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互动让课堂更精彩(共8篇)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一、模拟表演
互动示范
表演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体验方式。表演的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将表演引进口语交际的课堂,不仅可以创设“交际情境”,还可以有效地促使课堂教学实现和保持双向互动。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在教学中根据交际话题,注重让他们模拟表演,既能发挥他们的才干,又能很快促使他们进入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情境。
如在《学会做客》一课中,我让学生分别当“小主人”和“客人”来进行模拟表演。以下是一个学生当“小主人”、我当“客人”的一段对话。
师:叮咚!王晓明在家吗?
生:(开门状)老师,您好!欢迎您到我家来做客,快请进
师:我想来看看你平时在家都做些什么。没有预先打电话通知你,不会打扰你吧?
生:不会!老师请坐。请吃水果,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很甜的,您别客气。
师:谢谢!不用那么客气。
„„
师: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我该走了。
生:我送您。
师:好了,就送到这儿吧,再见。
生:再见,下次再来玩!
示范,使做出某种可供学习的典范。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由于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模仿就成了他们的心理需要。自然状态下的口语交际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语句次序的颠倒,说话态度的拘谨,文明礼貌的缺失。讲解当然是一种方法,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示范。这样通过模拟表演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际更为自然。而且模拟表演也间接地给学生提示了交际的方法,使学生有新鲜感,大大增强了交际的欲望。
二、虚拟情境
互动交流
为了达到某种训练目的,有时需要教师“耍一些心眼”,精心设计好一个情境,甚至先布置好一个圈套,在学生浑然不知是人为设计的情况下进入角色,以他们最真实、自然的方式进行口语交流。如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想请大家看老师画图画。
(老师在粉笔盒里找彩色粉笔,可是没有。)
师:噫,彩色粉笔没有了。没有彩色粉笔,画出来的图画多难看呀!
(学生也跟着开始着急起来,逐渐入境。)
生:老师,我去你器材室领。生:我去二(3)班借。
(这时学生已经完全进入教师设计的情境,而教师也可以自然地开展口语交际训练了。)
师:你打算怎样去器材室领,或者去别的班借呢?你们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能先自己准备一下吗?谁说得好,我们就派他去。接着,各小组就热烈地讨论了起来。《学会请求》的口语交际活动正式展开了„„ 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是抓住了学生率直、热情,愿意帮助老师、愿意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学生以本人的身分参与交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实口语交际状态。
三、实战练习
互动发展
有的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学生也被生动的情境所感染,兴致勃勃。可一旦真正进入了互动交际过程又出现了“两头热”的现象。教师“精心准备、情绪激动”,可学生呢“反应冷淡”或“表现平平”。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住最佳时机,没有调动学生头脑中相关信息,为交际作好必要的准备。因为口语交际课,不仅要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积极性,更需要学生从大脑记忆库中提取相关信息认识、认同这个情景,融入到情景中去,并展开大胆想象推动情景的发展。
《学会祝贺》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在媒体上出示了四张图片。师:小朋友,能选一幅图给你的亲人送上你的祝福吗? 生:我祝妈妈天天美丽年轻。
生:我想送上生日祝福,祝哥哥生日快乐,永远开心!„„
师:你们的心愿很好!当着面对家人表达我们的心愿,他们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我们班中哪几位小朋友是三、四月份出生的?我们来给他们过一次集体生日,好吗? 师:让我们上来祝贺他们吧!
生:我祝你们生日快乐,笑容更灿烂!
生:我祝你们生日快乐,学习像蛋糕一样,一层一层更高,更好!
正是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才有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精妙的语言。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交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情境的创设中活动起来,课堂形成新的、连续的兴奋点,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口语交际过程。
四、小组合作
全面互动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直接交流,不断地互换听说的角色,凭着对对方话语的理解作出恰当的反应,使交际往来能继续,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口语交际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的应对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的个体行为转化为不同的多向组合,并在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互动方式一般以这样的顺序进行:师生互动——先期引领,生生互动——尝试练习,群体互动——全员练习,换位互动——多角度练习。当然这只是比较常规的互动练习方式,根据教学实际可以穿插一些别的互动方式,如人景互动,小组间互动,组内组外互动等。形式多样的交际形式,能帮助学生提高了具体语境中的应对能力,使生生、师生、人景之间的全面互动得以顺利展开。
在学生交际的过程中,教师要相机切实、精当地提示有关知识,点拨语言表达,纠正听说习惯、交际方式与态度上的偏差,使之受到正确的训练,文明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使我们的课堂“犹如盐融于水,品之有味,寻之无迹。”
一、质疑提高互动的起点
互动是指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多向互动, 需要老师吃透新课程理念, 深入浅出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有效地将重难点分解, 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进行思考、发现并掌握。因此,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经验去深入文本的充分预习, 提出自己的质疑, 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如七年级上册第八课《风筝》学习之前, 我不仅让学生完成预习案之后, 还要学生给课文中的一些自己认为有深意的字词句做批注, 特别是那些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圈点勾画, 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些思考感悟, 对那些搞不清楚的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因为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质疑能力, 所以他们提出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如文中的“我”为什么认为做风筝是没出息的?“小弟弟”做风筝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文末弟弟已经忘记了这些事情, 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只得沉重着呢 ?
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 至少说明他们对文章已经比较好的阅读, 并且在阅读中有一定的思考。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肯定他们质疑的意识, 同时巧妙引导并适当组合深化, 在学习中就围绕这些学生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那么, 这些学生会以自己能够提出全班讨论的问题而感到自豪, 增强了学习兴趣, 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被感染和调动起来。于是, 我们的课堂互动就能使得学生兴趣昂扬, 课堂互动能够和谐生成。
二、高效问题让互动升值
我们会发现一些课堂教学的互动, 往往是老师问, 学生答;有的课堂学习气氛活跃、热热闹闹, 师生互动的气氛非常的活泼。可这些互动的问题质量如何呢, 学生在热闹之后获得了怎样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呢 ?
如果在初中的起始年级,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很好养成的情况, 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动”起来, 也是无可厚非的。如初中语文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学习时, 我们可以就学生提出的字词理解, 引导他们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对课文题目中的“山”的理解, 想想有没有什么深沉含义?思考“山那边的山啊, 铁青着脸”是否只写的是山的颜色呢?等问题。这些问题, 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就能分析作答。
但我们的互动重点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那些目标鲜明, 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指向明确的问题;具有引导启发性, 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突出新旧知识勾连, 能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学生思维、温故知新获得阅读情感的问题;扣住教学重难点, 学生困惑难解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互动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 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如九年级的《口技》学习时, 师生对“妇梦中咳嗽”探讨, 妇人“咳嗽”, 我们知道她在做梦呢?作者用“梦”字是不是就是错误的呢?如此, 学生能在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中发现作者描写手法的高超, 体悟到“口技”水平的高妙。
三、关键互动生成有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总有教学的重难点, 即课堂学习的关键点。在教学关键的地方开展互动, 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让学生突破重难点的同时, 懂得阅读学习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文言文学习中, 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和赏析时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此, 我们可以抓住文言篇章中能够以点带面的, 突破一点就能使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有所提高的地方展开互动。在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学习中, 对“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句的理解, 妙处赏析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单看这句话可能不懂什么意思, 更感受不出此句话的妙处;但是学生如能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懂得“积水”是比喻“月光”的, “藻荇交横”用比喻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特点;那么, 他们就能感受到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的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再如胡适《我的母亲》, 学习重难点是品味语言、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其中“‘她的饮泣吞声……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 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一句的有效解读, 就能让学生对学习重难点有所把握。如互动“这句话体现了母亲不袒护孩子, 说‘打得好’本身就含义让儿子进步的意思, 那么‘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是否可以删去?”如能有效互动解答, 学生对该文的关键点就能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总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的开展, 需要我们老师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质疑能力, 注重提问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着力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如此, 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就会更精彩, 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更能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摘要:互动教学是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有效的互动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增强合作探究的效果, 提高个性化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有效互动的开展问题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教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海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探究[J].新课程 (中学) , 2013 (05) .
【关键词】 预设互动练习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堂上我们使出浑身解数,恨不得将所知道的知识倾囊相告,然而学生的一脸茫然和模棱两可的答案让我们的教学热情悄然降温。身为教育的践行者,我深感教学模式转变的必要。通过近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的大脑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教学方程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与大家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一、预设让生成更精彩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注重师生的精彩互动,而不是教师一个人说“单口相声”。要提高课堂效率,课堂目标首先要明确,使学生明白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才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课堂内容的设置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师事先要深入的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根据目标预设相应的问题。
首先,问题的设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这里的实际包括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回答问题的习惯等等。使学生看见问题,明白问题的意思,能够锁定回答问题所用的知识的范围。
其次,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材,围绕重难点展开。我们的很多老师都是多年担任同一学科的教学,常容易犯经验主义——课前随便的翻开课本,胡乱地看几眼,就胸有成竹地上课去了。结果呢?课堂内容不紧凑,条理不清晰,常常讲完了,才想起还有个地方忘讲了。我们的学生每年都在变,我们不能总用一套理论,来应付前进中的学生吧?还要预设问题的答案,学生可能会有哪几种答案,我们怎样引导学生得到最佳答案。比如,在讲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x-y=3
2x+3y= -9
要消去未知数X,X的系数可以变成几?学生的答案有:10,20,40等,那么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X的系数变成几,有利于计算简便,让学生比较得出是10,预设学生易错的问题,便于引导,纠正,避免学生的做题时出现类似的问题。
又比如解方程组时有这种题就是学生经常容易做错的题
2x-3y=8
5y-7x=5 ,
学生习惯了同一未知数位置的对应关系,而不易察觉未知数位置的错位关系,像这类题就可以在预设问题时写出来,便于警示学生认真看题,这样就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再者,预设的问题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接触到问题,就让学生交流,讨论,那么我们的思维只是学习好的学生的运动场,一部分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其他学生的思想。思考是知识的重组,强化,是消化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盲区,提出质疑,重点讨论。
二、互动让课堂富有生命力
互动的课堂最精彩。我们经常抱怨学生不动脑筋,这就是灌输式教育的弊端。新课程要求体现学生是课堂的小主人,让他们自主学习。刚开始,学生肯定会手足无措,难以上路,我们的老师要耐心的鼓励,引导,给予肯定,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加以纠正,要对学生有信心。作为教师自己不要急于求成,不能因为一两节的不成功,就灰心丧气,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坚信,假以时日,我们的学生会爱上这个角色,只是自觉学习的习惯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培养。
预设的问题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对这道题的看法,然后大家求同存疑,挑选有代表性的答案交由全班同学探讨,大家都认可了,可以附带而过。提出异议的问题再在全班探讨,共性问题可由老师点拨解题思路,再交由学生探讨,而不能由教师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做等腰三角形,对折等腰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每个同学都在练习本上写了自己的发现,然后小组交流成果,分组展示,由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划去重复的性质,弥补遗漏的性质,最后的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重要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地边上的中线,地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当然像第三个性质语言比较难组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
通过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同时做小动作的同学没有了,说闲话的同学没有了,大家完全融入到了课堂学习的气氛中,自然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一系列步骤,真正使学生理解这道题的含义,充分消化掉这道题。
三、练习让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数学成绩提高的有效方法就是多练习,当学生掌握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之后,我们最好配备一定的练习题检测一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上的漏洞,以及步骤中的不规范的之处。只有这样教師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纠正,让学生明明白白的求个“真”。
总之,改变才有突破,虽然道路可能曲折,但我们要坚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成效。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阳泉十六中学 桂芳
摘 要: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重要的训练。中学生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情感的激发熏陶;掌握语言的规律;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也靠读。进行朗读教学,主要从朗读的方法上进行合理的指导,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在语文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精彩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只有调动一切行之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课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呢?我认为,朗读必须放在重要位置上。于漪老师也曾谈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可见,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就必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什么是朗读?朗读就是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并受到思想道德及美的教育。一篇课文的教学效果,与朗读的质量关系极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质量的朗读就意味着教学已成功了一半。
原苏联著名政治家、文艺评论家卢纳察尔斯基说:“许多隐秘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一切心理上的奥秘都在那种文学作品诵读的高度修养中弄明白了。”许多中外的文学家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朗读实际上是他们文学创作实践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唐代的白居易不是曾经多次将自己的诗诵读给老妇、老叟听么?这其中固然有追求通俗易懂的因素,但通过诵读来增强艺术效果却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中国古代文人学习时不是特别注重吟诵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譂,”是人人知道的名言,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俄国诗人普希金则是反复诵读自己所有新作品。他边诵读,边核对内容与形式的准确性。既然如此,语文教师作为一个再现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艺术家,就不能不把朗读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在语文教改的今天,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唯独“读”得太少,学生不知道应该按课后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更不知道怎样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多次听课,偶尔听到一两次老师让学生起来读文章,结果那位学生将句子读的支离破碎,随意加减字词,掌握不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音也过小,更谈不上感情。象这样,连基本的课堂教学都难以正常进行,又何以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以上情况,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朗读教学。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对朗读重视的程度及自身朗读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课本有如剧本,那么教师就是演员。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课文内在质量固然是决定因素,但是,朗读作为艺术的再创造不仅可以使课文本身的内涵表现得更为丰富和完美,而且可以弥补课文本身的某些缺陷,从而增强课堂效果。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象优秀朗诵家那样做到声情并茂,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并使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却是可以做到的。这里,决定的因素在于教师本人是否 2
真正把朗读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运用于实践。要想感动学生,教师自己先受到感动。这里,深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进入角色是首要一步。在讲授新课之前,我通常先查阅有关资料,再认真阅读几遍课文。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逐步进入角色,通过朗读检查自己是否把握住了分寸。这样,在课堂上,我就能很快进入课文的规定情景,以富有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我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在讲授《最后一课》、《听潮》、《安塞腰鼓》等课时,我的感情随课文内容而波澜起伏,忽而低沉悲愤、恬静柔美、忽而震撼有力,而学生也听得如痴如醉。每当读完课文,学生们呼出常常一口气时,我就明白,我的范读已经受到了预期效果。
二、方法多样,提升能力
在平日的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朗读方法多样化,归纳有以下几种:教师范读、师生共同朗读、学生集体朗读、个体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如果让学生学有榜样,除了模仿教师外,可以让学生欣赏名家的朗读录音,还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听广播或欣赏电影、电视中精彩片段的对白,进行朗读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尽快提高。比如,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3
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读出感情。又如,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三、创设情境,读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像《海燕》、《安塞腰鼓》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 4
同的感情„„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也就是朗读《天上的街市》,我就是郭沫若;朗读《饮酒》,我就是陶渊明„„我的语文课堂,因学生流光溢彩的朗读而精彩
四、借说促读,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小石潭》时,在熟读课文,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写解说词,接着再结合课文挂图,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小石潭。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更加真切,作者对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所表现出的伟大生命力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自然会溢于学生的言表。
总之,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朗读意境,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语文课上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正 5
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让朗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朗读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又有新的内容。这种“新”就是要将教师的示范性的读与学生的高质量的读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上。由于习惯的影响,有些教师常怕耽搁时间而越俎代庖,这势必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在教育大改革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必将因朗读而精彩!参考文献: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电教媒体,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就课堂而言,多媒体的应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多媒体只是被当作了哗众取宠的一种道具,直接影响媒体的使用效果,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时机,诱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一个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很重要。电教媒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可视可听,可静可动,它以其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去感受认知。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利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画面:A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B旋转着的地球从宇宙深处飘出来了,慢慢清晰。(说明地球相对宇宙来说是渺小的)C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D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准确把握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电教媒体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的。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知。借助录音、录像、投影媒体,则可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如小学语文课文《鸟的天堂》中描绘大榕树茂盛的语句,学生没有看到那种情景,有些学生甚至于都没有看到过榕树,尽管教师用语句来畅讲榕树之大、之生机勃勃,书上也有相关的语句,但学生终究不能体会大榕树的盛况。这时如果让学生看一看大榕树,从远景的一大丛一大簇碧绿到近处的枝枝叶叶进行感知,那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一些形容词、感叹句就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了,甚至都不要教师再多加引导。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对景物有了感知。
三、合理捕捉时机,激活学生思维。
丰富的感性材料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形成了思维的表象,更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各种障碍。利用了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阀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句话中的“张望”一词,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运用多媒体出示这名话,并质疑“张望”这词有没有问题?安静是个盲童,她怎么会张望?你觉得安静望到了什么?这时,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会描绘出许多情景:七彩的阳光、五彩斑斓的蝴蝶、郁郁葱葱的树木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画面,她张望到的美丽的弧线及那条曲线又会是什么?学生的思维会被又一次激活,出示更美的生活画面,学生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下,种种不同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这样清晰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懂得“张望”的真正内涵,进而揭示文章的主题:对生活的热爱。
四、巧妙运用时机,增强学生“美感”。
有的课文融文学、艺术为一体,增强了美的感受。如《触摸春天》一文,学生很难通过文字、符号这些抽象的表述去理解《触摸春天》的真实内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通过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沉浸在安静的体验中,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接着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教师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 3
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从这些事例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或感受?请随着音乐,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所思所悟。”教师巡视,发现好的感悟向全班推荐。最后总结(屏幕打出语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并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音乐美与情境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内在的语言美与外在的形式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读、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深圳市福田区新教研为课改提速
中国教育报2011.7.20
■本报记者 李曜明
“改变课堂的行走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眼下深圳市福田区改变教与学方式中,教研员与教师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在这场福田教育最为深刻的变革中,教研队伍如同一支战斗的轻骑兵,深入学校,他们放下权威,放下架子,走到教师身边,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给教师以具体的帮助。这种“草根式教研”,受到教师的热烈欢迎。
2002年,福田区刚刚踏上课改征程的时候,便果断地将目光锁定在课堂。近3年来,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聚焦课堂,转变教与学方式”。一场决战课堂的攻坚战在全区67所中小学打响了。这一仗,整整打了8年。在与教师并肩作战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中小学教研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给课改教师松绑
在教育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改革总是异常艰难。从每一节课改起,从一点一滴突破,正是教研工作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福田区教研工作建立了一套新的规则:给学校松绑,给教师松绑,不要过多地用条条框框去“规范”教师;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教师的改变提供安全和支持的环境;教研员要“盯”在课堂,一节一节地听课,与教师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研究;对教师的研究要持续关注;50岁以下的教研员全部到学校上课;放低姿态,向教师学习,与教师协商、协调、协作;尊重教师的专业主张,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这些约定成为一种全新的教研文化,使全区教研员在语言和行动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以往,教研员到学校,总是喜欢找问题,指指点点,说这说那,弄得教
师放不开手脚。如今,教研员每次听完课多讲肯定的话,鼓励教师有想法,小心翼翼保护教师的积极性。每逢到学校听课前,教研中心主任都反复叮嘱教研员,当教师在改变时,尽量少说“不”。
由于教研员不再一锤定音,指手画脚,打消了教师们的顾虑,他们非常
欢迎教研员到学校听课,主动向教研员发出邀请,有的教师一个学期11次请教研员到校听课研究。福南小学教师金艳玲说:“当时,一位家长对我说,你原来的课上得那么好,孩子们那么喜欢,为什么要改呢?大家不都是这样教的吗?你为什么非要折磨自己,折磨学生呢?”面对家长的不理解,金艳玲真的有点动摇了,但是看到校长坚定的态度,教研员的亲切鼓励,她不好意思退回去,改革的步子越来越大。
让教师的研究得到认可
在福田区,当教师们对自己的研究拿不准时,教研员会这样鼓励教师:“你就是专家,你的声音会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增强教师的自信,让教师的研究得到认可,教研中心组织了“课堂教学案例评选”、“讲述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等活动。就这样,教师的思想在一天天转变,课堂在一点点突破。
对先行尝试成功的教师,区教研中心非常重视他们的研究成果,全区先
后成立了吴庆元创新教育工作室、谢家碧小学语文工作室、李洪文中学数学工作室等21个特色教师工作室,带领更多的教师进行研究。
华新小学谢家碧带领语文工作室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教师讲得
慷慨激昂,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于是,他们大胆提出,“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
他们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改变了桌椅摆放的形式,然后,从课前如何
预习到课堂如何做批注、如何在小组交流等,从坐姿、表情、视线、声音、语速,到如何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一一进行示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
法。按照低中高年级设计了自主学习要求。结果,课堂真的变了,出现了未曾想象的情景,课堂“活”了起来,学生每上一次语文课,都会经历一次挑战,享受一次美感,获得一份幸福。
上沙中学数学教师李洪文尝试让学生出题,他的做法被迅速推广。“你
知道4种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吗?”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书的世界,寻找答案,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别条件。
这一做法在数学工作室推广,老师们还开发出擂台课、游戏课、实验课
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学习概率之后,老师设计了“让我们一起玩数学吧”,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前,设计了“玩玩数学模型”等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课,使学生玩得开心,学得开心,老师教得放心!
课改中教师说了管用
课究竟怎么改?缤纷的课改理念让教师无所适从。为了让教师放开手
脚,教研员总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办法改变,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不完美,允许手忙脚乱。这样的研究氛围,让教师们真切地体会到:“走在转变的路上,痛并快乐着。”
福南小学金丽娜老师一直不敢尝试,害怕一旦失败了,将面对批评和指
责,巨大的压力使她一次次放弃了求变的想法。2011年4月的一天,她终于鼓起勇气,上了一堂极具颠覆性的课,一节课下来,她讲的时间不到15分钟,板书也很少,课堂看似有点乱,她的心里忐忑不安。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区教研中心主任陈祥俊热情地鼓励她:“不错,有变化!继续改下去。”她的泪水夺眶而出,从此以后,她的研究热情一发不可收。
追求个性化课堂,不搞统一的模式,是福田区教研的又一变化。一项项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出现在福田外国语学校的课堂。荔园外国语小学通过多种路径探索自主高效的课堂。新洲小学提出,精心编制导学案,为学生自学搭建扶梯。天健小学形成了先学后教、课堂交流、课后延伸的语文学习模式。
当一些教师把备课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预习上时,有人提出,“学生自己能学,还要老师干吗?”面对这样的质疑,教研员耐心地解释,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展示,而展示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的说、写或者其他动手的学习活动,放在同伴或者班级的视野下进行。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有了双倍的责任,而这份责任正是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有效预习,才会有课堂的精彩展示。
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天健小学邓伶俐发现用预习纸是个好办法。通过一张预习纸,完成老师设计的教学要求。在学习角的时候,那张小小的预习纸上写着:你能自己动手做个角吗?你能在钟上标出几点吗?一个有趣的问题,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体现出教材的编排意图,又巧妙地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可操作的实践活动。上沙小学总结出预习四步法:一读文字、二看例题、三画概念、四思疑难。福民小学一位家长说:“最近发现孩子变化很大,变得越来越爱思考了,原来他们都有一张很有趣的预习纸。”
改革带来灵动的课堂
终于,这一全新的教研,如同一个巨大的引擎,牵动着福田中小学课堂朝着另一个方向旋转起来。曾经沉闷压抑的课堂,有了生机活力与灵动。
学生们真的动起来了,教室里一片学习的气氛,这边眉头紧锁,那边顿悟欢笑;这边忙着帮助辅导,那边马不停蹄地书写。整个教室成了学习的海洋、交流的海洋。此时,教师们收获的是一个又一个惊喜。
“老师,您看我的思路如何?”这是竹林中学同学们上课时常说的话。“上课方式有了改变,你认为这种改变有什么好处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十分自信,“可以小组讨论,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问同学。”“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课堂更活跃,学习起来更有兴趣。”
这一变革,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再也不是一句口号。竹林中学有位调到外校的老师又回来听课,看到学生如此大的变化,哽咽地说不出话来。“今天让我太震撼了。”一位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十分感慨:“初中的孩子就这么能干,将来到了高中我们怎么教得了。”
改革的路上,老师们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支持。一次,福田区区委书记刘庆生、区长张青山到福南小学听课,看到孩子们快乐幸福的笑颜,听着孩子们充满自信的发言,他们的心情从惊奇到感动,最后动情地说:“十一二岁的孩子就表现得如此优秀,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激动的呢?”
课堂教学的深层变革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方法
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满堂提问,学生要么不想答要么无话可答,有的甚至不予理睬、顾自遐想,教师只能自问自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忽视了有效的课堂提问亦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能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我结合实践体会,谈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几点拙见。
1. 探究争辩法
课堂教学中,在难度较大的内容和看法有分歧的问题上,可以让学生探究争辩,让他们在争辩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负荆请罪》,我在读透课文后提出:“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如果蔺相如与廉颇斤斤计较,会给赵国带来什么后果?”引导学生开展争论,来剖析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身应追求的自我价值,展开进一步议论。再如《爱如茉莉》,我让学生对文中爸爸、妈妈作出自己的评价,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设题“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妈妈却说真爱就象茉莉?”在自由争辩中,学生体会做人的道理,学会感恩父母,懂得知恩图报。
2. 难点质疑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判定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不在于学生回答出多少问题,而在于学生能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自我阅读过程中,在分析讨论中,总会有些困难是学生难以理解和解决的,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质疑课文的难点。如教学《船长》,在讨论解决“船长是一位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既然船长问了大副‘还能坚持多少分钟?’这个问题,为什么前面还要问洛克机械师‘炉子怎么样了?’直接问大副不是更直截了当吗?”这个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有的说:“哈尔威船长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船的现状,这说明他是一个合格的船长。”有的说:“从这儿可以看出哈尔威船长做事雷厉风行、沉着、镇定。”发言所迸发出来的是对文本的独特的诠释,是对文本理解的自然深化,同时也是高尚的情感升华。学生的质疑就是创新,是自我发现,是凸显个性。教师经常让学生质疑,才能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3. 直接破题法
标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文眼。从标题入手分析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水》是一篇内容比较深奥的散文,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加上作品的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就适宜采用直接破题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连续提问:你喜欢“水”吗?你体会过缺水的感受吗?作者难道仅仅是想通过文章告诉我们缺水的苦涩吗?让我们一起细细地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水那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些紧扣住文章重点而又富有针对性的提问,可有效减少学生阅读文本的盲目性。通过朗读、分析、讨论,学生渐渐领悟题目的深刻含义,水为人们带来的痛苦、幸福,以及在生活中要珍惜水资源。直接破题法有利于攻破难点,突出重点,做到深题浅问,化难为易。这也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4. 兼顾全体培养能力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提问。教师应该给每位学生机会,对学生一视同仁,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忽略成绩一般的或较差的学生。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困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教师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程度不同的进步。提问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联想与创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从而扩展知识领域。如在教《三袋麦子》时,教师可以提问:“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为什么?”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样,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维,引发智慧碰撞,激活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重视问题的深入性、启发性、开放性、拓展性。也就是说,教师要重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扩散性的问题,投石激浪,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通过提问,学生能开启思维闸门,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同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事实证明,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多动脑筋,注意在其有效性上下功夫,就一定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关键词:预习;课堂生成;归类整理;阅读批注;创造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209-02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再次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角”,经过预习,学生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经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更熟悉,理解更深入。有效的预习使我们的“课堂生成”也将会更精彩。
随着高年级课文篇幅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多,内涵也越来越深,预习在高年级语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但我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对待预习作业不是草草了之,就是应付了事,学生没有从预习中找到快乐,更没有认识到这条“最佳路径”在学习中所起到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滋润”效果。在检查预习作业中,在课堂的预习反馈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现象一:预习仅仅等同于会读生字会组词,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而已,机械的读两遍课文,能磕磕绊绊地把课文读下来,对文章的内容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太肤浅。
现象二:依赖各种教辅材料,不经过思考把词语的理解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完全地“拿来”——抄到作业上,把预习当作一项抄写作业来完成,应付老师的检查。到了课堂上,用得着的东西就再照读出来,书本一合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还是等于零。
现象三:预习时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以为对文章的质疑就是随便提一两个不懂的问题。甚至不预习,上课根本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本学期,我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进行了认真地研究与实践,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理解、积累词语时,注重归类整理
每一单元的课文,因为体裁、内容的差异,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也各具特点。有的注重环境的描写,有的突出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里的刻画……在学生充分地读文之后,理解积累词语并不仅仅只指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理解积累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准确、自如地运用。因此,在理解积累的同时要“因势利导”——学会归类整理。如学习《金奖章》这课时,丁光照在课堂的预习反馈中向大家介绍:“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词语有酩酊大醉、风尘仆仆、彬彬有礼、吹胡子瞪眼、喜出望外,这些词语分别刻画了鸟儿们的神态、动作和心里,表现了鸟儿们都非常想得到金奖章……”如学习《“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这课时,郭倍辰在课堂的预习反馈中向大家介绍:“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词语有铁骨铮铮、正直敢言、赏罚分明,这三个词语很有特色,他们都是褒义词,都是形容高尚、正直的人品……”预习时这样来学习词语,既做到了理解积累,同时又注重整合,这样对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运用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做好“批注”随感
语文的教学过程是紧紧围绕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预习当然也不例外。“批注”训练是促使学生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去读书,去思考,是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近距离和文本直接“对话”,也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在带领学生走进第一单元美丽而神奇的童话王国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童话蕴含的道理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如在学习《小麻雀》一文时,同学们认识了这只天真、爱思考又自作聪明、不听劝告的小麻雀,它的成长经历,打开了同学们“多元”的思维空间和角度。在第二课时课堂的预习反馈中,同学们写下了如此精彩的批注:“总爱异想天开,却不去实践,是不对的;做事不光要有决心,更重要的是付出行动;经历风雨才能终见彩虹;困难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人总是在磨练的经历中逐渐成长起来……”一朵朵思维的浪花在互相碰撞,这种简单易行、有效的“批注”随感,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还丰富、延伸了有限的语文课堂。
《西风胡杨》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同时更多地留在我们心中的是烈烈西风中的胡杨带给我们的震撼。它的坚韧、无私、悲壮拨动了每位学生的心弦,在课堂的预习反馈中,同学们再一次精彩的批注——奇思妙想的随感,也拨动了我的心弦。教学精彩片段回放:
师:为什么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生1:因为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
生2:因为胡杨让出了一切的浮华虚名给所有的奇花异草。
生3:胡杨留给自己的却是摧肝裂胆的风沙。
生4:课文中“挡、让、留”这三个字深深感动了我,我觉得这三个字足以说明了胡杨无私。(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挡、让、留”感动了你,这三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生1:胡杨挡在了城市、村庄、青山绿水前,保护了芸芸众生。生2:正是因为有了胡杨,有了这道屏障,才有了繁华的城市、美丽的村庄、秀丽的青山绿水,人们才能幸福的生活,我觉得胡杨不仅值得我们保护,更值得我们感恩。(掌声再次响起)
生3:胡杨并不看中这些浮华虚名,这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它是这些奇花异草的榜样,我想它在用真诚的心向人们表示: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面对课堂上同学们的旁征博引——“鲜活”、精彩的批注随感,作为老师的我除了欣慰还有感慨,孩子们的收获既来自课文又高于课文,虽离不开老师的扶引,但也有了自身思索的成分,这与他们的“课前充分预习”是决然难分的。
三、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创造空间
语文百花园中的“拓展与交流”,是对主题单元下课文的内容、写作方法、蕴含的道理等的整体感悟的展示,这是学生学完课文后将自己的阅读收获进行的自我总结。这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方法,更是一种空灵美——创造。为学生搭建交流活动的平台,还课堂给学生,给学生以感受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创造的空间。
如在第二单元畅谈“人与自然”的主题中,马悦阳的笔下这样描述:“……胡杨是最悲壮的树。因为它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它们就是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战士,它们为自己伟大、无私的梦想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多么深沉的思考;高思琪的描述让人感受到了美、和谐与迷离。
“读书,有时就像品茶,刚读时觉得平淡无奇,但细细品一下,就会发现,在那看似一般的文字背后,藏着多么回味无穷的故事。《我家门前的海》就非常值得回味。海是一张多变的脸,这张脸会羞怯,会温柔,会怒吼,会宁静,会慈祥,也会狂野……大海,像巨大的水晶,梦幻、奇趣、迷离而又充满新意。我们带着奇幻的想象去和“这张脸”一块儿嬉戏……交流中,学生们积极、踊跃。每每看到孩子们收获时的喜悦,每每听到课堂上一次次热烈的掌声,每每感受到学生们一次次情感的唤醒,我激动着,高兴着,因为我看到他们正在努力发掘自我潜力。他们已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始主动地进行个性化学习。
预习可以扫除听课中的“拦路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预习是课前教学的前奏,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预习的要求要扣紧课文的重点,无论采用哪些方法指导预习,都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有效互动让课堂更精彩】推荐阅读:
互动让课堂更精彩11-14
有效提问让课堂更精彩11-13
今年的关注互动,让幼儿园网络教学更精彩11-11
课堂互动有效性的实践研12-05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思考11-20
如何利用有效教学,让初中英语教学更精彩06-19
分层教学,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更有效07-12
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05-25
如何建构有效的教师与幼儿的互动01-04
浅谈教学活动中积极有效的情感言语互动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