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简答题汇总(精选5篇)
24.有效激励应遵循什么原则?①按需激励原则; ②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原则;③奖惩相结合原则;④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⑤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原则;⑥严格管理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原则。25.人际交往应考虑哪些基本原则?①平等原则; ②互利原则③信用原则;④相容原则。26.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引起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可分为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两个方面。(1)组织变革的内在基本动因;①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 ②组织结构的改变;③组织职能的转变。(2)组织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②组织环境的变动;③管理现代化的需要。1.能力差异的应用原则是什么?能力概念在组织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是考虑个体的能力与工作任务要求的匹配。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具体在应用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能力阈限原则;(2)能力合理安排原则;(3)能力互补原则。
2.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有什么措施?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是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过这样的一些制度安排,使得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能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改善。就目前而言,要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1)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的问题;(2)社会保障制度;
(3)建立政府与弱势群体的沟通渠道,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要求能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表达。3.如何理解决策民主化?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经济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决策的速度加快,决策内容越来越复杂。任何领导者都难于独立承担决策的重担,越来越转向决策的民主化一即吸收下级参与决策,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决策的质量和实施速度得到改善。
组织发展战略措施有哪些?答:为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可采取以下战略措施:①激发组织的创新②发展的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③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④知识管理⑤工作生活质量⑥创建学习型组织
.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把组织分为哪几种类型?答: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分类,把一般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五种类型。
2.为了提高领导的有效性,组织对领导工作有哪些要求 ?答:为了提高领导的有效性,组织对领导工作的要求是:
①要求领导者及时为组织成员指明目标,并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取得协调一致。②要求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所发布的命令要一致,即实行统一指挥。③要求领导者加强直接管理。④要求领导者加强组织内外信息沟通联络,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⑤要求领导者掌握激励理论,运用适宜的激励措施和方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6要求领导者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领导方法。
3.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是什么 ? 答:引起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可分为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两个方面。(1)组织变革的内在基本动因①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②组织结构的改变③组织职能的转变(2)组织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②组织环境的变动③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1.高山为何想不通?请用公平理论来分析。答:通过案例可以看出,一方面高山对先进工作者的认知观念,没有随该单位对评先进工作者标准的改变而改变,从而他产生了不公平感觉。从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来看,如果一个人的劳动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另一个人的劳动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相等,那他就会感到公平。显然高山认为自己认真扎实地工作,劳动投入大,就应该评上先进,结果却未被评上;而杨海只是会写文章,并没有像他那样认真地工作,劳动投入不大,却评上了先进。他觉得两个人的劳动投入与所得回报之间的比值是不等的,所以他感到不公平。
2.主任应怎样才能做好高山的思想工作?请用认知不协调理论来分析。答:高山的领导要想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就要协调高山的认知,使之达到平衡状态,同时使他感到公平。根据菲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主任需要帮助高山重新认识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标准;或是帮助高山在继续搞好行政工作的同时,也多发表论文;或是下评选先进时广泛征求大家意见,提高评选标准,如既要看其行政工作的效果,也要看科研成果的水平与数量。
(l)小白为何不满意中日合资公司的薪酬制度而跳槽呢?试用亚当斯的公平论来解释。答:(1)亚当斯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能只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即一个人的贡献与报酬的比率等于另一个人的贡献与报酬比率时,就感到公平,否则就觉得不公平。对现有的固定工资制,小白觉得自己的贡献越来越多,而报酬并未增加,这样在其贡献报酬率的历史资料上出现了不相等,致使小白产生不公平感,因此他不同意公司现有的付酬制度。
(2)小白能否算一位高成就激励者?试用麦克利兰的标准来说明。答:麦克利兰认为一名高成就激励者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能够为解决问题担当起个人的责任;第二,善于在工作进程中调整取得成就的目标,使他能在切实可以达到的目标的工作中,不断获取成就需要的满足F第三,对于那些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来说,他希望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和成绩以及上级的评价。据此可以判断小白算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因为他能承担起自己的推销工作,而且做得十分出色,并在工作中不断满足其高成就需要。但由于得不到上级更好的评价和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所以他决定不在这家公司干了,而去寻找能满足其高成就需要的工作。
1.大连三洋制冷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样构成的?它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起到什么作用?答:组织文化,主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在企业中通常称它为企业文化。大连三洋制冷公司的企业文化从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面上,把企业的价值观念、组织信念、组织目标、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组织情感等要素很好地结合起来,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合资企业文化,并使其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创新功能和辐射功能。他们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有效运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员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好的培训,提高了员工的素质,这就实现了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人本管理的有效循环。
2.大连三洋制冷公司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例子告诉我们了什么?答:大连三洋制冷公司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例子告诉我们,做好组织文化的建设工作,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组织文化建设,它既是组织管理的基础,又是组织管理的灵魂;有了组织文化,员工就可以在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中立足于岗位自我管理,立足于岗位的自我改善,有效地实现个人的价值;把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发展,有效地融人到公司的发展当中去,同组织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领导者重视、调节和控制。如公司经理肖永勤,就把企业文化的建设视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建设来抓。②领导者对重大事件和企业危机的反应。③领导者进行详细的角色示范,教育和培训。如使员工在立足岗位自我改善这项活动和ZD小组无缺陷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④合理制定与实施分配报酬和提升的标准。⑤科学合理地制定招聘、挑选、提升、退休和解聘职工的标准。大连三洋制冷公司在刚成立时,就注意到了企业挑选新成员是内化和渗透文化最核心的一个方面,而且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7.根据组织结构理论,杨利平的糯米美食厂采用的是什么类型的结构?它有何优缺点?答:根据组织结构理论便能发现,杨利平的美食厂采用的是一种职能制(或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它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专业管理作用,对本部门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挥,以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分工的要求;缺点是科室和车间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难以明确划分,许多问题需要许多部门协同解决,终将影响效率和贻误工作,且不适于企业大规模生产。这种组织结构比较适合于企业成立和发展的初期。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实体性要素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智能性要素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教育水平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可认识性。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A克服了社会化在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B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在生产的要求。D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E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协调和发展。5.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的真理的标准。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包含着解放思想的因素的。解放思想,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前提是打破思想僵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开动脑经,独立思考,勇于探索。6.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7.简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意义。
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通过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以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根据经济基础的不同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客观依据。这一规律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方面和环节,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为了使我国的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有何区别? 两者的联系:(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10.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不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同时并存。垄断之所以不能消除竞争,是因为:(1)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2)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3)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始终存在。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具有了新的特点:(1)竞争的目的不同。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竞争的目的已不是取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而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2)竞争的手段不同。在自由竞争时期,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资本转移进行的,部门内部的竞争则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来击败对手。(3)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垄断资本的竞争双方都是实力雄厚、势均力敌的垄断组织,这便使得竞争特别激烈,更具有持久性,竞争造成的破坏也更加严重。(4)竞争的范围不同。自由竞争主要发生在国内经济领域,垄断时期的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11.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 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其二,它又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3)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1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13.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①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作为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而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部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料配置方式。②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及市场简单地相等同,因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这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前提条件。概括地说,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4.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与资本积累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定义: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主要从价值角度考察资本大量的增加;资本积聚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角度来考察资本总量的增大。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资本积聚与资本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表现为:
(1)二者的区别。首先,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则是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其次,资本积聚的拉长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而资本集中的进展,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2)二者的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因为随着资本积聚的不断进行,单个资本的规模相应地日益增大,大资本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在竞争中能够顺利地打败众多的中小资本,从而使资本集中的过程更为迅速。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因为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大,便越有条件获得巨额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从而扩大积累的规模,加快资本的积聚。1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全部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关键。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④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16.简述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和科学性。
(1)社会进步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因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最高的、根本的标准。(2)生产力标准是客观的,是指每一社会形态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定力量,既每一代人总是面对上一代人所遗留下来的生产力,而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3)生产力标准是科学的,是指生产力由物质要素构成,其发展水平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准确的测定。1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
(1)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问题。(2)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构成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3)在社会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18、简述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答:(1)金融交易活动中的判断2)招聘3)法院审理案件的需要(4)财政部门、中央银行、证券监管机构等部门执法的需要等
2、条例对采集企业信息不作过多限制的考虑有哪几个方面? 答:1)促进我国企业征信业务的需要2)符合国际上对企业征信业务的管理规则
3、为企业征信提供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1)促进信用经济发展2)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4、美国征信机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有那些?
答:1)贸易债权人2)政府部门3)金融机构4)法院5)互联网6)企业业主7)报纸和其他出版物
5、日本征信业服务涵盖哪些范围?
答:1)企业背景资料2)信用调查服务3)信用风险管理4)催收账款5)市场调查6)行业分析报告
6、征信机构采集的企业信息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信用交易信息3)企业经营信息 4)有助于了解企业信用状况及经营风险的其他信息
7、征信机构可以通过哪些途径采集企业信息?
答:1)信息主体2)企业交易对方3)行业协会提供信息4)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已公开的信息5)人民法院依法公布的判决、裁定等渠道
8、条例未对征信机构采集企业信息的方式作出限制,体现在哪些方
面?
答:1)除信贷信息外,采集无须征得主体同意,主体以外提供信息无须告知主体;2)查询无须主体书面授权3)无须约定用途,提供第三方无须征得主体同意
9、征信机构的内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应覆盖到哪些方面? 答:1)物理环境2)网络和系统3)人员4)系统建设5)运行维护
10、保障信息安全要做到哪几个方面?
答:1)严格执行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有关信息安全的规定; 2)建立保障信息安全的内控制度;3)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
11、保障信息准确性的合理措施有哪些?
答:(1)征信机构与信息提供者建立约束机制,保证提供数据准确性
(2)征信机构内部应采取合理措施,提高数据准确性
(3)让信息主体体验自身信息的准确性
12、政府部门在那些活动中也开始使用信用报告信息作为参考? 答:项目审批、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招商引资、干部任免、公务员录用
13、为什么征信机构提供的信息仅供信息使用者参考?
答:1)征信机构难以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完全准确;2)信用信息是对信息主体以往信用状况的记载,不对信用好坏作评断;3)信息使用者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对相同信息可能作出不同决策;4)信用记录不是唯一的决策依据
14、条例对信息跨境流动作出的原则性规定主要考虑的哪几个方面的
问题?
答:1)信息流向境外加大信息主体面临各种侵权威胁;2)我国对信息跨境流动进行管理符合对等原则;3)我国缺乏信息保护方面专门立法,需在条例中队信息跨境流动予以引导和规范
15、英国《数据保护法》赋予了信息主体、、、不准确信息的权利。
16、信息主体人物信息存在错误、遗漏,从而提出异议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1)信息主体基本实际信息发生变化,但未及时将变化后的信息提供给信息提供者;2)信息提供者的信息录入错误或更新不及时;3)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的技术原因造成数据处理出错;4)他人盗用或冒用个人身份信息获取贷款、信用卡产生的信息不为信息主体所知;5)信息主体忘记与信息提供者的交易
17、信息主体可以向
或者
提出异议申请。
18、异议处理的流程是什么?
答:1标注异议信息2核查与处理异议信息3异议处理结果的答复
19、常见的侵权行为主要有哪些?
答: 1未征得信息主体同意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2因故意或过失导致信息错误;3信息主体行使知情权、异议权过程中,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不履行或不恰当履行相应义务;4对超过法定保存期限的信息记录未做永久删除;5泄露商业秘密、个人隐私;6超出使用范围使用个人信息等
20、征信活动如果危害国家秘密,则会被追究怎样的责任? 答:一是行政责任,二是刑事责任。
21、征信活动如果侵犯商业秘密,则会被追究怎样的责任? 答:一是民事责任,二是行政责任,三是刑事责任。
22、征信活动如果侵犯个人隐私,则会被追究怎样的责任? 答:一是民事责任,二是行政责任,三是刑事责任。
2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规范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主要通过哪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答:一是规范政务信息的公开和不能公开信息的内部互联共享;二是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发展征信业,提供专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
24、征信业务的定义?
答: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信用信息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
25、条例所规范的对象中的征信业务相关活动是指?
答:是指与征信业务相关的活动,包括向征信机构提供信息的活动,使用征信机构所提供的信息的活动、信息主体维护自身权益以及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监督管理征信业的活动等。
26、从事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的各方主体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保 密法律的有关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答:一是对于接触到的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不得采集、整理、保存、加工以及对外提供;二是对于含有属于国家秘密信息的载体,不得非法获取、持有、买卖、转送、传递。
27、请列举个人隐私包括哪些?
答:个人健康状况、宗教信仰、个人财产、婚姻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
28、请列举几种政府部门依据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选择的 情况?
答:资金扶持对象、落实优惠政策、对企业实行资质管理、安排发展项目、干部招聘、评优评先等。
29、名词解释“ 信息提供者”?
答:是指向征信机构提供信息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信息的单位。
30、征信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是防范信用风险,保障交易安全;二是便利交易,扩大信用交易规模;三是促进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31、本条例的立法目的包括哪些方面?
答:一是规范征信活动;二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三是引导、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四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2、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大体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答:一是信息提供者提供信用信息的活动;二是征信机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用信息的活动;三是信息使用者使用信用信息的活动;四是信息主体维护自身权益的活动;五是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对征信行业的管理活动。
33、我国的征信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且不规范,与信用经济发展
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哪些个方面? 答:一是征信市场处于无序发展状态,缺乏市场准入机制;二是征信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三是征信经营活动缺乏统一遵循的制度规范;四是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没有明确定位。
34、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突出,主 要表现为?(难)
答:社会信用观念淡薄,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依法性质、司法不公等情况时有发生,破坏了市场环境和社会秩序,损害了公共部门的公信力,增加了社会成本和风险,降低了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效率。
35、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名词解释?(难)
答: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用活动的参与者为主体,以信用记录为基础,规范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机制,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工程。
36、条例规定征信活动不得侵犯商业秘密,主要有那几点? 答:一是采集信息的过程中,不得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二是在整理、保存、加工信息的过程中,不得因过失泄露所获悉的商业秘密;三是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的过程中,不得违法提供或出售所获悉的商业秘密;四是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得有泄露信息主体商业秘密的行为。
37、条例规定在从事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不得侵犯个人隐私,主要有几个要求?
答:一是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的同意;二是在个人信息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对所持有的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三是在个人信息对外提供的过程中,不得违法对外提供和出售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四是在使用个人信息过程中,信息使用者应按照与信息主体约定的用途使用个人信息,不得用作其他用途,不得未经同意向第三方提供。
38、从事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的各方主体,包括哪些?
答:征信机构,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的工作人员,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工作人员。
39、从事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应当诚实守信,主要考虑哪些原因? 答:一是诚实守信是征信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诚实守信是企业与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从事征信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承担着。40、个人信息的内涵包括?
识别信息主体个人身份的基本信息 2 能够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 3 其他社会管理信息
41、禁止采集个人敏感信息主要考虑了哪些方面(是出于什么考虑)? 1 是为了保护信息主体的个人隐私不受侵害。2 是为了保证征信业务活动的质量。
42、建立提供个人不良信息告知义务制度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1 有助于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 具有督促信息主体履约的积极作用 告知制度有助于提高征信机构的数据库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相关数据的质量
43、规定个人不良信息保存期限的意义? 1 一方面使个人受到不良信息的约束和惩戒 另一方面不良信息的保存也要有一定的期限,当有不良信息的主体受到相应的教育后,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有机会重新开始,会更加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
44、建立个人不良信息对信息主体的约束机制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1 有不良信息的个人只能是社会中的少数人 2 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应当适中 3 要给有不良记录的个人重新开始的机会
45、信息主体对不良信息的说明情形主要包括? 1 对不良信息产生的原因及相关情况进行说明
在信息主体认为信息存在错误,但征信机构不认可且不同意修改的情况下,信息主体可以要求作出说明,通过记载这些说明,使之得到信息使用者更多的理解
46、通过查询自身信用报告,信息主体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1 征信机构采集了哪些信息
征信机构是否采集了禁止采集的个人信息
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是否未经个人信息主体同意采集了某些信息
征信机构采集的信息是否真实、准确 5 自身信用状况如何,是否有不良信息的记录
47、个人信用报告通常包括但不限于哪些内容?
1)个人基本信息2)信用交易记录3)其他社会管理信息 4)查询记录5)关于个人信用报告的解释说明
48、个人信用信息使用者查询个人信息时应遵循的义务包括? 1)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2)与信息主体约定用途
49、根据现行有关法律规定,部分国家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权对有关资料进行查询,主要包括? 司法机关在侦查和审理刑事案件时为取证所需查询有关资料 2 部分有执法权的行政机关在进行调查过程中,查阅,复制与被调查事件相关的资料
50、征信机构对信息使用者是否或得信息主体授权负有的审查义务包括?
信息主体是否有同意信息使用者查询的明确意思表示 2 是否约定了查询用途
51、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采用格式合同条款取得信息个人主体同意的情形,规定的义务包括? 1)提示义务2)说明义务
52、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的设立应遵循下列哪些程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征信业管理条例》
5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应具备下列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50人以下);
(2)股东出资符合法定资本最低限额(3万元以上);(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公司住所。
5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可以采取发起设立与募集设立两种方式,应具备下列条件:(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2~200人);
(2)发起人认购和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额最低限额(人民币500万元);
(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
(4)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公司章程应经创立大会通过;
(5)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6)有公司住所。
55、设立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应当具备哪些条件:(1)一般条件:
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设立条件; ②有符合条件的股东、出资、公司章程、组织机构、住所等(2)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3)特殊条件:
①主要股东信誉良好,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②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
③有符合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设施、设备、制度、措施;
④拟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符合条例第八条规定的任职条件; ⑤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56、第八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有:(1)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熟悉征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2)具有履行职责所需的征信业从业经验和管理能力;(3)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4)取得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任职资格。
57、经营企业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设立条件,并自公司登记机关准予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派出机构办理备案,并提供以下材料:
(1)营业执照(2)股权结构、组织机构说明(3)业务范围、业务规则、业务系统的基本情况(4)信息安全和风险防范措施。
备案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备案机构办理变更备案。
58、.征信机构按年度报告开展征信业务的情况,所包含的内容有:(1)征信机构,包括个人与企业征信机构;
(2)报告期限,每年一季度报告上一年度征信业务的开展情况;(3)报告内容:
①.征信机构基本情况 ②.报告期内征信机构主要业务开展情况 ③.征信机构财务会计报告 ④.除主营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开展情况 ⑤.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59、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应向社会公告并及时更新征信机构名单
(1)公告目的(2)公告内容(3)公告方式(4)及时更新 60、征信机构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应当向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按照下列方式处理信息数据库:
(一)与其他征信机构约定并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同意,转让给其他征信机构;
(二)不能依照前项规定转让的,移交给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征信机构;
(三)不能依照前两项规定转让、移交的,在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下销毁。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还应当在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公告,并将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交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注销。6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公司解散的原因:
(1)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2)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解散;3)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
要解散;4)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5)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
62、《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规定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原因:企业法人不能到期清偿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
63、建立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积极作用:
1)由国家设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能够满足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征信服务的迫切需求;2)由国家设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保护社会公众金融信息安全的需要;3)由国家设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社会资源浪费。64、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由国家设立的专业机构进行建设、运行和管理的特殊属性,实际上是赋予了这一机构一定的专属地位,也决定了这一专业机构应当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机构,不能从事与其他征信机构相竞争的经营性行为,条例明确提出征信中心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有一些两方面原因:
(1)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中国人民银行投资建设的金融基础设施,其具有较强的公益属性。作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运行机构,征信中心只有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才能保障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公益性地位:
(2)明确征信中心不以营利为目的,可以避免对市场竞争的干扰。
65、条例将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定义为主要收集信贷信息等金融信息为主的信用信息数据库,考虑到:
(1)从设立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目的上看,该数据库是为防范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促进信贷业务的发展,维护国家金融稳定而设立的,其主要用户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
(2)从信用信息的收集上看,金融信用信息一般是金融机构在业务活动中产生的,由于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对统一、集中,电子化程度较高,能够实现按照相同的标准、格式、频率的电子化、自动化提供,方便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使用;
(3)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作为国家金融基础设施而存在的,如果该数据库收集的信息面面俱到,将大大压缩征信机构的业务空间,影响市场竞争和征信业发展。
66、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有义务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信贷信息的好处:
(1)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其主要的目的是防范信贷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2)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有效提供服务的关键是收集大量信息,并实现这些信息的持续更新;
(3)由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主动向国家设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公共征信系统提供信息,也被许多国家证明是有效的政策选择。
67、政府在下列情形时可以执行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
1.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什么意义? 2.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有哪些? 3.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是什么?
4.朗读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方面的作用有哪些? 5.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 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
8.怎样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素养? 9.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10.《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能力方面提出了什么样的总目标?
11.识字教学在语文学习中有哪些作用?
12.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与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13.“讲授法”教学的优缺点各有哪些? 14.什么是“诊断性评价”?其作用有哪些? 15.你如何看待新课改下的阅读及阅读教学?
16.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17.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18.在教学中如何落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基本理念? 19.对识字与写字这块知识点应如何做评价?
20.练习法是常规教学法之一,运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2.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有:
(1)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2)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尊重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研究的自由和自律;
(3)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3.语文课程目标在语文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和管理作用等。
4.(1)朗读是训练说普通话的重要手段;(2)朗读可以规范并丰富口头语言;(3)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降低了,时间减少了,但是对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能力的要求并没有削弱。
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8.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用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9.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
10.“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一项从课内到课外、从形成语感到阅读方法、从文学作品到文言文等,全面地提出了阅读能力方面的总目标。
11.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起点,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识字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起点,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正确理解字义,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12.低年级的写话教学重在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的习作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的习作教学重在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13.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方法。
它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控制,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它的主要缺点是: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因此教师得到的反馈就少,难以恰如其分地调节教学进程;又因为教师讲得多,学生及时消化困难,需要有一个“反刍”和巩固的过程;再者,由于主要是教师讲授,如果教师忽视启发学生的思维,就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形成“满堂灌”,成为“注入式”。
14.诊断性评价是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
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用途有三个方面: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了解学生学习上的个别差异,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15.(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该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16.(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
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17.(1)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18.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9.(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与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20.(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避免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题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①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 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③ 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① 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 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③ 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二、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4)刻板性(2)道统性(5)象征性(3)专制性(6)宗教性
三、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4)教育的多元化(2)教育的全民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教育的民主化
四、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于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七、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八、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的政治功能)①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③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九、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②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④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十、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指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十一、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十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坚持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十三、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注: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创新能力的培养
十四、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这种学制以西欧国家为代表,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一轨是自上而下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普通教育学校;一轨是为普通劳动人名子女设立的职业教育学校。
(2)单轨制。这种学制以美国为代表,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 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3)分支制。这种学制以苏联为代表,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十五、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十六、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依据。(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十七、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3)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材料
十八、处理教材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什么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好奇心(3)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十九、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二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综合课程观(3)内容联系观(4)学习方式观(5)发展评价观(6)校本发展观
二十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十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二十三、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 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二
十四、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十五、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十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十七、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二十八、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2)主体性和示范性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4)长期性和间接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二十九、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的表现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三
十、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的表现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三
十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
(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3)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三
十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生存适应性,如“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2)关注情境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3)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
十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三
十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三
十五、《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
①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② 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2)师德为先
①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②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③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能力为重
①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② 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③ 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终身学习
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② 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③ 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
十六、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三
十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
十八、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3)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三
十九、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2)教育文献检索(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成文
四
十、教育文献检索步骤
(1)分析和准备阶段(2)搜索阶段
(3)加工阶段
四
十一、教育文献检索主要方法
(1)顺查法
(由远到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2)逆查法
(由近到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3)引文查找法
(以掌握文献中的引用文献、参考文献为线索查找)(4)综合查找法
四
十二、教育文献检索基本要求
(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四
十三、教育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教育实践出发)
(1)从社会变革与发展需要中提出课题(2)从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课题(3)从教育实践的变革与发展中提出课题
四
十四、教育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教育理论出发)
(1)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新的问题(2)在理论空白处挖掘问题(3)在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问题(4)以反其道而行之来开拓问题
(5)在阅读理论、审视理论的过程中构思研究问题
四
十五、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3)教育实验法(4)教育行动研究法(5)教育叙事研究法(6)个案法(7)历史法(8)比较法
四
十六、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2)拟定研究计划(3)实施行动研究(4)进行总结评价
四
十七、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四
十八、感觉的基本特征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
(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四
十九、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2)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3)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一个过程。
(4)恒常性。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五
十、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
五
十一、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五
十二、注意的发展特点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五
十三、记忆的发展特点
(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五
十四、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1)敏捷性(2)持久性(3)准确性(4)准备性
五
十五、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多,不及时复习,就越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识记。
(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6)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知识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影响。
五
十六、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五
十七、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五
十八、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和基本环节)(2)比较和分类(3)抽象和概括(4)具体化和系统化
五
十九、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六
十、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2)帮助学生进行丰富的表象储备(3)让学生有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用一些创造原型给学生启发(5)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六
十一、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1)有意想象增强(2)想象更富有现实性(3)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六
十二、意志的基本特征
(1)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质(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六
十三、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3)坚持性(2)果断性(4)自制性
六
十四、兴趣的品质
(1)广阔性(3)稳定性(2)倾向性(4)效能性
六
十五、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2)早期经验的影响(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4)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六
十六、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2)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3)整合性
(4)功能性
六
十七、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教养方式
① 权威型教养方式 ② 放纵型教养方式 ③ 民主型教养方式(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
六
十八、良好性格的培养
(1)树立效仿的榜样(2)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4)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5)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六
十九、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3)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七
十、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七
十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七
十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② 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2)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七
十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能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2)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困难,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因此,培养信心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七
十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从个体的角度看,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②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在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2)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七
十六、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七
十七、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
(1)社会性动机日益明显
(2)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转变(3)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4)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七
十八、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七
十九、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八
十、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八
十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 八
十二、桑代克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八
十三、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八
十四、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1)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2)学习是对完形的认识,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八
十五、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1)学习观
①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
①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 提倡发现学习
③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八
十六、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2)条件:
①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八
十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在9-12个月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中消失的时候,儿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
① 泛灵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
② 自我中心。认为事物都为他而存在。“我走月亮走,我停月亮停。” ③ 思维不可逆性。只能从一个方向推理,但不能逆推。
④ 思维刻板性。在考虑问题时只能从一个方面考虑,而忽视其他。(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① 思维中形成守恒的概念。
② 思维开始可逆。去中心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③ 思维还要借助一定熟悉的事物或场景进行理解。
④ 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①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③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④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八
十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 学习的情境性八
十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1)探究学习(2)支架式教学(3)情境教学(4)合作学习
九
十、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九
十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
(1)广泛性(2)实践性(3)阶段性(4)模仿性
九
十二、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九
十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5)情绪与动机
九
十四、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对于儿童而言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5-8岁):服从外部规则,认为规定的准则不可变更,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把规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10-12岁)
九
十五、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看重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九
十六、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九
十七、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知行统一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九
十八、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
九
十九、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指导实践法(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
一百、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5)小组辅导
一百零
一、心理辅导的行为疗法
(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暂时隔离法(6)自我控制法(7)惩罚法(8)系统脱敏法(9)厌恶疗法(10)放松疗法
一百零
二、班集体的形成阶段
(1)组建阶段
(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一百零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一百零
四、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2)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4)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一百零
五、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一百零
六、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一百零
七、班级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2)全面管理原则(3)自主参与原则(4)教管结合原则(5)全员激励原则(6)平行管理原则
一百零
八、班级管理的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2)目标管理法(3)情境感染法(4)规范制约法(5)舆论影响法(6)心理疏导法(7)行为训练法
一百零
九、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一百一
十、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
一百一
十一、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5)保证教学进度
一百一
十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一百一
十三、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一百一
十四、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工作(5)开展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一百一
十五、班级活动的功能
(1)满足交往功能(2)学习发展功能(3)个性发展功能(4)班集体建设功能(5)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
一百一
十六、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一百一
十七、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一百一
十八、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
①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④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2)局限性
①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一百一
十九、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需要系统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共七个层次。其中,前四个层次属于匮乏性需要,后三个层次属于成长性需要。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一百
二十、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目的是获得成功,他们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一百二
十一、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
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一百二
十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感
一百二
十三、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一百二
十四、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措施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2)合理运用惩罚(3)进行心理辅导
一百二
十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一百二
十六、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汇总】推荐阅读: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一06-18
组织行为学考点总结06-07
组织行为学的案例06-20
组织行为学期末论文07-13
组织行为学湖南大学05-26
1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06-25
对组织行为学的感受07-12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答案05-29
组织行为学第2次作业06-30
《组织行为学》第一次作业答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