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安全措施落实
危化品安生产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为贯彻落实《《转发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切实加强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办发〔2016〕67号)、市政府安委会《关于印发**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发〔2016〕34号)、《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监发〔2016〕68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从11月中旬起,开始在公司范围内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大检查、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活动”,深入排查治理各类事故隐患,以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促进企业安全发展,摸清安全风险底数,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理念,深刻吸取近期省内外事故教训,通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促进危化品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为2017年“两节”“两会”创造良好环境。
2、通过本次大检查活动,进一步推进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从采购、运输、库存、领用、生产、检维修等全部环节,制订安全生产制度和采取安全措施,减少违章操作,杜绝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领导
公司充分认识本次安全大检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的相关措施,严格落实安全大检查的各项工作要求,对大检查活动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明确整改要求、时限和责任人,及时整改,做到查处到位、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切实负起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的主体责任,组织好公司的自查自纠,认真做好统一组织协调大检查活动工作,并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财务经理)、(技术总工)
成员:(车间主任)、(财务科长)、(安全科长)、***(维修组长)、***(仓库管理)、***(车间职工)
三、重点检查内容
(一)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各单位负责人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充分认清当前安全形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线,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干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确保本单位不出问题,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安全工作。安全生产责任制要落实到各岗位员工,全体职工要认清自己的本职工作,明确责任内容,认真遵守各自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形成由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决策,安全环保中心监督管理,各职能部门、车间、基层班组贯彻执行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二)完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公司年初制定的培训计划组织各单位的安全培训,提高各岗位员工安全意识、安全防护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保障生产安全十条规定》的全员培训考核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外来施工人员、作业监护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以提高其安全意识、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认真组织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确保持证上岗,为公司日常生产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以《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为理论依据,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深刻吸取近期省内外化工行业事故教训,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方式,强化安全管理效果,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公司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
(四)强化安全生产应急演练。
以强化应急救援预案、队伍、装备、信息系统和指挥系统建设为核心,结合公司特点,为职工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定期检查和更换消防设备设施,加强应急救援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加强预案管理,依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进一步修订完善公司各单位应急预案,确保其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五)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纠活动。
结合《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认真组织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各单位要细化排查工作措施,结合季节性特点,对冬季四防、重要岗位、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开展自查、互查工作,对排查出来的隐患,建立台帐,分类管理,及时归纳分析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深入剖析问题和隐患产生的原因,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及时堵塞管理漏洞,消除隐患产生根源,避免类似问题和隐患重复出现。各单位负责人及时组织制定隐患整改方案措施进行整改,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不走过场。加强 “两重点、一重大”装置设施安全和检维修作业现场专项整治,针对公司投料、调漆、灌装等危险工艺特点,进一步完善机械控制、紧急停车系统和安全联锁装置,确保监控系统正常运行。建立和落实重大检维修作业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动火、破土、临时用电、高处、吊装、设备检修等危险作业安全规范(AQ-3021~3028),从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作业前风险分析、作业许可管理、作业过程监督等方面,严把作业票签发关、交接验收关、盲板关、吹扫置换关、化验分析关和作业监护关,全面排查整改问题隐患,有效遏制危险工艺和危险作业环节事故发生。
(六)严格危险化学品装卸环节监管。
危化品仓库、危废仓库、产品运输应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装卸环节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一书一签”发放要求,认真做好车辆登记、核准、核查工作,严格检查安全设施及附件,加强装卸过程的检测、巡查力度,保障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安全。
(七)夯实班组安全建设基础。
各单位应将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和精益生产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力宣传倡导班组安全文化理念,充分发挥职工们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活动形式,营造安全文化“软环境”,使安全文化更加具体化、更加实用化、更加制度化、更加规范化,使安全文化建设更好地为安全生产服务。
**市****有限公司
1 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中的问题
1.1 安全生产标准化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安全生产标准化还没有成为国家的法律法规, 一些企业认为其不是国家强制性的要求, 因而在思想上对安全标准化管理不重视, 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也只将其当做是上级管理部门安排的任务, 思想消极, 加上安全标准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 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化工企业更加不愿意进行这项工作。
1.2 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认识模糊
在实际的工作中, 一些企业还存在着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 将安全标准化与其它的安全体系和标准化规范混淆在一起, 认为其与“ISO质量体系”中的安全管理内容大同小异, 只要通过了“三标一体”等体系认证, 就能达到安全标准化要求。而实际上, 虽然安全标准化规范与别的体系中的安全管理内容有着共性, 但标准化规范是根据我国的企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出的详细具体的要求, 其在实践操作中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更有针对性。
另外, 由于认识的偏差, 有些企业或者将其当做一项安全工作, 只单独交给安全部门进行, 或者是疏于管理, 管理、工作的标准照抄照搬一些样板企业的管理方法, 而未考虑到自身企业的发展特色, 使工作流于形式, 管理不符合实际, 无法达到安全标准化工作的目的。
1.3 企业内部缺乏良好部署
在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中, 由于对安全标准化及规范内容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企业在开展工作时, 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部署, 安全部门独自进行或者各部门各自独立进行, 无法达到“全员管理”的要求, 各个部门的台账、档案管理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 管理混乱。
而工作的开展也是时紧时松, 在企业加大推进力度时, 各部门热情高涨, 企业推进力度小时, 各部门就会对安全标准化工作比较冷淡。
1.4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基础条件薄弱
一些企业由于受到规模、经济效益等的制约, 加之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不重视, 缺乏对安全标准化的建设, 安全投入不足, 安全管理人员少、规模小, 一些中小型企业中没有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 有些甚至没有设置职能健全的安全管理部门,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基础条件薄弱,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2 采取措施, 推进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针对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 地方政府应当加强政策的引导和宣传, 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安全标准化的认识, 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力度, 企业内部也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工艺安全操作及安全意识的培训和培养, 适时地引入专家小组, 建立并进一步地完善安全标准化体系, 将安全标准化规范贯彻落实到实践中, 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2.1 加强政策引导
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对企业的生产安全及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因而, 提高全员尤其是企业管理层对安全标准化在思想上的认识十分必要。由于我国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在法律法规上还没有明确的要求, 致使一些企业认识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 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当地危化品企业的实际情况, 出台一些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进行安全标准化工作, 同时加强监管力度, 对不达标的企业采取一些限令整改等措施, 并培育样板企业, 开展企业之间的安全管理交流, 提高企业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
2.2 加强对标准化规范的培训力度
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认识模糊的问题, 在实践中, 应当加强对全员的培训力度, 分别对企业管理层和安全管理人员及工艺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在对企业管理层进行培训时, 地方政府安监部门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对其进行专题培训, 而企业内部的培训则应针对工艺技术人员的安全操作, 根据工艺的操作要点, 结合具体工作中的环境、设备、物料等多方面实际情况, 分步实施, 对工艺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并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 规范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2.3 抓好组织, 适时引入专家小组
危化品企业的安全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 在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 为了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应当组织以高层管理层为领导组长的创标小组, 统领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同时, 还可以适时地引入专家咨询小组, 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完善标准化体系
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中, 为了能够实现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真正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还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的特色, 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 总结经验教训, 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 明确具体的操作, 使其能够更加科学合理, 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的性能, 从而更好地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到实践中, 促进企业发展。
3 结语
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不仅关系到企业生产的安全, 还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及国家安全生产形势, 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应当积极地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 将安全标准化规范落实到实践中, 从而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进而促进企业和地区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新, 汝刚.危化品行业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初探[J].冶金动力, 2012, (4)
[2]何伟平, 蒋建宜.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州化工, 2011, (2)
[3]祁蕾.危化品企业班组长安全标准化培训内容初探[J].化工安全与环境, 2011, (39)
关键词:危化品 安全管理 废料处理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91-01
随着我国对于食品和药品安全工作的不断重视,实验室食品药品安全检验工作也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但是在检验过程中相关人员难以避免的会接触危险化学药品,这些危化品在整个检验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管理和处理,可能会导致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损伤,并可能引发更大的事故,对检验机构造成经济损失。
1 危化品的科学化管理制度
想要保证危化品的安全管理,首先就必须要制定一套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其主要包括各类危化品的分类、储存和使用制度,同时还包括实验室环境的管理制度。
1.1 危化品的管理制度
在食品和药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危化品主要分为5类,分别是易燃易爆试剂、腐蚀性试剂、毒性试剂、基准类试剂、压缩液化气体。其中易燃易爆、腐蚀性以及毒性试剂的危险性最大,在对这类试剂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易燃易爆类试剂主要包括高浓度乙醇、乙醚、过氧化氢、高氯酸等。对于这类试剂应将其分开进行独立储存,将其放置在阴凉避光处,避免受到阳光的照射,同时利用棕色广口瓶进行保存,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在试剂瓶下铺一层砂土,起到灭火的效果。对具有腐蚀性的试剂进行保管时,要选择特殊材料的柜子,并且将其与易燃易爆试剂完全隔离开,避免二者接触引发火灾或爆炸。含毒性的试剂在我国食品和药品检测工作中一直都被视为重点管理对象,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专柜保存方法,独立存放,并且设立多个保险锁,在取用时需要多人共同参与,并进行记录,确保其被正常使用。对于基准试剂来说,其在检验时要求纯度要高,不能收到污染,因此也要对其进行专柜存放,并且派遣专人看管。而对于压缩液化气体来说,其一般是用钢瓶进行保存,由于其内部压强较大,因此要保证其的平稳性,避免出现剧烈的晃动、碰撞等情况,还要保证钢瓶远离任何发热物体,避免阳光直射。在存放过程中,钢瓶必须保证竖立摆放,以免气体出现倒灌的情况。
1.2 实验室环境的管理制度
在对检验实验室危化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实验室本身的环境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实验室内的环境必须保证清洁,不能出现灰尘浓度过高的情况,避免灰尘与试剂接触导致化学反应。其次,对于实验室环境的温度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不应该超过28 ℃,以免造成易燃易爆试剂发生自燃反应。最后,对于保存试剂的各类保管柜的摆放也要进行注意,一定要放在阳光不能直射的部位,并且保证保管柜周围空气的干燥,以免过多的水分影响试剂的纯度。同时还要原理实验室内的热源,例如暖气、电暖风等。
2 废料的分类和处理
在食品和药品检验的过程中,检验之后所剩下的检验物被称为废料,根据其物理特性的不同,一般分为废渣和废液。一般情况下,这类废料均含有有毒物质,如果不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很容易对人体造成较大的损伤,同时还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在相关检测工作结束之后,相关管理者应该对废料进行及时的处理,对于废渣类废料来说,其在处理上比较简单,如果废料的毒副作用较低,可采用集中焚烧后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焚烧时一定要选择空旷的环境,并且保证周围没有任何居民和种植田地;如果废料的毒性较大,则需要将其进行集中回收,放入焚化炉中进行处理,避免给周围的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而对于废液的处理就需要根据废液的含有物来进行,例如:含砷、铬、汞等有害物质的废液可以利用化学反应方法,将其中的有害化学物质进行沉淀,使其转化为相应的盐类,再利用凝固剂对其进行统一处理。而如果是有机废液,一般采用的是焚烧处理方法,但对于一些挥发性较高的废液,应该在焚烧前在废液上洒上一定厚度的水,阻隔其挥发作用,以免有害物质进入到控制中对人体造成伤害。另外,在对废料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按照规定进行每一步操作,必要时可以穿戴隔离服,避免废料中的有害物质对管理人员造成伤害,同时在处理废料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人进行监督。
3 结语
食品和药品质量的检验工作是目前相关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中的重点,各地方政府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视度也在逐渐上升,因此在相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实验室内的危化品的管理工作也必须提高力度。对于各类危险品均需要进行分类、单独保存,避免不同种类危险品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引发事故,同时也避免危化品对使用者和管理者造成的危害。另外,对于检验后所剩下的废料也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1]张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
[2]程三喜.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3,20(6):245-246.
[3]吴绍辉.危化品使用企业新员工安全培训的探索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2(4):63-64.
湖北龙海化工有限公司在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了公司的主体责任,从而加强了对本单位危化品的储存、使用、生产、运输整个过程的的严格监督。由主要负责人实行全面负责管理,并实施以下管理措施:
一、审批和采购
1、龙海公司依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取得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危化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并由公安机关核发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
2、生产厂根据生产情况把氯乙酸的实际使用量如实上报公司保卫科,由保卫科负责到指定公安机关办理审批手续。
3、供应部门严格把关,对危化品供应企业生产、运输、经营的相关资质严格考查。选择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和要求的厂家,组织合同采购。并由供应商提供与该危化品相符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坚决做到不购买违法经营单位的氯乙酸,不转卖出借,不供私人使用。
二、运输、储存和使用
1、供货单位送货到厂,运输安全由供货单位负责。运输车辆必须办理准运证,运输途中必须严格执行运输进度管理的相关条款规定。
2、储存仓库保持了良好的通风、干燥、阴凉、远离火种、热源的要求,设置了醒目的危化品安全标识,并安装配置了监控系统,对库房内的动态得到了有效的监控管理。
3、公司对氯乙酸使用人员、仓库保管员、送料员实行了相对固定。经特殊岗位安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由保卫科建立档案,定期审查,发现不符及时调换。
4、对氯乙酸材料建立专门台帐和相关资料档案,由专人专管。
5、生产厂对领用氯乙酸严格计量,使单位领用量与使用量符合。使用数量、使用时间、使用人、复核人、做到登记清楚,做到日清月结。
三、预防
1、氯乙酸入库、领料做到提前30分钟开启通风实施,保证库房良好通风,从而避免人员吸入对身体的伤害。
2、严格规定,进出仓库人员必须个人防护用品,装卸及岗位操作中小心谨慎。
3、操作岗位配备了相关急救药品,以防急用。
4、对操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对紧急救护措施和方法得以掌握。
湖北龙海化工有限公司
为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以下简称《规范》)和《关于认真组织开展<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实施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2007〕135号)精神以及省安监局《关于印发〈江西省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达标考评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赣安监管一字(2010)74号)等文件要求,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开展,结合我公司(厂矿)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遵循“风险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和公司(矿)“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安全理念。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程、标准,通过实施《规范》,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矿山本质安全程度,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任务目标
国家和省、市安监局规定:2013年底凡未达到最低标准化等级的,一律依法吊销其安全生产许可证,并提请地方人民政府关闭;2010年之后的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未实施安全标准化的,不予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第三轮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之前安全标准化未达标的,不予延期换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考核检查发现未启动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不予通过考核检查;将是否启动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列入日常监督检查重要内容。
根据创建标准化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公司(厂矿)在2011年8月底前,完成所有整改、试运行、考评工作,并出具考评报告和结论,向省安监局提交申请材料;2010年10月底前,完成安全标准化等级认定等所有工作,并达到安全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的企业必须具备的以下条件:
(一)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采矿许可证、营业执照、地勘资质、矿山工程施工资质有效,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履行完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批程序)且具备法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二)按照《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AQ2007-2006,以下简称《规范》)要求建立并良好运行标准化系统6个月以上的企业;
(三)尾矿库必须达到正常库标准;
(四)至申请之日前一年内,未发生死亡、重伤3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或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事故。
三、技术指导及考评机构
由专家组对我公司(厂矿)安全标准化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由省安监部门组织专家对我公司(矿)进行考评定级。
四、组织机构
(一)安全标准化领导小组
组
长:汪水泉
副组长:何景良 黄金春 王锦斌 李特来 谢高明 曹华雁
成员:赖炜
汪永明 卢德文 柏振兴 朱自芬 龙礼珠汪华阳 汪飞龙 龚清海
各厂矿负责人
(二)成立安全标准化工作小组
组
长:黄金春
副组长:王锦斌
成员:李特来 赖炜 汪永明 卢德文 柏振兴 朱自芬
龙礼珠 汪华阳 汪飞龙 龚清海 王福荣 柏振兴
胡振好 汪胡林 边辑
苏日文 各厂矿有关人员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培训、宣贯、策划(时间:2010年8月底以前)
1、组织召开安全标准化动员大会。
2、成立安全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3、组织开展安全标准化培训。
4、组织召开工作小组成员会议,布置下阶段工作任务。
第二阶段: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估(2010年8月至10月30日)
1、各单位工作小组成员对本单位全体职工传授并巩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技术。(2010年8月至9月10日)
2、工作小组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所有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进行系统、全面的危害因素辨识,为安全标准化支撑系统的编写提供法律依据。(2010年8月至9月10日)
3、工作小组收集梳理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识别与安全标准化规范体系等相对应的制度、文件、规程或其他要求,为安全管理制度手册编写提供依据
安全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威海公司石岛油库整体安全水平,促进安全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夯实安全生产基础,采用系统化的理念实现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防止发生中石化销售企业等级事故;依据《安全生产法》、《危化品安全管理条例》、《危化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在威海石岛油库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加强油库的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深化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油库安全生产工作。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原则。
二、活动时间:
二00九年一月五日至二00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安全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油库主任为组长,主管为副组长,各班组组长及自评员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
根据威海市安监局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库实际,组织制定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并监督实施;及时向上级安监部门汇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工作开展经验;提高全员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认识,指导和协调基层部门按照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认真开展自查自改;联系考核机构对安全标准化工作进行评审;逐步实现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四、做好安全标准化工作,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沟通、宣传与学习,这是搞好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外部: 与安监部门沟通,掌握对该工作的最新要求; 汇报企业工作开展的最新动态和进展情况;
试点企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联系专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内部: 标准化文件的上传下达;
工作开展情况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气氛;
标准化内容的教育培训;
相关资料的相互传递与信息沟通
2、安全标准规范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是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前提。通过学习,明确日常管理使用的相关规范,为自查测评提供依据。
3、自查与综合测评,这是查找和消除隐患的重要手段,是搞好安全标准化工作达标的保证。我们可以结合省、市公司的安全设备检查工作,利用安全标准化检查表的方法进行打分自评。
4、隐患整改,这是我们进行安全标准化工作的目的。通过对隐患的落实整改,消除油库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或者将其控制在公司可承受范围内,保证生产的安全。
内容:a)设备设施存在隐患的查找、整改; b)各种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修订补充;
c)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纠正;
d)其他
五、本次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过程可分五个阶段,上述四方面的工作贯穿其中。
1、宣传发动阶段(2009.01.05—2009.02.28)
a)安全标准化相关文件的传达贯彻;
b)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对安全标准化工作进行宣传;
c)对全员进行安全标准化工作学习培训,获取全员对实施安全标准化活动的认可。
2、初始状态评审阶段(2009.03.01—2009.04.30)
结合各级安全设备检查,对现行的安全管理状况、设备设施隐患进行评审,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搜集整理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为下一步整改、工作提供依据。
3、风险分析阶段(2009.05.01—2009.06.30)
a)结合省公司推行的HSE做好《安全评价报告》的工作,完成对油库个作业环节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工作。
b)各部门针对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及识别危害、评估风险的结果,对隐患确定预防和控制措施;
4、具体落实阶段2006.07.01--2006.10.31)
a)各部门做好各类安全台账、记录的填写.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会议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b)按规范对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破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清罐等危险性作业环节加强管理,做好作业记录及作业许可证的填写工作。c)在库区、泵房、发货区悬挂或张贴警示标志,进行危险、危害告知。
d)按照《中石化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结合石岛油库实际情况,编制石岛油库应火灾、爆炸、油品跑冒泄漏、洪水、地震、台风、传染病等应急救援预案。
5、自评与评审阶段(2009.11.01—2009.12.31)完成上述各项工作后,结合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进行自评,自评活动由安全标准化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按照《考核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进行现场考核打分。并编写《自评报告》;提出考核评级申请。评审考核组现场考核,现场考核应覆盖公司所有的部门、区域;考核组编写考评报告,将考评报告分别交给企业和考核机构;申请考核机构根据考核组的考核意见进行评审,确定对企业的考核评级结果。
中国石化山东石油分公司 威海配送中心
安全生产标准化定义:
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组织机构、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制度、人员教育培训、设备设施运行管理、作业安全管理、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等方面
编辑本段规章颁布
2010年4月15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安全生产行业标准,标准编号为AQ/T9006—2010,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
编辑本段目录
前言...II
范围...1 规范性引用文件...1
术语和定义...1
一般要求...1
4.1 原则...1
4.2 建立和保持...2
4.3 评定和监督...2
核心要求...2
5.1 目标...2
5.2 组织机构和职责...2
5.3 安全生产投入...2
5.4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2
5.5 教育培训...3
5.6 生产设备设施...4
5.7 作业安全...4
5.8 隐患排查和治理...5
5.9 重大危险源监控...6
5.10职业健康...6
5.11应急救援...7
5.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7
5.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8
编辑本段全文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国庆、高明、侯茜、王屹、高英杰、李会英。
本标准首次发布。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工矿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及对标准化工作的咨询、服务和评审;其他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可参照执行。
有关行业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应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已经制定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的,优先适用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标准。
GB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Z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安全生产标准化 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3.2
安全绩效 safety performance
根据安全生产目标,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3.3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与企业的安全绩效相关联或受其影响的团体或个人。
3.4
资源 resources
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所需的人员、资金、设施、材料、技术和方法等。一般要求 4.1 原则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健康,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4.2 建立和保持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依据本标准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4.3 评定和监督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
企业应当根据本标准和有关评分细则,对本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评审定级进行监督管理。核心要求 5.1 目标
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安全生产目标。
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
5.2 组织机构和职责
5.2.1 组织机构
企业应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5.2.2 职责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并履行安全生产义务。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5.3 安全生产投入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
5.4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5.4.1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明确主管部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企业各职能部门应及时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跟踪、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修订情况,及时提供给企业内负责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主管部门汇总。
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从业人员。
企业应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将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5.4.2 规章制度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发放到相关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行为。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应包含下列内容: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文件和档案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管理,职业健康管理、防护用品管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等。
5.4.3 操作规程
企业应根据生产特点,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发放到相关岗位。
5.4.4 评估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5.4.5 修订
企业应根据评估情况、安全检查反馈的问题、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绩效评定结果等,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其有效和适用,保证每个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
5.4.6 文件和档案管理
企业应严格执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的效力。
企业应建立主要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查的安全记录档案,并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管理。
5.5 教育培训
5.5.1 教育培训管理
企业应确定安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规定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应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5.5.2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的,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5.5.3 操作岗位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新入厂(矿)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5.5.4 其他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相关方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及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告知。
5.5.5 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应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我约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5.6 生产设备设施
5.6.1 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企业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设施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安全设备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企业应按规定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规范管理。
生产设备设施变更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并对变更的全过程进行隐患控制。
5.6.2 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企业应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其安全运行。
企业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安全设备设施,建立台账,定期检维修。对安全设备设施应制定检维修计划。
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检维修方案应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检维修过程中应执行隐患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
安全设备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确因检维修拆除的,应采取临时安全措施,检维修完毕后立即复原。
5.6.3 新设备设施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
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废,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企业应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应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生产设备设施。
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应按规定进行处置。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涉及到危险物品的,须制定危险物品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并严格按规定组织实施。
5.7 作业安全
5.7.1 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隐患,应进行分析和控制。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企业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5.7.2 作业行为管理
企业应加强生产作业行为的安全管理。对作业行为隐患、设备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等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
5.7.3 警示标志
企业应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按照GB2894及企业内部规定,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企业应在设备设施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维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标志。
5.7.4 相关方管理
企业应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管理制度,对其资格预审、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
企业应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企业应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
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企业和相关方的项目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
5.7.5 变更
企业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对机构、人员、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变更的实施应履行审批及验收程序,并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隐患进行分析和控制。
5.8 隐患排查和治理
5.8.1 隐患排查
企业应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以及企业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的,应及时组织隐患排查。
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排查方案应依据: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等。
5.8.2 排查范围与方法
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
5.8.3 隐患治理
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5.8.4 预测预警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
5.9 重大危险源监控
5.9.1辨识与评估
企业应依据有关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
5.9.2登记建档与备案
企业应当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并按规定备案。
5.9.3监控与管理
企业应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5.10 职业健康
5.10.1职业健康管理
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
企业应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检测,在检测点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
企业应对现场急救用品、设备和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检维修,定期检测其性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5.10.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企业应采用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按照GBZ158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
5.10.3职业危害申报
企业应按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主管部门申报生产过程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依法接受其监督。
5.11应急救援
5.11.1应急机构和队伍
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企业应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组织训练;无需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可与附近具备专业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
5.11.2应急预案
企业应按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针对重点作业岗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形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
应急预案应定期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
5.11.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
5.11.4应急演练
企业应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5.11.5事故救援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事故救援。
5.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5.12.1事故报告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及时向上级单位、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必要时向相关单位和人员通报。
5.12.2事故调查和处理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明确其职责与权限,进行事故调查或配合上级部门的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
事故调查组应根据有关证据、资料,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编制事故调查报告。
5.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5.13.1绩效评定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对绩效评定工作全面负责。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向所有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
企业发生死亡事故后应重新进行评定。
5.13.2持续改进
危化品承压罐车的安全监管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 张建荣
危险化学品承压类运输罐车属于移动式压力容器。常见的承压类罐车有铁路罐车、低温绝热罐车、液化气体汽车罐车、长管拖车、罐式集装箱等。
一、危化品承压类罐车的安全监管内容
承压类罐车的安全监管环节,主要包括罐车的设计、制造、使用登记、定期检验及维修、改造等方面。设计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2002年8月14日公布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资格许可与管理规则》(以下简称《设计许可规则》)规定,对申请从事各类承压罐车设计的单位,应当满足《设计许可规则》中对移动式压力容器的要求,并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申请受理后,由申请单位约请国家质检总局委托的具有相应压力容器设计评审资格的鉴定评审机构进行设计许可评审。对评审合格的企业,总局按程序审批,并颁发《特种设备设计许可证》(压力容器)。制造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02年7月12日公布的《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办法》以及2003年7月公布的《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规定,对申请从事各类承压罐车制造的单位,应当满足上述2个规范中对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单位的要求,并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申请受理后,由申请单位约请总局委托的具有相应压力容器制造评审资格的鉴定评审机构进行制造许可评审。对评审合格的企业,总局按程序审批,并颁发《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压力容器)。使用登记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03年7月公布的《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每台锅炉压力容器在投用前或者投用后30日内,使用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登记机关申请办理使用登记,领取使用登记证,对移动式压力容器全部核发“移动式压力容器IC卡”。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办理。目前,各类汽车罐车(汽车罐车、长管拖车和罐式集装箱)使用登记率在95%以上,铁路罐车使用登记率已达100%。定期检验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04年6月23日公布的《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规定,对在用移动式压力容器(或称罐车)应当实施定期检验,包括检验、全面检验和耐压试验。检验,每年至少进行1次;全面检验,根据罐车种类的不同,其全面检验周期见表1;耐压试验,每2次全面检验期间内,应当进行1次耐压试验。由于结构或介质原因,不允许残留试验液体的罐车(如液氯、硫化氢等),一般可采用气压试验。在用深冷罐车(即低温绝热结构)不进行耐压试验。
汽车罐车和铁路罐车定期检验率(主要指全面检验)均超过95%,有些因在异地从事运输活动,或因地区安全监察力量或力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罐车超过检验期使用,这是监管部门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以扫除“盲区死角”。改造与维修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压力容器)的改造、维修均需由取得相应资格的单位承担。目前,国家质检总局正在组织制订《压力容器安装改造维修许可管理规则》,对于压力容器的安装、改造、维修许可工作,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受理、审批。安装、改造单位资格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发证;维修单位资格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发证。具体压力容器改造、维修许可工作待《压力容器安装改造维修许可管理规则》公布后将逐步展开。进口锅炉压力容器许可管理
进口锅炉压力容器许可工作最初依据是原劳动人事部与原国家商检局1985年6月发布的《进出口锅炉压力容器监督管理办法》。经过充分准备,自1995年实施锅炉压力容器进口许可工作以来,截至2005年底,境外共有700余家锅炉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取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书。2003年国务院公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及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在中国境内制造、使用的锅炉压力容器,国家实行许可制度和产品安全性能强制监督检验制度。
1 危化品简介
危化品是危险化学品的简称,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特性,会对人(包括生物)、设备、环境造成伤害和侵害的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在不同的场合,叫法或者说称呼是不一样的。在运输过程中,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都称为危险货物。在储存环节,一般又称为危险物品或危险品。 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中称呼也不一样,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称“危险物品”,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称“危险化学品”。 因此本文讨论的危化品特指以液体状态存在,进行散装储运的危险化学品。
2 危化品码头装卸过程简介
危化品码头装卸过程是指危化品在靠近危化品生产厂家的水运航线上建立的危化品码头,通过泵加压(或自流),经过工艺管线、流量计、控制阀等设备设施,输送至危化品船舶船舱或从危化品船舶输送至储罐区的过程,是危化品生产、销售、运输的重要环节。
3装卸过程中职业危害气体产生的途径及影响因素
在危化品码头装卸过程中,职业危害气体产生的途径主要有驳船和码头收集槽的呼吸蒸发、装卸蒸发、沸腾蒸发、船舱清洗置换、跑冒滴漏等几种。
3.1 呼吸蒸发
危化品运输船舶由多个互相隔离的船舱组成,每个船舱相当于一个小容积固定顶储罐(100~500 m3左右),连接有机械呼吸阀系统,保证船舶装/卸载危化品时的安全,由于温度差(昼夜气温不同) 及船舱内压力的变化引起船舱内危化品膨胀或在液位不变时因蒸发增加,使装载的危化品混合气体增多,引起危化品混合气体从船舱呼吸阀系统排出,形成职业危害气体。呼吸蒸发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昼夜温差变化。昼夜温差变化愈大,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越多。
(2) 船舱装满程度。船舱装的越满,气体空间容积小,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越小,装载量最多不能超过安全允许限值。
(3) 与装载介质性质有关。介质的密度越小,挥发性越强,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越多。
(4) 与装载速度快慢有关。进、出料速度越快,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越多。
(5) 与船舱呼吸阀系统控制压力有关。呼吸阀的控制压力越高,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越少,反之越多。
3.2 装卸蒸发
危化品运输船舶在装卸之前,船舱里的危化品气体浓度是均匀的。装卸危化品时由于船舱内液体液面的变化,造成船舱内气体空间的变化,在装载时由于气相空间大,刚进入舱内的危化品由于真实蒸汽压低于饱和蒸汽压,大量挥发,与舱内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随着装载液面的升高,舱压力逐渐升高,当高于呼吸阀系统的控制压力时,舱内混合气体排出,在生产现场形成职业危害气体。卸载危化品时,由于卸载过程中蒸发落后于气体空间的扩大,使舱内危化品蒸气分压下降,空气分压也因气体空间扩大而降低,当罐内的真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阀系统制动打开,空气进入船舱。当卸载完毕停泵后,舱内危化品继续蒸发使混合气体分压不断提高,当罐内气体总压超过船舱泄放压力时,混合气体排出舱外,从而产生职业危害气体。
装卸蒸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危险品的性质、温度、装卸压力大小、流速、装卸方式及气候条件。一般来说,密度小、挥发性强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多;介质温度高、压力大、流速快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多,高位喷溅灌装比低位液下灌装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多。
3.3 沸腾蒸发
沸腾蒸发,顾名思义,是由于船舱内液体沸腾而造成混合气体排出罐外的损耗。沸腾蒸发可发生于各种装卸介质蒸气压较高,船舱呼吸阀的泄放压力较低时,易发生沸腾蒸发。沸腾蒸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传入热量的多少和介质的饱和蒸汽压大小。
3.4 船舱清洗置换
由于检修船舶或者换装介质时,船舱需要清洗处理。在危险品码头做清洗处理时,通常先对船舱内危化品混合气体用空气进行置换或打开舱盖进行自然通风置换,对质量要求较高的,需要人员下舱进行清洗的危化品换装作业,若换装前介质对温度要求不高的,可采取蒸汽置换,然后机械通风,舱内危险品蒸汽混合气体经过置换后在现场形成职业危害气体。产生职业危害气体的多少取决于船舶仓容大小及残余介质多少。
3.5 跑冒滴漏
危化品装卸系统中的动、静密封点的泄漏、现场管道腐蚀穿孔引起的泄漏、连接金属软管破裂引起的泄漏、其它突发事故造成的泄漏等,泄漏的危化品在现场蒸发形成职业危害气体,工艺处理过程中的排空,也会产生大量的职业危害气体。
4 危化品的职业危害
据统计,危化品装卸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性气体的质量通常在装载量的0.5‰~1‰左右。以2 000 t级危化品船舶装载甲醇为例,每装载1 000 t平均损耗量为0.75 t左右,损耗的甲醇以甲醇蒸气的形式与空气混合,其职业危害性成分浓度为0.168~0.303 kg/m3,按甲醇装船速度150~200 t/h计算,则装船时排放速率为75~200 kg/h。资料表明,装船环节和卸船环节所造成的挥发排放量数据基本一致。危化品装船工艺在装卸过程职业危害性气体排放浓度远高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现有污染源和新污染源大气排放限值对照表见表1。
表1数据来自国家环境保护局《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规定,非甲烷总烃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50 mg/m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规定,非甲烷总烃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20 mg/m3。依据这一标准,目前危化品装船工艺在装卸过程中若不采取积极措施,很难达到此标准。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积极性措施,减弱其职业性危害。
4.1 危化品的基础数据
危化品的挥发是指液体危化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成分由液体状态挥发变为蒸气状态的过程。 危化品在装卸船作业过程中, 挥发出来以蒸气状态与空气混合, 随空气的流动而遍布整个码头作业区, 码头人员作业时, 有毒有害气体将通过呼吸道被人体吸收, 皮肤也少量吸收, 从而造成人员职业危害。 虽然对员工进行了一些劳动保护, 制订一些防范措施和完善了一些保护性设施, 但它仍是重要的职业危害因素。 下面列出几种常见危化品的基础数据(见表2) 供参考。 多数危化品属环境一级禁排物质(见表3、表4), 它对员工身心健康造成直接影响。
表3、表4数据来自国家环境保护局《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4.2 危化品的职业危害与其它危险特性
以甲醇为例说明危化品职业毒性危害和其它危险特性。
4.2.1 危化品的职业危害
甲醇的职业危害表现为接触者的职业性中毒。甲醇职业接触中毒物质危害程度分为三级:轻度中毒时,病人可呈醉酒状态,有头痛、头晕、乏力、兴奋、失眠、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中度中毒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可并发肝炎和胰腺炎,出现幻觉、幻视、视物模糊、四肢厥冷等症状;重度中毒者,可有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和脉搏加快、出冷汗、意识模糊、谵妄、昏迷、休克,最后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吸入不同浓度甲醇蒸气人体产生的反应见表5。
4.2.2 危化品的其它危险特性
甲醇的其它危险特性表现为:
(1)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2)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3) 易产生和聚集静电,有燃烧爆炸危险。
(4)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5) 燃烧时无火焰,发生火灾时不易察觉。
5 职业危害的控制措施
危化品码头装卸过程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很多,为预防、控制和消除危化品装卸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对人的影响,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并有效实施对预防职业危害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5.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加强对危化品码头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卫法监发 [2002 ]63号)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 、《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SH3047-93) 等,建立健全工艺管线、设备检维修制度和巡回检查制度,编制应急预案并开展必要的应急救援演练,提高操作人员安全防护意识,修订完善操作规程并严格贯彻执行,确保装卸过程少发生或不发生职业危害。
5.2 全方位推行HSE和SMS管理体系
全方位推行HSE和SMS管理体系,通过程序文件和管理手册进行控制,从源头抓起,实现清洁生产,进行量化管理考核,严格控制空气中职业性危害气体的含量及排放浓度;进入船舱内进行清洗作业时,在氮气吹扫后应强制通风,排除残留的有害气体或氮气,按照进入密闭容器作业规范要求,现场检测船舱内的氧含量,有毒有害气体含量,符合要求再进行作业,防止发生职业病危害。
5.3 建立废气回收系统,实现职业危害气体的回收
针对危化品码头的生产现状,建立职业危害性气体回收系统,目前回收的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氧化焚烧法等。在早期阶段上述几种方法都有应用,随着人们对回收技术认识的加深,吸收法由于其尾气排放浓度高,氧化焚烧法由于其不能回收有价值组份而被淘汰。80年代,吸附法和冷凝法是油气回收的主流技术。此外还有膜吸收法,其回收率高达99%以上,可获得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职业危害性气体回收可减少装卸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通过废气回收工艺管线进入废气回收装置进行集中回收,极大地弱化岗位的职业危害风险,保证职工的身心健康,同时又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加和对环境的保护。
5.4 加强个体防护,降低操作危害
根据危化品码头装卸的危化品种类,在现场设置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淋浴设施、指定应急撤离通道。配备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比如过滤式呼吸面罩、防护手套、工作服、头盔、呼吸器等,减少或避免职工直接吸入有毒有害蒸气,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危化品介质,从而降低操作危害。
5.5 强化设备管理,减少职业危害气体产生
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减少现场跑冒滴漏现象,加强设备现场巡回检查,一旦发现有跑冒滴漏现象立即处理,加强呼吸排放系统的调试检查,确保运行可靠度,装卸作业期间,环境温度高时,及时开启降温水对驳船甲板进行喷淋,降低呼吸蒸发产生的职业危害气体。
5.6 优化工艺操作,减少职业危害气体产生
(1) 用浸没式低位装载方式替代高位喷注式装载。据资料显示,码头油品装卸过程中NMHC(非甲烷烃) 排放系数在(0.3~0.4) ‰之间,若采用浸没式低位装油方式将比高位进油方式减少NMHC排放量在2/3以上,由此可见,危化品采用浸没式低位装载方式减少职业危害气体是可行的。
(2) 装/卸载前、后对用氮气充填船舱的气相空间,从而形成氮封,阻止舱内危险品混合气体泄漏,减少危险品的蒸发损耗。氮封用的氮气通过管道输入船舱的气相空间,压力应根据船舱耐压程度和呼吸阀系统的控制压力进行控制,在确保船舱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充氮。
(3) 控制装卸速度,降低职业危害。开始装载时慢装,以减少液面搅动和减少混合气层厚度,在装至2/3左右时采取满装,可以减少液面搅动和混合气层的排出,从而减少职业危害气体。
6 结 语
重庆川维物流有限公司高度重视危化品码头装卸过程中危化品的职业危害,并采取相应地控制措施避免产生事故。虽然危险品码头装卸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引进新技术、改进老工艺,就有可能把职业危害程度降至最低,减少对作业人员身心健康的影响,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真正做到低碳、环保、清洁生产。
参考文献
[1]李汉勇,等.油气回收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1.
[2]王广生,等.石油化工原料与产品安全手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6.
[3]赵广明,赵广耀.储运系统油气回收问题探讨[M].炼油设计,2001.
【危化品安全措施落实】推荐阅读:
危化品安全生产试题10-04
危化品仓库安全管理11-25
危化品安全管理承诺书10-23
危化品管理使用安全教育和培训材料06-06
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09-25
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供应商的管理办法06-18
危化品装卸操作规程10-17
危化品行业分析12-05
危化品泄露的应急处理10-10
危化品泄露的应急演练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