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精选8篇)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 篇1

朱艳波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情感交流,课堂应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形成互动的对话交往氛围。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何为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包含的内容以及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实施策略

一、什么是对话教学

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很难看到真正的对话,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就像“配角”,整个课堂教学演变成教师个人和少数几个学生的“舞台”,在课堂上教师缺乏民主意识,极大制约了课堂对话交流的开展,使语文阅读教学远离了对话,使师生失去了情感交流的机会与平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要打造新课堂,应把“对话”真正引进课堂,那么所谓的对话教学指的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话”的内容和要求是:“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1]特级教师周一贯认为,“所谓的对话教学话语系统,是指一种强调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宽松的交流互动来达到学生自主合作和自由发展的话语体系。它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对话”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动的对话,通过不同视界的碰撞,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上的建构,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实现情感体验。

二、对话教学的内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等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它包括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曾有人认为把编写教材视为对课程资源的第一次开发,而教师与教材的对话也就成为对课程资源的第二次开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如何用教材教,是机械的传承还是个性化改造、处理、整合文本。教师在课堂要拿什么和学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要和文本很好的“对话”,拿出个性化的文本和学生交流,这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这样才能为学生搭建补充、拓展教材的平台。

2、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学生针对教师所创设的情景,拿对教师个性化文本的解读和回答与教师、学生交往。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激活,在互动、平等的平台上是否产生新的突变。如:我在《番茄太阳》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前文的讲解了两个“番茄太阳”所代表的意义的基础上,出示重点句“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联系生活中看到过的残疾人的事例,写下自己的感受,在与同学交流,从他们的交流中,能体会到学生的真情实感,为理解后面的第三个“番茄太阳”做下铺垫。

(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3]

1、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还指双方的互相吸引、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是他们头脑中建构的一种意象,教师无法直接看到、摸到,但教师可以倾听、观察、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师生对话,对学生既有的文本进行修正、补充、从而在对话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

2、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文本的认识、感受和体验。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较为接近,个体经验积累也相差无几,他们之间的对话容易互相感染,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要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亲和力,培养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师生、生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交流尤为重要,一种对话的欲望,一个和谐的氛围,再加上教师全面的预设,积极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树立自信心。

如果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学生很难完成知识体系方面的自我建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与文本独立的对话,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这样的对话,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出现的困难,这样便于解决根本问题。此外,学生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阅读的自信心。

(二)教师使用文本时要用中求“活”

用中求“活”,是要求教师在使用文本中注意灵活运用。

1、要把教材看成“活”的对象,一个谈话交流的对象。文本内容是现实生活和作者思想感情碰撞的结晶,文本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文本的源头活水,它是动态的,因而,教材不是凝固的,是可以开发生成的,再次

[4]开发后的教材就成了个性的文本,这就为与学生的对话提供保证。

2、要把学生看成“活”的教育对象。应该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事进行“对话”,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三)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

1、学会倾听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实践对话,更需要我们学会倾听。我们一味要求学生注意听,而很少强调教师的倾听。教师的倾听在课堂上能创造民主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曾说:“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在师生的对话中,教师应该在做好引导者的同时还要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1)放下架子,平等对话。教师要做一个倾听者,就应该走进学生,与学生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应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面前,走进他们的讨论中,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意见。教师要从自身更新观念,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的对话。

(2)巧妙思考,深入对话

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的构图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传递,具有重新构建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当很多的观念都出现时,教师可以通过倾听从不同方面给学生启发,这样对文本知识就有了新的认识。

2、维护学生的话语权,重视集体交流。[4]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在相互交往中长见识。”还有人这样认为: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了仍然是两个苹果,但是你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感受语文世界的精彩和美妙。集体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通过交流,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建构新的知识。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课堂上的对话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平等、民主的环境。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通过对话教学,引导学生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周一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上海,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 [3]王荣生《语文课标》的“对话理论”,上海,语文学习,2002年 [4]《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及实施策略

隆阳区西邑乡吴山小学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 篇2

一、对话策略的含义及实际意义概述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之间通过对话为主的方式完成教学,但并不是指师生间简单的课上问答,也不是脱离教学之外、毫无意义的对话,而是师生之间在某一蕴含教育性话题上,进行交流从而实现精神的交流和知识的分享。其本质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和教师教育职能的表现,在对话中,教师应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求消除思想差异,而是通过多差异的探讨,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语文作为教授母语的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更强。例如,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我有一个梦想》作为一篇演讲稿,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课文所表达的对种族平等的向往,则是人文性的表现。对话教学的基础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独特的见解,并与教师进行相应的对话交流,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尤为明显,故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二、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开放对话过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对话策略的基础是,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从而在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和教师思想层面的交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起到引领者的作用,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学识,扩宽学生的思想视野,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对话渠道,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锻炼自身,从而不断提高其语文思维能力,并不断丰富其思想维度。

(二)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间的距离

就语文教学课文而言,许多文章受写作时代、作者遭遇等因素影响,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与现在文章相比,存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在理解上会存有一定的困难,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致使师生间较难产生有效对话,或对话内容深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除向学生介绍作者、时代等背景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外,还应注意教学情境的应用。在适当的教学情境中,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拉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充分感悟文章所含情感、促进有效对话的发生。无数的相关实践证明,恰当的学习情境教学,是辅助学生感悟文章内容,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某课堂某教师讲解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拿来主义》一课。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并不少见,但因其独特的写作语言、写作背景及情感表达方式,一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急于让学生阅读课文,而是由书中注释《且介亭杂文集》入手,向学生提问该书名的由来。当学得知“且介”是由租界二字变化而来时,就对鲁迅的忧国情怀有了一定初步了解。随后教师让学生对鲁迅贴标签,学生依据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贴出“弃医从文”“忧国忧民”“思想家”等标签。当学生讨论愈发热烈、标签不断增多,自然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情境,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对照标签均可较好的理解文章内容,部分学生依据文章写出新的标签,并与教师、同学交换意见,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应用。

(三)促进对话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话教学不应仅局限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等对话同样重要。对高中生而言,其本身经多年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一样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语文教学分析,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相对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用于理解和阅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对多种对话进行引导,充分利用对话教学的优势,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对话教学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并与教师、同学、文本发生有效的对话交流,对于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对话策略优势,开放对话过程、缩短学生与文章距离,并积极推动其多元化发展,以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颖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4(7).

[2]何丽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课外语文(下),2015(10).

[3]王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考试周刊,2015(50).

[4]周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分析[J].黑河教育,2015(12).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 篇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进对话教学理论将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户,“对话式”教学虽然不是解决阅读教学的仙丹妙药,但它至少为阅读教学打开了冰山一角。对话教学不是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首要目的,而是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已不再是被灌输的客体,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为主体与文本、与教师与作者展开了平等的对话,直接参与了文本意义的建构。对话式阅读教学注重教师、学生、文本、作者间的双向沟通、交流、互动。它克服了以往的独白式、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它是一条通往自由、平等、民主的教学之路。毫不夸张地说,对话式教学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更是一种面向生活和生命开放的教学。阅读教学的起点,在于对文本的解读,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完成对文本的品评与鉴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鸳鸯绣取凭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我们可以顺着这条路径进入文本,筑牢阅读教学的基础,生成学生自己的阅读殿堂。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散文类对话教学策略

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设计教学对话需要从散文的基本特征入手,运用散文的美学观点去解读文本。

(一)整体感知散文的“形”

散文取材广泛,山川风光、花草虫鱼、历史文化都可以作为题材。作者行文时又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故散文的内容十分丰富,令读者目不暇接。但是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繁杂,它都是散文的“形”,阅读散文,不妨从此入手,先睹散文之“形”。例如:老舍名篇《想北平》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是北平的普通景物,第二幅是北平的物产,第三幅图是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认知散文的“形”是解读散文的开始。

(二)体悟作者创造的“意境”

散文又名美文,因为作者要运用艺术的构思,创造美的“意境”,带给读者美的愉悦。所以,每个作者都会运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审视世间万物,进而创造出独特的“意境”。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中说:“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接着又写了城市居民与农家的乐趣。这是怎样的一幅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享受温馨的画卷啊!我们只有读懂了老舍创造的画图,我们才有可能读懂老舍。

接着是寻觅散文之“神”。一篇散文无论“形”如何散,它都要有一个统领全文的“神”。就像风筝飞得再高,它也是在线的牵引下一样。解读散文作品,就需要在繁杂的表象中寻觅其散文之“神”。老舍的《想北平》三幅画面:北平的普通景物、北平的物产、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即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爱恋。寻觅散文之“神”,是读懂散文的关键。

(三)咀嚼语言,品味艺术的魅力

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无穷的韵味,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虽然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但是读者只要认真地去品味、去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出其中的妙处。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说类对话教学策略

阅读小说,尤其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我们不能再热衷于小说三要素的分析,也不能热衷于小说写作方法的分析。我们更应该通过文字表象去倾听作者的心声。不重小说主题的分析,而重人物的分析;不重情节的分析,而重细节的分析。小说里面写人物有很重要的两个元素,一个是他讲的话,一个是他的行为。读小说一定要把握这两点要素。情节分析对学生来说不难,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要认识人物首先就要从小说的情节入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所谓细节,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具有特殊的作用,捕捉文本细节,往往能够寻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之美,狠抓细节的分析。发掘言语形式背后的深层内涵,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让师生的观点出现正面的碰撞,以激出思想的火花,将阅读理解引向深入。

例如:笔者在执教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在对话教学设计中,抓住两位年轻画家和老画家贝尔曼的居住地这一细节、老贝尔曼风雨飘摇中艰难画完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这一细节描写,去品味、去咀嚼、去回味。这些细节描写从不同侧面传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只有准确把握这些信息,读者才能读懂文本、读懂艺术形象。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古诗文类对话教学策略

在古诗文教学中首先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文”、“言”并重。不仅注重“写什么”,更注重“怎么写”,面对古诗文教学中“怎么写”这个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可充分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其次,重视类比联想在古诗文鉴赏中的作用。在学习理解文本写作特点时,要摈弃重“言”轻“文”的功利倾向,联系文本内容、作者生平,去体会作品蕴涵的哲理。把作者的生平及时代与文本的观点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很有帮助。这种“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正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王尚文先生一再强调,一定要“紧紧抓住语言这根缰绳”。文言并举、文言统一才是文言文教学的唯一正途,也是文言文教学走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异常重要,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不要让诵读缺席,学生不读文,何以知文?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诵读就是直接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与经典和巨人直接对话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感的重要途径。简言之,诵读也是对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可以将枯燥无味的文字转化为错落有致、高低谐和的音韵美,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水灵鲜活、生动感人的画面美。诵读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就是体味语言艺术的过程!教学文言文,怎么强调诵读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例如:笔者在执教杜甫《登高》这一首古诗时,设计对话教学时抓住两点。一是分析景情之技:1、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2、重视类比联想在古典诗词鉴赏中的作用;3、扣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二是运用诵读之法。

在这节课上向学生介绍古诗的鉴赏方法与规律,那就是六个字——词义——句意——文意。在文字、文章、文化方面着力发掘,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解读文本的能力得以提升。通过学习一篇古诗文,把握一类文章的规律与鉴赏方法,并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这首诗。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另一类对话教学策略

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这就意味着对话教学可能以对话方式的教学呈现,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对话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属于对话教学。在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对话关系。但对话的形式不是单一的口头相互交流,“对话”可以是“说”,也可以是“写”。 实际上,岂止“写”是对话的另一种形式,倾听、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何尝又不是对话的另一种形式呢。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篇4

崇礼小学:崔俊峰

新课程人文化的趋势告诉我们,现代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现代教学十分重视“对话”,课堂上应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动的对话交往。《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指出,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应该作为一种生命关怀的方式存在,而不是单单是一种模式的演练。对话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灵的尊重,精神的唤醒,表达的理解,成长的引导。

因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使教师以一种民主、平等的眼光去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赏识教育,努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富有个性、富于创造性地学习。

一、对话,心灵的尊重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可见,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教育成功的一件法宝。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时,当课文即将结束,他安排了一个练习。根据课文中一句话“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老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一下这句话。学生们回答的很精彩,有一个小女孩这样回答“家作为一个整体,有爸爸妈妈和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可是爸爸妈妈离婚了,谁都不愿意要我,我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位置,我很难过„„”老师轻轻地走过去,把孩子搂在自己的怀里,说:“孩子,别难过,你要用自己的善良去包容人生所遭遇的困难与挫折,你可以成为最闪亮的珍珠。”一个搂在怀里的动作,一句自然贴切的语言,让一种情,一种抚慰在心灵的尊重中,化解成对孩子未来鼓舞的无限力量。

二、对话,智慧的唤醒

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是师生互相理解的过程,也是师生自我理解的过程。这个对话,旨在学生个体之间、师生之间的视野融合。这个对话的有效性前提,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落实。否则,这个对话就会显现为教师话语对学生话语的控制,学生话语仅仅是对教师话语的简单追随与机械认同,这样的对话是披着对话外衣的灌输,是伪对话。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间教学对话,是一种显性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既要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呈现给对方,努力对对方产生影响,得到认同,又要开放自己的视野,甄别、接纳对方的思考与认识,进而促成视野拓宽、延展。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学生质疑:“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居地险要,人走在桥面也站立不稳,摇摇晃晃,况且对岸还有两个团的敌人严密把守,但文章只写了红四团怎样冲过桥,而没有写到战士的伤亡,这有可能吗?如果加进一些战士伤亡的内容,不是更真实而且更加能突出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吗?”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没有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乱发问,而是进行了有效的对话——那文章该怎么样写才恰当呢?于是师生间进行讨论式的对话,师生一起找到了可以共同认可的解决途径。而好的对话是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教师不能轻易的放过去,要抓住这样的点,进行点拨。在教师的春风化雨,耳闻目染的对话中逐渐唤醒学生智慧的大门。

三、对话,生命的赏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很久以前就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开展“赏识教育”。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动力,很多时候来自师长于小伙伴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关爱、欣赏与激励。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夸”。课堂中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坚持以激励赏识为主。但是赏识不是廉价的夸奖,要有不断的变化。我教学《村居》时,有一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你从这样的句子展开想象,你仿佛能看到什么?有一个很少发言在教室里,或有或无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了,放学铃声一打,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郊外放风筝,那风筝飘呀飘呀!我和小伙伴追呀追呀”我没有说话,只是竖起了大拇指,点了好几下。这样的首肯,这样的肢体语言比自然语言更好。这样的对话开启了,学生内心积蓄已久的渴望。她从此不是教室角落里那个被人遗忘的女生。她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历程,自己人生第一次的蜕变。

四、对话,真情的流露

阅读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挚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新课标强调:“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在教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我让学生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年进行比较。可以自己对自己说,也可以对别人说,然后组织集体讨论交流。由于有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铺垫,学生的情绪收到文字的感染,热烈的进行交流,言辞之间是真情的流露。这样的场面让每一个,听者心动。那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对话的结果。学生不仅有了一次情感的体验,也进行了一次审美的体验。对话的过程是承载着情,只有情才能打动学生,只有真情才能打动每个听众。

浅谈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潜力2 篇5

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池州分校 查正杰 学号:067150311

【 摘要】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这一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利用对话型策略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关键。本文从调查访谈中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对话”,确实有挖掘潜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文本、本质。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概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然而,从实际教学现状看,不少一线教师的眼里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很少思考“对话”的隐喻意义,于是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出现了不少违背对话本质的现象。本文试着对于“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潜力”作些探讨。

1、对话的本质

对话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海德格尔哲学语境中的 对话是探究本真实现本真的过程。姚斯、伊塞尔接受美学语境中的对话则是理解文本创造意义的过程。作为语文阅读教学论中的对话到底应具备怎样的性格?笔者以为不在交谈言说之形,而在开放反思之质。对话不是“讨论交流”的时尚名词,本真的,高品质对话具有其本质属性:开放之态、理解之境、反思之核。

1、对话应当表现开放之态。这种开放首先表现为对话主体间彼此心灵的开敞,没有开敞就没有完整的言说,没有开敞就没有俯望聆听,而没有言说与聆听,对话也就不再有前进的动力。其二,话题开放,向学生基础、兴趣、人格成长开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释放学生的创造力。其三,对话过程的开放,为学生认识、境界、情意、思想不断上升开辟更多路径。

2、对话必须呈现理解之境。如果对话仅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而与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无缘,这实际是变异了的“独白”。真正的对话不是单纯意义的传递,而是对话者之间心灵开敞,相互唤醒与启迪的过程。对话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对话中被突破,改组与重建,形式了此境下的视界融合——理解产生了。这不是被动的服从,机械的复制,而是一个个生命体的自主生成与创造。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看到了对话带给生命体的唤起与激发,并由此表现的活力、热情。“师生关怀问辩、亲密无间、循循善诱、相互熏陶、教学相长,1 使师生浸润于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朗、博大的氛围之中。”这样的理解之境,难道不是美之境吗?

3、反思是对话的灵魂。在开放的对话中,对话者自我、文本、他人的有效互动必然依赖于反思。不仅文本,他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自我也成为反思的对象。可以想象,没有反思、对话必定流于空泛和肤浅,理解之境也必难成就。所以,只有对话成为反思性对话时,对话直抵人心,对话才真正具有了改善心灵的深刻意义。

2、紧扣文本把握话题

1、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展开对话的话题。

课堂上,要实现有效的对话,必须紧扣文本。由于受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互相作用的影响,不可能百分之百按照教师的教学设想运行,常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况、新概念,尤其当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对话过程肯定比预想的生动、活泼、丰富。正是由于对话的过程有着明显的动态生成特征,所以教者要时刻注意把握好对话的过程,使之始终紧扣文本,以免造成语文本体的缺失。一教师在《珍珠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以“为什么‘信赖’就创造出这种境界呢“为话题展开对话。在学生结合文本谈了各自的领悟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并提示可从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去举例。这里,话题的确立和拓展都是正确的,可是在学生举例谈例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时,教师即兴发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以“爱护鸟类”为主题开展了“实话实说”,学生纷纷列举人类伤害鸟类的例子,并发出保护鸟类的呼吁。一时间,课堂成了单纯环保教育的场所,学生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似乎也没得到训练,教师却在无意中渐渐远离了文本,使语文课堂成了德育教育课堂。“视界的融洽”、“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是对话成功的标志。这是一种开放之态。这是对话主体间共同参与、相互影响并相互造就的佳境。我们当然期望这样的对话成为课堂每一个生命的自然存在方式。但这样的理想与现实还有许多差距。走进课堂,我们总会发现有学生离群读居,一脸漠然;也常常听到教师“严就死,放就乱”的抱怨„„很明显,对话的合作性学习需要教师以新型课堂文化来引导、规范、通过组织建设、行为指导、奖惩激励、心理沟通培养学生课堂言说与倾听的习惯,构建成课堂“学习的共同体”。这是对话的前提和保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内,彼此心理相容,共享的机制让错误也是资源成为共识。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成为可能,对话于是才能呈现活泼的生命质态。

2、对话的深入与展开需要教师的引领。

课堂上,要使对话过程不偏离文本,教师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语文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才能迅速地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出现偏离文本的苗头并及时引导;有了这个意识,才能敏锐地捕捉师生对话过程中生成的紧扣文本的生成性课程资源,使得师生间的对话不但精彩,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一夜的工作》,文章给人一种很“平”的感觉,平白、平实。应当说学生在阅读理解上不存在什么困难,但如何让阅读走进心灵,在作者的平静叙述中体验周总理人格的伟大呢?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探索:先映示“十里长街送总理”感人画面,在低回的音乐声中,我和学生一起回忆这个难忘的情景,然后话锋一转:“周总理的离去为什么让如此多的人为之垂泪呢?总理以什么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心?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一夜的工作》能否给你些答案呢?”于是课堂围绕此话题有情有意地展开:读文、写思、交流、分享、对话催生了智慧,也话也生成了情感与价值。

需要指出,在对话的现场,作为对话首席,教师还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当学生话题偏向时,引一引;当学生思维不深时,挖一挖;当学生情绪不高时,鼓一鼓。当然这种引、挖、鼓需用方法,讲求艺术。比如有时我们可以装装糊涂,“就教”于学生,把学生推到前台“面临问题”;有时可以卖卖关子,话只讲一半或旁敲侧击,让学生受到暗示去“亲自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通过“亲自发现”,成为“知识的主宰者”时,学习才有了持久的兴趣源泉。

3、巧妙把握话题

课堂上,巧妙地把握话题是课堂对话的灵魂。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时间,为此我们要选择有价值、易开展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这些主题应是值得研究的,或是有创新因素的。对话话题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事先准备的,二是随机获取的。事先准备即教师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合理把握教材。从而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次为导向获取相关语言单位作为课堂上对话的主题,引导学生针对这一话题展开对话,逐步深入,直到解决教学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随机获取即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下,暴露的个性化思维主张,它往往不是教师预先能估计到的,但只要引导得当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达到教学高潮。这两种话题各有特点,把握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前者有很强的导向性,但教师要避免导得过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与参与。因此要注意淡化既定主题、适当分散,尽量贴近学生实际,从而产生共振。后者有很强的随机性,往往稍纵即逝,教师要有较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机智,及时捕捉信息,在第一时间,作出仅应并加以合理调控或发散、或集中、或导向,努力在不经意间达到教学“融合”。高品质对话重视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接触,仅对那种“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它内容或安排与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为保证这种接触的开放性,我们需要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毫无羁绊地进入文本,感受中思与思的碰撞,体验中情与情的交流。初读中本对话的扎实也就意味着师生对话的可能深入。当然,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状态存在差异,也就造成了学生第一次与文本对话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正是师生“你——我”间开展本质对话的丰富资源,并为本质对话的张开提供了无限可能。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参与课堂对话,同伴的思想与情意对自己不仅是补充,有时也是催发二次阅读的情感因子,思想引子。这时的阅读不光是读文本,也在读自己。“正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自我对话中,产生了一个‘新我’,‘我’不同于过去的我,也不同与他人,我成为我自己。不仅知道我成为我自己,而知道我为什么成为我自己。”

3、如何挖掘“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潜力 3·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就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和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让阅读教学就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将课文的学习以一次有趣的郊游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导入新课时,我说:“同学们,快来看,我们的小火车已经来到田野了,生字宝宝睡在草地上,谁已经和它们成为朋友了?”学习课文时,我说:“刚才我伞和生字宝宝玩了一会儿,现在我们去和可爱的小鸟交朋友,看看它们眼中的春雨是怎样的。”(多媒体展示不同的美丽的春景图)„„这样,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中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

2、抓语言文字,感悟品味,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阶段,对于抽象的东西不易接受,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乐读、美读、品味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身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能像蚕吐丝、蜂酿蜜那样在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学生才能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如《秋天的图画》一课,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观看了声情并茂的多媒体画面:如红红的苹果,黄澄澄的梨,金黄的稻子、火红的枫叶、南飞的大雁等。然后,我让学生开展自读,与同桌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的读,并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想象;在这样的丰收季节中,你有什么新发现?有的学生说“我看到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我看到了大雁排成行往南飞。”有的学生说 “我看到了松鼠和蚂蚁正在准备着过冬的食物。”也有的学生站起来自豪地说:“我看到北京香山公园的枫叶一片火红,人们正走在这条火红的大道上。”班组的气氛活跃极了,我趁机进一步引导:“这么个美丽在心的秋天,你想赞美它?”学生纷纷准备起来,有的学生用表演的方式,有的学生则画出了一幅幅富有生机的秋景图,还有的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这一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对内在的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共鸣的过程,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3、拓展迁移,实践运用,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在教学《颐和园》一方后,我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让学生说说去过的旅游景点;二是写写自己最喜欢的旅游景点。让学生把阅读、观察与表达有机地联系起来,体现了大语文观的 学习方法,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加强语言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我在学生表达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达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也就是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国才《阅读教学的传承与创新》﹝2006年第16期周报《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

2、陆青春《课堂“有效对话”的基点在文本》﹝2006年第18期周报《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

3、朱瑛《要构建大的“对话”话题》﹝2006年第16期周报《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6

一、善于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是中心,课堂氛围只有达到和谐活跃的氛围,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进来。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善于设置悬念,根据学生需求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语文阅读的主动性。所以,教师要依照不同的课文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师先用多媒体手段展现课文的大体内容:菲利普夫妇一家生活虽然拮据,但每个星期天都要穿戴整齐去海边栈桥上进行散步,望眼欲穿盼望着远方归来的船,父亲这时总要说出一句不变更的话:“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播放到这里,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思考: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父亲竟然如此渴望他的归来。带着这个悬念,学生很快融入课堂教学中,并迅速进入角色,积极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掌握对人物的理解,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性非常高。由此观之,良好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满怀激情,思维活动也会达到一个最优的状态,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有效的求知氛围,学生的学习欲望会被激发开来,为语文阅读教学打下一个成功的基础。

二、把握文章旋律,注重质疑问难

把握文章的主旋律,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可以对课文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把握文章旋律培养了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还能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如,在讲到《威尼斯商人》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旋律,谈出自身的阅读感知,读完课文以后,学生就会问:“夏洛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他是否像公爵说的那样是一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夏洛克为什么对安东尼奥如此仇恨,以至于不要高额的回报而非要安东尼奥的命不可?”“鲍西亚这个人物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依照这些疑难,小组开始热烈地谈论,进行质疑问难,对于学生不能很好解答的,教师再给予适当点拨,因此,学生提出问题以后,上课时间更多的是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时常保有疑问,才能有所思考,这样他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三、仔细精读课文,运用比较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品质。在阅读中把两篇风格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可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深刻地认识文章,也可以从两篇对比的文章中看到差别,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例如,在学到杰克・伦敦《热爱生命》这一课时,学生往往会把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与之联系起来。两者中的“生命”都是指人的生命,具体指的是人生、生活。《热爱生命》着重谈对人生的态度,倡导以积极进取、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生命与和平相爱》注重表现犹太民族的优秀精神,注重爱和平、爱生命的信念以及为和平而奋斗的勇气。前者主要以议论为主,直抒胸臆、朴素深刻。后者主要以抒情为主,议论为辅,写得细腻含蓄。从这个比较阅读中学生明白了珍惜生命的重要性以及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使自己的生命过得丰盈充实。由此观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比较阅读法,就会把课文的重难点讲得更加清楚和透彻,学生掌握的知识也会日益丰富,思维会越来越条理化,学生在以后的阅读练习中也会应对自如。

四、深入感悟理解,进行延伸拓展

初三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之后,要依照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合理地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对课文深入感悟和理解。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句,以达到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自由运用。例如,在讲到《一双手》这一课时,教师问学生:本文是一篇描写林业工人的文章,描写人物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各个方面来表现,但本文别开生面,作者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通过这双手表现出了对林业工人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感受?请讲述一下你通过双手为家庭以及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科学思考,积极进行探究,加深了对课文主体的理解。学生通过思维的延伸拓展进行独立思考,把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激发开来,学生所学的知识面更加全面和系统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遇到对话较多的记叙文以及小说等课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和朗读,这样不但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让他们品味到语言的优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初三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掌握良好的阅读教学策略,善于设置悬念,让学生把握文章旋律、仔细精读课文直到最后深入感悟理解,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什么”,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怎么读”。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认真实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阅读训练,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才能让他们学好语文、运用语文,为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做好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曹进国。浅析如何加强初中语文现代文的阅读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06)。

[2]李运群。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艺术[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06)。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 篇7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亮点, 也是倍受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对话教学, 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 更应该是一种教学理念, 这种理念摆脱了以往独白式阅读教学的死板和被动, 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知识、能力, 立足于育人立人和人的发展, 成为真正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作为一种独特而颇具影响的教育教学方式, 阅读教学有其独特的特征, 而在教学中, 教师也更应该根据这样的特征将阅读教学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使其很好的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服务。

一、对话式阅读教学应该具备的特征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式阅读教学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 指的就是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一种功能表现。它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选择上, 主要受主体本人需求、动机和兴趣等因素的推动和支配, 表现为能动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 受主体本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先行经验等因素的制约, 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是主题在功能上表现出的本质特征。

对话式阅读教学要建立在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基础之上, 教师与学生之间, 即教与学之间, 不能是单纯的主动和被动, 灌输和被灌输的关系, 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转换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这样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革, 而是从教育的根本上改革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与学生是训导的关系, 而在对话式教学中,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各种对话都是交流, 实在共同探讨, 共同研究未知的新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成了独立意义上的人。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与帮助, 使学生自身形成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获得体验, 最后形成真知的学习过程, 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 教师将话语权归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能在教学中畅所欲言, 谈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看法和意见,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说, 而且可以和教师一样对阅读教学的课程内容及形式有一定的决定权, 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文性的关怀, 这种关怀对教育本身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2、平等性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平等性, 也可以说成是民主性。既然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式”的教学, 那么对话的双方就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没有民主和平等, 对话就无从谈起, 就不能很好地开展, 民主和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 师生双方都是有着独立人格、丰富内心世界和独特表达方式的人, 所以就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地位平等、价值平等。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先知后知的关系, 完全没有人格上的尊卑贵贱之分。从前的教师总是盛气凌人、居高临下, 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逆反和厌烦, 对教师填鸭式的教学产生抵触心理, 大大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所以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 更加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畅所欲言, 师生之间要彼此接纳, 将课堂转变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的言论平台, 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中都能够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张扬个性。教师必须要放下为人师的架子, 将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份子, 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 配合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才有机会真正聆听学生的心声, 才有机会真正融入学生的世界, 进而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整理、改进和完善。

3、创造性

创造性也可以说成是创新性或生成性, 对话式教学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教学, 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对话式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发问、学生回答的简单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方式。对话式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 而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创新意义的特征。在对话教学精神的作用下, 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 就教学形势和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 真诚的沟通, 并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在协作的氛围中, 各自生成和构建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 相对传统教学, 新型的对话式阅读教学将整个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所以, 比之传统教学,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充满创造性的。

4、交互性

交互性是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又一个特征, 意思是说无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 还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都是互为条件, 相互依存, 相互生成的, 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其他任何一方而孤立存在。

这种交互活动没有一定的规则性可循, 通常也含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任何文本都不能绝对独立的存在, 文本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通常是主体对教学的运用方式和最终获得的成果。正如著名的接受美学家姚斯认为的: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身, 不只是作者所赋予的或作品本身所囊括的, 而是也包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多增补和丰富的。他形象的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独立的、对每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是提供着同样图景的客体。它并不是一座独白式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 而更是像一本管弦乐谱, 不断地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 并将作品从语词材料中释放出来, 赋予其以现实的存在。”

5、体验性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的特点”。也就是说,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 是一个唤醒情感和心灵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把学生既有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 让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对话, 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对话, 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对话, 让自己的情感和任务的情感进行沟通, 使二者产生共鸣, 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感知文章, 用心灵去感受和鉴赏文章, 而不是刻意的去寻找教学中所谓的关键词和中心句, 这样死板的教学阻碍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想法, 也不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只会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性。

正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所以每一种体验对于作者和作品来说, 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批判,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便是对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体验性一个非常形象的概括。

综合的总结了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特征, 我们不难看出, 对话式阅读教学在教学当中体现出了很多的优势, 对话式阅读教学重建了传统教学当中师生的关系,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必然是语文教学的巨大变革。

正如一位教育家的自我反思所说:“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自由地、真诚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面对如今迷惘的课改实践, 面对阅读教学呈现出的波动、曲折、压抑和缺乏生机的现状, 对话式阅读教学实践迫在眉睫。

二、确保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的措施

在教学中, 为了保证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 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要建立适应阅读教学的学校管理制度

严格有序的学校管理制度是保证一切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实施的前提, 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只有确保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发展。但是, 在传统的学校制度中, 我们通常可以看到, 教师和学生不过是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制度的忠实的执行者和被动的接受者, 完全没有顾及到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本性, 在这种状况下, 学校的管理制度不经意间就扮演了束缚教师自由、限制学生发展的枷锁的角色。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 对话式阅读教学成为了一个热点的话题。所以, 学校必须全面的支持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展开。要建立这样的管理制度, 校领导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管理制度的指定要体现群众利益的相关性;要允许涉及到的群众参与到过程中并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各抒己见;鼓励参与者倾听彼此的心声, 尊重彼此的想法, 进行真诚的沟通, 最后达成共识;将问题联系到教学实践中, 尝试着改变学校的管理制度, 在探索中促进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 将学校的管理制度转化为对话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2、树立体现“对话”精神的教学观、教师观

在满足了适应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学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 下一步便是树立能够体现“对话”精神的教学观和教师观。首先, 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处在什么地位、担当怎么样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 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权, 他们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执自己的不同观点, 即使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意见不统一时, 教师也应该理性的看待学生的建议, 并对其合理建议给以一定的肯定, 甚至可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教师绝对不能以自己的教师地位为尊, 用权威压制学生, 限制学生的话语权。但尊重并不意味着肆意的放纵, 让学生天马行空的乱说话、乱发言, 对于学生过于放纵的行为和语言也要给以一定的批评和遏制, 绝对不可以袖手旁观, 教师应该做课堂状况的调控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当教师树立了这样的教学观和教师观时, 对话式阅读教学就相当是成功了一半了, 有了支持性的学校管理制度做坚实的基础, 有高技能的教师做教学的执行官, 对话式教学也自然形成了。

3、建立以教师为单位的对话小组, 作为对话式教学的辅助制度

教师资源是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重要力量, 然而, 单单一位教师, 无论就能力, 还是就教学经验, 都是存在一定的欠缺的。要想弥补这样的欠缺, 就必须将教师们集中到一起, 建立起一个合作的团体, 这样就不会因为个人观念的差异让教学理念具有局限性了。

建立起来的教师合作小组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要有一群立志于实践和发展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教师构成。二、小组成员应是自愿加入组群工作, 不带有任何不强迫性。三、要定期的进行教师之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经验的交流, 以便接下来工作的更好开展。四、对于每次的会议内容, 应该有专门的人员做总结和记录, 方便大家以后对教学的进一步探讨和开展。

4、确定师生的平等关系, 建立新的班级制度

在过去的班级关系中, 教师或者班主任在集体里一直扮演着号召者和控制者的角色, 总是向学生“发号施令”, 学生也必须对教师的要求“言听计从”。这种强烈的等级性结构, 十分的不适合班级制度的确立和良好班级学风的形成。所以, 根据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精髓, 必须对班级制度做一定的改革。首先, 要正确定位教师在班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权威去压制学生的行为, 限制学生的思想。其次, 要将对话精神引入到班级制度上来。例如, 将民主、自由、理解、宽容等理念作为班级的班训, 因为这些概念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精神。

5、完善学校教学的评价体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 曾对教学评价提出过这样的建议:“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学评价的这一建议, 充分的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学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说的:“在教育领域中, 评价的根本之意不在证明, 而在改进。”

根据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要求构建的教学评价也是一种全新的评价形式, 有利于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评价往往有以下几方面:一、打破评价标准的单一性, 允许多种观点的合作与共存。二、在评价手段上, 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作用。

三、要选择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同时也应该注重教师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6、创设开放的教学氛围, 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在教学中, 无论是教学的氛围, 还是心里的状况, 都是影响语文课堂的重要因素。“教学”这个特殊情景的设置, 客观上决定了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等。但是作为教师, 主观上还是要努力的营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的课堂氛围, 因为民主是一切知识得以传播的前提, 是开启智慧之门一把无形的钥匙, 也是陶冶人们情操的精神力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 学生才能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 发挥想象和创造, 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弗莱雷曾经说:“对话作为那些投身于学习与行动这一共同任务的人之间的接触, 如果对话双方 (或一方) 缺乏谦逊, 对话就会破裂。”也就是说, 要保证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成功进行, 即使师生之间有着身份、经历、学识等多方面差异, 也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 放下尊贵的架子,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回头观望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历程, 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纠错、不断改进的漫长过程, 在探索和研究的中, 对话式阅读教学已经有了巨大的变革, 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对话理论, 将阅读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教育史高度。对话阅读因其特征, 在教育界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理念, 将人们从死板枯燥的传统教学中拯救了出来, 并又将人们推向了一个教学发展的新高度。纵使对话式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但这些欠缺只能促使我们更加努力的对其进行探索;纵使对话式阅读教学仍然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之中, 但这也必将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懈奋斗的目标;纵使对话式阅读教学在理论上还存在着些许的局限性, 但它未来发展的趋势决定了对话式阅读教学必将成为教育事业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更深一步探究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优势性与实用性必将成为教育界的一大重要课题, 让我们共同的为这样一个目标和理想奋斗吧。

摘要:对话式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现今的教育界, 对话式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也被广泛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正因为对话式阅读教学受到如此重视, 所以分析其特征, 探究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成为了发展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对话式阅读教学,特征,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金生鋐.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3]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小引·鲁迅全集 (第8卷) [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145.

[4]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 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陈顺洁, 华卜泉.对话教学:概念与要素[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 (2) .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学生会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04.

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问题;解析;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对话式阅读教学得到有效的施行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达到三个主体对话的目的。进行有效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迫在眉睫。

一、鼓励教师成为文本的创造者

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传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是被动的执行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新课改以后,教师成为文本的创造者。首先,教师需要谙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走进“文本底层”,深刻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在语言积累、语感培养和思维发展的同时,深入探究文本的精髓,使学生实现创造性的意旨建构,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这是学生进行深体验的基础。其次,课前教师应仔细地琢磨教材。只有驾驭好教材,才能谈得上对话与交流。一个合格的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必须在教材中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教师既然作为一名读者,就需要主动地思考,结合自身的经验来赋予文本新的意义,并将所领会的思想意义与学生进行讨论、沟通和交流。一位教师在上高中语文必修三鲁迅的《祝福》时,尝试着摆脱旧的讲解方式,由一个梦的灵感,寻找突破口,春天是个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季节,这个季节应该是快乐的,可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春天和这个春天对比显得太凄凉。教师首先让学生寻找课文中所有在春天发生的情节。最后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春天对祥林嫂来说并不是百花齐放,大地回春的,相反的,祥林嫂的春天总是充满着悲哀和痛苦。祥林嫂的一生似乎总是秋冬天,她的命运以悲剧收尾。从教师对文本特别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文本的创造性。

二、注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

阅读中学生的行为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师的讲解并不能用来取代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会。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朗读的方式熟悉文本,一遍一遍大声地读文章,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摒弃阴阳怪调、矫情造作的腔调,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每遇朗读就要认真读,不要错看错读一个字,发音要精准,每句话都要仔细理解,反复的推敲。重点让学生在朗诵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强烈的表现欲使得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参考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求知,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句子吸引自己的写法与表达技巧。再把眼光放到全篇文章,自主的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独立的去完成一次对文本的体会,有批判性地分析文本、展开学习。我们一直提倡课前预习,就是学生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来理解,在老师讲解之前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不容易被带入教师的思维当中,同时还为课堂注入新鲜的因子。

三、保证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在平等的前提下建立的。教师既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所悟所感,也不能忽视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二者在交流中总结一堂阅读课所学,融合教师、学生、作者的见解分析文章的思想意义。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教师需要融会贯通。除了可以通过朗读、教参等途径熟悉文本以外,更要在生活中留意与文本相关的信息,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做到知识的共融与促进,也可以借助自己身边的资源发掘文本深藏的内涵。第二点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必须有积极的交流。构建一种轻松的课堂环境,学生与老师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交流与讨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文本,创造一种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巧设话题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带动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讨论的积极性。一般来说,我们要抓住关键地方设置话题,在矛盾处设置话题。比如:曹操是一个英雄吗?对薛宝钗的评价是褒是贬?在空白处设置话题,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柳永的词《望海潮》:“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字字之间都留有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里的空白设置话题,从而使这首诗更加形象。在课文与生活的连接点上设置话题,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封闭守日、胆小多疑的别里科夫,在他看来“套子”无处不在,思想上的“套子”让他喘不过气,生活上的“套子”让他的一生都充满着讽刺的色彩。在我们周围,不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套子”,此处可以设置话题,我们身边有哪些“套子”,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周边的“套子”。教师的教学必须从“独白式教学”转化为“平等教学”。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观点上提出质疑,对话教学就在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呈现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创设一个平等而和谐的学习环境。

不可否认,我们要看到对话式阅读教学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积极效果,我们相信对话式阅读教学以其平等、自由的对话态度,必定会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金生宏.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李冲锋.新课程改革中阅读教学范式的转型[J].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学院学报,2011.

[4]崔锦华.对话式阅读教学中话题的设置[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表格下一篇: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