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教育工作总结(推荐11篇)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篇1

莱西市经济开发区龙水小学

程淑花

教学就是要讲求效果,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然而,在不同的教学观念支配下,对教学效果也就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也就相应地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今天,基于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效果观。尤其是在11月21日召开的“莱西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动员大会”上,教育局局长重点强调:教学效果,就是看你的教学成绩,看你的升学率。你课上得再好,没有成绩,就等于个零。所以,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那么,怎样看待教学效果呢?

一、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如果昨天你没有努力,今天就应该加倍的付出,明天还会阳光灿烂;但如果昨天不努力,今天怕吃苦,那么明天就会像你的父母一样,在农田里劳作一辈子。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吃苦中苦,难做上层人。只有今天吃苦,明天才能享福。学生有了这个奋斗目标,就会明确学习目的,课堂效果就一定会好。

二、应该追求长远讲究实质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交流、沟通、讨论、体验、操作,经历了这许多的教学环节,学生就一定有所收获。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收获,正确启发、引导得出明确的知识。学生把当堂课上的知识都掌握了,那么就说明这堂课的效果就很好。

二、通过考试成绩来体现课堂效果的好坏

一个单元结束了,进行一次考试摸底,如果全班学生的成绩都很好,就说明你的课堂效果很好。否则就不能说明你的课堂效果好。一个学期结束了,期末成绩就能体现你的课堂效果。

总之,课堂效果不是看你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少教具,课堂气氛多么活跃,而是体现在你的教学成绩上,体现在升学率上。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在提高教学成绩上下工夫,向课堂效果要成绩。

12月总结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教育应相结合

莱西市经济开发区龙水小学

程淑花

教学就是要讲求效果,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然而,在不同的教学观念支配下,对教学效果也就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也就相应地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今天,基于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效果观。尤其是在11月21日召开的“莱西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动员大会”上,教育局局长重点强调:教学效果,就是看你的教学成绩,看你的升学率。你课上得再好,没有成绩,就等于个零。所以,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那么,怎样看待教学效果呢?

三、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如果昨天你没有努力,今天就应该加倍的付出,明天还会阳光灿烂;但如果昨天不努力,今天怕吃苦,那么明天就会像你的父母一样,在农田里劳作一辈子。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吃苦中苦,难做上层人。只有今天吃苦,明天才能享福。学生有了这个奋斗目标,就会明确学习目的,课堂效果就一定会好。

二、应该追求长远讲究实质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交流、沟通、讨论、体验、操作,经历了这许多的教学环节,学生就一定有所收获。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收获,正确启发、引导得出明确的知识。学生把当堂课上的知识都掌握了,那么就说明这堂课的效果就很好。

四、通过考试成绩来体现课堂效果的好坏

一个单元结束了,进行一次考试摸底,如果全班学生的成绩都很好,就说明你的课堂效果很好。否则就不能说明你的课堂效果好。一个学期结束了,期末成绩就能体现你的课堂效果。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篇2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阶段。在新基础教育背景下,高中教育如何定位?

自从《中国教育报》在2011年9月29日发表了谢维和教授关于高中教育定位的文章后[2],专家和学者对我国高中教育的重新定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的高中教育应该定位在“大学预科”;有人认为我国的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应定位在“基础+选择”[3]。

我们同意“基础+选择”作为对我国当前高中教育的定位。把高中教育定性为基础教育,就是强调它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学习需要,承担着为所有学生提供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共有元素的任务,需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4]。然而,高中教育既要强调共同基础,又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用多样化的课程和教学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对高中教育定位上,我们不赞成把高中教育叫做大学预科。但有一点我们必须看到,那就是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我国高中教育的实际功能和地位已经发生了现实的变化,高中教育的内容和管理与大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因而,高中的课程和教学必须与高等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实现无缝对接,以实现教育的连续性。高中教育的这一新特征,无论是对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还是选择性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显然,这种高中教育的定位不但要求改革高中的管理、课程和教学,而且更重要的是,对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更高的课堂教学水平,高中教育的选择性要求教师具有研究学生、指导学生的能力和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能力。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提出当前高中教育定位下的高中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

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提升教师的专业 素养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允许学生在高中选修大学学分, 如大学先修课程(AP)。在高中开设先修课程,增强了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 推动了高中教育的深层次改革。

然而,这种课程形式为什么不能在我国较普遍地开设?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相应的配套制度和课程资源的缺乏。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师资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高中教师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局限在对习题的操练和编制上,缺乏对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的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不能使学生学到学科知识本身, 不能给学生思考与学科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有关问题的机会。不少高中教师在大学毕业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缺乏一种应有的追踪学科学术动态的能力和学术研究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知识面日益狭窄,只剩下高考考纲所规定的与习题有关的知识。这样过多、唯一地对学科教学技能的重视,在应试教学下容易沦为知识和技能的技术操练,过多地考虑了学科教学的教学技能的下位问题,而对教什么和为何教的中上位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思考。[5]显然,这样的教师是不能适应大学先修课的教学的。

要改变这一局面的方法之一,就是改变现有 “自上而下”的、“逐级的”培训模式,建立以学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事实上,这并不是建立一所新学校,而是中学与大学在教师培训方面的合作关系,目的是使中学教师教学的改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加符合大学的要求。这种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中学为教师提供开展临床教学的真实场所,而大学则肩负着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重任。 学校既能更好地培养教师,又能使学校得到发展, 并为参与的学校和大学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

另外,教师学历水平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项重要批标。据调研,发达国家高中教师的学历一般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据调查,我国在2009年普通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仅为1.77%。[6]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早已明确提出了“逐步提高高中教师的学历,扩大教育硕士的培养规模和招生范围”的要求。自从1997年全国第一批教育硕士入学以来,我国开展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已经有近二十个年头了,为基础教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骨干教师。我们要鼓励高中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学位。这是提高高中教师专业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大学和中小学在教师培训方面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1],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科专业素养与教育专业素养的复合。然而,为什么我们会看不到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的重要性,甚至否认其的必要性?原因是,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对其而言,只作为一种知识,理解并保存在头脑中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需要像学科教学那样,把教育专业的知识教给学生; 教育学科专业素养只有转化为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内在认识,并用这种内在认识去研究、策划和改进、创造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和行为时,教育专业素养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和价值。

二、建立教师专业合作团队,提高教师课堂教 学水平

美国著名教育领导学专家霍伊(W.Hoy)在《有效教学指导》(Effective Supervision)一书中提出了关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几个假设,其中包括:(1)只有通过教师本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教师需要自由,这样才能改进其独特的教学风格。这里,他强调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7]

确实,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需要给予教师足够的专业自主性。为此,有些学者提出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其中一条途径,即教师个体不断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把叙事探究作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5]

然而,也有学者发现,高中教师在上过两轮课, 能应付高考以后,基本上就进入了惯性工作状态。 由于其生存环境的封闭,加上高考成绩被学校和社会承认后带来的荣誉,他们一般比较容易滋生盲目的优越感。而通常有三样东西能打破高中教师的优越感,使之愿意在较深的层面上接受变革。一是外来文化。它主要表现为教师从学校以外获得的信息或看到的教学实践和精神状态。二是伙伴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圈子里,教师受自尊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会很在意同行对自己的态度,及自己与同行的差距。三是学生的变化。一旦改革的各种新措施通过实践能证明其在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方面的作用, 教师会很快爆发出对改革本身的兴趣。[4]

为此,我们要让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学术组织和相应的会议,以接收外来的文化。与此同时,我们要立足于课堂(因为课堂的变革最能引起学生的变化),以改革课堂为目的,通过对现有教研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以及学校内部组织结构的再思考和重新定位,建立新的教师专业合作团队。

另外,教师的工作是个体性和集体性都比较强的工作,而集体性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教师评价制度的设计中,我们在考虑对教师个体评价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团队的评价,要避免仅仅根据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做法。

三、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提高教师指导学 生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方式,除了教学以外,还应包括管理、训练、指导、文化等。这些教育方式具有不同的特性,相互不能替代。比如,在活动课中,我们主要通过指导和训练来实施;如果教师以教学的主要方式实施活动课,那是难以想象的。再比如,对于打架、考试作弊等违纪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管理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而对于早恋、考试紧张等思想或心理问题,我们必须通过指导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而不能通过管理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如果有人想禁止学生考试紧张,威胁说“谁紧张就扣谁的分数”,则反而会加剧学生的紧张情绪。另外,训练也替代不了指导。学生习惯的养成、技能的形成、体验或态度的获得,都有赖于一定的操作和练习。然而,学校不是马戏团,对学生的训练不同于对动物的训练。正常的训练必定伴随行为示范和口头指导。因而,对于高级的智能训练和复杂的行为训练,仅靠布置一大堆作业或任务让学生去反复练习,做了就奖赏,做错了就惩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指导是学校教育中一项专门的教育职能,是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常规性服务,是与学生管理、学科教学并行的一项相对独立的教育工作。[4]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学生的成分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了。大班额、高难度、高速度、快节奏的集体教学,使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日趋严重。如何让不同学生受到不同的教育待遇,尤其是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上的优待?这个难题靠集体教学难以解决,而要通过指导来弥补教学上的缺陷。 至于在其他非学业方面,如心理指导、社会交往、 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等,更需要用“指导”这种方式。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计划在今后十年内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而要了解学生,就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卢梭认为,教师总是能够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因此,我们要鼓励教师把研究学生作为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让研究学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研究学生就是要通过学生访谈、调查和叙事等方法来收集学生的经验,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作业、试卷、实验报告、作文、周记和日记等来收集学生的经验。

四、建立普职课程沟通机制,增强教师课程意 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在对高中教育定位问题的讨论中,有学者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提出了高中横向定位的思路,认为现有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都不应该把普职界线划分得非常清楚,应该强化对学生开展普职融通教育,大力加强综合高中建设。[8]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从大多数公民实际需求出发,以现代人才成长规律为依据,为了体现公平理念,把综合高中的比例提高到了90%左右,如美国的综合高中占高中学校的95%左右。综合高中的课程体系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宽基础”“多样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对教师课程意识需要在两个层面上来认识。

首先是与体制相关的课程意识。我们要让教师明白,建立普职沟通的课程机制和大力发展综合高中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真正提高高中阶段的教育质量。为此,在课程开发策略上, 我们要引导教师比较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课程特点,尤其要引导普通高中教师提高自己开发职业类选修课程的能力。

其次是与教学相关的课程意识。我国长期以来受欧洲大陆的影响,重教学论轻课程论,形成了一种以教学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和话语系统。最近十多年来,我们受英美的影响,开始建立了一种以课程为基本框架的教育制度和话语系统。这实质上是认识到了课程比教学更为基本。课程论要解决为什么要学的上位问题,而教学论解决的是如何教学的问题。当然,这种转向绝不是要削弱教学,刚好相反, 这种转向是为了让教学更符合教育本来的目的和要求。

为何要实行多样化的课程?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为此,我们要引导教师树立基于学生研究的课程开发意识,使课程符合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教育行动研究 教师专业化

[作者简介]李尚明(1956- ),男,陕西平利人,安康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陕西安康72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互动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FGB070438)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44-02

行动研究就是实践者在自然情境下对自身的实践进行研究,它以自主、实践、开放、反思为主要特征,以研究与开放式研讨为原则,以实践情境为主要研究场所,旨在解决现实问题,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者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解决措施是否有效。实践者反思自己问题解决行为的成败,以达到研究者理性的自觉,进而切实地改变现实。当前,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教师专业化,而加强教育行动研究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与意义

教育行动研究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或者与教育专业研究者合作,通过采取力所能及的策略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强调行动与研究紧密结合。通过自我研究行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二是研究对象限于学生或教育活动。三是研究内容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或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般都比较具体。四是研究者一般就是研究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估者,即教师自身。五是研究方法主要属于反思和实证分析方法,即以课堂教学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对象,而不是通过文献或思辨。六是行动研究强调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合作、不断反思。

教育行动研究是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基础。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应该成为积极主动的研究者。教师天然地处于研究的良好环境,应成为自觉的行动者。教育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一方面,教育行动研究实践性非常明显,在实践中研究实践问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教育行动研究也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它强调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际工作者平等的结合,二者相互合作,最终解决共同的问题。当然,一开始教育理论工作者要给予教育实践者必要的研究技能指导,协助其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分析最主要的问题和能解决的问题,使研究顺利进行,取得理想的成果。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育实践者——教师,通过教育行动研究能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首先,教育行动研究关注的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即教育决策者、校长、教师们日常教育中遇到的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它以解决具体教育情景问题为主要内容,以改进教育实践为根本目的。教师将在教学环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育行动研究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途径。

其次,教育行动研究强调提高教师对自己实践行为的反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研究”,强调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来扩展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从而脱离“教书匠”走向“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家。因此,教育行动研究为促进教师的成长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最后,教育行动研究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更是促进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自己与教育对象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与教育对象共同构成了教师的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方式中,教师必须发展自己的理性,使教学与研究成为自己职业的两大任务,在反思与研究中成长。

二、当前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有自身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水准保障制度,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具体来说,第一,需要有规定的学术水平和学历要求;第二,有特定的能力要求和职业特征、人格特征要求;第三,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如教育培养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认定制度、教师教育课程认定制度、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等。目前,发达国家早已开始了教师专业化运动,我国也从21世纪伊始就开始尝试教师专业化。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还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

1.时间因素。毫无疑问,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大量时间,因为我们需要时间研究教学,需要时间去听其他教师的课,需要时间同其他教师进行教学讨论,也需要时间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写教学日记。但繁忙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开展上述工作,无法实现从教学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2.长远目标。教师的发展,尤其是自我发展不是师范教育就足够了的,它应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持续,因此,要制定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目标,如研究领域是什么?有哪些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哪些不能解决?用什么方法来实施?分几个阶段来完成?给自己一定的约束能促进教学发展。

3.眼前任务。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他必须对问题进行思考,发现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如英语教师在处理学生不愿开口这一问题时,必须发现阻碍学生开口的原因:胆小、害羞、紧张、怕出错、没有足够的词汇、不知道如何表达。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让学生信任,知道老师不会因为他们的错误而取笑他们;其次要教会他们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能力开口。

4.反思研究。“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如果整天只顾教书,不对教学进行思考、反馈,那么再好的教学也会失去活力,教师本人也会因为停滞不前而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应不断研究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交际,研究更好地开展课堂管理的办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

5.差异互补。教师在实施研究时,很容易局限在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上,看不到别人的反思或研究成果。因此,和其他教师进行教学讨论,阅读相关教学书籍,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各类和教学有关的活动参加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解决的途径也就越多,同时也就更能发展教学理念和实践。没有与其他教师的合作,自我发展就非常困难。可以教研组为单位,也可以是备课组,甚至就是两个人,彼此互相鼓励、督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6.体验探究。有时教师的研究不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纯粹是出于兴趣,如体验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一些新的活动,看能引起什么样的结果。而探索新事物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过程。

三、在教育行为研究中完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教师是设计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通过教育行动研究可以重新评价自己,同时提高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改变现实生活的方式和态度。教师从事教育行动研究,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以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态度教学、工作、生活,而且可以体会到工作的价值与意义,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方式、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及时改进,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具体途径包括如下:

1.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指行动研究者在研究之前系统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熟悉必要的研究方法。如:在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集中培训阶段,可以开设第二语言习得、英语教学方法论、英语学习理论、英语测试理论、外语教学的心理语言学基础、中小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听说读写教学理论等讲座,教师结合自学,较系统地了解一些外语教学理论,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研究方法,提高对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理解。

2.强化学习型组织和校本培训。应正确处理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的关系。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即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我们要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来理解和把握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精力放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上。强化校本培训、名师带教、研训一体的教师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当前要重点培养教师的“新六能”,即:组织与控制课堂教学能力、学科知识获取与更新能力、识别学生差异与促进学生发展能力、科学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

3.开展课堂观摩训练。课堂观摩即通常所称的“听课”,很多教师对观摩课都不陌生,但这种观摩多半是“上级领导”出于检查教学质量和对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进行的。在活动中,观摩者通常带着挑剔的目光走进课堂,教师往往处于被评价的位置。观摩者对将要观摩的课事前并不了解,观摩者与被观摩者对必要的观摩技巧缺乏必要的训练,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现象缺乏处理能力,其结果要么是走形式,要么是双方难以达成共识。而教学行动研究中的教学观摩不是以评价为目的的,它是为了开展教学研究,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进行的。观摩者往往是教师的同行或同事,观摩通常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进行的。所以,在进行教学行动研究之前必须对教师进行课堂观摩训练,提高其对课堂教学的敏感度,促使其对教学进行反思与探索。这种训练以任务式专题方式进行,从训练教师熟练运用课堂观摩记录表(如开放式观摩记录表、小组活动中学生参与情况记录表、教师提问的范围、频率与顺序表、课堂互动情况记录表、学生课堂行为表现观摩表等),到分析课堂实况录像和课堂实况录音,再到设计开发适合实际教学环境的课堂观摩记录表,以便在实际观摩过程中进行记录。

4.进行课题研究跟踪指导。在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培训结束之前,培训单位或任课教师指导参加培训的教师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学生需要,选择研究课题。教师带着这些课题回自己的教学岗位,用3~6个月的时间完成研究,并撰写出研究报告。期间,培训院校及任课教师要根据一线教师的需要,就如何提出假设、怎样进行调查研究、怎样制订行动计划、如何行动并观察结果、怎样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怎样分析、反思和评价效果以及怎样撰写研究报告等进行跟踪指导。

5.提供发表看法的场合。承担继续教育的培训院校、地方教育教研部门和学校三方面协调合作,以学刊、学报、教师职业发展简报、教师职业发展校园网等形式发表中学教师撰写的论文;以学术沙龙、研究会议、论文点评、名师论坛等形式,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在自愿的基础上集会,交流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春华.论行动研究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J].理论学刊,2006(5).

[2]刘敏.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其实现措施[J].教书育人,2006(20).

[3]陈向明.参与式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6(5).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篇4

一、心态思想方面,作为教师,特别是一位高年级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永葆青春活力,永久有不竭的豪情。有一个得过且过的心态怎样可以胜任呢?所以,我在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上,都努力让自己保持一份不肯伏输,不肯让步的劲头。我以为从这样的自我强化中,我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思想收获。自己碰到困难、麻烦不再寄希望于他人,不再让步让步,都努力去争取。

二、工作实践方面。我深入地熟悉到我要多和身边的同事交换,多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果然,当自己向同事们咨询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我的工作,比之前更专业化了,我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比之前更专业化了。我的教学比之前更专业化了。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篇5

德江青龙二小 张金成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进,特别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书相关内容的学习,使自己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为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驾驭教材和课堂,做学生满意的教师,特对本的学习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形势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深知新形势下教师这份职业的重要性,坚定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思想,自“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启动后,认真拟定了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目的,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集中学习和加强自学,端正了学习态度。

二、取得的成绩

通过对《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书前两章的学习,明白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书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时代性。二是操作性。三是材料的丰富性。

掌握了校本教研相关知识:

一是校本教研的概述,包含:

1、校本教研的产生

2、校本教研的内涵

3、校本教研的意义

4、校本教研的主体和对象

5、校本教研的原则

二是校本教研的形式,包括:

1、课题研究

2、案例研究

3、叙事研究

三、存在的不足

1、学习时间的分配不够

由于常常因工作的繁忙,而没有按原订的学习计划,按时完成相关的学习内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学习不够深入

由于每天忙于本职工作,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对有些重要内容的学习时,只是为学而学,没结合自己的教学作深入的剖析。

四、下步打算

1、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集中培训学习,认真写好学习笔记和心得。

2、合理安排自学时间,支配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

3、对书中的知识点作认真的剖析,并把学习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做到“学以自用”。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篇6

山东省淄博市工业学校 程化军 李转美

【摘 要】把博客应用于教育专业师化发展,目前各个学校,特别是在中小学都有了很好的应用空间。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教育博客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然后论述了教育博客在教师专业发展化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分析了教育博客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关键字】教育博客 教育专业化发展 作用 问题

教育博客在国内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建起了自己的博客网站,学校教师也纷纷在校园博客网上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目前教育博客已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老师把博客和教育叙事用得更加灵活自如,他们在博客上彼此交流、记录下自己教学生涯中闪光的思想,把博客作为学习资源、教学平台和自己的信息化生活的环境,诸如讨论教案、教学设计等。这样教育博客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于是想到为什么在中国近几十年的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教师们经历了从幻灯片、投影机、录像机、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在教育中应用,而现在老师们却对博客越来越有兴趣? 博客究竟会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什么呢?

一、教育博客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涵义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职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符合教师行业专业标准, 成为一门专门职业。从理论上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取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广博精深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教师专业化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经历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一个发展过程。

(二)什么是教育博客

教育博客可以这样来理解:一种可以表达教师个人思想和工作经历,表达的内容可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能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呈现方式。在当代信息社会,教育博客充分利用了网络双向互动,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将教育者的工作与思维历程、灵感与思想精华进行及时地记录和发布,并可连接到互联网中最有价值、最相关的信息与资源,这是一种教师个人与外界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

(三)教育博客的功能 1.归档

包括日志按日历归档,按年月归档、按内容归档。这一功能可以用来对教师所写的日志进行简单的归类,以便教师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管理。2.日志管理 可以列出所有日志的标题,也可以只列出一部分。主要还是方便教师对日志进行管理。

3.查询检索

若不知道自己是哪天写的日志,也不知道把它归在哪一类里面,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对教师来说,利用关键字查询,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另外一种有效的手段。4.链接

链接是博客的一大特色。通过链接功能,可以链接到他人的博客,也可以连接到自己经常浏览的网站,形成自己的社群网络;通过链接资源,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来源。通过这些弱连接,教师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共同影响,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5.日志发布

发布的日志可以是笔记、灵感、文摘、多媒体、或者是各种超链接。发布的内容包括时间,文章的标题,正文,作者、留言、引用跟踪等。发布的内容,就是教师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内化过程,是对生活的反思过程。

从对博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博客的即时发布功能,知识管理功能,链接功能非常适合作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平台,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工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化工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二、教育博客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学习工具,的确给走进它的教师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和深度思考等等诸多方便带来益处。主要表现为:

(一)博客使教师主体意识觉醒

所谓主体,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是指事物的属性、关系、运动变化的承担者和载体。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主体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教师主体的觉醒,是指教师认识到自身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和主人,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决定自己的工作生活的发展变化,从而自觉发挥能动性,积极投身到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去。

在信息时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每天到博客去学习、交流、讨论、撰写教育经历的习惯。教育博客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可以说包含了三个环节的过程:捕捉灵感、记录事件;亲身经历、行动实践;相互交流、自我反思。这是一个螺旋发展的态势,引导着教师在不断记录、反思、交流、共享、实践中寻求问题理想化的解决。在此过程中,许多教师改变了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主体意识正在觉醒。

(二)、教育博客的出现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由于教育博客在使用技术上的低门槛,在情感上的人本化,在操作上的简单化,在经济上的便宜性,使教师接受这一社会性软件的可能变为现实。技术上近乎零障碍的博客,透露着“零距离”的人文关怀,使博客具备了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在博客平台上教师可以记录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在不断地阅读、书写、积累、交流中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丰富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样就要以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自我更新成为现实可能、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方式,为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教育博客可以促进教师协同学习

由于博客具备“发布、分享、交流”的功能,它可以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周围的群体交流心得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们课后需要进行教学反思,可以借助教育博客这些特点。这样教师可以通过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博客站点与他们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与名家大师们进行交流。在这种不断交流的过程当中,多了教师的独立思考,多了研究型教师团队的思想碰撞,更多了碰撞后产生的新观点、新智慧、新知识、新积淀、新资源,就推动了教师自身的进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教育博客能实现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

传统的各种软件在个性化上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教育博客是个性化的产物,适合教师个性化的发展。无论教师对什么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利用教育博客来充分发展。除此之外,许多博客还可以按照教师的喜好,进行界面的设置。用教育博客拓展教师个人学习兴趣,从内容上来说,更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内容的学习和交流。用教育博客拓展教师个人学习兴趣有两种参与方式,一种是以教师作为学习者个体为中心,通过链接或邀请他人参加,形成基于某一学习主题的交流社群;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参与他人创建社群,来发展提升自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并与社群形成互动。

三、用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教育博客,引导教师利用教育博客进行学习

当学校没有建立自己校园博客,教师们把博客“安家”在不同的网站,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架构大校园博客平台网站,这样就可以把教师的博客集中在一起,解决了分散的问题,创建了相对集中的学习社区。有了学校的教育博客平台,就要引导教师撰写教育日志,应该引导学校每一名学科教师,尽量将博客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避免博客应用的泛化,这样教师可以把在课堂上遇到教学问题,放在博客上进行相互专门讨论,从而可以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教师应充分学会利用阅读工具来提高教育博客信息阅读速度 教育博客上的信息越来越多,这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困难。众所周知,博客上的内容基本上每天都有更新,但它不像主题网站那么固定。作为一个教育博客读者,每天可能会访问许多博客。很多时候,在打开这些博客之前,读者根本不知道其内容是否更新。为了避免花费大量时间挨个去打开这些不确定是否有新内容的博客,就需要一种博客订阅工具,它可以自动帮你获得你订阅的博客的更新内容。目前,已有的一些支持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即简易信息聚合)的Blog阅读软件,例如SharpReader,NewzCrawler、FeedDemon等,可以在不打开网站页面的情况下阅读网站内容。

(三)学校就建立教育博客的评估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可以说不是一个能处于自发状态,自然完成的进程。同样,利用博客这一个工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需要许多外在的干预,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博客的评估机制,并在评估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如何评估?这是一个难题,也是制约教育博客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当然也是各界人士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

教育博客的出现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实践运用中教师们真切地体验到了教育博客对自身的促进,很多老师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博客。教师们在博客中记录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在不断地阅读、书写、积累、交流中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在博客中书写已经成为很多老师的一种习惯,可以说博客为教师的“二次成长”提供了契机。【参考文献】

1、陆李松 构建区域Blog社群,促进“精英教研”走向“大众教研”[J] 教学月刊 2006:(1)下

2、毛向辉 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J]中国远程教育 2003:(1)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篇7

现阶段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已经进入课堂, 但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 那么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专业发展还有哪些问题呢?

第一,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上好一节课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师队伍很庞大, 状况也很复杂, 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 缺乏必要的专业研修。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时, 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更有一部分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本没有必要应用, 一块黑板足够了。一些学校至今还把大屏幕投影作为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 从理念、技术上都落后了。这些都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亟需在学习与研究中提高认识。

第二, 教师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能力还不足。

融合能力不足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很多教师认为只要用了信息技术就是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他们“整合”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简单地辅助了原来的课堂教学形式,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这只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运用。二是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用”比“不用”强, “有”比“没有”好, 只要教师在课堂上用了计算机或者其他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工具, 就是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而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三是很多教师认为用投影幕布可以代替传统的黑板粉笔, 不论什么信息, 都通过投影幕布展示出来。而投影幕布展示太快, 教学内容太多, 繁多的资料使学生眼花缭乱, 还没有来得及理解这一页的内容, 就到了下一页。教师只是单一地给学生播放幻灯片或是诵读学习内容, 缺少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四是大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 只在教师如何“教”上下功夫, 用课件来帮助教师演示现象、传授知识, 说清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说清的问题, 很少考虑到怎样培养学生学的能力。

第三, 教师使用网络资源不当, 使学生迷航。

有了网络, 大家能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资源, 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其加工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从而使部分教师只想依靠网络获取教学资料, 从而忽视了其他的教学资源获取方法 (如教科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 , 同样也使学生在课堂上迷失了方向, 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很多教师往往认为信息越多越好, 想让学生多接受一些知识, 而没有考虑哪些信息用了合适 (资源的科学性、资源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与当前教学任务相符、结构是否合理、导航是否清晰) , 哪些可以不用。老师自己觉得好, 就只管拿来用, 生拉硬扯, 盲目堆砌。以至于投放的信息量太大, 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造成学生无法接受, 影响教学效率。

第四, 课堂管理失控, 学生“放任自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构建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 旨在实现从过去仅仅重 “教”到现在“教学”并重的转换。然而,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这种理念容易绝对化, 走上一条 “自由化”的道路。有些教师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 成了放羊式课堂, 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 教师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没有教师组织引导的课堂, 学生学习往往容易偏离主线, 脱离教学目标, 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要怎么应对呢?

第一,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也就要求教师提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还要会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为此, 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表现形式及构成形式, 掌握其基本的操作方法, 学会各种课件的制作, 以满足教育教学的发展的需求。

第二, 通过多种途径, 增强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

信息时代, 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 对教师进修培训的手段和途径也越来越多。现阶段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能力进行提升。首先, 要让教师理解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 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次, 要让教师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 其主体是课程, 而非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只是在融合过程中应用的一门技术, 不能代替课程, 也不能凌驾于课程。它只是“工具”, 只是用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最后要让教师理解电脑不能代替人, 因为它没有感情色彩;投影屏幕也不能代替黑板粉笔, 学习内容的结果和过程的呈现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第三, 在信息化时代, 教师要学会利用资源。

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 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教学资源分布控制权角度说, 师生间的信息资源由不对称走向对称。教师的权威被分散和削弱。所以, 教师要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同时, 也要成为信息资源的咨询者和提供者。这就需要教师会搜集资源、利用资源, 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和资源, 在信息时代, 更要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教学的方式多元化。

第四, 在信息化时代, 教师要做好几个转变。

首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获取知识的引领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中,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打破。从教学模式角度看, 教师要采取民主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 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从研究合作和反思提升的角度看,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 教师要由传统教学的“实践者”、讲师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这既要求教师具有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 也要求教师学会将传统的能力素养与信息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方法融合。最后, 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 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学习者, 这也符合“学习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 常常是培训班式的、专家讲座式的、观摩考察式的, 因而也是被动式的。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界限, 人网、天网、地网与其他教育资源的整合, 为教师的学习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学校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网上培训、指导、诊断、评价。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相整合, 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 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交流, 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

总之,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 对于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自主学习的方法、习惯, 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 也是教师在适应未来教育中必须掌握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姜若菲.浅谈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 2012 (2) .

[2]王炜, 黄黎茵.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信息技术教育, 2008 (1) .

[3]王奕标.数字化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平台[J].中小学电教, 2004 (4) .

[4]阮慧珊, 王少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2) .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篇8

那么,教师为什么要专业化?任何一个教育行家或教育行政领导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出这样的答案:教师专业化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学校之高下,靠的不是校长的知名度,不是口口相传的“名声”;而是学生是否能够得到真正全面的发展。一所学校真正的实力,靠的是教师,教师的风度修养、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个体生活和幸福指标。

课改进入深水期,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对教师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教师职业必须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职业”到“专业”的转变,这是人们对教师观从浅层到深层的转变,是人们对教师这一概念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不过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全社会,都有思考的责任和义务,为什么教师职业操守的问题屡见报端呢?为什么教育问题总是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呢?在此,笔者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时期的教师培养机制

先看看新时期的教师培养机制。不管是高级职称的评定还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都有论文发表和公开课这两项必备条件。就说论文发表吧,一般都要求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并且要求两篇以上,这简直让多数普通教师望而生畏,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一是没有时间写论文(因为教师严重缺编,周课时量有的高达三十多节),二是大多数教师写出来的论文还不具备省级以上刊物的质量,三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基本核心期刊外,大多数刊物均要求作者缴纳出版费。全国的教育刊物市场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师专家的论文,留给普通教师的还有多大的空间?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却遥不可及。再说公开课吧,一般也要求有省地级以上的公开课经验,所以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数教师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地级公开课。再加上一些名师工程,确定了苗子后要重点打造,重点包装,几乎让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开课的机会,其他教师只能望“公开课”兴叹。但是,名师工程的目的决不应该是培养了少数几个名师却造就了一批庸师,整个教育不是几个名师能够包办代替的,大批的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教育是造就“精英教师”还是造就“教师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样,教师培养机制是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化,而不是设置种种高不可攀的障碍阻止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多数教师拒之门外。

这就是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重视教育发展的一些举措。笔者以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应该面向整个教师群体,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独木桥而是走阳关道,让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沃土。

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再来看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一个教师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而被选拔到一所办学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是对该教师最大的肯定,这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另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励教师更投入地工作,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变得不再纯洁,一些并没有太过突出成绩的教师进入城区学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学业绩突出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只能留守农村。其实不管城区还是农村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但这样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显然是教育的变相不公平,是对人才的漠视和打击,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一些教师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

再如教师的提拔,教师最大就是当个校长,可当下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偏要严格按照行政上的干部选拔条例来框定,教学要出名师大都是在40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世界大学名校均是七老八十的科学家或科学院院士担任校长,目前而言,还真没有在四十来岁就当大学校长的,就中小学来说,有成就的教师要想提拔却被这年龄限制,而真正走上领导岗位的并不都是教育上的名师。

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不足导致了很多优秀的教师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教学业绩得不到尊重,在这样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下,教师的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消极对待。总而言之,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展,所以,教师专业化要求当下教育必须认真审视在教师培训、激励、评价、流动、选拔机制中的种种不公平,兴利除弊,为教师的专业化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教育理想不是梦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教师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师全国能有多少个?言下之意其倾其一生努力也不会成为那个幸运儿。话语中不仅透露出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价值观: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作为一种职业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师除了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帮助,才能够成长为名师或教育家?成为名师或教育家的几率能有多大?客观地讲,名师或教育家群体中不乏靠个人奋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者能有几个?对普通教师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镜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师的教育理想渐渐消失,专业化没有前行的动力便不值得奇怪了,再说名师的社会认知度吧,有几个地方对各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有明确的补贴呢,稍好的颁发一张证件,有的可能连张证书也没有。而且就评定职称来说也算不上硬件,能有多少老师想去成为名师呢?其他行业做出突出贡献,政府部门还有重奖,教师有几个得过重奖?与其那样不如这样就变成了现状,教育理想自然就淡化了。

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其专业发展自然是不难想象的。教师的专业化除了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这一基本目标之外,其终极目标在于期待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时下,许多教育媒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时代呼唤教育家”“呼唤教育家办学”等等,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教育的需求,当下的教师有没有这样的需求,有多少教师有这样的需求,有这样需求的是理想还是梦,这就需要学校造就一块沃土。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把教育家过于神化和圣人化,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恰如痴人说梦,这说明当前教育还缺少足够的自信和包容的气度。其实真正的教育家并非远在天外,他应该来自普通教师,来自教学一线,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躬耕于教育,有着教育的理想,有着教育的智慧,有着教育的思考,有着教育的情怀。教育家是教师专业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最终的目的地,但是成为教育家并非是高不可攀的金字塔,更不是天方夜谭。要到什么时候,所有的普通教师都梦想成为教育家,那时候,就是教师专业化春天的来临。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其标准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精益求精的教育教学水平等,这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要素,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素,离开“师德教育”谈教师职业专业化,那是空谈,是舍本逐末。因而,要真正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首要的是必须强化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人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的取向;直接影响其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的深厚与否;直接影响其能否献身教育、敬业爱岗、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直接影响其能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因而,学校抓师德教育就必须花大力气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这是教师走向职业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笔者以为,在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的今天,教师专业化不应该只是一种期待,需要的是冷静的审视,要从教师的思想深处发挥其潜能,让教师从职业道德操守去认识自己的职业,这就是人们常常议论教师的主流话题——师德教育。只要所有人都能理性的变革,整体的规划,精心的经营,耐心的扶持!海不拒细流所以成其大,山不拒沙石所以成其高,若人人都能如此,教师专业化终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单位:贵州省思南县第五中学)

浅谈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9

【摘要】: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受教育的质量问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所应有的共同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构成落差较大,在专业化的认知上也存在误区,所以特殊教师个人综合水平的专业化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师 专业化

一、特殊教育的专业化

教育需要专业化,特殊教育更需要专业化。这是因为特殊教育儿童大多数在身心发展的某方面存在障碍,身心障碍的学生因个人智力程度、生理障碍程度的差异,致使任教的老师很难使用统一的教材与课程来教学。普通的教育设施、内容、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注重个别差异,并以康复治疗取向,强调责任与绩效,鼓励多方合作参与等等,这些都是特殊教育专业要求。特殊教育是一项整合医学、教育、心理、社会等元素来共同完成的工作。它要求特殊教育教师不但需要有系统性的知识,还要有更具针对性的知识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服务,例如评估鉴定知识,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的知识,各种灵活的教学策略知识,行为改变知识等。特殊教育需要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参与,且这种参与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儿童的教育需要为中心进行更高水平的整合,以使特殊教育者能在此基础上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在专业理念(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特别在学科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和课程能力),还有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有不断的发展,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以适应新形势对特殊教育的要求。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要求

特殊教育专业化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有更高的专业水平。但目前的现实是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原因是特殊教育在许多地区不被重视,所建立起来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也多是从普通学校“筛选”而来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专业水平急待提高。

特殊教育的对象多属于弱势群体,特殊教育的产生是为他们争取平等的公民权利,因此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许多障碍者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为他们的成长和最终融入社会提供服务,并对此负有深深的责任感。在一般人眼里,特殊儿童的残疾或障碍或许更加显著,但特殊教育教师要学会去发现儿童有什么,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没什么,不能做什么,成功的特殊教育应是一种高期望值教育,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充满信心。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苦繁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深刻的责任感和坚实的职业信仰,才能将它顺利推进,职业道德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十分重要。特殊教育教师传授的不单是知识,还有道德、审美、智慧、伦理。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障碍

有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教师对从事特殊教育持“不乐意”的态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目前特殊教育还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不论是从学校建设、还是设备的投入、经费投入,这大大阻碍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二)由于对特殊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对特殊教育也缺乏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评价体系,对特殊教育的绩效评价,往往参照于普通学校,考了多少高分?出了多少名人?没有,一切免谈。

(三)大部份教师非本专业毕业,觉得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从事工作很吃力,特别是康复专业,在继续教育中又得不到专业化的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太辛苦了”。所谓辛苦,不仅是身体,更多的是心理压力所造成。

(四)教师资源不足,工作负荷太重,教师疲于奔命;教学设备(包括软硬件)不足,可参考数据缺乏,评量(包括对学生生理、心理和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困难费时费力;专业能力不足、缺乏专家咨询等等,都严重阻碍了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的进一步发展。

(五)由于对特殊教育这个职业认识不深,有些教师(包括管理者)常会游离于两种状态之间,或认为特殊教育是一个可以糊弄的职业,谁来都行;或认为特殊教育太难,这些特殊学生怎么教也教不会,对特殊教育的前途失去信心。

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

美国学者克朗顿(P.Cranston)提出“自我指导的专业发展”的观点。从性质上而言,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一种内源性专业发展,它强调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自主性,要求教师既要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又要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责任,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标。可见,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教师要有主动发展意向,要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作为反思对象,其发展动力来自教师内部需求。

(一)精心准备,充实教材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材多样化,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兴趣、需求等,不断提高学生们适应生活、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增加阅读量

请教专业书籍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理论学习,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它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自身解决专业引领问题的可行措施和主要途径。阅读要有选择性,要带着问题去确定自己所需,特别是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或需要提高的方面要重点标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读书增加自己的间接经验。

(三)充分利用资源

资源问题是制约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的资源主要是指网络这样一个快捷而又信息量广的大环境,会给教师带来一种轻松、有趣的心情,有益于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研修的成效。对自己不甚了解的可以到网上查阅,时常参与网上的讨论或研讨,对于自己疑惑的问题也可以抛砖引玉,探索别人对此的见解,以便更好的为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提供有利因素。也可以通过建立个人空间的博客,突破时空的限制在网络上与志趣相投的老师共同研讨特殊教育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比较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应该以课堂为基地,可以不断地寻求研究课堂教学的机会,请专业人士或同行听课、评课,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发展与成熟。也可以认真研究成功教师的课堂,深入实际进行理性思考和教学,找出自己与他们的差别所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积极反思。

(五)课程行动研究

课程行动研究是实践者为了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研究。它是提高教师课程实践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反思性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所以教师更应“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自己的思考及时做一些课程行动的研究,以课题的形式运行,既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五、行动研究促使实践能力专业化的提高

(一)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领域的科学知识

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大多数在身心发展的某方面存在障碍,普通的教育设施、内容、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更有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服务,例如评估鉴定知识,制定IEP的知识,各种灵活的教学策略知识,行为改变知识等。特殊教育需要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参与,且这种参与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儿童的教育需要为中心进行更高水平的整合,以使特殊教育者能在此基础上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二)有效地解决特殊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提出的六项专业原则中包括“能在一定专业范围内进行熟练的操作和实践”、“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际情况做出判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J.斯滕伯格认为专家型教师和“新手”的区别之一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和创造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师也不可能遇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特殊教育教师更是如此。要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是要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所以特殊教育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教育问题的种类更是繁多。特殊教育教师在掌握了科学系统的知识后,并不一定能处理好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想办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很重要。

(三)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

随着全纳教育的推进,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服务通常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的,它不仅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如有需要还包括言语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在特殊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还强调家长的知情权和发言权。在这个团队中,成员之间的协作是毋庸置疑的,但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其中起到协调和主导作用。作为特殊教育的最终执行者,他们应在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成为特殊教育问题的决策者,对特殊儿童的成长负主要责任,这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体现。另外,专业自主权不仅对教师个体而言,还要求特殊教师群体形成专业组织,建立系统权威的专业制度,包括任职资格标准的制定,特殊教育教师资格的审查,同时为争取特殊教育教师群体更高的收入、社会地位和专业声望而努力。

(四)恪守共同的职业道德

特殊教育的对象多属于弱势群体,特殊教育的产生是为他们争取平等的公民权利,因此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许多障碍者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为他们的成长和最终融入社会提供服务,并对此负有深深的责任感。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苦繁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深刻的责任感和坚实的职业信仰,才能将它顺利推进,职业道德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十分重要。

结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和特教学校的正确引领,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是教师行业中面临巨大挑战和困难的群体,只有通过广大特殊教育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教师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特殊教育事业才能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篇10

与有效教学北京教育学院 乔自洁

一、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 n

二、有效教学——从知识教学视角 n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

一、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 n丰富的理解 n n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 n n长期的专业培训、规范的专业考核 n与资格认证、严格的专业纪律 n与时俱进的专业进修 n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

L.舒尔曼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 n①学科知识 n②一般教学知识 n③课程知识 n④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n⑤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 n⑥教育情境知识 n⑦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篇11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68-02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主干力量,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根据《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文件精神,要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高等学校必须积极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融入创新创业思路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很多高校在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理念,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却也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等问题。因此,探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转变教育教学思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以会计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为例进行探讨。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涵义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把创新意识的建立、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的塑造等创新素质作为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是指通过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学生具有首创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关系紧密相连,都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的实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独的教育领域,而是要融入到具体的专业教育领域中去,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二者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思路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二者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各类专业人才。专业教育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知识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加强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专业学习起着强化与促进作用。只有将二者融合起来,才能实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性人才的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同的,有些财经类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会计人才为主,有些地方性财经类高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主。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将二者目标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为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很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在学生入学初就已制定完毕,这就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时就考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在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也应注意,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方案形同虚设,更不能与专业课程相脱节,制定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

(三)课程体系的融合。会计学课程主要围绕着专业课展开,基本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等,相关专业课程如税法、金融、企业管理、货币银行学等,这些课程都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级过渡衔接设置的。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后,会开设针对各个课程的实训课程,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真正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培养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学习外,可以设置一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比如创新创业竞赛就是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但很多学生想参赛却不知如何着手。对此,我们可以设置针对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老师讲解、学习交流参与到创业竞赛中,通过创业计划书中融资分析、成本计算、财务分析、投资决策、可行性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内容,掌握会计学专业知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运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到校进行讲座,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四)考核指标的融合。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对文化课程的考核,没有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考核。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校设有“创新学分”,学生参加了创新创业竞赛或创新创业讲座,即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还有的学校设有创新奖,用以奖励参加科技竞赛获奖的学生。这些创新创业考核的方式都是在传统文化课程考核基础上的改革,值得我们借鉴。只有在考核方式上与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挂钩,才能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使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五)教育力量的融合。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自主创业等,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闭门教书”,需要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融合创新思维和创业思维的教育。创新创业思维与专业教育理念的融合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现如今的高校会计教师理论研究能力往往很强,但缺乏企业实践经历,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在专业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更多的实践技能。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对教师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中任职;聘请企业精英骨干到学校授课,担任创业讲师等。只有建立一支拥有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队伍,从教育的源头把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理念的结合,才能将创新创业的精髓渗透到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中去。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构建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照教育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以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为依托,可以在会计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设置创新创业认知课程、创新创业模拟课程、创新创业实战课程。

1.创新创业认知课程。在认知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学生通过了解和体会创业者创业历程的艰辛,树立不怕失败、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在这一阶段,除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创新创业大讲堂,比如“成功创业者的领导力”,在专业课程教育基础上融入对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敢于探索新世界。这类课程还可邀请具有创业经历、取得创业成功的一些企业家来进行讲授,分享自身经历,让学生感受到创业者的远大志向,触动学生的内心。此外,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创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深入创业企业参观,切实感知创新创业的魅力所在。

2.创新创业模拟课程。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会计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并能熟练操作。模拟训练课程首先会让学生进行会计课程实训,模拟公司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经济业务处理,并且能够进行市场前景分析与预测。该阶段以创业项目为载体展开创业活动的模拟演练,如专业课程实训、学生分小组撰写创业计划书等。其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深入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在创新创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创业小组充分发挥所学技能,在理论知识基础上设计创新创意点,并模拟演练,比如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会计技能大赛,等等。

3.创新创业实战课程。实战可以帮助学生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创业认知阶段和模拟演练,学生对创业已经有所理解,这一环节,一方面要入驻实际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另一方面通过选拔较成熟的创业计划团队,进行进一步实际运作,使创业计划得以实施。

(二)建立基于公私合作的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基地。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PPP)是通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来发展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创新型融资模式。公私合作模式的主要形式是特许经营,即政府为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在公共项目融资中引入民间资本,与私营部门特许权协议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我国目前大都采用的是公私合作的BOT(建设—运营—移交)或BT(建设—移交)模式。

会计的专业特征要求学生能够对实际中存在的经济业务进行熟练处理,目前大多数学生都会利用模拟企业账套来进行教学,但成效不明显。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可以尝试以公私合作模式建立会计实训室。PPP项目以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主要体现在合作双方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享受合作带来的协同效应。例如,公共部门资金不足,运营效率低,但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私营部门风险承担能力有限,但资金来源广,有管理经验和技术,主动性和创新力强。在该模式下,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到学校设立工作室,学校提供场地支持和专业支持,该工作室作为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入驻到工作室中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室依旧对外营业,企业可以通过该工作室获得利益,学校可以通过该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取得双赢目标。

综上所述,本文梳理当前会计专业教育现状,构建会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框架,并给出了培养会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新的思路,力求达到“五个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融合、考核指标的融合、教育力量的融合;“二个提升”:会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学技能的提升,基于创新创业理念下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一个设想”:建立公私合作下会计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三个发展”:促进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发展、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邬展霞,张晓岚,李琳.会计高等教育与多层次创业目标的嵌入与融合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

[2]多淑杰.“CEE”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高职会计专业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6)

[3]杨超.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J].安阳工学院院报,2015(9)

[4]王福英,艳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探讨[J].会计之友,2010(1)

[5]高秀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基于突出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1(4)

[6]王增忠,范立础,张学清.公私合作制项目特许期的确定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作者简介】严丹良,女,壮族,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战略管理。

上一篇:《那些年》读后感下一篇:六一文艺演出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