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精选8篇)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懂技术,会操作”见长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位居2010届失业最多的高职专业之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原则
教育部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设计,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不仅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
1.1校企合作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紧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认真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
1.2够用为度原则专业层面的“够用为度”,不是某几门课程的简单删减或补充,更不是课程学识数的简单调整,而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以构建工学结合特征突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为切入点,形成彰显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3职业性原则一方面,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指导制定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将“双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的操作规范。
1.4特色发展原则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
2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
关键词: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1.1 就业领域分析
根据教育部所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目录,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属于制药技术类专业;生物技术、药学、制药和化工等多种学科都与生物制药相关。从发展前景而言, 生物制药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 然后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 生物制药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相关企业数量还相对较少[1]。另外, 由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为高职高专学历, 在与制药工程等本科生的竞争中, 往往不具有优势。因此, 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除了在生物工程制药、生化制药以及微生物制药企业寻求机会之外, 还可以到中药、化学制药等企业谋求就业岗位。这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存在冲突, 虽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药物进行了划分, 分为中药、化学、生物和天然药物四类;但是制药企业往往并不进行严格区分, 不少企业在研发化学制药的同时, 也进行生物药剂的开发。而这就要求从培养方案上对专业建设进行调整, 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素质的培养[2]。
1.2 毕业生去向分析毕业生大致有下列几种去向:
(1) 从事诸如生物试剂、医疗器械、处方中药、零售药店服务以及保健品等类型药品或产品的销售或服务工作, 在总毕业生人数中占到60%的比例。
(2) 从事诸如生物试剂、体外诊断试剂、化学药品和中成药等药品或产品的生产、研发, 所占比例为10%。
(3) 从事与药学相关的中专教育, 所占比例为3%。
(4) 通过专接本考试, 顺利升本, 所占比例为9%[3]。
(5) 自主创业、改行或者从军, 所占比例约为10%。
根据这些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 占据一半以上的毕业生从事了销售服务, 这首先是因为, 现代制药行业拥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 这就减少了对生产岗位人员的需求;其次, 企业在进行生产岗位的人才招聘时, 多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这样就限制了专科毕业生;从第二种就业去向来看, 专科生事实上是能够胜任研发和生产岗位的[4]。同时, 可以看到, 毕业生有着多样化的就业去向, 这一方面说明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 另一方面也说明重视对学生专业基础和素质的培养, 能够让学生胜任更为广阔的工作岗位。通过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能够有效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2 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2.1 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1.1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可持续发展, 然后针对职业所需的素质, 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 以便能够满足生物药物的生产、设备维护和质量控制等, 同时掌握良好的文化和职业素养, 从而适应生物药物行业的对人才的要求。需要强调的是, 要特别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以培养高端型人才。
2.1.2 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医学基础、微生物学基础、药物学基础以及化学基础等方面对人才的共同要求, 构建“一平台、二方向、三模块”的课程体系, 即根据岗位需求, 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分为药品营销和生物药物生产两个方向;再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将其划分为药品营销、生物药物生产和药品质量控制三个模块;课程的设置要遵循行业、高职教育和学生自身成长的规律, 确保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能够与实际应用相吻合, 同时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5]。具体来说, 可以制定六门核心课程, 分别是药物制剂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维护生化分离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和实用药物学。
2.1.3 确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要遵循“五共”和“四结合”的要求, 对当前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 不再采用一学期同时开设多门课程, 并课程结束后进行实习形式, 而采用多学期、分阶段、按模块的形式, 培养职业化的生物制药技术人才。具体设计及实施方法如下:
第一学年:分三个学期进行, 第一学期进行认知实习和理论学习, 先让学生进入实训实习基地进行认知实习1周, 然后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第二学期, 安排在寒假前后各三周, 让学生进行岗位体验, 对医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三学期为进一步的理论实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这学期要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到专业理论教学的过程中, 让学生能够通过社会调研, 对自我的未来职业发展进行规划。
第二学年:分为三个学期进行, 第四学期将专项能力课程的学习作为重点;第五学期, 让学生到医药企业进行轮岗实训, 实训2-4个月, 对其职业意识进行初步培养;第六学期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方向, 强化其岗位能力。
第三学年分两个学期进行, 第七学期学习综合技能课程, 训练其专业综合技能;第八学期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 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行实习。
2.2 建设专兼结合的优质教学团队
教学模式的改革, 要求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和强化。校内专职教师要积极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以适应课程的变化;配用兼职教师, 让其负责生产场景中的综合训练以及顶岗实习。要想实现旺工淡学、岗位轮替的教学模式, 就必须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保证教师数量以及教学质量。
2.3 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材
要提高教学质量, 其核心在于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 而关键在于进行教材建设;同时教材建设也是教学改革的重难点所在。笔者所在院校在建设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过程中, 以国际职业资格标准为参考, 结合生物制药技术岗位的要求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大胆改革学科课程体系, 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 以更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 以药学服务技术取代原来的临床概率、药学知识与技能等课程;以整合后的微生物发酵技术代替微生物、发酵课程;以实用药学基础取代药学化学和药理学。
3 结语
21世纪以来, 医药产业获得蓬勃发展, 而其中生物制药产业更迎来了发展机遇。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育在生物制药产业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推动下, 必将不断向前推进。面对这种形式,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应当适应时代发展, 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改革, 致力于培养职业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锦, 李奠础, 刘美琴, 王尔茂, 王俊山.依托化工类专业群优势打造新型煤化工特色专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5) :101-102.
[2]徐刚.探讨我国生物制药的现状和对策[J].魅力中国, 2010 (01) :25-26.
[3]代良伟.生物制药技术及以其为主的产业基础情况[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2) :77-78.
[4]郑金岬.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现状与对策[J].魅力中国, 2009 (22) :225-226.
关键词: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大专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7-112-2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渗入,农业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受到农业类院校的广泛重视。农业类院校在探索培养适合农业信息技术产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不同的尝试。本文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教学案例为例,探究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为寻找更为合理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式提供参考。
1 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力水平与我国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传统农业费时费力,传统生产方式急需得到改善。电子信息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几乎渗透至各行各业。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总称,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科学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一改传统农业费时费力且生产效率低下等缺点,让农业生产变的更加高效。如根据专家的经验知识,开发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对一线农业生产提供施肥决策、农药使用指导等帮助,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
农业信息技术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技术[1]。农业信息多种多样,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气候、水分、养分等等信息都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影响农作物的交易价值。而这些农作物生长条件,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指标,农产品的交易价格等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合理分配至关重要。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快速提取有效信息,指导决策。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在今年蓬勃发展,各大农业类高校纷纷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目的就是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推动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较早开设农业信息技术系的高职院校。在2012年开始农业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第一年招收本专业20人,第二年32人,第三年的70人,到第四年的110人。人数在逐年递增,社会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关注度显著提高。
表1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技术人才
专业录取人数
[项目\&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人数\&20\&32\&70\&110\&]
2 现行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为例。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意在培养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农学、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安全检测等基本知识。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素养,具备农学、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安全检测等基本知识,掌握农业信息管理、农业应用系统开发和农业生产过程监控等基本技能,能把信息技术熟练运用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过程,能在农业管理、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及农业信息服务等行业中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使用与维护等工作,适应农业信息化技术相关岗位需要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2]。
由表2可以看出,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需要考取的技能证书均为计算机方向的证书,而涉农的证书基本没有。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为《农学概论》、《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安全监测》、《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网页制作》、《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自动识别技术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农业数据库应用》、《农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农业自动化控制》等。专业拓展课程为《农业气象》、《田间试验统计》、《农业遥感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电气控制与PLC》、《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新技术专题讲座》等。涉农课程所占的比重较轻。在农业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面的侧重点偏重信息技术。
3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的不足及解决建议
3.1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专业比例不均衡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开课学院目前有两种。第一种情况是由农学院开设,特点是农学专业的教师多,农学类课程较为有经验。缺点是计算机类课程开设不足,导致学生农学知识丰富,但软件开发等能力欠缺。第二种情况是由计算机学院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专业,优点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比重大,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经验丰富,而缺点同样明显,农学类课程比重低,不系统。
鉴于以上的论述,本人认为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应该由农学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共同制定,培养的教师团队农学与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比例应该均衡。农学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做到并重,让学生在两个方面均达到一定的能力水平。
3.2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向没有针对具体的岗位需求
大专类院校的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在最近几年比较热门,有不少学院都顺应市场的需求开始设立农业信息技术专业,为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但是,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很好的就业竞争力。纠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是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在教学上并没有针对岗位需要的具体技能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专科类学校本身的目标就是培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根本。但是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岗位不明确。具体技能模糊。
鉴于以上的论述,本人认为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应该针对具体岗位设定相关课程。了解本专业主要就业方向,针对岗位进行教学。
参 考 文 献
[1] 孙世民,周衍平,景奉水,等.试论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4):211-214.
一、专业代码580202
二、专业名称电气自动化技术
三、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普通高考
四、基本学制全日制三年
五、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带来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电气自动化行业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世界许多电气自动化企业将生产基地移到我国,西部发展必将为世界各地电气自动化类企业驻足甘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电气自动化企业的长足发展会给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天水是工业城市,周边有各类大型、中型、小型电气自动化企业坐落其中,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电气自动化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实践技能人才从事电气及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工作。再加上江苏、深圳近几年电气自动化产品生产企业的多样化、多层次发展,每年也提供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大专层次的就业岗位,这种趋势将会在若干年内保持下去,这些都给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就业市场。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98年开始招生,培养了一大批对社会有用的不同层次(中专与高职)的电气类技术人才,累计毕业生人数为400多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电气及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营销,低压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等工作,符合高职教育应用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是合适的,课程设置是满足社会需求的。
据社会调查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我院毕业生求职心态好,不过分挑剔工作环境;专业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专业适应面宽、动手能力强;尤其以他们能吃苦、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赢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六、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电气及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营销,低压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等工作。
七、就业范围和岗位
(一)从事电工工作;
(二)从事电气及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营销工作;
(三)从事具有一定的PLC技术的开发工作;
(四)从事专业技术的管理工作;
(五)从事电气、机械工程图的计算机绘图工作。
八、证书要求
学生应在毕业前获得的证书有:
(一)全国英语应用能力等级B级证书;
(二)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三)通过中级电工职业技能鉴定。
九、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生质量标准
(一)人才培养规格
1.全面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知识,有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社会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懂得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和国防知识,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2.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3.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较简单程序设计和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专业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英语),能阅读一般的英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高职高专英语B级达标考试。
5.掌握电路、电子技术、电气测量、传感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正确使用各种常规元器件及仪器仪表的能力。
6.掌握电机拖动的知识,具有电机的拆装、维护及排除一般故障的能力。
7.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工厂供配电知识,具有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电气设备的能力。
8.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PLC的能力。
9.掌握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继电器控制技术的能力。
(二)毕业生质量标准
1.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看问题、办事情;
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理想,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融为一体;
遵守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自觉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敢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
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礼貌,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公德;
(2)科学与文化素质
有科学的认知理念与认知方法和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 自强、自立、自爱,戒骄戒躁,乐观进取,始终保持良好心态; 有正确的审美观,言谈举止及衣着修饰等符合自己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
爱好广泛,兴趣高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3)身体心理素质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能正确地看待现实,主动适应现实环境;
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善于接纳别人,包括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处理好男女之间的友谊、爱情关系,男女交往行为得体;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
(4)职业素质
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行业精神
吃苦耐劳,文明生产;
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服务精神:
尊重用户,热情服务。
诚信精神
真诚老实,公道正派。
团结竞争精神
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2.能力与技能要求
(1)基本(通用)能力与技能
数学计算能力:
具备简单函数、微积分运算能力;
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具备本专业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如调查、调研及工作的计划、总结等。
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文本、数据的处理和编辑能力;
掌握一定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外语应用能力:
可借助字典阅读英文专业资料及技术说明书;
具有初步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B级。
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
能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个人发展方向,具有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具备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创新能力:
在学习和工作中,善于动脑,乐于探索,具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业能力与技能
本专业主流技术应用能力:
能够掌握营销技能,具有促销推广本行业产品的能力;
具有计算机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电气工程图的能力;
具有常用机械、电气制图与识读能力;
掌握电子线路设计、安装能力;
具有正确使用各种常规元器件及仪器仪表的能力;
具有电机的拆装、维护及排除一般故障的能力。
本专业主要设备运行、使用、维护能力:
熟练掌握各种电气仪表的使用,包括钳型电流表测交流电的能力;兆欧表测
绝缘性的能力;万用表测电阻、电压的能力;
熟练掌握各种电气工具的使用,包括电笔、电烙铁的使用能力; 掌握交、直流电动机、变压器的基本的工作原理,有维护交、直流电动机、变压器的基本能力。
本行业法律法规理解运用能力:
初步懂得利用《电气操作规程》来保护人身安全;
学会使用《触电急救法》,并按法则对触电者进行急救。
本职业管理能力:
初步懂得电气自动化资料的借阅、管理方法;
会管理基层单位的电气工作,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本专业领域发展能力:
具有初步查阅、收集电气自动化方面的资料的能力;
具有自学能力,能通过自学来拓展知识领域,善于钻研本专业的业务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撰写论文的本领。
(3)职业核心能力
具有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电气设备的能力;
具有电气控制系统的应用、维护能力;
具有使用PLC、微型计算机技术进行初步开发的能力;
具有低压供配电系统的计算、运行及排除一般故障的能力。
3.知识要求
(1)基础知识
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政治理论、英语、法律基础、体育、德育、生产劳动、军训等。要求毕业生具有哲学、方法论、经济学、历史、法律、伦理、社会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以及军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言(英语),增强社会文明意识,发展社会实践技能;
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这些课程没有应用背景,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能力的基础,也为学生提高基本素质以及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求毕业生掌握数学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毕业生具有计算机操作与维护的基本知识; 掌握一般应用文写作知识,包括调查报告、市场分析报告、工作计划、研究论文及工作总结等应用文写作知识。要求毕业生能有效运用信息撰写比较规范的常用应用文;
了解社交礼仪、心理卫生、体育运动方面的基本知识。
(2)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计算机、电气等关联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包括具有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以及构成控制系统方面的知识;具有计算机绘图、仿真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管、场效应管等分立器件和运算放大器、集成稳压器等集成器件及其组成的电子线路的定性分析、定量计算、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电工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具体包括具有基本电路理论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方面的知识,包括电阻电路分析、电路的正弦稳态分析和动态电路分析等;具有变压器、交直流电机及控制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电力拖动系统的运行性能、分析计算、电机选择和试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3)专业知识
掌握电力电子、电气控制、供电方面的专业知识,具体包括具有常用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在整流、逆变、变频、斩波、调压方面的应用以及各类变流装置中发生的电磁过程、基本原理、控制方法、设计计算以及它们的技术经济指标方面的知识;具有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基本工作原理、作用、应用场合、主要技术参数、典型产品、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以及利用低压电器对生产机械进行控制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工厂供电系统的组成,电气负荷计算与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工厂变配电所电气接线与设备结构原理,工厂电力线路的选择、计算,工厂供电系统的保护、防雷与接地,工厂实用节电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等专业知识和方法,具体包括具有数学模型建立、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以及采样控制系统方面的知识;具有控制系统的校正方面的知识;具有利用低压电器、PLC等构成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利用微型计算机对工业设备进行控制的知识; 掌握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具体包括具有常用的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安装、调试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信号检测、变换、与计算机接口以及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
十、专业核心课程
1.工厂电气控制设备
该课程是电气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电气行业的发展,电气控制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该课程主要学习主电路、控制电路中常用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选用;继电接触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的起动、制动和调速控制线路;典型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包括桥式起重机的电气控制,常用机床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排除故障等;电气控制系统的简单设计与安装。
该课程预计讲授60学时,实验18学时,共计78学时,课程实训60学时。
2.工厂供电技术
该课程是电气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学习中小型工厂供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其中包括负荷的计算、短路电流的计算及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供电系统的保护、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事供电系统的运行、保护、故障分析和排除的能力。
该课程预计讲授55学时,实验10学时,课内教学共计65学时。
3.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PLC)
该课程是电气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学习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编程方法及其在工业系统控制中的运用,着重培养学生利用PLC进行工业控制的能力。
该课程预计讲授58学时,实验20学时,课内教学共计78学时,课程实训60学时。
4.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该课程是电气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学习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常见电气自动控制系统方案的组成、工作原理、工程应用等知识,其中包括闭环控制、多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可逆调速系统,位置随动系统和交流调速系统等,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该课程预计讲授76学时,上机20学时,共计96学时。
5.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该课程是电气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学习微型计算机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编程方法及其应用,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工业控制的能力。
该课程预计讲授68学时,实验10学时,共计78学时。
必要的说明
(一)选修课共设计3门,分2学期学完。
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全旗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根据我旗储备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和部分旗直事业单位的岗位空缺情况,经旗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公开招聘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强化“人才强旗”战略,不断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适中、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臵科学的人才队伍,为构建“幸福鄂托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㈠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
㈡坚持德才兼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三、招聘计划及条件
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195名。
㈠现在岗村官中招聘35名。
报考条件:为我旗服务已满一年以上且现在岗的鄂托克旗户籍的大中专生村官中招聘专业技术人员35名,其专业、学历、年龄不限。
㈡面向全旗范围内招聘部分专业技术人员25名。
⒈招聘专业及人数:园林专业4名、水利专业1名、机电专业1名、文秘专业2名、道路桥梁专业1名、财会专业2名、环境保护专业2名、经济专业1名、工民建1名、城建执法人员10名。
⒉报考条件: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考生需具备国家承认的大 -1-
专以上学历和报考相关专业的毕业证书,入大学前户籍为鄂托克旗籍或因结婚迁入我旗户籍,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其中,报考城建执法人员的考生不限制专业。2011年毕业的我旗户籍高校毕业生可凭学校证明参加考试。
㈢招聘公安系统文职人员共70名。其中:
⒈面向全旗现在岗我旗户籍大中专生村官和我旗户籍高校毕业生中招聘30名。报考条件: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考生需具备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专业不限,入大学前户籍为鄂托克旗籍或因结婚迁入我旗户籍,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其中,村官的学历、年龄不限。2011年毕业的我旗户籍高校毕业生可凭学校证明参加考试。
⒉面向我旗公安局协勤人员和交警大队协勤人员中各招聘20名,共40名。报考条件: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考生需具备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退伍军人高中以上学历,警校毕业生可放宽至中专学历,从事协勤工作三年以上,入学前户籍为鄂托克旗籍或因结婚迁入我旗户籍,专业、年龄不限。在我旗从事协勤工作五年以上的外地户籍人员也可报考。报名时须提供本单位开具的工作经历证明材料。
⒊附加条件:以上考生须具备以下条件:男性身高一般不低于170厘米,体重不低于50千克;女性身高一般不低于160厘米,体重不低于45千克。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5%以上者或低于标准体重15%以上者均不能聘用。体检时要严格按照国家《人民警察体检标准和体能标准》进行体检。招聘时女性不超过10%。
㈣招聘合同制消防人员15名。报考条件: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年龄在25周岁以下(1986年1月1日以后出生),消防车司机年龄可
适当放宽;高中以上学历,我旗户籍男性,退伍军人优先,实行合同制管理,统一办理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合同两年一签,月工资2000元。其中,面试招聘持有B级以上驾驶证的消防车司机6名。
㈤招聘大学生村官50名。报考条件: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入大学前户籍为鄂托克旗籍或因结婚迁入我旗户籍,具有国家承认的专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2011年毕业的我旗户籍高校毕业生可凭学校证明参加考试。
四、招聘程序
本次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在旗编制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进行,由旗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下设考务办公室,设在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兼任。
㈠报名
根据报考条件,在电视台、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发布招聘公告。
⒈报名时间:从2011年4月11日至4月20日。
⒉报名地点:鄂托克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04室,咨询电话:0477-6212940。
⒊报名办法:报名时,报考者须按要求填写《鄂托克旗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报名登记表》。
报名需携带下列证件原件:户口簿、身份证、毕业证,二寸彩照三张,现在岗大学生村官须提供嘎查村和苏木镇出具的工作经历证明;报考公安系统协勤人员的考生须提供本单位开具的工作经历证明;退伍军人、单亲家庭高校毕业生和残疾大学毕业生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凡因所提交材料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而影响报名、考试或聘用资格的,责任自负。报名费200元。
㈡资格审查
由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报考条件,对报考人员的户籍、专业、学历和相关证明材料等基本情况进行审查,对审查合格的予以报名。纪检监察部门对报考人员的资格进行复审。凡发现报考者与拟聘用岗位所要求的条件不符以及提供虚假材料的,当即取消其考试聘用资格。
㈢考试
考试时间:2011年4月24日。
经报名确认的考生,参加全旗统一组织的笔试,本次考试不设面试(消防车司机除外)。笔试内容报考公安系统文职人员的考生考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其中协勤中招聘文职人员考试,笔试占70分,单位考核占30分,考核方案另定;其他考生考公共基础知识。
笔试统一汉语文制卷,考生可用汉语文或蒙语文答卷,但同一份试卷只能用一种语言答卷。考试结束后,及时阅卷并公布考生成绩。
对参加考试的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考生,在笔试成绩上加5分。现为我旗拆迁办服务满一年以上的大中专生村官,参加拆迁办招聘的在岗村官考试时,凭拆迁办出具的证明材料,在笔试成绩上加3分。现为我旗服务满一年以上的大中专生村官,参加公安系统文职人员考试时加3分、参加城建执法人员考试时加3分。给参加消防人员考试的我旗户籍退伍军人加5分。给入大学前户籍为鄂托克旗籍的单亲家庭(父母亲有一方去世)高校毕业生或残疾大学毕业生加5分,同时满足多个加分条件者,可以多项累计加分,但累加
分数最高不超过7.5分。
报考专业技术岗位的考生,报考与聘用比例一般不得低于3∶1,报考人数不足时,确定最低招聘分数线不低于60分。
㈣体检
体检工作在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检时公安系统文职人员执行国家《人民警察体检标准和体能标准》,其他考生执行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考生在体检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者隐瞒真实情况致使体检结果失真的,取消其聘用资格。考生体检不合格或被取消资格的,从参加该岗位考试的考生中按照总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进行递补。
㈤公示
对考生的考试成绩和基本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后确定聘用人员名单,并报请旗委、政府批准同意后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期间,反映有影响聘用的问题并查有实据的,取消聘用资格。
㈥聘用
公示期满,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办理有关聘用手续。
五、管理
所招聘的工作人员按照《中共鄂托克旗委办公室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鄂托克旗机关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鄂党办发„2009‟10号)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六、有关要求
㈠要切实增强工作透明度,认真落实招聘政策、聘用计划、报考条件、考试成绩、聘用结果“五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对招聘工作的监督。
㈡要严格实行回避制度,从事招聘工作的人员,凡与报考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八条所列亲属关系的,应实行公务回避。
㈢要严格工作纪律,严肃考风考纪,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干扰。任何工作人员一经发现有违纪现象,要严肃处理。
七、其他事项
(2013年12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眼镜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必备的医学、光学和视光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能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验光配镜及各种眼镜的加工与维修整形,掌握接触镜验配技术,适应在各级医疗单位、眼镜店、医院眼视光门诊、眼镜生产企业、眼镜营销企业等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和身心素质;热爱眼视光技术;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求实、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团队合作的精神。
2、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地掌握医学、光学和视光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动态趋势,熟悉相近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3、能力结构: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与职业技能,能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验光配镜及各种眼镜的加工与维修整形,掌握接触镜验配技术;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具有必需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实践能力。
三、类别与学制
培养层次:专科;学习形式:业余;学制:2.5年,总学费6600元。
四、主要课程
应用光学基础、眼镜基础、视光基础、医学基础、眼科基础与临床、验光技术、眼镜定配技术、隐形眼镜、眼睛品牌与市场、市场营销学等。
五、毕业条件
1.1培养目标
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汽车的专业知识、 汽车整车与配件销售、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保险理赔、二手车评估鉴定与交易和具有组织、协调、沟通与管理等综合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 适应从事汽车4S店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技能人才。
1.2工作岗位与所需能力
我们采用了最为先进的国际职业教育理念和邀请了行业、相关院校和企业专家访谈会的方法,博采众长,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该专业教育的定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 从而构建起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而设计出学习情境和课业设计并构建相对较为完善的岗位群目标。
1.2.1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岗位群目标(见下表)
1.2.2营销专业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 1) 专业能力。汽车产品市场调查的能力; 有丰富的汽车构造知识和具备对汽车进行技术评价的能力; 掌握汽车销售的基本原理和销售技巧; 一定的汽车销售策划和组织实施的能力; 汽车销售现场的管理能力,掌握用户心理学、社交礼仪; 从事汽车保险投保、查勘和理赔业务的能力; 掌握汽车售后服务知识与技能; 安全、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有驾驶执照、熟悉汽车驾驶。
( 2) 社会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 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 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
( 3) 方法能力。制订工作计划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
2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与实施
2.1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积极汲取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 ,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产学结合为办学特点,同时借鉴采用德国的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方法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学模式,创新和构建了 “6310”的人才培养模式。
( 1) 六共同。主要指在招生、实训室建设、师资培训、教学计划制订与实施、学生考核、学生就业等方面实现校企共同参与,全过程管理。
( 2) 三要素。主要指培养以 “知识、技能、素质” 为核心的综合型人才。
( 3) 一强化。主要指岗前定向强化,在学生即将进入实习工作岗位前,针对学生进入不同汽车品牌公司,专门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岗前按预定的学生就业汽车品牌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 4) 零对接。主要指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进行专项培训,使学生尽快融入企业,胜任岗位工作。
2.2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
( 1)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胜任工作、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因此必须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为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 本专业将编写工作页式学习手册,具体内容包括每个项目的名称、项目学时数、实训目标、背景知识、实训内容、 实训要求、步骤及方法、考核标准等多项内容。
( 2) 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课件、教案、教学视频等,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师生学习交流,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3) 按照企业标准,建设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软件建设的内容包括: 功能、设备的合理布局,实训室的名称、实训项目的介绍,师生事迹的介绍,操作规程、安全警示、励志用语和安全设施的布置等,营造浓厚的生产场景、教学环境、职业文化氛围,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 4) “双师结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国内外专业培训、下企业实践、职业资格技能考核、参加各类比赛和课题研究以及提升学历等途径,造就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双师型教师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学团队。
3结论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教学“一体化” 阶段性课程设置体系 过程性考核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应运而生。但由于当前建筑装饰市场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人才标准,这就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和指标,造成人才培养方案失调,人才总体水平不高。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很多学校纷纷增设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加大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能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本文就高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1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属性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1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属性。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融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它既具有艺术类学科的性质,也具有科学类学科、工科以及文科等的性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并划分了不同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各学校间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大差异。而即使是同类性质的院校,其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设置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培养的学生在专业能力、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一直以来,高校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上始终秉持多元化培养方针,突出了专业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同时还积极挖掘其综合属性,以推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1.2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社会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需要,高校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其竞争优势。当前高校在制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思路,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变“专才”为“通才”,划分不同的专业层次,以适应各岗位的发展需求,如建筑装饰设计、绘图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建筑工程监理等,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领域。
1.3 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对城市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筑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建筑装饰行业。因此,在进行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时,学校要以建筑工程的内容为基础,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适当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锻炼,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2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2.1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育理念。高校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性质的基础上,根据行业需求以及国内外课程设置情况,及时更新专业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具体来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坚持艺术与工科教育并行的教育方针,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综合性内容,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项课程实践活动,以提升其专业实践技能。
2.2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策划。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可采用与建筑类专业联合的方式搭建教育平台,以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能力、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并建立健全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与此同时,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要突出专业发展方向以及专业知识结构以外,还要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当开设一些相关的法律、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以及经济管理等课程,为实现高效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3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实用性为重点,深入分析和研究行业需求,并广泛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优化课程设计与授课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教师在授课环节借助具体事例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并划分学习小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了其就业优势。
2.4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改进。在日常授课中,授课教师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教师还积极借助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授课效果较高。同时,教师还借助实例法、导入法、对比法以及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增强授课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和质量。
3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策略
受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性质的影响,该专业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建筑装饰设计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设计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高校在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时,应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同等重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支撑起了整个课程体系,其中理论课程是实践课程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而实践课程是理论课程研究的最终目的和实际体现。
在日常学习中,教师会定期为学生布置一些阶段性课题任务,并通过这些任务积极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在完成课题报告和设计方案时可以自由结成小组,各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完成课题任务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其实践操作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校除了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改革教学体系之外,还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专业设计实习和工地实习,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做到学有所用。通过实习,学生们逐步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提高了其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了其职业发展需求。
另外,各高校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发展一批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提升其整体教学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同时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专业课题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主题培训活动,鼓励和组织教师参与其中,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和业务水平,逐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4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阶段性”集中上课,“理论+实践”课程穿插进行,过程性考核,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4.1 具有连贯性。课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设计课程强调综合的能力,因此每个单项练习需要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使设计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完善,可将每个单项练习作为设计形成的依据,通过各项练习的综合考虑,保留合理的,新颖的,放弃错误的,保守的,让课程设计在不经意之间逐步的趋向成熟,有利于学生消化课程内容,培养设计的综合素质。
4.2 具有高效性。根据练习的先后,可将练习划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两种类型,二者的练习时间具有一定差异。一般地,课堂练习以30分钟为宜,不可过长或过短,且通常在课程进行至一半时进行,此时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授课效果,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课程知识内容。而课后练习顾名思义一般在课后进行,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学习的具体化和规范化程度,起到了巩固学习内容的作用。
5 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其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趋于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其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也进一步优化。本文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系统地研究与探讨了其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了合理化策略,以不断提升高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芳.高职教育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2]贾斯廷·亨德森.室内设计秘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吴青浓.浅谈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网络财富,2009(16).
[4]何华,肖璇,夏林霞.高职建筑装饰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08).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推荐阅读:
技术人才评价体系06-29
实训基地技术技能人才07-21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方案06-23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05-25
士官人才培养方案06-30
旅游人才培养方案11-09
人才培养方案意见11-24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07-26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总结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