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有水喝
自从三个和尚没水喝了之后,他们整天就闷闷不乐的,心里还想着吵架的事。终于,小和尚忍不住喊道:“渴死啦!渴死啦!谁有水啊?”瘦和尚瞪了一眼他,气呼呼地说:“还不是你,总要抢水喝,哼!”“大家都安静一下吧!”胖和尚开口了,“我们赶紧想想办法,弄点水吧!”小和尚和瘦和尚点了点头,双手赞同。
小和尚先发言:“要不咱们在庙外的院子里挖一口井,把山下小河里的水用空心竹接上,这样就有水了。”“好吧,同意的举手!”胖和尚没有举手,他说:“那样太麻烦,还是让‘天竺’饮水公司送四桶水来,我的办法怎么样?”“不行,不行!就你好吃懒做,一桶水就三十文哪!我们现在穷得叮当响,哪儿还有那么多钱!”“小和尚说得有道理!你的办法行不通!”瘦和尚也一口否定。“那好吧,明天我们就去挖井!”
第二天清晨,天蒙蒙亮,小和尚就把瘦和尚和胖和尚给叫醒了。只见他清了清嗓子,像领导一样命令道:“胖和尚去挖井,瘦和尚去砍竹子,我么,你们说我干什么呢?”另外两个和尚异口同声地说:“庙里的院子那么大,快去找块潮湿地地方吧!”
于是,他们三人开始各办各去了。小和尚在院子里转了半天,还没有找着。忽然,一块亮晶晶的地方引起了他的注意。小和尚悄悄地走过去一看,吓了一大跳,原来是蛇啊!他好不容易发现的“潮湿”地方,又“变成”蛇了。终于,小和尚在一堆落叶下找到了潮湿的地方。
胖和尚开始挖井。他拿着铁锹,用力地挖着,由于不经常运动,没过多久就腿脚发软,两眼冒金星了。这可急坏了小和尚,他大喝一声:“你,快给我起来,干——活!”胖和尚打了个大哈欠,很不情愿地爬起来,继续干。
再看看瘦和尚,满山满林地跑来跑去,就是只有两根竹子。他想了想,用捞空的树干一起连接起来,果然,效果不错。
“啊!”和尚们欢呼起来,“我们有水喝了!太好了!”
《集体行动的逻辑》出版之前,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譬如,住在同一座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通道的照明灯;同一社区的人会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持有同一公司股票的人会齐心协力扶持该股票的价格;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斗争;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援本国货币的坚挺;全世界无产者会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奥尔森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产生极其有害的结果。
集体行动的搭便车行为
“看不见的手”为什么会失灵?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理想为什么常常无法实现?原来,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例如,由于罢工的胜利,工人获得加薪,这对所有工人都有好处。但那些参加罢工的工人却承担了所有风险和成本。这种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结构导致搭便车的行为。”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就是搭便车者的祖师爷。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进了宫廷乐队。虽然他实际上没有参加乐队合奏这个”集体行动”,但他表演时毫不费力的装模作样仍然使他得以分享国王奖赏这个”集体行动”的成果。
奥尔森因此得出一个极具争议的结论: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作贡献。集体行动的实现其实非常不容易。当集体人数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但随著集体人数增加,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困难。因为在人数众多的大集体内,要通过协商解决如何分担集体行动的成本十分不易;而且人数越多,人均收益就相应减少,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烈,搭便车行为也越难以发现。
奥尔森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多人囚犯两难博弈”,成为非合作博弈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它描述的却是人们十分熟悉的现象,“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两个和尚抬水喝”是集体行动成功的例子,而“三个和尚没水喝”则体现了集体行动的失败。从“二“到”三“由成功至失败的变化,关键在于集体人数增多。
集体行动出现的条件
奥尔森还发现,集体行动在两种特定条件下比较容易产生,一是集体成员的“不对称”,二是“选择性激励”的存在。所谓”不对称“即集体成员收益的不对称。个别成员从集体行动中得到的利益比其他成员来得越大,他为集体行动作贡献的积极性也就越大。假如三个和尚中有一个是喝水特别多的“水鬼”,而其他两个是很少喝水的“耐干旱品种”,那么“水鬼”和尚挑水给大家喝的可能性就很大。”不对称“在国际间的集体行动中经常出现,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积极出钱设立“亚洲货币基金”。同样,美国认为北约能给美国安全带来很大利益,因此愿意负担高达70%的北约经费。
“选择性激励”的存在是实现集体行动的另一个条件。选择性激励可以分为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两种。正向激励通过搭卖私人物品的方法,刺激集体成员为负担集体行动的成本作贡献。许多慈善机构的筹款活动都提供正向激励,例如,购买慈善演出的门票可以观看别人看不到的演出,慈善捐款可以获得嬴取奖品的抽奖机会等,都是搭卖私人物品的行为。三个和尚中的那个小和尚也许就不介意天天下山挑水,藉此机会偷偷瞧一瞧在河对岸洗衣服的那位貌美村姑。与此类似,美国劳联产联领袖组织工会运动得到的利益,主要在于他们个人所获得的政治权力和行政资源,与劳资谈判获得的直接利益反而关系不大。反向激励是惩罚搭便车的措施,最常见的是禁止搭便车者享受集体行动的成果。许多国家的工会都将劳资谈判的范围限制在工会会员范围内,使非会员无法享受工会争取到的加薪和优惠待遇。
利他主义者是凤毛麟角
奥尔森对集体行动的研究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重视。人们将奥尔森的理论应用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更多的学者进一步探讨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建立更精细的行为模型。在过去20年里,实验经济学家对参与集体行动的行为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九十年代起,描述集体行动的新一代模型开始出现。在这些模型中,理性自利的个人不再是唯一的假设。运用从实验中得到的资料,这些模型假定不同的种类的人参与集体行动。
人的决策行为究竟能分成多少不同种类?经济学家发现,不同文化的社会中都存在一些利他主义者,但这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为数少于1%。模型类比结果显示,一个群体或社会中如果有3%的利他主义者,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行为规范就会出现可喜变化。
实验经济学家设计了诸如“哀的美敦讲价实验”和“信任游戏”等决策实验,对人的行为进行窥探。许多这一类的研究都发现,40%到67%的人属于“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一类。这类人被称为“规范使用者”。另外大约有20%到30%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这类人就是奥尔森模型假设的那种人。无论别人如何善待他们,这些人都不会有所回报。这类人被称为“理性利己主义者”。运用同样的比例,三个和尚中应有两个是“规范使用者”,一个是“理性利己主义者”。
“规范使用者”又可以细分成两种,即“条件合作者”和“志愿惩罚者”。“条件合作者”是老好人,他们愿意发起协助行动,并且只要群体中有一定比例的人以互惠行为作反应就坚持合作。但”条件合作者”对搭便车行为的容忍度却不尽相同。他们对集体行动的贡献与搭便车人数成反比,搭便车的人越多,“条件合作者”对集体行动的贡献就越少。一旦搭便车的人数超过他们的容忍度,这些人也将采取不合作行为。因此,“理性利己主义者”会驱使“条件合作者”作出自私自利的行为选择。
“志愿惩罚者”是疾恶如仇的侠客,“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行为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惩罚搭便车者。惩罚可以是口头批评,也可以是给搭便车者造成物质损失。即使惩罚行为对“志愿惩罚者”本身的个人利益造成明显的损失,他们也在所不惜。
研究发现,“志愿惩罚者”的存在对于集体行动的结果有很大影响。他们约束搭便车行为,起著维护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他们的惩罚使“理性利己主义者”不得不计算受惩罚的成本,修改自己的行为。如果没有“志愿惩罚者”,搭便车者不受约束,“条件合作者”就会逐渐减少甚至停止为集体行动作贡献,生产不出集体有益的公共物品来。
理论涵盖范围扩大
以上发现丰富了人们对于集体行动产生过程的理解,加深了对决策行为的认识,同时也扩大了奥尔森理论的涵盖范围。首先,新发现虽然修改了奥尔森模型的假设,但修改的程度有限。奥尔森模型中只有“理性利己主义者”,但实验结果发现“理性利己主义者”和“条件合作者”两类人加在一起占大多数。其实,“条件合作者”也是一种搭便车者。维护社会行为的规范实际上是一种公共物品,因为遵循社会行为准则能减少不确定性,增强互信,对大家都有利。但“生产”这种公共物品需要支付成本,而“条件合作者”不愿意像“志愿惩罚者”那样承担集体行动的成本,在与“理性利己主义者”的斗争中选择袖手旁观的搭便车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说,实验研究的发现与奥尔森的基本假设相差不远。再者,“志愿惩罚者”的作用与奥尔森的“反向选择性激励”异曲同工,都是运用惩罚性工具来保证集体行动的产生。奥尔森发现反向激励的作用,实验研究则说明反向激励其实是人类行为中的一种。
三个和尚究竟有没有水喝呢?奥尔森会这样回答:一般来说,三个和尚没水喝。但如果这三个和尚“不对称”,或是存在“选择性激励”,那么三个和尚就很可能有水喝。实验经济学家的答案是:三个和尚有没有水喝取决于那两个“规范使用者”中有没有“志愿惩罚者”。如果两个“规范使用者”属于老好人类型的“条件合作者”,那么三个和尚最终还是没有水喝,因为那个“理性利己主义”和尚会破坏合作环境,驱使“条件合作者”选择搭便车行为。如果有一个和尚是“志愿惩罚者”,情况就完全不同。这位侠义和尚会不惜时间和代价盯住想搭便车的“理性利己主义”和尚,不让他喝一滴水,逼使他参加取水行动。结果自然是:三个和尚有水喝。
【三个和尚有水喝】推荐阅读:
三个和尚有水喝900字作文11-04
论文三个转变06-12
灯谜三个星期07-15
三个和尚后续07-18
三个转变10-25
我与“三个转变”11-10
三个名人的故事06-19
家有三个桶06-19
三个小伙计09-28
《三个儿子》读书笔记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