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学自考知识点(共7篇)
好说成是勤快的、干净利落的、讲究生活、对家务尽职尽责、喜欢烹调的。海尔根据这样的结果,分析得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美国妇女不接受速溶咖啡是由于宣传强化了她们的偏见。她们认为持家务是家庭主妇的天职,想逃避家务劳动是应该受到谴责的。速溶咖啡的宣传强调的是它省时省事,让人觉得它给懒人提供了帮助,所以,勤快的人,不愿让人说懒惰的人不愿或者不敢去购买速溶咖啡。消费者对速溶咖啡的看法靠直接询问得不到真实的回答,运用投射测验法则可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想法。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速溶咖啡占领市场所走过的坎坷道路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事实告诉我们,在消费者心目中,产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物理性能,而且还取决于它是否符合消费者的习惯、观念和爱好等心理特点。而这些心理特点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了解到它。开发新产品、推销新产品而又不知道它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心理特点,那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第二章 消费者的知觉
一、知觉的选择性及机制。
⒈个体对一些对象知觉,而不对另一些对象知觉,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⒉决定知觉选择性的机制有三个:知觉的超负荷、选择的感受性和知觉防御。
知觉的超负荷是指外来刺激超出个体在正常情况下所能接受的能力时,一部分刺激受到心理上的排斥。
选择的感受性或知觉的警戒是指个体对自认为有价值的或有兴趣的刺激表现出较高的感受性。
知觉防御是指个体对恐惧或者感到威胁的刺激倾向于回避、阻滞或反应缓慢。
二、知觉的组织原则。
⒈图形-背景;⒉接近性;⒊相似性;⒋封闭;⒌连续性。
三、名词
⒈人们能够察觉到的刺激范围叫感觉阈限。
⒉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值叫绝对感觉阈限。
⒊差别阈限指的是那种最小可察觉的刺激差异量。ΔI/I=K人们把此式简称为韦伯定律。
四、风险及种类
所谓风险是对后果无法作确定预测的任何行动,它由不确定性和后果两部分构成。不确定性是指消费者对不知购买结果的主观知觉,后果意味着购买和使用后可能的得失。
消费者面临的风险可能有五个重要类型,它们是资金的风险、功能的风险、社会的风险、心理的风险和身体的风险。
五、尽量减少购买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方法有哪些?
⒈搜寻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搜集到的有关产品的信息越多,不确定性越少,因而知觉到的风险水平亦越低。寻求信息包括通过各种广告媒体,如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传播的信息,也包括接受来自企业、公司、商店和消费者的口传信息。
⒉作出购买前的深思熟虑;
在购买决策中,消费者往往要根据自己的选择标准对各备择物进行比较衡量。比较衡量所花的时间与知觉到的风险有直接的关系,即知觉到风险大的比较衡量所花的时间长,反之则时间短。
⒊建立消费者对商标的信赖。
对任何一种商标信赖的基础是消费者的良好体验。体验的满意程度和次数又直接关系到信赖的强度。一旦消费者信赖或忠实于特定商标时,知觉到的风险就大大减小了。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减少风险,消费者还可能利用其他一些线索,包括名人的推荐、售货员的客观介绍、凭票保修与退款、检验后的合格章等等,这些都可作为提高可信度、减少风险的依据。
第三章 消费者的学习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可以看做是由某种体验所产生的一种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
二、学习活动所包含的基本要素?
动机、体验、强化、重复
三、学习的特点?
泛化、分化、学习率和遗忘
what泛化&分化?
对刺激的反话是指学习者对相对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而刺激的分化是指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第四章 需要、动机、卷入及其市场策略
一、需要的特征。
需要反映了正常生活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缺乏。这种缺乏既可能是生理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
消费者的需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需求的多元性是指需求是多方面的。消费者购买一种商品不会只追求一个方面的满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接受过急救知识宣教的80例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设为观察组, 纳入标准: (1) 临床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4]; (2) 健康档案完整; (3) 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42~78岁, 平均 (53.4±10.5) 岁, 病程1~12年, 平均 (3.2±1.0) 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5例, 中学40例, 小学及以下25例。选择同期行常规院前护理的80例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50例, 女30例, 年龄41~80岁, 平均 (54.0±10.2) 岁, 病程1~14年, 平均 (3.5±1.2) 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3例, 中学41例, 小学及以下26例。对比两组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院前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院前护理干预前接受过急救知识宣教, 主要包括:
1.2.1 成立健康宣教小组
小组成员主要包括我院急诊科2名医师、4名护师、2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等, 根据高血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情况针对性的收集资料, 包括急症 (如脑血压性脑出血) 发生原因、急救措施、自救或求救方法等内容, 定期组织社区高血压人群学习宣教材料。同时将患者诊疗病例资料建档,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 便于及时协同、准确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5]。
1.2.2 急救知识宣教、技能培训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科学的院前急救培训, 共12课时, 由我院资深专家授课, 包括院前常见急诊诊断、治疗、心肺复苏 (成人、儿童) 、高血压常见并发症 (如脑出血) 诊治等内容, 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评价学习成果。同时通过示范演练方式提高其急救技能。同时公开健康通号码, 专人全天候接听, 为咨询者提供专业解答, 一旦发现患者处于紧急或疑似紧急状态, 及时提供出诊等服务, 必要时帮助患者呼叫救护车。另外, 通过讲座、广播等方式加强社区居民急救知识教育, 包括高血压急诊、急性并发症诊断常识等, 先自我判断后及时拨打健康通号码。
1.2.3 建立急救绿色通道
对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患者来说, 构建“社区-急救-医院”急救通道, 除了帮助呼叫救护车外, 还及时和医院急诊科联系, 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 简化入院流程, 便于及时抢救[6]。
1.2.4 高血压急症预防健康管理
定期评估高血压患者危险程度, 分层管理, 叮嘱患者定期体检, 并周期性随访。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救治效果 (有效、死亡) 、并发症发生率 (如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高热) 、急救知识知晓率等情况。其中急救知识知晓率通过问卷调查完成, 分为知晓、基本知晓及不知晓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9.0软件分析上述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知识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急救知识总知晓率95.00%, 对照组急救知识总知晓率75.0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救治结果比较
观察组救治有效75例 (93.75%) , 死亡5例 (6.25%) ;对照组救治有效60例 (75.00%) , 死亡20例 (25.00%) , 两组救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7, P<0.05)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 讨论
院前急救作为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一环, 其干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患者抢救结果及预后[7]。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对生命健康有了更深的了解, 希望通过电视媒体、讲座等形式获取包括急救医疗在内的相关医疗知识, 基本掌握紧急情况下自我救治或寻求帮助方法[8]。基于此, 加强社会居民急救知识宣教十分必要。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均接受过院前急救知识宣教, 宣教主体为健康宣教小组, 由我院急诊科医师、护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等组成, 先通过培训、演练、考核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业务能力及宣教水平, 然后以讲座、宣传栏公告、广播等形式告知社区居民基本急救知识, 潜移默化的提高其急救知识认知度。本研究表1中可知观察组患者急救知识总知晓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提示加强急救知识宣教能有效提高患者急救意识及相关知识知晓率。同时构建“社区-急救-医院”急救通道, 强调紧急状况发生时及时通过健康通电话求救, 以便及时呼叫救护车, 且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家属、社区人员给予一定的帮助, 如多安慰患者, 保持其情绪平稳, 同时及时将患者口腔、鼻腔中分泌物清除, 避免患者窒息;同时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氧气, 配合医护人员正确搬运患者, 等, 为患者临床救治赢得时间, 提高救治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本研究观察组救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死亡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急救知识宣教后一旦发现高血压性脑出血急症患者, 家属、社区、医院协同院前急救, 能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率。
综上所述, 急救知识宣教能有效提高患者急救知识认知度, 形成个人-社区-医院院前急救绿色通道, 以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死率,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转宜.同伴支持教育在社区居民院前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2 (4) :146-147.
[2]丘锦彪, 黄远泉, 黄伟琼, 等.社区卫生服务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8) :257-258.
[3]李兰.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4) :66-67.
[4]仁树, 黄建群, 史玉珏.现代急症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580.
[5]李秋泉, 黄文怡, 吴智鑫, 等.健康教育培训对社区居民使用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能力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12, 23 (12) :106-108.
[6]蔡妙凤, 郭剑虹, 许少花, 等.健康教育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 2012, 33 (5) :1072-1073.
[7]姚红瑛.社区综合干预对老年人掌握急救技能的效果评价[D].浙江大学, 2012.
A骨质疏松症 B胆结石
C 干眼症 D视神经炎
E 头发变白 F 阴道炎
爱迪生发明的灯泡让世界有了光明。但是越来越多霓虹灯的使用,让光成为一种污染。有1/10的司机表示,烈日下行驶时会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让他们瞬间看不清方向,容易造成事故。如果灯光太泛滥使用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你知道包括以下哪些吗?
A影响激素分泌
B导致儿童性早熟
C让人变得抑郁
D导致白内障
E失眠
F 高血压
久坐办公室的女性通常都会有小肚子,所以很多人会选择仰卧起坐来消除它。仰卧起坐是发展躯干肌肉力量和伸张性的一种方法,能很好地锻炼腹部肌肉,腹部肌肉收紧可以更好地保护腹腔内的脏器。正确的仰卧起坐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请选出正确的描述。
A 在仰卧时完成整个吸气过程
B当上体抬起至腹部有胀感时,快速呼气
C向后仰卧的过程开始吸气
D肩背部触地的瞬间屏气收腹
现在很多家庭都使用桶装水,因为方便、快捷。不过,桶装水的使用很有讲究,如果不注意的话,就会产生大量细菌而影响健康,其中的化学物质也会无意中伤害到你的健康。所以,饮用桶装水的话,应该要做到以下哪几点?
A尽快把桶装水喝完
B一星期清洗一次饮水机
C将新鲜的桶装水放置1~2天再喝
D选购饮水机时尽量买沸腾式饮水机
天气越来越炎热,高温酷暑会导致诸多急症的发生。而对于这些疾病来说,第一时间的急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上下两条虚线是分别关于中暑和食物中毒的急救知识,哪两个圆圈的内容应该互换呢?请把这两个序号依次填在第81页的答题卡,于7月31日前寄出,以邮戳为准(或登录www.smartshe.com都市心情频道参与网上答题),就有机会赢得价值89元的Migo悦水系列健康水瓶。
50人×89元
悦水系列健康水瓶
护理学基础知识:休克病人需要怎样进行急救护理措施
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是护理学的重要知识,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综合征,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休克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并发症严重,若未能及时发现及治疗,则可发展至不可逆阶段而引起死亡。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是我们考试中的常考内容,吉林中公教育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学习和记忆。
1.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体液平衡:
(1)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输液通道,大量快速补液(除心源性休克外)。
(2)合理补液:若血压及中心静脉压均低,提示血容量严重不足,应予以快速大量补液;若血压降低而中心静脉压升高,则提示有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超负荷,应减慢补液速度,限制补液量,以防肺水肿及心功能衰竭。
(3)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及CVP(5~12cmH2O)变化,观察病人的意识、面唇色泽、肢端皮肤颜色及温度。病人意识变化可反映脑组织灌流情况,皮肤色泽、温度可反映体表灌注情况。若病人从烦躁转为平静,淡漠迟钝转为对答自如、口唇红润、肢体转暖,提示休克好转。
(4)准确记录出入量: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时间、速度等,并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以作为后续治疗的依据。
2.改善组织灌注,促进气体正常交换: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1)取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器官血供。
(2)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改善缺氧情况经鼻导管给氧,氧浓度为40%~50%,氧流量为6~8L/min,以提高肺静脉血氧浓度。严重呼吸困难者,协助医师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尽早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监测呼吸功能,维持呼吸道通畅。
3.观察和防治感染:
(1)严格按照无菌技术原则执行各项护理操作。
(2)避免误吸所致肺部感染;必要时遵医嘱每日3次超声雾化吸入,以利痰液稀释和排出。
(3)加强留置尿管的护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4)有创面或伤口者,注意观察,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创面或伤口清洁干燥。
(5)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
【例题】
1.关于休克护理下列哪项不妥:
A.观察每小时尿量 B.常规吸氧
C.仰卧位 D.给热水袋,保暖
E.每15min测脉搏、血压1次
1.【答案】C。解析:休克体位又称中凹卧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器官血供。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总论
第一节 成本的含义及作用
1、成本的含义。成本是一个价值概念,是指特定的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所失去或放弃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代价,成本的经济实质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综合,如企业为了对外销售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原材料费用,给生产工人发放的工资均属于成本。
2、成本的作用表现。承办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是综合反映企业整体工作质量的重要经济指标,是制定商品价格的基础,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3、狭义成本与广义成本的区别。狭义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而发生的以价值表现的各种经济资源的耗费,如原材料费用,生产工人工资等,而广义成本是除了狭义成本之外,还包括企业在管理生产和从事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资源耗费。如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等。第二节 成本会计的历史沿革
1、成本会计的产生。成本会计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成本会计起源于英国,后来传入美国及其他国家。
第三节 成本会计的对象、职能及任务。
1、成本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针对不同的行业,成本会计具体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则有所不同,对于工业企业,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对于商品流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等其他行业企业,它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部分形成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部分作为期间费用之间计入当期损益,因此,成本计算对象可以概括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生产经营业务承办和期间费用。
2、成本会计的职能。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核算时最基本的职能,它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所需的成本信息资料,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即是预测的结果又是制定成本计划的依据,在成本会计职能中居于中心地位,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的具体化,成本控制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和计划目标的有效手段。
3、成本会计的任务内容。成本会计的根本任务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促进企业尽可能节约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及时,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优化成本决策,确立成本目标,制定目标成本,加强成本控制,制定责任成本制度。
第二章 成本核算要求,费用分类及成本核算一般程序。
第一节 成本核算要求。
1、企业为了加强成本核算工作需要做好基础共作的内容。为了加强成本审核,控制,正确,及时地计算成本。企业应做好以下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原始记录,做好各项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工作,做好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2、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企业财产物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原值的计算方法,折旧方法,折旧率的中了和高低,材料成本的组成,材料按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时发出的材料单位成本的计算方法等,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价值的摊销方法,摊销期限的长短及摊销率的高低等。
3、划分不同成本计算对象之间费用的界限。为了便于分析和考核不同成本计算对象的耗费和支出情况,对于应计入成本计算对象的各项生产费用,必须正确划分不同成本计算对象之间所应负担的界限。凡是某一成本计算对象单独耗用的生产费用,应直接计入该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凡是属于多个成本计算对象共同耗用的生产费用,则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每一个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此外,还应注意划分可比性产品与不可比产品。盈利产品与亏损产品之间费用的界限,防止企业在它们之间任意转移生产费用,借以掩盖成本超支或以盈补亏的不合规做法。
4、划分各会计期间成本成本费用的界限。为了按期分析和考核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结果。正确计算各期间成本费用,需要正确划分各会计期间成本费用的界限,根据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要求,对于那些本期尚未支付却应由本期以及各期共同负担的费用,应采用分期摊销的办法,分期计入各期成本费用。
5、划分生产经营费用和非生产经营费用的界限。生产经营费用是指企业用于产品生产和销售,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生产的经营费用,如购建固定资产的支出,应计入固定资产的造价。而非生产经营费用是指企业偶尔发生的支出或者意外灾害造成的支出等,如固定资产盘亏,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净损失等应计入营业外支出。分不属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方面的支出,均不计入产品承办或期间费用,凡属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方面的支出,均应全部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不得遗漏。多计成本,会减少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少计成本,则会虚增利润,使企业成本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企业必须正确划分生产经营费用的界限,防止乱计成本和少计成本。第二节 费用分类
1、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的具体项目。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也可以成为费用要素,可以分为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折旧费,利息支出,税金。其他支出项目。
2、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的具体项目。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用途不尽相同,有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有的间接用于产品生产,根据经用途分类,也可以成为成本项目,可以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
3、期间费用是指与产品制造过程没有直接联系的非生产性成本耗费。它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如广告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和利息费用等。
4、支出与费用的关系。支出与费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支出是指就某一会计期间而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获得另一项资产或清偿债务所产生的资产的流出,支出可以是现金支出也可以是非现金支出,支出分为经营性支出,非经营性支出和偿债性支出,而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如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生产经营费用。
经营性支出是指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的开展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经营性支出又可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是指其支出只与本期收益相关且于发生时全部转作当期费用,如各期生产产品发生的材料费用,工资费用等,资本性支出是指其支出与多期收益相关且于发生时不全部转作当期费用,只能在其整个受益期内分期转作各期费用,如够建固定资产,只能在其整个受益期内分期转作各期费用,如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因此,费用既包括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收益性支出,也包括在该会计期间内受益的资本性支出。非经营性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项支出,如支付的各种罚款,赔款等。偿债性支出是指企业为了偿还债务而发生的支出,如偿还长期借款,短期借款等支出。费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费用仅指企业发生的生产经营费用,而广义的费用除了生产经营费用以外,还包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总之,从范围看,支出大于费用,但费用并不完全包含在支出之内,有些费用不一定要发生现金支出,如固定资产的折旧等。
5、成本与费用的关系。成本与费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本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可以对象化的费用,即费用有了特定的承担对象就可以称之为成本,如产品的成本,劳务的成本等,而费用则是与某个会计期间相联系。特别是与该会计期间的收入相联系,如期间费用等。
6、成本费用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指成本费用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发生的变动趋势,根据其变动趋势可以将成本费用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承办等。
7、生产费用按是否为责任单位有效控制,可分为可控制成本和不可控制成本两类。
8、生产费用按照成本发生的时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第三节
成本核算一般程序
1、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①根据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②确定成本项目。③设置有关成本和费用明细账。④收集确定各种产品的产量,入库量,在产品盘存量以及材料,工时,各种消耗量等。⑤归集发生的全部费用,按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予以分配,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种产品的在产品成本,产成品成本和产品单位成本。⑥结转产品销售成本。
第三章 费用在受益对象之间的归集和分配
第一节 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1、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原材料,动力,职工薪酬等各种要素费用支出时,对于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指基本生产的产品)并且专门设有成本项目的费用,直接计入“基本生产成本”账户明细账中的“直接材料”,“燃料及动力”,“直接人工”等成本项目中。
2、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项费用,应先在“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账户中归集,然后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计入各类成本计算对象的“基本生产成本”账户。
3、在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情况下,企业应设立“原材料”,“在途物资”等账户进行核算,并按材料的类别,品种设置材料明细账,按数量金额反映材料的收发结存情况,购进原材料尚未入库时,借记“在途物资”账户,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账户,原材料验收入库时,借记“原材料”账户,贷记“在途物资”账户。
4、在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时,企业除了设置“原材料”,“材料采购”总账科目外,还应设置“材料成本差异”总账科目,并应按照材料类别 设置材料的计划成本,实际成本以及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购进原材料尚未入库时,按实际成本计价,借记“材料采购”账户,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账户,入库时,按计划成本计价,借记“原材料”账户,贷记“材料采购”账户,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账户,贷记“材料采购”账户,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材料采购”账户,贷记“材料成本差异”账户。
5、职工薪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与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6、工资费用原始记录的种类主要有:考勤记录,产量记录和工时记录等。
7、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8、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
①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率
②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月折旧额=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③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仅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年初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④年数总和法:又称折旧年限积数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第t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9、计算折旧时应考虑的因素有: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10、要素费用中的税金,包括印花税,房产税,车船税和土地使用税等,不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而是期间费用中管理费用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成本核算中不设立税金成本项目,只在管理费用中,设置税金费用项目来核算。第二节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1、顺序分配法是将各种辅助生产之间的费用分配按照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少的顺序排列,受益少的排列在前,先将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出去,受益多的排列在后,后将费用分配出去。
2、交互分配法是辅助生产车间先进行一次相互分配,然后再将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各受益对象进行分配的一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
3、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条件。①采用直接分配法,由于各辅助生产车间只进行对外分配,仅分配一次,因此,这种分配方法最简便,但只适合在辅助生产成本和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采用。②采用顺序分配法,各种辅助生产费用虽然只分配一次,但既要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受益单位,又要分配给排列在后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部门,因而,分配结果的正确定和计算工作量都有所增加,由于排列在前的辅助生产车间,部门不负担排列在后的辅助生产车间,部门的费用,因而分配结果的正确定仍然受到一定影响,这种分配方法,只适合在各辅助生产车间,部门之间相互受益程度有明显差异的企业中采用。③采用交互分配法。进行了两次分配,增加了计算量,但同时提高了分配结果的正确性,该方法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较多,相互提供劳务量较大的企业。④采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结果最正确,但在辅助生产车间较多的情况下,未知数较多,计算工作比较复杂,因而这种分配方法适合在计算工作已经实现电算化的企业采用。⑤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由于辅助生产车间的产品或劳务的计算单位成本有现成资料,因为简化和加速了分配的计算工作,按照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排除了辅助生产实际成本的高低对受益单位成本的影响,便于分析,考核受益单位的经济责任,同时能反映辅助生产实际成本脱离计划成本的差异,但采用这种分析方法,要求辅助生产车间的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要比较准确,否则,影响计算分配的准确性。
4、直接分配法的核算。采用直接分配法辅助生产费用时,将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量扣除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消耗的数量、作为分配标准参与分配。计算出来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后,将分配率乘以除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车间,部门的劳务数量,计算其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
5、交互分配法的核算。采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需要计算两次分配率。第一次,对内分配率,即是将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在所提供的劳务总量之间进行分配,但是只有辅助车间相互消耗的劳务量才参与计算分配,这样计算,各个辅助生产车间既有分配转入的费用,又有分配转出的费用,第二次,计算对外分配率,即是将辅助车间的实际费用在辅助车间以外的受益车间,部门之间进行分配,此时的辅助车间相互消耗的劳务量不再参与分配。
6、计划成本分配法的核算。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应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根据各产品,车间,部门实际耗用的劳务数量和事先确定的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然后计算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成本和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出去的计划成本的差异,进行调整分配。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是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成本的归集过程,实际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该辅助车间直接发生的费用,二是该车间从其他辅助车间按计划单位成本转入的费用。
第三节 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1、制造费用的构成项目包括:机物料消耗,职工薪酬,折旧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费),保险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差旅费,办公费,修理费等。第四节 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的归集与分配
1、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和入库后发现的各种废品的报废损失和修复费用。废品的报废损失,是指不可修复的废品的实际成本减去回收材料和废料价值后的净损失;废品的修复费用,是指可以修复的废品在返修过程中所发生的修理费用。在废品的修复费用中,由造成废品的过失人负担的赔款,应从废品损失中扣除。
2、不可修复废品损失是指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扣除回收的残料价值和应收赔款以后的净损失。
3、可修复废品损失是指修复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修复费用(一般包括修复期间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应分摊的制造费用),扣除回收的残料价值和应收赔款以后的净损失。
4、对于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间发生的费用,不作为停工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5、不可修复性废品损失的计算以及账务处理。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的计算包括计算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回收残值及净损失的计算等,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可以按费用所耗实际费用计算,也可以按废品所耗定额费用计算,在计算出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时,将其生产成本从“基本生产成本”账户中转出,借记“废品损失”科目,贷记“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如果发生废品回收,则应冲减“废品损失”,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废品损失”科目,最终将不可修复废品的净损失转入合格品的成本中,借记“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废品损失”科目。
6、可修复废品损失的计算以及账务处理。可修复废品损失的计算包括计算可修复废品的维修费用,残值的回收和应收的赔款以及净损失等。发生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时,借记“废品损失”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回收残值和应收赔款时,借记“原材料”,“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废品损失”科目。最终将可修复废品的净损失转入合格品的成本中,借记“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废品损失”科目。第五节
期间费用的核算。
1、管理费用的内容具体包括: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董事会会费,咨询费,诉讼费,排污费,税金,技术转让费。技术开发费,业务招待费,其他管理费。
2、财务费用的内容具体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等。
3、销售费用的内容具体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销售机构经费,其他销售费用等。
第四章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第一节 在产品及其数量的核算
1、狭义在产品是从某一生产车间或某一生产步骤来定义的,狭义在产品只包括本车间本步骤正在加工中的那部分在制品或装配的零件,部件和半成品,不包括车间或生产步骤已完工的半成品。
2、发生在产品盘盈时,应借记“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科目,经批准,按照规定转销时,应借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
3、发生在产品盘亏和毁损时,应借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科目,贷记“基本生产成本”科目;经批准,按照规定转销时,应根据不同原因和责任,分别予以处理,从“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科目的贷方转入各有关账户的借方。
第二节 生产费用砸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
1、在产品不计价法又称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是指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方法,如果企业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价值很低,且各月在产品数量比较稳定时,算不算在产品成本对完工产品成本的影响很小,对其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2、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是指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年初固定的在产品成本计价的方法。如果月末在产品数量减少,或者虽然在产品数量较多,但各月之间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月初,月末在产品成本的差额对完工产品成本影响不大,为简化成本核算,各月末在产品可按年初固定在产品成本计价。
3、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这种方法即能简化成本核算工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成本计算结果的准确定,它适用于各月在产品数量较大且比较均衡,同时直接材料费用占其成本的比重较大的企业。
4、约当产量比例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就是生产费用按照完工产品数量与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计算分配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方法。
5、在产品按完工产品计算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已经接近完工,或者产品加工完成但尚未包装或尚未验收入库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简化核算工作,可以把在产品视为完工产品。按两者的数量比例分配原材料费用和各项加工费用。
6、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用公式表示为:本月完工产品实际成本=月初在产品费用+本月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定额管理基础比较法,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且各月在产品数量较多但变工不大的产品。这种方法可以简化成本计算工作;但是把在产品的成本按定额成本计算,且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承担,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7、定额比例法。将产品的生产费用按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8、运用约当产量比例法,计算在产品的完工率。在产品的完工率可以有两种方法计算:①按50%计算。②按工序分别测定,某道工序在产品完工率=(前面各工序工时定额之和+本工序工时定额*0.5)/产品工时定额。
原材料的投料程度结合原材料的投入方式有以下四种方法:①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投料程序为100%。②原材料随生产加工进度陆续投入,但投料进度与加工进度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原材料的投料程度就与在产品的完工程度一致。
③原材料随生产加工进度陆续投入,但投料进度与加工进度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原材料投料进度应按照每一工序的原材料消耗定额计算,计算公式为:某道工序在产品投料进度=(前面各工序材料消耗定额之和+本工序材料消耗定额*0.5)/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④原材料工序投入,并且在每道工序开始时一次投入,投料进度的计算公式为:某道工序在产品的投料进度=到本道工序为止的累计材料消耗定额之和/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9、根据经济业务,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计算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成本。
根据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将在产品数量折合为约当产量,将约当产量和完工产品产量分成本项目,计算在产品成本与完工产品成本。某项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完工产品该项费用=该项费用分配率*完工产品数量
月末在产品该项费=该项费用分配率*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10、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在产品直接人工定额成本;在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成本。在产品直接材料定额成本=在产品实际数量*单位在产品消耗定额*材料计划单价 在产品直接人工定额人本=在产品实际数量*单位在产品工时定额*计划小时工资率 在产品制造费用定额成本=在产品实际数量*单位在产品工时定额*计划小时费用率。
11、根据经济业务,采用定额比例法计算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成本。采用定额比例法计算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时,如果直接材料费用按定额费用比例分配,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按定额工时比例分配,则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和分配额的计算工时如下。
原材料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原材料费用+本月原材料费用)/(完工产品定额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费用)完工产品实际原材料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原材料费用*原材料费用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实际原材料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原材料费用*原材料费用分配率 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直接人工费用+本月直接人工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工时+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完工产品直接人工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工时*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直接人工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制造费用+本月实际制造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工时+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完工产品实际制造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工时*制造费用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实际制造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制造费用分配率 第三节 完工产品成本结转的核算
1、产成品成本汇总表应按本期所生产的完工产成品的种类,按成本项目分项汇总编制。
2、本期生产完工产品的成本资料在产成品成本汇总表中编制出来的同时,还要对完工产成品的成本进行结转,账务处理为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基本生产成本”科目。第五章 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概述
1、成本计算方法的种类。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三种基本计算方法;定额成本法和分类法两种成本计算辅助方法。
2、产品的生产工艺特点和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分类。根据产品生产工艺特点分类,生产可以分为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根据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生产可以分为大量生产,批量生产和单件生产。将两种分类方式相结合,生产可以分为大批大量连续式多步骤生产,大批大量单步骤生产,大量大批平行步加工多步骤生产和单件小批平行式加工多步骤生产。
3、品种法以产品的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按月计算各种产品的成本,可以直接计算出每一种产品的完工成本。一般适用于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和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生产。
4、分批法是以产品的批别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按每批产品的生产周期计算一次产品成本,一般是在各批产品完工时计算产品成本,一般适用于单件小批单步骤生产和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单件小批多步骤生产。
5、分步法是以产品生产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与每一个会计周期期末计算一次产品成本,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一般适用于管理上要求分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
第二节
品种法
1、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
2、根据企业的各种原始凭证,如材料领退料凭证或工资单等原始凭证,编制费用分配表。根据费用经济用途,计算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
3、成本明细账是根据产品的种类设置的明细账,帐内按成本项目设专栏,计算某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4、根据各项费用要素分配表和其他相关资料,登记生产成本明细账的月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运用约当产量法等方法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第三节 分批法
1、简化分批法是指对已企业每月发生的间接计入费用,不是按月在各批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是先将其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按成本项目分别累计起来,只有在有产品完工的那个月份,才对完工产品,按照其累计工时的比例,分配间接计入费用,计算完工产品成本;而全部产品的在产品应负担的间接计入费用,则以总数反映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不进行分配,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这种方法也可以成为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
2、分批法的适用范围。分批法的适用范围具体包括;产品的批次易于划分而且各批产品成本需要分别计算;根据客户的订单进行生产,产品种类不稳定的小规模企业,单件生产的产品。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时的试生产。
3、分批法的特点。分批法按产品批次组织,管理生产,既可以以客户的订单来确定批次,又可以以企业的生产计划来确定批次,分批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的批次,即以产品批次作为费用的最初承担着,如果一批产品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还要分批为每一种产品设置生产成本明细账,此外,分批法的成本计算期不固定,与产品的生产周期相一致,而与会计期间不一致,分批法在计算完工产品成本时,一般不存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问题。
4、简化分批法适用于小批单件生产的企业或车间,同一月份投产的产品批数很多,几十批甚至达到几百批,且月末未完工批数较多的企业。
5、简化分批法的特点:
采用简化分批法,必须设置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按产品批别设立产品成本明细账,与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平行登记,在二级账内按月提供全部产品的累计生产费用和生产工时资料,在有产品完工时,根据二级账中登记的资料计算间接费用累计分配率。每月发生的间接计入费用,不是按月在各批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是先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累计起来,在有完工产品的月份,才按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公式,在各批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对未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对未完工的在产品则不分配间接计入费用,只以总数反映在二级账中,即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各批次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以及完工产品之间分配间接计入费用的工作,都是利用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分配率,到产品完工时合并在一起进行的,应该指出的是,用该种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全部产品的在产品成本是以总数反映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之中。
6、简化分批法和一般分批法的主要区别。
简化分批法与一般分批法相比,必须设立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计算较为简单,主要体现在对于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如制造费用的分配。只有有完工产品出现时,间接计入费用在各批产品之间的分配以及在各批产品的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是利用一个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同时完成的,相应计算出该批完工批次产品的成本,未完工批次或订单不分配间接费用,其应承担的间接费用以总额保留在二级账中。
而一部分批法不论各批次或订单产品是否完工,都要按当月分配率分配应该负担的间接费用,计算出各批次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各批次的在产品成本,且不需要设立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
7、简化分批法的优点是大大的简化了费用的分配和登记工作,月末未完工产品的批次越多,核算工作就越简单。
8、简化分批法的缺点是没有得到在产品成本,不能够加强对未完工产品成本占用情况的考核,不利于进行成本分析。
第四节 分步法
1、逐步结转分步法是按照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按顺序分为步骤计算各步骤半成品并结转给下一步骤,直至最后生产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管理上要求计算半成品成本的大量大批连续式多步骤生产的企业。
2、平行结转分布法是在计算各步骤成本时,只计算本步骤各种产品发生的各项费用及这些费用中应由产成品负担的份额,不计算本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将相同产品的各步骤成本计算单中的这些份额平行结转,汇总,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
3、分步法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且管理上要求多步骤计算半成品成本的企业,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的企业适合采用分步法,产品的生产是多步骤的,产品的生产在技术上是可以间断的,各步骤的生产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进行,企业在管理上有分步骤计算本成品成本的要求。
4、综合结转分步法与分项结转分步法的区别。综合结转分步法与分项结转分步法最大的区别是本步骤所生产出来的半成品会以怎样的方式转入下一步骤中,综合结转分步法是以半成品的综合成本进行结转,而分项结转分步法则是分成本项目分别转入至下一生产步骤对应的成本项目中。
5、逐步结转分步法的优缺点和应用条件。①逐步结转分步法的优缺点。
优点: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并结转半产品成本。半成品成本随着其实物的转移而结转,有利于实物管理和生产资金管理,采用综合结转法结转半成品成本时,各生产步骤产品成本中包括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有利于步骤成本管理,采用分项结转法结转半成品成本时,可以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
缺点:两种结转方法都要逐步结转,所以核算工作比较复杂,提供核算资料的及时性也较差,采用综合结转法结转半成品成本时,结转的核算工作量大。
②逐步结转分步法的应用条件:适用于连续加工式多步骤生产的产品且管理上要求提供各步骤成本的成本计算。
6、平行结转分步法优缺点和应用条件。①优缺点。
优点:不必逐步计算半成品成本。可以简化和加速产品成本的结转和登记工作,可以直接提供规定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资料。
缺点:不能提供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不能提供完工半成品成本资料,不利于各步骤进行成本管理,由于各步骤成本计算中的月末在产品成本,均为广义在产品成本,使半成品实物转移与费用转移脱节,不利于各步骤在产品的实物管理和资金管理。
②应用条件:企业半成品种类很多,但是不要求分步骤提供各步骤半成品成本的情况下。
7、平行结转分步法主要适用于半成品种类较多。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工作量较大。管理上又不要求提供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的情况下采用,如装配式多步骤生产类型企业。
8、成本还原率的计算和各项目成本还原额的计算。
成本还原率=本月产成品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 各项成本还原额=成本还原率*本月所产半成品成本中个成本项目的金额 半成品按计划成本计价时,成本差异率的计算。成本差异率=(月初在产品成本差异+本月入库半成品成本差异)/(月初半成品计划成本+本月入库半成品计划成本)
9、广义在产品是相对于整个生产过程来说的,指产品尚处于加工过程中,还不能作为产成品对外销售,广义在产品成本计算可以结合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可采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定额成本法等来计算。
10、成本还原指将办成品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还原为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制造费用等原始的成本项目。
11、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可以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或定额比例法计算得到完工产品成本时,将月初在产品生产成本和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扣除完工产品成本,得到的就是月末在产品成本。第六章
分类法 第一节 分类法
1、分类法是按照产品的类别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2、分类法的适用范围。分配法适用于产品,规格繁多,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别的企业或车间,工业企业的联产品,副产品,以及某些等级产品,零星产品。
3、分类法优缺点:优点: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时,产品成本明细账可以按照类别设置,不仅能简化成本核算工作,而且能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情况下,分类掌握产品的成本情况。缺点:由于在类内各种产品成本的计算中,都是按一定的分配标准进行分配,分配标准选择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因而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假设性。
4、分类法应用条件;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应具备的条件包括:企业的产品种类很多,多种产品的生产工艺比较相似,生产工艺相似的产品在同一生产部门进行生产。同类产品之间有比较准确的分配标准。
5、分类法的成本计算程序。①根据产品特点进行分类。②按产品类别编制各种生产费用汇总表。③按产品类别设置生产成本明细账。④在各类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归集费用。⑤计算大类产品的综合完工产品成本。⑥确定类内产品各成本项目的分配标准。⑦计算每一种产品的完工成本。
6、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的过程中,在计算类内产品成本时,对于不同的成本项目应选择相应的分配标准,例如,对于材料费用的分配,可以按材料定额小号里或定额费用标准来分配,对于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则可以选择产品的实际工时或定额工时作为分配标准。
7、系数法是将类内产品的分配标准折合为系数,按系数分配计算类内各种产品的成本。
8、系数法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①确定标准产品—在大类产品内选择一种产量较大,生产比较稳定或规格比较折中的产品作为标准产品,把它的分配标准系数确定为“1”。
②确定类内其他产品的系数—将类内其他产品的分配标准与标准产品的数据相比,求出的比例,即为其他产品的系数。
③确定总系数—把类内各种产品的实际产量乘以系数,即求出各种产品的总系数。
④分配计算分钟产品的成本—以系数作为分配标准计算费用分配率,根据费用废品率计算分配该类完工的各种产品成本。
第二节
联产品、副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
1、联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同一原材料经过相同工艺过程的加工,同时生产出来的几种主要产品。特别是化工企业,制糖企业等,所生产的联产品对于企业来说地位是相同的,都是企业的主要产品。
2、联产品的主要特征。①联产品是企业的主要产品。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②联产品成本计算的关键是联合成本的分配计算,即确定分离点。③销售价格较高,对企业收入有较大贡献。④要生产一种产品,通常要生产所有联产品。
3、联产品在分离点前发生的成本为联合成本,在分离点后有的产品可以直接销售,有的则需进一步加工,进一步加工发生的成本因其可以归属到某种联产品上去,所以为可归属成本。某种联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应为分配到的联合成本与该种产品的可归属成本之和。
4、由于联产品都是企业的主要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这些联产品所用原材料和工艺技术过程相同,因而宜采用分类法计算联产品成本。
5、联产品成本计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结算,采用分类法计算联合成本,即将联产品归为一类,汇集生产费用计算联产品的联合成本,并用适当的方法将联合成本在各种联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各联产品应分摊的联合成本,第二阶段,对于分离后还需进一步加工的联产品,还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分配计算其由于继续加工而应付三的成本,从而计算其全部成本。
6、在企业的生产中,在生产主要产品的过程中还会附带生产出一些非主要产品。这些非主要产品就称为联产品。还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分配计算其由于继续加工而应负担的成本,从而计算其全部成本。
7、在企业的生产中,在生产主要产品的过程中还会附带生产处一些非主要产品。这些非主要产品就称为副产品,它对企业来说,就是次要的产品。
8、副产品的特点有:在企业的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不是独立的生产过程,与主产品的生产状况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产品独立出售。第七章 定额成本法 第一节 定额成本法概述
1、定额成本法是以产品的定额成本为基础,加上(或减去)脱离定额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和定额变动差异,计算产品实际生产成本的方法。
2、定额成本法的优缺点:定额成本法即是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又是成本控制的方法,它最主要的优点是在产品成本计算的过程中,将产品成本的事先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产品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的最低成本,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产品成本降低的潜力等信息。定额成本法最主要的缺点是成本核算的工作量较大,主要表现为:在生产开始前要尽量准确地估算各种产品的定额,在生产过程中要分别计算产品的定额成本和脱离定额差异,在定额变动的情况下要计算定额变动差异。
3、定额成本法与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的异同。成本计算方法中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分类法,对于生产费用的日常核算,都是按照其实际发生额进行的,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也都是根据实际生产费用计算的,该方法有利于成本实际发生额的核算,但是不利于日常的成本控制,而定额成本法则是以定额成本为基础,计算出各项差异,最终得到产品的实际成本,该方法有利于及时对产品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
4、定额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
①适用范围。需要事先制定定额成本,才能进行成本和差异的核算,因此,定额成本法主要适用于定额管理基础工作比较好,定额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产品生产已经定型,各项消耗定额比较准确,稳定的企业。
②应用条件:企业有健全的定额管理制度,各生产部门能够有效地贯彻定额疾患,产品的生产工艺比较稳定,可以准确地估算各项费用的定额标准;企业需要具备较完备的成本历史资料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分析
5、实际成本=定额成本±脱离定额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定额变动差异
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要以定额成本为基础,在实际生产费用脱离定额时,核算脱离定额差异,在材料采用计划成本计价时,计算出材料成本差异,将产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转化成实际成本,在月初定额发生变动时,计算定额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即定额变动差异。第二节 定额成本的制定
1、定额成本是根据企业现行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费用定额及其他有关资料计算的一种目标成本。
2、材料定额成本=∑(消耗量定额*计划价格)*本期产品实际产量
直接人工定额成本=∑(工时定额*单位工时直接人工费用)*本期产品实际产量 制造费用定额成本=∑(工时定额*单位工时制造费用)*本期产品实际产量 第三节 定额成本控制
1、定额成本控制是利用定额成本进行成本控制的方法,以定额成本为标准,计算和分析产品成本与定额成本的差异,用以考核成本执行的情况,并对所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确定成本差异的原因,确定差异的合理性问题,对于不合理的差异要及时进行改进,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2、定额成本控制主要适用于定额管理制度化比较健全,定额管理基础工作比较好,产品生产已经定型,各项消耗定额比较准确,稳定的企业。
3、脱离定额差异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脱离现行定额成本的差异,反映了企业各项生产费用支出的合理程度和执行现行定额的工作质量。
4、材料成本差异,是指在定额成本法下,原材料是按计划价格进行日常核算的,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应按计划价格转化成实际成本,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为材料成本差异,其金额是该产品按计划单位成本和材料实际消耗量计算的材料总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乘积。
5、定额变动差异是指由于修订定额而发生的新旧定额之间的差异,它是定额自身变动的结果,与生产费用的节约与超支无关。
6、实际成本是根据企业的各种原始凭证,收付款凭证等资料,根据实际生产费用计算的,而定额成本是根据各种有关的现行定额计算的,制定定额成本,可以使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考核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实际,从而保证成本计划的完成。
7、脱离定额差异可以反映企业各项生产费用实际发生额与定额的差异,反映生产费用支出的合理程度和执行现行定额的工作质量。
材料成本差异可以反映生产产品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定额变动差异可以反映月初定额调整对本月生产产品成本的影响。
8、定额折算系数。
定额折算系数=按新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按旧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定额变动差异=按旧定额计算的月初在产品成本*(1-定额折算系数)
定额提高时,系数>1,定额变动差异为负数,将定额调整在月初成本中增加的费用又从本月的费用中减去。定额降低时,系数<1,定额变动差异为正数,将定额调整在月初成本中减少的费用又加回到本月的费用中。
9、应用限额法进行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其计算步骤如下:①根据定额成本资料和计划产量,确定本月的材料领用限额,设置限额领料单、②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填制限额领料单和退料单,③计算领料差异;④计算材料定额成本。⑤根据材料定额成本和实际领料情况,计算用料差异。注意,限额法中差异凭证显示的是领料差异,而不是耗用差异。
10、盘存法。按定期盘点法(实地盘存)的方法来计算材料的定额消耗量和脱离定额差异的方法,定期可以是每天,每周或没旬。首先计算本期投产产品数量,即本期完工产品数量+期末在产品数量-期初在产品数量;然后根据定额消耗量计算本期投产材料的定额消耗量,再根据限额领料单,超额领料单(或退料单)等及车间余料的盘存适量,计算材料的实际消耗量,最后将实际消耗量与定额消耗量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到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11、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
直接人工脱离定额差异=直接人工实际费用-直接人工定额费用 直接人工实际费用=该产品实际生产工时*实际消失工资率
直接人工定额费用=该产品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计划小时工资率 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实际制造费用-定额制造费用 实际制造费用=该产品实际生产工时*实际小时制造费用率
定额制造费用=该产品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计划小时制造费用率
12、产品材料成本差异。
某种产品应承担的材料成本差异=(该种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该种产品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原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率
13、产品实际成本=产品定额成本±脱离定额差异±材料成本差异±月初产品定额变动差异
14、当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实际成本时,对于产生的各种成本差异,若采用定额比例法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则要求满足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制定比较准确,且月末在产品数量比较多,所占成本较高的条件。
第八章 成本报表 第一节 成本报表概述
1、成本报表是根据成本管理的需要,依据企业日常成本核算资料等资料的,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产品成本和费用支出情况,据此分析企业成本计划和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和结果的一种报告性文件。
2、常见的成本报表主要有:商品产品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财务费用明细表,销售费用明细表及其他成本报表等。
3、成本报表的作用。正确,及时地编报成本报表,对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和节约费用支出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利用和分析成本报表,可以了解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成本水平及费用支出情况,以及企业执行成本计划的情况。
②根据成本报表,可以考核和分析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③根据成本报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定期评价和考核各有关部门和人员执行成本计划或预算的成绩和责任,保证企业降低成本任务的完成。
④成本报表可以为企业编制下一期成本计划提供参与依据。
⑤成本报表提供的实际产品成本和费用支出的资料,可以满足企业,车间和部门加强日常成本,费用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编制产品成本计划和各项费用计划,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第二节 成本报表的分析方法
1、连环替代法的计算公式。
假设某项指标N由A,B,C三个因素组成,采用连环替代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指标上年数:N0=A0*B0*C0(1)第一次替代: N1=A1*B1*C1(2)第二次替代: N2=A2*B2*C2(3)第三次替代: N3=A3*B3*C3(4)②-①是A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③-②是B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 ④-③是C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
2、差额替代法与连环替代法在进行成本分析时,都具有连环行,顺序性和假定性,而差额替代法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其计算过程较简单。
3、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是成本报表分析的数量分析方法,运用这些分析方法,可以分析成本的变动趋势,以及各项因素对成本变化的影响程度。
4、相关指标比率的计算与分析。将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关的指标对比求出比率,如产值成本率,销售成本率和成本利润率等指标。然后再以实际数与计划数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以经济活动的客观联系中,更深入认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5、连环替代法计算的特点及方法。连环替代法计算的特点;具有顺序性,连环行,假设性。连环替代法的计算方法;按照各影响因素的顺序,以综合指标的基数为基础,依次将各个影响因素进行顺序替换,将替换后该经济指标与替换前该经济指标相比较,确定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第三节 成本报表的分析
1、全部商品产品成本报表分析的内容。采用指标对比法对全部商品产品的实际总成本与按实际产量调整计算的计划总成本相比较,确定本期产品实际总成本比计划总成本的节约或超支额;其次,分别计算可比产品和不可比产品成本的节约或超支额;最后,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进行节约或超支额情况的因素分析等。
2、全部商品产品成本报表的分析是进行日常成本分析的首要任务,分析的重点是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完成情况及原因。
3、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情况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三个。产品产量,产品品种结构和产品单位成本。
4、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报表分析的重点是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构成要素升降原因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变动对单位成本影响。
5、产品单位成本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变动情况的分析和主要成本项目的分析。第九章 成本控制与考核 第一节 成本控制概述
1、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业绩和效果,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预期的成本限额或低于成本限额,简单地说,成本控制是如何使企业达到成本最小化,包括企业所作出的一切降低成本的努力。
2、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通常包括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
3、广义成本控制和狭义成本控制的内涵
成本控制可以分为广义成本控制和狭义成本控制。
狭义成本控制仅指生产过程中产品成本的控制,也被成为“日常成本控制”,从现代控制理论角度来说,就是“防护性控制系统”,它是整个成本管理系统的核心。
广义的成本控制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和各方面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即对产品成本全过程进行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但前馈控制,防护性控制,反馈控制,包括全部成本管理系统的职能。
4、成本控制的分类。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成本控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成本形成过程不同,可分为投产前的控制,制造过程中的控制和流通过程中的控制,按成本费用的构成不同,可分为原材料成本控制,工资费用成本控制,制造费用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成本控制。
5、成本控制的作用。成本控制是企业挖掘降低成本潜力的有效方式,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成本控制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成本控制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6、成本控制的原则,成本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成本效益原则,适用性原则,广泛性原则,强制性原则。第二节 标准成本控制与考核
1、标准成本是指运用技术测定等科学方法制定的,在有效经营条件下应该实现的成本,是根据产品的耗费标准和耗费的标准价格预先计算的产品成本。
2、标准成本的基本核算程序。标准成本的基本核算程序是:制定产品各成本项目的标准;按标准成本进行成本核算,计算各成本项目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各种成本差异,并设立各种成本差异科目进行归集,计算,分析各种成本差异,将各种成本差异余额计入当期损益。
3、标准成本的制定方法有工程技术测量法,历史成本推算法,预测法等。
4、标准成本法的特点。标准成本法的核心是按标准成本记录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并借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主要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5、标准成本法的账务处理。标准成本法对于计算出的成本差异要设立成本差异科目进行归集,将各种成本差异余额计入当期损益,如借记“基本生产成本”,贷记“材料成本差异”,借记:“材料用料差异”等,贷记“原材料”等。
6、理想标准成本是指在现有生产经营条件下,设备与经营管理处于最佳状态时(没有设备故障,资源没有任何浪费的情况下,),确定的最低水平的成本。
7、正常标准成本是指根据正常的工作效率,正常的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和正常价格等条件,即在考虑设备可能故障,意外或计划停工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制定的标准成本。
8、现实标准成本是指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在有效经营的基础上,根据下一期最可能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耗用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的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而制定的标准成本,即通过努力可达到的标准成本。
9、标准成本法的作用。标准成本法并不单纯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而是一种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相结合,由一个包括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处理成本差异等三个环节所组成的完整系统,可以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和考核。
10、利用标准成本进行成本核算的条件。要应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需满足,企业的各项生产费用消耗定额较准确,定额管理基础较好,制定的标准成本准确等条件。
1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有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和直接材料用量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应由采购部门负责,直接材料的用量差异一般应由产品生产部门负责。
1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由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和直接人工效率差异两部分构成。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工资的调整,直接生产工人升级或降级使用等,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工人技术的熟练程度和责任感,加工设备的完好程度,作业计划安排是否周密,工作环境是否良好,动力供应情况等。
13、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成本法的异同。标准成本法是西方企业所采用的一种将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结合在一起,由一个包括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以及处理成本差异三个环节所组成的完整系统,它与定额成本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许多区别,从总体上看,两者具备基本上相同的功能和实施环节,都要事先制定产品应该发生的成本,以此作为控制成本的依据,并据此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追查发生差异的原因,落实责任,以便采取措施,挖掘潜力,降低产品成本。二者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定额成本法要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而在标准成本法下,一般只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不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这是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成本法以及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的根本区别。
②在定额成本法下,对成本差异的核算较为简单,只核算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且不为各种成本差异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而是与定额成本在同一个成本明细账中进行核算,在标准成本法下,对成本差异的核算较细,要为各种成本差异专门设置许多总账科目进行核算,并详列于利润表中。
③在定额成本法下,要将成本差异在各种产品之间,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在标准成本法下,对成本差异的处理,企业一般将各种成本差异余额计入当期损益。
④在定额成本下,计算和根系成本差异所依据的定额成本都是现行的,而在标准成本法下,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所依据的标准成本多种多样,如现实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和理想标准成本等。
14、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材料用量标准*直接人工标准价格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直接人工用量标准*直接人工标准价格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15、设立标准成本卡,应按成本项目,用量标准和标准价格,计算汇总每种产品的单位标准成本。
16、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成本差异是指产品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根据成本核算的方式,每个成本项目的差异,依据其产生的原因,可进一步分解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指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它同样包括材料数量差异和材料价格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实际耗用量-标准耗用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17、直接人工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一定产量的产品中,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直接人工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包括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和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两部分,其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
18、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也分为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①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核算。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计算与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是一样的,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是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脱离标准发生额而发生的差异,分为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费用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费用分配率-标准费用分配率)*实际工时
②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核算。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是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之间的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分析方法与其他费用成本差异的分析方法有所区别,通常有两差异法和三差异法。A两差异法。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工时标准*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B三差异法。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可分为三个部分。耗费差异,能力差异和效率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工时标准*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19、标准成本控制是以预先运用技术测定等科学方法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将其纳入财务会计的主要账簿体系,并以此进行经济业绩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20、标准成本控制的特点;可以加强成本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21、标准成本控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成本事前,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成本分析,又有利于产品价格决策,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成本预测信息,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
22、标准成本控制的程序。标准成本控制的程序为:第一,事先制定各种产品的标准成本,第二,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标准成本控制支出,揭示实际耗用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第三,积累实际成本资料,并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第四,计算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第五,比较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计算出成本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为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22、企业采用标准成本进行成本控制,还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应完善各项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以及健全成本管理组织。
第三节 责任成本控制与考核
1、责任中心是指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享有一定权利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
2、责任中心的特征。①责任中心是一个责,权,利相结合的实体;②责任中心具有承担责任的条件③责任中心的责任和权利应具有可控性;④责任中心有一定经营业务和财务收支活动;⑤责任中心的建立要便于进行责任会计核算。
3、成本中心的分类与特点。根据成本与生产的相关关系不同,可分为标准成本中心和费用成本中心。标准成本中心是指该中心的可控成本与所生产的产品具有稳定和明确的关系,并能确切地计量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成本的单位,标准成本中心的成本一般是技术性成本;费用成本中心是指那些产出物不能直接用财务指标衡量,或者投入和产出之间没有密切关系的单位。成本中心的特点;成本中心只考评成本费用,不考评收益和投资,成本中心只考评可控成本。
4、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包括成本费用变动额和成本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
5、责任成本是按照责任者的可控程度所归集的,应由责任者负担的成本,是特定的责任中心所发生的各项可控成本之和。
6、管理成本管理的含义。责任成本管理是企业直接将企业各生产单位和业务部门按成本管理的层次划分成若干个责任中心,根据各中心的责任范围,依据统一的编制办法编制各中心的责任预算。
7、实施责任成本管理的原则。总体性原则,可控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8、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区别;责任成本是以特定的责任中心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和分配费用的,其归集和分配的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产品成本是以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和分配费用,其归集和分配的原则是:谁受益,谁承担。
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区别在于:①计算对象不同,产品成本的计算对象是产品,责任成本的计算对象是责任中心。②计算原则不同,产品成本的计算原则是谁受益谁承担,责任成本的计算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
③计算内容不同。产品成本的计算内容包括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责任成本只计算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作为参考指标。
④计算的目的和用途不同。产品成本计算的目的是反映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其用途是作为经济核算的手段,责任成本计算的目的是评价和考核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其用途是作为控制生产所耗和贯彻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手段。
9、成本考核是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期对成本指标进行对比,全面审核和评价目标成本的实现情况和成本计划指标的完成结果。
10、成本考核的意义及原则。成本考核是评价规章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标准;是评价企业生产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基础数据,是激励责任中心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的依据,是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成本考核的原则;以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以成本目标为标准,以明确的经济责任为核心,以完整可靠的资料和指标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11、责任成本报告是通过计算各责任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明确责任归属,对各明细项目列示其预算数,实际数和差异数三栏。
12、责任成本的考核指标。对责任成本中心业绩进行考核,主要是通过一定期间责任中心实际发生的责任成本与其责任成本预算进行对比来实现的,考核目标成本完成情况,可以通过目标成本降低额和目标成本降低率来衡量 第十章 现代成本核算方法 第一节 作业成本
1、作业成本法起源于美国,20世纪杰出的会计大师科勒首先提出作业会计思想。
2、串通成本计算的局限性。传统成本计算的局限性表现在间接费用的核算上,传统成本计算对于间接费用的核算往往以单一的工时作为间接费用分配标准,必然导致产量高,技术复杂度低的产品成本偏高。而产量低。技术复杂程序高的产品成本偏低,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产品的成本信息。
3、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4、作业成本产生的意义和作用。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揭示了资源耗费,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提供了不断提高成本效率的业绩评价体系,作业成本信息可以有效地改进企业战略决策,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5、作业成本是指产品消耗的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
6、作业成本法是指以各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作业中心成本归集成本,产品完工时再按照各作业中心的成本驱动因素确定各自的分配率,将所归集的成本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
7、作业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作业调研,作业认定,成本归集,建立成本库,设计模型,应用软件,产品作业,持续改进。
8、常见的作业类型有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维持性作业。
9、作业成本控制是以作业为基础控制产品成本的方法,作业成本控制必须建立以作业为中心的责任成本核算体系。
10、实施作业成本控制,对于成本管理和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业,具体包括,有利于成本控制的精确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分清各作业中心的责任,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打破集权型的经济管理体制。
第二节 质量成本
1、质量成本的概念。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产品质量标准,不能满足客户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
2、质量成本具有以下特点,内涵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可变性,收益性,3、质量管理的意义。为管理者进行质量决策服务,为质量成本责任考核提供依据,强化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明确各相关责任部门或人员的责任,能调动各相关利益群体的积极性。
4、质量成本与传统质量成本的区别。质量成本与传统质量成本相比,它特别强调以下特点,寻求客户满足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寻求产品更新周期与质量保证期的平衡,寻求产品部件间质量的协调与平衡。
5、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原则。制定适宜的质量成本,成本记录数据真实可靠,建立完善的成本决策体系。
6、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程序。最佳质量成本水平的确定,质量成本预测与计划,质量成本的核算,质量成本分析和报告,质量成本考核。
7、质量成本管理中,质量与成本以及质量成本诸要素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质量成本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此增彼降,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最佳质量成本水平是内外部损失成本曲线与预防鉴定成本曲线的交点。
8、建立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建立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以下三项基本内容,建立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系统,明确各主要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制定统一协调的工作程序网络。
9、质量成本的核算内容。质量成本的核算是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质量成本的核算两部分。10质量成本的分析。时通过分析质量成本的构成比例找出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主要为质量改进提供信息和改进方向,质量成本分析是质量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质量成本分析一般包括目标质量成本完成情况分析,质量成本变化情况分析,质量成本结构分析,质量成本与其他相关指标对比分析,质量成本灵敏度分析等。
11、质量成本报告。是根据日常质量会计核算资料归集,加工,汇总而成的,用以反映质量成本管理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总结性文件,企业的质量成本报告一般有:质量成本表,质量损失表,质量收入表,质量损益表,质量成本财务情况说明书等。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1、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是指从产品的产生直至消亡的整个过程,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开发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2、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意义。有助于企业的定价决策,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的长期和潜在收益,有助于企业分析自身的竞争环境。
学习函数极限的存在准则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左、右的概念。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例:符号函数为概念。
对于这个分段函数,x从左趋于0和从右趋于0时函数极限是不相同的.为此我们定义了左、右极限的定义:如果x仅从左侧(x<x0)趋近x0时,函数与常量A无限接近,则称A为函数当时的左极限.记:
与常量A无限接近,则称A为函数
当如果x仅从右侧(x>x0)趋近x0时,函数时的右极限.记:注:只有当x→x0时,函数函数极限的存在准则 的左、右极限存在且相等,方称
在x→x0时有极限
准则一:对于点x0的某一邻域内的一切x,x0点本身可以除外(或绝对值大于某一正数的一切x)有≤那末≤,且存在,且等于A,注:此准则也就是夹逼准则.准则二:单调有界的函数必有极限.注:有极限的函数不一定单调有界 两个重要的极限
一:
注:其中e为无理数,它的值为:e=2.7***045...二:
注:在此我们对这两个重要极限不加以证明.注:我们要牢记这两个重要极限,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用到它们.例题:求
解答:令,则x=-2t,因为x→∞,故t→∞,则
注:解此类型的题时,一定要注意代换后的变量的趋向情况,象x→∞时,若用t代换1/x,则t→0.无穷大量和无穷小量 无穷大量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已知函数,当x→0时,可知,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趋向无穷大。为此我们可定义如下:设有函数y=大的数),总可找到正数δ,当
时,在x=x0的去心邻域内有定义,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N(一个任意
成立,则称函数当时为无穷大量。
记为:(表示为无穷大量,实际它是没有极限的)
无限趋大的定义:设有函数y=,当x充分大时有定义,同样我们可以给出当x→∞时,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N(一个任意大的数),总可以找到正数M,当时,成立,则称函数当x→∞时是无穷大量,记为:无穷小量
以零为极限的变量称为无穷小量。定义:设有函数,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不论它多么小),总存在正数δ(或正数M),使得对于适合不等式数当
关键词:急救护理模拟病人,情景教学法,急救护理学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 内容融汇内、外、妇、儿、护理学基础等学科的急危重症的救护理论, 涵盖了临床常用的急救技术操作项目。如何提高护生的急救综合技能, 是护理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1]。我校自2008年以来, 积极引进急救护理模拟病人 (ECS) , 采用情景教学法, 缩小了课堂教学与岗位实际工作的差距, 有效解决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动手能力脱节的矛盾, 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我校2008—2011级2 000名中专三年制护生, 其中男生200名, 女生1 800名。年龄17~21岁, 平均19岁。急救护理学课程, 共36学时, 理论16学时, 实训20学时, 其中ECS情景教学占14学时。
1.2 方法
1.2.1 课程内容
包括基本生命支持 (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 进一步生命支持 (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气管插管技术、呼吸机的应用) , 处理创伤的4大基本技能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 微量泵和输液泵的使用,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以及其他多种护理操作技能的训练。
1.2.2 教学设备
我校2008年引进天堰网络版交互式急救护理教学系统, 该系统提供了多种模拟现实场景, 根据护生的不同操作, 自动地控制急救复苏训练模型的运行状态。其中ECS可真实模拟各种生命体征, 包括心电、血压、瞳孔变化、自主呼吸、动脉搏动等, 并通过电脑监测显示各种生理参数变化, 能对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心脏电除颤、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微量泵用药等措施做出实时且真实的反应。
1.2.3 病例设计
课前, 教师以急诊科常见疾病为依据编制不同病例, 同时根据病例提供的信息为ECS系统编写程序、设置病人的最初症状、处理时间、剩余时间、病情变化及抢救智能模型人措施, ECS会根据护生的救护措施自动做出反应。
1.2.4 课前准备
(1) 护生准备:按照每5人为一组, 提前分发病例, 由组长组织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技术, 同时小组成员进行初步分工, 讨论救治与协助方案。 (2) 教师准备:所有带教教师均经过专项操作培训, 同时按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 集体备课, 统一教学基本理论、实践操作标准等, 并在上课前调试所有设备, 确保处于正常备用状态。
1.2.5 教学实施
学校根据护生特点, 结合“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急救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的国际流行模式进行培训和演练[2]。首先, 在操作前, 带教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基本病例资料, 讲解在实施流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次, 带教教师利用交互系统进行各操作项目内容的教学演示;最后, 护生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病例准备用物, 对ECS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然后小组成员根据设计方案分组行动, 采取相应的监护及急救措施, 动态观察ECS的病情变化, 及时进行心肺复苏、除颤、用药, 直到生命体征平稳或“死亡”。其他护生现场观摩, 要求每组在15 min内完成操作, 然后换下一组护生并更换病例。模拟练习后, 教师组织护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最后教师点评[3]。对病例所涉及的急救知识、急救技能进行总结, 指出护生的错误, 引导护生理论联系实际。
1.3 评价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课程结束后和练习后对护生进行调查, 评价应用ECS情景教学法进行急救护理学教学的效果。共发放问卷2 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 000份, 有效回收率100.0%。
1.4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用百分比表示, 进行统计学描述。
2 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知, 100.0%的护生喜欢ECS情景教学方式, 认为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 讨论
3.1 ECS情景教学法应用于急救护理学教学的优势
3.1.1 调动护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中职护生普遍起点较低, 接受能力较差, 对临床课程缺乏兴趣。而采用ECS情景教学法可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护生的积极性, 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护生为中心”的模式, 培养护生独立思考能力, 增强护生的快速应变能力。在操作过程中, 护生结合理论分析病例, 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都应用于真实操作情景中, 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有利于将来的临床实习和工作[4]。
3.1.2 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 实现教学相长
ECS情景教学法对急救护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工作将从个体走向合作。只有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通, 教学、科研、实践技能兼容, 才能有效地组织护生开展综合性设计实验, 解决护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 无论是教育理念、知识结构, 还是工作方式、教学手段等, 急救护理教师都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以适应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
3.1.3 强化护生急救意识,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 需要医护工作者共同配合, 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所以,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通过模拟临床实际病例, 护生了解了临床情境的多样性、危急性和多变性, 使他们体会到群体抢救的紧急氛围, 缩短了教学与临床的距离;同时有意识地培养护生团队协作精神, 使其在以后临床实习中遇到相似场面时, 忙而不乱, 通力配合。
3.1.4 提高护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
在急救病例的设计中, 结合临床实际, 要求护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其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护生需要全面分析临床真实病案, 综合已学过的急救护理学和内、外科护理学及护理学基础等知识, 广泛运用各项护理操作技术解决问题。在急救护理学综合实验中, 护生不但要掌握心肺复苏、电除颤、心电监护等急救技术, 而且要熟练掌握静脉输液和与病人沟通等技能。
3.2 不足
3.2.1 对急救护理学教师要求高
ECS系统由微机系统控制, 护生在反复操作中, 随时会出现各种问题, 需要教师快速分析, 并进行调整。所以要求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能熟练应用ECS系统, 课前设计好病例, 上课时能根据护生的表现适当调整急救护理难度, 在仪器的使用中出现问题能随时进行调整[5]。
3.2.2 对护生要求高
病例综合性较强, 需要护生提前复习相关知识, 熟练掌握理论知识, 对病例中的问题能快速地做出反应, 忙而不乱;上课时小组成员间要分工合理, 配合默契, 否则很难达到团体协作有序的效果。
3.2.3 设备更新速度快
实训室内除ECS外, 还需配置真实医疗仪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投入较大, 而且医学设备更新速度较快, 学校的设备往往跟不上医院的发展速度。
4 展望
ECS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建立综合模拟训练实验室, 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强调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理念已成为教学主流。ECS情景教学法可创造一个全功能的临床教学环境, 给护生提供真实的临床体验;对培养护生在面对危急情况时, 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快速评估、正确决策与果断实施, 有独到的教学效果;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从护生向护士、从学校学习场景到职业场景的转变过程, 提升了护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因此, ECS情景教学法的完善是当今医学教育领域有待拓展的目标之一, 更是急救护理学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静, 陶红, 桂莉, 等.急救护理学的综合模拟教学[J].南方护理学报, 2002, 9 (6) :53~55.
[2]施楚君, 陈葵, 许杰州, 等.医学模拟技术在临床急救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8) :101~103.
[3]费素定, 王小丽, 徐金梅.ECS情景教学在急救综合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0, 24 (4) :1017~1018.
[4]高雅杰.标准化病案模拟在急救护理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 2008, 12 (10) :79~80.
【急救护理学自考知识点】推荐阅读: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05-30
急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10-08
多发伤的急救护理07-15
低血糖病人的急救护理07-07
一氧化碳中毒急救护理10-25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措施及效果10-24
14工伤急救知识07-25
急救知识培训题库10-09
院外急救知识讲座10-14
创伤急救知识培训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