑层面,评价标准必须是相互独立的,否则会影响评价过程的科学性。

(3)导向性原则。建立每一个评价指标,都要以某一思想为指导,要沿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发展。

3.构建评价标准的具体建议。

(1)教师教的有效性。针对初中英语教师构建评价标准,必须从其课堂具体教学行为入手。

一是评价教师有效讲述英语知识的行为,这个层面又可以包括若干个小点:1)教师正确处理英语与母语的关系,能够熟练掌握语码转换,同时强调英语与母语的重要性。2)富有激情的讲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英语知识能力,即教师要发音准确,可以熟练使用上下文释义法、列举归类法、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法。

二是评价教师有效英语板书的行为。有效英语板书的基本要求是:1)板书内容都是重难点。2)字母写法要规范,有美感。3)可以用彩色粉笔或加粗字体来突出某个单词或某个字母。4)板书可以同简笔画、图画配合使用,活跃课堂气氛。

三是评价教师有效英语多媒体教学行为。越来越多的初中英语教师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1)认真指导学生感知语言材料。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简单规范。3)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深化知识。4)不可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

四是评价教师有效英语问答行为,英语教师在提问学生时注意:1)问题难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2)问题要清晰明确。3)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4)保证每个学生有同等回答问题的机会。

从以上几个层面来构建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标准,可以见到明显的评价效果。

(2)学生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应该制定一些评价标准。其实,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是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教学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初中英语新课程认为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发展。所以评价标准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知识与技能发展,初步掌握英语语言,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日后学习英语进行奠基;

二是过程与方法发展,学会与他人合作,自主探究英语能力的发展,掌握学习英语的基本方法;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能够对其他文化采取包容态度,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学会用宽容的心灵与他人和睦相处。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入手,确定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从这些评价标准入手判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

三、结束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质量,所以对他们进行评价至关重要。评价标准要不断优化,与时俱进,方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J].课程与教学,2012.5.

[2]肖庆华.论有效教学的限度[J].全球教育展望,2010.8.

[3]吴永军.关于有效教学的再认识[J].课程 教材 教法,2011.7.

[4]肖庆华.论有效教学的伦理性[J].全球教育展望,2012.1.

[5]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J].课程 教材 教法,2012.2.

[6]焦彩珍.有效教学几种形态的动力问题探讨[J].课程 教材 教法,2012.1.

浅谈教师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篇4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教师进修学校

马书珍(政治老师)

邮箱:1422508182@qq.com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也就是说评价主体由过去的一元变为多元,这就是说要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上有所创新,更主要的是要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反思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建立健全有效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评价功能的甄别化;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看教师“讲”得如何,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这种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异常倾向。往往是一次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没有把握课堂教学评价本质,而是关注了课堂教学的外在现象,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远离了教育的宗旨。

二是评价内容片面化;片面的认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关注点是教师外在表现即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教师素质的表现;学生的外在表现即学生“学”的如何,知识与技能掌握了多少,重在关注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最本质的学生知识、道德、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评价课堂教学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行为的表现、教师素质的表现;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得到同化、迁移、是否构建自己的意义、是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三是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在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是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教师人格得不到尊重,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师难以得到激励和鼓舞,没有达到改进与提高的目的。

四是评价方法追求量化技术;往往出现:“一张表、一个分”现象。这种评价方法缺少了质性评价,缺少了教师的对话与交流,忽视了被评价者的心理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新课程体系下,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探索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考核评价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关怀、体贴和爱护教师,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实现“以人为本、‘严’‘和’兼融”的管理思想,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责任心得到充分发挥,保证学校教师的良好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是建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

建立多元评价的目的,就是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有效性,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对教师评价的主体主要来自学校领导,这样单一的评价主体容易带来评价偏颇,而且教师对此种方式评价态度恐慌,压力很大,容易造成消极情绪。推进课改后,学校构建评价主体多元的机制,以教师自评为主。设计了教师教学工作自评表,从师德师风、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素质、作业处理、辅导情况、校本选修、研究性学习、岗位培训等方面,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激励了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和进入角色,提醒了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认识到教学技能的改进程度,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教师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因。

二是建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维度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首先评价教学三维目标落实情况,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重点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度,然后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最后要评价师生关系的改善、师生互动的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首先是看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是否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是否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了心智的发展。二是看能否让学生受益一生,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课堂教学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在良性循环中不断自我超越。

三是采用以质性为主、量化为辅的综合评价法

实行目标管理。对各岗位的教育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能量化的尽量量化,如职称评定、教学新秀能手评比等,把评比条件分解成量表中的分值。不能量化的采取定性的方法。定量准确,定性模糊,定性定量结合,使绩效评价既准确客观又激励了教师向更高的专业目标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动态的过程。采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的方式对过程进行积累和跟踪。档案袋可收集的材料有:说教学设计、说教科书、专题讲座、论文科研成果,研讨课教案、自制课件等。

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即时性评价 篇5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的即时性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心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的意义及其作用

1、激励、期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感

2、指导、暗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的特性:

时效性,针对性,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的方式方法:

言语式评价,非言语式评价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一理论强调了知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建构。素质教育思想也告诉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而作为学生能否成为主体,取决于他是否真正参与了学习过程,如果没有真正参与,只是消极被动地“参加”,那么他就只能处于潜在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真正参与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主体的明显标志。学生只有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素质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中,学生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参加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参与为条件,一方面,要求所有的学生充分地参与活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能平等地参与活动。只有双方都参与了进来,课堂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互动的空间。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文本的互动,而这其中又以师生互动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互动形式。作为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出成性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恰到好处的即时性评价,以此进一步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兴趣的提高和参与能力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激励、期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感

从心理学角度讲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否能愉快地享受课堂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所以教师的课堂即时性评价要起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感的作用。

学生的课堂参与具有全面的特点,并不只是动作的外显行为参与,而是动作、思维、情感的全部参与,教师要通过即时性的评价,创设能使学生全身心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情感,如果没有情感的卷入,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将只是一种被动的“参加”而不是积极的“参与”。

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可以产生“激励和期待”的效果。对学生课堂参与进行积极的评价,给予鼓励,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无论什么参与状况的学生,都可以从中感到自己被老师期待着,由此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课堂学习的归属感,由然而升的是不断地向前进动力,真正把参与课堂学习当做是一种享受。

2、指导、暗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完成,不仅要靠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把握学生课堂学习中生成性的问题,不能一味让学生跟着老师转,而是要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状况观察、分析,进行即时性的评价,借助评价的指导与暗示功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如在学习《夏天的小虫》一课前,组织学生去了解有关夏天昆虫的知识,有的同学了解了很多,还带了自己的课外书,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利用课间的时间与同学交流,上课时侃侃而谈,教师即时评价“瞧他真了不起,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自己从课外书中学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这既是对被评价者的表扬与鼓励,激发他参与的情感,更主要的是这样的即时性评价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所有的学生均能感受到其中暗示的内容: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表现会更出色,而且从课外书中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

教师通过即时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进行反馈,使学生(无论是被评价者或是其他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的特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参与、思维参与、行为参与进行的评价。

1、时效性

新的课程理念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要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终结性评价要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即体现了评价的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各个阶段的进步状况。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即时性评价,做为对学生评价体系中重要一个环节,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具有“时效性”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更是要注意对他们课堂参与状态的及时评价,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是个什么样的状况,课堂评价只有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所以做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即时性评价要特别注意抓准评价的时机,只有抓住了评价的最佳时机,评价才有可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评价的最佳时机有:

A学生提出独特见解时;

B学生出现了进步或取得成功时; C学生遇到失败或受到挫折时。

2、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能听到教师对学生发言报之以“好的”、“不错”、“你真棒”之类的语言,看似是对学生进行了鼓励、表扬,实则并没有进行实质上的评价,而仅是泛泛而谈、应景似的敷衍,听了这样的话之后,发言的学生并不知道好在哪儿,其他的学生也不知道该向他学什么或向什么方向再进行努力,久而久之学生便无法从这样的语言中感到激励与指点、无法获得学习的满足感,成就感。

分析其原因,在于教师在使用评价手段时没有注意到“针对性”的重要,对学生的表现不能仅以一个“好”字带过,而应针对学生中突出的地方,明确地指出他好在什么地方,或不足之处。

有针对性的课堂即时性评价具有以这样两个功能:

一方面,被评价者能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表现,好的一面、不足的一面均有一个明确的体验,利于被评价者之后的课堂学习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利于被评价者学习满足感的获得。

另一方面,其他学生也能从教师对被评价者的评价中获取大量的信息,结合自身的情况,指导自己之后的学习,如教师评价某生“你上台汇报时声音真响亮,看得出你做了充分的准备,显得这样有自信。”其他学生从教师的这一段评价中至少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老师希望我们上台汇报时声音响亮,声音响亮是有自信的表现,如果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也一定会和他一样充满自信并受到老师的表扬。由此生出一种也要像他学的心理,并且也知道了怎样才能跟他一样。反之,如果对表现不足的地方能有针对性的指出,不仅被评价者明确了要求下次努力纠正,其他学生也能从中明白要努力避免什么情况的产生。由此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的提高。

3、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真正地享受学校的学习生活,才能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师生之间存在着角色关系、互动关系。可以说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中,教师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别是会受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影响,特别是学生受教师评价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表现得偏爱优生、忽视中间学生、厌恶后进生,必然会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不同的距离,影响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兴趣和参与能力的提高。

所以教师在课堂的评价中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进行积极的评价,以此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如评价学生“刚才都小组讨论过了,怎么还是说不出来呢,下次要积极参加讨论!”和“看来小组讨论时,不仅要听,更要边听边想,这样才能让我们一同进步,试一试”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前者受到了消极的评价,将直接影响他之后的课堂参与,而后者受到了积极的评价,明确了老师的要求,知道了自己只要再试一次就是成功,对学习的参与更加自信了,也提高了参与堂学习的能力。

对学生进步“积极性”的即时性评价,必须要做到:

首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与信任,使学生有一种“老师是喜欢我的,即使我出错了也不会影响老师对我的爱”的感觉,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将直接影响课堂学习的气氛,并最终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要努力抓住学生积极的一面,并进行积极的影响,即使是对学生不足之处的指点,也要尽量进行正面的引导,如使用“如果你„„,那就更好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这样积极的语言进行评价。

三、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的方式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的方式包括两种:

1、言语式评价

在人的交往过程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工具,人们大约有80%的信息由语言负担,同时他也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课堂就是师生交往互动的空间,师生的交流大部分也是靠语言来完成。可以说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得最普遍、频率最高的一种评价方式。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师通过生动形象、自然亲切的语言向学生传达或赞许激励、或点拨提醒等各种不同的信息,师生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进行情感上的,认知上的沟通。

2、非言语式评价

正所谓“察言观色”,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言”中体会教师的评价,也可以从教师的“色”中感悟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这里的“色”指的就是教师的表情、神采、动作、身体趋向等蕴含了丰富情感的态势语,即非言语的其他信息来源,也就是教师给予学生的非言语式评价。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教师的非言语式的评价,他们往往能从教师给予的脸色、手势、体态等态势语提供的非言语信息来体会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尊重和信任等。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常使用的非言语性评价有如下几种: A身体前倾,面呈微笑的表示感兴趣的态势语提供的非言语评价; B点头、翘拇指等表示满意的态势语提供的非言语评价; C面露微笑、近距离接触或伴随拍肩等动作的表示亲切的态势语提供的非言语评价;

D配合提问使用的促使学生主动思索的嘴角上扬,眼睛睁大呈疑惑状的表示询问的态势语提供的非言语评价;

E眉毛上扬、伴随夸张手势的表示惊奇的态势语提供的非言语评价。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而珍贵的,教师如果单一地使用言语式评价,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学中只有将言语式评价与非言语式评价相结合才能达到很好的评价效果。

浅谈教师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篇6

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老师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从教以来的经验和感悟,本着以学生发展为宗旨,谈谈实施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以期对教学有所启示。

第一,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尤其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学生要想学,不然的话不管你老师怎么讲,讲得多好,都是对牛弹琴,为此我们要经常找学生交心,了解他们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困难,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后进生的转化能大幅提高全班的整体成绩,也带动中游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班上经常有些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易开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就对这些学生多加注意,有时让他们读概念,有时用简单问题进行提问,一次不行就两次,甚至多次,同时在课堂上只要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就及时表扬,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关心爱护他们,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多从正面加强教育,千万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搞对立,否则你花再大力也是无效的。第二,在备课上花精力。

(1)备学生。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精心备课。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分析学情,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和作业,每节课将这些内容通过学案体现出来,然后通过课堂上的练习,使不同学生都能学到自已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备课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如何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是集体备课又一重要的内容,因而在备课时要集思广益,精心设计,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2)备教材。整体把握教材,面向考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老师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备课时每章每节的重难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学生将面临着中考,老师应把近几年的中考试题,都要浏览一遍,考什么,怎样考,考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有的放矢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我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让学生“挑战中考题”,把历年曾考过这个知识点的题型都让学生做一做,这样,把考题贯穿于教学当

1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学中要做到少讲多练。

(1)少讲一点。新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动手实践、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习困难的帮助者、学习动因的激励者、课程资源的重组者。如果一节课老师一讲到底,面面俱到,课堂时间被教师的讲占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机械记忆.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可取的。为了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少讲一点。将时间留给学生,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要坚决舍得放弃。教师注重的是方法上的引导。如:在讲化学肥料一节时,提前由学生到家中收集所用的化肥名称、作用、贮存、注意事项等,由学生结合课文讨论便能掌握常见化肥的种类、主要作用、特点。这样的内容,就少讲,甚至不讲,留下时间让学生收集材料、自学、讨论、交流。

(2)多练一些。练是教与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掌握“双基”是必须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课堂练习,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这就要求学生的练习要“少而精”,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不能盲目、超负荷地去练。如讲完一道题,再对题目变式、增减已知条件、改变设问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改变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就有可能将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触类旁通的作用。每节课都要安排不同习题,让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练习过程中要鼓励差生,引导他们分析挖掘隐含条件。对基础好的同学可要求一题多解。另外,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分步设问,解决了前面的问题为后面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或暗示了解题的方向和途径。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乐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化学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化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人课堂。例如,在传授酸、碱、盐知识时,我们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巩固加深对常见酸、碱、盐的认识:氢氧化里可治疗胃酸过多;用纯碱蒸馒头可使馒头疏松多孔,味道鲜美;在传授二氧化碳性质时,可以用生活中的汽水、可乐、啤酒为例,学习二氧化碳的溶解性;用石灰浆抹墙白而坚硬,学习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用日常生活中多种铁制品是如何防锈的,学习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和原理;用打开酒瓶的盖子就可闻到酒的香味,木头难压缩、篮球用手可以压个坑,学习分子的性质;用家用水壶为什么会长水垢,学习硬水、软水;用厨房中炒菜的锅为什么“锅煤”越积越厚,学习燃料的充分与不充分燃烧;„„这些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题材,这样做不仅把艰涩难懂又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生动,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证明,如此教化学,学生能主动把化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兴趣,便于接受,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第五、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探究实验中,我首先结合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介绍了实验室制取气体选取装置的一般原则,然后请学生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

理,思考自己该怎么设计实验,做到人人心中有草图,再给出仪器让学生实验。经过第一轮实验,学生就得出了很多套发生装置,有的是试管或烧瓶等加一个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有的用了双孔橡皮塞,添加了长颈漏斗;有少数学生还采用了注射器。当然还有些学生的装置不是很科学。这时,我请不同类型装置的设计者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装置,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分析自己装置的优缺点、可行性。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发现了问题,有的发现自己的装置虽然简单,但添加药品不方便;有的发现自己的装置不好控制反应的进行。这时有个学生马上问道:“老师,那可以设计一套又简单又能随时控制反应进行的装置吗?”我回答道:“你问得很好,这也正是我想问大家的问题。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请同学们再试一试,看谁能成为一名最出色的设计师?”学生的思维立即又活跃起来,在实验台上搜寻,这时有学生看到了桌上的破试管,他们立即举手告诉我他们设计出来了,并向其他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得到教师的表扬与肯定后,他们的脸上明显露出兴奋与自豪的笑容。在以后的实验中,学生逐渐会思考了,也爱问问题了,并且问题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例如,学生在做碱的性质实验时,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从而知道氢氧化钙能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时,一个学生问道:“那怎样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了呢?”在教师的鼓励与提示下,该学生设计了实验,先取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往其中加入稀盐酸,看不到任何现象,再取另一支试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用玻璃管往里吹入二氧化碳,再向其中滴加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从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能发生反应。我认为,一个初中生能有这样的思考是难能可贵的。

第六、创设学生的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情景对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效果都有影响。热烈、生动的学习氛围,活动、有序的学习场景,能使学习者学习情绪高涨、思想活跃,提高参与学习后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

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有关“元素”教学中可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在有关“绪言里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保护——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或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被污染的河流进行参观等,以便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等来设置学习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如组织小组辩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哪一种最理想?”;“利用氢气作为燃料,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农村推广沼气的使用有哪些好处?”等都可以为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提供良好的基础。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与时俱进,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王云生主编:《 新课程化学教与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刘克文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

浅谈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篇7

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

评价一堂课的优秀或成功其基本标准应为“关注了学生”———这是现代教育学的一个根本理念,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应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得到落实。

(一)时间要保证

听一节语文课,授课老师非常有才华,也非常有激情,可是课堂上三分之二时间只是老师滔滔不绝地做演讲,搞分析,总结方法,看上去很精彩,但是课堂的主角并不是学生,他们只是台下的看客和观众,这能说贯彻了“生本”理念吗?所以,首先要给学生充足思考、讨论、展示的机会与时间,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要有所控制,多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自我探索和合作研讨中前进,以得到真正的尊重和锻炼。

(二)参与要广泛

听课发现,作课教师往往都有一种定势的思维:让教学设计能够完整呈现,让教学流程能够有亮点闪耀。这样似乎就可对观课老师有一个圆满的交待。为此,就让“精英”同学不断登台亮相,用以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教学高潮。如果执教的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班级,那么尴尬的一幕就出现了:某节英语课,一个口语好的同学需不断地重复站立来配合老师的教学,从而带动整课教学的进程,其他学生则作壁上观。所以,教师要扩大学生的参与范围,特别要关注位置处于边角、性格偏于内向的学生。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

(三)习惯要养成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站立发言时忸忸怩怩?为什么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会批注?为什么学生在讨论时不会合作?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只把重心放在知识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细节决定成败”,不要以为是微不足道的问题就不予理睬,恰恰是这些看似繁琐的小节,奠定了学生日益丰盈的认知大厦。像挺拔的站姿、洪亮的声音、仔细的聆听、及时的笔记等,在起步阶段,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加以指引和示范,这些言行举止一旦成为学生的自然习惯,他们就跨入了良性循环的成长轨道。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生为主”绝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在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容易步入极端,直接把课堂毫无控制地完全交给学生,自读、自思、自议,自评,自练———让学生充分“自主”,老师只偶尔点拨几句,且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灵活问题死板化,究其实质就是没有把握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导”的作用。

(一)精当指导

教师的指导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长篇大论,要扣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言简意赅,及时准确。打个比方,就像是集中最精锐的部队去攻击最薄弱的敌人,常常会大获全胜。在一节历史课上,学生对于战国时“合纵”“连横”两词不甚理解,老师就出示了一张“战国形势图”,将两个代表人物苏秦和张仪标注在对应的位置上,学生由图明理,由理明词,并且还记住了两个标志性人物,这个指导远远胜过了旁征博引的讲解。

(二)激励指导

教师的指导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指引上,还体现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调动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等品质常常会左右他们前进的速度和效度。教师的指导有时就要像一架鼓风机,不断给学生懈怠的情绪鼓气加油,让他们昂扬地驶向成功的彼岸。很多教师在课题引入时创设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展示时给予热情的赞赏,这些都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都是给予学生的强劲助力。

(三)机智指导

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进程是动态开放的,有些突发的情况超出了教师备课时的预设,这时有的教师置之不理,一带而过;有的教师步入歧途,偏离了主线;而有的教师则能够因势利导,将“事故”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这才是对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真正的考验。在七年级的一节思品课上,学生在列举助人为乐的表现时,说到扶老人过马路,立刻有学生反驳:“不能扶,会讹人的,网上都报道了。”授课老师非常巧妙地把“扶不扶”的争论转化为“怎么扶”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了既要乐于助人,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很好地升华了教学品位。

三、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标指引着教学方向,决定着教学效率甚至成败。如果教学目标的制订既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又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那么,这堂课的目标达成度就会显著提高。

(一)关注学情

今天的教师队伍大都是“科班”出身,专业知识和技能都经过了系统学习和培训,所以对课程与教材的目标定位驾轻就熟,比较精准。可是一节课为什么还会上得别别扭扭?主要是对学情的关注不够,对学情的研究不细。教学如同一场战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听一节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异常活跃且精彩。课下和授课老师交流才知道,原来为了解决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教师提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观看了《百家讲坛之论语心得》,于丹教授生动通俗的讲解已经为本课教学搬掉了障碍。这就是对学情的合理掌控和有效引领。

(二)分层设置

“因材施教”这个教学思想我们都懂,可是在具体实施上少了一种精心的细化,结果经常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却“吃不了”。这就需要设定分层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标内容,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听课时,我在一张数学导学案上发现,相关的练习题都是以题组的形式出现的,分别对应了不同学号的学生,非常用心,也非常有创意,效果自然令人满意。

四、重视教学问题运用的价值

课堂教学中,好的问题设计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出来。那么,教师在什么时候,以怎样角度将问题提出来,则是课堂教学技巧之所在。

(一)适时提问

问题设计的再好,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出示,很可能只是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有的老师在上课之初就把这节课所有的问题一古脑的全部抛出,让学生在问题的大海里毫无头绪地乱闯,明显缺少了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要出现在教学流程中相应的“节点”上,应运而生,水到渠成,才能达到促进积极思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同时,问题的用语要准确明白,不出现晦涩难懂的词句,不出现容易引发歧义的表述。

(二)梯次呈现

好的问题应该是立体式纵深推进的,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表及里,由现象达本质。这样呈现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问题的梯次性价值在于引领学生探求新知的进程,关照全体学生的渐进发展,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应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驻足点,真正营造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重视反思

课堂中的教学问题或被成功解决,或遇阻无功,或被引入误区,其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而这些因果关系常常会揭示着某种基本的教育教学原理和规律,一旦把这些隐性的东西彰显出来,那就把教与学中最根本的“法”掌握在手中了,一旦根本性的方法明确了,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反思的过程就是对“法”的一种明晰和提炼,不仅是教师要有,学生也要有,在课上要给学生留有反思的时间,在课下教师要有反思小结。初期的反思可能是只言片语,浮光掠影,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其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会大大增强。

浅谈教师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课堂 评价语言

语文课堂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始终,其语言不但影响着学习者的自我期待和自我认识,还间接地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有效的语文课堂评价语言,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的互动交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形成健康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有效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可以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存在问题探析

当前语文教师普遍注重课堂评价,重视评价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课堂上不断涌现出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评价语言。但同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重视预设,忽视动态生成的过程,评价语言缺乏科学性。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可以根据教学的目的,按照教学思路,进行预先设计;但同时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瞬息万变”,在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进行即时、即兴的评价,这使得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充满着不确定的动态。然而,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预设的评价语言,运用得较为得心应手;应对学生给予即时反馈的评价,在语言表述上却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案例:一位教师在《我若是小小鸟》的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老师: 同学们,你若是只小小鸟,你将会怎样?

生A:我若是只小小鸟,我将会飞入云霄!

老师:那么,怎样才能飞入云霄呢?

生A:展开双翅飞入云霄!

老师:到底怎样飞?

生A:这样飞。(做出双手展翅飞翔的动作)

老师:坐下,没有想好,我们问问其他同学该怎么飞。

生B:只有勤劳,才飞入云霄,才能飞得高!

老师:很好,大家一起说:只有勤劳,才能飞入云霄,才能飞得高!

显然,在提出问题之前,教师早已事先设定好了问题的答案,希望学生能够沿着自己的答案回答问题,使教学环节能够顺利进行。然而,A同学“展翅飞翔”的动作显然出乎教师的预料,所以,A同学做出这样回答和动作,完全被忽视了。渴望得到教师首肯的A同学,在得到一句“坐下,没有想好”的命令之后,是否还能够再次鼓足勇气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机械、单调、匮乏,缺乏艺术性。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评价语言,如“你真聪明”、“你真努力”、“你真棒”、“很好”、“继续努力”、“好”、“对了”、“正确”等等,反映出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枯燥单一的现状。案例:一位教师教授《将相和》课文。

老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

生1: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聪明。

老师:(语气平淡)嗯,还有吗?

生2:我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

老师:(称赞)很好,还有其他的吗?你们说得很棒。

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而言只表现得简单正误判定,而学生对之对错的原因并未完全知晓。学生等待着教师的肯定和鼓励,然而教师只一个“好”字,或者根本不作任何评价,这种单调的评价语言,会使课堂变得了无生气、死板;激发不起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这种评价的激励作用也就消失殆尽,只剩下教师的一种习惯性反应。

(三)在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具体运用中,存在讽刺、挖苦、苛责学生的情况,缺乏人性化。教师以讽刺、贬低、挖苦等口吻来评价学生,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或在批评学生时,态度过于严厉,表达过于直接,使学生心理上难于承受;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存在对比现象,对于某个学生的评价,往往拿其他学生的优点来比他的缺点,借此指出学生主观努力不足,试图激发孩子的好胜心,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提升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效果的建议

(一)提高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理论素养。教师需重视课堂评价相关理论的学习,同时,向名师学习,注重自我提高。名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向名师学习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提高自身课堂评价语言的一条捷径;加强与其他教师间的交流、学习。

(二)课堂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课堂评价语言的使用创造条件。要提高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要认真设计教学方案,充分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状态,对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和预料。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应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提问,优化提问质量。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现有水平,相关经验进行充分了解,以及对学生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表现进行充分估计,在教学实施中,才能捕捉到学生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对学生的各种有创造性的回答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评价。教师要学会课堂倾听,观察学生反应。因此,评价语言运用的效果是因人而异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使用评价言语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决定某种评价言语是否可以继续使用,或者做出怎样的调整。

(三)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要丰富多样,注重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单调的评价语言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富有诗意、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则不仅能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更能使学生在妙语连珠的评价中受到熏陶感染。评价语言是一门艺术,它根植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急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课堂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还必须重视教学的反思和课堂评价语言的研究,在反思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评价语言的本领,成为行家,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运用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综上,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评价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只有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焕发生命的光彩,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 2007(01).

[2]肖峰.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三通两平台工作下一篇:防艾宣传教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