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精选7篇)
二、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市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牢牢把握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这条战略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战略,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实力快速增强。1978年至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由9.85亿元增加到1228.57亿元,是1978年的124.73倍;财政总收入由1.68亿元增加到150.67亿元,是1978年的89.67倍。
(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总体小康水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685元增加到2006年的17806元,增长了10.5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19元增加到6137元,增长了6.68倍。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结构优、后劲足的良好发展态势。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十六大”以来,我市工业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主要经济指标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价位运行。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为331亿元,2004年首次超过1000亿元,到2006年达1799亿元,五年时间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40.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全省的比重由2001年的4.2%上升到2006年的6.2%,提高了2个百分点。
2、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99.69亿元,是2001年的5.22倍;实现利税140.56亿元,是2001年的4.61倍;实现利润76.92亿元,是2001年的5.03倍,年均增长38.14%。2006年,全市全部企业实现增加值586.4亿元,是2001年的2.2倍。
3、工业企业主体迅速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1年的891家,增加到2006年的3730家,年均增加550家,总量扩大了四倍,目前已达到4083家。其中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400家以上,5-10亿元企业70家左右,20亿元以上5家左右。
4、工业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形成了汽摩配、医药化工、五金工具、电子材料、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等八大较有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同时,以块状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快速成长,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达50个左右,有国家级产品生产基地18个。2006年,八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91.8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81.5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8.66%和71.39%;实现利税102.9亿元,利润62.3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6.26%和80.52%。
(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抓量的扩张的同时,致力于质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提升,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呈现出“三个进一步优化”的良好态势。
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逐步摆脱了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水平低下的现状,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51:28.3:20.7调整为2006年的5.5:53.9:40.6,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加大,“九五”以来二产比重均保持在53%以上;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首破40%,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与此同时,一、二、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二是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特别是消费需求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近三年来年均增幅在15%以上。而且,消费层次逐渐提升,旅游、居住、教育、汽车等消费热点逐渐形成并持续扩张。
三是社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2006年全市实施河道整治216.5公里,建成康庄工程1540公里,累计启动环境整治村2623个,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37.6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万人,来料加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城市群建设稳步开展,城市路网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群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城市群内核的发展后劲增强。就业结构渐趋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人口比重年均下降0.56个百分点,从1991年开始,全市农村人口绝对量呈逐年减少趋势。2006年全市经济活动从业人员总数为317.5万人。
与此同时,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五)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2000年时,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廖廖无几。经过大力培育,目前我市已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2家,其中国家级31家、省级86家。“十五”期间,我市有12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2006年,列入国家火炬计划29项,同比增长62%;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55项。与此同时,企业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应运而生,一批创新型企业健康成长,企业发展后劲日益强劲,有力促进了我市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六)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48%提高到目前的55%以上,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比2000年扩大了一倍以上,达到253平方公里。金华市区的核心作用明显增强,城市建设品味明显提高,先后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和国家级旅游城市称号。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至2006年,全市共有2623个村开展了村庄整治,受益人口达130多万。
(七)交通建设大踏步迈进。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主线,按照“八高八块十二联”的公路网主骨架和“二干三支一库”的水路建设规划构思,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拉近了城市群城市间的空间距离,有力地促进了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强化了城市群的整合联动,半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五年来,交通建设共完成投资171.1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6倍。公路总里程从2002年的6784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10783公里,提高了62.9%;公路密度从2002年的62.1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98.76公里/百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康庄工程”,着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五年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3.67亿元,农村公路从2002年的5568.2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9787公里,增加69.7%;新增通村等级公路行政村1567个,等级公路通村率提高了22%;新增路面硬化行政村2610个,通村公路硬化率提高了45%,提前两年完成了“双百”目标,使200万农民直接受益。
(八)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坚持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千方百计降低能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生态市建设进展顺利。已建成市级生态乡镇49个,省级生态乡镇2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7个。
二是生态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已建成无公害农、林产品生产基地100万和18万亩。2006年新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7个,2007年在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个;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论证累计55个。2007年新申报绿色、有机食品15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2个。累计绿色企业20家,绿色饭店19家。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扎实推进。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79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477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国省道绿色通道完成153公里,建设生态公益林296.4万亩,“青山白化”治理率达87%,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思想汇报《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和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对561家超标排放企业分期分批进行了重点治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以上,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82.2%。全面启动了农村面源治理,县(市、区)及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已达50%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了3.54%,规模工业企业用水重复率达65.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
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今后我市经济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降低能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为重点,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调整提升经济结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并提出了“三个转变”的明确要求。结构调整优化是我国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社会结构和体制结构的调整,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生态相统一。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第一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调整农产品结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第二要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汽摩配、五金制品、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和企业主体,严格控制水泥、造纸、冶金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生产能力,加快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第三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逐步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2、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围绕“十一五”发展规划,以“两个圈层、三大功能组群、四条发展轴线”为重点进行生产力布局和开发。内圈层是经济核心圈、外圈层是生态保护圈,三大功能组群是金华—兰溪城市组群、义乌—东阳—浦江—磐安城市组群和永康—武义城市组群。四条发展轴分别由沿杭金衢高速公路、浙赣铁路线、沿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金温、金千铁路沿线两条主轴,武永东沿线,浦、义、东、磐沿线两条辅轴构成的格局,加快建设金义、金兰、义东浦磐和永武东四大产业带,围绕“一基地两中心五大产业区”建设,抓紧出台“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3、注重社会结构调整。要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为重点,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继续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要以科技教育为重点,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紧紧抓住科学技术与人才这个关键来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投入机制、创新机制、服务机制,以科技、教育为动力,推动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及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
4、扎实推进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市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达到较高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拓展对外贸易增长空间,搞好对外贸易结构尤其是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十分重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要在继续保持纺织服装、轻工工艺等传统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不断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在巩固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要重视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在大力发展货物贸易(有形贸易)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无形贸易)。
(二)进一步加大“工业强市”力度。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加大力度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
通过努力,力争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八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占全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培育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00个,10亿以上产业集群50个,100亿以上产业集群10个,70%以上规模企业按产业分工向工业园区(功能区)集聚。市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市区工业在全市的地位进一步突显。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二是要加大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四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五是要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六是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提高环境竞争力。
(三)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并要求把增强自主创业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从我市来讲,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和其他产业,竞争力的欠缺都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始终把推动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从政府部门层面,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完善并发挥好ROHS指令公共检测平台功能,推进金华市模具市场、金华市汽摩配产业创业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是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建设。扶持优势工业企业建立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企业层面来说,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在主动对接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好政府每年举办的“工科会”等平台,广泛开展技术项目对接,力争每年完成技术项目对接300项以上;二要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方面下功夫。争取每年吸收消化新技术200项以上;三要在与世界一流技术合作方面下功夫。加强与行业内世界一流企业、一流技术的合作。总结推广“尼奥普兰”的经验,其三大主导产品分别引进德国MAN公司、尼奥普兰公司和英国“莲花”公司这世界三大顶尖技术,迅速提升产品层次,占领市场。通过这些途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要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理论、科技、教育、文化和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四)进一步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并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从我市情况来看,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样非常严峻。为此,要通过市场手段和科技创新,从资源粗放利用向循环利用转变,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要加强节能减排宣传,切实提高公众意识;综合运用市场准入手段,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鼓励企业生产节能降耗产品,加大水泥、冶金、电力、造纸等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认真编制和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加快实施金华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综合运用税收、信贷、价格政策,探索市场化的投入机制,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到引进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和主导产业上来。做好整合存量资产文章,进一步实现以存量引增量,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全方位招商。更加注重以产权转让、间接融资、跨国并购、技术合作、境外投资等行之有效的多种方式,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出率的重大结构调整项目。招商对象要把重点放在中央直属企业以及区域性、行业性的龙头、骨干企业上,按行业和区域确定专人负责、专人联系,确保有更大集团、更大项目落户我市,不断以优质的招商项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山东信息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已成为我省重要的先导性、支柱性、战略性产业。
(一) 信息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规模和效益大幅增长
1、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增长。全省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 规模以上企业1806家, 按企业全球经营数字, 预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800亿元, 按在地原则和规模以上统计,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73亿元, 增长34.5%;实现利润149.6亿元, 增长38.3%;实现利税254亿元, 增长37.7%。五年来, 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了近1000家, 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3家, 过10亿元的企业35家, 过1亿元的企业251家。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年来, 通过结构调整我省产业结构布局更加趋于合理, 计算机和通信产品及零部件占电子信息产业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 软件与信息系统集成占整个产业的份额不断上升;家电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 平板电视逐步取代CRT电视成为发展主流, 基于国家标准的数字电视、3G手机性能不断提高, 市场不断扩大;光电子、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发电、RFID、汽车电子和集成电路设计有了良好开端, 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信息服务外包、动漫和网络游戏、信息增值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等蓬勃发展。2007年, 生产笔记本电脑66.9万部, 同比增长79.7%;电脑主板245.5万片, 同比增长32.4%;打印机410万台, 同比增长25%;移动通信手机2207万部, 同比增长30.2%;彩电860万台, 其中液晶电视245万台, 同比增长51.3%;电子元器件145亿只, 同比增长20%。
3、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成为新的增长点。召开了全省软件产业工作会议, 提出了“42521”发展方针, 出台了《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 (暂行) 》。建立了软件综合服务平台、测试平台、人才实训基地, 开通了“中日软件外包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软件出口“绿色通道”, 国际合作联盟汇聚了浪潮、中创、NEC (济南) 、华信在内的数十家企业, 与微软、甲骨文、NEC、东芝以及HP等国际大公司开展了广泛合作。累计认定软件企业582家, 软件产品登记2375个, 软件著作权登记1453个, 通过CMM/CMMI2-4级评估的企业有31家, 拥有5家上市公司, 7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目前, 我省有软件企业900多家, 从业人员6万余人, 15家企业被授予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 预计实现软件收入317亿元, 同比增长36%, 利润11.9亿元, 同比增长40.2%, 利税23.3亿元, 同比增长34%, 软件业务出口达3.7亿美元, 同比增长60.1%。
4、基地、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出台了《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发展意见》、《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园认定管理办法》等3个文件。制定了省级园区三年滚动发展规划, 启动了园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有力地促进了园区的发展。经过五年培育, 我省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5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5处, 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12家。去年国家三部委联合批复济南高新区为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 济南市也被国家命名为服务外包城市和软件出口创新基地。通过环境优化和政策扶持, 基地园区发展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 行业管理得到切实加强, 相关配套企业纷纷落户, 形成了信息家电、计算机、通信为主体的三大产业链。以青岛为龙头, 以胶东半岛为基地, 沿胶济铁路线铺开并向两翼发展的信息产业带基本形成。
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制定出台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技术中心建设等三大工程的意见》等3个文件, 有效推动了全省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工作。浪潮集团与IBM公司合作成立了国内第一家“SOA (面向服务架构) 创新中心”, 中创与OW2 (八方开源国际软件联盟) 战略会员单位举行了中法软件技术研究合作签约仪式。浪潮、海尔、海信集团顺利入选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省有9家企业参与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相关配套产品与系统的研制和生产, 为卫星的成功发射做出了贡献。经过五年的发展, 全行业拥有国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2个, 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18个, 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拥有世界名牌产品2个, 国家级名牌产品27个, 省级名牌产品42个。取得科技成果3000多项。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124项。创新为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了强劲动力。
6、对外交流与合作成果丰硕。全年共办理出访团组20个, 分别赴欧、美、日、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招商。邀请了AMD、美国英特磊半导体、瑞士ABB公司等国际知名IT大企业、大商社、大财团等19个团组来我省访问。组织参加了山东-新加坡经贸理事会、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百名IT青年精英论坛、中日服务外包恳谈会、第三届“鲁台科技周”等活动, 增强了我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 促进了企业与世界500强的合作。2007年1—11月份, 全省信息产业领域共新增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46个, 合同利用外资9.01亿美元, 实现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突破100亿美元。技术密集型电子产品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 其中以通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完成出口55.3亿美元, 增长41%。截至目前, 在全省出口前10位企业中电子信息企业占8家, 较好地促进了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
(二) 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入,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1、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三农”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我省有线电视村通率超过80%, 已完成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工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已在全省8.4万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省级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整合了15个省级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并组织网通、邮政、大众日报、海尔、微软、英特尔等大企业成立了农村信息化服务联盟。信息产业部王旭东部长亲临济南, 与姜大明代省长共同出席了平台和联盟的启动仪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不同模式, 在5000多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网点, 探索了一条新型的信息惠农道路。农业农村信息化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改造传统工业继续向深层次推进。我省9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实现了内部互联并接入互联网,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监控在98%以上的纺织、化工等行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50%以上企业实施了资源计划 (ERP) 系统。目前, 我省从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品开发生产的服务企业达400多家。涌现出了一批知名企业和产品, 蓝光采矿设计与安全系统等技术产品在全国领先, 轻工行业的光机电一体化、建材行业的分布式余热余压控制系统、冶金行业的制造执行系统等在全国市场都拥有较高的占有率。自2004年以来, 我省先后4期公布改造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和产品约380项。信息技术有力促进了节能减排。去年11月部里首批推荐公布的63个节能降耗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中, 有18个是我省的产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传统产业经济效益。
三是改造传统服务业开局良好。已建成服务于青岛、烟台、日照港口及胶济铁路、济青高速等重点物流信息平台近60个。组织物流协会与银联合作启动了“代收货款”业务, 货到后货款直接从网上划付给物流企业, 有效地规避了资金风险, 为国内首创。目前, 我省银行卡总发售量达3500万张, 网上物流贸易额已突破4500亿元。计算机服务业、信息传输业等新型服务业增长速度显著提高, 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省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见识早、动作快、成效好, 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相关政策, 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思路和一整套成功的做法。王旭东部长曾在一份报告上批示“山东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并与去年11月在济南主持召开了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会议, 在这次会议和11月27日召开的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 我厅都做了典型发言。
2、电子政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全省电子政务网络总体框架基本形成, 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健全。95%的省直部门、100%的市和97%的县已建成政府门户网站。五年来, 在国信办组织的五届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 我省政府网站均居全国前列, 其中在2007年第五届绩效评估中, 山东省市、县级网站平均绩效分别居全国第五、第四位。二是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成效显著。“金”字系列工程及一批重点业务系统逐步完善, 人口、法人单位、宏观经济统计等基础数据库开始发挥作用, 财经信息网、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税库银联网等一批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应用系统的作用日渐显现, 电子政务综合效益逐步得到发挥。
3、社会信息化得到快速普及。文化、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公共事业信息化快速推进, 并日益惠及百姓生活。目前, 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已覆盖3000多个城市街道社区和8.4万个行政村, 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和城市低保、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业务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 计生信息系统已将全省育龄妇女全部纳入服务范围,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已在大部分市开展。齐鲁医院等积极实施“数字化医院”工程, 电子病历、远程会诊等新型医疗方式得到初步应用。全省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投入使用, 初步实现了对重点煤矿、危险化学品等企业的远程动态监控和应急救援指挥。
4、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 全省各类通信光缆总长度近40万公里, 骨干传输网带宽达到400G, 国内出口带宽达到60G, 覆盖了全省所有城乡。无线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全省各类无线电台、卫星地球站、微波站、广播电视台、无线接入基站等近13万个。预计全年我省电话用户总数将达到6500万, 其中, 固定电话用户2700万, 移动电话用户3800万, 普及率分别达到29%和40%。有线电视村通率达到80%,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6%以上。互联网上网人数将达到1400多万。
(三) 强化基础, 注重规范, 无线电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加强台站管理, 巩固频率台站清理登记成果。共清理登记各类无线电台站近13万个, 补办手续3000多部, 非法设台1200多部, 报废、报停3000多部, 受到了部里的好评, 山东的经验在全国进行了推广。二是实现监测联网, 全面提升技术监管能力。出台了《移动监测站数据通信设备管理使用规定》和《全省信息系统管理工作规范》, 对“无线电管理综合应用平台”进行了安装调试,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无线电监测联网。三是积极查排干扰, 切实维护空中电波秩序。全面贯彻落实《无线电频谱监测月报制度》, 在十七大、军演、日本首相访问山东和奥运会测试赛以及“元旦”、“春节”等重要活动时期和节日, 加大监听监测和查处力度, 查处各类有害无线电干扰300多起, 确保了通信畅通和信息安全。
(四) 政策法规建设有了新突破, 既引导规范了产业发展, 又为行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为使行业发展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五年来,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了《行政许可法》, 出台了《山东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2006年出台了《山东省无线电管理条例》, 去年历时5年的《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终于通过了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省和各市都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 既规范了行业行为, 又为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007年我厅调研工作也取得新的进步。省厅牵头撰写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信息一体化》调研文章, 获得省委调研优秀成果奖和省政府调研三等奖。《山东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调研报告》, 常务副省长王仁元同志给予高度评价。信息报送工作分别被信息产业部、省政府办公厅评为先进单位。统计工作被省统计局评为全省统计工作先进单位。保密工作被评为全国保密“四五”普法教育先进单位, 并受到国家保密局通报表彰。
(五) 开展创建活动, 机关建设又上新台阶
一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有力。深入传达贯彻中纪委第七次全会、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厅党组成员和机关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认真开展了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和反腐倡廉工作。二是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果。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务员法》, 对厅公务员进行了重新登记和工资改革;对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及成员、厅机关正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年度考察, 选派16位同志出国或到院校参加培训, 与省委组织部联合举办5期市厅级干部信息化培训班;和省人事厅联合下发了《山东省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办法》。5年内共培训信息技术领域各类中高级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约4万人次, 做职业技能鉴定3万多人, 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开创了新局面。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所做的十七大报告, 狠抓了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开展了创建“两好一高”机关活动。狠抓了安全生产。老干部工作和后勤保障有了新的进步。省厅连续5年被评为省直文明机关, 连续3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单位,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教研室被中央十部委评为“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
二、2008年面临的形势
对于全年形势的把握总体上讲是:提高“一个认识”, 把握好“两种因素”, 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
(一) 充分认识十七大的重要意义, 认真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大文章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报告明确指出, 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 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大力推行电子政务”等, 这些科学论断, 贯穿十七大报告全篇, 成为报告的一个亮点。报告中“四化”变“五化”, 增加了“信息化”, 且位于“工业化”之后, 并首次作为我国“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所要“全面认识”的“新形势新任务”之一, 凸显了信息化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体现了党中央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同时, 也对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崭新命题, 体现了中央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实践规律的新认识、新要求。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抓住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本质, 体现了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规律。“融合”高度概括了当前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发展的逻辑, 强调了两者的紧密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推进二者的融合, 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化的更好实现, 有利于信息化的全面推进, 有利于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科学发展。所以, 我们要借十七大的东风, 抢抓新形势新任务带来的新机遇, 认真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篇大文章, 使全省信息产业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二) 认清形势, 把握机遇, 积极引导产业发展
综合国内外的形势分析, 今年我省信息产业是机遇多、挑战也多, 机遇大于挑战。
一是有利因素不断增多。从国际上看:亚洲、非洲、中东、拉美等新市场不断兴起, 对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因此, 多个国际权威咨询机构都对今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保持乐观态度, 预计增速将达4%以上。从国内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消费需求稳步提高, 为电子产品提供了新的市场。数字奥运建设将带动通信和广电行业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信息化的推广应用, 也为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从省内看:我省经济“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思路的实施, 对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 在“一体”上我省信息产业带沿胶济铁路已初步形成, 下一步的重点是规划引导好“两翼”的发展, 使黄河三角洲和鲁南经济带, 成为我省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支撑区。从技术层面上看:信息技术的转型升级, 3C融合、3网融合步伐的加快, 使数字化、网络化产品及平板显示终端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传统的手机、计算机、电视等产品因无法兼容新技术而加速淘汰, 成为市场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不利因素也不断出现。美国经济下滑, 增速减缓, 正在引发对外需求的下降。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和环保壁垒不断强化, 都将给我国电子产品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日益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新挑战。另外外资企业加大了在国内低端市场的竞争, 不仅注重低端产品的开发, 还增加了对中小城市和乡镇市场的营销投入, 使市场和产品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 人民币升值、所得税并轨, 也将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三、2008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九次党代会工作部署的第一年, 是实施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因此, 做好全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跟省委、省政府“一体两翼”的总体战略部署, 坚持自主创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促进工作指导转变, 以用兴业, 努力建设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强省, 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做出新贡献。
2008年目标: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700亿元, 增长20%;利税292亿元, 增长15%。其中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400亿元, 增长25%;利税总额27.5亿元, 增长18%。
为实现上述目标, 工作中我们要好字优先、好字当头, 具体做到“九个抓好, 九个增强”, 使全省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再上新水平。
(一) 大力抓好产业结构优化, 进一步增强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一是调整好产品结构。不断提升消费类电子产品、移动通信、计算机等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着力培育和发展壮大关联性、带动性和渗透性强的数字电视、第三代移动通信、新一代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网络设备的规模, 重点推动IC设计与芯片制造、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RFID产业快速发展。二是调整好企业结构。积极推动企业体制改革配套工作,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改革方向和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100家企业上市培育后备资源库, 今后5年支持50家企业完成股改, 实现20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在实施“大公司战略”的基础上, 积极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调整好区域结构。首先要紧跟省委、省政府“一体两翼”的总体战略部署, 在完善“一体”信息产业带发展的同时, 对“两翼”地区也要认真做好规划引导, 建设特色省级信息产业园区, 使“一体两翼”信息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 展翅高飞;其次要大力推动“两地八园一带”建设, 充分发挥“两地八园一带”的辐射作用, 带动周边地区形成强势产业群体;第三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经济圈”的作用, 做到圈内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西部地区要做好和中、东部企业配套结合的文章, 形成上下游联动, 产业链完善, 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格局。四是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社会公众和政府服务的各类信息咨询、信息增值服务, 电子信息产品销售、租赁和售后服务业, 为国家经营、政府管理的各类重要信息系统提供外包服务。重点发展数字音像、数字文化产品、动漫和网络游戏、数字典藏服务等数字内容产业。抓好山东各种传统文化大型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和应用。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信息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 逐步完善全省信息服务业产业体系。
(二) 大力抓好自主创新, 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打破部门和区域限制, 建立科研院所高校相互结合,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共同联手的创新体系。三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建设一批软件工程技术中心、集成电路设计中心、RFID技术研发中心, 选择一批重点技术领域为主要方向, 进行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四是充分发挥科研中介机构的作用, 建立知识产权、名牌数据库, 拓展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形成国家、省各类资金共同支持自主创新的有利局面, 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发机构给予重点扶持, 力争早日形成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产品, 进一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大力抓好“42521工程”, 进一步增强软件产业发展速度
继续抓好全省软件产业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做到“四个大力发展”, 即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动漫游戏、软件外包;“实现两个突破”, 即实现基础支撑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突破;“实施五大战略”, 即实施大公司、名牌、人才、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国际化战略;“做到两个加强”, 即加强支撑体系和园区建设;“把握一个结合”, 即软件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紧密结合。召开全省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供需对接洽谈会, 对信息家电、通信设备、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等领域里的嵌入式软件进行重点扶持, 进一步加快软件技术在更多领域里的应用。抓好十八号文件精神在投融资、税收、出口、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环节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大双软认定力度, 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启动“4个服务平台” (软件企业、嵌入式软件测试、动漫基地和中间件共性服务平台) 、“5个资源库” (软件项目、名牌、人才供需、上市企业及应用示范优秀案例资源库等) 建设, 为软件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 大力抓好招商引资, 进一步增强国际化程度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因此, 我们要扎实做好招商引资, 进一步推进信息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一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建立与深化和境外产业协会及科研机构的联系与交流, 有重点地在软件、RFID、LED、汽车电子及其它应用电子产品等领域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二是注重“三个突出”。突出引进世界500强大企业;突出引进集成电路、节能降耗、环保技术等重点项目;突出到欧、美、日、韩、台等重点国家和地区进行招商引资。三是做到“四个走出去”。即:鼓励产品走出去。通过举办贸易洽谈、论坛、展览等方式, 鼓励省内企业不断扩大产品出口和规模;鼓励企业走出去。出台扶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与措施, 做好走出去企业的跟踪服务工作;鼓励人员走出去。积极组织出访团组, 有针对性的开展境外培训, 争取有更多的人才到国外进行考察、学习和工作。鼓励资金走出去。引导省内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资本运作, 在境外投资设厂, 实现产品本地化。支持浪潮委内瑞拉、海尔巴基斯坦等信息产业园建设。
(五) 大力抓好国民经济信息化, 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三农”领域里的应用。
出台关于统筹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组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 组织相关单位和企业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网点。抓好农村信息化试点, 探索积累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经验。继续推进涉农信息资源重点系统建设, 开展农民信息化培训及知识普及;推动农业生产流通、农村服务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电脑下乡”、“农民上网”等服务惠农活动。
2、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制定出台《山东省关于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意见》。抓好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在传统工业改造中继续抓好“4924”工程的实施, 即抓好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企业营销和企业管理4个环节, 重点改造提升轻工、纺织、煤炭等9个行业的200家企业, 在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4个城市开展试点示范。为使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在全省公布、推广500项先进、成熟的信息应用新技术和新产品, 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对接。选择100个县中100家信息技术应用较好的重点企业, 打造“一县区一样板”的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新格局;建立一批行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中心, 开通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行业共用技术数据库、解决方案和案例数据库、行业产业链信息化专家数据库、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指标及基本信息数据库、传统企业投融资信息数据库等, 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基础支撑。
3、大力促进节能减排。
加大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改造力度, 促进信息技术在建材、纺织、石化、机械、冶金等传统行业的普及应用, 促进绿色GDP产业发展。加强对全省1000家重点监测的节能降耗企业进行信息技术改造, 大幅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重点研究和开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传统产业改造过程中急需的节能、降耗、环保关键技术、产品、装备和系统。重点扶持开关电源与智能控制系统、变频调速装置、节能降耗型汽车电子产品、建筑节能控制系统等新项目的建设。抓好企业技术开发费据实列支政策的落实, 确保企业按政策抵扣应纳税所得及时落实到位。完善数据统计, 定期对全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节能降耗情况进行统计公布。
4、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开展面向中小企业以及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进一步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完善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第三方在线支付系统、电子商务认证服务系统。扶持认定我省电子商务十大公共服务平台, 组建电子商务诚信联盟。
(六) 大力抓好电子政务, 进一步增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是加快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尽快建成以省、市、县三级政府为骨干、同级政务部门为横向接入点的政务外网平台。整合现有资源, 建设省级传输骨干网, 实现内、外网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的正常对接。二是进一步健全政府网站体系。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政府网站群, 继续做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 使政府网站真正成为发布政务信息、提供在线服务、促进业务协同和实现交流互动的综合业务平台。三是抓好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完善以政务执行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机关内部办公信息系统。优先发展财税、金融、商贸、工商、质量监管等业务系统。重点支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安全生产监管、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业务系统建设, 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四是提升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深化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统计、空间地理信息、诚信信用等政务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应用;启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 加快推动跨部门、跨地区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七) 大力抓好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 进一步增强和谐社会发展
一是引导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 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公共信息传播和服务体系。重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二是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 完善教育和科研网络基础设施, 推动教育科研资源共享, 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 增强疾病控制和救治能力, 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联动。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促进社会保险、救助、福利、慈善事业和就业指导的网络化管理, 改善服务质量。五是加快构建面向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相统一的信息平台, 增强政府处理各类紧急突发事件和保障社会稳定的能力。六是开展“数字城市”试点, 建设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 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 推进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和家庭。七是在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缴费、旅游、社区服务、教育消费和小额支付六大领域, 组织实施城市居民“一卡通”试点。八是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 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和信息安全监控体系, 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八) 大力抓好频率监管工作, 进一步增强无线电管理能力
一要巩固无线电频率台站清理登记成果, 完成好奥运会无线电管理保障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既要完成好北京老山赛场山东监测组的保障工作, 又要全力保障好青岛奥帆赛的顺利进行。二要进一步规范频率台站管理, 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对铁路GSM-R系统、公众网基站、业余电台和卫星电视干扰器进行一次清理检查, 进一步规范管理。三是抓好技术设施建设落实。集中力量对8个高山站、17个小型站、3个专用站和移动监测车进行安装、调试, 完成省检测实验室自动化系统、集成联网和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九) 大力抓好“两好一高”创建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增强机关建设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时期对外开放工作总体要求是:“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使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为我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取得的重要成绩和面临的新形势
(一)十六大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十六大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这既得益于我们抓住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也与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密不可分。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及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国内发展进一步紧密结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突破。
第一,利用外商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效显著。2002年以来,在世界跨国直接投资大起大伏的复杂形势下,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平稳发展,始终保持在世界前3位和发展中国家第1位,同时,通过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我国在巩固提高纺织、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电子信息、机械、化工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迅速成长,既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也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借用国外贷款有力支持了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建设。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我们集中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安排了一批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社会发展领域项目、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项目。过去五年来,用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贷款比例进一步提高。对这些地区打通主要交通干线、加快人员和物资流动、改善投资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保护中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对中西部地区生活条件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三,境外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有所增强。过去五年中,我国境外投资(含金融类)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11.6亿美元,增长了7倍,跃居全球第18位和发展中国家第2位。与此同时,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层次和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提高,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境外投资增长为降低我国能源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做出了贡献。
第四,运用法律和经济等手段管理涉外投资的能力逐步增强。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涉外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大量改革工作,包括修订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今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开展境外投资工作的总体指导性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对外投资合作的方针、目标、原则、主要工作和政策措施,标志着我国较为完整的境外投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二)十六大以来,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出现了新的趋势
1、我国利用外资已由粗放式增长开始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于建设资金和外汇短缺,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各类外商投资项目实施了以鼓励为主的普惠制政策,但外资经济的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主要体现在土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转让,承接了大量耗能较大、污染较重的项目,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整体水平较低等。十六大以来,我国的资金和外汇基本面发生了巨大变化,2007年10月底,外汇储备已达14550亿美元,这就为我们利用外资的目标朝向促进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创造了条件。近几年,利用外资工作通过调整产业目录、加强准入管理,在推动由粗放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
2、外商投资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服务业并重转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5年过渡期中,开放的重点转到了服务业。截至去年底过渡期结束,我国的服务业开放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向外资开放,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从大的方面看,服务业外资的比重上升与我国二、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一致的。尽管我们还存在管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经验不足,处理服务业外资快速增长与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关系的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但投资于服务业领域的外商投资的增长总体上有助于促进我国相对水平较低的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3、借用国外优惠贷款由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转变。国外优惠贷款规模保持平稳,着力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在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新的发展需要,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3—2006年,医疗、教育等社会发展领域借用国外优惠贷款约28.5亿美元,占全部贷款的17.4%,生态环保领域借用贷款约74亿美元,占全部贷款的44.3%,均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4、利用外资由外商直接投资、国外贷款为主向方式多样化转变。一是境外上市发行股票融资增长较快;二是证券市场人民币证券资产对外资开放,目前QFII规模已接近100亿美元,并将扩大到300亿美元;三是外资风险投资越来越多进入我国,有助于我国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成长,对内资风险投资公司也能够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5、境外投资由局部探索向全面开拓转变。呈现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投资领域多元化。目前境外投资行业已比较齐全,采矿业、制造业、农林渔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交通运输和仓储等行业均已涉足。此外,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家电等行业,我国企业通过在亚洲、非洲、南美的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一些电力企业发挥技术、资金优势,在柬埔寨、老挝、印尼等周边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电力基础设施项目。第二,投资形式多样化。除传统的绿地投资外,逐步采取了并购、换股、参股等更为灵活的方式。例如,电子行业,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部门,TCL与法国汤姆逊合并了电视业务;汽车行业,上汽收购了韩国双龙,并和南汽共同购买了罗孚汽车公司的资产;化工行业,蓝星集团收购了法国安迪苏和罗地亚公司蛋氨酸及有机硅资产。第三,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保持了对外投资主体地位,私营企业对外投资主体数量不断上升。境外投资的全面开拓,为“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是,在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中仍然存在值得重视的一系列问题,如外资对推动自主创新的作用仍然不够明显;促进外资区域转移的机制和基础条件有待完善;国外贷款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外部阻力增大,企业能力不强,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依然存在挑战;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苗头性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增多。
——日照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现场会隆重召开
为总结、推广一年来全市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果,日照市教育局于2008年12月16日,召开了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现场会。各区县教育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基础教育科科长、教研室主任,各区县高中、初中、乡镇中心小学、区县直属小学校长及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等260余人参加了会议。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张传若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会上,市教育局发文推广了市新营中学《高标准实施课程方案 高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等18项经验,并参观了市新营中学、市实验中学、市实验学校、市新营小学、市实验小学、东港区秦楼街道一中、东港区实验三小等7处现场。这7处现场从规范办学行为、高水平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较全面地展示了我市一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与成效。张传若局长在讲话中首先回顾了一年来我市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成效——素质教育理念基本确立、规范办学行为取得较好成效、新课程方案得到全面落实和有效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明确提出将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转移到高水平实施课程方案上来,提出了“巩固规范办学行为成果、完善课程方案落实、大力提升课程实施水平”的工作任务,以及“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招生考试制度、启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和教科研工程”等工作措施。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的辩论需要明确几个重要概念和几种关系。本辩题讨论的是地税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因而必须从地税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出发讨论问题。关键一词指的是对于地税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谁是更根本的因素,谁起更大的作用。
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奉献精神就是把全部的精力或生命献给事业、人民、祖国、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地税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就是热爱税收事业,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为地税事业发展贡献才智,促进收入良性增长和做好“三个服务”的精神。
这就是说,奉献精神是积极的、良性的精神,奉献精神不仅能通过直接引发、推动奉献行动,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且能通过提升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人的能力、促进人际和谐,从而为地税事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创新精神简言之就是弃旧图新的观念。创新精神是中性的,它自身既不能解决什么样的创新才是合理的、有益的,也不能解决弃什么、图什么的问题。迷失了方向的创新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甚至会走上邪路,毒品、逃税技术的发明就是很好的例证。
奉献精神不仅为奉献行为树立了远大的、正确的目标,也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确定了方向和目标,即为人民的利益、为人类的福祉而创新。只有以奉献为依归的创新才可能是有益于人民和人类的创新,才能有效避免坏的创新,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创新。税务工作的职业特性比其他行业更需要用奉献精神来统帅、引导、规范和约束创新行为。因为税务人员手中握有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面临更多的诱惑,如果税务人员把创新用于谋取个人私利,地税事业的发展将何去何从?
奉献精神不仅是奉献行为的原动力,更是创新行为的原动力。奉献精神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统合力和转化力,它不仅可以使广大地税工作者唤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潜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还可以把创新精神转化为创新行为。
众所周知,创新活动艰难曲折,创新过程复杂多变、创新结果利弊难料。从创新活动的缘起、创新活动的实施和发展,到创新过程的完成,从创新结果的评价到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创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不仅需要不竭的动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也需要他人的支持、团队的配合与协作和全社会的支持,质言之,创新需要一个和谐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而这一切,既离不开创新者个人的奉献,更离不开团队的奉献、社会的奉献。
一、以建设产业集群为重点,在招商兴工上谋求更大突破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产业规模。坚持强化“三种意识”,做到“六个为主”,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加大投入的主渠道、检验干部的“试金石”,做到以注重质量和效益为主、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主、以产业招商为主、以组团招商为主、以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为主、以激励为主。充分利用2009赣台(南昌)经贸合作研讨会等省内外招商洽谈会,积极组织人员围绕氟化工、体育运动用品、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外出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集聚能力强、带动效应大、环境污染少、延伸配套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和朝阳项目。
2.扶持重点企业建设,培植产业龙头。大企业、大项目是产业集聚的龙头、工业发展的“引擎”。牢固树立“支持企业发展有责,成就企业发展有功”的理念,集中精力扶持好智慧彩钢年产40万吨冷轧生产线、南方建材年产200万吨水泥、斌杰食品年加工40万头生猪、逸豪铜箔加工、威保运动器材、武汉凯迪生物发电、中化环保、金龙高科、香港大地集团等超亿元的大项目。
3.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平台。一是抓好产业配套。抓好氟化工产业基地、体育运动用品、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等产业小区建设,为项目的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二是抓好基础设施配套。根据园区总体规划和项目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园区体系,为项目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三是抓好公共服务配套。抓好新市民公寓、星级酒店及红门二医院住院大楼、大型超市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园区环境整治,抓好园区的绿化、美化、亮化以及社会治安工作,为项目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二、以惠民富民为重点,在新农村建设上谋求更大突破
1.加强新村镇建设。一是加强新农村点建设。坚持“普惠制”和整村推进原则,按照“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的要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创新方法,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和谐宜居村庄。二是加强圩镇建设。利用“增减挂”、拆旧建新和废弃地利用等政策,进一步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经营好圩镇。三是加强乡镇机关建设。改善乡镇干部职工的居住条件,新建篮球场、乒乓球室等健身娱乐场所,不断丰富乡镇干部的业余生活。
2.实现新产业发展。紧紧围绕脐橙(甜橙)、油茶、生猪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全面推进脐橙(甜橙)、油茶开发,着力推进生猪规模生产,大力扶持将军红、瑞兴农业、蒙山果业、博诚牧业、山村油脂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3.强化新农民培训。培训农民,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和减少农民的重要途径。积极办好《兴国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信息报》,定期将全县农民培训计划安排、工业园区用工需求等信息向农民朋友公布,探索推行培训券制度,实现培训对象持培训券在县内自由选择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参加培训。
三、以提升城市承载力为重点,在城市建管上谋求更大突破
1.建好重点项目,优化城市布局。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建设,理清主次、突出重点”的原则,逐步推进模范大道、文明大道、长冈西大道以及滨江西、潋江北延伸段等城市道路建设,抓好文化艺术中心、“一江两岸”和湿地公园、体育中心三大项目建设,带动城西文化行政片区、“一江两岸”生态片区和城东运动休闲片区组团开发,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框架。
2.抓好配套工程,完善城市功能。实施好城市供水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填埋场、新市民公寓和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着力抓好城市绿化,认真实施好县城亮化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3.健全长效机制,规范城市管理。城市规划方面,抓紧组织平川北、五里亭、睦敬、南外、集瑞榔木、罗廖等片区的控制性规划编制,做好和睦片区、坝南片区基础设施、管网通道以及文化、体育等场馆项目的建设规划。城市管理方面,发挥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探索小区(社区)自治管理模式,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搞好城市的保洁、保绿。城市经营方面,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拓宽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四、以景区建设为重点,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上谋求更大突破
1.擦亮红色名片。围绕4A级红色景区创建,加快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按照“突出特色、各有侧重”的原则,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整合好将军园、革命烈士陵园、苏区干部好作风馆、潋江书院、长冈乡调查纪念馆、红军第一个兵工厂等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的红色旅游体系,不断做大红色景区板块。
2.彰显古色魅力。充分发挥三僚风水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优势,围绕创4A级景区目标,通过方案招商,进一步抓好游客服务中心、大型停车场、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升景区品位。
3.打造绿色品牌。重点规划和建设好羊山景区,通过创新开发方式,抓好景区道路及休闲、健身、娱乐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把羊山建设成为生态、健身、休闲的旅游景区;以拍摄电视连续剧《兴国》为契机,重点规划和建设好影视基地,把其建设成为休闲、观光的旅游景区;逐步抓好灵山、天鹅湖、冰心洞等旅游景区的开发,推动绿色生态旅游发展。
五、以加大投入为重点,在“双争”、“双抢”上谋求更大突破
1.加强“双争”工作。“双争”即争资金、争项目。国家为扩大投入,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安排了项目资金,大幅增加对地方的投入。准确瞄准国家下一批次项目资金的投向,及时清理和补充项目库,做好项目包装,主动搞好对接,并提前做好明年的项目谋划。
2.加强“双抢”工作。“双抢”即抢信贷资金、抢用地指标。抢信贷资金方面,加大项目包装力度,抢在紧缩信贷政策出台之前,争取更多的银行资金。抢用地指标方面,认真抓好农村用地减少和城镇用地增加相挂钩、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占补平衡等基础工作,充分利用好“增减挂”、拆旧建新、废弃地利用等政策,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
六、以环境保护为重点,在建设绿色生态品牌上谋求更大突破
1.抓好文明路创建。加强公路沿线的整治,坚决杜绝在公路、景区可视范围内和城镇周边挖山取土、开山采矿;坚决杜绝在公路两侧、景区特别是高速公路连接线、羊山景区建筑控制区内建房。
2.抓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遵循“点面结合、逐步推开”的原则进行垃圾处理,按照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办法,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集中”就是要对县、乡、村主干道、圩镇、新农村建设精品点的垃圾实行统一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分散”就是要引导各家各户自觉处理好自己家里的垃圾,基本做到垃圾不出村。
3.抓好农村环境的保护。树立“不破坏就是发展,保护好青山绿水就是科学和谐的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农村资源保护力度,整治农村垃圾污染,坚决做到不乱办工厂,不乱开矿、采矿、选矿,不乱占耕地,不乱砍滥伐,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七、以办实事为重点,在改善民生上谋求更大突破
1.办好一批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实事。教育事业方面,着力实施“1234工程”:突出一个重点,即优化城乡教育网点布局。强化两种意识,即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健全三项机制,即健全选人用人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实施四大工程,即实施常规教育工程、职业教育工程、名生名师名校工程、绿化工程。卫生事业方面,加快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等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巩固和完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体育事业方面,加快实施县体育场改造工程,把其建设成为县城的“体育公园”。
2.办好一批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的实事。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全面落实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帮扶、领导联系挂点和劳动关系协调处理机制,落实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扶持措施,着力做好下岗人员、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各类群体的就业创业帮扶工作。
3.办好一批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的实事。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做好失地农民保障工作,搞好“三类人员”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的调查摸底工作;全面开展一次“五保”供养人员调查摸底,抓好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工程,扩大“五保”集中供养率,做到“应保尽保”;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荐阅读:
深入学习贯彻党精神06-18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10-03
十七大精神学习心得06-30
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01-17
花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深入学习实践07-17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汇报材料10-12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100题10-15
教师学习十七大精神思想汇报01-01
院党课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