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青年节的问候语(精选5篇)
展示自己的青春,激荡拼搏的纯真,打磨追求的灵魂,努力是成功之根,汗水让事业叶茂根深,青年节,祝早日开启成功门。
耀着漫天的艳阳,让热情为你久长,迎接着灿烂的时光,让幸福为你收藏,青年节我有个梦想,就是祝你成功吉祥。
花儿鲜艳是经过了破土的艰辛,大树挺拔是走过了风雨的飘摇。放弃无所谓的自卑与自傲,别再犹豫,在耳边已响起了青春的冲锋号。
有志要敢上山斗虎,有谋应能下海擒蛟。你有活力为靠,你有青春撑腰。从今奋发图强,成就生之逍遥。
我迈着春节欢快的步伐,带着温馨的元宵,与浪漫的情人结伴,经过肃穆的清明,来到你面前,想要告诉你:五一不劳动,让我们到五四青年中去HAPPLY!
青年是早晨的太阳,展现足够光芒在天地间飞扬,在为事业的正午到来积蓄力量,请珍惜大好时光,相信你一定能够实现梦想。祝青年节快乐。
九十年轮回不改几代人的抱负,又一个遍地鲜花的五月,又一群奋发向上的青年,这其中有充满梦想的你我,让我的祝福伴随你,祝你青年节愉快。
青年是少年和老年的黄金分割点,是奋斗和飞翔的起点,是美丽青春的景点,是幸福人生的亮点,5.4青年节,祝福是重点,祝你节日快乐,越飞越高!
青年节快到了,整理整理年轻的心灵,梳理梳理青春的头绪,清理清理青年的烦恼,准备过节了,祝你节日快乐,放飞梦想,展翅高飞,美梦早日成真!
青春的你,青春的我,就等于青春的生活。亲爱的,年轻的心为你跳动,青春的梦想为你奋斗,祝你我青年节快乐,拥抱梦想,一起高飞,青年节快乐!
青春是条永不干涸的溪流,因为有着美丽的回忆始终注入其间;青春是部永远经典的.电影,因为你我曾是主角。青年节了,有颗年轻的心,祝你永远快乐!
采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泰山顶上开过光,长江水中冲过浪,愿这份祝福让你5忧5虑,百5禁忌,好运5限,幸福5限。五四快乐!
青春无悔,包括最初的爱恋;青春无悔,像那张不忧愁的脸;青春无悔,快睁开不仓惶的双眼;5.4快乐,年轻无极限!
青年节,送你一把朝气尽显年轻,送你一片阳光热情奔放,送你一首歌唱响青春,送你一路好运神采飞扬,干脆把我也送给你,我叫祝福。祝你五四快乐!
如果你不再年轻,也要随时抓住青春的小尾巴,欢快摇一摇;如果你正当年轻,请让青春作伴,过得潇潇洒洒。青年节,祝你超越梦想,越飞越高,五四快乐!
五四青年节了,祝愿你健康,万古长“青”,心情“青”山绿水,生活“青”松愉快,感情“青”意绵绵,理想“青云直上”,青年节快乐,早圆美梦!
青年节,送你一把朝气尽显年轻,送你一片阳光热情奔放,送你一首歌唱响青春,送你一路好运神采飞扬,干脆把我也送给你,我叫祝福,祝你五四快乐!
平安,恬淡清口的小夜曲;甜蜜,热烈浪漫的圆舞曲;五一,意气风发的奏鸣曲;五四,幸福安康的进行曲!祝你快乐五四和五一!
路,用双脚踏实走;景,用身心美好享;事,用头脑灵活做;友,用真心坦诚交;青春,用梦想、热情开心过,五四快乐,祝梦想成真,事事顺心!
在英语国家,人们常常使用以下的表达方式来问候彼此:“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天气很好,不是吗”,“近况如何”。但是在中国,人们会说:“吃了吗”,“你要去做什么”,“你去哪儿了”等等。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况?那是因为不同的民族有文化差异。一般而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所以它是文化差异的一面镜子。
本文将分析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在问候语上文化差异的原因,聚焦怎样缩小文化差异以及培养文化意识。
一、 问候语在现代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许多学者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从微观角度来看,语言学家主要研究问候语的语言行为能力。作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CA(会话分析)代表,Harvey Sacks和Emanuel A.Schegloff致力于会话结构的研究。他们相信问候语主要采用了话轮。来自于同一会话的FPP(第一部分)和SPP(第二部分)组成了话轮。一个话轮的组成是由两个不同的说话者轮流进行,并且后者的发言是由前者决定的,与前者相关。话轮是会话的最小单位。
社会学家关注问候语在社会交际角色的研究。Erving Goffman认为问候语是交际的开始。它是人类关系的一个标志、是一种行为礼仪。问候语有三个功能:1.问候语帮助人们重塑社会关系;2.问候语能够确认不同的社会地位;3.问候语能够确保当陌生人问候彼此时的社会安全感。
从宏观角度来看,人类学家研究文化对问候语的影响。Esther N.Goody研究在加纳问候语的使用。他认为问候语是社会和日常交际的开端。问候语能够树立和巩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能够为了特殊目的调节人际关系。在加纳,说话者的身份和地位能够通过问候语来建立和巩固。因此,在加纳的问候语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是有帮助的。
总之,问候语能够反映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问候语对于理解社会和它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国内学者也在问候语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
陈松岑是研究问候语的学者之一。他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研究问候语,他认为问候语被用于确定交际关系。从1986年到1987年,他在江西高安和北京做了一些在不同问候情况下的初级水平之上的成年人的调查。他认为问候的内容和结构与社会环境有关。
钱厚生从微观语言分析方面研究问候语。有了这些调查,他对表达方式进行了定量分析。他认为必须加强礼貌用语的对比学习。
总而言之,问候语对于研究英语国家的文化是重要的。
二、中英之间思想体系的差异
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密切相关。中国与英语国家有不同的社会体系,所以价值观不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学说坚持“亲亲”、“尊尊”的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学说的“礼治”主张贵贱、尊卑、长幼有其各自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儒家学说的“德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儒家学说的“人治”就是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与英语国家不同,中国人更尊重权威、更重视有序社会。然而,英语国家更崇敬新想法、自由表达。
在儒家学说中,集体主义是被看重的。它强调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个人的成功也源于团队中成员的合作。为了集体主义,个人兴趣的牺牲是一种高尚的被中国人极力赞扬的品质。
英语国家的价值观经常有意无意地与中国的价值观相对。因此,找出英语国家的价值观是什么是必须的。
一些学者指出现代英语国家的价值观体系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在欧洲,人们重视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价值观核心是个人主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们开始强调人性的尊严和当下生活的重要性,人们强调自己的信仰,不仅有权利享受生活的美好,而且有能力完善自己、实现梦想。这是人本主义的开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尊重人性,然后发展到我们称之为“自由、民主”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由和民主是一种个人主义。
现在我们以美国为例,最优先的个人价值观是自我信赖、努力工作和维系在个人实现和帮助他人之间的纽带。在社会价值观的体系中,美国人崇尚的价值观有:言论自由、人身自由、个人权利和自由辩论等。
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权利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相信每个人应该有其身份和个性,应该被认可和支持。因此,没有理解个人主义是无法理解英语国家和它的人民的。理解了个人主义,中国人就能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怎样定义家庭、友谊和隐私。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性和成功。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个人主义对个人、社会和天神都是重要的。个人主义传承于他们的祖先,因此,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而是美德。
因此,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他们不想知道别人的秘密。通常,在他们的对话中,不会涉及到任何个人隐私。问候时,他们更愿意从天气开始:“天气真好啊”,“昨晚的暴风雨真大”,“天快放晴了”,“天气很好,不是吗?”这些问候都是可以接受的,也不会打扰到他人,因此交流能够顺利进行。“你几岁了?”这种开场白在英语国家是绝不会被采用的。如果有人使用了,他将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特别是对妇女而言,她们不谈论年纪。个人主义是英语为母语的人的信仰,即使他们老了,他们也不要别人帮助他们。在他们的讨论中,他们会避免讨论年纪,这样会使他们觉得舒服,也可以帮助他们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三、 如何避免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交流的时候总是有一些语用失误。在日常生活中,问候是交流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文化差异,语用失误非常有可能发生。所以缩小文化差异变得非常必要。有许多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此,我们将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
态度是感情和行为的一种方式。它是形成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认知能力的一个部分。外语学习者应该建立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例如,不抱有偏见。
当中国人用“近况如何?”来问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时,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通常回答“很好!”在英语国家,这是非常普通的问候方式,但是一些中国人也许不理解。在中国人的问候中,人们问候倾向于提供更多信息,因为对他们而言,信息越多越好。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引起偏见。
而偏见应该被避免。文化中的偏见涉及到对待其他文化的不容忍和不公平。不考虑偏见的存在,跨文化交际也可能变得困难,因为它阻碍了外国文化中知识的习得。当面对新的文化时,人们应该灵活,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入乡随俗”对正在经历文化差异的人来说是有效的方法。因此,对文化差异抱持开放的态度是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成功交流的必要条件。
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成功交流是主要目的。外语学习者需要的文化信息在真实的交流中比其他内容更为优先。
为了提高个人交流能力,外语学习者应该读真实的材料,例如外语报纸、广告、日志、小故事、小说、剧本和其他种类的文学作品。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文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在许多文化中,特别是被广泛教学的语言,文学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反映文化,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目标社会,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民族性和其怀有的价值观。
如果外语学习者认为文学是珍宝屋,而且拜访过它,那么他们就能吸收文化信息并且储存下来。提供信息的文学作品与民族性有关,那是另一种文化信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从事目标社会的研究,然后写下这些作品。外语学习者能从这些作品中受益,因为这些作品提供了人们在目标社会中的具体诠释。
还有一些其他的与外语学习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例如报纸和杂志。因为囊括了地理、历史、风俗、宗教和哲学的大多数内容是真实的,这将外语学习者暴露在真实的文化背景之下。这种阅读材料将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好理解目标文化并且关注它。
电影也能够通过传递重要的价值观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看完电影后,外语学习者可以记下他们的观察,与那些已经分享了相同电影的人交谈,然后将来某一天他们能够运用他们已经学到的内容来进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
外语学习者也应该参加外语教师或者有在国外经验的人讲授的文化讲座。一些讲座可能聚焦在目标文化上,另一些可能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无论参加哪种讲座,都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描述和在跨文化交际中行为技巧来增加文化意识。在讲座之后参与讨论可以巩固在讲座上获得的文化信息。还有,这些讨论能够揭示在社会活动中价值观体系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外语学习者可以到英语角去学习文化。当与其他文化的人交流时,外语学习者容易犹豫是否开口,他们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想知道他们会喜欢我吗?”,“假设他们不同意我的观点怎么办?”,“如果他们不理解我说的怎么办?”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问候中国人时,一些人会假装他们没听到,或者低下他们的头,莫不吭声。另一些人会害羞地笑笑,赶快走开。所有这些行为都会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尴尬。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问候我们“你好”时,为什么我们不回答一句“你好”呢?中国人必须尝试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谈,积极争取每一次机会在放松的环境下与外国教师和学生交谈。我们将会从交谈中受益匪浅,我们不仅要练习语言,也要观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行为,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换我们关于文化差异的感受。
摘要:中国学生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不成问题,而且可以说得很流利,无论语音语调都不输外国人。但是,中国学生与外国人交谈时,不免会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场面,特别是在一些问候语中,中国学生常常激怒对方。中国人熟知的问候语却被外国人当作不礼貌的行为,其原因在于文化间的差异。问候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一环,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与外国人无障碍的交流,中国学生应该尽量多地学习外国的文化。此篇文章讨论的是问候语在中英文化间的差距,分析了其原因所在。在文化背景方面,从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英语国家的基督精神作了比较;在价值观方面,从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和英语国家的个人主义思想作了比较。最后提出如何缩小文化间的差距,具体的方法是树立正确的思想,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以及多与外国人交流。
关键词:问候语 变迁 社会发展
问候语属于日常礼貌用语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言词汇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言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古至今,汉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在问候语的变迁过程中得到真实地反映。汉语问候语的变迁,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每个阶段的问候语都反映了该阶段人们社会生活的特点。
一
上古时期,人们见面的问候语是“无它乎?”直言之,即“没有蛇吧”。“它”,即“蛇”的初文。《说文解字》:“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上古时期,人们穴居野外,经常受到猛兽、毒蛇的袭击,俗话说:“野兽易躲,毒蛇难防。”华夏先民常受毒蛇侵害,真不知有多少人命丧于“它”,人们惧怕蛇和防范蛇的情况在语言中亦有反映,如“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杯弓蛇影”等等。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上古时期“它”对人类的危害之重。因而古代人时时要注意“无它乎?”每到一处则先探询“有它”、“无它”。久而久之,“无它乎”演变成了见面的问候语。
上古时还有一句问候语“无恙乎?”《玉篇·心部》:“恙,嗜蛊,善食人心。”《风俗通》云:“恙,噬虫,能食人心。古者草居,多被此毒,故相劳问曰‘无恙’。”《说文解字》:“恙,疡也。”“疡,头创也。”创,本义为刀剑伤。《尓雅·释诂》:恙即“痒”,“痒,病也。”
可见恙的词义有个引申的过程。据考证,恙这种虫,不是“善食人心”,而是“喜吸人血”。人被恙咬后全身忽寒忽热,皮肤溃疡,心腔难受,症重者会丧命。故古人误认为其“善食人心”,把它当作“蛊”一类的虫。所以每次见面必相云“无恙乎?”由于“恙”能使人致病丧命,给人带来灾害,所以“恙”的词义也就逐渐扩大引申指“忧患、疾病、灾祸”等义了,而“无恙乎”也渐渐演变成一句含义宽泛的问候语了。
“无它乎”和“无恙乎”这两句问候语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穴居生活、自然灾害、部落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疾病及伤痛,不时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于是没有伤痛、疾病就成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人们见面时就会问“没遇上蛇、无恙吧,没有什么伤痛吧?”这两句简单的问候语既体现了人们的互相关切之情,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无它”、“无恙”这类问候语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导致问候语的内容也相应地变化了。
二
进入农耕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大有改善,但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增长水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农耕技术落后,人们生产出来的粮食、副食产品根本不能维持人民基本的温饱。因而,“吃饭”就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
据《春秋》记载,仅鲁国大饥荒就有五次,《左传》中记载的各诸侯国大饥荒有近二十次。秦朝和汉朝时也是经常有饥荒发生。据《史记》记载,当时人们每天只吃两顿。到汉代以后,有些地方才改成每天吃三顿,而大多数老百姓仍然是维持一日两顿,贫穷的甚至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所以维持温饱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人们努力劳动,为的就是多吃一顿饭。能否吃上饭,是衡量社会生活水平的具体标准。因而,人们见面寒暄时,往往就要问对方“吃了吗?”
问候语“吃”,正是在社会食物严重缺乏,人们备受饥饿煎熬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真切地反映了人们想要摆脱严重威胁生存的饥饿的愿望。在那种饥不择食、食不果腹的年代,问候对方一句“吃了吗?”既显得自然、亲切又颇具人情味。
农耕社会“吃饭”是百姓最关注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人,但是温饱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国家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因此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下,保证温饱是人们最大的心愿。所以,“吃了吗”可以说是汉语中使用时间较长的问候语,从古代的农耕社会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一直被广泛地使用。这不仅因为温饱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社会问题,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人生哲理。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这一问候语经过长期的使用,其实在的含义已慢慢地虚化了,变成了习用的问候语。
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吃了吗”这句问候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你好”之类的客套话。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经济的发展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人们再也不用为生计问题而担忧发愁。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东西方文化交融,人们希望拥有更多的个性空间。所以,像“你好”这样不涉及个人生活细节的话语自然而然地代替了“吃了吗”,成为新时代的问候语。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到社会各个角落,问候语的内容也大大丰富了,除了人们普遍使用的“你好”、“最近怎么样了”之外,还在口语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问候语,从而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人们已经改变了那种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对“经商”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们不再以经商为耻,而是引以为荣,于是这一时期的问候语中有了浓郁的商业色彩,如“下海了?”“最近赚了吧?”“在哪发财啊?”“最近买卖还行吧!”
21世纪的到来,使人们逐渐地由温饱进入到了小康。人们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融入社会,重新审视自我,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讲求生活的质量,这些都在问候语中有所体现。例如:“单位效益怎么样?”“听说你跳槽了?”“黄金周去哪旅游啊?”人们见面一句简单的问候,有时并不是真正要得到答案,只是一个招呼一个问候一个话题而已,但我们可以从问候语内容的变化看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们思想意识带来的巨大变迁。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追求办事的效率,问候语也是更加注重内容的实用性,不像过去那样寒暄多、客套多、废话多。一个微笑,一句简短的问候成了人们常用的方式。人们在问候语中不仅表达问候还注重传达信息,问候语愈加成为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一个载体。所以通过问候语我们就可以知晓社会上最关注的问题,比如:“离了吗?”反映的是婚姻观念的改变;“买房了吗?”说明安居已经成为百姓的头等大事;“签了吗?”折射出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极大关注和自主择业的新特点;“上网了吗?”、“微博了吗?”体现了电脑科技网络的普及,这是必不可少的老少咸宜的学习、娱乐新途径。
语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的全息影像,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在问候语的变迁中得到印证。从问候语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变迁及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
参考文献:
[1] 郑卓睿.汉语与汉文化[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2]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3] 章礼霞.中国问候语“你吃了吗?”的文化折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3):67-68.
1、吃穿住行,一举一动,都要适度适用,浪费可耻;米粮纸水,一点一滴,务求合理合法,节俭光荣。世界勤俭日,保持勤俭,生活更美。
2、锻炼是养生的主流,引领养生的潮流;时尚是最炫的主流,引领文化的潮流;节约最温馨的主流,引领观念的潮流。节约是种锻炼,重在心灵的养生;节约是种时尚,旨在精神的文化;节约是种潮流,本在观念的转变。
3、节约能源是为地球出一份力,你的功德无量,节省开支是为生活出一份力,你的功劳不小,节俭一切是为社会出一份力,你的品德高尚,勤俭过日是为文明出一份力,你的道德至尚,世界勤俭日,发扬勤俭精神,愿你快乐围绕。
4、小家勤俭人人知,大家也需勤和俭。社会本是一个大家庭,大家水满小家才有鱼。社会建设靠我们,勤劳才能使国富;社会资源也有限,我们节约才能造福后代万万年。世界勤俭日,愿你养成勤俭的习惯,造福社会,造福后代!
5、吃不穷,喝不穷,计划不周一世穷。今日有酒今日醉,哪管明日喝开水。这些谗言陋俗,说明了无计划不勤俭,坐吃山空的思想做法。有肉吃个贼死,无粮饿个半活。“世界勤俭日”提倡勤俭节约,吃喝有序。有计划衣食无忧,改陋习一生富有。
6、勤劳致富,俭以养德。把自己的懒惰拿到太阳下晒成空气,把自己的勤劳用到工作上变为前程,把自己的奢靡拿到小河边付诸东流,把自己的节俭用在生活上提升品味。世界勤俭日,祝你勤勤俭俭工作,随随便便成功!
7、世界勤俭日,不开车去上班,既保护环境,又能节约油费。下班早回家,不出去聚会,多陪陪家人,省了花消;又和家人增加了感情。祝你节约愉快,节出精彩。
8、喜欢衣物叫恋物,喜欢劳动叫劳模,喜欢看书叫书痴,喜欢喝酒叫酒鬼,喜欢看球叫球迷,喜欢看戏叫戏迷,哥们,你喜欢勤俭,一天到晚忙不停、跑东跑西“俭”垃圾。世界勤俭日,送你一个光荣的称号“勤俭迷”,祝开心快乐“福无敌”!
9、勤俭持家真是个宝,不管你是家财万贯,还是生活艰苦,千万别丢了勤俭持家这个聚宝盆。我们每个人一定要记住勤俭持家,学会勤俭持家,做到勤俭持家。今天世界勤俭日,想过好日子吗?勤俭持家吧!
10、勤以修身俭养德,不求奢华重朴素。朴素节俭新风尚,抛弃奢侈除陋习。世界勤俭日,勤俭为本,财富积累;勤俭持家,幸福绵延!
11、想送给鲜花与拥抱,让浪漫将你围绕;想给你房产豪车,让惊喜给你美妙;可世界勤俭日到,今日花钱不可大手大脚,会被人嘲笑;崇尚节俭,才是值得骄傲;唯有花上祝福短信一条,小小浪费信息费一角,祝你幸福健康一切安好!
12、“一滴水,一粒饭,都是人类的血汗.你来积,我来攒,幸福才会更饱满.省一点,俭一点,简单生活多一点.我节约,你勿滥,明天就会更好看.--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13、世界勤俭日子将来到,送友家庭幸福五本谣,治家之本勤俭要,养家之本和顺须,保家之本谨慎有,起家之本诗书诵,传家之本忠孝需,五本做到家美好,幸福美满乐逍遥,勤俭之日开心笑。
14、低头捡起一枚稻穗,回手把龙头拧上,勤俭的.美德熠熠闪光,后代的资源涓涓流淌。幸福要长远,发展要久长,愿每一个人都勤俭生活,世界勤俭日,祝你勤俭生活愉快,勤俭欢乐时光。
15、平时节约一块钱,灾难来临时,就能多捐献一片爱心;平时节约一张纸,暴雨来临时,林木就能阻挡水土流失;平时节约一度电,黑暗来临时,就能把生命照亮。世界勤俭日,勤俭节约是美德,利人利己当发扬,生活美好要努力,勤俭充当先头兵!
16、勤俭持家,理财有道,生活无限美好;节省粮食,从不奢靡,社会无限和谐;节约能源,爱护地球,自然无限风光;世界勤俭日,从一点一滴做起,愿你快乐无限,幸福无限。
17、节约是振奋人心的锣鼓,把团结的力量敲响;每人节约一粒粮,山区孩子餐桌饭更香;节约是转动历史的车轮,承载着沧桑饥寒的渴望;每人节约一粒粮,生命里没有饥饿告别世间的悲哀乐章。世界勤俭日,愿人们勤俭快乐多,勤俭长安康。
18、不断的发力称之勤,节省不浪费谓之俭,可以持家唯有勤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素养,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制约奢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世界勤俭日,我们力行勤俭,我们抵制奢靡!
19、勤俭德之共也,奢侈恶之大也。节约每一滴水,天长日久汇成一条江河,节约每一张纸,日积月累留下一片森林,节约每一度电,日益月滋省出一座电站。世界勤俭日,祝愿朋友勤俭节约一生富裕,节俭美德传承永远。
20、勤俭持家是宝典,理财有道处处攒。一点一滴不嫌弃,积少成多变为山。你一角来他一圆,全国集合莫小看。赈灾助学大用处,援困扶贫派用场。“世界勤俭节约日”大家一起来动手,世界变得更美好。
21、勤俭节约是一种成熟,只有脑残才需要虚荣。勤俭节约是一种担当,只有懦弱才需要奢靡。让我们勤俭的创业,富可敌国。让我们节约的生活,凿饮耕食。富贵能够淡定,贫穷可以从容。世界勤俭日,勤俭持家,快乐创富!
22、节约的细雨和着轻松的心态,滋润你的心田,所以你一直轻松;节约的暖阳携着幸福的诗篇,围绕你的心间,所以你十分幸福;节约的清风裹着快乐的音符,吹拂你的心底,所以你总是快乐。世界勤俭日,愿你细细品味节约带给你的轻松,幸福,快乐。
23、我费尽心思节俭,却节约不了对你的牵挂,一片一片;节约不了对你的思念,一层一层;节约不了对你的爱恋,一遍一遍;节约不了对你的情意,一缕一缕。世界勤俭日,节约不了的爱,统统送给你。
24、洗白的衣服映衬心灵的多彩,坚持的节约汇成财富的大海,勤俭的习惯影响各方面,节俭的光彩把成功的门敲开。世界勤俭日,祝你勤俭节约进行中,幸福如意永不停。
25、一粥一饭,都离不开汗水的浇灌;一丝一缕,都有心血的凝聚;一点一滴,都应加倍珍惜。世界节俭日,节约为你开拓美好的生活。
26、荒山变绿园,土地不闲置;沙漠建绿洲,流沙可美化;污水能循环,净化再使用;垃圾生沼气,废料变真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关乎你,关乎我,关乎我们的子孙后代。世界勤俭日,请珍爱资源,合理配置,拒绝浪费。
27、世界勤俭日,请你要记牢,地球大家庭,资源在减少,请你吃饭拒绝一次性筷子,喝水拒绝一次性纸杯,擦脸拒绝“芳香”纸巾,保护森林,绿树也会为你摇,红花也会对你笑,10月31日为世界勤俭日,祝福你生活在一个大花园里,过的舒心快乐。
28、表达爱意还在送钻石?要勤俭,送心形石头啊!孝敬妈妈还在送鲜花?要勤俭,送心形石头啊!关心朋友还在送吃的?要勤俭,送心形石头啊!世界勤俭日,博你一笑,请记得勤俭哦!
29、富裕,是一个开源节流的过程。勤能开源,俭能节流,勤俭能够富足无求。懒散生病,勤俭生财,更能诞生好心态。10月31世界勤俭日,好生活从勤俭开始!
30、不失去一寸土地,才能使国家强大,不乱丢一片瓦砾,才能够建成大厦,不乱耗一滴源油,才能有科技发达,不浪费一粒谷米,才能让幸福安家,世界勤俭日提倡节约,促进社会发展持续化。
31、随手关灯,节约的是电,发光的是品德;随手关水,节约的是水,溢出的是高尚;世界勤俭日,节约一点一滴,幸福一生一世,让我们共同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
32、滔滔江河之水,始于涓涓细流;高耸入云之山,始于纤尘微土;五谷满仓之粮,始于一颗一粒。世界勤俭日,让我们的节约始于身边的小事,哪怕是一滴水,一寸土,一粒米。
33、智慧是成功的法门,勤俭是持家的正道。不管多富有,不论多贫穷,只要有勤俭的习惯,就掌握了通向幸福的钥匙。世界勤俭日提醒您,勤俭一天,可得一夜安眠,勤俭一生,可得数辈安健。
34、节约资源,让自然灾害不再肆虐,拥有美好大自然;节约能源,让能源危机不再泛滥,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勤俭日,让勤俭节约形成习惯,为建设美好未来增瓦添砖!
35、一瓦一砖,能磊出巴黎圣母院。跪拜爬行,也能到布达拉宫。一步一步,实现理想,是勤俭的力量。一点一点,快乐生活,是勤俭的杰作。10月31世界勤俭日,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直面生活!
36、从勤变懒易,从懒变勤难;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奋拼搏,拒绝懒惰,创造美好生活;节俭可贵,杜绝浪费,万贯财富聚汇。世界勤俭日,愿你坚守传统美德,“勤”拿快乐,“俭”到幸福!
37、树立勤俭意识,不要铺张浪费,不以奢靡为美;养成勤俭习惯,随手关闭电源,节约点滴资源;注重日常勤俭,生活环保低碳,未来美好无限。世界勤俭日,勤俭人生,节约能源,绿色环保,健康低碳!
38、太阳每天早出晚归,勤奋如此,所以伟大。太阳每天光芒四溢,节俭有度,所以永恒。我们不敢自比太阳,却可以尊为榜样。我们无法普度众生,却可以勤俭持家乐于助人。世界勤俭日,阳光灿烂时。祝:勤俭快乐!
39、思前顾后,吃穿常有;精打细算,油盐不断;一勤二俭三节约,全家老少幸福多,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国际节俭日,从自身做起,一点一滴显节约。
【关键词】问候语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问候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基本的一种礼仪,在日常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不同国家的问候语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对中西文化不了解,会造成交流不顺畅,导致交际上的误解和失败。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在言语交际中实施恰当的礼貌策略,是极其重要的。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西方问候语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西问候语差异比较
1.打招呼语的差异。在英汉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常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汉语问候语常常以对方的切身生活为话题。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常用:“你吃了吗?” ,“去哪儿?”等。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注重群体意识,强调感情的沟通。因此,人们常常会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去向或评论对方正在做的事情等作为问候语,表达对他人的关心。然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崇尚个人主义,特别重视个人隐私权和独立意识。年龄,婚姻,政治倾向及宗教信仰等是他们禁忌的话题。西方人认为,“吃了吗?”“去哪儿?”完全是个人自由,和他人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常把“吃了吗?”误解为对方要请他吃饭,“去哪儿?”误解为对方在了解和干涉他的行动自由和隐私。西方人打招呼常说“Hello”,见面常使用“How are you doing?”。
2.称谓语的差异。中西方不同的语言也有其特有的称谓和使用规则。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对长辈,地位高的人不能直呼其名,称谓式的问候语用于不同交际场合的对象,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汉语里,熟悉、亲密的人之间可以只称名。如某人的名字叫王小明,和他关系比较熟、亲密的人就可以直呼其名,称“小明”。另外,在中国,熟人之间对某年老的人可以称“老李”,这样可以增加亲切感,拉近说话者之间的距离。大多情况下使用“姓氏+职务”来问候他人,如:“王书记”,“张校长”,“赵老师”等,以表示尊敬对方。中国重视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重视血缘关系。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年长的人时常用“大哥”, “ 外婆”,“ 阿姨”以体现长幼尊卑。有时,上下级交流中或与地位非常高的人交流时,汉语中常用“您”来代替“你”,如:“您好!”以表达尊重之情。在英语中用“You”称呼对方,以体现双方地位的平等。人们崇尚人人之间相互平等,称谓上多以名字相称。英语中称谓式的问候语采用Mr./Mrs./Miss./ Ms+ (姓氏) 或直呼其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直呼对方名字表明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十分融洽。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血缘关系淡薄,亲属关系松散,家庭结构简单,子女成年后离开父母另找住处。所以他们在称谓上就相对简单,更体现出了一种平等思想。
3.告别语的差异。中西语言中在告别语也表现出不同。比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常说:“多保重”,“希望你早日康复”等。在中国的告别礼仪中,人们常把道别的原因归于对方。例如,中国人常以“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这样的方式向主人告别。西方国家的人们常找出与自己有关的理由道别,而不涉及主人一方。例如:“Tomorrow I will work so I have to go now.”或“Nice talking to you.”西方人认为这样的告别方式更得体。中国人告别中,客人离开时,主人要把客人送到家门口,有时甚至送很远。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会说: “你慢走”之类的客套话。在西方国家,他们不会送你太远。这并非他们不友好,这只是他们没有这样的习惯。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耕社会,重视人际关系,提倡和谐相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中国人习惯问及他人的生活问题,以此来联络感情,增强双方之间的关系。然而,西方盛行的是个体文化,提倡个性独立和自由。这种和中国文化相反的文化形态也有其自身的历史因素。西方社会主要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们经常流动,社会竞争激烈,这体现了工商经济的特点,也造成了人们血缘关系的淡薄。因此,个体观念就十分流行。孩子长大成人、结婚后都要与父母分居,这样他们有了各自独立的个人生活。因此,在西方社会,人们不会把私人生活当成问候的话题。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表明,在一种文化中礼貌的语言在另一种文化中就不一定是礼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我们不能把文化看作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东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不仅要掌握其语言技能,更要学习其社会文化,解读文化现象背后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问候语也在相互影响,但差异仍然存在。树立跨文化差异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才能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社会交往。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这两种文化差异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陈建平.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2]陈星伊.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国际青年节的问候语】推荐阅读:
国际劳动节吉祥问候语10-12
国际青年节11-27
国际爱牙日祝福问候短信10-29
国际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10-18
青年节的来历01-15
5.4青年节的作文06-13
五四青年节的诗歌12-10
适合青年节朗诵的诗歌01-20
有关青年节的作文100字11-24
54青年节作文:不朽的青春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