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方法指导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英语阅读方法指导(共11篇)

小学英语阅读方法指导 篇1

(一)整体阅读,预测主旨

通过预测文章的主旨,学生能迅速有效地整体理解全文,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策略预测文章主旨。学生可以借助修辞图式来顺利地完成预测主旨的任务,因为一般阅读材料文章体裁、篇章结构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有标题文章,学生要学会从标题入手进行预测。新闻报道文章大多有标题,标题又常常是全文的中心、主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的精华,学生可通过阅读标题得到启发,能准确预测出文章的大概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彻底理解全文做好铺垫。如果没有标题,读者可快速浏览全文,从整体入手了解内容大概,尤其关注文章首尾句,以便迅速抓住文章主旨,有时文章段落较多内容复杂,学生可跳读每段首句或找到中心句(有一些文章的中心句或主题句在文章的中间),联系文章的首尾段,也可很快获得文章主旨。如一些记叙文、议论文就可通过该方法快速预测文章主旨。有些文章附有图表,此类文章多半可从说明、标注着手,按以上方法进行预测文意,要处理具体细节时再结合图表。

(二) 把握文章脉络,掌握主要信息

根据图式理论,阅读能力取决于三种图式,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因此,阅读理解文章就是经过读的行为,主动的“猜测——证实”,来激活、同化、具体自己已有的各类图式。要把握文章脉络,必须做到通过快速通读全文激活自己记忆中适合该文的修辞图式。例如,学生阅读一篇新闻报道,经过对该文的预测——阅读——证实——再预测——再阅读——再证实,学生就可逐渐激活自己大脑中已有的修辞图式,这篇文章符合“线性原则”,结合相关的内容图式,可以明确该文是新闻报道,其脉络是标题——精要——事件过程。再如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可通过阅读——预测——证实,再阅读——再预测——再证实,很快就能激活他们已知的修辞图式,文章脉络也清晰可见,即提出观点——论证、说明——重申观点,或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结论,同时也激活、具体了相关的内容图式,获得了证明、说明的主要材料信息,能够大体上理解文章。又如,许多叙述性文章,可一边读一边画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when, where, who, what, why)等要素或做一些必要的简易的笔记,学生很容易就能回忆起已有的某些图式,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并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即明确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基本能够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较为复杂的文章会有时间、地点变化,学生激活这样的图式,(时间1/事件1)——(时间2/事件2)——(时间3/事件3),或(地点1/事件1)——(地点2/事件2)——(地点3/事件3),当然文中的主要内容也就一目了然。如有很多人物传记,脉络是(现在/事件1)——(过去/几件事)——(现在/感受)。学生要想准确把握文章脉络,捕捉住重要信息,关键是平时阅读实践时要不断丰富、储存足够多的相关图式在大脑中。

(三)弄清结局、明确结论

很多文章结尾非常精彩,目的是为了让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辞图式的一种。如有的文章结尾幽默;有的文章结局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有的文章令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中;有的文章得出一些结论,或有一点点感受。总而言之,文章的结尾也很重要,有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弄清结局或结论对于理解全文当然也具有关键性的功效。弄清了文脉(修辞图式),把握住了主要信息(内容图式)之后,结合细节进行分析、推理、归纳,紧密联系结尾的语句提示,可彻底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外延。

(四)读懂题意,选择答案

做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可以开始读题答题。但是无论是哪一个题目,学生选择时必须以确定的主旨为统率。选择前一定确保理解出题的意图。表层的问题可迅速选定,对于那些较深层次的题目,选择一定要有根据,一定要将相关原文找到,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推理,然后再确定。

阅读时应注意一些小技巧

1.学生自己应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用眼和脑阅读,整体阅读,整体理解,这样阅读速度将更快。

2.要注意猜词、句技巧的培养。阅读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解的词、短语,有的可跳过,而对进行整体理解无大碍;有的可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猜测、推理得知;有的可根据构词法推理,可明确它们的含义。

3.学会运用关联词。文章中有些复合句较长且结构复杂,晦涩不易理解,学生可根据关联词、引导词的逻辑关系迅速分清主干和重句,从而明确句意。在段落中或段落之间也有一些关联词,如but, however, although, ever though, as, because, so等等,在这些词的帮助下,学生可明确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因而能尽快把握住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平时阅读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适当、语言鲜活地道、时代感强的文章阅读;毕业年级的学生更应该针对中考、高考选材阅读,以便积累丰富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修辞图式,逐渐构建新的各类图式,在阅读时能够激活、运用图式,成功理解有一定长度和难度的英语文章,在阅读理解方面取得优势,为考试和实际生活中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语阅读技巧的指导

1.略读法

略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巧。略读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以忽略某些自己不懂的细节,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故事或短文。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具备这样的能力。一旦生词过多,学生就无法完全读懂材料,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阅读训练的开始,教师只要求学生把他们能认读的词、句读出来,而不能要求学生完全理解整篇阅读材料。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和不理解的句子时,可以先把它忽略,读懂大意即可。

2.找读法

找读同略读一样,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与略读不同的是,找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它可以从材料中迅速查找某一指定事情或某一特定信息,有针对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找读不必字字句句过目,一旦发现相关的内容,就将它记住或摘下,对于无关的内容,则很快掠过。学生运用找读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掠过尽可能多的阅读内容,找到需要的信息,可以有效地降低阅读的难度。比如,当回答有关when、where、who等问题时,可以采用找读法。

三、英语阅读活动的改进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机械、枯燥的语法讲解只会让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心生厌倦。教师应不时地改进一些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比如,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要阅读一篇文章,但这时教师并没有将文章的打印稿发给学生,只是在黑板上写了文章的题目,并且问学生:“看到题目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在黑板上先写了两个问题,然后又写了6个开头为字母“Wh”的问题。接着,教师就分5个步骤让学生学习这篇文章。

第一步,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找读,回答黑板上写的最初的两个问题。

第二步,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精读,回答6个开头字母为“Wh”的问题。在这6个问题中,有4个问题是非常容易的,另外两个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第三步,学生自由阅读,划出自己不懂的词汇。然后,学生按照段落顺序说出自己划的词汇。教师把这些词汇师写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第四步,学习文章中的语法。

小学英语阅读方法指导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更要让学生知道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过程,因此好的指导方法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方法运用到实际学习中去,进而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那么语文阅读有什么指导方法呢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指导方法已经与新时期的教育形式严重脱轨。传统的教育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课堂中的灵魂,教师全面控制课堂,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过于依赖老师,将老师的话奉为圣旨;而新式教育则注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从而达到了“教而不教”的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作出如下指导方法:

一、加强学生的识字量

(一)在生活学习中自主识字

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见文字信息,与文字打交道,这正是学生提高识字量,扩大识字空间的好方法。当然这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在生活中的鼓励,也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识字量。在学习中,是学生提高识字量的重要途径。日常各科的学习都会有大量的字词,学生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识字收获。

(二)鼓励学生多看书

小学生普遍喜欢《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科普大全》等课外读物。因此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开展“阅读汇”活动,激励学生发言,讲述自己所读之书的主人公故事情节、故事结局,从而达到读有所表的机会,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课外书,所接触的字词不单单局限于书本中所学的,这样更加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识字量。

(三)字典是学生识字的重要工具

《中华汉语字典》的编辑为小学生识字提供了最简单、最快捷的途径。学生课余时间多翻看字典,会在字典上认识许多生字、新词,并且标有注解的字会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从而彻底掌握生字。

二、加强学生普通话的训练

(一)营造一个人人说普通话的良好语言环境

大多数小学生在未入学之前都会有地方音,想要小学生说普通话,就要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环境。首先,教师无论在课内、课外都要说普通话,并且要强调学生时刻都说普通话。其次,学校要经常组织朗读、演讲活动,提高学生讲普通话的热情。树立“讲普通话标兵”作为对学生的奖励,激发学生说普通话的兴趣。

(二)加强课后普通话的训练

学生不仅要在学校讲普通话,在课后同样要说普通话。小学生回家时,会接触到电视和广播,而看电视、听广播是学生训练普通话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跟学、模仿等方式加强普通话的训练。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和练习普通话模板,这样不仅能学到标准的普通话,还能使拼音得到进一步巩固,这样就做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

三、加强学生有感情朗读文章的能力

(一)首先要做到朗读的准确性

这就需要学生熟读文章,对文章的每字每词都能了解其音色与音节。通过多次的朗读从而提高朗读的流利性。这样读懂了文章,才能做到边读边思,要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养成乐于阅读的好习惯。

(二)其次学会使用朗读技巧

这就要求学生会利用适当的语调、音色、速度和停顿等方法来阅读文章。比如在朗读《幸福在哪里》这篇文章时,文章中人物对话较多,所以在朗读时要抓住每个人物的语言特点。如读“智慧女儿”的语言时,朗读就应温柔、缓慢些,达到亲切的效果。而在读三个孩子的语言时也不能就一个语调读,不同的孩子就要读出不同的音色,而文中的三个主人公是天真的孩子,所以不仅要读出他们的稚嫩劲,同时也要读出他们好奇和坚毅的心理,这样的生动结合才能将文章读的淋漓尽致。

(三)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心理

这就需要你彻底融入文章,以文章主人公的心态理解文章主人公的心理来阅读课文,抓住主人公的心理才能更好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所反馈的信息。在学习叶挺的《囚歌》时,我们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铮铮铁骨,当然这只是从诗文表面看出来的。如果设身处地的进入主人公叶挺的心里,去感受他在敌人的牢笼中所受的煎熬以及心灵上所受的重创,但却没有将他打倒,始终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硬汉子。理解他的心理,进入他所处的环境,才能更好掌握主人公的心态,进而才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浅谈小学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篇3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读书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导火索,是使学生乐此不疲、神采飞扬的“兴奋剂”。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像花香招来蜂群,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去获取信息,体验满足,产生愉悦心情。得到的知识和愉悦情绪又会增加他们更浓厚的阅读兴趣,引起他们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怎样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我认为主要有:

1.由内——向外

在学生对课外阅读尚缺乏兴趣,还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这种由课内向课外的过渡显得更为重要。语文课上,抓住要点,传授方法,指导自读,引导学生由课外延伸。在课外有计划地扩大范围的阅读,旨在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丰富课余生活,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具体做法有:①迁移式,如在教学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可让学生读有关肖邦的故事,读和肖邦一样的音乐家的故事,如柴可夫斯基、贝多芬等,读像肖邦一样的爱国之士的故事,如岳飞、陆游、童第周等。②扩充式,课本中的有关内容往往是一本书的一部分,可让学生把原著找来读读,如《林冲棒打红教头》选自《水浒》,《负荆请罪》选自历史故事《廉颇蔺相如列传》,甚至可以翻看《史记》。③推荐式,教师在课内适时推荐与课文有关的书给学生,让大家课外去畅读,如学习了《船长》,向大家推荐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达到加深认识,扩充阅读面的目的。

2.故事——妙引

对于不读书或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生情并茂中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知道事物善恶,对所听故事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意犹未尽,产生了极强想再听的欲望。记得我弟弟小时候不爱看书,却每天爱在家边吃饭边听收音机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三国演义》等,精彩至极,自今记忆犹新,英姿飒爽的穆桂英、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对文学名著的认识是由“听”得来的,以后进入重点中学,对这两部名著便萌发了一读为快的念头。于是埋头啃起了厚厚的原著。我曾对学生讲过盲人作家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我先绘声绘色地讲海伦渴望在第一、二天拥有光明时最想得到什么的情节,讲到第三天时戛然而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我神秘兮兮地告诉他们“欲知后事如何,请大家自己找书读”,学生此时兴趣盎然,纷纷要求借书。这样,并未作强制要求,由“听”到“读”,水到渠成,不知不觉中,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并增加了知识积累,智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开发,可谓一举多得。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1.课内外沟通,拓宽渠道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神奇的克隆》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各种有创意的构想如汩汩泉水涌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2.根据文体,分类指导

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怎样阅读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读像《鲁滨逊漂流记》之类的小说,可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指导学生拿到书先翻看目录,大致了解有哪些章节和故事,然后选择主要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还教给学生根据专题收集资料剪贴、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

三、培养习惯,让学生不忘读书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老师要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辅导。良好的读书习惯很多,如正确的坐姿、站姿,遇到不懂之处勤查工具书或虚心请教、边读边想等。我认为不应该轻视的有“三定”:

1.定书名。一旦精心选定要看的书,一定要把它读完,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努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

2.规定时间。固定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重要条件。合理安排读书时间,或早晨或午休或晚上,假如规定了时间,就必须严格执行,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时读个通宵达旦,忘记时一连好几天不翻一页书,这可是个极不好的读书习惯。

3.制定计划。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认真制定阅读计划,先易后难,逐步提高,勤写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利于积累读书经验,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世纪,我们的语文教育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得超越课堂,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只要我们老师积极地去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方法,认真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读书将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会以全新的感受进入一种亮丽的境界,逐渐成为“能说会道”的小灵通。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方法指导 篇4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兴趣,学生才能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因此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比如说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来让“静止”的课本变得“动态”,从而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像是在讲《台湾的蝴蝶谷》时,对于蝴蝶“飞过、穿过、越过”这些动词可以制作出动画(蝴蝶飞过花丛的图片、穿过树林的图片、越过小溪的图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动画能够轻松掌握动词用法,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阅读中培养思考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不光要重视学生有没有读懂、有没有理解,更要通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在思考中学习。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知识水平都比较低,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引导,那么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只会停留在字句或是表面情节上,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一下课文,然后再提出问题。比如说《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一位老奶奶背靠着洋槐树,耐心又焦急地等待着,这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说老奶奶既耐心又焦急?这样表达是否矛盾?那么学生要想回答出这个问题,就要认真地去思考,找到老奶奶又耐心又焦急等待的原因。

三、在阅读中养成良好语感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学习好语文,那么就要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通过积累来培养语感。想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那么首先就要从阅读开始,让学生在积累中不断成长,通过阅读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思维材料、情感材料、形象材料来增强自身语感,让学生阅读各类有益读物,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感。比如说很多琅琅上口的古诗词都是很有语感的,学生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皎洁的月光洒向床头这样的画面,因此就要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从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反复阅读。这样长期不断地积累下来,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在阅读中开拓思维空间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是停留于课本,要拓展、延伸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可以针对某篇文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来扮演角色,从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像是在讲《秦始皇兵马俑》一文的时候,其中有描写地下军阵这一段,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军阵中,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军阵中的一个兵马俑,然后根据自己的所处位置进行模拟表演,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包抄、侧翼、前锋这些词语,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更多课外知识。

五、在阅读中提高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指导方法 篇5

一、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一是文字、图片和音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感受文章所表现的爱憎感情,走进文章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水平。

三是在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阅读的动力,从“要我读”

转化为“我要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教师在课堂上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接着教师向学生推荐值得读的书,让学生去自己阅读。最后让学生向大家介绍或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

三、 加强课堂的阅读指导

教师一定要在了解学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筛选出教

学的重点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计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小学语文三年级阅读指导方法 篇6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问题情境,渗透方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愉快地学习,积极地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在理解“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一句时,教师引导:(1)平常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吗?(2)为什么重阳节这天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注重心理体验,侧面领悟方法

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他们能够重视自己的心理体验,那对于理解文本来说帮助将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学生的心理体验是在感受文本语言基础上的一种深入。心理体验是学生内心深处对感受的强化,体验既可以间接来自对语言感受的深化,也可以来自想象力的引导。新课标重视了对文本语言的整体把握和感受,体验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自己从语言中产生真实地情感冲动、情感共鸣,积淀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我们所积极倡导的。如学习《掌声》一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小英的自卑:为什么小英总是早早来到教室,放学后最后一个离开?让学生大胆体验小英当时的真实想法,从而与后来的改变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归纳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在教学《军神》一文时,首先通过查资料了解刘伯承,再着重引导学生从沃克医生在术前、术中、术后不同的态度变化中,感受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让学生对侧面描写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于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四、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方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初探 篇7

一、充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要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课堂上,注重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例如,在教完《瓜娃娃》这一课后,学生们深深地被瓜妈妈为瓜娃娃付出的辛苦而感动,这时, 我拿出了很多名著,对学生们说: “在这些书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好妈妈,请一睹为快吧! ”此时,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下课之后,争先恐后去阅读这些经典名著。这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篇带多篇”“片段带整篇”的方法,旨在为学生指引阅读方向,激发其阅读的兴致。

二、挑选合适书籍,让学生能够阅读

英国诗人柯勒律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捡纯净的宝石。”本着“有益、有趣、有物”的原则,我排列出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和先后次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所需要的营养。其中,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和科幻小说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 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爱的教育》《歇后语故事》等少儿故事和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 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国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具有阶段性,又保持连贯性,使学生在获得系统、完整知识的同时,逐渐锻炼和养成了自学的能力。

三、强化方法指引,让学生高效阅读

从严格意义上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立目标、选择读物、制定计划、控制进度、检查效果。但由于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加强了宏观调控和方法指导。从时间规定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每天中午保证有半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从指导内容上来说,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 指导中年级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能感情朗读文章,并尝试写好片段赏析式的读书笔记; 指导高年级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感情朗读和复述,写好读后感。

四、丰富读书活动,让学生爱好阅读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坚持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开展了朗诵会、故事会、开心词典等实践活动。每个活动我都实施三个步骤: 阅读准备、进行活动和读后评讲。如在朗诵会之前,我要求学生认真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好文章,然后自行好好练习。活动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筛选,每组两名优胜者参加全班朗诵。如此一来,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参与意识,热情高涨,也发挥出了较好的水平。在这一系列的讲述、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使学生能够发现不足、看到差距,从而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读”为“我爱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迸发。

五、巧借艺术搭桥,让学生享受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初探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方法策略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以阅读教材为重点、课外阅读为补充,潜移默化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课外阅读能够提供更为丰富、新鲜、充裕的知识,能够营造更为轻松、活跃、和谐的气氛。那么,课外阅读这扇“窗”该如何打开?怎样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实践中,我综合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充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要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课堂上,注重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例如,在教完《瓜娃娃》这一课后,学生们深深地被瓜妈妈为瓜娃娃付出的辛苦而感动,这时,我拿出了很多名著,对学生们说:“在这些书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好妈妈,请一睹为快吧!”此时,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下课之后,争先恐后去阅读这些经典名著。这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篇带多篇”“片段带整篇”的方法,旨在为学生指引阅读方向,激发其阅读的兴致。

二、挑选合适书籍,让学生能够阅读

英国诗人柯勒律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捡纯净的宝石。”本着“有益、有趣、有物”的原则,我排列出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和先后次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所需要的营养。其中,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和科幻小说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爱的教育》《歇后语故事》等少儿故事和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国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具有阶段性,又保持连贯性,使学生在获得系统、完整知识的同时,逐渐锻炼和养成了自学的能力。

三、强化方法指引,让学生高效阅读

从严格意义上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立目标、选择读物、制定计划、控制进度、检查效果。但由于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加强了宏观调控和方法指导。从时间规定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每天中午保证有半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从指导内容上来说,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指导中年级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能感情朗读文章,并尝试写好片段赏析式的读书笔记;指导高年级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感情朗读和复述,写好读后感。

四、丰富读书活动,让学生爱好阅读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坚持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开展了朗诵会、故事会、开心词典等实践活动。每个活动我都实施三个步骤:阅读准备、进行活动和读后评讲。如在朗诵会之前,我要求学生认真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好文章,然后自行好好练习。活动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筛选,每组两名优胜者参加全班朗诵。如此一来,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参与意识,热情高涨,也发挥出了较好的水平。在这一系列的讲述、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使学生能够发现不足、看到差距,从而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读”为“我爱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迸发。

五、巧借艺术搭桥,让学生享受阅读

当教师把一首优美的旋律或一幅别致的画面带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时,学生中产生的效应是非同一般的。这是因为音乐和美术自身的艺术性和趣味性,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一堂优质的语文阅读课,一定少不了美术和音乐的融合。其实,语文教材在文字内容上本身与音乐美术有密切联系,很多课文配备了精美的插图,选择了一些有趣的童谣、韵律诗等。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这种特色,使语文、音乐、美术三科横向联系起来。如课文《燕子》描写燕子停歇的样子时这样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此时,师生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段文字,不如说在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作者优美的语言饱含了音乐的美感。教师可抓住这个机会找来五线谱让学生比较认识,并配以关于春天的轻音乐诵读。此时,学生陶醉在课堂中,无不从心底赞叹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及其丰富的想象力。教师既赋予了课堂音乐之美,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单调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师在联系音乐、美术方面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或配音朗读复述课文,或播放插曲烘托课文,或把诗文变成歌谣唱诵,或把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绘成连环画,添画课文插图等,让课堂教学在活动中自始至终充满情趣和魅力。总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为阅读教学打开课外阅读这扇“窗”,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而且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开好这扇“窗”、管好这扇“窗”,力求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既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抓好课外阅读引导,确保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高效的阅读技巧,大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玉芝.课外阅读指导浅谈[J].小学时代,2011,(07).

[2]万玉艳.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J].新语文学习,2011,(03).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篇9

我们都知道“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热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极大热情去做。因此,我们一定要花时间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一切将迎刃而解。让孩子喜欢阅读不难,但需要时时处处留心培养。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朗读,让孩子产生羡慕之心,敬佩之意,孩子听着你的朗读有一种娱乐之感,随之,孩子就想模仿你去读。

这时,作为老师就要给孩子搭建这样的平台,让他们展示、模仿,进而也去寻找优美的文字去读,去品。二是,让孩子回家把自己喜欢的文章或片断读给家长听,要求他们出声读,美美地读,让家长夸他,使其越读越兴奋,越读越爱读,自然而地就产生了一种自豪感,慢慢地就爱上了语文,爱上了阅读。喜爱是做任何事情的动力源泉,只有喜爱,才能真正从内心去读,产生情感的共鸣。踏出这一步,我们就成功了。

二、要求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是加重孩子的负担,目的是让孩子读书要思考,要走心。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中午读书时,我要求学生拿着笔来读,读到好词、好句就动笔画一画,不认识的字做上标记,闲暇时间,翻开字典查一查;读到精妙处,有与作者情感共鸣处就动笔写一写,写写自己的想法……总之,要有自己读书的记录符号,可圈、可点、可画、可写,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读书太慢了,是的,慢。但是,我们为了不让孩子敷衍了事,就只有这样做才有成效。

鲁迅先生说:“读书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但是,作为我们小学生来说,不能及于求成,不能贪多,要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如果每一次都囫囵吞枣地读一读,收效是不大的。我们可以一本书读完,再换一种书,换不同类型的书,慢慢就达到了广度,有了广度,逐渐就有了深度。只要坚持,就有厚积薄发的时刻。

三、全班共读一本书,便于指导和检查。

全班读同一本书,老师也参与其中,了解书中的内容,这样你才能和学生有交流,有共鸣,也能让学生产生与老师比着读的心里,大大提高读书的效率、效果。记得,我班刚开始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时候,我就与学生一起读,在学生的时候,我也坐在前面读,下课的时候,我的书摆在讲桌上,学生就偷偷地看我看了多少页,与我比。后来,我又变换了形式,在他们读书时,我在批作业,而我却在下课时和他们谈书中的内容,学生也偷偷地回家读,然后与老师比。

其实,我们老师的时间是有限的,每天批改的时间都得去抢,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但我们可以大略地去读,了解书的内容,就可以应对我们的学生了,或者说选择我们读过的书,我们熟悉的书让学生读,这样指导起来能有的放矢。

四、不定期地进行读书交流。

读书交流不用过多地准备,即兴的就可以的。在读书交流上,我主要采用两种形式:

1、当天读完就交流。每周都要安排学生读完后书后到前面讲一讲,讲一讲当天读到的主要内容、精彩片断或感想体会等,虽然读得不够精彩,但可以起到检查和锻炼孩子的作用。

2、有准备地进行读书交流。

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读书交流。这样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五、语文课前的5分钟演讲。

说到演讲,其实也不是什么演讲,就是让学生在读书中的收获,优美的语句等汇聚成自己的想法、体会等讲给大家,达到锻炼说讲的能力和督促读书的目的。讲的内容不限,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摘抄的精美语句,只要喜欢即可。学生要想讲得好,他就会去读,去查找,思考自己要展现什么,这样不仅能达到读书的目的,还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六、读写结合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解放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目的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使读和写逐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给孩子写读后感的方法,可适当地写读书后的感想体会,然后选择好的读书感读给全班听,让学生的思想得以沉淀,得以提升。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方法指导技巧 篇10

加强词、句的训练。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基础知识的巩固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着手于课本中的内容,让学生将课本中的词语做到烂熟于心,将熟字运用到新词中,加强对形容词、名词、动词等词组的分类,多联系课本中的词语搭配与句式的变换。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勤加演练,经常温习课本中的词、句,夯实语文的基础知识。

引导并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词句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来分析和理解词语的实际意思。在人教版三年级的《盘古开天地》一课中,让学生自己将不理解的词语标示出来,并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辅助理解,比如: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了“混沌、猛劈、缓缓上升”等生词的意思,能够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学生通过熟读课文的内容,明白课文开头的“巨大蓝色宝库”指的是什么。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对词语、语句的积累,在学生理解一篇文章之后,通过摘录和背诵等方式,来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并感悟作者的造句与表达方式。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矛与盾的集合》中通过对“矛”与“盾”的应用,来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等。

加强段落训练。文章段落的训练是为了能够准确掌握本段中心内容,并找到重点的语句,可通过分析和了解来进行段落的仿写。比如:人教版《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指导学生将每一段进行反复朗读,在感知不同段落对于不同季节小兴安岭的美景描写之后,提问学生分析哪一句话是段落的中心句,这时,学生们会踊跃回答问题,从而可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将不同季节小兴安岭的形态找出,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阅读形式,使得学生掌握总分的构段方式,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训练效果。

(二)教授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习阅读的方法。进行三年级的语文阅读训练,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而大量阅读的基础就在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教师需要教授给学生阅读的方式:通过熟读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完文章之后能够大致地归纳出文章的内容;借助字典对生字进行理解。在人教版三年级《赵州桥》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预习计划,学生根据这个计划进行自主式阅读。在其阅读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文章内容,并与同学一起探讨出阅读的方式和步骤。通过这种阅读方式的反复练习,概括出阅读的技巧和方式。

分段教学法。在语文的人教版课本中,教材都是按照一定主题来划分单元的,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某一单元的文章为训练重点,有策略、有重点地训练学生进行阅读,从而在根本上提升他们对阅读方式的实际运用能力,打造一种相对高效的阅读课堂。

小学英语阅读方法指导 篇11

一、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课外读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此外,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目前,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教师不能直接地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塞给学生,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的实践探索中让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课外阅读的需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其实,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很重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各类出版物众多,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具体要注意下面几点:

1、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好书,让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小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2、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据调查显示,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喜欢阅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而高年级学生则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男生与女生的阅读口味也不尽相同,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喜好,推荐课外读物时做到有的放矢。

3、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阅读量,这无疑是要我们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课本里,而应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感受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懂得用文字表达情感。在安排课外阅读教学时,可结合一些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的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根据学生已获取的资料,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学生可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阅读作品;中年级学生安排一些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等读物;高年级学生可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等。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可安排篇幅短小的文章、书报等让学生阅读,寒暑假时间比较长可向学生推荐篇幅较长的读物。

(三)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汲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要创造多种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首先,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产让深刻的印象,才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其次,学会做笔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四)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

培根说:“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阅读中,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就是学生求异思维的体现。文章鉴赏存在多样性,老师要允许学生在品评、质疑时出现“超文本”的现象,只有这样,学生的想法才能得到真切的表达,感悟得到真实的提高,思维得到真正的发散。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后,我请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有关章节,对人物做个简单的评析。有的同学就提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计策,他用多种表面功夫去感动诸葛亮。其实,他根本没什么本事。”然后,他又列举出许多事例,来说明他出谋靠诸葛亮,开战靠张飞,关羽等。他的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于是脱离书本,引导学生结合当今社会现象讨论刘备到底算不算一个成功人士?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开拓思维。当我们在进行阅读时,要能做到不尽信书,学会辨证全面地看问题,培养出实在的分析、评价能力。

三、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才能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一是编写提纲法,即给文章列出提纲。二是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

过程中,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三是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用圈、点、勾、画等符号作好记录。四是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五是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等,需要时可随时查找。六是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科学的学习方法源于不断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学习中总结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书让学生来读,思路让学生来讲,规律让学生来找,学法让学生来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财富。

四、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到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老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的学习。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和巩固。教师要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诸如此类的抓住教材内在联系进行的学习迁移,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迁移中得到巩固与提高。

五、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的学习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此过程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会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呈螺旋状上升,因此教师要注意不同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的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丰富学生的阅读方法。此外,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一定的学习策略相结合,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意见分歧时,老师不要简单地判定谁对谁错,或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让学生学会自由地批判、思考,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由于阅读方法(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要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二是要重视学生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上一篇:大学生会计实习报告下一篇:2020年4s汽车店前台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