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诗集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郑愁予诗集(共6篇)

郑愁予诗集 篇1

郑愁予

重庆育才中学 游华国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意象与古典诗歌的内在联系。

2、领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3、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

听罗大佑的歌曲《错误》。

错误是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的,而犯错误的结果有好也有坏。为什么呢?因为有些无心的错误也可能导致美好的结局。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则是被称为“现代抒情诗绝唱”的,台湾诗人郑愁予用伤感的笔调所描述的一个美丽的《错误》。

二、解题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的诗歌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

三、研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全诗,揣摩诗歌的感情。

2、听示范朗诵,把握诗歌的节奏,然后指名学生朗读。

4、集体朗读。通过画面初步理解诗意。

5、思考:

全诗主要以什么为中心意象?诗中的“我”“你”指什么人?描述了什么情景? 明确: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我”是一名游子,“你”是一位闺中思妇。写了思妇盼望归人的情思。

6、朗读第一节,思考:

(1)为什么用“莲花的开落”来比喻女子“等待的容颜?”

明确:莲花自古多产在江南,如古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故用莲花来象征江南女子的柔美纯洁;那等待的容颜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喜悦,而失望,故如莲花的盛开和凋落一样。思妇的心情也是如此,敏感的情绪随着莲花的一开一落微妙的变化着。

(2)本节诗句长短交错,可读出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首句言“我”路过,寥寥几字,暗示过客之匆匆;次句言思妇之等待,长长的句子暗示等待之漫长。

“开落的莲花”到装成“莲花的开落”形成音韵美。

7、朗读第二节,思考:

(1)能用来表现思妇的意象很多,作者为什么独选用“三月”的意象?

明确:与中国的古典诗词传统意象有关。在古诗词中,游子思乡多在秋天,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张籍的《秋思》等,可见深秋萧瑟之景,最易引发游子思乡情思;而思妇怀人则多在春天,如王昌龄的《闺怨》,欧阳修的《蝶恋花》李清照的《武陵春》等,均为表现思妇怀人的名篇。因为春光无限好,人的青春易逝,对比之下,更能勾起对不在身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进而热切盼望良人归来。

郑愁予自幼由母亲教读古诗词,深受影响,所以他的诗也沿袭了诗词的传统,以“三月”的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

(2)本节诗中用了四个否定句和两个比喻句来表现思妇的情态,请找出来并谈谈对它们的理解。

明确:四个否定句:“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两个比喻句:“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那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东风不来”,指所盼之人的音讯不来。思妇只能把自己思念的心情深埋心底,如“柳絮不飞”,任由它把心压抑成小小的城中夕阳下的青石街道一般寂寞;“跫音不响”,归人不见,故窗帷不揭,只能默默地躲在帘儿后面继续漫长的期盼、等待,对别的一切毫无兴趣,心,也如一扇紧掩的窗扉,再不向别人敞开。

这些否定句和比喻句集中表现了思妇的爱情之专、思念之深和等待之苦。

8、朗读最后一节,思考:

诗人为何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在前一节中可知思妇怀着深深的思念,在苦苦的等待,只为了那“跫音”能够响起,终于,达达的马蹄声传来了,它点燃了思妇心中的希望和重逢的喜悦,因而它是“美丽的”;然而,马蹄声走近之后,并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又渐渐地远去,因此,这又是一个“错误”。

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形成了起伏跌宕的艺术效果。

四、延伸阅读

自古以来,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赏析下面的两首词,并思考问题。

(1)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

(3)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思考:

1、两首词的女主人公都以怎样的姿态形象出现?与《错误》的女主人公相比,有何区别? 明确:两首词的思妇皆以“倚楼盼归”的形象正面出现,而《错误》中的女主人公自始至终不曾现身,而是寂寞地隐在紧掩的窗扉,低垂的青帷后面,默默凝听外面的世界,等待着远行言归的爱人。

由于全诗中她的动作不是望,只是听,更显得含蓄内敛,情深而又自持,从而为全诗平添了富于古典气息的哀婉、惆怅和浓郁到化不开的缠绵韵致。

2、思妇闺怨成为千古吟唱的主题,是因为古代离家不归的男人很多,成为一种风气。思考并讨论:这些男子“不归”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明确:原因多种多样。有“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的负心薄悻;也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前程功名;还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生计活路;更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残酷战争。这些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都注定了这些男人灵魂和身体的漂泊动荡,都注定了爱着他们的女人们的“玉阶空伫立”“月明人倚楼”的漫长的等待。因此导致了思妇闺怨成为了千古吟咏的一个主题。

五、小结

郑愁予诗集 篇2

一、《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在这首诗里, 作者化身为骑马走江南的旅人, 达达的马蹄声唤起了一个闺中少女怀远思归的柔软情思。她拉开帘幕, 半开半掩, 循声望去, 似看非看, 与作者有了惊鸿一瞥似的一面之缘。作者骑马离去, 心潮难平:寒暑交替, 红颜寂寞, 好似莲花开了又落, 仿佛这一座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的城。自己的马蹄声于她该是惊喜之后多大的失望啊。

诗中“紧掩的窗扉”、“不揭的春帏”又似乎告诉我们作者与“你”从未谋面, 只是想象风景深处藏着一位情深意长、苦苦盼归的少女, 于是不觉担心起自己的马蹄声, 唯恐它们带给她短短的惊喜之后长长的叹息。就这样, 一种纯纯的情怀观照便跃然纸上, 让人心有戚戚, 感动落泪。

全诗短小精悍、语短情长、缠绵悱恻、楚楚动人, 宛如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般古典与唯美, 让人不忍释卷, 悄然动容。

二、《小小的岛》

你住的小小的岛我正思念

那儿属於热带, 属於青青的国度

浅沙上, 老是栖息著五色的鱼群

小鸟跳响在枝上, 如琴键的起落那儿的山崖都爱凝望, 披垂著长藤如发

那儿的草地都善等待, 铺缀著野花如果盘

那儿浴你的阳光是蓝的, 海风是绿的

则你的健康是郁郁的, 爱情是徐徐的……

在这首诗里, 作者将满腹柔肠寄托在“小小的岛”上, 想象心目中的她就居住在那里。那儿既有栖满五色鱼群的浅沙和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树林, 也有披着如发长藤的山崖和野花铺缀的草地, 还有蓝蓝的阳光、绿绿的海风。心上人和风景一样美丽、温柔、健康、纯洁, 让“我”远远观望, 魂牵梦萦, 就像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君住长江头》所言, “君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全诗意象多变、格调清新, 充满古典与唯美的浪漫情怀, 好似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让人心驰神往。

三、《殒石》

小小的殒石是来自天上, 罗列在故乡的河边

像植物的根子一样, 使绿色的叶与白色的花

使这些欣荣的童话茂长, 让孩子们采摘

这些稀有的宇宙的客人们

在河边拘谨地坐著, 冷冷地谈著往事

……

自然, 我常走过, 而且常常停留

窃听一些我忘了的童年, 而且回忆那些沉默

那蓝色天原尽头, 一间小小的茅屋

记得那母亲唤我的窗外

那太空的黑与冷以及回声的清晰与辽阔

在这首诗里, “小小的陨石”是“来自天上”的神秘客人, 作者把它们设想成所有童话的根源, “使绿色的叶与白色的花使这些欣荣的童话茂长, 让孩子们采摘”, 使人触景生情, 思绪翩翩, “窃听一些我忘了的童年, 而且回忆那些沉默那蓝色天原尽头, 一间小小的茅屋记得那母亲唤我的窗外那太空的黑与冷以及回声的清晰与辽阔”, “茅屋”和“母亲”的出现触动了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让童年更加难忘, 令回忆更加抒情。灯火渐上, 天色已晚, 母亲站在茅屋里、窗口边唤“我”回家, 清晰、辽阔的回声在苍茫的宇宙间经久不息。读到这里, 不禁为平淡流年里缓缓流淌、一如既往的母爱深深打动, 于是心旌动荡, 热泪涌流。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古诗词佳句俯拾即是, 例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全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语言纯净、抒情深刻,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流露出浅浅的古典与唯美情怀。

四、《客来小城》

三月临幸这小城

春的事物堆缀著……

悠悠的流水如带

在石桥下打著结子的, 而且

三月的绿色如流水……

客来小城, 巷子寂静

客来门下, 铜环的轻叩如钟

远天飘飞的云絮与一阶落花……

在这首诗里, 小城春意阑珊:流水悠悠如带, 从石桥下缓缓流过;绿色淡而未浓, 轻盈如流水。寥寥数笔, 勾勒出一幅安静、柔美、和谐的画面。这时, 陋室巷陌走来一位不着名姓的客人, 轻叩主人家门上古老的铜环, 如钟的声响于深长的街巷久久回荡, 云絮从远天飘飞而过, 眼前的石阶上是久积的落花。就这样, 无限禅意油然而生, 仿佛宋代天台德韶国师那首禅诗描绘的意境, “孤猿叫落中岩月, 野客吟残半夜灯。此情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

全诗轻轻着笔、韵味无穷, 语言柔美、意境深远, 是古典与唯美之谓也。

五、《最後的春闱》

今晨又是春寒, 林木悄悄

一鹰在细雨中抖翼斜飞

置书笈在肩上的书生, 收拾远行

仰望看, 一天西移的云雨

此去将入最後的春闱, 啊, 最後的一次

离别十年的荆窗, 欲嬴归眩目的朱楣……

西移的云雨停歇, 杯酒盈盈

荆扉茅檐, 春寒轻轻地蹭过

卸下书笈的书生, 呵手而笑:

……

在这首诗里, 春天寒意微微、细雨蒙蒙、林木悄悄, 老鹰在天空中抖翼斜飞。这时, 一位肩负书笈的书生远行而来, 抬眼看见云雨西移, 感慨良多, 寒窗十年, 只待此去“嬴归眩目的朱楣”…也许是走累了, 便到一户荆扉茅檐的人家讨口酒喝, 他卸下书笈, 端起酒杯, 忽觉寒意轻轻蹭过…也许, 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时, 该户人家早已搬至别处。关于这种萍水相逢、雪中送炭的情谊, 唐代诗人崔护写过一首情真意切、千古流传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全诗慢条斯理、娓娓道来、余味悠长、千秋尽显, 雕琢不着痕迹, 感情细而不腻, 古典与唯美相得益彰。

他的诗句, 像这样的还有很多, 例如《当西风走过》里“当落桐飘如远年的回音, 恰似指间轻掩的一叶, 当晚景的情愁因烛火的冥灭而凝於眼底此刻, 我是这样油然地记取, 那年少的时光”, 《夜歌》里“当风和灯当轻愁和往事就像小小的潮的时候你必爱静静地走过, 就像我这样静静地走过, 这有个美丽弯度的十四号码头”, 《牧羊星》里“雨落後不久, 虹是湿了的小路, 羊的足迹深深, 她的足迹深深, 便携著那束画卷儿, 慢慢步远……湖上的星群”, 《风城》里“漂泊之女花嫁於高寒的部落朝夕的风将她的仙思挑动於是涉过清浅的银河顺看虹一片云从此飘飘滑逝”, 《燕云之五》“画眉唱遍酒楼历史在单弦上跳采声多的地方便挤满了栏外人而烟袋招牌已老在斜街上那些年宫闱的景致是眉笔画的昼眉哟唱遍了酒楼”, 《燕云之六》“丹枫自醉雏菊自睡秋色一庭如兰舟静泊看谁要沿著环廊款步来去谁便有了明月的闹意——一片又一片地把云推过江心”等等, 不胜枚举。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温柔清丽、庄重含蓄、感情克制、高雅正统, 饱含古典与唯美情怀。

郑愁予的诗歌选取的多是微风、云絮、青石、流水、荆扉、茅檐、酒肆、窗帷等这类清新隽永、返本复古的意象, 文字表达上挥洒自如, 不落俗套, 有时如出水芙蓉, 有时似精雕细刻, 但不管是哪种, 似乎都在营造一种古色古香、优美深婉的氛围, 这大概是作者内心那份古典与唯美情怀的自然倾注。

正是这份古典与唯美情怀, 使郑愁予的诗歌读起来好似一本张合自如的线装书, 一篇美女簪花的繁体字, 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一把咫尺千里的折扇面, 一支清和淡雅的古琴曲, 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摘要:上世纪50年代, 郑愁予以一首小诗《错误》声名远播, 该诗饱含古典与唯美情怀, 极好地诠释了作者的审美偏好和情感取向, 于很多诗作中都有体现。本文将以《错误》《小小的岛》等几首诗为例, 探讨郑愁予诗歌的古典与唯美情怀。

郑愁予《错误》教学设计 篇3

1.朗读并分析全诗,学习诗歌所运用的古典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掌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古典意象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2.体会诗歌“美丽的错误”之格调美。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诵读法、思路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摇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

听安雯《月满西楼》新古典主义歌曲,请学生谈谈感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看歌词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歌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考:哀怨、忧伤、无奈

(二)整体感知

1.读诗歌

(1)初读:全班齐读,正音。

柳絮(xù)、跫(qióng)音、春帏(wéi)、窗扉(fēi)

提醒: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2)再读: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

1)诗中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参考:哀婉、无奈、淡淡的愁怨

2)诗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一位痴情女子默默等候丈夫归来,等来的确是他人归来的马蹄声。

2.讲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语言)。

参考: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生气。这时,街上传来了达达的马蹄声,给极度失望的她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这只是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所盼望的归人,而是个过客。(注意故事叙述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作题解

解题:这样一个故事,为何取名《错误》?

参考:“我”的出现是一个错误;女子的判断是一个错误。

(三)诗歌解读与意象分析

1.找寻意象

(1)请同学默读诗歌,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

参考:莲花、东风、柳絮、城、街道、蛩音、春帏、窗扉

看看这些意象分别用了什么样的修饰语?

参考: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紧掩

(2)这些修饰语可以归类吗?

参考:

1)比喻类:(开落的)莲花、(小小的寂寞的)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

2)否定类: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2.诗歌理解及意象分析

(1)前奏部分

思考:

1)谁在等?

参考:闺中女子在等

2)等了多久?

参考:等了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

3)作者如何表达这种久等?

参考: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4)为何选用“莲花”意象?

参考:“莲花”是江南特产,呼应故事地点,莲花是一种纯洁美好的意象,象征着女子的美貌和坚贞。

5)“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一个什么句式?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下面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参考:倒装句,应为“容颜如开落的莲花”。增强诗歌的音节美和语言美。音节美:“落”与“过”押韵;语言美: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下面还有: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2)主体部分

思考:

1)此处“东风”指什么?

参考:东风:春风,百花之媒,东风不来喻心上人的信息没有传来

2)“柳絮”指什么?

参考:“柳”为“留,“絮”为“绪”,喻指绵绵不尽的思绪

3)作者为什么说“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是真的吗?

参考:因为女子始终等候在闺房,在她那里只有“听”,没有“看”,自然不会关注外界的变化。

4)作者说“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何心可以比作城?比作向晚的青石街道?

参考:狭小、寂寞、冰冷

5)对于女子的“心”还有描述吗?什么特征?

参考: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封闭

6)这颗“心”会在何时变化?

参考:听到“蛩音”

7)这颗“心”被点燃之后,女子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参考:由“听”转为“看”。揭开“春帷”,希望化为失望。

女子的心:狭小、寂寞、冰冷、封闭

女子的心:盼望——希望——失望

(3)结尾部分

思考:

1)“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在全诗结构上又什么作用?

参考:响应首句“我打江南走过”,将镜头放大拉远到虚无而广阔的空间和连绵不断的时间长河中,不但使前后文互相呼应回照,更重要的是能使本诗结构均衡,不致前挤后空或前空后挤。

2)既然是错误,又说是美丽的?不矛盾吗?如何理解?

参考:不矛盾。从情感上来说,因为马蹄声是美丽的,女子因为听到这个心情发生变化;从情节上来说,这个故事是美丽的,因此错误也是一种美。

3)请同学找找身边与“美丽的错误”类似的现象。

参考:善意的谎言

(四)小结

1.尝试背诵诗歌

建议:尝试背诵线索:我——你——我

2.艺术特色梳理

参考:句子长短错落,音韵和谐;意象传统,比喻别致;诗歌融语言美、意象美、情感美与一体。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将郑愁予的《错误》与温庭筠的《望江南》相比较,二者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参考: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小词,每当看到思妇闺怨的诗词,首先萦回于我眼前的就是这望江楼上痴望终日的伊人形象。其希望、失望乃至绝望,令人柔肠寸断,哀婉欲绝!一千多年之后,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错误》,诗中也有一个倚楼望归的女子。它莫非意味着人们也许永远也等不到他们所爱、所期待的东西,任凭魂牵梦萦,望眼欲穿。为什么千年以来女子“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而“肠断白蘋洲”?只因为她们所等待的男人在她们的生命中,多半是“过客”,而不是“归人”。二者都是描写了女子万般期盼佳人归来,却终究没有等候到心上人归来的画面,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也是写“美丽的错误”,在这些词句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古代女子一股幸福的暖流袭遍全身之后又骤然化为深深失落的情感。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不同的是,温词中的过客是乘船,而郑诗中的过客是骑马;温词中的有对女子出现了正面描写,而郑诗中没有。

教学反思与探讨

1.作为一堂公开课的教学,我们没有华丽的雕饰,只是朴素的教学。通过一首新古典主义歌曲把学生带入相同的诗歌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一定的感情基础。初读之后,让学生来自行讲述诗歌叙事化的内容,这样又将诗歌文本内容降低一个层次,使得郑诗可以走近学生。随后,让学生自行提炼本诗理解的最大障碍——意象,通过引领性的解读分析,学生可以渐趋深入到诗歌意境。主体部分一连串的比喻修辞为本诗那个“楼台”上的女子形象作了一幅很好的塑像,一种中国独有的古典女子情节油然而生。带着此种认识再来回归诗歌主题、总结诗歌特色,显然已不再有太高难度系数。

2.对于职高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错误》本身存有一定难度,好在第一单元讲解时,《沁园春》《相信未来》等诗歌,我们已经针对意象、情感等展开过一定解读,学生至少对于诗歌中的意象感觉不再陌生。尽管后人对于郑愁予的《错误》一诗,分析种种,但我们认为,文本的解读始终是第一位的,诗歌教学如果没有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疏通,再深刻的哲理传授都是一纸空文。故而,我们结合学生的自我认知,将文本分析落实透彻,每位同学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都能各抒己见,特别是初读之后,笼罩着一层浪漫色彩的情感诗歌,更是职高生的青睐之作。我们以一首充满古典意味的《月满西楼》歌曲掀开本诗教学,或多或少带给学生几丝哀怨美的感受,学生可以跟随老师问题的预设,老师可以跟随学生理解的困惑,彼此主动地去疏通诗歌、品味诗歌、鉴赏诗歌,过程中他们积极表达着自己的意见,浸润在诗歌的情感中理解男女主人公,甚至于设身处地地延伸心理想象。我们认为,在纯熟的文本解读基础上又能做到情感的升华,这样的诗歌教学是成功的。

3.诗歌文本历来以开放的文本结构存在,读者既是欣赏者,又是创作者,品读诗歌本身也就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但凡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打开,空间想象被激活,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互通对话就能自然实现。因而,引导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弥足珍贵。

郑愁予的诗歌 篇4

残堡 边塞组曲之一

戍守的人已归了,留下

边地的残堡

看得出,十九世纪的草原啊

如今,是沙丘一片……

怔忡而空旷的箭眼

挂过号角的铁钉

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

戍楼的石垛啊

一切都老了

一切都抹上风沙的锈

百年前英雄系马的地方

百年前壮士磨剑的地方

这儿我黯然地卸了鞍

历史的锁啊没有钥匙

我的行囊也没有剑

要一个铿锵的梦吧

趁月色,我传下悲戚的「将军令」

自琴弦……

野店 边塞组曲之二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

黄昏裹挂起一盏灯

啊,来了

有命运垂在颈间的骆驼

有寂寞含在眼裹的旅客

是谁挂起的这盏灯啊

旷野上,一个蒙胧的家

微笑看……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

有烧酒羊肉的地方啊

有人交换著流浪的方向…

牧羊女 边塞组曲之三

「那有姑娘不戎花

那有少年不驰马

姑娘戴花等出嫁

少年驰马访亲家

那有花儿不残凋

那有马儿不过桥

残凋的花儿呀随地葬

过桥的`马儿呀不回头……」

当你唱起我这支歌的时侯

我底心懒了

我底马累了

那时

黄昏已重了

酒囊已尽了……o

黄昏的来客 边塞组曲之四

是谁向这边驰来了呢

这裹有直立的炊姻

和睡意蒙胧的驼铃

你也许是来自沙原的孤客

多情而爽朗的

边城的孩子

你也许带看被放逐的忧愤

摔著鞭子似的双眉

然而,你有轻轻的哨音啊

轻轻地

撩起沉重的黄昏

让我点起灯来吧

像守更的雁

小河 边塞组曲之五

收留过败阵的将军底泪的

收留过迷途的商旅底泪的

收留过远谪的贬官底泪的

收留过脱逃的戍卒底泪的

小河啊,我今来了

而我,无泪地躺在你底身侧

沙原的风推不动你

你沉重而酸恻的叹息

月下,一道铁色的筋

使心灰的大地更懒了

我自人生来,要走回人生去

你自遥远来,要走回遥远去

随地编理我们拾来的歌儿

我们底歌呀,也遗落在每片土地……

天窗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看,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像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著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闲荡著

那町町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看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如流水……

情妇

在一青石的小城,住著我的情妇

而我什麽也不留给她

只有一畦金线菊,和一个高高的窗口

或许,透一点长空的寂寥进来

或许……而金线菊是善等待的

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

所以,我去,总穿一袭蓝衫子

我要她感觉,那是季节,或

候鸟的来临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

知风草

晚虹後的天空,又是,桃花宣似的了

被裱褙的乱云,是写在

信风上的书法,我犹存

受赠者的感觉,犹记檐滴断续地读出

而结束於一声鼓……那夕阳的红铜的音色

小窗,邮箱嘴般的

许多永昼,题我的名投入

(是题给鬓生花序的知风草吧!)而

惊蛰如歌,清明似酒,惟我

却在 雨的丝中,懒得像一只蛹了

四月赠礼

雨季是一种多棕的植物,

那柔质的纤维是适於纺织的;

而大农耕的绿野是太素了,

谁愿挂起一盏华灯呢?

一盏太阳的灯!一盏月亮的灯!

--都不行,

燃灯的时候,那植物已凋萎了。

总有法子能剪来一块,一块织就的雨季,

我把它当片面纱送给你,

素是素了点,朦胧了点,

而这是需要的--

台湾诗人郑愁予《错误》及赏析 篇5

作者: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赏析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那便是爱的错误。台湾诗人郑愁予运用神来之笔,把它描写得更加美丽,令我们不得不拊掌赞叹。

美丽的故事

通读全诗可以发现,诗人以凄美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暮春三月,东风和煦,柳絮飘舞,在江南一个美丽的小城,一个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没有东风,也没有柳絮,她听不到青石街道上有意中人的足音,因而意态慵懒,云鬓不整,心灵也如窗扉紧闭,春帷不揭。浪迹天涯的“我”打这里走过,听到达达的马蹄声,企盼已久的她如莲花般绽开了笑颜可“我”未入家门,她失意万分,盈盈笑靥又像夏末的莲花迅速地枯萎凋谢了。全诗不足百字,而故事情节却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一波三折,先是漫长的期待,然后是听到马蹄声的惊喜,最后是失望,再后来又是无尽的等待。言已尽而意无穷,可谓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美丽的修辞

诗人在诗中充分运用了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塑造了一位楚楚动人、凄婉可人的思妇形象。“不来”“不飞”与“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间隔两行两两相对,形成一种呼应重复,既使全诗音韵和谐,又使全诗抒情意味变得深婉动人。诗中的“你”有莲花般的容貌、孟姜女的执着。她心如磐石,守身如玉,除了意中人,她的心不向任何人开放。尽管阳春三月,杨柳依依,东风拂面,但在她心中、眼里,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

郑愁予诗集 篇6

在郑愁予等作家的笔下,乡愁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沧桑感的乡愁是单薄的,没有空间、时间、文化、命运共同参与的乡愁是苍白的。

抗战的儿童,内战的少年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写于1954年的《错误》,传颂逾半世纪,成为中国现代诗的经典,历年来被海内外收入教科书与参考书。此诗写的是大时代战争年月,小城中路过的归人与闺中人等待的情怀,寓意深刻。

“这首诗我写了很多年,写的是记忆里漂泊的心酸意向。它有很多版本,16岁我在衡阳出版第一本诗集,就包括了这首诗,当时它的语言不是这个样子,之后为了内容,又创造了新的形式。”

“命运给我们这一代人带来很深的乡愁。”?从小母亲就教郑愁予背诵诗词,乡愁的诗意伴随他一生。1937年秋,在古都金陵生活的郑愁予一家被淞沪战火惊扰,在“南京大屠杀”前两个月北归中原了。“那年我5岁,还记得走前去过栖霞山,枫叶红了。回到故乡河北,一进村看到一树红叶,我以为也是枫,家人说那是柿树红。”于是, “走过江南”“两树红叶”成了诗人最初的乡愁。

他小学时,抗战就全面爆发开始了,父亲从陆军大学受训后一毕业就被送到湖北抗战前线,调去襄阳张自忠的部队,他则跟随着母亲经历过各种逃难,一路上看到很多伤兵; 1948年冬天,随父母历经抗战、内战颠沛回到金陵的郑愁予,随二伯父的儿子去了莫愁湖。“莫愁湖里种满荷花,冬天里的荷呈枯黄,很苍凉,就像那时国民政府的战局一样了,也像老百姓心中的凄惶。那种家家户户黯然的景象,我都记在心里面。”

郑愁予是抗战的儿童,内战的少年。‘达达的马蹄’,那是童年逃难时忘不掉的声音。而父亲总在远方,母亲和他一直等待这个‘归人’。”

诗人如今这样解读“乡愁”:“乡愁,其实是宇宙性的。在我的诗里头,意象相当多的是‘流星’‘星空’。流星、陨星、陨石,它们从天空划过,落在大地上了,这个引起乡愁。人类的生命,就像所有生命一样,在这个地球上刹那之间就过去了,都是‘过客’。那为什么叫‘归人’,不叫‘归动物’‘归生物’呢?因为人是不同的,活过一次,对生活过的地方许多的回忆、眷恋等等。所以说‘过客’和‘归人’这个之间引出最多的感触,用歌的形式,把它写出来的,那就是诗人。”

“我的小名叫济发”:

乡愁止于此,生活始于斯

郑愁予在不同的场合谈到过自己的名字。

他1933年出生在济南一个职业军人世家,出生不久父亲就随部队出发了,为了记住这次从济南出征的离别,父亲给他取了个“济发”的小名。从济南出发,一家人在抗日战争的烽烟中颠沛流离,所以他小时候很不喜欢“济发”这个小名。

“济南的济,就是济水,成就了一座名城泉城。我以前不喜欢我的小名济发,现在不仅喜欢,而且深爱,遗憾的是现在没有人叫我的小名了,我的小名叫济发。”

十几岁时读屈原《九歌·湘夫人》里的句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愁予”打动取来做了笔名。后来在司马相如的诗、辛弃疾词里都读到这个意念,特别是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如今,他终于懂得这个“愁”原来是诗胆。因为诗人总要表现对时间的无奈,与西方常常用“死亡”和“爱情”来表现“时间没有了”不同,我们的汉诗是用风花雪月的无常,表现对时间的无奈,恰就是这么个“愁”字。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跟随父亲举家赴台后,郑愁予曾说他的创作是受中国传统的任侠精神和人生的“无常观”影响。这种无常观隐现绵延于其半世纪以来的诗作中。一般说“无常”可能以为是消极情绪,但郑愁予解释:“正因感悟人生无常,而衍生悲悯心和任侠情怀。”

“人是万物之灵,诗人更要有性灵。”在郑愁予看来,“性灵”的最高境界是崇仁念,他说,中国传统诗词有儒家济世、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就是要把“仁”这个意念,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受到感应、启示和共鸣。“这是诗人的责任。”

西方人说诗表现的只有一样东西,这是郑愁予1968年在美国艾奥瓦大学参与“国际写作计划”体会到的,那就是人类的精神,人类的生活状况。他当时写的《矿工》正是应了这句话,诗的第一行写的是:“当你生下来,上帝在你手上画了个十字。”

老师说这首诗是人道主义的。他当时根本不知道这个词,之所以会写这个题材,是因为当时见到矿工的小孩,一放学就在矿口玩,郑愁予就问他们:“你们怎么在这边玩,那边不是有秋千、滑梯吗?”“我们等爸爸出来。”

“所有的诗人实际上都是左派,都是同情弱小。”郑愁予强调说,“很多人写诗常常表现的是自己的私密,这就违背了性灵的作用。”郑愁予说,这样的作品即使文字非常巧妙,但却让人难以亲近。”

郑愁予是性情中人,深具知识分子襟怀,他曾于2003年赋诗相赠台湾著名作曲家、歌手罗大佑,事缘罗大佑因不满美国特使访台时建议台湾应派兵赴伊拉克助战,愤而在演唱会中怒撕自己的美国护照。这种保护民族尊严的良知与正义感,郑愁予深为欣赏,因而赋长诗相赠,题为《你的真爱,来自生就的台湾良心》。

台湾乡愁文化:“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瓦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精神滋养文化的年代。大陆文化人流沙河主编的《台湾诗人十二家》,收录了郑愁予、余光中、商禽、痖弦、杨牧等人的诗歌 ,一批诗人都是读着这些台湾诗歌或朦胧诗,开始诗歌写作的。

就整个中国的历史变迁而言,台湾一直处在特殊的境遇中。尤其是在西风东渐以来,不仅有多次被殖民的屈辱,而且有长期脱离母体的悲哀。独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乡愁”这一命题在当代的表现,从台湾文学中去寻找是最恰当而精准不过了。

诗人余光中在《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中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瓦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而另一位女诗人席慕容,以女性的视觉与笔触去回望怀念她的故乡,写出了最为“个人化”也是最感性细腻的“乡愁”。白先勇的小说,则带着对历史、命运、生命沧桑的喟叹写出了人生的无常与“乡愁”的多个侧面。

在奠定了白先勇于当代华文文学地位的小说集《台北人》中,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从大陆到台湾的各色人物,从红交际花,退伍的老兵到知识分子,舞女……写尽了无常的命运,人世的漂泊与沧桑。

“乡愁”并不能涵盖这些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内涵。但是,如果把“乡愁”的定义进一步扩大,把对逝去的时光与生活,对代表着青春、荣耀、爱情、希望、人世繁华的过往的感叹与愁绪看作是一种乡愁的话,那么这样的“乡愁”,同时又带着对命运、时间与死亡的永恒思考。

白先勇在《蓦然回首》曾道出当初写作台北人的初衷:“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

大多数的艺术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都是对正在逝去的美好事物与时光的一种无奈的挽留。在郑愁予的笔下,乡愁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多年海外生涯,身份感对郑愁予而言就是一种乡愁。

“以前的乡愁,指的是农业社会时,回去看亲戚、土地的感情。对现代人而言,这种乡愁非常抽象,我以前看《黄土地》,非常感动,但这并不等于我就要回到黄土地,继续过以前那样的生活,所以说这种乡愁是人类一种“不忘本”的精神状态。”

乡愁的精神内涵就在于文化上,没有了文化的庇佑,乡愁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82岁的郑愁予,一生行过了长江,漂过了西江,渡过了海峡,飞过了大洋,在美国耶鲁大学教书十多年,如今在金门大学研究闽南文化。

“最喜欢自己的一张背影照:我背着黄背包,面对着个帷幕,帷幕里隐约可以看到个马槽,就是耶稣基督降生的那个马槽。在那样一个地方,一个我不认识的人站在我背后照了相,照完了以后他把这个相片给了我,我非常珍视这个照片,我想背包里面就是我的乡愁。”

【郑愁予诗集】推荐阅读:

诗集剪影欣赏06-06

上一篇:心的旅行心情语录下一篇:模块练习四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