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案例(精选8篇)
1996年4月,中国A公司(买方)与某外国8公司签冷轧卷板购销合同,该批冷轧卷板将用于生产电冰箱、空调器等夏季适销产品。合同约定:8公司应在1996年6月底前交货,付款方式为信用证方式。合同签订后,A公司依合同规定开立了受益人为8公司的信用证。B公司也多次书面承诺按期交货。但直到l996年6月30日,A公司仍未收到8公司的任何关于货物已装船或延期装船的通知。7月3日,8公司向A公司发来传真,称原订货轮因故延至7月15日才能开航,所以元法保证按规定的时间交货,要求A公司将信用证装船期延至7月15日,有效期延至7月31日,并要求A公司须于7月4日回复其传真。A公司于7月4日答复B公司,告知B公司修改信用证的条件是B公司将价格下调10%,否则将宣告解除合同。但B公司没同意A公司的要求,并要求A公司答复接受其延缓信用证期限的请求,否则将货物出售给别的客户,A公司遂于7月5日正式函告B公司,终止合同并提出索赔。请问:
1.A公司是否可以采取宣告解除合同?为什么?2.A公司是否可以提出索赔?为什么? 答题要点:
1.A公司可以采取宣告解除合同的救济方式。(2分)因为根据公约的规定,如果一方的违约行为构成了根本性违约,另一方可以提出解除合同,本案中,8公司没有根据合同约定按期交付货物,就构成了根本性违约,A公司因此可以提出解除合同。(3分)2.A公司可以提出索赔。(2分)因为根据公约的规定,如果一方违反合同,另一方宣告解除合同的,可以向违约一方提出损害赔偿要求,本案中8已经违约,A公司解除合同后,可以据此向B公司要求包括利润在内的所有损失的损害赔偿。(3分)
二、案例分析
张某和李某夫妻二人均为中国公民,婚后旅居阿根廷。因发生婚姻纠纷,阿根廷法律又不准离婚,夫妻二人就按照阿根廷法律规定的方式达成长期分居协议,并请求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领事部门予以承认与执行。
请问:
1.什么叫做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2.本案应该如何处理? 答题要点:
1.公共秩序保留,主要是指法院在依自己的冲突规范本应适用某一外国实体法作涉外民事关系的准据法时,因其适用与法院地国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道德的基本观念,或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而可以排除其适用的一种保留制度。(2分)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公共秩序保留制度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1分)
我国在法律适用、司法协助、判决和裁决的承认执行上规定了公共秩序保留制度。(2分)2.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对该分居协议不予承认和执行。(2分)
张某与李某按照阿根廷法律达成的长期分居协议,违反了我国婚姻法关于夫妻基本权利义务的规定,若承认其效力将破坏我国的基本道德观念和法律准则,因此,适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应排除其效力。(3分)
三、案例分析(10分)荷兰A公司于3月1日向中国8公司邮寄了一份不可撤销的要约通知,3月6日A公司又用快件邮寄了一份撤回要约的通知。B公司在3月11日ii:00收到A公司的要约通知。3月11日12:00,B公司收到A公司的撤回通知。3月12日B公司复函给A公司表示接受要约的内容。3月22日,A公司则收到B公司的接受函。
请分析:在上述情况下,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1.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合同是否成立? 2.该合同于什么时间成立? 答题要点:
1.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合同已成立。(2分)合同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在实践中通常以要约方得到对方表示承诺的回答为意思表示一致。本案A公司向B公司邮寄了一份不可撤销的要约通知,虽又用快件邮寄了一份撤回要约的通知但晚于要约达到对方,因此,要约已生效。随后8公司复函给A公司表示接受要约的内容。所以,双方的合同已成立。(3分)2.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合同于3月22 F1成立。(2分)承诺的时间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时间即合同成立的时间。《公约》承诺生效的时间采纳了到达生效原则,即对要约的承诺于表示承诺的通知在要约规定的期限内或合理时间内送达要约人时生效。本案B公司的接受函于3月22日到达A公司,所以,3月22日是合同成立的时间。(3分)
四、案例分析(10分)中国甲公司(卖方)与外国乙公司(买方)签订了出口一批水果的合同,双方约定货到验收 以后付款。货到买方验收时发现水果总重短少5%,且抽样检查每个水果的重量也低于合同 规定,乙公司于是拒绝付款也拒绝收货。后来水果全部腐烂,并乙国海关还要求支付仓储费和处理水果的费用2万元。’
请分析:
1.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买卖双方的义务分别是什么? 2.根据该公约本案水果腐烂损失以及仓储费和处理水果费用应由谁承担? 答题要点:
(一)卖方义务 .
1.交付货物。包括卖方应在合同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移交货物,如果合同中对交货时间、地点未作规定,则应按公约的规定办理。(1分)2.质量担保义务:质量担保又称瑕疵担保,指卖方对其所售货物的质量、特性或适用性承担的责任。(1分)3.权利担保义务。是指卖方保证对其所交付的货物享有合法的权利。(1分)4.单证的交付。(1分)(二)买方的义务
一、案例教学在刑法学中的作用
(一) 让课堂教学生动化
刑法学相对于普通课程而言, 在理论性上更强, 对于构成犯罪的原因、是否会构成刑法犯罪、应当判处什么级别的刑罚以及刑法实施的相关依据等, 容易让学生产生抽象感, 认为刑法学只是相关刑法条例的罗列, 难以产生学习兴趣。若能够运用案例将理论融入其中, 原本抽象的理论将浅显化、通俗化, 教学将更为生动活泼。
(二) 提升学生能力
刑法学中的各项基础理论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运用到知识点, 对现实案例加以合理判断, 依照刑法对当事人制定出合理的刑罚。刑法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一门法学类型专业课程, 案例的使用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典型案例, 在课堂讨论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环节将案例与争论点罗列出来, 将给学生更为清晰的分析思路, 为其提供逼真的实践机会, 优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选择原则分析
(一) 案例需不断更新, 与时俱进
就目前刑法学案例教育而言, 对案例的选取上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延续性, 即每个学年教授的内容中总会出现相同案例, 年复一年的让学生了解。虽说这类型反复使用的案例更具教学特点, 但长期固定不变的案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 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提升。
教师在案例选取中可多上网查找有代表性、影响范围广的案例。例如, 李天一强奸案、南京幼童饿死案、北京摔婴案、四川特大传销案等。在网络的帮助下, 即使没有教材的帮助, 教师同样能够结合刑法学知识融入其中展开教学。虽然新鲜案例可能只适应于刑法学分论教学, 但若能替换旧案例, 学生兴趣将大幅提升, 课堂讨论也会更为热烈, 因此教师应保障案例常新。
(二) 案例需与刑法实务相关, 具有典型性
案例选取应具有典型性或是重大性, 换言之, 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或是代表性。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常会出现在电视媒体、报刊杂志中, 教师在选择相关案例时范围较广。但是在选取时, 并非所有刑法实务案例均能够用于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选择有代表性, 较为典型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刑法学理论知识。
典型案例能够按照刑法学相关知识点分类, 例如界限罪与非罪、罪与罪之间的关系。同时, 典型性案例更能够吸引学生展开讨论, 让原本偏向枯燥的刑法学变得不再乏味、单调。由此可见, 在刑法学案例教学中使用典型性案例是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 教师应注重案例选取的典型性原则, 对刑法实务的教学起到辅助性作用。
(三) 案例应难易适度, 便与讨论
教师在刑法学实务中选取的教学案例应注意难度的控制, 既不能难度太高, 又不能太容易。高难度的案例有时连检察官、法官都难以决定, 学生在学习时易产生困惑或争论;过于简单的案例会使得讨论时间过短、讨论点偏少, 让案例失去讨论的价值。
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应控制好难易程度以及争论性, 其中争论性必须包含合理性成分, 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自行发现争论点, 从而引发争议, 让其运用刑法学中的各项观念将具有争议的意见表达出来, 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归纳。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案例应具有争议性便于讨论, 但若争议性让案例上升到了困惑以及复杂程度, 对于学生而言分析起来可能无从下手。因此, 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考虑到学生层次, 案例复杂性注意控制, 让讨论在激烈而又清晰中进行, 提升学生刑法学案例分析能力。
三、结束语
在刑法学教学中, 融入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还能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让学生对其中包含的原理有效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层层分析、逐渐深入, 在案例选取的各项原则下增强案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 提升刑法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孟庆华, 王法.刑法学实务案例教学方式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1) :113-117.
[2]胡陆生, 胡梦桐.论刑法学案例教学方式的运用[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4 (03) :88-92.
[关键词]法学教育;案例;案例教学
一、成人函授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由于我国成人函授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其教学目标就是要完成预定教案的教授;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配角,是被教授的对象,其任务就是在台下听讲,记好课堂笔记和画好复习范围,师生之间很少开展讨论或其他形式的交流。成人函授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若然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再者,传统教学方式根本不适用于培养实务型的专业人才,是与我们的教学宗旨相违背的。
(二)填鸭式的理论教育缺乏创造性的培养
有人曾概括我国的教育:小学是听话教育,中学是分数教育,大学是知识教育。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我们一直强调的知识传授是继承和接受,这种填鸭式教育必定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思考,长此以往,就形成盲目服从、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只会机械地接受现成的东西,丧失创造的欲望和能力。成人学生本来就具有思维独立、开放的特点,一旦扼杀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其以后的发展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案例教学法是适合函授法学教育的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宣讲解释某一法律制度理论时,结合典型的法律实务案例加以剖析,从而加深学生对该法律制度理论认识与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1]。也就是说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因此,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也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这就恰恰与成人函授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独立性的特点是相一致的,所以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适合函授法学教育的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其原因总结如下:
第一,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相比,法学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由于成人学生的工作经验较为丰富,其并不能满足于“抄笔记、考笔记、背法条”的灌输式讲授,皆因此种方式使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对于正在从事法律工作或者与法律相关工作的成人学生来说,法律职业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更是一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业,而法学教学案例的信息传达有助于学生在一定的人生观基础上建立以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信仰为主体构成要素的完整的法律意识与观念结构[2]。
第二,就学习效果而言,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是第一手的知识,同时也是内化了的知识;而通过理论教学得到的则是第二手知识。成人学生不像普教学生一样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专心学习,他们通常是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来学习的。也就是说成人学生既要兼顾工作和家庭,也要兼顾学业。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决定了课堂几十分钟几乎成为成人学生学习的唯一时间段。因此学生都希望利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最实用的东西。三年时间很有限,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法律知识,因此,抽象的法学理论教学显得不切合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最直接、最省时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改变这种状况,让教师指导学员调动已有知识,进行交流总结,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优势互补。在这个基础上,成人学生可以将书本知识通过案例讨论、运用整合成记忆,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第三,在传统的法学教育中,教师常常在系统讲授理论完结之后举出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但这种案例演示只能称为举例,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成人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不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其不要求教师把某一法律领域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主要是以学生课堂讨论为中心,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使课堂非常活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运用自己的能力将“死”知识变成“活”知识。以培养学生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各种技巧为目的,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法律疑难杂症,并引导学生对这些疑难杂症做出诊断,提出解决的办法,从而锻炼出真正的法律实务人才。另外,由于成人学生的生源具有广泛性、开放性的特点,其在年龄、理解能力、学习需要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法律案例库,对难易程度不同的案例进行交叉配搭,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需要。这种教学法能够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有利于学以致用,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非常突出,并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符合成人学生的需求。
三、案例教学法在成人函授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下有学者认为,英美法系国家以判例法为主要渊源,使得判例教学既有必要又有可能。而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以制定法为主要渊源,这就使讲授教学法成为必然的选择,因此根本没有必要以案例教学法来主导法学教学。但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与判例教学法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案例教学法绝不同于单纯的判例教学法,它是在讲授法学理论、法律概念与法律规则的过程中借鉴判例教学法中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与判例教学法相比较有如下区别:一是教学方式不同。判例教学法的课堂上没有概论、定义等理论性的教学,而是通过分析以往的判例来理解法律理论和原则。而案例教学法则要求学生在掌握法学理论的精髓的基础上分析案例,从而增强运用成文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学目的不同。判例教学法主要适用于职业律师的培养,而我国强调的是素质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单纯的判例教学法不适合我国法学教学的培养目标要求。因此,根据我国法律传统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法学教育领域可采用案例教学法。
但鉴于我国函授教育生源的多层次性,其对法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成人函授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应区分为法学专业和非法学专业两种。法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并且大部分都有从事法律工作的经验,所以他们对教学的要求较高,他们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也即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于这类成人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以案例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教学为辅助的方法,重点集中在案例讨论。具体来说就是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外,更加重视法律知识运用能力,职业思维能力和驾驭法律信息资源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大量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法律规范和原理,体会法律理念。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 “引导者”角色,而不是纯粹“教导者”的角色。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法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去感受获得法律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法学专业的学生也尝试有“像一个律师那样去思考”的体验。
而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例如会计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也有开设经济法课程),由于其几乎没有任何法律基础,也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经验,单纯依靠“填鸭式”理论灌输,容易使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教学并用的形式。其中一种方式叫导入案例法。导入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先导入一个或一组案例进行示例性解说,再结合案例去解释某一个法律条款内容或某一法律制度。而这些案例应尽可能选用贴近学生当地生活的例子,并且案例难易要适度。因为案例太难,学生因知识储备不够无从下手,只有消极等待课堂上的灌输,丧失参与的兴趣。相反,案例过易,就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在这个案例导入与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根据各自的职业特点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有机地组织和串联每个发言者的意见,最后才进行点评和总结,让学生自己去找到解决法律问题的一个或一套方案。另一种方式叫评述案例法。是指教师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总结出比较深刻的道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这种方式的案例可以选择较为典型的有深度的案例。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或录像、 图片、幻灯等视听材料的运用,增加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同时还能有效地增加课堂信息含量,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非法学专业学生对学习法律的兴趣。
四、小结
由于法学案例教学的特殊性,使成人学生能够主动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从案例分析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使知识本身转化为一种认识法律的能力,这种能力又能使学习者自身不断地增值,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更是适合成人函授教育的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龙.我国法学教育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07).
[2]赵晓光.论法学案例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J].法制与社会,2008,(04).
[作者简介]罗艳(1979—),女,广东肇庆人,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于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任教,职称为讲师,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本科专业为法学。
问题:甲父的主张能否成立?为什么?
(1)甲父的主张不能成立。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民事行为,未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无效。但在本案中,甲虽为未成年人,但应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为甲已满16周年,并能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2.甲因婚外情而欲毒杀其妻。一天,甲在其妻饮食中投了毒,其妻吃了有毒的食物后中毒倒地,痛苦挣扎。此时甲看着痛苦万分的妻子,于心不忍,急忙将妻子送到医院救治。经抢救,其妻脱离了生命危险并痊愈出院。
问题: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未遂?为什么?
(1)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而非犯罪未遂。
(2)甲的行为符合“虽然已实施完了某种犯罪行为,但在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的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两个构成要件:
一、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本案中甲在毒杀其妻的过程中停止了杀人行动。
二、必须是主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本案中甲出于其自己的意志原因,在其妻死亡的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地采取了将其送到医院救治的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其妻死亡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
3.2006年5月3日,甲开车携朋友乙等人去某旅游景区游玩,快到目的地时,乙提出让他开一会车。甲 知道乙正在学车,尚未取得驾驶执照,开车尚不熟练,且旅游景区游人较多,担心乙开车会有危险,但又 碍于情面,同时也认为有自己在旁指导,不会出事,遂让乙换到驾驶座位上开车。车行10分钟后,至旅 游景区,车辆与行人渐多,乙有些心慌,在一转弯处,因躲避对面车辆,乙急打方向盘致车撞向旁边山壁,两名行人被车撞倒,一人死亡,一人重伤。问题:甲、乙二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
答: 不构成。因为: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件:
(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耆两个以匕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甲出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让乙开车,导致交通事故发生,两人并无犯罪的主观共同故意。因而不构成共同犯罪
4.甲的丈夫乙自1995年1月外出打工后一直下落不明,2001年经甲申请,法院依法判决宣告乙死亡。不久,甲、乙二人的女儿丙由丁合法收养。2003年甲与戊登记结婚。2005年乙突然回家,法院依法撤销 了对其的死亡宣告。现乙主张与甲自动恢复婚姻关系;并告知丁,当初收养丙未经其同意,完全由甲一人 作主,是无效的,主张解除此收养关系。问题:乙的主张是否成立?为什么?
答: 不成立。因为:宣告死亡是一种推定死亡。当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或确知其尚未死亡时,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撤销宣告原则上应具有溯及的效力,即等于从未为死亡宣告。但应同时保护善意人的利益。如其配偶已再婚,除非能证明其于再婚时明知被宣告人还存活,应承认再婚的效力;其未成年子女如已被他人合法收养,也不得单方要求解除此种收养关系。
5.甲(30岁),一日带邻居的儿子乙(12岁)上街去玩,看到有摸奖的,甲摸了几次均未中,便让乙去 摸,但乙没带钱,甲给乙5元钱,并说:“拿去摸奖吧,凑个热闹,不用还了。”结果,乙摸得价值20万 元的大奖。
问题:乙摸奖中奖的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答: 有效。因为:公民因年龄和智力发育的不同以及精神是否健全,可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三种。在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甲给乙5元钱,乙摸得价值20万元的大奖的行为是与其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因而是有效的
6.被告人甲,男,23岁,2005年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经常在街道上游荡,不时在菜市场上强拿强要,起哄闹事。同年9月12日,甲在一路口看到一妇女蹲下系鞋带,其风衣口袋露出手机的金色链条。甲挤 上前,紧贴妇女身旁,将手机偷走。后甲因打架被拘留。拘留期间,甲主动交待了其偷窃手机的罪行。因 受害人未报案,司法机关并不知道此情况。后经查证,证明其交待的罪行属实。
问题(1)本案中甲主动交待其偷窃手机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
(2)对甲盗窃手机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答:(1)自首行为。因为:根据刑法规定,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虽非自动投案,但是他们如果如实地供述了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罪行,对于此种供述也视为自首。
(2)自首是犯罪分子改恶从善、悔罪自新的具体表现,根据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本案中对甲盗窃手机的行为应减轻处罚
7.小刚的母亲与小华的父亲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弟。表哥小刚与表妹小华年龄相近,是同班同学,总是形影不离。初中毕业后,两人一起到南方打工,为节省房租,合租一套房屋。在互相关心、照顾中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偷尝了禁果。2007年8月,两人回家向各自父母提出了结婚的请求,双方父母受“舅表婚,亲上亲”传统观念的影响,均表示同意。同年9月,两人到婚姻登记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婚姻登记部门经审查得知两人是表兄妹后,拒绝为其办理结婚登记手续。2008年5月,两人以婚姻登记部门不作为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婚姻登记部门为其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问题: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婚姻登记部门能否为小刚与小华办理结婚登记?为什么?
答: 不能。因为:在我国婚姻法中,禁止属于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亲结婚。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则包括表兄弟姐妹。本案中,小刚与小华为舅表兄妹,属于法律禁止结婚的近亲,所以婚姻登记部门能不能为小刚与小华办理结婚登记
8.甲欲毒杀其妻乙,趁乙不备时在其碗内投入剧毒药。乙中毒后倒在地上痛苦呻吟。甲见状十分恐慌,后悔不该投毒杀妻,急忙将乙送到医院。经抢救乙终于脱险。
问题: 甲的行为是何种性质的行为?为什么?
答:属于犯罪中止。
因为犯罪中止有两种情况:(1)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行为,从而避免犯罪结果的发生;(2)是虽然已经实施完了某种犯罪行为,但是在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本案中甲下毒后,见乙中毒后倒在地上痛苦呻吟急忙将乙送到医院,经抢救乙终于脱险,主动阻止了乙死亡这一罪结果的发生
9.甲,17岁,某公司临时工,月工资1000元。一天,甲用4000元买了一台电脑。甲的父母认为甲尚未成年,没有征得家长同意,不能进行大数额的买卖,要求退货并要求卖方退款。而甲却认为用的是自己的工资,不愿退货。问题:(1)甲的买卖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2)如果甲是一名在校中学生,完全没有收入来源,那么其父母的退款要求是否合法?为什么?
答(1)有效。因为:我国民法通则规定,l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甲作为某公司临时工,月工资1000元,应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 进行民事活动。所以其买卖行为有效。
(2)合法。因为:甲是一名在校中学生,完全没有收入来源,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可以独立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甲用4000元买了一台电脑,应事先征得父母同意。因此,其父母的退款要求是合法的
10.迈克系外国国籍,2001年来到我国,在某市外国语学校任教。迈克在我国任教期间,利用教师身份,搜集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情报,并窃取我国大量机密文件。某市公安机关于2003年1月将其逮捕,并在其住所内查获一批机密文件。迈克对上述罪行供认不讳,但认为中国法院无权对其判罪量刑。
问题:迈克的行为是否应适用我国刑法,由我国法院进行审判?为什么?
答:是。因为:根据刑法规定,凡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不论行为人是中国人或外国人,也不论所侵犯的是我国的权益或外国的权益,郜应当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除了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者外,一律适用我国刑法。本案中,外籍人迈克在我国领域内犯罪,当然应适用我国刑法,由我国法院进行审判。
11.甲(男,24岁)与乙(女,21岁)经人介绍认识,两个月后登记结婚,不久,乙怀孕。甲脾气暴躁,一言不和即对乙拳打脚踢,乙认为双方感情破裂且自己没有过错,遂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要求甲给予赔偿。
问题:(1)乙在怀孕期间能否提起离婚诉讼? 可以。
(2)如果乙未提出离婚,仅甲提出离婚,人民法院能否受理? 不能受理
(3)如果乙所述属实,人民法院是否应当支持乙的离婚及赔偿请求?为什么? 应当。因为:我国婚姻法第46条明确规定,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12.受害人甲(女,60岁)独自一人从离家不远的一家银行的自动柜员机取款2万元。正当她把钱装进信封后准备离开银行时,被告人乙(男,17岁)突然从其身后窜出,将信封抢走。甲呼喊,路人丙协助其将乙抓住。其间,乙抗拒抓捕而使用其所带匕首将丙的手割成轻微伤 问题:(1)乙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2)如果乙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应如何定罪?对其能否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答:(1)应当。根据刑法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当以抢劫罪论处。凡年满14周岁的人犯此罪的,都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应定性为抢劫罪。已满14周岁不满l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3.某甲在某百货公司购买服装,在甲到收银台交款时,因地面太滑而摔伤,甲即找公司经理要求赔偿。该公司的保安人员认为甲在购货中有盗窃行为,就强将甲带入办公室。
问:甲与百货公司间因何法律事实发生何法律关系?
答:本案中,甲与百货公司间在三个法律事实发生三种法律关系:
一、是因买卖服装发生的买卖关系;
二、是甲因地面太滑而摔伤这一侵权行为而发生的侵权损害赔偿关系;
三、是因甲被保安人员误为盗窃并被强行带入办公室这一侵权行为引起的侵权损害赔偿关系。
14..某甲长期下落不明,经其配偶乙向法院申请,法院判决宣告甲死亡。其后,乙就与丁结婚,并将一6岁的儿子送给丙收养,双方办理了收养手续。实际上甲并未死亡。经甲请求法院撤销了对其死亡的宣告。甲回家后发现儿子被人收养,乙也改嫁他人,幸丁已死亡。因此,甲就要求与已恢复婚姻关系,并以自己未同意将儿子送丙收养主张收养无效。
问: 甲可否与乙自动恢复婚姻关系?甲的儿子与丙间的收养关系是否无效?
答:甲乙间的婚姻关系不能自行恢复。因为在甲宣告死亡后乙与丁结婚,已另存在一个婚姻关系,甲乙若要同意结婚,则需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丙与甲的儿子间的收养关系有效。因为在甲被宣告死亡期间甲的儿子被丙依法收养,甲虽说被撤销死亡宣告,但甲的儿子与丙间的收养关系并未解除。
15.大学生甲,在校园内用鸟枪打鸟,事先没有验枪,自认为枪膛内没有铁子弹头便随手扣动板机,结果把一个过路的同学打成重伤。问:甲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如应负刑事责任,应负何种刑事责任?
答:甲在校园内打鸟,应当预见到鸟枪的铁子弹头射出后,可能造成致人死亡的后果。但是他由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对于这一同学的重伤,甲应失过失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16.乙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乙婚后与妻子工共建12间房。1960年生子丙,1970年乙死亡。乙母自己婚后一直和乙的哥哥甲同住,直至1974年病故。1975年乙妻也去世,丙即与甲共同生活。乙家12间放收作公房,1981年落实私房改革时返还给甲。现丙妻要求继承,与甲发生争议。乙夫妇及乙母均未留遗嘱。请问:(1)乙死后,遗产有几间房?继承人是谁?
(2)乙母去世后,遗产有几间房?继承人是谁?
(3)乙妻去世后,遗产有几间房?继承人是谁?
答:1.乙死后,遗产有6间房,因为必须先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继承人为乙妻、乙母及乙子丙,各继承2间房。
2.乙母死后,遗产有2间房,继承人为甲。3.乙妻死后,遗产有8间房,继承人为丙。
17.李四夫妻共有存款5万元,李四有一母,儿子甲刚参加工作,女儿乙读中学,李四突然死亡,在遗物中发现其亲笔书写,签名的一份遗嘱,并注明年月日,其中写明,在其死亡后将5000元留给女儿读书用。李四死后,其妻怀有身孕四个月。问:(1)遗嘱是否有效?(2)5万元应如何继承?
答:
1、遗嘱有效,因为该遗嘱属于自书遗嘱,且内容合法,具有法律效力。2、5万元应先分割夫妻共同财产,2.5万元归其妻子所有。剩余的2.5万元先由其女儿按遗嘱继承5000元,剩下的2万元由其妻子、其儿子、其女儿、其妻子腹中的胎儿各自继承5000元。
18.甲系某企业经理,此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乙素有业务往来。甲之父与乙一起赌博,输给乙3000元,无力偿还。乙以“父债子还”为理由,催逼甲代其父偿还赌债,遭到甲的拒绝。乙便拒付所欠该企业的货款,于是发生纠纷,并诉至人民法院。
问:此案应如何处理?理由何在? 答:(1)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乙因正常的业务往来而发生债权关系,属于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的保护,不受侵犯。
(2)赌博系违法行为,赌债不属于合法的民事权益,不受法律保护。
(3)乙无权向任何人讨还赌债,更不得以拒付货款的手段逼迫该企业代其经理之父偿还赌债。
(4)乙应清偿所欠该企业的货款,并应赔偿因拒付货款给该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19.王被判刑5年,现在正在监狱服刑。他的两个哥哥探监,告诉王,现在父亲病故,母亲生命垂危,你现在不能赡养老母亲,父母的全部遗产已由他俩平分。王不同意,要求也继承,一个哥哥说:“你现在都做牢了,还有资格继承遗产吗?”
问:(1)根据法律规定,继承人有哪些违法行为丧失继承权?
(2)被判刑的人是否丧失继承权? 为什么? 谁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答:(1)继承人有下列行为的丧失继承权:
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
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三、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四、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2)只有符合以上行为,才丧失继承权。对于实施其他犯罪被判处刑罚甚至死刑的,都不应剥夺继承权。王应与母亲、两个哥哥同为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平等的继承遗产。
20.李某1998年20日外出做生意遇洪水下落不明,其妻张某于2000年9月1日请求法院将李某宣告死亡,李某的父母不同意宣告死,只同意将李某宣告失踪。问:该案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答:(1)本案中,人民法院应宣告李某死亡。(2)理由是:宣告死亡是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的,可由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有权提出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有顺序之分,其中,配偶优先于父母。本案中,李某因遇洪水这个意外事件而下落不明满2年,可以被申请宣告死亡。其中,其妻子张某申请宣告死亡,其父母申请宣告失踪,按照法律规定,张某的请求优先。因此,法院应宣告李某为死亡。
21.邓某与王某1991年结婚,婚后有一女孩。夫妻二人因经常吵架,邓某于1992年1月离家,直到1998年也未同家里联系,后经多方查找均无下落。王某于1998年6月向人民法院提起同邓某的离婚诉讼。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邓某已失踪多年,不能应诉,但符合宣告死亡的条件,遂将本案依照特别程序审理。
问:法院依特别程序审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法院依特别程序审理是错误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宣告死亡案件程序的发生,须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抻出申请,在本案中,王某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是离婚诉讼,并非提出宣告死亡申请,虽然邓某失踪已满法定宣告死亡期限,由于无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不能主动适用宣告死亡程序。
22.王某在初中读书时,由于好打架斗殴,不思证书,成绩不佳,多次被老师批评,1985年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在家住闲。此期间,其父因犯强奸罪被判刑。1986年其父托人将他送入职中,因为其父犯罪,使他受连累,同学骂他是杂种。同时,又因学习不好、好斗,老师也歧视他。这使他心理受压抑而不满,乃至怨恨这个社会不公平。于是他偷偷写了一张攻击社会主义的大字报,并连夜贴在县政府大门口的墙上,3天后被捕。问:王某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为什么?
答:王某由于家庭和个人的问题,由怨恨而牵怒于政府,进而仇视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王某的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构成的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为了维护宪法的尊严和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王某理应受到法律的惩罚。
23.李某在高校做收发工作,他利用工作之便,隐匿、毁弃和开拆他人信件数百封,由此造成多人与学校的联系中断,影响了工作和学习,他还在同学中传播扩散了有的信件中的隐私内容,造成不良后果。
问:李某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宪法规定?李某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答:李某的行为违反了宪法规定。其行为侵犯了公民的通信自由、通信秘密权。
24.某甲于2002年3月1日被宣告死亡。3月15日其遗产被其妻子、子女共5个第一顺位继承人分割完毕。经查,甲实际上是2004年4月1日死亡,没有遗嘱。在2002年3月1日至4月1日间经商又赚了6万元。问:谁为这6万元的继承人?3月1日至4月1日间婚姻关系如何确定?
答:(1)原妻子无权继承该6万元;该6万元由甲的子女按法定继承;(2)《民法通则意见》第35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宣告判决之日为其死亡的日期。”
《民法通则意见》第36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所以被宣告死亡人甲与其妻子的婚姻关系自2002年3月1日起自然解除,既然婚姻关系不复存在,则甲2002年3月1日至4月1日间经商所赚的6万元只能由其子女继承,已经不存在婚姻关系的原配偶无权继承。
25.某高校的学生李某,在考试中严重违纪被学校发现,学校因此做出了开除他学籍的处理决定。但实际上李某一直没有离校,仍与其他同学一样在学校学习,学校也一样收取李某的学费,而且每年都给李某注册。但毕业时,学校以李某开除为由,拒绝给李某颁发毕业证及学位证书。李某不服,向主管教育机关提出复议。主管教育机关审理后,维持学校的决定。李某因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问:(1)李某提起行政诉讼,应以谁为被告?为什么?(2)人民法院能否受理李某的行政诉讼请求,为什么?
答:(1)李某起诉应以高校为被告诉其拒绝颁发证书的具体行政行为。
因为,高校是我国法律法规授权颁发学位证书的特定行政主体。依法享有行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本案随经教育主管定义,但复议并未改变学校的决定。因此,依据《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为被告。
(2)能受理,因为,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管理相人认为主体颁发证照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依法提起诉讼;高校是我国法律、法规授权实施高等教育,并代表国家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的行政主体,其行为性质为具体行政行为。管理相对人对此种行为的不服,可以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应予受理。
26.朱某于2008年1月1日被县人大任命为教育局长。2009年4月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免去朱某教育局支部书记和教育局长职务。朱某对县人大决定不服,欲诉诸法律解决。问:(1)朱某与教育局、县委之间是否属于行政法律关系?为什么?(2)朱某与县委之间的问题,能否适用行政法解决?为什么?
答:(1)a,朱某与教育局之间的关系是行政关系,归行政法调整。因而属于行政关系。因为,县教育局为行政机关。朱某所担任之职属于行政职务;与教育局之间形成了行政职务关系。
b,朱某与县委不是行政关系,不归行政法调整。因而不属于行政法律关系。因为,县委既非行政机关也非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不是行政主体,双方之间不存在国家行为职务关系。
(2)不能;因为县委常委会免去朱某支部书记的职务,属于党内职务任免关系,不属于行政法调整的范围,由于县委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和地位,其免去朱某教育局长之决定不是行政行为,既不具有行政效力,也不受行政法支配。
27.甲男与乙女经人介绍相识,恋爱一年后两人结婚,婚后甲男之母丙某认为乙女不会过日子,婆媳关系紧张,开始甲男总是从中劝解,时间长了,便说妻子对老人不孝,逐渐有些怨恨,后发展到小两口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家庭生活和不和谐。在此情况下,丙某来到人民法院并提交了一份诉讼状,请求法院判决儿子与儿媳离婚。法院没有受理丙某的起诉。
问:法院的做法是否正确?符合什么条件的人才有当事人的资格?
答: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民事权利义务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的裁判拘束,与案件审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在本案中,丙某不具有当事人资格。她不是发生争议的法律关系的主体。故与案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也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不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约束。法院无论如何判决,在法律上均与丙某无关。因此她不能作为案件本身对原告起诉,所以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是正确的。
28.王某将房屋四间卖给刘某,但刘某迟迟不付款。为此,王某诉至法院要求刘某付款并付违约金。在诉讼中王某之弟王二得知,向法院说明这四间房屋中有两间是他的,要求确认并请求返还房屋。问:如何确认本案中参加人的诉讼的地位?
答:本案中,王某是原告,刘某是被告,王二是有独立请求的第三人。本案中,王某与刘某是因房屋买卖发生纠纷,王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刘某付款和违约金,因此,王某为原告,刘某为被告。在诉讼中,王二对王某、刘某争议的房屋主张部分的独立请求权。认为两间房屋是他的,因而是独立请求权的系三人。在王二参加之诉讼中,王二是原告,王某和刘某是被告,就整个案件来说,王二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29.退休的2人刘某去电影院看电影。散场时因出口拥挤被人挤到摔伤。因此,住院治疗花费了3000元。刘某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为他寻找被告赔偿损失,但刘某说不出是谁挤倒他的。问:法院是否受理刘某的起诉?
答: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为依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的案件时必须有明确的被告的。本案中的原告刘某不知是谁给他造成的伤害,无法确定被告,故法院无法受理。
30.甲乙丙丁四个被告都已是成年的男子,一天他们在一起喝酒,甲提出到江边的货船上盗窃货物,乙丙丁表示同意,甲遂分派乙去准备匕首和自行车,甲去窥视作案地形。入夜后甲乙丁三被告从货船上窃得6000余元的衣料,第二天,甲要乙去找丙想办法销脏,乙找到丙后,丙一再表示不干,乙说:上船容易下船难,不去小心你的狗命,丙出于无奈,遂把赃物卖掉,所得赃款,四被告平分。
问:在案中,甲乙丙丁所处的地位如何? 答:本案中甲是主犯,乙、丁是从犯,丙是协从犯。因为犯罪是由甲谋划且具体组织实施的,起了主要作用,是主犯;乙、丁在本案中起的是次要作用,主要是准备作案工具、查看地形;丙在威胁的情况下进行了销赃行为,属于协从犯。
31.黄某(男)其妻已故,有一儿黄甲,64年黄某携儿黄甲与陆某(女)携带女儿陆乙结婚。遇政治运动,65年黄某被捕,74年死于狱中,当时黄甲正成年,76年陆某改嫁他人,此时陆乙还未成年,70年,历史问题被解决,86年政府将1.7万元的补助金全部给黄甲,然后陆某提出疑意。问这1.7万元该如何处理?
答:1.7万元属于黄某与陆某间的夫妻共同财产,应先予以分割,陆某取得0.85万元,剩余的0.85万元由陆某、黄甲、陆乙各自继承三分之一
32.岳某夫妇有一个儿子,今年12岁,一天晚上,岳某夫妇带着儿子到事先观察好的一无人在家的住户陈某家中偷盗,岳某本人进入房间行窃,儿子进行运送,其妻在门口望风,结果窃取大量的财物。问:此一家三口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答:岳某夫妇构成盗窃罪的共犯,其儿子不构成共犯,因为其儿子才12岁,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不构成犯罪,共犯则要求成立共犯的各犯罪人都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3.1990年8月,浙江某县连降暴雨,某村庄处于一片汪洋之中,村民张某爬上一个小土堆逃命,土堆随时有被冲垮的危险,情况危急,恰在此时李某划船经过此地,张某提出求救请求,李某抽出必须2000元作为酬金,张某为保命只得点头,并当场立上字据。事后张某不肯支付,李某诉至法院。问: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答:法院应判决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因为李某在乘人之危的情况下要求张某立下了字据,违背了张某的真实意思表示,属于我国民法中规定的无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自始至终无效。
34.甲某丧偶,父母双亡,有四子均已经成家并各有子女。一日,甲某同长子乙某乘车外出,坠入山崖双亡,甲某遗有存款三万元。问:(1)应如何继承?
(2)若有可证明乙某先于甲某死亡,乙的妻子和儿子又应各得多少? 答:(1)3万元由其余三个儿子各自继承7500元,剩下7500元由乙的妻子和儿子各自继承二分之一。
(2)若乙某先死亡,则乙的妻子不继承,儿子代位继承7500元
35.甲乙分别持铁棒、砍刀因事互殴,乙妻恐事闹大,力夺下乙某手中砍刀又恐丈夫吃亏,顺手递给乙某一木板,不想木板上有铁钉,铁钉打中甲某的太阳穴,致甲某当地死亡。请问:(1)根据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分析乙某和其妻的行为(2)乙某和其妻构成共犯吗? 答:(1)乙某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其妻子构成故意伤害
(2)不构成共犯,因为构成共犯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并且是具有直接故意的主观态度。本案中乙的妻子不具有杀人的故意。
36被告人岳某,男,36岁,系生产队长。因提出改变水路的不合理要求,与社员马某(男,50岁)发生争吵。岳继续坚持改变水路的不合理要求,又与马的儿子马甲发生争吵,马甲便朝岳的头部劈了两锹,后逃走。岳看到站在一旁的马某,便持铁锹向马某的头部猛击一下,当即将其打倒在地,接着又朝马某的头部连击两下,马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被告人岳某在受到马甲的不法侵害后,打了马某并致马某死亡。请问:(1)岳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2)用犯罪构成论的理论具体分析。答:(1)该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2)本案犯罪构成中犯罪主体是岳某,犯罪客体是马某的生命权,犯罪主观方面是岳某杀人的直接故意,犯罪客观方面是岳某故意杀人的行为,即用铁锹击打的行为
37.王某出国家居前欲将自己的8万元送给季某,使用季某的名字将该8万元存入银行,将存折和一台电视机一并送给季某。并附的短信,上面写道:“请收下这笔钱和电视机”。王某出国一个月后遭车祸身亡。王某的姨母孙某得知后,向法院提出,王某自幼失去父母,是自己一直供养长大和念完大学。现孤独一人,但年事已高,生活无着。王某工作以后,从未给过一分钱,出国前未留下任何赡养费用。现王某死亡,因此,要求季某从王某给她的钱中2万元赡养费,与此同时法院述明,王某出国前尚有5000元税款未交。请问:(1)王某生前的赠与行为是否合法有效?为什么?本案应如何处理?(2)如果王某未死亡,孙某仍向法院起诉季某,又应如何处理? 答:(1)赠与行为合法有效,因为该行为不违反法律。本案应先缴纳5000元税款,并且给孙某必要的赡养费用。
(2)如王某未死亡,则法院应判决王某履行赡养孙某的义务,可以要求王某支付孙某必要的赡养费用
38.某食堂工人甲,因未评上先进,对领导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某日,趁夜潜入食堂放火,当点燃引火物时,好象有人从窗外走过,家担心事情败露,罪责难逃,最终将引火物昆踩灭后,逃跑。请问:(1)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为什么?(2)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1)属于范围未遂,因为甲已经着手实施了犯罪行为,只是由于外力的原因,使其在非本人意愿的情况下没有将犯罪进行下去
(2)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39.甲乙的父母去世时,留下房屋10间,甲已婚,居住5间,乙未婚暂住一间。后乙与并准备结婚,丙的叔叔在国外,答应回国时送丙一台彩电作为结婚礼物。不久,乙丙登记结婚,婚后,甲同样将空闲的四间房屋给乙丙居住。半年后,丙的叔叔回国将彩电送给丙。一年后,乙丙协议离婚,但在财产分割上,甲乙丙有争议,诉至法院。丙要求分得两间房,乙不同意,乙要求将彩电作价,一半归乙,丙不同意。请问:(1)丙的要求是否有法律依据?为什么?(2)彩电的所有权属于谁?为什么?
(3)乙丙居住的房屋是属于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有财产?为什么? 答:(1)丙的要求无法律依据,因为乙在与丙结婚前就已经按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取得了五间房屋的所有权,属于个人财产,不能按共同财产来分割。
(2)彩电的所有权属于乙、丙共有,因为这是乙、丙婚后丙的叔叔赠送的,而动产的赠与以转移占有的时间为生效时间,即该彩电的所有权自由丙占有后发生转移。所以该彩电属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属于共同财产。
(3)乙、丙居住的房屋属于个人财产,因为按继承法规定,上述房屋在乙的父母去世后即发生了继承关系,只是乙暂时没有居住而已。
40.王某,16岁,某天到商场以1800元买了项链和戒指,她父母认为王某尚未成年,没征得家长的同意,不能进行大数额的买卖,要求商店退货。而王某认为,她是靠做临时工,自食其力的待业青年,不愿退货。请问:(1)王某的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案例:
2010年6月,张龙(化名)以个体工商户的名义在南昌市西湖区申请设立了一家酒店,但经营状况不佳。由于生意不好,张龙(化名)委托他人到西湖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酒店名称变更手续。2013年1月,沈童(化名)持张龙签名的委托书到西湖区工商局办理了酒店名称变更手续,张龙仍为酒店法人代表。
变更名称后,酒店生意仍不见起色,并欠下一笔债务。债主将张龙告至法院。张龙为证明自己与更名后的酒店经营产生的债务没有关系,随即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称自己没有委托他人向西湖区工商局申请办理酒店名称变更登记,并称委托书中的签名是伪造的,要求撤销这一登记行为。
2014年4月25日,南昌市西湖区法院开庭审理此案,西湖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李福民坐在被告席上,出庭应诉。庭审过程中,法庭对西湖区工商局作出变更登记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及执法程序进行了全面审查,诉辩双方还围绕个体工商户名称变更登记是作形式审查还是作实质审查展开了辩论。原告张龙认为,西湖区工商局在变更登记前未进行实质性审查,如向其本人打电话核实或辨认相关材料上签名的真假等。
法庭经审理认为,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同时依照《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委托代理人申请开业、变更、注销登记的,应当提交申请人的委托书和代理人的身份或资格证明;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
“西湖区工商局在办理个体工商户的酒店名称变更登记时,只需作形式上的审查即符合相关法律规定。”该案主审法官、行政庭副庭长张世民说,本案中,即使授权委托书中的签名不是张龙本人书写,但委托代理人向西湖区工商局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时,提交了齐全的材料,西湖区工商局对此予以了审查,包括张龙的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的原件等材料,符合形式审查的要件,尽到了审慎审查的义务,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据此,法院确认西湖区工商局作出的变更登记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一审判决维持被告西湖区工商局作出的工商登记决定。
西湖区法院高度重视此案,实施微博同步,并邀请原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原南昌市西湖公安分局副政委邱娥国,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煌上煌集团董事长徐桂芬,江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省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副会长熊迪如,西湖区纪委第一纪工委副书记张蕙,南昌中院行政审判庭庭长李明等人参加庭审旁听。
案例分析:
(一)法律依据
《行政许可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第四条 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第二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申请书需要采用格式文本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申请书格式文本中不得包含与申请行政许可事项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
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但是,依法应当由申请人到行政机关办公场所提出行政许可申请的除外。
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
第三十一条 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的行政许可事项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
第四十九条 被许可人要求变更行政许可事项的,应当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
第三条 个体工商户的开业、变更和注销登记应当依照《个体工商户条例》和本办法办理。申请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个体工商户的登记管理机关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管是全国的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设区的市(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本辖区的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工作。
县、自治区、不设区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以及市辖区工商行政管理分局为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机关,负责本辖区内的个体工商户登记。
第十二条 个人经营的,以经营者本人为申请人;家庭经营的,以家庭成员中主持经营者为申请人。
委托代理人申请开业、变更、注销登记的,应当提交申请人的委托书和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或者资格证明。
第十五条 申请个体工商户变更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人签署的个体工商户变更登记申请书;
(二)申请经营场所变更的,应当提交新经营场所证明;
(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二十条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并发给申请人准予登记通知书。
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性内容进行核实的,登记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并填写申请材料核查情况报告书。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二)事实依据(1)2010年6月,张龙(化名)以个体工商户的名义在南昌市西湖区申请设立了一家酒店。
(2)2013年1月,沈童(化名)持张龙签名的委托书到西湖区工商局办理了酒店名称变更手续,张龙仍为酒店法人代表。
(3)张龙为证明自己与更名后的酒店经营产生的债务没有关系,随即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称自己没有委托他人向西湖区工商局申请办理酒店名称变更登记,并称委托书中的签名是伪造的,要求撤销这一登记行为。
(三)分析
行政主体系指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以及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效果与行政诉讼效果的组织。行政相对人系指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处于被管理地位上的组织和个人。本案中,南昌市西湖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张龙以个体工商户的名义在南昌市西湖区设立一家酒店的申请作出准许,以及对张龙变更酒店名的申请作出准许,处于管理方的是南昌市西湖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处于被管理方的是张龙,所以,行政主体是南昌市西湖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相对人是个体工商户张龙。而沈童作为张龙的委托代理人替张龙办理酒店更名手续的,他不是管理方也不是被管理的一方,他是行政第三人。
行政行为系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为实施国家行政职能而做出的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并受行行政法规制的法律行为。依声请行政行为系指行政主体只有在相对人声明或申请的条件下方能作出的行为。本案中,发生了两个行政行为,一个是南昌市西湖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据张龙的申请,准予其在南昌市西湖区设立一家酒店;一个是南昌市西湖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据张龙的委托人的申请,准予其更改酒店名称。这两个行政行为都是依据行政相对人提出的申请,行政主体而作出的行为,都属于依声请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系指特定的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或不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政行为。行政决定系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定,基于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人,就特定的事项,作出有关其权利与义务并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决意行为。本案中,行政许可表现为行政主体南昌市西湖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据行政相对人张龙的申请,准予其在南昌市西湖区设立酒店以及变更酒店名称。本案的两个行政行为都是行政主体(南昌市西湖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基于行政许可权,针对特定的人(酒店法人代表张龙),就特定的事项(设立酒店、变更酒店名称),作出的行为,这两个行政行为都是行政决定或称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有行政主体适格,行政行为符合权限范围,行政行为具备事实依据,行政行为具备法律依据,行政行为符合法定程序或正当程序。在本案中,对于行政主体南昌
市西湖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准予行政相对人张龙的委托代理人沈童替张龙办理变更酒店名称的行政行为,依据《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个体工商户的登记管理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设区的市(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本辖区的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工作。行政主体南昌市西湖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是适格的,它的行政行为是符合权限范围的。依据《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一条: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的行政许可事项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第四十九条:被许可人要求变更行政许可事项的,应当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二条:个人经营的,以经营者本人为申请人;家庭经营的,以家庭成员中主持经营者为申请人。委托代理人申请开业、变更、注销登记的,应当提交申请人的委托书和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或者资格证明。第十五条:申请个体工商户变更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人签署的个体工商户变更登记申请书;
(二)申请经营场所变更的,应当提交新经营场所证明;
(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提交的其他文件。第二十条: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并发给申请人准予登记通知书。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性内容进行核实的,登记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并填写申请材料核查情况报告书。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本案中,即使授权委托书中的签名不是张龙本人书写,但委托代理人向西湖区工商局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时,提交了齐全的材料,包括张龙的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的原件等材料,西湖区工商局对此予以了审查,符合形式审查的要件,尽到了审慎审查的义务,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该行政行为是具备事实依据、法律依据、符合法定程序的。所以,该行政行为是合法的。
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期间,跟随律师及相关案件进行了实习并且承担了一部分工作,现选择其中一个案件进行一部分改编并且结合一些热点法律问题与争议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情概要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北京时间凌晨1点28分,司机陈某驾驶一辆小型轿车在道路上行驶,在一个V字型路口进行调头,由于路口转弯角度较大,加之是夜晚,视线不明确,司机陈某没有看到调头路口处有一个醉汉被害人王某躺在马路口,汽车碾压王某于车下,之后陈某下车查看并看见王某躺在汽车底下,随后司机陈某慢慢挪动汽车并且驾车逃逸。后被害人王某被路人发现并送往医院救治,经抢救无效于第二日上午死亡。经法医专业鉴定后,被害人王某是由于被汽车碾压后造成内出血从而引发创伤性失血导致休克,最终死亡。交警部门时候对事故现场进行了相关的勘察,认定被害人王某处于V字型路口偏左侧的地方,交警大队进行实物实验,利用一辆汽车进行现成模拟发现王某所处的位置在汽车调头时是无法被发现的,即处于一个视野盲点,加之是夜里就更加难以发现,即使发现也无法再及时的采取相关补救措施。一周后,司机王某被有关部门逮捕归案,并且交代了相关案件情况,其中包括被告人陈某说他当时以为被害人王某已经死亡的主观意志,其他情况与交警部门所认定的结果一致。
二、案例分析
本案中的争议点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司机陈某对于撞人这个行为的定性,即是否属于意外事件。第二个是陈某之后的逃逸行为如果来界定。
(一)、陈某撞人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
《刑法》第 16 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后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根据这一规定,所谓意外事件就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后果,但行为人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行为人无罪过且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虽然从法医的鉴定结论中可以认定,被害人王某的死亡和司机陈某的撞人行为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交警大队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和试验的报告材料里可认定,陈某撞人的主观状态既非故意也非过失,而是因为路段本身的构造和事故发生时天黑的客观原因以及被害人王某醉酒的主观过失造成的。这个有一个质疑,作为一个的司机,在调头行驶的时候肯定应当要减缓速度,注意安全,若是司机尽到这个注意义务,那么即使撞人了,被害人王某也不至于由于内出血,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导致死亡,是不是陈某主观上也存在疏忽大意的过失呢? 被害人王某本身存在一定的过错,深夜醉酒倒在危险的地方。一般正常的人都不会选择在转弯路口的位置躺着,那里是属于较为危险的地段。司机以自己的惯常思维,也无法能预料到掉头转弯处偏右位置会躺着一个人,尤其还是在深夜。法医的鉴定报告中说明了被害人王某并没有当场死亡。即使司机减缓速度(深夜,如果周围不安全,司机也不敢放太慢的速度),若撞的是要害部位,也不能避免给被害人李某造成严重伤势的后果。是被告人陈某对被害人的遗弃和逃逸行为给本身受害的王某增加死亡的几率。而且法律不应当强人所难,实际情况中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并且依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没有断定被告人陈某造成损害的结果是故意或过失的证据,应当作出对被告人陈某有利的裁定和判决,不应当定陈某在撞人行为上违反了交通运输法规。因此,在此案中,被告人陈某的撞人行为应当认定为意外事件。
(二)、丁某逃逸行为应当认定为间接故意杀人
首先,基于第一点的判断,由于被告人陈某的撞人行为是意外事件,因此,可以排除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交通肇事罪与交通事故中意外事件的区别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失和客观方面是否违法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主观上有过失,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则构成交通肇事罪;如行为人没有违法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且是由于不能预见、不能抗拒、不能避免的原因引起交通事故,则不存在罪过,不能认定为犯罪。《刑法》第 133 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 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结合法条及相关的分析,被告人陈某逃逸的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其次,被告人丁某的逃逸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间接故意杀人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当事人死亡的后果,但主观上却放任这种危害行为的发生,从而导致当事人死亡,则行为人犯的是是间接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杀人罪中的行为人在认识意识上是明知危害行为可能导致当事人死亡的后果发生,意志因素是主观上对危害行为持放任态度,结果当事人因该危害行为而死亡。结合案件来说,被告人陈某发现有一人被其撞伤后,慢慢挪动汽车驾车逃离现场。被告人陈某将被害人王某丢弃在路边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呢?很明显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被害人王某的死亡而不顾,然后驾车逃逸。被告人丁某构成了间接故意杀人罪。被告人陈某对被害人王某是具有救助义务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 76 条第二款的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而陈某却不对王某进行作为义务,对王某的现状听之任之,即使被告人陈某主观上认为王某死了,害怕而逃离,但是,没有对王某判断是生是死而大意逃离仍然是被告人陈某的过错,即使王某死亡,陈某仍然不应当丢弃被害人王某,应当由医生对王某的生死进行评断。所以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在这不应当得到适用。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含义是在对事实存在合理疑问时,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裁定。张明楷教授认为此原则有以下几种 适用界限:(1)只有对事实存在合理怀疑时,才能适用该原则;(2)对法律存在疑问时,应根据解释目标与规则进行解释,不能适用该原则;(3)在立法上就某种情形设置有利于被告的规定时,对被告人的有利程度,应当以刑法的明文规定为根据;(4)在对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的认定存在疑问时,应进行合理推定,而不能适用该原则宣告无罪;(5)虽然不能确信被告人实施了某一特定犯罪行为,但能够确信被告人肯定实施了另一处罚较轻的犯罪行为时,应择一认定为轻罪,而不得适用该原则宣告无罪。对当事人的听之任之的主观心理的推断是合理的,不论被告人陈某是认为王某已死还是未死,对与王某来说,最坏的结果就是死亡,而被告人陈某却放弃了给王某一丝生存的机会,选择了最坏的结果,那是法律不允许的,法律不能强人所难,但是也必须合理公正。综上所诉,被告人丁某的逃离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
三、基本结论或观点
一、法学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并未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前的法学教学方式下,以教师口吻讲述法律知识已是很多中职教师采用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很难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们也无法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而导致法学教学效果低、学生学习提不起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因为中职学生的法学专业能力很难全面提高,也很难建立完善的法律意识和知识体系,这样导致中职法律教学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降低了法律课堂整体效率。
(二)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相脱节
法学是一门对应用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它不但在审理法律案件中应用,而且也出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中。从教学目的上来讲,中职学校法律教育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日后在走上社会后能够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以前法律教育教学中,教师以传授课本内容为主,期末考试内容都是课上教师讲过的内容,这样就导致学生为了期末拿到好成绩,死记硬背一些法律知识,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判断,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他们法律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就导致中职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能力有所欠缺,在应用法律法条中有很多问题,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的相脱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也让法律教育教学有些死板、无趣。同时,以前的中职学校法律教育教学忽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让学生过度关心个别案例,而忽略了找案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实际状况下,学生只能处理单一的法律案例,一些内容复杂的案例就不知如何下手了,做不到举一反三。简言之,就是以前中职学校法律教学模式只为法律理论知识与案例教学构建起单向关系,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个案与规律相脱节,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过于古旧的授课内容
在外部环境与教学条件的限制下,很多中职学校法律教育教学依然以“黑板+粉笔头”授课形式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其优势,但是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想要更加深入地掌握法学知识,需要不断深化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学素养,进而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在课堂中,法学教师会引导学生记录一些法律知识,并将记录的知识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展开讲解,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但是,因为授课内容过于枯燥,课本教材内容有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相脱节的情况经常出现。所以,学生即便能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但所学知识的运用已经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实际上,在审理和评判案件过程中,法官和律师经常会选择一些最新的案例,并对评判与辩护的依据不断更新,以此来确保法学原理与日常生活密切融合。所以,授课方式和内容的过于陈旧影响着法学应用价值的发挥,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以致用。
二、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审判实践观摩的教学模式
观摩审判实践的教学模式要与司法审判实践相结合。应组织中职学生到法院旁听一些经典的案例,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对各种诉讼程序充分了解,特别是庭审程序,观察和研究法官庭审办案技能,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法学素养。尤其是在学习程序法过程中,让法学专业的学生亲自参加一次庭审的观摩学习,其最终的学习效果要比在课堂上法律教师辛辛苦苦讲十节课的效果好的多。在结束观摩后,应组织法学专业的中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说出自身参加这次庭审观察的体会,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
(二)课堂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堂案例教学与教师平常讲授法学课程时运用的举例说明是有差异的,其是转变传统法学“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对案例精选,并提出一些与学生法学能力相符的问题,组织学生积极思考,从法律理论与法律条款的联系中,提出自身对这些案例的看法和观点,并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个观点,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在讲评过程中,重点看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准确、解决问题的渠道是否正确等,而不能一下子否决错误的观点,这样会导致学生以后学习中有想法、有观点也不敢讲述,打消了学生发言的主动性。
(三)模拟法庭教学方式的运用
模拟法庭教学是深度测试学生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观摩审判实践中,模拟法庭教学有利于调动中职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积极运用,在模拟诉讼活动中学生全面介入其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在扮演角色中把握如何运用各种法律理论知识,以此来锻炼自身实践应用能力。在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教师决不能将自身的思维和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应成为学生实践学习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行思考。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传授知识上,更为关键的是要引领中职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习。依据法律教师提供的框架性案例教学材料,学生扮演原告、被告、证人、审判长等角色,按照法院开庭程序展开。
三、法学案例教学的完善应注意的几点原则
(一)选择案例的基本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原则。此原则要求在选择案例教学中,其应当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相符。第二,典型性原则。此原则要求法律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第三,真实性原则。此原则要求所选取的案例事件必须是真实的。第四,专业性原则。此原则要求选择的案例要体现法学这门课程的特色与深度。第五,新颖性原则,此原则要求所选取的案例是新鲜的,不能是过时的案例,过时的案例学生分析后也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其中所应用的很多法律条款都已经是被重新修订过了。第六,系统性原则。要求案例尽量与教材内容触类旁通,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在贯彻上述六项原则后,要求法学教师应高度关心法律知识的发展动态,经常收集和总结各种案例。同时,法学教师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应当适当整理与加工原始案例,让案例整体脉络更加完善和清晰,更加突出争议焦点,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二)引入案例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要性原则,也就是所引入的案例应以法学教学需要为主,不能胡乱使用,这就需要所引用的案例应紧紧围绕着教学目的进行。如果胡乱使用教学案例,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掌握法学知识,而且还会让学生对法学知识产生厌烦情绪。主要原因有如下三方面:(1)案例信息的非系统性。也可以说是案例教学功能有限。虽然案例教学法有很多优点,但是也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学生不能只通过分析案例来获取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2)过于简单的法律知识内容不需要引入案例分析。(3)环境法学课时有限。第二,协调性原则,也就是在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宏观把握整个教学内容。哪些知识点应当安排案例教学、安排怎样的案例等,都需要做好规划,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分析案例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服务性原则。这一原则表示案例分析就是为教学内容与目的提供服务的,采用怎样的分析方法、如何安排主次等,都要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展开,但不能过于沉浸在案例中,这就与法学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其次,逻辑性原则,法学这门学科对逻辑性要求很高,尤其是注重内部的关联性和层次性。所以,在开展案例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合理的逻辑思路,先讲什么知识点、后讲什么知识点,都应提前规划好,保证学生能够轻松、准确地掌握法学教学内容。再次,技巧性原则。此原则要求法学教师应对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如:比较分析法、图表演示法等,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这里重点讲述一下比较分析法。在环境法案例教学过程中,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比较:第一,比较理论原理;第二,比较法律事实;第三,比较类似案例。在中职法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这三项比较深入学习和掌握,对一些法律案例有着基本的判断。最后,互动性原则,此原则要求教师在分析环境案例中,培养学生对学习法学的兴趣,与学生积极交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权利归还给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下与教师共同探讨和研究法学案例,以此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案例的方法。
四、结语
总之,在社会法制程度的快速深入下,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并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学修养。显然,法律意识的逐渐深化下,对中职学校法学教育教学也有着新的要求,要求法学教师必须在法律教育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而提高学生的法学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法学专业的中职学生,想要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这门课程,就需要在课堂上注意听讲、与教师和同学经常交流、在课后认真总结和分析等,以此来不断丰富自身的法学知识体系。
摘要:在法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但可以将抽象的法学知识直观化,而且还能够提高法学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可以锻炼和加强中职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可见在中职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势在必行。基于此,分析了在中职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提出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对策,希望能够帮助中职法学专业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这门课程。
关键词:中职学生,案例教学方法,法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郑小伟.简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学教学科研[J].中国轻工教育,2011(2).
[2]张红军.多媒体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研究[J].成功(教育),2011(11).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学教学 运用
案例教学法实质上是指将案例进行讨论的方法运用到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去,在教师的指引之下,学生对案例进行不断地分析、讨论,从而对有关问题进行解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国将这一方法引入到法学教育实践中的时间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现阶段,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已经成为我国法学教学活动中不能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由此可见,现阶段,在对法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人们正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环境下,对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关案例教学法在具体法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教学危险,即案例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概念性,对理论知识缺少一定的理解和概括。因为有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被某个案例中的信息所充分吸引,但是在案例中表现出的理论性知识却远远不能说明理论的知识的具体内容,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不但要提升学习的兴趣,还要能使学生学习到知识。通过案例教学法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措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最为重要的一种就是通过这种教学手法,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对语言的表达能力。法律专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是要具有对是非良好的判断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针对案例教学法来说,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比如说,学生在模拟法庭上进行辩论时,对答辩状以及辩护词等进行准备的过程,都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在从事法律事业时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案例教学法还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之下,往往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老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注重,而对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应用案例教学法之后,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来说,学生若是处在被动的教学环境之下,教学的效果就不会十分理想,因而教师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发挥其在整体上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对法的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保证法律学科在教学活动的中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下,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气氛非常沉闷,不利于学生去学习。案例教学法在法学的应用教学活动中,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案例教学法具有一定的鲜活性以及即时性等特性,因此很容易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充分活跃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气氛,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具有的局限性
在对法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既包括了教师为了对某一法律制度进行讲解时精心设计的案例,同时也包括了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例,也就是司法类型上的案例。特别是针对司法案例来说,其大多都来源于生活,具有的客观性也极强。因而收集这些案例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且一些案例在收集时往往需要人员到现场去进行核实。另外,在案例教学法中对教师的要求也极为严格,是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并以精心挑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基础,要将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材料进行有机地结合,对教师来说往往比较困难,有时花费大量的时间也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效果,从而使案例教学在法学专业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在法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模拟法庭教学
模拟法庭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案例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以法庭的审理作为教学中的原型,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对案件审理的过程。在对案件“审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扮演案件中不同角色的人物,从当事人的角色到代理人的角色,从法官的角色到检察官的角色等等。另外,学生还要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人物去收集相应的理论证据以及对立案、起诉、辩论、阅卷等过程进行一一实践,这样的案例教学方法实践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综合素养,还能使学生形成灵活的法律思维方式以及良好的语言能力习惯。
(二)课堂讲授
首先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案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行为主体人等情况做出详细的叙述,目的是使学生对案件的基本情况作出大致上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去进行解决。其次,教师要将此案件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以及法律规定等内容向学生做出讲解,使学生明白解决案件纠纷时所遵循的依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方式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可以采用讨论的教学手法,使学生在辩论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还可以通过观看像《中国法庭》之类的节目,使学生对案例产生更为直观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对案件进行点评,学生对课程目的进行总结。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案例教学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其和传统教学方法中重视理论学习,采取单向教学方法不同,它能积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重视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更能符合学生在学习时的运用的规律。因而,在现代的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法更值得我们去重视。
【参考文献】
[1]章志远.法科生行政法案例教学模式之研究[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3).
[2]郭英杰.“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的实践总结[J].山西教育(教学),2012(01).
[3]程开源,孙妍妍.法学案例教学新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3(04).
【法学案例】推荐阅读:
案例刑法学论文09-08
证据法学案例分析报告10-10
土地法学案例分析题10-25
劳动法学案例分析题12-10
法律硕士课程——刑法学教学案例10-29
法学诊所教学07-12
方法学09-15
刑法学09-18
法学专业人简历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