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的三个层次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学习的三个层次(精选8篇)

英语学习的三个层次 篇1

第一层次是学会。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会是着眼于具体的认知结果,比如一节英语课要学生学会和掌握多少英语单词,对于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点是否会运用(造句和会话等),能否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写英语作文和调查报告等)。

第二个层次是会学。会学则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即教师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观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英语学习中词汇记忆是不少学生头疼的事儿。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大量的词汇观察和分析,让他们找出记忆词汇的方法和规律,比如可以按音节来识读单词,比如通过前缀和后缀法。学生们如果掌握了这些方法,记忆单词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英语学习的三个层次 篇2

一、识记能力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 是把事物的特点、联系在头脑中记住的过程。对于历史学习而言, 就是能够正确写出或判断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和史实, 如对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和文献的正确表述, 对重要的历史地图、图像的识别。对这类历史内容, 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行为动词。在按时间和地点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把握的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分割围歼”:1.人物;2.事件 (事态) ;3.组织 (机构) ;4.制度 (纲领、路线、计划、条约) ;5.文化成果 (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 千头万绪, 对于中学生来说, 简直无从下手。因此, 我们要告诉学生要特别注意识记的技巧和方法, 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 技巧方面

技巧方面实际上就是按记忆的规律去做。其一, 课堂上要专心听讲、思考吸收, 以取得较深刻的短时记忆。下课后当天复习;过几天当记忆开始模糊时再巩固一次并加以条理化。以后每隔一两个月复习一次。这样就可以把短时记忆变成中长时记忆, 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其二, 复习要记忆的功课最好在早晨或夜里的安静环境中进行。试验证明, 晚上6—10点和早晨6—8点是记忆功能最佳时候。同时要专心, 不要被其他干扰或打断。切忌一边听MP3、MP4一边背书, 因为大脑工作时只允许一个中枢处于兴奋状态, 如果同时有几个兴奋点, 必定会心不在焉或三心二意, 结果大大降低记忆效果。其三, 记东西时要舒心不要紧张。紧张时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它是损害精神集中功能和记忆力的大敌。反之, 在宽松环境中, 垂体后叶分泌加压素, 它对增强记忆功能大有好处。其四, 可以编一些顺口溜将知识条理化、提纲化, 使知识形成记忆的系统和网络, 这样便可通过联想来增强记忆效果。其五, 尽量理解要记忆的内容。所谓理解, 从生理上说就是把你的知识纳入记忆网络中, 并且建立深一层的固定联系。死记硬背不理解的东西是浪费记忆力, 也记不牢。

2. 方法方面

“学习的成功不仅要靠能力和勤奋, 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历史记忆方法有很多, 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 等等。联想越奇特, 记忆越深刻, 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例如, 在记忆八国联军侵华中的八国时, 可编成“英 (英国) 法 (法国) 得 (德国) 意 (意大利) , 俄 (俄国) 日 (日本) 臭 (奥匈帝国) 美 (美国) ”的歌谣。歌谣形式简短整齐, 内容准确全面, 语言生动有趣。

二、理解能力

理解是历史学习的第二步, 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材表述的理解, 掌握已经学习过的范围内知识的要领, 并做到融会贯通;对教材以外相关内容的理解, 能够把相关内容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历史知识, 理解相关内容的含义。如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我们就要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提高历史理解能力尤其要掌握下列三种方法。

1. 分析—综合法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对象、形成历史概念的重要过程。所谓分析, 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对象的整体分为不同的部分, 把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分析出来。所谓综合, 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为一个整体, 或把事物的个别特征、属性联系起来。要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例如, 要形成“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概念, 首先应进行这几个方面的分析:17世纪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掠夺台湾人民;郑成功于1661年率兵25000至台湾;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 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通过对这样一些历史过程和历史事实的分析, 然后综合概括为郑成功是明末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

2. 联系—比较法

历史是在不断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有它纵的发展规律;同时, 历史事件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又有它横的普遍联系。因此, 学习历史就要掌握联系法, 不能“见山只是山, 见水只是水”, 要有“万水千山总是情”的宏大思维。首先是纵向联系, 抓住某一历史特征, 把相关的历史事实连点成线, 观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找出其内在联系或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把世界史上著名的工人运动, 如里昂工人起义、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等加以联系, 从中得出无产阶级觉悟不断提高、斗争不断深入、斗争水平逐步提高的结论。然后在纵向串联掌握知识完整性的同时, 有必要横向归纳历史知识的主体层次, 从而形成系统的历史体系。

历史的发展不仅具有联系性, 而且历史现象或事件之间还有相似性, 因此, 学习历史还要掌握比较法。例如, 可以把各时期同类型的人物、事件、制度串成一线, 按专题分类别作比较;还可以对多种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包括正反两方面的比较, 表面现象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比较, 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比较, 时代不同而有密切联系的比较等, 从而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3. 归纳—演绎法

面对大量的纵横交错的各类知识, 难免眼花缭乱。如果在学习中能够完成从具体到普遍, 再由普遍到具体的过程, 那么我们就能不仅对课本知识熟练掌握, 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 做到由此及彼、融会贯通, 也就会达到学习的较高境界。所谓归纳法, 即从具体到普遍;而演绎法, 则是由普遍到具体。如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 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具体到重大事件中就能明显体现这一特征;“戊戌变法”的昙花一现, “辛亥革命”的功败垂成, 无不说明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三、运用能力

所谓学习知识, 首先意味着要善于运用知识。俗话说“学以致用”, 在学习过程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能力的第三步。

运用即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 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 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是指站在一定的思想政治立场上, 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构建和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历史认识者主体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在这里, 我们头脑中积累的各学科知识为历史认识提供了角度、武器和工具。人们越是具有广博深刻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越能多角度、令人信服地解释各种历史现象, 越能科学地揭示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 越能深刻地洞察隐藏于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本质, 越能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规律。例如, 发生于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 历经几十年, 包括外交、外贸、军工、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各种内容之间存在着因果、时空、人事等复杂关系, 我们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论述也可以进行分析性论述, 这就要求我们把所学知识及理解加以运用了。

学习历史, 要学会总结历史的规律, 活学活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历史学科不可能像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那样有定理、公式可循, 但历史的发展也有普遍性规律, 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 找出历史规律。如复习《中国古代史》,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历代王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 以发现其共性: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 水利的兴修, 科技的推广;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经济发展的经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当然, 在掌握共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每个朝代的个性,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变通”。

综上所述, “识记—理解—运用”三个能力层次是联结为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的。这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 每高一层次要求同时也包括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对高中生而言, “识记”不可或缺, 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就是属于这一步。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是历史学习的关键, 而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这一步。而“运用”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 其要求较高,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 加强理论学习。“运用”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部曲”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 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 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 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 此外, 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吴增强, 沈之菲主编.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2][英]哈里·麦多克斯.学习方略[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

[3]李冬梅.记忆历史知识的六种方法[J].师范教育, 2002 (9) .

英语学习的三个层次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提问策略 检测 效果

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教学法的运用有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实现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目的。

一、阅读前提问

阅读前提问也就是我们经常定义的导入阶段提问,这一阶段的提问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景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成学生求知需要,确保课堂伊始就能够很好地吸引注学生的注意力。本阶段提问时教师要敢于冲破教材的束缚,问题要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确保学生多维思考,例如,在模块九Unit2Reading导入阶段,笔者提出如下思考题:CanyounamesomefamousChinesehistoricsitesyouarefamiliarwith?学生无论基于自己的实践,还是结合媒体的熏陶都能道出一二,学生不仅罗列了诸多世界级文化名胜,而且还给予了很好的描述,例如:TheYuanmingyuanParkislocatedinthenortheastpartofBeijing.ItisamasterpieceofroyalgardensinChina.Insidethepark,bridgesareeverywhere,about100bridges.Scenicspotsareallover,withmorethan100beautifulsights.Buildingswithcarvedbeamsandpaintedrafters,pavilions,studiosareinvariousshapesandindifferentsizes,whicharemadeoutofsplendidmaterials.现代学生普遍自我核心价值观意识浓厚,缺乏广泛的社会意识,学生回答好这个问题,一方面实现了学生之间资源的共享,另外一方面也引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对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视,不仅为接下来世界文化遗产雅典卫城的保护与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容易使学生形成广泛的国际视野,加深学生对世界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尊重和保护的认识。

二、阅读中提问

教师在学生文本阅读过程中进行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文章细节的把握情况,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精心提问,确保学生真正掌握文章的写作初衷。当然,阅读教学中所提问题的答案往往隐含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既是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也是在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写作思路基础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入情境的过程,教师要通过精心设问训练学生有效捕捉文本中信息关键词和关键句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惟有这样,学生才会读有进步。一般而言,学生进入阅读情境后,教师提问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所提问题要具体明确,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和启发性,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提问题不宜过多采用一般疑问句形式,事实上,通过“yes”或“no”进行简答虽然表面上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氛围热闹,但是学生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开拓,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所提问题要注意由浅入深,体现一定的梯度,实现学生“够一够,有回报”的目的,从而激励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情感。其次,教师的提问对象要体现一定的广泛性,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仅仅局限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学生的参与面狭小,往往是少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旁听,无法体现面向全体的教学要求。再有,教师还要注意提问形式的多样性,既有个体回答,也有小组探讨,从而既丰富课堂教学过程,又可以使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有效运用相应评价手段,不仅肯定学生在不同组合中的阅读效能,而且又能及时指出不同阅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所有学生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三、阅读后提问

英语阅读课的终结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后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师检查学生阅读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提问检测学生阅读效果常用的问题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评价性的特征,例如,笔者在教学完模块九Unit1Reading后,提出如下思考题:WehavelearnedsomeculturesaboutCanada.CanyouchooseasymboltorepresentChina?这个问题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方式进行共同探讨,不同学生通过思维的相互碰撞,深刻挖掘了文本背后的深层次信息,并进行了很好的回答:TheGreatWallisoneofthegreatwondersofChina.Itisthelargestofsuchhistoricalandculturalarchitecture,andthatiswhyitcontinuestobesoattractivetopeopleallovertheworld.Asaculturalheritage,theGreatWallbelongsnotonlytoChinabutalsototheworld.学生的回答既很好地运用了阅读教材中所提供的基本信息,又很好地结合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从而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知识,而且也升华了自己的思想。阅读后阶段教师提问不是一般的知识性提问,而是考查学生在学习文本后能否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的,因此,教师要体现问题的综合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教研组管理的三个层次 篇4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研组管理,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学校重视的课题。落实教研组管理,提升教研组功能的关键在落实以下三个层次的“管理”:

一、人治——教研组组长能力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一层次就是教研组长的能力管理。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的最基本单位,教研组长则是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的负责人,肩负着领导本学科教师研究教学,开展科研,对本学科教学进行组织管理,以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重任。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离不开一个能力强的教研组长。学校常常在学科中选拔专业能力很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通过他个人的能力落实教研组管理。教研组长的能力可以表现在执行教学计划、组织教研活动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1.执行教学计划

①领会计划: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汇报情况,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将计划落实为具体措施。

②加强管理:协助学校贯彻教学常规要求,协调各年级重要考试的命题、阅卷和统计反馈等事务工作,并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控教学进度。

③确保质量:组长本人教学效果显著,能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并指导本学科成员提高教学水平,促使学科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2.组织教研活动

①制订方案:抓住本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或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和方案以及活动安排,目标明确,有切入口或抓手。

②落实措施:积极执行教研活动计划,推进方案拟定的具体措施,能创造性地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确保教研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

③引领合作:能主动关注教师的需求,提出建议,提供个别帮助,引导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与同事共同分享经验,善于利用各种时机,组织同事研究和探讨教学问题。

④注重实效:能切实解决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主动帮助本学科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每次活动都有记录、分析与总结,有明显成效。

3.引领专业发展

①提升师德:严格遵守教师行为规范,有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对教师热心而宽容,有服务意识,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主动提供帮助。办事严谨务实,有责任心。在对具体教学问题进行观察与研究时,能提炼出有价值的策略;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能力。

②指导实践: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能够对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加以自我分析,并提出后续跟进措施。

③主动创新: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本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了解本学科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注重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组长自己要能提出关键性和创新性观点,用于指导本学科教师研讨,这样才能提高本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

二、法治——教研组制度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管理。教研组管理离不开高水平的教研组长,但是如果只依赖于教研组长的个人能力,一旦教研组长岗位变换,可能会出现管理断层,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教研组制度,通过制度保证教研组的高水平运转。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要想提高教研组管理的有效性,就要在教研组工作的每个环节上形成制度,加强管理,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教研管理制度(常规制度、学习制度、研究制度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

完善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对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由学校检查,以保证教研效果。明确教研组长的地位和职责,制订详细的工作任务要求。加强集体研究,促进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使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改革教研组设置办法,既按学科设置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又设置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等综合教研组。

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同时也使学科、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具有合法性,从而使以校为本的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教师教学研究制度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3.课题规划与相应的管理制度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且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确定课题进行研究。要制订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环节在内的管理制度,增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的制度主要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评议课制度、研究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5.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

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对教师参与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参与活动、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教研行为,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评课要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在教学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如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获奖,有著作、课件等。

三、文治——教研组文化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三个层次是文化管理。教研组的变革与发展,深层的根基在于教研组文化的构建。对教研组而言,文化具有三种内涵:其一,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同的行为规范体系,它指明了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成员以何种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如何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其二,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其三,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开展研究的共同方式,是教研组成员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教研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对置身于教研组文化之中的个体教师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构成了教研组运行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深层制约着教研组发展的方向。

那么,怎样进行教研组文化管理呢?

1.树立文化管理意识

教研组存在的许多问题在本质上是该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判断问题,即文化问题。人的管理的核心就是文化管理,成功的管理必然走向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微型组织的管理者,教研组长的管理对象不仅是传统的人和事,而且涉及“教研组的文化”。换言之,教研组长既是教研组人和事的管理者,更是教研组文化的管理者。教研组长有了自觉的文化管理意识,原先自然生成、自生自灭的教研组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有意识的构建与发展。

2.构建教研组的制度文化

就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其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这些制度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具体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和课例研究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工作方式。

3.落实教师的行为文化

教师的行为文化体现为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评议课行为等。无论是组训、文化愿景,还是教研组的文化战略,都是教研组长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协商,反复研讨,持续重建的结果。教研组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如同学校文化有校训一样,教研组也应有自己的“组训”,这既是教研组精神文化的基础,也是教研组文化理想的核心体现。教研组成员也要致力于教研组氛围的布置和资料的积累,例如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学习材料、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等资料都要有意识地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

4.制定教研组文化的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

学校应有对教研组文化创建进行评价的标准。这一标准的核心是创建品牌教研组,而品牌的内核是文化。在教研组层面上,教研组自身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评价标准。在这一标准里,应全面涵盖教研组文化的基本内涵,兼具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内容。

“人治的管理”主要靠教研组长的人格力量,管理者以“压”的方式来制约被管理者的行为,没有具体的标准,被管理者往往口服心不服,难以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难以转化成被管理者的主动行为。

“制度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标准对被管理者进行统一的约束和规范,同样是一种刚性的他律,其效果常常是被管理者被动接受。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是现在多数管理者都在用的,无情制度有情管理,就是把管理与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三个层次 篇5

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作用之特殊、工作量之大,有目共睹。正因为如此,班主任的工作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体会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应注意三个层次

一、班主任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作为学校所有针对班级的任务的完成、问题的解决、活动的组织,最终都靠班主任落实。对于班级内部方方面面的日常管理,也都要班主任组织,实施和检查。因此,班主任必须同时承受来自学校、学生双边的压力。这些工作不仅要占用大量的休息时间,更使得身体、甚至精神遭受或大或小的折磨。但要使苦有所值,班主任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字:

(一)、细:即班主任对班级工作不能大而化之,简单粗暴。各项工作而应具体可行,深入细致。

1、班级的各项制度要细:比如早操及第五节课学生容易迟到,就规定寝室长必须提前5分钟锁门。比如我班教室在学校一楼,铃声几乎听不见,就规定值日生课间负责听铃声。再如寝室的内务整理是个老大难问题,就规定班主任、班长、团支书不定时进行寝室抽查,将其结果作为班内评文明寝室标准之一,而且还评出最佳及最差床铺,与个人量化考核挂钩,收到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女生公寓的24号寝室,物品摆放用绳子拉线。

2、观察学生动态要细:一是开学近一周到两周,应该记住班上所有学生的姓名及学习、纪律、爱好等情况。所采用的方法常有这样一些:召开来自不同毕业学校学生代表的座谈会;平时尽可能深入学生生活,尽量搜集学生资料,对学生进行大致分类;学生自我介绍班会;特殊学生尽可能联系家长等。二是要建立多方式、多渠道了解班级情况的制度。首先是班干部要敢于反映问题,班上出现的任何违纪,班干部必须边处理并在第一时间向班主任反映,包括晚上12:00。凡是不能及时反映问题的班干部不仅要追究连带责任(个人量化考核乘以2扣分),而且还有被淘汰的危险。再就是委派部分有正义感、敢于说真话的学生,分寝室、分教室不同位置安插(单线联系)。这样班上的实际情况就基本上在班主任的掌握之中。

(二)、实:即班主任对班级工作不能浮光掠影,而应该用实实在在的措施狠抓落实,讲究实效。

1、日常管理制度必须落实

比如查寝,我一周有五天晚自习,基本上每天都查寝。白天基本上能保证每两天到一次寝室,并且特请宿舍管理员及学生会干部另加注意。这样就能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处理。比如安全问题,不仅天天讲时时说,还专门成立了安全组,制定了严格可行的措施:不同区域(教室、寝室及操场等)都有负责人,如果负责人一旦离开该区,必须要委托其它班干部。特别规定学生不得近距离接近围墙,自习期间女生不得私自到花坛等暗处逗留。护送学生的成员必须当所有学生都安全到达指定区域后才能结束。

2、阶段性工作必须重点落实

比如学生周日上街,首先第四节课一下,班内安全组成员从校门口到一中旁的拐角处分散执勤半小时。一查班上同学是否按分组名单上街,二查是否有本班学生坐摩的。晚上第一节自习对上街情况进行检举,班长收取学生证,然后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

比如三月份的文明礼貌月活动,首先组织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然后结合班级情况,细化成十二条,严格执行。如利用2月27日周日上街机会,班上头发较长的7名学生理短了头发。如规定班主任在任何场合听见说脏话的当作违纪。在3月2日查男寝时一次性提醒3名学生说脏话,现在基本上就很少了。

3、班上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必须抓实

抽烟是班上第一大突出的问题。从我接受08机电(7)班的8月19日起。一周内,就发现经常买烟抽的有8人。不买烟但抽烟的就达19余人。也就是近半数男生抽烟。为此,首先是在网上下载有关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抽烟的危害。同时,把抽烟作为重大违纪,每发现一次就扣量化考核5分,并扫环境一个月。这样仍有同学偷偷零星抽烟,特别是本次放假学生到校当天又有几个同学竟然躲在7区后一个较偏僻的地方抽,当场被班上巡逻的安全组干部发现,并及时向我汇报。我立即到了学校,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软硬兼施,最终以周日第一节自习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给家长打电话,保证不再抽烟。并主动承包本班的环境清洁一周,还在他们的倡导下成立了“戒烟协会”。

(三)、速:就是指处理问题不能拖,尽量第一时间处理。特别是下午到晚上发生的问题不能过夜。

比如2月25日晚接校务值日通知18号寝室有学生赌博。我随即赶到学校,当时他们正站在寝室门口。考虑其中三人是旧犯,都承认自小学到初中一直赌。其实他们其它方面的表现还不错,这就说明他们对抽烟属于那种知错难改的类型。所以决定利用这一时机“下一剂猛药“。一进大门。就是高声训斥,同时借机喝令蹲下,在整个处理过程中,一方面静观事态发展,另一方面不时语重心长,甚至心情沉重的进行虽语气柔和,但言词锋利的批评,一直到0:43分结束。他们深受震动。

(四)、耐:就是处理学生问题有时在时间上不能一味求速,力度上不能一味求猛,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机动,刚柔相济,打持久战。

06公关的宋**,本身就是父母从宜昌找回来逼进学校的,课堂上无精打采,就是对最喜欢的打篮球也毫无生机,但身上的烟味刺鼻,寝室讲话,骂人,上网经常发生。为此,首先把他确定为班主任的帮扶对象。规定开始每两日一次谈心,当有一定效果后每周或半月进行一次谈话。每次都坐下来。心平气和,但每次犯错误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班规。如扫地、义务打开水等。还找了一个宋**不在教室的机会,动员全班同学对他加以帮助、监督。再就是让他有事做,班上成立篮球队,鼓励他参加。召开运动会时,把他确定为运动员。中专部进行计算机比赛,全班同学推举他参加。我也亲自教他练字,借此磨练他爆燥、草率的性格。同时不忘对他的进步给予真诚的表扬,即使每次批评后都给他一个恰当的期望值。为了增进彼此信任,有一段时间他明显极度苦闷,有学生告诉我他父母离婚了,我又和他谈了很久很久……凡此种种不仅宋**没有流失,而且在校期间能不断进步。宋**在2008年秋入伍后,还要求他的父母备酒感谢我,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就通一次电话。

二、班主任是一项科学的工作

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这一特殊现状,再加上现今教育本身存在的偏颇。导致我们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又特别是中职生。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强烈地意识到,今天的班主任工作不仅仅是责任心的问题,更是一个高度智慧的问题。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工作的有效性,防止“费力不讨好”的可悲结果。

(一)、抓实常规管理

1、不同阶段的常规管理。

新生入学必须迅速上路,首先是观念制度教育:(1)专业及就业情况介绍,树立学习信心。(2)班主任工作承诺,给学生以感召力。(3)下达本班学习、纪律、活动目标,让学生有班级责任心和凝聚力。(4)强调相关组织纪律。(5)对结业、补考、毕业、就业相关规定的说明。然后就是与学生摸爬滚打两至三周。坚持每日查寝,随时深入学生,特别是周六、周日下午到校了解情况。平时严格督促班干部的工作。让学生一进校就能焕然一新。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就是个别、特殊学生的攻坚战。到了毕业班,就强调学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进行情感加纪律教育。

2、抓好班干部的组建、培养和考核,完善班级各项日常管理,做到事情有人管,问题有人报,处理有执行。比如清洁委员下设负责人,固定到区到组到人。

(二)、突出重点工作

1、学习和日常行为。我们都清楚,那些喜欢违纪的学生其本质并不都是道德败坏,心灵肮脏。大多数违纪学生无非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同时在日常行为中又我行我素而心灵空虚造成的。因此,必须用学习来促管理,千万不要说中专生不抓教学,一节课上下来就不错了,这是大错特错。这点我深有体会,经过问卷调查,我班很多学生都是抱着混两年的心态到校的,而且还有部分学生并不是应届初中毕生,情况复杂。正因为如此,我在班上明确提出一个观念:学习是我们一切行为的中心,并且还细化了学习的具体内容,即文化课,专业课,爱好特长,人际沟通等四个方面。还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方案,不知不觉中,学风浓了,班风正了。对于日常行为,向学生阐述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然后就是把日常行为作为学生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再辅之以平时的常抓不懈,应该说对预防大的违纪事件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2、学校组织各类活动

活动是班主任普遍感到头痛的事情,认为费时费力费心,难以组织,不如关在教室里简单。但我认为,活动至少有这样一些重要作用:一是可以缓解平时单调、紧张的教育教学气氛,使学生的生理、心理得到一种调节,减少矛盾的发生。二是平时师生关系紧张的,可以借此机会使之缓和。三是班上一段时间出现问题较多的,正好借此机会提升班主任的威信,促使问题的强化处理。四是活动结果通常要与班级考核挂钩,也是增强学生班级荣誉感和凝聚力的大好时机。因此,对于活动的动员,组织,训练及奖励等各个方面,班主任都应充分准备,精心指导,严格督查。

(三)、正面教育与强制约束的有效结合正面教育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情感教育、常识教育、体验教育等类型。强调了对学生的引导,多采用表扬的方法。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些单调而又言过其实的夸奖甚至是慌言,无法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打动作用。其实,一个人的成功大多是从挫折、磨难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赏识的同时,千万不能忘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且让学生明白强制约束也是一种爱。

(四)、量化考核与《成长记录本》

量化考核是当今学校和班级管理通常采用的一种作法,但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量化考核不可能完全真实的对学生进行相当准确的评价。因此学生的自我约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各项制度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为此我除了在班上严格执行量化考核的同时,还推行了一种《成长记录本》的制度。要求学生在《成长记录本》里面记载这样一些内容:(1)个人档案,(2)一句名人名言,(3)十年后我在干什么,(4)毕业时的自己,(5)每学期我这样做,(6)成长见证。当有什么进步,有什么不足,甚至有什么思想体会、人生思索都可以记入《成长记录本》,一段时间后,班级情况发生了明显的进步。

三、班主任是一项艺术的工作

对于班主任工作,我们常常更多的强调了他的艰苦性和科学性,这样只会使班主任处于一种非常压抑的境地,对学生的管理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况,这实际上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注意工作的艺术性。

(一)、班级的文化建设

从某个方面说,制度约束带来的是师生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而文化建设能够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熏陶,把学习和守纪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我在08机电(7)班,首先是在教室前挂了一幅字:自强。同时办了很多栏目,如《班级因我而辉煌,我因班级而

自豪》、《才艺展示》、《每周一言》、《自我批评》等。还组织学生编写《美文集》,平时的班团活动,也找一些语言优美,意境高雅的文章组织学生学习。

(二)、适当处罚的艺术

在教育中,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绝不是体罚。不过在惩罚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同样是一种善意和友好。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中,有两幅藏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是一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上小学时,他想亲眼观察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就偷偷把校长的狗杀了,校长知道后非常恼火,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惩罚:要他在一周内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后来他成了德国有名的解剖学家,并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三)、沟通艺术

首先学生做错了事,班主任要就事论事,不应该牵扯上学生的品行个性。比如,早自习走读生把课本忘在家里,老师应该对他们进行提醒、关爱和帮助,而不是借题发挥,说“学生丢三落四,还怎么能读好书”等。再就是不要冷嘲热讽,很多学生犯错误,其实并不是故意的,或者已经害怕,因此老师的“过度”批评只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班主任应该和学生一道仔细分析错误所在,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改正错误的方法和机会,甚至是相互约定一定的处罚措施。

英语学习的三个层次 篇6

第一层,一无所知。这类家长一般文化较低,在孩子的教育中基本谈不上文化知识。此类家长对文化知识有一种原始的近乎本能的崇敬,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文化的使者,因为文化知识大于天,所以老师也就是天。我的父亲就属于这种类型。

在父亲的眼里,根本没有“人身权利”、“民主平等”这一说。我在学校里只要被老师批评,那一定是我的错。“老师怎么会犯错呢?”这是我父母的基本思维模式。老师惩罚了我,比如抽个耳光,罚个站,我是丝毫不敢让父母知道的,否则老师的处罚会以两倍以上的威力在父母哪里重新施展一次。

父亲教我的文化知识,仅限于贴在墙上的字画。父亲是旧式中医,酷爱书法,尽管家里贫寒,但每逢过年父亲都会买几张印刷的字画装点贫瘠简陋的家。我赖着不起床的时候,会抬眼看看那些诗句。记得小时候我还不识字,父亲贴完一幅四屏字画,读小学的姐姐就给我讲字画上的故事,上学后我才知道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像无名氏的《金缕衣》、岳飞的《满江红》等,我至今都能背诵。这算是文化启蒙吧。

第二层,一知半解。这类家长的文化程度较高,对生活对社会有独立的思考,也有自己的思想,对教育当然懂一些,诸如“民主、自由、平等”、“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等新鲜名词,一般都会说上好几个。在这类家长心中,教育的权威性受到怀疑,教师“天地君亲师”的地位几乎沦陷。甚至有些家长还能拿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做对比,侃侃而谈起来俨然专家。我老家村里的任姓表兄即是此类家长的代表。

在言谈中,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对老师的怀疑,甚至鄙视。我考上中等师范,他放言说:“要考就考个正式工作,考个老师没啥了不起的!”我刚参加工作,工资待遇低,他年三十到我家聊天:“哎,你一年的工资,我一头牛就打发了!”他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是放任自流。我弟弟也考上中专后,我听到他对儿女谩骂:“人家两个都考上了,你们要考不上,小心我揍死你们。”

遗憾的是我的表侄儿侄女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于是,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就成了他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不遗余力地转发一些《震惊,中科院调查近三十年高考状元下场悲惨》等文,常常唾液横飞地抨击中国现代的教育体制,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看到安慰考试失败者的文章,如《不朽的失眠》等就像打鸡血一样兴奋,动辄拿封建科举落第却名垂后世的名人来阐述高分低能的哲理,好像自己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没准会成为下一个徐霞客、蒲松龄。

他的“三观”中有“读书无用论”的成份。在这种家庭的浸润下,我的几个表兄表妹考不上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表兄的家庭很民主,儿子打麻将赌博,表兄把烟点着递到儿子嘴上;表嫂跟女儿很平等,女儿把表嫂称“女王”,表嫂呼女儿为“公主”。目前的局面是儿子吸毒,给他添了个脑瘫孙子;女儿离婚,带着小孩子回了娘家。

第三层,融会贯通。这类家长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辩证。其最大的优点是不断学习,勤于反思。他们尊重老师却不盲从,尊重孩子却不放纵。我的朋友杨老师,即是这类家长。

杨老师属于学习型家长。中专毕业,自小学教起。靠自学,过五关斩六将,取得本科学历。工作单位也从乡下应聘到城里,从教小学奋斗到教初中。可能是教语文的缘故,杨老师身上的人文情怀很浓烈,待人接物极为厚道,奉行吃亏是福,向来以善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极少与人发生龃龉。为人处事飘逸淡泊,少有功利之心。种种花,养养草,游山玩水,舒卷自如。偶尔写作,抒发心灵而已,也发表过一些文章,但不为之所累。工作上获得荣誉极少,摆得上桌面的如“优秀”“先进”等官方证书寥寥无几;四十好几了,职称还是中教一级;但她却是民间公认的实打实的名师,她带的班级中考全县前十名占4人,几乎占据二十多所中学,上百个班级的半壁江山。同事、领导、学生、家长,提起杨老师无不信服,每次轮到她下到初一年级,必定是家长最追捧的班主任。

三流的教育说教,二流的教育启发,一流的教育示范。杨老师的人生经历和处世做事之道,是最好的示范,所以杨老师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她的影响下,儿子的学习成绩自不必说,高考被北大医学部录取。除了学习成绩优异外,更让我看好的是孩子的担当精神。暑假,我们几家人组织远足,在别的孩子拈轻怕重挑三捡四之际,她的儿子二话不说,扛起最大的背包率先前行。整个20多公里的行程中,酷热难当,汗流浃背,但杨老师夫妇坦然自若,没有丝毫心痛之意。那时,孩子才13岁。

反观有些朋友,孩子还没有开始背,便张着一双痴情的眼睛,眼巴巴地瞅着儿子,一副肝肠寸断的样子;走不多长时间,背包就转移到母亲的肩上;再过一会儿,背包又转移到父亲身上。这种现象可不是个别,孩子都十五六岁了,牛桩子一样,背个十几斤重的背包都怕累着,孩子的精神怎能健全?

杨老师喜欢运动,工作之余参加乒乓球协会,每周打上几次球。她的生活充满正能量,从不转发什么养生啊、小心孩子被人拐卖啊等子无虚有的帖子。遇到困难的人向她求助,她没多有少。有人劝她,说这些人当中有不少职业乞丐,开豪车住豪宅。她听后不以为意。并不是她不知道背后的事实,而是她哪颗悲悯情怀,使她救济弱小成为一种本能。

她的口中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新鲜教育名词,但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最新的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 篇7

当前, 时逢教育改革的黄金时期, 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以不同的名称呈现出来, 特殊是新课程改革在中国大陆很多地方开展得如火如荼。教育领域的小敲小打、缝缝补补虽然对教育的发展能够有所助益;但是也必须熟悉到这样一个事实——教育原有的根本性东西并没有真正被触及, 具体个人的生命状况仍然并不乐观。我们的教育无助于学生生命尊严的提升, 却有愧于学生生命尊严的失落。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是自为存在的, 而动物是自然存在的。自为存在就是人都够真实地感知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状态, 能够在这种存在状态中对“我”形成自知。这种自知是生命尊严的基础, 自知的程度与人的尊严感成正比, 比如智障患者的尊严感就比常人低。所以, 我们的教育有责任提升人正确自知的能力。

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我们的教育——真正人道的教育, 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 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确立起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 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总的生命质量领域应包括生活体验的全部。生命质量是代表一个人全部生活的术语, 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部分, 而应该是个人生活的全部内涵。生活水平概念是指自己能控制、改进和维持其生活质量的物质资源和非个人资源。生活质量是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感。可以用主观指标来评价生活质量, 也应该用主观生活质量来评价生活质量, 但生活水平必须用客观指标来评价。因此, 需要同时用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来评价生活方式的全部和生活质量的结果。比较典型的是人们在测量总的生活质量和某一特定生活领域 (在任何分析层面) 时要么用主观指标要么用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大多是基于心理学的反映, 如生活满足度、工作是否满足和个人幸福感等;客观指标的测量是基于具体的数量, 如生活标准、具体的健康状况和个人的收入等。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更多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关。而生命质量是一个包含有终极关怀在内的概念, 包含有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概念, 是人作为精神的存在内在关照, 因而更多地文化设计和文明的内在品质相关。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 首要的意义在于:对人的尊重, 必须落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 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唯一性的尊重。一切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而换取的所谓“大业”, 所谓“圆满”, 不管它冠以何种美妙的名字, 其正当性都是值得怀疑的。一切以“虚幻的共同体”的名义, 对于人作出牺牲的要求都是缺乏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尊重学生就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探究的需要。

2.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

3.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4.责任承担的需要。

人是万物之灵,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几个方面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性学习, 重视过程性目标, 强调形成性评价, 注重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提供了人类学和心理学的依据。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的意义其次在于: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的教学并不是直接关注学生的, 事实上甚至包括学生在内都是围绕着教材等教育中介转圈;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与学生的喜怒哀乐都源于教材。生命教育则要求教育更直接地作用于“生命”, 要求教师和学生将着眼点从生命之外的“物”转回到孳生的生命存在、生命成长;而不是仅将希望寄予外界的各种虚幻和诱惑。因而, 生命教育的对象首先应该是教师, 只有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再学习, 树立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 才能真正关爱生命、呵护生命之花的成长。

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 从心灵之间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 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 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 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就是教育的使命。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 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 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 都是其根系所在, 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

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教育应该是真正布满活力的人的教育, 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因此, 它理应充分体现人的生命活力美, 理应使人的人生美好而高尚, 理应让‘人,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使人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 生命之花灿烂开放, 生命之火熠熠燃烧, 生命之水欢畅奔流, 从而使自己的生命世界呈现光彩夺目的景象, 拥有一个无比美好的人生。

让课堂布满关注生命的气息, 让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 让聪明之花尽情绽放, 应该成为所有教学的自觉追求。作为生命化的教育, 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暖和生命, 用生命去呵护生命, 用生命去撞击生命, 用生命去滋润生命, 用生命去灿烂生命。在生命的根基上确定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度的尊严, 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而在我们的社会中, 漠视生命, 轻贱生命, 甚至是践踏与摧残生命的事时有发生, 让人感到生命教育的必要与迫切。生命教育, 其现实途径就在于:给学生一些权利, 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 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 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 让他自己去创造。高扬生命的价值, 反复吟唱生命的礼赞, 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投入、倾注、热力四射、兴味盎然。

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生命教育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而又涵括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 因而是地方课程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主题和领域。这些领域和主题包括:

◆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 如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火灾和地震演习;

◆意外伤害的救护和自我救护;

◆了解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 如青春期教育;

◆艾滋病和毒品预防教育;

◆珍爱生命与预防自杀;

◆自尊、自信与直率性格的培养:

◆生命情怀的养育: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

◆人权教育——公民的人身权利, 文化与社会权利;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生态环境教育;

◆国防与世界和平教育等等。

每年高考、中考前后, 关于中学生自杀的报道便会骤然增多。2005年4月30日, 高考在即, 北京延庆县一中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 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6月13日, 中考前一天, 广州某中学初三女生阿珊, 忽然觉得“活着没意思”, 在家里喝下致命的药物;6月27日, 合肥市一名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 哭泣着跳入汹涌的河流……

以上事件并非“黑色高考”前后的非凡案例, 假如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中学生自杀”, 电脑立即显示出27万余条信息。据卫生部近期上半年公布的调查, 15岁到34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 而是自杀。并且自杀者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

自杀, 一个就太多了, 何况是青春少年!

2004年,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在北京选取了11所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 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622名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 发现特殊想自杀的中学生占到17.4%, 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而且, 中学生的自杀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根据学生自己的报告, 导致中学生轻生的前两位原因, 分别为学习压力占34%、个人情感问题占30%。众所周知, 学习压力大, 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因课业任务繁重, 竞争激烈, 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推崇生命教育, 主张用生命教育超越和提升道德教育, 其理由就在于:道德教育是社会本位、成人中心的, 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上, 那就是“儿童是没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因而道德教育强调外在规范, 而不是着眼于儿童的内在需求。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 激发生命的潜能, 提升生命的品质, 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的目标:关注生命, 尊重生命, 珍爱生命, 欣赏生命, 成全生命, 敬畏生命。

生活是人的生命赖以表征展开与充实的形式。

儿童的生活, 应包括这样几个层面:

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表现儿童内在冲动、童真与童趣的活动;非强制性和组织化的生活。

教育情境中的生活——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情境与活动, 服务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不论是自然的、自发的生活, 还是教育情境中的生活, 都应努力做到:

◆远离危险与意外伤害, 确保儿童的安全与健康。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都有对儿童进行监护的职能。

◆主动的、快乐地生活。儿童的生活, 是儿童自己的生活, 是自由安闲的生活, 理当没有禁锢, 没有恐吓, 没有强制, 没有苛严的规训;它远离功利、拒绝媚俗, 服从爱好, 关注当下。

◆理智地生活。儿童激情有余, 而理智不足;轻易冲动, 经常将幻想与现实混淆, 是其心理活动的主要特征, 让儿童学会计划、规划、设计活动, 学会合理的期待和对活动的结果的想像是理智的生活品质的要求, 这样才可能使儿童学会有责任感的生活。

◆有创意地生活。不满足于现状, 总是试图去改变, 不满足于单调的、简单重复的生活, 穷尽可能性, 换一种方式, 在寻求改变中体味生活的乐趣。

生活总是与对生活的感受相联系的, 儿童的生活也不例外。引导儿童接纳生活、品味生活, 感知生命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神秘性, 培养儿童对于生命的庄重感、神秘感与敬畏感, 是我们关注儿童生活的意旨所在。让我们一道构筑保卫童年, 守护童真的坚固防线!

“贴近生命的需要, 揭示生命的真相, 引领成长的方向, 探寻生命的意义, 成全生命的价值”应该成为全部教育的追求。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最丰盛的礼物, 让我们珍惜它, 善用它, 活得丰富, 活得光彩, 活得有力。让我们专心来永恒歌唱, 歌唱生命。

没有人能阻止你更多地爱自己, 爱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我们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提升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 并进而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 在生命的根基上确立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渡的尊严。我们期待着通生命教育, 使学校变得更有吸引力;通生命教育, 使个性变得丰富而伸展;我们期待着通生命教育, 使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我们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幸福从此溢满心房。

做人与做事的三个层次 篇8

最近,读林清玄的文章《生命的化妆》,感触很深。作家说他认识一位化妆师,当他问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时,那位化妆师的一席话让我们都深感敬意。

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通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以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现身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失败的一种化妆,是化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同时,她还认为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力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以及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用三句话来概括: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由此联想到写文章: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其实,做人与做事一样,也有高低之分。一流的做人与做事是全身心的投入,每做一件事或者做人都让人感到既自然又平易近人,不做作、不骄作,贵在真诚、自信、自然,发自内心的。二流的做人与做事,尽管也能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但不全是出自真心,总会不时流露出一些个人的私利。三流的做人与做事,也就是为了做事而做事,甚至是为了表演而做人,也许在人前是一种面孔,在人后又是另一种面孔,达不到统一,也做不到完美,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

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说,能达到一流的人不多,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得到,这也是做人与做事的最高境界。能达到二流的人可能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这些人也有着很好的追求和人生目标,但是由于他们的个人修养和学识等诸多原因,尽管也努力了,还是不能达到一流的标准,只能稍逊一筹。当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达到三流了,当然这也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由于环境、教育、学识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他们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不过能达到三流已经不错了。自然,也有在三流之外的,这种人做人与做事的目的,全都是为了一己私利。这样的人不多,但危害和影响却是非常大的。

上一篇:学校宣传总结下一篇:师范类自考生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