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培养计划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计划(精选9篇)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计划 篇1

撰稿人:王有伟

审核人:王正兵

校稿人:效文娥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

为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促进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我校中高水平教师的数量,在总结以往培养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学校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遵循职业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用国家与省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教育部三年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武装学员思想,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科学设置课程,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提升,强化专业职业能力的训练,严格过程管理,突出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专家指导、教学实践、教育科学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等形式,使培养对象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广泛的企业体验,熟练的职业技能、高超的教学艺术、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定的促进派和积极的推动者、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在我省乃至全国的专业教学领域,具有知名度,能够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专业技能课程教师获得高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

三、人员选拔

(一)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

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的教师,应当是已经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校、市两级的中青年教科研骨干,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教学方法成熟,教学效果优秀,承担过教科研的课题研究并取得成果。本人在专业发展上具有刻苦与进取的精神,积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层次的发展目标。男、女教师年龄一般分别不超过50周岁与45周岁。本人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省级技能竞赛获三等奖(市级技能竞赛获得二等奖及以上)

者,应当优先选送。

(二)专业带头人培养措施

1.进一步深化我校骨干教师评选及管理办法,充分挖掘人才,将符合校级骨干教师评选条件的教师积极选拔出来。学校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每年选拔、评选、培养中青年教师充实校级专业带头人教师队伍。同时积极为其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术研究、课题开发提供时间和经费保障。

2.创造条件优先安排到国内外高校和实践单位参加进修与实践顶岗锻炼。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要立足高层次。力争在一个培养期内,使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较大改善,专业技能与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3.学校设立专业带头人学术专项经费,为其进一步发展搭建更多的平台。

4.进一步从生产一线和其他学校引进技术名师、教学名师及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充实我校专业带头人队伍。

(三)专业教师培养建设

1.培养目标

在实现我校各专业教师职称、学历、“双师”素质达到培养规划总体目标的比例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其教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

2.培养措施

(1)以各专业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组长为负责人,负责安排、启动和落实对每一位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建立教学导师制度,以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2)大力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我校讲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

(3)鼓励教师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和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升班、技能提高班,倡导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学校将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报销。

(4)深化校企合作,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分批次选送专业教师下厂顶

岗实践,并以完成企业生产工作量计入教师考核体系,坚决不走过场。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技能。使所有专业教师均具有从事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的经历。

(5)有计划分批次选送专业教师参加省、市级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教学培训,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计划 篇2

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应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入手, 目前已有很多文献分析讨论了如何加强卓越计划专业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具体包括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3]、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4,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6]等。淮阴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1 年被遴选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 ( 软件类) 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通过实践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 为探索出一套符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 卓越计划专业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卓越计划专业更加重视对学生工程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只是依靠校内实践平台进行训练, 效果肯定难以实现预期培养目标, 也不能体现与非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明显不同。因此必须联合相关企业, 结合具体实践工程项目, 让学生参与具体项目各个阶段的开展,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具体而言, 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可以整合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 利用高校的科研平台优势, 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结合企业工程实践平台优势, 提高学生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 能够综合在学校所学知识, 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 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工程应用型培养, 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生产技术, 同时也能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重要性, 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主动性, 为在未来激烈就业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提供保障。

2. 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在淮阴工学院的具体实施

淮阴工学院从2012 年开始组建电子信息工程卓越计划班, 为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班级人数初步设置为20 人, 通过召开多次不同形式的会议, 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及学校管理部门共同讨论制定工程应用型教学模式培养实施方案。

( 1) 培养方案修订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 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淮阴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修订流程总体分为调研、修订和论证三个阶段。

1) 调研: 首先进行了校内调研, 主要通过校内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座谈会, 了解原有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其遇到的问题, 讨论如何进一步加强工程应用型教学内容比重; 其次, 对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及其同类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 取其所长, 为我所用; 最后, 对淮安及其周边地区的部分企业进行了走访和调研, 了解企业的需求, 从而更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2) 修订: 根据前期调研结果, 提出了具体修订要求, 组织修订人员, 统一中心思想, 对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 及时把修订结果反馈给专业老师, 汇总反馈结果, 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 明确体现工程应用型教学特色。

3) 论证: 邀请其他高校和企业专家对修订后的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专家组通过提问、讨论, 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 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完善建议。通过论证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完善了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模块方向与企业需求的充分接轨, 为实现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标提供了保障。

( 2) 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平台、专业大类平台、专业平台、实践能力训练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构成, 每个平台由相应课程模块组成, 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上面更加突出了理论学习与工程需求相结合的能力, 以及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体现了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各项要求, 具体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 ;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不少于总学分的30% ; 学生在企业完成的课程与环节的学分数不少于总学分的/1 /4; 在掌握专业基础课知识后, 进行模块化教学,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嵌入式应用平台模块和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块。

( 3) 培养模式设置

“卓越计划”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采用了 “3 + 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其中 “3”为三年基础学习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 “1”为累计一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阶段以企业培养为主, 即进入“卓越计划”模式的学生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外, 另外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在企业或科研院所完成一年的学习。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真题真做。即学校培养为主 “3”的教学内容含有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内容, 企业培养为主 “1”的教学内容则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共同承担。

( 4) 实践基地建设

实施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 实践基地为重要组成部分。淮阴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利用多年与周边企事业单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 围绕电子信息工程领域, 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具有行业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目前学院已与江苏苏仪集团、江苏瑞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淮安亚光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学生实践基地, 保障了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工程应用型教学的顺利实施。相关企业对在外实践锻炼的学生分配指导项目和指导教师, 学生由最初参与项目到逐步实现独立完成工程项目, 在完成企业的科研和设计任务中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 5) 考核环节制定

对学生的考核工作也要根据培养特点分阶段进行, 设置每个阶段的具体考核指, 以保证学生工程实践项目的顺利实施。面向 “卓越计划”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两个阶段。首先有校内指导老师进行关键理论知识指导, 给出具体实践项目要求, 然后到企业进行具体实践。在校内学习阶段结束后, 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情况及基本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保证其对工程项目关键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有较扎实的基础; 而在企业内的实践阶段要结合其项目开展进度, 在项目选题、中期检查、评审答辩等环节分别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 保证其工程应用项目的顺利完成。

3. 结语

培养卓越计划专业学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流程, 而基于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则体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之间的紧密合作, 在工程实践项目中可以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并改进其中的不足, 同时借鉴同类高校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 强化企业工程项目实践环节, 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积极探索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 构建符合学校发展的卓越计划专业培养体系。

摘要:卓越计划专业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实践及其应用, 而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更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本文结合淮阴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实际, 基于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 分别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和考核环节制定等多方面展开讨论研究, 探索出一套符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卓越计划专业培养体系。

关键词:卓越计划,电子信息工程,工程应用型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1) :12-23.

[2]武雪玲, 牛瑞卿, 王毅等.面向“卓越计划”的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 2015, (93) :28-31.

[3]何丽华, 屈国普, 李小华等.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1 (2) :79-83.

[4]平琦, 朱杰.卓越计划背景下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 2013, (24) :46-48.

[5]刘凤春, 陈希有, 牟宪民等.面向卓越计划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1, 33 (5) :10-12.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计划 篇3

关键词 信息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 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为各行业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①为在信息工程专业实施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计划,探讨地方高等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和相关举措,对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方高等工科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等工科院校在教学和管理上都存在着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痕迹,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体现在:②

第一,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的认识上往往还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与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的确定,乃至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合理,很难完成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往往重视学历、职称等形式方面的配套,而对改善提高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课程进修、实践进修重视不够,投入偏少。

第三,教学方法不适应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尽管各学校管理层在观念上也认识到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引入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新的教学方法,但关键在于以怎样的思路和措施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四,实验、实训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与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配套。目前大多数的地方高等工科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往往照搬既有本科大学的模式,管理运行方面未能适应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等重要教学场所的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

2 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从2011年起,广东工业大学经批准成为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学校之一,信息工程专业作为该校实施“卓越计划”的一个试点专业,在总结现有教育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程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革校企合作方式、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

(1)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面向广东省大制造背景与工程认证标准,构造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同时,改革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开展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模式,在系列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开展基于工程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工程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工程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教学改革与实践。即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组织教学,以典型的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将项目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融入项目设计的各个阶段,以工程实例中所涉及的信息获取、处理和传输等课程知识点为载体开展教学,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2)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将课外教学活动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实践动手创造机会,使学生在自主、综合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将课外教学纳入正常教学体系,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外学分,可以用校级及以上科技培训竞赛获奖、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与创新、承担校级省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加企业实习与实践等多个环节来替代。从三年级起全面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与毕业设计相接轨。

(3)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学校与广东省信息产业的结合,根据广东省信息产业界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结构。完善校内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同时发挥学科科研优势,积极培育企业实践基地。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与广东省信息产业领域的知名企业密切合作,进一步增加和改进校外校内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

(4)工程基础与工程设计和实践相结合,实行工程基础模块、设计模块和实践模块课程整合培养等,强化企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进一步强化工程训练、实习实训、设计课程等实践训练环节,增加企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环节,创造条件由企业工程师直接指导或联合指导学生的设计。

3 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

(1)在教学组织上,鼓励教师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讨论课、设计课、训练课、竞赛课等;鼓励教师以课程设计替代部分作业或考试,进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以综合评价课程的学习成果、创新项目和系统方案等环节来予以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贯彻落实。

(2)充分依托信息工程专业所在学院拥有的人才培养平台,如广东高校现代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批校企联合实践教育基地等,全面增强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实战计划,在时间分配、项目实践、流程环节等方面给予全力保证。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和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来全面增强创新能力,并通过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考察、信息反馈和绩效评估,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篇4

计划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从事科研、设计、制造、运营及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本理论、组成原理,受到通信工程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通信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光波、多媒体等通信技术;具有设计、开发、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了解通信系统和通信网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

三、主要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电路与信号、电子电路、、数据通信原理、现代交换原理、多媒体通信等。

四、最低修业年限

专升本3年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六、毕业与学位要求

海南大学园林专业培养计划 篇5

课程代课程学核

周学时

码 名称 分 方

式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建议修读学期

课程信息 辅专模通

组起始

修业块过

代结束

标方代情

码 周识 向 码 况

否短学期

151001 体育考Ⅰ 1.0 4.0-0.0 试 计算GJJ001 机公共基3.0 4.0-3.0 考试 础 课程设计GJJ002(计算考机公0.5 4.0-0.0 查 共基础)GSX020 微积分F 4.0 4.0-0.0 考试 大学GWY021 英语4.0 4.0-2.0 考Ⅰ 试 GXS021 形势

0 2.0-0.0 考公

基必础修必课 修

课 公

基必础修必课 修

课 公

基必础修必课 修

课 学

基必础修必课 修

课 公

基必础修必课 修

课 公必

方介

方介

方介

方介

方介

无01-18

01-18

01-18

01-20

01-18

01-18

111111

与政策Ⅰ

查 共修

基课 看课方向

思想道德GZZ005 修养与法3.0 2.0-1.0 考查 律基础 PRN117 建筑图学 4.0 4.0-3.0 考试 PRN118 素描 4.5 4.0-3.0 考查 植物PRN119 学基2.5 4.0-3.0 考础 试 植物S02043 学课程实0.5 +0.5 考查习S64001

军事

技能

1.0 +2

考查 础必修课

基必础修必课 修

课 学

基必础修必课 修

课 学

基必础修必课 修

课 学

基必础修必课 修

课 实践教实学践环课 节 实实践践

程介绍

方介

方介

无程

方介

方介

方介

绍 查看

01-18 01-20 01-20 01-20 01-18 01-18 1

训练

教课 学环节

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 151002 G00002

GWY022 GXS022 课考

程学名分 周学时

称 式体育1.0 4.0-0.0 考Ⅱ 试军事

理1.0 4.0-0.0 考查论

大学

4.0 4.0-0.0 考语试Ⅱ

形势与考

政0.5 2.0-0.0

查策Ⅱ

课程程性类质 别公

基必础修必课修

基必础修必课修

课 公

基必础修必课修

基必础修必课修

建议课修程读信学息期

看课

绍查

看课

绍查

看课

绍查

看课

绍辅专模通

修业组起始

标方代块过

代情

结束

识 向 码 码 况

周无

方01-18 向

无方01-18 向

无方01-18 向

方01-18 向

否短学期

大学

GYW001

语公

基必无考课

3.0 4.0-0.0 础修2方01-18

查 程

必课 向

GZZ004 PRN020 PRN021 PRN022 PRN023 文

中国近现考

代2.0 4.0-0.0

查 史纲要

色考彩 4.0 4.0-3.0 查 园林设考

计4.0 4.0-3.1

试 初步

观赏

2.5 4.0-3.0 考

木试

程考

力2.5 4.0-3.0 试

基必础修必课 修

基必础修必课 修

课 学

基必础修必课 修

学科基限

础定限

选定修选课

修课

限科

定基

选础

修限课 介

无课

方介

无课

方介

无课

方介

看课

方介

查看无课方程向

01-18

01-18

01-18

01-18

01-18

定选修课

学科基础考

2.0 4.0-3.0 限

定选修课 学科基础考

2.0 4.0-0.0 限

定选修课

三大构

PRN024

成设计 查

定无

选2方01-18

修向

环境行

PRN025 为

心理学

定无

选2方01-18

修向

色彩课

PRN026 2.0

程实习观赏树木

S02047 学1.0

课程实习

+2

实查践看

实无

考教课

践2方01-18

查 学程

课 向 环介节 绍

+1

实查践看

实无

考教课

践2方01-18

查 学程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计划 篇6

一、专业特色

依据“宽基础、重实践、理为本、工见长”的专业培养思路,重点培养本专业学生在应用激光技术、光电传感器技术、数字图像技术方面的专业基础素质和科研开发能力。本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依托学科有光学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博士点、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还有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硕士点)。

二、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特别是光机电算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的专门人才以及高层次后备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光学、光电子学、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接受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光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四、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到六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交叉学科(依据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填写)

主干学科:光学工程、物理学。

交叉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

六、主要课程

应用光学、物理光学、信号与线性系统、信息光学、激光原理、激光技术、光学图像处理技术、光电传感器技术、光纤技术、光电显示与存储技术等。

七、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计划 篇7

大类专业培养计划的意义与目的

实行大类招生培养, 由于一年以后才选择专业, 学校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 使之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大类专业培养计划的设计目的就在于此。先将学生定位在一个行业, 然后经过一段学习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划分到不同的专业领域, 最后, 将学生细分到岗位群定向培养。

职业学校在进行大类专业培养计划设计时, 实行“宽基础, 活模块, 专门化”的课程模式, 可以根据专业发展趋势、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而灵活设置, 即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构成宽基础技能平台, 由专业必修模块和专业限选模块构成专门化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基础技能平台”是保证学科大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 体现“宽基础”, 强化学生做人的基础和做事的基础。“活模块”就是根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地方、行业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 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 灵活构建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 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 在就业前通过专门化分流定向培养,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

大类专业培养计划阶段式设计思路

职业教育“以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指明了现代职业教育在关注客观需要的同时更关注人的发展。一方面, 职业学校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提高他们的求职、适应、管理、创新能力, 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个体求职谋生的最大成功。另一方面, 职业教育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意志品质、心理情感等综合素质, 努力促进他们成长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人”。因此, 职业学校的大类专业培养计划需要采取阶段式专业设置, 结合“宽基础, 活模块, 专门化”的课程模式, 对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过程进行分段, 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

阶段式大类专业培养计划可以分为两阶段和三阶段。两阶段式大类专业培养计划的第一阶段是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阶段, 第二阶段是专业定向培养阶段。两阶段式大类专业培养计划偏重于学科体系, 就业需求变化后课程不容易调整。三阶段式大类专业培养计划的第一阶段是宽基础阶段;第二阶段是分专业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 学生对专业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在第二阶段可以为自己选择适合的专业;第三阶段是专门化定向培养阶段, 也可以看作高级技能学习阶段。三阶段式大类专业培养计划可以满足职业学校按大类招生的目的, 按人才需求及时定向, 有利于调动学生求学和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大类专业培养计划的设计不能脱离国情, 要依据我国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标准, 也不能完全脱离学科体系。大类专业培养计划设计需要按照以下思路进行:通过岗位和职业资格分析, 将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再将这些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组合成相应的模块。学生通过大类招生进入学校, 经过半年或一年的“宽基础”阶段学习后, 根据不同的模块组合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进阶方式通过专门化培养, 达到岗位群的标准要求, 最终完成职业教育。

大类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模块设计

职业学校的大类专业培养计划重在“活模块”。设置模块有两个作用:一是复用, 使培养计划稳定执行。一个模块完成一项职业技能培训, 即将这一技能培训标准化, 与其他模块组合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 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应用, 减少课程重复设置, 降低反复修改的几率。二是方便课程、技能组合。每个专业均采取若干个模块组成, 如果知识和技术需要更新时只需修改模块中的课程;如果岗位消失, 只需调整模块组合;如果需要开设新专业, 只需选择若干模块组合起来, 若没有合适的模块, 可以添加新的模块;如果需要与某学校或公司联合办学, 只需将指定的课程组合成模块, 添加到大类专业培养计划中, 供学生选择即可。模块设置的原则是内容相对独立、以技能培训为目标、以技能需要设课程, 模块设置规模要小, 以2~3门课程加2~3门实训课为宜。规模太大将大大降低模块的复用性, 模块间将出现大量的重复课程和技能训练, 增加了培养成本, 同时增加了计划课时编排难度。

文化基础模块设置文化基础模块是必要的素质教育内容, 包含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生活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修养和通用能力的文化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一般有明确的规范, 因此, 建立文化基础课模块是比较容易的, 这里不详细讨论。

大类专业基础模块设置职业学校的专业大类一般是指属于同一行业的专业群, 或不同行业中相近的若干个专业。这些专业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 (技能) 要求, 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之间共同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形成了大类专业基础课, 这些课程构成了大类专业基础模块, 同文化基础课模块共同构成了三阶段式的第一阶段——宽基础阶段。大类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基础教育, 是为学生进入岗位角色、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做准备的课程。专业基础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专业认识, 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掌握专业学习方法和通用专业技能。

专业必修模块设置在专业群中, 专业之间不同的知识理论、技能要求和岗位标准就是专业必修课程, 这些课程组成专业必修模块。职业教育的专业不等于学科门类, 也不等于社会职业。通过若干专业必修模块的组合, 构成了三阶段式的第二阶段——分专业阶段。通过第一阶段学习, 学生在选择专业发展方向时大大减少了盲目性。

专业方向模块设置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岗位群, 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而开设的课程就是专业方向课, 也就是专业限选课, 这些课程组成专业方向模块。专业限选课是在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的专门化培养和技能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毕业前针对就业需求进行强化训练和技能提高。通过若干专业方向模块的组合, 构成了三阶段式的第三阶段——定向培养阶段。

在专业大类中, 一个专业的界定是由若干个专业必修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的组合来确定的。这两类模块的建立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将具有相对完整性、独立性的相关联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开发为课程, 并设置在一个模块中。二是从难易程度考虑, 可以将难度大的课程设置为专业方向模块, 形成知识递进结构。

大类专业培养计划设计举例

下面对中职计算机大类专业培养计划加以说明。

首先该培养计划采用三阶段式设计, 并将课程分为了四个层次。在第一阶段中, 基础类课程是从“宽基础”和“全面和谐发展”角度出发, 文化基础课有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等特色课程, 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专业基础课将计算机大类的基本内容、基本操作、必要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为课程, 同时考虑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次序。这些安排旨在让学生宏观认识计算机大类专业的基本情况, 掌握学习方法, 为成为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为宽广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做准备 (见表1) 。

在第二阶段, 设计了7个专业必修模块, 如硬件基础、编程基础、网络管理、网站开发、电脑美术等模块, 通过复用的方式将模块组合出不同专业。每个模块由2门专业课、2门实践课组成。每个模块还对应一个证书, 学生学习完模块中的课程后可以自愿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充分体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特点 (见表2) 。

在第三阶段, 设计了9个专业限选模块, 针对岗位和就业需求设置, 并且课程更加深入。学校可以根据就业需求和学生兴趣开设专业限选模块, 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高级技能的机会, 进一步强化专业能力 (见表3) 。

在案例中, 一个专业由两个专业必修模块和两个专业限选模块组成。例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由编程基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和初级程序四个模块组成。计算机硬件专业由硬件技术、编程基础、设备管理和工业设计四个模块组成。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由多媒体应用、电脑美术、美术基础、电脑动画四个模块组成。

从整个培养计划看, 课程设置按照两条线组织。第一条线是保存了必要的学科体系。四大类模块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展开, 课程进度虽然有交叉, 但都是在前一个模块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 保留了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层次结构。第二条线是技能培训。每一个模块中的课程都围绕一个完整的技能或岗位展开, 确保模块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 弱化了模块之间课程的联系, 确保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完整性, 最终实现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专业必修模块和专业限选模块之间是递进关系, 专业限选模块中的课程一定是以已学过的专业必修模块中的课程为基础, 否则将大大增加学习难度。

大类专业培养计划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 课程设计要脱离现有教材, 以技能为本位, 否则无法分析出相对独立且完整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最终无法科学地设计出灵活的模块。

第二, 专业基础课应以基本技能和理论为主, 知识难度低一些, 动手操作多一些, 在后续课程中可深入地、有针对性地学习。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建立专业思想和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自信心。

第三, 培养计划设计的难点是课时分配。文化基础课是规定课程, 不能随意删减, 因此, 先分配文化基础课。其次是安排专业基础课, 且课时不能占用太多, 让出多一些课时给专业必修课。这样, 可以充分体现大类下的专业特色。最后安排专业限选课课时。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学生今天的选择不一定是未来的需要。为了降低学生选择的盲目性, 增强学校教育的实用性, 提高学生就业率和满意度, 需要学校在招生时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大类专业培养计划是按大类招生的重要保障,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选择专业, 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发展趋势。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调整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会更强, 竞争中获胜的机会也会更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94-112.

[2]王宇昕.谈计算机专业“三步走”课程体系结构[J].计算机教育, 2004, (11) :20-21.

[3]王维龙.中等职教大类专业课程综合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2) :57-60.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计划 篇8

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新世纪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担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培养高质量人才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民族的兴旺。如何培养大批具有扎实基础理论,接受过优良工程教育,具备卓越创新能力的未来工程师,不仅是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工科类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问题。[1]

我国高校中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03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90%。在校工程研究生近50万人,工程类人才培养成为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全方位提出国家对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中长期战略部署。作为《纲要》组织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就是一项高等学校与企业、研究院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工程人才的重要举措,它将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这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

2010年教育部卓越计划启动后,南华大学(其前身是隶属于原核工业部的三所部署高校之一)依托多年来在核学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丰厚沉淀,积极参与卓越计划改革试点。2011年9月,我校申报的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被列入教育部第二批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也是我校首个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它标志着我校在研究生培养上迈进一个新的台阶。在教育部出台卓越计划的新形势下,结合我校核技术工程硕士卓越计划的启动与实施,积极探索核专业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新理念和新视角,为国内其他高校的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 我国工程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度过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人才数量、质量均有所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自身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步入一个发展的转型期,即由扩大招生规模转向提高培养质量,从知识外延扩张转向素质内涵发展,从以知识传授为本转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3],譬如研究生培养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特色,培养目标较模糊,以及培养层次不够分明;譬如,我国工程类全日制统招研究生教育虽然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但没有明确细化的人才目标;研究生教学师资比较落后,开设课程体系难以反映学科前沿,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运用不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的创新欲,以及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对企业生产需求一知半解。另外,研究生的创新动手能力、知识融合和综合运用能力明显不够。不少研究生在学术和工程应用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意识,不能把各门类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从而难以在本学科前沿及交叉领域有所创新。

二 我国核相关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现状

为面向未来社会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卓越计划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2011年9月,清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被列入首批唯一的核专业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同时,华北电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以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作为首批核专业本科生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012年9月,南华大学申报的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被成功列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目前,全国只有5个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以及3个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研究生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相关高校对核及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仍在探索之中[4],他们尚无成熟的培养方案,也没有培养出毕业生。究竟如何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核专业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尚需国内各高校共同研究与探索。

三 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校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11年9月南华大学顺利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4个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列入试点专业。近年来,我校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积极探索工程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结合校情,精心规划,密切校企关系,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1 明确培养目标,提升培养理念

严格按照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核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通过文献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研究探讨,以及派遣学术骨干参加教育部高教司等权威部门举办的各类会议等,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案,吸收和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校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理念,明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我国有关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精神内涵,结合上述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我校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到工程师严格训练,能够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核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满足核与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研究、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以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标准,结合核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注重课程开设的学科交叉性、前沿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优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比重,处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关系,以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承载实践教学,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核能和核技术工程“卓越计划”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核专业基础知识、核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工程研究与产品研发四个系统模块,集中体现于两个“知识”和一个“能力”。两个“知识”中,基础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数理知识、实验数据处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指核技术及应用領域的专业知识。一个“能力”即设计与研发能力,包括技术标准制定、工程设计软件以及核类仪表产品与系统研发。

3 强化师资队伍,双导师组联合指导

聘请核专业、行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师资与实践团队。积极委派我院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的核行业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进修,提升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制定“1+1+1”或“1+2”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模式。按“1+1+1”培养模式,研究生第1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校方导师课题研究;第2年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第3年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在对方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实践,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工程应用技能。按“1+2”培养模式,研究生第1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校方导师课题研究。接下来的2年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在对方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实践。

确立卓越计划研究生的导师小组制,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校期间每名研究生由1名校方导师和2~3名副教授及助教指导。在企业期间由企业方导师和2~3名工程师共同指导。校内外导师组具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校内导师组主要负责研究生总体培养计划的制定,并根据本学科专业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及个人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有关课程等校内工作;企业导师组负责研究生在企业具体参与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参与生产过程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校总体进度,与校内导师(组)交流协商,一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和最后的学位论文答辩。这样一方面弥补了目前一些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高校与企业智力资源的共享。建立严格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校内导师需有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经历、副高职称任职资格2年及以上、高水平的一线科研人员、具有宽厚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校外导师的遴选条件更为严格,譬如遴选对象一般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具有10年以上的工程技术与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

4 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是目前公认的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并借鉴日本的“产学研”实践模式,探索我校与其他高校、企业和公司的共同研究制度,初步组建中国高校与高校或高校与企业的核专业研究生教育战略联盟,通过强强联合、师资互补、协同发展,以及依托双方拥有的先进科研平台和设施,建设高水平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结合“1+1+1”或“1+2”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效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教学与教改研究等,共同培养核专业拔尖科研和工程人才。

我校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主要实施合作企业有: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核四零四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江苏核电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中核北京核仪器厂等。这五个企业都已经与我校签订了联合办学或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同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西安核仪器厂等企事业单位已与学校签署相关协议,成为核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实习教学基地。通过开拓卓越工程实践基地的努力,有效地确保了本科生都能够获得扎实的工程实践训练、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条件,同时为这些单位解决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输送了急需的专业人才,真正做到充分发挥校企(所)的各自优势,实现双赢。

5 注重培养环节,加强学术研讨交流

注重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课程选择、文献阅读和课题开题、课题研究、论文写作、送审评阅及论文答辩等活动环节的规范管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影响研究生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进行持续地过程控制和不断地改进,使这些因素朝着有利于实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方向发展,进而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学校或导师组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及时掌握学生的科研进展,并确保研究生有一定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机会并尽可能做学术报告,让学生在学术讨论中发现问题,同时煅炼有效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

6 优选研究生生源,实行“准入、退出”制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依据我院的研究生生源情况,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开放交流能力的学生,组建研究生卓越计划培训班。建立研究生在校或在企的表现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体系规定淘汰不适应要求的学生,选拔其他班级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使研究生卓越计划培训班学员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进取心。

总之,从我校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工程实践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经验,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控制和条件保障四个方面,初步探讨和确定我校核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虽已应用于我校2012级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但仍有一些方面值得丰富和完善。通过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的工程教育精神,紧紧围绕教育部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指导方针,重点夯实以下若干方面细化工作,包括加强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启动工程实践教育质量评估以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李毅红.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J].高等教育论坛,2002 (1): 40-45.

[2]王贵成,崔迪. 论“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对学生的要求[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32-34.

[3]張士兵,包志华,徐晨,章国安. “卓越计划”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 2011,22 (9): 21-23.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计划 篇9

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动物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动物科学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动物生产与管理、动物遗传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受到与动物科学相关内容的调查、分析、评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动物育种、繁殖、生产、经营管理、饲料生产、饲料资源开发、饲料品质监测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三、主要课程:动物生理学、动物生化、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学、饲料与饲养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育种学、饲料配合学、饲料质量检测学、饲料添加剂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草地学等课程。

四、学制:本科学制四年。

上一篇:关于感情的优美句子下一篇:中标服务费承诺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