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学一训三风解读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某小学一训三风解读(共9篇)

某小学一训三风解读 篇1

农场小学“一训三风”解读

训:勤于学

躬于行

“勤于学”:勤于学习,追求真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都是在勤学中成长、成材、成功。要求学生勤于学习,就是要求学生珍惜生命,挚爱生命,为自己的人生成长耷实基础!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躬于行”:中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躬行”的作用,躬行的意思就是亲自去实践,亲身去体验。古代大诗人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恐怕是对躬行得最好解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

这里的行万里路和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行路”我们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作为教师这个职业,一向崇拜读书,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行路”的想法。知识分子从书本到书本已经几千年了。可以看到,现在的教师群体已经脱离实践太久了,多数的教师已经被隔离在社会之外(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教师这个职业也自然被“神圣”到无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会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会的理解,要得到社会的理解首先要融入这个社会。“行万里路”是当前教师最需要的。

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风即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表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各方面。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难呢?”)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和耐心。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其含义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敏:聪明;好:喜好。

三风一训解读 篇2

笃学:语出《史记·伯夷列传》:“ 颜渊虽笃学,附驥尾而行益显。”“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求学之道,贵在专心。“笃学”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中外:有两种含义:一是分别指人的内心与外表,即思想和言行。二是指中国和外国优秀文化。

笃学中外: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加强学习,学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本领,学贯中西,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校园。

思: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思想。即人的理性认识。二是“想”,在这里当作“志向”讲。

天下:即世界,即未来。

思行天下: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正确思想的引领,会对历史进程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外国语学校的师生,应该不断汲取先进思想,拥有富有思想的头脑,为将来引领潮流走向、推动世界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了先进的思想,即使身居一隅,也能“不出户,知天下”。同时,外国语学校的师生们都应拥有走向世界,拥抱未来的志向、胆识、气魄和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共赢美好未来。

“笃学中外”与“思行天下”互为因果,只有笃学中外,方能思行天下。欲求思行天下,必先笃学中外。校风:活泼 勤敏 合作 奋进

活泼:有两种含义:一是生活自然,不呆板。学校是师生成长的乐园。学生在这里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教师在这里充分享受教育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师生心态开放、个性张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精神自由,生龙活虎,天性得以培养,潜能获得挖掘,创造性得以进发,灵性得以凸显。

“活泼”的另一种含义是指:单质或化合物容易与其他物质起化学反应。外国语学校的每一个师生都应该像“活泼”化学物质一样,善于与人沟通,善于汲取新知,善于把握机会,把自己“化合”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时代骄子。

勤敏:勤,劳也;“勤”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勤”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勤天下无难事”、“勤有功,戏无益”、“业精于勤”、“勤能补拙”。每一位师生都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创造,勤于反思,用“勤”铺就走向世界的成功路。

敏,疾也。“敏于事”,做事又好又快;思维敏捷,善于解决问题;眼光敏锐,勇于探索新知;身于敏捷,锻造强健体魄。

合作:意思是:共同配合,做好事情。人类从茹毛饮血时代就踏上了合作的征程,他们一同狩猎,一同劳动。当今社会,合作更是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没有合作,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缺少合作,就没有人生的前进和辉煌。合作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能力。在合作中,汲取集体智慧,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团结互助,实现互利双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竞争更需要合作,有集体的力量,竞争者才能赢得更大的成功。

奋进:意思是:振奋向前;奋勇前进。向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断走向成功;战胜困难和挫折,到达胜利的顶峰。最美是我们上行的姿态。

“活泼、勤敏、合作、奋进”之间的关系:活泼是基础,勤敏是源泉,合作是方式,奋进是目标,得此风气,铸造辉煌。

教风:博学厚德,善教至上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作为过程来看,就是要求教师要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本领,学而不厌,兼容并包,海纳百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博学”作为结果来看,就是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这是教师“影响力”、“魅力”的体现,更是教书育人的基本保证。

厚德: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方面,“厚德”指广泛之德。“德者,才之帅也”,德是做人的根本。教师要不断提高修养,胸怀祖国,学人为师,行为世范,德艺双馨,模范遵守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弘扬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另一方面,“厚德”指“重视德育”。教师要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在全面素质的培养中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善教:即善于教学,教学艺术高超。语出《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身,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基本规范,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善教”引导学生“善学”,以“善教”引领学生“乐学”,以“善教”启迪学生智慧,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艺术。

至上:至,最也,到也。上,高也。其一,善教为首。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师德修养,钻研教学艺术,努力成为名师。其二,教师应该追求一流的教学质量,培养一流的人才,实现一流的办学目标。

博学、厚德、善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基础,是“至上”的必然条件,每一位教师都要按照这一要求,不断超越,不断前行。

学风:乐学敏思,力行致强

乐学:意思是乐意学习、快乐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营造学生想学、愿学、爱学、善学的氛围,以“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以“成功”作为最好的奖赏,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敏思:“学而不思则罔”,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努力成为“思想者”,勤于思考、善于探究、敢疑敢问、乐于创新。

力行:努力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动时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勇于实践、善于动手、做中悟道,学做合一,在实践中学习真知,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致强:最强。要成为生活的强者,勇于接受竞争和挑战;要成为学习的强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要成为民族的强者,走向世界,行向未来。

某小学一训三风解读 篇3

河口小学 张俊仙

校训:仁爱 诚信 使命 担当

对于教师来说,仁爱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一种对己对人、对事对物的接纳和包容。爱物既体现为热爱大自然,也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自己所选择的教育事业,这是教师仁爱的重要体现。有了这种认识,教师就能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思想和行为去影响下一代。

对于教师来说,仁爱也是一种个性的成熟,是不断追求灵魂丰盈和精神充实的进取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如《礼记·大学》中所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作为探究知识、修身养性的方式,教师必须好学、爱学,只有格物致知,才能教人;只有诚意正心,才能为人。

无诚无信,何以成道?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整个公民道德规范的基础,人的立身之本乃“诚实守信”四字。所以,做人之道,必须从小培养,从孩童抓起。因此,教师必须要做“诚信”的表率。在思想行为上,我以为“身教”重于“言教”。我说老师“身教”重于“言教”,不是说就可以轻视“言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可偏废的。关键是我们要掌握一个“度”字。孩子的模仿性、可塑性都很强,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放大化”地影响着学生,孩子的眼睛是一块“放大镜”。

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切实做到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要关爱学生,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用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要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校风:团结 厚德 育人 创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道德形像。全体学生都应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这是社会的呼唤,其中尤其是优质的教师和教学资源。教师为人“厚德”,乐当“伯乐”,对人宽容,以己长,补人短,经验有敏感,善总结,能推广,具有“为他人做嫁衣”的品德与责任心。用自己的高尚品德,进行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新型人才。

教风:爱生 敬业 责任 质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学风:乐学 善思 自主 合作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此,作为教师,就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正确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之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做个有良心的教师

——学习“三风一训“心得体会 河口小学 张俊仙

通过学习“三风一训”,我想有很多的感想,这不仅是我校的办学中心,也是我的个人追求。下面我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一、老师应当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好教师的眼睛是带着感情的,那是母亲般温暖的目光,每一个孩子在他的视野中应该是平等的。在日常工作中,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寻找孩子,关注他们在做些什么;课堂上,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孩子,捕捉孩子对知识学习的每一个信息,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生活中,老师的眼睛能给孩子温暖,孩子能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勇敢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好教师的眼睛是会笑的。无声的语言里充满了关爱,充满了赏识,充满了热情。它要每天微笑着面对孩子,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每一天!一个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尊重和理解孩子,每天微笑着面对孩子,孩子就会消除学习中的紧张感,消除对知识的恐惧感,消除对老师的距离感。同样,老师能勇于面对自己,就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以良好的心态来勤奋工作,这样,每天就能感受工作生活中的乐趣和获得新的生活体验。

二、老师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人说得好: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以前老师曾经夸奖过的地方,我们身上的大部分缺点也是当年老师曾经批评过的地方,我们至今还没有涉足的领域,也是当年我们初次涉猎,遭遇失败被他人抱怨或者嘲笑的地方。所以一个老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中,你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老师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孩子,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三、老师要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好教师应能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展孩子的个性。“让每个孩子追求成功”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一个好老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使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注重塑造幼儿完整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是民主的、平等的,知识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孩子成绩的评价是全方位的。

军店小学三风一训 篇4

办学目标:

炼好身体

养好习惯

铸好品质

塑好心态

积好学识

学好才艺

学风:尚美 立志

尚美:以美怡情——崇尚美好,追求真理,与人为善,学做真人。少年儿童应在艺术化、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启发心智、完善人格,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实现健康、自由、和谐的发展。

立志:以志励行——心怀梦想,志存高远,持之以恒,矢志不渝。少年儿童应以远大的志向激励自己勤学、善思,乐学、好问,会学、致用;以坚定的信念导引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教风:明德 立格

明德:以德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才兼备,臻于至善。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应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培育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人。

立格:以格立身——绝知躬行,孜孜不倦,厚积薄发,风格治学。教师应坚定敬业、专业、精业的职业追求,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取,形成鲜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以独特的风格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校风:普爱 立人

普爱:普世爱人——理解爱,蓄养爱,传递爱,播洒爱。教育需要爱,教育源于爱,教育就是爱,怀大爱之心,践足下之行,以普爱精神润泽生命。

立人:立德树人——尊重人,发现人,完善人,发展人。创设优雅和美的校园环境,打造学高德馨的教师队伍,用精神的力量引领孩子张扬个性,主动发展。

校训:让普爱的阳光洒满校园

诠释:让校园充满爱的阳光,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学园和乐园;让孩子们沐浴着爱的光辉,幸福快乐地成长。

某小学一训三风解读 篇5

【校训】:厚德 感恩 砺志

内涵:

1、厚德,代表--真,善,美,即:所有正面的,向上的,进步的,美好的,创新的,卓越的,非凡的,激励人志的,心灵向往的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以最广泛的涵盖形式表达万源之源。

2、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3、砺志即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校风】:文明 和谐 进取

【教风】:敬业 奉献 合作

某小学一训三风解读 篇6

校风:整洁优美、和谐温馨

内涵:打造最美农村校园环境,创造最佳人文学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建设温馨校园。

学风:乐学、善思、勤练、合作

内涵:兴趣浓厚,热情恒久:愉快学习,享受成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勤于读书,善于积累;勤于东方狩,积极体验。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教风:敬业爱生、厚德博学

内涵:敬业爱生--敬业是修养,爱生事奉献。敬业是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精湛的教学技巧,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以获取更大的成绩。爱生体现以人文本的办学思想,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成人、成才,直至成功。敬业爱生爱是良好教风的内在灵魂。

厚德博学----厚德载物,博学多能,这是教师立教之本。厚德,《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品格,从大处讲,是有爱国、爱民的良好政治素质;从小处讲则是有能容人助人的良好品德修养,这是从教必备的思想基础。博学:《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指具有很广的知识面,而且精通一门学问有所专长,这是从教的文化基础。

校训:宁静致远 守正创新

“三风一训”诠释 篇7

中国有句古话叫“尊师重道”,自古教师的地位就相当高,上至天子下到庶民无不尊重老师。这是民族的美德。今天,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新的思想指导下,老师不再是孩子们的“王”,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宰,作为具有教育指导者和知识传播者双重身份、以被尊重者自居的教师需要意识到:“师道尊严”固然重要,但“生道”也需要获得相应的尊严。2.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要求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上的一种全面性。清华人要追求人格塑造上的全面性,既勇于竞争又善于合作,既出类拔萃又守于纯朴,既疾恶如仇又与人为善,既长于用脑又精于动手,既仗义执言又埋头苦干……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教导下,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人民的骄子,祖国的栋梁。3.校风:文明、守纪、勤奋、创新 文明守纪。就是大家要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到文明学习、文明生活、文明做人。

勤奋。这是优良学风的核心要求。大家要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古训,只争朝夕,勤学苦读,百折不挠,勇攀高峰,与自身的懒惰、懈怠、彷徨、放弃作顽强斗争。

创新。同学们要秉持创新理念,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思维禁锢,大胆探索实践。要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实践,努力完善自我,做一个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具有创新才能和创新精神的时代骄子。4.教风:勤奋、严谨、务实、反思

要努力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高尚,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困生要有爱心和耐心,循循善诱,教育和帮助他们进步。教师要严格按“师德八条”要求自己,做到不歧视和体罚学困生,做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大兴教研之风,要以教改促教研,抓教研提质量,课题研究教师到位,措施到位,总结工作到位。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不断获取现代教育技术信息

三风一训工作反思 篇8

近来,我校大力开展“学校训、整三风”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收到了良好效果。下面我谈几点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

感受一:民主管理是打开师生心扉的金钥匙。

一年来,我校在民主管理方面一步步迈进,取得了可喜成果,广大师生对此反映非常好,因为这种管理方法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四中的主人,四中的每一件事,都与自己息息相关。因而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因此,我认为,民主管理是“来,明白事理,去,堂正做人”的校训的最佳体现和首要前提,应该长期坚持并发扬光大。

感受二:改变思路是扭转教风、学风的关键。

我个人认为,我校出现教风、学风不良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入学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自制力、耐久力等等)较为低下,所以,学生刚入学那段时间还很热情地对待学习,但期中、期末几次考试下来,挫败感一次比一次强烈,找不到成就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导致学风日益下降。而学风与教风是密不可分的,老师用尽方法,效果甚微,就会产生放松甚至放弃的思想,导致教风日益下降。

所以,我个人认为,扭转思路是目前整风活动的关键。如何扭转呢?我谈几点建议:

1、以身作则,教师要走在“三风一训”活动的最前列。为什么我要强调以身作则呢?这是我的亲身感受。我平时上课时从来不带手机的。但有一次,由于偶然的原因给忘了,到了教室发现后,赶紧悄悄调成了振动。就在课快要上完的时候,手机振动起来,我没理会。但它不屈不挠地振动了四五次,我就接了一次。打开手机连看也没看,就说:“上课着呢,下课再打。”即使如此,就在当天下午,我上自习时,教室里就马上出现了接手机的声音。我没有批评这位同学,因为我知道,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所以,我诚恳地想全班同学道了歉,我说:“同学们,今后你们再也不会看到老师带着手机进教室,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也不要把手机带进教室,大家能做到吗?

2、淡化成绩,强调努力,鼓励进步。

鉴于我校学生基础较差,提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的现状,可以划分成绩段,也可用等级来评价。还有,一定不要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而应该建立和细化学生评价档案,以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来评价。也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给自己制作评价表,画曲线图,看整体,看趋势,看发展,激励自己,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起来。

(1)以教方法、培养习惯为主要教学内容和目的。上课时,建议教师教方法、理思路,与学生多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循循善诱,少讲内容,少下定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多监督,抓全面,抓大部。

(2)多做思想工作,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思想由单纯向复杂过渡,学习的状态不稳定,教师一定要多搞思想交流会或者定期在班会中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让学生的主要心思放在学习上。另一方面,弱化升学理念,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人格素养,从而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实践“一训三风”心得--沈建明 篇9

沈建明

校训:天生我材必有用

校风:见贤思齐

学风:学而不厌

教风:诲人不倦

作为吴高的一份子,不论是学生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刻学习“一训三风”,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

我是一名刚踏入教育行业的轻年教师,对于工作,必是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我将满腔的热血倾注到了这个行业,渴望在此实现自己的理想,实践自己的信仰。这也是对我校校训——“天生我材必有用”——最好的诠释了。

教育者,狭义来看即是“教书育人者”,将自己会的懂的教给别人,将善的美的传导于他人。这真善美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我们需不断从中汲取知识,体会生活。

以下就此谈些自己对“三风”的看法及实践心得。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是学风、教风的出处。意思是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勤勤恳恳地传授知识,这对我来说,应当是很平常的事情吧。教育者,当如是。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会碰到些不很明白的问题,需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自己也会翻看其他书刊资料,以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从中体会到“学而不厌”的乐趣。也因为平时常住校,方便在晚自修时间给学生答疑。若学生拿着课外书过来,小心翼翼地问道某些知识的时候,我会顿生欣慰之情,由衷为他感到高兴。也有不少学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跑来问类似问题,抑或是不同的学生来问同一个问题,这种情况往往会令人感到疲惫和无奈。但我时刻提醒自己——我不能剥夺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这样做起事来有信仰的支持,也就不觉累了。这估计算是“诲人不倦”的入门阶级吧。

另有一个典故。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作为一名再高深的学者,学识还是有不够用的时候。我们需时刻抱有一颗向学之心,向他人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中可见“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我校“见贤思齐”的校风出自《论语·里仁》,其中记载:“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同理,也如“学而不厌”一样,教人常常保持向学向上之心,在这就不多谈了。

上一篇:银行新员工个人培训心得下一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