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的研究综述论文(精选6篇)
为了解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的情况,我们对全国高校进行了网络调查。主要采用两种网络调查方式。一是进入高校校园网查看。首先打开某大学的主页,看主页上是否有“搜索引擎”功能模块。若有,则输入“形势与政策”检索字段,查看该校有关“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面的报道,了解该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开设、课程建设、教学计划与安排、教学考核、形势报告与专家讲座等。若无“搜索引擎”,则查找“院系设置”或者“机构设置”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看其中的机构设置中是否有“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是否有“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或者通过该校教务部门网页上的“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专栏查看是否有“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二是用题名为“形势与政策”的关键词进行网络搜索。在百度搜索、搜狗搜索等“搜索引擎”中,输入“某某大学(或某某学院)形势与政策”,搜索关于该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面的新闻报道页面,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情况。另外,通过在百度搜索、搜狗搜索等“搜索引擎”中,输入“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方式,较为全面地检索到了全国各地高校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或者校级“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的情况。
通过网络搜索调查并汇总整理资料后显示,截至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校共有“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含精品课程网站)或者网络课程共约58个,其中“211工程”高校占7个,普通本科高校占36个,高职高专类高校占15个。相对于全国2300所左右的高校而言,也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含精品课程网站)或者网络课程的总量偏少。就精品课程的级别来说,迄今为止,全国高校还没有评上一门国家级“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在58个“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中,有11个为省级精品课程,有5个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他的还没有评上各级精品课程。从创建时间上看,2006年建站的有5个,2007年有8个,2008年有10个,2009年有12个,其余的为2010年及其以后开始建设的。由此可知,在58个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含精品课程网站)或者网络课程中,有半数以上是前几年为了参评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课程而开始建设的。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重“格式化”克隆,轻个性功能
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多学科内容,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实效性和专题性等特点。作为功能完善的网络课程,除了具有通常所要求的一般模块和栏目,还要突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网络教学功能模块。检索到的58个“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中,其中有80%基本上是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中的栏目设置模式来制作网络课程。主要涵盖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队伍、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和题库资源等功能模块,其中添加“动态信息”的比例约20%,添加“交流答疑”约15%,添加“其它模块”约20%。网络课程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都没有较好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特点,突出课程的优势。设计“格式化”,课程结构、功能设置和呈现方式等缺乏多样性,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功能模块设计不完善,比如,有的只是将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等上传网络,无音频、视频资料;个别有音频、视频资料,但声音及视频的播放不流畅、不清晰;有的设置了目录菜单,却无内容链接;有的模块内容空白,网络课程变成传统课堂的“电子翻版”;有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内容缺乏时效性,拓展性知识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
2.重教学信息呈现,轻导航系统设计
在网络课程中,良好的导航系统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地访问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有效地进行学习。调查表明,一些“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制作者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忽视学生主体的感受,不注重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导航系统,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多媒体动画大多只强调画面呈现,教师电子讲稿内容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资源庞杂,追求信息的呈现;导航设计偏平化,致使课程内容埋藏的深,浏览路径较长等。由于只注重学习内容的呈现,忽略了导航功能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信息大量呈现的压力下,不但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受到限制,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认知负担,影响了学习效率。目前尽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优势已经在教学中逐渐显示出来,由于网络课程导航功能的不完善,加之多数学生对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方法不甚了解,网络课程学生的点击率不高,使得网络课程的独特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人气难以汇聚。
3.重静态教学模式构建,轻师生交流互动
静态的课堂教学结构强调师生定位关系在每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不会随便改变的,是静态、不变的。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不仅要有静态的教学内容模块,还需要动态的交互功能模块。如讨论区、交流区、在线答疑、虚拟情境等等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如同进入真实的课堂进行学习。从现存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来看,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交互功能模块的只占20%。大部分网络课程不同程度存在师生互动环节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网络课程虽然有影像视频、动画素材等多媒体元素,但是课程网页仍以以简单的静态网页形式呈现,缺乏交互、反馈的功能模块,课程与学生互动考虑得不够充分,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导致通过网络课程在线互动交流平台求教的学生少。有的学校的网络课程显示,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结束了,但是学生在学期中提出的问题,都还没有教师回答,互动功能模块一片空白。网络教学之教与学的时空是分离的,网络学习过程中信息反馈不及时,师生间缺乏信息交流,则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原因在于:一是网络技术支持不够;二是和常规教学比较,网络教学管理规范尚在建立中,因此,教学管理脱节、失范、滞后现象较普遍。
4.重前期建设,轻后期管理
经常保持对网络教学信息的更新,是网络教学的生命所在。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不同程度存在重视前期建设,忽视后期管理的问题。在检索到的网络课程中,“更新频繁”的比例约20%,“经常更新”或“多次更新”的比例约20%,“每期更新”的比例约20%(参见表1:网上搜索到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网站及其更新情况);“基本没有更新”的比例约20%,“从没更新”的比例约20%。较多的网络课程开发完成后更新速度慢或者基本没有更新的其原因在于:几年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想搭上评选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末班车,为评而建,疏于管理。有的在当年申报建站后,就再也没有更新课程内容,有的甚至出现网络课程的课件不完全或网页链接不上的现象。教学信息更新慢,信息陈旧,学生不愿意再访问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利用率非常低。这就违背了国家鼓励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的初衷。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
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
1.整合资源,规范管理
网络课程质量的优劣最终要通过评价来实现。但是,从1999年至今除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于2002年6月正式发布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网络课程评价规范》(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外,对网络课程评价仍未正式出台相应标准。从教育主管部门的层面来说,应该尽快出台科学、规范而又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网络课程建设评价机制,使高校在设计、开发、优选、评价网络课程时有据可依,以评促建,评建结合。
从高校管理层来说,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网络课程的运行环境,既要重视课程的前期建设,又要重视后期管理,杜绝“虎头蛇尾”现象。
从课程的具体建设层面看,既需要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积极投入,也需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教学内容多等特点,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一支由教学骨干、信息技术人员等共同组成的精干的教学团队。
2.强化“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在“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强化教学资源用来支持学生的学,而非用于支持教师的教;要重视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交流,尤其要注重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创设和教与学策略设计。[1]
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导航系统的作用。通过合并项目,打破从属关系等方法,缩减导航最大宽度,优化设置可视化的教学信息导航系统,引导学生快捷访问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信息,自觉运用网络课程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
3.夯实“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要发挥网络课程在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势,第一,要把静态教学资源与动态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方便教师修改和更新教学信息;第二,加强资源库的可操作性设计,设置有科学的导航和查询检索系统,使学生能简便地选择所学内容,提高课程的可视性。如,以知识系统的框架结构为基础,构建主要知识点,形成单元教学模块,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利用流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多媒体素材,通过引人入胜的色彩、动感的画面、新颖的内容、闪耀智慧火花的观点,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网络课程的点击率。第四,重视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建设,及时更新,保持资源的活力,充分反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色,使师生适用、好用和爱用这些资源。
4.优化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最终质量与效益。为此,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涵盖多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特点,确立教学信息的扩充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合点,优化设计师生网络交互界面,如开辟集中答疑、教师信箱和常见问答库等交互操作模块,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和重点、难点解答;将课程内容以超文本方式呈现,提供良好的知识导航系统和功能,赋予学生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师生之间利用BBS、E-mail、QQ、电子公告牌等方式,随时交流,通过实体课堂与虚拟网络两个课堂的互动,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5.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师的网络素养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要适应网络教学的需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教育教学功底,而且要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为此,必须重视对教师的网络素养的培养,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共生理论
中图分类号:G41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0-0027-03
《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是依托网络媒介表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复杂,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协同合作,这与生物共生进化现象有很多类似之处。本文以共生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共生特征,探究《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路径。
一、《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共生性特征分析
1.共生理论及共生的特征
“共生”概念首先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的。指由于生物生存的需要, 它们之间必然按照一定的模式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1]后来共生现象被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以共生理论来阐释社会现象,借以探寻对社会共生现象的理性思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共生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共生现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1)多元共处,异质互补。(2)竞争合作。(3)共同进化。
2.《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共生性特征
比对事物共生现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过程表现出明显的相似特征。
(1)多元共生性。《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学科。《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不是单元素的个体, 而是一个汇聚多元素的统一整体。它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等要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多学科性和网络课程建设的多元素性表明,《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有着多元共生的结构体系。
(2)个性差异性。共生不等于趋同。相反,各具特色个性、相互补充,才有共生可能。《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庞杂,涵盖面广,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富有变化,差异性大。同时,教师之间的教育背景、教学风格和学生素质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依托网络平台,建设《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要求利用这种差异,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形成共生优势。
(3)开放融合性。仅有差异不一定形成共生关系,个性差异性是形成共生的基础,融合是共生的实质。这一融合不是相互同化,而是彼此之间差异互补, 在融合的过程中坚守特色和形成新的差异。网络课程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建设《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需要高校相关部门、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教育技术人员等参与和合作;需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和资源,在课程生态链中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吸取先进教学经验, 整合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这种融合不是简单拼凑,而是保留特色,互补优势。
(4)共同进化性。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课程具有资源共享性、学习自主性、课程结构开放性、学习协作性等特征。从共生进化方面讲,《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好了,不但可以发挥共生教学资源的优势,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就单门课程而言,可以进化为精品课程,推广到全国。并且,这种进化是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学校之间、教师之间、课程之间的物质、信息、能力交换,推动课程建设水平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影响《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共生建设的因素分析
1.教学资源整合共享的“软肋”
做好教学信息的甑别取舍,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是建好《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重要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文学、史学等众多学科,教学资料信息海量呈现。在《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开发实践中,网络课程开发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定义、分类和开发教学资源, 使不同学校、不同网络系统的“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资源自成体系,存在“资源割据”和“资源孤岛”现象,资源整合缺乏合作性和共享性。
而一些网络课程开发者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训练与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在《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上,常常出现重技术设计,轻教学设计等现象,比如开发的教学素材、教学课件、题库等教学资源,多偏重于课堂辅助教学,适应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资源很少;教学资源陈旧,与不断变化的“形势”脱节;教学内容简单堆砌于网页,缺乏科学导航等等,导致教学资源的针对性缺失,资源难以融合共生,不能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
2.师资队伍共生进化的障碍
网络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文本(包括影像资料、文字等)、网络环境等共生单元共同构筑的共生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团队成员参与网络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越高,互动越强,产生的共生能量越大,共生效应就越好。
目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组成结构复杂,既有专职的思政课教师,又有不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兼职教师;有学校党政领导,有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等等。教师之间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研究特长、教育技术能力等相差较大。从共生的视角来看,如果教师“单打独斗”,校内与校际之间同行缺乏应有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参与制作网络课程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缺乏一定的互补性,则难以产生共生能量,实现共同进化。
3.教学内容融合共生的“瓶颈”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宽泛庞杂,实施形式极其多样。”[2]包括“形势与政策”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问题等等,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网络课程具有良好的信息兼容性。但是,如何通过网络载体整合多学科内容,建构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结构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相互融合共生的目标。这对于信息素养缺失的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动态性,决定了其课程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一些学校或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材建设中,没有消解相对稳定的“政策”,没有敏锐追踪不断变化的“形势”,只是拼凑抄袭《时事报告》或者党报党刊已经出版的时事政治文献资料,低水平重复堆积材料,各个学校编写的教材内容与结构体系大同小异,教材变为一以贯之的单亲繁殖,偏离了知识共生、进化的轨道。
4.教学相长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总量持续增长,快速膨胀,信息泛滥成灾。如果师生关系还是定位在过去那种单向线性、间离被动的师徒关系上,教师只是重视构建静态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乏灵活多样的交流沟通,教师就很难在网络环境下把脉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如果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仅仅是《时事报告》或者党报党刊已经出版的时事政治文献资料的简单翻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一如既往采用传统方式,回避网络教学的规律与原则要求,这样的教学要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共生共进的效果,无异于缘木求鱼。
三、《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共生建设的基本路径
1.以系统理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
如前所述,网络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文本(包括影像资料、图片、文字等)、网络环境等共生单元而构筑的共生系统。《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要以系统论为指导,从有利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角度,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角度,科学取舍、优化配置和呈现教学内容,把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法融入到网络课程开发之中,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与融合,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生,消除“资源割据”和“资源孤岛”现象。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与“形势”的富于变化性,要求《形势与政策》教材建设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处理好教材出版的稳定性与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之间的矛盾。无论是教学资源建设还是教材建设,都不应排斥校内与校际共生单元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合作,推动“形势与政策”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完善。
2.强化交互与评价功能,促进师生共生发展
高质量的交互功能是高质量网络课程的保证,也是满足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教学相长的需要。强化交互功能,首先要完善网络课程师生交互功能模块与知识导航模块的设计。师生交流互动形式要多种多样。比如设置在线习题作业、答疑系统、教学论坛、留言讨论等等。教师要提高网络教学能力,熟练掌握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方法与互动策略,融会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在设计互动问题的时候,把好质量关,抓住“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的在线问题,教师要及时回复,以激发学生的网络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课程学习主要为异步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实践与学习空间有较强的自主性。建立完善网络课程评价机制,旨在干预、引导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督教”、“督学”的功能,推动网络课程共生建设。
3.教学与教研协同共进,提高网络课程建设质量
《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技术性。这些特征决定网络课程建设要走教学与教研协同共进之路。教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以研究促教育教学改革。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 把教学研究的科学精神引入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自觉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素质,在教学与研究互动中促进师生共同进化。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创新,呼唤一支具有共生理念的教学团队。要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网络信息素养以及教育科研能力,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如何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研究。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发挥团队合作的智慧,促进网络教学研究,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4.优化共生环境,为网络课程建设保驾护航
良好的共生环境,有利于共生单元发挥能动作用,有利于共生体的形成。形成宽松、和谐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的共生环境。一是作为共生主体的学校领导、教学主管部门要重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教研工作,从政策、人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投入。不但要重视网络课程前期的建设,还要重视课程建成的后期管理与课程的进化发展。二是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以评促教,激发教师在网络课程建设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强化激励机制。对积极投身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参考文献:
[1]刘建生.产学研合作模式再探讨——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103.
[2]李忆华等.微博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3(3):83.
__县地处重庆市东部边缘,是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全县辖30个乡镇,386个村、居委会,4598个社,24.62万农业户,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65万人,46.14万个农村劳动力。全县幅员面积4099.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35万亩(习惯面积),其中水田18.3万亩。
二、粮食生产落实情况及效果
(一)粮食产量和面积
20__年,全县实现粮食总产量429552吨,比重庆市下达计划385400吨,增加产量44200吨,增产11.5%;比20__年增产24352吨,增6.0%。全年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9.68万亩,比市计划147.90万亩,增加1.78万亩,增1.2%。其中小春播种面积51.08万亩,产量95510吨;小麦15.83万亩、23675吨,胡豌豆7.25万亩、8554吨,洋芋28万亩、63281吨。大春播种面积80.60万亩,产量30292吨;水稻18.09万亩、73021吨,玉米32.74万亩、128623吨,红苕22.40万亩、102401吨,豆类5.66万亩、3961吨,其他杂粮1.71万亩、1286吨。晚秋播种面积20.10万亩、24750吨,比市计划18万亩,增11.7%。再生稻2.10万亩、3600吨,秋洋芋10.5万亩、12600吨,秋红苕5.40万亩、7500吨,秋荞2.10万亩、1030吨。撂荒地5.56万亩已全部复耕,以村为单位经两次公示。目前正在兑现农民直补资金;
(二)技术推广
__县制定了扶耕助粮和狠抓粮食生产的意见。5月上旬,带领机关干部到朱衣镇帮助贫困户搞“双抢”,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扶农促耕”活动开展。
在__龙桥乡建立1000亩玉米高产示范片,实现单产485.9公斤,比该乡平均产量增17.9%;在公平镇、红土乡建立稻草覆盖秋洋芋示范片2000亩,得到了市农业局检查的充分肯定。各乡镇分别建立300-500亩的高产示范片,有力地推动了实用新技术的推广。
(三)实施百万工程
__县按照重庆市农业局的统一安排部署,实施了“优质芸豆基地建设项目”,在3个乡镇实施。完成基地建设示范面积1.08万亩,平均亩产192.5公斤,实现总产2079吨,比对照平均亩产102.8公斤,增产89.7公斤,基地良种覆盖率达96.1%,并建立种子繁育基地28亩,为生产提供优良种子。
为了推进产业化实施进程,__县农业局联系了“彭氏加工厂”、“红土地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万胜粮食加工厂”三家龙头企业,并建立长期联系机制,为企业排忧解难。龙头企业与农户落实了订单1.65万亩,农产品数量4950吨,目前已收购产品3890吨,订单兑现率已达78.6%。
(四)信息反馈
__县按照《重庆市调度月历》要求,按时规范上报了相关数据及资料,未出现一项未报情况。并积极主动上传粮食生产动态,增产增收,结构调整,实用技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产业化开发,抗灾、救灾及民情的民意等信息今年共上报农情统计39次、中国种植业网采用__县农情材料29篇、在《__农业》上报道生产动态155篇。
三、增产原因分析
今年,__县粮食呈现恢复性增长,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2011级同学们:你们好!
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网络课堂教学于2012年10月17日(第6周周三)开课,连续8周上课,12月5日授课结束,之后同学进入完成作业时间,在2013年1月10日前,同学完成作业提交任务,过期网络平台自动关闭,网下提交无效。
同学们可以从中国传媒大学网站主页左侧“校园专题”专栏找到“形势与政策”课网络课程平台或教务在线“形势与政策”课,也可从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络课堂登陆,凭登陆名和密码登陆进行学习。登录名和密码均为学生证号,暂不更改密码。同学学习方式是浏览、阅读、下载、观看教学内容。以点击、下载和完成作业等方式来考评同学的学习情况。
本学期网络教学平台技术改造完成,答疑板块可以正常运行,每个专题有2位老师负责答疑,答疑的具体安排见附表。由于上课老师有限,对每一提问可能做不到每问必答,因此老师会有选择性地针对有代表性的疑问进行解答。敬请同学理解。
同学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学习的平台,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学有所获。预祝同学们学习愉快,取得好的成绩。
思政部2012.10.11
2012秋季学期网络课堂课表
(1)第 6 周:国际形势专题吕艳君;
(2)第 7周:国际形势专题林媛;
(3)第8周:迎接党的十八大专题——党建专题毛明华;
(4)第9周:迎接党的十八大专题——党建专题马成瑶
(5)第10周:迎接党的十八大专题——社会建设专题姚旭;
(6)第13周:迎接党的十八大专题——社会建设赵波;
(7)第12周:迎接党的十八大专题——经济专题李静霞;
(8)第13周:迎接党的十八大专题——经济专题齐玉凤
转眼间,大学四年已然接近尾声。这四年里,除了学习,我们的的确确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东西。就拿《形势与政策课程》来说,关注时事,聚焦社会形势政策变化,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生活。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很显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生在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不能只做墙角的书柜,必须走出象牙塔,去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
课程期间,我们看了视频重走长征路、走进祖国成长奋斗史、回顾祖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关注着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状态下的社会现状和变化动态。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现有“适实务者为俊杰”。社会形势瞬息万变,我们大学生,必须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我们不仅要依据形势和政策还找准自己的定位,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个人目标去制定可行的学习和实践方案,同时还要认清社会形势和熟悉政策措施,来为我所用,帮助自己更好的适应这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万花筒。当今形势,表面一片平和下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观念的冲突、理念的碰撞,新潮事物的成长,这些无不要求着我们每个年轻人去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新鲜事物,充实自己的知识库。从基层到高层,从国内到全球等等各个层面,都隐含着波涛汹涌的发展、竞争的态势。我们目前要做的是关注时事变化,居安思危。全球化的经济危机,虽然我国能继续保持着GDP的连续增长,但也难免出现了国内经济市场的通货膨胀率上升现象;全球环境变化引起广泛关注,各国政府和人民扮演者何种角色;各国政治体制的不同,对各自发展的影响各有千秋;中国内政问题的演变,台湾问题仍然处于僵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入侵,对我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加剧等等。所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大学生必要关注的焦点。我们要把握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拓宽自己的见闻视野,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储备知识力量。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40-01
教育部文件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计划。《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政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国内外形势,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其教学目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
第二,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四,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平衡性,把从事思政教学的师资主要投入到《中国近代史》、《毛邓三》等课程上,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交由各班主任辅导员来教学,存在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现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以及各种行政事务,而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主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两者不能很好地把主要精力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大多不是思政专业,对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重视不够。高校大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习以备将来考研和就业,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无论对考研和就业似乎帮助不大,因此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识不清,不感兴趣。另外,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可以广泛借助于网络、手机等媒介获取国内外的重大信息,大多数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能满足他们的信息需要。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有待改进、教学质量监控有待加强。教学内容应具有时效性和正对性,有些教师认识理论水平不高或者非思政专业,有的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不够,使教学内容不丰富,方法不灵活,手段不新颖,剖析不精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缺少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形式,致使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过程都枯燥无味,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手段单调,虽然现在大多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念书变成了念PPT,换汤不换药,难以得到学生认可。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提高对该课程的思想认识,教师也要提高思想认识。按照规定,高校必须把《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必须有相应的培养方案,并制定教学计划。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方案、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和教学质量管理等。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水平和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评估,同时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风状况,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课外自习、课外作业、考风考纪等也要进行评估。
(二)健全体制,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学设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专职或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形势与政策》课的课时费仅仅是普通课时费的一半,有的新建高校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只是象征性地发几百元课时费,这样的薪酬制度不能提高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切实提高他们的课时费,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应逐步改善教学硬件设施,满足教学的各方面要求,改善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科研条件,支持和鼓励相关实践基地、平台建设,为教师交流培训创造条件,这是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新建本科院校虽然与重点大学在师资水平上有差距,但是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平台,形成合力。一是建立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为平台的思政部。二是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队伍为主,辅导员班主任为辅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三是加强业务交流,做到老中青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经常性组织教学比赛、听课、集体讨论交流等,建立一支成熟教师教师队伍,做到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让青年教师在思想上、业务上都尽快提高。四是做好任课老师的培训工作,学校应为教师进修、攻读硕士、博士提供政策支持,使教师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的研究综述论文】推荐阅读:
形势与政策论文建设新农村11-11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参考07-20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形势07-02
形势与政策论文 国际形势09-13
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09-22
形势与政策论文要求06-21
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10-21
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06-10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总结05-30
形势与政策论文1_能源安全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