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征(通用8篇)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篇1

关键词:日本企业 财务管理 特征

一、法人持股为主,股权比较集中。

日本企业分为个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95%以上是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而在大企业中,95%为股份有限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它们虽然在日本企业总数上所占比重只有0.2%,但在资产和营业规模上却占据了日本企业的半壁江山(约 50%的份额),这类企业最具代表性。

日本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个人持股比例较低。拥有公司股权的主要是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在金融机构中,银行持股又占主导地位。据统计,在1992年日本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金融机构持股率为44.47%,其中银行持股率为21.87%,而个人持股率只有23.85%。实业公司持股率24.36%,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二者合计持股率(法人持股率)高达68.83%。近十几年来,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持股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突出地显示了股权法人化的特征。不仅如此,日本公司之间相互交叉持股的比例较高。目前,日本最有名的企业集团主要有三井集团、住友集团、三菱集团、芙蓉集团、三和集团和第一劝银集团。1992年,这6个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率分别是21.06%、29.57%、31.68%、17.92%、18.83%和13.71%。日本企业法人之间相互交叉持股,投机动机较少,既使在公司经营不理想,股票收益率较低时,法人股东也不轻易抛售股票,这极大地增加了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目的不在于获取股票投资收益,而在于加强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因为通过稳定经营增加企业的利润。

二、以内部董事为主的决策机制。

日本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等机关一应俱全。实践中,公司经营班子向股东大会提交的所有提案和报告几乎都畅通无阻地顺利通过,股东大会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和仪式化的。这是因为日本公司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法人大股东,且大企业间普遍存在相互持股关系,如果一方在另一方的股东大会上采取不合作态度,另一方也会在这一方的股东大会上进行抵制,这无疑会损害相互持股的信赖基础。因此,大企业股东一般都不会随意干预持股公司的经营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既使个人股东不赞成公司提案,也不可能左右公司局势,于是各公司向股东大会提出的报告和议案总能顺利通过。

日本公司的董事会成员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几乎全部由内部董事组成,很少设外部董事,并且董事人数很多,少到20多人,多则50多人,这些董事,通常是经过长期考察和选拔,在本企业中一步步升迁上来的,大多数董事由公司各事业部长或分厂领导兼任。公司董事会成员存在等级类别,按照职务和资历的不同,其先后顺序是:会长(董事长)、社长(总经理)、副社长、专务董事、常务董事和一般董事。全部董事可分为代表董事和一般董事两大类。代表董事主要是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由董事会全体投票选举产生,他们组成董事会的常务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代表公司对外开展业务和行使有关民事权利。以总经理为首的常务委员会成员,既作为董事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又作为公司内部的行政领导人掌握执行权,这种决策权和执行权相互统一的公司占了日本股份有限公司总数的92.8%。这说明,日本公司的财务管理不是强调个人决策和突出个人经营思想,而是以经营者为主导的集体决策机制。

三、相互约束和主银行约束相结合的控制机制。

日本公司股权比较集中,作为大股东的法人股东对公司具有较强的约束控制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主银行制。在日本几乎每一个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与之保持长期联系。主银行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银行信贷、债券发行、持股、支付和结算、提供管理信息等方面。由于主银行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股息,而是长期投资收益,因而就特别关心企业经营绩效,一旦企业经营不善,主银行会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更换企业的最高领导层,从而实施对企业的控制。

二是交叉持股形成的相互控制机制。根据日本《商法》规定,公司不能持有自己的的股份,但却可以相互持股,因而通过相互持股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企业集团。在集团内部,每个公司持有多家公司的股份,多家公司又反过来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为了协调彼此间的关系,保证各个公司的利益,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即经理会。

经理会实质上是大股东会,由各法人股东的社长或主要负责人组成。经理会对集团内各个公司都具有较强的控制力,通常对各个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方针、人事安排等都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因此,日本公司的财务管理是法人股东为主的相互约束和主银行约束相结合的一种控制机制。

四、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动力机制。

日本企业经理人员是以低薪和高声望、高地位获得有效动力的,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而且高层经理与一般职员在收入上差距也不大。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不高,持股率也很低,他们的动力主要来自精神激励。日本企业普遍采用职务晋升、终身雇佣及荣誉称号等方式对经营者进行精神激励。日本社会非常重视等级秩序,管理者在公司中的工作业绩突出,就会得到晋升,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会更受人尊重。

日本公司中的董事大多是从公司内部晋升提拔的,这成为公司对管理者和员工实施激励的重要手段,其激励更具长期性效应。这种动力机制卓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理的劳动是一种专用性很强的资产”。即这种资产一旦用于某种用途,将完全或部分地无法改作它用,或即使能改作它用,也必定遭受严重的损失。这种资产的专用性是约束经营者减少“道德风险”,对公司经理施以卓有成效动力激励的内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经理都希望尽可能维持其与公司的交易关系的连续性,这是他们避免损失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曹凤歧: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2]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篇2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受理财环境制约的, 研究理财环境各因素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是为了分析财务管理的发展规律, 寻求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途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有宏观方面也有微观方面的, 各种因素纵横交错、互为条件、相互制约。

(一) 宏观社会环境因素

宏观社会环境包括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状况等。地方政府各种优化环境, 表现为地方政府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出台, 经济结构中的市场化成分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 融资“不以企业性质论长短, 一视同仁”, 为中小企业调节资金余缺, 进行资本投资提供便利。税法和公司法等法规不以所有制性质实行差别待遇, 为中小企业市场公平竞争、规范管理活动起到推动作用。负面作用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对私营经济, 仍然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 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执法、监督部门在掌握政策中对中小企业“宁左勿右”, “宁紧勿松”, 公共经济资源分配中的差别待遇仍然存在, 金融业的信用贷款仍不向中小企业开放, 企业融资渠道少, 融资总量有限。这些负面影响导致中小企业不能扩大投资, 对外投资也信心不足, 宏观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 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职能作用及活动空间都有直接影响。

(二) 微观环境因素

中小企业组织形式、结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业主及财务人员素质状况、企业文化均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

1. 组织形式的选择。

不同类型的企业, 其资本来源结构不同, 企业所适用的法律有所不同, 财务管理活动开展的空间范围也不同。中小企业选择有限责任公司这一组织形式的居多, 但大多中小企业是亲戚、家族、朋友合办的企业, 这类企业在建设初期情义代替规章制度。企业组织形式不同, 其资本结构也不同, 而且都影响企业财务监督模式和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

2. 业主素质。

中小企业业主往往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管理者, 他的素质高低, 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能否实现, 取决于业主在韬略上把握控制、监督理财的素质。

3. 企业文化。

业主在企业文化的形成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又影响财务管理人员选拔使用, 财务管理职责权限及财务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披露程度。企业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是吸引和稳定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因素。

4. 科技发展状况。

高科技中小企业里,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源, 企业的发展壮大要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所以科技发展状况影响企业管理机制和利润分配机制, 也影响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发挥。

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中, 微观因素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刺激作用更大。以下侧重从微观环境因素着手, 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财务管理的特征。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企业只有在理财环境的各种因素作用下实现财务活动的协调平衡, 才能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来源, 财务监控模式方面有共性的一面;但因不同发展阶段, 不同层次的中小企业的内部环境因素不同,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也不同, 呈现着阶段性的特征。

(一) 规模小、层次低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特征

1. 凭经验决策, 财务管理地位不高。

小规模非科技型中小企业, 其决策模式主要为经验决策。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有着高效率的优势, 但决策程序较粗糙, 决策所需信息相当程度仍使用以供销人员为主体的偶遇式的市场信息收集方式, 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并无规范的规则, 财务人员参与收集分析信息极小, 决策信息准确度较差, 决策的可靠度低。企业财务管理未受到重视、财务管理在业主以外的管理中影响不大、地位不高。大部分小企业未配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人员, 财务人员被当作“记账”员, 主要负责对外提供财务与纳税报表。

2. 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 财务管理职能作用不大。

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 人与人的关系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联系, 对团体以外的人天然的不信任, 在财务这一敏感部门, “忠诚度”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志, 无血缘、乡缘关系的财务管理人员群体很难与家族势力平衡。所以, 在小规模低层次的中小企业, 真正的财务专业人才很难留住, 财务人员大多未经正规的专业培训, 缺乏财务管理的能力, 难以为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

3. 业主“说了算”, 财务管理内容单一。

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 表现出个人专权和家族控制的特色, 80%以上的资产集中于创业者身上, 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普遍现象。企业的资金筹集、使用由老板说了算。权力集中的家族式的经营, 使财务管理也高度集中。不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仅限于财务控制, 即财务部门通过控制财务收支和分析检查财务指标完成情况来监督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 降低产品成本, 增加企业盈利, 协助业主实施财务监控。

(二) 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是部分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特征

高科技类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与管理人才, 随着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发展到一定规模 (资本千万元以上) , 财务管理活动呈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企业管理也较大型国有企业更加有创新的动力和紧迫感。

1.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明确, 财务管理受到重视。

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中小企业的经营以追逐利润为目标, 在这一总体目标的指导下, 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财务管理部门都努力工作,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中小企业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 企业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都是面向市场的, 财务工作也处处体现了市场对于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的深远影响。企业正是通过财务管理的统筹安排和统一协调将内部形式上相互隔离但内容上紧密相关的各项决策过程结合起来, 以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在这种巨大的外在压力作用下, 私营业主及高层管理者不得不重视财务专业人才的作用, 不少中小企业专设的财务管理机构并赋予应有的权力和手段, 实现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运用资金, 加强财务分析与监督的目的。

2. 激励机制灵活, 财务人才在财务管理职位上受到重视。

企业主认识到, 企业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记账”的人, 而需要理财能人。并且中小企业在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 受到更大的外部压力而需淡化家族色彩, 以适应严厉的法律, 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抛弃“上阵亲兄弟, 打虎父子兵”的陈腐观念, 超越了家族式经营的原始积累阶段, 并以其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了先机。为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 中小企业在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在一些大中型、高科技企业以“绩效股”、“认股权证”、“年薪”、“津贴”等褒赏企业有功之臣的激励机制, 有效地推动了管理人员在管理方面不断创新, 开拓进取。财务人员不再仅仅是“听老板的话, 记好账, 守好财”的那类人, 而是精于管理, 善于开创, 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 能为企业发展出力的专业人才。财务管理工作与国有企业相比, 少了框框的限制, 更容易创新发展, 各种财务战略管理方法手段, 更容易被采纳。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更容易被财务人员接受。

3.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控制分析职能突出。

高科技中小企业, 通常会形成一定授权经营机制, 从而形成业主以外的管理层, 但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仍信奉“稳定优先、兼顾效率”原则, 实行集权型管理。“在企业统一筹划、监控之下, 对所属分公司、部门的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的管理, 并通过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堵塞漏洞, 保证资金安全有效使用。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在中小企业集团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统筹规划, 集中有效财力开发产品、搞大项目, 占领市场, 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制止资金浪费, 为确保集团资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相适应的企业财务控制和分析职能得到了强化, 财务管理部门制定控制标准, 分解落实财务责任, 实施追踪控制, 及时调整误差, 分析产生的差异, 为考核评价财务活动提供信息。同时, 公司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对企业的决策和运行实行动态管理和制约, 促使企业经营获得高速稳健的运行。

三、结论

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虽然改进很大, 财务管理也受到业主和管理者重视, 但从总体上看, 仍处于低效率低水平阶段。财务管理工作与中小企业日益发展壮大的要求不相适应。要使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为企业的稳定增长、长远发展和使企业具有强壮生命力和优越的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 就应进一步优化企业理财环境, 突出财务管理的战略地位, 健全财务管理机构, 并将其放在高层管理的位置上, 赋予财务管理部门更大的权力和责任。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 进一步转变观念更新内容、转变职能,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理财的积极性、创造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金宏锋.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J) .时代金融, 2011 (20) .

企业财务困境特征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财务困境;特征;财务报表;财务指标

一、财务困境的定义

财务困境,也称为“财务危机”或“财务困难”,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的判断。我国学者绝大多数以公司企业盈利能力受到实质性削弱,并伴随持续亏损的状态的特别处理ST(Special Treatment)作为界定财务困境的标志。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和《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关于上市公司特别处理的相关制度规定,证券交易所对已经“财务状况异常”或“其他异常状况”的企业实行股票交易的特别处理。也就是说,一旦企业被特别处理了,那么该公司就已经陷入财务困境。

二、企业财务困境的特征

(一)财务困境公司报表特征。(1)资产负债表特征。1)资产特征。如果公司陷入财务困境,那么公司的货币资金就会减少。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大的资产,任何一家公司要想正常生產经营就必须持有货币资金,因为货币资金的短缺会影响到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流动性仅次于货币资金的资产。根据应收账款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的应收账款一般与企业的销售规模和销售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的说,当企业的销售规模比较大、销售业绩比较好时企业相对的应收账款就比较多,反之,也就越少。2)负债特征。对于企业来说,陷入财务困境一般表现为负债多、流动资产多和短期借款多。困境公司一般资金缺口比较大,而且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短期借款,这样就导致公司有比较大的偿债压力。(2)利润表项目特征。利润表上可以表现财务困境的指标为为主营业务收入低、财务费用高、管理费用高、利润低、盈利能力较弱等特征。因为编制利润表时,我们的依据是“利润=收入—费用”这一会计恒等式,从这一恒等式中我们就能够看出收入和利润是成正比的变化关系,而与成本费用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费用一定时,收入越高,利润越高。而按照正常的分析公司盈利时,我们不仅要看公司是否盈利,同时也要看公司的盈利结构是否合理。对于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我们不仅要分析影响公司盈利的各个项目,同时也要研究该项目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下表1是公司盈利结构类型表。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前四种是主营业务盈利,而后三种则是主营业务亏损。具体的分析如下述:

在类型项目1下,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都是正数,这说明的公司盈利结构是非常合理的,假如在这个情况下,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比较高、主营业务突出,则此单位就具有非常高的竞争优势,公司的发展会很具有持续性。在类型项目2下,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和营业利润是正数,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为负数,这样一种公司盈利结构有点不合理。经分析可以看出利润总额为负的原因是公司的营业外支出比较多,而且在数额上大于营业总额,但是它不是营业损失,具有偶然性,这种情况造成的损失不具有持久性。在类型项目3下,从总体看,公司处在一种盈利的状态,但是在营业利润中能够反映出来的是负数,这说明公司的期间费用比较高,而且期间费用的数额小于主营业务利润和其它业务利润之和。在类型项目4下,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是正数,而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为负数,此时公司的财务困境特征已经显现出来。 在类型项目5下,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是负数,公司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为正数,这样一种状态是非常不正常的,可以明显的看出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完全没有竞争力,公司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在类型项目6下,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和营业利润为负数,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为正数,从表面上可以看出企业还处于盈利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其主营业务已经受损害,已经面临着财务困境,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公司不及时做出调整,很快公司就会面临着倒闭。在类型项目7下,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均为负数,这说明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已完全受伤害,公司已陷入财务困境。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困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公司有着不稳定的盈利能力,则就意味着公司即将陷入财务困境。

(二)财务困境公司财务指标特征。(1)偿债能力指标。分析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是反映公司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速动比率是一定时期内速动资产与流动资产的比值。公司是否能够顺利的偿还债务,不仅要看该公司持有的债务多少,也要看公司可以变现偿债现金的多少。公司的可变现偿债现金越少,短期债务越多,则其偿债能力就越弱,反之,则偿债能力比较强。分析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可以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是指负债总数和资产总数的比例,利息保障倍数是指公司税息前收益与利息支出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当陷入财务困境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与正常公司的相关指数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则说明困境公司的偿债能力比较弱。(2)营运能力指标。公司的营运能力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营业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数值反映了公司的资产利用效率。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越低,反映了资产周转速度越慢,公司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越低,公司的销售能力越弱。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应收账款收回快慢的程度。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公司应收账款变现时间比较快、短期偿债能力比较强,对公司以后的快速发展和经营有很大的好处。陷入财务困境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都小于生产经营正常的公司,这方面总资产周转率表现特别明显,与此同时也说明了困境公司资金周转速度越慢,资产利用效率越低。(3)盈利能力指标。营业毛利率是指营业毛利额与营业净收入之间的比值,公司一旦没有足够的毛利率便不能形成公司的净利润。资产报酬率是指公司在一个时间段内获得的报酬的总数与平均资产总数的比值。它反映了公司资产综合运用的效果以及公司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所取得盈利的重要指标。总资产净利率是指净利润与总资产平均额的比率,它反映了公司能够获得净利润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是公司获利能力指标的核心。正常情况下,净资产收益值越低,公司本身资本得到盈利的能力就弱。

本文对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后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虽然造成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但是财务困境企业的特征基本相似。本文的意义在于:了解财务困境企业的特征后,有利于我们及时判断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并及时采取措施摆脱财务困境,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著, 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10月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篇4

摘要:本文在实践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阳朔西街与新西兰北部地区为对比案例,分别从企业发展概况,从业人员和企业经营三个方面对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中国的旅游小企业表现出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同的特征;但是也存在诸多差异,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

关键词:旅游小企业 特征 对比研究 中外

近年来旅游小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在国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是旅游小企业的重要研究内容,许多学者,如Shaw and Williams,Cressy and Cowling等都曾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而在国内,旅游小企业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为此,笔者对桂林阳朔西街的旅游小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论与S.J. Pager等学者在新西兰北部地区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以了解中外旅游企业发展的异同,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促进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

案例地概况与研究设计

阳朔西街

阳朔县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管辖,是闻名中外的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阳朔西街则位于阳朔县城中心区,全长517米,宽8米。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街上就已经有旅游小企业产生。目前,阳朔西街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知名度的旅游小企业的集聚地,享有“酒吧一条街”等称谓。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西街上旅游小企业的集聚也已成为阳朔旅游吸引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完全可将阳朔西街视为中国旅游小企业发展的典型区。

研究于、在西街进行实地调研。据实地统计,西街上共有各类旅游小企业157家,占西街店铺总数的87.71%。成功对其中49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其比例为31.21%。这一调查比率与海外学者调查比例相近(Thomas于在英国的调查比例为31%)。此外,为增强调查的可信性和科学性,研究者还从阳朔县相关部门获取部分企业的相关材料,与访谈信息进行对比检验。最终在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概况,从业人员情况以及企业经营三个方面对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进行总结。

新西兰北部地区

新西兰北部地区是新西兰国内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因此成为新西兰国内旅游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Murray North,1991)。

S.J. Page等学者于198月,以邮件调查的方式成功对该区域内297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比例为37%)。学者们分别从“企业概况,人员结构,毛利人的参与,企业经营和企业营销”等五方面对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基本特征(S.J. Page, )。

之所以选择新西兰北部地区这项研究作为对比案例的原因在于:在现有的海外学者的文献中,S.J Page的研究是关于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研究中最为完整的研究之一;此外,在对阳朔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研究中,也借鉴了S.J Page的访谈问卷,采取了与此相类似的研究方法和框架。因此,二者更具有可比性。

发展特征对比研究

企业发展概况对比

就企业发展概况而言,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规模、空间布局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企业类型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从阳朔西街的调查来看,西街旅游小企业主要的构成类型依次为:商品销售企业,住宿企业和餐饮企业。而S.J. Page的研究表明,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类型主要为住宿设施(40%)和餐饮设施(22%),而旅游销售企业较少,其比例仅为7%。(见图1)

从图1中可看出,住宿设施在两地旅游小企业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再一次证明住宿设施是目的地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Bull & Church,1994)。而中外旅游小企业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商品旅游销售企业。

中外旅游小企业在类型构成上的差异,则与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游客类型有直接关系。阳朔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居民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有限。由于从事商品销售所需的资金少,风险小,对企业主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从事商品销售更简单。另一方面,海外游客一直是西街的消费主体。与国内游客相比,海外游客消费能力强,是国内过夜游客的2-3倍(宁士敏,2003);加之海外游客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商品,如陶瓷,山水画等商品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以上原因造成了西街旅游小企业中以工艺品店和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销售类企业居多的局面。

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在对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研究中,S.J. Page侧重对企业主的从业动机和从业人员的流动进行了调查。其研究结果与阳朔西街研究结果对比分析表明:

中外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都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在新西兰案例中,S.J Page发现“淡旺季雇工人数差距较大”;而在阳朔西街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受调查人员中工作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约占35%,在4-6个月之间的为30%,在6-12个月的为30%,在1年上的为5% ,这说明中国旅游小企业从业人员也具有流动频繁的特点。

在员工招聘方面,国外小企业主更为规范。国外旅游小企业最主要的招聘方式分别为:口头广告,就业服务机构,刊登广告;而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多采用的是粘贴招工告示,口头广告和熟人介绍等。在访谈中,中国的旅游小企业主普遍认为,“通过职业介绍所和在报纸上登广告会花钱”,“在墙上粘贴告示,方便又便宜”。这反映中外企业主在观念和习俗上的差别。

企业经营能力对比分析

企业经营能力与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难以单纯地从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因此中外旅游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对比主要是从企业投资计划,经营障碍,新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据对西街旅游小企业主的调查,国内的旅游小企业对企业的发展普遍缺乏规划。97%的企业主在创办旅游小企业之前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和可行性分析;84.6%的企业主在对未来规划一项的调查中的回答是没有。此外,87.3%的企业主在近两年都没有追加投资的计划或行动。与此相反,在新西兰43%的旅游小企业主在近两年内对企业增加投资,其主要用途包括:用具更新,设施的增加,环境的改造等方面,且大多数企业主(58%)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

在企业的经营障碍方面,过高的租金、来自小企业内部和大中型旅游企业的竞争以及游客需求的下降是海内外企业主共同面临的难题。其具体表现为: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高租金、缺少相关的企业发展指引、当地同行与大企业的竞争、缺少有技术的员工、顾客量、政府政策、缺少资金等。

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比,缺乏足够的资金是国内旅游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经营障碍。这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更多的是与国内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途径过于狭窄有关。在中国,私人储蓄和向亲朋好友借款则是企业资金主要来源,而在新西兰,私人储蓄(67%),银行(42%)和投资公司(10%)是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运用方面,国外旅游小企业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国的旅游小企业。S.T. Page的研究显示,在新西兰,计算机已经广泛用于服务预定,财务结算,顾客资料储存等领域,甚至可用于制定企业的相关商业计划。

对经营能力的对比分析表明,在经营能力方面国内旅游小企业主与海外旅游小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企业主的能力,经营理念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有关。

此外,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差异,在对海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的异同进行了一个总结。(见表2)

通过以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就整体而言,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在从业人员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同的特征;只是由于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游客类型的差异,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诸如企业的类型构成,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 有所不同。

此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得知相对于大中型旅游企业而言,由于旅游小企业明显具有投资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并对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旅游小企业必将在未来中国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晓强. 阳朔天上人间旅游乡. 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

2.风笑天.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日本企业文化特征 篇5

从根本上来说,日本的企业文化源于日本的传统文化。由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又与欧美各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差别,其特点是:农耕社会;儒教文化;集团主义;单一民族;注重人际关系及情义;敬人及爱人的友善心理,等等。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日本的企业文化,也具有与欧美企业文化不同的一些鲜明特征。例如,在以儒教文化为价值观之本的日本企业文化中,就十分崇尚“精神”,因此,在日本企业的公司歌曲或者由企业创始人制订的企业哲学中,是根本不提“利润”二字的。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的课题是要把企业成员的变化、消费者的要求、内外环境的挑战同企业的目标具体协调起来,以增强自身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因此,每一个日本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都具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目标、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原则,等等。

就赫赫有名的索尼公司而言,在阐述其信念的公司纲领《索尼之魂》中,第一句话便是“索尼是开拓者”,表示出绝不步别人后尘的意志。紧接着又写道:“永远向着那未知的世界探索”,申明其远大目标。在这一远大目标之下,“开拓者索尼把最大限度地发掘人才、信任人才、鼓励人才不断前进视为自己的唯一生命”,以人为中心开展一切工作。在日本,像这样利用独特的企业文化,通过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和巩固企业形象,以鲜明的“个性化”企业形象而立足于社会的成功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还有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其企业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其中最具特色、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自来水哲学”。早在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初建之初,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以自来水的供给为例子,生动地阐述了他的创办企业宗旨及经营信念。他认为,松下公司所生产的产品,首先要价格便宜,广大消费者能买得起,其次要货源充足,保证市场的大量需求,就好比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来水一样,既价格便宜又源源不断。按照松下的企业哲学,那就是社会培育了企业,企业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与此同时,企业也将得到社会的酬劳。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篇6

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企业文化决定于民族文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应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也应借鉴别国文化,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邪恶轴心国之一,对亚洲国家特别是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日本经济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与昌盛,这与日本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日本企业文化最为明显地体现为如下特征:

一、忠诚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忠诚,员工忠于上司、忠于企业、公司忠于员工。日本企业不仅推崇能力,更看重忠诚。同时,日本企业员工也同时把忠诚企业作为自己人生的荣耀。在日本,不忠诚的人是被人唾弃的。日本员工时时处处维护自己企业的荣耀,不允许任何人有辱自己的企业。日本年轻人一旦进到一家大公司,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公司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企业是员工的家,情感的纽带,道义和责任的要求都使得企业不会轻易辞退员工,员工跳槽的现象也十分罕见,从一而终任劳任怨是日本企业员工所只能从的道德准则。此外,日本企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使员工产生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日本员工行为中往往表现出无条件服从企业,为企业发展忍受各种苛刻的条件。日本人的忠的意识除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外,还因为自身的忧患意识浓重,日本的耻感文化特色,资源短缺,受灾频繁,是日本人必须强调一种“忠”的意识,才能更好的生存,从忠于天皇、忠于国家、忠于企业,日本人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文化资源。

二、以人为本,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

日本民族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农耕民族,种族单一,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具有长期的家族主义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日本民族主义传统和与此相联系的团队精神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各种制度、方法、习惯之中,使企业全体员工结成“命运共同体”。员工与企业之间保持着叫深厚的“血缘关系”,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矩,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日本企业把“以人为本”的细想贯彻到企业文化中,把培养团队精神视为企业文化的灵魂。正是各方面的综合,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得日本企业成为一个个真正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从而爆发出勃勃生机和很强的创造力,完全不同于美国企业的机械性组织。

团队精神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日本企业重视团队能力,个人能力被置于其次地位。日本企业采取年供序列工资制,晋升主要凭年资相应的职务晋升也主要凭年资,资历深、工龄长的员工晋升的机会较多,并保证大部分员工在退休前都可升到中层位置。这种制度是以论资排辈为基础的,员工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比能力更重要。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要成长为一名受重用的优秀员工,要被派往多个地点去任职,要经历多种岗位和工种,虽然有些工作貌似琐碎无聊,与企业似乎无关,但能否安心兢兢业业地做好这些工作,却是企业考察员工的适应性与团队意识的重要手段。

日本企业内部往往没有鼓励员工相互竞争的机制,要求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团结协作,过分的自我表现会收到无情的打击,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员工不能以个人好恶来评判事物,二是要以群体的和谐为评判标准。在日本,集体活动甚至于下班后去喝酒都不能够轻易不参加。

日本企业团队精神,以3项制度为保障:第一,终生雇佣制。日本企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使员工产生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这种制度不是法律硬性规定的,而是日本家族主义文化传统的体现。第二,年功序列工资制。晋升工资主要凭年资,相应的职务晋升也主要凭年资,资历深、工龄长的员工晋升的机会较多,并保证大部分员工在退休前都可升到中层位置。这种制度是以论资排辈为基础的,员工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对企业的忠诚程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其好处是可以限制员工的“跳槽”现象,鼓励员工“从一而终”,在一家企业干到底。这也是日本文化特别是日本企业文化在用工体制上的体现。第三,按企业组织工会,把劳资关系改造为家族内部关系,劳资之间的冲突和交涉只限于企业内部,强调“家丑不外扬”。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典型表现。这三项制度像三条无形的绳索,把企业员工紧紧地“捆”在一起,使他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企业竭尽全力。日本企业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很强,不管是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多数人对企业都有很深的感情和忠诚心。他们明白“厂兴我兴,厂衰我耻”的道理,懂得只有靠企业,为企业好好干,才能实现个人计划。所以,日本员工缺勤率为世界最低,只有0.95%,而其它国家则高得多,如美国为3.5%,德国为7.7%,法国为8.3%,意大利为10.6%,瑞士为13.8%。在日本多数企业里,员工西服上都有一个公司标记,这意味着他们从早到晚都属于公司的人。员工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下班后还开展QC小组(质量管理)活动和学习,还要以喝酒、下棋等方式交流思想,以至于很多人尤其是管理者,因工作紧张和疲劳过度而患有 “归宅恐惧症”。所以外国评论家称日本人是“只会工作的蜜蜂”。他们一天工作一般不止8小时,而是10小时、12小时。据有关分析资料,如果劳动效率国际标准为100,美国为70,日本人则是130。这些都典型地体现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特质和作用,这也正是日本能在二战后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实现经济飞跃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精细

日本作为地域狭小的岛国,资源匮乏,为应对这种局面,日本人养成了精细的文化习惯,甚至有人认为日本人太过于拘泥小节。

日本企业不允许在细节上出现问题,并习惯于从细节上考察员工。日本员工为了在细节上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解决看似可以忽略的小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日本产品的质量在这些精细之处击垮对手。

四、家族主义特色显著

成长性企业财务特征研究 篇7

什么样的企业是值得投资的好企业?利润指标只反映某一段时间的企业经营绩效,对企业整个存续期间的行为无法描述。况且,对企业利润的片面强调往往会增加企业经营者的短期逐利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价值比利润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人们对企业及企业所在行业的增长状况的预期。企业价值指标的优越性不单单表现在对经营状况能做最完整、最全面的反映。它还能最佳地体现所有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增加企业价值,为股东持续创造财富是经营者的主要目的[1]。

成长性是公司未来获得超额报酬的能力,代表了有价值的未来投资机会,也反映了企业对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从价值角度来看,成长性表现为企业获取超常回报的能力及其资本化,可以解释为持续经营价值。按照Miller and Modigliani (1961)的观点:成长性意味着价值创造;没有投资机会的企业可以实现经营收入和经营利润的增长,但却不能创造价值[2]。最典型的计量企业成长性的价值指标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于1969年提出的托宾Q值。其标准定义是:按照金融市场估价的企业的价值与企业现有资本的税后重置成本的比率。在一个公司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点,股东投资于公司的权益资本的账面价值B大致衡量了在某个时点上股东所贡献的权益资本的价值。同时,股东投资于公司的权益资本的市场价值V是资本市场对公司是否有效运用这些资本所做出的一种评价。若V>B,说明公司的管理层为股东创造了价值;反之,若V<B,则说明股东价值遭到破坏;若V=B,则价值不变。成长性与价值创造恰如一个硬币的两面。

从实际投资来看,彼得林奇的投资神话充分体现了增长投资的魅力,他经营的麦哲伦基金自1977年以后的13年中收益率高达2700%。如图1所示,本文中所选的样本中信成长指数,自其形成以来的表现亦优于大盘。

(数据来源:度量衡金融终端。其中红线为本文样本,绿线 为上证A股指数,黄线为深圳综合指数)

对每一个企业来说,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是任何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企业成长的原因来自何处?Miller and Modigliani(1961)认为:企业获得超常回报的能力来源于企业专有的优势,如地理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以及其他垄断性优势[2]。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是长期形成且蕴涵于企业内质中多方面技能和机制的有机融合,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和优势[3,4]。核心能力作为独特的异质资源,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企业自身也能获得较高盈利,并实现超常规增长[5]。企业成长源自企业背后的行为、战略和核心能力。而财务指标是公司经营现状的客观记录,如果设置恰当,财务指标可以反映公司内部那些难以量化的基本特征,从而能够综合反映公司的基本经营特征和成长背后的行为与战略。本文即试图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找出成长性企业的财务指标特征,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方向。

1 研究设计

1.1 变量设计

理论上讲,企业之所以能够持久成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产品销路广阔,利润率高,资本结构合理,资产使用效率高,成本费用控制得力,主营业务突出,有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规模不断扩张。因此,成长性企业的财务特征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资本结构

根据MM理论,由于税盾的作用,公司价值会随着财务杠杆而上升,然而负债过多,公司的财务风险加大。所以,上市公司应当审时度势,全面考虑、充分权衡预期的利润和增加的风险,维持一个合理的负债比率,既能满足公司成长的需要,又不至于使财务政策太激进而承担太大风险。成长性企业的负债率,可能具有某些特征。

1.1.2 短期偿债

短期偿债能力是表明一家企业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1.1.3 企业盈利能力

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常用指标有销售毛利率。它反映了产品附加值的高低,是企业销售净利率的最初基础。如果销售毛利率很低,往往意味着该产品已进人成熟期,市场竞争激烈,很难谈得上成长性。主营业务收人增长率越高,则表明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越强,其市场占有率也将越大,因而成长性也越高。

1.1.4 扩张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一个企业在行业中规模越大,资本实力越强,其长期竞争的能力就越强。一方面,规模经济可产生更多的边际效益,使其在成本、价格上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巨大的资本实力可以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并使其在激烈的市场中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开拓市场。

1.1.5 资产管理效率

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其资产管理效率,因为利润和现金流量是通过资产的使用来实现的。如果资产管理效率低,企业不仅不能为股东创造出足够的利润,而且可能引致企业逐步走向亏损直至破产的境地。资产周转缓慢表明企业资金积压严重,资产未能发挥应有的效能,从而使企业丧失成长性。

1.1.6 盈利质量

在企业利润不断增长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利润质量,即经营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率,表明企业利润增长的稳定性越强,企业成长性越好,否则说明企业利润增长含有不稳定成份。

本文以2007年度财务报表数据为基本数据,选取了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的比例、现金比率、净利率,总资产自然对数17项财务指标作为反映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变量。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首先,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公共因子,及公共因子的因子得分。其次,利用聚类分析,把因子得分作为新变量,对其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1.3 样本和数据

最典型的度量成长性的指标是托宾Q,由于缺乏合适的重置成本的数据,市场分析人士通常使用股票市值与公司净值的比率作为q比率的近似替代物。宋剑峰在净资产倍率、市盈率与公司的成长性——来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一文中也提出由于P/B只受预期超额报酬的影响,而与当期超额报酬无关,所以它是一个预测成长性的更好指标。较高的P/B(大于1)预示公司未来仍有增长潜力,较低的P/B(小于1)1则预示着公司将进入一个衰退期[6]。

本文以中信成长指数为样本,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因为很多指标没有可比性),剔除*ST和数据不全的2家公司,共计183个样本。公司财务数据均来自度量衡金融终端。

2 实证过程结果及分析

2.1 相关指标的因子分析

首先对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行检验。表1列出了用于检验因子分析适用性的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的数值。KMO检验值为0.626,基本达到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标;Bartlett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研究中使用的指标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是有效的。

先利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再用方差极大法旋转因子轴,通过方差贡献大小选择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剔出特征值小于1的主成分因子后,前7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3.219%,这说明前7个因子反映的原始变量信息占总信息的73.219%。从碎石图2上也可以看在这里出现了明显的拐点。因此选取前7个因子进行分析。

Extraction Mc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进行因子分析。先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其中各因子与各变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也不易将因子命名。于是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的方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表3中的因子载荷矩阵,其中的因子载荷向两极分化,各因子与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十分显著。从下表可以看出,因子1代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定义为偿债因子;因子2代表净利率、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定义为盈利能力因子;因子3代表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企业规模,定义为扩张因子;因子4代表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定义为资产管理效率因子,因子5代表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定义为盈利增长因子;因子6代表营业利润占比,定义为盈利质量因子。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nd: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a.Rotation converged in 13 iterations.

通过表4中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直接写出各因子的表达式。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标准化可以计算每个样本的因子得分。将各样本的因子得分作为新变量,进行进一步分析。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d: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Component Scores.

2.2 成长性企业的聚类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归纳成长性企业的财务特征。本文采用样本聚类,将在因子分析中得到的因子得分作为新变量,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聚类方法选择离差平方和法。离差平方和法是由WARD提出来的,又称WARD法。其具体思想是先将n个样本各自成一类,然后每次缩小一类,每缩小一类离差平方和就要增大,选择使类内离差平方和增加最小的两类合并,至全部样本归类完毕。

从聚类结果来看,把上市公司划分为8类,效果较好。

采用SPSS的MEANS过程计算各个类别是否有显著差异,以及各个类别具有怎样的特征。从下表中可以看出,第一类公司在扩张因子上得分很高,在盈利能力因子上得分较低,这类企业共有21家,以中国卫星为典型代表。第二类公司从统计数据来看并没有十分显著的特征,可能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细分。第三类在盈利能力因子上得分很高,偿债能力因子上得分也较高,共33家企业,典型企业有贵州茅台等。第四类公司在盈利增长因子上得分很低,而盈利质量因子和资产管理效率因子得分较高,共4家企业,以上海机场为典型代表。第五类公司在盈利增长因子上得分很高,共39家企业,以包钢稀土,广船国际为典型代表。第六类公司在偿债因子上得分很高,共7家企业,以盐田港为典型代表。第七类公司在资产管理效率因子上得分很高,共7家企业,以山东黄金为典型代表。第八类公司在盈利质量上得分很低,共6家企业,以光明乳业为代表。

从方差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各个类别之间在6项因子得分上有显著差异,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3 典型企业的分析

进一步探究企业成长背后的行为、战略和核心能力。

王毅(2002)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分为3个层次,即战略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技术核心能力。战略核心能力是企业整合外部环境网络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主要是企业对环境的认知与反应能力,即识别社会与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利用政府政策、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大学、研究所,并与它们进行有效合作,营造对企业有利的企业生态环境的能力。战略核心能力包括政策整合能力、竞争环境整合能力、技术环境整合能力、战略营销能力、战略预测能力、战略领导能力等。组织核心能力是企业对内部网络的整合能力,包括职能网络、子公司/事业部网络等。企业获得有效率、有效益的内部协调和整合非常重要,很多实证研究都支持: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组织生产的方式是各个领域的企业能力产生差异之源。技术核心能力是企业整合各种技术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对于技术型公司来说,技术核心能力尤为重要[7]。

我们对典型类别中的典型企业进行分析。试图通过财务指标的指示,找出支持企业高成长性的核心能力和战略因素。

2.3.1 规模扩张型

成长性企业重要的财务特征之一是规模的不断扩张,有21家企业在扩张因子上得分很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在企业内部实行更为彻底的分工和专业化以及劳动协作。企业所支配的资本额增大,使得企业有条件采用技术先进的专用设备和大型设备,也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集中,减少企业的原料库存和机器设备的零部件储备,节约基本建设投资,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节约单位产品的成本。资本增大的企业还可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如便于引进大量高素质的管理、技术人才,以壮大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和营销能力。由于拥有较高的资金清偿能力,在资本市场上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筹措到资金[8]。

企业的规模扩张如何企业的核心能力?我们对典型企业中国卫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中国卫星自2001 年成立以后,2002-2006 年总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1%,净资产复合增长率为30%,2007年更是扩张迅速,总资产增长127.64%,净资产增长333.86%。规模扩张十分迅速。

中国卫星是惟一的卫星制造上市公司,也是我国唯一具备小卫星工程化研制生产能力的企业,并承担了我国几乎全部工程化小卫星的研制生产工作,可以说在小卫星制造领域,公司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由于卫星研制工作涉及国家机密和政府对航天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视,国内市场基本上不向国外航天企业开放。中国卫星面临的(潜在)竞争主要来自国内院校和研究所,但这些单位研制的小卫星主要用于满足于科研和科考需要,而航天东方红则主要面向军队、气象、环境等行业客户开发产品,彼此并没有明显的竞争关系。中国卫星在积极利用政府政策和与竞争对手关系方面拥有特殊的战略核心能力。

对中国卫星这样一个在子行业中拥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来说,行业的发展空间就是企业的发展空间,根据国际经验,空间设施系统均以一定数量的在轨空间器作为基础。例如,美国的空间设施系统保持在轨卫星数量400~500 颗,俄罗斯保持在轨200 颗左右,其中,小卫星在30%以上。而我国目前在轨卫星数量仅为20~30 颗,与世界航天大国美国和俄罗斯的差距在10 倍以上。因此,中国卫星的快速扩张,有其内在的土壤。行业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源自国家政策的企业在垄断地位,使得中国卫星得以不断扩张。然而规模的扩大是否创造了价值?

同样是由于中国卫星的特殊行业地位和客户群,公司对于客户的议价能力并不高,毛利较低。但由于产品基本由少数政府部门客户订制,现有技术平台已由五院研发成熟,因此期间费用较低,使得营运利润率和净利润率相对合理。同时由于政府部门客户在订制小卫星过程中提前支付大笔货款,公司的经营现金流状况也十分理想。中国卫星的规模扩张,并没有以牺牲利润为代价,而确实创造了价值。

总的来说,成长性企业的重要财务特征之一是规模的扩张,这并不代表规模扩张的企业就都是成长性企业,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公司,探索其扩张背后的理性,才能对更准确地把握创造价值的成长性企业。

2.3.2 盈利明星型

这类企业在盈利能力因子上得分很高,偿债能力因子上得分也较高,共33家企业。这类企业无疑是大众眼中的明星企业。根据波特的理论,五种竞争力共同作用决定了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产业竞争不断将投资资本收益率压低到竞争平衡保底收益水平,一个企业要想保持超常的盈利状况,必须具备某些特殊的竞争优势。在与五种竞争作用力抗争中,有三种提供成功机会的基本战略方法,可能使公司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波特,1990)。

贵州茅台是差异化战略成功的典型企业。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司使自己在几个方面都标歧立异。如果差异化战略可以实现,它就成为在产业中赢得超常收益的可行战略,因为它能建立起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的防御地位,差异化战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对价格的敏感性下降使公司得以避开竞争。它也可使利润增加却不必追求低成本。客户的忠诚以及某一竞争对手要战胜这种“独特性”需付出的努力就构成了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带来较高的收益,可以用来对付供应商压力,同时可以缓解客户压力,当客户缺乏选择余地时其价格敏感性也就不高。最后,采取差异化战略而赢得顾客忠诚的公司,在面对替代品威胁时,其所处地位比其他竞争对手也更为有利[9]。对酿酒业来说,产品的差异化性与生产、市场营销和分销的规模经济相结合构成很高的壁垒。贵州茅台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早在红军长征时期就已建立起来,品牌认可度极高。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传统的生产制作工艺,产品的差异化,使茅台的在竞争中处于相当有利的地位。通过广告,茅台不断强调其国酒、高品味和健康的形象,与公司定位的成功富贵人士等群体相契合,通过不断加强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而在销售方面,茅台独辟蹊径,以政府和军队为突破口,抓住引导消费潮流的主体人群,进而覆盖全部高端消费群体。通过构筑高壁垒,贵州茅台得以保证其高利润率和成长性。从核心能力的角度讲,茅台体现了优异的战略营销能力。

2.3.3 盈利增长型

这类企业在盈利增长因子上得分很高。成长性企业的行业特征在这一类别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理论上说,由于行业的前景性、竞争性、受保护性和垄断性都会对公司的成长性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企业成长性应该具有显著的行业特征。纪志明(2005)研究总结发现,企业成长性具有显著的行业特征:即使在控制了企业规模、资产结构、财务杠杆以及股权结构的影响之后,行业因素仍然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显著的影响[10]。对该类别中的企业观察可以发现,这类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如房地产,能源和有色。

对典型企业广船国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造船行业是一个强周期性行业。上一次造船行业景气高峰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1974~1976 年,连续三年新船交付量超过4000 万载重吨;80 年代是造船行业黑暗的十年,年均产量只有1700 万载重吨,1988 年到达谷底,产量只有1100 万载重吨,造船行业被称为“夕阳产业”;1990 年开始造船行业开始缓慢复苏,1999 年产量重新回到70 年代中期的历史高位。2000~2006 年更是连创新高,2006 年新船交付量高达7500 万载重吨。

航运是造船唯一的下游行业。海运市场的供需平衡状况是导致造船业周期波动的核心因素。受到船价和成交量同向、大幅波动的影响,造船行业经常大起大落。景气时,“锦上添花”,萧条时“雪上加霜”。而2001 年至今,海事贸易增长加速,运力紧张,造船行业持续繁荣,新船成交量屡创新高。因此目前船厂订单饱满,对客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相对于其国际竞争对手而言,中国造船业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日韩竞争对手,同时技术水平、资本、资源等具有较强的实力。而在行业内部,广船国际是国内最大、世界第四大的灵便型液货船制造商,其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十分明显。

黄津孚(2004)认为,企业成长是一个机遇、实力和主观努力三要素相互作用和轮动的过程。企业快速成长特别需要捕捉和利用机遇。机遇是某种形势,是人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某种可以加以利用的有利形势。所谓形势就是对社会主体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的主客观条件的组合[11]。周期性行业中的上升阶段,也是一种机遇,而对这种外部环境的把握,从核心能力的角度讲,也体现了企业的战略核心能力,处在一个上升的行业中,并在行业内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也是一种成长和价值创造的方式。

3 总结

成长性意味着价值创造,本文选取中信成长指数作为成长性企业样本,根据文献提取财务指标17个,通过因子分析,将其归纳为6个成长因子,以因子得分为新变量,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成长性企业进行按财务特征分类。从聚类结果来看,把上市公司划分为8类,效果较好。最后,通过对三个典型类别中典型企业的分析,尝试探索决定企业成长性的核心能力。本文在探索中的不足之处在于,聚类结果的第二类,从统计数据看,没有显著的特征,可能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加以细化。

参考文献

[1]王国华,孙月平.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可持续成长探析.现代管理科学,2005;(1):91—92

[2]Miller M,Modigliani F.Dividend policy,growth,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Journal of Business,1961;(34):411—433

[3]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79—91

[4]Yeoh P,Roth K.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ustained advantage in the U.S.Pharmaceutical industry:impact of firm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637—653

[5]Sanchez R,Heene A.Dynamics of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new strategic management.Oxford:Perga-mon,1996:125—132

[6]宋剑峰.净资产倍率、市盈率与公司的成长性——来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0;(8):36—45

[7]王毅.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2;(4):74—82

[8]孟庆红,魏晓丽.企业成长中规模扩张的合理边界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导报,2006;(2):69—70

[9](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1.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3—39

[10]纪志明.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行业特征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62—66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篇8

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形象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同样,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界的普遍现象。每个企业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但企业之间又存在着文化的差异。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科学管理理念,虽然在概念上由外国人提出,但在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中,无时不有。研究和探索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品位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生产力是企业的“硬件”,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软件”同时体现“硬件”与“软件”的组合因素。现代企业只要注重文化建设新理念,把握文化建设新特征,就赢得了科学管理的主动,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根本。

1.企业文化标志着现代化科学管理的新趋势

现代企业管理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应用而生的。所谓现代企业管理,就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控制的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重要条件。迄今为止,世界企业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传统的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它是在最原始、最野蛮的管理雏形上演变过来的,虽不完全采用皮鞭加棍棒的“管理”手段,但还不具有规范的管理方法。它是针对工厂(作坊)如何分工协作、如何保证生产、如何减少资本的损耗、如何赚取更多的利润等问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仅仅对生产、工资、成本进行管理,是粗放式的。直到后期才形成了靠资本家个人的经验进行管理的管理方法。于是称之为传统的管理阶段。第二,“科学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它是从传统管理模式上发展起来的。“科学管理”阶段,着重强调生产作业程序的标准化,重点管理劳动生产的效率。它的特征是制度唯上,效率唯上,劳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效益忽高忽低。第三,现代管理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企业管理。现代管理突出经营决策,注重管理系统化,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能获得较快发展,现代化科学管理是极为重要的手段。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企业管理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吸收了世界企业管理阶段的精华,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形成独特的中国企业文化——“现代科学管理”新理念。

企业管理渗透着先进文化理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是市场的主角,处处渗透着先进文化理念,处处体现着独特的文化作用。这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本主义的特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人本方式,它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新理念和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它的内涵由原来共识的价值观念、经营意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责任感,又增加了企业精神、竞争意识、团队精神、法律保障、营销信誉、荣誉感和忠诚度等内容。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管理价值观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企业除了注重产品生产本身应有的经济作用外,也注重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因为企业文化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几乎所有产品都深深地打上企业文化的烙印。品牌就是企业的标志,名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名品牌再加上企业信誉和职业道德,就会占领市场,就会使企业在激烈的营销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再次,科学的管理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同时需要有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作支撑,更需要有公正的法律作保障。这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新理念。

创建企业文化是现代化企业内在的要求。企业文化的创建是与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分不开的。人是企业文化的主角,亦称之为“人本主义”。但是企业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它必须通过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要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使职工明确企业的奋斗目标,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兴衰融为一起;要通过科技文化教育,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要大力推广和应用新科技成果,使产品更新换代;同时要研发科技项目,舍得投资,注重科技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动企业发展。其内在要求:一是企业文化重在人“化”,通过“人”化,再表现“化”物,坚持以人为本,恪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企业和社会作奉献。二是企业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对宣示和带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企业文化以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和谐的企业氛围,影响着周围环境,为匡正社会风气带好头。四是企业文化为提高科技水平,增强企业实力奠定基础。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婚庆公司加盟合作协议书下一篇: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