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上单元教学计划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语文六上单元教学计划(通用8篇)

人教版语文六上单元教学计划 篇1

教学内容:本组教材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安排了五篇课文及“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教学本组教材,尽可能让学生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通过整合,使教学内容有详有略更简约;先扶后放简化教学环节;品读课文。深入研究,紧扣语言文字,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简便教学方法,追求实效。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4、通过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我”与山林的朋友的亲密无间,感受山雨和张家界独特的美。

5、通过学生以读为主的各种训练,领悟课文内容,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落实工具性,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2、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课时安排:

1.《山中访友》 „„„„„„ 3课时 2.《山雨》 „„„„„„„„ 2课时 3.《草虫的村落》 „„„„„„3课时 4.《索溪峪的“野”》 „„„„ 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6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1.学会本组生字词。其中会写19个生字,26个词语,并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要挟、怅望灰天、寝不安席、莽莽”等词语。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抄喜欢的语句,积累语言。

5.结合单元主题,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搜集、采访、参观、阅读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祖国在我心中”的认识。

6.能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7.能在写作中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以演讲稿或读后感的形式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方面的作用。

2、能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3、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为学习做准备。课时安排:

1、《詹天佑》„„„„„„„„2课时

2、《怀念母亲》„„„„„„„„2课时

3、《彩色的翅膀》„„„„„„„„1课时

4、《中华少年》„„„„„„„„„„1课时

5、《口语交际习作二》4课时、《回顾拓展二》2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本组教材以“真情“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和”口语交际·习作三“以及”“回顾·拓展三“。在本组课文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信,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特别注重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教学目标:

1、学会18个生字,并能掌握由1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生字。

2、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4、合作探究,联系生活,领悟文章的中心。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5、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信,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别人的风尚。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

2、通过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领悟文章的中心。

课时安排:本组教材计划用10课时安排教学。其中精读课文4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三”3课时,“回顾·拓展”1课时。9.《穷人》„„„„„„„„2课时

人教版语文六上单元教学计划 篇2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人教版语文六上单元教学计划 篇3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表达交流”等单元中的知识编排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合作编写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包括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共有五册,每一册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知识梳理、名著鉴赏四部分组成。“‘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体。阅读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应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表达交流包括‘写作与‘口语交流两个部分。‘梳理探究是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名著导读共选十部中外名著,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三个部分。” “阅读鉴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十分重视的一部分,本文不再进行详细的论述。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必修一到必修五每册“表达交流”等单元所包含的内容。“表达与交流”中,每册有四个写作的专题和一个口语交际的主题。“梳理探究”中,每册有三个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的专题。“名著导读”中,每册有两部中外名著。从高中语文教科书上可以看到“表达交流”的每个写作专题都有话题探讨、写作借鉴和写作练习三个环节,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学习与提高写作能力。口语交际主题包括指导与探究和实践与交流两个环节,在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练习,促进学生交际能力。“梳理探究”基本是从每个专题的起源、运用、文化等角度进行论述,最后还有“课外延伸”的思考,先让学生对该专题的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再引起他们的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名著导读”中的每部作品都有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三个环节来引导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三部分内容都比较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思考与探究的有效结合,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直观分析, “表达交流”等单元的知识内容不仅指导学生写作、交际、归纳知识、阅读名著,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者在“致同学们”中说到“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前三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鉴赏可在课外自主安排。”事实上,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鉴赏”是师生教与学的重点,语文课的多数课时都是用来讲解“阅读鉴赏”中的课文,而“表达交流”等单元所用课时是较少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每一册里所包含的这三部分知识内容都是与学生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息息相关的,对高中生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忽略或者不引导学生学习教科书上的这些重要知识,会让学生认为语文课就是上课听老师讲课文,他们学习课文,课后背课文,考试会做题。这样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认识不够全面。

二、“表达交流”等单元知识不被重视的原因

在实际教学中“表达交流”等单元没有引起师生重视,较为突出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阅读鉴赏”部分被师生视为重点。“阅读鉴赏”选的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家名作,是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一系列规定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师生在这一部分的课文学习占据大量的课时。此外,高中语文教科书从必修一到必修五五册单是“阅读鉴赏”部分就有65篇课文,而且语文教科书编者说“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共五册,在不到一个半学年内学完,其他时间都由你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修。”五册书的知识,65篇课文要在高二第一学期内学完。有些重要课文或学生较难理解的先秦文言文需要师生学习两到三课时,而且语文课一周至少还应有一次作文课,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完五册教科书,师生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有些重点课文师生会匆匆略过,根本没时间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此时“表达交流”等单元的知识更没有时间学习。

第二,高考体制与高考试题内容的影响。在高考体制的影响下,高中校园从学生学习的地方逐步转向考试的地方,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各种考试连续不断,除了考试还有无穷尽的试题。学生们语文课上学完课文,课后就是通过做众多的试题来学习语文,而且考试中的作文题目成为语文老师作文课上所讲的作文内容,“表达交流”里的写作专题就不是他们作文课的重心,口语交际更没时间进行。而且高中师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形成“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原则,高考试题里没有交际、对联、名著等的考题,那么“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里的内容即使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也不能引起师生的重视。这样语文教科书里“表达交流”等单元给予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变得非常有限,失去了这些内容在教科书中的价值。

三、语文教学中“表达交流”等单元教学的有效方法

当前高中语文教科书中“表达交流”等单元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本该有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这种现状,可有以下做法。

第一,师生应转变对“表达交流”等单元知识的观念。虽然在语文教学中“阅读鉴赏”是学习的主体与重点,但是“表达交流”等单元中所列举的专题也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因此师生应该转变这种只学课文的观念。语文学习不只是学习课文,语文教科书上“表达交流”专题内容多样、材料充分且层层推进,学生容易接受,有助于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有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五种形式,可培养高中生多方面的交流能力,一定程度也可缓解学生只学习不交流的压抑氛围。“梳理探究”不仅有对初中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还有新的文化知识的补充,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新的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名著鉴赏”可让学生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与审美情趣。因此“阅读鉴赏”中的一些略读课文和学生容易理解的课文可在课后自学,课堂上着重讲解一些师生认为重要或理解困难的文章。语文教师可适当安排一些课时,加入“表达交流”等单元中的知识,师生共同进行讨论研究。

第二,语文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当代语文教育中许多教育名师提出新的语文教学观念,如“生态语文”、“本色语文”、“大语文”等,这些观念都主张语文教育要有自己的特色,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然而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在高考的影响下,也和数理化教学一样,是在做试卷与讲试卷中前进,语文教科书的作用似乎在减小,没有语文这门课程独有的魅力,失去了语文的本色。教育应该是以学生的长远发展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不是以考试为最终目的。虽然语文教科书上“表达交流”等单元的知识不能直接出现在高考试题中,但是它能够丰富学生写作时文体的选择,锻炼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知识与自主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等,这些能力与素养提升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会有一定的进步,语文成绩也是不会低的。这样比通过不断的考试与无尽的试题来提升语文成绩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有些学生为了多做题很少花时间去看不考的名著,甚至会有学生作个简单的自我介绍都语无伦次的现象。因此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不能忽略语文教科书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黄初与顾振彪认为,中学语文教科书包含四个系统: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导学系统。无论是范文系统还是导学系统,都应是师生教与学的重要依据,若对学生学习或以后的发展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内容应该也不会出现教科书上,因此“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中的知识应该受到师生的重视。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2016年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中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研究” 编号:SLGYCX1624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人教版语文六上基础知识的梳理 篇4

◆ 基础知识的的梳理以及落实

本学期要求掌握120个生字,会写会用。理解积累七个单元的新词,会读会写“词语盘点”中要求“读读写写”的184个词语,会读“读读记记”中123个词语,部分要求会写。

1.易错字:巷

驻 2.易混淆的字:

陡峭

身躯

辩解

青翠

竣工

要挟

抱怨

抱歉 俊俏

先驱

辨认

清脆

严峻

威胁

报复 焦躁

急躁

锻炼

炼就

吉祥

滔滔不绝 干燥

燥热

练习

安详

波涛汹涌 张皇(惶)

世外桃源(园)

一泻千里(泄)

畜生(牲)

牲畜(生)

纷至沓来(踏)

昔我往矣(已)震耳欲聋(振)

行色匆匆(形)

以往(已)

3.易读错的字

4.多音字(见附件)5.查字典(见附件)

音序查字法:考察学生音序、音节

部首查字法:考察学生确定字的部首、笔画、字义的能力

部首较难确定的字:粼

鹿

炙 6.词语类型

ABB

软绵绵

湿淋淋

冷清清

直勾勾

AABB

马马虎虎

结结巴巴

缝缝补补

匆匆忙忙 ABCC

微波粼粼

行色匆匆

AABC

窃窃私语

滔滔不绝

闪闪发光

牙牙学语

津津乐道

横遭不幸

焦躁不安

哭笑不得

百折不回

相依相随

大摇大摆

自作自受

自言自语

无影无踪 暑去寒来

左冲右撞 三番五次

五光十色

7.句子复习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排比、对偶

表现手法:联想、想象、对比、照应、借物喻人、借景(物)抒情、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设置悬念、渲染环境、先抑后扬„„

(2)关联词的理解运用 难点:(选择关系)不是„„而是„„

不是„„就是„„

宁可„„也不„„(13课,《课堂作业本》)

对待困难有两种态度:不是害怕困难,被困难吓倒,()。小章的双休日生活挺丰富的,()到图书馆看书,()参加科技小组活动。

(假设关系)即使(就算、哪怕、纵然、就是)„„也(还、仍然、总)„„

无论„„都„„(实际运用中错误率最高)可以练习给几句话加关联词或给一段话加关联词。8.分号、顿号、问号的正确使用;省略号、破折号、引号的作用的识别。

(1)分号用于并列分句之间,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这些词语或句子表达的是同一方面的内容。(2)问号:

常规用法:用于问句,跟在“吗、呢、为什么”等表示疑问的词语后面。特殊情况:“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 ....“我能做你的朋友吗,每天早晨?” .....因为一句问话没有说完,“小伙子”“每天早晨”本该放在句子前面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将这两个词语置后,但属于问句的一部分,所以问号在最后,前面用逗号。(《课堂作业本》)

(3)省略号的作用:(4)破折号的作用:(5)引号的作用:

落实方法:

字词:建议摈弃枯燥练习的方法,不要一味地做练习卷,先指导——采用较为生动的教学方法,辨别字形。

后练习(口答和笔答相融)——易错字:找错别字、听写

易混淆的字:选字填空

多音字——多读,连词读,连句读,选择判断练习。标点符号——以文中的句子为例,进行专项复习。

句子、标点:填空练习加朗读

◆ 语用意识的增强(教师),“语用” 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生)

第三学段语用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这些目标已经放到了我们的平时教学中,但可能效果并不是那么如人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知识的梳理进行回顾和提升。在梳理回顾中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共鸣,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自然准确表达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复习理念。因为我始终相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原本薄弱的、不太熟练的、不太理解的知识点会随之而清晰,语文能力方面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在复习阶段,我们更要切实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理解作者语言的表达效果,学习各种表达方法

一、联想和想象 目标:

1.能正确找到表现作者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并体会它们的表现力,体会蕴含的情感。(理解)2.能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借助联想和想象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

相关内容:第一组、第八组

复习举措:

1.赏析,体会作者的感受的独特之处。例如:

《山中访友》第四自然段: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变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自己写成一棵树,充分表现出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把“老桥”比喻成“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表现出了老桥的古老,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老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月光曲》第9自然段:兄妹俩的联想,表现出月光曲优美和谐的曲调,清新梦幻的境界,赞美了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2.练习:可以借助小练笔的形式,在归纳比较中提升。《作业本》P5:联系你平时观察过的小虫,发挥你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

联想和想象,这样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所以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好好运用,发挥联想和想象,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人物的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外貌描写——————写好一个“人”和一件“事” 目标:1.能正确找出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外貌描写的句子,或进行判断。(辨识)

2.能领悟这些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理解)3.能灵活运用上述方法描写人物和事件。(运用)

已经学过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相关内容:第一组、第三组、第五组

复习举措:

1.分类赏析,并对这些描写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心理活动描写: 《穷人》第九自然段桑娜矛盾的心理描写,体会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大。

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中闰土的外貌描写——天真可爱、淳朴健康的农村孩子。《一面》中的六次关于鲁迅的外貌描写——突出鲁迅的“瘦”,以及坚强的个性,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老人与海鸥》中老人的外貌描写,突出了老人的勤俭节约,衬托出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例如“环境描写”:

《草虫的村落》描写甲虫音乐家一段: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几十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用环境的美烘托出甲虫们对生活的热爱。)

《穷人》第一段:

屋外与屋内的环境描写。(通过强烈的对比,烘托出桑娜一家家庭的温馨,对生活的热爱。)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有一天,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恶劣的天气描写,烘托出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苦难。)

2.练习:选择判断,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小练笔和写作:学习表达。尤其是外貌描写,抓住一个人特有的,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来写的能力,是一定需要形成的。

小练笔设计1:《怀念母亲》“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呢?请结合作者的回忆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描写。

设计2:写一写班上的小伙伴的外貌,请同学们猜一猜你写的是谁。

三、关键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目标:

1.抓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指向:内容)例如:《唯一的听众》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以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2.抓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例如: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句子中的“善待”一词能否换成“对待”,用哪个词更合适?为什么?

(不能,用“善待”更合适,善待就是好好对对待,文中西雅图希望美国白人好好对待河水,表现出印第安人对自然的崇尚和热爱。)

《最后一头战象》

课文许多地方队嘎羧进行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说明性文章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加点的词语能删去吗?为什么?)(不能,因为加点词说明由于人类无止尽地开采和破坏,使原本可以再生的资源面临枯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地球资源。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复习举措:建议以课文中的句子为抓手,结合课后练习题,进一步增强理解力,再进行课外拓展。学会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好一些关键的词语,加强表达效果。

⊙其他:

抓文体特点复习提升:

叙事性作品:主要内容、人物、细节、场景、感受 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情感

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和方法的迁移运用 关于“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

目标:能运用一定的方法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第五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社会背景、联系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展开丰富想象、链接选文相关资料、联系写作目的理解。其中,抓关键词理解是基础——含有比喻义的关键词,表现句子核心意思的关键词。

复习策略:

1.教给孩子一些理解的方法,进行分类复习。可以课内要求理解的句子为抓手,首先这些句子孩子未必都能理解,其次,这些句子所涉及的文章学生较熟悉,不用花太多时间阅读,可以把时间花在比较分析理解上。如此这般,按照方法,以培养孩子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并达到熟能生巧。

2.进行迁移练习,分类别进行专项性的补充练习。

相关内容:第四组、第五组

抓关键词,联系作者生活实际理解 1.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2.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抓关键词,联系社会背景理解 3.伯父摸了摸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4.“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

抓关键词理解,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理解 5.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共同”告诉我们什么?“一个家园”又告诉我们什么?

6.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什么事情降临到谁的身上,为什么会降临,结果会怎样?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7.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大地。.....大地为什么不属于人类?人类为什么属于大地?

8.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另一种东西是什么?

9.仅仅根据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

日积月累

第一组:关于大自然的诗句 第二组:热爱祖国的名人名言 第三组: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第四组:有关环境保护的口号标语 第五组:鲁迅名言

第七组: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 第八组:与“艺术”密切相关的成语

要求“不仅会背,更要学会理解和运用。因此,在复习中要给予一定的语境,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本学期要背诵的课文

《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伯牙绝弦》全文。

习作能力

各组习作要求:

会写好自己独特的感受——第一组

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二组:演讲稿或读后感 关注事情发生的环境、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第三组:体现“真情”、“关爱”、“感动”的事情

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漫画作文(环境保护)

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第五组:一个小伙伴,扩写 想象合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第七组:根据图片报道习作 综合运用学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自由习作

综合分类:写人、写事、漫画、想象作文、应用文(演讲稿、建议书——注意格式)

复习策略:(机动)在归纳概括中复习提升

在运用课文语言转述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复习提升 在随文练笔中复习提升:感情型、补白型、仿写型

抓文体特点复习提升:叙事性作品:主要内容、人物、细节、场景、感受

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情感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计划 篇5

第一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和鉴赏。我们要带领学生领略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欣赏青松迎客、寒梅报春的自然情怀。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雨》用优美的抒情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万般神奇,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草虫的村落》展开丰富的想象,追随者一只爬行得小虫,对草虫的村落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索溪峪的“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奇丽的美景,抒发了畅游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口语交际·习作”让学生或化身大自然中的一员感受世界;或根据音响展开想象;或分享分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先说一说,再写一写。“回顾·拓展”让学生交流课内外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及自己的感悟,另外再积累体现了联想和想象的一些古诗词,深化认识。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爱恋之情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用以指导自己的观察行动。

3、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大自然的方法,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4、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自读中遇到的问题;与他人讨论交流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5、摘录好词好句,并学会用在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

三、教学重难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学会理解和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四、课时安排:

山中访友

2课时 山雨

1课时 草虫的村落

2课时 索溪峪的野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

3课时 回顾·拓展一

1课时

第二单元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熟悉本单元生字生词,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打意方面的作用。2.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4、通过交流平台,相互谈一谈,评一评,以便达到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生字词,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写一篇演讲稿。

四、课时安排

詹天佑

2课时 怀念母亲

2课时 彩色的翅膀

1课时 中华少年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5课时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组课文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

2、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了美好情感。

3、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美感和韵味来。

4、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能规范书写并学以致用。

三、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四单元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编了四篇课文,分别是

13、《只有一个地球》、14《鹿和狼的故事》、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16,《青山不老》.其中14、16是略读课。

二、本组课文学习目标:

1、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一方面启发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了铺垫,通过以“珍惜资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针对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或根据漫画写环保故事的习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五单元

一、教材分析:

第五组“初识鲁迅”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

第一篇课文编排的是鲁迅的作品,大家都熟悉的《少年闰土》。它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这个片断与原作主题并不相同。但就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来讲,无论脱离原作还是放回到原作中,主题并没有太大变化。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第二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的回忆性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儿童的目光去看鲁迅,同时因为身份的缘故,课文中不乏浓浓的亲情。课文内容易于为小学生接受。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炼、传神,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第三篇课文,是青年眼里的鲁迅——《一面》,主题是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和帮助。选入教材时对原文的文字和内容都进行了处理。第四篇课文《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回顾

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积累名言警句。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读、悟理解课文内容。3.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4.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摘抄优美的词语,加大词汇储备量。加大阅读量,充分调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继续引导深入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六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是一个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行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三、目标导向: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加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四、过程与方法:

策划、活动、交流、评价、总结。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加对诗歌的兴趣。

六、教学与学法: 教法:组织、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活动。

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计12课时安排教学。

第七单元 一 教材分析

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跑进家来的松鼠》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二 教学目标

编写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入选的课文中,有的篇幅较长,可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回顾·拓展”都做了相应的安排,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到这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课时安排

老人与海鸥

2课时 跑进家来的松鼠

1课时 最后一头战象

2课时 金色的脚印

1课时习作

3课时 回顾拓展七

2课时

第八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二、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课时安排

伯牙绝弦

2课时 月光曲

蒙娜丽莎之约

1我的舞台

口语交际

习作

“回顾·拓展”

人教版语文六上单元教学计划 篇6

第一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和鉴赏。我们要带领学生领略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欣赏青松迎客、寒梅报春的自然情怀。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雨》用优美的抒情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万般神奇,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草虫的村落》展开丰富的想象,追随者一只爬行得小虫,对草虫的村落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索溪峪的“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奇丽的美景,抒发了畅游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口语交际·习作”让学生或化身大自然中的一员感受世界;或根据音响展开想象;或分享分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先说一说,再写一写。“回顾·拓展”让学生交流课内外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及自己的感悟,另外再积累体现了联想和想象的一些古诗词,深化认识。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爱恋之情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用以指导自己的观察行动。

3、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大自然的方法,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4、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自读中遇到的问题;与他人讨论交流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5、摘录好词好句,并学会用在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

三、教学重难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学会理解和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四、课时安排: 山中访友

2课时 山雨

1课时 草虫的村落

2课时 索溪峪的野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

3课时 回顾·拓展一

1课时

第二单元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熟悉本单元生字生词,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打意方面的作用。

2.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4、通过交流平台,相互谈一谈,评一评,以便达到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生字词,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写一篇演讲稿。

四、课时安排

詹天佑

2课时 怀念母亲

2课时

彩色的翅膀

1课时 中华少年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5课时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组课文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

2、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了美好情感。

3、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美感和韵味来。

4、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能规范书写并学以致用。

三、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四单元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编了四篇课文,分别是

13、《只有一个地球》、14《鹿和狼的故事》、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16,《青山不老》

.其中14、16是略读课。

二、本组课文学习目标:

1、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一方面启发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了铺垫,通过以“珍惜资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针对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或根据漫画写环保故事的习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五单元

一、教材分析:

第五组“初识鲁迅”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

第一篇课文编排的是鲁迅的作品,大家都熟悉的《少年闰土》。它节选自鲁 4 迅的小说《故乡》,这个片断与原作主题并不相同。但就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来讲,无论脱离原作还是放回到原作中,主题并没有太大变化。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第二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的回忆性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儿童的目光去看鲁迅,同时因为身份的缘故,课文中不乏浓浓的亲情。课文内容易于为小学生接受。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炼、传神,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第三篇课文,是青年眼里的鲁迅——《一面》,主题是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和帮助。选入教材时对原文的文字和内容都进行了处理。第四篇课文《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积累名言警句。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读、悟理解课文内容。3.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摘抄优美的词语,加大词汇储备量。加大阅读量,充分调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继续引导深入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六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是一个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行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三、目标导向: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加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通过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4)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四、过程与方法:

策划、活动、交流、评价、总结。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加对诗歌的兴趣。

六、教学与学法: 教法:组织、引导。学法:自主探究、合作活动。

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计12课时安排教学。

第七单元

一 教材分析

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跑进家来的松鼠》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二 教学目标

编写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入选的课文中,有的篇幅较长,可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回顾·拓展”都做了相应的安排,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到这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课时安排

老人与海鸥

2课时 跑进家来的松鼠

1课时 最后一头战象

2课时 金色的脚印

1课时习

3课时 回顾拓展七

2课时

第八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 7 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二、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课时安排

伯牙绝弦

2课时 月光曲

3课时 蒙娜丽莎之约

1课时 我的舞台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习作

3课时 “回顾·拓展”

人教版语文六上单元教学计划 篇7

一、互动反馈系统及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

互动反馈系统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简称IRS) 是指在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引入具有“1对1”特性的数字技术, 将课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演示、信息反馈、师生及生生互动等环节进行高效整合的系统平台。[2]它作为反馈信息收集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 主要有以下优势: (1) 实时诊断教学效果,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加强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3) 全体公平参与, 关注问题解决; (4) 随堂形成性评价, 减轻教师负担; (5) 支持多种格式教学资源展示, 方便教师灵活运用。[3]

二、互动反馈系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实例

分析对象是浙江省金华市某小学一位语文教师应用IRS执教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其教学按点与对应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三、基于个案的即时反馈信息分析与处理

IRS正以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准确的独特优势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 并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熟知。针对所收集到的数据, 教师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以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教学效率。以下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两个角度, 对收集到的即时反馈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一) 从正答率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正答率是教师了解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IRS活动记录中的正答率统计表, 绘制如图1所示的柱形统计图。

由图1可知, 题目5的正确率远远低于60%。此时, 教师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对“络绎不绝”和“源源不断”间的联系与区别已达成共识, 但在具体运用阶段容易混淆。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利用IRS提供的即问即答功能临时设置题目6、题目7 (具有真实情境的例句) 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此外, 题目2的正答率稍有偏低, 表明少部分学生对引号作用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据此, 教师通过再次总结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引号作用的印象。

由此可见, IRS提供的正答率统计功能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查找作答错误的原因,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学生对易错知识点的把握, 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二) 从应答时间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应答时间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按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 同时, 也为教学策略调整以及教学行为分析提供了有力依据。根据IRS系统提供的历程与报表追踪功能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团体反应曲线图。

团体反应曲线是对原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到的, 反映应了作答时间与应答人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团体反应曲线, 教师可以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深入分析教学行为, 以下将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按点进行具体分析。

1. 调整教学策略

无应答时间是指从问题提出到第一个学生作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 在团体反应曲线中即为曲线起点所对应的时间。总体而言, 无应答时间越短, 题目越简单。由此, 教师可根据团体反应曲线的起点判断教学按点的难易程度, 从而有效调控教学步调。观察图2可知, 题目1、5、6、7对应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短, 同时, 结合正答率统计图可发现, 题目1、6、7的正确率普遍偏高, 据此可判定题目1、6、7所应对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 应适当减少教学时间;而其中题目5的正确率却显著偏低, 此时教师应深入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所在, 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此外, 题目2、3、4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长, 但正确率却不低, 表明学生对此类知识点已基本理解, 只是掌握不够扎实, 教师可在今后教学中有意识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

2. 分析教学行为

面对简单提问, 多数学生几乎可在同一时间做出反应, 理论上而言应答率应在瞬间达到100%,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总有部分学生因精力不集中、误解题意等原因导致应答迟缓, 此种情况在团体反应曲线中表现为指数函数图形。如图2所示, 题目1、3、4、6、7的反应时间曲线均呈指数分布, 教师可据此推测大部分学生对上述题目都能较好理解。而题目2、5的团体反应曲线趋向于S形, 表明此类问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需经过充分思考与大量分析后才能做出反应。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寻找其本质原因, 并在今后教学中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来促进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理解。

四、利用互动反馈系统开展教学的策略调整建议

(一) 根据正答率调整教学策略

1. 调整教学方案,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教学方案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预测而设计的最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内容编排及时间分配过程, 实施过程中, 需要结合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当IRS显示的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间, 以留出更多时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而正答率低于60%时, 有必要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 选择一种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另外, 根据正答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也同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例如:当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针对该知识点布置的课后练习, 在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 开展同侪教学, 解决认知冲突

同侪教学是指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讨论具有严重认知分歧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 开展前提是同伴间产生较大的思维冲突, 全体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点处于概念模糊状态。[4]

利用IRS的直观统计图, 教师可了解每位学生的思维倾向, 并对认知分歧现象一目了然。当发现学生产生认知分歧时, 即可开展同侪教学, 为所有学生提供向同伴解释自我观点的机会, 引导他们在互动环境中相互说服, 彼此精益概念, 加深认知印象, 牢固新知识记忆。

总而言之, 教师应根据正答率的高低, 并结合课堂实况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促使学生形成并巩固对相关知识点的正确认识。

(二) 根据应答时间调整教学策略

1.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答题过程中, 应答时间往往因少数学生反应较慢而延长, 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慢智型思维学生。相比于其他学生, 慢智型学生的思维过程相对缓慢, 经常在教师、同学的催促下仓促完成作答, 不仅不利于正答率的精确统计, 而且还容易使这类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对自己缺乏自信。面对慢智型学生, 教师应采取列举案例、分析优势等方法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学会有效学习。

2. 分析思维过程, 实施分层教学

利用IRS提供的追踪与统计功能, 可及时明确全体学生的作答情况, 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实现分层教学。针对反应快但作答错误的学生, 教师可在按键后要求其说明理由, 阐述思考过程及思路以检验其学习态度。若经过认真思考, 只是思维过程出现错误, 教师应予以鼓励;相反, 可进行适当批评, 使其认识到自己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促使其及时改正。另外, 若该类学生较多, 教师还可不定期调整学生座位, 将此类学生安排在同一组或同一方向, 便于教师于按键前进行观察与提醒。而对于作答速度快且选择正确的学生, 教师应鼓励其在完成作答后进行自主学习, 或给予这部分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以做到兼顾全局, 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 教师并不能全靠IRS收集的统计数据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实情, 还需在课后对数据加以深入分析, 挖掘其中隐藏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这无疑会增加教师工作量, 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并保持足够的耐心。但从另一方面而言, IRS的应用也为教师进行高效教学提供了决策依据,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结论

利用IRS及时准确收集学生的作答信息, 并进行自动化统计处理, 最终以视觉化图表形式呈现反馈信息的方式,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从而做到适时分层,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实施因材施教, 但要将IRS拥有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还在于按点设计及教学过程实施。可见, 完全依靠IRS来改变教学效果显然不可取, 教师需要在不断实践中亲身体验IRS的独特价值, 形成个性化的使用风格。

此外, 除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还可以根据IRS提供的学生按键频率、平均分数、标准差等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找到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 力求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立新.教学传播过程中反馈信息的精细处理[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7) :16-20.

[2]林建祥.互动反馈教学培训材料[M].北京:北京松博科技有限公司, 2007.

[3]张晓彬, 李霜爽.互动反馈系统 (IRS) 及其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J].中小学电教, 2007, (9) :26-27.

人教版语文六上单元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作目标课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11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但现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隔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呢?

“写和读密切相关。它们各自的过程并非孤立地发生发展,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转移的。”我们的教材虽然把阅读和写作分开,但它们实际是紧密连结的,有着共同的过程。“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以学习阅读为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阅读教材来指导学生写作。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为例,笔者在学期初就思考着如何构架课文阅读教学和单元写作目标之间的联系,在备课过程中心中始终牵挂着单元写作目标这个“纲”,在具体的教学中适时调整自己阅读教学的步骤及相关内容。以下便是笔者践行读写结合,将单元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的几个方法。

一、水到渠成,课后归纳总结写作方法

当写作目标与该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一致之处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文阅读教学结束后来个“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地将其作为写作方法传授给学生。

比如,第一单元的写作目标——记叙的线索。它包括以下内容:

1.记叙文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2.记叙的线索可以是人物、事件、一个具体的事物、情感的发展变化等。

3.写作时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索。

4.记叙的线索应该隐含在文章中,与文章内容吻合。

其中第三点提到记叙线索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索,这也是该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的一个重要的写作特点。《藤野先生》的叙事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另一条是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已经讲解清楚了,那么在总结课文内容时,就可把它作为写作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等进入单元写作训练时,学生对这一方法也就驾轻就熟了。

二、移花接木,将单元写作目标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有些单元写作目标可能不是课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但它与课文内容又有一定内在的联系。这时需要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给予“植入”,也就是将写作训练目标部分迁移到课文阅读教学中。

如第六单元的写作目标——学写游记。具体要求是:

1.写游记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

2.在写景时,可以移步换景,也可以定点观察。

3.游记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

4.还可以适当介绍与游览地相关的知识。

该单元的四篇文言文以游记为主,但很难说以上四点是它们阅读教学的重点。毕竟又是文言文,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很容易忽略其写作方法的指导,那么就可能错失很好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良机。

因为有了单元写作目标这个“纲”,所以笔者从一开始备课的时候,就在寻找它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契合点,最后发现完全可行。就单元写作目标的第一点而言,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柳宗元写《小石潭记》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的:“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其中既有移步换景也有定点观察。教师可以边讲授课文内容,边补充说明这便是游记的写法之一——交代清楚游览的经过。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单元写作目标也迎刃而解了。

再举写作目标的第三点来讲,游记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可以举《满井游记》为例,课文对满井初春的景色进行了细致描写,尤其是山光水色,最后作者用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画龙点睛地表明了自己對初春景色的喜爱。如果仅仅依据教参的要求,只要解释清楚这议论语句的内在含义即可。但如果教师能把其作为游记的写法之一传授给学生,这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又部分完成了单元写作目标,何乐而不为呢?

可见,只要教师心中有写作教学这根弦,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将单元写作目标这朵“花”移植到课文阅读教学这棵“树”上,那么植根于课文阅读教学的写作指导必将“盛放”。

三、深入挖掘、提炼、归纳和总结

教材编者在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里都附上了“写作导引”,它一方面简要介绍单元写作的要求,另一方面还结合具体的课文篇章加以举例分析。这样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生的确容易理解和体会。但仔细研究:“写作导引”里所举的课文实例是有限的,有些甚至是“过时”的。那么,是否可以引用单元课文内容来作为写作指导的实例呢?回答是肯定的。

以第四单元为例,其写作目标是: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具体要求为两方面:其一,写记叙文时,往往要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加入适当的描写。描写能让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还可以突出重点和中心。其二,在记叙文中适当加入抒情,能使作者的情感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为了说明描写的作用,教材以冯骥才的《泥人张》(第四单元)为例,即作者通过对“海张五”的外貌、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目中无人的恶霸形象。对于抒情的作用,编者以朱自清的《背影》(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文中几句简短的抒情,道出了作者的追悔、思念,及内心的五味杂陈……

如果教师仅是把这两个案例和学生交流或解读一遍,学生对写作要求的理解很难说是深刻的。其实,我们阅读教学的课文资源既丰富又鲜活。

就这个单元而言,教师可以举的课文实例是不少的。《云南的歌会》中作者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分别侧重于人物、环境和场面的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欣赏和赞美,其中对人物(年轻女子)的描写是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

还有《端午的鸭蛋》中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一个简单的动作细节描写就把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语言诙谐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自豪。而《春酒》中描写和抒情的语句更是俯拾皆是。结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可见,这些记叙类文章中描写和抒情的手法都运用得十分巧妙。教师可采用串讲的方式,将其写法加以提炼、归纳,经整合后传授给学生。比如,以《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中有关描写的语段为例,告诉学生记叙文中描写所起到的作用,也可以举《端午的鸭蛋》《春酒》等中有关抒情的语段,和学生阐述记叙文中抒情的意义所在。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写作技法的认识,而且也是对文本的又一次解读,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教材在与时俱进,无论是作为阅读教学的课文篇目,还是单元写作设计都在改变,日趋完善。而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也必然是一种趋势。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笔者先摸透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再将单元写作目标分散、渗透到单元课文阅读教学中,或是根据单元写作目标的要求,对单元课文的相关写法做提炼和整合。这样的过程算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益尝试吧。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M].苏州: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5.

上一篇:演讲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下一篇:岁末年初维稳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