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 组织切片的典型图片(精选7篇)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成绩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02-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1432名学生组织胚胎学的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成绩作为研究资料,计算两类成绩的`相关系数并进行检验.结果:2002-2006级学生实验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的相关系数(r)分另0为0.442、0.537、0.626、0.586、0.498,相关系数检验均显示实验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之间有正的直线相关关系(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实验考核高分组的学生有可能在理论考试中进入低分组(1.8%);同样实验考核位于低分组的学生也有可能在理论考试中进入高分组人数(4.9%).结论: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对组织玻片内容的理解,反之亦然;同时实验考核南分的学生在理论考试有可能得低分,实验考核低分的学生经过努力在理论考试中也有可能得到高分.
作 者:蓝永洪 郑小桃 符皎荣 林世珍 洪灯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海南,海口,571101 刊 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2.474 关键词:组织学与胚胎学 实验考核成绩 理论考试成绩 相关性分析1 玻璃切片的局限性
目前, 形态学实验教学主要以带有组织的玻璃切片为观察对象, 在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 学生必须在实验室用显微镜才能观察, 导致学生的学习受到极大限制;其次, 玻璃切片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损坏、褪色, 不能长久保存, 需反复制作, 不仅费时费力, 而且不能保证每张切片都有典型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率。
2 数字切片图像的特点
数字切片可以利用相应的图像浏览软件进行观察, 用鼠标即可随意选择不同放大倍率, 观察不同倍率下切片的真实图像, 模拟显微镜观察模式;数字切片使用方便, 价格低廉, 有效节约了教学成本;数字切片可以永久保存, 图像内容丰富, 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非常典型;数字切片图像分辨率高, 色彩逼真, 直观易懂[1];数字切片库存储在服务器中, 学生通过网络可随时随地下载学习,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数字切片可以多个用户同时浏览, 在线讨论, 并且可以与已建立的病例进行比较[2]。
3 数字切片的制作
数字切片是由上万个显微视场的图像拼接而成, 制作过程汇集了显微图像连续采集、融合、拼接、压缩及网络浏览等多项高新技术。数字切片利用全自动显微镜的低倍物镜对切片快速扫描获得扫描图, 在选定扫描区域后转到高倍镜下进一步扫描, 获得高分辨率数字图像, 并且能够还原组织切片真实的色彩, 相应的扫描控制软件和图像压缩软件可对图片进行无缝拼接和处理[3], 将制作精美、结构典型的玻璃切片转换为完整的数字切片存储在服务器中, 按不同章节或不同系统进行分库保存。
4 数字切片在教学中的应用
4.1 数字切片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首先展示数字切片的低倍图像, 讲解基本结构, 同时讲解数字切片的方位结构, 让学生了解数字切片的全貌, 然后放大图片, 讲解典型结构, 并且说明重点观察的内容。学生根据要求认真观察数学切片, 如果在观察切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可以利用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与教师进行沟通探讨, 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示教功能向全体学生讲解, 进行全面辅导。对组织胚胎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 特别是形态结构与功能密切联系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画等资料给学生示教, 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学生更易理解相关内容[4]。通过实验教学我们发现, 采用数字切片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2 数字切片在组织胚胎学实验考试中的应用
传统的组织胚胎学实验考试采用辨认组织切片结构的方式, 这种考试模式容易因为组织切片的差异而导致答题难易程度不一致, 导致考试相对不公平公正, 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 而采用数字切片则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数字切片可以进行编辑、裁剪、标注, 能够设计出多种题型, 能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 真实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5 数字切片的不足之处
5.1 使用显微镜的技能下降
组织胚胎学的实验课内容主要是用显微镜观察切片, 在使用显微镜时, 学生要自己调整组织切片、载物台、放大倍数, 然后再调整粗、细校准螺旋钮来显示清晰的图像, 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而数字切片的推广应用, 减少了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次数, 使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技能下降。
5.2 学生无法参与数字切片制作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研究经费有限和制作切片时间较长等问题, 目前学生还不能直接参与数字切片的制作过程。
5.3 缺乏实物感
学生在实验中接受的是虚拟的图片和影像, 没有接触真实的组织切片, 因而缺乏实物感。
综上所述, 数字切片作为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方式, 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教学、临床诊断、科学研究、数字信息管理等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工具和交流平台。此外, 针对其不足, 还有待教育工作者日后不断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徐瑲, 兰欢, 赵宏贤, 等.组织学数字切片库的构建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7) :550-552.
[2]陈英华, 董为人, 俞新华, 等.基于网络的数字组织切片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9, 18 (4) :454-458.
[3]张国栋, 陈建华, 沈岳良, 等.组织学数字切片库的构建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4) :113.
[关键词] 组织学;教学改革;互动式;整体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R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編号] 2095-0616(2012)04-157-02
组织学是属于形态学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其本质是一种微观解剖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其分为理论与实验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采用大课讲授,实验部分采用实验室小课显微镜观察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掌握本门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组织学的实验教学过程基本采取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学习情绪受到阻碍,影响教学效果[1]。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笔者进行了互动式整体教学法的改革,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本校2008级医疗与预防专业随机抽取两个班级共60人作为实验组,抽取上学期期末平均成绩与之相近的两个班级共61人为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两组学生使用的教材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组织学与胚胎学》及教研室自编实验指导,所有研究对象答疑教师均为同1人。授课任务由3名高年资讲师承担,且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教师每月交叉互换,以确保教学水平相当。
1.2.1 实验组 充分利用形态学平台的Motic数码互动实验室资源,将60名同学分配到3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20人,每5人1组,自由组合成学习团队。课前1周由教研室提供教学大纲,教案。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会将该次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模块,由不同的组分别负责部分内容。教师根据知识点自行设计互动模式与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对课程质量负责,但这部分内容事前不对学生公开。除前述指定教材之外,学生可以自主使用辅导教材,包括网络资源。除提供1套公开的多媒体课件外,课前教研室不提供额外的资源与辅导,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电话预约答疑。学生根据大纲与教案,对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学模式可以多样化,不必拘泥于教师风格与固定模式。每次课的不同知识点在保证教学连贯性的前提下尽量由组内不同成员讲解,强调全员参与。学生讲解完之后,教师必须进行点评、归纳并指正。在保证教学
质量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尽量诱导学生对其他组别所承担的内容提问并讨论。对于学生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以其使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中逐渐更加自信。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模式教学,给学生提供电子版大纲与教案,理论课大课讲授,实验课在互动实验室采用相同设备由教师先讲解20 min左右,然后学生自己观察切片,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3 教学效果评价
1.3.1 实验考试 实验课程结束之后进行,考察学生快速辨认标本的能力。实验组与对照组考试时间与内容相同,共20张切片,5分/张,总计100分。
1.3.2 理论考试 全部课程结束后考试,全年级考试内容均相同。每位教师改1道题,以便做到阅卷尺度尽量相同。
1.4 问卷调查
学期末对学生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如实填写。共发出60份,收回有效问卷57份。
1.5 统计学处理
考试成绩均采用t检验作显著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成绩比较
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汇总之后作t检验分析,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与实验考试成绩比较(,分)
组别n理论成绩实验成绩
实验组60 86.19±5.91* 92.37±6.34*
对照组6177.74±6.1280.54±4.43
P<0.01<0.01
2.2 问卷调查
90%的同学认为教改方法的综合效果强于传统教学模式,5%左右的同学认为无法比较或说不清,另有5%认为教改模式较传统模式效果差,这可能与个人的学习习惯以及适应性有一定关系。
3 讨论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微观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学生普遍认为本学科的内容缺乏明显的逻辑性,十分枯燥且记忆量较大,多年的数据显示,学生很难在这门课获得高分。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一种尝试,笔者认为整体互动式教学法有以下几个优点。
3.1 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统计数据显示,实验组无论在理论和实验成绩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新的尝试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切片考试,成绩大幅提高,从而为后期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3.2 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模式
教育本身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学习和掌握知识最重要的方法是自主学习[2]。自主学习绝不等同于自觉学习,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学习非常自觉,但基本上还是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自主学习首先学生必须了解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然后,为达到目的和要求需要采取何种途径与方法获取知识的原始素材,最后,如何将一系列素材构建成合理的体系,整个过程学生都必须自行解决。因此,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课堂的实验环节,学生表现相当活跃,能够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并就一些结构的微细差异同教师辩论,这是以往不曾出现过的现象。这是用不同思维思考同一问题而形成的互动,从而形成能力的发掘[3]。
3.3 有利于形态学思维模式的培养
事实上形态学是有其独特的逻辑模式的,这和传统的逻辑推理不同。结构决定形态与功能,形态与功能相适应,而功能反过来又能影响结构,功能上具备共性的结构在形态与结构上会有相似之处。学生在掌握原理之后对切片内容的理解能力大大增强,而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会极大加强学生的信心,从而固化这一思维模式。
3.4 有利于教学相长
通过角色的互换,教师能够发现自身视野和知识面的盲区。学生通过前期的准备与课堂的讲解能更清楚的理清思路,寻找缺陷,从而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3.5 有利于加强对微观世界的理解能力
实验环节中,在不同的切片或同一切片的不同视野中,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发现。对照组的同学往往不会较真或顺理成章的认为就是那个样,但实验组的同学往往会就这些不同点开展讨论或辩论,这个论证的过程无疑会加深他们对切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微观世界的理解力。
当然,该尝试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准备不好的学生会冷场,气氛热烈时会导致拖堂,必须要实行小班教学,有准备的学生会有收获,但对于不适应的学生而言,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教学法等。因此笔者也在摸索解决缺点的相应方案。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思路,目前看来整体互动教学法至少前期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肯定与欢迎,比较符合“90后”自我展现的特征,统计数据也提示这是一种可行的思路。因此,笔者会继续将改革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庄宝祥,王金萍,王丽娜.对建设高质量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教学的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5):945.
[2]付筱娜. 试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7(9):92.
[3] 王洁,陆克义,张轩萍,等.互动式教学法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113-115.
(卷面共有49题,总分10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每小题标号后有小分)
一、A选择题(25小题,共25分)[1分](1)肾小叶的组成是()
A、两条髓放线之间的皮质迷路 B、一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 C、一个肾锥体及与其相邻的皮质部分 D、集合小管及其周围的髓质 E、皮质迷路之间的髓放线 [1分](2)肾单位包括()
A、肾小体、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 B、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 C、血管球、肾小囊、肾小管,集合小管 D、肾小体、血管球、肾小管、集合小管 E、肾小体、肾小囊、肾小管、集合小管 [1分](3)肾单位袢包括()
A、肾小体、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 B、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 C、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直集合小管 D、近端小管直部、细段、远端小管直部 E、肾小囊、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 [1分](4)肾单位不包括()
A、肾小体 B、近端小管 C、远端小管 D、细段 E、集合小管 [1分](5)皮质迷路内不含有()
A、肾小体 B、近曲小管 C、远曲小管 D、致密斑 E、细段 [1分](6)下列对肾单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由肾小管和集合小管构成 B、每侧肾有50万个 C、位于肾髓质 D、与集合管系共同行使泌尿功能 E、可分为三种 [1分](7)下列对血管球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 B、血压较一般毛细血管高 C、毛细血管之间有血管系膜 D、毛细血管为连续型 E、位于微动脉和微动脉之间 [1分](8)血管球毛细血管为()
A、连续型,基膜完整 B、连续型,基膜不完整 C、有孔型,孔上多无隔膜 D、有孔型,孔上多有隔膜 E、连续型,无基膜
[1分](9)下列对肾小囊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由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 B、由壁层和胜层构成 C、脏层上皮细胞称为足细胞 D、细胞有突起 E、壁层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
[1分](10)不能通过滤过膜的是()
A、多肽 B、葡萄糖 C、尿素 D、红细胞 E、电解质 [1分](11)血管球基膜的成分不包括()
A、IV型胶原蛋白 B、层粘连蛋白 C、蛋白多糖 D、硫酸肝素 E、免疫球蛋白
[1分](12)下列对肾小体滤过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A、分子量7万以下的物质可通过 B、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于通过 C、通过滤过膜的血浆称为原尿 D、滤过膜不包括基膜 E、滤过膜又称为滤过屏障
[1分](13)下列对近曲小管的描述,正确的是()A、由单层立方细胞组成,细胞质嗜酸性,腔面有刷状缘 B、由单层立方细胞组成,细胞分界不清,基底部无纵纹 C、由单层立方细胞组成,细胞分界清,胞质嗜酸性
D、由单层锥体形细胞组成,细胞腔面无刷状缘,基底部有纵纹 E、由单层立方细胞组成,细胞分界清,胞质嗜碱性 [1分](14)球旁细胞来自()A、入球微动脉管壁上的内皮细胞 B、入球微动脉管壁上的平滑肌细胞 C、远曲小管上皮细胞 D、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E、球外系膜细胞
[1分](15)球旁细胞可分泌()
A、醛固酮 B、肾素 C、血管紧张素I D、血管紧张素II E、抗利尿激素 [1分](16)胶体渗透压较高的毛细血管是()
A、血管球毛细血管 B、髓质毛细血管 C、被膜毛细血管 D、球后毛细血管网 E、皮质毛细血管 [1分](17)下列对致密斑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离子感受器 B、位于弓形集合小管管壁
C、上皮细胞呈柱状 D、上皮细胞排列紧密 E、细胞核近细胞顶部 [1分](18)致密斑的功能是()
A、感受钙离子浓度 B、感受钠离子浓度 C、分泌醛固酮 D、分泌杭利尿激素 E、分泌肾素 [1分](19)肾皮质内无()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管 C、弓状集合管 D、肾小体 E、乳头管 [1分](20)皮质迷路主要由()
A、肾小体构成 B、肾小管构成 C、肾小体、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构成
D、肾单位袢和集合小管构成 E、以上都不对 [1分](21)下列对血管球基膜电镜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分为三层,中层厚而致密,内外层薄而稀疏 B、可分为三层,内层厚而致密,中外层薄而稀疏 C、可分为三层,外层厚而致密,内层和中层薄而稀疏 D、可分为两层,内层厚而致密,外层薄而稀疏 E、可分为两层,外层厚而致密,内层薄而稀疏 [1分](22)近端小管的功能不包括()
A、回吸收氨基酸 B、回吸收葡萄糖 C、回吸收尿素 D泌 E、分泌
[1分](23)弓形集合小管上皮的结构特点是()A、细胞呈立方形,胞质着色深,细胞分界清晰 B、细胞呈柱状,胞质着色浅,细胞分界清晰 C、细胞呈柱状,胞质着色深,细胞分界清晰 D、细胞呈立方形,胞质着色深,细胞分界不清晰 E、细胞呈立方形,胞质着色浅,细胞分界清晰
[1分](24)光镜下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分界不清的原因是()A、细胞质染色太深 B、相邻细胞的侧突相互嵌合
C、细胞膜太薄 D、细胞排列太紧密 E、以上均不对[1分](25)下列对输尿管的描述,错误的是()A、上皮为变移上皮、分 B、固有层中有混合腺
C、上2/3段的肌层为内纵、外环两层平滑肌 D、下1/3段的肌层为内纵、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 E、外膜为纤维膜
二、B选择题(1小题,共5分)
[5分](1)A、浅表肾单位 B、髓旁肾单位 C、弓型集合小管 D、小叶间动脉 E、弓形动脉 1.肾单位袢较短的是()2.肾小体体积较大的是()3.呈弓状走行于皮质内的是()4.位于皮质和髓质的交界处的是()5.呈放射状行走于皮质迷路内的是()
三、多选题(11小题,共22分)
[2分](1)肾髓质内直小动脉来自()
A、髓旁单位出球微动脉 B、浅表肾单位出球微动脉 C、弓形动脉 D、小叶间动脉 E、叶间动脉 [2分](2)肾小体内有利于滤液形成的结构是()
A、基膜上有孔 B、入球微动脉比出球微动脉粗 C、血管球毛细血管内皮有孔 D、足细胞突起之间有裂孔 E、球内系膜细胞扁平
[2分](3)远端小管直部的结构特点是()A、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胞质染色较浅
B、细胞分界不清 C、细胞游离面无刷状缘 D、细胞基底部无纵纹 E、细胞基部质膜上有丰富的、-ATP酶 [2分](4)肾内有利于原尿成分重吸收的结构是()A、肾小管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 B、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部有发达的质膜内褶 C、球后毛细血管网内胶体渗透压高 D、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侧面有许多侧突 E、肾小管上皮细胞基部质膜上有[2分](5)膀胱的结构特点是()A、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 B、固有层含有较多的腺体
C、肌层由内纵、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组成 D、中层环形肌在尿道内口处增厚为括约肌 E、外膜为浆膜
[2分](6)下列对髓旁肾单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肾小体体积大 B、位于肾皮质深部 C、肾单位袢较长 D、数量多 E、在尿液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分](7)下列对球旁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出球微动脉管壁上 B、由平滑肌细胞转变而来 C、胞质内含丰富的分泌颗粒 D、与内皮细胞之间无基膜 E、是离子感受器
[2分](8)下列对浅表肾单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肾小体体积大 B、位于肾皮质深部 C、肾单位袢较长 D、数量多 E、在尿液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分](9)下列对细段的描述,正确的是()、-ATP酶 A、管壁为单层扁平上皮 B、参与髓袢构成 C、上皮细胞胞质着色较浅 D、上皮游离面有剧状缘 E、利于水和通透
[2分](10)下列对远曲小管的描述,正确的是()A、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 B、细胞界限较清楚 C、细胞核位于中央 D、细胞游离面有刷状缘 E、细胞基底部有纵纹
[2分](11)下列对集合小管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髓质 B、管壁上皮为单层柱状 C、细胞分界清晰
D、可回吸收和
E、受醛固酮调节
四、名词解释(6小题,共18分)[3分](1)肾小叶 [3分](2)皮质迷路 [3分](3)肾单位 [3分](4)滤过膜 [3分](5)球旁细胞 [3分](6)致密斑
五、填空题(3小题,共10分)
[3分](1)肾髓质由十几个()组成,其尖端突入()内,称为();其底部呈放射状伸入()的条纹称为(),这些条纹间的皮质称()。
[3分](2)肾单位袢又称(),由()、()和()三者构成。根据肾小体在皮质中的位置不同,可将肾单位分为两种:()和()。[4分](3)肾动脉自肾门人肾后,分支走行在肾锥体之间,称为()动脉,其分支呈弓状走行在皮质与髓质交界处,成为()动脉,该动脉分支,走行于小叶之间,称为()动脉,沿途不断分出许多侧支,进入肾小体,称为()微动脉,该微动脉的分支形成(),继而汇合成(),离开肾小体,再次形成毛细血管网,称为(),分布在相应的肾小管周围。
六、简答题(2小题,共12分)
[6分](1)近端小管有什么结构特点?其功能如何? [6分](2)肾的血液循环有什么特点?
七、论述题(1小题,共8分)
[8分](1)简述肾单位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011-2012(2)泌尿系统试卷 答案
一、01(25小题,共25分)[1分](1)B [1分](2)A [1分](3)D [1分](4)E [1分](5)E [1分](6)D [1分](7)D [1分](8)C [1分](9)E [1分](10)D [1分](11)E [1分](12)D [1分](13)A [1分](14)B [1分](15)B [1分](16)D [1分](17)B [1分](18)B [1分](19)E [1分](20)C [1分](21)A [1分](22)E [1分](23)E [1分](24)B [1分](25)
二、02(1小题,共5分)[5分](1)A|B|C|E|D
三、04(11小题,共22分)
[2分](1)ACD [2分](2)BCD [2分](3)ACE [2分](4)ABCDE [2分](5)CD [2分](6)ABC [2分](7)BCD [2分](8)DE [2分](9)ABCE [2分](10)ABCE [2分](11)CE
四、05(6小题,共18分)
[3分](1)每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组成一个肾小叶,小叶之间有血管走行。
[3分](2)髓放线之间的皮质称为皮质迷路,内有肾小体、近曲小管及远曲小管等结构。
[3分](3)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与集合小管共同行使泌尿功能。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主要由血管球和肾小囊构成。肾小管又可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段。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又分别分为曲部和直部两段。近端小管曲部与肾小体相接,远端小管曲部与集合小管相连。[3分](4)血管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滤入肾小囊腔须经过三层结构:毛细血管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之间的裂孔膜。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膜或滤过屏障。[3分](5)球旁细胞位于入球微动脉管壁上,由入球微动脉管壁中的平滑肌细胞转化而成。细胞呈立
方形,胞质内含许多分泌颗粒,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肾素。
[3分](6)远端小管在靠近肾小体血管极处,紧贴肾小体一侧的上皮细胞增高、变窄,形成一斑块状隆起,称为致密斑。一般认为,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可感受远端小管腔内钠离子浓度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和球外系膜细胞,调节其分泌活动。
五、06(3小题,共10分)
[3分](1)肾锥体 肾小盏 肾乳头 皮质 髓放线 皮质迷路 [3分](2)髓袢近端小管直部 细段 远端小管直部 浅表肾单位 髓旁肾单位
[4分](3)叶间 弓形 小叶间 入球 血管球 出球微动脉 球后毛细血管网
六、07(2小题,共12分)
[6分](1)近端小管为肾小管中最粗、最长的一段,其曲部简称近曲小管。近端小管管腔小,管壁由单层立方或锥体形细胞围成。细胞体积大,核圆形,靠近细胞基部,细胞质嗜酸性,其游离面有微绒毛构成的刷状缘,基部有质膜内褶和线粒体构成的纵纹。细胞侧面有许多指状侧突,相邻细胞的侧突相互交叉,故光镜下细胞分界不清。近端小管的主要功能是重吸收,可重吸收原尿中85%以上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另外,该段还分泌肌酐、马尿酸、氢离子、氨等物质。
[6分](2)肾的血液有以下特点:①肾动脉粗短,直接起于腹主动脉,故肾内血液流量大,流速快。另外,肾内血管走行较直,血流很快抵达血管球,有利于肾滤过功能的完成。②入球微动脉比出球微动脉粗,因而血管球内压力较高,有利于血液滤过。③肾内动脉血管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即入球微动脉分支形成血管球毛细血管网,出球微动脉分支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由于血液流经血管球时,大部分水分被滤出,因此球后毛细血管网内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肾小管回吸收的物质进入血液。④肾内存在着与肾单位袢伴行的“U”形血管袢,有利于尿液的浓缩。
七、08(1小题,共8分)
[8分](1)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主要由血管球和肾小囊构成,其主要作用是滤过血液,形成原尿。肾小管又可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段。近端小管与肾小体相连,又分曲部和直部两段,其主要功能是重吸收,可重吸收原尿中85%以上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等。另外,该段小管还向管腔内分泌氢离子、氨、肌酐和马尿酸等,并可排出外来的物质,如青霉素、酚红等药物。细段管壁薄,利于水分和离子通透。远端小管也分曲部和直部两段,其直部的细胞膜上有丰富的-
-ATP酶,能主动向间质内转运钠离子,造成从肾锥体至肾乳头间质内的渗透压逐步增高,这有利于集合小管内尿液的浓缩。曲部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可重吸收水,排出, 体液的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
上皮组织的特点:1)形态规则排列紧密2)具有明显的极性,细胞的不同表面功能和结构具有明显差别,游离面,基底面。3)无大血管4)可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5)有基膜。上皮组织的分类: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一、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和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保持光滑、减少摩擦、便于流动
2、单层立方上皮
3、单层柱状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5、复层扁平上皮
6、浮层柱状上皮(结膜、男性尿道、大腺体的导管)
7、变移上皮(排尿管道,盖细胞)
三、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1、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光镜最小分辨率0.2μm)
微绒毛:0.1μm,光镜下纹状缘。纤毛:5-10μm长,0.3-0.5μm。
2、上皮细胞的侧面
紧密连接:一般位于侧面顶端,冷冻蚀刻复型法。黏合带(中间连接):15-20nm 桥粒:20-30nm,在皮肤食管等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发达。缝隙连接:3nm,连接小体。
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基膜: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的基膜较厚呈粉红色。镀银染法呈黑色。基板(上皮组织)、网板(结缔组织)
质膜内褶:光镜下成纵纹状,内含长杆状线粒体。主要见于肾小管。半桥粒
第3章 结缔组织
由细胞(建成巨大白浆房)和细胞外基质(纤维,无定型基质,组织液)构成。
特点:1)细胞少,间质多2)无极性3)形态多样4)血管多5)由胚胎时期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
间充质细胞:大,成星形细胞间以突起相连接,核大卵圆形核仁明显,胞质弱碱性。
一、疏松结缔组织
特点种类多、纤维少、血管丰富;连接支持防御修复功能
1、细胞
1)成纤维细胞:常附在胶原纤维上,细胞大多突起,核大卵圆,着色浅核仁明显,弱嗜碱性。蛋白质分泌细胞超显微结构: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体。分泌生长因子,调剂如各种细胞的增殖与功能。
静止状态时为纤维细胞,细胞小长梭形,核小细长着色深,胞质少嗜酸性。创伤情况下,可逆转为成纤维细胞,迁移至细胞外基质形成瘢痕组织
2)巨噬细胞:形态多样,核小圆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嗜酸性,含异物颗粒或空泡。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残余体。能够定向移动 作用:1)吞噬作用:特异性吞噬和非特异性吞噬
2)抗原呈递作用:抗原决定基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MHC)-II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3)分泌功能:分泌补体、溶菌酶、多种细胞因子(白介素1)
3)浆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细胞卵圆形,核圆偏向一边,异染色质呈粗块状,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嗜碱性。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体。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4)肥大细胞:源自骨髓的嗜碱性粒细胞祖细胞。细胞卵圆,核小而圆,居中。充满嗜碱性分泌颗粒(组胺,肝素,嗜酸、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可被醛复红染为紫色。(异染性水溶性)分泌组胺、白三烯,是局部毛细血管微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强、组织液渗出,造成局部红肿。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杀菌,反抗过敏反应)趋化因子。肝素,抗凝血。5)脂肪细胞:分泌瘦素。通过下丘脑,抑制食欲。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细胞 7)白细胞
2、纤维
1、胶原纤维:0.5μm-10μm,较粗,嗜酸性,粉红带状。成分是I型胶原蛋白,由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胶原原纤维→胶原纤维
2、弹性纤维:0.2-1.0μm,着色淡红,细。用醛复红可染为紫色。核心为弹性蛋白,外周覆盖微原纤维(原纤维蛋白构成)
3、网状纤维:0.5-2.0μm,成分是III型胶原蛋白,表面覆盖糖蛋白。粉红色,镀银染色呈黑色。
3、基质
1、蛋白聚糖:由氨基聚糖与蛋白质组成。氨基聚糖主要为,硫酸化(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乙酰酐素),非硫酸化(透明质酸)
蛋白聚糖聚合体:多个氨基聚糖连于核心蛋白,由结合蛋白连于透明质酸主干。溶血性链球菌和癌细胞能产生透明质酸酶,破坏基质得以扩散。
2、纤维粘连蛋白。
3、组织液
二、致密结缔组织
特点:细胞少纤维多,纤维粗大排列紧密
1、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肌腱、腱膜、韧带。胶原纤维束,含腱细胞
2、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真皮、硬脑膜、器官被膜。胶原纤维纵横交织,含基质和成纤维细胞。
3、弹性组织:黄韧带、项韧带。弹性纤维束,含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三、脂肪组织
1、黄脂肪:皮下、网膜、系膜处。贮能库,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填充
2、棕色脂肪:新生儿和冬眠动物多见,主要分布于肩胛区,腋窝,颈后部。在寒冷刺激下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热量
四、网状组织
由网状细胞(有星形突起)和网状纤维构成。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支架,其内细胞和液体可以自由流动,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
第4章 血液
健康成人约有5L,占体重的7%。抽取血液加入抗凝剂(肝素或枸橼酸钠)可分为三层:血浆(55%),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45%)。血浆: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脂蛋白、酶、激素、无机盐和多种营养代谢物质
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用Wright或Giemsa染色法染血涂片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红细胞
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μm。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细胞器,充满血红蛋白。红细胞正常含量:男4.0-5.5×1012/L,女:3.5-5.0×1012/L。血红蛋白正常值HB:男120-150g/L,女110-140g/L。红细胞的形态具有可变性。原因是具有红细胞骨架,主要成分为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成为血影。平均寿命是120天。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残留部分核糖体,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称网织红细胞。成人0.5-1.5%,儿童3-6%
二、白细胞
无色有核球形细胞,由骨髓入血后,以变形运动方式进入结缔组织或淋巴。
1.中性粒细胞
数量最多的白细胞。50-70%,10-12μm。核呈弯曲杆状或分叶状,2-5叶。杆状核或2叶核增多为核左移,反之为核右移,说明造血功能障碍。
胞质为极浅的粉红色,有紫色的嗜天青颗粒,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氢酶,能消化吞噬异物。特殊颗粒为浅红色,是一种分泌颗粒,含溶菌酶,吞噬素(也称防御素)。
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和吞噬作用,吞噬大量细菌后死亡,成为脓细胞。在血液停留6-8小时,结缔组织中存活2-3天。2.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最少0-1%,10-12μm。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将核掩盖。属于分泌颗粒,内含肝素、组胺、中性、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细胞合成白三烯。与肥大细胞源于同一种骨髓造血祖细胞。无嗜天青颗粒。存活10-15天 3.嗜酸性粒细胞
0.5-3%,10-15μm。核多为2叶,电镜下有长方形晶体。嗜酸性颗粒是一种溶酶体,含溶酶体酶(杀菌),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组胺酶(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火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具有趋化性和吞噬作用。停留6-8小时,结缔组织特别是肠道存活8-12天 4.单核细胞
体积最大,3-8%,14-20μm。核肾形或马蹄形或扭曲不规则,染色粒松散着色浅。因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含有嗜天青颗粒即溶酶体。停留12-48,分化为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
25-30%,6-8.9-12.13-20。
小淋巴细胞核为圆形,一侧有浅凹,染色质浓密呈块状,染色深。胞质为嗜碱性,呈晴空样蔚蓝色,胞质中可含嗜天青颗粒。T细胞(75%),B细胞(10-15%,不含溶酶体),NK细胞
三、血小板
2-4μm,100-300X109/L是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双图圆盘状,可伸出凸起。中央部有蓝紫色的血小板颗粒称颗粒区,周边部呈浅蓝色,称透明区。寿命为7-14天
第5章 软骨和骨
一、软骨
软骨由软骨组织和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1、软骨组织
1、软骨组织的细胞
骨祖细胞:贴近软骨膜,胞体呈梭形,核细长。成软骨细胞:开始合成分泌软骨基质
软骨细胞:所在腔隙称为软骨陷窝。同源细胞群:从软骨周边向软骨中央,软骨细胞逐渐成熟,体积逐渐增大,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常成群分布,而且多以2~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成熟的软骨细胞核圆,可见1-2个核仁,胞质弱碱性。软骨细胞产生软骨基质。
2、软骨基质
由纤维和无定型基质构成。无定型基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聚糖和水。氨基聚糖在基质中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嗜碱性强,称软骨囊
2、软骨膜
除关节软骨外。软骨表面被覆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内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软骨的类型
1、透明软骨: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纤维成分主要是II型胶原蛋白。由于纤维极细,折光率与基质接近,光镜下不能分辨。
2、弹性软骨:耳廓、咽喉、会厌。黄色,大量弹性纤维
3、纤维软骨: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不透明乳白色,胶原纤维束
4、软骨的发生与生长 附加生长(增厚),间质性生长(增长)
二、骨
1、骨组织
1、骨基质:钙化的细胞外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有机成分的90%为胶原纤维(I型胶原蛋白构成),以及少量无定型基质,主要为蛋白聚糖,具有粘合纤维的作用。骨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羟基磷灰石结晶。
编织骨:胚胎时期和五岁以内。后被半层股取代。密质骨,骨小梁,松质骨。
2、骨组织的细胞
骨祖细胞:位于骨膜和骨组织交界面
成骨细胞:与相邻细胞以突起相连。核圆偏向远离骨表面侧,胞质嗜碱性;合成和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释放基质小泡。内含细小的钙盐结晶,膜上有钙结合蛋白和碱性磷酸酶。
成骨组织功能相对静止时,突起减少,细胞扁平贴于骨组织表面称为骨被覆细胞
3、骨细胞:所在腔隙称为骨陷窝,突起所在腔隙称骨小管。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彼此相连,骨小管也彼此相通。骨陷窝和骨小管含少量组织液。具有一定溶骨和成骨作用
4、破骨细胞:巨大的多核细胞,一般认为为单核细胞融合而成。有很强的溶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2、长骨的结构
1、骨干
骨干中有与骨干长轴垂直的穿通管,也称福尔克曼管,内含血管、神经、骨祖细胞。环骨板:分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
哈弗氏系统:骨单位,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由哈弗氏骨板环绕中央管构成。相邻骨板纤维方向呈直角。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管、骨祖细胞。间骨板
骨单位表面都用一层黏合质,是骨盐较多胶原纤维很少的骨质,形成折光较强的轮廓线,称黏合线
骨膜:营养骨组织,为骨的生长和修复提供干细胞。骨膜中的骨祖细胞有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的双重潜能。
第6章 肌组织
肌纤维的滑面内质网:肌浆网
一、骨骼肌
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基膜→肌膜。肌卫星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参与肌纤维的修复,有干细胞性质
1、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除舌肌等少数纤维外,极少有分支。多核细胞。核位于肌膜下方。肌原纤维有横纹。
肌节:1/2Z+A+1/2Z,长度介于1.5到3.5之间
2、骨骼肌的超显微结构
1、肌原纤维
横切面上可见一根粗肌丝周围有6根细肌丝
细肌丝:长1μm,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可结合Ca离子)构成 粗肌丝:长1.5μm,由肌球蛋白构成。
原理:原肌球蛋白移动露出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的位点,激活肌球蛋白头部ATP酶的活性。
2、横小管
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与肌细胞走向垂直,位于明暗带交界处
3、肌浆网
位于横小管之间,是特异的滑面内质网。纵小管,终池。每条横小管和两侧终池组成三联体。肌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离子通道,肌浆内还有可与氧结合的肌红蛋白。
二、心肌
1、心肌的光镜结构 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联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多数只有一个核,少数有双核,位于细胞中央。无再生能力
2、心肌的超显微结构
粗细不等,界限分明,有丰富的线粒体;纵小管稀疏,终池少小,多见横小管和一侧终池紧贴形成二联体。钙离子储量低,需要从细胞外摄取。闰盘横向部分位于Z线水平,有黏合带和桥粒。纵向部分存在缝隙连接。
三、平滑肌
无横纹,纤维之间有缝隙连接。
第7章 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数量大概有1012个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
主要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皮质、脑干和脊髓的灰质以及神经节内。细胞核:细胞中央,大而圆,着色浅
细胞质:特征性结构为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尼氏体:强嗜碱性,分布于胞体和棘突。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合成更新细胞器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肽类的神经调质。神经调质: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
神经原纤维:HE染色无法分辨,镀银染色中呈棕黑色并伸入树突和轴突。随年龄增多的脂褐素(心肌也有)
2、树突。
树突棘。主要是接受刺激
3、轴突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胞体发出轴突的地方有轴丘,无尼氏体。有侧支呈直角分出。轴突有滑面内质网无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所以不能合成蛋白质
2、神经元的分类
突起数量: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轴突长度:高尔基I型神经元,大;高尔基II型神经元 功能: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99%)
二、突触
轴-树突触,轴-棘突触,轴-体突触。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为媒介,电突触为缝隙连接,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视网膜内的同类神经元间。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突触小体内含突触小泡,其表面附有一种蛋白,突触素,将小泡连于细胞骨架。前膜和后膜比一般膜厚,因有致密物质附着
三、神经胶质细胞
1、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最大的神经胶质细胞。起绝缘支持作用。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影像神经元的分化、功能的维持、创伤后的可塑性变化
2、少突胶质细胞:使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
3、小胶质细胞:最小的。由单核细胞迁入。创伤后可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细胞碎屑。
4、室管膜细胞:衬在脑室和脊髓中央管腔面,形成单层上皮的室管膜。有纤毛。脉络丛的室管膜细胞可以分泌脑脊液
2、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施万细胞
2、卫星细胞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1、神经纤维
1、有髓神经纤维
轴突越粗,髓鞘也越厚,结间体越长,传导速度越快 周围神经系统的:施万细胞、郎飞结、结间体。髓鞘的化学成分是髓磷脂,用锇酸固定和染色能保留髓磷脂,可观察到髓鞘切迹(施-兰切迹)
中枢神经系统的: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一个细胞包卷多个轴突,无切记。
2、无髓神经纤维
2、神经
神经外膜→神经束膜→神经内膜
五、神经末梢
1、感觉神经末梢
游离神经末梢:表皮、角膜、毛囊的上皮之间,结缔组织内。参与产生冷热痛和轻触 触觉小体:真皮乳头处,感觉应力刺激,产生触觉 环层小体:产生压觉和振动觉 肌梭:感知身体各部位的曲伸状态
第9章 眼和耳
一、眼
1、眼球壁
由内到外依次是纤维膜(角膜【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质,后界层,角膜内皮】,巩膜,角膜缘),血管膜(虹膜【前缘层、虹膜基质、虹膜上皮】,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
1、角膜
不含血管和淋巴管,黑色素细胞,营养由角膜缘和房水以渗透方式供应
1、角膜上皮:7天更新一次,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感觉敏锐。
2、前界层:胶原原纤维,不可修复
3、角膜基质:胶原原纤维。相邻层垂直排列
4、后界层:类似前界层,更薄
5、角膜内皮:参与后界层的形成。不可再生
2、巩膜
大量粗大的胶原纤维组成。巩膜距:与角膜角接触的内侧,巩膜向前内侧稍突起。是销量王和睫状肌的附着部位。
3、角膜缘:
临床眼前部手术的入路之处。上皮内又黑素细胞无杯状细胞。基底层有角膜缘干细胞。故常用于移植。角膜缘内侧有环形的巩膜静脉窦。静脉窦内侧为小梁网,由小梁和小梁间隙构成。静脉窦小梁网中无血液。小梁间隙和静脉窦相通,是房水回流的必经之路。
4、虹膜
周边与睫状体相连,将眼房分为前房和后房。
1、前缘层:成纤维细胞和黑素细胞
2、虹膜基质:富含血管和黑素细胞。靠近瞳孔的地方为瞳孔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
3、虹膜上皮:前层为肌上皮,收缩使瞳孔放大,称瞳孔开大肌。后层细胞内充满黑素颗粒
5、睫状体
睫状肌:环形、放射形、纵行。环形起点为睫状肌前部,纵行放射形起点为巩膜距。睫状体基质:富含血管和黑素细胞
睫状体前内侧伸出约70个放射状排列的睫状突,与晶状体之间连着睫状小带(微原纤维街蛋白聚糖黏合)。睫状体收缩是,睫状体突向内侧,睫状小带松弛,近处物体清晰。
6、脉络膜
血管膜后2/3部分,富含血管和黑素细胞
7、视网膜
1、色素上皮层:顶部有大量突起深入视细胞外节间。含有大量黑素颗粒(防止强光对视细胞的损坏)和吞噬体(脱落的膜盘)。侧面有紧密连接。储存维生素A
2、视细胞:分为胞体,外突,内突
内节:合成感光蛋白。外节:有膜盘,膜中有感光的镶嵌蛋白
视杆细胞:周围部,感受弱光,数量多。细胞细长,核小染色深,外突呈杆状,内突膨大呈小球状。感光色素称视紫红素,是由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组成的。维生素A参与合成11.VA不足则夜盲。
视锥细胞:中部,感受强光,数量少。细胞粗大,核大染色浅,外突呈圆锥形,内突:膨大呈足状。感光物质为视色素,由。。组成。分为红敏色素、绿敏色素、蓝敏色素。
3、双极细胞:
除中央凹边缘(侏儒双极细胞),一个双极细胞可以和多个视细胞和节细胞进行连接。
4、节细胞
少数节细胞能够合成黑视蛋白,也称黑视素。中央凹:视网膜最薄部分,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与侏儒双极和节细胞一对一连接。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均向外倾斜。是视觉最敏锐部位
视盘:位于黄斑鼻侧,节细胞轴突出眼。无感光细胞,是盲点。中央动脉和中央静脉也在此穿过。
2、眼内容物
1、晶状体:无血管和神经,依靠房水营养
2、玻璃体:99%为水
3、房水:由睫状体的血液和非色素上皮分泌而成。从后方经瞳孔进入前房,在前房角经小梁间隙进入巩膜静脉窦,最终由睫状体前静脉导入血液循环。高压导致青光眼。
二、耳
1、外耳
耳廓、外耳道、鼓膜。耳廓为弹性软骨支架。外耳道有耵聍腺,分泌耵聍。鼓膜分三层,中层为胶原蛋白束。
2、中耳
鼓室、咽鼓管。
3、内耳
耳迷路、膜迷路。耳蜗、前庭、半规管。内外淋巴不相通 1.耳蜗、膜蜗管和螺旋器
螺旋器:由支持细胞(柱细胞和指细胞)和毛细胞构成。是听觉感受器 2.前庭、膜前庭及味觉斑
椭圆囊斑、球囊斑为位觉斑。位砂是碳酸钙结晶。感受身体的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
3、半规管、膜半规管及壶腹嵴
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感受身体或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
第10章 循环系统一、心脏
1、心壁的结构
分为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三层 心肌膜:在心房较薄,左心室最厚。心房肌和心室肌分别附于心骨骼,两部分肌肉不连续。心房肌纤维比心室肌纤维短而细。心房肌纤维中有心房钠尿肽(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2、心传导系统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各级分支。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部,是心脏起搏点。
起搏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中央部位的结缔组织处。
移行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起传导冲动的作用。
浦肯野细胞:组成房室束及其各级分支。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和心肌膜。闰盘,缝隙连接。
二、动脉和静脉
1、大动脉与大静脉
大动脉:管壁含多层弹性膜和大量的弹性纤维,又称弹性动脉
内膜:内皮细胞中可见W-P小体,与胶原纤维和血小板结合参与凝血。中膜:40-70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环形平滑肌。动脉粥样硬化 外膜:含小血管和神经,细胞以成纤维细胞为主。
大静脉:内皮下层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内膜和中膜分解不清。外膜厚,有大量平滑肌纤维束
2、中动脉和中静脉
中动脉:平滑肌纤维丰富,称肌性动脉。内膜:1-2层内弹性膜
中膜:环形平滑肌纤维,少量弹性纤维。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有外弹性模。
中静脉:内皮下层含少量平滑肌纤维。中膜环形平滑肌纤维稀疏,外膜比中膜厚
3、小动脉和小静脉
小动脉:与中动脉结构相似,内弹性膜明显 小静脉:有完整的平滑肌纤维
4、微动脉和微静脉
微动脉:无弹性膜,有平滑肌纤维 微静脉:有散在的平滑肌纤维。
三、毛细血管
由一层内皮及其基膜组成。基膜只有基板,内皮和基板之间有周细胞,可收缩,可分化增至为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
1、分类
1、连续性毛细血管:紧密连接,基膜完整。位于结缔组织,外分泌腺,肌组织,神经系统,胸腺,肺
2、有孔毛细血管:基膜完整,有内皮窗孔。位于胃肠粘膜,甲状腺,甲状旁腺,神经垂体,肾血管球处
3、血窦:有窗孔无隔膜,间隙大,基膜不完整,位于肝、脾、骨髓、腺垂体远侧部 第11章 皮肤
一、表皮
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分为角质形成细胞(90%)和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梅克尔细胞、朗格汉斯细胞)
1、表皮的分层和角化
基底层:富有游离核糖体,嗜碱性,有角蛋白丝,相邻细胞连以桥粒。棘层:桥粒,弱碱性。合成角蛋白丝,外皮蛋白,板层颗粒。无分裂能力 颗粒层:核与细胞器退化,板层颗粒增多,强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 透明层:核与细胞器消失,强嗜酸性,折光率高。角质层:嗜酸性,角蛋白丝,浅表的桥粒消失。
2、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
分散在基底细胞之间,突起伸入基底细胞和棘细胞。有特征性的小泡状黑素体,能将络氨酸转化为黑色素。黑素颗粒迁移至角质形成细胞,故在黑素细胞中含量少于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吸收紫外线。
2、朗格汉斯细胞
散在于棘层浅部,有特征性的伯贝克颗粒,参与抗原的处理。朗格汉斯细胞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
3、梅克尔细胞
位于基底层,感受触觉和机械刺激的感觉上皮细胞。
二、真皮
1、乳头层:手指掌侧的真皮乳头富含触觉小体
2、网织层:深部常见环层小体
三、皮肤的附属器
1、毛
毛干、毛根、毛球。毛囊(上皮性鞘、结缔组织性鞘)。毛球的上皮称为毛母质细胞,干细胞。毛乳头(无增殖能力),立毛肌
2、皮脂腺
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真皮浅层,全浆分泌。性激素可促进其生成
3、汗腺
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
第12章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浆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
功能:免疫防御:识别进入体内的抗原,免疫监视:识别表面抗原发生变异的细胞,免疫稳定:识别体内衰老的细胞
1、主要的免疫细胞
1、淋巴细胞
T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分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细胞免疫
B细胞:在骨髓发育成熟,体液免疫
NK细胞:不需要抗原呈递细胞中介,杀死肿瘤细胞和某些病毒感染细胞
2、巨噬细胞和单核吞噬系统
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尘细胞(肺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肝巨噬细胞)
3、抗原呈递细胞 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DC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心肺肾肝消化管的间质DC,胸腺DC,面纱细胞,交错突细胞,血液DC
2、淋巴组织
以网状组织为支架,是免疫应答的场所。
1、弥散淋巴组织
以T细胞为主,常见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又称高内皮微静脉。抗原刺激可使弥散淋巴组织扩大并出现淋巴小结。
2、淋巴小结
以B细胞为主,含Th细胞,巨噬细胞,滤泡状DC。有生发中心的为次级淋巴小结。生发中心可分为深部的暗区和浅部的明区和顶部的小结帽。暗区主要为B细胞和Th细胞,明区还有巨噬细胞和滤泡状DC。淋巴小结增大增多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标志。
3、淋巴器官
1、胸腺
1、胸腺的结构
皮质的胸腺细胞密集,染色深;髓质上皮细胞多,染色浅。
1、皮质
胸腺上皮细胞:相邻细胞以桥粒连接。能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是胸腺细胞发育所必备的。胸腺细胞:最终只有5%的胸腺细胞发育成熟,成为初始T细胞。
2、髓质
髓质上皮细胞相邻细胞以桥粒向连接。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髓质的毛细血管为有孔型
3、血-胸腺屏障
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连续的毛细血管、连续的基膜、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上皮基膜、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2、胸腺的功能
形成初始T细胞;分泌激素(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
2、淋巴结
1、淋巴结的结构 输入淋巴管、门部有血管和输出淋巴管
1、皮质
浅层皮质:含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为B细胞区
深层皮质:大片弥散淋巴组织,T细胞区,胸腺依赖区,许多高内皮静脉。皮质淋巴窦: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有巨噬细胞
2、髓质
髓索:可见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含浆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分泌抗体 髓窦:巨噬细胞多,起滤过作用。
3、淋巴通路:输入淋巴管→被膜下窦、小梁周窦→一部分(渗入皮质淋巴组织→渗入髓窦)一部分(直接流入髓窦)→汇入输出淋巴管
2、淋巴结的功能
1.滤过淋巴,2.免疫应答
3、脾
1、脾的结构
1、被膜与小梁
被膜较厚,富含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纤维。有小梁动脉
2、白髓
相当于淋巴结的皮质。
小梁动脉的分支离开小梁,称为中央动脉。中央动脉周围有大量的弥散淋巴组织,构成动脉周围淋巴鞘,相当于副皮质区。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一侧可见淋巴小结。红白髓交界处为边缘区,中央动脉在此形成边缘窦,使血液内抗体及淋巴细胞进入白髓的通道,白髓中淋巴细胞也可进入,参与再循环
3、红髓
脾索: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含较多浆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央动脉在此形成笔毛微动脉。
脾血窦:不完整的基膜和环形网状纤维
2、脾的功能
1.滤血,2.免疫应答,3.造血,4.储血
第13章 内分泌系统
激素分为含氮激素(包括氨基酸的衍生物、胺类、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含氮激素分泌细胞结构与蛋白质分泌细胞相似
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仅包括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的内分泌细胞。丰富的滑面内质网,线粒体多,线粒体嵴多成管状,较多脂滴,无分泌颗粒
一、甲状腺
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
甲状腺滤泡:由单层的滤泡上皮细胞构成,滤泡腔内充满胶质,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即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
甲状腺素的形成:
1、合成(滤泡上皮);
2、贮存(滤泡腔);
3、碘化(上皮细胞从血液中吸收I-);
4、重吸收(在腺垂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刺激下,形成胶质小泡);
5、分解(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大量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少量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生长发育。呆小症(幼年过少),粘液性水肿(成人过少),甲亢(成人过多)
滤泡旁细胞:镀银染色可见黑色嗜银颗粒。内含降钙素,抑制溶骨增强成骨,抑制肾小管重吸收Ca+
二、甲状旁腺
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
主细胞:甲状旁腺激素,作用于骨细胞核破骨细胞,使骨盐溶解,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钙 嗜酸性细胞:青春期开始出现
三、肾上腺 血窦
1、皮质
球状带: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吸NA、吸水、排K 束状带: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促进蛋白质脂肪分解为糖,抑制免疫应答抗炎症。抗过敏抗毒素抗休克、网装带:雄激素,雌激素,糖皮质激素
2、髓质
用含铬盐的固定液固定可见黄褐色颗粒称嗜铬细胞。还有少量交感神经节细胞 肾上腺素细胞:使心率加快,心脏骨骼肌的血管扩张
去加肾上腺素:使血压增高,心脏、脑、骨骼肌的血流增快
糖皮质激素可使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所以髓质中肾上腺细胞多于去加肾上腺细胞。
四、垂体
1、腺垂体
远侧部:窦状毛细血管。有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两类
嗜酸性细胞:数量较多。分为生长激素细胞,催乳激素细胞(男女均有)嗜碱性细胞:促甲状腺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促进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在女促进排卵和生成黄体,在男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嫌色细胞:数量多。
中间部:黑素细胞刺激素散在于腺垂体中 结节部:主要是嫌色细胞 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伸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一级毛细血管网。第一级毛细血管网于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垂体门微静脉下行进入远侧部,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第一、第二级毛细血管网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下丘脑的弓状核称神经内分泌细胞。其轴突伸至神经垂体漏斗,构成下丘脑腺垂体束。分泌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
2、神经垂体
有孔毛细血管。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构成下丘脑神经垂体束。轴突中含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神经部的胶质细胞又称垂体细胞,含较多的脂滴和脂褐素。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内分泌细胞分泌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催产素(缩宫素)
第14章 消化管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1、黏膜
1、上皮:有散在的淋巴细胞,小肠常见
2、固有层:胃肠固有层有大量腺体和淋巴组织
3、黏膜肌层:平滑肌细胞
2、粘膜下层:食管,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有食管腺、十二指肠腺。粘膜下层和黏膜层共同形成皱襞。有粘膜下神经丛
3、肌层:一般为内环外纵
4、外膜
三、食管
1、黏膜:黏膜肌层是纵行平滑肌束
2、粘膜下层:粘液性食管腺
3、内环外纵。上段为骨骼肌
四、胃(无杯状细胞,有则可能为胃癌)
1、黏膜
1、上皮:主要为表面粘液性细胞,有紧密连接。分泌高浓度碳酸氢根不可溶性黏液。3-5天更新一次
2、固有层
1、胃底腺:又称泌酸腺,越接近贲门部胃底腺中主细胞越多。主细胞:胃酶细胞,强嗜碱性,充满酶原颗粒,分泌酶蛋白原。
壁细胞:泌酸细胞,嗜酸性,有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管泡。分泌小管中有大量质子泵和CL-通道,能生成盐酸,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杀菌。壁细胞还能分泌内因子,是维生素B12不被分解,供红细胞所需
颈黏液细胞:胃底腺顶部,分泌可溶性的酸性黏液。
干细胞:壁细胞和主细胞的寿命约200天,颈黏液细胞为一周。内分泌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2、贲门腺:黏液性腺
3、幽门腺:黏液性腺,有G细胞,产生促胃液素
4、有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2、粘膜下层和肌层:内斜中环外纵
五、小肠
1、黏膜
有皱襞(黏膜和黏膜下层),肠绒毛(上皮层和固有层)
1、上皮(小肠腺)
吸收细胞:有纹状缘,紧密连接。参与分泌免疫球蛋白A,分泌肠激酶,激活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原。
杯状细胞:有十二指肠到回肠,逐渐增多。
帕内特细胞: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分泌防御素(隐窝素)溶菌酶,杀死微生物。内分泌细胞:I细胞产生缩胆囊素-促胰酶素。S细胞产生促胰液素。[碱性,中和酸性食糜]
2、固有层
大量小肠腺,丰富的淋巴细胞巨噬细等。中央乳糜管。有孔毛细血管。孤立淋巴结
3、黏膜肌层:内环外纵
2、粘膜下层
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有大量的十二指肠腺(黏液腺)分泌碱性黏液。
3、肌层:内环外纵
六、大肠:大量杯状细胞,固有层可见淋巴小结,无绒毛。阑尾大量淋巴小结。
第15章 消化腺
一、大唾液腺
1、闰管(单层扁平或立方),纹状管(单层高柱核圆顶部嗜酸性,基部垂直纵纹为质膜内褶或纵排线粒体),小叶间导管和总导管
2、腮腺(纯浆液性腺,闰长纹短),颌下腺(浆多黏少闰短纹长),舌下腺(黏多浆少无闰纹短)
二、胰腺
1、外分泌部(纯浆液性)
1、腺泡:分泌消化酶(胰蛋白酶原,胰糜蛋白酶原,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核酸酶);受小肠I细胞的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调节;无肌上皮细胞;泡心细胞
2、导管:无纹状管,闰管直接汇合成小叶间导管,主导管可见杯状细胞。
3、胰液:1-2L/天 碱性
2、内分泌部(胰岛100W个,胰尾较多)
A(20%,高血糖素)、B(70%,胰岛素,唯一)、D(5%,生长抑素,抑制ABPP)、PP(胰多肽,抑制肠胃运动胰液分泌胆囊收缩)
三、肝
1、肝小叶
中央静脉(壁不完整),肝板,肝索,肝血窦,胆小管
1、肝细胞:多面体形;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桥粒微绒毛;双核;嗜酸性有嗜碱性团块
2、肝血窦:门静脉肝动脉血液。内皮窗孔无隔膜无基膜。肝巨噬细胞(kupffer,库普弗细胞),NK细胞(肝内大颗淋巴细胞)
3、窦周隙:肝细胞血窦面微绒毛。贮脂细胞(肝星状细胞)氯化金或硝酸银,参与维生素A的代谢贮存脂肪,异常增殖导致肝硬化。
4、胆小管:银染法或ATP酶组法。破坏时胆汁渗出,造成黄疸。赫令管,胆汁从中央流向周围。
2、门管区: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中央静脉汇集成小叶下静脉
第16章 呼吸系统一、鼻腔
1、前庭部: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皮脂腺
2、呼吸部:富含血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
3、嗅部:鼻中隔上部,上鼻甲,鼻腔顶部。棕黄色,假复层柱状上皮。嗅细胞(双极神经元,唯一存在于上皮的感觉神经元)
二、气管
1、粘膜(上皮和固有层之间有明显的基膜)
纤毛细胞(最多),杯状细胞(较多,粘附异物溶解有害气体),刷细胞(较少,感受刺激),小颗粒细胞(上皮深部,5-羟色胺,调节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基细胞 固有层有弹性纤维淋巴组织
2、粘膜下层(混合性腺,气管腺)
3、外膜 C型透明软骨环
三、肺
分实质和间质两部分,间质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神经。实质24级分支包括,主、叶、段、小、细、终末细、呼吸性细、肺泡管、肺泡囊、肺泡。每个肺有50-80个肺小叶。
1、终末细支气管杯状细胞腺体软骨片全部消失,有完整的环形平滑肌。无纤毛的克拉拉细胞(小支气管已出现)。滑面内质网有解毒功能,分泌颗粒胞吐分泌表面活性物质。
2、肺泡管 结节状膨大
3、肺泡 3-4亿个
1、肺泡上皮 I型肺泡细胞95%,无增殖能力,由II补充
II型 板层小体内含磷脂蛋白质糖的复合物。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
泡表面张力(早产儿呼吸困难)
2、肺泡隔
连续型毛细血管 弹性纤维 肺巨噬细胞(吞噬较多尘粒为尘细胞)
3、肺泡孔
感染时是细菌扩散的通道
4、气-血屏障 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第17章 泌尿系统
肾的功能:代谢废物;维持水盐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内分泌
结构概念:皮质髓质、肾锥体、肾乳头、髓放线、皮质迷路、肾叶、肾柱
一、肾单位
髓袢:近直小管、细段、远直小管构成
浅表肾单位:肾小体位于皮质浅层或中层,体积小,髓袢短,85%,尿液形成 髓旁肾单位:位于皮质深部,体积大,髓袢长,15%,浓缩尿液
1、肾小体
血管极 尿极
1、血管球:入球微动脉粗,出球细有孔毛细血管,无隔膜,有基膜,游离面富含带负电荷的唾液酸糖蛋白 血管系膜(球内系膜):由球内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球内系膜细胞调节cp以控制血液流量(微丝微管),吞噬免疫复合物,保持血管通透性,参与基膜修复更新。系膜基质,支持和通透。巨噬细胞
2、肾小囊
肾小囊腔与近曲小管相通,内层细胞为足细胞,初级突起次级突起、裂孔裂孔膜。
有孔内皮、基膜、裂孔膜组成滤过屏障
2、肾小管
1、近端小管(最粗最长)
重吸收的主要场所,向腔内分泌H+,NH3,肌酐,马尿酸
近曲小管:细胞分界不清体较大,嗜酸性核圆近基底,腔面有刷状缘,侧突发达,为微绒毛,质膜内褶形成基部纵纹。
2、细段 无刷状缘
3、远端小管(纵纹明显)
离子交换重要场所,染色浅,无刷状缘。醛固酮、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远曲小管
二、集合管
弓形集合管(皮质迷路)、直集合管(髓放线肾锥体)、乳头管(肾乳头)软色浅甚至清亮,进一步浓缩尿液
三、球旁复合体
1、球旁细胞:入球微动脉行至血管极处。弱嗜碱性,含肾素(可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为I,在肺进一步转为II,II作用更强,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还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2、致密斑: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离子感受器,感受Na+的变化,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改变肾素的分泌.3、球外系膜细胞:极垫细胞与前两者有缝隙连接,信息传递
四、肾间质
髓质中的成纤维细胞被称为间质细胞,有脂滴,生成前列腺素(舒张血管促进流动促进尿液浓缩)。肾小管周围的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病晚期伴有贫血)。
五、肾的血液循环
血流量快流速大,皮质流量快流速大,入球微A比出球微A粗,有两个毛细血管网,直小血管袢与髓袢伴行
第18章 男性生殖系统一、睾丸
表面为浆膜(鞘膜脏层),深部为白膜,在后缘形成睾丸纵膈小叶间隔。250个锥形小叶。生精小管直精小管睾丸网
1、生精小管
1、生精细胞
精原细胞:A型为干细胞,分化B型。初级精母细胞:核大而圆呈丝球状。细线期合线期粗线期。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1,染色质高度浓缩,细胞核变长;2,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体;3,中心体迁移形成尾部;4,线粒体聚集形成体鞘;5,多余脱落。(出头戴帽长毛成鞘去余)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透明质酸酶、顶体素
2、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
成人的支持细胞数量恒定不再分裂。相邻细胞进基底部形成紧密连接,将生精上皮分为基底室和近腔室。对生精细胞起支持和营养作用,在卵泡刺激素和雄激素的作用下合成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分泌抑制素,抑制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分泌睾丸液。使生精细胞向腔面移动。吞噬精子脱落的部分。
血睾屏障包括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
2、睾丸间质
间质细胞具有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特征。在黄体生成素的刺激下分泌雄激素,包括睾酮,雄烯二酮,双氢睾酮。作用:促进精子发生,促进男性性器官发育,维持第二性征。
二、生殖管道
1、附睾
输出小管:由高柱状和低柱状纤毛细胞组成,墙壁不规则。高有分泌作用,低有吸收消化作用。
附睾管:充满精子和分泌物。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泌和吸收。精子在其中停留8-17天
2、输精管 肌层内纵中环外纵。
三、附属腺
1、前列腺:尿道周带(黏膜腺)内带(黏膜下腺)外带(主腺)前列腺肥大多发生于黏膜腺黏膜下腺、第19章 女性生殖系统一、卵巢
表面上皮、白质、皮质髓质、门细胞(分泌雄激素)
1、卵泡的发育和成熟
卵泡由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组成,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初次为生长卵泡。
1、原始卵泡:初级卵母细胞+单层扁平卵泡细胞,初卵由卵原细胞分化分裂,停滞于前期I
2、初级卵母:1)体积增大,出现皮质颗粒(一种溶酶体)2)卵泡细胞由扁平变柱状立方,一层变多层。3)出现透明带(嗜酸性膜)由三种糖蛋白分子ZP1ZP2ZP3构成,ZP3为精子受体。初级卵母细胞微绒毛,卵泡细胞的突起伸入透明袋内形成缝隙连接。卵泡周围结缔组织增殖分化形成卵泡膜,与卵泡细胞之间隔以基膜。
3、次级卵泡:1)卵泡细胞6-12层时,出现液腔,汇合成卵泡腔,充满卵泡液,内含促性腺激素、雌激素。形成卵丘。2)靠近透明带的高柱状细胞形成放射冠。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排列紧密称颗粒层,构成卵泡壁,改称颗粒细胞。3)卵泡膜分化为内外层。
4、成熟卵泡:优势卵泡1)释放抑制素,使其他次级卵泡退化,2)卵泡腔很大,卵泡细胞停止繁殖,卵泡壁变薄,卵丘根部细胞出现裂隙。3)在排卵前36-48H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接着迅速开始第二次减数分裂,并停留在中期II。
2、排卵
卵泡壁、白膜表面上皮变薄,局部因缺血形成卵泡小斑。次级卵母细胞与透明带放射冠卵泡液一起排出。排卵在月经周期的第十四天。
3、黄体的形成与退化
颗粒细胞衍化成颗粒黄体细胞,占多数位于黄体中央,分泌黄体酮。膜细胞衍化成膜黄体细胞。二者共同作用分泌雌激素。若未受精,则维持两周就退化。如果受精,在胚胎绒毛膜分泌的绒毛促性腺激素作用下,黄体继续发育,生产妊娠黄体,维持六个月,分泌雌激素、孕激素、松弛素。白体被吸收消失需要数月或数年。
4、闭锁卵泡与间质腺
卵泡膜塌陷膜细胞增大胞质充满脂滴,形成间质腺。
二、输卵管
粘膜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皱襞,皱襞于壶腹部最发达,为受精发生部位。纤毛细胞在漏斗和壶腹部最多。
三、子宫
1、子宫壁的结构
外膜:仅子宫颈纤维膜
肌层:粘膜下层和浆膜下层为纵行平滑肌,中间层为环形和斜行平滑肌束。雌激素能促使平滑肌数量增加。黄体酮使体积增大,抑制平滑肌收缩。内膜:上皮由大量分泌细胞和纤毛细胞构成。固有层结缔组织含大量低分化的基质细胞,网状纤维,血管和子宫腺。
浅层:功能层,月经脱落,胚泡植入。深层:基底层
子宫动脉分支为基底动脉和螺旋动脉(形成毛细血管网和血窦)
2、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又称卵泡期。
1、在生长卵泡分泌的雌激素的影响下,子宫内膜由基底层增生。
2、增生早期子宫腺短,细而直,晚期增多增长弯曲,顶部有分泌颗粒聚集。
3、螺旋动脉伸长弯曲。
2、分泌期:第15-28天,黄体期。在黄体分泌的雌激素和黄体酮的作用下,1、内膜继续增生变厚
2、子宫腺进一步长曲,腔内充满含有糖原等营养物质的粘稠液体。
3、固有层水肿
4、螺旋动脉长曲。
5、基质细胞继续分裂增殖,胞质内充满糖原和脂滴,称前蜕膜细胞。
3、月经期:由于黄体退化,黄体酮和雌激素水平骤降,螺旋动脉持续收缩,造成局部缺血坏死,又突然短暂扩张,造成血管破裂。月经末期,基底层子宫腺细胞开始增生,修复上皮。
3、子宫颈:子宫颈外口单层扁平上皮与复层柱状上皮交界处为宫颈癌好发部位。
四、阴道
程序步骤
1、取材
2、固定(固定24h—1W)
3、包埋
石蜡切片:流水冲洗组织块>>75%酒精1h>>85%酒精1h>>95%酒精1h>>100%酒精(1)1h>>100酒精(2)1h>>二甲苯8-20min>>石蜡2h>>包埋
冰冻切片:固定后的组织>>OCT包埋>>切片或-20度保存;
液氮中的组织>>转入-20度>>OCT包埋>>切片或保存
4、切片
切片>>展片(40~50度)>>贴片>>干燥(37度过夜或者50~60度2h)
5、HE染色
干燥后的切片>>二甲苯(1)10min>>二甲苯(2)10min>>100%酒精(1)1min>>100%酒精(2)1min>>95%酒精1min>>85%酒精1min>>75%酒精1min>>蒸馏水3min>>苏木精染色30s—5min>>自来水涮洗>>蒸馏水>>75%酒精1min>>85%酒精1min>>伊红染色>>85%酒精涮洗>>95%酒精1min>>100%酒精(1)1min>>100%酒精(2)1min>>二甲苯(1)10min>>二甲苯(2)10min>>中性树胶封片
6、免疫组化(ABC法)
(1)干燥后的石蜡或冰冻切片(冰冻切片需要缓慢复温)脱蜡至水;
(2)双氧水(1%浓度左右)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3)PBS洗涤3×5min;
(4)5%BSA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不洗;
(5)滴加适当稀释度的一抗;4度孵育过夜或37度2h;(6)同上洗涤;滴加二抗,37度1h;
(7)同上洗涤;滴加ABC复合物,37度1h;(8)洗涤5遍,每次5min;
(9)配制显色液(DAB显色试剂盒),显微镜下观察显色;(10)切片浸泡于蒸馏水中终止显色;(11)苏木精复染,脱水,封片。
南京农大康海泓整理,Email:snai1621@126.com
注意事项
取材
1.组织越新鲜越好,最好于动物处死后10~20min完成取材,时间过久后组织自溶和腐败会影响组织形态。
2.取材组织块不宜过大,一般为5nm以下,2~3nm为宜。如果试验要求采取大块组织,最好采样前注射固定液预固定或采取灌流固定(比如取脑时需灌流固定)。
3.取材使动作轻柔,避免用力夹、捏和拉扯组织,尽可能保持组织原有形态。操作时可用镊子夹取组织的一个边角,避免主要组织损伤。
4.如果是大批量取材,取材时没有时间对组织块大小进行修正,可将组织(可稍大,但不宜过大)先放在固定液中固定,2~4h后进行修块,即用锋利的刀片(刮胡刀片)把组织切至适宜大小。注意不能用剪刀等进行钝性分离。5.如果对不同处理或不同动物的组织进行比较研究,应对所有动物在同一解剖学位置取材(比如十二指肠距胃3cm处,或空肠距胃10cm处)。
6.取材时注意组织的不同断面,可将组织的一面用刀片切平作为标示,以便包埋和切片时选取的断面正确(比如肌肉组织,应区分好横断面和纵断面)。7.一般情况下宰杀动物应放血干净,取材时除去组织周围的附属物,比如筋膜、脂肪等。
8.取得的组织立即固定。冰冻切片组织可先固定后冻存,也可直接冻存,直接冻存一般采取液氮中速冻,然后转入-20度保存,冻存组织应避免反复冻融,且尽快进行切片或用OCT包埋(包埋后可放置较长时间)。未包埋的组织在-20度长期保存的组织会逐渐脱水(比如肌肉),影响形态学观察。
9.理论上免疫组化的组织采取冰冻切片,一般运用4%多聚甲醛固定24~48h后用OCT包埋冻存。但对于抗原表达量大且较易检测的免疫组化,可以采取石蜡切片,但固定时间不能过长,控制在1周以内,长时间固定会引起抗原表位的醛基化和抗原表位构象变化,导致免疫组化检测灵敏度降低。
固定与包埋
1.选择合适的固定液,原则是在良好固定组织并保持形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小对组织的影响。常用固定液为福尔马林、4%多聚甲醛和Bouin氏液,其中后两者最为常用,效果也较好。
南京农大康海泓整理,Email:snai1621@126.com 2.固定液需新鲜配制,新配的固定液固定效果较好。3.固定液体积理论上应为组织体积的20倍以上。
4.一般组织理论固定时间为4~24h,即以固定液完全渗透进入组织的最短时间为宜,实际操作中可延长至数天,但一般控制在1周以内。
5.如果是冰冻切片,固定后的组织最好及时用OCT包埋,能更好的维持组织形态,包埋后的组织可于-20度保存数月。固定后的组织可用蔗糖溶液脱水,方法为直接将组织置于30%蔗糖溶液中,每天换新鲜蔗糖溶液,2-3天组织在蔗糖中沉底即可。一般来说,先固定,然后脱水,再用OCT包埋效果比较理想。6.冰冻切片可以采取后固定的方法。即采得的组织经液氮速冻后直接放入-20度保存,OCT包埋,冰冻切片后用丙酮等对切片上的组织进行固定。但丙酮固定较为强烈,容易发生掉片。
7.石蜡切片时,固定后的组织包埋前一般对组织进行洗涤,通常用自来水冲洗,洗掉组织中的固定液,因为残留在组织中的固定液可能对染色产生影响。洗涤为可选步骤,我们实验室通常不洗涤,将固定后的组织直接包埋,并不影响HE染色效果。
8.二甲苯透明时间是影响包埋效果的最关键因素,需根据组织种类、组织大小、室温以及二甲苯的新旧程度综合考量,必要的时候需要设置时间梯度进行摸索。此外,组织是否脱水完全、是否浸蜡完全也直接影响包埋效果,原则上在能够完全脱水和浸蜡的前提下,组织在各溶剂中的浸泡时间越短越好。
切片
1.切片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固定和包埋的好坏。
2.切片厚度:HE等组织学染色一般4~5微米(4微米差不多是石蜡切片的极限),如果切片困难,可适当增加切片厚度(20微米以内越厚越好切),但切片厚度的增加会使得细胞层数增多,影响观察和美观。免疫组化中石蜡切片一般切片5~10微米,冰冻切片大约8~14微米,特别是在检测表达量较少的抗原时,较厚的切片可以增加阳性物质的出现概率。
3.较好的石蜡切片呈均匀连续状,没有空洞和破损,组织完整不碎裂。4.切片角度和刀片新旧程度对切片效果的影响较大,切片角度视切片机型号而异;新刀片容易切出完好的切片。刀片应从一段开始使用,发现刀痕时逐渐移动,以最大限度使用刀片。
5.冰冻切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切片机箱体温度(一般为-25度左右),防卷器位置(太往前切不动,太往后起不到防卷效果)。
6.对免疫组化切片而言,需对玻片进行包被(一般为使其带正电荷,组织带负
南京农大康海泓整理,Email:snai1621@126.com 电荷,通过静电吸附增加粘附力),增加其粘附性。包被太浅起不到粘附效果,包被太深会导致免疫组化非特异性染色。
展片和贴片(捞片):
1.烧杯中装蒸馏水,置于水浴锅中,温度一般40~45度,温度太低片子展不开,温度太高石蜡会融化。
2.冰冻切片不需要展片,直接将玻片轻靠在组织上,组织便会自动吸附到玻片上。
3.捞片时选取完全展平的片子捞起,宁缺毋滥。一张玻片上可以贴多个组织,最后选染色效果好的封片,增加成功率。
4.未包被过的玻片可重复使用,包被过的玻片贴片后组织很难掉下,不可重复使用。
干燥:
1.干燥可以让组织贴的更结实。石蜡切片37度干燥过夜,或者45~60度干燥数小时。冰冻切片室温晾干(夏天一般5~10min),但不可凉太干,太干也容易掉片,判定标准为组织表面没有明显的液体为宜,如果组织变白说明干燥时间过长。
2.干燥后的石蜡切片可放切片盒中室温保存,如果天气炎热可以放置4度保存;冰冻切片于切片盒中密封后置-20度保存,短期内试验可以放4度保存。
染色(以HE染色为例):
1.液体置换要彻底,特别是脱蜡和脱水步骤。
2.伊红一般用醇溶性配方,苏木精配方有很多种,如果用氧化汞方法配制使用前要过滤,因为液体表面容易聚集一层金属离子薄膜,对染色产生影响。3.新鲜配制的伊红染色时间1秒即可,存放时间长的染液可以适当增加染色时间。
4.封片时中性树胶的量要适度。根据组织的大小选择大小合适的盖玻片,盖玻片以能覆盖住组织为前提,越小越好,太大的盖玻片溶液不平整,显微镜观察时组织可能不在一个平面,需要反复调整焦距。
5.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时,最好摸索染色时间,以寻求最合适和漂亮的颜色搭配,不同的组织染色能力有所差异,比如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较多,细胞核比较大,染出来可能蓝色居多,肌肉组织中肌显微和细胞质比例高,染出来红色
南京农大康海泓整理,Email:snai1621@126.com 居多。
6.总体原则是染色宁愿偏浅不要偏深,偏深的染色难以判别细胞形态和结构。
免疫组化注意事项:
1.免疫组化一般以冰冻切片为主,但石蜡切片也可以做免疫组化。
2.冰冻切片一般采取先固定(4%多聚甲醛),然后用OCT包埋(冰冻包埋)。3.免疫组化步骤繁琐,时间较长,因此用包被过的切片来防止掉片。常用的包埋剂有APES,多聚赖氨酸和明胶等。包被过程相对简单,可购公司的商品包被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
4.石蜡切片的免疫组化有时需要抗原修复。原因:固定液会对组织的抗原性产生影响,示抗原表位发生构象变化,可以通过化学处理和热处理来还原组织的抗原性。常用的修复液为枸橼酸钠缓冲液,一般采取热修复,即把切片放置在缓冲液中然后加热至沸腾。
5.免疫组化切片厚度一般为8~12微米。6.选择合适的抗体(单抗、多抗)。
7.预实验确定合适的H2O2、封闭液和抗体作用浓度和时间。8.选用包被过的玻片,动作轻柔,防止掉片。9.设置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
10.显微镜下控制显色,放置显色过浅或过深。
11.复染时苏木精浓度可稀释,时间缩短,避免染色过深。
12.遇到问题逐项排除,寻找原因。详细的问题解决和相关技术贴可参照丁香园论坛或生物秀论坛,搜素“免疫组化”可以找到相关资料。
南京农大康海泓整理,Email:snai1621@126.com
溶液配制
固定液
4%多聚甲醛:4g多聚甲醛粉末加入100ml 0.1M PBS,边加入边加热搅拌,滴加0.2M NaOH溶液并60度水浴促进粉末溶解,完全溶解后HCl调PH至7.4,4度保存。
Bouin氏液:75ml 饱和苦味酸溶液,25ml多聚甲醛,5ml冰醋酸;使用前三者混在一起,混匀。
染液
伊红染液:1%醇溶性伊红配方为1g伊红加入到100ml 80%酒精中,溶解。
苏木精染液:
1.哈里新(Harris)苏木紫液:甲液:苏木紫Ig,无水乙醇10ml。乙液:硫酸铝钾(或铵)20g,蒸馏水200ml,加温溶解。甲、乙二液分别溶解后混合,加热煮佛,沸后去火,待溶液不翻腾时即加入氧化汞0.5g(此时有大量气泡生成,故容器宜大,以免液体溢出)。然后染液迅速冷却,冷却后过滤,即可位应用。用时每100ml加冰醋酸4ml;
2.迈尔(Mayer)苏木紫液:将苏木柴0.1g放入蒸馏水100ml中煮沸溶解,再加入硫酸铝钾5g,和碘酸钠0.02g,搅动直到全部溶解,加入水合氯醛5g和枸椽酸0.1g,加煮沸5min,冷却、过滤,放置过夜,即可应用。染色时间约10~20min;
3.欧立区(Ehrlich)苏木紫:将苏木紫2g溶于无水乙醇100ml中;将硫酸铝钾15g溶于蒸馏水100ml中,加入甘油100ml,将二液混合,最后加入冰醋酸10ml,充分混匀后,盛于无色小口瓶内,暴露于日光下,使其自然成熟,约需3个月。染色时间约5~20min。此液贮存愈久,染色力愈强。若在其中加入碘酸钠300mg,使人工成熟,配成后即可应用;
4.卡拉兹(Carrazzi)苏木紫:将苏木紫0.5g溶解于甘油100ml中,将硫酸铝钾25g溶解于蒸馏水350ml中溶解后将二液慢慢混合,并充分摇匀。将碘化钾0.1g放于蒸馏水50ml中,加微温溶解,然后加入苏木紫液中,充分摇匀,翌日可用。
南京农大康海泓整理,Email:snai1621@126.com
免疫组化
0.3%~1%双氧水:
商品化30%双氧水溶甲醇稀释到适当浓度。
1~5%BSA(羊血清、脱脂乳): 0.01M PBS配制。
Triton-PBS:
【关键词】组织学 胚胎学 七年制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49-02
【Abstract】There are some drawbacks and defects in traditional clinical medicine of seven-year education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hours. We disscuss 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form of theory course and experimental clas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ystems of internet teaching,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reforming the forms of examin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is reform in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autonomic learning and being independent.
【Key words】Hitstology Embryology Seven-year Program Teaching
傳统“填鸭式”教学一直占据着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方式,学生过分依赖课堂的讲授和总结,对课堂以外的知识所知甚少,这对现代化医学人才培养十分不利。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是一种主要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过程。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年来,本教研室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积极推进七年制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教育和能力的培养。
一、理论课授课形式改革
组织学与胚胎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形态学科,内容具有平面和立体、静态和动态、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特点,其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和枯燥。[1]单纯强调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性和抽象性,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注重加强组织学与胚胎学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增加相关学科和前沿学科的知识,补充介绍组织胚胎学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例如,在讲授胚胎学时,向学生介绍胚胎干细胞在科研领域的新进展以及试管婴儿的相关知识,以激发同学们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2011年,教研室对2010级的七年制医学专业学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部分章节中引入了以问题为中心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2]实践证明PBL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3]课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PBL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课授课形式改革
实验课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约占总学时的3/5。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实验教学的工作量大,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导致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动学习不足、死记硬背,感觉内容枯燥,最后失去学习兴趣。
为克服上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实验教学中也尝试了PBL教学。
实验课采用小班制(40人)授课,每班配备一名任课教师和一名实验教师,上课时每10人一组,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每次课以一小组为主进行汇报(形式采取口头、板书、绘图、课件等方式),期间由其他同学提问,该小组进行解答。教师监督并适时引导,避免讨论的问题过于偏离基本概念或主题。PBL教学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PBL教学模式符合组织胚胎学实验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
另外,教研室还安排了以组织学实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教研室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实验条件。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包括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过程的组织石蜡切片及HE染色的制片技术操作。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辨认组织器官的结构,并分析切片的异常现象。开放的实验条件提高了学生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丰富网络学习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意义。[4]本教研室几乎所有教学资源均已上网,如教学大纲、电子教材、教学日历、课堂录像、组织学图库、复习思考题、实验指导等,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基础不同,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如果给予同样的信息量,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利用网络教学系统,学生在课后可以利用网络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及学习内容,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另外,为了加强师生互动,教研室还设立了在线答疑和在线测试等教学方法,在线教师可以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以便随时交流,根据反馈意见,及时修改教学内容,实现互动学习和教学。
四、培养科研动手能力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走向社会的医学七年制学生需具有熟练的临床技能和科研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目前,我校对七年制医学生尝试采用导师负责制,以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为载体,使学生了解科研课题的申报、查阅文献、开题报告、实验过程、论文撰写、科研鉴定等科研全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研室的科研活动,以期增强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医学七年制学生的科研技能水平。另外,我校推行七年制医学学生申报校级乃至教育部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学生3~4人一组,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题、设计实验,并完成科研论文。通过参与和完成创新实验项目,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及科研动手能力。
五、考试形式改革
考试方法和类型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拓宽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尝试要求学生期末完成一篇与本课程有关的综述,并将其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占20%)。改革实验课考试形式,将实验课考试成绩比重加大到总成绩的30%。通常情况下,实验课考试形式都是以实验报告为主,但实验报告会存在一些假象,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实验课考试中,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各自的显微镜下观察5张考试切片并答出器官名称;然后播放幻灯片,学生辨认幻灯片所示的细胞、组织或结构。实验报告及平时表现占实验课考试成绩的10%,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总之,组织胚胎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最重要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推行PBL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七年制医学生的科研训练,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庄宝祥、王丽娜、王金平等.对建设高质量组织胚胎学实验课教学的探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9(3)
2 王沁萍、陈向伟、李军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2)
3 王婷、于淼、刘琳等.医学教育PBL教学实施方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 组织切片的典型图片】推荐阅读:
组织胚胎学复习提纲06-24
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06-17
工会组织的权限与职责10-15
非政府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关系之探讨06-20
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形式与创新06-10
高中主题班会课的组织与实施10-04
学习型组织创建的理论与构想11-06
组织理论与设计新06-11
个人与团队融入组织10-11
监狱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