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精选8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辨识、管控安全风险,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生产、建设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所属生产、建设单位(以下简称生产建设单位)。各生产、建设单位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 各生产建设单位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辨识程序、评估方法、管控措施以及层级责任、考核奖惩等内容。
第五条 工作职责
(一)主要负责人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全面负责。
(二)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实施分管系统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三)安全负责人、安监部门具体负责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监督、管理、考核。
(四)专业副总工程师及业务科室负责具体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五)区队(车间)负责人具体负责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管控,班组负责实施重点工序的安全风险管控,岗位人员负责实施本岗位的安全风险管控。
第三章 安全风险辨识
第六条 综合辨识
(一)由主要负责人亲自组织,每季度抽调安全、技术、生产、机电等技术人员和专家,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缺陷等要素,结合本单位生产系统、设备设施、施工场所、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重点部位和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
(二)由分管负责人牵头组织,各专业系统每月结合本系统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以及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进行一次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
(三)区队(车间)负责人每周对作业区域开展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
(四)班组长每班对重点工序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
(五)岗位员工每班对上岗区域内的环境、设备、设施、劳动防护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
第七条 专项辨识
(一)发生伤亡事故、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全国其他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后,以及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复工复产前,由主要负责人亲自组织,从汲取事故教训和消除事故隐患的角度,开展一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
(二)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地质条件、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由分管负责人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科室对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重大灾害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开展一次专项辨识。
(三)特殊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由分管负责人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科室以及区队(车间)负责人对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开展一次专项辨识。
第八条
安全风险辨识过程要突出遏制较大以上事故,煤矿要高度关注瓦斯、水害等重大安全风险或隐蔽致灾因素,对矿井管理、技术、装备、工艺、材料以及防范、应急措施等进行综合辨识评估分析;非煤要重点聚焦电力、化工、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的重大危险源、劳动密集型场所、八类特殊作业等进行辨识评估分析。
第四章 评定安全风险等级 第九条 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组织,依据国家标准、规范以及集团公司各专业委员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标准,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其中:
重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主要系统损坏的。较大风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不会降低主要系统性能或损坏的。
一般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但会降低主要系统性能或损坏的。
低风险:是指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的。第十条 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组织,依照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标准,对辨识出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综合考虑作业场所、受威胁人数、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安全风险类别、确定安全风险级别。
第十一条 由分管负责人组织,针对系统、场所、设备设施、作业类型等不同安全风险类别,结合本系统、本专业评估重点和重要程度,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
第十二条 针对本系统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汇总造册。对重大安全风险和重大安全隐患要及时汇报集团公司安委会和相关专业委员会办公室。
第十三条 对现场辨识出现的不同类别安全风险,必须明确应急处置程序,经评估存在不可控风险的,必须立即停止区域作业或停止设备运行,撤出危险区域人员,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重新进行评估。
第十四条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定级结束要编写安全风险综合评估书,明确辨识的时间和区域、存在的风险和等级、管控措施和建议等内容,做到“谁辨识、谁签字、谁负责”,存档备查。要完善安全风险档案,明确级别、管理状况、责任人、管控能力等基本情况,实行“一风险一档案”,并按照风险等级,用红、橙、黄、绿等色彩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
第五章 实施分级管控
第十五条 科学划分管控等级,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进行管控。要根据安全风险评定等级结果,针对安全风险类型和等级,逐一明确管控层级,从高到低,分为“主体单位、区队(车间)、班组、岗位”四级,建立可能引发事故的安全风险清单,逐级分解落实到每级岗位和管理、作业员工。第十六条 由分管负责人牵头,针对本专业系统每一项安全风险,从制度、管理、措施、装备、应急、责任、考核等方面逐一落实管控措施,并监督落实。
第十七条 检查分析
(一)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组织,每月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识别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季度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下一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
(二)由分管负责人牵头,每旬组织对月度安全风险重点管控区域措施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落实管控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实际,不断完善改进管控措施。
(三)由安全负责人牵头,严格对照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管控措施,抓好监督检查,确保管控措施严格落实到位。
(四)领导带班过程中,要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八条 突出管控重点,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生产系统、生产区域、岗位实行重点管控,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等日常管控工作。
第十九条 实时动态调整,高度关注生产状况和危险源变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实时分析风险的管控能力变化,准确掌握实际存在的风险状况等级,并随着风险变化而随时升降等级,防止出现评级“终身制”,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
第六章 安全风险公告警示
第二十条 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要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告知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第二十一条 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每季度至少组织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人员进行辨识评估专项培训;每半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安全风险、危险源辨识评估为主的教育培训,确保涉险岗位每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及防范、应急措施。
第二十二条 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及时将安全风险区域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相邻作业区域区队(车间)、班组、岗位。
第七章 检查考核
第二十三条 由集团公司安委办牵头组织,依照本办法,对生产经营建设单位进行百分制考核,考核结果与月度安全绩效工资挂钩,占月度基础工资的5%,月检查、月考核,经领导组审核后兑现。
第二十四条
考核以90分为基准分,每增减1分,奖罚月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资的2%。
奖罚金额=基础工资×5%×(得分-90)×2%。
第二十五条 子公司生产建设单位的奖罚从子公司安全保证金中列支,直属、直管生产建设单位奖罚从本单位工资中列支。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各子公司、煤矿、非煤生产单位依照本办法,建立本单位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认真推进。
关于软件安全性,首先应该区分软件安全性和系统安全性的差别。文献[1]认为安全性是一个系统级的问题,就软件本身而言,软件并不直接做任何危险的事。然而,把软件放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软件有可能对系统产生不可预测和不安全的影响。软件安全性表示软件的运行而不使系统出现事故的能力。而IEEE标准认为软件安全性是指避免软件到达危险状态的能力[2];系统安全性指避免系统到达危险状态的能力。软件安全性仅仅与软件内部的失效有关,与硬件、人为操作等因素无关。而系统安全性受软件安全性影响。上述软件安全性的定义并没有反映出人们对于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的态度。文献[10]认为安全性是一个不只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还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主观的并且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变化。所以本文所采用的软件安全性定义认为它是软件运行而不至于使系统产生不可接受风险的能力。
鉴于软件安全性的重要性,各国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美国各个安全关键领域制定了如下标准:MIT-STD-882B,NASA-STD-8719.13A,NASA-STD-8719.13B,NHB 5300.4(1.D.1)等;我国在80年代后期也相继研究和制定了软件安全性技术的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如GJB/Z120-97,GJB/Z120-2004,GJB900-90等),但这些标准主要集中在安全性的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对软件安全性的评估涉及不多。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软件安全性评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风险的安全性评估;另一类是基于可靠性模型的安全性评估。基于风险的安全性评估是根据领域专家的经验,对软件的失效率和严重度进行主观判断,这就需要有充足的历史数据供专家参考,才能使之做出正确的评价。而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由于历史数据有限,这种方法就显示出局限性。基于可靠性模型的安全性评估对失效数据统一处理,并不把失效数据按失效严重度分类后处理,把安全性和可靠性混在一起,缺乏对失效严重度的关注和量化,不能很好地表征软件安全性。
对于软件安全性的评估,需要同时考虑失效率和失效严重度这2个因素,而且应该构建模型尽量客观地对其进行量化。本文提出的方法首先对失效数据按严重度分级。对于分级之后会出现某一级别失效数据极少而难以运用可靠性模型的情况,通过在总失效率和各级别失效率之间构建关系,可以比较精确地求得该级别的失效率。同时采用失效强度(残留失效检测率)和严重度来表征软件的风险,最后用实例来验证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1 相关研究
风险评估法作为最早的软件安全性评估方法,用风险作为评估安全性的一个指标。风险由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发生的严重度综合决定。
其中,ε(hazard)表示事故所造成后果的度量(如死亡的人数、经济损失等),Pr(hazard)表示事故发生的概率[1]。失效率、失效严重度的值用自然语言表示,它们通过安全风险矩阵映射到风险,所以风险的值也是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因此,该类方法基本上也属于定性评估方法,而且评估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文献[3]给失效率和失效严重度赋于一定的权值,达到了定量评估安全性的效果,但是仍然没有改变评估不够客观的缺点。
考虑到用精确完整的数学模型去处理主观评价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些学者引入模糊数学方法来对软件安全性进行评估[5,6,7]。首先根据不同领域的风险矩阵建立模糊规则库,用梯形模糊数标识领域专家对失效发生可能性和严重度的主观评价,然后根据模糊规则库将其映射到模糊风险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地、客观地量化风险,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对失效率和严重度评价的主观性。
文献[8]把软件失效细分为安全失效和非安全失效两种状态。该方法假设失效率λ为常量,根据软件测试的客观数据,运用可靠性模型求得λ和平均失效时间MTTF,然后用Markov模型求得软件从正常状态到安全失效状态的转移概率C,进而得到平均非安全失效时间MTTUF=MTTF/(1-C)。文献[9]认为文献[8]的方法得出的结果过于乐观,用可靠性模型求出失效率的上限λmax和MTTFmin,最后通过Markov模型求出MT-TUFmin。用MTTUF评估安全性的缺点是只估计下一次非安全失效发生的时间,而不管该失效造成的结果有多严重。
考虑到任何方法都不能保证软件是绝对安全的,所以软件安全性的目的是减少非安全失效使之到达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文献[10]提出Schneidewind模型,该模型用软件残留的失效数和到下一次失效产生的时间来表征风险。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没有很好地区分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差异。
2 残留风险分级评估法
2.1 符号意义
ns已知失效总数;
mi已知第i级严重度的失效数;
N失效总数的估计值;
Mi第i级严重度的失效数的估计值;
λ总失效率;
λi第i级严重度的失效率;
Z(i)第i级失效严重度的失效强度。在第i级失效严重度中,给定软件失效发生于t时刻的条件下,软件在t时刻之后单位时间内失效的概率;
Risk软件的残留风险。
2.2 各级失效率的计算
对软件安全性而言,需要对软件失效按严重度划分。软件失效可以分为安全失效状态和非安全失效状态[8]。但是这样的划分只能告诉我们软件是否发生了非安全失效,而不能精确地表明软件在非安全失效状态下到底发生了多严重的失效。所以要求更细致的划分失效严重程度。
假设失效数据集按严重度划分为n级,即软件失效后有n个状态(如图1所示),其中级别1严重度最高。
根据总失效数等于各级失效数之和的原理,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分级之后会出现失效严重度高的级别数据比较少,以至于不能用可靠性模型评估该级别的失效率。假设级别1数据极少,其余级别数据充足。那么首先对整个失效数据集和失效数据充足的级别运用可靠性模型,求得λi(i=2,3,…,n)和Mi(=2,3,…,n)。进而可以求得M1。
把式(2)代入式(1)中,得到:
通过公式(3)可以求得只拥有微量数据级别的失效率。
2.3 各级残留风险的计算
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用失效率和失效严重度表征风险。软件风险等于每一个失效产生风险的总和。但是要求得到每一个失效的失效率和严重度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本文用失效强度和严重度来表征软件的残留风险(即软件在t时刻失效,在t时刻之后软件剩余的风险)。
对各级的失效危害率计算如下:
各级别软件安全性残留风险的计算如下式:
其中S为Z(i)所在级别的失效严重度,是由领域专家根据经验对失效结果的评价。公式(5)的意义:第i级失效严重度下,软件在时刻t发生失效,在t时刻之后单位时间内的该级别剩余的风险。
2.4 总残留风险的计算
总残留风险等于各级残留风险之和:
如果所求的Risk小于给定的风险的话,那么软件是可以的接受的,否者继续测试,直到残留风险满足条件为止。
3 实例分析
图2中数据来自Johnson Space Center的一个地面系统中的安全关键软件的测试[9],总共测试时间是2656.9个小时,分为39个时间间隔。其中关键失效有4个,主要失效有84个,次要失效有157个。
对上述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关键失效的数据极少,所以关键失效级别不适合用可靠性模型来计算其失效率。而对严重失效级别和次要失效级别分别运用GO模型得到λ2、M2、λ3、M3以及λ和N。把上述数据代入公式(3)求得关键失效率λ1。
根据已知数据可以求得关键失效的MTTF。图3表示新方法求得的关键失效的MTTF和基于Markov模型[8]求得值的比较。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新方法的预测结果明显优于原方法[8,9]。
图4表示各级别的失效强度Z(i),从图中发现,由于有一个明显不合理点的存在,致使该点附近曲线波动太大而掩盖了曲线的真实波动,不能明显地看出失效强度的真实走向。所以,为了看清曲线的趋势把该点去掉,从而得到图5(下同)。从图5可以看出,失效强度在早期有一些震荡但最后都趋于收敛。而且失效严重度大的级别,相应的失效强度就小,这也符合安全软件的设计目的。
失效严重度应由领域专家根据经验获得[13]。本文假设关键失效严重度为0.95,重要失效严重度0.65,次要失效严重度为0.4。用式(5)和式(6)求得Risk(如图6所示)。软件在经过了2000个小时的测试之后风险趋于收敛,风险值为0.03。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如果发现软件风险趋于收敛,并且该收敛值小于可以接受的风险的话,那么该软件就可以发布了。
从图5-图6可以看出,软件各级失效强度、风险经过早期的震荡最终都趋于收敛,所以该方法是合理的。但是,从图4看不出这种趋势,这是因为存在一个波动太大的点把这种趋势给掩盖了。经过分析发现,这个不合理点发生在同一时刻,即第871.6小时。在该时刻所对应的时间段内,关键失效和次要失效都为0,可能是这个原因致使曲线剧烈变化。另外,从图5和图6中发现,风险有负值存在,这是由GO模型产生的,该模型会估计出负的失效率和失效数。
总的来说,不管失效严重度的值如何变化,该方法求得的软件失效风险总是趋于收敛的。
通过对软件安全性的分析,可以大致预见哪些失效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那么,在相应模块的设计中采用较强的容错机制和安全核[12],使之少发生失效或者只发生安全失效。设计人员在越重要的软件模块(即失效严重度高的模块)投入的时间越多,设计越完善,其失效强度就越低。
4 结论
关于软件安全性评估,现有基于可靠性模型的方法对所有失效数据做统一处理,而不是对每一级失效严重度应用可靠性模型,使得构建出来的模型与可靠性模型区别不大。
本文结合风险评估的相关概念,把测试得到的失效数据按严重度分类,对数据充足的类别用可靠性模型估计失效率,再构建总失效率和各级失效率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了对微量数据难以用可靠性模型来估计软件安全性的问题。
但是,该方法对于失效严重度的量化还是要靠专家经验来主观评估,这会对风险的收敛值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从图5可以看出,对于失效严重度大的级别,相应的失效强度就小。因此今后可以从失效强度入手,合理客观地量化失效严重度。
摘要:评估软件安全性常用的方法有风险评估和基于可靠性模型的评估。基于上述二种方法提出了残留风险分级评估方法。该方法用失效强度和失效严重度来刻画软件的风险,较好地解决了由于测试数据按失效严重度分类后数据少而难以应用可靠性模型的问题,并用实例说明了新方法的可行性。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中明确了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风险管理的原则,并提出了实施风险分级管理的要求。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问答,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险管理 术语》(GB/T 23694-2013),风险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风险管理是在风险方面,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结合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类别、经营业态及生产经营规模、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监督管理记录情况,按照风险评价指标,划分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并结合当地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的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
《办法》的适用范围
《办法》适用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所有获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等食品生产经营者及食品添加剂生产者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的生产经营实施风险分级管理适用本《办法》。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的划分依据
《办法》第七条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划分,应当结合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特点,从生产经营食品类别、经营规模、消费对象等静态风险因素和生产经营条件保持、生产经营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建立及运行等动态风险因素,确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并根據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督检查、监督抽检、投诉举报、案件查处、产品召回等监督管理记录实施动态调整。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如何确定?
《办法》规定了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风险分级管理的方法,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只需要每年进行一次风险等级评定,下一年度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等级根据上一年度风险等级以及《办法》规定的条件相应进行调整,从而明确下一年度的风险等级。新开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等级,既可以按照《办法》规定的量化评价程序,通过量化分级评定,也可以按照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静态风险分值确定。
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从低到高分为A级风险、B级风险、C级风险、D级风险四个等级。风险等级的确定采用评分方法进行,以百分制计算,其中静态风险因素量化风险分值为40分,动态风险因素量化风险分值为60分。分值越高,风险等级越高。风险分值之和为0-30(含)分的,为A级风险;风险分值之和为30-45(含)分的,为B级风险;风险分值之和为45-60(含)分的,为C级风险;风险分值之和为60分以上的,为D级风险。
风险等级评定的基本程序
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风险等级评定,一是调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许可档案,根据静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表所列的项目,逐项计分,累加确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静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二是结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日常监督检查结果或者组织人员进入企业现场按照《动态风险评价表》进行打分评价确定动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需要说明的是,新开办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省略此步骤,可以按照生产经营者静态风险分值折算确定其风险分值。对于食品生产者,也可以省略此步骤,而是按照《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现场核查评分记录表》折算的风险分值确定。三是根据量化评价结果,填写《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确定表》,确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四是将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评定结果记入食品安全监管档案。五是应用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结果开展有关工作。六是根据当年食品生产经营者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抽检、违法行为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应对、不安全食品召回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记录情况,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下一年度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调整。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的相关应用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结合当地监管资源和监管水平,合理确定企业的监督检查频次、监督检查内容、监督检查方式以及其他管理措施,作为制订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的依据。另外,风险分级的结果也可用于通过统计分析确定监管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分类系统及数据平台,记录、汇总、分析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信息,实行信息化管理;确定基层检查力量及设施配备等,合理调整检查力量分配。
如何通过风险等级确定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检查频次?
《办法》对不同风险等级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检查频次做出了明确规定。
(一)对风险等级为A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1次;
(二)对风险等级为B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1-2次;
(三)对风险等级为C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2-3次;
(四)对风险等级为D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3-4次。
具体检查频次和监管重点由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
食品企业风险等级与食品质量安全的关系
实施风险管理,是识别、定位、排序并消除影响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根源的过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食品行业质量安全控制水平提升,这也是实施风险管理的根本意义所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风险等级不能直接体现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主要是由于产品质量与风险管理的差异性决定的。为了准确定位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增强监管的靶向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办法》在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食品原料、食品配方、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储存条件、检验能力、管理水平等直接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也要考虑企业规模、销售范围、产品销量、消费群体、以往发生问题原因及社会关注度等诸多因素,并将这些风险因素按属性分为静态风险因素和动态风险因素,来权衡、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风险等级。不难看出,企业风险等级的高低,不仅与其软硬件条件、管理水平有关,也与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销售范围、消费群体等有关,例如,同等规模的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企业风险等级要高于生产饼干的企业,主要是因为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工艺配方复杂、受众群体特殊、社会关注度高等因素拉高了其风险分值。因此,对风险等级较高的企业,并不能简单认为该企业生产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就是较高的。风险等级较高的企业,只代表企业要从风险管理角度更加注重管控风险,要求监管部门要更加注重对这类企业的监督检查。
一、目的
为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各级政府部门要求,强化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和责任落实,并持续改进,确保风险受控和安全生产的稳定运行,特制定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三、考核频次
每月由安全部组织一次公司级考核。
四、体系的建立与考核
1.公司建立完善两体系责任考核体系,部室车间级别两体系责任考核或由安 全部(包括公司值班领导)发现的不合格项由安全部进行汇总,月底交综合办公室由公司统一考核。
2.各部室车间员工级两体系考核由各部门负责考核。两体系考核分值占部门 或人员总考核分值不得低于5分,并严格与月度绩效奖惩考核挂钩,及时兑现。
3.各部室要按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通则、细则的要 求,规范建立本部室两个体系,部室负责人要统筹计划组织,研究和落实本单位两个体系建设及优化工作,确保两体系工作扎实有效。未能按要求规范建立两个体系并形成文字资料的,给予部室(车间)负责人5分的考核。
4.各部室要按照风险分级管控细则和实施指南的有关要求,在现场岗位设置 安全风险告知牌进行公示,未按要求公示的,责令限期整改,未能按要求整改的,给予部室(车间)负责人2分的考核。
五、培训教育与考核
1.各部室要强化两个体系的教育培训,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形成规范的教育培训资料并留档。未能落实两个体系教育培训的,对部室(车间)负责人给予2分的考核。
2.部室实施的教育培训要确保效果,使职工掌握本岗位风险类别、风险管控措施等。为督促各级人员对两个体系的掌握和加深理解,公司不定期进行抽查、提问,岗位人员未掌握的,按1分/人次进行考核。
六、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考核
1.风险分级管控按照年度和随机进行的方式,进行梳理和优化,在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组织管理、上级要求等发生明显变化时,及时组织风险分级与管控措施变更。未及时变更的,对部室(车间)负责人给予2分/次的考核。
2.各部室要按照要求对所管控的风险,落实分级管控职责,确保责任明确、措施有力、管控到位。达不到要求的,对部室(车间)负责人给予2分的考核。
3.风险点划分和危险源辨识要自上而下实施,让职工充分参与,注重作业活动、作业步骤、设备设施的合理性和符合性。职工未能充分参与、危险辨识不到位的,责令限期整改,未按要求整改的,对部室(车间)负责人给予2分/次的考核。
4.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要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进行充分考虑,确保风险能够做到有效控制。风险管控措施存在明显不到位的,责令限期改正,未按要求整改的,对部室(车间)负责人给予2分/项的考核。
七、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与考核 1.隐患排查处的问题要按照闭环管理的原则,按照通报隐患信息,实施隐患治理,验收等环节,进行责任到人的整改和验收,确保整改效果。隐患排查治理不符合闭环要求的,对部室给予2分/项的考核。
2.公司排查处的隐患,公司下达整改整改通知书,按要求进行整改,未按要求进行整改的,对部室(车间)负责人给予2分/项的考核。
3.重大事故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落实整改的,对责任部室(车间)负责人给予20分的考核。
4.各部室重大隐患要制定整改方案,并制定隐患整改前的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无法有限管控的,必须实施停产、停机措施。未按要求落实的,对部室(车间)负责人给予2分的考核。
5.岗位员工排查出重大隐患的,经确认给予2-5分的奖励,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并成功避免事故发生的,给予5-20分的奖励。
安全风险管理就是指通过识别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运用定性或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其风险严重程度,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风险管理,防范电网事故和人身事故,维护电网安全和企业稳定,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和省公司《安全风险分级控制管理规定》及市公司《安全风险分级控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各单位要按照“分级控制”的原则,建立“分工明确、上下协同、专业配合、共同防御”的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明确各级机构与各级人员的职责,建立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工作流程与节点标准,根据安全风险类别及严重程度,落实预防和应急措施,化解和降低安全风险。
第三条、各专业管理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履行部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认真做好本专业管理范围内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工作。
第二章、控制对象
第四条、电网安全风险是指电网在以下列条件情况下存在发生大面积停电的可能性:遭遇自然灾害、遭受外力破坏、在特殊运行方式下。
(一)自然灾害,是指地震、台风、洪水及暴风雪等对电网的破坏,其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程度一般比较大,危及范围具有不确定性。
(二)外力破坏,是指由于各种建设、施工作业人员以及社会其他人员的人为因素造成电力设施的停电、故障和损坏。外力破坏分为过失损坏、盗窃和蓄意破坏三类,电网遭受的外力破坏主要是过失损坏。过失损坏的主要类型有违章施工(作业)、异物短路、烟火短路、车辆撞杆等。
(三)特殊运行方式,是指电网由于设备检修、改造以及新设备投运,受电网结线的限制,致使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和发电厂母线出现单线(单电源)、单变、单母线运行的情况。
第五条、人身安全风险是指人员在高危作业或设备巡视、检修、施工等日常工作中,由于工作疏忽或主观违章或“三措”不落实,造成对人身伤害的可能性。
(一)高危作业是指施工环境恶劣或施工难度极高,发生人身伤害可能性很高的作业。
1、I类高危作业
(1)变电专业
在220kV变电站运行母线下方或设备附近进行吊装作业、220kV主变压器吊装。
(2)输电专业
在220kV带电线路附近进行组立(拆除)铁塔、在险恶地理环境下组立(拆除)220kV线路铁塔、220kV线路大跨越施工放线。
2、II类高危作业
(1)变电专业
在110kV变电站运行母线下方或设备附近进行吊装作业。
(2)输电专业
在110kV带电线路附近进行组立(拆除)铁塔、在险恶地理环境下组立(拆除)110kV线路铁塔、跨越高速公路、铁路、运河110kV及以上线路施工放线。
(三)工作疏忽是指无主观违章动机,但客观上已形成可能危及人员安全的违章行为,如:没有按工作流程与规程要求实施作业,登错线路杆塔、走错有电间隔、安全带没有扣好、误操作等。
(四)主观违章是指存在侥幸心理,故意进行违章作业。
第三章、控制原则
第六条、企业行政主要负责人是安全风险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企业安全风险控制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分管生产、基建的副总经理是生产、基建安全风险控制的第一责任人。
第七条、生产技术部、发展建设部、调度中心,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是本专业领域安全风险控制的管理部门,负责落实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安全监察部是安全风险控制的监督部门,负责检查督促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
第八条、工区(项目部)、班组及个人,是安全风险控制的具体执行者与责任人,负责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做细做实。
第四章、控制分级
第九条、公司负责控制管辖范围内220kV变电站全停安全风险,防止发生一般电网事故。
(一)调度中心是电网安全风险控制的调度管理部门,负责做好电网运行方式调整、电网设备停电检修计划安排、电网运行监控与调度操作、变电站全停应急预案编制等工作,防止误整定、误调度。
(二)生产技术部是电网安全风险控制的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调度部门、变电运行工区、变电检修工区、输电工区、配电工区做好电网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工作。
(三)安全监察部是电网安全风险控制的监督部门,负责监督电网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到位。
(四)变电运行工区负责做好变电运行操作、设备检修许可、重要设备监视等工作,防止误操作及安全措施漏项。
(五)输电工区负责做好重要线路的巡视防护工作,防止线路遭受外力破坏。
(六)调度中心、变电运行工区、输电工区控制管辖范围内220kV变电站全停安全风险,防止发生一般电网事故。
(七)基层班组控制班组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认真执行“两票”、“三措”和《作业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防止发生人员责任障碍。
(八)个人控制作业安全风险,遵章守纪,规范作业,防止发生个人违章行为。
第十条、公司控制管辖范围内高危作业的人身安全风险,防止发生人身重伤和死亡事故。
(一)生产技术部是生产高危作业的人身安全风险的管理部门,负责做好人身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工作。
(二)发展建设部是基建、技改高危作业的人身安全风险的管理部门,负责做好人身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工作。
(三)安全监察部是人身安全风险控制的监督部门,负责监督人身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到位。
(四)输电工区、变电检修工区、配电工区、施工单位是控制高危作业人身安全风险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组织实施高危作业,落实组织措施、技术措施与安全措施,加强施工作业过程控制,落实预防和应急措施,化解和降低安全风险。
(五)输电工区、变电检修工区、配电工区、施工单位控制管辖范围内高危作业的人身安全风险,防止发生人身重伤和死亡事故。
(七)基层班组控制班组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认真执行安全施工作业票、《作业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防止发生人员责任未遂与异常。
(八)个人控制自身作业安全风险,按照《作业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的要求,规范作业,防止发生个人违章行为。
第五章、控制措施
第一节、电网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第十一条、在编制年度运行方式中,应明确各220千伏变电站的110千伏备用通道,特殊运行方式下应保持不得少于2条,且相邻变电站应安排足够备用容量。
第十二条、对中低压侧有电源接入的变电站,应配置低周低压解列装置、高频切机装置、振荡解列装置以及相应的同期并列装置;对可能形成孤立系统的电网,应安排足够的低周低压减负荷容量;变电站中低压侧应配置备自投装置,条件允许时应投入正常运行。
第十三条、安排计划停电时,应充分考虑电网的可靠性和电力电量平衡,按照“主设备与辅助设备、变电与线路、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同时检修的原则安排停送电,统筹协调好基建、技改、检修停电计划,切实减少现场操作,一旦无法避免出现特殊运行方式,则启动预警程序。
第十四条、当电网出现特殊运行方式时,分管生产副总经理是防范电网安全风险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组织各专业部门认真分析特殊运行方式期间电网运行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点,认真分析、评估电网存在的安全风险,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一)调度中心
1、填写电网特殊运行方式预警通知单,分送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及有关调度机构和运行单位。
2、做好特殊运行方式下的电力电量平衡,督促运行单位做好用电负荷转移运行方式调整方案,尽量转移220千伏变电站内的重要负荷和重要用户。
3、做好特殊运行方式的供电潮流、电压计算工作,核对可能出现的最大潮流是否满足线路、主变的限额,无功电压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4、特殊运行方式下,为保证系统运行安全,相应的线路、主变、母线全保护运行,原则上不安排保护及二次回路停用校验工作。
5、在特殊运行方式申请单开工前应核实相关要求的落实情况,并作为开工的必备条件之一。在特殊运行方式的倒闸操作前,应向现场值班人员交待安全注意事项及特殊运行方式发生事故的严重后果。
6、特殊运行方式下需要加强巡视的设备,应在检修申请单中明确,同时通知相关单位。调度运行人员要加强对特殊运行方式的运行情况的`监视,确保相关的线路、主变、母线等设备输送功率、潮流控制合理。
7、加强对特殊运行方式的运行情况监视,并做好变电站全停的事故预想及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反事故演习,确保特殊运行方式下尽快恢复供电。
(二)生产技术部
1、严格执行防误操作管理要求,加强操作票的逐级预审工作,并及时反馈审核意见和操作注意事项。
2、深入现场,靠前指挥,组织协调变电运行工区、输电工区、变电检修工区及施工单位认真开展危险点分析预控,做细做实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三)、安全监察部
1、严格执行工作票管理规定,加强工作票的逐级预审工作,确保工作票的正确性。
2、跟踪检查《电网特殊运行方式预警通知单》流转情况,现场检查“两票”、“三措”和《作业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
3、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保持同市气象台的联系,按照《江苏电网应对重大气象灾害处置预案》进行特殊气候条件的预警。
4、填写特殊气候条件预警通知单,分送生产技术部、发展建设部、调度中心。
(四)变电运行工区
1、变电所遇到特殊运行方式,操作班班长应组织操作人员对该运行方式危险源点进行认真分析,并制定详细防范措施。
2、操作班班长对操作票要进行审核把关,并合理安排人员进行操作。对于重要操作项目,还要执行《作业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
3、加强解锁钥匙管理,原则上正常情况下不允许使用解锁钥匙。如确实因操作需要使用解锁钥匙,如特殊运方、事故处理等,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3、工作票许可人需到现场许可工作票,要详细交代特殊运行方式发生事故的严重后果及安全注意事项,许可过程要有录音保存。
4、工作许可人员必须按照《变电一次设备作业现场围栏和标示牌设置规范》、《变电二次设备作业现场安全措施设置规范》做好现场安全措施。
5、运行人员要加强对运行设备的巡视,对运行与检修或施工设备的交圈地带要严防死守,特别是在进行施工搭接和与运行设备的安全距离接近允许值时,设备运行单位应安排专人对运行设备进行重点监护。
(五)输电工区
1、单线运行前,要对线路进行一次全面的巡视检查,并做好事故预想和抢修准备。
2、单线运行期间,要加强对线路接头、耐张线夹等部位的红外测温检查,防止接头发热造成断线。
3、单线运行期间,要保持对线路的不间断巡视,重点区域要进行全天候巡视,发现异常和隐患应采取果断措施立即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要派专人24小时看守,并及时上报。
4、单线运行期间,对可能危及线路安全运行的建筑施工作业,必要时要积极与地方行政部门联系,实施暂停施工措施。
(六)输电工区、变电检修工区、配电工区、施工单位:
1、检修、施工前,要根据对检修、施工现场的勘察结果,编制《三表三措》、《作业指导书》或《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按程序审核批准后,组织检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
2、开工前,要按照工作票或安全施工作业票的要求检查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业人员的身体精神情况、施工机械的性能情况,并认真进行施工任务、安全措施交底。
3、在高层平台上工作,工具、材料使用绝缘绳索上下传递,地面用绝缘绳索控制,保持其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高层平台应设置专用的检修电源箱,禁止随意上下施放临时电源线。
4、同塔(杆)架设的线路,当其中一回路停电作业时,检修、施工人员上下传递工具、材料时应使用绝缘绳索,杆塔下人员应将绝缘绳索控制,保持与带电线路的安全距离,防止摆动;工作线路加挂接地线时,应将较长的地线固定好,防止风摆触及带电线路。
5、起重工作时,臂架、吊具、辅具、钢丝绳及重物等与带电体的最小安全距离不得小于《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中的规定。
6、加强设备资料的管理,设备调整、更名、线路改道后要做到及时修改资料,确保设备资料与现场实际一致,并且设备、杆塔上必须有的名称、编号、相位以及必要的安全、保护等标志应明显、齐全。
7、加强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合理安排人员分工,临近带电设备作业时或危险作业,必须安排专职监护人进行现场监护。认真按照《作业指导书》开展作业,规范检修、施工作业行为,加强关键环节和关键节点的安全控制,确保检修、施工安全。
第二节、人身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第十五条、生产技术部召开月度停电平衡会,分析确定下月设备停电检修、技改扩建施工及新设备启动投运中的高危作业,由生产技术部启动预警程序。发展建设部通过定期召开工程协调会,分析确定近阶段基建、技改施工中的高危作业,由发展建设部启动预警程序。
第十六条、当高危作业确定后,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管副总经理是防范高危作业人身安全风险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组织各专业部门认真分析高危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点,评估安全风险,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第十七条、对于输变电专业I、II类高危作业,公司生产技术部、发展建设部应分别上报市公司生产技术部、基建部、安全监察部。
第十八条、生产技术部、发展建设部,要认真组织编制高危作业《三表三措》、《作业指导书》或《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按程序审核批准后,组织检修、施工安全交底。
第十九条、安全监察部要加强作业现场安全监查,检查督促“两票”、“三措”和《作业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执行到位,防范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章行为。
第二十条、输电工区、变电检修工区、配电工区、施工单位要针对高危作业的特点,按照《三表三措》、《作业指导书》或《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选派工作负责人及工作成员,配备施工作业器具,做好安全措施,组织开展施工。
第二十一条、检修、施工班组,要组织班组人员认真学习《三表三措》、《作业指导书》或《施工组织设计》,熟悉和掌握施工特点及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积极配合工作负责人完成指定的检修(施工)任务。
第二十二条、工作负责人,要认真组织好开工会、收工会,确保每一位成员都清楚工作任务、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停电范围、邻近带电部位、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点。工作中,工作负责人必须始终在现场认真履行监护职责。当工作地点分散、工作环境比较危险、多班组、多工种作业时,工作负责人应增设专责监护人和确定被监护人员。
第二十三条、登杆塔前,作业人员认真核对应停电检修线路的识别标记和双重名称无误后,方可攀登。登杆塔至横担处时,应再次核对停电线路的识别标记与双重称号,确实无误后方可进入停电线路侧横担。
第二十四条、在带电设备区域内使用汽车吊、斗臂车时,车身应使用不小于16mm2的软铜线可靠接地。在道路上施工应设围栏,并设置适当的警示标志。
第二十五条、工作地段如有邻近、平行、交叉跨越及同杆塔架设线路(平行或邻近带电设备),为防止感应电压伤人,应加装接地线或使用个人保安线,加装的接地线应登录在工作票上,个人保安线由工作人员自装自拆。
第二十六条、扩建、技改设备与运行设备应做到界面清楚,应用高为170cm的固定式临时围栏将作业地点与运行设备进行有效隔开,不得将尚处在施工中的设备提前接入运行系统中。
第二十七条、带电作业应设专人监护。监护人不得直接操作。监护的范围不得超过一个作业点。复杂或杆塔作业必要时应增设(塔上)监护人。
第二十八条、高低压同杆架设,在低压带电线路上工作时,应先检查与高压线的距离,采取防止误碰带电高压设备的措施。在低压带电导线未采取绝缘措施时,工作人员不得穿越。在带电的低压配电装置上工作时,应采取防止相间短路和单相接地的绝缘隔离措施。
第二十九条、配电带电作业时,作业区域带电导线、绝缘子等应采取相间、相对地的绝缘隔离措施。绝缘隔离措施的范围应大于作业人员活动范围。实施时,应按先近后远、先下后上的顺序进行,拆除时顺序相反。装、拆绝缘隔离措施时应逐相进行。
第三十条、双电源和有自备电源的用户,应采取机械或电气联锁等防返送电的强制性技术措施。在双电源和有自备电源的用户线路的高压系统接入点,应有明显断开点,以防止停电作业时用户设备返送电。
第三十一条、各级领导干部及专业管理人员,要按照到场要求和到位标准,深入作业现场,深入基层班组,开展检查、监督和指导,切实做到安全责任落实、工程管理规范、风险控制到位,不断降低和努力化解人身安全风险。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细则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单位: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50分)
位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施。()
3、每年至少组织参与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的人员学习1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要求。()
4、风险等级有四个,分别用红、橙、黄、绿四种颜色标注。()
5、重大隐患要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
1、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级为最高级。
2、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实行有效期管理。一级、二级、三级的有效期均为()年。
3、对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的煤矿,一级、二级煤矿发生一般事故时降为()级,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时()等级。
4、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煤矿应加强日常检查,每月至少组织开展()次全面的自查,并在等级有效期内每()由隶属的煤矿企业组织开展一次全年自查,形成自查报告。
5、煤矿必须建立()工作体系,矿长全面负责,分管负责人负责分管范围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6、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明确安全风险的辨识()和安全风险的()工作流程。
7、没年底矿长组织各分管负责人和相关业务科室、区队进行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井工煤矿()、水、火、煤尘、()、冲击地压及()系统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8、新水平、新采区、新工作面设计前,开展1次()。
9、辨识评估结果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系统布置、()、劳动组织确定等。
10、()、生产工艺、主要设备、()等发生变化时,开展1次专项辨识。
11、重点辨识作业环境、()、重大灾害因素和()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12、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由()组织实施,有具体工作方案,人员、技术、资金有保障。
13、、在划定的()设定作业人数上限。
14、、矿长每月组织对()措施落实情况和()进行一次检查分析,针对管控过程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月度()重点,明确责任分工。
15、在井口或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著位置,公告存在的 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安全风险记录、跟踪、统计、分析、上报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2、入井人员和地面关键岗位人员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与本岗
三、名词解释(10分)
安全风险管理的意义:
四、问答题
1、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风险管控部分保障措施工作要求包括?(2、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煤矿应具备基本条件包括哪些?(20分)
10分)
一、填空题
1、一 2、3
3、三,撤销 4、1,年
5、安全风险管控
6、范围、方法,辨识、评估、管控
7、瓦斯,顶板,提升运输
8、专项辨识
9、生产工艺选择,设备选型
10、生产系统,重大灾害因素
11、生产过程,设施设备
12、矿长
13、重大安全风险区域
14、重大安全风险管控,管控效果,安全风险管控
15、主要管控措施
二、√√√×√
三、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质是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各种灾害后果。即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风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去辨识危害、评价风险,然后根据成本效益分析,针对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做出客观而科学的决策,以确定处理风险的最佳方案。
四、1、(1)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工作。(2)定期组织安全风险知识培训。
关键词:跌倒风险分级,康复护理,跌倒管理
跌倒是康复科护理管理过程中的隐患之一, 它不仅可引起患者的头部损伤、骨折等并发症从而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痛苦, 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1]。我院康复科应用跌倒护理评分表对患者跌倒风险评估, 并根据患者的分级结果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 以确保患者在康复科住院的安全。现将跌倒风险分级护理的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11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60患者作为对照组, 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60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22~65岁, 平均 (38.62±12.79) 岁;病程1~5个月, 平均 (2.62±1.79) 个月。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36例, 女24例;年龄22~65岁, 平均 (38.54±14.16) 岁;病程1~5个月, 平均 (2.64±1.87) 个月。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和平均病程方面,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跌倒分级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住院常规护理干预, 而观察组采用美国Morse跌倒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跌倒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分为低度跌倒危险、中度跌倒危险和高度跌倒危险, 再行跌倒风险分级护理。低度跌倒危险患者护理:在患者的床头设立“跌倒危险”的警示牌, 并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安全教育;保持病房的光线充足;保持地面洁净, 无液体。中度跌倒危险患者护理:在患者的床头设立“跌倒危险”的警示牌, 并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安全教育;特别注意病房的光线以及布局, 保持地面干燥不能有障碍物;患者洗浴、如厕时, 须有人陪伴在门外;对患者进行服药后的指导。高度跌倒危险患者护理:在患者的床头设立“跌倒危险”的警示牌, 并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安全教育;为方便患者活动, 在病房内设置扶手或使用床栏等;患者洗浴、如厕时, 须有人陪伴;服用有增加跌倒危险的药物后休息1~2 h;嘱咐家属以及护工, 该患者有高度跌倒危险, 并加强对患者活动的监督。
1.3 评价标准
采用美国Morse跌倒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跌倒的危险性进行评估:1~6分为有低度的跌倒危险;7~13分为有中度的跌倒危险;13分以上为有高度的跌倒危险[2]。于两组患者出院之前让患者对我康复科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评分, 评测指标包括护理人员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技术操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等, 满分为100分。于患者入院和出院时让患者填写《预防跌倒知识调查表》, 该调查表包含了10个题目, 并应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 满分50分, 主要内容有防止跌倒的运动、环境、用药以及患者自身预防跌倒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跌倒评估
观察组60例患者中低度跌倒风险25例 (41.67%) , 中度跌倒风险22例 (36.67%) , 高度跌倒风险13例 (21.67%) 。
2.2 两组跌倒人次情况以及满意程度的比较
观察组的跌倒人次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3, P<0.05)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3, P<0.05) 。见表1。
2.3 两组《预防跌倒知识调查表》前后得分比较
入院时, 两组《预防跌倒知识调查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出院时, 观察组《预防跌倒知识调查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3.1 对康复科患者应用跌倒分级护理的必要性
在康复科就诊的患者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而且可能同时伴有脑卒中、糖尿病等其他疾病[3,4]。这些疾病本身就具有增加患者跌倒危险性的因素, 再加上患者长期应用降糖、降压、镇静、利尿等药物, 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康复科患者跌倒的危险。跌倒与患者的年龄、原发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用药等因素有关, 而且年龄较大的患者体质比较虚弱, 再加上骨质比较疏松, 跌倒后非常容易导致骨折的发生, 骨折后由于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 更增加了坠积性肺炎、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机会[5], 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经济以及心理负担, 因此在康复科实行跌倒分级护理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3.2 康复科跌倒分级护理的具体应用
防止患者跌倒是康复科护理安全工作中不可轻视的部分。将康复科容易跌倒的患者分为3级, 即低度跌倒风险的患者、中度跌倒风险的患者和高度跌倒风险的患者[6,7], 并对这3类患者施行不同级别的护理方式, 这不仅充分地利用了康复科的护理资源, 而且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康复科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在患者的床头设立“跌倒危险”的警示牌可以提示患者家属以及同病房的患者要注意该患者有跌倒的危险, 以便加强对有跌倒危险患者的观察和保护[8,9]。进入康复科时就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安全教育, 提高患者本身及其家属对跌倒的警惕性, 为患者以及家属敲响警钟。从本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采用了跌倒分级护理的方法, 跌到人次明显降低, 这不仅取决于康复科良好的护理方式, 还取决于患者及其家属对于预防跌倒的重视。
3.3 康复科跌倒分级护理的发展
虽然跌倒分级护理方式在我院康复科的应用不久, 但跌倒风险评估系统在香港等地区较早应用, 患者在入院后就会有责任护士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护理方式, 这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还可以消除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隐患[10]。自康复科应用跌倒分级护理以来, 有效地对康复科住院患者进行了干预, 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有效地降低了康复科患者的跌到次数, 提高了患者对康复科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通过护理人员细致、耐心的宣传教育, 提高了患者对预防跌倒的重视程度, 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但由于康复科护理人员的数量有限, 不便于对患者施行一对一、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护理方式, 这需要在今后医院以及康复科的发展中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汪春华.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康复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5) :33-34.
[2]吕霞, 王建华, 邓武红, 等.跌倒危险度分级及防跌倒流程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 (6) :16-18.
[3]鲍婧.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心内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1) :1958-1959.
[4]徐素佳.跌倒危险度分级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5) :95-96.
[5]张俊红, 付春华, 王阳, 等.老年内科病房实施预防跌倒分级管理方案的临床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7) :830-831.
[6]王倩, 王燕.国内外预防患者跌倒护理方法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5) :87-90.
[7]BILEY A.National service framework for older people:management of falls[J].Br J Nurs, 2001, 10 (20) :1351-1356.
[8]FIXSEN D, SCOTT V, BLASE K, et al.When evidence is not enough:the challenge of implementing fall prevention strategies[J].J Safety Res, 2011, 42 (6) :419-422.
[9]POE S S, CVACH M, DAWSON P B, et al.The Johns Hopkins Fall Risk Assessment Tool:post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J].J Nurs Care Qual, 2007, 22 (4) :293-298.
[摘要]目的:了解牡丹江市学校食堂管理人员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基本知识知晓状况,为量化分级培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牡丹江市直属46家学校食堂管理人员48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单项知晓率分别为54.35%、93.48%、71.74%、76.09%、60.87%、86.96%、71.74%、76.09%;总知晓率为84.8%。结论:牡丹江市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人员对食品量化分级管理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对个别知识点还需加强培训。
[关键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知晓率;调查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根据我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现状,由卫生部推出的一种全新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牡丹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自2003年10月起对市直属学校食堂开展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为了解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品卫生量化分级基本知识的知晓状况,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牡丹江市直属46家学校食堂48名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1.2方法:依据2003年版《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和多年量化工作经验,制做成统一格式的调查问卷,问卷共有8道题,由调查员对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一对一逐题调查收录。
1.3资料分析:用Excel进行调查问卷资料的录入,对所得的计量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调查结果
调查发出问卷48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95.67%。
2.1单项知晓率: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中分有几个等级,答对者有25个,知晓率为54.35%,哪一个风险最小、信誉度最高,答对者43个,知晓率为93.48%。实施量化分级的目的,答对者33个,知晓率为71.74%,取得卫生许可证最低要达到哪一个级别,答对者35人,知晓率为76.09%,食品卫生量化分级是通过哪个量化表进行评分,答对者28人,知晓率为60.87,量化分级结果是否向社会公示,答对者40人,知晓率为86.96%,食品量化分级是否终身制,答对者33人,知晓率为71.74%,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是谁,答对者35人,知晓率为76.09%。
2.2总知晓率:每份问卷答对5题以上(含5题)者为知晓。总知晓人数为39,总知晓率为84.80%。
3结论
通过调查显示牡丹江市直属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人员对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个别问题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中分有几个等级”、“食品卫生量化分级是通过哪个量化表进行评分”等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对这些知识点卫生监督部门在宣传培训时应注意重点加强。
参考文献
[1]吴玉琴,南通市学校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7,23(9):713-714
【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推荐阅读: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05-27
安全风险分级管制度10-12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标示管理规范12-14
餐饮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论文10-04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10-26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报告11-29
紫云自治县卫生监督所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总结11-01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06-20
安全风险管理文章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