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数学全册(共11篇)
1、玩具店进了5个,又进了4个,玩具店一共有多少个?
2、池塘里有10只,一会儿游走了3只,池塘里还有多少只?
一、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 奠定有效的学习基础
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成为一名小学生, 中间会有一个落差。每个孩子不一样, 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不相同, 孩子们要学会学习, 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培养幼儿认真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幼儿园的教学多在讲、听、看、模仿, 这是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的。进入小学后, 让学生学会读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如, 在“口编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把“看图”与“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带领他们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 再弄清术语, 理解关键词语, 引发思考。
2. 培养幼儿勤于动脑, 善于思考的习惯。
幼儿的思维活动主要是直观动作思维, 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因此, 教学中, 一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思考欲望, 创设适合幼儿思考的问题情境, 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如, 在学习“数的整理归纳”的过程中, 教师所提问题呈阶梯式抛出: (1) 初步性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有更简便的方法记录吗?”通过这样的交流帮助幼儿梳理记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并一一罗列; (2) 关键性问题:“找出两组相似的记录, 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引导孩子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 分析比较多组分合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交流讨论、自己操作, 来培养幼儿勤于动脑, 善于思考的习惯。二要让幼儿从不同的方面探索问题的多种答案。如, 教师接着提出挑战性问题:“怎样的记录最容易让人记住, 又不会漏掉和重复”, 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排列更有序等。这些问题无疑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与讨论、互动与思考的有效平台, 提升了活动的内涵。这样, 不仅符合了幼儿的学习特点, 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培养浓厚的数学兴趣, 调动主动的学习热情
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 无论是认识数的数学活动, 还是简单加减法的数学活动, 教师都要注重联系幼儿生活, 通过模拟生活情境, 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 使幼儿在接触数学时感到轻松、自然, 并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能其延续和发展到小学阶段。
1. 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数学兴趣。
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完全来自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 是幼儿产生兴趣、参与学习、获得快乐的动力。因此, 教师必须创设游戏情境, 充分利用幼儿的求趣心, 寓教于乐。借助游戏情节, 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 使幼儿从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如, 在“10以内数的认识”时, 进行猜数游戏: (1) 老师说, 让幼儿猜。谁像铅笔会写字;谁像鸭子水中游;谁像耳朵听声音;谁像小旗迎风飘;谁像称钩来卖菜;谁像哨子吹声音;谁像镰刀来割草;谁像麻花拧一道;谁像蝌蚪尾巴摇;谁像铅笔加鸡蛋。 (2) 指导幼儿当“小老师”写数, 其他同学来猜。利用上述游戏, 引导儿童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 使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同时, 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
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训练, 不但可以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 帮助幼儿记忆, 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学习“数的分合”时, 可以提供具体实物, 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去体验发现数的分合规律, 进而掌握“数的组成”。在学习“数的组成”过程中, 教学之前, 可以利用废旧材料, 设计制作简单、耐玩, 又具有数字组成功能的学具, 放在幼儿容易取放的地方, 便于幼儿选择、调换、整理、取放。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充分接触, 积累相关的具体操作经验, 使这些非正式活动的操作经验为幼儿学习奠定初步认知的基础。幼儿在活动中有了操作材料, 就不会感觉数学活动枯燥, 学习积极性高了, 学习兴趣也就浓了。
3. 通过形式多样的生活实践, 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 也应用于生活实践, 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 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活动, 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认识“人民币”时, 通过带幼儿到超市学习购物活动, 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 习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 人民币的使用和面值的大小、文明购物的行为和礼仪、物品价格和所带钱币的数量关系等。
三、构建系统的数学框架, 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
在幼小数学教学衔接中, 应引导幼儿逐步完成学习知识的衔接、学习方法的衔接。
1. 学习知识的衔接。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涉及l~2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加减运算, 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认识几何形体;时钟;认识人民币等等, 幼儿园孩子都接触过。为此, 构建系统的数学框架帮助幼儿入学后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较好地过渡和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 要给他们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首先, 重视幼儿的经验和体验, 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知识, 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为了让幼儿从已有经验出发, 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 获得数学方法。教学中要做到: (1) 注意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 提供幼儿熟悉的活动情境, 以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 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 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 让幼儿通过活动, 积极思考、相互交流, 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 设计富有幼儿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 以激发幼儿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其次, 重视幼儿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让幼儿初步建立数感。数的概念的建立对幼儿学习数学非常重要, 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幼儿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数, 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因此, 教师要根据入学幼儿已有的基础知识, 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 都要相机渗透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同时,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 使幼儿在丰富的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
2. 学习方法的衔接。
【关键词】数学学科;幼小衔接;断层
幼儿园和小学在我国教育制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两者分属不同的教育阶段,并且在教育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较高的独立性。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脚步逐步推进,近些年已将改革重点放在有效课程衔接的问题上,结合现有理论基础而言,部分学者对此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效,提出了相应的衔接策略。故此,就两者之间的教育衔接工作,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主要开展方向之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衔接策略却很少涉及到幼小数学学科中的衔接,有待完善。
一、开发对口的幼小衔接课程
就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两者而言,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目标,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两者教学内容而言,幼儿园教育将日常学习生活划分为艺术、健康、社会、语言以及科学等领域,而小学课程则是依据学科特点,将其划分为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以及体育等。幼儿教育阶段和小学教育阶段,并不需要幼儿掌握更多知识,只是单纯的为以后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好提前预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可以说,两者之间的衔接存在必然的联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课程衔接,才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品格。
在幼小之间课程衔接工作开展中,由于对口衔接课程无法覆盖所有的学科内讧,所以,在对口衔接过程中,首先应注重课程衔接的整合,将幼儿园的学科同小学的多门学科进行双向整合,促使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不仅能够掌握幼儿教育知识,同时能够更加充分、有效的了解到小学学科内容,整合小学学科课程的逻辑内容,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诸如将语文课程和生活课程进行整合,配合品德课程内容,促使德育素质教育更加学科化,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体现。同理,将小学数学同音乐美术或艺术领域像整合,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令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能够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幼小衔接课程的个性化
教材中的内容,本就是经过长时间沉淀下来,并富有哲理的内容体现,在小学教育阶段,创新课程教材的衔接,有助于幼儿能够尽快适应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对于幼儿社会化认知水平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此外,幼儿初入小学,自身年龄较小,对于学习的态度定性不足,加之数学学科本身需要一定的逻辑思考和难度,应注重课程衔接中的个性化因素,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
(一)个性化
儿童个性化课程主要是指儿童自由行动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中,应充分了解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兴趣侧重点在哪里,开发更富有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儿童年龄较小,相较于课程学习,更加倾向于游戏学习,游戏是儿童主观活动,是一种认识世界和培养性格的形式。在初入小学阶段,儿童是通过游戏化教学,不断构筑和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在数学课程衔接中,增加富有个性化教学内容,将游戏教学纳入其中,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培养儿童个性特色,为后续成长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幼小课程衔接中最为主要的活动开展形式。
(二)生活化
数学课程本身是研究世界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的学科,自身逻辑性较强,需要儿童开动脑筋去思考,在数学课程衔接安排中,诸如:让儿童用数字来描述校园中的情境,学生开始自由发言“校园门口有4棵大树”“操场上有1根旗杆”“围墙上有6幅画”等,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能够初步了解学生数学表达能力,间接的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升生活观察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幼小数学课程衔接环境
幼小数学课程衔接,不仅需要增加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同时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数学课程衔接环境,为学生数学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幼儿园应同幼儿家庭以及社区密切合作,充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来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故此,在幼小数学课程衔接中,教师在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职责,以引导者的身份,去引导儿童去参与其中,承担幼小之间课程衔接过渡的职责,设置合理的游戏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升幼儿学习兴趣,转变儿童对学习的态度。诸如,教师可以在初入小学时期,带领儿童参观“升国旗”,教会儿童如何佩戴红领巾等,激发儿童对小学阶段生活和学习的兴趣,能够配合教师更好的完成幼小课程衔接的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在数学课程衔接中,首先应整合两个教育阶段的特点,明晰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在了解学生自身数学表达和理解能力后,充分利用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的资源,设置更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来调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子建,杨晓萍,柴赛飞,颜明仁.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23):30-35.
[2]刘玉琴.论幼小衔接中的数学教育[J].山东纺织经济,2015(02):49-50.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 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师带领学生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
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朋友说一说。(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并板书:长方体:平面
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觉。
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
师:哪个小朋友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
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
E、比较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楚就要鼓励。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
师:这几种物体,如果去掉了它们美丽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一样的吗?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5、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师: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还有哪些是这些形状的?
三、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找朋友:小朋友们学得都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4名小演员分别扮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余学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举起来给大家看。(如生:我是长方体,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响应)
2、摸一摸:请各小组将桌上的物品重新装到盒子里,盖上,由一个同学报图形名称,另几个同学摸,“看谁摸得准”。
3、数图形:电脑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灯片,师: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在这幅图里,长方体用了几个,正方体用了几个,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填在这张表里。引导学生进行统计,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其数量。
4、搭一搭: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个伙伴儿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现在我们就用这些物体做积木,搭一件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我们比赛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你们愿意吗?看看桌上的学具,可以先讨论一下,你们组里想搭什么?然后开始动手设计吧!
5、汇报:城堡、火车、楼房、…….
总结
目标:
1、在与正方形的比较中认识长方形及它的特征;
2、诱发学习图形的兴趣,进入数学世界。
准备:幼儿每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各1张,各种长方形组成的物体。
流程:感知长方形比较正、长方形寻找长方形。
过程:
感知长方形:说说它象什么?(冰箱、彩梯、桌椅、轮船、寄信)这些东西都是由长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用处很大。
比较正、长方形:让幼儿从我手中的两张纸中找出已认识的正方形的纸,用折线的方法对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短,四个角的大小进行比较。引导幼儿用折纸方法对这张纸的两边进行比较,使幼儿发现长方形的特征。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是正方形,而这张相邻的两条边不一样长是长方形 。(幼儿学会说)
寻找识别长方形:窗和门都是长方形的,还有什么是长方形的?(汽车、楼梯。
效果记录:对学习长方形很感兴趣,教师一拿出范例,幼儿就能准确的说出这是什么物体,由什么图形组成?对教室里由长方形组成的物体能描绘出来,能明显的区分长方形和
1. 教师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 ,以共同的教育目标 , 做好幼小教师的先行衔接。首先,幼小教师双方都应回到教育的原点,形成共识,通过双方的合力,把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其次,幼小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教师能独自完成的事,也不是小学教师才需要完成的任务,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之间要有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为合作伙伴关系的思想意识;再次,幼小衔接要和教师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龄初期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2. 幼小衔接教师要走在前列 , 了解两个阶段不同的教育形式的准确定位、幼儿的思想动态和相应的知识结构。因此,幼儿教师应走进小学校园、小学课堂中深入地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要组织低年级教师到幼儿大班学习和实践,掌握幼儿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并开展一些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以及相关的培训,以促进教师的先行衔接和发展。
二、积极探究,求同存异做好学龄初期儿童的衔接工作
1. 心理教育 ,帮助学龄初期儿童做好心理过渡的衔接。幼儿园和小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系统化的学习。幼儿园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游戏来渗透,而小学的学习却是系统的学习过程。因此,小学教师可在开课初安排角色游戏。如,与学龄初期儿童玩“老师与学生”的游戏,让学龄初期儿童在担任“老师”的过程中体验学校气氛,消除紧张情绪并懂得规则的必要,引导他们学习遵守规则,帮助学龄初期儿童做好心理准备。
2. 培养兴趣 ,帮助学龄初期儿童完成学习模式的衔接。幼儿末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渗透,知识的获得相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要容易得多,而恰恰是学习知识的兴趣能引导学龄初期儿童学会学习。所以,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就要摆脱只注重知识教学和智能提高的束缚,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龄初期儿童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不断自我更新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创设丰富、有创造力的环境,培养学龄初期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如,在幼儿入小学初期,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用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适当控制作业量,弹性安排课程时间,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等等,这样就会很轻松地帮助学龄前儿童完成学习模式的衔接。
3. 养成多种良好习惯 , 帮助学龄初期儿童完成幼小最终衔接。(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教师要从细微处入手,上课之前告诉学龄初期儿童,要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放好,并摆放整齐,然后再去上厕所或干其他的事情。(2)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一开始上课,教师就要告诉学龄初期儿童正确的坐、写姿势,并进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龄初期儿童,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挺起胸膛。(3)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要教育学龄初期儿童读书时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边读、边看、边思考。(4)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一年级学生已在幼儿园获得了基本的生活常识并具有了一定的卫生习惯,低年级教师除了对其已养成习惯继续强调外还要把这些工作做得更细、更全面。比如,要求学生收拾自己的书包时把大书放在下面,小书放在上面;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铅笔盒时知道铅笔按从长到短排列,橡皮和尺子放到盒子的第二层,等等。
三、巧借外力,争取家长配合幼小的衔接
幼小衔接是学校(幼儿园)教师、孩子、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事情,只有这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做好。因此,幼儿园要利用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家长联系窗、家长开放日、教育知识讲座等各种宣传途径,向家长广泛宣传幼儿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早期幼儿教育的正确内涵,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参与,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小学伊始,低年级教师也应主动邀约学生家长,或采取上门家访等形式,向家长报告学生的表现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及生活信息。
一、幼儿本身应做好以下准备:
1.生理准备: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1)具有良好文明的进餐、睡眠、排泄、盥洗等卫生习惯。
(2)能自己整理自己的仪表,注意保持仪表整洁。
(3)会动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书包、铅笔盒等)
(4)了解身体主要器官及自身生长的需要,掌握自我保健的有关常识和简单方法。能沉着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2.心理准备:
目前,人们关注的主要是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而对于幼儿园如何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还很少,对于即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因此,幼儿入学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
(1)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大班的各种活动都应以探索为主,教师应善于提供材料让幼儿大胆操作,将问题抛给幼儿,发展大班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一定的抑制控制能力,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的心理理伦和抑制控制之间存在关系。抑制控制能力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儿童对心理状态的认识能力,这说明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可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教师应从游戏、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幼儿的一致性、坚持性,培养幼儿的抑制控制能力。
(3)应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做中学”理论活动中有两个环节“猜测或假设”和“记录试验过程”对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猜测或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能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探索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思考。大班各项活动中应着重引导幼儿去猜测,去假设以及引导幼儿记录试验过程,幼儿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因此会获得发展。
(4)应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因为在社会交往中,儿童会接触到不同的想法和观念,注意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信念等心理状态,并对这些心理状态进行思考。在大班后期,更应该加强与幼儿的社会交往和言语交流,多向幼儿使用心理状态的词语。如:想要、希望、认为、觉得、记得、忘记等。
二、幼儿园应做以下准备:
“环境造氛围”。根据衔接班在幼儿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的同时要营造班内外、园内外“幼小衔接”的氛围。
首先,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幼儿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幼儿喜欢老师,从而喜欢学习。
其次要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在实验的后期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隔式的区域型环境,根据教学活动需要,有时又按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再就是要带幼儿参观小学的升旗仪式,小学的早操,以及小学生上课,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
三、小学应做好以下准备: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光是幼儿园的任务,小学也应该做好衔接准备。小学和幼儿园都要改革,在教育形式上还要逐步靠拢,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学一些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之类的学科,增加教学趣味性,另外,还可以开展知识讲座,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以及小学生的家长需要做那些工作。
四、幼小衔接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家长应做好以下准备:
就目前的幼儿园教育来说,家长们的积极配合,直接决定幼儿进步的速度。因此,在幼小衔接方面,家长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对于幼儿园布置的任务,家长应积极配合完成,家长应该协助教师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回家后应先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第二天能将作业及时的交给老师。
其次,家长应为幼儿设置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将幼儿房间的玩具慢慢收起来,置办写字台、书架、台灯等,给幼儿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
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就能做好的,需要调动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老師和家长要积极配合,让幼儿的知识与能力和心理等各方面都成熟起来,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力求让幼儿顺利地渡过幼小接轨的“困难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健康成长。
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老师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以游戏为主的活动逐渐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新生入学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出现种种逆反心理。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方面的问题:
① 关系人的改变。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
②学习方式的改变。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③行为规范的改变。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
④社会结构的改变。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⑤期望水平的改变。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
⑥学习环境的改变。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
以上改变有45%的小学生有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因此,解决好这六个改变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幼小衔接好了呢?用三句话来概括:培养学习兴趣,活动能力,生活条理性,让孩子自己明白一切的事情都要自己来完成。如自己穿衣服、早上起床不哭泣等等
对于以上孩子的问题我们给孩子成就感是就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法,也就是说让上了小学的孩子爱上小学,爱上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得到一种被认可的感觉,让孩子充满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信心来自于实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会让孩子在全新的环境里脱颖而出,给孩子特别的自信。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配合孩子将来的需求,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纯粹幼儿园的游戏要适当的减少,正规的学习方法要一点点的增加,如同上坡路总是难走一样,这个时候的孩子基本上都不会很快乐,写字、计算等学习活动给孩子带来了一些挫折感,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还没有上小学,所以我们有机会去弥补和提高,等到上小学的时候,这一切就都已经适应调整好了,等待孩子的是老师的表扬和小朋友的羡慕。但是如果把这个适应调整阶段推迟到上小学期间去做的话,家长就感觉非常力不从心了,而且您孩子的形象也已经在老师的脑海里形成了烙印,比如学习偏慢,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我们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认可和夸奖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甚至比妈妈的夸奖要重要的多。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老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二、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一)、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第二,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幼小衔接问题一直是我国幼教科研的热点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为幼儿的近期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这说明幼儿园有为幼儿入小学做各种衔接工作的责任和义务,这对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有重要的意义。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家庭的密切配合,下面就家长工作提几点建议: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是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我发现有些家长没有注意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对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很不适应,如有的孩子在进入小学后感到学习很困难,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或者老师讲课听不懂,还有一些孩子在进入新的环境后心理上会产生紧张情绪,表现为性格内向,不愿说话,甚至不愿上学,这些都说明孩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在经过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转折过程中,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特别是家长的正确引导。
一、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帮助孩子实现心理过渡。
幼儿园时期,因年龄的缘故,老师和家长都对孩子呵护有加,造成了该阶段孩子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弱的特点,幼儿园老师对孩子充满了爱心,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如:午睡起床时,宿舍里可热闹了,一会儿这个孩子过来说“老师我的裤子拉不上来”,老师蹲下来为孩子提裤子;一会儿那个孩子跑过来:“老师我的鞋带系不上”,老师二话不说又帮孩子系鞋带;一会儿又有个小女孩跑过来说“老师我的辫子松了”。老师微笑着拿起梳子小心地为她梳理头发,还亲切地与孩子交流应该说,幼儿园的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帮助孩子。
而进入小学后,学校的教育模式与幼儿园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更多的事情要求孩子自己完成,比如:下课后上厕所,老师不可能跟着上厕所,孩子必须自己学会拉裤链,扣扣子;课间孩子学会自己准备下节课要用的书、本子等等,于是造成了孩子和家长诸多的不适应。
所以,家长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小任务,加强孩子的这种意识,比如让他们自己每天学着整理书桌、玩具、准备学习用具。家长在孩子完成这些任务后,可以对孩子说表扬鼓励的话,使他们从中能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他有能力安排自己的生活,有能力做自己的事,只要敢于放手锻炼孩子,你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另外,孩子入学前心理上要放松,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什么小学生活苦呀,老师要求严格呀,让孩子还没上学就有恐惧心理,要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开心。有条件的可以有意识地,经常带孩子到小学附近走走看看,看看小学的校容、校貌,看看那些脖子上系着红领巾,嬉笑玩乐的小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小学生活,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有所向往,在心理上做好入学准备,另外就是孩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要密切关注孩子,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分享他的快乐,消除他的忧虑,比如说来到小学有哪些开心事,有哪些困难,哪些不适应,及时地为孩子疏通。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实现习惯过渡。
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有很大差别,在小学,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看电视、做游戏的时间大大减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就显得格外重要。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应该重视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晚上九点左右休息,早晨六点半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脸、吃早饭、自己要独立完成,动作要迅速。在学习上尤其要注意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比如要引导孩子按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现在起,家长就要有这种意识,幼儿园大班,老师会经常布置一些如口述日记、手工、废物收集等作业,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领着孩子认真完成,遇到困难要想方设法解决。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孩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作业,你都得认真地完成,这是你应该做到的。
到了小学,当低年级的孩子面临看图写话作业,高年级面临作文任务时,有的家长就会说孩子写作文是件让人头痛的事,孩子不会写,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孩子的好文章是大量阅读的结果,是家庭环境熏陶的结果,所以建议各位家长要抽出时间读书给孩子听,每天晚上,孩子睡觉前,读一则故事,一段美文,既可以培养孩子静坐,倾听的习惯,为入学后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还可以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可以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何乐而不为呢?星期六、星期日还可以抽出一点时间,领着孩子到图书馆、新华书店读书,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有条件的家长,现在就可以帮助孩子记日记,孩子说,你记录,当然记录的时候可以提示、指导、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记录结束还可以读给孩子听,给孩子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书写等活动,主要是使孩子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并能夠坚持一段时间,有利于孩子以后能适应上课的时间要求,另外,其他学习适应也不容忽视,例 如教孩子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其中一个注意点是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多地进行知识灌输,而应重视孩子进行听、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抽象符号操作等。建议家长多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游戏,观赏自然风光,陶冶孩子的性情,引导孩子注意观察,比如说,现在是春天,有些什么变化,天气暖和了,风吹到脸上柔柔的,花开了,草绿了,树上冒出了嫩芽,小鸟叫得更欢了,人们脱去了厚厚棉衣,换上了春装……
三、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孩子实现能力过渡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教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友好的合作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同时家长还应注意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流(或与同伴分享喜悦,或倾诉自己的烦恼),并通过与同伴,师长沟通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这样孩子上学后才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家长才能更省心,我在工作中发现,有些孩子很乐于助人,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也能主动向别人请教,这样的孩子显得更加自信,善于与人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强,有些孩子不善于与人沟通、内向、胆小,遇到困难不敢对老师和同伴说,这样的性格通常会对自己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影响。我班上曾经有一个孩子,一天在上早操,别人都去排队了,他还在座位上不动,我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摇头,问他为什么不去,他也不说话,事后他的同桌告诉我,他的鞋带松了,他不会系。这才知道他不肯做操的原因,其实当时他只要对老师说一声,事情就解决了,那孩子的家长说孩子在家很能说,只是到了陌生环境就显得很胆怯。对于这样性格的孩子,家长更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有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几点,怎样才算幼小衔接得好呢?我认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说能独立自主地妥善安排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三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 更应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 衔接得成功与否也将直接影响到人才未来的长远发展。随着当代社会对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关注、儿童观转型对儿童个体价值的尊重, 促进儿童顺利实现这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与衔接就成为学前界重视研究的课题之一。
幼小衔接, 即儿童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有一个发展的过渡时期, 也称衔接时期。在这个时期, 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共同存在, 互相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 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简而言之, 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阶段之间教育上的相互连接, 实质指的就是儿童连续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
几年前, 我园就曾与东北师大附小采取跟班培训、互动交流、家长讲座等形式进行了幼小衔接方面的研究。直至今天, 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 减轻儿童入学负担, 仍一直是我们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一、多方反馈, 聚焦问题
(一) 儿童自身的发展需求
到了大班下学期, 幼儿自身的发展需求发生了改变, 随着学习难点的增加, 活动时需要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增强时间及任务意识。然而, 小学生活所带来的改变, 对幼儿实际上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当幼儿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应对这些挑战时, 衔接必然出现问题。因此, 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需求, 更要关注如何帮助他们达到适应入学的发展水平。
(二) 大班家长的焦虑和期待
经调查, 大班家长对幼儿入学过度担忧, 担心孩子入学后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方面不能适应小学生活;担心小学课业负担重, 希望幼儿园能提前教授识字、算数等知识;担心幼儿因不适应造成心理畏惧, 因缺乏自信心而厌学。因此, 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也是幼小衔接要解决的问题。
(三) 小学教师的情况反馈
通过和小学教师一年的交流, 我们了解到, 幼儿入学不适应的表现主要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自制力差;对自己的事情缺乏责任心, 以自我为中心, 接受不了批评;个体之间掌握的知识量差距很大, 有些幼儿在幼儿园学到的内容远远超出小学一年的课程, 导致上课兴趣不浓, 缺乏学习动力。幼小衔接又将如何面对这一问题。
(四) 来自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国内外就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幼儿入学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缺乏规则和任务意识”等方面的问题。
二、深入思考, 明确方向
要实现幼小顺利衔接, 一定要正视两个学段的差异, 并要关注各方反馈的问题和需求。
(一) 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
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中强调“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中, 越来越多的社会、教师、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将学习品质视作儿童入学准备与持续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的领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 关注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 既是我们教育任务的核心, 又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因此我们要从儿童的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入手, 做好“向上”的衔接教育。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 (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 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 (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 。关注这两个方面的准备, 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要使幼儿从“表面上的适应”转向“真正喜欢小学生活”, 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
(二) 坚持创新的课程理念, 做好价值引领、方法研究
幼小衔接除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外, 其实可以适当的开展知识衔接的研究, 思考幼儿发展所需的后续学习经验。国外的一些相关经验发现, 其实学前教育工作者比小学教师更强调学业技能对于入学准备的重要性。在实践中, 有的幼儿园大班教师开始大量训练幼儿的拼音、数学等学业技能, “小学化”倾向由此产生, 其实这是幼小衔接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在研究课程及方法衔接问题上, 教师一定要明确:学前阶段幼儿的语言方面强调的是理解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数学方面主要强调对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强调, 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均以幼儿亲身参与、感受、体会和理解为主要方式, 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之中。教育重心一定不能放在“知识量的积累”上。正如《指南》中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发展是一个整体,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我们应将教育视为为儿童做好适应未来准备的教育, 绝不是早点让孩子学习知识, “拔苗助长”的肤浅教育。我们一定要坚持儿童的立场, 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 遵循学前发展规律, 让幼儿在适宜的阶段做适宜的事情。“小学化”的教育倾向一定也必须要彻底摒弃。
(三) 重视儿童对衔接的看法, 发挥其参与主动性
在幼小衔接这一课题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衔接的主体——儿童。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 这越来越被视为儿童人权的一部分。《儿童权利公约》让我们对儿童有了新的看法, 将其视作一个有着与其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权利与义务的个体和家庭、社会成员。因此, 我们将儿童视为衔接中的重要角色。关注他们对入小学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的看法, 关注他们对入小学表现出哪些情感态度, 关注他们对幼儿园和小学生活的差异有哪些了解, 关注他们需要成人给予哪些支持和帮助,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才能真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三、亮点实践, 无痕衔接
多年来, 我园形成了以园本主题探究活动为主, 以小组区角活动为辅的“低结构、高空间”整合教育课程模式。突显幼儿终身受益的健康、艺术、社会等多元化的教育特色。逐渐树立起体现尊重的儿童观, 形成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 我们将更加用心的为即将毕业的孩子们编制出一副隐形的翅膀, 送他们去高空翱翔。遵循我园教育理念, 我们敞开班级大门, 让孩子们玩转幼儿园、关注大社会、亲近大自然、牵手小学校,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飞计划》, 帮助幼儿做好入小学的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准备。以下是我园开展的一系列幼小衔接活动。
(一) 以幼儿终身受益为核心的学习适应准备
1. 让幼儿会倾听, 善表达。
倾听与表达是幼儿语言发展中最重要的能力, 也是幼儿入学后会非常需要的一项能力。不会倾听、表达, 就意味着不能了解对方的意思, 不能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也不能更好地和他人交流。从幼儿入园开始我们就将其作为重点培养目标, 到了大班我们更积极的为他们提供倾听与表达的机会。
(1) “小小接线员”活动
幼儿园班级都有室内的电话, 大班教师利用这一契机安排每天一位接线员, 当班级电话铃想起, 接线员就会代替教师接听电话。“喂, 您好!这里是大班, 请问您找哪位?您稍等!”这样的礼貌用语每一位大班幼儿都能脱口而出。幼儿接听电话后会把电话内容向老师传达, 倾听与表达能力自然提升。
(2) “乘着歌声的翅膀——师幼颂歌”活动
为了提高幼儿的诵读兴趣, 在大班我们开展了“乘着歌声的翅膀——师幼颂歌”活动, 诗歌、歌曲、舞蹈相互融合, 让幼儿不再觉得朗诵很枯燥, 并愿意参与其中。
(3) “精彩讲出来”活动
大班上学期教师会组织幼儿每周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最感兴趣、最难忘的事情讲出来, 爸爸妈妈帮助记录, 教师将幼儿的作文进行展出, 并将优秀的作品与大家分享。通过这种亲子活动形式, 让家长可以了解幼儿的想法, 幼儿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与父母的交流中, 一些词汇的正确使用自然习得。
2. 让幼儿乐读书, 愿书写
语言的积累和思维的发展离不开阅读和书写。阅读可以打开孩子的视野, 让他们在文字中找到乐趣、学到知识;书写可以锻炼孩子手眼协调、注意、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加快智力的成熟。大班的幼儿听说能力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 因而教育应该发展他们的“阅读与书写准备”的能力,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为接受小学教育打好基础。
(1) 创设阅读空间
班级为幼儿创设图书阅读角, 给幼儿一个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在图书角投放幼儿感兴趣的图书, 有科幻图书、文学作品、故事绘本等等, 幼儿欣赏、阅读之余还可以相互交流。同时幼儿园也开设阅读室, 为幼儿的高质量阅读提供空间。
(2) “戏剧小舞台”活动
教师及时捕捉幼儿阅读时的兴趣点, 将其中的角色及内容与幼儿进行交流, 并编排成剧本, 以戏剧的形式演绎出来。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不断的体会故事的前因后果以及角色的关系, 并发挥奇思妙想, 学习作品中的丰富词句, 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3) “天天阅读”活动
坚持开展“天天阅读”活动, 每天一名幼儿将自己最近准备的阅读文章读给全班小朋友听。幼儿在挑选文章——认读生字——练习阅读——完整分享的过程中, 阅读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学前阶段的幼儿书写汉字有很大的难度, 他们要渐渐通过汉字、画图、模仿成人的笔画来学习书写, 趣味性的游戏对于提高幼儿的书写能力极为重要。我们尝试通过走迷宫、连点点等游戏练习书写和笔顺, 通过比眼力, 找不同等辨别认知形近的字。通过布置名字墙, 让幼儿学写自己的名字等等。但在这一阶段的书写练习不要过分强调笔顺, 重点要求幼儿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可以采取独立写、分享写、交流写等形式, 让幼儿觉得书写有意义, 能满足他的认知与情感需要。
(4) “我的第一本日记”活动
到了大班下学期, 每个幼儿都拥有一本自己的日记本, 幼儿用拼音把自己喜欢的事情记录下来。幼儿的记录由少到多, 词汇逐渐丰富, 在不断的记录过程中, 幼儿的语言及书写能力不断提高。
(5) “我们的自制图书”
教师在区域中提供画纸或废旧图书, 幼儿将自己喜欢的故事画上去、写上去, 或利用剪贴的方式制作成DIY图书, 大家共同完成图书的制作, 并分享图书的内容。
3. 让幼儿玩数学, 会应用
大班家长比较关注的就是幼儿学会了多少加减法。其实孩子上小学一年级, 课程根本不难, 上学期完成的也仅是10以内的加减法。所以知识性的内容不是问题, 而最重要的是幼儿如何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大班的数学学习注重的是游戏中学习, 生活中运用。
我们通过开展小超市的区域游戏, 让幼儿了解分类, 学会加减的运用, 钱币的换算。所有数学知识的掌握完全采取学习性区域的形式, 利用游戏材料操作学习。并开展“小小神算手”“快言快语”等竞赛活动提高幼儿的计算兴趣和能力。
(二) 以幼儿终身受益为基础的社会适应准备
在社会适应准备方面, 我们确立了24字教育目标:懂规则, 守秩序;善计划, 快执行;学独立, 能自理;会交往, 有自信。
1. 懂规则、守秩序
我们前面提到, 要让幼儿有发言权, 所以我们认为幼儿的规则意识不应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而应成为幼儿自主遵守的行为。到了大班, 教师经常会和幼儿共同讨论活动的规则, 让他们自定规则, 自觉遵守, 这样也有利于入学后保持课堂注意力的稳定和持久。规则由师幼共同确立, 幼儿自己设计绘画, 最重要的, 这是幼儿自发的行为, 执行过程中效果会更加明显。
(1) 参观“梦想小学校”活动
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环境, 参加升旗仪式, 与一年级小朋友互赠礼物, 在课堂上一起学习, 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 产生对升入小学的向往, 知道做一名小学生需要遵守的必要规则。
(2) 模拟“学习小课堂”活动
大班下学期每周两次将班级布置成小学课堂的模式, 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与小学一致, 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专心听讲、举手发言。通过“下课十分钟”, 会听下课的铃声, “我是小组长”, 帮助老师为同学服务, “星星闪亮”, 表现积极就能获得奖励等等活动, 让幼儿逐渐适应小学课堂, 将各种规则逐步内化成自律行为。
(3) “我最棒”活动
通过开展“我最棒”活动, 让幼儿找到自己的优点及不足, 并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要求自己, 为入学后的生活打好基础。
2. 善计划, 快执行
很多幼儿入学后不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做事没有计划性, 很拖拉。为了培养幼儿做事的计划性, 不拖拉, 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1) “笑脸送给我自己”的活动
请家长协助幼儿利用表格和图画的形式制定离园后以及双休日的学习和活动计划, 并用画笑脸的形式进行自我检测, 以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 合理地、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2) “我的时间我做主”活动
到了大班下学期, 我们开展以“我的时间我做主”为主题的活动, 从中幼儿接触到了时间的概念, 并学会了认识日历、认读时间等等。通过“生日我知道”“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我的计时器”“做个小沙漏”等一系列活动, 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教师让幼儿自带手表, 并有意识的给幼儿安排任务, 请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去完成任务, 从而实现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目的。
3. 学独立, 能自理
现在的幼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家长包办代替太多, 所以丢三落四的小邋遢随处可见。因此,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以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让他们知道自己长大了, 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 自己的事情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大环境上, 幼儿园晨间要求幼儿全部独立入园, 大班幼儿要自己脱衣而且还要将衣物叠整齐放在柜子中, 积极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1) 开展“青菜我会摘”活动, 帮助食堂的叔叔摘青菜, 让他们感受劳动的快乐。
(2) 开展“异龄活动”, 帮助弟弟妹妹穿衣叠被, 感受自己的成长。
(3) 开展“我很能干”活动, 请幼儿担任值日生, 协助老师打扫班级卫生。
(4) 开展“感恩亲人”活动, 请幼儿主动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有的小朋友学过弟子规后帮父母洗脚、温床等等, 懂得感恩, 懂得为他人着想。
4. 会交往, 有自信
《指南》中所提到的人际交往, 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概念, 它不单单指与“人”的交往, 还包括幼儿自我的相关内容, 即:帮助幼儿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发展幼儿的自主性等。我园利用公共区域设置各种角色游戏区域, 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交往等技能。
(1) “大社会小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园全面开展的园本特色课程之一, 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大班幼儿参观书店、军营、自然博物馆、蔬菜种植园等场所, 幼儿和教师共同制定活动方案以及活动规则, 活动前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幼儿承担起联系和沟通的任务, 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及活动的主动性, 增强规则意识。让幼儿从中体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不能依赖成人。
(2) “安全小卫士”活动
担任“安全小卫士”的幼儿早晨七点三十分之前要来园, 鞠躬迎接每一位小朋友, 并要主动询问年龄小或情绪不稳定的幼儿是否需要帮助, 将他们安全的送到班级。这样的活动让幼儿有了主人翁意识, 愿意为他人服务, 入小学后也会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3) 开展“主题进行时”活动
选取环保或身边的一些大事件为主题, 让大班的幼儿了解、关注时事, 能正确判断是非, 并积极的参与环境保护及宣传等活动, 培养文明、环保意识, 有爱心、责任心、善良心。
(4) 开展“创意无限插接大赛”活动
活动前幼儿集思广益, 查找资料, 献计献策, 和教师共同完成插接图纸任务。在比赛中, 幼儿按事先分配好的插接任务专心工作。插接是一项考验幼儿耐力的活动, 从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计划、合作、规则、耐心的重要性。
(三) 以幼儿终身受益为根本的生理、心理准备
1. 开设“快乐体能1+1”课程
我园一直坚持的园本体能训练课程, 创新的课程构思旨在优化体育教育内容, 既符合幼儿现有水平, 把奠定幼儿终身体育的基础作为追求的目标, 又将快乐融入其中, 不仅提高运动能力还形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在大班我们增加了跳大绳、快速飞绳、花样跳绳、平衡跳跳球、甩甩球以及花样轮滑等特色体能训练内容, 保证幼儿每天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为幼儿能以健康的体魄升入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开展“健康小童军”活动
请来解放军, 组织幼儿进行队列与军体拳等训练, 军事化的教育形式, 让幼儿强身健体的同时, 还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
3.“毕业前的快乐时光”活动
幼儿毕业前我们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如大型毕业式的演出;为爸爸妈妈、幼儿园以及弟弟妹妹制作礼物;幼儿书法、美术作品展示等等。我园还自己设计并印制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幼儿毕业纪念册, 其中有园长寄语、快乐的幼儿园生活、难忘的精彩时刻、幼儿园好朋友、毕业合影等栏目, 幼儿通过和教师一同制作毕业册, 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即将毕业, 要升入小学, 对小学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四) 以幼儿终身受益为动力的教师专业准备
我园注重大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引导他们更新观念, 创新教育方法, 充分认识幼小衔接的意义。通过与小学教师举办“座谈会”, 形成教育共识;开设一年级教师“小讲堂”, 规范大班教师的教学技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指南》, 提高教学实效。让幼儿教师进一步了解小学的课表, 对小学数字、书写到拼音的正确教法, 从数学的基础知识到语文的基础知识, 从一年级教育教学总目标到学校教育理念都有深刻、明确的认识。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 及时调整我们的教育目标和策略, 避免教学的盲目拔高, 同时也避免教学中出现错误, 为科学、合理、目标准确地开展衔接教育做好专业的准备。
(五) 以幼儿终身受益为目标的家园联动准备
多方位、多角度创新家园联动形式, 做好家长工作。
1. 组织家长座谈、咨询活动
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幼儿很难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因此都提前将幼儿送到学校学前班学习。为了帮助家长走出误区, 我们从不同角度组织家长参与培训及座谈等活动。让幼教专家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 掌握最新的幼教信息;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给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由园长与家长面对面座谈, 纠正家长重视“智育”, 而忽视能力与习惯衔接的错误思想, 将我园学前一年教育观念向家长渗透, 取得家长认可;班级教师与家长个别约谈, 从幼儿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能力发展等方面与家长具体分析, 让家长感受教师对幼儿的重视及了解, 愿意真心配合, 共育幼儿。
2. 定期组织开放活动
有针对性地组织开放活动, 如:“小博士知识竞赛”“六.一”同乐会、英语艺术节、大班毕业典礼以及主题教学展示活动等等, 向家长展示幼儿发展水平, 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研究家长反馈的意见, 改进工作。
3. 坚持有效家园互动
将“预飞计划”公布给家长, 让家长提出建议, 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幼儿, 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大班教师还坚持进行新生家访、旧生约访, 跟踪调查, 加强电话联系, 积极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幼小衔接数学全册】推荐阅读:
幼小衔接实施方案09-14
幼小衔接家长会内容06-20
幼小衔接加强心理教育07-28
幼儿园幼小衔接内容09-24
幼小衔接班作息时间10-08
2024大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06-15
大班班主任幼小衔接计划09-12
幼小衔接家长应该做的工作10-17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10-08
幼儿园幼小衔接调查反馈分析报告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