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精选12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本身是一门较为综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特点是实用性很强,应用范围广,是教育教学最基础的平台,学好和掌握好这门课程和技术,对自己今后工作、总结以及实际应用都会有很强的使用价值。首先EXCEL具有很强的表格处理功能,我可以将复杂的统计、排序等操作很容易的实现,大大节省了工作强度和时间,特别是有关图表的制作,为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和很强的处理手段。在EXCEL中,强大的公式功能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之处。
其次。WORD文字处理软件是我们文档资料处理的好帮手,工作计划、总结、教案的书写方便自如,丰富的编辑功能使我们剪接、复制、修改使我们的写作轻松流利,大大取代了纸文稿时代,其强大的排版功能也为我们解决了一些实际应用难题,文件、图片的插入为我们的文稿增加了很多的色彩,此外,WORD、EXCEL还有强大的宏处理功能,稍加学习,可以使一些复杂、重复的操作更加自动化。第三,幻灯片制作手段是我们教师应必备的能力,教学演示不可缺少,特别是当今电子系统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学不再仅仅依靠黑板或图板,音图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时代已经开始,我们除了购买一些教学软件外,更多有特色、有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文稿需要我们自己来编制,掌握了幻灯片制作,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项培训的继续教育学习中,我们还学习到很多计算机相关的其他基础知识和理论,丰富了自己,提高了教学基点和层次。
物联网技术是将虚拟网络和现实世界彼此交互的系统,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而且对于发展国家生产力产生了极大地促进作用。而物联网技术中的无线射频身份识别, 就是针对个人隐私信息泄露问题而设计的, 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
1 物联网技术服务中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实际意义
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 其对个人身份的识别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如个人隐私中的医疗信息、购物信息、家庭信息, 物联网都会对其进行有效保护, 这对于提高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性意义重大。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产物, 在隐私保护过程中, 会对与系统访问者的事物进行信息识别, 而且会对用户的社会关系网进行识别, 在物联网系统中, 由于装设有传感器数据采集层, 所以通过屏蔽干扰、销毁标签以及散列锁定等方式, 对个人隐私信息进行保护。在物联网技术服务中,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 在必要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法律的手段。
2 物联网技术服务采纳问题探究
(1) 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中物联网的应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个人隐私保护是在物联网技术服务采纳问题中的重点内容。 如果用户需要借助物联网系统通过远程数据查找感兴趣的位置, 物联网系统则会对其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使第三方无法获取此用户的个人信息, 系统会对对用户的身份信息、 位置信息以及消费过程中的个人银行卡信息等进行严密保护。 通常情况下, 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可以分为静态部分、动态部分以及派生部分, 而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这些信息会收到有效的保护。 物联网在对个人信息搜集的过程中会进行匹配和噪音服务, 通过匹配, 会对用户的个人隐私偏好以及用户所要求的内容进行对比, 通过这种方式来对用户信息进行保护。
(2) 物联网隐私信息保护机制分析
物联网技术服务中, 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从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 针对用户在物联网中的活动, 其中包括用户使用过的移动电话, 还包括用户自带的物件以及所处环境中的监控设备, 这些都要与网络进行随时连接, 如果用户停止了一切活动, 其信息则不和网络进行交, 当用户再次进行信息传递时, 则需要再次使用物联网的服务。第二, 针对个人隐私信息保护, 物联网可以建立隐私代理服务器, 如果用户要进行信息传递, 服务器会对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进行登记, 然后在通过隐私代理服务器进行数据库查询。 第三, 在物联网隐私管理中, 通常情况下, 管理者拥有一定的权限, 必须借助诚信第三方的作用才能获取用户隐私。 通常情况下, 为了完成对用户主体信息的汇集工作, 第三方独立机构, 需要完成多方面的工作, 首先, 对多种管理策略进行分析对比, 然后还要完成多个层面的计算, 只有这样, 才可以为用户隐私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第四, 在物联网服务采纳问题中, 通过判断行为对个人隐私信息进行窥探, 必须在存储中处于半匿名状态, 这是防止信息泄露的重要前提。
(3) 个案分析
为了对物联网技术服务积极个人隐私保护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本次研究中, 以某物联网公司事业部的人员为研究对象, 进行调查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 先播一个短片, 然后开始专题的详细介绍, 然后向被调查人员发放问卷, 然后对被测试人员的个人隐私保护情况进行分析探究。 本次调查研究中, 调查样本为100 人, 本次调查中的问卷被全部收回, 一共100 张。在被调查的100 人中男性包括38 人, 女性包括62 人, 整个样本中, 人员年龄在30-40 岁之间, 在这些人中, 使用过物联网的有60 人, 没使用过的有40 人。 通过一番调查, 结果发现, 有73%的人非常赞同物联网个人隐私保护, 剩余的人员则不愿选择隐私保护, 这说明, 物联网隐私技术保护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但是还有一少部分人缺乏重视, 通过进一步调查, 许多人对物联网隐私保护比较满意, 说明, 物联网隐私保护已经收到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部分人员所提出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服务中, 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并用的方式, 进一步加大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
4 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了解到, 物联网技术服务的应用程度在不断加深,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现代商务的相互融合, 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的实际作用。 当然, 在你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人对物联网技术进行个人隐私保护还不太满意, 所以, 在后期的应用发展过程中, 则应该加强个人信息信息采集工作, 完善信息存储与传输功能, 提高实时信息利用率, 不断提高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魏笑笑.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4) .
[2]王文生.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可用于解决“三农”问题[J].创新科技, 2010 (03) .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 Evernote印象笔记 教师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B-0057-03
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信息和知识的产出呈指数级增长,知识的更新周期变短。Internet带给我们海量的信息,但也让我们面临严峻的事实: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相关有用的信息与知识,“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但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信息是免费的,但毫无目标的获取信息,我们就无法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师,深刻体会到,现代网络学习,如果用有限的时间去学无限的知识,将会被知识“淹没”,我们应该有目标地去学习那些给自己带来最大提升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对个人知识的管理。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一般是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简单地讲,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三部分:知识的学习、知识的保存 、知识的分享。
一、知识的学习
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单要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广泛地涉猎其他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加深自己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知识更新的速度,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知识的载体和学习的方式也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交互网站、App、富媒体(Rich Media)等形式已越来越多,随着这些媒介方式的蓬勃发展,书本不再是知识唯一的载体,纸质书的阅读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更多类型的学习手段和更容易被大脑接受的学习方式更值得我们去尝试。学习是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其学习的方式不应该喧宾夺主,它最终只是一种手段,我们需要学习的只是知识载体所承载的知识。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笔者乐于尝试和接受新的学习方法,充分运用学习工具,以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如今,Google被学者广泛地用作做学术的利器,WIKI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被作为电子版的大百科全书进行专业检索,使用CNKI中国知网查阅文献,探索和挖掘信息技术相关的信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电子书是人类进步的电梯,各种电子形式书籍的涌现,极大丰富了人们阅读方式的多样化,用豆瓣书评作参考,用Kindle阅读器 、多看等下载电子书进行碎片化阅读,假期里沉浸式阅读,适时地做笔记,并整理导出到Evernote印象笔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此外,Coursera、edX、udacity、学堂在线等MOOC(慕课) 的蓬勃发展,在线学习已成为知识学习的一种新趋势。在线课堂一般指无人物教学,录制电脑画面教授编程、设计类知识,重点在于实战,可边看边操作,同时提供多种交互。在线课堂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知识的提高。通过浏览TED(TED:http://www.ted.com/)某一观点的阐述,可以给人以启迪;大学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包含一系列的专业性大学课程,集数多,细致深入地介绍这门课程,在線课堂不仅是技术类的,还有哈佛幸福公开课之类的,能给人们带来生活方面的启示。
二、知识的保存
知识的学习,对个人知识管理来说,只是开始的第一步。很长时间以来,笔者也只做了这一步,即已形成了常态的知识学习,可是,为什么感觉没有进步?整体上没有提高,在教学上没有突破?原来我们忽视了知识的保存与分享。
月光老师说:“保存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使用的时候能够以快速和准确地查询到相关内容。”信息技术老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因场所不同而变换,上课、办公、在家所使用计算机各不相同,知识的学习变得分散、零乱,极不利于保存与查阅。而目前云端服务的兴起为用户带来了便捷,使知识的集中保存与学习成为现实,因工作生活的使用习惯,笔者选择了Evernote印象笔记,作为知识保存和查找的工具。Evernote是一款笔记软件,拥有简洁的操作界面和稳定的远程存储功能,支持多平台使用,支持微信,微博的转存,运用印象笔记,让我们的课堂鲜活起来,笔者尝试了以下的做法:
(一)保存信息技术相关资讯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学生奠定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的学科。在信息技术课上,为学生展示最新的信息技术与相关资讯,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对教材内容的最好补充。学生能因此了解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增加学习的动力,激发创新灵感。笔者将平时知识学习看到的优秀的Flash 动画、TED视频,学生比赛现场录像,等等,随时保存在印象笔记中,在信息课开始前的几分钟,从印象笔记中找出来,给学生播放,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的分享。当学生看得兴致勃勃,觉得“好厉害”、“好酷”的时候,告诉他们这是同龄人的作品,只要他们愿意尝试和努力也可以做到,将极大地激发他们有意识地去开动自己的脑筋并动手实践。
(二)随时记录课堂上的闪光点,应激事件,及时反思
课堂上,老师若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记录,进行反思,那么昙花一现的教学机智可能转瞬即逝,同时,原有的旧理念和不适当的行为也很难改变,其结果将有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同时,也难与其他教师共享。因为没有反思,即使工作了20年,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此,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应该要有意识地去分析自己的得失,对课堂环境和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分析反思,对教学情境产生的直觉进行深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比如,同样的编程题,1班的学生反应就是不懂,不明白。反复讲两次,很多学生还是一脸迷茫。于是在上课的间隙,随手在印象笔记中记下:1班学生对1+3+5+7+……+99=0中,s=s+(2i-1),i的取值范围不理解,下节课前用其他方式再进行解释。课后备课时,翻看笔记,按照笔记的记录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将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三)多平台同步使用,及时反馈课堂情况
多平台同步使用,更能及时反馈课堂情况。某次,一学生放学时找到笔者,说班主任要班里上午信息课的旷课名单,电脑已经关机,门也锁了,只能叫该学生明天来拿。本学科平时的考勤,用的是南软教师端的“点名”,以电子表格的形式存在电脑里,教师很少去翻看统计,而且有时因为输入法切换不了,某些学生是签到不了的,甚至个别学生上课几分钟才到,错过了签到时间,使得考勤数据不准确。于是笔者思考,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完善和保存?结合印象笔记的截剪+标记(如图1),在每班签到时截个图,标注上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正常签到但已到的学生,余下就是缺课的。划上下划线,存起来。在课后,通过电脑或手机,发送到班主任的QQ、微信,与班主任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及时反馈了课堂情况。
(四)记录软件使用体验,逐步挖掘,深入运用
信息时代,各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种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记录软件的使用体验,有助于逐步挖掘、深入运用该软件。而善用小软件,可以提高我们课堂的上课效率。信息技术老师上的班数多,不能记下每个学生是常有的事。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如何去体现?带着对问题的思考,笔者寻找并使用了倪明的点名器(如图2)。使用印象笔记,记录使用体验:1)优点。可以分班级进行统计,每节课程分别设置,课堂上随机点名,按回答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打分,软件即时生成记录,可作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一种依据。2)不足。如设置了课程后,未点、已点,从未作用不明显,还是会出现点过了又点的情况。通过逐步摸索软件使用和改善的方法。最后,还可以根据体验情况与开发者进行联系,为改进软件出一点微薄之力。
三、知识的分享
个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在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荣扬认为“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教师的隐性知识对教师专业成长至关重要,必须挖掘出教师的隐性知识,让教师的实践知识得到显性化。个人知识管理能帮助我们作好归纳和总结,但还无法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当有了这些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共同积累后才谈得上质变,质变的结果就是我们经常需要的创新思维和系统观。
个人知识的管理,不但要关注知识积累,更要注重知识能量的释放。知识学习和积累的出发点就是对知识的使用,并在知识的利用、交流中创造新的知识。即最关键是进行知识的分享,在显性知识的分享、共享中,通过使用和交流,让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现螺旋式上升,进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对信息进行获取和保存后,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判断,然后系统的整理和学习、思考、最后或者告诉别人或者写成文字,完成这一完整的过程,这些信息才是我们的,会为我们所用。如果不懂得分享,知识永远只是我们自己的,知识不能流动,就像地上的一滩水,面积永远只有这么大,流动的知识才能被注入更多的活力。分享知识不只是分享,也完善了你的知识。重视个人知识的管理,做好知识的分享,能够以综合的方式利用隐性和显性知识,鲜活教师的课堂,提高教师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共享的渠道很多,其中Evernote印象笔记自带有笔记分享的功能;另外,简书,知乎,微博、博客等是很好的知识共享、交流反馈的网络平台。把我们收集积累的知识,通过保存,整理,编辑后,上传到网络平台,既可以利用平台的存储功能代为保存,也能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共享,让知识在分享过程中得到增值。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如广西南宁市教师研修社区http://nnjs.yanxiu.com/)与同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突破时空、身份的限制与隔阂,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激起彼此之间的思想震荡,实现教学经验的传播,在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时,将分散的、零碎的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组织化,将理论知识内化成个人知识,逐步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信息素养,积极主动掌握各种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重视个人知识的管理,真正把各种新型信息技术互相结合,进行知识的学习,知识的保存,知识的分享;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鲜活我们的课堂,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俊慧.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应用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06
[2]黄娟. 信息时代的個人知识管理探微[J].现代教育技术,2005(3)
[3]林晗. 课堂五个细节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小学电教,2014(3)
[4]张红太. 浅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1(7)
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般操作与使用,具有使用教学软件的能力。了解因特网的信息服务,能利用因特网获取交流处理应用信息,能够应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教学信息的综合处理,如统计数据的图形显示排序等。掌握文稿掩饰软件的使用,能编排和演示教学内容。能独立使用班班通教学设备和系统资源。
2、通过培训,提高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打造高效课堂。
积极开展网络知识普及,使教师依托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教研与。进一步提高制作课件及运用课件进行教学的能力。
3、通过培训,改变教学方法,由先教后练到先学后教。
4、通过培训,改变学生方法,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5、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自己课题研究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有更多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技术支撑。因而,信息技术教师更需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理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老师往往会遇到更多的教学压力和不利境况,诸如,设备技术的限制,学科社会评价,学科地位低下不受重视等因素。那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才能提升自我,创建自己的课堂特色呢?我觉得唯有不断提升自身学科素养,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创建学科特色,转变自身观念,才是教师发展和学科提升的必须途径。
利用闲暇,我经常主动学习紧密围绕教学的信息化技术、设备。通过手机APP,教学资源平台、网络等平台进行技术和观念的更新。动感相册、秀秒、糖葫芦、天天P图、androvid、toolwizphotos、图痒、一键生成是我的常备;网易公开课、TED公开课、是我闲暇时的休息室。
除了不断的积累,我还经常在课程实践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教育信息化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媒体技术,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
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不单单是多媒体的应用和叠加。信息技术包含着诸多的内容,而且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不断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了当前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趋势,认识了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些新名词,通过媒体真正感受到这些技 术的有效性及有趣性。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技术应用就是“做课件,展示课件;课堂就是电子交互白板技术功能的展示厅”。殊不知多媒体在于辅助教学,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不能把教室当成电影院,不能使课件成为影片,不能让学生成为观众,更不能让教师充当放映员。
我们应把技术整合到课堂中去,灵活地运用资源辅助教学,转变课堂。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课内教授,课外练习总结。不管学生处于何种状态和层次,老师只管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式宣讲、灌输。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会的还需要再讲吗?不会的你讲了吗? 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实施翻转课堂,颠倒了教学过程,一切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即老师把知识重难点及自学提纲运用云服务发送到学生的电子书包,每个学生都能运用电子书包里的教材及学习工具展开预习,这样完成了讲授的过程;课堂上是互动的过程进行内化。由此,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达到了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使学习无限化、有效化。
一、更新观念、提高研究能力
从事十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一直都是循规蹈矩、按步就搬忙于教学。很少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认真、彻底、全面的研究和总结。本次培训我们学习了课题的撰写和基于“学习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培训让我深深感受到,研究的重要性。今后我将努力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活动,以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教学,努力实现自己逐步由简单的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
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时刻不能放松
此次骨干班的学习中,我们听了很多专家老师的关于信息技术前沿知识的讲座。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很快,我们要不断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不断给自己充充电。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学习了“交互式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安卓应用程序设计”“乐高机器人与技术创新教学”“Scratch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我对这些新的软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更深入的学习,但也感觉到学习的任务很重。我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三、听课、评课收益匪浅
此次培训、我们听取了杭州东城中学刘带英老师的“制定建站计划”、建兰中学颜丽丹老师的“动画效果设置”等多堂优秀的展示课。在听课、评课的学习中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四、作为骨干教师责任重大
正如王卫东老师讲座中所说的“引领示范追求特色”,作为骨干教师要有引领示范的作用。作为本次骨干班的成员之一。本人被感身上的压力巨大。对照自己过去的工作总感觉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骨干还有好多事要做。深刻感觉到责任和压力巨大,今后我将化压力位动力,不断学习逐渐成长,使自己尽快起到一个骨干教师应有的作用。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 信息过载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一方面面临海量信息, 另一方面却不知如何从信息海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将它有效地转化为知识。“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 但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正是这一情形的逼真写照。
个人知识管理也正是这一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其目的是通过个人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和有效地管理知识, 创造出新知识, 然后应用新知识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它强调的是对知识的吸收、利用与共享, 以及最终达到创造新知识的目的。
如何在网络信息时代实施个人知识管理, 如何使个人在信息海洋中及时获取所需知识, 并不断利用知识创造知识?面对这些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1. Web2.0时代个人知识管理中的问题
1.1. 难以获取有用信息
个人知识管理的首要环节便是获取有效信息, 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因此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对象就是信息资源, 其特点也因为网络的广泛应用而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一, 信息资源数量巨大,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随着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将自己拥有的信息共享到网上。因此网络时代的信息资源除了包含有传统的由专业的机构发布的文献、数据等类型的资源外, 更多的是来源于各行各业的海量的信息, 其内容涉及各个学科领域、世界各地以及各种不同语言。其形式也多样化, 通常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
其二, 信息资源增长迅速, 质量参差不齐。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 任何机构、团体甚至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建立网站, 发布信息。另一方面网民数量也不断增加, 目前就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4.2亿人, 并且仍在不断增长, 而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将直接导致网络信息量的飞速增长。同时网络信息发布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 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 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布、组织与管理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使得整个网上信息资源处于无序状态, 缺乏系统性和组织性。
一方面网络时代的信息资源数量巨大、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 使得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增长迅速, 质量参差不齐又给用户合理、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因此, 在这样一个信息环境下, 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 要想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源, 存在许多困难。这也将直接影响用户对知识的吸收与转化。
1.2. 无法有效组织已有知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工作、学习、生活中都离不开它的支持。有研究表明, 普通人对信息或知识的分类并不熟悉, 由于人们对当前信息的类目并不了解, 因此无法像图书馆管理员把书放置到相应位置那样进行信息的归类。如果缺乏对已有信息有效的描述和组织, 这些无序的异构的信息资源不仅无助于用户的利用, 反而会加剧信息增长与利用的矛盾。于是经常会有用户面对这种情况:某些目前需要的信息曾经似乎见过, 去记不起这些信息究竟能在哪里得到的, 保存在哪里, 而这些信息中的内容与细节又是什么。
1.3. 对知识再利用率低
由于单位时间内人们获取的知识量是有限的, 可现实去要求人们不断增加, 结果使得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拥有的知识。就记忆系统而言, 主要包括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是完成认知功能的基本心理成分, 只有进入工作记忆, 信息才能得到认识, 而研究结果显示, 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 只能即时地加工7个左右信息组块, 并且工作记忆的信息只有经过适当的方式与长时记忆中存贮的知识及其组织结构进行联结, 才能使得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加工和存贮[3]。由此可见, 普通用户在面对大量无序的信息资源时, 若无法自行进行合理的信息加工与处理, 那么是很难形成有效的知识并储存在记忆里。此外还有记忆的负担, 使得早期的知识容易被遗忘, 知识的再利用率也随之降低。
1.4. 隐私安全问题
互联网由于其特殊的信息传输方式, 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往往容易受到威胁。网络隐私权遭受侵犯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固有的结构特性和网络中各种利益驱动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互联网的开放性, 使得网络中信整体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这些特性, 使得用户的隐私安全受到威胁。其次, 某些网站或个人会利用一些手段, 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用户信息以及用户的爱好等隐私内容, 然后转卖他人或通过其他途径牟取利益。
因此, 互联网在给用户带来空前的体验与便捷的同时, 也使得用户对其个人隐私问题倍加烦恼。
2. 信息技术对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
2.1. 提高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
信息技术作用于海量信息时, 表现出处理能力强、处理速度快、处理结果好且易于控制等优点。因此用户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检索系统、过滤系统等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此外,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技术的应用, 使得计算机能够模拟人工操作自动分析与处理信息, 从而使结果更加精准。语义网、知识本体等的研究与应用, 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关系更加明确, 知识定位更加精准, 也更有利用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以及发现隐含的知识。
2.2. 减轻用户记忆负担
我们每天对信息的处理结果都要存入大脑记忆, 在需要这些信息的时候, 再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将它们提取出来。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引起用户越来越大的记忆问题。例如, 用户在浏览完一个信息资源之后, 下载并保存到个人计算机的某个位置中。当用户再次访问到这个资源是, 往往会想不起这个资源是作什么用的, 当时为什么会下载这个资源;或者是需要用到此资源时却记不起当时下载在什么地方, 也不记得资源的关键词无法查找到, 只好上网再次搜索。此时信息技术能有效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 帮助用户进行记忆、甚至找回记忆, 避免重复的工作与资源的浪费。
2.3. 共享个人知识
用户获取信息的方法, 往往遵循“省力原则”, 这就决定了他获取的知识较为单一。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共享个人知识的方式来帮助用户拓展眼界, 使其获取更多更广泛的信息资源, 从而进一步转化为自身知识。知识创新的螺旋式模型也充分说明个人知识的显性化并被群体所共享和接受, 有利于整个组织的知识创新。而种应运而生的web信息技术如wiki、信息推荐系统、协作标注系统等大大方便了知识的传播。
3. 信息技术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3.1. 灵活的知识组织系统
高效管理的基础是良好的组织。而个人信息资源则是个人知识的最主要的外在形式。其类型丰富, 包括电子文档、软件、多媒体、网页、链接等, 这就要求管理工具具备管理各类资源的综合能力。对于这方面, 可以考虑用元数据对各类资源作统一描述,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管理和交换, 将会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解决策略。同时还就考虑个人信息资源有被共享和交换的要求, 则系统也需要随之提供公认、统一的组织方式与体系。系统还要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能向用户提供多种组织方式与体系, 并在其中灵活切换。
此外, 系统还必须尽可能多地记录下信息接收时的环境。可以考虑把有关系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 便于用户记起当时的心理状态, 帮助用户回忆有关信息, 真正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
3.2. 智能化信息检索系统
在用户需要的时候能快速又准确地帮助他找到合适的信息或知识, 是离不开智能化信息检索系统的。智能化的信息检索系统索融合了知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认知科学、用户模型、模式识别、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信息检索等领域的知识和先进技术。对于Internet这样一个分布的信息空间, 智能情报检索可以代替人、用户完成繁杂信息的收集、过滤、聚类以及融合等任务, 极大地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4]。它不仅能帮助用户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并准确地理解之, 同时对检索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相应的控制与处理, 使得用户的操作更为简便, 获得的信息更加准确。
3.3. 个性化信息推荐与共享系统
满足用户个体需求, 按照其自己的目的和要求来获取所需的知识, 这就是个性化推荐与共享系统的核心思想与功能。这需要系统在收集足够用户信息的情况下主动分析用户需求, 将符合条件的资源推送到用户的客户端, 即通过对用户职业、个性、兴趣、心理和使用习惯的分析, 采用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定制技术, 由用户自己设定网上信息的来源方式、表现形式、特定的网上功能等来实现。另外系统也允许用户共享自己拥有的信息资源, 使其他有着同样兴趣、爱好、专业和习惯的网络用户进行分享, 促进知识的传播。
4. 总结
个人知识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问题, 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不仅提高个人对知识的利用率, 同时也将改善整个社会网络对知识资源的使用、共享与传播。有利于人们吸收知识, 发现新知识以及知识创新。本文通过分析Web2.0时代个人知识管理中的问题, 探讨了信息技术对个人知识管理起的支持和帮助作用, 并列举了信息技术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相信今后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一定会更加高效率、人性化以及个性化。
摘要:Web2.0时代也是一个知识的时代, 大规模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因此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吸收并运用知识成为每个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相应的, 个人知识管理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Web2.0时代个人知识管理中的问题, 探讨了信息技术对个人知识管理起的支持和帮助作用, 并列举了信息技术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信息技术,Web2.0,检索,推荐
参考文献
[1]吴慰慈.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2.5
[2]王军, 齐华伟等.MyOpenDL:一个基于OAI的个人数字图书馆[J].情报学报.2006.8
[3]任成梅.信息素养、认知负载与个人信息资源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
[4]李广建, 黄永文等.数字时代的情报技术[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0
[5]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
[6]黄娟.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探微[J].现代教育技术.2005.3
[7]易天舒, 赵瑞雪等.数字环境下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2
[8]蔡宏志.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模式[J].情报杂志.2006.9
网络是把双刃剑。信息社会中,信息的传播变得十分迅速,公众在享受信息网络便利的同时,也正在遭受隐私泄露所带来的困扰:无处不在的网络让个人隐私无处遁形,随之而来的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让人不胜其扰,核心信息泄露产生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而且个人隐私已经成为不少商家掘金互联网的新领域,有组织、成系统的个人信息采集、整合渐成气候。尽快对公民隐私设置专门法规,规范控制个人信息被用于商业目的行为已迫在眉睫。
隐私泄露无孔不入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逐渐与网络紧密相关,网络上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信息泄露不可避免:访问过的网页会留下痕迹;社交网站上的个人信息会被专门机构收集;来往的电子邮件信息,各种账号、密码有可能泄露或被黑客盗取;网购留下的详细个人地址和电话可能被交易平台利用……
网络之下,个人信息泄露同样触目惊心。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填写各种表格或留下各种信息,诸如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住所、联系方式及婚姻状况等。涉及衣食住行的银行、保险、民航、医院、汽车零售、房屋中介等掌握大量客户资料,这些个人核心信息一旦泄露,其所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
据专家介绍,当前个人信息的泄露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首先是人为泄露的隐私;其次就是木马病毒和黑客通过入侵用户的电脑后窃取的个人隐私;另外一种则由网站和软件服务提供商泄漏,他们对用户信息提交的信息使用不善,没有给用户提供充分的知情权,可能会导致用户重要信息的泄露。
除此之外,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也越发成为隐私泄露的重要来源。例如,通过系统搜集整理社交网站上公开的信息,同样可以对用户的个人倾向做出判断,并产生商业价值。德国《莱茵邮报》曾估算说,仅社交网站上个人信息的市场价值就高达2000亿美元。
诸多原因催生信息交易
网络时代个人隐私泄露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网络自身的特性是引发网络隐私侵权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新宝认为,网络隐私的载体是具有虚拟性质的网络,其不可触摸性导致了私人空间、私人信息极其容易受到侵犯。另外,网络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和交互性的特性决定了个人信息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以及任何人攫取之便捷将无法控制,使得侵权变得十分容易。而法律救济变得相当困难。
信息搜集愈演愈烈的背后,依然是巨大的利益在作祟。在利益的驱使下,个人信息的收集、整理、贩卖逐渐形成一个链条。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户的隐私将是核心竞争力,及时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动向,提高营销精准定位至关重要。作为这个灰色链条的最后一环,商家对客户信息的渴望让个人信息的价值凸显,并成为个人信息交易愈演愈烈的源头。
技术的发展更为信息的系统收集提供了可能。如今,通过追踪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而分层次投放不同形式广告的技术渐成主流,借助个人信息掘金互联网渐成规模。据报道,监测互联网用户的工具会实时扫描人们的在线操作,然后立即对其所在地、收入、购物兴趣,甚至健康状况等信息进行评估。一些工具甚至可以在用户试图删除它们时悄悄地自我复制。
在信息社会中,我国公众对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欠缺为信息交易提供了温床。很多人不仅不重视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在填写个人资料时缺乏谨慎的态度,更有一些人拿别人的资料做人情,将自己公司雇员的个人信息透露给银行、房地产公司等机构。网民网络安全意识不高也是信息外泄原因之一。据cnnic数据显示,74.2%的网民不更换或者很少更换密码,依照使用地点更换密码的用户只有4.8%,每月更换以及每周更换的比例更低,分别为5.2%和1.9%。
除此之外,法律、制度和监管的滞后也是造成隐私泄露猖獗的重要原因。
加强专门立法迫在眉睫
当前,网络泄密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全球社交网站鼻祖facebook的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5亿,其中有1亿用户的个人隐私已遭有心人搜索,这些个人信息、电邮地址和电话号码等资料甚至在网络上可以轻易被任何人打包下载。
对于网络隐私保护,唯有立法规范、加强监管、彻查源头才是治本之策。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在立法、司法上对公民隐私权加强保护,而且这一趋势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
转眼又到年末,认真回顾这一年的工作,虽然没有做出多大的,实实在在的成绩,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不曾有半点消极怠工的思想,具体表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本人一直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参加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并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
二、教育工作方面
作为一个非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坚持新课改理念。将新课改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中,不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还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业务进修方面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非常快,为了能够不被社会抛弃,做一个最“潮”的信息技术老师,平时业余时间基本都用于学习充电。并阅读大量相关杂志,保持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更新。
四、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从不旷工、迟到、早退。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工作,争取为学校和个人都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扩充信息,提供互动平台,开阔教师视野。
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获取信息,再经过思维加工纳入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作为学习者,有些信息可以直接用感官受到,有些则需要通过电影、电视、这类媒体,或通过文字、数字这类符号间接的感受到。利用cai软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展示一系列由精心组合的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体构成的教学内容组合物,使受教育者同时得到多种信息。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运用,为教师寻找教学用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让教师从繁重的、费时的教具制作之中解脱出来。教师们可以将大部分的时间腾出来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计划,使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有机结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们还可以通过共同的探讨、分工合作,最后实现国内教育资源共享,而计算机特有的复制功能,又为国际合作、互通信息提供了可能。
幼儿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力,但经历浅、知识面窄。所以,在美术活动中,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而现代信息技术尤擅于将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幼儿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美术活动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像一个更科学、与时俱进的方向发展。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活动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幼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幼儿从活动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幼儿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美术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年龄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内容和幼儿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兴趣,丰富幼儿认知,突破教学难点。
每一个活动都有其重点和难点,学习兴趣是幼儿对学习的一种积极地认识倾向,它是幼儿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单维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多维的网状知识结构的特性,适应了幼儿的认知方式,促进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给教学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使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发直接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性别(Sex): 男(Boy)
生日(Birthday): 2001年11月26日
(November 26th, 2001)
生肖(Birthpet): 蛇(Snake)
班级(Class): 五年级一班
(Class One, Grade Five)
性格(Character): 活泼开朗
(lively and cheerful)
爱好(Hobby): 绘画、拼图、手工制作
(painting, jigsaw, handmade)
座右铭(Motto): 只有奋斗,才可能成功。
My New Picture
(You can succeed only by hard work.)
Dear friends, do you remember me? I am Han Yu. I like painting.
Today, I draw a new picture. I draw a Research Institute. It’s in the sea. Look at these buildings. Are they beautiful? They are colourful. The fish are playing near the building. They look happy. I think they like my Research Institute.
I hope that my dream can come true.
姓名(Name): 吴金鑫(Wu Jinxin)
性别(Sex): 男(Boy)
生日(Birthday): 2005年10月16日(December 16th, 2005)
生肖(Birthpet): 鸡(Cock)
班级(Class): 二年级一班(Class One, Grade Two)
性格(Character): 勇敢、正直、机灵(brave, candid and clever)
爱好(Hobby): 绘画、读书、手工(painting, reading and handmade)
座右铭(Motto):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Perseverance means victory.)
A Lovely Panda
I have a cousin. He is a lovely boy. He likes painting.
Look. This is my cousin’s picture. There is a lovely panda in the picture. Do you like the panda? It’s black and white. It’s a baby panda. The panda likes bamboos. It likes playing near the bamboos. Look at these bamboos. They are green. How beautiful they are!
I love my cousin. I love his picture.
一、个人信息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探究个人信息权利的基本理论,不可回避地要分析“个人信息”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学基本概念。清晰地界定个人信息的概念对于研究个人信息权利至关重要。对于这一概念,国外的立法存在分歧,我国立法过程中关于这一概念的称谓也存在着争论和选择,所以有必要首先对“个人信息”这个基础性概念进行研究分析。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个人信息的关注是早于我国的,研究个人信息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必须考察国外的立法例,结合我国在立法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分析我国学界对“个人信息”这一称谓的争论以及做出选择的理由。
(一)国外立法例的分歧
从世界各国现有的相关立法来看,对“个人信息”的称谓并不统一。1968年被称为“资料革命”年,个人信息的概念滥觞于这一年的联合国“国际人权会议”提出的“资料保护”(data protection)。事实上,有关这一概念的界定,世界各国并不统一,相关立法经常使用“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Personal data)、“个人隐私”(Privacy)和“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三个词汇。采用“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概念的立法例主要有:1976年德国的《防止个人数据处理滥用法》、1978年法国的《数据保护法》(或译为《资料保护法》)、1978年挪威《资料登陆法》、1988年日本《有关行政机关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处理法》和199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个人数据档案中个人数据的指南》等;采用“个人隐私”概念的立法例主要有:1974年美国《隐私权法》、1981年以色列《隐私保护法》、1987年加拿大《隐私权法》和1988年澳大利亚《隐私权法》等;采用“个人信息”概念的立法例主要有:1978年奥地利《信息保护法》、1984年英国《自动处理个人信息的利用与其提供于公务规范法》、日本1999年起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韩国1999年的《公共机构之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各成文法的规定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些立法虽然多停留于概念的界定或选择,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于个人信息权利理论的研究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极具前瞻性地加快了世界各国的相关立法进程。
(二)我国立法过程中关于概念称谓的争论与选择
我国现有的与个人信息权利相关的法律规定还是比较有限的,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法规之中。如《民法通则》第100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获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9条规定:“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
在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权利要求正在不断提升,同时又在不断受到侵害,我国的《个人信息权利保护法》也已经启动了立法程序。但是有关个人信息概念称谓的争论仍然存在,对此进行的分析和讨论对于探究个人信息权利理论本身至关重要。
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Personal data)是被国内外很多学者使用过的称谓之一,如前所述,国外早期的致力于保护个人信息权利的立法也广泛地使用过这个词汇。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看,“资料”“数据”的英文为“Data”,是指用有意义的、可以识别的符号对客观事物加以表示,进而得到的符号序列,是代表人、事、时、地的一种符号序列(不以文字为限)。信息的英文为“Information”,是指资料进行过处理后可以提供为人所用的内容,它的功能是使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1]因此,信息对于信息的接收者而言,即为知识。举例分析,可以将已识别或可识别的与个人或家庭相关的任何情况称为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如:个人的身高、体重、出生年月、住址、性别种族、医疗记录、财务信息、照片、社会与政治背景、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宗教信仰、婚姻状况、配偶、父母及子女情况等都属于个人数据或称为个人资料。而并不是所有的个人数据(或资料)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构成个人信息。对于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的经过加工以后的数据(data of data),即知识或消息,才可以称之为信息(information)。
个人隐私(Privacy)也被不少学者在个人信息的层面使用过,近代的个人信息理论也是起源于追求私生活自主,反对他人干扰的隐私观念。隐私这个词语近几年来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隐:隐匿、不显露、藏在深处的意思;私:指个人的、秘密的、不公开的。“隐私就是指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情,或者说,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方面的事宜。”[2]正是由于个人隐私包括“隐”与“私”两方面的内容,是自然人秘密或不愿公开或不便公开并且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有学者称之为“敏感的个人信息”。当然,个人信息不仅包括敏感的个人信息,也包括一般个人信息。所以说,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是包含关系,即个人信息包含个人隐私,个人隐私是个人信息的下位概念,是个人信息的一部分。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是一切可以识别本人的信息的总和,这些信息包括了一个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个体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家庭的等等方面。[3]个人信息必须依托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这个物质载体,如果脱离了这个载体,个人信息将无法存在。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是个人信息的表现形式,个人信息是个人资料所反映的内容。保护个人数据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数据中个人信息。从这个层面分析,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更偏向地属于一种技术性概念,拥有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所有权的主体,也不可以对其中可能产生的一切有价值的个人信息进行处分和受益。与个人隐私的概念相比,个人信息的范畴要宽泛许多,它不仅涉及个人隐私中那些主体不愿为人所知、或者有意隐匿的信息,也涵盖了社会主体不曾主动回避、甚至自然表露出来的所有个人数据。所以,随着人们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学界,还是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都越来越多地使用“个人信息”这一概念。
综上所述,与“个人数据(个人资料)”相比,“个人信息”不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罗列范围,更加注重反映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的内涵和本质;同时,个人信息的表现和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没有物化成数据或资料的信息大量存在,即个人信息的范围要大于个人资料(或个人数据)。从立法的角度而言,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应该是“个人信息”的内容,而不是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这种形式的本身。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个人信息”更能体现立法的目的和意义。与“个人隐私”相比,“个人信息”是一个上位概念,很多个人信息并不涉及个人隐私,“个人隐私”的定义明显缩小了个人信息的概念的外延。所以,个人信息的法律内涵通过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立法的沉淀而逐步彰显,至今,个人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笔者也认为,个人信息应该成为我国相关立法的基础概念。
(三)个人信息的法律特征
个人信息为个人信息主体所拥有。个人信息的主体作为可以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的自然人,享有一切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与此同时,个人信息的主体还具有社会性,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因素。自然人(主体)对个人信息(客体)的认识是随着社会主体对隐私权的认识而逐步形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也在悄然更迭。近代资产阶级在争取自由、平等的革命中,形成了追求私生活的自由、反对他人干扰的私生活权利的隐私观,但对与自然人相关的个人信息的认识还是模糊的。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中叶之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带来了信息的多领域频繁流通,这使得人们越来越深刻地关注到个人信息的意义,以及承载于个人信息之上的权利与义务,这与社会主体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因素密切相关。在此层面上,个人信息的主体性属于个人信息的法律特征之一。
“信息是指经过处理后得到的数据,即数据的数据———知识。”[4]诚然,那些已被识别或无需经过处理即可被识别的与自然人相关的任何资料或情况也都属于个人信息的表现形式,被称为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只是它的范畴比个人信息的范畴小。单纯的个人数据(个人的身高、体重、性别、照片、婚姻状况、父母及子女的情况等)很容易被识别,通过简单的判断就可以确定个人信息的主体,达致使用个人数据者的目的。人们上网之后被记录下来的、以数字化形式存放在网站的数据库中的个人信息,完全可以经过加工处理或运用相关数据挖掘工具从中获取有关个人消费习惯、网上心理活动等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基础在于信息主体的可识别性,因为这是明确个人信息内容和范畴的客观标准。如果或轻而易举或费尽周折所获得的信息不具有对个人信息主体的识别可能性,那么,所有对于个人信息的侵犯都是毫无意义的。基于此分析,笔者以为个人信息的另一个重要法律特征是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
二、个人信息权利的概念及道德与法律要素分析
个人信息权利是个人对其个人信息拥有的全部权利的总和的简称。欲界定个人信息权利的概念,离不开对个人信息理念发展历程的考察,也离不开对个人信息法律特征的探讨,更离不开对权利主体的分析。为了进一步理解个人信息权利的概念,对权利的定位要素———道德和法律价值的思考也是必须为之的努力。
(一)个人信息权利的概念界定
考察个人数据、个人隐私以及个人信息,从对个人数据的关注到个人信息概念的广泛使用,从人们对隐私权理念的申扬到个人信息权利的确立展现了人类自己解放自己的过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累到一定阶段,社会主体开始关注高质量的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是以充分尊重社会主体的一切价值为基础的。“对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个人的尊重和保护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文明成果,这已经是得到历史验证并有许多国家的成文宪法和各种国际性的、区域性的人权宣言所反复规定和论证过的。”[5]所以,尊重人格尊严、尊重人类个性的发展,追求一种更加安全与安宁的个人生存空间是个性解放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借助基本人权的视角,试将个人信息权利界定为:个人信息权利是自然人对私人信息的自我控制、自主决定,私人事务自主支配、免受干扰,并排除信息合法持有人非法处分的自由权。
(二)个人信息权利的道德精神和法律维度
权利是法学理论的聚光点,是法哲学的基本范畴。权利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神,同时,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个人信息权利也拥有了愈加清晰的法律维度。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法哲学范畴的层面上,就是实然法(lawas it is)和应然法(lawas it ought to be)的关系。”[6]“道德在逻辑上先于法律。没有法律可以有道德,但没有道德就不会有法律。”[7]“中国古代的圣贤不能从人本主义、民本主义及天道、仁义中推导出人权,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权利概念过于贫乏,普遍的道德要求不能转化为普遍的权利要求,进而转化为制度的内在要求。”[8]但是,这并不影响个人信息权利中所本应具备的道德性精神。富勒将道德分为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义务的道德是从最低点出发的,“它确立了使有序社会成为可能或者使有序社会得以达致其特定目标的那些基本规则”。[9]各国先后以法律的形式将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法权要求,以权利的形式固定,并予以保护,首先就是为了实现“义务的道德”,伴随人类法治文明的进程,最终实现那个“人类所能达致的最高境界”———愿望的道德。
随着人类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带动下,人口的迁移和自动化处理的普及使人类进入到信息化社会。在这个时代里,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的价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从“熟人社会”发展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主体在这种新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产生了一种新的权利主张———个人信息权利。“理性的法权现象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存在于现实的人们的经济关系之中,存在于主体的相互交往活动形成的权利要求之中,是社会物质关系阐发的应有权利。”[10]
在信息社会的实践中,众多基于个人信息的权利主张也反映出权利是法律切入个人信息问题的要害所在,在个人信息这一现象中应当蕴含着权利所应当表征的禀赋。探究和阐释作为一种私法权利的个人信息权利的基本内涵、个人信息权利能否存在?在何种意义上存在?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是必要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亦是有价值的。个人信息权利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道德权利”阶段,随着社会主体法权意识的增强以及立法的完善,个人信息权利即将成为“法定权利”,并逐步实现从“现有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
三、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关系
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是两个密切相关但是又有区别的范畴,人们对于前者的认识和了解是滞后于后者的。纵观世界范围内个人信息权利的立法历程,不难发现二者的关系———隐私权概念的提出可以看作是个人信息权利的理论和逻辑前提,而个人信息权利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又是对隐私权权利理论的极大丰富。
(一)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联系
隐私也好,个人信息也罢,这两种权利的对象都具有或者说至少在形式上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文明的奢侈品、野蛮社会和初民不懂得它也不追求它———这种共同的特征使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笔者认为,具体而言,个人信息权利是一个来源于隐私权理论,而又比隐私权更加丰富的一个新型的民事权利范畴。在权利属性上,二者的联系体现为他们共同具有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征。
首先,个人信息权利与隐私权都是自然人权利。这种权利是自然人个人的权利,即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11]这两种权利与人类本性密切相关,它们的出现和法律保护的演进无不体现着对个体价值的承认和维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不仅仅是个人的权利,还带有自然权利的性质。
其次,个人信息权利与隐私权同属于精神权利的范畴。精神权利是一个相对于物质权利而言的概念。物质权利对应的是包含物质利益的财产权,精神权利对应的是无价的或难于用物质标准衡量的人格权,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按照我国民法体系的传统,我们将权利划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笔者认为,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都属于精神权利,都属于人身权中的人格权范畴。从尊重人格尊严的终极目的出发,这两种权利的对象都是人们精神上的安宁,保证人们对于私人事务的决定和控制权。所以,隐私利益和个人信息利益是和人的人格尊严以及精神追求是密不可分的,都属于精神权利的领域。
再者,个人信息权利与隐私权均为人格权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人格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不仅由民法规定,还由宪法保障。尽管学界对于人格权的权利属性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但是,无论作为宪法权利还是作为民法权利,都不影响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在人格权上所发生的关联。二者都属于具体人格权,具有人格性,都直接体现为人格利益,而非财产利益。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信息、个人隐私可以直接进行商业化利用,并转化为财产利益,但其本身仍然属于精神利益。“无论是私生活秘密,还是私生活安宁,都是个人人格完善和健康发展所必需的。”[12]所以,从两种权利本身所天然蕴含的价值取向来看,二者在人格权属性上发生着紧密的关联。
最后,无论是个人信息权,还是隐私权,都是个人自主决定自己事物的权利,但是,这种单纯涉己性的特质在实际生活中不是绝对的,而是有边界的,要受到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双重限制。
(二)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区别
根植于英美法传统的隐私权是一项宪法权利,是作为一种保持人格完整,独立人格不受侵犯的权利而存在的。自从美国著名法学家布兰戴斯和萨默尔·沃伦于1890年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一百多年来,公民的隐私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人们对于隐私权的思考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隐私权是自然人对于私人信息自我控制、不被非法利用,私人事务自主支配、不受侵扰和私人活动自主决定、不被侵犯秘密的自由权。”[13]
尽管学术界对于隐私的内容仍然存在着争议,但是学者们普遍认同隐私包含了秘密、隐蔽或权利主体不愿公开的特性。“隐私性信息包含了‘隐’与‘私’两大要素,是自然人秘密或不愿公开的或不便公开并且不涉及公共利益、群体利益的信息,即敏感个人信息。”[14]但是对不构成隐私的自然人的通信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等一般个人信息的侵犯也会扰乱自然人私人生活的安宁。笔者认为,与隐私权不同的是,那些尚不构成隐私的个人信息与人格尊严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即使滥用了这些个人信息,也不会对人格尊严产生什么直接的影响,多数时候仅仅是对个人的心理安宁或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可见,个人信息权利所禀赋的这种“心理安宁”或“精神安宁”与隐私权所对应的人格尊严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的,不能混淆。
总之,隐私实质上也表现为一种信息,但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成为隐私。所以,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简要概括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区别:个人信息权是隐私权的一个上位概念,它来源于隐私权却又高于隐私权的,个人信息权利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法权要求。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个人年度工作总结10-01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计划07-04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个人研修计划06-22
信息技术远程培训总结11-05
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个人求职简历06-07
信息技术培训总结范文11-04
信息技术新教材培训总结06-27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07-02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总结10-25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总结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