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开展体验式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通用9篇)
集美区李林小学 廖步松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太重视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体验。成人的观念,披着“知识”的外衣,以标准化答案的方式排斥着儿童独有的人生体验。如果忽视了儿童在理解基础上的体验,以及在体验基础上的理解,那么除了死记硬背,孩子们还能干些什么?因此,我试图在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体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开放课堂让学生们在体验、理解、感悟中发展。
一、开放课堂及时“变奏”教学流程
直至今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仍有许多教师以“教案”为本,照本宣科。我们无法否认他们在课前对教材研究所付出的艰辛,也许他们曾为了一个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日;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多时。但就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例如:在上“体积与体积单位”一课时,我尝试从始至终让学生在体验中质疑,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抽象,在体验中提升。课的开始,在吃早餐的生活小问题中引入:老师将同样多的牛奶倒入两个相同的杯中后,其中一杯牛奶的液面会高一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理会致使他们不约而同的产生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呀?学生们猜想了很多种可能性,但百思不得其解。这时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分别将牛奶喝掉,两位同学都争着要喝液面高一些的那杯牛奶,说这里面一定藏着秘密。牛奶被一饮而尽,喝牛奶的同学首先发现,“这杯牛奶中有一大块儿冰糖!”孩子们看看他,又看看冰糖,都笑了起来。这时有的学生说,因为冰糖挤占了杯中的一定的“地方”,所以,牛奶液面会上升。还有学生补充说,其实这个“地方”就是空间。于是孩子们自然就产生了各种假设和疑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这个空间看得见吗?占的空间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数学中,我们又管它叫什么呢?能不能算出来?等等。问题真是五花八门,于是也就有了要继续研究的冲动。
这时老师就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的物品,例如石头、杯子、水、沙子、木块儿、面团儿、气球、盒子、苹果、草莓„„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物品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正确性。于是,同学们饶有兴趣的分组开始了各自的试验。
对“体积”的认识是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讲授式的,即告诉学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体积。但对什么是物体所占的空间并没有体验,因此,学生对空间的大小只具有抽象的模糊概念。这时,我安排了充足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观察、猜测、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在这种亲身的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体验不同实验的优劣,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真正感受空间及空间的大小,在不知不觉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假如在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二、开放课堂随机“升降”预设目标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元旦”到了,同学们为布置教室买了红气球23个,黄气球18个,蓝气球的个数比红气球和黄气球的总数少9个。蓝气球有多少个?因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所以大部分学生列式为:23+18=41(个),41-9=32(个)。正当教师要结束这题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先用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求蓝气球比红气球多多少个,列式为:23-9=14(个);再根据它和第二个条件求蓝气球有多少个,列式为:14+18=32(个)。”为了证实自己的方法正确,他还在黑板上画了线段图分析给大家听。“哇,真厉害!太了不起了!”同学们纷纷发出赞叹。受他启发,又有学生想出了另一种解法,即:18-9=9(个),9+23=32(个)。是啊!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到的。教师在课堂上大为赞赏:同学们,你们这种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古人的勇气令我感动,我为你们骄傲、自豪。预设目标就这样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三、开放课堂灵活“开放”教学评价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那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数学新课程理念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多样化。其中生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我设立多种激励学生的评价项目,如思考之星、探索之星和进步之星等,争取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和学习的乐趣。
1、赏识性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经验、合作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性”评价语言,就有助于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足够的学习自信;变无视自我为认识自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其独有的魅力进而换取精彩的动感课堂。事实上我们经常会表扬那些思维敏捷,成绩突出的优秀生,而忽略了中间生和后进生这两个群体。其实比着优秀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赏识,更需要老师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耐心,哪怕只是一点,他们也会快乐无比。所以,我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取得点滴的进步,我都要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以促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感受心理上真正的愉悦,同时激发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赏识性评价语言,有效地发挥了激励的作用,从而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
2、激励性评价
美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奇特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在教学中要决不吝啬赞许与鼓励,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那么将会压抑学生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的好,及时称赞“说的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问题”、“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等教师要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我常进行的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的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鼓励的话语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达到预期效果,需教师和学生都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中,但在体验式教学实践中,老师和学生都出现“体验缺失”现象。
1课堂设计的“喧宾夺主”
大家都知道体验式教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体验式教学设计是以各门课程的知识为逻辑起点,以学生获得情感和知识体验为归宿点。这要求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把握好知识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否则,整个教学过程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现象,学生也不会从中获得“体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老师们通过引入案例,播放影像资料,角色调换,辩论赛,课外实践等各种形式来进行体验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理论和思想性比较强,多样化的体验式教学方式的运用,是非常适合这门课程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但由于有些思政课老师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没有处理好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使得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变成纯粹“看电影”,“玩游戏”。例如,在《概论》课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位老师向学生播放韩剧《大长今》中的一个视频,这位老师的目的在于通过这部学生熟悉的韩剧以及由它引发一环扣一环的商业多米诺骨牌效应,给韩国创造了巨大的收益的视频影像,让学生在这个从中获得体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大长今》这部韩剧是用中国文化为韩国服务,打败中国人,那么我们自己又应该如何去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利用影像资料的教学思路是非常不错的。但在他的课堂设计中,播放视频的时间长达40分钟,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只有5分钟,结果学生还没“体验”,就到了下课时间。这种片面追求体验活动的形式,并不关注学生到底有无体验,有无感受,缺乏对学生体验过程的点拨和引导,使得体验式教学失去了实效性。体验式教学完整的环节应该是: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探究体验——交流经验,教师指导——整合反思,内化践行。播放视频,仅仅是创设教学环境第一步,更多的时间应放在后面几个环节,这也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体验式教学设计时,把握好几个环节的时间关系。
2情景设置的无效性
有效合理情境是整个体验式教学的第一步,它可以让师生置身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之中,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自己的已知和未知之间形成冲突,形成困惑,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所有情景设置既要生动,丰富,又要体现和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即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连,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与思考,体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需教师精心设计情景,才能使学生把思政课的理论与思想“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情景无体验或者情景与学习不相关的情况出现不少,影响了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讲述“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节中,一位教师希望通过视频情景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普遍联系哲理,他播放了《科学探索》里的一期节目“水鬼上门”,讲述的是一位户主由于迷信,相信“法师”所说的家里的种种不利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与自家门前的那口井有联系。学生看完视频了,虽然明白这是一个迷信的东西,可视频内容与哲理的关联性很牵强,学生反而被弄得云里雾里的。
3学生参与的“代表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有效实施,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是需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强调的是每个学生的参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情景设置足够引起学生入境,但在紧接着的亲自体验环节上,不少学生纷纷“出境”,参与热情明显不高。能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来来去去就是那几个学生跟老师互动,而其他学生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参与互动的那几个学生就成了他们眼中的“代表”。例如,体验式教学往往会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这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搭便车”现象却随处可见。大部分小组是两三个学生发表意见,其他学生埋头干其他事情。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而不是做体验的旁观者,没有思考,没有体验,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真正价值就无法呈现出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重在实效性而非形式,并不是说简单地安排学生看个视频,组织个辩论就能让学生获得“体验”。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认识不到位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中,部分老师已深受“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荼毒”。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对新教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从而也就影响了他们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效果。在旧观念的影响下,他们更多以灌输学生知识为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思想性课程,需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在体验中得到思想的升华。
2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思想政治课老师,除了要具备这两项能力,还需有很高的思想水平,否则很难掌控整个教学过程以及对学生引导不到位。例如,体验式教学是否有实效性,情景是一大前提。因此,在体验式教学设计时需考虑到:情景是否符合课程内容与学生情况;学生在情景中是否可产生多种体验;情景是否能够激起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这要求教师自身先有丰富的体验与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设置合理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参与需要和探究愿望。但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本身就缺乏情感与体验,不能给课堂注入情感,只能使课堂成为纯粹的知识性教学。
另外,体验式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教师还需考虑到如何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以及应对课堂上的一些突发状况,这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应急能力是一种考验。为此,教师不仅课前需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花费更多的备课时间,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同时在教学过程,做好引导。而目前的情况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普遍理论水平高而实践能力弱,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
3评价体系不健全
一种教学方法的成功实践离不开恰当的教学评价体系,目前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效果。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评价体系,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经常出现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或者参与“代表性”的现象出现。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是采取闭卷的考核方式,而且到期末时很多思政课老师还会给学生划重点,造成了学生觉得平时学不学都无所谓,最后背背重难点总会过的。这种闭卷考核方式,很有可能造成用于主动学习的学生考试失败,失去自我效能感,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体验”的积极性。失去了学生参与,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实效性,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管理等方面。
1更新教学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既有一般课程的特点,即向学生传授知识,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即它是以建构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专业课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程本身知识结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2]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思政课老师忽视课程的特殊性,“知识本位”教学观让教学脱离了学生体验。因此,体验式教学有效地实施,首先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摒弃传统的说教式和知识本位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才会在真诚,平等,尊重的氛围下进行。教师才会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真诚的沟通,尊重和肯定学生的不同体验。教师只有更新了教学观念,才会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学生实际状况联系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贴切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引发思考,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这既符合一般教学规律,又把握了思政课的特殊性,
2提高教师素质
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实施依托于教师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过硬的专业素质,首先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体验,能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体验式教学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平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边学边体验,达到知行合一,因此,需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体验,建立和建好这个平台。其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表达和引导能力。人们在对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探索中,具体的实施方式虽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关键的以下几个环节:入境体验——探究,交流体验——反思,内化体验——践行体验.学生在第一环节中,进入教师提供的情景,激起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第二个环节,教师则需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对问题的探究,指导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及答案,获得体验。针对学生的不同探究体验,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情感体验。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对自己已获得的探究体验进行反思,完善认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这是体验教学进入了第三个环节。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知识的内化,更需引导学生思想内化,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行合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应促使学生将体验转化为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对体验的超越,完成知识的重建和内化,并使之成为一种心理动力和行为的价值尺度去指导学生的道德践行。[3]几个环节有效运行,需要教师能控制课堂节奏,管理好课堂秩序,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3调整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更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保证体验式教学有效地运行;另一方面评价体系本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即能反映出学生体验效果,又能检验教师对体验式教学的设计及实施情况,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情况,对教师和学生都起到监督和强化的作用。通过评价诊断出来的信息,教师调整体验式教学具体实施方案,促进教学更合理进行。
体验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自身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不仅建构知识体系,同时建构情感,思维世界。在评价体系中,知识与情感都应兼顾。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的学科,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需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实现教学实效性。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方式离不开“考试”二字,开卷考或者闭卷考,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只重视对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而忽略了情感体验,这既达不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也不符合教学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评价应在传统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建立教师,学生自己,他人,“三维一体”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具体的考核方式去评价学生,除了传统的“考试”法,还可以采用档案评价法,教师记录下学生的每一次体验和表现,他人的评价,学生自己感悟等,由此不仅能够评价学生的知识性,也能了解学生的情感,道德。学生自己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参与体验式教学的表现,感悟等方面做出评定,由此能了解自己参与体验式教学的程度。他人评价,即学生相互评价。最后,教师把这三方面的评价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总评价并向学生反馈,并且这个总评价在学生的总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通过这种多样化的综合性评价,既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式教学,又能够掌握学生的综合素质。
4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体验,互动有效地进行,需在一个平等,民主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才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设计出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体验式教学方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平等的关系中,学生也才会卸下心理负担,与教师进行互动。
参考文献
[1]余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2]张蓉.体验式教学模式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6).
[3]郝文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
关键词: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实效性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指的是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体验式教学情境化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结合课程内容,使学生通过实践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此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感悟生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设定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以巩固学习知识,同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1.亲历性
亲历性是体验式教学的本质特征。体验式教学主要强调的就是学生亲身体验和亲心体验。身体体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亲身经历,心灵体验是指学生通过思想的转变、感受的转变等进行切实感悟。亲历性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提升和心灵的震撼等,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自主性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重视自身的主体地位,在体验过程中重新进行自我认识以及自我提升。体验是自主的体验,教师所设置的体验是教学过程的依据,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体验中提高学习能力。
三、提升语文体验式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现代化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两大主体,分别担任着不同的任务,但是,他们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从教学的主体性方向而言,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導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权,增强互动性。
2.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亲身体验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情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情感既是任务也是手段,而情感的调动需要一个适当的情境和氛围,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这个教学的艺术境界。
3.及时评估,促进体验深入
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从书本里走到生活中,是学生对生活的亲历和感受,可以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体验式教学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并且要及时进行评估和总结,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深入。
教师要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化的差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错误的体验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从评估中获得体验式学习的深化。
参考文献:
[1]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宪勇,徐学福.体验教学及其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中国民族教育,2009(6).
摘要 围绕旁栏思考题展开论述,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如何利用旁栏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旁栏思考题 生物学教学 培养能力 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59-02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许多章节的旁栏中都有与课本相关的思考题,简称旁栏思考题,紧扣学习重难点,思考性很强,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新颖的资源,体现出了新课改要求下对中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关注,对学生在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等更广阔的时空内进行思考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创设各种生物学学习的情景,无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忽略这部分内容,或者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虽然节省了时间,却失去了一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践的资源。旁栏思考题的类型和功能
按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要求,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教学目的要求,旁栏思考题可分为以下几类:(1)目标问题型:提出本节要探讨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提出重难点,如必修一、二、三每节开始旁栏思考题的“本节聚焦”。(2)同步问题型:紧扣课堂教学内容而提出的疑问,对新授课知识点的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拓展深化课本内容,具有一定的反馈功能。这类问题所占篇幅最多。(3)计算问题型:需要运用整节课的主干知识去解决,目的是使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在必修二遗传部分涉及较多。(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批判性思维。(5)延伸拓展型:所提问题涉及到该节课前后学习过的生物知识,甚至可能跨到其他学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利用旁栏思考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1应用旁栏思考题进行预习和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树立问题意识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必修三个模块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将本节聚焦的问题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一个重要参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在课堂上才会积极投入、配合教学。教师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复习时教师同样可以应用对本节聚焦提出的思考题针对性的开展。另外,部分章节开头旁栏思考题的“想象空间”的问题,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当教师提出问题“基因(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在细胞核中的基因如何控制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呢?”同时展示旁栏思考题:“如果把细胞核想象成司令部,把细胞质想象成战场,那么DNA相当于什么角色?它为什么不能到细胞质中直接指挥蛋白质的合成?”教师可配合简单的图解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进行推理分析,最终形成结论: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一种中间物质――RNA充当信使,从而导入遗传信息的转录的学习,将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问题,可以使问题变得直观,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学生也乐于思考。
2.2应用旁栏思考题进行问题反馈,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在教学时教师如能利用同步问题型旁栏思考题,让学生自我回顾、自我思考、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并重视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则能使学生在反思与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知识体系。如必修二“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一节,在以精子的形成为例讲授减数分裂的过程时,可利用旁栏三个思考题“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复制发生在什么时候?”“细胞两极的这两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吗”“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出现了哪些特殊的行为?这对于生物的遗传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并在不断反馈中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特点和过程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巩固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3应用旁栏思考题联系实际生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要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新教材中某些旁栏思考题,恰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作用。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节:“糖尿病人的饮食受到严格的限制,受限制的不仅仅是甜味食物,米饭和馒头等主食都需要定量摄取,为什么?”;“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节中:“为什么老年人皮肤上会长出老年斑?”;“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中:“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通过这类贴近生活的思考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当代科技的进步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2.4利用旁栏思考题进行问题讨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些旁栏思考题是对讲授知识的拓展,答案是开放性的,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独特性、求异性。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中,旁栏思考有个批判性思维“有人认为,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率很低,而且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因此,它不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你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的结论。这样不仅深化了基因突变的特点,也为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批判性思维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质疑,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无论解决问题的程度如何,都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就会养成实事求是、科学的批判态度。而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中:“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示出来,是不是也成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通过思考讨论,有学生提出:“无数只昆虫可能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能量金字塔的塔形就会发生倒置。”这类题目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而且学生的兴趣很高,并不感到学习负担。
2.5利用旁栏思考题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有些旁栏思考题知识涉及面广,可实现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在教学中应用可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节:“大力植树造林、是否会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这一问题涉及生物、化学、地理等方面知识,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并通过搜集资料及教师的讲解得到的知识,分析出答案,再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锻炼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利用旁栏思考题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3.1适当调整旁栏思考题出场顺序和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既是教科书的使用者,又是教科书的设计者,要科学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教材中旁栏思考题在用于动态的课堂教学时,是需要有精心预设的,教材编写的顺序不完全从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去安排,教师有时需要合理的安排。以“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一节为例,有一个旁栏思考题:“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这个问题难度过大,在讲解了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方式后,先用实际的例子讲解,可通过书后练习第三题为突破口,计算含有两条肽链的胰岛素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肽键数、水分子数,推导出:水分子数量=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一肽链数目。再思考以上的旁栏思考题,从而在降低问题难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教学。
3.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旁栏思考题的教学,丰富教学的内涵
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努力挖掘并增加有启发性的新的旁栏思考题,创设课堂思考的氛围,并培养问题意识。如“免疫调节”一节中,在讲到体液调节的过程中,对照教材中正文和旁栏的图解设计了这样几个旁栏思考:“参与体液免疫的‘作战部队’――免疫细胞依次有哪些?特异性‘武器’――抗体是哪一种细胞产生的?出过水痘的个体以后不会再出水痘,主要与哪一种细胞有关?体液免疫中,抗原刺激抗体产生有几条途径?”从而联系生活实际,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
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
作者/周国伟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性和秩序,通过创造现实的或重复体验的情境和时机,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方式。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不仅是理解知识的要求,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要求。体验式教学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研究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化,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环境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研究学习。
二、体验式教学实施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 转变教师所扮演的角色
教师要抛弃以往所扮演的讲授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和同伴,在课堂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2. 学习各科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除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外,还需具备跨学科联系的全方位立体思维的本领。经常收集、设计一些新颖的题目供学生钻研讨论,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闪现的创新思维火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就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只要做到师生人格平等,就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不能用师道尊严去压制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只是强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使学生的探索迷失了方向。
三、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的情境创设
精心设置情境素材,会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
功能。
1.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不断变更教学方法,以便为学生展示丰富的道德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使他们经受陶冶和教化。如多媒体可以把声音、影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现代技术方式的QQ、动漫、博客,可以模拟、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要求和认识道德规范。
2. 运用生动的形象表达语言情境
思想品德教学,需要通过大量列举生动具体的事例来表达教材的道德要求,例如引用格言、讲动听的故事、朗诵有意境的诗歌等。因此,教师必须熟识教材、探究教材,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彻底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3. 组织学生参与互动游戏或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
通过想一想、乐一乐、做一做深入领悟,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对道德的认识。如在讲授“换一种眼光看老师” 一课时,从互动游戏“师生对对碰” 导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师生之间变得亲密无间,为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师生感情基础。
浅议初一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法
谢业玲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中学教师,因此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案,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与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我通过这几年的初一政治课教学发现,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需要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采用体验教学方法。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过程。生活是自己的,认知过程是自己的。于是,体验向自我开放,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及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式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要想完成体验式教学,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教学。
1、上好“聊天课”。初一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自我克制能力差,自我表现欲强,并且现在学校都采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我就挤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
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我感到学生心里的烦恼很多,学生的每个问题我都仔细看,认真地思考并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类:怎样花零用钱?买零食吃好不好?……
学习类:如何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怎样提高学习的效率?……
交友类:好朋友欺骗你怎么办?
时政类:中国入世后你准备怎么办?
心理方面:老爱发呆怎么办?情绪不好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把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告诉大家,学生的热情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之后,针对具体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样的课应多上几次。
2、上好“实验课”。初一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政治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为了把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我觉得作为政治课教师也可以像生物课教师一样来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实验课。如:我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有关青蛙的实验,把一个欢蹦乱跳的青蛙,突然扔进沸腾的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居然奋力一跃,竟出人意料地跳出油锅,安然逃生。可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凉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怡然自乐。这时,在锅下给水加热,青蛙仍没有察觉,待得青蛙感到水温升高时足以危及生命时,它试图逃出苦海时,它却再也没有了那奋力一跃的力量,只能葬身于锅底。我让学生细心观察,慢慢体会其中的道理,同学们在沉思中领会到了,人在顺境下,不能像凉水中的青蛙那样,洋洋自得,忘乎所以,而应居安思危,不断进取,这样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在遭受挫折,身处逆境之际,应像油锅中的青蛙那样,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课虽结束了,可留给同学们的思索仍在。
3、上好“小品课”。小品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初一思想政治课中偶尔上上小品课,能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如:在讲到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让同学们自己编写有关挫折方面的台词,并让他们推荐有表演能力的人来表演,四组展开竞赛,评出好、中、差,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个个踊跃参加,积极出谋划策,在台上能表演的同学的诙谐的表情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每组的同学不断地为本组的`同学喝彩加油,这样不仅在无形之中让同学们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4、上好“辩论课”。初一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确立辩论题,如:周光裕的行为值不值,微软公司该不该录用带有信息来的职员等,然后再确立正方和反方的同学,让同学们课后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集中一起发表言论,让他们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辩论时,老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以请政治课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我搞过几场辩论课,同学们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每当下课时,我发觉同学们总是言犹未尽。
5、上好“讨论课”。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有时,以当堂课内容为中心,让学生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说电视节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6、指点学生自己上课。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到讲法,精心指点,讲后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7、上好综合实践课。在以上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综合实践课,此课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的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DD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在这样的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当然除此之外,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爱国主义录像片、故事会、角色扮演等等,每个政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去把握。只要我们有的放矢,总会事半功倍的。
参考书目:
《思想政治教学》 第9、10期
《理论学习材料》 20第2、3期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 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 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 这就是“故事说理法”。运用故事说理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 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诚信真可贵》一课时, 选取《中华成语故事》中《曾子杀猪》的片段进行播放。《曾子杀猪》讲述的是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 由于孩子哭闹不已, 曾子妻许诺孩子, 等她赶集回来后就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 曾子便捉猪来杀, 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 小孩子不懂事, 凡事跟着父母学, 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哄骗他, 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 曾子便把猪杀了。然后让学生围绕《曾子杀猪》的故事, 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接着, 再给学生讲《狼来了》的童话故事, 由于放羊娃三番五次地说谎, 狼真的来了的时候, 人们以为他又再骗人, 结果没人来帮助他, 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说谎,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也让学生体会到“失信”的严重性, 从另一角度理解“诚信”的重要意义, 使学生对这一课中孔子的话———“人无信不立”有了较深的理解, 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国家与国家之间失信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同时, 教育学生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 行必果”, 最终学生对诚信的重要性有了较深的认识。可见, 通过故事说理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树立榜样, 以点带面
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是一面镜子, 是一面旗帜。小学生富有极强的模仿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 以先进人物为榜样, 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失败怕什么》时, 从爱迪生不畏失败, 几经尝试, 终于发明了电灯泡……再到林肯从出生一贫如洗, 虽然一再面对挫折, 但他并没有放弃, 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等典型事例, 让学生最终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只要不放弃, 就一定会有收获;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当然, 所树的榜样不一定是名人, 教师要抓住学生身边的典范事例, 用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学生, 这样更具说服力。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时, 我利用班上的实例———两名同学成为好朋友的经历:甲同学是班上的贫困学生, 经常遭到一些同学的冷嘲热讽, 尤其是家境好的乙同学, 经常在他面前炫耀, 还不时地捉弄他。一次, 乙同学的钱包丢失了, 饭票也随之没了, 碍于面子, 又不好意思和别人说, 眼看只好饿肚子了。这事被甲同学知道后, 主动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得知此事后, 将甲同学助人为乐的行为在班上作了表扬。从那以后, 家境好的乙同学不再捉弄甲同学了, 渐渐地, 他们还成了好朋友, 其他同学对贫困同学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整个集体显现出了和谐向上的氛围。可见, “树立榜样、以点带面”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参与活动, 获得体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 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 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红绿灯》一课时, 我结合实际, 与交警取得联系, 请交警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交通法规, 然后让学生上街体验充当小交警, 之后又让他们观看一些由于缺乏交通安全知识或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导致的灾难警示教育片。通过这一活动, 学生们亲身体会到了交警工作的艰辛, 也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课末, 我对活动中表现好的学生进行了嘉奖, 这样, 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便得以再次激发, 教学目标也就轻松实现了。此外, 我还结合课本内“知识窗”的内容, 让学生收集交通标志, 编写安全标语等, 从中掌握安全知识, 认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并通过具体事例的判断与分析, 让他们将所学的安全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通过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避免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死板传授道德知识的现象, 学生得以在教学中广泛参与, 感悟体验。
四、营造环境, 潜移默化
环境是影响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第一因素, 古有“孟母三迁”, 最终让孟子成为后世敬仰之人, 万世流芳。就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环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为此, 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用环境对其进行熏陶,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进而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 陶冶他们的情操。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活泼、和谐、愉悦的氛围, 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效果。在教学中, 经常会有这样的状况出现:刚刚上课, 就有学生“告状”的情况, 而这经常是由一些小事引起的。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生活在集体中》一课时, 结合本班实际, 我组织学生讨论“告状好不好?生气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明白同学间, 可比较, 但不要计较, 计较是小心眼的表现等等。后来, 学生“告状”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同学间的关系融洽多了。在课堂教学之余, 我也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活动。凡是在大度、宽容、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 就能得到一个荣誉称号, 并且还要把名字写在“班级之最”的光荣榜上。这样, 在班级里形成了一种包容谦让、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 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很少发生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让学生感受到成长在班集体里的幸福, 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做到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 能够处处为班集体添光彩。这种环境的营造, 渲染出一种让学生感到美好的、亲切的、喜爱的学习氛围, 并自觉、主动地融入其中, 从而受到教育。这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教育变成了一种有滋有味的享受, 使学生能愉悦地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去认识, 诱发了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顾全大局等为人处事的方式。
五、反思评价, 促进养成
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 使他们明确认识到社会、学校、家庭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 要相信其正确性, 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学生一旦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 就会严格要求自己, 并且坚持不懈, 把自我教育进行到底。要实现自我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进行自我评价。一般来说, 学生评价自己是先从认识别人的品德开始的, 一开始对自己的评价只是重复教师或家长的看法, 从中慢慢学会独立评价别人, 最后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评价。对小学生而言, 最好的自我教育就是自我反思。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有“每天四问”之说, 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学生进德修业的参考。如学生犯错或取得成绩时都可以让他们用简单的几个问题进行自我反思与教育———今天我进步了吗?今天我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今天我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等, 在这样的一问一思中, 学生必然会得到收获与进步。在《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好习惯和不足之处, 接着又让他们小组互相比较, 最后讨论并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形成班规, 并在每周的班会上进行自我反思,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教育”。一个学期后,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大部分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我还经常在一节课结束前, 让每位学生都准备好作一个简明扼要的自我总结, 可以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提出存在的疑问。之后, 由教师作详尽的评价, 包括点评学生的自我总结以及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再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 让学生尽量学会自我教育, 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隆昌县山川镇新生小学 梁宁平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常常为这样的问题而感到困惑:学生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即使会背了,考试取得好成绩,但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不能保证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可以懂得善恶,并且在课堂里、在试卷上作出正确的判断,但他未必能把它转化成行为,停留在意识层面的道德可以拿来吓唬人、训人,但不一定能律己;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这样的困惑,在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中还有很多,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来改变这种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呢?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德育只有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内化)、从信到行的转化,才算见到了效果,其途径就是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及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应用体验式教学,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因此要想完成体验式教学,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教学。
1、让学生自己上课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我认为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教师对学生
在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到讲法,精心指点,讲后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让学生讨论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可以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以当堂课内容为中心,让学生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说电视节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在讲到如何面对社会流行问题时,我结合目前学生对“韩流”“超级女声”比较感兴趣,就组织学生讨论“韩流”“超级女声”为什么会流行?“韩流”“超级女声”为什么会吸引我们?像“韩流”“超级女声”这样的流行事物价值何在?你是如何理解“酷”的?你打算如何做?
3、让学生自己体验 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政治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为了把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我觉得作为政治课教师也可以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实验课。面对新教材,老师们要改变原来根据预先写好的教案,在课堂上“走”教案的现状,相反应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对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例如:讲述《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课时,先让其中几位同学蒙上双眼扮盲人,再让另外的几名同学扮聋哑人,一对一地互相搀扶着在校园里走,到达目的地后,再互换角色走回去。在彼此配合下,扮演盲人的同学切身体会到他人给予的爱心以及自己所应有的同情心。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一个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别人对他的态度,从
而了解到一个人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有了新的体验。这样的“体验式教学”,能达到照本宣科所达不到的效果
4、让学生用小品上课 小品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高段品德课中偶尔穿插小品环节,能让同学们在欣赏同学的表演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生活、社会、家庭乃至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如:在讲授《走进青春》这课时,针对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之后其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的矛盾,因而产生种种情绪,易与父母发生冲突这一情况。我设计了“爱的冲突”小品环节,由学生自导自演,把他(她)与父母的冲突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再进行引导分析,父母的对子女的期望也许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但是初衷只是出于“爱”。冲突是因为爱,那么我们就该去理解这些“爱的冲突”,从而在享受爱中,还应读懂爱,更应回报爱。
5、让学生进行辩论 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确立辩论题。比如,针对当前网络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也进入中学生的世界,面对网络的方方面面,学生自有自己的体会,因此提出关于网络的利与弊的论题,然后再确立正方和反方的同学。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派代表阐述己方观点,让他们用事例、理论支持己方观点,对彼方观点进行反驳,几场辩论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辩论时,老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以请政治课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品德与
社会理论的传授。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品德课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品德与社会课自然受欢迎了。
6、让学生聊天 小学儿童,自我克制能力差,自我表现欲强,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我就挤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我感到学生心里的烦恼很多,学生的每个问题我都仔细看,认真地思考并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类:怎样花零用钱?买零食吃好不好?„„
学习类:如何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怎样提高学习的效率?„ 交友类:好朋友欺骗你怎么办?
心理方面:老爱发呆怎么办?情绪不好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把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告诉大家,学生的热情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之后,针对具体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样的课应多上几次。
7.让学生体验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在学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顿饭,要求做规定的菜式,如西红柿鸡蛋汤、炒芹菜、炒鸡块、炒土豆、炒蛋饭;菜要自己到市场去买;饭菜要自己完成;完成后请父母品尝,并打分评价;最后还要写心得。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尝试了自立,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体验,家长也对此类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
8.让学生喜欢你的课
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你的课,体验到上品德课的乐趣而不是枯燥无味。正如古人所言:“亲其师,信其道也。”那就要求老师要亲近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有亲和力。平时,我们要学会关心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有体会:学生病了,教师的一次关心;学生题目答错了,一句贴心的安慰;学生进步了,一句真心的肯定;学生犯错了,一番苦心的教诲„„这一切我们用的时间不是很多,也不用占去我们很多的精力,然而我们可获得学生的喜欢,得学生的心,得到了尊重与亲近。我们的课堂有了吸引力,我们课堂留得住了学生的心,当我们看到学生喜欢听我们的课,盼望着我们去上课,这就是成功的品德课。
一、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通过一系列身心活动, 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 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 并从理性认识扩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教学方法, 其特点是先行后知, 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 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 旨在把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师生运用协作探讨的方法, 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进行体验、感悟, 使学生逐渐得以熏陶, 促进其思维方式趋于成熟, 并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健康发展成长。
教育学专家发现:使用传统式的学习方法, 学员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 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 而“亲身体验的互动式学习”采用最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 使学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 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美国库克大学副校长黄天中博士讲:告诉我, 我会忘记;给我看, 我会记得;让我参与, 我会理解。
二、思政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以构建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机制, 形成“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为目标指向的, 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 使大学生在参与中验证书本知识、理论学说, 构建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 主动探究、发现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模式, 并运用所学理论研究、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分辨是非善恶, 坚定理想信念, 自觉砥砺品性, 不断完善自我。
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 “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成为体验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 即从现实出发, 与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 与社会现实生活及国内外时事密切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找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澄清认识、学习理论, 并提高觉悟、增长才干。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方式, 在具体教学程序的安排上, 可以设计以下具体的教学步骤:创设问题情境 (参观、案例、任务) ———驱动探究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获得体验 (认识性、情感性、操作性) ———交流经验———梳理整合。
1. 设置问题情景———基于问题学习的“操作平台”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可以让师生置身于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之中, 尤其是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在自己的已知与未知之间出现矛盾、形成困惑, 从而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学习思考的内在动机。
2. 驱动探究———基于问题学习的核心环节
大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各种社会参与和实际活动而进行的主动探究,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指向, 最终要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这取决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机制, 即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要素的有机联系和共同作用, 而实践参与、践履探究, 是让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的基本条件或重要途径。
3. 获得体验———基于问题学习的直接结果
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是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并得到锻炼的过程, 也是学生亲历为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在过程之中以及过程之后, 大学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直接经验, 包括认识、情感、操作方面的直接经验。
4. 交流经验———基于问题学习的教育价值提升
将个体的经验进行交流, 可以使大学生在共享经验的过程中, 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在交流沟通中不断增长智慧与能力。这种零散经验的规范化、内在经验的外显化以及个人经验的推广交流, 无疑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甚至让教师受到启发,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5. 梳理整合———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目标达成
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 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的关键。大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是多方面的, 也是各不相同的, 大学生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是不可否认的, 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 还需要对学生在体验中得到的经验加以梳理整合。这并不是像过去教学中由教师作结论、划重点那么简单, 而是要引导学生面对种种不同的观点做出自己的思考, 能够在辨析不同观点的过程中理解世界观、方法论对于认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 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 从而澄清认识, 心悦诚服地接受主流思想和科学原理。
体验式教学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 在学习中,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大胆的表演者, 有效的语言使用者, 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者。当然, 这个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不是孤立的, 是相互联系, 互相包含的。
三、体验式教学的实现条件
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是指促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手段、时间、空间等) 的最佳组合和最好的方案。要保证体验式教学有效实施, 其相应的实现条件为:
1. 重视并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体验式教学则要求重视并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因此, 要实施体验式教学, 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2. 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为此, 教师、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 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采用体验式教学, 教师要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与学生平
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操作系统、数据库, 而IT项目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数据结构、算法知识, 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 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7.7%的IT项目主管表示, 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 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 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近年来, 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但由于受美国“91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 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 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 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 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 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 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 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 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 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 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 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 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 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 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当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 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在此模式下, 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 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 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学科型、学术型, 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开发、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能力。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以职业化为导等对话, 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开展合理的探究, 积极的鼓励, 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场所, 既要使自己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 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所有这一切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 体验式教学以培养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为教学目标, 应该有广泛的理论依据, 合理的实施策略, 充分的实现条件。但它毕竟是一种新的现代教学模式, 因此笔者在探讨的过程中难免考虑不周, 它的存在、发展、完善仍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注:本文系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9JDSZK036)
【充分开展体验式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09-30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09-29
巧用插图,充分发挥它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0-21
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图片资料、课件资源辅助教学06-20
工地开展vr安全体验馆06-26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06-17
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汇报材料06-18
充分发挥警示教育基地作用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