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多元化作用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多元化作用(共10篇)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多元化作用 篇1

以信息化资源为支撑, 保障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 以及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因此, 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高度重视。但是, 由于认识存在误区、资源获取途径单一、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共享等原因,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资源建设情况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 笔者提几点建议。

1.统筹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对资源建设宏观调控, 统筹规划, 使其能自然地生成和积累, 再进行科学的管理, 同时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 优存劣汰, 补充完善, 不断优化。首先, 提高中小学校长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观, 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才能步入正轨,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 健全资源建设的管理机制, 制定相应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 明确各阶段的任务, 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这样才能使资源建设有序地进行。

2.拓展渠道

学校的信息化资源除了为信息技术课教学服务, 还要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资源, 甚至还应能支持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多渠道获取资源, 一是充分利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课程资源、互动学习资源、数字图书馆、与教材配套的影音资料等成熟的教育资源;二是自主开发, 鼓励广大教师制作课件, 或对现有资料进行加工, 广泛参与资源建设并提供各自积累的资料充实到学校资源库中, 实现资源共享;三是从互联网上下载大量的教学资源, 筛选后入库。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对资源进行归类和整理, 并做好相关链接, 以方便获取, 实现共建共享。

3.加强维护

资源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初具规模后要加强维护。若疏于管理, 则会造成资源扩充困难和利用率低等问题。学校要制订激励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 激发个人和集体的智慧, 鼓励教师共享资源和原创课件, 并及时地将这些资源收集起来, 纳入学校不断更新的资源库中。学校还要多渠道筹措经费, 进行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课题研究。对于配套的资源, 必要时应进行二次开发, 以增强实用性。总之, 学校要多管齐下, 保障资源管理和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建设开放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

以数字化校园为载体, 推进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处理与应用, 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 (包括设备、教室等) 、资源 (如图书、讲义、课件等) 到应用 (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全部数字化, 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 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 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 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1.完善网络体系建设

目前, 各学校基本都已建网, 大多已实施“校校通”工程, 但宽带校园网并不是设备的堆砌, 而是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基础, 这要求建网前根据总体目标、功能和应用进行规划和设计;建网时所选用的设备除了具有高性能和稳定性外, 还要具备可扩展性和安全性;建网后要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信息技术教师要参与建网并掌握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技能, 以保证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如今, 许多学校已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构建了“人人、时时、处处”可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 保证了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2.推进服务平台开发

一些学校处于“路宽、车少、货更少”的状态, 校园物理网络 (信息高速公路) 搭建得很好, 系统软件平台 (车) 不完备, 网络应用系统 (货) 更是匮乏, 直接导致教学资源不足, 网络利用率很低, 数字化校园只是个空架子。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及时改变这种现状, 要加紧软件平台及网络应用系统的建设, 包括OA办公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数据库和门户平台, 从而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数字化,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教育技术保障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者。学校虽然具备了高配置、高技术、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媒体, 但合理、充分地使用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此, 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培训很重要, 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钻研专业知识, 先学后教, 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培训任务。建议先培训那些具备一定信息技能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 这些教师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经过培训, 他们很快就能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 并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全员培训必不可少, 培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兼顾先进性与适用性, 可集中培训, 也可通过远程教育网进行在线学习。

以专业化发展为主线, 实现教育信息化

我们常说,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现如今的信息时代, 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教师现有的一桶水里, 有多少可以教给学生?因此, 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要博采众长, 为己所用。

1.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下, 师生的角色定位需及时转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借助网络搜索资料进行探究性、创造性学习, 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某些知识领域, 可能“弟子不必不如师”, 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生。同时, 教学媒介也变了, 以往, 教师有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就能进行教学, 而今, 教室已是多媒体网络教室, 知识的获取不仅靠教师口口相传, 还可从生活中、从互联网上获得, 教师要重新认识媒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教师提高自身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对其专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实施网络校本教研

新时期, 教师需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反思教育的能力、激活创造性的能力。通过实施网络校本教研, 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并为回答询问者的提问而积极思考和改进。也有教师不断地切磋, 使校本教材更加完善, 在网络交流中互助提高,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从而实现各个层次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3.搭建教育博客平台

教育博客令教师被理解、认同、尊重、欣赏, 产生强大的专业成长动力, 博客可以有效地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 博客技术支持对话、合作和共享, 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助成长”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多元化作用 篇2

关键词 教师;信息技术;数学课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新的发展方向,也是推进基础教育全面改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这一大的课题之下,教师该如何给自己找准方向,确定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把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改革的真正内涵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它能够把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恰当地融入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的有机产物,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要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更好地理解信息带来的数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重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他们的信息素养、协作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得以发展。具体到实践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地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于信息技术如何融入数学课程的各个方面中去,将数学课程内容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数学课程评价信息化,使得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课程的学习。

2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和完善

1)教师素质的不完善将成为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的制约性因素,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将成为制约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的根本性因素。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是简单地作为传统教学工具出现,而应该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应该是既立足于学习者原有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准,同时也应该关注其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为现代教育观念,是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要活动者,而教师是参与者。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就是以媒体为中心,给学生开辟实践和创新的界面和环境,各种优秀的软件环境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极大地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探索的机会;同时如几何画板等软件本身就可以提供给学生探索新知识和巩固知识的环境,通过学生的实践更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也能使数学的抽象性直观地反映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展示。

2)面对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进行调整,即在学习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硬件、软件知识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充电,不断自我完善。教师只有在熟练进行信息技术操作的前提下,才能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3 明确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角色定位

3.1 顺利完成教师的角色转换

千百年来,一直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体地位和家长角色几乎无人怀疑。但是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面对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挑战,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心人物了,取而代之的是学习者,教师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教学资源的选择者、开发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者个人的咨询者,学习群智力交流活动的指导者和协调者。师生关系由过去的师道尊严转换为一种新型学习伙伴关系。由于信息技术科学的更新日新月异,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仅需要教师由过去的主导者转换为组织者、指导者,还需要教师具有不断摄取信息的技能,是一名终身学习者,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3.2 教师主导地位不容改变

首先,在整合课堂中,学生的自由度相当大,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世界里迷失,难于把握课堂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的课题学习任务和活动,使学生按照目标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保证开放的学习目标能全面顺利地落实。

其次,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因此,不能因为课件的使用,教师就沦为点击鼠标的机器,或是课件的讲解员。一些教师为了展示其课件制作的精彩,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不是来开发软件的,他们的精力要放在研究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

3.3 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师生交流,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是数学教学的主题。基于课堂的传统教育是一个学术氛围和学习氛围很浓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语言的交流和非语言的展示,培养着处于这个环境中各个学生的道德、情感、交际等方面的素质,教师的示范更是塑造了学生的人格。

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课堂教学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教师的上课空间就只局限在电脑的周围,使得师生之间无法施展,减少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有些基于网络的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只是冷冰冰的电脑和单调乏味的电子文档,交流工具变成BBS和E-mail,教师生动活泼的课堂表演、学生如痴如醉的知识聆听似乎成了一个远去的梦。这与新课标理念“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相悖的。要知道,现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课堂上教师的赞赏、表扬、肯定、支持,都是师生深厚、真挚的情感交流,这些对于学生都是一种莫大的动力,这种动力能够引导他们不断地前进。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宗旨是要使得这种交流更加便捷,更加有效。所以整合中师生的感情交流一定要充分。

4 注意整合中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平衡

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承担了多重角色,既是学习者获取信息、协作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探索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探索和实践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必须指出,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存在“度”的问题。

首先,不是所有数学的本质问题都是用多媒体呈现最好。传统的板书,它的细腻的示范作用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比如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一些统计的概念及性质的教学,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的书写比只是幻灯上播放一遍要有效得多。

其次,信息技术不能使用过量,不能在什么情况下都依靠多媒体网络。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基本运算、直观想象、画表作图、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学生自己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依赖其自身来完成,不提倡采用信息技术代替完成。比如抛硬币的实验中,虽然揭示规律用计算机展示比较好,但是学生自己的实验是绝对不能省略的。

因此,在新课改中需要信息技术,但不可过度依赖,教师要在实践中逐步学会把握新型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一种平衡,以达到最好的整合效果。

当然,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做到的还有许多。比如掌握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并适时适当地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等。前路漫漫,每一位数学教师努力去探索吧。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中学)

创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篇3

永州五中 王婷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使学校的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关键字: 创新 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

一、创新思想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

《新课标》中将信息技术定位于立足实践、注重创新、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的一门课程,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与课改前的计算机学科或信息技术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头脑里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的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新课标》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真正成功。

二、创新教学设计,实施创新教学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我认为教师应该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创新设计,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信息技术真正的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真正实施创新教学。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计算机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好一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CAI课件,选择和编拟可以探究或引申推广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一般规律,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源泉和创新的支点。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活跃和思维,同时也激发了探索发现的热情。

2、创新教学内容,提高创新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具有应用性强、更新快、范围广、侧重理解的特点,从新教材来看,没有专门谈及具体软件的使用(但却有大量软件使用实例),而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有侧重地展开的。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大纲和教材的目标要求,应根据学校的现有设备情况和学生的情况而定。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虽然新教材对于具体软件使用没有太多要求,但我们在讲课时应以一两个典型软件为例,这样,学生上机练习时也有了可操作的东西。

二、教学内容的可分层性,针对不同班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的要求有所不同。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化,不要以考什么而教什么,在内容上要多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要让知识有很强的迁移力,只有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才能让学不死读书、读死书,把一切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来,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3、创新教学模式,拓展学生学习方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朱小蔓 1999)。”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为更好的服务于新的课程改革,作为教师首先应深入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现在教学模式基础上,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演示,能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设情境,也可以重新组织教学情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表象,为学生形成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容易适应课堂教学中的最常见的新授课、复习课和习题题。其次要积极探索和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自主——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等。

4、创新上机操作过程,重视作业处理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作业易被教师所忽略,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合理、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习效果。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可操作性强,所以布置作业应多注重实际,与上机操作及上机报告结合起来。而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手脑并用,从理念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理物规律性的认识,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但是上机机操作如果组织不好,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前,首先利用双向教学系统或在机房通过屏幕广播把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一遍,并在上机操作以前及上机完毕后让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报告,包括:A上机目的(学生通过这次上机操作想要学会哪些东西及达到什么要求);B上机内容(根据所讲内容及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C上机步骤(上机操作的简要步骤及提纲);D疑难问题及遗留问题(学生在本次上机操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中A、B、C在上机操作以前必须填好,D在上机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经过以上改革创新,学生上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出错率较少,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可集体讲解,充分发挥了上机操作的优势。

三、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着力点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查阅更广泛的知识信息,在实践中尽可能标新立异。在整个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积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活跃师生关系,如:通过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实现师生之间双向交流,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批改、采用网上答题释疑形式进行课后辅导等。通过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的共享性特点,在网上开辟BBS,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共享学习成果等。

四、建立多元管理和评价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

创新教育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反对用单一的学业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模式和“工厂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和大量涌现提供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实施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1、创新教育评价

“接受教育”评价的弊端集中表现在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它不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的需要,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要打破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采取多元评价模式。信息技术课整个评价分三类进行: 一是课堂上机练习和自主探究的评价,能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完成分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部分;二是与他人合作的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以及分组活动时,与他人合作交流时的表现预以评价;三是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评价,再创新的教学也要有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而信息技术课最终也要拿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来衡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创新教育管理

要创建充满活力的、鼓励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就必须让学校改变对教师的管理模式,要改变对教师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避免教师劳动成为单调重复的行为,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性劳动。(2)要增强教学管理的民主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的主人。学校教育管理要尊重教师的人格,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愿望,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3)要把教学的自主权还给教师。在可能的范围内,要给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主权,在教学的时间、空间、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尊重教师的选择。(4)要对学生实行差异管理。在对学生管理方面不能“一发切”,一方面要允许学生有差异;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总之,实施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后使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训练解题能力的场所,而是给学生一个发展自己奇思妙思的空间,使学生从学知识到做学问,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学习态度上的变化,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

3、俞学明、刘文明、钟祖荣著:《创造教育》,教育出版社

4、肖川:《论创新教育》,载《教育研究》第十一期,1999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篇4

陈素平

范县濮城镇中学

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中的迅速发展,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与信息的更新更加快速,对于人们获取知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教育”这一传统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教育的内容面临着新的挑战,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变革。为了成功地迎接挑战,更为了在机遇中跟上并领先与时代信息化的浪潮,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教育信息化”。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变革,中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集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这正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好奇心重、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征。多媒体有声有色的资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在美术课堂中,我们充分地利用图片、声音、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敦煌莫高窟》、《在美术世界遨游》、《生肖的联想》等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肌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拓展延伸

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有生活经验的内容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在美术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动画等化静为动,化小为大或变大为小,从而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美术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美术教学提倡课内外结合,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给美术教学带来了更大生机,师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教材的限制,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延伸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多媒体课件不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教学辅助工具,也成了激发学生质疑的诱导载体。在网络时代,美术教学已经成了立体的课堂教学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

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南海之滨》等,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5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并逐渐展示了它的主要优势。

一般来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而且可以为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直观演示看画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时,就能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一年级孩子好玩,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1)小猫钓鱼。画面上一只小猫在钓鱼,水中小鱼在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钓上一条鱼,指定一个学生读字。读对了,鱼会安然地进水桶。反之,鱼就溜回水中。(2)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掉一个生字得10分,十个读对就100分。它也可以作为全班的练习,游戏开始,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结束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同学的学习情况。在这类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游戏,猜一猜等活动,不时产生一种新鲜感,增强了识字欲望,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2.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增强了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气氛。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张家界之奇特:“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张家界,没有深切地感受到张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的形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张家界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好路。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一文时,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等资料;课中让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汉字的演变,使学生能对中国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喜爱中国汉字之心。课后延伸,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排版和粘贴,在电脑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学生的作品,师生一起进行网上评比。对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特别适用于学生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 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把学科知识、生活常识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 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有效地促进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其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如在教授《梅花魂》一课时,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在屏幕上展示几幅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梅花, 同时播放歌曲《红梅赞》。这时, 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因声情并茂的画面而生趣盎然,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 继而提问“: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爱梅花?”我们如何能尽快地找到答案? 当时就有学生建议: 能否组织我们上网收集资料? 此时,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梅花魂》专题栏目网站中学习,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 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在教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 文中所提到的闲书《水浒传》、《彭公案、《济公传》、《三侠五义》等书籍,学生不太了解,教学时, 让学生在网上搜索这些书籍的资料, 学生进入Internet,通过“ 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到这些书籍,从而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网上图文并茂的知识载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轻松易懂, 学生的自学所得大大胜过于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 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交流平台,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网络资源突破了知识来源的限制, 改变了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 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 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学习课本中的内容。《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课前,教师首先播放一段“鲸”的录像。让学生的思维进入鲸的世界。接着提问: 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吗?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当学生理解了这些问题后,老师把学生分成四组,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然后让学生以汇报的形式进行汇报。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 教师课前设计了一个专题栏目, 把网上有关鲸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 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 并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 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 是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 而不在于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 在采集、整理语文教学信息的时候,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 做到适量、适度, 效果第一。同时还要做好信息的反馈和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针对不同的情况, 加以指导, 给予帮助, 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多元化作用 篇6

一、单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谈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1. 立足信息技术教材

分析学生情况, 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操作。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 他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 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科学知识、程序设计知识等) 以及帮助学生完成信息技术技能操作训练 (包括word编辑文字、excel表格处理、e-mail发送、网页设计等) 。其中, 在教学前期测评阶段, 信息技术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了解学生现状, 分析学生个性和需求等。教学中注重学生反馈信息, 预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并进行形成性评价。此外还应重视后期测评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 储存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2. 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悟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 从而能够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地计算机教育, 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只是一味地按信息技术学科教材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过于单纯和专业化, 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培养, 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为此, 信息技术教师应向学生传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 让学生结合各科学习需要接触和使用相关工具软件, 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新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 解决问题等等,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 从而巩固和拓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达到学科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即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比如, 教师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可促使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通过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的信息文章和设置信息讨论会, 学生的信息常识可不断扩增;借助互联网完成学习任务和创设师生、生生的情景交流来评价信息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教育学生杜绝滥用信息资源和随意交网友以及教会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等途径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二、从学校教学系统方面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1.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信息社会需要教育领域能够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和快出人才。面对教育信息量的激增, 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包括学习者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 教学目标的分析和设计, 教学内容的分析, 教学方法、媒体、策略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环节) ,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教学设计, 大到整门课程的设计, 小到一个单元目标的设计、一节课的设计, 它可为教学设计活动提供依据。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的依托, 又懂得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由他带头进行教学设计, 定可在全校范围内掀起“教学设计热”, 这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

2. 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信息社会中, 媒体教学已走进教育领域, 各学校都在筹备资金大力建设多媒体教室, 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信息技术教师应带头做好教学资源开发工作, 如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幻灯投影教材、简单的音频和视频教材、用Power Point、Authorware等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以保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学的需要。

3. 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时代, 大量新型的学习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 合理的教学模式的选择,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 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选择出合理的学习模式。比如:网络探究式学习模型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小组学习和游戏型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辩论和反思能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可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 向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建议学习模式选择的重要性。

4. 创设和谐的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情景的创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 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 施展给学生主动探究、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形成意义建构。信息技术教师可发布教育叙事, 通过活生生的教学实例启发教师教学思维的改变, 真正的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多元化作用 篇7

关键词:教学评价;小学信息技术;评价主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5/16-0051-03

概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操作技能转变的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以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智力理论为基础的多元评价体系。多元评价体系坚持以“多元”为特征,以多元的目标、多元的内容、多元的主体和多元的方法为基本理论框架,运用其可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引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作品主要是以电脑绘画、电子报刊、演示文稿、网页等形式呈现的,从主题的构思、内容的组织和技法的运用到修饰润色无不包含着学生的努力与智慧。[1]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从多元的目标、内容、主体、标准和方法等五个方面,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多元评价主体进行探讨。

多元化评价主体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对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应既强调评价主体的自评,也重视评价主体之间的互评,避免因强调单一评价而缺乏评价的互动性。

1.自我评价

小学生的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他们对创作过程有更深的自我感知,也更清楚自己对某部分的信息技术知识是否理解以及掌握的程度,通过自我评价,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例如,在《展示真我风采》一课讲授结束后,笔者为学生制作了一张针对该课学习内容的自我评价表(见表1)。

然后,通过对学生提交的自我评价表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以及想要了解的内容了然于胸,并为后期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

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过程,能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认识自我,创造出有特色的作品。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较为模糊,知识和水平有限,评价较感性化,所以在自我评价阶段教师的恰当引导十分重要。

2.学生互评

因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上机操作相对简单,而且操作的结果也会直接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这些都易于学生进行判断和评价。同时,生生互评是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评价方式。并且,小学生好动、知欲望强烈,当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喜欢请其他同学根据其创作经验进行评价,并希望在其他同学的评价中得到认可。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引导,注重方法,以进一步提升互评环节的效果,如在《把网上的“宝贝”搬回家》一课的学生评价环节,我设计了比较详细的学习评价表,供学生之间互评使用(见表2)。

相互评价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教师要设置不同的条件,供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之间进行正确的评价。既可以设计同桌之间、前后位这样按照距离来划分的小组进行互评,也可将“习惯开小差”“操作能力不强”“水平不错却没事干”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借助不同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都能找到适合发挥自身特点的岗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建立自信、培养兴趣。

此外,学生之间的互评难免会掺杂个人的情感,为避免这样的现象,教师应尽量将评价的内容予以量化,多以量化的结果来判断其作品的优秀与否,少设计定性类评价指标。

3.教师评价

由于学生自身受理论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无论是学生自评,还是互评,教师的适当评价仍然非常重要。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并对一些普遍性问题给予正面的引导和讲解。

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对“信息”还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概念性认识,加之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学习的兴趣、操作时间的长短、对信息技术知识的领会等,都会对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产生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要善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多彩的图画》一课讲授结束后,笔者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分别设计了三张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见下页表3-表5)。

对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除了要求其掌握一定的基础、技巧知识外,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协作交流以及团队精神,所以在这一份评价表中(见下页表3),“谦虚学习”“创新意识”占有一定的指标值。

在实际教学中,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巧和创作评价等方面向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最少的,基本都能完成下页表4中的各个指标,也基本都能实现教学的目标,即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

下页表5中,对学生完成作品的技术性要求不高,更多的是体现在关注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上,“能大胆寻求帮助”占据一定指标分值,这一设计既是一项折衷之举,也体现了给予学生鼓励的一种人文关怀。

学生通过课堂评价的分层设计,能在操作任务的时候目标更明确,也能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学习有困难的以鼓励为主,掌握知识一般的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对于掌握知识较好的学生则以提升发展思维、创新能力为主。这样的课堂评价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心理上都因得到教师的肯定而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会更浓,也更为积极主动。

多元化主体评价展望

1.多元评价主体间的融合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既要结合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设置特点,也要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信息知识掌握水平等特点结合起来,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最大化地利用起来。既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功能,又要加强教师在评价中的引导作用,实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全面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2],为其后续的学习和应用打好基础。

2.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随着多元评价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到教学评价中,需要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需要对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做一定性评价;另一方面,需要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建立关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认知的指标体系,以获得定量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只有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才能把多元评价推向全面和深入。

参考文献:

[1]任海燕.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的多元评价[J].祖国(教育版),2013(9):104.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多元化作用 篇8

技术中的地位作用

信息与计算科学1102班

xx

11080602xx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信息科学与技术中的地位作用

我是xx,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1102班的一名学生。通过这学期《信息科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我对信息科学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知晓了当前信息科学技术最前沿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认识到我们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在信息科学与技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必将对我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了更多的帮助。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信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人们生活是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信息,我们就犹如是瞎子、聋子,无法进行正常的判断。可以说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个单位能离开信息而存在。信息科学现在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信息科学概论》是信息与计算科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这门课程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巨大作用,微电子学的诞生与高速发展微电子系统设计,集成电路的创造与设计原理,光信息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计算机科学理论和系统结构,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与概念,数字图像处理的原理。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理论中最基础的知识、了解当前信息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综合介绍信息工程的典型领域和相关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使学生对信息工程所涉及的内容,对“信息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等有一个简明而深入的理解,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理论解决信息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从事相关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能力,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从事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学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将来主要从事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方面的工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为背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理科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上提供方便。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以信息科学与科学计算(计算数学)为核心方向。信息科学可以定义为“有关信息技术核心基础”的科学,而信息技术则可定义为“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控制)是信息技术的四基元,其它信息技术可认为是这四种基本技术的高阶逻辑综合或分解衍生。所以,信息科学不应该仅理解作是信息论或密码学(他们只是与信息传输技术相关的一部分),而应该理解作是 “有关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控制基础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处理(包括图像压缩、信号分析等)、信息编码与信息安全(编码理论等)、计算智能(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与自动控制等都构成信息科学的核心方向。

计算数学可以定义为“研究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有关数学理论问题的一门学科”。计算问题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等,各行各业都有许多数据需要计算,通过数据分析,以便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计算数学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它主要研究有关的数学和逻辑问题怎样由计算机加以有效解决。计算数学也叫做数值计算方法或数值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代数方程、线性代数方程组、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函数的数值逼近问题,矩阵特征值的求法,最优化计算问题,概率统计计算问题等等,还包括解的存在性、唯一性、收敛性和误差分析等理论问题。计算数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在科学技术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⑵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信息技术是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最为广泛的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Internet的发展为全球一体化、信息无界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而派生出来的新兴学科,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数学方法的发展,对各种过程的数值模拟已经成为科学实验的重要补充,具有实验手段所无法实现的各种优点。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对促进国际、国内各方面的交流起关键作用,它被公认为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国家正在建设的八大网络信息系统、1999年1月12日正式启动的政府上

网工程、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和正在筹建的农业信息高速公路,都将大量需要从事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必须在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大力培养能够从事信息技术处理研究与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经济、金融、生物与农业等领域以及潇湘地区振兴所急需的人才。因此在开发启动以后,信息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有必要加大信息人才培养的力度。

信息与计算科学无疑是这个进程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而数学是信息科学走向成熟与辉煌基础,数学能使信息技术的发展如虎添翼。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数学为基础、信息为对象、计算机为工具,面向高科技,强调敏锐的数学思维和良好是数学修养,培养前瞻性、开拓性的信息科学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色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各个学校在数学系下设的一个新的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就其范畴与研究内容而言,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广泛学科的交叉,远超出数学学科的范围。“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创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产生了我们这样的专业。作为数学学科下的一个理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或更简明地说,研究定向于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这样的专业定位明显地与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不支持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下分类办学(例如区别工科类、理科类)的主张(有一些学校提出这样的主张)。

专业特色:本专业建立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计算数学与软件、运筹与控制方向与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开发与测试、计算机游戏设计等专业方向组成的综合培养计划,在强化专业水平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进行适应人性化和市场化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软件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准和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的知识结构,强化多国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使用双外语(英语、日语)组织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所有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国际先进的知识体系,专业教材选用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注重和发展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全面引进国外先进的网络教学资源,充实本专业学生网络教学内容。倡导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掌握知识的前瞻性,强化学生的实用性操作训练和所学专业知识水平的国际

认证(IBM,ORACLE,CISCO,MICROSOFT等),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各类实际工作角色。注重知识嫁接在各相关领域的综合应用,突出各项知识的衔接和实际工程实践。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未来发展形式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成熟,企业在管理中也越来越多的引入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与方式,同时信息化管理也越来越多的开始面向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的开始在企业的不同部门中得到推广,计算机的自动化应用也开始慢慢的取代人工操作,那么信息化管理也就不得不被采用。

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也不断的在上升,这个专业的优势也慢慢的被企业的管理人士所看中。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也是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我们的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加大实习与实践的机会,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了解社会,去适应社会。我们学校在专业方向开设上需要考虑到学生的选择,尽可能的把所有的方向都开出来,我们的学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发展方向太单一,学生也就失去了在不同专业方向的了解和适应。我们专业方向也可以早的分开,使得我们面对社会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继续深造: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掌握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因此继续深造的可选择领域将变得非常广泛,他们既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数学、计算力学、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信息与网络安全、信息科学、自动控制、金融信息 等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也可以攻读具有行业特色且与信息与计算关系比较紧密的某些专业的硕士学位,象我校的地球物理、油藏数值模拟、试井、储运 等方向都是他们继续深造的理想专业。

2.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可以继续从事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以凭借其出色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计算能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IT企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IT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它们可以在这些企业非常高效的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

安全等工作。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基本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编程的基本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使用技能,熟悉基本的软件开发平台。由于信息产业进入“应用”为主流的时代,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关键还要具备将实际问题提炼为计算问题以及求解该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也是近几年来国内大型IT企业“抢购”知名高校计算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原因所在。

4.特色行业的就业:在前面的办学指导思想中曾经提到过一条是重实际,即各学校应紧紧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使所办专业与所在学校的定位相适应、与本校教师的特长与发展目标相适应、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我校与石油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每年在我校召开的人才招聘会上,大部分用人单位是石油企业,因此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将会进入到石油行业工作,他们将在石油企业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石油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当然,如何能使我们的毕业生被石油行业所相中,如何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石油知识领域,如何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在石油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需要我们必须在课程设置、日常教学、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过程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也需要我们不断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多元化作用 篇9

临洮县东二十铺初级中学 杜胜龙 730500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以上的各种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力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更有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重要作用。

一、多媒体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国家提供设备和资源保障的形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大大地缩短了城乡孩子们在教育起跑线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让农村的教育与城市的教育“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它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中,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

我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例如,可以使三角形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将所要平移的三角形自动地缓缓沿着移动的方向移动,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平行移动由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决定,加深了对平移的特征的掌握。

二、利用多媒体可启发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

对于几何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几何知识的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学生只能再通过想象去理解,被动地接受,倍感枯燥。作为学生,只有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

利用多媒体可以使许多难以用语言或文字阐述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化传统教学中的静为动,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学习方式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制作中,我适当地运用动画、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在同学观看时,教师结合课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复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二 “探究性活动:镶嵌”,教师提供边长相等的多个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我趁机把学生的这些作品拍下来并制成幻灯片,事后播放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了起来,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成就感,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仅可以开拓了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巩固练习,增加训练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够大大增加练习容量。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点、难点。也有利于生动有趣的复习,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中的作用 篇10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有机地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具有的储存、自动编排归档和随时检索的功能,把多媒体和网络运用到英语教学中,能快速地为教材编入新的英语语言信息,并随时以不同的形式提取和积累。

比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7A(以下均为该教材)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乐器世界,每种乐器以图片、单词、声音三个类型无规则地设置在电脑上,让学生反复地听音、辨图来认识这些乐器,学习trumpet, guitar, drums, violin, piano等单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听到悦耳的声音,在图文并茂、声形俱备的多媒体的帮助下进行学习,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带入了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新的知识。

二、利用英语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构筑新型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二册Lesson 71, Ann’s Birthday Party时,首先,用PowerPoint制作出教学课件,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Ann邀请朋友参加生日聚会——朋友们高兴地接受邀请——Ann和妈妈为此次聚会做准备——朋友们先后到来——送生日礼物——唱生日歌——吃蛋糕等,帮助学生阅读和了解课文,然后设计有关问题,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就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具体而真实的情境中,达到语言的实践效果。其次是通过课件展示课文的重要语言点,并进行为达到熟练运用目的的训练。最后,提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about Ann’s party?。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问答,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分角色表演。这样,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语言技能。

如今,英语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它有助于人们了解不同的文化;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达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引领世界之大同。由此可见,英语技能的教学与培训已是重中之重。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四种理解的技能和表达的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众所周知,我们看书、看报可以获得知识,我们听收音机、听报告也可以获得知识。我们通过这种比较单纯的视觉或听觉所获得的信息是很容易被遗忘的。然而,我们通过看电视、看电影所获得的信息记忆时间就相对长些,这是因为电视、电影综合利用了视觉和听觉的作用。这种通过听觉、视觉协同配合所获得的信息是相对持久的。同样,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兼图、文、声于一体的特点进行英语技能全方位的训练,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比如,在学习月份时,学生看见12个陌生的单词,可谓望而生畏。因此,我在网上搜集了一段关于月份的Flash,让学生反复模仿,最后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记住了这些单词的读音和拼写。

四、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但能展示图像,将学生带进生动丰富的知识世界,而且可以将相对枯燥的教材通过微机辅助手段,形象地表现出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从而大大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例如,在教学Unit 8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各种节日的网站,了解自己最喜欢的节日的情况;在教学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时,让他们搜集自己喜欢的演员或电影的资料,并尽量用英语来介绍。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

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热情,在平时就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益的网站,教会他们搜索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有目的获取健康、有用的信息。从课堂中走出去,在网络的世界翱翔畅游,了解全球文化、憧憬未来、与时代同步。他们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的同时,不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上一篇: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表下一篇: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