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2012年全区节能工作要点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9 2012年全区节能工作要点(推荐7篇)

3.9 2012年全区节能工作要点 篇1

川经信发〔2012〕46号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一年。为扎实做好全区节能工作,确保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特制定《2012年全区节能工作要点》。

2012年全区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淄川区节约能源 “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与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组织实施“655”节能行动计划,努力推进工作落实,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工作格局,确保均衡持续地实现全年节能目标。

2012年全区节能工作主要目标:全区万元GDP能耗比2011年降低3.7%以上,新增能耗总量控制在40万吨标准煤以内,年内实现节能量45万吨标准煤;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1年降低5.32%以上,万元GDP取水量比2011年降低2.0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比2011年降低2.09%以上;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数量、绿色照明产品推广任务。

一、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完善政策激励和约束机制

1、完善节能目标评价考核体系。根据《淄川区“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淄川区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要求,研究探索推进节能考核从事后算总帐向事前预测、事中监控转变,节能措施从以工业为主、单项改造向全社会节能、系统节能转变,用能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出台全区“十二五”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全面落实《淄博市节约能源条例》,分行业推进节能减排,不断健全完善节能长效机制。

2、严格落实目标责任。按照节能指标与节能潜力相对应,同比例降低、不搞区别对待、承担共同节能责任的原则,将全区节能目标合理分解到各镇(街道、开发区)、各部门、各行业,落实各部门的监管督导责任。与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区直有关部门、重点监控企业签订2012年节能目标责任书。进一步细化节能目标责任内容,对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区直有关部门、重点用能企业实施“双控制”责任目标管理机制。

3、强化目标考核奖惩。对各镇(街道办、开发区)、区直有关部门和重点监控企业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未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的,实行严格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完成节能目标任务较好的镇(街道、开发区)、企业、区直有关部门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加强日常考核监督检查,定期公布节能指标完成情况。

4、落实政策激励措施。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及省、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的争取力度,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奖励和激励政策,落实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对节能的支持力度。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重大节能项目,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二、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5、实施项目节能全过程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淄博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强化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区域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作为投资项目审批、核准的前置条件,作为备案项目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加强投资项目竣工验收评价,全面掌握投资项目能耗水平。

6、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研究制定全区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强度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的节能指标体系,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镇(街道、开发区),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按照科学监测、超前把握、提前干预的原则,建立完善能耗强度与能耗总量相结合的科学化、常态化节能预警调控制度,跟踪监测各镇(街道办、开发区)能源消费总量和高耗能行业用电量等指标,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镇(街道办、开发区)及时预警调控。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

7、提升地方节能标准。实施地方节能标准提升工程,严格落实和实施《2011-2015年重点产品能耗定额》,以先进的节能标准引领产业升级改造,形成推动产业科学发展的倒逼机制。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节约型产业体系

8、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托工业优势,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抓住国际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加快培植壮大新材料、精细化工、新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汽车及机电装备、电子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9、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节能评估手续。

10、开展“节能改造年”活动。严格落实《淄博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指导目录》,组织实施新一轮技改计划,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围绕工业锅炉(炉窑)改造、换热技术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输配电系统应用等5类项目,组织万吨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形成年节能量16万吨标准煤能力。引导镇(街道办、开发区)编制节能改造项目计划,把节能改造项目、投入量分解落实到每个企业、每个单位和每个项目。抓好通用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淘汰改造,引导企业积极淘汰电动机、锅炉等8类10种落后机电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组织实施工业炉窑、摩擦压力机和绿色照明产品替代升级三个专项改造工程,加强调度和工作指导,确保年内完成改造任务,实现节能量50万吨标准煤。

11、分行业推进节能减排。制定并组织实施建材冶金、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方案,充分运用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出台中心城区南部区域淄川片区产业优化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南部区域淄川片区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实施“退二进三”战略,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转型升级目标,2012年取得实质性进展,从根本上降低能耗。

12、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落实 “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将任务按分解落实到各镇(街道、开发区)。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指导目录要求,实施综合性配套政策措施,继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调整过剩产能,严格控制排放总量。按照国家要求计划用两年时间全部淘汰直径3.0米以下的水泥磨机32台,淘汰改造双盘摩擦压力机,2011-2012年升级改造315T及以上摩擦压力机。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13、有序推进产业转移。以建陶产业过剩产能转出为突破口,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产业梯次转移的方式,推动产业转移向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不断延伸。依托外部资源优势,加快建陶、水泥、耐火材料、冶金等资源依赖型产业向外转移;推进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将生产环节对外转移,加强宁夏石嘴山等飞地工业园建设,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14、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发展天然气置换工作,抓住泰青威天然气管线贯穿淄川、增加天然气供应量的机遇,突出抓好能源结构调整,组织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四、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15、抓好节能重点项目建设。策划和储备节能节水和循环经济等方面项目10项,从中优选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示范效果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申报国家、省节能项目、淄博市“节能30项”项目,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加强对项目的调度和落实,推动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力争实现节能量12万吨标准煤以上。

16、实施节能科技增效工程。认真落实节能减排技术政策大纲。继续发布重点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推荐导向目录,建立节能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重点推广能量梯级利用、低温余热发电、先进煤气化、高压变频调速、干熄焦、蓄热式加热炉、吸收式热泵供暖、冰蓄冷、高效换热器等节能技术,加快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进程。

17、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工程。组织召开合同能源管理合作交流会,培育和建设3个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引导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技术改造。

五、积极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

18、实施“325”节能环保产业倍增工程。抓住新能源利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机遇,组织实施“325”节能环保产业倍增工程,积极推进双杨生物医药、罗村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开发区汽车制造及零部件3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壮大,扶持2个节能环保示范企业,建设5个节能环保示范项目,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19、推广太阳能集热系统。组织实施万家农户太阳能工程,从2012年开始每年建设100个农村应用太阳能示范户,加快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普及应用,实现“十二五”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35%的目标。支持学校应用太阳能集热系统,严格工程审核验收标准,加强对供应商监管,提高项目实施质量。

20、培育和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在推进淄博新易盛能源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拓展业务基础上,培育区级节能服务机构,为全社会节能提专业技术支持和信息咨询等服务。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加快发展节能服务机构,鼓励我区通过国家和省备案的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项目服务、节能信息咨询、节能技术推广。

六、强化管理协调,推进重点领域节能

21、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依法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15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制定《关于开展能源审计工作的意见》,落实目标责任,依托能源审计机构,有重点地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力争年内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审计任务。组织钢铁、冶金、建陶、水泥、化工行业企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落实财政部、工信部《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组织实施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重点在建材行业开展能源管理中心项目示范。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扩大能源管理师试点。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严格执行能源管理岗位和能源管理负责人备案制度。对15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开展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公布考核结果。对未完成节能任务的企业,强制进行能源审计,限期整改。

22、切实抓好建筑交通节能。进一步推进建筑、交通运输节能工作。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和工程质量。加快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以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学合理配置城市各种交通资源,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断深化“车、船、路、港”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推广公路甩挂运输,全面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

23、推进公共机构、农村和商贸领域节能。进一步抓好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公共机构办公区节能改造,开展机关节能低碳行动。加快淘汰老旧农用机具,推广农用节能机械及设备。推进农村节能型住宅建设,推动省柴节煤灶更新换代,开展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服务。在零售业等商贸服务和旅游业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加快设施节能改造,严格用能管理,引导消费行为。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

七、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4、推广重点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围绕冶金、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纺织、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等九个重点行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技术、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模式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培育2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9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我区工业经济向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和高效益转型。

25、培育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园区产业布局,鼓励基础设施和信息集成共享,实现企业间废物及副产品交换利用、能量、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梯级利用,着力培育双杨、罗村、开发区、寨里镇4个特色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赤泥、粉煤灰、铁尾矿、废塑料4个静脉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26、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评选2户左右清洁生产先进单位和2个左右优秀清洁生产方案,进行表彰奖励,发挥带动作用。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到售后全过程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27、加强清洁生产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清洁生产专家为基础,企业和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为骨干,政府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的清洁生产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及时发布清洁生产信息,加强清洁生产技术交流,推动清洁生产深入开展。

28、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严格审核把关,按照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每年两个批次的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工作。加强认定企业管理,对认定期内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进行年检。积极做好资源综合利用网上直报试点工作,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系统加强统计分析和监督预测。结合我区实际,优先寻求在赤泥、污泥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方面的成熟适用技术,谋求合作,培植项目,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29、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在废旧塑料、废钢铁、废纸、废玻璃等领域培育1-2家再生资源利用示范企业,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在工程机械领域培育1-2家再制造示范企业,推动再制造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八、强化节能宣传和培训,夯实节能基础工作

30、加强工作调研和创新。积极探索建立节能市场化机制,探索建立节能量交易机制,以市场交易的方法将资源配置在有需求的企业当中,以最低的社会成本达到节能的目的。研究低碳经济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实施方案。

31、强化节能宣传教育。把节能知识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以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继续组织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学校、医院、社区、机关五大节能低碳行动,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协调新闻媒体积极宣传节能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省、市和区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先进典型,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积极为节能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32、组织实施节能人才工程。加强基层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健全区、镇两级节能管理机制,对5000吨以上重点用能企业落实节能专职人员,实现节能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加强政府节能监管、企业能源管理、节能中介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节能专家库。以重点用能单位为主体,组织培训机构对基层节能管理人员进行节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专题培训,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节能管理人才队伍,为政府节能管理、能效评价等提供智力支持。

33、做好节能信息工作。发挥《节能工作简报》、淄川经信网的平台作用,及时发布工作动态,推出节能典型,总结工作经验。积极向上级单位和媒体推荐优秀稿件,宣传我区节能工作动态、成果和典型经验。

九、加强节能监察监测,提升节能服务水平

34、实施节能管理数字化工程。推进全区节能信息系统建设,突出企业、行业和政府三个层次,加快建设能耗数据采集分析、节能信息发布和协同自动化办公“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信息平台。完善平台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基础数据库,增强区、镇(街道、开发区)和执法机构办公自动化水平。推动重点企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能源数据融合技术、动态平衡分析技术、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产品,对能源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集中处理、动态显示和智能分析,加快推进节能和信息化融合进程。

35、开展合理用能监测。制定落实节能监测计划,组织监测机构对重点用能企业的主要耗能设备进行监测,为节能技改提供依据。

36、持续开展日常节能监察。围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执行情况、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淘汰制度执行情况、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执行等情况,开展节能执法监察,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并视情况轻重依据有关规定,实施处罚,在全市率先实现节能执法工作的新突破。

37、突出节能执法专项监察。继续开展电力、煤炭两大高耗能行业专项节能监察,加大对公共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领域节约用电情况、宾馆酒店行业执行取消一次性日用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全社会依法、合理、科学用能。

38、加大对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落后用能设备淘汰销毁力度。分期、分批集中销毁罚没的淘汰用能设备,严格监督罚没淘汰用能设备的销毁过程,防止淘汰用能设备更换后流向异地继续使用。

3.9 2012年全区节能工作要点 篇2

一、狠抓工业节能降耗, 促进节约发展

(一) 深入推进能效对标达标。

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四个行业为突破口, 深化推进粗钢、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合成氨、烧碱、纯碱、电石生产企业能效对标达标。组织相关协会分行业按不同生产规模公布标杆指标, 树立标杆企业;组织召开达标企业现场会, 总结推广标杆企业的先进经验。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对本地区四个行业相关企业达标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制订年度目标并认真贯彻落实。

(二) 加快建设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

上半年发布《关于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建设的通知》, 部署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建设相关工作。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 实施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按照《节约能源法》要求设立能源管理岗位, 建立节约用电、节约用气、节约用煤等能源节约管理制度, 规范企业能源管理。发布《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培训大纲》, 组织地方和中介机构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岗位培训。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服务;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积极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培训工作, 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

(三) 切实加强行业分类指导。

第一季度发布《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 上半年发布《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各地工业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要加强钢铁、水泥行业及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结合本地区、本企业实际, 制订具体落实方案, 切实抓好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技术推广、技术改造等具体工作, 确保分行业、分领域节能减排取得实效。

(四)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通知》, 4月底前将淘汰落后产能年度计划分解下达到各省市, 并公布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的约束作用, 制订和完善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和落后产能界定标准, 提高准入门槛, 尽快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切实抓好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的督促检查, 对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下半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力度, 加强对落后产能企业淘汰工作的督促检查, 按季度报告淘汰落后产能年度计划执行进度情况。

(五) 积极推进工业节能技术进步。

组织编制和发布第二批《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导向目录》、《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和《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荐车型目录》。组织召开节能技术现场交流会和“两化”融合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推进会议, 总结推广行业节能先进经验, 并将信息化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典型企业和典型项目, 纳入国家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继续按照《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推进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编制并发布化工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支持上述行业重点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充分利用中央预算内技术改造资金支持一批重点节能技术推广技术改造项目。

(六) 探索推进节能新机制。

制定并发布《创建国家工业、通信业节能自愿协议示范企业管理办法》, 在总结与中国移动签订节能自愿协议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推广节能自愿协议模式, 推动与非重点用能行业中央企业集团签订节能自愿协议。继续推进工业电力需求侧管理, 研究制定《加强工业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指导意见》。继续研究和探索推进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节能新机制推广工作。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本地区节能自愿协议试点, 及时总结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新机制相关经验和成功做法。

(七) 加强工业节能管理法规制度建设。

制定并发布《工业节能管理办法》, 指导工业节能管理工作。制定并发布《关于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 组织编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评价导则》, 加强对各地区工业领域能评工作的指导, 积极推动能评制度建立和实施, 对新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 严格把住准入关。召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经验交流会, 交流各地推进能评工作的成功做法。

(八) 积极推进工业节水和节材代木。

以工业节水和节材代木为重点, 推动工业节约降耗工作有效开展。积极开展工业节水工作思路研究, 制定《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 上半年发布《重点行业用水指导指标 (第一批) 》, 明确钢铁、纺织、造纸、石化等重点行业现有企业用水先进指标、用水限定指标和新建企业 (项目) 用水准入指标, 指导各行业加强用水管理, 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积极落实《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工作方案》, 组织有关地区推荐和选择一批机电产品节材代木包装的生产、使用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试点及示范, 制订节材代木包装相关标准, 开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加大节材代木技术改造力度。

二、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切实加强减排治污

(九) 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示范。

一季度印发聚氯乙烯等17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 指导各地工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中央企业按照要求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继续开展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建设, 发布2010年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支持领域和项目指南, 各地工业主管部门按要求做好项目申报工作, 切实加强2009年示范项目进展情况、实施效果的跟踪督促。

(十) 强化清洁生产审核。

加大协调力度, 争取上半年发布实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导则》和《工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编制通则》。完成钢铁、焦化等9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 启动铬盐、聚氯乙烯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修订工作。编制钢铁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培训教材, 指导地方工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中央企业加大对工业企业特别是涉重金属行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培训力度。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关于报送工业和通信业清洁生产工作情况的通知》 (工信厅节函[2009]224号) 要求, 于3月底前报送上年清洁生产工作情况。

(十一) 推进重点行业污染防治。

组织有关行业协会编制铅酸蓄电池行业污染防治方案和废旧铅酸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准入条件。发布和组织实施《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地方工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 抓好组织落实, 确保方案目标的实现。落实《钢铁企业烧结脱硫实施方案》, 组织有关咨询评估机构开展钢铁行业烧结脱硫工业技术后评估工作, 引导钢铁企业选择先进适用的脱硫技术。

(十二) 继续加强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

推进《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立法工作, 修订《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 调整办法适用范围和规范内容。继续开展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目录制定工作, 推进第一批目录的发布和启动第二批目录调研和制订。会同国家认监委发布实施意见, 积极推动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国推自愿性认证, 推动企业开展电子信息产品中有害物质替代与减量化。做好贯彻实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配套制度建设工作。

三、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十三) 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组织各地工业主管部门筛选一批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技术, 发布《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推广技术 (第一批) 》, 树立一批工业循环经济典型示范, 充分发挥技术示范工程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指导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建设, 组织各地工业主管部门树立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先进典型, 引导推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组织召开甘肃金川等循环经济现场经验交流会, 引导重点行业和地区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十四) 抓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组织召开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工作交流和实施方案编制培训会, 指导第一批35家试点单位认真完成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指导推进有关地区加强再制造产业发展。组织有关咨询机构对35家试点单位试点实施方案实施审查和批复, 会同有关地区工业主管部门积极推进试点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积极推动试点工作开展。实施再制造示范工程技术改造专项, 引导试点单位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尽快形成批量化产品再制造能力和产业规模。研究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

(十五) 加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完成《尾矿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起草和发布工作;上半年发布《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金属尾矿综合利用先进成熟技术目录, 召开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现场交流会, 支持有关行业协会建立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联盟, 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年底前出台《赤泥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及《碱渣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 培育建设十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选择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等行业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十六) 大力推进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发布和组织实施《再生有色金属利用专项规划》, 制定再生有色金属行业准入条件, 研究建立准入制度, 组织各地工业主管部门开展国家重点支持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规模化利用示范项目建设, 推进再生有色金属利用行业发展。制定鼓励、支持和引导废钢铁、废橡胶、废弃电子电气产品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技术政策。发布《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开展典型企业先进经验交流。

四、加强“两型”工业建设,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十七) 积极推进“两型”工业发展。把“两型”企业创建试点作为推进“两型”工业发展的工作载体, 制定并组织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方案, 选择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两型”企业创建试点, 研究提出重点行业“两型”示范企业建设标准, 开展分行业“两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策研究, 组织制定“两型”企业监督、评价和考核办法, 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模式, 组织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加快“两型”工业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两型”工业发展。

(十八)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组织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加强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有关措施的研究, 制定重点节能环保技术推广专项规划、节能环保设备推荐目录, 启动重大节能环保装备首台套应用示范工程, 加强对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加快研发和推广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环保设备租赁、项目融资、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组织开展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引导节能环保产业积聚发展。

(十九)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要求, 深入研究分析工业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和工作重点, 提出总体思路和重点措施, 引导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推进传统工业低碳化改造, 为履行国家承诺作贡献。加强重点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 摸清行业现状, 提出工业领域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应对策略, 发布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组织开展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试点, 探索低碳工业发展思路。

(二十) 切实做好“十二五”工业节能环保规划思路研究和编制工作。按照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 加强组织, 深入研究, 科学论证, 完成“十二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规划思路研究。突出抓好“十二五”全国工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重金属污染防治等三方面专项规划研究和制定。组织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认真做好“十二五”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五、加强形势分析, 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

(二十一) 健全信息交流和发布制度。进一步畅通工业节能减排信息渠道, 建立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信息交流平台。健全能源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监测统计指标体系, 建立节能减排信息监测制度, 充分利用行业和地方的信息资源, 推动建立信息监测体系, 稳步推进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基础工作。

(二十二) 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建立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定期分析报告制度, 加强对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能源消耗、用电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情况的监测分析。组织各地工业主管部门按季度开展本地区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分析, 定期召开工业节能减排工作通气会。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及时上报有关工作情况及节能减排新形势、新进展。

(二十三) 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宣传。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有关活动, 举办中国绿色工业发展论坛, 广泛开展与新闻媒体的合作, 宣传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成效。研究建立工业节能表彰奖励制度, 针对“十一五”工业节能减排取得的优异成绩, 结合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对标及各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 对业绩好、贡献大的地区、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六、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协调指导

(二十四) 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加强对各地区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 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工业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以及相关组织间的沟通协调。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快理顺工作关系, 创新工作思路, 找准工作切入点, 充分发挥有关各方的积极性, 加强业务交流和协作配合, 切实抓好本地区工业和通信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工作, 开创节能减排工作新局面。

(二十五) 充分发挥有关支撑机构作用。建立健全委托服务、购买服务、信息交流等制度, 依靠和支持协会加强行业管理基础性工作, 会同协会共同开拓行业节能环保工作, 不断提升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和支撑作用。切实加强冶金、建材、机械等工业领域研究设计院所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撑。加强各地工业节能监察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明确职责, 做到职能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监管到位。各地区工业主管部门要组织节能监察中心、节能服务中心等机构, 加强对工业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的监督管理以及对企业执行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情况的专项督察。

2012年全区基层党建工作要点 篇3

2012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是省委实施“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的主题活动年,也是贯彻落实《2010-2012年湖北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的“结账年”。全区基层党的建设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及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推进“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抓基层、打基础、强组织、增活力,完善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水平,为建设富裕、和谐、生态、文明新城区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大力夯实五个基本,增强基层组织自身活力

1、以构建区域化党建为目标,优化组织设置。探索农村区域化党建模式,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链上设置党组织,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支部+协会(产业链)+农户”等党建模式,引导建立农村“专业型”党组织,提升组织功能。在永安街建立现代都市农业区域化党建示范片,在张湾街、索河镇蔬菜种植、劳保加工等产业上建立党组织。逐步实施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模式,加强社区与辖区单位共驻共建工作机制,指导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在蔡甸街选择2-3个基础条件好的社区,试行“大党委”工作模式。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党组织设置进网格、资源

配置进网格、管理服务进网格、党员活动进网格。按照“五联一化”的要求,完善园区非公企业“四位一体”党建工作模式,推进园区非公企业区域化党建。

2、以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为重点,建强党员干部队伍。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着力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全区村党组织书记“一定三有”工作,加强对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的跟踪管理,对其履行“四项承诺”情况开展检查。认真组织全区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按照“一好双强”(思想政治素质好、社区管理能力强、群众工作能力强)标准,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采取分级分类、分期分批的方法,举办村、社区、机关、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轮训班,提升其能力水平。加大在农村外出青年和非公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一线工人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实施“一村一名年轻党员”工程,对三年没有发展党员和没有35岁以下年轻党员的村进行重点督导。实施党员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育“双育”计划,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继续做好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储蓄力量。

3、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为主线,深化教育活动。组织抓好“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围绕推进蔡甸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创先进、争优秀。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继续抓好“五亮五比五创”活动,组织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考评,开展2012年新一轮公开承诺。突出抓好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推进奓山街、2

索河镇、政务中心各窗口、武桥重工集团公司等四个市级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示范典型,带动全区创先争优活动整体推进。认真总结创先争优经验做法,探索建立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的长效机制。精心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好“弘扬城市精神、勇当跨越先锋”、“深化治庸问责、提升行政效能”、“重大项目建设年”、“结对共创”、“基层组织建设年”等五大活动,实现“提精神、优环境、抓项目、转作风、惠民生、强基层”的目标任务,推动基层组织创事业、党员干部创产业、人民群众创家业。结合区情实际,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大力开展“四联四帮四送”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将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各街乡镇各部门“七一”表彰重要依据和基层党建工作考评内容。

4、以推行记实制度为手段,完善工作制度。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广泛推行基层党组织工作记实制度,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格式,规范工作行为、记录工作过程,确保基层党建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做到党建工作资料台帐规范完整,实现基层党组织工作可看、可比、可评、可考。研究制定《2012—2016年蔡甸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指导全区基层组织党建工作有计划、分阶段推进。

5、以增强基层组织实力为前提,强化工作保障。加大对基层党建工作投入,保证基层党组织正常运转和工作正常开展。认真落实村、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各工作经费,按照省市精神 3

提高村、社区干部的工作报酬,做好村主职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工作,落实好农村离退职主职干部困难生活补贴制度。贯彻落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个文件”精神,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见,确保100%的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50%的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8万元,30%的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10万元,不断壮大基层组织实力。进一步搞好“三资”(资产、资金、资源)清理登记,强化街乡镇对“三资”的管理职能,探索运用“三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途径和渠道。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年度工资总额的5‰列支党建工作经费,加大区管党费支持力度,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

二、着力推进“五务合一”建设,提升基层组织整体功能

6、高标准建设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平台。按照党员群众“生产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的标准,研究制定《关于推进村和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全覆盖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把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服务资源整合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示范点,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适时召开全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现场推进会。年底前全区所有村和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建设全面达标。

7、多形式发挥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功能作用。按照强化党务、规范居(村)务、优化服务、拓展商务、协调事务“五务 4

合一”要求,整合完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各项功能,更好地组织群众、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致富群众,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成党群议事、宣传教育、文体娱乐、民主管理、便民服务、关爱(救助)帮扶、医疗服务、产业发展、就业指导、商品供销、矛盾调处等中心,发挥“1+N”的功能作用,使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成为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更好服务群众有机融合的重要平台。

三、全力完善七个体系,促进基层组织作用发挥

8、规范运行网络和机制,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理顺各级党组织和配套组织的隶属关系,使党的组织与其他各类组织同步建立和发展,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进一步整合资源,实行区域联建、党群共建,不断拓宽党建工作领域。全面落实管党责任,建立联述(街乡镇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就抓党建工作情况分别向上一级党(工)委进行专项述职)、联评(基层党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对街乡镇、村(社区)党组织抓党建工作情况进行评议)、联考(把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作为街乡镇党(工)委和部门党组(党委)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度,完善“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9、创新服务理念和形式,完善服务群众体系。加强对公共服务资源的统筹,引导各种资源向基层倾斜。依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平台完善区、街乡镇、村(社区)三级服务群众网络。创新服务群众理念,以“四联四帮四送”为载体,完善党员干 5

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总结推广大集街黄虎村十五组组长刘菊兰的事迹和工作经验,在全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建立服务群众的有效机制。健全在职党员进社区制度,加强农村、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规范党员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实现党员志愿活动制度化、组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学习借鉴百步亭社区管理服务理念,在农民还建社区推广“百步亭工作法”,为社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10、拓展宣传内容和载体,完善宣传教育体系。以党的十八大、省十次党代会召开为契机,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宣传基层党建取得的新成果、新经验和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坚持“以用为本”原则,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用好“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指导和鼓励各地创建一批学用工作示范站点,培植一批学用实践基地,宣传推广一批学用典型。抓好以站点管理员为重点的骨干队伍建设。

11、加强民主制度和措施,完善民主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居)民代表、职工代表及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主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行民主管理方式,在农村、社区实行重大事项“五议五公开”,规范村(居)务、党务公开的方法、程序、形式、内容和范围。改革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社区党组织换届全面实行“两推一选”(党员和居民群众推荐、党员大会选举),其中20%以上的社区实行公推直选。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健全区党代表信息库,建立区级党代表工作机构,做好全区党代表联络服务工作;探索建立党代表工作室,拓宽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渠道。

12、畅通诉求表达和引导渠道,完善和谐稳定体系。充分发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谈心室”、“说事室”的作用,搭建干群思想交流平台。建立党员责任区制度,组织党员经常到群众中了解情况,理顺思想情绪,筑牢维护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完善“群众说事、干部理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程序,引导群众向基层党组织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指导村、社区完善民情档案,全面掌握和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做好困难群众的帮扶和救助工作。建立定期排查制度,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化解和群众权益维护工作。

13、加强工作督办和考评,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照省委基层党建《三年规划》和省市基层党建考评实施意见,完善2012年党建责任制考核评价办法。加强过程管理,推行项目化管理,每季度对党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小结和情况通报。将基层党建考评项目分领域、分部门分解责任,抓好责任落实和督办检查。2012年底对全区基层党建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与领导干部和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工作实绩直接挂钩,与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直接挂钩,与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评先表彰直接挂钩。

14、落实评先表彰措施,完善激励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7

3.9 2012年全区节能工作要点 篇4

2012年,是新一届党委、政府任职的第一年,也是全区人口计生工作提升工作水平的机遇之年。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4.26”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这一根本任务,以夯实基层基础为重点,狠抓宣传教育、阵地建设、队伍建设;以规范经常性工作为立足点,狠抓育龄妇女管理率、查体到位率、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社会抚养费征收率;以深化村民自治为支撑点,狠抓群众参与、合同签订、奖惩兑现、利益导向;以开展优质服务为结合点,狠抓技术服务、入户随访、行风建设,以研究破解新问题为突破点,狠抓非婚生育治理、打击“两非”行为、流动人口管理、城市社区管理;继续保持人口计生工作良好发展势头。

主要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宣传教育,优化舆论环境

一是以纪念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确立3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社会化大宣传,构建以区委宣传部为核心,计生、广电、文化、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大宣传、大联合”格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形成合力。利用春节、5.29、7.11、“三为主”提出30周年等纪念日,宣传计生政策、优生优育知识,组织2~3次有影响力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营造-1-

浓厚舆论氛围。二是继续开展新型生育文化创建活动。突出特色,重点开展面对面宣传,在进家庭上下功夫,在群众参与上做文章。深入开展村级婚育新风模范家庭评选活动,把宣传活动融入服务之中,推进“五进家庭”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推进村级移风易俗,促进男女平等和新型生育观念的形成。三是继续优化户外宣传环境,提升宣传阵地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实现宣传标语板牌、设施更新温馨化,宣传活动经常化。力争年内全区85%的村(居)达到示范村(居)标准,村级宣传阵地面貌显著改观。

二、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工作环境

认真执行人口目标责任,严格落实重点管理、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离职审计、追踪奖惩制度。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落实定期督查、问题约谈等警示制度。坚持区级领导联系镇街、区直部门帮包薄弱村制度。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人口计生工作大的方向不动摇,做到工作持之以恒。

三、继续强化基层基础,确保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一是深化“4个100%”的落实。在努力提高查体率、孕情跟踪率、社会抚养费征收率、信访查处率的同时,更加注重查体质量和剩余人员的落实,更加注重对中断孕情人员的调查处理和原因分析,更加注重首次征收比重和依法征收、规范使用,更加注重造成信访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工作漏洞的查找。二是定期在全区开展清理清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平

台建设,最大限度的保证数据准确一致,澄清各项管理底数,加大对非法婚姻和非婚生育的治理,提高育龄妇女管理的覆盖率。三是继续开展好争创无违法生育村(居)和无多胎生育镇(街)活动,加大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和流引产的落实力度,努力遏制违法生育上升的势头,切实稳定当前的低生育水平。

四、实施综合治理,改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

进一步健全实名登记、信息共享、孕情随访服务等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持二孩《生育证》人员和符合办证条件而未办证人员的随访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范私自终止妊娠行为的发生。成立打击“两非”案件专项工作组,并作为常设机构,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活动,加强对B超、流引产药物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两非”案件以及假手术、假证明、非法为他人摘取节育器等行为,力争在典型案件查处上有突破,在全社会形成高压态势。

五、完善社区管理,全面加强城市人口计生工作

加强城市计划生育干部建设,进一步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工作机制。增加经费投入,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力争50%以上的城市社区达到“三室两栏一厅一校一机”的标准。加强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育龄人员的管理,深化“国策再教育”活动,对履职部门定期开展督导检查。继续加强 “全员人口信息平台”的信息采集和作用的发挥,定期开展流动人口专项清查活动,实行分类管理,积极构建“一盘棋”工作格局,实现城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无

缝覆盖。

六、加强经常性工作督查力度,强化监督考核

进一步完善“月检查、季通报、半年考核奖惩、年底综合汇总兑现”工作机制。加大平时经常性工作指导和调研的力度,根据镇街不同特点,采取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精简考核内容,简化考核程序,突出工作重点,严格兑现奖惩,强化工作的推进机制,发挥考核的工作推动和工作激励作用。根据平时调查、信访调查和阶段性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查找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研究措施,狠抓落实,从调动工作积极性和激发工作活力入手,引导基层做好经常性工作。

七、深化村民自治,完善利益导向

以提升村级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主动性入手,增强村级自治能力,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章程合同,落实“包保责任制”,加快薄弱村转化提升,促进工作均衡发展。狠抓基层专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严格落实各项法定奖励政策,争取村级集体经济利益向计生家庭倾斜,做好计生家庭新农合、新农保的落实工作,抓好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独生子女父母退休一次性加发养老补助政策的落实,真正使计生家庭最大限度的享受优先和优惠政策。

八、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维护低生育水平和社会秩序“两个稳定”,加强依法行政日常监控,提高执法能力。坚持村(居)民自治,坚决杜

绝工作方法单

3.9 2012年全区节能工作要点 篇5

小溪塔街道兴安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卢琴华

根据区防控办关于印发《2010年全区推行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要点》文件精神及小溪塔街道党工委的部署与安排,结合平湖社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实施方案,我从思想上积极主动开展对照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社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实施方案,进行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思想道德

我始终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

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残疾人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文件精神,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使自己的世界观和权力观得到正确的应用。

二.岗位职责

由于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至始至终按规定办事、按

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坚持岗位职责制。在本岗没有发生不履行或不履行职责现象和行为失范的现象。

三.业务流程

因为有相应的岗位职责任制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在办理残疾人证过程中没有办理人情证,在工作业务流程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规范、不作为和行为失范的现象。

四.制度机制

在工作制度方面,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建立健全了完善的监督机制,没有造成行为失范的现象。

3.9 2012年全区节能工作要点 篇6

2014 年, 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按照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要求, 结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 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为目标, 以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为抓手, 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 继续在政策、机制、法规、制度方面下功夫, 切实加强调查研究, 探索推进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建设, 着力抓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工作,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力争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以上,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一、认真组织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

(一) 开展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城市试点。 修改完善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城市试点总体方案, 在全国选择5 个左右重化工业城市开展试点, 指导编制、批复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城市试点方案, 明确城市转型的目标任务和路径, 突出改革创新, 强化政策引导、标准约束和市场推动, 探索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模式和途径。

(二) 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组织相关地区的钢铁、水泥、焦化、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装备, 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 (粉) 尘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为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指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地方工业主管部门、区域内中央企业制定本辖区和本企业实施计划, 落实目标责任, 强化监督考核。

(三) 继续落实电机能效提升计划。 重点推进生产企业贯标、 专项工程推广实施和政策机制建设。会同质检总局实施电机生产企业贯标核查, 严格执行电机强制性能效标准;培育一批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规范化、规模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 整合资源, 完善市场化推广模式。

二、全面推进工业节能降耗

(四) 扎实提升能效水平。 进一步做好工业锅炉系统、变压器、内燃机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提升工作, 落实内燃机节能减排指导意见, 发布内燃机产品燃油消耗限值及测量方法标准, 组织实施非道路车辆及发动机高效清洁行动计划、工业锅炉系统节能减排行动计划、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 推广锅炉、变压器等节能技术及产品。继续推进重点用能行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 不断提升能效水平。

(五) 进一步加强节能管理。 强化工业能评, 研究以负面清单方式推动开展能评的新机制;强化标准约束, 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 编制《电石、铁合金能耗限额标准贯彻实施方案 (2014~2015 年) 》, 开展以节能标准促进 “两高”行业过剩产能退出试点, 加快组织制修订重点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强队伍建设, 组织开展省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管理干部专业培训及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岗位和负责人培训, 建立健全工业节能监察体系, 充分发挥节能监察队伍对重点专项工作的支撑作用。

(六) 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继续编制和发布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淘汰目录和先进节能技术装备产品目录, 开展落后机电设备淘汰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推进企业能源管理智能化, 完善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标准, 组织编制重点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实施方案, 开展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制定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实施方案, 研究确定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七) 促进工业低碳发展。 会同发展改革委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组织编制试点园区实施方案和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国家低碳工业园区管理办法, 建立绩效考评制度, 研究制定重点用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评价通则。 深入推进山西、陕西和上海两省一市甲醇汽车试点, 加强数据收集及试验测试工作, 在总结第一批试点经验基础上, 研究扩大甲醇汽车试点范围。

三、组织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标准提升计划

(八) 切实提升节水技术装备水平。 发布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装备目录, 指导企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装备; 加快组织编制钢铁、造纸等高耗水行业落后用水工艺装备淘汰目录, 实施强制性淘汰。

(九) 提高重点企业用水效率标准。 发布重点行业用水效率标杆企业和标杆指标, 深入推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加快制修订部分行业取 (用) 水定额标准, 组织制订石油化工、味精等行业节水型企业评价国家标准, 扩大节水型企业创建范围。

(十) 加快建立工业节约用水约束机制。 研究推进基于取 (用) 水定额标准的惩罚性水价政策, 明确政策思路和方案。 研究和组织起草《工业节水管理办法》, 进一步规范重点用水企业管理、节水技术推广、用水项目投资准入、节水基础能力建设等。

(十一) 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及产业化示范。 组织各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 加快创新工业节水技术改造的政策思路, 编制节水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引导实施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影响和突出效果的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四、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十二) 组织实施节能环保国家级示范工程建设。 结合国家节能减排重点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需要, 尽快提出示范工程建设工作方案, 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商, 积极争取支持加快部署启动。 在示范工程基础上, 深入研究提出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推广的政策和机制, 发挥示范工程引领作用, 从根本上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十三) 发展一批重大节能环保技术装备。 选择一批技术水平先进、工艺路线清晰、节能环保效果突出、推广意义重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技术装备, 提出一批绿色发展重大工程项目, 实施产业化示范;继续组织编制发布节能、环保、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目录, 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

(十四) 培育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区。 加强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节能环保装备基地的指导。 积极扶持节能环保产业集中、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建设, 重点支持、培育建设形成若干个节能环保产业园区。

(十五) 促进节能环保技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筹办中国国际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交易展, 打造市场化、国际化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展示交易平台。 落实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合作方案, 加强人才交流和能力建设。利用联合国工发组织合作伙伴计划平台, 支持节能环保企业“走出去”, 提高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

五、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 务实推进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

(十六) 组织编制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为重点, 组织编制工业领域落实国务院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 进一步强化源头预防措施, 加强技术和标准支撑,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扎实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

(十七) 实施重点区域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指导“三区十群”工业主管部门编制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 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编制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 引导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实施绿色升级改造, 提高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和重点行业清洁发展水平。

(十八) 开展高效清洁用煤重点技术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 组织筛选一批推广潜力大、节煤效果好、污染物排放少的高效清洁用煤工艺技术。 在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焦化、煤化工、工业窑炉、锅炉清洁化高效用煤技术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减少煤炭使用量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十九) 组织实施汞削减、铅削减、高毒农药替代清洁生产重点工程实施计划。开展清洁生产技术产业化示范, 优先支持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清洁生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编制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产业集聚区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 指导企业开展绿色改造, 促进改善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

(二十) 实施“双百”工程。 编制发布百个清洁生产技术示范案例, 总结提炼典型清洁发展模式, 指导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开展百家工业企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 探索建立我国产品生态设计的激励机制和推行模式, 引导企业树立全生命周期污染控制理念, 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全生命周期控制转变。

六、继续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

(二十一) 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以战略性稀贵金属、有色金属、钢铁、橡胶等行业为重点, 组织实施一批资源再生利用示范工程。继续推进废钢铁加工、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等再生资源行业准入管理, 培育行业骨干企业。加强环保核查、行业准入与许可证更新发放政策之间的衔接, 实施好再生铅企业准入公告, 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规范发展。在区域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试点的基础上, 研究推进铅酸蓄电池回收基金制度研究和设计, 积极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新模式。 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 遴选典型技术开展科技成果鉴定。

(二十二)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 以提升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为目标, 重点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和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梳理12 个基地建设试点地区试点工作现状, 努力搭建服务平台, 提供技术、融资、合作方引进等不同解决方案。 推动实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重点推进赤泥、磷石膏、电解锰渣等难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联合国家安全生产总局实施好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积极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 支持综合利用废渣发展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

(二十三) 加快发展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 继续推进重点领域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 进一步扩大再制造试点示范领域和范围, 开展逆向物流体系建设试点, 加强再制造集聚区及示范园建设。 积极推进废旧电机、内燃机、机床、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再制造及流程工业机械装备在役再制造。完善再制造行业管理和再制造产品认定制度, 积极推进再制造产品认定制度与优惠扶持政策、再制造产品和旧件进出口监管等政策的互动。

七、切实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政策机制改革创新

(二十四) 完善基于能耗标准的惩罚性电价政策机制。组织各地区认真落实电解铝行业阶梯电价政策, 开展电解铝企业电耗核查, 加强与价格主管部门衔接配合, 实施对超电耗标准企业用电加价政策。将惩罚性电价政策实施范围由电解铝扩大到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 加强与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尽快拿出政策方案。

3.9 2012年全区节能工作要点 篇7

发布时间:2018-02-22 来源: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解决工业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作为落实制造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硬任务,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深化试点示范,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绿色制造产业,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加强节能监察,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完善法规标准和政策,进一步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领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一、大力推动能源效率变革

(一)深入开展工业节能监察专项行动。制定发布2018年工业节能监察重点工作计划,对3000家以上重点耗能企业实施专项监察,实现对造纸、石化、铁合金等高耗能行业的全覆盖。创新节能监察模式,探索节能监察与能源审计相结合、区域重点行业全覆盖监察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工业节能监察工作规范。

(二)推进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制修订一批节能与绿色标准。继续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遴选发布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

(三)加快高效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遴选发布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推进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推广先进绿色数据中心技术。

二、积极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变革

(四)积极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编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计划,支持创建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示范,建立协同处置长效机制。

(五)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推动建立回收利用体系。开展重点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推进中国铁塔公司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制定动力电池溯源管理要求,推进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试运行。

(六)深化甲醇汽车试点示范。加快制定一批甲醇汽车领域重点标准,推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

(七)深入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开展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推进第二批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

三、持续推行工业清洁生产

(八)提升重点区域和流域清洁生产水平。围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江经济带,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大支持力度,指导甘肃加快工业绿色发展,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

(九)进一步提升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推动探索重点行业企业快速审核和工业园区、集聚区整体审核等新模式,全面提升行业和园区清洁生产水平。研究开展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试点,支持清洁生产机构搭建“互联网+”清洁生产服务平台,探索免费培训、义务诊断等服务模式。

(十)加强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发布首批电器电子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达标管理目录、例外清单,会同认监委发布合格评定制度,开展《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按照《汽车有害物质可回收利用率暂行管理要求》定期发布符合性情况名单。协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建设。

(十一)积极推进工业节水。制定第三批工业节水先进适用技术工艺目录,配合修订《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推进工业园区高效节水和海水淡化利用,组织开展交流。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加强节水宣传,推广水效领跑者优秀实践经验和模式。

四、扎实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十二)深入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工作。组织遴选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加快重点行业绿色工厂评价标准制定发布,构建绿色工厂标准体系,指导绿色工厂推进联盟加强绿色工厂宣传推广,促进更多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

(十三)积极推动建设绿色工业园区。组织遴选一批绿色示范工业园区。加强对前两批绿色示范园区的宣传推广,推动研究制定绿色园区评价通则国家标准。

(十四)加快绿色产品供给。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组织有关行业协会加快制定绿色设计产品标准,开展绿色设计产品评价,增加绿色设计产品名录发布频次。推动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加快验收进度,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引领行业加快提升绿色设计能力。研究绿色设计产品市场化推进机制,实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有效对接。

(十五)继续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研究机械、汽车、电子、通信行业等重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建设一批绿色供应链试点示范企业。

(十六)健全绿色制造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和配套评价标准,积极发挥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创新方式引导典型企业发布绿色发展报告。

五、加快推进绿色改造提升

(十七)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对工业绿色发展的支持作用。加强与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完善绿色信贷机制,推进落实绿色信贷重点项目。积极探索应用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手段。

(十八)继续实施绿色制造专项。支持建设一批产学研、上下游联合的绿色制造重点项目,聚焦行业亟需的绿色共性关键技术和薄弱环节,解决绿色技术工艺“卡脖子”问题。加强对前期225个项目的跟踪管理,督促项目按时保质实施,部署启动首批重大项目验收。

(十九)深入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试点。制定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包头、镇江、朔州等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开展评估验收。组织对第一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开展验收。

六、培育壮大绿色制造产业

(二十)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加强环保产业规范引导,按照环保装备制造业细分领域,制定分领域规范条件,发布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依托《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7年版)》,支持有关行业机构搭建供需交流平台,加快先进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二十一)推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继续组织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引导和鼓励节能服务公司与重点用能单位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建立合作。

(二十二)规范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加强规范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培育行业优势骨干企业。

(二十三)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组织落实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推动实施在役再制造,持续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积极推动将经认定并予以公告的再制造产品纳入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

(二十四)加强绿色制造全产业链合作。依托中国绿色制造联盟、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绿色制造全产业链合作,充分调动中外旗舰型龙头企业的积极性,以响应绿色制造合作伙伴倡议的形式,提出落实“中国制造2025”要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加强中外绿色制造理念、技术和具体实践的交流与对接,快速发展绿色制造产业,促进国内外迅速接轨,推动绿色增长。

七、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二十五)进一步发挥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充分利用中欧、中法、中意等现有绿色制造对话合作工作机制开展政策交流,推动开展中韩、中英绿色制造对话,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二十六)积极参与国际履约工作。继续开展《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履约相关工作。

(二十七)推进绿色国际经济合作。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服务率先走出去,主导或参与制定绿色制造国际标准,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实施“高效电机推广项目”,深化电机领域国际合作。

八、加强重大问题研究

上一篇:江苏211大学名单排名下一篇:大嘴老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