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名人名言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曹操的名人名言(精选14篇)

曹操的名人名言 篇1

1、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2、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3、月明星稀,乌雀南飞。

4、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5、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6、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7、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8、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何人杀吾近侍?

9、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10、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11、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12、天地间,人为贵。

13、性不信天命之事。

14、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

15、心恬澹,无所愒(Kai) 欲。

16、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7、圣人之用兵,戢时而动,不得已而用之。

18、天子授予官爵,人臣上表辞让,不一定要三次。

19、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谓之让。

20、黜陟幽明。

2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2、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2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24、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

25、选其乡之俊造者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26、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27、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8、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29、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30、没有才能的人,不能立功,无益于国家,不得受禄赏。

3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2、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33、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

3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5、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36、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7、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8、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9、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0、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41、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4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的名人名言 篇2

曹操做官很早, 刚成年就被地方官举荐, 做了“洛阳北部尉”。这个官职负责河南孟津一带的社会治安, 兼管地方防卫和征兵工作, 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兼武装部部长。那一年, 他才20岁。在洛阳干了3年, 任期一满, 曹操就升官挪窝, 被调到河南省清丰县当县长 (顿丘令) 。然而刚当上县长, 他的仕途就遇到了危机———他的一个堂妹嫁给了一个国舅, 而这个国舅犯了罪, 要株连九族, 曹操也在株连之列。于是朝廷就免了他的县长, 让他回老家“凉快”去了。曹操老家在安徽, 回到安徽后, 他在城郊盖了一所房子, 每日勤奋读书, “宅”了好几年。

26岁那年, 曹操东山再起, 被朝廷从老家召唤出来, 做了“议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 曹操被封为高级军官“骑都尉”, 跟随中央部队去打黄巾军, 很快立了功, 升做“济南相”, 相当于现在济南市市长。再后来董卓作乱, 曹操拿出家产招兵买马, 参加联军讨伐董卓, 又灭掉袁术、袁绍等军阀, 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做得越来越大:38岁成为省长 (兖州牧) , 42岁做了事实上的丞相 (大将军兼司隶校尉兼录尚书事) , 54岁做了真正的丞相。虽然直到去世, 他都在丞相的位置上没动弹, 但真正的权势却远远超过了皇帝。

不用考试就能当公务员

20岁就当官, 现在很少见;不用考试就能当公务员, 现在更少见。

汉朝的公务员选拔程序分两大类:一类叫“策试”, 跟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接近;一类叫“察举”, 用不着考试, 直接由地方官向上级政府推荐, 再由上级政府安排去做官。

理论上说, 地方官愿意推荐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道德品质特别好的人 (孝廉) , 一种是工作才能特别突出的人 (茂才) 。

曹操做公务员, 走的是察举路子, 是被安徽老家的官员作为孝廉推荐做官的。在曹操那个时代, 孝廉的数量要比茂才多得多。因为道德品质这东西不容易衡量, 是好是坏地方官说了算, 很容易造假, 而工作才能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冒充的。为了保险起见, 地方官更热衷于推荐孝廉, 而不太热衷于推荐茂才。

推荐率和录取率都不高

在曹操那个时代, 一个普通人做公务员的难度是不亚于现代人的。譬如说察举, 它有指标限制, 一个60万人以上的郡国每年能推荐3名孝廉, 不到60万人但超过40万人的郡国每年能推荐两名孝廉, 不到40万人但超过20万人的郡国每年只能推荐1名孝廉, 低于20万人但超过10万人的郡国每两年才能推荐1名孝廉, 而低于10万人的郡国每3年才能推荐1名孝廉。

汉朝末年的人口比现在少得多, 60万以上的郡国没几个, 像曹操的籍贯所在地沛郡, 总共才25万人, 地方官那年推荐了一个曹操, 就再也不能推荐其他人了。25万比1, 多么吓人的比例, 一个平头百姓要想做孝廉, 比登天都难。

再说策试, 地方官举办的“贤良”策试录取率一般是150:1, 过关者再参加中央的“贤良”策试, 录取率一般是100:1。也就是说, 假如你成绩中等, 连过两关最后胜出的概率只有1/15000。

曹操父子都走了后门

既然通过率如此之低, 曹操父子是怎样顺利当上公务员的呢?很简单, 凭关系。

曹操的爷爷是个太监, 名叫曹腾, 他侍候过4个皇帝, 其中汉桓帝还是他拥立的。还有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曹操父子都走了后门, 那就是他们的年龄。曹操23岁当县长时说过:“年纪尚少, 顾视同列中, 年有五十, 未名为老。”意思是自己做官非常早, 上班之后发现跟自己同一品级的官员很多都已经50多岁了, 就那还算是“年轻干部”呢。其实东汉后期屡有严令, 孝廉不能低于40岁, 而曹操被推荐为孝廉时仅20岁, 曹嵩被推荐为孝廉时仅22岁, 假如不是虚报了年龄, 就是地方官为了巴结曹腾而帮他们瞒天过海。

曹操的年薪

做上公务员的曹操, 从底层做起, 一直官至丞相。那么, 曹操的工资是多少呢?以丞相为例, 工资分两个部分, 一是货币工资, 差不多每月1.75万枚五铢钱;二是实物工资, 也就是大米或者其他粮食, 每月175斛。折算下来, 曹操每月大约能领2.1万, 每年能领25.2万枚五铢钱。

此外, 曹操还有一大片采邑可以收租。曹操56岁时, 汉献帝拿出武平、阳夏、柘县和苦县4个县给他做采邑。汉献帝的意思是, 这4个县的土地和3万户居民, 从此归曹操一个人掌管, 以后每年的租税不再上缴朝廷, 而是上缴给曹操, 租税怎么收, 收多少, 收了怎么花, 全归曹操自由支配。

多达3万户居民的采邑, 能给曹操带来多少收入呢?曹操自己说过, 以后要轻徭薄赋, 减轻农民负担, 每亩土地, 每年只收4升租米。东汉末年, 地广人稀, 每户耕种百亩左右, 一亩收4升, 百亩能收4斛, 3万户每年可收租12万斛。一斛16公斤, 12万斛共192万公斤。

有年薪, 有采邑租税, 曹操一年的合法收入, 折成人民币在千万元左右。

曹操的花钱之道

曹操临死前写了份遗嘱, 该遗嘱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交代儿子们怎么安葬自己, 另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处理遗产的。从遗嘱上看, 曹操应该没留下多少遗产。

如果曹操确实没有留下多少遗产, 他在世时那么高的薪水、那么多的租税、那么丰厚的赏赐, 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曹操写过一个通知性的文件, 是在受封采邑之后写的, 文件大意是:“皇帝刚刚封给我3万户采邑, 我自个儿花不完, 怎么处理它, 实在是个问题。我想, 当年大将赵奢、窦婴受赐千金, 自己都是一文不要, 全分给了部下, 部下感激他们, 努力帮他们出谋划策、杀敌立功。我也想学学赵奢和窦婴, 把我采邑里的租税, 以及我每年的薪水, 都拿来分给诸位将军和诸位谋士, 还有那些早年追随我讨伐董卓的‘老革命’。”

由此可见, 曹操挣的那些钱主要是分给部下了。关于这一点, 还有旁证, 《三国志·魏志·和洽传》记载:“太祖建立宏业, 俸师徒之费, 供军赏之用, 吏士丰于资食, 仓府衍于谷帛。”意思是曹操之所以能够创立那么大的基业, 有一条关键因素是他不爱财;居然用自己的俸禄给军队发饷。而曹操这么做, 并非出自义务, 而是曹操收买人心建功立业的一个手段。

曹操的理想 篇3

“什么是理想?”曹操反问妈妈。

“就是你长大后想要做什么?”

曹操想,如果想做什么都可以的话……“那我想做小猪。”

妈妈奇怪了:“哪有理想是做小猪的呢?”

谁让妈妈不喜欢陪曹操一起看电视呢,否则她就会知道,现在小朋友里最流行的就是动画片《奶油小猪》里的小猪哼哼了。因为小猪哼哼的大耳朵吃吃袋里,永远有数不清的零食。

“如果我也是小猪,即使没有大耳朵吃吃袋,我也可以和哼哼做朋友,他会分给小猪朋友零食的。”曹操这样想着,于是就决定长大以后做小猪了。

可是,现在的曹操还是不能大口吃抹满巧克力酱的面包片,还是不能连续吃两个冰淇淋……

理想是什么?自从妈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后,曹操就一直想一直想,想出了好多好多不同的理想。

我可以做演员,电视里的演员经常吃好东西;要不,我就做清洁工,每天起得比卖早点的奶奶早,这样就可以吃到又大又新鲜的大油饼了;对了,我的理想是当奶奶,奶奶会做大枣糕……

曹操每天“嗡嗡嗡”地围着妈妈讲自己的理想,妈妈的脑袋都胀得跟地球一样大了;再也不能让曹操这么成天胡思乱想了,他应该去幼儿园听阿姨讲课。不久,妈妈便把曹操送进了一家幼儿园。

曹操第一天从幼儿园回家就说:“这个幼儿园不好。”

为什么呢?曹操也不知道,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没办法,妈妈又带曹操到另外几家幼儿园试读。可曹操每次都哭红着眼睛回家:“妈妈,不要送我去幼儿园好吗?我不喜欢幼儿园。”

妈妈心疼了,也许曹操真的不适应这些幼儿园的生活呢。再送最后一家试试吧。

这个幼儿园的名字叫“圆圆幼儿园”。曹操第一天回家,竟然兴高采烈地说:“圆圆幼儿园太好了,曹操要天天去!”

妈妈好开心呀,终于找到了一家曹操喜欢的幼儿园。妈妈想:圆圆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一定非常好相处。

关于曹操的励志名言 篇4

2. 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

3. 天子授予官爵,人臣上表辞让,不一定要三次。

4. 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

5. 没有才能的人,不能立功,无益于国家,不得受禄赏。

6. 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7. 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8. 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9.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1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1.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1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3.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14.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的诗歌 篇5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翻译: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2、《龟虽寿》

【作者】曹操【朝代】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翻译: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3、《短歌行》

【作者】曹操【朝代】魏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白话翻译:

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4、《蒿里行》

【作者】曹操【朝代】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白话翻译: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5、《苦寒行》

【作者】曹操【朝代】魏晋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

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

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白话翻译: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话曹操的作文 篇6

再说曹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奸诈、多疑,“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便出自他之口。但我认为这种性格,符合那个时代群雄争霸的特点,而曹操恰恰也有这样的野心,想要一统天下。在《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凸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

毛泽东评论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他不愧为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而我认为他在“望梅止渴”中所表现的机智,更是一般人所不及的。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是曹军在路过宛城时,曹操规定,将士一律不得踩踏民田,而自己的马却因受惊而踩踏了民田,他让法官为自己定罪,因书上说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但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于是便割断了自己的一缕头发。可见曹操的`治军严明、以身作则。

在我眼中,曹操也是一个会重用人才、任人唯贤的人。官渡之战中,他让袁绍的得力谋士—许攸为他所用,从而大败袁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不愧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爱惜人才,不惜把捕获的吕布的赤兔马赠给关羽,对关羽恩重如山,所以才致使败走华容道时关羽念及旧情放了曹操一马。而我认为曹操更是一位极英明而有远见的人,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他便认准“天下英雄,惟使备与操耳”。

曹操不愧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而他在《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作品中所展现的的博大胸怀,更表现了他在治国、军事等各方面的雄才大略。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才观 篇7

一、曹操人才观的重要内涵

(一) 曹操对人才的极度重视和渴望

曹操一生忙于征战讨伐, 可戎马倥偬之中总是不忘厚待谋臣武将, 凡有才能者, 都想优待并吸纳到他自己的身边来。即使是敌营的, 也不忘拉拢和恩遇。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中, 曹操更是大宴文臣武将于长江之滨, 并且横槊赋诗, 名曰:短歌行。在这首五言歌行中, 集中体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无限重视和渴望之情。正是由于曹操对人才的极度重视和渴望, 才赢得了众多文臣武将的拼死效力, 极大地巩固了自己的实力。为曹操的南征北讨, 东击西战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 曹操网罗人才的不拘一格

纵观《三国演义》, 作为三国时代最大的霸主, 曹操有着自己独特而不拘一格的网罗人才的方针, 他“知人善察, 难眩以伪, 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 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 皆佐命立功, 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 登于牧守者, 不可胜数。”他摒弃了传统的人才观, 不以贫富贵贱论人才, 任人唯才, 用人以能。同时, 身处乱世, 曹操还不以品德缺失而否定人才的价值, 更是一种大智慧。

(三) 曹操用人的智慧和权诈

曹操熟读兵书, 聪明过人, 熟谙用人贵在赏罚分明, 不论亲疏。只有赏罚分明, 才能使三军纪律严明。曹洪违反军令, 没到十天就丢了潼关。面对这样一个至亲至猛的战将, 曹操依然大怒, 喝斩曹洪。幸亏众官一起求情, 曹操才免了他的死罪。除此之外, 曹操还善于使用权诈。《三国演义》第十七回中曹操与袁术大战, 粮食将尽。曹操阴险狡诈, 让他用小斛发放, 然后斩王垕头颅以示众。这样一来, 化解了士兵的怨声载道, 只是王垕成了冤魂。

二、曹操人才观的不足之处

作为惯使权诈的一代枭雄, 曹操的人才观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正如宿州教育学院齐克省教授指出的那样:“在东汉那个动乱的年代, 战争的残酷和人才流动的频繁, 使得对人才的考察和识别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加之曹操本身有心胸狭窄、疑心较大的弱点, 在对待人才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对他本人和他的事业都造成了不小影响。”

(一) 不计德行, 贻害无穷

曹操为了网罗到更多的人才, 往往不以品德缺失否定人才。虽然取得了不少能人, 却因此而埋下了祸根。像华歆、王朗等, 虽然很有才能, 却品德低下, 沉醉于荣华富贵, 最终难免祸国殃民。可见, 在招纳人才时, 不能忽视人才的品德。既要重视人才的能力和名声, 又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品德和素质。如果不计德行的选拔人才, 将会贻害无穷。

(二) 用人有疑, 疑人亦用

虽然说曹操能做到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但是, 偶尔也因为用人有疑, 疑人亦用而遭受巨大的损失。荆州蔡瑁、张允二人是谄佞之徒, 曹操见他们熟悉水战, 才任命二人为水军都督。由于对二人心存怀疑, 才使周瑜的反间计得以成功。除掉了这两位惯于水战、熟知江南水军军情的将领, 曹操军马众多的优势一下子就大大削弱了, 也为曹操赤壁之战的大败埋下了伏笔。

(三) 嫉贤妒能, 心胸狭窄

曹操对待手下的众多谋士, 大多能胸怀宽广, 善待有加。可是, 也有妒贤嫉能, 甚至杀害人才的时候。作为曹操手下最聪慧的谋士之一, 杨修才高八斗, 智慧超群。因为不懂得遮拦自己的才华, 引来了曹操的妒忌和厌恶。又因暗地帮助曹植争夺世子之位, 曹操对他深恶痛绝。斜谷之战, 曹操进退两难, 便把鸡肋作为部队夜间巡逻的口号。杨修猜出了曹操打算退军的心思, 于是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 准备归程。曹操发现后十分恼怒, 趁机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处死。

三、曹操的人才观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于人才选拔与任用的重要启示

曹操的人才观虽有一些瑕疵, 却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的方面。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 尤其在人才选拔和任用方面, 对我们有很多重要的启示。

(一) 品行并重, 德才兼备

现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从曹操人才观的优缺点考虑, 我们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时应该注意品行并重, 德才兼备。人才, 是由两方面组成的, 一方面是才能, 另一方面是品德。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时, 应该综合考虑人才的才能和品德, 坚持两个方面一起抓, 两个方面并重抓。不可顾此失彼, 也不可顾彼失此。

(二) 任人唯贤, 用人以能

曹操的人才观告诉我们, 任人要唯贤, 用人需以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 我们更应该学习曹操, 摆正自己的立场, 树立自己的原则。坚决执行“任人唯贤, 用人以能”的用人原则, 让更多的贤士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杜绝“任人唯亲”用人方法, 避免更多的人才被淹没。

(三) 至诚待才, 用人不疑

曹操能够在三国乱世中处于不败之地, 主要是缘于他身边的一群文臣武将的尽心效力。这些人才为何如此忠心曹操, 原因在于曹操至诚待才, 并且用人不疑。将心比心, 至诚待才, 才能赢得人才的心。有了众多人才的全力以赴, 事业才能成功, 国家才能兴盛, 社会才能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惠康.三国志[M].华夏出版社.2011

论曹操的谋士——荀彧 篇8

【关键词】智囊团;荀彧;七条奇计;一心扶汉;悲剧命运

三国时期,在曹操的阵营中起支撑作用的就是曹操手下的谋士,没有人才,一个集团便不会有未来。曹操手下谋士众多,知名的就有十几个,如:荀彧、郭嘉、程昱等,不知名的数不胜数,这些人组成了曹操的智囊团,为曹操出谋划策,可以说曹魏集团能有那样的功业,与智囊团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智囊团中,荀彧可以说是曹操的首席谋臣。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生于公元162年,卒于公元212年,终年50岁。东汉末期,荀氏是豪门大姓,名门望族,其祖辈也都是做官的。史书中说:“祖父淑,字季和,郎陵令。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

三国时代的智谋人物,除了诸葛亮,似乎对荀彧的历史评价最高。在荀彧少年时代,荀彧就显示出了其经天纬地之才,“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意思就是说荀彧具有可以辅佐英主成就帝王霸业的才能。永嘉元年,荀彧被举荐为孝廉,出任守宫令。

一、慧眼识英主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中平六年八月,董卓入主京师,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各路诸侯推举元袁绍为盟主,统帅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实,各路诸侯表面上都是为讨伐董卓,实际上都是打着“奉旨讨贼”的旗号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为自身谋取利益。一大批的士吏也身不由己的卷入此次政治斗争,刚出仕的荀彧便迈出了他人生很重要的一步。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董卓入京后,荀彧认为:“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于是就用“求出辅吏”为借口,巧妙地离开了董卓阵营。在荀彧眼里,董卓知识一个残暴不仁的集团首领,绝对不是雄才大略的英主。

后来,荀彧逃难到冀州,当时冀州已经归属“四世三公”的袁绍,袁绍的声威在当时可以说是四海之内无人能及,“豪杰皆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当时,荀彧的兄弟荀谌、同乡郭图等人都已经成为袁绍帐下谋士,袁绍以上宾之礼对待荀彧,希望荀彧能留在自己帐下,为自己出谋划策。荀彧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知道荀彧来投靠自己,非常高兴,说:“吾之子房也”。任荀彧为司马,荀彧当时二十九岁。荀彧到了曹操集团,如鱼得水,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干。事实证明,荀彧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从公元191年到公元212年,荀彧前后位曹操效命21年,不仅为曹操谋划了许多大计,还为曹魏集团举荐了大批人才。如戏志才,郭嘉等人。荀彧居间人的思想是“取士不以一揆。”这无疑与东汉末年依门第族望举荐之风相悖。赤壁战败后的曹操在撤退途中发出感慨:“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从这里,即可以看出郭嘉之才,也可以看出,荀彧推荐的人才绝对不是酒囊饭袋之辈,而是真有学识得人。虽然荀彧推荐的人才,大多数都是颍川人士,但主要是颍川当时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当时人便盛称“汝、颍多奇士。”荀彧推荐的人才在曹操帐下,逐步成为消灭群雄,平定天下的中坚力量。曹操把“君之相为举人”列为荀彧卓著功勋之一,既是曹操对荀彧推荐人才的肯定,也是对荀彧的肯定。

二、七条奇计

荀彧到了曹营,一直是曹操的留守“大将军”,稳固着曹操的大后方,使得曹操沒有后顾之忧。期间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军事谋略,长远的眼光。

第一条,深固根本。初平三年,曹操出任兖州牧,兴平元年,曹操东征陶谦,荀彧留守大本营兖州。张邈,陈宫趁机发动叛乱,吕布率军准备攻打兖州。此时,荀彧兵微将寡,处变不惊。他先安抚其中两座城池,并且迅速出击出击杀死了勾结叛军的官吏,又智退郭贡大军,保住了曹操的大本营,并且劝谏曹操先保有兖州,深固根本,避免吕布等再次偷袭,建议曹操先平吕布,再图徐州,并且在征战中尽量减少杀戮。曹操听取了荀彧的建议,大败吕布,巩固了自己的后方。

第二条,奉迎天子。公元196年,汉献帝讨回洛阳,对于是否奉迎汉献帝,曹操手下争论不休,始终没有统一意见,此时荀彧建议曹操说:“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一番精辟的言论,让曹操采纳了荀彧的意见。曹操最后奉迎天子,将天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当时袁绍等人都认为汉室气数已尽,都有称帝之心,袁术便是最早称帝者。毛玠便建议曹操“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同时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其实因为是建议曹操佳节天子的名钳制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正式形成。

第三条,安抚主公。曹操奉迎汉献帝后,袁绍不服,当时袁绍的实力天下第一,然而曹操北有袁绍,南有袁术,东有吕布,西有张秀等强敌未平,袁绍根本没把曹操放在眼里。“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曹操看了非常生气,想要出兵讨伐袁绍。当时曹操手下众将士还以为曹操因为败给张绣生气,只有荀彧看出了曹操的心思。荀彧劝曹操忍让,又把袁绍和曹操进行对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这就是著名的“四胜说”。一番言论是的曹操的怒气被抚平,也大大增强了曹操面对袁绍必胜的信心。

nlc202309031813

第四条,谋定官渡。公元200年,曹操袁绍官渡决战,两军相持半年,曹军缺粮,曹操丧失信心,打算退兵。此时,荀彧写信给曹操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继续和袁绍对峙。后来采用投奔而来的许攸的建议,亲自率兵奇袭乌巢,杀掉袁绍的押粮大将军淳于琼,焚毁袁绍粮草,最后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此,曹操一跃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实力大增。

第五条,一统北方。官渡之战后,曹操想南下攻打刘表,荀彧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馀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曹操依旧听从了荀彧的建议,重新屯兵黄河,随着袁绍病死,袁绍军团战斗力进一步被削弱,袁绍的几个儿子也开始为争夺权力内战不休。曹操果断出击,率军攻打袁绍之子袁谭、袁尚。这样,袁绍势力被消灭,仅剩残余,曹操一统北方,获得了相对较安定的发展局面。

第六条,先谋定,后复典。曹操领冀州牧后,有人建议他恢复九州制度,扩大冀州地域,让天下臣服。荀彧劝谏曹操说:“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禽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一旦生变,虽有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原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荀彧详尽的分析了恢复九州制度的利和弊,也让曹操本来犹豫不决的内心有了答案。于是曹操将此事搁置,继续追剿袁氏兄弟残余势力,使其统治地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到建安十八年,曹操才恢复九州制度。

第七条,智取荆州。公元208年,曹操已经平定乌桓,灭了袁尚、高干。从此再无后顾之忧,决定举大兵南下,讨伐刘表,曹操又一次向荀彧征询讨伐的策略,荀彧说:“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意思就是虚张声势,给刘表制造错觉,再出其不意,让刘表没有还手之机。曹操采用荀彧的建议,果然轻而易举拿下荆州。

以上七条奇计充分显示出荀彧军事谋略,战略眼光,说明荀彧是一个坚定沉着,智勇双全的谋士,思考问题表现出全局性、深刻性、预见性。他投靠曹操并不是为了偷生苟安,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也是荀彧人格的宝贵所在。

三、荀彧之死

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可以说好的像蜀汉的刘备和诸葛亮一样,荀彧对曹操军事集团也可说是鞠躬尽瘁,曹操将荀彧、荀攸称为自己的左右手,更称赞荀彧为“吾之子房。”也曾高度评价荀彧的功劳说:“天下之定,彧之功也。”直到东晋初,王导还说荀彧你是曹操的第一大功臣。到了建安十七年,曹操想接受董昭等人的建议,为自己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而荀彧却坚决反对,曹操因此而不快,荀彧知道曹操开始猜忌自己,在跟随曹操征讨孙权时,抑郁而终。另一种说法是“太祖馈饮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其实,荀彧无论是抑郁而终还是饮药而卒,至少说明荀彧在思想上和曹操不是完全和轨的,还是存在不可融合之处。荀彧之死肯定和他违背了曹操的意思有关。为何荀彧会有如此的悲剧命运呢?

首先,从主观上说,荀彧是当时知识分子,也是世族阶级的代表,他也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个责任感,即“生为汉臣,死亦汉魂”的封建正统观,无论汉室如何衰微,在当时始终是天下正统。他也是抱着“匡扶汉室”的思想入仕的。“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俊咸宗焉。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可以看出荀彧当时是天下仕人的仪表,也可以看出,荀彧对于汉室忠贞思想的根深蒂固。當时的荀彧,虽然极富盛名,但是势单力薄,曹操则是汉室的将军,也需要谋士来帮助自己,所以二人一拍即合。荀彧投靠曹操,知识把他定位在可以拯救汉室的英雄,绝非帝王。后来曹操准备进爵封王,这与荀彧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作为东汉末大姓名士的领袖,荀彧辅佐曹操,可谓倾尽全力。但随着曹操一统北方,曹操便开始谋划如何踢开刘氏,经营自己的天下。这对荀彧来说是极其残酷的。历史已经走上了汉亡的轨道,荀彧却依旧留恋在祖上世受汉室恩德的汉官威仪,可以说荀彧是被自己的思想捆缚而死,也可说是忠贞汉室的卫道而死。

其次,从客观上说,随着一个旧时代的过去,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曹氏和刘氏已经发生了关系上的质的变化。荀彧作为一个谋士,至始至终还是要依附于统治者的重用才能得以施展才华,得以生存。曹操在早期重用荀彧,也是因为曹操当时并不强大,各方战事吃紧,荀彧的才能可以满足曹操的需要,帮助曹操扩大领地,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所以曹操才对荀彧委以重任,信任有加。后期,曹操开始想经营自己的曹氏天下,结果反对最强烈的就是自己的首席谋士荀彧,荀彧极力阻止曹操进爵,以为“不宜如此”,操“由是心不能平”对于“宁教我负天下人,修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来说这是不可容忍的。所以曹操对于贤士并不是真正的尊重,知识属于利用范畴,当荀彧这个人不能再为曹操所用,自然是要丢弃的。这就我们所了解的王权之术不在乎牺牲谁,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江山永固。而荀彧没有及时的和曹操调整关系,在当时曹魏不然代汉的历史潮流下,荀彧成为汉室的陪葬品是必然的。

最后,荀彧的死各种说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可以看出一点,古人都有一种正统观,统治者更加在乎自己的正统地位,如李世民很忌讳别人说他是胡人之后,元代统治者也一样。所以,后人,尤其是晋朝,必须承认魏的正统地位,才能说明晋取代魏是取代正统。犹如《水浒传》的梁山好汉,大多数都希望接受朝廷招安,为朝廷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实际上还是承认赵家的正统地位。大家觉得荀彧之死未免可惜,为何曹操不能容忍这样一位曾经为自己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我们是现在社会上可以包容万家思想的社会空气里长大的,而我们用现在的思想让曹操去包容一个后来如此反对自己的一个盖世英才,未免太苛求古人了。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张大可.三国史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4]田志勇.三国志名篇解读[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

[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韩唐.三国十讲[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准(1988— ),男,四川蓬溪人,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杨敏杰(1990— ),女,河南周口人,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曹操的故事600字 篇9

当时只有鄄城(今山东鄄城)和东郡的范(南范县)、东阿(今山东阳谷)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此时,曹操失去了兖州(治今山东郓城西北),军粮已尽,袁绍派人来劝说想让曹操投靠他,让曹操举家迁到邺县当人质。曹操本打算答应袁绍,多亏程昱劝阻,曹操才打消这个念头。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三败之,破定陶(今山东定陶)、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等,平定兖州。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从长安东归,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建安元年(1)八月,曹操迎汉献帝。辛亥,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昌。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浅谈曹操的诗歌贡献 篇10

关键词 浅谈 曹操诗歌 贡献

曹操在政治、军事上拥有极高成就,文学创作上,亦绽放光芒。两汉时期,文人对乐府诗不太重视,写作的乐府诗不多,署名的更少。而曹操却对乐府诗情有独钟,着力创作,现存曹操诗二十多首,全是乐府诗。他继承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借乐府旧题创写新内容,以当时社会现实为写作题材,写时事,抒胸怀,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曹操对中国诗歌的贡献,是“第一次”的,也是沿续至今的———

曹操的乐府诗虽然也有成功的五言诗和杂言诗,但成就最突出的还是四言诗,曹操的四言诗打破了汉代重骈偶和每隔八言要叶韵的常格,用韵自由,同时注入时代的重要内容和个人独特的审美情思,使四言诗这种旧诗体再次大放光彩。

曹操的诗分为抒情咏怀诗,社会写实诗,政治诗及游仙诗四类,钟嵘评之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说明他的诗风格古朴直言,悲凉沉雄,豪迈之气洋溢,情感真切,积极进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曹操“第一次”把性质复杂甚至矛盾、对立的思想感情引入诗歌,并且成功地使它们在保持各自性质,形成矛盾的同时,又和平共处于同一首诗中,也就是同时处于一个整体之中

在曹操之前,包括屈原的诗,每首诗中思想情感的性质都是同一的,单一的,怨就是怨,喜就是喜,悲就是悲,爱就是爱。中国的诗歌和中国的文学,是到了曹操才能够同时具有性质不同甚至矛盾的思想感情的。这个贡献,通俗地说,是丰富了中国诗歌和文学的容纳和表现能力,从平面的变成了立体的。

我们再来看看曹操的另一首代表作《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这首历史名篇《短歌行》,历代的解读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求贤若渴”说,说曹操借用《诗经子衿》原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改思念情郎为渴求贤才。随后,又借用了《诗经鹿鸣》中的四句,别开生面地描写了欢宴嘉宾的场面。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一派和乐融融的景象,表示了欢迎贤才的诚恳情意。“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则是以月比人,说贤才犹如清明之月,何时才能求得;心中绵延不绝的愁绪正由此而来。

另一种观点是“及时行乐”说(唐代吴兢“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但这观点越到这首诗的后面就越不符合句意。很明显是难以解释得通的。魏源有眼光,他说:“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有风云之气还会宣传及时行乐?

再一种就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的解读,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不祥之句,在赤壁大战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预示曹操必败。这显然是迷信的说法,不足为训。

二、曹操“第一次”建立和展示了慷慨、苍凉与刚劲融为一体后形成的美学风格:风骨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一昨于解三处见名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陈伯玉文集》卷一)“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就是陈子昂所认为的风骨。严羽所认为的风骨是“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可寻枝摘叶”。

现在,我们已经大致知道“风骨”的含义了,可以用它再来看看曹操的诗。还是用刚才说到的《短歌行》做例子。这首诗,既有激昂的高格,也有低回的忧愁情调,全诗浑然一体,语言质朴自然又含蓄蕴藉。完全符合“风骨”的要求。但是,我们知道,在曹操之前没有这样的诗,也没有“风骨”这个美学标准,因此,写出这种诗的曹操,是为中国诗歌和文学建立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风格:慷慨、苍凉与刚劲融为一体后形成的风骨。

三、曹操“第一次"以自然景物为主来营造形象,引导了中国诗歌中一个重要品种山水诗的出现,但更重要的是使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进入了诗,并且得到了基本成功的结合与体现

曹操喜欢和善于将要表达的意义放在被描写的景物的形象之中,从而形成了意象,而意象,作为一种技巧,或者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对后来的中国诗歌和文学以及文学批评,有着重大意义。

自然景物入诗,曹操当然不是第一个。但以自然景物为主,他却是第一个。例如《观沧海》,就全部是自然景物。这启发、影响了在他之后的一些诗人,从而产生了一个诗歌新品种:山水诗。

但产生了一个新品种山水诗,还不是诗的意象以自然景物为主的重要意义。诗的意象以自然景物为主的重要意义是,使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进入了诗,即就是使宇宙意识进入了诗,并且得到了基本成功的结合与体现。把自然和作者自己都对象化、客体化,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进入诗,并且能够得到成功结合与体现的重要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曹操使用的正是这种方法。哲学思辨虽然不是诗歌应该直接表现的对象,但是在意象中贯注了哲学精神的诗歌,是更具深度、厚度和震撼力感染力的。

曹操就是这样一位胸襟气度自然呈现于作品,写作时“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卓越的、伟大的。他是了不起的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明星。

曹操的作文300字 篇11

金戈铁马,横扫南北西东。

战吕步,破马超,败袁绍,赶刘备,

所向无敌,赫赫威风!

曹操的梦,是宽厚君子的梦,

明知刘备是对手,却与他煮酒论英雄。

纵虎归山,需要几多胆略!

他是真正的伏虎者,英雄中的英雄!

曹操的梦,是多情才子的梦,

横槊赋诗,建铜雀台。

也许,他在思忖,

平定天下之后的文治与和同!

临去也,卖履分香,留下-----

千古佳话,风情万种!

好一个曹操,英雄----天下无双,

好一个曹操的梦,英雄的梦-----玄幻,费解,

英雄如梦,梦绕英雄!

曹操的作文550字 篇12

曹操,字孟德。曾经率领军队截杀黄巾军立下战功。奸臣董卓在朝廷专权,文武百官悲观哭泣的时候,曹操却抚掌大笑,自愿去行刺董卓。他佩着司徒王允借给他的七星宝刀来到董卓的相府,趁吕布不在董卓身边抽刀行刺,不料却被董卓发觉。他急中生智,谎称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匆忙骑马逃出洛阳。

建安元年,曹操奉诏大破李啵郭汜的军队,迎汉献帝到许都。他独揽大局,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先是离间刘备,吕布,迫使刘备投靠他。之后,又联合孙策攻打袁术,转战徐州杀了吕布和救命恩人陈宫。从此,曹操的`权势更大了,威名日甚。

曹操善于稳定人心,招揽人才。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以“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的条件来到曹操门下。曹操为了使关羽为自己所用,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金银,赐美女,赏宝马,费尽了心机。

曹操雄心勃勃。赤壁之战后他恢复了元气平定了西凉,除掉了密谋杀他的伏皇后,又西征汉中,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迫使献帝晋封他为魏王。

曹操生性多疑。他得病时,神医华佗给他治病,他怀疑华佗要谋杀他,杀了华佗;他病危之际,还命人为自己建造72座“疑冢”,以免日后被人挖掘。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

小乔与曹操的绯闻真相 篇13

“江东有二乔,河北甄芙巧”,三国时期最著名的美女有三名,大、小乔和甄洛。二乔到底有多美呢,史书所载极为吝啬。《三国志》说“皆国色也”,《江表传》说“貌流离”(光彩焕发)。总之是国色天香的大美女,而具体容貌只能靠后人凭空想象了。三国是个彻底的男人时代,原本处于弱势的女人,在这样一个时代就更加边缘化。所以三国时期关于女人的历史记载实在是少得可怜。如果不是后人添油加醋,可看的故事就更少了。

二乔的父亲乔公,本在汉献帝的手下做官,当时的汉朝早已名存实亡。丧妻后的乔公辞官归乡,带着大小乔隐居于安徽皖城。建安四年,东吴的孙策和周瑜带着军队攻下皖城。江东二乔的美名早已是家喻户晓,孙策和周瑜二人在打了胜仗之后,双双抱得美人归。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当年,孙策和周瑜都是25岁,而大乔十八,小乔十六,都是青春年少。这两段婚姻看起来无限光彩,美人配英雄,花好月圆。孙策曾说:“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江表传》)

杜牧不是唯一把二乔与曹操搁一块想象的人,罗贯中也是其一,而且他还把诸葛亮也扯上了。《三国演义》描写了那段诸葛亮摆平周瑜,实现孙刘联盟的场景。诸葛亮说:“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日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日大乔,次日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怕周瑜不信,诸葛亮又添油加醋说:“曹操的儿子曹植曾奉曹操的命令作《铜雀台赋》,文中写道‘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了此话简直肺都气炸了,当下决定联手刘备,向曹操开战。其实《铜雀台赋》中的“二乔”通“二桥”,指的就是两座桥,诸葛亮耍了个小聪明,硬是生生地把曹操和江东二乔扯一块了。“既生瑜,何生亮”,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周瑜永远都处于下风,而只有在一件事情上他彻底地赢了。那就是,诸葛亮娶了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而周瑜却娶了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很有可能,诸葛亮暗地里也对周瑜嫉妒得要命。

其实,诸葛亮也并非全是瞎掰,曹操的确好色,妻妾如云,而铜雀台正是他的美女集中营。建安十五年,曹操建铜雀台,据说每间房里都有一个绝色美女。在临死时,曹操还遗令美女每逢初一、十五要在铜雀台上对着他的陵墓唱歌。而以大小乔在当时的名气,他岂有不思慕的道理?若曹操攻占了吴地,那定是“铜雀春深锁二乔”。

论曹操的多面人生 篇1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果说三国是一段不得不读、扑朔迷离的历史,那么曹操则是一位不得不提、褒贬不一的人物。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因为多疑,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九口。因为多疑,赤壁大战前,周瑜使反间计,令曹操疑心大起,立斩蔡、张二将,导致赤壁之战大败。因为多疑,曹操率大军与刘备军队隔汉水对峙,因刘备一方将士夜夜击鼓鸣炮,竟使其怀疑诸葛亮可能有诡计,马上将部队后撤三十里。因为多疑,他以为华佗为其治病是替关羽报仇,一代名医因此死得不明不白。

多疑而不明断,一意孤行,害人害己,真是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多疑多败。

然而,不要忘了,曹操生在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战争中的多疑,可以看作谨慎,更是一种无奈。面对像刘关张三兄弟的生死同心,想来曹操从内心而言也是羡慕的吧。作为一代枭雄,面对战火纷飞,群雄并起,如果没有曹操多疑的性子,何以步步为营,成就霸业?所谓成也多疑败也多疑,多疑让曹操赢得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

曹操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悲痛得死去活来。陈宫死后,曹操赡养其老母„„他的残忍和冷酷并非本性,若他不残忍,别人就要对他残忍;他不冷酷,就战胜不了一个又一个凶险的敌人。他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曹操虽然多疑、奸诈、残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能臣,一位有着雄心抱负的明主。

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爱才,他明明知道关羽不会背弃刘备,却不忍杀之,亲送关羽千里走单骑,任他过五关斩六将;他可以让赵子龙在军队中七进七出;他可以重金厚待曾经写过讨贼檄文辱骂自己的陈琳。正因如此,其手下将领文臣无论是桀骜不驯,还是倔强执着,甚至是奸诈狡猾,都无不心悦诚服于曹操之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曹操有才。他精于兵法,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他擅长诗词歌赋,留下《短歌行》、《观沧海》等千古名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若不是心怀壮志、才华超群,又怎能写出如此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的文字?

难怪世人言曹孟德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一统天下”是曹操的雄心壮志,“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看似过分的做法和孤傲自夸之语,饱含着曹操一生的梦想与霸气。然而,事与愿违,曹操最终还是没来得及实现自己一生的宏愿,他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

曹操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更是时代将他推向了最前线。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个英雄。”

毛泽东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有些、厌恶曹操,厌恶曹操的多疑奸诈,厌恶曹操的残忍狂妄„„

有些人喜欢曹操,喜欢曹操不拘世俗的真性情,喜欢曹操不惧失败的真豪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或许对与错已经不重要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历史长流中,纷纷扰扰只是沧海一粟,曹操却用他匆匆一生,画出了惊鸿一笔。

上一篇:服务流程存在问题下一篇: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