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听力词汇讲座篇
商业 Business
prosper[?pr?sp?]vi.繁荣
The dotcom crash n.互联网泡沫
out of business 歇业,破产.
irrational adj.不理性的
boom and bust 繁荣与萧条
industry n.产业,工业
native to 原产至
hail from 来自于,出产于
remote mountainous region n.偏远山区
nomad [?n?um?d]n.游牧民
merchant [?m?:t??nt]n.商人
diplomat [?dipl?m?t]n.外交官
tulip mania n.狂热
gardening=horticulture n.园艺
攻克托福考试是广大考生拿到北美大学offer的首要目标, 自2006年新托福考试 (TOEFI i BT) 在中国正式推广以来, 它受到了考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新托福考试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 每部分占总分值的25%。而听力作为托福考试中的重头戏, 横跨其他两“科”, 在写作和口语部分中均有涉及。可谓“半壁江山在听力, 得听力者得天下”, 这对很多考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托福听力考试包括两种题材:对话 (conversation) 和讲座 (1ecture) 。其中讲座部分占整个托福听力内容的三分之二, 通常为较长的学术性篇章, 对很多考生来说很难攻克。笔者认为, 把握篇章的整体结构是应对托福听力讲座材料的重要途径。
二、讲座听力的结构特点
托福听力讲座是美国大学课堂真实场景的反映。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独白——教授对学术知识的独自讲解;多角色讨论——师生对学术知识共同探讨。因此很多学生认为讲座中很难抓住材料的重点。但如果仔细探究讲座文章的框架结构, 其很多地方具有一定的暗示性。下面笔者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托福听力考试中讲座结构的“叙述体”和“比较体”进行分析。
1.叙述体。作为托福听力中的讲座中的主要部分, 叙述体结构又包含时间结构、描述结构、平行结构、理论演变四种。这种结构首先给出一个话题, 然后通过解释和举例来说明它, 接下来再给出一个话题重复前面的步骤。笔者发现, 一篇讲座通常会给出四个话题, 各个话题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特别紧密。每个话题之后都有解释和举例。对于考生来说, 这就意味着听不懂话题A不代表听不懂话题B。因此对于这种结构, 考生要切记“拿得起, 放得下”。如果第一个话题没听懂, 那就放弃, 千万不要影响听下面的部分。
(1) 时间结构。这种结构按照时间的变化顺序层层递进来描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在听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原因以及背景。对应的细节可能会考到排序题。这种结构一般在Art和History学科中考得较为频繁, 但也有可能穿插在Astronomy等学科中。在平时的托福听力练习中要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
(2) 描述结构。在这类结构中, 教授一般会描述一些艺术人物、事件、动植物等等。一开始引出描述对象, 在主体段中描述对象的一系列不同特征。在听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描述的细节以及专有名词的解释。
(3) 平行结构。第一、这种结构属于逻辑最简单、信号最明显、入门最快速的一类。一般来说, 教授会在引出讲座主旨之后, 通过并列的几个方面来描述某种现象、解释某种原理等。每一个方面会有具体深入的解释和说明举例。第二、还有一种是平行结构的衍生-假设结构。主要的特点是教授针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解决方案或者产生原因提出了猜想和假设。
(4) 理论演变。这类讲座侧重的是理论演变过程, 结构上不太容易识别, 且细节跳跃, 难度较大。例如TPO 21 Lecture3中关于毒蛇的祖先问题, 教授结合了传统理论引出了最新的研究 (based on DNA) , 并比较了两种理论的优缺点。
2.比较体。比较体的讲座通中通常会出现在形式和意义上都非常接近的概念, 讲座要通过作比较的方式让考生明白两个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因此, 这种题型有一个非常有效的解题思路, 那就是只要听懂了概念A, 概念B就可以推断出来, 因为两者通常是相反的。
对比结构是讲座听力中比较体常见的结构, 这种结构比较清晰, 一般教授会在开头引出两个或三个概念, 在主体段逐一进行介绍。在听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比列举的信号, 以及对比的结果 (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 。讲座中所列举的点可能比较零散, 一定要记好笔记, 这种结构比较容易出表格题。
三、结语
和阅读材料相比, 对于考生来说听力材料的一大难点就是难以对材料中的整体框架、语义走向进行宏观地把握。在阅读材料中, 我们单从文章的分段中便可大致划分出观点与观点之间的界限, 但是在听力文章中, 我们却无法做到如此“一目了然”, 只能通过对整体信息的理解和一些提示性语句来自行分段、分类。而托福听力中讲座是以教授为中心展开的, 教授的讲解, 教授的讲课方式, 教授预期和特殊语音现象等这些考点都要掌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把握命题特点, 树立“整体理解, 局部把握”的观念, 并对不同类型的讲座结构思路进行分析, 学生在完成同一个学科的听力后要学会总结一些思路, 并培养良好的“听感”。
参考文献
[1]顾红曦, 陆道夫.从新托福考试看英语听力训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
讲座的宏观结构
从宏观上看,讲座的结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叙述体”,一种称为“比较体”。
叙述体
托福听力中的讲座大部分都是叙述体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首先给出一个话题,然后通过解释和举例来说明,接下来再给出一个话题重复前面的步骤。笔者发现,一篇讲座通常会给出四个话题,各个话题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特别紧密,每个话题之后都有解释和举例。对于考生来说,这就意味着听不懂话题A不代表听不懂话题B。因此对于这种结构,考生要切记“拿得起,放得下”。如果第一个话题没听懂,那就放弃,千万不要影响听下面的部分。
以TPO 1中Section 2的 Lecture 3为例。这篇讲座介绍的是一个古老的村落Catalhoyuk,主讲人在讲座中分别介绍了obsidian (一种制作工具的材料)、building、burial sites和painting。考生会发现这些话题之间的联系非常小,甚至根本没什么联系,每一个话题对于考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ETS在出题的时候一般会针对每个话题出一道对应的题目。了解了这种出题特点,考生就可以放平心态,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也不要急躁,要抱着听懂一个话题就赚一分的心态去听。
比较体
在比较体的讲座中会出现两个无论从形式还是从意义上看都非常接近的概念,讲座要通过作比较的方式让考生明白两个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当然,重点肯定要放在不同点上。因此,这种题型有一个非常有效的解题思路,那就是只要听懂了概念A,概念B就可以推断出来,因为两者通常是相反的。
我们来看TPO 1中Section 1的Lecture 1,这篇讲座首段的后半部分是这么说的:“The name of the artist exhibiting there is Rose Frantzen. Frantzen’s work may be unfamiliar to you since she’s a relatively young artist. But she’s got a very unusual style, compared to some of the artists we’ve looked at this term. But anyway, Frantzen’s style is what she herself calls Realistic Impressionism. So you’ve probably studied both of these movements separately, separate movements, Realism and Impressionism, in some of your art history courses. So who can just sum these up?”根据讲座中出现的两个概念Realism和Impressionism,考生基本可以猜出来该讲座的走向,那就是比较Realism和Impressionism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类讲座中,相同点通常是简单概括,重点一定会放在它们的不同点上。对于考生来说,听懂了Impressionism的特点,就可以大致推断出Realism的特点了。譬如讲座接下来说:“Well, Impressionism start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Um … the basic impressionist style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earlier styles. It didn’t depict scenes or models exactly as they looked. Um … Impressionist painters tended to apply paint really thickly, and in big brushstrokes, so the texture of the canvas was rough.”这段话的核心词汇包括not exactly、thickly、big brushstrokes、rough,主要是讲Impressionism不逼真,色彩厚重,画布粗糙。这样一来,考生就可以大概猜测出Realism的特点了,其应该与Impressionism相反,那就是逼真,色彩鲜明,画布质地细腻。果然,接下来的讲座中就说道,在Realism中“real honest depictions of subject matter; pretty unidealized stuff, and pretty everyday subject matter, too”。这跟考生猜测的结果基本一致。这就是比较体的特点。对于这种结构的听力材料,考生理解起来压力比较小,因为即便前面的话题A没有听清楚,也有机会利用后面对话题B的理解来推断A的特点。
讲座的微观结构
从微观上看,托福听力讲座的结构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称为“三部曲”,一种称为“问答式”。
三部曲
托福听力中的讲座在介绍某个话题的时候通常会有三个步骤:给出主题概念或名词;解释其含义;举例或分类论证。我们来看TPO 14中Section 1的Lecture 1中的一段话:“We’ve said that the term ‘cognition’ refers to mental states like knowing and believing, and to mental processes that we use to arrive at those states. So for example, reasoning is a cognitive process, so it’s perception.” 这段话在讲解cognition这个概念时,就是先给出这个名词,接着讲解它的含义,然后以reasoning和perception为例进行说明。
我们再看TPO 2中Section 1的Lecture 1中的一段话:“A related concept of thinking was developed by William James. It’s called ideomotor action. Ideomotor action is an activity that occurs without our noticing it, without our being aware of it. I’ll give you one simple example. If you think of locations, there tends to be eye movement that occurs with your thinking about that location. In particular, from where we’re sitting, imagine that you’re asked to think of our university library.”这段话在介绍ideomotor action这一概念时,也是先给出名称,然后解释含义,最后举例进一步说明。把握了这种微观的结构形式,考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即使对材料中的某个概念不熟悉,或是没有听明白定义,也可以通过后面的具体例子来理解。
问答式
新托福跟旧托福在讲座的形式方面存在一个不同之处。在旧托福听力中,一篇讲座里从头到尾都是教授一个人在说,逻辑思路相对比较清晰。新托福听力则在讲座中加入了学生的角色,会出现学生与教授讨论、争执的情况。基于这一点,笔者把这类有学生角色出现的结构称为“问答式”。根据学生出现的方式不同,问答式又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可以称为“合法出现”,另一种称为“非法出现”。我们先来看“合法出现”的情况,请看下面的例子。
Professor: [教授提问] Now when I mention the terms “boom and bust,” what is that going to mind?
Student: [学生回答] The dotcom crash of the ’90s.
Professor: [教授确认] Ok. [教授解释和补充论证] The boom in the late 1990s when all those new Internet companies sprang up and were then sold for huge amounts of money. Then the bust around 2000 … 2001 when many of those same Internet companies went out of business. Of course, booms aren’t always followed by busts. We’ve certainly seen times when local economies expanded rapidly for a while and then went back to a normal pace of growth. But, there’s a type of rapid expansion, what might be called a hysterical or irrational boom that pretty much always leads to a bust. (选自TPO 6 Section 1 Lecture 1)
上面就是一个典型的“合法出现”的例子。所谓“合法出现”,就是教授以提问的形式使学生“合法”地进入对话当中。这种“合法出现”的情况通常包含如下四个步骤:①教授提问;②学生回答;③教授确认;④教授解释和补充论证。
接下来我们来看“非法出现”的情况。在了解了“合法出现”的含义后,“非法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就是指学生在没有得到教授允许的情况下打断教授的讲话。请看下面的例子。
Professor: Well, actually, it was pretty rare at that time. I mean, we are talking about the early 1920s.
Student: [学生提问] But what about Jacques Cousteau? Was he like an innovator, you know, with underwater photography too?
Professor: [教授回答] Ah, Jacques Cousteau. Well, Painlevé and Cousteau did both film underwater, and they were both innovators, so you are right in that sense. But that’s pretty much where the similarities end. First of all, Painlevé was about 20 years ahead of Cousteau. And Cousteau’s adventures were high-tech, with lots of fancy equipment, whereas Painlevé kind of patched the equipment together as he needed it. (选自TPO 3 Section 1 Lecture 2)
“非法出现”的情况通常包含两个步骤:①学生提问;②教授回答。
这两个步骤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其中隐含了一个重要提示:一旦学生“非法出现”,用提问打断教授的讲话,那下文的结构一定是教授搁置自己刚才的话题,先来解决学生的问题,然后再回到自己刚才的内容上。这一点对于考生理解讲座脉络非常重要。
新托福听力考试讲座部分则是还原真实上课情景,内容都牵涉到了各个学科,文理兼备。如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天文学、环境、文学、艺术、人类学等等。
托福听力讲座类需要背景知识积累吗?
1. 食堂场景:对话双方讨论饭菜好不好吃、食堂的优惠政策、卫生安全等话题;
2. 宿舍场景:宿舍的安排、学生校外租房、房间设施问题、室友之间相处问题;
3. 图书馆场景:找不到想借的书、还书过期、图书馆准备考试、准备论文;
4. 假期场景:假期去哪玩、回忆假期去过哪、有什么好玩的;
5. 办公室场景:请假、延期交作业、论文准备、选课。
托福听力对话类场景:学校部门
1.注册:开学注册程序问题、选课选不上、关于缴费使用现金还是银行卡;
2.维修部:教室的桌椅损坏、宿舍的物品损坏(灯、桌椅、门)、协调修理时间;
托福听力细节题题型介绍
细节题是托福听力中最平民化的一种题型,它考查的是professor在讲解知识时谈到的知识要点。细节题的表述方式往往非常简单清晰,最常见的就是According to the lecture, what is true about X.X.X? 而正确答案往往都是文本中的原话。
托福听力细节题注意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细节题中最大的设置障碍主要表现在降低选项之间的区分度,比如题目问What does the professor say about A? 那么所有的选项都跟A紧密相关,但只有一个选项完全符合文本中professor的表述,因此考生一定要知道原文中提到过A,而且具体对于A是如何描述的。
托福听力讲座两大类细节信息分析
基于来自ETS官方的权威资料分析,常考细节题可归纳为以下两类:
1. 关键词解释,定义和实例。
2.科学(历史)事实,原因背景和表现影响。
1. 关键词考点
很多lecture全文就是围绕一个关键词而展开讨论,比如生物学问段题中经常出现的camouflage等生物现象或者fern等植物类别。
关键词还包括在讲解主体是提到的别的东西,比如OG上有篇文章探讨小行星带的发现,提到了Bode’s Law,题目就问到了它的定义。关键词定义和解释常考句型包括This is what we call “…”或者That is “…”
考生们不用纠结关键词本身根本不认识,因为后面总会给出直白的解释。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屏幕上打出关键词,马上要注意紧跟在后面的那几句话,这中间往往包含了相应的解释和定义。
如果发现后面开始说不相关的内容,那么马上回想提到关键词之前讲述的内容。英文当中的后置定语从句或是被动语态允许professor在表意的时候,先讲解释和内容,再告诉学生对应的术语或关键词是什么。
除此之外,概念后面的例子也是必考细节,尤其要注意如下信号词: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such as,
let’s say,
let’s put it this way,
just like,
just as,
as we all know.
2. 科学事实,原因背景,表现影响
具体指的就是what, why, how,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比如考试中lecture讲到海啸现象,那么professor就必须说明什么是海啸,成因是什么, 发生时是什么样的现象,以及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而如果是在人文社科学科当中,情况也是如此。比如讲到美国历史事件,这些文章首先要说明的是历史事实,也就是说什么时间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之后如果要分析,就可以探讨发生的原因和带来的结果。
这些细节也包括在lecture中提到的优点和缺点,常见于科技产品信息的段子。值得注意的是,细节题目一般会出现我们所谓的多选题,考到具体的作用、表现形式、逻辑关系等,比如考到具体的绘画的三种作用,四种排水系统等,或者是修正主义对于早期农业的消极影响的三个方面表达等。
考生多多留意also/too/as well as/in addition/one ...the other /not only A but also等并列或递进逻辑关系词,尤其是大于等于二小于五的列举项。
需要指出的是,不一定每篇lecture都会把知识点的三个方面都说到,但同学们还是要养成习惯,听文章不能满足于听懂基本事实,还要看看后面有没有原因和结果(cause and effect)这两个方面相应的分析。
综上所述,细节题作为lecture的必考内容,可选的考点复杂多样。但ETS官方毕竟只需要通过这种题型来考查学生对所涵盖的知识点最粗浅的认识,因此答题信息往往出现在简单的文字表述当中,所以要学会边听边把握细节信息。
托福听力讲座高频话题地质学学科必备常识汇总介绍
托福听力常见话题地质学背景知识介绍
地质学(geology)是托福听力考试中的常见话题,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本身的学科。需要与之区分的是地理学(geography),是一门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地理学描述和分析发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的区域类型。
相信广大考生应该还记得中学时学过,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一个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壳(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seismic/earthquake wave)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如果把地球内部结构做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个鸡蛋,地核就相当于蛋黄,地幔就相当于蛋白,地壳就相当于蛋壳。从地球的外部结构来看,则可以分成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和岩石圈(lithosphere),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上部。地球上有七大洲和五大洋,分别是亚洲(Asia),欧洲(Europe),北美洲(North America),南美洲(South America),非洲(Africa),大洋洲(Oceania)和南极洲(Antarctica);太平洋(Pacific Ocean),大西洋(Atlantic Ocean),印度洋(Indian Ocean),北冰洋(Arctic Ocean)和南冰洋(Antarctic Ocean)。
托福听力常见话题地质学热点主题:大陆漂移学说(Continental Drift)
大陆漂移学说是有关于地球大陆之间关系的一种假说(hypothesis)。早在1596年,亚伯拉罕·奥特柳思(Abraham Ortelius)首次提出了这个观点,而对于这个观点我们比较熟悉的则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他于1912年相对完整地提出了这套假说。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的发展,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似乎能像拼图一样吻合在一起,早期的科学家们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才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提出在中生代(Mesozoic)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级大陆经过了分裂和两亿多年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除了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的“锯齿状吻合”,还有很多其他的证据能支持大陆漂移这个观点。魏格纳在研究古代气候的时候发现,各个大陆上存在某一个地质时期形成岩石类型出现在现代条件下不该出现的地区。例如,在南极洲地区出现古珊瑚礁(coral reef)和热带植物(tropical plants)化石(fossil);在赤道(equator)地区发现有古代冰层。魏格纳还认为,大陆漂移对现代由海洋分隔的各大陆上动物和植物的显著相似性提供了最好的解释。例如中龙(mesosaurus)这种淡水爬行类动物(reptile),在南美和非洲都能找到;存在于南极洲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有许多陆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在其他大陆同样存在。
托福听力常见话题地质学热点主题:板块构造学(Plate Tectonics)
板块构造学说以大陆漂移学说为基础,主要描述了地球岩石圈(lithosphere)的大范围运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海底扩张学说(Seafloor Spreading)发展起来了,大陆漂移学说也因此变得更为可信。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和麦肯锡、摩根等人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新的大陆漂移学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延伸。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了地壳和软流层(asthenosphere)以上的地幔顶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不论大洋壳(oceanic crust)还是大陆壳(continental crust)都曾发生并且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岩石圈板块在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般移动着。
1968年勒皮雄将地球的板块分为太平洋板块(Pacific Ocean tectonic plate)、亚欧板块(Eurasian tectonic plate)、非洲板块(African tectonic plate)、美洲板块(American tectonic plate)、印度洋板块(Indian Ocean tectonic plate)(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Antarctica tectonic plate)这六大板块,以及一些其他的小板块。这些板块在运动中相互影响,板块交界的地方即板块边界(plate boundaries)可以根据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性和板块内部整体性分为三种类型:离散型(divergent boundaries)、聚敛型(convergent/collisional boundaries)和剪切型(conservative transform boundaries)。板块边界是地壳上极不稳定的地带,几乎所有的地震(earthquake)都分布在此,火山(volcano)也大多数在边界附近,山脉的形成(mountain building)和海沟(oceanic trench)的出现也都沿着边界进行。
托福听力:听力怎么练习听写和跟读?
听力,不管是托福听力还是任何听力,你听人说话,一定是以意为先,也就是说你不会把重心放在说话人的每一个单词,每个字发音是什么,不信吗?你试试如果你只是专注于每一个单词或者生字,管保你听下来累死还不知道原文到底说了什么。 为什么?你听散了啦!听力至少是按照完整的语块或者意群来做听力输入,而非孤立的单词或者语音,这就好比一张照片没有焦点是无法成像的。
做听写一定要建立在大致听懂的基础上,即可以用中文大致复述出主要内容的基础之上。 有的考生可能有些错愕,我都听懂了我听哪门子写!听写不就是为听不懂的考生用来打基础的。 对啊!听写跟读千般好万般厉害,有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要可以大致听懂全文语意的情况下再进行。 否则全部散掉了,拿来就开始任意停顿,逐词播放,请问你是做单词听写么?这就完全违背了需要听写跟读的意图和初衷。 总的来说就是:严禁听散!单词信息零散化, 脑海里没有完整的意思就孤立而被动的写出或者跟读出你听到的发音,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更是用来备考托福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以说了那么多到底要这么做呢?
1 听写之前一定要完整不停顿的听原文数遍,啥叫数遍?每人基础程度不一,不好固定遍数,但是有评价标准。 即什么时候你可以用母语复述出原文的大致意思和每层结构的核心内容, 什么时候那就可以动笔听写了。一般考生平均三到五遍可以做到,如果超过十遍意识还是听不懂,说明你选的语料不合适,要降低难度,否则还是没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考生要从听写跟读老托93篇练起,有的可以直接听写TPO真题了。
2 了解文章的大致语意之后, 开始着手听写---严禁任意停顿,随机任性听, 要逐句听写,如果句子太长,至少也应该是按照意群停顿来听写。什么是意群?--一句话里最小的完整的语义单位。比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这句话就有两个意群:there is a book 和on the desk. 也就是说如果初期你嫌句子太长听不下来,可以切分成数个意群听写。不能再切了,否则全部碎掉零散化,听写变成了听单词。 如果有的单词或者语句反复听不出来,放在那里,听写不是让你每个单词和发音都要写出来,重点也不在于独立的某个单词或者发音。时刻要记住,以意为先。
3 听写完之后对照文本改正,一定不要忽略这个过程,带着脑子反思总结一下为什么这个地方你写不出来,也就是分析错误原因然后对症下药;(1)是能认不能听?--先学好发音规律!比如连读,失爆, 重读,弱读,缩读什么的。 就算不会像母语人士那般自由使用发音规则,至少人家这么说的时候你要听的出来啊。(2)这词就没见过---没什么好说的,果断扩充词汇量。 建议把生词放到原来的语句里面一起搭配记忆,而非孤立的记这个单词,否则记了也白搭,你转过头就会忘。 结合语境搭配记忆才最有效。你想想你听到某首歌就会想起他/她,为啥?因为有语境啊!
4 全部听完改正完可以到跟读环节了。跟听写一样,逐句播放,如果句子太长,也可以切分成意群跟读。但---是---我需要你最后达到的是脱稿跟读的程度哦!你之前几遍跟读(谁说跟读只跟一遍?你听写也不是一遍过吧?)可以对照你修改后的听写稿子边跟读边看稿,但是最后要达到把稿子扔掉盲跟录音的程度,你的跟读才算做到位。 为什么,因为如果你只是盲目看着稿子跟读的话,你真的可以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机械的像鹦鹉学舌一样只跟着发音就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考生听也听了,跟也跟了,最后还是一问三不知。 而脱稿跟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只是模仿发音,不去思考语意的问题。因为这句话如果你不理解的话,是很难脱稿跟读下来的!最后记得录音跟原文对照。
以上就是听写和跟读的正确打开方式,所有的意图就是在保证你可以大致听懂,基本了解原文语意的情况下再去微观精听和跟读。先从宏观完整听辨把握,再深入到每个意群仔细捕捉。
托福听力分阶段备考规划
托福听力对于刚接触的部分同学可能感觉有挑战,对于托福听力语速和词汇不熟悉的人来说,托福听力中出现的很多内容无法抓住重点。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托福听力备考如何分阶段进行。
托福听力准备阶段
1. 基础词汇和场景词汇的积累
在刚开始备考托福听力的时候,可以先从《大学六级词汇》记忆,然后再去记忆托福红宝书。同时可以建议背诵《词以类记》补充场景词汇。
托福听力备考阶段
2.1听写训练
这个方法适用于时间充足的新手。在听写的材料上一般可以选择老托福,TPO以及SSS。难度是从左往右依次升级的,但在推荐程度上却是从左往右依次降级的。
具体步骤:
step 1. 总体听一遍材料,大概了解一下
step 2. 将文章第一句句子听一遍,写下来,直到把它完全写出来,3~5遍
step 3. 根据自己的文本再听一遍,适当做一定的笔记,掌握整体脉络。
一篇老托福PARTC需要一个小时,TPO全篇听的话需要甚至2个小时。所以建议在听写的时候精选长一些的句子。
2.2精听训练
这个方法是进阶版,适合于大部分文章脉络可以听懂,但是在听长难句的时候依然会有部分句子漏听或者反应不过来
具体的步骤:
Step1.掌握文章大意,记住没有听懂的,听3~5遍
Step2.一句一句的听,不停顿,记住没有听懂的
Step3.以单词为单位的听
Step4.听的时候看文本,然后总结听不出来听不懂的单词,句子,搭配
这个方法短而有效,而且对于听力段子的整体结构,从大意到句子再到单词都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
2.3 结构法
当我们能大致理解文章大意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采取结构听力法掌握出题点。教授讲课的内容都有层次的。lecture只需要掌握结构。在听lecture时,首先要学会抓教授在什么地方分点。在 lecture 中,在转折、强调的词和句子处寻找结构划分点。再利用结构笔记,。建议学生每次做完题目,去分析讲座的结构,每一个学科文章的共通性。
2.4 背景知识法
这个方法适合一些学生在备考时候遇到的一个问题:字面意思上明白,学术层面上不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备考者们去补充背景知识。
推荐的材料有:TED,国际地理杂志
2.5加速练习法
assignment 作业
homework = coursework = schoolwork
= studies 作业
lab report 实验报告
book report 读书报告
project 作业
presentation 发言
term paper 学期论文 (research paper)
thesis/essay/dissertation 论文
journal 学术期刊
social investigation 社会调查
survey 调查
questionnaire n.调查表, 问卷
observation n.观察
interview vt.n.采访
collect data 收集数据
broad (论文等)内容宽泛
narrow down (论文等)缩小范围
source (写论文的)参考资料
critical thinking 评判性思维
lack your own ideas缺少自己的想法
deadline n.最终期限
extension 延期
due date/time期限
outline n.大纲, 提纲 (roadmap)
bibliography n书目, 参考书目
reference 参考
plagiarism n. 抄袭
revise v. 修改
rewrite v. 重写
final draft 完成稿
speech n.演讲
presentation 演讲,陈述
eye contact 目光接触
生命科学是托福听力中出现频次非常高的科目,遗传进化类相比于动物行为,植物介绍出现的次数稍少,但却是大家比较黑洞的一个学科方向。关于DNA,染色体,细胞分裂,我们在生物课上都有过接触,托福听力的类似话题,有时会以已知的知识为基础,讲解一些最近的发现和研究成果。通过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一起学习这一学科的英文表达以及背景知识吧。
细胞分裂cell division时刻发生在人体中,DNA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可以控制细胞的生长growth和发展development,柯林斯对于DNA的解释写到:DNA determines the particular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every cell and is responsible for characteristics being passed on from parents to their children. 细胞分裂的次数同样收到其中DNA的控制,神经细胞nerve cell只能分裂7-9次就会死亡,而皮肤细胞skin cell可以分裂很多次,但无论次数多少,人体的器官organ,组织tissue中的细胞,最终都会停止再生renew走向死亡。
人体的DNA都存储在染色体Chromosomes中,染色体共23对46条,每条染色体都存有基因系列sequences of genes。当我们观察每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就会发现只有片段fraction(大概20%-30%)可以转化为convert into为有意义的基因信息。而其余的大约70%的DNA,这就是所谓的“垃圾DNA”Junk DNA,但他们并非真的毫无作用。
在每一条染色体的尾端,都有一个特定的DNA序列叫做端粒telomere。端粒时一段高度重复,没有遗传意义的DNA序列a highly repetitious and genetically meaningless sequence of DNA,也就是垃圾DNA,但是它有一个重要作用——保护染色体中有遗传作用的DNA序列。 每一次染色体分裂,其尾端也就是端粒会发生断裂break off,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变得更短,那么当起保护作用的端粒都破裂,遗传物质就会被破坏,那么该染色体就失去功能no longer functional。
在观察某些细胞时,我们发现在染色体的端粒中国发现了一种化学物质chemical,一种叫做端粒酶telomerase的酶enzyme。它可以重建rebuild端粒,重新组装reassemble这个具有保护功能的protective DNA。也就是说当染色体分裂造成端粒断裂后,端粒酶telomerase可以重新生成端粒,使得染色体不变短,同时保护遗传物质不受损。因为这个发现,将来的某一天,借助端粒酶,我们也许可以使细胞永久的拥有活性functioning和并复制reproducing。也就是说我们有可能培养出长生不死immortal的细胞。
托福听力:根据单词判断听力场景
场景方法的思路是:听力水平差的考生听不懂磁带的内容仅能听清个别的单词,则可以根据这些单词判断出磁带上对话或段子发生的实际生活场景,再根据这一生活场景做题。
场景方法可行的原因仍在于ETS的出题原则,大家肯定已经非常熟悉TOEFL听力考试中的“学生生活原则”,它是ETS坚定不移的出题原则,这一原则使TOEFL听力从内容上永远离不了学生生活这一中心。学生生活的圈子是很小的,学校的校园也就那么大一点儿,而TOEF
L听力已经考了几十年了,所以学校里的每一寸上都不知被考过多少遍了。过去考的是这些东西,将来考的仍是这些东西。考生在考前只要把学校里的主要场所(如图书馆、食堂等)中常发生的重要而又典型的学生生活场景加以熟悉,寥寥几个词便可以知道整个段子或对话的基本内容,而答案也就唾手可得。
这一方法所需的准备工作相当简单,较次要的场所和少见的场景考生甚至可以置之不理。但它的作用又相当大,在此列出三点,略作说明:作用一,做过一些TOEFL听力题的人都会有种感觉:即TOEFL听力,尤其是小对话题中有相当数量的题目仅靠听清字面意思尚做不出答案,还必须生动形象地想象出对话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生活场景。在这里场景的方法是一个必须,考生的英语水平再高,语言能力再强都无助于这些题目的得分。
而且,ETS这种深奥的思想还在继续发展之中。这使得场景的方法在1995年8月“改革”后的新题中更加重要。因为1995年8月后的新题有更多的题目需要在语言之外再推出场景,并且推出这些新题的场景需要绕的圈子更多、转的弯更多,也需要考生有更丰富的想像力。这根本不是在考语言,而是在考演员。作者长时间接触TOEFL听力,终于悟到了它的真谛:就是极端无聊、没劲。
无奈,这更多的弯子也是许多考生感到新题难度增加的原因之一。不过,尽管从字面上听这些新题难度是有所增大,可一旦掌握了场景的方法反而会觉得它们的难度减小了、技巧性也更强了。考生可参见IMPLY/INFER题型和下面场景的第二大作用。
场景方法可为考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技巧,而且这些技巧的有效程度也更加令人吃惊。
“学生生活原则”决定了TOEFL听力中涉及的常见生活场景的有限性和它们的高重复率。它们必然是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最为普遍、最易发生的场景。这些场景中所牵扯到的内容和人们常说的话又是固定的,这种固定性是由客观的生活现实决定的。而ETS出题人绝对不会歪曲现实,这是由他们所谓出题原则决定的。所以只要考生抓住了这些固定的内容和相关的固定词汇、句型,就抓住了众多绝妙的技巧。
例如TOEFL听力有很多谈及音乐会的对话,而一旦谈到音乐会,话题永远都是固定死了的。全是好话,一句坏话没有,所有的题目都在说:昨天晚上的音乐会可真好啊!我们过的可真是个wonderfu1 time啊!票可真难买啊!人可真多啊!别说坐着啦,能站着就不错啦!过道上全是人!所以也不需要听力水平太好,只要粗略地听明白:“嗅!这又是谈音乐会的啊!”再看选项有一个写着:The concert is excellent.选它就是了!
各位已经知道,学生生活是TOEFL听力考试的核心,学生最关心的事也是最容易考到的,因此谈到课程、考试的对话和段子可谓层出不穷。假如在一个对话题中听到第一个人在问:某门课程难不难?(Is the course hard or not?),则无须听第二人的回答即可知答案肯定是难。又如在一个对话题中只要听到两人是在议论“某位老师要求严不严”,其余的话别听了,答案肯定是严!
又如TOEFL听力中有大量谈及食物这个场景的。在这个场景中只要谈到apple pie,答案肯定是好吃,考生照好吃去选肯定没错;而谈到pizza答案肯定是难吃,考生照难吃去选也肯定没错。
考生也许觉得这些规律和技巧过于荒.唐,难以置信。其实多做一些总结你也可以发现这些。
托福听力:养成良好听力习惯
应对托福听力考试,首先,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基础上。掌握至少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的词汇量是保证雅思考好的必要条件。不仅要会辨认这些词汇,还要能够拼写。雅思听力部分所要求的语法并不太难,初高中语法足以应付。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知识,很多答案即使能听出来,但也可能由于知识的不牢固而答不出来。第二,要熟悉口语句子结构。熟练掌握常见的日常用语和句型,结合语法部分的准备,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有助于提高对会话和演讲语言的敏感程度。第三,坚持练习听写的能力。考生在听力过程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很多内容好象是听到了,但马上又忘记了。雅思听力考试需要听与写同时进行。听到了,却又记不下来,等于没听到。
学语言光听不说是不行的,如何提高说是许多学生头痛的问题,在此提供一个习口语的方法:跟读+复述。所谓跟读就是跟着录音原文进行朗读,这样既可以纠正发音,也可以模仿语音语调。跟读练习可以从模仿词组开始,然后再是句子,熟练后就能够整段模仿了。复述是在跟读的基础上,听完一个句子或语段,然后进行复述,这个时候是不可以看录音原文的,这个方法也可以锻炼记忆能力。具体练的时候要循序渐进,可由一两句开始,听完后用自己的话(英语)把所听到的内容说出来,一遍复述不下来,可多听几遍,越练遗忘就越少。
在刚开始练习时,因语言表达能力、技巧等方面原因,往往复述接近于背诵,但在基础逐渐打起来后,就会慢慢放开,由“死”到“活”。在保证语言正确的前提下,复述可有越来越大的灵活性,如改变句子结构,删去一些不大有用或过难的东西,长段可以缩短,甚至仅复述大意或作内容概要。不管是跟读还是复述原文,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也不是马上就能体现出来,但是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每天各做30分钟左右,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语言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跟读的材料可以选择新概念,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从二还是从三开始。在跟读的时候要不断比较自己和录音原文的区别,一般要读准一句话需要花两到三遍左右,才能准确模仿语音。
总而言之,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对于广大考生来说的,是非常重要的。
托福听力备考:如何识别语音
在托福听力中有很多的障碍阻止我们听到各种有用的信息,语音就是其中一个。那我们就需要技巧来识别托福听力的语音。
1:听力材料的语速。对托福听力材料的不熟悉首先就体现在对听力语速的不适应上。如果跟不上托福听力材料的语速,就没有办法在同时进行正确的思考。
解决的途径——跟读,模仿,尽量熟悉托福听力材料的内容来源和出处,用T的题练习最好。可以用的方式有,A 读熟 B 边听边看边读 C只听不看读。
2:单个单词熟形不熟音和单词的不同发音。这个原因是词汇量掌握的不够精确,会让大家的思维卡壳,一时间顿在那里,影响下面的听力。 解决的办法还是跟读和模仿。熟悉了单词,做到听到就明白意思是最重要的。
3:英音,美音的差异。这个看起来影响不大,但是如果碰到了,还是会有问题。
A [r] 儿音 nervous well last
B 个别的 history
C 浊化 [t]——[d]+[t]
D 弱化 [∧]——[倒着的那个e,发呃的音,我不会打] but
E [a:]——[象花一样的那个开口很大的AI,不会打……] grass class
F [半个0的哦]——[半个0的哦+l] god
4:语音现象不熟悉。这是大家在练习托福听力的时候要着重解决的技巧问题。但是这又是最难的,这个技巧要求大家完全理解听力材料的含义,对词汇掌握又好。
连读 前辅后元 put up take off stop by
失爆 Ask Bob to sit behind me 粉色代表省略
解决——跟读 模仿
5:重读,单个单词的重读表示责备,抱怨,不满或者正话反说
processofphotosynthesis 光合作用
solarenergy 太阳能
nonrenewable 不可再生的
energyconservation 保护能源
resource 资源
energysource 能源资源
tidalenergy 潮汐能源
trafficjam 交通堵塞
fuel-efficient 节能型的
rushhour 高峰期
pollute 污染
zeroemission 零辐射
wildness 野生/天然
preservation 保护
atmosphere 大气
climate 气候
carbon 碳
dioxide 二氧化物
burningofcoalandoil 煤油燃烧
globalwarming 全球变暖
greenhouseeffect 温室效应
riseinsealevel 海平面上升
melt 融化,熔化
long-termclimaticchange 长期的气候变化 environmental 环境的,环境论
recyclingcenter 再循环利用中心
litter/trashbag/garbage 垃圾
airpollution 空气污染
pollutant 污染物
desertification 沙漠化
deforest 滥伐森林
flood 水灾
drought 干旱
watershortage 水源缺乏
offshorespillage近海岸溢出
carbondioxiderelease 二氧化碳排放
industrialsewage 工业污水
upperatmosphere 上层大气
recycling 再循环
purify 净化
deteriorate 恶化
acidrain 酸雨
foodchain 食物链
sewagedisposal 污水处理
ozonelayer 臭氧层
wastedisposal 废物处理
emission (汽车废气的)排放
soot 烟尘
【托福听力词汇讲座篇】推荐阅读:
托福听力常用短语摘抄11-05
托福听力备考要点有哪些07-02
托福听力备考常见问题10-21
托福听力态度题全面解析01-14
1个月备考托福听力攻略09-24
适合练习托福听力的美剧01-19
托福听力5种漏听错听情况原因分析12-31
托福词汇分类记忆三05-26
托福词汇分类记忆五06-15
托福口语词汇如何准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