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篇1

学号:2011011580 姓名:甄心晨

摘要:

城市是人口、产业、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随着经济和社区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重要。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城市所面临的安全方面的挑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更好的城市发展,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内涵,根据社会社会现实发生的公共事件归纳总结出造成这些事件其频频发生的原因

关键词:公共安全事件 城市 原因 正文:

公共安全事件是指发生在一定区域内的危害公众的共同利益、涉及或危害人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主要分类三类:一类是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第二类是指事故灾难,包括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第三类是社会安全事件。在城市和社会发展迅速的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和人民都带来危害,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公共事件做分析,从中找原因。

2014年3月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暴力恐怖案,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事件。该团伙共8人,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人,抓获一名,落网3名。该暴力恐怖案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其中40人重伤,多户家庭支离破碎。事件的发生,立即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与哀伤。2014年3月,陕西、吉林、湖北等地被曝出幼儿园给幼儿服用处方药“病毒灵”,造成上百的幼儿同学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理上的伤害。同年发生的安全事件还有很多,如上海福喜涉嫌使用过期原料加工食品、昆山工厂车间爆炸致70与人死亡、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这些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城市,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然而,为何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主要有以下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加快,容易引发公共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多数城市高速发展,由此导致不论是硬件的基础设施还是软件的城市管理工作,都越来越超出城市原有系统的负荷能力,致使中国城市对公共安全的保障力量不足,因此,各种公共安全风险以更大的速率、深度和广度想城市聚集。城市人口结构日益复杂、人口规模高度集中、人员流动性加快、人群分类管理难度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管理问题的积累。使得城市的不安全因素增加,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持续增多,有时还呈现出连锁反应等特点。(2)城市的快速发展容易诱发公共安全问题。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环境的种种变化,无论是单项因素还是综合作用,都对城市的公共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直接诱因。(3)城市的安全管理薄弱难以有效防控公共安全问题。在中国,很多城市中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符合“市情”的城市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从而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以及事后重建,都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的城市安全隐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城市安全防范能力落后,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也就不可避免的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市公共安全形势的严峻性。

城市安全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哪个国家,都是很重要的,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城市才能更好的发展,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就有充实。

参考文献: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篇2

关键词:燃气工程,公共安全管理,基础性工程,安全事故

燃气工程项目建设是惠及城镇居民的重点工程, 也是缓解居民用气状况紧张问题的基础性工程。加强燃气公共安全管理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且在不断优化着我国的燃气能源结构。市政燃气工程施工周期往往较短, 因此, 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常忽视一些安全问题, 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基于此情况, 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化安全管理来保证燃气工程的安全性, 可为燃气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行提供良好保障, 进而对城市燃气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1 城市燃气运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城市燃气输送的危险性极高, 输送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安全问题: (1) 上游气源环节中。气源所处区域的地质条件对气源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而气源质量又对输送环节有很大的影响。 (2) 燃气输送环节。燃气输送一般采用管道输送的方法, 管道的性能会受到燃气质量的影响。如果燃气质量较差, 则会导致管道被腐蚀, 严重时会出现管道漏气的现象。 (3) 燃气接收环节。城市燃气接收站是整个城市燃气工程的中枢, 具有接收、输送燃气的功能, 因此, 相关工作人员应规范操作燃气接收站的设备。 (4) 用户环节。城市燃气的主要用户是城市居民, 在燃气使用的过程中, 如果用户操作错误, 则很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

2 城市燃气安全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燃气管道规划不合理

近年来, 我国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但因未合理规划城市燃气管道, 加之未紧密结合新建的燃气管道与已有的燃气管道, 导致燃气收益有所下降, 还会对城市燃气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目前, 我国各城市对燃气管道的安全管理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 未明确各部门的安全责任人, 存在许多漏洞, 导致在城市燃气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2.2 对违章建筑和设施缺乏管制手段

目前, 城市燃气管道常被居民侵占, 这给城市燃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且影响了燃气管道的维修和抢修工作。随着城镇化脚步的不断加快, 旧城区的道路改造也加快了步伐。在对道路的改建过程中, 常因规划不当而破坏燃气管道, 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2.3 管理人员和用户的安全意识不强

部分城市居民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 多数居民不重视燃气管道的敷设, 但燃气的使用权完全掌握在居民手中, 相关部门无法监管。为了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应改进新燃气管道的敷设方案, 并使原有的管道系统不被破坏, 从而保证燃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在日常燃气安全公共管理过程中, 相关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缺乏燃气安全管理知识、不重视燃气安全管理工作、缺乏责任心, 进而在燃气管道检查中无法及时发现问题, 导致燃气使用风险进一步增大。

3 有效增强城市燃气公共管理的措施

3.1 落实国家法律法规, 完善管理机制

在城市燃气公共安全管理中, 相关单位必须落实相关安全法律法规, 加大对燃气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 采用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要想保障城市燃气系统的安全运营, 就要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并加大相关制度的宣传力度;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参加培训, 明确员工职责, 从而促使员工认真对待工作。

3.2 合理设计、规划城市燃气管道

燃气输送是利用管道达成的, 而燃气输送管道建设是一项隐蔽工程, 长时期使用后, 会因为地面下陷、管道老化等原因使空气进入管道中, 进而引发爆炸事故。对于城市燃气输送管道的建设而言, 要严格控制和管理从设计到规划阶段的施工, 相关部门应按照规定统一规划燃气管道线路, 并兼顾其他管网, 比如市政管网、电线电缆等。为了预防危险的发生,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要对管道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并考虑管道维修的便利性。在对燃气管道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时, 要参考城市规划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 并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关系, 从而为城市燃气系统的安全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 严格把关城市燃气管道建设

城市燃气安全公共管理包括对燃气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管理, 比如对项目创建、材料采购、技术交底、工人进场、工程验收等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 应检查管道材料, 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杜绝以坏充好的现象;提高对技术交底工作的重视程度, 把好工程质量关;相关部门要检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管道管理工作, 如果发现管道管理工作不到位, 则有权暂停工程建设;工程完工后, 相关部门应验收工程质量, 并采用多个部门同时检查的方式。

3.4 强化安全管理, 加强日常巡检工作

用户安全管理是整个燃气安全公共管理工作的重点。相关部门应积极地向广大群众宣传燃气安全的有关知识, 比如燃气的使用流程、使用燃气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等。此外, 相关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对居民的安全负责, 严格检查施工中的各个环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开展城市燃气安全管理的过程中, 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应积极采取解决措施, 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从而为城市燃气工程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亢永, 许开立, 刘家喜.城市燃气管道系统安全管理模式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3 (03) .

[2]王瑜靓.城市燃气管道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08) .

[3]王洋.探究城市燃气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 (08) .

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问题及建议 篇3

[关键词]城市管理;理论;方法

1.城市公共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1.1城市管理的含义[1]

从最基础的管理来切入,一般来说,管理(Management)是一切组织的根本,它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活动之中。就城市管理而言,管理有多重含义。第一,管理不仅仅是施政。管理的概念涉及承认政府正式当局内部和外部都存在有权力。在许多文献中,管理包括政府、私人部门和民众社会。第二,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管理可以有多种表现:专横或仁慈,有效或无能。第三,管理强调的是“过程”。它确认、决定的做出是基于许多参与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做出的,而那些参与者均有着各自不同的、有时是相互冲突的优先事项。

现代城市管理是指多元的城市管理主体依法管理或参与管理城市地区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属于公共管理范畴,所以也叫城市公共管理。目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管理的内涵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管理的内涵有明显的不同。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管理既包含了以城市政府为主体的城市管理者依据国家法规体系、通过国家计划和发展规划对城市运转和发展所进行的控制行为和活动,也包含了城市政府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城市管理法规对城市企业、城市公民、城市非政府机构的生产生活所进行的组织、控制、协调行为和活动。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现代城市管理还包含着城市政府管理职能与非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市民等参与城市管理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结合。[2]

1.2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健全的城市管理必须使居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公民的利益。基于城市公民资格原则上的健全的城市管理,强调任何人,无论男女老幼,均不得被剥夺取得城市生活必要条件的机会,包括适当的住房、房屋租用权保障、安全的饮水、卫生、清洁的环境、保健、教育和营养、就业、公共安全和流动性。通过健全的城市管理,使市民们得到发表意见的讲坛,充分发挥其才智,以便改善其社会和经济状况。

1.3城市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综合性(2)管理的开放性(3)管理的动态性(4)管理的参与性[3]

2.城市管理方法

2.1城市管理的一般过程

管理是一种人的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过程。城市管理过程实质上是由各个管理环节组成。城市管理是个人和公私机构用以规划和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众多方法和行动的总和。这是一个调和各种相互冲突或彼此不同的利益以及可以采取合作行动的连续过程。它包括正式的体制,也包括非正式的安排和市民的社会资本。

2.2城市管理的目标和手段

2.2.1城市管理的目标。城市在空间上高度集聚,高度集聚使得城市中人口和环境的平衡受到影响,造成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的发展急需有力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控,合理的人口密度和疏导,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使用,灵活的产业结构调整,持续的改善交通状况,不断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因此,城市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城市整体的协调运转。

2.2.2城市管理的手段。城市管理作为过程,包括调研、决策、计划、实施、协调、反馈等环节,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其管理手段应该是综合的,应该建立“以法制为规范、以行政为主导、以社会自治为基础”的城市管理的手段体系。

3.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问题及改进建议

3.1问题

3.1.1经济管理手段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的各种经济手段还不能很好地衔接和配套,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在对个人进行控制时,往往过多地使用了经济杠杆,尤其是过多地使用了罚款,这成为了有关部门变相谋取收益的重要途径,也成为被控制对象不服从的理由。针对部门之间的管理,常常由于过多地照顾到了企业经济收益对地方财政收入的作用,而忽视了生产过程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罚款的手段进行控制显得很乏力。

3.1.2行政管理手段问题。城市行政管理的权威来自管理者的行政级别和被赋予的权力。因此,很多管理者为了行使更大的权力,往往千方百计地提升本部门的级别;或者为了使某一个问题能得到彻底解决,往往安排比较高层次的官员前往,高级别的管理者在行使行政手段时往往更有力度。但是,由于责、权在很多部门都不对等,很小的事情往往也需要动用比较高的级别解决。

3.1.3法律手段问题。目前我国城市管理中的法律法规涉及的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认为需要立法的领域。虽然制定了众多法律,但我国在执行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城市管理人员把执法简单化,对违反规定的人员抱有敌视情绪,使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紧张,在我国很好的表现就是“城管过街人人喊打”。[4]

3.2解决问题的建议

3.2.1明确城市管理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科学的城市管理体制,就是要组织、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城市管理各系统、环节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目标及任务,调动各方面加强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3.2.2变执法为管理和服务推动和谐执法。城市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处罚,更需要管理。城市管理者应该变原有的执法观念,以为民服务、便民服务来推动执法,把执法和服务融为一体。城市管理不是治民而是便民。

3.2.3保证企业独立,兼顾各方利益。只有当企业具有独立经济利益时,经济杠杆才能对各个经济主体起到调节作用,如果企业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也无从谈起。此外必须同时兼顾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三方的利益,不能顾此失彼,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马彦琳,刘建平.现代城市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20

[2朱雪.我国城市市政管理方法探析[C].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2

[3]马彦琳,刘建平.现代城市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4-96

[4]吴良镛,牛文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城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城市公厕管理,提高城市公厕卫生水平,方便群众使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城市(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的公厕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厕,是指供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共同使用的厕所,包括公共建筑(如车站、码头、商店、饭店、影剧院、体育场馆、展览馆、办公楼等)附设的公厕。

第四条 任何人使用城市公厕,都应当自觉维护公厕的清洁、卫生,爱护公厕的设备、设施。

第五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公厕的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城市公厕的监督管理。

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城市公厕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城市公厕的规划 第六条 城市公厕应当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改建并重、卫生适用、方便群众、水厕为主、有利排运”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

第七条 城市公厕规划是城市环境卫生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当由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及公共建筑设计规范进行编制。

第八条 下列城市公共场所应当设置公厕,并应当设立明显的标志或指路牌:

(一)广场和主要交通干道两侧;

(二)车站、码头、展览馆等公共建筑物附近。第九条 城市公厕应当修建在明显易找、便于粪便排放或机器抽运的地段。新修建的公厕外观应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公厕规划用地或者改变其性质。

建设单位经批准征用的土地含有城市公厕规划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城市公厕规划和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修建公厕,并向社会开放使用。

第三章 城市公厕的建设和维修管理 第十一条 城市公厕的建设和维修管理,按照下列分工,分别由城市环境卫生单位和有关单位负责:

(一)城市主次干道两侧的公厕由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管理单位负责;

(二)城市各类集贸市场的公厕由集贸市场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三)新建、改建居民楼群和住宅小区的公厕由其管理单位负责;

(四)风景名胜、旅游点的公厕由其主管部门或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五)公共建筑附设的公厕由产权单位负责。本条前款第二、三、四项中的单位,可以与城市环境卫生单位商签协议,委托其代建和维修管理。

第十二条 新建的公厕应当以水冲式厕所为主。对于原有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旱厕,应当逐步进行改造。

第十三条 影剧院、商店、饭店、车站等公共建筑没有附设公厕或者原有公厕及其卫生设施不足的,应当按照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新建、扩建或者改造。第十四条 公共建筑附设的公厕及其卫生设施的设计和安装,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标准。

第十五条 对于损坏严重或者年久失修的公厕,依照本章第十一条的规定,分别由有关单位负责改造或者重建,但在拆除重建时应当先建临时公厕。

第十六条 独立设置的城市公厕竣工时,建设单位应当通知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指定的部门参加验收。凡验收不合格的,不准交付使用。

第十七条 城市公厕产权单位应当依照《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管理好公厕档案。非单一产权的公厕,由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代为管理。

第四章 城市公厕的保洁和使用管理

第十八条 城市公厕的保洁工作,依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分别由有关单位负责或者与城市环境卫生单位商签协议,委托代管。

第十九条 城市公厕的保洁,应当逐步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保持公厕的清洁、卫生和设备、设施完好。

城市公厕的保洁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二十条 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公厕的卫生及设备、设施等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予以纠正。

第二十一条 在旅游景点、车站、繁华商业区等公共场所独立设置的较高档次公厕,可以适当收费。具体收费办法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物价、财政部门批准。所收费用专项用于公厕的维修和管理。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在城市公厕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三条 凡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情节,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或者罚款。

第二十四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并处以罚款:

(一)在公厕内乱丢垃圾、污物,随地吐痰,乱涂乱画的;

(二)破坏公厕设施、设备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公厕使用性质的。

第二十五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擅自收费或者滥收费的,由当地物价部门的物价检查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六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同时又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未设镇建制的工矿区公厕管理,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订实施细则,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发布。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的意见 篇5

墨江县于1998年开始投放城市出租车,到2011年底,共有城市出租车46辆,其中: 2007年投放的有26辆,2009年更新20辆。2002年开始投放城市公交车,投放数量20辆,全部车辆于2010年2月份报废更新。其中:一路公交车10辆,二路公交车5辆,三路公交车5辆。为进一步加强出租汽车、城市公交的行业管理,规范出租汽车、城市公交车市场经营行为,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运营秩序。依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当前出租汽车、城市公交行业运营管理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切实加强行业管理

(一)确定合理的经营模式

1、对于新增加的出租汽车、城市公交严格推行公司化经营模式,政府依法将经营权许可给具有经营资质的公司,公司出资购买车辆,车辆产权完全归属公司所有,公司对车辆负全部的管理和安全责任。公司与驾驶员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双方按合同规定履行各自职责。

2、对现有的46辆出租车和20辆城市公交建议: 一是经营权期限满8年后,一律由公司新购臵车辆,严格按《云南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办法》、《云南省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的规定实行公司化经营。二是对于现有的46 辆出租车和20辆城市公交实行个体经营和公司化经营相结合,对原来的经营户愿意被收编为公司管理的,公司应以合理的价格收编到公司,并优先与原经营者建立劳动合同;不愿意收编到公司统一管理的,继续由其个体经营,允许不同的经营方式并存。

公司化经营是目前全国推行的一种道路旅客运输经营方式,该经营方式一是与交通部2005年第10号令《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云南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办法》、《云南省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规定相符合;二是解决了挂靠经营中存在的法律主体与实际经营主体不一致、产权混淆,容易引发纠纷等问题;三是可以有效解决挂靠经营中各项安全措施落不到实处、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公司管理力度较弱,车主不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乘客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四是遇有防汛、抢险、救灾、重大节庆活动等紧急运输任务时便于及时有效的调度车辆。

(二)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1、出租汽车使用专用牌照,并安装出租汽车标志灯、空车待租标志、计价器和消防、防护装臵,设臵收费标准、服务质量监督标志,车身标明经营者名称、监督投诉电话。保持车辆整洁,车身喷印统一规定的颜色,并喷印“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的字样。

2、公交车设臵公交车标志、消防装臵、收费标准、服 务质量监督标志,车身标明经营者名称、监督投诉电话。保持车辆整洁,车身喷印统一规定的颜色,并喷印“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的字样。

3、严格收费标准,保证按物价部门核定的价格收费。出租汽车一律要安装计价器,实行计价收费。计价器在墨江县物价部门、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下由企业统一购买和安装,购买及安装费用由出租汽车车主承担。

4、公交车必须按核定的路线经营,在设定的公交车站点停靠,不得“招手就停”。

(三)加强企业管理

1、落实企业维稳的主体责任。出租汽车、城市公交企业是维护本企业安全、稳定的责任主体,要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的稳定工作,落实责任,全面掌握驾驶员思想动态,切实担负起维护本单位安全、稳定的主体责任。对于疏于管理、管理不当导致发生的出租汽车不稳定事件的,要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要责令停业整顿,直至收回经营权。

2、规范企业运行。出租汽车、城市公交企业应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收费合理、风险共担”的企业运营机制;应积极推行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合同和经济(承包)合同。企业要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为司机缴纳社会保险费,与司机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不得违法违规收取 司机的任何费用。禁止经营权层层转包。鼓励出租汽车、城市公交企业实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逐步取消现存的高额承包、一次性买断、挂靠、托管经营行为。今后设立出租汽车、城市公交企业或者企业新取得的经营权,应由企业全额出资购买车辆,严禁向驾驶员买断经营权和收取高额风险抵押金,防止向驾驶员转嫁投资和经营风险。

3、加强对出租汽车、城市公交驾驶员的管理。出租汽车、城市公交企业要加强对驾驶员的管理和法制教育,教育驾驶员遵纪守法,增强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意见和建议,依法维护权益。企业要建立与驾驶员的沟通协商机制,及时处理驾驶员在营运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属于企业内部事务的,要及时予以解决;属于外部事务的,要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加强对驾驶员的职业培训,提高驾驶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积极组织驾驶员大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服务竞赛,促进行业自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改进服务质量,落实交通安全措施,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为社会提供优质文明的运输服务。

二、切实做好城市交通综合规划

(一)城市出租汽车规划

1、站点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由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局汇同发展改革、公安部门具体负责编制出租汽车招呼站点规划。

2、运力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由交通运输局汇同发展改革、公安部门具体负责编制出租汽车运力规划。

(二)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1、公交车站点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由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局汇同发展改革、公安部门具体负责编制公交车站点规划。

2、公交车线路规划。

1路公交车:老客运站(中心枢纽站)报班后——回回冲枢纽站——沿新建路、回归大道——哈尼大道——赖蚌枢纽站

2路公交车:老客运站(中心枢纽站)报班后——松柏枢纽站(沿墨新线)——县委党校岔路口(沿墨新线)——天溪宾馆(新建路)——黄金楼(沿墨新线)——松香厂(沿墨新线)——章差村委会

3路公交车:老客运站(中心枢纽站)报班后——黄金楼(沿新建路)——北回归线标志园东大门(沿G213线)——原饲养场(沿双胞大道)——森工局——者铁村公所

4路公交车(专线车):老客运站(中心枢纽站)报班后——火车站

5路公交车:老客运站(中心枢纽站)报班后——花园门口(沿新建路)——北回归线标志园东大门(沿回归大道、双胞大道)——北回归线标志园西大门(沿双胞大道、哈尼 大道)——民族学校。(该班线主要满足民族学校、政务服务中心人员出行)

(三)城市停车场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由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局具体负责编制城市停车场规划。

三、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建立一个正规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指挥中心。购臵程控电脑监控设备,采用现代化的指挥系统指挥全县的城市公共交通营运,可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监控所有车辆规范运行,形成一个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的网络程控管理体系。

2、建立六个公交枢纽站。即:三个大型、一个中型、两个小型换乘枢纽站,大型换乘枢纽站建立在老客运站(中心枢纽站)、赖蚌、火车站为宜;中型换乘枢纽站建立在者铁村为宜;小型换乘枢纽站建立在回回冲、松柏为宜。建设这些构纽站就是有效解决乘客从城到乡或从公交到长途车,以及不同交通工具间“换乘”问题,达到方便群众的目的。

3、改造公交车途中停靠站点。我县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行了十余年,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停靠站点,大多都是“马路车站”、“占道车站”,不仅影响广大市民的安全出行,也有损墨江城市形象,同时给公交车的安全停靠带来了安全隐患,并形成了新的乱停乱放。今后要努力创造条件改造停靠站点,一是在车流、人流密集的地方将站点改造成岛式的站 台,取消行列式站点(主要针对老城区);二是在一些大型商业区,人车密集区设臵较大型岛式站台(比如:原商贸城、银泰商务中心、民族学校),既能提高城市品位,又能解决上述弊端;三是所有新开发区的城市道路必须设臵岛式站台。

4、加大设臵出租汽车招呼站,根除街道随意停车和马路掉头等直接影响安全的事故隐患。

5、建立停车场。首先将现有的联合停车场建成立体停车场,扩增停车位;其次是新建的商业区、居民小区必须设臵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场等;再次是在县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城市外缘区修建大中型停车场,确保货运车辆的城外停放,切实解决城区乱停乱放问题。

四、大力发展城市公交,并对城市公交实行补贴政策。所谓“公交优先”,就是城市内的客运交通以大容量、快速度的公交系统为主,其他交通工具为辅。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公交优先”是能快速有效地分流人员、方便群众、减轻城市道路压力,缓解当前城市人多地少、车多路少、交通拥挤的有效途径。据相关资料记录,一辆中型公共汽车所占的道路面积分别相当于10辆自行车、6辆摩托车、2辆出租车所占面积。从乘载人数上分析,一辆大型公共汽车可代替20辆出租汽车。数据虽然是枯燥的,但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发展公共交通,不但方 便了群众,而且能很好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墨江被誉为最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之一,畅通的交通环境是宜居的前提条件,解决目前墨江县城交通拥挤,秩序混乱,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一个有效途径。

备注: 1、2009年11 月投入的20辆捷达FY7160CIS出租汽车经营期限于2017 年 11月到期; 2、2007年3月投入的26辆东风雪铁龙出租汽车经营期限于2015 年 3月到期; 3、2009年11 月投入的20辆东风KM6606PD公交车经营期限于2017 年 11月到期。

云南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办法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规范客运活动秩序,保障运营安全,维护乘客、运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服务、安全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利用公共汽车、电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交通工具和设施,在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范围内,按照核定的线路、站点、时间运营,为社会公众提供出行服务的客运活动。

第三条 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应当优先发展。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制定公共交通扶持政策,建立规划、建设、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保障体系和合理的补偿、补贴、价格等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综合开发,鼓励城市公交企业使用环保节能型车辆以及智能化交通系统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公共交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运营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落实各项补助、补贴、补偿等经济政策,并及时拨付相关费用。

第五条 省、州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交通的业务指导工作;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交通监督管理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按照职责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安全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 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并与电车、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的基础设施相协调。

省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省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城市公共交通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后实施。

第七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安排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将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计划。

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应当预留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停车场、枢纽站、首末站、保修场等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设施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供给。

新城区开发、旧城区改造、居住小区建设和体育场馆、飞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以及大型商业中心、大型文化娱乐场所、旅游景点等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应当按照城市公共交通整体规划预留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

工程项目建设时,应当配套建设公共交通场站,并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

第八条 有关部门在审批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工程项目设计方案前,应当征求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工程竣工后,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与验收。

第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时,应当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客运服务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安全等专项规划设置港湾式候车站、始发站场。对符合公共交通车辆通行条件的旧居住区,应当设置公共交通线路及相应的站点。

具备条件的城市主干道可以设置城市公共汽车专用车道,保证公共汽车优先通行。

第十条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者应当设置公交站牌,并按照规定和标准标明线路名称、行驶方向、始末班车时间、沿途停靠站点和票价等内容。

第十一条 在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侵占规划预留的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或者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二)随意挤占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或者改变土地用途;

(三)擅自改变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用途;

(四)擅自设置、迁移、拆除、占用、关闭公共交通停车场、站点、站牌、候车亭等客运服务设施;

(五)损坏公共交通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第三章 运营许可

第十二条 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良好的银行资信、财务状况及相应的偿债能力;

(二)具备满足运营要求的流动资金、运营车辆;

(三)有符合规定的驾驶人员和相应的管理人员;

(四)有健全的运营服务、安全生产、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 从事公共交通运营的车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规定的车型,技术性能和设施完好;

(二)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机动车安全、环保、卫生要求;

(三)配备有效的消防设备和器材。

第十四条 城市公共交通驾驶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年龄在21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

(二)身体健康,无职业禁忌症;

(三)持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与准驾车型相符合的机动车驾驶证;

(四)3年内未发生负有主要或全部责任的重大交通事故。

第十五条 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的,应当依法取得线路运营许可。申请线路运营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客运企业法人资格;

(二)具备满足线路运营要求的停车场地和配套设施;

(三)符合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运营车辆数量、车型;

(四)有合理可行的线路运营方案;

(五)符合城市公共交通客运规范的要求;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六条 申请线路运营许可的,应当向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一)申请书;

(二)企业营业执照;

(三)线路运营方案和拟投入车辆、服务质量承诺书;

(四)驾驶人员名册;

(五)专用停车场地和配套设施证明;

(六)运营服务、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第十七条 线路运营许可采取招标等公平竞争或者直接授予的方式确定。

同一城市有3个以上运营企业申请同一线路的,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招标等方式实施线路运营许可,并将安全生产、服务质量等作为招标主要内容。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10日内,与中标的企业订立中标合同,核发线路运营许可证。

采取直接授予方式确定运营线路许可的,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直接授予的决定。

第十八条 公共汽车、电车等的线路运营许可期限最长为1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许可期限为30年。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运营期限届满,需要延续运营的,应当在该线路运营期届满6个月前提出申请。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运营安全、服务质量等规定要求的,应当在运营期限届满3个月前予以批准。

线路运营权终止的,由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收回运营许可。

第十九条 取得线路运营许可的企业,应当与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签订运营服务协议,协议内容包括线路名称、走向、运营期限、站点、首班车和末班车时间、线路配置车辆的最低额度、票制、票价、服务质量承诺、安全保障措施等。

第二十条 获得线路运营许可的企业确需调整线路、站点、时间的,应当提前10日向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实施。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实施之日的5日前向社会公告。

运营期限内申请减少运营车次的,应当提交客流状况调查、拟减少车辆的数量、车型对市民出行可能造成的影响等材料,并按照前款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有关部门和单位因市政工程建设、大型公益活动等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变更线路和站点的,建设或者主办单位应当提前10日书面告知运营企业。运营企业应当提前5日在站点张贴公告,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一条 运营企业在运营期限内需要停业、歇业或者停开线路的,应当提前6个月向做出许可的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并向社会公告。未经批准,不得停运。

第二十二条 运营企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伪造、涂改、出租、出借或者转让线路运营许可证;

(二)超出核定的线路、站点运营;

(三)擅自调整、延伸运营线路或者中断运营。

第四章 运营服务

第二十三条 运营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服务承诺确定的客运服务标准,按照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价格等主管部门核准的线路、运营期限、站点、班次间隔、首班车和末班车时间、车辆数、车型、票制、票价、服务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等运营,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依法运营,服从管理;

(二)执行行业标准、规范,保证服务质量,接受社会监督;

(三)开展安全教育,加强行车安全管理,保证运营安全;

(四)对运营设施进行维护和修理,保证其处于良好的运营服务状态;

(五)执行价格主管部门核准的客运价格;

(六)按照《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标GB7258-2004)核定的人数载客;

(七)遵守城市公共交通的其他服务规范。

第二十四条 客运车辆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和标准进行维护,保持车容整洁、设施齐备完好,色彩、标志符合要求,在规定位置标明票价、线路站点、安全乘车须知和投诉电话等内容。

在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和设施设置广告、进行商业开发和其他运营活动的,广告的色彩、图案、标志、位置、面积、声响等应当符合广告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影响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服务和安全。

第二十五条 运营企业对达到报废标准的车辆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向公安机关办理机动车报废手续。不得使用报废、擅自改装拼装、检测不合格的车辆以及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要求的车辆从事公共交通客运运营。运营企业应当建立车辆技术档案和管理档案,对相关内容的记载应及时、完整和准确,并妥善保管。

第二十六条 城市公共交通从业人员运营服务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衣着整洁,文明礼貌;

(二)按照核准的收费标准收费;

(三)根据乘客需要,提供有效的报销票证;

(四)执行有关优惠或免费乘车的规定;

(五)正确及时报清公共汽车线路编号、行驶方向和停靠站名称,提示安全注意事项,为老、幼、病、残、孕乘客提供可能的帮助;

(六)按照核定的运营线路、车次、时间发车和运营,不得到站不停、滞站揽客,中途甩客、不得擅自站外上下乘客、中途调头;

(七)按规定携带、佩戴相关证件;

(八)合理调度、及时疏散乘客;

(九)遵守城市公共交通的其他服务规范。第二十七条 乘客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公共道德,服从管理;

(二)不得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乘车;

(三)不得携带宠物以及易污染、有碍乘客健康物品乘车;

(四)不得在车厢内吸烟、吐痰、乱扔垃圾、向车外抛掷物品、散发书面广告;

(五)不得有影响车辆正常行驶、乘客安全和乘车秩序的其他行为;

(六)学龄前儿童、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醉酒者、精神病患者乘车应当有人陪护;

(七)身高120厘米以上的乘客应当按照规定付费乘车。乘客违反上述规定情形之一,经劝阻拒不改正的,驾驶员、乘务员可以拒绝对其提供服务。

第五章 运营安全

第二十八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督促有关部门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监督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督促企业消除安全隐患,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安全生产监督、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据职责对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运营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车辆定期例保检验等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三)建立并实施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保证从业人员熟悉安全运营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第三十条 城市轨道交通经营者应当定期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以及消防、防汛、防护、报警等器材和设备进行检测、维修、更新和改造,保证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在安全保护区内进行作业的,作业单位应当制定有效的安全防护方案,报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运营企业应当在公共交通车辆及公共场站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保持灭火器、安全锤、车门紧急开启装置等安全应急装置的完好。

城市公共交通场站经营者应当建立安全巡查制度。遇到危及运营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当及时采取疏散或者限制客流等临时措施,确保运营安全。

第三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公共交通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运营企业应当根据城市公共交通应急预案制定本企业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

第三十三条 城市公共交通突发事件发生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遇有抢险救灾、突发性事件以及重大活动等情况时,运营企业应当服从城市人民政府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公共交通安全行车、服务质量、车容车貌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活动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第三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公开举报、投诉电话、通信地址、电子邮箱,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运营企业的服务质量、运营安全、岗位培训等事项进行考核。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对公交线路运营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议,并向社会公布考核评议结果。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由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擅自设置、迁移、拆除、占用、关闭公共交通停车场、站点、站牌、候车亭等客运服务设施的,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损坏公共交通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三)未取得运营线路许可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活动的,责令停止运营,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运营企业未经批准擅自停业、歇业或者停开线路的,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出租、转让线路运营许可证的,处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擅自调整运营线路、站点的,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七)聘用不符合规定的人员从事公交运营驾驶活动的,按照每人次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八)未执行服务承诺确定的客运服务标准,或者未按照核准的线路、运营期限、站点、日总班次、班次间隔、首班车和末班车时间、车辆数、车型、服务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等运营的,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九)城市公共交通从业人员在运营中,到站不停、滞站揽客、中途甩客、违反规定中途调头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章 附 则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问题探讨 篇7

关键词: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节约型社会

一、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我国目前公共体育场地数量少、规模小

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 必定要求社会公共体育产品, 尤其是有形体育产品 (体育设施现、健身场所) 数量的增多;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的加快, 要求体育设施、健身场所供给做相应的布局调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要求体育设施、健身场所的结构进一步完善。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管理普查办公室提供的数据,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 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 080个, 其中, 标准体育场地547 178个, 非标准体育场地302 902个。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 227万人 (不含港、澳、台地区) 计算, 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 人均体育场地面1.03m2。而同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我国目前公共体育场地不仅数量较少, 而且规模小, 平均每万人拥有的开放体育场地2.59个, 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需要”。全民健身计划颁布五年来, 国家体育总局从体育彩票中拿出公益金的60%, 从1997年开始, 国家先后投入了2.5亿元人民币, 建成了1 426条健身路径和其他健身场所, 但是, 这些投入只限于建成, 而对于后续的一系列器械的保护, 维修, 保险等的资金都还没有到位, 形成了器械破损无人管, 再加上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工程”, 只管建, 不管修的局面。管理维修费用长期由国家负担, 在建造体育设施时, 只考虑了“用”的问题, 忽略了“养”的问题。这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显然是不利的。

2. 公共体育设施规范化管理缺失

现阶段, 我国政府为城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例如利用体育彩票的公益金) 建设体育设施。但是,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等客观原因, 社会体育的公共物品需求的比重很大, 单依靠政府有限的力量来为社区提供所有的公共体育设施, 是不能也是不可能的。再者, 人们的体育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多样化的需求又使政府很难全面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 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时, 也只能按照“中位居民”的选择, 维持一般意义上的供给, 使公共物品的供给存有许多空缺 (包括数量上和类型上的) 。近年配合《全国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相继出台了一些与城市体育有关的政府规范性文件、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 对城市体育的广泛深入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对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 公共体育设施发展不平衡

公共体育设施在我国东, 中, 西部分布严重不均, 健身器械管理资金的缺乏, 共公体育设施受制于经济的发展, 各省、自冶区、直辖市的体育场地数量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广东省体育场地最多, 有77 589个,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1%。西藏自治区最少, 只有1 057个,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12%。根据民政部2002年初发布的数据, 全国应当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者有1 938万, 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5.84%。当前, 我国财富多的人 (占城市居民的10%) 占有全部城市财富的45%;财富少的人 (占城市居民的10%) 占全部城市财富的1.4%。由这些数据可见, 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梯度差距很大, 由此自然形成享有体育服务资源的不均等。

4. 公共体育设施对残疾人缺乏“人文关怀”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中的许多体育器械都是为身体健全人群设置的, 很少有为残疾人设计, 忽视了这类弱势群体的关怀。公共体育设施由政府提供经费来源, 属于社会全体公民所有, 应当为全体公民共享, 公共体育设施的公益性还具有社会公用性, 面向社会、服务大众, 使公众能够平等、充分地享用这些公益性的场地、设施和服务, 并从中获益。健身园区应该建立健全各级残疾人体育锻炼指导机构, 所有公共体育活动场所都应向残疾人免费开放, 有条件的应设立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综合活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中健身器械大部分都是金属制成, 人在身体锻炼中难免受伤;健身器械如果破损, 更是增加了人群损伤的可能性, 而这些出现的诸如赔偿的情况, 该如何处理和解决, 如何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体育保险制度, 目前还是盲点。

5. 公共体育设施卫生缺乏相关的卫生管理标准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作为新型的人群聚集公共场所, 目前尚无具体的卫生管理办法, 例如对健身房内的空气质量和健身器械以及路径健身器械没有制定相关的卫生管理标准, 同时也未有任何管理机构对其卫生状况进行监督, 更无具体的消毒要求, 因而造成城市体育健身场所细菌超标, 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城市体育健身娱乐场所本来是用以增进人民身体健康的锻炼场所, 却成了多种病菌的传染源。

二、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的对策

1. 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

针对共公体育设施的覆盖率仍然很低, 设施的数量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健身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寻找适合地区性发展道路方面应该进行积极主动的研究和探索。例如:在器械的多元化方面, 发挥地区资源和材料优势, 民族特色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社区体育发展运作中, 政府能力不足的一面可以指望市场的帮助, 由市场来填充, 这就给经营型的运作模式带来了生存的空间与可能。要建立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社会体育机制, 使社会体育事业由单纯公益型向公益、经营综合型发展。作为社会体育重要形式的社区体育更要建立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能力的运行机制, 可以向经营综合型方向发展。

2. 政府对于经营型管理要积极引导

政府对于经营型管理要积极引导, 管理者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地分析社区情况, 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 这样才能搞好一个社区的体育服务, 真正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为了适应和满足人们全面快速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政府必须扩大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到公共服务上来, 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文化产品, 让广大人民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践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责, 在全民健身工作中, 体育行政部门要率先垂范, 转变服务观念, 提高服务质量, 创新服务模式, 树立起:“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为了人, 全民健康事业发展服务人, 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依靠人”的理念, 改变偏向行政管理的强制型服务习惯, 不能以自己的权利优先, 以行政方便考虑服务设置, 而必须本着执政为民的思想在尊重公民和社会组织基本权利的前提下, 以需求为导向, 以自愿为基础, 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 加强四级管理服务模式

我国现行城市管理服务模式为“市—区—街道—居委会”的四级管理服务模式, 通常被称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其中街道和居委会社区是城市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基层, 它靠近百姓, 方便大众。社区是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良好平台,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社区应该把发展社区体育纳入自己的工作之中, 关注城市弱势群体, 借以融洽社区情感, 发展社区文化, 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从我国整体范围来看, 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应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以街道、居委会为依托, 以体育、民政、文化等主管部门为指导, 社会各方面大力扶持, 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运作模式, 推动城市体育的发展。

4.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

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 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 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 实行管办分离, 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推行体育社团组织自治, 把“办体育”的具体事务交给体育社团组织。让体育行政部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对群众体育的宏观管理———包括:“贯彻国家方针、政策, 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 降低政府部门管理群众体育的运营成本。同时, 我们应遵循节约资源、合理布局”原则抓好“三个环节” (场地、组织、活动) 的建设工作, 提高场地的使用效率, 力求避免不注重社会效益和百姓健身、休闲效果, 浪费土地资源和国家财力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的形象工程。健全资金的管理制度, 加强政府专项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监督力度, 提高资金投入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谢明, 卿玲蓉.浅析全民健身路径锻炼问题[J].四川体育科学, 2002, 22 (3) :48-49.

[2]云峰.健身路径配置之后——试论健身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02 (9) :38-39.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篇8

关键词:中小城市;应急管理办法;对策

中小城市的稳定对于我国的总体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中小城市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也面临着一些较为严峻的挑战,在这之中,突发公共事件是一个较为尖锐的问题。突发性的公共事件如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1 一些我国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特征

1.1 中小型城市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前沿性 我国中小城市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其通常是农村与城市的交汇处,因此,中小城市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不仅拥有城市的功能,而且与农村的联系非常紧密,这也就使得我国的中小型城市成为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多发地。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而且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较为敏感的时期在此时期内,国内的经济发展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社会发展面临新常态、新挑战。因此,作为连接农村与大城市的中小城市便面临着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压力。我国每年的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事件等公共事件逾一半发生在中小城市中,给人民的生命与物质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

1.2 中小型城市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高发性 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前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应的技术手段较为落后,因此中小城市的抢险救灾能力不高,在公共事件发生时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救援处置工作。同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中小型城市的应急减灾体系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这就促使中小型城市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频率较高。我国的中小城市每年因各种突发事件而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与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如果中小城市不能升级应急管理体系和抢险救灾设施,那么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将严重影响中小型城市政府公信力的形成,并制约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

1.3 中小型城市的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的经济形态愈来愈丰富多樣。目前我国的中小城市人口密集,在拥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的同时,也有着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上述产业在促进中小型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小型城市的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目前已知的突发公共事件类型,在我国的中小型城市中都有一定概率发生。

1.4 中小型城市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复杂性 在我国的中小型城市中,生活着各行各业的人,其中包括农民、工人、商人等等,同时中小城市有着较为庞大流动人口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中小城市管理的难度。纵观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些中小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笔者发现其大部分集中在城镇燃气公司天然气泄漏而引发相关的安全事故;矿山企业因生产上的问题与当地居民发生强烈的冲突等。所以中小型城市应当对症下药,找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症结所在,并及时采取有效解决对策,从而保障社会稳定,获得市民的广泛认可[2]。

2 关于加强中小型城市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建议

中小型城市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多发地,因此,加强中小型城市的应急处理工作应当成为城市日常工作的重心之一。笔者在此提出了几点建议,用以促进中小城市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

2.1 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处于持续运转的状态 为了应对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前沿性这一情况,政府应当成立升级负责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小组的职能,以便在危机发生时能第一时间进行抢险救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工作小组应当保持常态运转,为了确保工作小组能够正常运转,政府可以向民众公开应急工作小组的工作动态,从而达到全民监督的效果。以便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还应当积极地发动群众,可以通过设立奖金奖励在相关的突发事件处置中提供援助的群众,从而调动群众的抢险抗灾积极性。

2.2 制定详尽的突发事件处置方案 中小城市的突发事件具有多样性,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制定详尽全面的应急管理预案,其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各式各样的突发事件处置方法。政府部门也应当积极利用可用资源,调动社会的力量,促成全民防灾意识的提高,如此能有效地降低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几率。

2.3 切实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技术含量 中小城市的应急管理工作科技水平较低,因此政府应当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以提升应急装备的水平,从而使得有关人员能更好地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同时中小城市政府还应当切实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工作,提高其科技含量,从而促使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能得到大幅的提高,以求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次数。

2.4 增强应急处理手段的灵活性 鉴于中小城市的突发公共事件大都具有复杂性的特征,笔者建议政府部门在处理一些纠纷问题时,要善于与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促使双方能尽快和平地达成协议,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如果政府的沟通协调无效的话,建议动用安保力量,监督管理双方的谈判过程,从而减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政府应当保证应急处理手段具有较强的的灵活性,善用各种方法,积极与民众进行沟通,当前我国部分群众对政府应急处理工作的理解不够,对社会的和谐文化创建工作不上心,因此,政府应当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相应的工作,从而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与认可。

3 结语

中小城市的突发公共事件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其也对政府提升公信力的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切实地做好各项工作,竭力降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几率,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而为国家的稳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白锐,洪启民.中国应急管理研究文献抽样分析:2003-2010[J].中国应急管理,2011(09).

[2]李珂.构建中国应急管理中政府间协调与合作机制基于加拿大的经验分析[J].科技风,2010(22).

上一篇:中学生法制报告会心得体会下一篇:一年级语文零起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