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练习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送别诗练习(精选11篇)

送别诗练习 篇1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别 董 大 王昌龄

高适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

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6、(2010年江西)(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7、(2010年天津)(6分)

峡口送友人

送 蜀 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答: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

3、答:这两句写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答: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4、答: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

答: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5、答: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

答: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6、(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

7、(1)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送别诗练习 篇2

我认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五千年来最美丽的送别。

那天早晨, 杨万里和林子方走出净慈寺还没有来得及拱手道别, 就被眼前西湖的景象震撼了。东方的天空布满了绚丽的红云, 朝阳就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放射着迷人的光芒。经过一夜雨露滋润的荷叶绿得发亮, 挨挨挤挤地铺到了天边, 那姿态各异的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示出从来没有过的娇艳美丽。他们沿着湖边走着, 睁大眼睛欣赏着, 极其兴奋地谈论着, 离别的伤感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相信多年以后, 只要想起那次分别, 满湖的荷花一定会在他们的记忆里鲜活起来。诗人哪里知道, 他和好友以六月的西湖为背景上演了一出最美的送别, 千百年来, 不知陶醉了多少中国人。

最自私的送别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最流行、传唱最久的诗歌, 但我认为这是一首最自私的送别诗。

唐代国力强盛, 从军或出使阳关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面对漫漫黄沙, 茫茫戈壁和充满未知的前程, 我认为, 朋友此时最需要的是“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祝福, 是“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宽慰, 是“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鼓励。但我们的诗人却没有!诗的头两句, 作者描绘了一幅清新美好的景象:细雨蒙蒙, 道路整洁, 客舍青青, 杨柳依依。面对此情此景, 元二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无限的留恋。

最牵动元二的还是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好朋友了, 谁跟他分担忧愁, 谁与他共担风雨, 谁和他同享欢乐?

面对即将远行的元二, 王维应该想方设法让他走得坚决, 走得快乐, 但我们的诗人似乎忘记了这一点, 职业的敏感似乎使他更在乎如何用最好的方式、最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最自私的送别诗。

最真实的送别

对于《赠汪伦》, 不少人认为它夸张过度了。是啊, 李白乃一天皇巨星, 汪伦不过一乡野村夫, 他们之间怎么可能产生比桃花潭水还深的情谊呢?我们不妨来探究一番。

公元755年, 李白来到安徽泾县, 当地豪士汪伦听说后就用“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的花言巧语把李白“骗”了过来。 (见袁枚《随园诗话》) 如果不是无限仰慕李白, 不是充分了解李白, 汪伦是断然想不出这样的妙计的。

也许野史笔记不足为信, 那就读读李白的《过汪氏别业二首》吧:“永夜达五更, 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 四座歌相催……”瞧瞧, 主人多么热情, 客人多么尽兴啊!

李白要走了!小舟将要离开时, 忽然传来一阵歌声, 是汪伦正踏歌来为他送行。原生态的音乐, 朴素、真诚, 令人感动, 使李白情不自禁地高唱:“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别诗两首 篇3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王维送朋友元二到边疆去,在渭城分别。

这天早晨,下了一阵小雨。雨不大,只是湿润了尘土而已。可是,正因为这小雨,平日尘土飞扬的渭城变了。你看,客舍的瓦墙更青了,柳树的颜色更鲜了,多么清新,多么明朗!

我们知道,古人常常折柳送别,所以柳树总是和离愁别恨紧密相连,而这里的柳色,是这样轻柔明快,让人耳目一新。

诗人并没有逐字逐句地写送别的场面,只是选取了一个重要的细节——离别前的劝酒词:请再喝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如果不是依依惜别,如果不是情真意切,怎么能说出如此深挚感人的话来呢?也正因为它深挚感人,所以后人把它编成曲子,广为传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第一、二句是“首联”。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卫着——这句话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即长安。“五津”是岷江的五大渡口,也就是题目中的“蜀州”——这句话交代了杜少府要去的地方。这两句对仗极为工整。

第三、四句叫“颔联”,承接“首联”,表达了朋友间的惜别之情。你看,江面上风烟迷蒙,我这离别的情绪啊……怎么说才好呢?我们一样远离故土,一样宦游他乡,我们互相很理解对方!

第五、六句为“颈联”,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只要彼此了解,彼此心意相通,那么,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邻一样!诗中没有感伤,没有悲戚,有的是豁达,有的是乐观,难怪这一句会成为千古名句了。

第七、八句是“尾联”。诗人再次劝慰友人:咱们别像小儿女离别时一样哭鼻子抹眼泪的,高高兴兴地分别吧!这句话,是不是也适用于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呢?

送别诗——《送别》 篇4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衰翁送客水边行,沙衬马蹄乌帽点。

昂头问客几时归,客道秋风落叶飞。

系马绿杨开口笑,傍山依约见斜晖。

《送别》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送别诗鉴赏 篇5

——送别诗鉴赏

一、初识送别诗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内容主题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并咏唱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谞》)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官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三、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 长亭、南浦、杨柳、草、山、寒蝉、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等。

1.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李白有《劳劳亭》;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许浑有《谢亭送别》;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如李白的《忆秦娥》;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楚辞 九歌 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句子,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朱淑贞《江城子》中有“芳菲肠断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杨柳、草、山。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草总是离别相思怀人联系在一起,《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白居易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山也是离别相思的诗中常见的意象,如,岑参“山回路远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乡思 宋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3.夕阳、日暮。

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4.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5.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四、抒发的情感

对友人的留恋、关怀,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五、常用的艺术手法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1、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3、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4、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5、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6、直抒胸臆: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练一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①深不见,浦树②远含滋③。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④。

【注释】①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②浦树:水边的树。③含滋:湿润,带着水气。④散丝:雨丝,这里比喻流泪。

1.全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2.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李白的送别诗 篇6

送二季之江东

[唐]李白

初发强中作,题诗与惠连。多惭一日长,不及二龙贤。

西塞当中路,南风欲进船。云峰出远海,帆影挂清川。

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此行俱有适,迟尔早归旋。

送纪秀才游越

[唐]李白

海水不满眼,观涛难称心。即知蓬莱石,却是巨鳌簪。

送尔游华顶,令余发舄吟。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阴。

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唐]李白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唐]李白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唐]李白

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

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战夫若熊虎,破敌有馀闲。

张子勇且英,少轻卫霍孱。投躯紫髯将,千里望风颜。

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

[唐]李白

吾家青萍剑,操割有馀闲。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

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

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

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唐]李白

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唐]李白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

赠僧朝美

[唐]李白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

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赠易秀才

[唐]李白

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

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

“送别诗欣赏”教学与评析 篇7

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音韵, 让人徜徉其中而流连忘返;其闪烁着的人类智慧的光芒, 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评析:上课伊始, 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新课, 让学生一开始就陶醉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中, 便于很快进入后面的学习。】

师:现在,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二、引入正题, 举一反三

师: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欣赏送别诗。

学生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6首送别诗。

师:让我们先走进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齐背古诗后根据黑板上的步骤自学古诗, 完成五项任务。

集体交流。学生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诵诗文五步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拨、引导。

1.知诗人, 了解写作背景。

师:诗人是谁?关于李白, 你知道些什么?

课件出示李白的资料。学生自读, 加深对李白的了解。

【评析:背景是一首诗生发的前提。引导学生追根溯源, 再顺藤摸瓜, 对诗歌的来路和去路都了然于胸, 学生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2.解诗题。

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3.明诗意。

师: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指一名学生说。)

师:你说得很正确。谁能在正确的基础上再表达得诗情画意一点? (再指名学生说。)

4.悟诗情。

教师配乐动情描述, 生闭眼想象:烟花三月, 繁花似锦, 杨柳如烟, 江边水汽缭绕。李白在黄鹤楼边为孟浩然送行, 看着孟浩然乘坐的船挂起风帆, 渐去渐远, 越来越模糊, 最终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 而李白仍然久久伫立, 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 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 陪随行舟。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

【评析:古诗之美, 美在意境;意境之产生, 在于虚实相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跟随诗人的深思游走飞扬。】

师:同学们想象得合情合理。看来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

5.诵诗文

师:说得太好了!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学生试着读古诗。教师指名读。

师:这位同学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文中, 把“天际流”重读了, 我很佩服她。看来把关键字和词重读, 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

指多名学生读。

三、由点及面, 拓展延伸

师:现在小组内选择一首诗, 运用前面的方法合作完成学习反馈卡。

1.知诗人:《赠汪伦》这首诗的作者是 () 朝的 () 。

2.解诗题:题目的意思是: () 。

3.明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4.悟诗情: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 () 。

5.诵诗文:我们组的诵读大王是 () , 现在请他 (她) 来为大家朗诵。

小组内选出诵读大王上台展示。

四、激情总结, 升华感情

师:短短40分钟过去了, 最后把这首《送别》送给大家。

学生静听《送别》。

师伴着音乐总结:当每一个同学都能手捧一本经典, 去阅读大师, 阅读真理, 阅读思想, 那么, 在书香的滋养下, 美德的馨香也会浓郁悠长。

浅谈送别诗主题教学 篇8

一、第一首诗——习得方法

课前,我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会想到哪些送别诗呢?之后,我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晓背景;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知诗人,晓背景。我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古诗时,首先讲述作者李白和好朋友孟浩然的有关资料及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随机出示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做适当的补充。

读诗文,解诗意。我引导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再进行指名读、比赛读、师生同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我提醒学生想象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是什么情景,李白心里又会是什么感受。接着,我范读古诗,让学生安静地听,体会李白对好友依依不舍的情感。

入诗境,悟诗情。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感受诗人的情感。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李白对与朋友的这次离别,并没有过多的忧伤,因为他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会很快乐。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送别场景。学生踊跃发言,描绘得十分生动,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学生通过读,可以培养自己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词汇。

二、第二首诗——培养能力

利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学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我设疑:“诗人笔下的送别环境如此之美,一定有特殊的送别缘由,那么诗人为何去送元二?”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所以,我鼓励学生多发问,让学生乐问、善问。

我启发学生:“朋友奉命出使,王维设宴送别。可是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启程时两人如何依依不舍、启程后相互凝望等这些内容作者都没写,而只写了简单的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该怎么理解呢?诗人对朋友是什么情感?”这样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从而激活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最后,我通过配乐朗读古诗,让学生体悟诗歌的韵味。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诵读诗文,身临其境般感受了诗中的场景,很容易就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三、学习语文——轻轻松松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了两首古诗后,我引导学生再读更多的课外的送别诗,如《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等,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朗读展示,并给大家讲解它的优点,学生很快就收集了很多经典诗句。

经过自由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但读诗读得有滋有味,而且能很快背诵下来,互相指导。就这样,整节课我只教了一首古诗,让学生学到方法;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之后,又学习了多首相关古诗。我教得简单,学生学得轻松,体现了主题教学的高效和广博。回想以前我带领学生学习古诗,字词句强拉硬拽,重难点深度剖析,满堂灌照本宣科,真累!三分钟即可读完的古诗要讲上两节课,学生怎能学得不厌?师生哪还有时间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提倡的单元主题教学是精读与略读的有机融合,既品词析句,又海量阅读,真正落实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送别诗专题讲解 篇9

一、导入: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诗歌是诗人感情宣泄的主要形式。而情感不外于亲情、友情、爱情,当遭遇这些感情分离时,诗人们一般会借助于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生活或是自己的理想追求,诗人们多要经历离亲别友,而且联系的方式以书信为主。又因为古代交通闭塞,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常常是一别动辄多年,很多年不得见面(“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再会难期,甚至永无见期,像贺知章十多岁离家,八十岁才能回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况决不止他一人。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二、文题(送、赠、别等)例: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友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赠××:《赠汪伦》(李白);别××:《别董大》(高适)

三、表现要点:

(一)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它们常常表现:

1、离别之愁(离愁别绪、离情别恨),多迷恋、伤感。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相逢之喜。如唐·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3、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多赞美、留恋。(或依依不舍、或别后切切思念、或安慰激励勉励)。赞美友人深厚情谊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依依不舍、别后切切思念的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心情:孤独、寂寞、怅惘、惆怅、失落、担忧„„

(二)也有豁达、豪放的(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也有另有借题发挥的,主要不是表现离情而是表达自己志向或抒发内心的愤懑的。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表达自己志向又抒发内心的愤懑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特征(意象):

(一)地点类

1、长亭、短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与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

长亭、南浦意象的运用与我国古代南北地理气候、交通工具等因素之间紧密联系。一般地说,北方多高原山脉,气候干燥,交通以车马为主。在车马所行的古道边,早在秦汉时就已设置亭台,供行旅休息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长亭,五里置短亭,所以古代送别诗歌中经常出现“长亭”、“短亭”的意象。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而南方雨水多,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多用舟船,所以南方送别诗中,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要少一些,而“浦”或“南浦”等意象却是常见。

送别诗 譬如屈原的《楚辞》《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最早见此意象。后来,江淹《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将离愁别绪与“南浦”联系起来,从此以后,“南浦”便经常见于送别诗中,成为一个蕴涵离别愁绪的特定意象。有时也写作“别浦”,或与“北梁”对举(谢朓tiǎo《鼓吹曲·送远曲》“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均写离别。甚至后来,成为曲调词牌名,其内容也多写离别。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劳劳亭、谢(公)亭:送别之地。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渭城、阳关、古道、北梁:送别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阳关”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李叔同《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江淹:“视乔木兮,诀北梁兮永辞。”

4、灞陵、灞桥、柳岸:送别地。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5、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西楼:闺怨之情。李清照词《一剪梅》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此处西楼确指诗题中的谢亭。)

望江楼:西楼如若临水,就成为典型的“望江楼”,盖水常东流,更易生发悠悠离绪。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二)歌:《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阳关》)、劳歌——送别时唱的歌曲。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三)植物类:

1、杨柳:暗寓离别、留恋、伤感。

作为诗中的意象,“杨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诗写战后幸存的征人,归途中抚今追昔的感慨。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至唐代,折柳送客之风盛行。因此,送别诗词中“杨柳”意象逐渐增多。这是由于“柳”和“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送别诗 往往折柳相送,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惜别、“依依不舍”之情。而行旅之人见到柳就会引起起缕缕离愁,生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思乡之情。因此说,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2、浮萍、飞蓬:孤寂的游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

3、草、芳草、青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暗喻离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4、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5、丁香:花蕾结而不绽,诗词中多以喻愁思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qiáo《感恩多》)“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四)动物类:

1、杜鹃/鹧鸪/秋蝉

2、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猿猴

(五)乐器类(吹)笛、(吹)箫、(吹)笙/画角(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六)景观类

1、残阳/残月/明月/秋月

2、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3、(细)雨/朝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水/江水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季节天气时间类:

1、阴天/破晓/晨/晓风/黄昏/夕阳/夜/

2、早春/春风/暮春/残红,秋季/西风/落叶,败荷。

(八)人造物象类

1、酒/美酒/浊酒:离别、愁绪。美酒与文人很早以来就联系在一起。友人分离,常以酒饯别,所以,酒也是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2、船/(兰)舟/帆

3、(青)灯/烛/蜡/炬

五、写作手法: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抵不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开头多描写久别的境况,有的还捎带点明时间。有的则全然融情入景,只字不提离别的感受),怀友时则较多的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凭空描述,但情韵悠长。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一)、抒情方式上:

1、借景抒情

为间接抒情中最常见的一种。(具体解释见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①候馆:接待宾客的驿馆、旅舍。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②草薰风暖:从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两句而来。草熏:草香。薰,香气。征辔:征人手中的缰索。辔:马缰,即以代表马。③迢迢:绵长貌。④盈盈粉泪:泪水满眼的样子;盈盈喻指美人,古诗:“盈盈楼上女”。⑤平芜:俯视远方,野草平碧。芜:丛生的草。⑥行人:此指心上人。

B、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是用来说明一首诗词“整体创意”方面的常用术语。它和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均属于“间接抒情”的方式。

此语多用于“写景”诗中,指的是通过具体可感的“景象描写”(多是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来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情绪。“景象”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这些物象的性质与作者的情感相近或相反。即:

A、景情一致,情景交融。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B、景情相反,以乐景写(衬)哀情。“以乐景写哀,其境更哀。” 王国维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如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②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三四句为正衬:以风雨凄清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④⑤⑥

李白的送别诗 篇10

1.《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4.李白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5.李白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8.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论古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 篇11

“世间万般愁苦事,无过死别与生离”,“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而形于言”(《毛诗序》)。正如南朝钟嵘所言:“若乃……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妇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归……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品序》)故而,别离一直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词,并以其缠绵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古往今来无数的读者。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千百年来,这种绵绵的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弦,震撼了多少读者的心灵。我们还是从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送别诗词来作一番考量,以窥其一斑。

古代送别诗从内容来看,主要以抒写离别之情为主,而这其中又主要包括与亲人离别和与朋友离别两种不同的情形。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送别诗主要是后一种。如李白的《赠汪伦》、《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山中送别》、《渭城曲》,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等等都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难舍之情和对朋友的无尽思念。

也有作者在与友人分别之时,除表达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之外,还寄寓了对友人的劝勉、安慰和鼓励,体现了古人“君子赠之以言”的传统。如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就含有对友人的安慰和鼓励。话语质朴而豪爽,出自肺腑,显得自然亲切,于慰藉之中又倾注信心和力量。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倾诉了与友人的殷殷情意之后,接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以对友情的独特理解,既劝勉友人又以此自勉,激荡着一股豪迈之气,遂成千古名句。

除抒写离别之情外,古人有时还借送别诗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自己的心志。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的际遇中写就的,不乏见情见性的佳作,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慷慨激昂,豪迈不羁的功名期许、报国之志跃然纸上。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都是言志之作。

当然,有不少的诗歌,所表现的不是某种单一的情感内容,而是几种情感的综合抒发。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缠绵凄切,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境悲凉,催人泪下,风格属于伤感的一类。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上述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风格属于豪迈的一类。还有的运用优美的文字,创设优美的意境,营造轻松的氛围,给人以悠远无尽之遐想,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风格上属于萧散飘逸的一类。

送别诗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诗中直抒肺腑,用语言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或不舍,或感激,或劝慰,或鼓励,或思念,旨意显豁,语言明白。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虽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朋友间的深厚感情,但诗旨是明白的,语言是浅显的。他的那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亦是直抒友情之作。另如高适《别董大》、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等诗,都是直接抒情之作。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诗中不使用表明自己感情的词语,不明白说出自己的思念或不忍等意思,而是通过比喻、写景或是以其他意象来进行暗示,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在送别诗中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且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含蓄委婉、蕴味悠长、耐人咀嚼的特征。

诗人们采用这种手法来抒发感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也与中国古代所崇尚的一种艺术精神有关。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论道: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鉴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方式里。

所以,我国古代的诗论里有很多论述含蓄艺术的内容。例如,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就推崇隐秀,“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文心雕龙》)。白居易也主张“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言下之意是不贵直言其意,要含蓄地表达。梅圣俞云:“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情如在目前。”(欧阳修《六一诗话》)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评《国风》“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瞻望弗及,伫立以泣”两句诗道:“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此其所以可贵也。”其又评杜牧之诗句“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是“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略无余蕴”。即此可见,我国古代诗歌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是不贵直露,而崇尚含蓄的。诗人在作品中总是力求用暗示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领悟,而不是直接道出自己的感情。

在这种间接抒情的送别诗中,作者表达情感的艺术方法主要有借景言情、托物寓意、比喻烘托、虚拟想象等。但是这几种手法并不是在每一篇中都单独使用、截然分开的,常常是在一首诗中兼而用之。例如既有景物描写,又创造物象,同时兼用比喻、衬托的手法等。下面分而论之。

一、借景抒情。送别诗主要是抒发离别之情,而古人送别的地点又多在村外路头、渡口桥边、长亭古道或旅馆驿站。这些地方境界开阔,作者触目所见,眼中惟有落日余晖、流水白帆、江风引雨、风萧马鸣、云横秦岭、雪满天山,这些景象很容易使人感受到一种空旷孤寂的氛围,产生萧瑟凄凉之感。作者触物伤怀,这些物象便感染上作者浓浓的离情别绪,成为“人化的自然”,具有了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形态。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荆吴相接,春江渺茫,境界廓大而苍凉,包孕着作者无边的离情别绪;后两句在联想中开发意境,在虚拟的境界中深化感情,顿使全诗情景浑成一体。

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营造出离别时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也有的送别诗以描写明丽优美的景物寄寓情感。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写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奇壮阔的景象,但在写景中我们又仿佛看到,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站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眼前惟有滔滔不尽的长江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滚滚不尽的江水,不正象征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也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亦是此类。

此种以景言情,融情入景的手法,使客观的景物具有了人的主观感情,情景交融,密合无间。清代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又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又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古人绝唱句多景语,而情寓其中矣。以写景之心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方是达情之妙文。”并感慨后人读诗对这些语句没有认真用心体察:“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鹘突看过,作等闲语耳。”现在我们读这些诗的时候,也不应等闲放过,要对这些诗句用心体会,深入理解诗人蕴藏在景中的一片深情。

二、创造意象。在送别诗中,作者常常通过创造一些富有寓意的意象来暗示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送别诗中,作者常用的意象主要有:杨柳、落日、余晖、浮云、月、凉风、长亭、南浦、酒、秋、流水、白帆、斑马、渡口、灞桥、钟声、飞絮、浮萍等等。这些意象在诗中都具有一定的象征喻意,此点前人多有论述。例如杨柳的意象,殷宽在《唐别离诗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一文中,就从其历史发展与寓意、手法方面,对之作了详尽的阐述:

柳、杨柳,或折杨柳,在古人借以生发离情别绪的意象中,处于首要位置。我不知道《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不是最早用“杨柳”象征脉脉离情的诗句,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汉代,折柳送别已成为一种习俗。到了唐代,诗人雍和写了一首名为《折柳桥》的诗:“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不仅桥由情尽桥改为折柳桥,而且更使折柳成了京都市人送别亲友的所在。在这里送客的文人极尽想象比拟之能事,以柳寓留,以青托情,以缕谐旅,以丝代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

另有一位作者则论述了它产生的原因: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风云有我《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

此外,以流水寓意感情的深远悠长,连绵不绝;以日暮、斜阳来营造一种苍茫忧伤的氛围;以月亮来象征思乡和渴望团圆;以长亭、南浦、灞桥来暗示伤离惜别;以酒来寄寓祝愿与长久;用秋代表萧飒寂寥;以浮云、飞絮、浮萍来寄寓飘泊无依;以孤雁、离群之兽来象征孤独凄凉;以白帆、兰舟、斑马来象征别离等,都是诗人惯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运用,已经赋予了它们约定俗成的喻意,承载着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内涵。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要一接触到这些意象,心里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其象征和暗示的意蕴,在内心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与作者发生感情的共鸣。

此类例句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王维《山中送别》)等等,句中都有意象的运用。还在整首诗中还可以连用多个意象,形成意象的叠加,起到突出主旨、强调情感的作用。例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些都连用了多个意象,加重了作品的情感氛围。

三、虚实相生。与亲友的分别虽在当下,但是诗人可以想象别后的情景,以虚拟的笔法去写对亲人朋友将来处境的担忧和关切,构成眼前情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这就是虚写。但是,虚写所表达出来的却是真实的情感,而且可以说,正是由于实际的关切,才有了这种空灵的笔法。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后两句即是推想,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泊船潇湘,深夜不寐,耳听清猿悲啼,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恬的景象,加倍地表现了作者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等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抒情手法之外,诗人们还常常采用比喻、移情、映衬等手法来抒发感情。例如“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用悠悠不尽的江来水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用无处不在的春色来比喻友情的深厚浓烈。

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淌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这实际上是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这两例中,诗人是运用了移情的方法,不直接写人的离情,而是把这种感情移植到眼前的景物上,予以间接地表现,使之更富有艺术魅力。

上一篇:秘书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四级)模拟试题及答案下一篇:煤矿职业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