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谋发展 攻坚克难求突破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业创新谋发展 攻坚克难求突破(精选6篇)

创业创新谋发展 攻坚克难求突破 篇1

----海东镇贯彻落实全县干部大会精神材料

为保证全县干部会议精神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海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十二届一次党代会召开后,县委、政府根据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于11月14日上午组织全县领导干部赴松桃、铜仁两地考察学习,15日进行了分组讨论,16日结合考察学习情况召开了全县干部大会。会上,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安孝荣同志部署了下一阶段全县的重点工作,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作了发言,县委书记王俊铭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我乡干部认真学习和领会了上级领导的讲话精神,并依此对我乡2012年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对全县干部会议精神进行再贯彻、再落实。

海东镇全乡将以贯彻落实全县干部大会精神为契机,创新攻坚,促进亚鱼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在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一是全面实施工业强乡战略。力争2012年工业总产值比2011年增长25%,狠抓项目落地,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玉铜”高速公路建设契机,围绕“三乡一园一区”建设,坚决实施“农业稳乡、工业兴乡、生态立乡”战略,顺利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开启了“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新征程,并以突出抓好工业带动农业和三产的发展;二是走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2012年农业总产值比2011年增长10%,一是围绕科技兴农目标,扎实开展水利工程、农机推广与防汛抗旱等各项工作,通过加大水稻旱育浅植、玉米肥球育苗、免耕油菜、免耕洋芋等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传统种植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水果产业初见成效,建立和完善了以郭家湾为中心地带的3000亩优质米基地、500亩荸荠基地、200亩梨子基地、500亩优质茶叶基地,亚鱼村百亩杨梅基地、百亩高山葡萄基地、300亩黄桃基地、千亩枣子基地;二是坚持防疫就是增收的理念,认真抓好春秋两级防疫工作,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加快推进畜牧良种工程,建立了2个畜牧养殖小区,生猪、家禽生产规模稳中有增,畜牧生产实现了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三是以大龙泉源特种生态养殖公司、打谷冲火鸡养殖场为龙头,带动农户发展特种野猪和火鸡,拓展致富路子。

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三是发展休闲观光业。重点扶持1-3家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

二、在和谐发展上有新气象。强化“守土有责”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责任,确保社会大局稳定。首先,在破解难题上有新成效。继续实施“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活动,推出包案限时制、跟踪随访制等制度,确保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在移民和谐融入上有新进展。继续完善“四联”制度,帮助移民多渠道实现就业和创业发展,加快移民融合融入。再次,在完善机制有新举措。进一步完善领导信访包案制度、信访代理人制度,采取排摸一批、转移一批、解决一批、掌握一批、稳控一批的“五个一批”方法,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平时。

三、在民生发展上有新改善。深入基层倾听呼声,着力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走进贫困,关注民生、促进和谐”活动,全面落实好“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力度,千方百计抓好农民增收工作,实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增长11%。

2011年是县委确定的“创新攻坚年”,保增长、促稳定的任务异常繁重,我们要坚定信心,创新方法,转变作风,攻坚克

难,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夯实执政基础,全面完成亚鱼“创新攻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创业创新谋发展 攻坚克难求突破 篇2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设计方案体现了鲜明的地标性, 从空中看就像一个漂浮的“贝壳”, 主体建筑都悬浮在空中, 工程总建筑面积14.6万m2, 地下1层, 地上4层, 建筑高度58m。地下一层主要为车库及设备用房, 在10.2m、15.3m标高设置巨大钢平台, 在平台上设置6个500人以上的各种功能会议厅、多功能厅;平台中心设计了一个与平台部分脱离的1650座位的歌剧院;在周边会议厅屋顶上设置了小会议室、咖啡屋和机房等附属空间;在15.3~28.5m标高设置悬挂于屋盖上的空中廊桥, 连系各使用功能空间。主要功能空间建在竖向结构托起的巨大钢平台上, 犹如“在桌面上建房子”。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主体结构形式为多支撑筒体组合空间大跨悬挑复杂钢结构体系, 其结构形式大体由四部分组成: (1) 竖向钢骨核心筒及型钢混凝土柱; (2) 悬浮空中的巨大水平钢平台; (3) 大弯扭幕墙钢柱围护体系;

(4) 双曲面管桁架屋盖。这四部分结构组成了复杂而无规律、造型奇特的结构风格。

由于钢结构加工制作、现场安装难度巨大, 毛立贤总工亲自编写了大型群塔施工方案、钢结构吊装方案、悬挑结构卸载方案、单曲面管桁架屋盖施工方案、宽翼缘窄腹大弯扭钢柱加工方案、复杂节点深化设计等。先后组织国内著名钢结构专家进行方案论证6次, 提出了塔机空中接臂、等距不同步卸载等施工方案, 使得现场7台塔机减少至6台, 卸载工期提前45天, 节省工程造价200多万元。

在屋盖安装过程中, 毛立贤总工设计了旋杆装置, 优化了后塞杆技术, 采用了三杆同时吊装方法, 使得工程质量成倍提升, 加快工期20天, 节约吊装成本80多万元;大弯扭钢柱加工过程中, 毛立贤总工带领钢结构加工单位研发了“单边固定双铰轴压弯专用胎具”, 保证了宽翼缘窄腹大弯扭钢柱的加工, 减少铸钢件520t, 加快工期40天, 节约造价1000多万元。

复杂节点是本工程施工过程中最大的难点, 主要原因有: (1) 设计施工图仅为杆件线条平面图, 整个工程大约3万根钢结构杆件, 其杆件空间关系复杂, 为确定杆件的相互关系, 需建立整个工程钢结构杆件实体模型, 工作量极大; (2) 设计节点施工图仅有部分标准节点图, 造成复杂节点深化设计无参考依据, 深化设计过程中, 与设计洽商节点的实施可行性, 反复周期长; (3) 整个工程复杂节点数量多达1211个, 无一标准件, 且多根H型钢集中交汇 (最多18根) , 角度不一; (4) 复杂节点焊缝集中、重叠, 空间定位精度要求高, 其加工制作及安装难度大; (5) 节点受力复杂, 在深化设计过程中, 需不断运用非线性有限元数值仿真研究节点受力特征, 保证节点的安全性; (6) 对于如此多的复杂节点, 并且主要分布在悬挑区域, 如果做铸钢件, 主体结构将难以承受, 因此, 复杂节点只能按照焊接节点深化设计。

毛立贤总工带领深化设计团队, 采用SAP2000、Rhinoceros (犀牛) 、STCAD等软件建立精确的空间三维模型。提出调整杆件方向、减少在节点处杆件数量、取消节点处部分不必要杆件、杆件截面替换、次要杆件偏心处理、节点间距离调整以及节点处加劲板对应公用、节点板加劲板加密、杆件翼缘做弯折加劲处理、节点处的上下翼缘做整板、角部做圆弧过渡、节点处杆件做变坡处理、节点处H型钢做封箱处理等措施, 成功攻克了多角度杂向不同面复杂节点的深化设计、加工制作及安装, 冲破了制约工程进展的最大瓶颈。攻克多角度杂向不同面复杂节点的深化设计、加工制作及安装, 克服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艰难任务, 不但使工程得以实现, 同时相对于铸钢件节点, 加快工期3个月, 减少铸钢节点800多t, 节省工程造价1600多万元。

毛立贤总工带领技术团队, 攻克了被国内著名钢结构专家定位为:“施工难度国内所没有、国际亦少见”的复杂工程, 有利地推进了本工程在钢骨混凝土核心筒复杂钢筋节点深化设计、悬挑桁架安装施工技术、管桁架屋盖施工技术、复杂悬挑结构卸载技术、超长空间弯扭幕墙柱安装技术、巨型型钢混凝土柱综合施工技术、复杂钢结构节点深化设计技术、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高空悬挂廊桥安装技术、钢结构合拢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与实施。

进行科技进步创新与优化, 对于高、大、特、难项目, 在设计阶段的结构力学分析、能耗优化;在建造阶段的施工管理及建筑产品交付后的物业运营管理;在施工阶段的及时发现设计阶段错误, 避免造成大量返工;在施工方案方面比选、优化, 以较少建造成本, 实现安全、可靠、高效施工, 显得尤为重要。

本工程通过科技进步、创新与优化, 减少业主投资2000多万元, 节约施工成本1600多万元, 实现了业主方与总承包施工方的进步共赢。

与时俱进谋发展开拓创新求突破 篇3

海南区城市功能完善,邮政通讯发达,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齐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黄河大桥跨越宁蒙两岸,丹拉高速公路、109、110国道横穿东西,包兰铁路沿境而过,海拉铁路支线纵贯南北,乌东铁路建设在即,乌海机场紧临市区,形成水路、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立体交通网。

境内矿产资源富集,现已探明储量的有原煤、石灰岩、高岭土、石英砂等30余种,具有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的特点,均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水资源充裕,黄河流经境内70公里,与地下水构成互辅体系,可完全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电力发展迅速,已形成246万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到2005年总装机容量可达401万千瓦。沿黄河灌区有50万亩可开发耕地,将成为农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

海南区经济基础较为雄厚,已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建材基地和高载能工业主要布局区。区内有年生产能力达200万吨水泥的西水创业股份有限公司、远景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海勃湾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神华集团海勃湾矿业公司三大煤矿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有多家资产上亿元、利税上千万元的区属骨干企业,有为数众多、涉及各个行业的民营企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可靠依托。

2001年,海南区规划建设了占地23平方公里的西来峰工业区,累计投入8.6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按照“主业突出、多业并举,区域布局、优势互补”的原则,形成了“一园五区”的发展格局,即:以硅铁、电石为主的高载能项目区,以机焦、煤化工为主的煤焦能源项目区,以中蒙药、双氰氨、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项目区,以腐植酸钠、泡花碱为主的特色产业项目区,以耐火材料、高岭土产品为主的建材生产项目区。现五个项目区共有各类企业118户,投资总额近35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100万吨高载能产品、300万吨煤焦化产品、50万吨生铁、20万吨耐火材料、10万吨腐植酸钠的生产规模,年产值达65亿元。目前,西来峰工业区已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20个重点园区之一,是乌海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进入“十五”以来,年轻的海南区在改革中寻找出路,在开放中拓宽视野,在创新中求得发展,通过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多元驱动,使区域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成为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已吸引18个省、市、自治区的客商前来投资创业,昔日的资源富集区已发展成为经济隆起带。“十五”前三年,地区GDP年均递增29.6%,区属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1.5%,财政收入年均递增44.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7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递增13.4%和10.9%,主要指标提前两年完成或接近完成“十五”计划,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南区在充分分析考虑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的基础上,于2004年提出二次创业的战略构想。二次创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的协调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协调统一,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使地区综合实力进入自治区旗县(区)前列。并确定了“八个突破”的战略措施:一是把握关键,在思想观念更新上求突破;二是抓住主线,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求突破;三是完善载体,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上求突破;四是整体推进,在开放带动战略上求突破;五是统筹兼顾,在可持续发展上求突破;六是立足长远,在科教兴区上求突破;七是优化环境,在机制创新上求突破;八是加强党建,在组织保障上求突破。同时确定了“十五”后两年的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到2005年,地区GDP达到42.5亿元,年均递增42.5%;区属工业增加值达到16.2亿元,年均递增50%;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07亿元,年均递增50%;财政收入达到2.2亿元,年均递增4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递增24.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年均递增11%。

创新思路求突破 凝心聚力谋发展 篇4

------马奇学区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本学年,马奇学区以“解放思想,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转变观念,坚定不移谋求新发展”为宗旨,进一步更“心”换“脑”,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多措并举,致力于破解阻碍学区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全力推进学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提升广大干部教师政治、业务水平,努力提高学区各校教育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师德师风教育

促进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引导学区全体干部教师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端正教育思想观念,理清教育发展思路,创新教育发展理念,提升教育发展境界,勇创教育发展新路;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净化心灵,反思不足,查找问题,争做合格党员、合格教师;

在领导干部中,围绕”六问自己,如何担当”开展大讨论活动,反思自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干部;提出“四提倡、四严禁、四个正确对待”打造一支敢于担当的教育干部队伍,塑造教育干部队伍的新形象;在校长中举行校长培训会、工作交流会,在教导主任中开展业务论坛活动,在校班子中召开反思整改民主生活会,广泛开展校际交流,取长补短,明确目标,精准发力;

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师德教育,树立师德标兵,号召广大职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树立终生从教的信念,愿做蜡烛,甘为人梯,树教师形象、学校形象和教育形象;不断增强教师献身教育的信念,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教师依法从教水平;认真执行教育教学计划,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投身岗位练兵;全面实施干部教师聘任制、目标岗位责任制和教师岗位能力等级制,不断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使师表工程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通过思想净化,鼓舞干劲,振奋精神,带动全体教职工以全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区教育工作中去。

(二)、推进学区各校均衡发展

努力促进办学条件提升

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加大投入力度,狠抓标准学校创建,推进学区各校均衡发展,积极推动学区各校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不断加强各功能室建设,不断提高各功能 室的装备水平,不断完善对各功能室的维护与管理,确保各功能室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加大“控辍”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学校学籍管理,有效控制学生辍学,切实巩固两基成果;不断完善学校综合评价管理机制,促进学校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对教师和学生评价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质量检测机制和评估机制,有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一年来,马奇学区申请投资165万元,新建了大马、大陈、边东三所幼儿园;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南徐王小学教学楼,申请少年宫项目10万元,扩建重修了南徐王小学操场、篮球场;总计投资十几万元,各校丰富加强了学校文化建设;投入上百万元,充实了各校、各园教学设备、仪器、办公设施、教具、玩具等,大大提升了办学条件;即将开工的北徐王小学教学楼、丁庄小学教学楼、范屯小学实验楼、于集明德幼儿园保教楼也将在春节前进场;这一切极大地改善了学区各校办学条件,促进了学区的均衡发展。

(三)、完善细化制度建设

促进精细、规范、科学管理

围绕素质教育这一目标,本着“规范、深化、提高”这一主题,通过深入全学区各校开展调研,查找教育教学制度上的弊病,探寻教育管理上的漏洞,反思日常教学行为上的不足,探索进一步发展的新路。

学区各校悉心谋划,制定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计划、措施;各校严格工作纪律、考勤制度、严肃工作作风;领导干部分工要进一步明确、细化,责任到人。班子成员不仅要任课,而且要任主科,教学上同样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学区进一步细化对各校的管理考核评价细则,以一年来的全方面成绩作为对各校及校长考评的依据;学区研训室、办公室分工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围绕常规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各校制定并完善了常规教学管理细则及考核办法,同时,各教研组制定并完善了各教研组、各学科的常规教学评价细则;学区研训室进一步完善了学区对各校常规考核的评价管理办法及细则;学区及各校确立了周一例会制度,及时总结上周工作,明确新的工作任务。通过加强、完善制度建设,努力实现了学区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使学区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在考核上,注重过程,量化管理,追求公平。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学校及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学区对各学校的日常各项工作的表现情况及老师们的教学情况进行量化管理,在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各项考核评价办法,建立科学的、多元的教师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进行公平考核,把工作表现及日常业绩作为评优、评模、职称评聘的依据,把工作态度、工作任务、工作成绩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调节作用。为此,学区制定和完善了对各校考核的学校考评管理办法,对各校日常工作的完成情况和成绩进行量化考核;进一步讨论、完善了绩效工资考核发放办法,加强对教师们教学工作的管理考评,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得。

通过以上措施,来充分调动各校及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学区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狠抓常规教学管理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立足学区教育发展的实际,以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工作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力争新突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县教体局2016年教育工作要点和二十七项课题重点及各股室的工作安排,根据学区工作的实际,出台学区新学年大事安排及工作要点,指导学区各校各项工作从实处入手,真抓实干,讲求质量,务求实效;结合县教研室“推门听课”活动要求,学区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拉网式全员听课活动,做到校校必到,人人必听,课课必评;同时,各校组织各校内部听课交流活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组织开展教研组教研、校本教研、校际教研,全面铺开集体备课活动,创新备课模式,提倡传统备课与电子备课相结合,做好课前、课上及课后“三篇文章”,突出课堂实效;组织开展一系列旨在提升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类培训及岗位能力展示活动,带动各校及广大教师力求上进,敢于争先。加强对教学常规管理的指导与检查;做好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学区组织了三次教学质量评测,严把教学质量关;搞好教研工作,丰富教研活动形式,抓好课题立项,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坚持写好教学反思、教研论文及总结,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定期开展教学竞赛活动,评选优秀“教学能手”;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加强反馈与监督;细化档案管理,真实记录管理轨迹。

一年来,学区各校在教学方面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马奇中学在中考中实现突破,顺利完成教体局下达的升学指标;北徐王小学在全县抽测中成绩优异,名列前茅;马奇中学的董培枝老师,认真总结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参加了首届京津冀班主任工作论坛活动,撰写的论文获国家三等奖;于集明德小学的陈丽丽、许玲慧、刘冬梅、窦松梅老师,积极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分别获得三项省级优课一等奖和一项市级优课一等奖,于集明德小学胡晶老师的优课被推为部级优课。学区各校老师在论文、教案、课题研究等各领域获奖人次逐年增多,形成了一股争当业务标兵的热潮,真 干、实干的作风已蔚然成风。

(五)、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丰富学生课余文体生活

为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马奇学区召开了第一界中小学生运动会,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冬季长跑仪式如期启动;两课一操纳入课表,保证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各式跳绳、自编舞、武术操、丰富多彩的特色游戏、兴趣小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本学年春季中学生篮球赛上,马奇中学代表队作为种子队参赛,并荣获全县亚军;第二十九届艺术节马奇学区再次取得优异成绩,范屯小学荣获合唱、独唱两个二等奖以及独唱三等奖,刘表小学获得舞蹈三等奖。

(六)、积极开展亮点创建

促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

结合各校实际,积极开展学校文化特色创建活动,形成学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机制,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积极创建特色校园;让学校走个性化发展道路,寻找特色化的内涵式发展,努力把学校特色与课改相结合,与现有资源相结合,建设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特色教育内涵,丰富特色教育理念。

(七)、全面发展学前教育

提升办园水平保教能力

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办园设备设施、教具玩具,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完善对幼教考核管理办法,不断提升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幼儿教师保教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才艺展示活动,把幼教成果展示给家长,展示给社会。本学期,学区通过“六一”儿童节和升级前全园大展演活动,各园幼儿合唱、舞蹈、大型游戏、亲子互动活动等展示出了幼教成果别样的精彩。

(八)、排查卫生安全隐患

确保师生安全和谐稳定

贯彻实施上级有关安全工作政策、法律、法规,牢记学校安全重于泰山,把安全卫生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上,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避免意外事故发生,确保一方平安,创建平安校园;建立学校安全卫生工作领导检查小组,实行安全卫生工作责任制;加强安全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安全卫生防范意识;制定完善学校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定期检查维修相关设备、设施;做好学生的体检和疾病预防工作;加强门卫、领导、教师值日、值班工作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生命安全,稳定师生情绪,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围绕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工作目标,学区广大职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各项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成绩面前也要看到不足:留守儿童、少年逐年增多,对其教育管理成为新课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教师的老龄化,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教师信息化装备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些仍困扰着学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更新思路,开拓创新,破解这些教育发展难题。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学区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我们的共同努力和进一步的摸索。相信在“头脑风暴”大行动的推动下,通过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反思并正视存在的不足,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必能突破教育发展瓶颈,实现学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马奇学区中心校

促改革 求创新 谋突破 篇5

谱写卫生事业发展新篇章

——在2010年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晖香

(2010年1月28日,市委党校)

同志们:

在全市“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2010年卫生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工作会议和义乌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卫生工作,部署2010年卫生工作要点,动员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坚定信心、攻坚破难,促改革、求创新、谋突破,谱写卫生事业发展新篇章。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增强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心

2009年是卫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卫生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义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及年初卫生局制定的卫生工作要点,扎实完成了全年卫生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义乌人民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的卫生工作简单的讲就是6大类21项。

(一)围绕一条主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卫生系统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单位共12个,党员800余名,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单位13个,党员246名,中层干部225名。实践活动以“创新强卫、创业惠民、科学发展”为载体,活动中紧紧抓住群众健康这一核心,把做好甲流和登革热疫情的防控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相继开展了“医德楷模”评选、学习楼滨银同志先进事迹等活动。完成了公共卫生发展状况评价、医疗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研究、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机制等17个调研课题。目前,课题大部分已经转化成具体举措。

(二)战胜两个疫情,登革热和甲流疫情。科学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建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防控工作责任制,并率先在省内建立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工作机制。9月6日,我市确诊省内首例甲流危重症病例后,我局立即启动了重症病人救治应急预案,抽调全市最优秀的医务人员,调用全市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进入重症病房,落实好每个救治细节,全力做好救治工作。经省、地、市医疗人员33个昼夜全力联合抢救,10月9日,患者痊愈出院。专家表示,这是我国抢救甲流重症患者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从中积累的经验对其他甲流重症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全力以赴防控登革热疫情,迅速建立科学有效的登革热疫情防控责任机制和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机制。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主动放弃休息,深入防控一线,加强医疗救治和监测,加强灭蚊和技术指导。据统计,卫生系统已发放各类登革热防控知识宣传资料100余万份,群众对登革热防控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4%。派出督查人员400余人次,累计检查指导村居(社区)1506个,全市平均每个村居(社区)指导近两次,检查指导覆盖率100%。

(三)落实三大实事。一是全面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加强预防少生病。截止10月30日,全市共完成第二轮城乡居民健康体检482038人,体检率70.3%。二是加快构筑区域医疗中心,确保群众能看好病。两个附属医院建设顺利推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工程于12月17日顺利开工;12月28日,温州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正式挂牌。中医院、妇保院迁建或新建工程、中心医院二期、急救中心、中心血站等工程也在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初具规模。三是加快完善医疗卫生应急体系,实现急病有所救。加强急救体系建设,急救中心完成人员编制的报批、建设方案论证等工作,10月成立急救中心筹建办公室。

(四)开创四个先河。一是浙大附属义乌医院开工典礼仪式上,浙江大学、义乌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参加开工典礼,其中浙江大学有四位院士参加了典礼仪式,开创了参加一个工程典礼院士最多的先河。二是医疗科研取得新成效,中心医院一篇论文被SCI收录,开创了我市卫生系统在SCI成功发表论文的先河。三是开展了义乌市“医德楷模”评选和义乌市名中医评选,开创了卫生系统一个月内评出20名医德楷模和10名名中医评选的先河。四是卫生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下,9月开始,电视台连续播出义乌卫生工作一线医务人员平凡事迹,义乌商报每半月刊发一期卫生专版,开创了媒体大规模、连续宣传报道卫生工作先进事迹和经验的先河。

(五)有五大工程开工。12月17日,浙江大学附属义乌医院顺利开工;赤岸、城西、大陈、上溪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相继启动,共向上级争取到中央财政经费240万元。

(六)实现六大能力提升。一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加强传染病防控,扎实开展免疫规划,全面开展三大类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13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妇女两癌普查、省级艾滋病项目、优生检测等。二是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组织二级以上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帮联,全面实施“城市医院牵手社区”工程。继续实施“双零”服务,共为174余万人次提供了免挂号费和诊疗费服务,义亭中心卫生院深入推进基础药品“零差价”试点,43229人次享受了基本用药零差价销售,减免费用173.7万元。加快推进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稠城、稠江、佛堂、义亭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通过省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考核小组的评估验收,目前我市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8家完成了省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三是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开展了义乌市医疗安全管理年活动,制定了《义乌市医疗质量考核标准》,由19个质控中心对各医疗单位医疗服务质量开展每年2次专项督查和业务指导。加强与上级医院、科研院所的合作,中心医院成为温州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并与上海长征医院结为友好医院,开展医疗技术及人才进修培训合作。第三人民医院与第二军医大学合作开展肿瘤防治。积极开展平安医院创建,5家医院被评为省或市平安医院。四是医疗科研能力提升。加快“三名”工程和科教兴医建设,全系统通过市验收与评审的科研项目有6项,有22篇论文获市优秀科研论文一、二、三等奖,占全市优秀论文的一半。中心医院一项目成为我省2009年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有2个课题列入市第三批科技攻关计划,获得浙江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义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医院巩固了国家级中医中风科建设,1个课题获省卫生厅A类资助。中医院针灸推拿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建设项目,一名中医师被列入全国中医优秀人才培训。五是重大活动保障能力提升。圆满完成“义博会”、“文博会”、“森博会”、“旅博会”、“高考中考”等一系列医疗卫生保障任务。保质保量完成高校招生和征兵体检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认真组织落实干部体检制度,相继开展季节性流感疫苗、甲型H1N1流感疫苗干部接种工作,2009年完成干部体检188名。六是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深入实施“人才强卫”工程,有2名同志被评为义乌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卫生人才储备,组织引进卫技专业人才9名,招考录用163名。邀请法国里昂管理教授和新加坡南洋创新管理学院院长来义开展医院管理和绩效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医院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医患沟通技巧。完善党委书记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目标责任机制,通过选举产生了卫生局直属机关委员会。不断加强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卫生局下属12个医疗卫生单位全部设立党的基层组织。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相继开展了“一亮三抓”、“三进送健康”等系列活动。

同志们!2009年,对卫生发展来讲是最为艰苦的一年,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镇街、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在卫生系统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卫生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圆满完成了全年卫生工作任务,在此,我代表卫生局党委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认清形势,正视不足,把握卫生事业发展新机遇

1月8日,市委召开了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市委书记黄志平做了“创新创优、提质提效,着力推进两项改革,再创义乌发展新优势”的讲话,全面回顾了我市2009年工作,部署了2010年主要任务。1月12日,省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杨敬厅长作了重要讲话,重点对2010年全省的卫生工作作了详细的部署。两个会议的召开,对我们如何进一步做好2010年卫生工作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希望在座各位要好好学习,深刻领会两个会议精神。

2010年,经济社会总的趋势将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发展卫生事业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当前的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化挑战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

当前卫生事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至少面临四大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一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党委政府重视卫生、全社会关心卫生局面已经形成。卫生投入逐年增多,2009年卫生投入为1.92亿元,比2008年增加0.36亿元,其中基建3178万元,医疗单位公共卫生经费6727万元。出台的卫生政策文件多。2009年,由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卫生线的正式文件达到26个,包括甲流防控、登革热防控、名中医评选等,这也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市领导关注卫生活动多。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时参加卫生线的会议或活动就有7次,单独或带领其他领导参加的更是举不胜举。卫生正面宣传多。市委宣传部潘部长带领电视台、商报领导到卫生局开展专题调研,并开展了一系列高密度、大手笔、系统性、持久性的卫生宣传报道。五是卫生先进典型多。由市政府下文评选产生了首批名中医10名,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评选产生了我市首批医德楷模20名,医德标兵10名,体现了政府对卫生发展取得成绩和医务工作者艰辛付出的充分肯定。二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科学发展理念深入广大医护人员的人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广大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三是扩大内需给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央提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加大民生工作的力度,突出扩大内需的惠民导向,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在扩大内需的一揽子计划中,卫生作为既能增加投资,又能刺激消费,还能改善民生的事情,被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四是我市应对金融危机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这为卫生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0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6亿元。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卫生工作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卫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已从满足“生存型需求”向“发展型需求”转化,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活品质、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卫生服务于人民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仍有41.2%的居民对门诊服务不满意,44.2%的居民对住院服务不满意。

深化医改任务越来越紧迫。医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10年1月14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成立义乌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市长何美华为领导小组组长,办公室设在卫生局。领导小组的成立对加快推进我市的医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医改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改革的进程总体滞后。虽然从9月份开始,我们就开展了一系列的医改前期调研工作,但要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成惠民政策,还有很长路要走。中央和省里都明确要求,2月25日前,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要配备国家307种、省里增加的157种共457种基本药物,目前,相关的补偿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性定编等还未明确。医改的总体方案和三年工作任务也未形成正式文件。

公共卫生形势越来越严峻。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一是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多。从2003年开始,我市几乎每年都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问题奶粉、冰冻灾害、甲流、登革热等,而且越是节假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越多,我们的医务人员也大都是在加班中度过每一个节假日。二是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截至12月20日,我市外来人口达132万多,是本地人口的1.8倍,其中少数民族60734人。大量的人流物流给传染病的输入和传播带来了隐患,如登革热就是一起典型的输入型疫情,去年还有多起输入性恶性疟等。三是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多。全市2009年在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共上报死亡病例4348例,其中糖尿病2258例,恶性肿瘤1796例,急性冠心病227例,脑卒中1595例。四是流动人口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这也导致了我市孕产妇死亡率的不断上升。我们的职能单位对此也要作相应的思考。

卫生工作责任越来越重大。一是卫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据世界银行组织专家对过去40年世界经济增长进行测算,发现其中8%-10%归公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也证明健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力。二是卫生发展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近年来,在卫生系统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卫生行业在政府和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日益提升,但我们也不否认,一些不和谐因素正在破坏着我们来之不易的良好形象。服务态度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等,医患纠纷的进一步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卫生本身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对卫生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当前卫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个不协调”,即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不协调,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不协调,城乡之间之间卫生发展不协调,中西医发展不协调,卫生公平与效率不协调。这些不协调是由卫生本身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所导致,此外,卫生文化与卫生行风建设也依然是卫生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突出重点,攻坚破难,谱写卫生事业发展新篇章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卫生局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义乌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及“创新创优、提质提效”主题活动要求,按照“巩固基础、深化医改、确立优势、高位突破”的卫生工作总体思路,促改革、求创新、谋突破,不断推动卫生事业实现新跨越。

(一)促改革: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立义乌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设办公室,由发改、人事、财政、卫生等部门人员组成。卫生局完善医改工作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政府参谋,牢牢把握“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始终突出坚持基本、基础和基层这一重点,抓紧制订《义乌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近两年重点任务实施计划及操作性强的政策配套文件,攻坚破难,狠抓落实,并充分运用创建卫生强市这个有效载体,扎实推进医改工作。加强对医改工作的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与参与,为深化医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年初召开义乌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加强监督考核,确保医改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力争使医改工作达到“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切实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2+X镇(街)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改革和镇街卫生院定性定编改革,完善市、镇(街)卫生一体化改革,按照“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科学编制“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制定《义乌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及《义乌市村(社)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优化卫生资源,科学布置医疗机构,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严格按《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结合义乌工作实际,先选1—2个镇街突出重点先行先试,为全市推开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探索村医养老保险问题。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制订《义乌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方案》,完善三大类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启动13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义乌实际增加公共卫生项目。加强项目实施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项目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所需经费由政府预算安排,并统筹解决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项目经费。根据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实行“定岗、定编、定任务、定考核、定补助”的五定经费管理办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院等职能公共卫生机构组织实施,并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所需经费由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全额安排。建立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考评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结果在激励、监督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的作用。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给予合理补助。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订《义乌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出台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相适应的政府补偿政策。2月25日前,我市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增补第一批药品目录内药品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对现有库存药品也全部按进价销售,且不得高于国家指导价和省采购价。严格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管理,认真履行省级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工作。加强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除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全部使用外,二、三级医院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要达到相关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政策。强化医务人员基本药物目录及用药培训,促进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减轻群众负担。加强舆论宣传。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妥善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防范重大问题发生。

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围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强监管责任落实,完善投入政策,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水平,转变以药养医机制,改革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岗位绩效考核,进一步加强管理,改善服务。

(二)求创新:以登革热和甲流防控为重点,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工作有创新,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疾病防控工作要创新。优化组织机构设置,完善疾控体系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对义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直接支持,在义乌设立分支机构。启动实施国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综合示范区项目”,提高对重大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分析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疾控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懂医疗、又懂公共卫生的复合型人才。加快推进浙江省第二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加大艾滋病血清学监测、各类人群干预和宣传力度。全面落实结核病控制策略,重点抓住发现和治疗环节,提高肺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探索耐多药肺结核病的发现、诊治、规范化管理模式,全市肺结核涂阳新病人系统管理率达到95%以上。加强鼠疫、霍乱、非典、人间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规范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管理。继续做好免疫规划工作,进一步推广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本地及外地儿童基础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推进消除麻疹和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加强地方病与慢病监测报告管理工作。控制钉螺扩散,缩小残存钉螺面积。推进健康城市试点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结合卫生宣传日、常见慢病和重点传染病防控,通过新闻媒体、举办讲座、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

登革热防控工作要创新。做好市委市府参谋。一是早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培训、发放卫生知识资料等开展多种形式登革热防控知识宣传,牢固树立“无积水、无蚊子、无登革热”防控理念;二是早行动。全民发动,群防群控,3—4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清除小积水容器等蚊蚴孳生地为主的环境整治,切实降低蚊媒密度,疫点村(社区)要科学灭蚊。指导镇街加强“清洁、消杀、健教、指导考核”四支队伍建设,建立防控长效机制,推动登革热防控工作常态化;三是早发现。卫生系统内层层签订防控责任书,明确职责,进一步落实网格化责任管理机制。开展医护人员全员培训,做好症状、疫情及蚊密度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力争不发生疫情或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确保防控工作有序、有力、有效。

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要创新。加强对甲流防控工作领导,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落实防控责任,突出抓好重点时间、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疫情防控。做好对学校、企业等群体生活场所的防控指导和管理。建立“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的防控网络,做好居家医学观察、隔离治疗、后勤保障等。医疗机构规范工作程序,严格落实防护措施,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加强市场、车站等公共场所防控管理,坚持定期通风和消毒。坚持“非必须、不举办,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大型活动防控管理。根据省卫生厅统一安排,积极做好甲流疫苗的接种工作,提高市民免疫力。加强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对监测结果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分析研判,为政府决策做好参谋。根据“四集中”及“分层、分级、分类”诊治的原则,做好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救治。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做好救治设施、设备的配置,完善甲流高峰期救治预案,提高重症与危重病例的抢救成功率。充分发挥基层公共卫生联络员作用,做好轻症患者居家隔离管理工作。普及甲流防控知识,及时客观地公布疫情防控举措,消除市民的麻痹思想和恐慌心理。

卫生监督工作要创新。以构建“管理科学、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全省一流”的卫生监督机构为目标,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改进和完善以“八化”模式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以“参公”为契机,以“严格准入、强化培训、规范考核”为抓手,打造“八型”卫生监督员队伍,提高卫生监督能力和水平。加强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管,加大食品安全、打击非法行医、小餐饮小美容美发整治力度,继续做好饮用水、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加强传染病防控监督。营造安全、放心的医疗和餐饮环境。

妇幼保健、精神卫生、血液管理要创新。健全妇幼信息网络,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高危孕产妇管理、信息监测的管理质量。完善全市高危孕产妇管理办法,畅通高危孕产妇转诊、追踪管理流程,减少孕产妇死亡。创新流动孕产妇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流动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降低流动孕产妇死亡率。继续开展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免费孕前优生检测、婚前医学检查及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新增妇女孕前和孕早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加强心理卫生学科建设,增强心理咨询服务能力。探索精神病人托管康复模式,提高精神病人康复率。加强三级精防网络建设,提高精防队伍整体素质,推动社区精防工作开展。加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管理,提高治疗的数量和质量。强化血液质量监督管理,临床用血科学合理,完善三级质量管理网络,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加强无偿献血管理和创新,满足日益增长临床用血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创新。进一步完善以市属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施镇村、街社卫生一体化管理,制定农村卫生服务站建设方案,加快农村卫生室建设。按照改建一批,新建一批原则,解决村、社区卫生服务用房问题,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今年实现50%行政村有一所卫生室的目标。对暂无村卫生室的行政村,由所在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定人员、规定时间、确定地点,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便群众就医。进一步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连续服务,切实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完善市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牵手社区工程”,推行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加强指导、培训和督查。

农民健康体检工作要创新。继续深入开展第三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结合群众需求完善体检项目,改善体检流程,2010年完成体检率30%以上。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动态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加强体检后的随访管理并逐步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25%以上。

爱国卫生工作要创新。以每月8日为环境整治日或卫生指导日,扎实推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群众参与、人人动手”的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卫生系统禁烟工作,加大控烟力度。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开展农村水质卫生监测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卫生学评价。开展100个以上整治村农村改厕工程项目,农村户厕普及率达到85%,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健全农村水质卫生监测网络,对规模以上的集中式供水厂开展水质卫生监测,对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展卫生学评价。

(三)谋突破: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宗旨,夯实卫生基础,优化人才队伍,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逐步确立卫生发展新优势

卫生基本建设有突破。加快浙江大学附属义乌医院工程建设进度,争取中心医院二期、中医院迁建工程开工建设、赤岸、城西、大陈中心卫生院投入使用,上溪卫生院新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做好妇保院扩建工程、卫校、急救中心、卫管中心、血站、口腔、二院门诊住院楼等新改扩建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财务监管,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探索符合我市卫生实际的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内部审计,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加快数字卫生建设,全面推动基本医疗与社区卫生综合信息系统、区域用药监测系统、居民健康咨询系统的整合升级。加强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探索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健康档案等区域内信息资源共享。

人才队伍建设有突破。规范人才开发和管理机制,拓宽人才招聘和选拔渠道,为人才引进、使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人才规划培养使用的考核,形成长效稳定的人才工作监督考核制度。做好浙大附属医院人才招聘及储备。围绕“培养招聘充实一批,柔性流动支持一批,在岗培训提升一批,保障待遇稳定一批”的总体思路,切实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制定并启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基层医疗卫生建设队伍规划,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探索“订单式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制度,委托普通高校定向培养若干名全科医生。完善全科医生(责任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农村卫技人员到市级医院定期进修培训制度。探索新分配到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统一在市级医院规范化培训工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完善责任体系,做到履职有依据,责任有人担。加强干部队伍培训,通过走出去及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省市及国际交流合作培训。强化干部绩效考核,加强监督,塑造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卫生系统干部队伍。做好后备管理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有突破。继续开展义乌市医疗安全管理年活动,健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医疗安全管理责任制,组织质控小组对各医疗单位医疗质量与安全开展专业检查。积极组织行业专家、行风监督员、社会群众对医疗质量与安全进行明查暗访,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作用,加强技术培训,组织优秀论文评选。继续抓好在职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鼓励引导市属医院优秀人才及高年资医师到基层服务。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严格医疗机构执业准入。对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开展等级医院复评或评审。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以院内感染控制、急诊管理、危重救治为重点,扎实推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严格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医疗技术准入、临床应用和用药管理,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改善群众看病就医环境。贯彻《浙江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建立义乌市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新机制,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营造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疗科研和龙头学科建设有突破。以重点学科、专科、项目及中医药临床科研为抓手,在公共卫生、临床及其它相关学科领域研究中,力争取得更多、更好、具有医学特有实用性、有一定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继续做好已确定国家、省重点科研项目,今年完成省级科研立项2项,市级立项5项。加强龙头学科建设,以儿科、传染科、产科为重点,力争确立1个在省内达到一定知名度的龙头学科。加强学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市级医院与上级医院合作,推动公立医院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

中医药事业发展有突破。争取出台义乌市中医药发展政策。健全城乡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实施“三名三进”工程。加强中医后备力量建设,以“1个名中医帮带2个徒弟”为抓手,培育20名中医后备人才。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提高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使用,继续开展市级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创建。弘扬丹溪文化,举办丹溪中医学术论坛。

应急急救体系建设有突破。进一步推进应急示范市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化指挥系统功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系列应急预案,加强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应急处置演练。按照全市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就近治疗、快速反应的原则,加快急救中心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加强培训,购置急救车辆与设备,加快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争取年内启用120指挥中心。

卫生文化建设有突破。做好新时期下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卫生系统党建工作水平,推进“一亮三抓”活动深入持续开展,圆满完成第三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局机关及各单位效能建设,要责任到位、评价到位,重视线上工作创新和点上工作突破。深入开展基层站所、机关科室民主评议工作,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对互相推诿、慢作为、不作为等行为导致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事件要进行问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加强药品及医用耗材招标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严格实施医德考评制度,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着力改善服务,在公立医院开展以改善服务态度为主的整治活动。使群众反应强烈的医疗服务态度问题有所好转。完善行风建设长效机制,以医德楷模表彰及甲流防控慰问文艺晚会成功举办为契机,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崇高品质和先进事迹,探索开展卫生文化节,丰富卫生系统文化娱乐生活,展示卫生行业新形象。

创业创新谋发展 攻坚克难求突破 篇6

——在共青团上海水产大学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江卫平

(2008年3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共青团上海水产大学第十七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

议。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团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的要求,以学校‚十一五‛规划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校团员青年抓住机遇、聚焦目标,以内涵谋发展、以创新求突破,在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征程中奋发成才。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四年来我校共青团工作,选举产生共青团上海水产大学第十八届委员会,并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我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思路

和任务。

第一部分 回顾与总结

2004年5月,我校召开了共青团上海水产大学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这四年,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的四年;这四年,是上海水产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好转、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学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四年;这四年,更是上海水产大学共青团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带领全校团员青年以昂扬的斗志、不懈的努力,在开拓中奋进、在创新中发展,为全面实现我校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和谱写我校共青团事业的绚丽篇章努力奋斗的四年。四年来,我校第十七届团委会在学校党委和上海团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校内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以凝聚力建设为统揽,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核心、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以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为重点、以组织建设为保障,全力构筑团员青年的精神支柱,在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使我校共青团工作伴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迈上新台阶,并于2007年获得上海市‚五四红旗团组织‛荣誉称号。回顾过去四年的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五方面的成绩: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思想教育有了新进展

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提高团员思想道德素质,把广大团员青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是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的基础,也是党对共青团的政治要求。在过去的四年中,我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团员青年,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人心、激发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规范行为。

1、重视理论学习,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

在过去的四年中,我们广泛组织团员青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以理论学习型组织为龙头、以团、学干部和理论学习骨干为重点、以团校、共青团网站、团报团刊为平台的工作模式。还不断拓展教育形式,开展了和谐校园关爱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党员风采展示、主题青年论坛、主题团日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以及团校等活动;邀请了萧功秦、葛剑雄、秦怡、曹艳珍等著名学者、知名人士到校开展讲座。四年来,围绕社会热点和弘扬时代精神,共建立了各级理论学习型组织100多个,每年直接参加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达到了10000多人次。

2、深化主题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

我们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团组织主题活动,广泛组织、引导基层团支部开展理论实践活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迎评促建期间,开展了情景剧、海报展、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举办‚永恒的丰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图片、集邮展;在建党86周年和建团85周年之际,开展了‚永远跟党走,争做新一代‛主题教育大讨论和‚党旗在召唤‛演讲比赛;在十七大召开以后,开展了学习‚十七大报告‛理论活动月活动;在九十五周年校庆之际,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参与教育思想精神大讨论,组织筹备了校庆庆典和校庆晚会文艺演出,近千名校庆志愿者服务校庆系列活动,进一步弘扬了爱校荣校精神。四年来,围绕重要纪念日和重大事件,共举办报告会、座谈会450余场,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征文活动、团日活动800余次,参与学

生达到40,000余人次。

3、强化社会公益意识,引导青年学生服务和谐社会。

我们抓住迎奥运、迎世博等重大活动契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校园,服务和谐社会。围绕迎接世博,自2005年起,与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作进行‚迎世博食品安全宣传周‛市民宣传活动;2006年起,每年暑期,深入社区以文艺巡演的形式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欢乐行‛活动,活动中志愿者发放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小册子6万多本、宣传单页近8万张,中央及本市20余家媒体对此进行过相关报道;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开展与周浦监狱共建帮教、水环境保护志愿者、交通协管、敬老支教等青年公益活动;先后与上海科技馆、上海市公安博物馆、杨浦区定海街道、南汇区惠南镇东城社区、鲁冰花民工子弟小学、南汇致立学校、南汇中学、上海五十六中学、上海市消防学校等单位达成了共建协议。四年来,我校有5300多名团员参与了无偿鲜血、2200多名团员青年加入了中华骨髓库,1名团员青年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

动达到5000多人次。

二、以凝聚力工程为主线,组织建设推出新举措

搭建一个良好的班子是共青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有力保障。四年来,我们严格按照‚班子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活动阵地好‛的要求,以‚组织建设‛为轴心,明确措施,完善机制,创新管理,扎实推进,不断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以‚队伍建设好‛为核心,不断提高团干部队伍的素质。

我们按照‚德才兼备、养用结合‛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以团校工程、千强工程、青马工程和选苗育苗四大工程为主体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干部的成长规律实现分类、分层指导;开设学生会、团委主席论坛和社团发展论坛,通过交流总结提高工作水平和层次。四年来,共推荐42名团学干部参与了团市委的培训,确定了125名同学为选苗育苗工程重点培养对象。我们以‚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为目标,建立了专职团干部的工作交流、选拔培养、评价考核和绩效激励等机制,提供了管理技能、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培训等培训平台,还积极鼓励专职团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培育出一支值得党政信任、青年信赖、充满活力的青年领军队伍。四年来,我校专兼职团干部中有41人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38人获得职业咨询师证书,前往校外进行业务培训和挂职锻炼共计30多人次,撰写团学工作论文20余篇,调研报告15篇,其中得到团市委重点资助的课题项目有4项,先后有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2人被评为‚杨浦区新长征突击手‛、3人被评为‚上海市

新长征突击手‛。

2、以‚组织建设好‛为轴心,扎实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四年来,我们认真推进了基层团组织工作规范,制定和完善了培训、评议、考核、评优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基层团组织‚四个二‛工作制度、设立了‚基层团支部活动‛,通过不断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逐步构建起体系健全、严格规范、切合实际、动态开放的基层团组织制度体系,基层团组织工作的规范化和制

度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四年来,我们一手抓覆盖面的扩大,一手抓内在活力的增强,不断探索团建创新。健全大学生艺术团团支部、探索研究生团支部、推进社团团支部、社区团支部等团组织的建设;大力开展共建活动,加强了学生团支部与教工党支部、社区街道、消防武警单位、部队的共建。四年来,我校在‚争优创先‛活动中评选出38个校先进集体和优秀团组织,6个上海市先进班集体,4个上海市‚五四特色团组织‛,校团委于2007年度被评为上海市‚五四红旗团组织‛。

3、以‚人才培养好‛为目标,全面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入党。

我们在培训学生干部基础上,深入推进‚推优入党‛工作。通过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推优‛,切实做好在大学生团员中发展党员工作的若干意见》,不断完善‚推优入党‛制度,严格‚推优入党‛程序,保证‚推优入党‛质量。同时,建立大学生艺术团、社团团组织‚推优入党‛制度,拓宽了团组织推优工作的渠道。四年来,我校各级团组织共推荐了3621名优秀团员加入了党组织,学生中发展党员的‚推优‛率为100%,使‚推优‛工作成为发展学生党员的主渠道。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等,带领团员青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各类竞赛和评选表彰,为广大团员青年各显其能、各尽其才提供平台。四年来,我校涌现了1424人次的优秀团员等校级先进个人,48名上海市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2名全国优秀学生干部。

三、以精品建设为抓手,校园文化有了新气象

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是学校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构建起‚学校活动品牌化、学院活动特色化、支部、社团活动精彩化‛的‚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着力满足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实现服务凝聚。

1、校园文化注重品牌建设,格局立体多维。

四年来我们以‚打造精品、锤炼品牌‛为目的,将一些常规、松散的活动规范化、项目化、品牌化。形成了科技、文化、体育等主题多样,校级、院级、班级活动丰富多彩,高职、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立体多维的校园文化格局。校级层面的以‚科技节‛、‚新生节‛、‚文化艺术节‛、‚阳光体育节‛四大节日为主干,‚校园十大歌手大赛‛、‚水大吉尼斯‛、‚毕业生离校赠言‛等群众性问题活动为延伸,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精品活动,学院的活动各具特色,深入人心,如生命学院的鱼文化节、海洋学院的海洋科技节、食品学院的食品节、经管学院的淘淘乐、金算盘、信息学院的IT文化节、人文学院的人文五月天、外语学院的巅峰五月文化节、中日文化节、爱恩学院的商务英语文化节、成教学院的魅力成教文化节等。班级特色活动也不断涌现,一年一度的‚风行校园‛已成为班级文化活动交流的重要平台。研究生会承办的‚海川文化节‛,以学术科技活动为主体,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

2、社团组织注重活力建设,发展又好又快。

四年来,我们采取学生社团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加强活动指导、规范工作流程,设立社团活动专项基金,定期对社团主要干部进行培训,每年举办社团文化节、社团发展论坛、开展明星社团的评选,引导社团健康发展。四年来,社团数量稳步增长,由2004年的47个发展到现在的84个,社团覆盖学生10000余人,占全校学生数的70%以上。各社团还充分发挥活力,利用专业特色积极服务社区,如IT社团联盟在南汇东城社区开展电脑知识普及、电脑维护活动;观赏鱼养殖协会在五十六中学开设《观赏鱼养殖》选修课,并通过科学商店项目为普通市民提供咨询、服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长期在鲁冰花民工子弟学校、致立残障学校开展义务支教活动等等。一批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特色鲜明的社团得到肯定,IT社团联盟获得全国明星社团,IT社团联盟、观赏鱼养殖协会分获上海市明星社团,青春驿站获得上海市优秀社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获得上海市优秀青

年志愿服务群体。

3、艺术团建设加强制度保障,影响不断扩大。

我校于1997年建立了上海水产大学大学生艺术团,这四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了艺术特长生入学加分政策、文体骨干生管理办法和艺术团优秀团员推优入党制度,从招生到评优评奖、推优入党方面给予艺术团团员系列优惠政策,并严格了艺术团团员的训练、演出制度,保障了大学生艺术团积极、健康的发展。现大学生艺术团下设交响乐团、合唱团、民乐团、舞蹈队、武术队,团员三百多人,已成为大型文艺演出的骨干、中坚力量。

四年来,艺术团共举办了迎评促建文艺晚会、九十五周年校庆庆典和校庆文艺晚会等校园演出50多场,还围绕上海市、学校的中心、重点工作,举办、参与了200余场校外大型活动的演出,如连续四年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合作的迎世博食品安全宣传文艺演出、2006年上海市社团节开幕式演出、‚真情迎特奥,爱心满杨浦‛大型慈善公益活动文艺演出等,在校内营造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氛围,为提升学校社会声誉做出了积极贡献。2005年,我校荣获上海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大学生合唱团荣获上海市第四届学生艺术节合唱专场一等奖,我校爱恩学院崔元峰同学、人文学院团委学生会在2005统一100校园创意百分SHOW上海赛区总决赛中分别获得总创意王、创意服饰王两项荣誉。

四、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社会实践有了新突破

我们始终重视大学生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引导团员自觉把个人发展融入到为祖国服务的实践中。四年来,我们推动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活动的运作、管理、形式、内容、成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

1、社会实践覆盖全国,服务地方经济。

我们按照‚社会实践经费专项化、管理项目化、资源整合社会化、内容创新化、建设基地化‛的原则,坚持机制探索、社会运作,促进社会实践健康发展。四年来,平均每年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达到8000多人次,覆盖90%以上在校学生;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项目800余项,实践地点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尤其是连续三年的沪、台两地大学生的暑期文化交流活动,使我校的社会实践真正做到了遍及全国;还依托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涌现出了以赴江苏、安徽渔业科技入户博士团、新疆水资源地方经济服务博士团、太湖水质调查服务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团队,为当地水产事业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巨大的贡献;建立和巩固了50余个社会实践基地,新疆阿勒泰、马兰、福海地区实践基地、金山(廊下)现代农业园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鲁冰花民工子弟小学等社会实践基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2006年我校与新疆禾木哈纳斯蒙古民族乡牧业寄宿学校签订共建协议,成为第一个招收新疆图瓦大学生的上海高校,2007年暑期我校举办了‚沪新学生海文化夏令营‛,接待了来自新疆的15名图瓦中学生,有力促进了东西部的交流。四年中我校连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有40余个社会实践项目获得市级和市级以上‚优秀项目奖‛,40余名学生被评为市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8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文汇报等各类知名媒体对我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报道达到200余次。

2、志愿活动广泛参与,服务城市建设。

我们通过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总队和建立志愿者注册制度,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扩大活动的覆盖面,逐步增强活动的育人功能。四年来,我们深入开展敬老助残、义务家教、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先后有1000多人次参加了全球商业峰会、F1中国大奖赛、特奥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上海科技馆志愿者、交通宣讲、社区青少年辅导站、洋山深水港讲解员、上海图书馆志愿者等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志愿服务的常项工作。2004年我校获得杨浦青少年精神文明新风奖、汪泉同学被评为‚十佳青年绿色志愿者‛;2005年,我校获得‚上海科技馆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奖‛,上海水产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目前,我校已经拥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队近30支,固定志愿者5000余人。

3、西部计划政策保障,服务基层工作。

我们积极响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加大宣传志愿者精神的同时,先后制定了《上海水产大学大学生关于应届毕业生赴西部志愿服务享受优惠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志愿服务西部大学生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的实施办法》,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自2003年以来,我校共有54名优秀毕业生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些志愿者为服务地区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优秀事迹,如我校赴西藏志愿者陈文明,在当地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基层,积极开展“情系牧民〃关爱健康”大型义诊;赴云南志愿者李兆军,在当地深入生活,踏实服务,联合沪滇两地志愿者积极为当地医治困难的一白血病患儿捐款等。目前,已有3人在服务期满后扎根西藏、云南,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生力军。2005年~2007年我校每年都获得上海市西部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奖。

五、以机制建设为基石,科技创新有了新成绩

科技创新是国家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根本,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涵。四年来,我们通过举办内容丰富的‚科技节‛和系列科技竞赛,努力营造出浓厚的科创氛围,逐步完善了大学生科创服务体系,为培养大学生科创能力搭建了重要的服务平台。

1、营造创新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

我们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科技学术系列活动。‚走近科学‛系列科技讲座、‚自己做老板‛创业计划大赛、‚激情创智源于校园——上海水产大学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周系列活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赛事,不断丰富科技学术系列活动的内涵。各学院也积极依托专业特色,开展‚科技节‛系列活动,如工程学院的‚机器人设计大赛‛、食品学院的‚大山合创意之星创意大赛‛、‚丹尼斯克最佳创新奖‛、‚夏天的方便面创意活动‛、经管学院的‚营销设计大赛‛、‚金算盘会计技能比赛‛、信息学院的‚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科技学术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舞台。

2、完善创新活动组织机制,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中面临的创新资金、创新技能和创新环境这三个最大难题,通过资金保障、师资配备、孵化基地建设三大措施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制度包装,并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资金保障上,设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科技创业奖励基金和大学生科研励志捐助基金三大基金,用于奖励在创新、科研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个人和团队,鼓励大学生‚想创业‛;在师资配备上,成立大学生科研导师团,首期聘任来自政府、高校、企事业等领域的15位专家为创业导师,在校内面向全校学生开设3个学分的公共选修课——创业指导,并定期举办科研者沙龙活动和成功创业者报告会,指导大学生‚会创业‛;在孵化基地建设上,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里专门开辟1500M2作为大学生科创中心,并与杨浦区水产科技园、上海市科创中心签订协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近零成本入驻的场馆,这一系列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扶持、优惠都为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支持大学生‚能创业‛。

3.建设科普活动三区联动,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

2007年3月,在市科委的指导下,上海水产大学科普志愿者服务社(科学商店)项目正式成立,成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创新实践为载体、社区和工业园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公益性服务机构。通过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为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和科普服务,为学生提供‚基于社区的研究‛、‚社区交往能力‛等独立课程,并将社会、市民关心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建立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将科研成果反馈给市民。科学商店项目开展9个月来,四个服务门点覆盖上海四个区,志愿者出勤人数达250余人次,进行专场讲座40次,科学商店在市民反馈的问题中,共征集到课题80余个,其中已经立项研究、成功结题并反馈应用与市民生活的科研课题13个,直接受益人群近万人。在坚实的硬件支持和良好的政策扶持下,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了新突破: 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银奖、铜奖的好成绩;科技作品多次入围‚上汽杯‛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决赛;第三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获三等奖;2个科技作品获得2005年度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奖;在2006、2007年‚最具技术交易潜力奖‛大赛中,分别有1个项目入选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青年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展、荣获优胜奖;在2006年度上海高校学生‚科技创业杯‛中荣获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在俄罗斯海参崴举办的‚世界年轻船长节‛中,在动手操作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过去的四年是我校共青团事业不断发展的四年!是我校共青团工作不断进步的四年!是我校共青团干部不断成长的四年。过去四年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的差距、问题和不足:团的自身建设发展滞后于党建发展水平;服务青年的能力与广大团员青年多层次的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团组织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创新还不够;团干部的工作作风不完全适应青年工作发展要求;尤其是在青年教工中,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未得到完全发挥;在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择业等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加强,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研究,认真解决。各位代表,回首过去,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上海水产大学共青团的发展和进步,是学校党政正确领导、上级团组织悉心指导、校内外各界大力支持、以及全校团员青年和团干部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共青团上海水产大学第十七届委员会,向热情关心、长期支持我校共青团建设的各级领导、兄弟单位的团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曾经在我校共青团战线辛勤工作、奉献青春的老团干和老团员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正在我校共青团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团干部和热情参与共青团各项活动的团员青年致以真挚的问候!

第二部分 思考和启示

各位代表,四年来我校共青团事业的发展,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内涵谋发展,以创新求突破‛的理念,不断推进我校

共青团事业,我们认为:

以内涵谋发展,以创新求突破,要深刻明确水大共青团的工作定位。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坚持将团的自身建设和发展紧密地与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学校育人大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提高共青团组织在培养一流人才,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这一发展大局中的贡献率;提高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发展大局中的贡献率。以内涵谋发展,以创新求突破,要科学把握水大共青团的工作理念。改革是发展之路,创新是发展之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和组织依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深入研究和解决团队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与建设与高水平特色大学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共青团工作才能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做到问题在发展中解决,人心在发展中凝聚,地位在发展中提高,实力在发展中增强。

以内涵谋发展,以创新求突破,要全面研究水大共青团的工作对象。共青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服务青年的力度和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出现很多新变化,共青团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只有认真研究和积极应对青年思想、行为、需求的新变化,才能及时调整工作内容,更新工作方法,在服务青年中实现引领成长,在把握青年特点中增强教育效果,真正赢得学生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同。以内涵谋发展,以创新求突破,要准确定位水大共青团的工作方向。共青团组织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夯实基础、凝练特色。我们必须不断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形式,不断加强和创新团组织和团员的联系方式,不断完善和创新团学干部队伍的培养模式,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建设。还应不断拓展工作领域,把握时代特点,创造水大特色,才能聚人心,出实绩,得真

效,有后劲。

第三部分 目标和任务

各位团代表、同志们、同学们: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吹响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的嘹亮号角,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未来几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关键时期。2008年9月我校将整体搬迁至临港新校区,2012年将迎来我校的百年校庆,学校第七次党代会对我校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具体规划是建设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这些都为我校广大团员青年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我校共青团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如何顺利完成新校区的过渡、开创工作新局面,在招生工作改革带来的生源影响下如何做好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做好我校共青团工作也让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全校各级共青团组织应当统一思想,抓住机遇,聚焦目标,明确任务,狠抓落实,突破瓶颈,为学校的事业发展和上海的城

市建设贡献力量。

在校党委的指导下,我校共青团确立了今后的工作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党委和团市委的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共青团工作的机制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凝聚力建设和品牌创新,坚持‚活动、建设、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综合推进,引导青年按照‚四个新一代‛的要求,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团结带领全校团员青年为实现学校‚十一五‛目标,早日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科研教学并重,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贡献青春和智慧。

一、以临港新校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我校共青团的制度保障 2008年9月,我校将整体搬迁至临港新城。顺利完成新校区搬迁、新校区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及探索新校区学生管理体制,开创工作新局面是学校在今后3-5年内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是水大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对于我校共青团工作而言也是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新一届团委会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

展工作:

1、健全机制建设,为新校区团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新校区的管理和运行是学校搬迁后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新的环境、尚不完善的社会配套会给团工作的开展带来新问题、新情况。为切实服务搬迁后新校区学生工作,我们将主要从三方面加强机制建设。第一,实行团代表常任制,通过建立团代表年会制、探索代表建议案制度、代表参与调研制度和团代表参与考核制度,发扬团内民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从而真正做到维护青年权益、有效服务青年;第二,加强调查研究机制,建立调研课题呈报、成果评审、优秀成果奖励制度,每学期制定调研计划、设立专项基金,规范每月一次的常规调研和不定期的时事调研,聚焦学生培养过程和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主动了解广大青年中存在的思想动态,通过每月一期的《水大青年》和每年一次的调研文集《水大青年发展报告》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第三,制定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完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申报、过程控制、资源整合制度,努力实现校园文化活动多层次、全覆盖,探索在社会配套不完善情况下的校

园文化建设模式。

2、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新校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信息保障。根据青年特点,结合青年的实际,充分运用好互联网、手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着力建设共青团组织的信息共享平台。我们将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抓住学生一体化建设的机会,实现团的日常工作电子化、信息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加强共青团网站功能开发,优化栏目设臵,完善论坛服务,推进网络学习,不断促进团务公开,努力提高团员青年对共青团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一步推广团干部邮件系统和手机短信系统,完善学生干部应急服务机制,在重大事件发生前后能迅速通过信息平台通知启动,配合学校做好校园稳定工作。

3、积极整合资源,为新校区团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共青团工作涉及到团员青年成长的方方面面。要做好团员青年的培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积极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为青年提供锻炼的舞台。学校搬迁后,要力争在保持现有校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南汇资源,通过校区、园区、社区共建,全面融入南汇临港新城建设。并积极在社区、社会组织和企业拓展社会实践基地、职业见习基地、科技孵化基地,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舞台。

二、以十七大精神为引领,进一步加强我校共青团的思想建设

1、深化理论学习,引导团员青年树立理想信念。

要深入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充分发挥我校学生骨干、理论学习型社团和各级团组织的作用,建设表彰十个‚理论学习先进阵地‛。大力支持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组织的建设,推进成立科学发展观研究会,定期开展‚理论讲坛‛、‚与杰出青年面对面‛等系列活动,在校园中形成‚用科学理论构筑精神支柱‛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成才的育人局面。积极创新大学生理论学习形式,不断探索借助网络这一青年喜闻乐见的载体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创建领航网、‚网上团日‛、‚团旗飘飘‛等多个理论学习主题网站,引导团员青年在网上开展理论学习交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坚定团员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2、倡导主题教育,引导团员青年服务和谐校园。

积极开展以‚遵规守纪、文明自律‛为主题的校园文明自律活动。带领全体团员继续开展‚健康校园‛和‚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通过一年一度‚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推出校园优秀典型,并组织这些‚校园偶像‛深入学生进行巡讲,注重以新颖的活动吸引人,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进取的精神激励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教育作用,全面提升团员青年综合素质;加强团员青年维权服务工作,搭建并完善学校与学生的信息沟通渠道,引导团员青年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合理诉求;加强学生生活园区的环境治理,倡导青年行为文明自律,建

设和谐校园。

3、抓好实践体验,引导团员青年服务和谐社会。

在社会热点中找准着力点,在党政所急、青年所需、共青团能为、我校特色的工作领域和项目上形成合力,引导团员青年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真谛,服务和谐社会。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围绕奥运会、世博会的举行,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围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进行水资源环境科普服务活动,通过大学生课题调研、宣传活动积极倡导环保意识;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开展博士团科技下乡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团员青年的奉献精神、团队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深化‚推优入党‛、‚选苗育苗‛等工作的时代内涵,为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增强共青团在青年中的感召力。

三、以能力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强化我校共青团的组织凝聚 自身建设,是共青团战斗力、凝聚力的基础,共青团的自身建设直接决定共青团在事业上能否有作为,在发展中能否有贡献,在工作中能否有实效。结合我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以基层团组织、学生组织、团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我校共青团的组织凝聚。

1、实施‚基础团建工程‛,加强基层团组织的能力建设。

实施‚基础团建工程‚,不断加强基层团组织工作指导力度。充分发挥青年联谊会和教工团支部的作用,提升服务青年教工的意识,提升基层团组织的在青年职工层面的服务力和凝聚力;深入开展‚争红旗、创特色‛活动,加强对争创工作的过程管理;继续推进‚一团一品‛工程,鼓励基层团支部以特色求作为、以品牌求发展;建立基层团组织述职制度,并将基层团支部划分为一、二、三类支部,并分层次推进基层整体化建设,巩固一类支部,提高二类支部,整顿三类支部,填补团的工作空白点;设立基层团组织基金,每年资助100个基层项目、100个优秀基层团组织,通过建立主题团日活动竞标、优秀团日活动评比、‚风行校园‛品牌项目展示等,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探索团建进学生公寓,努力做到团建全面覆盖,不留空白,探索适应新校区工作要求的基层团组织形式。

2、实施‚学生家园工程‛,加强学生组织的能力建设。

通过完善制度、队伍建设、严格考核,切实加强对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有效指导和管理,保证各学生组织的正常运行,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家园。通过引导各学生组织创立品牌项目、共青团主题活动项目招标、定期开展主席论坛、社长论坛等交流活动,通过比较促建、激励创优促进各学生组织的能力建设。研究我校学生组织发展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数据、发展状态、工作成果指标,以期能真实客观评价学生组织的工作状态,设立学生组织发展基金,鼓励优秀组织,对状态不佳的组织进行跟踪指导。社团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制度,采取六星级社团的评比,一星、二星在学院评,三星、四星在学校评,五星为上海市明星社团,六星为全国明星社团。制定社团发展目标纳入学生工作考核体系,鼓励新增社团,同时健全社团注销机制,对长期没有改进的社团组织实行注销。

3、实施‚作风建设工程‛,加强团学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

做好新形势下团的工作,团干部是关键。要以‚想在长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努力方向,重点加强团学干部的作风建设。建立全年滚动、全程覆盖的‚团学干部发展导航计划‛,团校办学模式‚三级两阶‛(三级,即新生班长、团支书培训班、初级团校和高级团校,两阶,即校级和院系两级团校),并在团校的基础上开展社团骨干培训、宣传骨干培训、志愿者骨干培训、科创骨干培训,形成完备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组织骨干的活动组织能力。对专职团干部提出‚四个一‛工程(开一门优秀团课、做一项团务调研、创一个品牌项目、联系一批基层团组织),定期开展‚述学、述职‛活动,为专职团干部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努力建设一支‚党放心、青年满意‛的专职团干部队伍。

四、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我校共青团的品牌创新 做好新形势下的共青团工作,必须充分把握当代青年特点,着眼于青年学习、就业、文化等各方面的迫切需求,加强共青团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共青团工作的品牌建设。

1、服务青年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提升创新创业品牌。

积极构建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体系,盘点全国、市级、学校、学院层面创新赛事,建立学校创新、创业赛事的指导教师鼓励机制和全方位的学生参赛激励机制;鼓励学院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英创计划‛系列活动,推行企业出资、学院搭台、教师指导、学生‚唱戏‛的创新赛事推进措施;围绕‚挑战杯‛,全面启动我校相应赛事,按照‚挑战杯‛竞赛的特点筹划项目,变学生自发为超前的有意识引导,鼓励与学校科研项目、科研或产业部门结合的项目、和跨专业合作的项目,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进行项目扶持,并做好项目过程

控制,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2、服务青年提升人文素养的需求,提升校园文化品牌。不断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结构、深入挖掘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大力推进精品项目建设,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的资助形式和机制保障,鼓励学生组织积极开展分层次、广覆盖、多功能的校园文化活动,实行‚四个二‛工程(每学期学校开展两项精品活动、学院开展两项特色活动、每个社团开展两个主题活动,每个班级开展两次团日活动);树立精品意识,开展高层次、高品位、高文化含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好我校大学生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大对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和管理,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不断形成健康

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3、服务青年加速社会化的需求,提升就业支持品牌。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我校共青团结合实际问题,建立起文化、科学、培训、维权、择业、心理咨询等多方位的服务项目和体系,使团的工作服务于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制度化、项目化建设,通过实践教育让学生了解基层,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实施大学生就业支持计划,邀请知名校友回校开展‚走好成功职场第一步‛成才择业活动,依托团市委就业见习网,加强就业见习计划的宣传,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积极宣传西部志愿服务和‚三支一扶‛计划,鼓励团员青年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到西部基层去锻炼成长,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青年朋友们:

上一篇:恐怖的鬼故事下一篇:暑期大家访活动总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