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机构(精选8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我们的许多企业必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紧迫感,各种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组织机构 影响 特征 设置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我国的企业面临国际企业和国内企业双重竞争压力和竞争环境,要使我们的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建立与世界先进管理方式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符合当前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组织机构,企业制度不断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而政府职能转变能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自身竞争能力。
一、我国企业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历程
(一)企业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企业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并强调两者要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回顾我国企业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改革的中心主要是围绕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调整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如利润分成、盈亏包干等。这种以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为特征的改革在当时收到一定的经济成效。
第二阶段为1984-1986年。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对企业进行利改税,围绕推行两步利改税,明确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脱政府对企业一统到底的状况,以此向科学管理迈进。
第三阶段为1986-1991年。这一时期企业制度改革的标志是,在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普遍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国家开始采用法律来规范企业与国家的关系。1988年4
月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规范国家与企业关系的法律,即《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此我国管理企业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这无疑是我国企业改革和转换政府职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四阶段为1991-1994年。这既是我国加快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阶段,又是国家实行配套改革,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时期。企业结束了单一的承包制,集中贯彻落实《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着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并且对部分企业试行了税利分流、股份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国家及时推进了计划、财税、金融、物价、劳动、人事、工资等领域的配套改革。
第五阶段为1994年至今。主要进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企业制度改革。1995年起,从中央到省市地,普遍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着力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和产力。同时,企业经营也走出等待国家推行某一模式的误区,实行了承包、租赁、兼并、拍卖、破产、股份制等多种经营形式。政府职能也开始相应地出现了由微观到宏观、由直接到间接管理的转变。这种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内容的企业改革,从本质意义上是一种飞跃,它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企业纳入市场经济轨道运行重大决策,这对今后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都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政府转变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和外部保障。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党中央在科学总结十几年来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提出来的,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目标客观上要求有相应的政府职能与之相配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政府给予推动,对其职能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政府职能要推进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完整的企业产权包括出资者资产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两方面。
第二、政府职能要推进调整企业责、权、利关系。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明确界定出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应承担的权力、义务。
第三、政府职能要推进实现政企分开,平等竞争。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企业都是在平等基础上竞争。政府管理和调控经济,应主要通过金融、税收、财政等经济手段
和创造较好的投资环境,利用中间组织的作用来进行。
第四、政府职能要推进实现企业社会功能规范化。现代企业负有社会责任,除了以利润为经营目标外,还应具有社会功能,包括关心职工生活,创造和谐优美的工作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关心环境质量,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等。
第五、政府职能要推进建立健全对企业的法制约束。市场经济某种程度上是法制经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靠法制保护,经营要靠法制去约束,管理要靠法制去引导、规范和监督。现代企业制度中对企业的法制约束,就是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在法制的轨道上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政府则要制定各项法律法规,并监督其严格执行。政府必须以法律为界线来管理企业和干预企业行为,而不介入企业内部事务。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1、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2、企业权责明确。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3、出资者权责明确。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4、政企分开。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依法破产。
5、科学管理。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二)目前主要的几种组织机构模式
分析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的基本职能,有三种基本模式国际上是通用的。这三种模式包括:职能制划分模式,即设立二级单位附带某个职能,可能是生产职能,也可能是销售职能,也可能是其它职能。事业部制模式,即主管业务附带某个事业。是按产品或地区来设置二级单位的。比如电气公司有电视机事业部、有电冰箱事业部。通信设备有移动电话、交换机等,是按产品设置的。或按地区设事业部,总部在天津,在上海设一个事业部、或西北设一个事业部等。子公司制模式,即设立控股式或二级、三级法人的子公司。
(三)现代企业制度组织机构。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结合、指定职位、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协调行动的系统。企业组织结构依据企业所确定的基本目标,对组织内的各种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明确要求,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控制方式,它是由领导人或一个领导集团组建起来的群体结构。
组织与管理技术进步可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特定优势,对企业的竞争能力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的推进、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是在不断的变化调整中。
现实中普遍适应的唯一最好的组织结构是不存在的,管理者必须根据所面临的特定情况,选用一种最适合于本企业的结构设计方案。
1、机构设置(组织结构本身的设置);
①职能的设置:企业从事生产、经营都应设置其具体职能,这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
②框架设置:是结构设置的最主要部份。可分为纵向的、垂直面的设置 ── 企业管理层次的设置;横向的、水平面的设置──部门的设置,包括各层次部门的设置。形成企业管理的框架。
③协调方式的设置:管理系统是个整体,要实现整个管理系统的功能,需要横向联系、横向协调,否则就是一盘散沙,要从管理整体目标出发,将这些部门的工作联系起来。
④管理规范的设置:通俗讲,叫做规章制度的设置,管理工作的进行,要有规章、制度来规范。
2、运行制度的设置(这是现代组织设置新增加的部份);运行制度设置包括: ①人员配备和人员培训,按照机构的要求,定量、定职地配备人员,而且要经过培训,达到素质要求;
②激励制度的设置,用以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它包括工资制度及奖惩、考评制度等。
三、影响企业组织机构的因素
(一)市场环境和业务情况
企业的行为必须顺应环境的要求。在现代经营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长寿”的企业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企业,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适应市场,并通过及时的调整面对市场的动态变化。因此,企业组织架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1、市场环境对组织机构的影响企业环境指所处行业特征、市场特点、经济形势、政府管理、原材料供应和人力资源条件等。环境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影响组织结构的设计,即环境的复杂性和环境稳定性。环境越复杂多变,则组织设计就越要强调适应性,如降低组织结构的刚性,加强非程序化决策能力等等。
(1)市场环境对企业组织分工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对职位和部门、组织的分工和协作方式、控制过程及计划和预测等方面。当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增加时,外部环境中的每个因素都需要一个岗位和部门与之联系,组织架构中的职位和部门的数量会增加,这就增加了企业组织内部复杂性。当外部环境迅速变化时,组织的各部门在处理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方面变得高度专业化,每一部门的成功都要求具有专门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出较大差异。
(2)市场环境对企业组织规范化程度的影响:当外部环境迅速变化时,组织内部相对松散,控制力较弱,更具适应性;当外部环境较为稳定时,组织内部的规章、程序和权力层级较为明显,组织的集权化程度较高。
(3)市场环境对企业组织计划的影响。随着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计划和预测变得必要。计划能够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不稳定环境的组织通常需建立一个计划部门,审视环境因素并分析其他组织的潜在行动和对策;当环境稳定时,组织能够集中精力解决当前的经营和日常效率问题,长期的计划和预测是不必要的。
2、业务情况对组织机构的影响业务对组织机构的影响主要从业务的数量和各个业务之间的相关性来考虑。
(1)业务数量对组织机构的影响:一般地说,业务数量和种类越多,组织需要相对应的资源来满足业务的需要,部门或岗位设置上就会更多,所需要的人员就更多,组织相对就复杂一些。
(2)业务关联度对组织机构的影响:各个业务联系越紧密,组织机构设计更需要考虑部门及部门内部的业务之间的相互作用,越不能采用分散的组织机构,采用直线职能制或矩阵式组织机构越合适;而业务之间越不紧密,或业务之间的离散度高,组
织各部门或岗位之间的联系就越少,部门或岗位的独立性就越强,采用事业部或大块部门分割,给下属部门更多的权力就显得更合适。当然,业务的关联度在战略分析中也应加以考虑。
(二)企业经营战略对组织机构的影响
战略决定结构,这是影响企业组织架构的最基本原则。组织机构是企业战略实现的最重要的保证,是承前启后的关键因素。当企业确定了一项战略,并期待这项战略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候,企业常常需要考察自己的组织架构是否适应战略的要求,能否有助于实现战略,获得竞争优势。比如,如果企业的整个战略是要寻求更多的创新活动,这个战略就要求组织架构更加灵活;如果企业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时,组织机构设计可以是松散的、各多元化业务之间联系相对较少,核心流程可以并性管理,组织机构设计具有更多的不同步和灵活性;而当企业推行低成本战略时,就要求组织结构必须降低成本并有助于整体效率的提高,这时的组织架构通常具有更多的机械性。因此任何一家运行良好的公司都会将关键职能放在企业组织架构的中心地位,必要时由总经理亲自抓,组织架构在设计时也必须明确指出公司的关键职能和部门。否则,即使各项基本职能健全,但抓不住主要矛盾,平均使用力量,或者互相争主角,造成摩擦与内耗,组织管理依然会低效,不能切实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规模对组织机构的影响
规模是企业情况的一个方面,是影响企业组织设计的重要因素。很多研究表明,企业的规模不同,其内部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组织的规模、组织内部的分权程度、人员结构等方面。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员工数量越多,公司内部就越容易采用机械性的组织架构,规范性就越高,越需要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并通过严格的程序和书面工作实现标准化对员工和部门进行控制。
不同规模企业组织架构要素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企业规模大直接增加了组织架构的复杂性,一方面分工细化,部门和职务的数量增加;另一方面管理层次也会增加。分工细化的结果是既提高效率,有利于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增加,同时又需增加专业人员的比例,增大了协调的工作量,从而使书面沟通和文件数量增加。
人员越多、专业性越强导致部门和岗位越多,管理幅度就会越大。管理幅度的设置是组织机构的一个重大举措,它将增加组织管理难度,影响组织运作效率,因为一个领导的管理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管理层次增加,促使分权增多,导致对标准化程
度的要求上升和中高层领导人员的减少。而协调工作量的增加和标准化的加强,必然引起规范化程度的提高,使书面文件的数量增加,反过来这又降低了协调的工作量,再加上分权有利于中高层领导人员摆脱日常事务,因而带来了管理人员比例的降低。
(四)技术力量对组织机构的影响
有些企业技术力量较强,如许多软件开发企业,他们以技术创新和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这时候组织机构关键是考虑技术发展问题,组织设计也以技术及其发展创新为主。技术本身发展对企业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传统企业中,各个企业的技术都差不多,企业的主要利润点不在技术上,那么技术就不会过多地影响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的设置更多地考虑诸如渠道管理、成本降低等,并以这些因素作为组织机构设计的主线。当技术和其发展能够带来高额利润时,技术管理和利用就显得相当重要,技术管理成为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核心问题,成为组织机构设置的主线。
(五)人力资源对组织机构的影响
人力资源对组织架构设计的影响目前在许多企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在组织架构设计中对人员素质的影响考虑不够会产生较严重的问题。人员素质对于组织架构的主要影响包括:
集权与分权: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管理水平高,管理知识全面,经验丰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管理权力可较多地下放;反之则权力应多集中一些。管理幅度大小、管理者的专业水平、领导经验、组织能力较强,就可以适当地扩大管理服务;反之则应缩小管理幅度,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部门设置的形式:如实行事业部制,就需要有比较全面领导能力的人选担任事业部经理;若实行矩阵结构,项目经理人选要求较高的威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其责多权少的特点。
定编人数:人员素质高,一人可兼多职,可减少编制,提高效率;人员素质低,则需将负责的工作分解给多人来完成。
协调机制:员工具有良好的协作风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协调机制设计上的不足;反之,如果员工本位主义严重,又缺乏必要的沟通培训,则部门间必然争执不断,工作效率低,需要加强协调机制的设计。
因人设事常被作为一种对现实的妥协而受到批评,因事设人则备受推崇,被认为
是符合组织架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实际上,这两者不应绝对化,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阶段应以一种原则为主进行设计。
新企业刚成立,或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发展需要招聘人手,充分体现因事设人原则。但企业发展平稳,或发生收购兼并时,或遇到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时,因人设事也是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就是组织内部各个有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它涉及到决策权的集中程度、管理幅度的确定、组织层次的划分、组织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分配方式和认定、管理职能的划分,以及组织中各层次、各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方式等问题。
四、现代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调整思考。
(一)要坚持专业化的机构类型。企业组织机构有几种类型,专业化的机构类型,是相对国有企业传统的全能型组织类型来讲的(或叫万能型组织类型)。新企业要坚持搞专业化机构类型。
万能型的组织机构类型,就是企业所需各种东西、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设施都由自己解决。但是,从现代化角度来讲,现代化一些装备、很多零部件都是扩散的,用不着自己干。万能型企业,机构雍仲,职工队伍庞大,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这种企业效益很低。
做为现代化企业,要坚持专业化机构管理。这就要求在实现规模经济中注意坚持三化方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专业组织机构通俗讲法为“瘦型结构”。基本只干一线工作,二线、三线工作交给社会去干。外资企业基本都是这种“瘦型结构”。
所谓专业化就是使企业向着专业化规模发展,形成规模经济,促使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社会化则要求企业,不能象全能型企业哪样什么都管,让那些繁杂事务拖企业后腿的,分散企业领导精力的,而社会能办的事交还给社会去办。
(二)组织机构现化化要突出关键职能。关键职能就是将生产,技术、开发、销售、财务、人事等职能中,对实现企业任务和战略起关键性作用的职能部门找出来,在机构设置上,不是平起平坐。不象看机构图那样,总管理部下设几个部,几个部都是并列的。在这些部门中,有的是关键部门,有的是一般部门,要突出其关键部门的作用,在人员配备及职权上要比其它部门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要赋予它更大权限和责任,把它提高到决策层,让它有指挥权,否决权,这是组织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职能机构综合化。就是说一个部门,不在是单一职能,要走向综合职能。
按传统模式是分工、分段管理,有五个部门管理:接受订货的是销售处;进行原料准备的是原料处;做、季度计划的是计划处;负责生产作业计划的有生产处;负责生产调度是厂总调度室;入库发运又回归销售处。这个大流程由五个部门完成,每个部门都是单职能的。而宝钢则是日本新日铁管理机构,综合设制的,只设一个部门生产部,其他都是生产部中一个科或股,宝钢通俗叫做大部制。它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大,关键在于职能是综合化的。销售、原料准备、计划、生产等职能都在一个部门内,职能、机构是综合的。这是现代企业组织发展一个方向。
要明确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干,着眼点就是机构科室的合并。科室少只是结果,其出发点是为了实现一贯管理原理。现代化组织机构模式优越性,从数量上看,传统模式的机构设置大概比现代模式机构设置多一倍;从内容上看,现代企业机构是综合性的,过去则是单一职能。
(四)外资企业组织机构要坚持单职制,就是企业中尽量少设或不设副职。具体划分,企业管理分三层,高层为决策层,往往工作复杂,不设副职不行,应少设副职;中层(管理层)和基层(作业层)则尽量不设副职,不设副职实际上是少了一个层次。现在,组织理论强调扁型结构,那就是小的层次少了。领导岗位的设置是涉及到层次多少的问题。
实行单职制,要想进行具体有效的领导,幅度就必须窄。幅度窄,层次就少,有效层次幅度不够怎么办?减少副职,这是组织机构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要减少副职?不是为了少几个人,减少一些费用,这不是重要的,如果对管理有好处,多设几个人,多点工资是可以承受的。问题是副职多了,防碍了管理的现代化,具体有几个弊病:
①指挥多头,不利于统一领导。王总一个意见,丁总一个意见,使基层不知听谁的,效率降低。
②协调工作量增大。领导要很多时间用于协调,表现为开会多。
③不利于领导素质的提高。如果每个副职都分管一个方面,他专业管理面很窄,对其它问题不熟悉,说话时说不到点子上。做为领导不能只代表一个部门的观点,但因他只管一个部门,只能有这方面的意见,这些事最后都由一把手捏总来统一思想。其实领导干部应该全面考虑,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才。负责人多,是现代管理的一大弊病。
坚持单职制,工作多管不过来怎么办?工作上是有些困难,但根本性措施是提高领导素质。要么你学习、提高,要么换个能人。做为组织措施来讲,忙不过来,从现代化组织机构理论方面有两个方法:
一个是合理授权;有些领导工作不一定非要设立一个副职,有些工作可以授权给其它部门代行。
另一个办法就是搞秘书制或助理制,秘书制在国外很盛行,帮助领导解决具体问题。
坚持单职制,根本上还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问题,把担子挑起来。
(五)业务流程合理化问题。业务流程就是管理流程。看来比较具体牵扯到管理实际,在企业组织中不一定设立多少机构,规章制度管理也不是简单几个科室合在一起,合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把程序合并,往往引起科室部门的减少,以达到提高办事效率的目的。
目前,国外管理学有一个词叫“reengineer”,它的含义就是以业务流程合理化为中心,使组织机构重新组合。从流程合理化切入,来达到机构、人员的精简、科室合并、职能综合的目的。实际和我们上面所讲的是殊途同归。
在中国是机构合并,把肥型组织机构变成瘦型组织机构。在国外就是业务流程怎样合理化。合理化的结果必然带来机构的重组,引起组织变革。国内外企业面临的环境是不同的,中国企业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的东西都要进行改革;而国外企业已是市场经济几十年,他们的改革是要从流程怎样合理切入。国外企业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许多大企业都有大企业病。企业机构疆化,雇员太多,效率不高,信息来源慢,应变能力弱。
现在哪个企业要实现计算机化,首先要审查管理流程是否合理,他是管理计算机化的前提。北京国棉一厂曾是我国计算机管理试点单位,就深刻体会到,买国外软件不行,买来自己一用就不行了,要自己搞,首先要把企业业务流程合理化,否则白搞。
正因为“业务流程合理化”有大的潜力,所以国外把业务流程重组问题提得很高,做为企业挖潜的突破口。正是这个理由,把它称做管理第二次革命。企业流程改一改,可以节省很多人,这就是国外新动向。实际上还是组织的变革,还是职能的综合化,职能的综合必须与组织流程合理化相结合。
(六)组织机构设计要增加适应性。这个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人少效益高,市场
经济条件下不仅要求效率高,还要求对市场反应灵敏。国外大企业病,其中一个就是反应迟钝。所以即要高效率,又要提高适应性。只讲高效率,不讲适应性,其应变能力就会很差。
增加企业适应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1、各企业部门都要增加对外联系的职能,全方位对外。在人事工作中,如人才市场的信息要了解,人才的工资、待遇都要根据需要来定。生产也有对外任务,如宝钢不是闭门生产,而是要求对国际上新的动向,技术是什么,都要知道,每个部门都有对外任务。①收集信息;②对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整理;③分发各部门。
2、加强协调和综合职能。市场复杂多变,企业综合协调职能愈加重要,古典组织理论强调分工,对协调,综合不够重视。现在企业与市场变化关系很大,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各部门的变化,因此企业综合协调就格外重要。如果说古典组织理论强调分工,那么现化组织理论强调综合和协调。增加协调部门,层层协调,各部门内部制定协调组,采取新型协调方式,外资企业办公机构设置与国有企业不同,国有企业是小办公室,一科一个办公室,外资企业学国外,都是大办公室,阶梯办公厅,这不是形式问题,为了好看。这一种是现代协调方式。国有企业各科老死不相往来,是封闭式的。现在大家在一个办公室,相互都看得见,是一种竟争机制,哪个部门工作忙,哪个部门工作闲,一目了然,从现场上创造一个便于协调的环境。
3、增加组织机构的柔性。他是相对于钢性而言的,也有的叫增加机构的弹性。柔软有好处,钢性强也有好处,钢性强是机构固定的、不变的,人员分工也是固定的,每个人分工很明确,规章制度规定的也很具体细致,他有利于管理的正规化,办公秩序好,各司其责。但钢性机构有个很大的弊病,缺乏适应性,分工太细太死了,情况一变他就不适应了。现在提倡柔性机结构就是分工不必太死,分工适当粗一点,部门内分工大致分一下,不必很死,小王不在,小李顶上去干,同部门内工作都负责干。那么是不是制度越粗越好呢?也不对,钢性有钢性的优点,柔性有柔性的特点,应该钢柔结合。一般来讲,基层部门钢性强一点,领导层柔性就大一点。坐班制,搞研究,非要他坐那两天拿出个报告就行了,那不一定,看他质量怎样,由他的工作性质决定。搞开发的规定必须三天画几张图纸,那就太死了。西方规定弹性工作制度,部门不一样规定不一样。生产部门钢性比较强,对开发部门、高层机构柔性就得大些。对老人、对熟练程度高的工人,就可松一点,对新手就要严一些,区别对待。不同部门、不同
工作、不同人员钢柔要求是不同的。
4、加强计划工作职能。这里要避免误解,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计划工作要强,现在搞市场经济,计划要弱一些,这是误解。国外一些先进企业,计划很严格,没计划什么事也干不成。当然计划表现不一样,有些计划表现为经营周期。美国计划则表现在预算,他以财务为主,甚至以是流量为主的计划。要做一件事必须事先计划。如日本必须有PTCA,P是Plan 必须有计划,没有计划不让行动。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下,市场情况复杂多变,更要预先做好计划工作,早做计划,早做准备, 做出多套计划。情况与计划相符就拿这套方案;市场平平就拿第二套方案;市场不景气,就拿第三套方案。计划是好几套,这样计划工作强化了,就可立于不败之地。计划工作做为指导企业的重要方面,越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计划性就要求越强。所以国外先进企业计划工作在强化,加强计划职能。总的要求就是要提高组织机构的适应性。
主要参考文献:
著作:[1]夏雅丽、丁为、郑辉,《现代企业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6月;
[2] 《经济学原理》,教材,2010年12月出版;
期刊:[1]王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若干问题探讨》,《发展研究》1995年第一期;
[2]王敬、汪克夷《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分析》,《商业时代》2006年第二期;
一、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原则
1、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只有当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具备了应有的独立性,在工作中不受企业其他部门、人员的影响和制约,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2、内部审计机构的客观性。
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始终站在客观、公正、公平的立场上,不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而且不能把内部审计师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上。
3、内部审计机构的专业高效性。
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应该是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机构和人员,他们应该是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胜任能力的专业人士,并且在工作中保持职业审慎性、高效的工作效率,促进持续的专业发展。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结构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和高效。
二、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
国际和我国在实践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很多,目前我国主要的设置模式有:
1、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会计部。
对财务报告和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下作为下属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很难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只能开展部分日常性的审计工作,独立性严重受损。因此,此模式不可取。
2、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企业的纪委或监察室。
纪委是党的纪律检查监督机构,监察室为行政监察机构,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比如民营企业),而且容易造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等状况,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检查职能突出,但内部审计的其他职能则会相对削弱,使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发挥受到限制。
3、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
总经理是企业最高层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从机构设置方面,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与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等同级别的职能部门,从地位上可以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时限制了内部审计机构对总经理决策、经济行为及其领导的下属部门进行监督审计。
4、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
监事会是股东大会领导下的公司的常设监察机构,执行监督职能。监事会独立地行使对董事会、总经理、高级职员及整个公司管理的监督权。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地位,但内部审计机构虽然突出了检查监督职能,却容易忽略内部控制和咨询服务等职能。作为监事会的下属机构,内部审计部门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层接触的较少,对公司的运营情况和管理水平了解不到位,不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
5、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
董事会是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规定,按公司或企业章程设立并由全体董事组成,执行股东大会的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负责公司或企业和业务经营活动的指挥管理,对公司股东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能够形成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系统,即股东大会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实施内控,董事会通过内部审计对总经理及其领导的经营层实施内控。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使内部审计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地位,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有效开展工作。此模式的缺憾是董事会为集体讨论制,而且一年中董事会会议次数少,集中研究公司重大问题,使内部审计机构的日常工作汇报、执行受到影响。
因此,一般在董事会下增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工作。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1)审核及监督外部审计机构是否独立客观及审计程序是否有效;(2)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非审计服务制定政策并执行;(3)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4)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5)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6)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重大关联交易进行审计。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督促提供有效的财务报告,并控制、识别与管理许多因素对公司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涉及竞争、环境、财务、法律、运营、监管、战略与技术等方面。
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的一个机构,主要使董事会、高层管理者与内、外部审计员关注有效的财务报告与风险管理(关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的重要性。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按程序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的模式是目前存在的最为合适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地位最高,在工作中越能体现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高效性,才能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责,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提高和经济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高级会计实务》编委会编.高级会计实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6.
只有用市场化的方式来用人、选人,才能激发起企业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
上海基于分类监管的标准分类监管对于管理班子形成相应的选用方法。对于竞争类企业,上海将仅管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三个岗位,有的企业总裁也将尝试放手市场化,经理层副职以及相应党群干部不再“市管”,管理层以市场化配置为主。这意味着在业绩考核和薪酬激励上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包括股权激励在内的市场化手段将成为激活国企活力的突破口。在出台的《关于完善市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领导人员分类管理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将对三类企业分类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确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中心地位。
建立在国企用人制度方面,湖南也敢于破冰。2月20日湖南省国资委发布了《湖南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公开招聘经营管理者办法》、《进一步加强监管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尝试进行市场化选聘与创新经营监管方式。文件提出将分类实施动态薪酬激励机制,实现分配形式的多元化,突出强化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中长期激励,对引进的特殊经营管理人才可根据市场价位实行协议薪酬;对省属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的经理班子成员、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及其他高管可实行公开招聘。
广东省要求在本轮国企改革中,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协调运转、有效制衡,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管控模式将进一步完善。同时,职业经理人制度将全面推行,形成市场化的企业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和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贵州国资委将各企业3年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情况纳入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
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永久课题,越来越多的国家 已经认识到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它的作用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实 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现实中我们的企业还停留在家庭式管理或是工厂制度阶段。
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做出如下论述。
一、为什么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企业制度是工厂制度。其主要特征是,企业并不 具备典型意义上企业的基本特征,企业成为各级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产需脱节企业的浪费严重,企业激励约束机制软化、生产效率低下,企业平均主义现象严 重。针对工厂制度的弊端,从 1978年开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先后经历扩权让利、利改税、经营承包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四个阶段。从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企业存在的问题,既不是一个简单的放权让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经营机制转换问题,而是从产权组织形式、领导体制、管理制度、经营机制等都不合理。要真正搞好企业的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必须把改革的思路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制度创新思路的根本途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需要,是适应政府转变职能、是解决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有效机制,是解决企业社会负担过重问题的有效方式。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具有两个支柱:一是现代的技术;二是现代化的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的最主要的特征。广义地说,任何一种企业的组织形式的企业都可能成为现代企业,然而,绝大多数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都是公司,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典型形式,这是因为公司能比其它企业组织形式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建立集中统一有权的管理体制,从而占据了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所以,我们所说的现代企业主要是指现代公司,即拥有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的公司。其一是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部分,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宏观调控,最终都要看企业所作出的反应,只有当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利润目标的驱动下,及时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才有可能发挥出 应有的作用。
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赋予企业应有的企业权利。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真正企业。其二是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就是适应社会化 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 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适合企业 集中 巨额资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能保证企业在所有权与 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它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主要的企业形式,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它的企业是一种联合许多分散的个人资本成为一个集中的股份资本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全部法人资产对公司经营行为负债,是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监督机 制,它在确保股东利益的同时又赋予董事会和经理的充分经营决策权,使它在现 代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怎样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根据企业的要求,做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规划,其次,根据企业 的性质及工作内容做一个全面的企业制度,比如人事方面的,财务方面的,管理 方面的等。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有优势的 经济成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 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市场竞 争力和民营经济整体素质。民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规模逐渐分化,少数成长为大型企业,而为 数众多的仍然是中小企业。在民营企业迅猛发展的背后,因为体制的、传统的等 各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也暴露出自身一些先天的不足,这其中尤为突出的表现 就是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不强、企业治理模式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缺乏科学 有力的保障。这一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民营企业持续发展。
目前中小企业其治理结构的规范往往是形式上的规范,需要落实到操作层面,真正实现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发展要突破瓶颈,不仅要建立合理的治理制度,而且还要有下一个层面的具体实施的措施,限于中小企业的人力 资源现状,不仅需要设计出恰当的治理制度,还要设计出匹配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应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真正将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机制由理论走入实务。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一直是理论的热点问题,我们注意到,我国学者分别在 这两个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也注意到了两个领域的对接,然而,理论与 实务的视角基本定位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民营中小企业在该领域被忽略了。
中小企业人员少,经营链条短,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对于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应同步着手进行,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多数中小 企业的经营者疲于应付企业的内外事务,无暇或者无意识顾及企业治理与内部控 制建设。因此,从理论与实践上探索中小企业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方案,既 可以优化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建设环境,又可以解决中小企业不重视企业治理和 管理的局面。因此,进行不同阶段中小企业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促进 其持续发展,提高其经营绩效,对于实现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具有持久的意义。迄今为止,内部控制理论最权威的阐述是著名的 COSO 报告,该报告提出:内部 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人员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 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此种解释得到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各界和审计人员及专家 学者的普遍认可。狭义的公司内部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 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 系。它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及其相 关机制来实现。
目前,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主对企业治理的完善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认识不足,更多的是短期行为。中小企业的企业治理主要问题包括:股权不明晰,所有权过于集中或内部人控制,缺乏有效的制衡关系;忽视制度化管理,没有足够的激励机制;缺乏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机制等等。中小型企业应建立一套符 合本身实际情况的企业治理体系,将国际通用的企业治理惯例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良好的企业治理有助于企业发展,使董事会更好地进行决策,高层管理人员 更有效地对公司实施管理。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与贯彻落实提 供良好环境,为此,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企业治理提供 政策法规保障;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的组织结构,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机构,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其次应强化外部监督,明确财政在民营企业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树立财政 监督的权威,提高财政监督的效果。会计报表必须接受社会中介审计的监督,社 会审计应指导民营企业按照会计规范的要求建立会计核算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 度。税务机关要依据相关法规规范民营企业的纳税行为,严格税收管理。使民营 企业认识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经 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的权力操纵者,是对权力操纵者的权力约束,也是对权力 操纵者之间的权力制衡。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1.规范企业治理结构 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但在多数中小企 业中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一半以上中小企业的董事长和总 经理由一人兼任,由此可见,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应该 作为所有者产权代表的董事会,既不能充当所有者的“守护神”,又不能代表所 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这种责权不分的企业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 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2.建立多层次内部控制体系 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覆盖经济业务流程 环节的,适合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能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 调 整,不断修订完善控制制度,逐步形成一套动态的、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明 确规定各层次、各项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企业内 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3.强化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应在企业的董事会设立内部审计 机构,内部审计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其主要职责是查错防弊,做到监督与服务并 重,帮助管理当局对内控系统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的程序 和执行的有效性,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4.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任何一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会受到决策者和执行者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水平的影响,人是企业治理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决定因素,尤其是企业的决策者的 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抓住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抓住本质特征了,工 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顺理成章;抓不住本质特征,工作起来就会不得要领,再三折腾。现代企业特征本质是什么呢?现代企业制度表面特征形形色色,但本质特征独一无二,就是实行经济主权制度,也就是实行所有者负责制制度。通常被认为是典 型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就是实行所有者负责制制度的。相对所有者而言,经营者总是被动者;在这里,平庸和读职是 不能容忍的,因此经营者只能克尽职守尽到责任,除此别无选择。经营者对所有 者负责,那么所有者又将对谁负责呢?所有者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可靠吗? 完全可靠。古语说,不人自害。人对自己最忠诚不二了,每个人都本能地对自己 负责任。这一点每个人都能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觉到。假如所有者对自己不负 责,那么他就会对经营者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而使整个责任制系统在这一环节上出现故障,影响整个责任制度的实在程度。不过我们不必有此忧虑,因为这种 假设是不真实的。这是一种 关于责任的自动化,而非关于机器的自动化。可见,主权是实现责任自动化的基 本手段;而股份制正是因为这种责任的自动化而现代化的。股份制由于实行经济 主权制度而现代化,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本持特征实际上就是经济主权制度。经济主权思想应该是根源于责任制度思想的。
我国有许多经济学者都特别强调过改革产权制度、明析产权关系的重要性。其实 产权问题也就是主权问题,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责任关系问题;解决产权问题就 是要理顺企业内部责任关系,建立实实在在的责任制度。他们对解决主权或产权 问题的强调并非偶然的,因为在所有问题中,主权问题是最根本的了;如果主权 问题被真正解决了,那么其余问题都将随之迎刃而解。
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在哪里都一样,那就是实实在在的责任制度,而形式则各式各样.美国的 现代企业制度与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本质上是一样的,形式上则将因为国情不同而带有地方 色彩.而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带有中国特色,但也是形式多样的,在此不能整齐划一为某 种形式.其实这正是人们利用自己智慧不拘一格进行创新的时候.企业制度与政治制度存在着 一定关系,但是不能因为我国政治制度不同于美国就采取一切不事事的态度.本文作于六年以 前,虽然今天情况有所变化,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调已经确定在股份制上,但是中国的国情决 定了作为最大(股东)股份的国有股将应该实行多元委托经营,而且将主要委托企业职工大会.这就是国际上通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即股份制在中国所应该表现出来的特殊形式.本文主张实 行多元委托,并且这种多元委托将主要是委托企业职工大会,而且将把懂事或董事会的权力置 于职工大会权力之下,从而建立起真正实在或比较实在的责任制度.因此即使时间过去六年光 景,本文仍有很大发表价值.把懂事或董事会权力置于职工大会权力之下,这是西方民主制度中的权力制衡理念在 中国企业中得到认同的表现.董事会监视会或经理等之间的制衡关系在西方有效,而在我国则 可能无效或效果不佳,因为我国人事关系比较复杂,当事人对公有资本不能恪尽职责.企业的行为倾向与企业产权结构之间有着某种对应关系,企业在市场上所进行的 物品或服务的交换实质上也是产权的交
一、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入世的需要 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使乡镇企业与国有等其他所有类 型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乡镇企业要在市场上立足,要 在竞争中具备优势,必须打破传统的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 业制度,使乡镇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 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随着入世的到来,乡镇企业不仅要面临日益加剧的国内市场竞争,还要受到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一些国际企业的巨大威胁,双重压力迫使乡镇企业必须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国际惯例接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
(二)乡镇企业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我国农村早期发展的乡镇企业主要是在发展集体农村副业的基础上的社办 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起点低、规模小,可谓“先天不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乡镇企业低成本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优势已 逐步消失,而技术和装备水平低、职工素质差、管理不科学等问题愈加暴露出来,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二次创业 期,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加强现代营销意识,更新市场思维观念,又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创新体系,还要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人员素质,等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
二、以明晰产权关系为基础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的基础和前提。产权制 度的改革主要从以下三大方面来进行:
(一)明晰产权关系,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制的一大弊端就是产权关系出现错位,是“人人有份,人 人不问”。乡村农民集体具有名义上的所有权而无决策权和收益权,乡村行政组 织具有事实上的决策权和收益分配权;与产权权能相联系的利益风险承担者却是 乡村农民集体。这种错位的、不明晰的产权关系导致权利与义务分离,收益和风险分离.二是资产评估。要防止资产的低评、漏评,应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组织评 估。三是产权界定。产权界定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尊重历史,平等协商,明确其财产归属,应处理好出资与投资、国家政策行为与投资行为、单 位扶持行为与投资行为三个方面的界限问题。其次就是要建立股份分散化和投资 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二)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实行产权流转。这是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事实上,随着企业兴衰存亡,企业产权是运 动变化的,企业正常的重组、兼并、拍卖等都可在产权市场进行,产权“商品化” 趋势日益明显。这有利于全社会产权构建的合理化和资源配置的科学化,也为乡 镇企业低成本扩张提供了有利时机。乡镇企业,特别是一些实力较强的乡镇企业,应主动将产权变动纳入战略规划中,提高员工产权意识,塑造浓郁的产权创新氛 围,主动朝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企业集团方向发展。
(三)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指导和服务。产权制度改革的一大目标就是实现政企分开,完善企业法人制度,确立企业 法人财产权,使所有权、产权及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他们放 开手脚,独立负责,自主经营,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以法人公司制为基本方向建立现代企业组织制度 法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样也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必然 选择。
根据乡镇企业的现状,在改制过程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因势利导的原则,有步骤、有分别地引导乡镇企业走公司化的道路,切忌“一刀切”。首先,个私制或家族式乡镇企业要充分认识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胆开发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努力留住人才,让贤 放权,实现家族式管理向精英式管理的转变,从而使个私制或家族式乡镇企业走 向“高、大、强” ;其次,把现有的还没有改制的乡镇集体企业逐步改造为农民 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股份制企业;第三,条件成熟的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可改制为 股份制企业———股份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第四,股份有 限公司具备上市条件的,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 券交易所上市;第五,规模大、效益好、技术和管理水平高、有名特优拳头产品 的企业可组建股份制企业集团。
四、以科学规范化为基本原则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乡镇企业是一个由人、财、物、信息等构成的复杂系统,欲使之健康发展、高效优质地运行,企业管理科学规范化则是重要和必要的条件。现以公司制为例,要实现其科学规范化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领导体制。依法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组成的领导体制,使公司的权利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权利制衡,责权 明确,各司其职,有效地保障着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保障决策的正 确执行;防止企业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维护投资人及企业的整体 利益。
(二)改革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打破干部、工人界限,建立企业与职工双向选择的用人 制度,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这是我国乡镇企业劳动用工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按照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 用的原则,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招聘自己所需人员。(三)完善企业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个人收入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使员工的个人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相适应。
(四)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企业劳保制度。劳保制度是劳动保护制度和劳动保险制度的总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劳动保 护制度。
乡镇企业劳动保护应以实现安全生产为重点,认真组织好全面安全管理,即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全过程、全员参加和全部工作的管理。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优化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区别企业 品牌和市场手段的分水岭。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的核心思想入手,认识了 核心思想,也就认识了其重要性;我认为至少包括下列三点:
1、有限责任原则。独立 核算,自负盈亏,是市场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参与市场竞争,就有可能亏损破产,以注册 资本承担有限责任,还给失败者以东山再起之机。
2、多元投资原则。社会法人参股,便于相互监督与相互扶持,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企业职工与社会居民参股,容易形成企业 经营与社会经营,这不仅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社会居民,形成社会效益。
3、内在动 力原则。工资所体现的是雇工关系,不利于激发经营者与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如果让企业经 营者与企业职工 2/3 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工资,而是来自分红,那他们就会拚命。拚命 才干 =企业效益。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人们则有不同的理解。基本有三种意见:
1、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制。坚持这种理论的 学者认为,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两个,“ 一是产权明晰,二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诚然,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但是不是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部内容,还得研究。至 少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在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能上,构 建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由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决定。我国政府具有两种职能。即经济管理者的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政府应设 立两类机构,一是专司社会经济管理的职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类机构,专司国有资产 管理职能。按照法律界定的财产界限对国有经济实施科学管理。b 在国有资产专司职能 的基础上,实行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分组监管。在国有资产所有权上,通过国家统一所 有,统一投资,以投资形式参与公司经营,明确其产权关系,使公司变为独立的法人经济实 体。在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的基础上、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长期以来,国有资产 经营收支与政府的公共预算混合使用、这就使政企难以分开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本设想与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 信念和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这些可称为企业的“经营理念”(theory of business)什 么是有效经营理念的内容,一套经营理念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组织环境的基本认 识,包括社会及其结构、市场、顾客及科技情况的预见。第二个竞争是对组织特殊使命的基 本认识。例如,大战期间及战后,美国电话公司界定其使命为“让每一美国家庭及公司都拥 有电脑。”第三部分是对完成组织使命的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认识。1802 年创立的西点军校,即界定其核心竞争力为“培养受人们信任领袖人才的能力”。经营理念必须经常在接受检验中修改丰富。经营理念不是永久不变的。事实证明,有些经营理念功效宏大而持久,可以维持数十年不改动。但时至今日,再继续维持旧有的经营理念已经不行了,大企业尤其如此,企业经营正在 进入一个新时代。
现在企业制度的特征:指导性:
一、指导性:界定企业的经营方向、远景目标,明确了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行动指南,并筹 划了实现目标的发展轨迹及指导性的措施、对策,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起着导向的作用。
二、全局性:企业战略立足于未来,通过对国际、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行业等经营 全局性:环境的深入分析,结合自身资源,站在系统管理高度,对企业的远景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三、长远性:兼顾短期利益,企业战略着眼于长期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思考,确立了远景目 长远性,并谋划了实现远景目标的发展轨迹及宏观管理的措施、对策。其次,围绕远景目标,企 业战略必须经历一个持续、长远的奋斗过程,除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外,制定的战略通常不能朝夕令改,具有长效的稳定性。竞争性:
四、竞争性:竞争是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正是因为有了竞争才确立了“战略”在经 营管理中的主导地位。面对竞争,企业战略需要进行内外环境分析,明确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设计适体的经营模式,形成特色经营,增强企业的对抗性和战斗力,推动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
五、系统性:立足长远发展,企业战略确立了远景目标,并需围绕远景目标设立阶段目标及各阶段目标实现的经营策略,以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战略目标体系。同时,根据组织关系,企业战略需由决策层战略、事业单位战略、职能部门战略三个层级构成一体。决策层战略是 企业总体的指导性战略,决定企业经营方针、投 资规模、经营方向和远景目标等战略要素,是战略的核心。一是实现政资分开,即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职 能的分离。二是在政府所有权职能中,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同国有资产的营运职能的分离。三是在资 本营运职能中,实现资本金的经营同财产经营的分离。4.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从较宽的意义上说,它包括了企业组织合理化的含义,如 “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公司结构的各种形态等。一般而论,规模较大、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的企 业,其组织形态趋于复杂。从较窄的意义上说,管理科学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质量管理、生产管 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研究开发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化。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构成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有三个:一是企 业的产权制度,是界定和保护参与企业的个人和经济组织的财产权利的法律和规则;二是企业的组织制度,即企业组织形式的制度安排,规定着企业内部的分工协调和权责分配的关系;三是企业的管理制度,是指 企业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安排,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依据。其 中,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基础,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企业财产 权利的安排,三者共同构成了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产权清晰是法人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 权责明确是组织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管理科学是管理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政企分开则是这三方面的 基础和前提,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各个环节上。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统一的整体,三个组成部分相互 联系、缺一不可。现代企业的制度特征与治理结构 主题词:公司法人制度 治理结构 内容提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也就是在增强公有制资本控制力的前提下,摆脱单一的所有制标准 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过程。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核心问题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定位与特征 国有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革是实质性的。由此确认了企业法人制度:
1、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其法人财产权从 法律上得到确认。
2、国家所有权转换为股权,并依法承担有限责任。
3、股权多元化、分散化使企业的产 权清晰。改造后的企业基本作到了“产权明晰”,但在“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方面,还存在着 问题,影响到改制后的企业效率。从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立足于全球范 围来衡量,我们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只是公司制企业中的股份有限公司。因为,只有股份有限公司这种企业 制度所生出的企业运行机制,才代表了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代表了企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才 有条件充分、透彻地溶入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圈中。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指能在高层次水平上适应现代 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关系明确、治理结构 严谨、权责关系对等、筹资渠道广泛、企业规模可 以迅速扩大并能稳定、持久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具备上述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征点:
1、股东所有权与基 于公司法人所有权之上的经营权完全分离,经营者在保证股东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地享有公司法人所有权,股东非依法定程序不得对经营者进行任何干预。
2、典型的资合公司特征,低成本的、快捷便利的吸收资本 的渠道,决定了企业能迅速扩大规模进行集约经营。这种以投资或资本为基础的公司不仅可以通过借贷或 发行债券筹集资本,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在短时间内筹集资本,而且只要公司经营得 好还可以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不断发行股票,从而使自己能够形成跳跃发展的态势。
3、股票转移有畅通的 渠道。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投资虽然不能收回,但股票可以自由转让,这种进退自如的融资机制有利于社会 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
4、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企业生命力持久性的特点,考察西方国家现存的、历史 在百年以上的公司大都是股份有限公司。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产权制度及法人治理制度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结合,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是股权结构。以股东投资行为 为基础,传统所有权在公司中转换为股权和公司法人权利,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制衡。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产权制度的具体表现 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被认为是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组建以后有股东会、董事会、执 行机构、监事会组成公司治理结构对其进行治理。公司治理机构的设置和运作就是公司产权的具体体现,它体现出产权的分解和制衡。
一个企业能不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治理结构是否有效。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传 统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机制的公司治理 结构,使公司在法治条件下运行。我国《公司法》对公司的组织机构的职权范围和议事规则作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改制中利益再分配引发的巨大阻力,以及法治实施初期对企业调控功能的不到位等诸多因素,使得法人治理结构仍存在着运行中的问题: 在实际运行中,1、股东大会不能按规定召开; 在股权高度集中、内部人控制严重的情况下,股东大会不能有效行使职责。
2、大多数公司因对与会股东的资格作了严格的持 股数限制,且我国对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又没有委托代理制的规定,中、小股东的权益实际受到剥夺。
3、改制企业董事会的董事结构不合理,聘用外部董事的很少,大多数董事是执行董事或在执行层中担任经理、副经理,法人治理的分权和制衡很难实现。
4、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混同公司责任,不能形成激励和制 约;董事会决议违反法律、公司章程、行政法规造成的损失由参与决议的董事负赔偿责任,有待进一步明 确规定。
5、对公司监事会及监事行使监督的职权缺乏进一步的保障。公司监事多为公司职员,受董事会和 经理层的领导,监事不知事 和难以监事现象突出。1998 年 4 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根据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成立 了制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性基准的专门委员会,拟定了《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并于 1999 年 5 月通过,现为世界发达国家一致表示支持。因此,我们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必要对我国企业法人治理机制进 一步完善。
1、要规范公司治理就必须切实保障股东大会有效行使其职责,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改制后的公司应严格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公司成立时,应当重视起对“企业宪法”--公司章程的严格 制定。公司章程是公司的根本,是股东意志的体现。严格遵守公司章程和议事规则,审议各类报告和任免 董事、监事以及通过董事会解聘不称职的高级管理人员。OECD 理事会通过的上述《原则》,其中一个主要内容表明: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所有股东,包括小 股东和外国股东受到平等待遇。如果他们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补偿。小股东利益得不到保 护,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也是突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改进和完善投票表决制度则是保护小股东利益和规 范股东大会运行的制度基础。建议实行小股东累积投票制以有效地防止大股东的垄断。
2、法人治理不同于自然人治理的传统企业运作,树立公司运作上的法治思想,是建立好董事会的文化理念 基础。在现代股份有限公司中,公司的经营被董事会及经理层所控制,《公司法》中应明确规定股份公司董 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最低比列,明确外部董事的职责,建立独立的外部董事制度和一套完整的、精细的议事 规则。加强政府导向,建立有效的董事人力市场,提高董事素质,认真遵受竞业禁止义务,不滥用董事职 权,负起对股东的责任感。建立有激励和约束力的董事报酬机制,使董事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相联系,从利 益上增强董事提高职业素质的动力和压力。
3、为防止公司经营者滥用公司所有者的资产,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监督经营者。要建立起公司内 部有效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必须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不受经营者的束缚;监事的任免、收入、福利以及执行监督的费用应由股东大会来决定。此外,应赋予监事会在提议董事会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不被 接受时一定范围内的召集权,保证公司行为的规范及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
一.理解企业的基本属性
企业是指商品经济中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独立的商品生产或商品流通等经营活动的基层经济组织。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经济细胞,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的产物。作为商品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作为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基本单位,企业具有以下基本属性:
(1)经济性。企业是从事经济性活动的组织,这是企业的首要特性。作为企业,它或者从事商品生产,或者从事商品交换(流通),或者充当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媒介,或者提供商业性劳务。总之,通过商品生产和流通,为商品消费者(个人或组织)提供使用价值,借以实现自己价值的活动,即为经济性,也可称之为商业性。
(2)营利性。企业是从事经济性活动的组织,但并非一切从事经济性活动的组织都是企业。作为企业,还必须具有营利性。就是说,企业是为盈利而经营的经济组织。有些组织,虽然从事经济性活动,但如果不以营利为目的,就不能叫企业。这是区别企业组织和事业单位的主要依据。
(3)独立性。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独立的法人组织。由企业的独立性所决定,企业不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不隶属于行政部门领导。相应地,企业也没有行政官员和行政级别,企业的拓展也没有行政边界。公司是现代企业的基本形式。
二、产权及其特征
产权的含义及其内涵:产权是指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若干职能的组合。
产权包括:①占有权,即实际上控制资产的权利;②使用权,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生产或其他方式使用资产的权利;③处置或转让权,即通过出租或出售地与资产有关的权利让渡给他人;④收益权,即直接从资产的使用或通过资产转让获取收益的权利。产权的基本特征包括:
(1)排它性。在商品经济社会,不同主体(包括机构或个人)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冲突。资产使用的单一时空限制和收益的单一归宿与占有,决定了产权具有排名性;
(2)可让渡性。在商品经济社会,经济效益是评价一切活动成功与否的最直观的标准。产权作为一种收益,可以通过转让,实现资产的最优化配置。
三、公司制企业
1.特征:①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②股东对企业的资产付有限责任;③公司有权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和证券化。
2.类型:
(1)有限责任公司。①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少;②不发行股票,股票不能自由买卖;③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多具有股东身份;④成立、解散比较简单。公司帐目无需向公众公开。
(2)股份有限公司。①股东人数较多;②发行等额股票,可自由转让;③公司必须向公众公开财务状况。
其优点:①便于筹集资本;②实行严格的组织管理;③在严格的社会监控下从事经营活动。
四.企业经营机制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企业经营机制是一种能规范和推动企业行为,使其趋向企业目标的内在机理。它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企业行为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良性循环的基本功能。
企业经营机制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
(1)运行机制。它是企业经营机制的主体部分,运行机制载体是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不同的运行机制,由于其组合联系方式不同,企业的行为与活力也不同。它的作用的正常发挥,能确保企业系统顺利地完成其输入输出的转换活动。
(2)动力机制。它是为企业系统正常运行提供能量的机制,对企业行为的发生和企业活力的增强起“兴奋剂”的作用,是经营机制中最复杂十最关键的部分。它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劳动制度、民主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训制度、企业精神及工资、奖励和福利制度等发挥的作用。
(3)调控机制。它是保证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满足环境发展要求的自我约束机制。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决策方式、分配方式、责任制方式、管理方式及信息处理方式等内容。完善的控制机制来自于明确的财产责任、严格的管理责任和健全的财务责任。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
五、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与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有:
1.产权清晰: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出资人;企业拥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2.责权明确: 企业运用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企业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政企分开
4.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1.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的核心是使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通过建立资本金制度和资产经营责任制,把自负盈亏的责任落到企业,促使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支配、使用、处置自己的资产,盘活资产存量,实现有效增值。
2.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公司企业是现代企业组织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效地实现了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具有资金筹集广泛、投资风险有限、组织制度科学等特点,在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最明显的特征是: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和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法律和公司章程得以确立和实现。这种组织制度既赋予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又切实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同时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1.1 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把握资本结构
企业要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企业要对外提供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一定的资产。销售增加时,要相应增加流动资金,甚至还需增加固定资产。为取得所需增加的资产,企业要筹措资金。这些资金一部分来自保留盈余,另一部分通过外部融资取得,这就需要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何时筹资、向谁筹资、筹集多少资金。筹资决策的关键是决定各种资金来源在总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即确定资本结构,以使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相配合。因此,只有加强财务管理,才能使中小企业合理地把握资本结构。
1.2 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中小企业规避投资风险
对于创造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最重要的决策。筹资的目的是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投资决定了购置的资产类别,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不同的资产,因此投资决定了日常经营活动的特点和方式。投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前景,因此,只有加强财务管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和评价方案并使之具有可行性才能够很好地规避投资风险,使企业免遭不必要的损失。
1.3 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中小企业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
流动资金是指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流动资金的主要项目是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它们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流动资金。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流动资金在一个不断投入和收回的循环过程之中,这一过程没有终止的日期,这就使我们难以直接评价其投资的报酬率。因此,对流动资金投资评价的基本方法是以最低的成本满足生产经营周转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对现金、应收账款及存货的日常管理要严格按照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科学合理地使用流动资金,这样才能以最低的成本满足生产经营在需要
目前,企业正处于非常时期,面对全球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更需要快速而果断的执行力,更需要具备灵活并富有前瞻性的眼光来为市场中随时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保护财产安全,是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的有效工具,也是抵抗经济危机的手段。
1996年6月,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出台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指导意见》(国家经贸委中小企[1999]54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基本上确立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框架,其主要运作模式是“一体两翼”即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约占90%,以互助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为辅,约占总结构的10%,担保机构层次是以地、市级担保机构为基础,以省级担保机构为再担保机构。
(一)我国现行的“一主两辅”的信用担保模式
1.“主”:政策性担保机构
根据《意见》指出: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由地方财政为主要出资人所组建的贷款担保公司。这类担保机构是以政府信用信誉为依据,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并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再通过再担保等方式对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及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实施业务监督和分担担保风险。
2. 一“翼”: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
在《意见》中适当鼓励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这种信用担保机构一般是以企业、社会、个人为主出资组建,也有国有独资和商业性信用担保公司,多数设为企业法人,法律也允许设立个人独资、合作企业形式的商业性信用担保公司。这种担保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担保资金和实物资产为其提供贷款,并根据市场情况收取保费,同时进行多元化投资,进行赢利性活动并分散风险以确保企业正常运作的资金来源。从初级试点来看,此类占全部担保机构的5%。
3. 另一“翼”: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
在《意见》中指出由担保机构以控制借款求保人的有效资产为主,向银行承担担保风险的模式。这类担保机构在据约接收求保出资人经评估后的有效实物资产的同时,按该实物资
产的一定比例,向求保人收纳一部分货币资金。出资求保人以实际交付的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作为自己向担保机构要求提供借款担保的物质保证。担保机构将收纳的全部货币资金存入贷款银行,并将所收纳的求保实物资产过户到自己名下,作为与银行连接业务关系的纽带和实施担保的风险保障。此类信用担保机构在总结构中占有的比例大约为5%左右。
(二)现行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的三重缺陷
1. 结构性缺陷
现行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在:在机构数量和担保贷款金额上,政府担保的份额过高,民间资本型担保(包括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的比例严重不足。截至2002年底,我国建立的担保机构有848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高达614家,占72.4%。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是作为一个宏观调控者和社会管理者而存在和运转的,它在市场上的职能和能力在于监管市场,制定市场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而且,中小企业贷款缺口作为一种市场现象,市场本身有机制、激励和能力来解决,所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过分依赖于政府担保,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也需要政府在宏观调控和管理上的努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又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税收、就业、出口和产业结构等宏观经济和社会问题,所以可以说政府有义务和必要用政府信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帮助解决中小企业信贷缺口。只是问题的焦点在于政府提供政府信用的程度应该有多大。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政府出资规模很大的国家,政府担保贷款数额也只占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很小比例,一般不会超过10%。因此,可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担保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并不应该起主导作用。
2. 经营性缺陷。
(1)缺乏资金补偿机制。政府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以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为主,担保费收入为辅。但地方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规模又小。政府担保机构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收取的担保费也很低。由此可见,政府担保机构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商业性担保机构资本实力也较小,同样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大多数商业性担保机构把高担保费作为资金补偿来源,部分担保机构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一半或更高收取担保费。这不仅不能在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与融资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中小企业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关系。
(2)缺乏风险分散机制。由于缺少明确的制度规范,担保机构又由于实力过于弱小而处于谈判上的弱势地位,所以大多数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有很多担保机构甚至被迫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担保风险过分集中于担保机构,没有在担保机构与银行间合理地分散。
(3)担保品种贫乏,期限集中于短期。目前我国多数担保贷款的期限都在6个月至1年:担保品种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鲜有设备、技术改造之类的长期贷款担保。在国际上,多数国家都是对中小企业的长期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所以担保期限较长,一般都在2年以上。担保品种也很丰富,包括创业贷款、票据贴现、科技开发贷款、设备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
3. 功能性缺陷
信用担保体系的结构性和经营性缺陷最终都会体现在功能性缺陷上,结构性缺陷带来的功能性缺陷集中体现在宏观层面。在过去,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为可以直接利用国家信用而将银行贷款这种外源性融资演变成了内源性融资,如果现在又把政府信用过多地用在中小企业上,相当于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与允许国有大企业过度地利用国家信用一样,即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政府风险放大,市场管理风险的功能弱化。经营性制度缺损带来的功能性制度缺损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现存的经营性制度缺陷限制了担保贷款的市场需求,加剧了贷款担保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影响了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中小企业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的理论基础
大量研究企业信用的文献表明,企业之间的信任是维系企业在市场经济形态中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G ilbert(1998)将影响企业信任的因素概括为三类:成员的道德行为表现;成员的能力;组织间的互动情况。
G anejee(1994)年提出“共同监督”假说(peer m onitoring hypothesis)。这种假说尤其适合于合作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该假说认为,即使向中小企业提供间接贷款的金融部门不能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因而不能对中小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但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之间也会实施自我监督,一般来说,这种监督比来自金融机构的监督更加有效,从而可以通过制度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区域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联盟。
企业间信任的基础在于被信任方行为是否可预测,这种可预测是建立在对被信任方过去行为和历史记录了解基础上的,所以对有关被信任方了解的信息越多,理解得越充分,可预测性就越强。中小企业的市场一般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企业之间在开发、采购、生产、和销售等过程中经常有相当多的交易活动。因此,中小企业随着市场交易行为的不断发展,必定会导致信用互助这种高级形式的发展,即相互了解型信任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出资组建信用互助担保基金,以解决信贷缺口和融资困难。信用互助意味着参与其中的中小企业只需要缴纳平摊的部分会员基金,就可以利用整个互助信用担保基金为自己的贷款提供担保,而且信用互助能降低贷款利率,减少交易成本,增加贷款数量,使成员企业获得正的外部利润。单个的中小企业出于信贷缺口的自利兼利他动机而同其他企业合作,其他企业之所以愿意接受合作也是出于自利兼利他动机,相同的动机和合作意愿能自发阻止企业产生自利但损他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中小企业这种地域分布的集中性,彼此相互了解,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容易形成群体信誉机制,为中小企业实行社会互助型担保提供了社会基础,最终导致中小企业信用互助组织这种契约型信任组织以及专门性的互助担保基金的出现。
因此,信用互助机构应当成为信用担保的主要形式,它是许多中小企业按照自愿和互助的原则成为信用互助组织,参与成员共同出资组建互助担保基金,从而帮助解决中小企业的信贷缺口。
三、中小企业信用互助机构的实现途径
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缺陷,应从市场结构上对现有的担保体系进行调整,纠正结构性偏差带来的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不高的问题。鼓励建立更多的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互助基金,并以之作为目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基层主体,商业性担保机构作为其补充形式,而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则凭借其政府信用,主要在再担保领域发挥保障作用,即构建以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为主体,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一主两辅”模式。该模式构架见下图1所示。下面就从资金构成、筹集和业务管理等方面说明中小企业信用互助基金实现的途径。
(一)资金构成和筹集
国际上,关于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提法:
1. 完全由会员企业自发出资建立,以缓解会员企业贷款难的担保机构;
2. 政府参与出资,但不控股,同时有会员企业出资,以缓解会员企业贷款难的担保机构;
3. 政府参与出资,但不控股,由会员企业出资,同时可吸纳外部投资者,可以为会员企业提供担保,并且参与银行参与进来,也可为非会员企业提供担保的非营利性担保机构。
本论文所指的信用互助担保机构,并不局限于第一和第二种形式,第三种信用担保机构也是最主要的形式。
互助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应由核心资金、政府资本和求保资本三部分构成。核心资本由公司发起人以货币和实物方式向公司出资,按出资额的多少享有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分配权,并相应对公司经营承担风险;政府资本由地方政府在地方财力中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向公司出资,由公司长期使用,确保其保值增值,按年分红。若公司经营不善破产时,出资人享有剩余财产的优先处置权;求保资本是指拟要公司担保借款的出资人交付的、经担保基金公司审查评估的可变现的实物资产和按实物资产评估价的一定比例(3%—5%为宜)交付的货币资金。资本筹集应坚持“核心资本与财政资本首先到位”的原则进行,由政府牵头,吸收核心资本出资人组建担保基金公司筹备组。筹备组依靠个体协会、商会、街道居委会等社团和政府基层组织广泛动员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出资参与,以拓展担保市场空间。
(二)业务运作
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下,由于银行参与到担保联盟中来,其利益也与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的经营好坏联系到一起了,有效避免了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可能出现的损害担保机构利益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参与其中的银行可根据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经验和以及担保额度的不同,灵活采用授权保证和无授权保证两种担保审批方式。这样既充分利用银行在审核中小企业资信上的经验优势,又节约了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的人力、才力、物力。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程序如下图2所示。
(三)业务管理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中小企业互助性担保联盟,联盟的形式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方式,如果在一个区域内的企业为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中小企业集群,则可由行业协会中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企业家或业内有威望的人士发出组建担保联盟,公开吸引更多的业内的中小企业报名加入;如果联盟是同一行政区内的中小企业,但在业务上关联度不大,则可以考虑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作为发起人,召集本区域内中小企业积极加入。接着,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由全体会员组成的担保联盟与政府和银行三方共同构成担保联盟大会,并由三方共同出资成立相关担保基金。同时组建一个新型的互助性担保机构来负责担保基金的经营管理和担保业务的具体运作。互助性担保联盟的组织结构如下图3所示。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坚持以互助性信用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发展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
商业性担保公司目前之所以能够存活,是因为当前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程序不合理、决策水平不高。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将无需通过担保公司就可直接得到贷款,商业性担保公司存在的空间将受到进一步的挤压。政策性担保、互助性担保由于业务上和制度上的不断改进,其对中小企业服务的空间不断拓展,当担保公司的这个拓展领域最终为商业银行所接受,担保公司在完成退出的同时,就会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空间外再度拓展,正是这个不断拓展的外延,构成了担保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从这个立论出发,我们坚持认为今后一定时期内仍必须以互助性信用担保为主体,以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和政府再担保机构为补充的信用担保机构框架,再辅之以商业性的信用担保机构。
(二)完善政府职能,为中小企业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虽然信用互助具有天然的自觉性的特点,但这绝非意味着信用互助就必须具有自生性,也根本不等于政府无必要也无能力去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互助的发展,政府在这其中一定要有作为,而且要为中小企业信用互助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改进信息传递渠道,增进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建议政府在建设信用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过程中起到政策发起人和联络人的作用。第二,完善保证企业交易的外部监督机制,如法律制度和金融监管。第三,鼓励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因为单单就信用互助来说,是因为它更容易在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间存在和发展,而且集群内的企业易于产生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观乃至集群目标。第四,重视和鼓励地方性中小银行机构的发展,其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的另外一条重要途径就在于在地方的中小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大力发展中小商业银行也是解决中小企业信贷缺口的重要途径。
摘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政府推行"一体两翼"的信用担保模式,但是现行的模式有诸多的缺陷。为了从实践中解决现行融资模式效率不高的弊病,建议政府推行以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为主体的信用担保模式,以便从制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互助,一体两翼
参考文献
[1]Maria Sabrina De Gobbi,Mutual Guarantee Associationfor Small and Micro Entrepreneurs Lessons learnedFrom Europe and Africa.R&D,2003 Vol No 1:23-28
[2]Hoshi,Takeo,&Anil Kashyap,1999:The JapaneseBanking Crisis: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HowWill It End,NBER Working Paper 7250,July
[3]陈晓红,郭声琨.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孙建平.中小企业信用互助的存在原因与效用.中国经济问题.2005.1
[6]林汉川.中国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经济研究.2004.5
[7]吕巍.借鉴有益经验,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金融研究.2000.5
[8]张卓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的模式.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6
关键词: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身份置换;制度创新;公司治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尤其是国有中小企业由于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思想观念守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发展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笔者长期在国有钢铁联合企业下的中小企业工作,深刻体会到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的困惑。笔者所在的母公司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钢铁主业实现了升级换代,但是旗下的中小企业由于绝大多数都是为钢铁主业服务,归属于集团实业,其总资产在1个亿左右,投入相对偏低,产权进退机制不完善,历史包袱沉重,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如何克服上述不足,科学发展,努力实现集团实业和钢铁主业共同繁荣,最终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以下以笔者所在企业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进行现身研讨。
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前实业发展现状
随着钢铁主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架构,实业正式从钢铁主业退出,成为100%的国有独资法人。实业在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和与主业的关系上得到理顺,发展步入相对健康、快速发展的时期。销售收入由2001年的18亿元增长到105亿元,销售利润率达到10%高于主业,资产负债率35%,基本是优质资产。
应该肯定,近年来实业伴随着钢铁主业的壮大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主业比较,实业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主要影响因素和表现为:
整体资产质量不高。虽然资产负债率较低,但多数盈利水平不高,部分实业单位仍处于微利甚至是亏损状态,尤其是从事辅助配套的实业单位还难以自立。
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偏低。实业销售(营业)收入中有绝大部分来自钢铁主业和集团内部市场。对钢铁主业和内部市场的依存度过高。
历史包袱沉重。实业不仅承接了大量钢铁主业分流人员就业,承担了全部的改制成本和大部分内部退养员工和离退休人员社保以外的费用,而且要承担部分社会职能。
管理机制活力不足。改革难,难改革,机制不活是实业公司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建立中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是实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对于钢铁主业来说,实业从分离独立运作时起,完全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本结构,无论从国企体制改革还是从实业自身的发展来看,都必须从制度上、尤其是产权制度进行多元化的创新。
从实践看,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企业制度创新的工作始终没有停步:改革始于1978年,先后经历放权让利阶段、“利改税”和增强企业活力阶段、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抓大放小”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阶段、债转股阶段,至2002开始的中央企业的主辅分离和地方企业的整体改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如沈阳、武汉等在国有中小企业的制度探索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党的十六大以后,确定了以中央和地方分别行使出资人权利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沈阳、武汉模式得到认可并在全国推广。2002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出台了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2004年,湖南省正式启动“双置换”改制,出台“1+11”个文件和补充文件。
笔者所在企业的制度创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按照湖南省“1+11”个文件和补充文件实施的“双置换”改制,根本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状况,形成国有股占主导地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企业发展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从无到有;二是公司治理逐步规范,人治向法治的跨越;三是历史包袱由重到轻——人员精简,不良资产由多到少,债务由重到轻;四是资产从“全民所有”变为职工真正个人所有;五是盈利能力从弱到强——改制后5年总资产规模增长2倍多,所有者权益增加5亿多;六是体制、机制由“呆板”到“灵活”,收入分配模式更趋于多样性,发展定位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性。
3 国有中小企业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普遍的困惑和问题
(1)推动制度创新的影响因素
多年地方国企改革的实践表明:改到深处是产权,改到痛处是利益,改到难处是人员。而我们选择的制度模式双置换——身份置换、股权置换,说到底核心问题是产权、是人员安置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同计划经济体制长期融合形成的系列缺陷已经成为影响国有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因素。
(2)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主导型、改制的内生型
政府主导既是制度创新的优势,也是推进实施的软肋:政府是出资人和制度的设计者,一定程度上企業是被动的执行,制度的创新限于基本的范围内,准备上也不十分充分,改革改出很多矛盾,政府虽然为改革买单,但具体问题还得由企业自己解决。
产权置换不到位,适应竞争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中小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资本结构优化力度不够,真正的外来资本少,不能彻底像“开放倒逼改革”一样使中小企业真正走向完全的市场竞争,以致中小企业改制以后的管理和机制仍然还像过去的工厂管理一样。
股权结构单一,机制不活,决策效率不高。以笔者所在企业为例:法人治理结构上就是两个股东,母公司平均持股46.79%,中小企业工会平均持股53.21%;股权平均分散,各中小企业均是全体职工通过职工持股会实行实际的全员持股,高级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与一般员工持股差很小,这对风险控制和经营者激励以及企业做强都是有影响的。
政府制度设计导致救助机制失衡:身份置换的经济补偿本来是一种救助机制,公正的救助应该是救助弱者。按照维护基本人权、对弱者进行救助的改制原则,未必要对所有国有中小企业职工都进行补偿。当前国企改革普遍采用的是“一次性了断”的经济补偿,从现金和股权补偿这两者最主要的经济补偿方式来看,除了存量国有资产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因供求关系失衡而出现变现能力外,一次性支出模式在挑战企业的即期补偿能力的同时,也不利于细水长流为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一种“坐吃山空”的耗散型资金使用方式。
4 不断完善是国有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永恒主题
(1)改造和完善国有中小企业的股权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国有股减持。国有中小企业整体股权结构不合理,即使员工委托持股,相当程度上是资产量化补偿的,没有真正的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既不能充分优化原有的股本结构,也没有重新洗牌原有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经营思维还是计划经济的一套。
(2)积极推动国有中小企业存量国有资产的战略合作化改组,移交社会职能。使国有中小企业资产都成为盈利的资产,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概念下的经济组织。
(3)必须把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优化股权结构和增强风险监管的重要手段,彻底解决全员持股问题。应该说职工持股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职工持股实质上是通过国有净资产的量化补偿使职工分享了企业控制权,本质是“劳动雇佣资本”,这种所有权的分散化容易导致经营者责任心和积极性的损害。
(4)必须把公司治理的完善摆在突出的位置:核心——健全董事会制度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关键。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公司改进公司治理的重点,不是规范股东大会、经营班子,而是改进董事会。目前国有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缺乏良好的股东积极主义和公司治理文化;缺乏成熟的受托责任的理念;股权分置没有解决;董事会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不足。
总之,没有产权多元化的强力竞争,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的矛盾不会凸现,制度创新必然难以推进;没有国有身份的淡化和贬值,身份置换必然难以推动。国有中小企业要想在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始终突出制度创新上的优势,使自己真正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
【现代企业制度机构】推荐阅读: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07-01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09-28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刍议09-07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改后09-07
现代企业建设06-17
教案现代企业管理12-10
论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本06-08
6s现代企业管理模式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