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教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长学校教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共10篇)

家长学校教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篇1

一、人格与教育

1、何谓人格?

“人格”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为“面具”。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人格”尚无一致的定义。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说:“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二指权利义务主体之资格: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现代心理学》)我们认为学校人格教育中的“人格”一般指前边引文中一、三两义,即品格和个性。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亦称个性。是个人所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通过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人格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和性。(4)功能性。

在结构上,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三我”结构:(1)本我。(2)自我。(3)超我。我国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人生四种境界:(1)自然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4)天地境界。韩幼贤《心理学》:人格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天生的潜能。②同一文化下的共同经验。③独特的经验。具体说人格的成因包括: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环境因素。④早期童年经验。⑤学校教育因素。⑥自然物理因素。⑦自我调控因素。

2、人格因素及类型(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6pf)因素

高分

低分

A 乐群性

热情

孤僻

B 聪慧性

聪慧

迟钝

C 稳定性 激动

稳定

E 恃强性

支配

顺从

F 兴奋性

轻松

严肃

G 有恒性

坚定

多疑

H 敢为性

冒险

畏怯

I 敏感性

灵活

自恃

L 怀疑性

刚愎 随和

M 幻想性

任性

稳妥

N 世故性

精明

天真

O 忧虑性

烦恼

安详

Q1实验性

激进

保守

Q2独立性

自负机智

附和

Q3自律性

自律严谨

不顾大体

Q4紧张性

紧张兴奋

闲散宁静

(2)、健全人格类型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第二,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第三,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型”:

①有自我扩张的能力;②与他人热情交往,关系融洽;③情绪上有安全感,自我接纳;④具有现实知觉;⑤客观地看待自己;⑥有多种技能,并专注于事业;⑦行为的一致性是其人生哲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型”:

①能充分地、准确地认识现实;②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能做到最大限度的认同和接纳;③有自然、朴实和纯真的美德;④经常关注社会上的各种问题;⑤喜欢独处,有超俗的品质;⑥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约束;⑦高品位的鉴赏力;⑧常有高峰体验;⑨能建立持久的友谊;⑩民主的价值观;⑾较强的伦理关系;⑿不带有敌意的富有哲理的幽默感;⒀有创造性;⒁不消极地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3)、病态人格类型 黄希庭《心理学十五讲》:①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特点是缺乏道德感和内疚感,没有怜悯心、同情心,行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气暴躁,挫折容忍力低,情绪活动呈爆发性,行为冲动,对他人和社会冷酷无情,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吸取教训。②偏执型人格障碍。特点是思想行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情感不稳,易冲动,善诡辩,富有攻击性,服饰、仪表不顾习俗等。③回避型人格障碍。特点是行为退缩、自卑,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受批评指责后常觉得自尊心受创伤而痛苦、羞怯,害怕社交活动等。④依赖型人格障碍。特点是缺乏自理能力,总是求助他人,过分依赖他人,很幼稚顺从,总是怀疑自己可能被别人拒绝,任何方面都很少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3、人格与人生(1)、人格与职业

①教师与医生开朗----沉静 ②商人与农民圆滑----质朴 ③诗人与军人自由----服从 ④演员与记者浪漫----敏锐(2)、人格与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与刘邦李白与杜甫

4、人格在教育中的意义(1)、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人格标准 孔子:刚、毅、木、讷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格思想的评价: 孙隆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①他制他律的人格----渠道化的“做人”方式。②自我压缩的人格----逆来顺受、“存天理,灭人欲”。③没有“个性”-----难于维持人格的完整性。梁漱溟:(中国)个人人格隐没,向里用力;(西方)个人人格分明,向外用力。(《中国文化的命运》)

(2)我国现代教育家关于人格教育的论述

蔡元培:教育宗旨是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健全人格指,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陶行知:现在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3)、西方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奇:人格本位论,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小原国芳:完人教育,即“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的教育 洛克:绅士教育的四项特质:德行、智慧、礼仪、学问。

赫尔巴特: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与正义的观念,成为意志的主要目标,按照这些观念,性格的内在中心------人格的核心------决定性格本身,并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这才是道德培养的目的所在。罗素:我愿提出四种特性,在我看来,它们共同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这就是: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皮亚杰:儿童的社会发展进程是从自我中心主义到相互性,从同化于尚未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之中到导致人格的形成的互相理解,从团体内混沌的无分化到以有纪律的组织为基础的分化。

二、对我国当代中学人格状况的大致分析 “你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低赞同度等级层。属于此层中的社会人格共有5项:分别是(5)“独立思考”(4.4%);(6)“慷慨大方”(1.9%);(8)“有合作精神”(1.9%);(9)“尊老爱幼”(3.6%);(10)“勤俭节约”(1.4%)。这些社会人格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属于不被重视的类型,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认为其为“最重要的品质”。“勤俭节约”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已不再信奉他们的父辈所秉承的经济观,更多的人体现出一种理财的新观念,他们讲究生活的质量,却又不会轻视每一分钱,该花的决不吝惜,不该花的决不胡花,故只有1.9%的人赞同“慷慨大方”为最重要品质。而“尊老爱幼”的比例之低,则恐怕要归咎于现代家庭中子女的地位畸形偏高,中学生普遍有“小皇帝”心态。他们对这样的传统美德,缺乏较深的体会。在生活中养尊处优,不能吃苦,因此也不大赞同“工作勤奋”的踏实态度。由于家庭、学校的某些原因,现代中学生的独立性也不够强,同时现行的教育体制中鼓励学生思辨精神的因素甚少,故中学生也普遍未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最后,中学生中“缺乏合作精神”的态度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专门化,以及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变得“大量化、深度浅”的特征,个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而又缺乏合作精神则无异于天方夜谭,当代中学生未能认识到这一点,而过分强调个人的能力,以个人为中心,这是极为有害的。

中等赞同度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四项:(2)“正义感”(8.2%);(11)“竞争意识”(6.0%);(12)“待人真诚”(9.2%);(14)“意志坚强”(8.0%)。其中(2)、(12)两项更接近传统道德对国人的要求。当今的中学生虽对正义感有中等程度的支持,但结合“偶像崇拜”中的仅5.8%的人崇拜“见义勇为”的英雄,可见大多数中学生只是渴望社会正义却少有人敢于身为社会正义的承担者。他们因为得自于父母和老师的理解较少,故期望“待人真诚”成为普遍的社会环境。而展望未来,“具有竞争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却是现代人必具的心理条件,高赞同度的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4项:(1)“自尊”(14.2%);(3)“同情心与爱心”(11.0%);(4)“善良、宽容”(14.2%);(7)“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13.2%)。由此可以看出,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中,以爱国为己任已受到高度赞同,强调自身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成为共识,这同几年来我们狠抓爱国主义教育不无关系。调查说明,当代中学生是爱国且有高度责任感的群体,他们已初步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的自身的国民责任,这是令人欣慰的。中学生渴望宽松的人际关系,要求在“有同情心与爱心”的环境中生活,同时渴求理解性的“善良、宽容”人格,这对目前我们的大多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你最崇拜哪种类型的人?”

体育、影视明星(29﹪)(2)不崇拜别人(13.8﹪)(3)军人(11.6﹪)(4)科学家(10.7)(5)商界名人(8.9)(6)见义勇为英雄(5.8)(7)政治家(4.9)(8)优秀教师(2.2)(9)生产劳模(0.9)

(上海社会调查事务所《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基本状况:

1、健康方面:①善良自尊。②有社会责任意识。③有正义感。④有同情心。⑤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2、缺陷方面:①自我为中心。②怕吃苦。③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④虚浮焦躁。⑤团结协作精神不够。⑥易产生心理障碍。

3、背景原因:①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教育。②学校教育的两难状况。③社会文化的碰撞转型。“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消解。

三、学校人格教育及其内涵和外延。

人格教育是通过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渗透、约束,实现道德层面的个体心理的内化,形成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提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认识、评价和调节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客观现实的交往中,正确把握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表现的能力。概言之,人格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指导,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

在内涵上,就是围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品质的塑造,培养学生正确调整个人行为、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矛盾的能力,把感性层次的行为判断、习俗随从、个人动机,上升到道德判断的理性层次,实现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的统一。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价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关心同情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在外延上,①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和谐统一。②注重认知教育,把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视作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③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把情绪、情感、气质、动机、兴趣等视为道德品质的基础。④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坚持启发诱导,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导学生明理、警醒和觉悟。

四、实施人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

(1)学校“四育”。蔡元培先生指出:“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劳动教育”的意义。他说:“教育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我们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渗入集体生活中去,使得对劳动的热爱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就成为他的重要兴趣之一。”“为了社会,为了未来的这种劳动,便成为陶冶孩子们品德的学校。”人格教育就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

(2)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环境及其教育。(曾子、曾国藩、傅雷)家庭教育在方式上大致可分三类:①权威型教养方式。②放纵型教养方式。③民主型教养方式。学校要注意和学生家庭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及教育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生活学习的情况。有时还需对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社会影响。要引导学生积极接受社会的正面影响,明辨是非,抵制不良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个体自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学会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自省,见贤思齐,知错就改,自立自强。方法: 环境熏陶

健全人格的培养凭说教是不够的,它需要一定环境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荀子就曾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美丽的校园、纯正的校风、和谐的氛围、良好的秩序,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一种春风化雨的作用。班集体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中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首先就是一个道德自律很强的集体,学生大多能以一定的是非标准去评价和约束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即使个别学生发生不良行为,他也会在大多数人的鄙夷和批评下感到羞愧不安并自觉加以改正。这既是一种道德感染,也是一种心理“从众”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所介绍的帕夫雷什中学就非常注重学校文化环境的育人功用。

(2)健全制度

个人行为不能没有制度的约束,制度是建立和谐关系的条件。合理的制度在学生良好品格和个性的培养中起着一种引领警示作用。学校制度既要体现社会道德规范,又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年龄特点。制度约束、批评训诫学生与关心爱护学生并不是对立的。比如如何处理手机管理、早恋的问题等等。(3)榜样感染

榜样是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具体化、人格化,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鼓动力。梁衡在《人格在上》一文中写到:“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一部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就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着人格精神的星座。不可想象,当历史长河中缺了这些人格坐标后,就如同缺了许多改朝换代,惊天动地、里程碑式的大事。”学校教育中,榜样感染包括英雄伟人的事迹、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学生的模范表现等。班主任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积极重要的影响。班主任优良人格的表现:①爱岗敬业。②公平公正。③灵活果断。④严肃亲切。⑤知识丰富。做到以热爱激发热爱,以情感唤起情感,以人格塑造人格。(4)活动教育

开展健康有益活动,是实施人格教育的又一重要方法。比如升国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的情怀;“艺术节”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献爱心”教育学生同情关爱他人;“成人仪式”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运动会鼓励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等等。(5)学科渗透

学科教学不只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要通过对学生求知欲、好奇心、怀疑感、自信感的培养,促进学生“求真”品格的养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健康的心理。文科课程人文蕴含丰富,理科课程科学精神突出,要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自然渗透,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6)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锻炼学生健全人格的广阔天地。军训、学农、参观访问等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而且能磨练他们的意志,有助于他们的成长。(7)个别关注

对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恰当措施及时疏导沟通,帮助其克服这种障碍。

五、学校人格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1、人格教育与德育

人格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学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格教育主要着眼学生的心理、个性、情感,更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2、人格教育与智育 智育中可渗透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又为智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利的条件。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格教育侧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节。

3、人格教育与体育

健强的体魄是健全人格的基本条件。体育是实施人格教育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

4、人格教育与美育

两者间有重合之处,如都关注学生的道德品性、身体素质,都是以人的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但也有差别,前者更多着眼个性心理,后者更多关注情感体验。附:武汉中学人格教育研究介绍

(一)、课题(《董必武人格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学生人格教育的研究》)的意义、依据和目标:

1、意义:我国文化转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独生子女多、社会接触面小、学习压力大)而带来的学生人格不够健全(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虚浮焦躁)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2、依据:(1)董必武“朴诚勇毅”人格教育思想。它既包含了我国儒家对于仁德之士的人格要求(“刚、毅、木、讷”),又体现了现代先进知识分子、共产党人的人格追求。(2)现代心理学理论。一是对“人格”的定义。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二指权力义务主体之资格;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我们在研究取其一、三两义,即品格和个性。二是人格形成的条件。韩幼贤《心理学》:人格的形成有三个条件,(1)天生的潜能。(2)同一文化下的共同经验(3)独特的经验。我们的研究着眼于第二个条件。

3、目标:从道德和心理两个维度,“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二)、研究的过程、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于2008年由省教科所规划立项,并通过了开题论证。1 成立课题组,进行任务分工。学习领会人格教育的思想理论。(1)结合董必武同志的教育实践,深入发掘其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2)学习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格的理论,并由本人给全校教师作《人格教育概说》的报告。

3、构建训导体系。把董老“朴诚勇毅”人格教育思想具体细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标准和学校日常管理的细则。编印《修身周刊》,用儒家文化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人格品行的教育引导。

“朴、诚、勇、毅”人格培养“三维”立体训导体系架构示意图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朴、诚、勇、毅”系列训导目标构想是:

1、“朴”系列训导目标:

穿着朴素、不攀比吃用俭朴、不羞愧勤俭节约、不浪费

学习踏实、不浮躁朴实纯真、不做作朴实直爽、不浮夸

朴实厚道、不自私朴素大方、不猥琐朴质高雅、不庸俗

2、“诚”系列训导目标:

内诚于心、不欺己外诚于行、不欺人诚实学习、不作弊

诚实学问、不装懂诚心待错、不固执诚恳道歉、不丢人

真诚待人、不虚假诚实守信、不欺诈忠诚自己、不虚荣

忠诚学业、不懈怠忠诚祖国、不背叛忠诚于党、不丧志

3、“勇”系列训导目标:

勇敢威武、不畏惧勇敢作为、不鲁莽勇敢果断、不迟疑

勇猛精进、不遗憾勇于质疑、不耻问勇敢交往、不孤癖

勇敢合作、不封闭敢于挑战、不逃避勇于负责、不敷衍

勇于实践、不怕苦勇于竞争、不怕输勇于创新、不怕错

4、“毅”系列训导目标:

有恒有毅、不懒散刚强坚毅、不娇气学贵有恒、不松劲

坚定有毅、不屈服持之以恒、不退缩百折不饶、不放弃

坚毅刻苦、不服输坚毅不懈、不低头自强不息、不言败

(训导约束可起指引成长方向的作用,要见成效仅靠训导是不够的。我们的途径是:训导与自育,引领与自省,熏陶与自养,就是把外育与自养的紧密结合起来。)

4、创建活动平台。(1)常规活动(军训、学农、成人仪式、艺术节)与特别活动(“阳光义卖”、“城管卫生革命”、赴老区参观访问、模拟联合国活动)相结合。(2)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3)全体参与的活动与代表参与的活动相结合。总之,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学生欢迎,家长支持。

5、注重榜样引领。(1)董必武等同志的崇高人格精神。(2)社会模范人物的精神事迹进校园。(3)成立志愿者团队。(4)评选“校园百花奖”(朴诚勇毅之花)以及市区“文明班集体”“三好学生”等。

6、加强环境熏陶。(1)利用董必武纪念馆,对学生进行校史和人格理想教育。(2)校园文明卫生环境。(3)班级文化建设。(4)校园宣传栏。

7、重视教学渗透。(1)加强教师的人格自律,强调以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作学生的“成长导师”。(2)做到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了解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语文的“课本剧”,政治课的“辩论赛”等等。

(三)、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家长学校教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篇2

关键词:认识性格,评价性格,培养健全人格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许多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 心理失去了平衡。而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变化之中, 身心发育尚未成熟, 社会阅历缺乏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 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冲突处理不当, 极容易使心理和行为失常。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学生的这种心理, 全面把握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 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使之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指导学生学会认识性格

认识性格要从多方面入手。作为从教者, 我没有简单地从表面现象对一个学生的性格作出断言, 而是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之前, 先指导学生学会认识性格。

二、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性格

性格所指的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只有一贯的、经常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才代表一个人的性格。另外, 性格还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世界观, 它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

作为学生怎样评价自己的性格呢?我从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进行分析。

1. 对现实的正确态度的培养。

(1) 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

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有:关心社会、团体, 愿意履行对社会、团体的义务, 待人热情、诚恳, 有同情心, 能体贴人, 善于交往, 开朗、宽容、有礼貌;或缺少义务责任感, 虚伪、狡诈, 对人冷漠、自私、孤僻、傲慢等。现代的中学生虚伪、狡诈的人可以说已经没有了, 而对集体冷漠, 缺少义务、责任感, 自私、孤僻的却大有人在。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积极而且有意义的活动。

(2) 对工作和工作成果的态度。

一般情况下, 说到工作和工作成果, 很容易只把它定位在班级干部身上, 其实, 它可体现全体同学的性格品质。因为一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体的帮助, 一个班集体的建设需要靠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因此, 在积极开展其他活动的同时, 我时时刻刻注意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3) 对自己的态度。

组建班级之后, 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他们严于律己, 虚心好学, 并且有很强的自尊和自信。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掉下队来, 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甚至自暴自弃、放任自己。如何将这一部分同学调整过来, 端正对自己的态度, 这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2. 性格的意志培养。

初中学生一般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都具有明确的认识, 并且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自觉确定的目的。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判断情况, 作出正确的决策。但许多同学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经不住挫折与失败的打击, 由此沮丧、灰心、胆怯、退缩。为此, 我给同学讲了“中国的保尔”朱彦夫的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懂得朱彦夫就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自己的夙愿, 他的成功正是源于他的伟大人格。

3. 性格的优良情绪的培养。

初中阶段既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又是他们情绪容易产生波动的时期, 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够稳定的学生极容易产生波动的情绪。

家长学校教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篇3

一、学校生命教育的不足

1.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和角度,对于学生的情感方面的关注比较少,使部分学生会感觉生命没有意义,内心缺乏安全感。面对着升学的压力,许多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更别说追求自己独特的生命理想和追求。教育应满足学生提高生命质量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缺少培养学生的勇敢无畏的态度,没有教会学生遇事迎难而上,不气馁。

2.教科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对道德因素有着一定的渗透和传递,涉及的内容很广,包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在教科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识字和课文内容还是练习以及习作,都蕴含了大量的生命教育道德因子。对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有帮助,而且反映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共鸣。而学校教育恰恰没有充分利用教科书上的内容,缺少从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3.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教材中选取的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联系不足,大多是特定时代的文章,使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没有建议学生和家长通过阅读或者讲述的方式进行沟通,缺少教育学生和家长,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从而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

4.生命教育内容分布不均。生命教育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不均,有些内容过于冗繁,有的内容却很少涉及。

二、学校生命教育的建议

1.学生主体性原则。只注重基础教育是不可取的,应该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进行相应的教学。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在保持知识体系完整的同时,应科学地与儿童生活的世界整合起来,考虑到儿童的长远发展需求,考虑儿童生活世界的真实性。

2.因材施教原则。所有的生命都是单独存在的,每一个都拥有各自的特色。教育者在授教时,一定要注意所有的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3.体验性原则。生命教育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让青少年切身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认识和想法。改变单一的接受型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生命教育完美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生活指引原则。老师在各方面对学生一定要非常关注,并且在平常学习中要让他们学会应用丰富的联想力,将学习和生活内容联系到一起来进行学习。这样的指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很好的受教,老师有声有色的说教,使学习内容不会那么空洞无味,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5.教科书解读精细化原则。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从细节入手,突出课文中的对于生命的启迪。在教学中解读课文时,不应仅将课文的内容大意读懂,还应引导学生的把文中的细节联系在一起,使课本中潜藏的生命教育因素体现出来。

简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篇4

(钱娇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401331)

学术课堂是一个课堂之外的大讲坛,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学习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知识。在研究生阶段,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研究好本专业的知识,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去获取信息,寻找创新点,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学术讲座这么好的资源,我们应当要好好利用,海纳百川,同时认真及时的做好总结,以便参考。1,《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专题讲座-基于人格的社会层面知识》学术报告

2011年12月10日,我在凯撒报告厅参加了赵石屏老师的关于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赵老师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首先,教师要言传身教,协调影响,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道德概念和丰富到的知识;其次,教师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情感生活的典范;其次,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第三,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感情。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首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现实的到的活动;其次,教师应该根据道德意志品质上的差异因材施教;第三,通过到的榜样来激发学生道德意志,锻炼的自觉性。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首先,帮助学生形成稳定强大的道德动机;其次,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行为方式;第三,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2,《谁的青春有我狂---大学生生活深度反思》学术讲座

2010年9月23日,我在图书馆报告厅参加了周小燕老师的关于大学生活的讲座,受益良多。伴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大学生态度与大学生对社会的思考综合成一个非常意思状态,一方面,大学生是社会最有活力的单元,另一方面,社会给大学生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大学生对自身的前途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对学习的思考都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中。每个人都在询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的社会权重是什么样子,大学生对社会的需求与大学生活怎样进行取舍。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一方面给大学生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很振奋人心的压力,因为社会的发展已经给大学生一个较为公平的,每个人都有机会的舞台。社会的与媒体压力给大学生的不仅是期望,而且是指引。社会期望大学生的成功和回报社会,这个期望不只反应在对大学生的肯定上,也反应在对大学生的批评上。社会关注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心理与学习压力,大学生行为准则,大学生道德标准与道德建设,大学生就业环境与生活压力等等。从大环境开看,我们的优势包括综合知识的广范和普及,互联网的巨大发展是知识前所未有的开放化,知识服务的进步,以及社会需要的明确化发展,这些都为我们的人生规划提供了一切需要的条件,也为提出了挑战。从我们的现状分析,中国的逐渐富裕也使我们的家庭能够提供一定范围内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的支持,学校的扩招和国家教育的重视使我

们可以接触到甚至学习不同等级的科技成果。但于此同时,知识的爆炸,社会需求的明确化,知识的开放化大大的加剧了大学生的竞争,这个竞争是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竞争,工作经验的竞争,更是学习效率的竞争,就像否定错误等于肯定正确一样,大学生也在竞争中不但在体现自身价值,也在竞争中被社会淘汰。知识的爆炸对大学生来说同样是双刃剑,知识的广度发展使大学生更能充分的选择知识的学习,但也促使了大学生在知识选择上迷失几率的增长,尤其在当今学习效率竞争的社会中,这个劣势也越加明显。如何弥补劣势,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3.《社会学视野下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和形象塑造》学术报告

2010年10月13日,我参加了陈洪老师的学术报告活动,获益不少。正如陈老师说的,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我们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我们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我们首先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例如,喜欢玩网络游戏并不代表会喜欢或有能力开发网络游戏;不要以为有兴趣就意味着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不过,我们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如果对数学有天赋但又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4,《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解读》学术报告

2010年10月20日,我在图书馆报告厅参加了王于飞老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讲座,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5,《科学素养教育的由来与发展》学术报告

2010年11月4日,我在图书馆报告厅听取了林长春老师做的关于科学素养教育由来和发展的报告,加深了我的认识和体会。“科学素养”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西方发达国家。最早尝试给科学素养下定义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教育专家赫德。他于1958年撰写了《科学素养:对于美国学校的意义》一文,文中把科学素养解释为理解科学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并探讨了科学与社会的联系。赫德这里所使用的“科学素养”,是现今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含义。自此以后,人们开始关注科学素养的问题,培养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口号”也经常被提及。科学素养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从“口号”向“目标”演进阶段;第二是制定科学素养标准阶段;第三是成为国家理科课程目标阶段。

6,《塑造积极心态,成就美好人生》学术报告

2010年11月24日,我在图书馆报告厅听取了李祚山老师的讲座,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讲座围绕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展开。李老师先论述了心态影响能力和情绪影响健康的观点,提出调整心态的重要性,并应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导我们: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随后,苏教授教给大家快乐的九种工具,即改变态度;学会享受过程;活在当下、用好心情来填补生命;不要把自己幸福的来源建立在别人的行为上面;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学会感恩、感恩获得好心情;如果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还有人比你更倒霉;天堂、地狱由心造,压力太大的时候要学会弯曲;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最后,苏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他独到的感受:养成一种习惯,发现生活的美好方面;宽容过去、学会忘记、谅解和宽容;学会利用现有资源把事情做成,而不是消极等待;服务他人。李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幽默风趣的解说讲述了他对人生独特的感悟,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培养健全人格主题的演讲稿 篇5

先说性格。我想说的,不是性格决定命运云云。我首先想说的是善良。伊壁鸠鲁说,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我们并不是伟大的人,但善良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必修课。贝多芬说,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善良是个宽泛而又现实的概念,你喂养学校食堂门口的猫是善良,你捡起地上掉落的垃圾是善良,你今天努力学习了也是对你自己的善良。我说的善良,是希望大家成为一个不自私的社会化的人,而现阶段作为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好好学习,足够担起善良一小部分重量。我们身为镇中人,优秀的学习成绩固然是我们的追求,但时时心存善意的性格却是我们能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

另一点关于性格的是你对于错误的认识。我说的不是主动认错或是积极改正,而是怎样正视你的错误。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错误,我们就可能无法发现我们曾经如此接近正确。面对发下来的一张数学试卷,你该做的不是抱怨又错了错了如何如何弱智的题目,也不是拿过草稿纸来从头开始。你应该对着当时的过程与草稿,努力用当时的思路思考,才真能发现自己思维的弱点。这种做法所形成的性格,将会是敏锐而又不疏漏的,而这种敏锐,也正是每一位镇中老师、每一位镇中学子所看中的。生活中的错误也一样。父母或老师找到你的错误,目的不是让你低下高昂的头颅,流下悔恨的泪水,而是希望你能剔除你性格上的瑕疵。培养健全之人格,要有善良而敏锐的性格。

再说气质。木心曾说,从未见有一只鹰飞下来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意味着我们未来从事的大多数职业都需要其他学科思维的介入或是其他领域灵感的启发。正如镇中办学理念所指出的那样,学生与学生间要实现高水平的差异化发展,而每一个学生个体,则应具备尽可能全面的素养。培养健全之人格,需要我们广博而不浅薄的能力。

家长学校教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篇6

关于“人格”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可斯塔等人提出的“人格模型”。他们把人格分为5个方面来描述:第一是开放性, 包括具有想象力、情感丰富、审美、求异创造、智慧等;第二是责任心, 包括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第三是外倾性, 包括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第四是宜人性, 包括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第五是情绪稳定性, 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1]

“人格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 在人的品质结构中, 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2]崇高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坚强的意志、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等优秀的人格特征将对人的智力因素和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生人格缺陷成因分析

中学生的人格缺陷一般表现为独立能力差,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远大理想, 缺乏责任心, 心理素质不健全, 等等。造成中学生人格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观念多元化与文化多元的冲击

改革开放后, 随着西方思想、观念、文化和技术的涌入, 形成了我国当前的文化多元与观念多元状态。这种状态, 在给我们的文化带来繁荣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社会各种不良风气以及市场经济直接表现出来的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 不断影响着学生思想, 形成了不健康的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严重扭曲。随着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 这些消极思想、不良行为传播和扩散的速度也更加迅速, 使他们原本就脆弱的道德观念受到更强烈的冲击。言情小说、艳词情歌、色情影视、浮躁的炒作、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把学生思想变得更加复杂。

2. 家庭教育失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与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3]但在我国, 很多家长缺乏这样的认识高度, 在生活上, 孩子们深受父辈乃至祖辈的呵护和溺爱。长辈们往往是有求必应, 孩子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养尊处优, 任性自傲, 我行我素。在学习上, 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优秀, 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意志品格的培养, 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孩子往往缺乏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生命观、爱情观和价值观, 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没有感恩之心。在孩子的成长管理中, 家长们往往缺乏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随意性大, 或者放任不管, 或者方法粗暴, 造成家长与孩子长期沟通不畅, 使孩子情绪压抑、精神低迷, 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对抗、报复等极不健康的心理。

3. 社会、学校及家庭缺乏对学生青春期困惑的应对策略

青春期是从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心理与生理的快速发展, 使他们应接不暇, 不知所措, 少儿时期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定位已经失去, 成人化的认识与定位还不能及时建立, 于是便自然而然地滋生了很多迷惘、困惑、哀怨、痛苦、惆怅的心理。尽管社会、学校也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做了很多尝试, 但由于缺乏经费支持, 缺乏协调, 尤其是各种媒体缺乏培养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 文化垃圾充斥网络、电视和书刊, 对学生的负面人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

1. 要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学阶段既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又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是中学生独立生活的开始。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开了家庭离开了父母, 生活中的一切都由自己安排, 所以对学生进行责任感和文明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特别重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培养健全的人格, 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 生活上要学会自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指导学生快速地适应环境。也可以通过入学前的军训, 让教官教会学生如何整理内务, 培养学生整理内务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 并进行量化评比, 将做得好的宿舍评为文明宿舍并给予奖励。

其次, 学习方面,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教育学生要努力适应社会, 提高生存的能力。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老师及新的教学方法,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 心理素质方面, 要学会自尊、自爱, 学会承受, 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还要讲文明、懂礼貌, 乐于助人, 热爱集体等,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 良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同时良好的习惯也会内化为素质, 形成健康的人格。

2. 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誉与耻辱, 实质上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中国人自古注重荣辱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孟子·尽心》上说:“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 无耻矣。”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不能没有耻辱之心, 没有耻辱之心的无耻是最大的无耻。

但中学生的荣辱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公共汽车上没有主动给老人让座、看到同学有不良行为时不敢出面制止、生日时借钱下餐馆、考试作弊、逃避劳动, 等等, 甚至还有更为极端的表现。我所教的班就有这样一位女学生, 就因为看着同年级另一个班级的一位女同学的言行不顺眼就到其宿舍将一些果皮、纸屑等杂物全倒到这位同学床上的被子里, 结果被学校处分。这就是人格扭曲的表现。可见, 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知道了怎样做光荣、怎样做可耻, 才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乃至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需要从各方面去规范和检验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比如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遵纪守法, 诚实守信;要热爱劳动, 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保持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要摒弃本位的价值取向等。

3.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多年来, 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分数和升学率。“中学教育沦为考试的工具, 大学教育沦为找工作的工具, 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不少学生都成为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索取的“冷漠一代”。据相关调查显示, 中学生中知道父母生日的学生不足一半, 知道爷爷、奶奶生日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感恩教育不容忽视, 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 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题中之义。不会感恩或不愿感恩, 既是自私自利、缺乏修养的表现, 也是人格不够健全的表现。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打开水, 对师长有礼貌, 尊重老师, 关心理解父母, 为父母分忧等, 从这些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 永不忘记同学、朋友及他人的帮助之恩, 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我的班上就有这样一位女同学, 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可她学习不够努力, 整天想着吃喝玩乐和如何打扮自己, 还特别爱慕虚荣, 不体谅父母的辛劳。5月的一天晚上, 她花了将近100元钱买了一个大蛋糕请同宿舍的同学给她庆祝生日, 还违反了学校不能晚睡的纪律, 影响班级量化得分。我知道之后, 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和引导, 并要求她周末回家做一件事情:向父母了解家里的收入情况, 再将自己所花费的学费、每个月的生活费、零花钱等各项支出加起来, 算算父母为自己投资了多少, 最后假定自己毕业收入, 计算一下自己大概需要工作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这位同学按我的要求做了, 之后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学习努力了, 成绩也提高较大, 也懂事多了。

可见,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 感恩之心不可无, 一个人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才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才会努力的学习和工作, 才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4. 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合作精神、竞争意识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也是一个健康人格的标志。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在家长眼中, 他们都是“小公主”“小皇帝”, 缺乏合作的环境。在家里他们事事几乎都由父母包办, 自立能力、竞争意识极差。这就与现代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的合作精神, 以及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很不合拍。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需要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社会,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 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恰当的竞争对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 利用这一点, 我引导学生在班级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竞争对象。即某方面比自己强, 又与自己差距不很大的同学。同学们有了竞争对手, 明里暗里在竞争,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奋战, 相当部分的同学成绩都得到了提高。学习自信心也增强了, 竞争进取的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其次, 帮助学生创设合作竞争的机遇。我除了一如既往的调动全班同学团结合作、共同努力, 争创文明宿舍、争夺流动红旗之外, 还利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等机会, 鼓励同学们团结协作, 努力为班级争荣誉。比如上个学期, 我就利用新生入学前的军训这一机会, 在我的鼓动下, 尽管学生彼此都还不熟悉, 但他们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最后在军训大检阅中赢得了全年级 (8个班) 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本学期的班际篮球赛中, 我在赛前给他们信心和鼓励, 每场比赛我都亲自到场为队员们加油, 我们班的拉拉队在每场比赛中阵容强大, 从气势上就压倒了对方, 球场上我们的队员也越战越勇, 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 这种敢于竞争的勇气, 使我们班男女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5. 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孔子曰:“言必信, 行必果”“凡言出, 信为先”。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 做事才能讲信用, 有了信誉, 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中学生的思想品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 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结合授课、班会、晚自习和读报节等机会对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宣传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强化“诚信光荣, 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 逐渐确立信奉诚信守信的风尚。这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大有裨益。

总之, 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可从多方面入手, 方法也多种多样, 贵在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杨文平.学校教育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9) 。

[2]莫雷, 颜农秋.大学生心理教育[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篇7

一、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因此,教师平时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仪表,穿衣得体大方,讲话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能用尖锐的话语挖苦学生。总之,教师的教态优美、庄重优雅的举手投足、亲切热情或幽默睿智的神情,都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感,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同时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教师的知识越深厚,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教学的效果就愈好。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因此教师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时刻让学生觉得你永远是一个好老师。这个“好”的全部就像“润物细无声”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二、在各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在学校,学生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渗透德育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是学校专门安排来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的,可是有些老师认为平时的语文或数学课都讲过关于思想品德的话题了,就没有必要再上思想品德课了,反而用来上语文或者数学。正是因为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占用其他课时间讲习题或布置大量作业,那么学生对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其实每个教师都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寓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人民勤劳的智慧,革命时代勇敢的英雄……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愿望和热情。数学课中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审美情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健全人格最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集体生活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合作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造合作机会,让学生学会合作。比如课堂上可以分组让学生讨论问题,或者分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作业;布置劳动,搞卫生的时候,分组比赛完成。此外,学校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篮球赛、接力跑、合唱比赛、歌舞文艺表演、成语接龙比赛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人人参加,人人有用,集体是我家,我是集体一员,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喜悦。

四、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现代家庭中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自尊心强、自私、霸道、任性、敏感,与同学相处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那么,要教会学生与人和谐相处,老师首先教会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只有理解了别人的难处,才会宽容别人的过失。当学生与同学发生摩擦时,告诉学生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会犯错误,让学生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自我反思,使其做到主动认错,才能与同学融洽相处,赢得更多同学的喜爱,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自己宽容大度的可贵品质。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爱心。一个人没有爱心,就不会替别人着想,更不会和别人好好相处。而感恩是爱心的第一步。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懂得自己享受的美好生活都是社会给予的,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是父母的心血换来的,自己生活中的细微照顾都凝结着父母的爱。在点点滴滴中,懂得理解与接受、体会,并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开展一系列感恩活动。除了培养学生感恩,老师也从学校的一草一木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爱护集体,关心身边每一个人。平时教育学生多做好事,让学生感受到助人的乐趣。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有谁不喜欢和一个充满爱心,善解人意的人相处呢?

家长学校教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篇8

摘要: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不但承担着促进学生掌握运功技能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通过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在不断研究与总结的基础上,依据体育教学的现状,探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通过体育教育的作用来影响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为同仁提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学生;人格培养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活动,具体来说是指促进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体育应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人格教育的思想,关键要在完善自身人格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最终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说,体育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魅力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也称个性,此概念源自希腊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佩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在心理学中借用这一术语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要依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更换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所代表的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个人显著的特征、性格、习惯或态度的有机结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及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二、体育教育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

小学体育教学不但肩负着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艰巨任务,而且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通过体育教学来积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通过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增强,而且能使学生脱离紧张的学习环境,在心情放松的同时不知不觉掌握了运动技能,使体质得到增强。体育课堂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多彩有趣的。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找到参与运动的快乐,并乐于与周围的人分享运动的欢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体育教师要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

2、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体育运动具有提高学生团结意识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大打折扣,同学间的交流变少,通过接力跑、足球比赛等集体性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游戏或比赛中通过互相切磋、交流、对抗、合作等,促进其人际关系的紧密,很好地加强学生间的交往,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并进行练习,是一种被动接受体育知识的过程。在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同时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尽其所能,敢于尝试,用于创新。以此来帮助学生积极寻求多元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体育教师要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并做出反馈,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因异施教,也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要想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必胜的信心与顽强的意志品质,不轻易放弃。所以说,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坚韧品质的过程,这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5、培养学生的成功观念。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与切磋是体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是人们之间身体、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战术的对抗。正是由于体育运动的这一竞技特征,才出现了胜利者与失败者。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可以通过体育比赛获得竞争得胜后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求胜欲望,又能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体育锻炼的要求,增强其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这些优良的个性品质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提供了素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体育运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促进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的形成。

6、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为身体活动,不仅能对生理因素产生好的促进作用,还伴着情感体验等一系列的因素。例如,在枯燥的广播操练习中,为了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美感,就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地挖掘此活动中的美感体验因素,让学生不断体验到美感。此外,教师要注重愉悦学习氛围的营造,同时播放优美动听、有节奏感的音乐,培养良好的气质,让学生通过展示形体美来抒发内心的喜悦情感,达到陶冶情操及增强审美意识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总之,体育教学在培养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职责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要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其顽强的竞争意志品质、成功观念、团队合作意识及审美意识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策略与方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适当的引导为方法,注重体育练习过程中的教育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完美人格的养成,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靳玉乐。现代教育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家长学校教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篇9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角度上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如何实现则一直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所迫切想解决的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当前的任务。时代的进步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具备综合实践能力,要有创新能力,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更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怎样达到这些要求呢?那便要让学生参与实践,走入社会、走入社区,回归到生活世界,因为实践是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参与社会实践,回归生活世界

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学校与生活世界的隔离,使得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的经验,同时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导致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能力的脱节,而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回归到生活世界,则可以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应学生的要求,我班就组织了学生“我当社会小主人,品尝人生百味”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门感兴趣的职业,自己寻找机会、创设条件,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真正去体验各种生活。大家选择的职业多达十余种:如摄影、调酒、经营书店、经营日杂店、学厨师、当交警、学插花、做水果拼盘、送报、卖报等。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力量去联系单位或“寻师学艺”。在这广阔的天地中,学生融入社会,活动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怎样与人交往、交谈,怎样学会做好一件事。他们有的“碰壁”,有的“遇险”,在活动中有泪滴,更有欢笑。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每位学生都初尝了“下海”的滋味,初步掌握了一门技术,并且在活动中逐步认识到自我的能力、集体的力量,体会到“看事容易做事难”、“生活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等道理。更懂得了要把握现在的学习机会,因为社会需要有能力、有知识的人。“品尝人生百味”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激发了学生的服务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能力和合作能力,我设立了主题活动“了解家乡繁华的市场”,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活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增强自身对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现在的学生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很少走入社会去了解商品的品种、价格等,更

不可能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了“服装市场调查小组”“家电、日用小商品市场调查小组”“菜市场调查小组”和“水果市场调查小组”,全班学生深入市场,走访商场、集贸市场等,采访了商场负责人、部门营业员、各市场小商贩以及顾客等。学生融入到社会,融入到所熟知的生活世界。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在调查了解中他们体会到:现代经济商品化的市场有不少知识和学问,懂得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老师放手让学生进入实地考察、访问,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也体验到社会生活的斑斓多彩。

二、投入社区服务,走入心灵世界

实施社区服务就是要扩展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就是要把学生的理性生活和非理性的生活结合起来,把认知为主的生活与体验为主的生活结合起来,把有时明显的无奈的接受型的学习生活与经常令人兴奋的奉献型的有责任的生活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参加社区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在为社区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良好的公民素质。

我曾组织我班学生成立了6个爱心小组,再次走入社区。学生们通过居委会调查以及周边的住户居民的调查,了解到社区中有很多无人照料、孤苦无依的残疾、孤寡老人。在居委会的叔叔、阿姨们的帮助下,6个爱心小组各自确立了自己扶助的对象。在扶助的老人中,有的生病长卧在床,有的眼瞎独住,有的无儿无女,生活贫苦。一直生活在“温室”里的小朋友,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触动了,他们的同情心、责任感被激发了出来。学生们自觉地去帮助他们打扫卫生,给他们做可口的饭菜,给他们带去营养品,为他们读报,送去自己编排的文艺节目,有的学生甚至要求把老人们接回家中„„这一切的表现是那么自然真挚,可爱的孩子们不再是父母眼中的“小皇帝”,他们成了老人们心灵的抚慰者,成了老人们无私的支助者,他们给老人带去了欢笑,带去了生活的信心。学生从劳动的收获中也得到了快乐,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参加“扶助残疾、孤寡老人”的社区服务活动,使不少学生迅速成长为一名热爱生活、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社会小主人,还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不攀比、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浅谈初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篇10

一、学生人格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初中学生在人格上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社会和集体的关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差

绝大部分同学对周围的环境中的人、物和事,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激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给人一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感觉。详细因素如下:

1、自卑

或是因为先天资质较差,学习上总是不如别人;或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穿戴不如别人;或是长相、个头而自惭形秽;或是因为性格内向而腼腆、敏感等,每遇事情需要发表意见时,特别是大庭广众之下,常常矛盾心理中产生脆弱的回避心理。

2、孤僻

或是因为父母离异;或是因为自小远离亲人缺乏呵护;或是因为是回头的浪子入不了群,这类学生常常内心封闭,不主动与人交流,甚至嫉妒、仇恨、敌视其他同学。

3、傲慢

或是由于天生聪明常受人赏识而洋洋自得;或是因为家庭经济宽裕常常现阔于人;或是由于人高马大、伶牙俐齿而自觉高人一头。这类学生颠倒轻重,自以为是,不大服从集体组织的活动。

(二)、思想上没有奋发向上的追求

1、没有意志力

这类学生虽然能够想到美好的明天,但优适的环境已经培养了他们懒散的惰性,他们已对吃苦精神产生了畏惧,要么天上往下掉馅饼,要么只好望“洋”兴叹,而始终不愿持之以恒地不懈追求。

2、注意力不集中

改革开放,带来了形形色色的东西,扰乱了多少幼稚无邪的心灵。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旦他们被网吧、游戏厅所吸引,跃跃欲试,欲罢不能,他们在学习上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就减弱了,上课打哈欠、打盹或想入非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4、青春焦虑

初中生正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第二性征的发育和成熟,性器官的发育和性激素的分泌,带给学生许许多多的焦虑。对青春期出现的初潮、遗精感到不安,感到害羞甚至害怕;見了异性就脸红,表面上生硬的排斥他们,暗暗地又想接近他们……诸多的青春焦虑,扰乱了少男少女敏感脆弱的神经,有时使他们陷入惶惶然的境地。

(三)、心理人格上的不健全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去观察社会,观察认识自己,把握人生,而是片面地固执地走极端路线。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处于由父母呵护到生理成熟过渡的时期,他们开始自主地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另一方面,这也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1、独生子女综合症

家中孩子一个,衣食无忧,生活无忧无虑,只知吃喝玩乐,缺乏技艺,缺乏判断力,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教养,缺乏挫折的承受力。和同学相处,不知如何团结别人,如何帮助别人,不会与人友好平等相处,不会微笑着礼貌待人,关系僵化而不知所以。

2、以自我为中心,排斥父母、老师和同学

在家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管不得,打不得,骂不得。轻则不听不耐烦,重则以绝食、出走、逃学等行为相抗。在校又不知不觉地把这种作风带来,与他人相处不知礼让,不会团结别人,只想叫别人对他好,都来帮助他,关心他。在老师面前受到表扬则沾沾自喜,引以为宠;受到批评则不屑一顾,严厉时则以不完成作业、逃学、敌视老师来对付;更甚至采取匿名信举报等措施来“教训”老师,来显示自己的能耐,而不知上进。

二、如何塑造健全人格

(一)、以心育为基础,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崇高的道德、坚定的信念。

中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能力,他们对自己最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一定的思考,并产生自我实现、成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愿望。这是他们对待自己的形象进行态度选择的过程,是他们构建理想人格模型的心理状态。

(二)、开展各种人格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人格实践机会。

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活动所发挥的作用是课程学习无法替代的。平时,我们通过“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让学生体验助人的愉快,领会以人为本、与人为善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含义。

(三)、开辟心理咨询空间,做好心理调研和矫治。

我们执教的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构建心理咨询的平台,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格心理咨询帮助。并订置各种心理资料,让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自我调适方法。

(四)、真诚关注,潜移默化地引导。

陶行知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些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尤为重要。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让学生感到你是爱他们的,你是真诚的,你是可依赖的。教师一定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通过互换角色,体验、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和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使所使用的心理辅导方法“随风潜入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同情他们、监视他们、“教育”他们,更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武断地下判断、下结论,那样只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对教学感到厌烦,甚至抵触、反抗。这种师生不相容的局面不但无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反而起到了负面作用,使他们不良心理愈加严重,甚至沉溺于一种心理怪圈,在痛苦与失望中丧失自我。

(五)创造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爱意浓浓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心地爱自己的学生,给他们以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差生”、“问题生”不但不冷落、歧视,不讽刺、挖苦,而且要给他们同等的机会、同样的态度,甚至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温暖。教师的心应当充满对每一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要把爱心洒向每一个学生,滋润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生活在亲切、温暖、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感受、体验学习、成长的快乐。

上一篇:特别的夏天作文下一篇:某高速公路试验室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