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客》唐诗鉴赏(精选8篇)
在中学语文唐诗教学中,我们要让同学们对学习唐诗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同时,鼓励他们从大量经典作品中研究它们的复杂关系,从整体上探究唐诗的继承和创造性,艺术地体会它们的不同风格。通过这种唐诗鉴赏学习,同学们的眼界会有不少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思路会得到打开,他们会从唐诗鉴赏中享受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学习唐诗,应让学生了解诗的发展历史,接触较多的经典作品,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词的能力。对于一些经典的唐诗作品,老师需要带领着同学们一起仔细研读。这样才能读出经典作品的精妙之处,进而找到解读其他诗词的基本方法。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并序》诗人以蝉的高洁、喻己的清廉。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颔联以“不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伤。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污浊环境恶劣。“飞难进”喻宦海浮沉难进。“响易沉”喻言论受压。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冤狱未雪之恨。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通过对这些经典诗词的研读,让同学们积累到诗词语言的特点,体会出不同作家的不同诗风。让他们积累研读诗词的情感,体会到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感受,从而积累他们的审美感受,达到唐诗鉴赏的目的。
二、唐诗鉴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诗词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载体,通过对诗词中人物、景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体验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唐诗鉴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它能让同学们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去感受美、去热爱生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但是,今天的中学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太重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挖掘、利用这份凝结前人才华与智慧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唐诗鉴赏教学中,诗人描写自然风光时笔尖所流淌的由衷的爱国主义深情必能深深的感染学生。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歌颂的是庐山飞瀑的气势;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赞美的是泰山的雄峻;祖国江山秀丽,气势滂沱,必能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唐诗鉴赏教学中,对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大有裨益,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手法。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的是夸张手法。“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运用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些都应引导学生用心地去体会、去体味,因为对这些经典诗词的研读,能激发学生的感情世界,进而运用于作文写作。
三、读和品两种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唐诗鉴赏课中的作用
诗歌是语言之花,诗的省略与跳跃所造成的文本空缺,能给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构成一个确定诗歌文本定义再加工、再创造的感情过程。在唐诗鉴赏过程中,让学生试着素描唐诗,既非简单的翻译原作,又在保留原诗意境和表达手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在中学语文唐诗教学中,读和品两种教学方法比不可少。“读”即让学生对宋词进行逐层深化的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以达到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受韵律并熟读成诵的目的;“品”即让学生品意蕴、品情感、品诗句并谈感受,重点放在品味语句上,以品味语句为突破口,以点带面,达到理解全篇的目的。
很多时候,拿到一首唐诗,没有办法去体味它的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想读、品唐诗是有其方法的。具体的安排是先说如何看懂唐诗的内涵(读),然后才是艺术的升华(品),这里主要介绍如何看懂和体会诗歌的内涵。例子是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鉴赏一首唐诗,第一步就是先看题目,题目会告诉我们诗人写的是什么内容,像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登幽州台”而“歌”,所以从题目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首诗是作者登上幽州台而发出的感慨了。第二步要做的就是找出诗歌的写作背景。如果我们不知道背景,我们最多能知道他写得确实不错,但是想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显然是不行的。那么第三步就是联系作者的句子了。我们一步步的来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原来是作者说,往前也找不到想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人了,往后也看不到这样人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的意思是念整个茫茫的天地之间,时间过往,自己空负一腔热血,但是再没有燕昭王一样的贤者能发现自己的才能,自己只能独自黯然神伤了。整首诗的鉴赏基本也就完成了。鉴赏诗歌的步骤就是题目———背景———联系诗歌的内容。
总之,读和品两种唐诗教学方法缺一不可,读和品两种唐诗鉴赏方法能给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平,郑羽.浅析唐诗鉴赏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关键词】唐诗宋词 鉴赏方法
中国文学发展至今种类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果把中国文学比作是一座春天的花园,那么,园中便有两株最耀眼最芬芳的奇葩,那便是唐诗宋词。长久以来,它们以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和独有的艺术蕴藉,使得人们不由得便要去把玩品味。
诗词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它没有什么明显的情节线索,更少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于小说戏曲来讲,即使你不了解作者,不了解成书背景,单看作品内容,你也能在是非曲直中看出个大概。但诗词就不一样了,读一遍,再读一遍,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那么,我们要怎样去鉴赏诗词呢?下面,我来说一下平时与学生一起讨论所获得的几点心得。
一、对作者的身世遭际做全面地了解是鉴赏的前提
一首诗词,便是一个作者的一段心曲,情之所至,吟而成诗。学生面对这样一声叹息,(1)没有丰厚的文学积淀。(2)没有成熟的理性思维,不会做细致的推理分析。(3)对诗词的写作技巧,意象含义知之甚少。不能凭经验解读。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诗情诗意,实为难事。所以,非得让学生了解作者本人不可。
就说辛弃疾吧。我们来看他的《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情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登临而吟词的这座亭子,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史上文人墨客赏心雅兴的地方,但辛弃疾却将这里“栏杆拍遍”,发出的是一声悲怆的呼喊。
只看词本身,没有故事,没有缘由,就是主人公的一声哀叹。让学生怎么体会?若不知道辛弃疾二十二岁时便拉起一支千人的抗金义军,便不能体会他胸中的英雄之火。若不知道辛弃疾单人独骑奔突千里擒拿贼寇,便不能感受他身上的英雄气概。辛弃疾为使抗金义军能够有所依凭,从而更好地从事抗金救亡活动,他前去向南宋小朝廷求归。若不知道这些,又怎能晓得辛弃疾那过人的胆略,怎么体会凭楼远眺的情思?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的四十年间,有二十年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被断断续续任用的二十年中,又有三十七次的频繁调动,而在他任南安扶使这样一个行政官时,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他时刻也没有忘记上战场,杀贼寇收复失地,为国捐躯,但无人理会。若不知道这些又如何体会“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的心事?也无法领悟他“将栏杆拍遍”的寂寞与痛楚。
二、鉴赏诗词要创设情景
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要想使学生沉浸于诗情之中,与作者情感融而为一,光是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还不行,因为时间隔的太远,作者的情是500年前的情,而学生的情没能回到过去,依然是21世纪的情,这该怎么办呢?
我们得感谢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有了先进的技术设备,诗词的鉴赏不再单凭语言了。我们可以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欣赏着优美的画境,一边揣摩诗句在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自然移情。以诗画结合著称的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是王维居东罔川时所创。描绘的是秋天傍晚的山居之景,是王维众多吟咏山居生活诗中最有名的一首。
这是一个秋天的傍晚,刚刚下过一场雨,“新雨后”“晚来秋”淡淡几个字,一阵清新。凉爽之气扑面而来。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这股清泉呢?光凭老师的一张嘴,不太能做到,而这个时候,多媒体设备给我们送来了这股凉爽。画面中,山色空明,树影叠翠,耳中传来清脆的鸟鸣和沙沙的风吹树叶声,这股凉爽便扑面而来。
这首诗的颔联,也是这首诗流传最广的一联。“明月松山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清新显的格外清新,皎洁的月亮从密密的松林洒下,清澈的泉水从光滑的岩石上静静淌过,泉水映着月色,发银亮的光。这一联写月光如水,是写“静”,写清泉流淌是写“动”,动静结合,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塑造了一个明净超脱的意境,而此意境是非要通过视觉才能够体会的 。
接下来的两句写山中人们的生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描写,使诗中的形象更加逼真,更富生气。这一联是非要到夜晚的江南去取景了,不然北方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是不能体会的,若不能体会作者精心描绘的景致,那么最后一联的抒情便显得突兀了。是啊,领会不到雨后空山是清新高洁的,山中的人们那样安逸自在的,又怎么能体会王维轻松愉悦的心情,又怎么能明白王维厌弃官场,归隐田园的情怀?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 足。”(褚澐《赋得蝉》)“ 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平凡 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 身。而在历代鳞次栉比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 流传的就数这道《在狱咏蝉》诗了。在狱咏蝉》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 挚而充沛,不但没有无病呻吟,更非“贫士失职而志 不平”的平常慨喟。它抒写的是含冤莫辨的深切哀痛。该诗是骆宾王于仪凤三年在狱中所作。他下狱的原因 尽管说法不一,然而多数认为是被诬陷的。例如有传 说,武后专政,排斥异己,严刑苛法,告密之风盛行。骆宾王屡次上书讽谏,因此获罪撤了职,并以贪赃入 狱。也有人依据他的《狱中书情》,分析“三缄慎祸 胎”等语,认为他是言语不慎招来了莫须有的打击。具有侠义性格的骆宾王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就借咏蝉来替自己的清白申辩,宣泄心中激愤之情。诗的序言中他写道:“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有声,悟平反(昭雪疑狱)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在狱中诗人触景生情作该诗,既向知己的朋友诉说自己的冤屈,又表明了对昭雪信心不足。序言的末尾说:“非为文墨,取代幽忧云耳。”由此可见所写都是肺腑之言。诗的首联点题,上句中的“西陆”,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蝉声唱,指蝉的鸣叫。诗序里说:“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每至夕 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 于曩时,虫响悲乎前听?”诗人失去了自由,听了寒
蝉时断时续的鸣叫声,觉得异乎寻常,深感其中有一 种幽咽、凄楚的意味。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句:“南 冠客思侵”。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
惆怅与悲戚。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 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次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诗人悲苦烦忧的心情。诗人仿佛是在对蝉倾诉,又仿佛是自言自语:我本来就够痛苦了,哪里还受得了你不断地向我诉苦呢!正所谓以苦引苦,人何以堪!
三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诗句委婉,意在言外。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诗人并没有言过其
实,残酷的现实正像他所预料的,尽管“平反之已奏”,却如泥牛入海一般杳无消息。直到调露元年,高宗到东都大赦天下,骆宾王才得以出狱,但“坐赃”的罪名却和他的“文名”连在一起永远地被载入史册了。这愤恨如何能平消?到敬业起兵伐武,他积极参与并起草了《讨武曌檄》,或许原因正在于此。周颐曾经说过:“问咏物如何始佳?答:未易言佳。先勿涉岂犬,一岂犬典故,二岂犬寄托,三岂犬刻画,岂犬衬托。去此三者,能成词不易,矧复能佳,是真佳矣。题中之精蕴佳,题外之远致尤佳。自性灵中出佳,自追琢中来亦佳。”《在狱咏蝉》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正是“去此三岂犬”,用典贴切自然,比喻精辟传神,寄情寓兴深远。这真正是深领题中之精蕴,又兼得题外之远致,因此能够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篇。诗的首联,“西陆”对“南冠”,“蝉声”对“客思”,“唱”对“侵”,对仗工整。次联则换以流水对,上下连贯,前后两联错落有致。第三联含蓄蕴藉,富于理趣。尾联用语犀利畅快。尽管有人认为“未免太露”,但精通诗道的骆宾王却认为不如此难以抒胸臆。这种“一吐为快”的风格,正是骆宾王诗歌一贯的特色。陆时雍曾经说过:“照邻清藻,宾王坦易。”这种“坦易”的诗风也表现了他倜傥不羁、豪放脱俗的气质。骆宾王的诗虽然不能摆脱六朝遗习,但不刻意追求形式。这首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
以整齐活泼的美感。骆宾王(约630—684),字观光,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为“初唐四杰”中最富于传奇色彩的诗人和文章家。骆宾王自幼随父到博昌,从师于张学士、辟吕公,七岁时赋《咏鹅》诗,被传为佳话,时称神童。父骆
《客至》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作于成都草堂落成之后。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鉴赏】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的这首诗。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
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舍”,自称其家为舍,这里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诗人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写花草遍地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用蓬草编成的门,因为你的到来,今天才打开,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对仗颇具匠心: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意,互文而足。“缘客扫”,为了客人而打扫,古人常以扫径表示欢迎客人。“蓬门”,茅屋的门。
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因为居住在偏僻之地,距街市较远,交通不便,所以买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丰盛。家境贫寒,未酿新酒,只能拿味薄的隔年陈酒来招待你。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盘飧”,盘中的菜肴。“飧”,本指熟食,这里泛指菜。“兼味”,菜肴一种叫味,两种以上叫兼味。“旧醅”,旧酿的隔年浊酒。“醅”,未经过滤的酒。古人好饮新酒,所以诗人因以旧醅待客而有歉意。
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是说客人肯不肯与邻家的老翁相对而饮?如果肯的话,我就隔着篱笆,招唤他过来,一起喝尽这最后的几杯。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
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采取倒装句式,巧妙地点明了狩猎者的身份—— 将军、狩猎的地点—— 渭城郊野、天气状况—— 劲风鸣吹以及狩猎的方式—— 角弓利箭以射之。起句“风劲角弓鸣”颇具突兀之势,诗人“先声夺人”,让读者顺着角弓弓弦在劲风中所发出的尖利声响去翘首寻觅挽弓者的英武形象,给读者造成一种引而不发的悬念。这里,一个“劲”字,渲染出风势之大且猛;一个“鸣”字又反衬出“风劲”和弓力之强。起句极善“绘声”的`五个字,为将军的出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气氛,并为稍后刻划将军姿态的英武、动作的敏捷和心情的欢畅作了“定场诗”般的铺垫,表现出将军那“挽弓当挽强”、敢于傲风驰骋、勇于和困难作顽强斗争的坚韧不拔的强者的精神和气质。王维诗中的形象往往具有画的形态和动感,又吸收了音乐的精髓,因此就能兼收诗画音乐的综合魅力,特别深刻感人。
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这里,“草枯”、“雪尽”在绘景的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了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鹰眼疾”、“马蹄轻”正面写战马、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并未直接描绘将军的神情,但“疾”、“快”却是将军内心的感觉,从而准确地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驾鹰纵马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和斗志的昂扬旺盛。
最后四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是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
“忽过”与“还归”的对称出现,既刻划出了将军骑术高超、猎技神奇和射猎一天犹精力充沛的形象,又表现出将军满载而归时喜悦轻快的心情。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相传是汉文帝时名将周亚夫驻兵之地。
射雕:《北史》载:“斛律光尝于洹桥校猎,云表见一大鸟,射之,正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雕也。邢子高叹曰:‘此射雕手也。’”这里,诗人活用“细柳营”和“射雕”两个典故,不仅包含赞美将军身具周亚夫和斛律光的雄才之意,同时也暗示了这次射猎活动的战果辉煌。在踏进军营之际,将军的一个“回看”,更是别有韵味。它一方面显示出将军的豪兴未尽、希冀择日再往的心绪和情致,另一方面也使诗的结尾具有了余音绕梁的含蓄之美。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很善于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
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我们看看下面的唐诗宋词鉴赏论文吧!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作者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 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如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这是春回大地时的姹紫嫣红、无限生机。再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春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也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酸涩到肥肥黄黄的圆甜,那黄中带红的`丰润,如何不叫人馋涎欲滴!以上各句中的“动”“多”“冷”“悦”“空”“绿”“闹”等都是活用词,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各有妙用,但其共同点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中国古典诗歌中词序的颠倒
在古典诗歌中为了适应格律诗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句子里常常有倒置词序的现象。主要有:
2.1定语与中心词倒置
“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咏柳》)中,“一树高”—— “一高树”。
2.2主语与宾语倒置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泉声咽危石”—— “危石咽泉声”:受到了高而险的石头的阻挡,清泉发出低沉的声音;“日色冷青松” ——“青松冷日色”:深山松林葱郁,使照在青松上的阳光也给人寒冷的感觉。
2.3状语与谓语的倒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抒情主人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十二个字,表意丰富,即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环境,把自己置身于“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那“层林尽染”的万山,那“竟发”的百舸,长空搏击的雄鹰,嬉戏的游鱼……景色雄奇,色彩瑰丽,给人“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这种倒装手法的应用,使诗歌语言凝练、言简意赅,用有限的篇幅蕴含丰富的内容,字字珠玑,疏朗流畅,节奏鲜明。
3 中国古典诗歌中字词的省略
中国古典诗歌中字词的省略,是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至乎。”诗词鉴赏离不开一个“想”字,诗歌中的“意象”,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读者只有张开想象的翅膀,去体验,去感受那一个个“无我之境”,才能真正品出“余味曲包”,韵味无穷,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才能被作品传达的真情所感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却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在交代了时间、地点并渲染了气氛之后,突转笔锋,总写酒席结束时,主人劝酒辞行。还有《送别》,抓取的是别后一个人回家的场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不写“执手相看泪眼”,不写殷殷话别,不写别后的瞩目遥望。这种想法即让人想起海明威的冰山风格,留下大片的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去想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着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想象、填补:一位天涯游子于秋意浓厚之中更显孤独、凄凉。“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叶圣陶)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经过联想、想象,那看似孤立的“象”留下的空白,却因“意”的深沉而变得“貌合神离,似断实连”,诗词的韵味就犹如老白干,越品越醇厚。
乱世多恋旧,温庭筠本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惟惜生当宦官擅权、强藩割据、皇室中落之季,终身怀才不遇、坎坷飘落,饱尝人间之忧患艰辛,故而怨怅悽伤伤情填膺 ,时借吟咏宣泄排遣 ,此诗即借咏弹筝艺人昔盛今衰之身世 ,抒发人生无常 、命运多蹇之悲哀。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 。”道教称 天帝曰玉皇大帝 ,简称玉皇 。唐玄宗李隆基敬奉道教,故而这里借玉皇指代玄宗。宁王,李隆基之兄,初立为皇太子 ,后见楚王李隆基诛杀韦后 、拥立睿宗 ,有定社稷之功 ,遂“累日涕泣固让位于楚王”,薨,追册为让皇帝 。此诗构思巧妙 ,先捺下千种悽怜、万般感叹,以叙述笔法、清雅语言,介绍这位弹筝艺人往昔天宝年间曾凭藉技艺供奉玄宗,又教过宁王度新曲,寄仰慕之情、褒扬之意于轻描淡写中。玄宗、宁王弟兄皆精通音乐,玄宗“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虽古之夔旷,不能过也 ”(《羯鼓录》)宁王亦以“审辨音之妙”而著称于世。弹筝人能在长安如云高手之中,独得玄宗、宁王的垂青 ,其技艺之精 、名声之重、境遇之顺可想而知。诗人赞美之辞仅止于此,而读者遐想之心却驰骋于天,引发之笔可谓踏雪无痕,蕴味有致。
“钿蝉金雁今零落 ,一曲伊州洞万行。”后两句 换用描叙笔法惋伤弹筝艺人今日的遭际。钿蝉,镶嵌珍宝的蝉形首饰。金雁,谓筝柱 。伊州,商调大曲, 西凉节度盖嘉运所进。诗人巧妙地以物喻人,首饰筝柱的衰败黯然,象征着绝代艺人的飘零凄凉,惟其老境悲凉,故而格外眷恋昔日的.盛荣 ,一旦旧曲重弹, 即勾起满腹的愁绪怨意,泪下滂滂了。这万行珠泪蕴含着何种情思?也许是对人间沧桑的怨怅,对世态炎凉的愤懑,也许是对自身悲遇的伤悼,对似水年华的追恨.. ,诗人给读者留下了细品情思的广阔余地。 此诗本事不明。或谓因人而咏,乃写实之作,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云 “弹筝人当系唐明皇(玄宗)宫伎,诗语系追忆旧时而生感叹,必弹筝人自述而诗人写以韵语也 。”或谓为情造文 ,乃依托之词,沈祖棻《 唐人七绝诗浅释》云:“温庭筠出生于天宝 乱后五十多年,与诗所写弹筝人的时代不相及,所以此诗所咏天宝遗事 ,乃是依托之词,不可摭实。”沈 说较确切。
马戴《出塞》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出 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鉴赏: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读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深感“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阅读答案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语意相近即可)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二:
1、有人说,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的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答案
1、第二句的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战士一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第四句的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口,言极战争惨烈,战斗时间长。(意对即可)
2、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英勇无畏的形象。(意对即可)
三:
(1)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3分)
参考答案
(1) ① “冲”,冲向,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2分)
② “缺”,缺口。写战士作战使宝刀出现了缺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分)
【《剑客》唐诗鉴赏】推荐阅读:
《台城》唐诗鉴赏10-07
唐诗宋词鉴赏练习05-25
《山石》韩愈唐诗鉴赏06-05
杜甫《画鹰》唐诗鉴赏09-14
《桃源行》王维唐诗鉴赏06-02
《宫中行乐词》李白唐诗鉴赏06-12
《村夜》白居易唐诗鉴赏06-30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05-24
唐诗之《送梓州李使君》鉴赏05-27
《采莲曲》唐诗鉴赏及作者简介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