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培训日志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传统文化培训日志(精选10篇)

中华传统文化培训日志 篇1

你是否想与达州历年高考状元面对面交流?

你是否想亲身聆听他们的成功之道从此迈向高考坦途?

你是否想加入由达州历史之最的超豪华阵容精心打造的训练营?

一探清华、北大、上海交大、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的优秀学子学习的奥妙? 那么,现在机会到了!

活动简介

“精英梦想”暑期文化培训特训营旨在为达州初、高中学生提供富于特色、形式新颖的文化培训,其超级豪华的阵容堪称达州市历史之最。授课老师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上海交大、外交学院、浙江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的大学生,包括数位2008年—2011年达州市高考文理科状元。他们将向达州莘莘学子传授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使达州广大初、高中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事半功倍,实现理想的目标。

招生对象: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初三

培训科目: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培训方式:

由有经验的名校优秀大学生以专题形式授课,培训各个科目,在讲解与适量练习的过程中将好的解题思维和方法传授给大家。采用小班教学,让授课老师与学生们能够充分交流,帮助每位学生分析他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更自信地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会与家长积极沟通,让家长了解到自己孩子学习进度和成效,对于培训期间进步较大的20名学生,将给予一定奖励。参与培训的学生,还能与各位大学生哥哥姐姐们,保持长期的联系,共同进步。

培训地点:达州新世纪学校(乘15路、16路、5路、2路公交在四〇四站下车)活动时间:7月20日~8月3日,持续15天(每科每天培训时间为2小时)咨询电话: ***(邓力宾,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张玮靖,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活动网址:http://blog.sina.com.cn/jymx2010

部分授课老师:

黄云龙,2006级,清华大学

覃和平,2008级,清华大学(08级达州理科状元)

何泽颖,2008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官姗姗,2008级,北京工业大学

王秋霖,2009级,清华大学

邓力宾,2009级,北京大学

柏中胜,2009级,北京大学

张译丹,2009级,北京大学

张玮靖,2009级,上海交通大学

冯都,2009级,中国人民大学(09年达州文科状元)

唐骁,2009级,四川大学

黄远梅,2009级,西南大学

李虹辉,2010级,北京大学

李林灿,2010级,北京交通大学

李思凡,2011级,达州文科状元

贺渝淼,2011级,达州理科第二名

关于我们

从高中向大学的跨越是人生的重要一步,如何顺利过渡到大学是每一个准大学生必须面临的挑战。为了帮助高中毕业生走好这一步,我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努力和尝试。

精英梦想是一个致力于达州过渡教育的公益组织,于2009年12月在达州成立。精英梦想组织以“汇集精英,共铸梦想”为理念,关注过渡教育,旨在成为达州学子间相互交流、联系的纽带和平台,让所有达州的学子们能够充分利用达州籍大学生资源。组织成员近百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优秀达州籍学子。

精英梦想组织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聚会、学习工作经验分享、过渡教育、回乡开展讲座等等),让达州籍的学子们互相认识、了解,并进一步团结起来,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目前,精英梦想正致力于达州名校学子数据库,准大

学生过渡教育,文化辅导和专业报告。其中,达州名校学子数据库建立优秀达州籍大学生统计资料,并内部分享,整合大学生资源;准大学生过渡教育帮助高中毕业生更好地走向大学;文化辅导则是切实帮助在读中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专业报告则是整理大学专业的信息,为高中生填报志愿做参考。

2010年暑假和2011年寒假,我们还在达州市第一中学、大竹中学和达州新世纪学校举办了多场与高中生的交流会,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听众超过3500人(次),并收到了良好反馈。2011年暑假,我们将在达州市举办为期十天过渡教育培训,并为在读中学生提供文化辅导。

组织首页:http://.cn/jymx2010;

中华传统文化培训日志 篇2

一、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从长远角度来看,尤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传统文化专业教师队伍。国家应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挑选出那些品学兼优、资质良好、有志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优秀青年,施以专门培养,使之成为传统文化某一领域的专才或通晓各个领域的通才。

( 1) 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与素养、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等三个方面。有的地区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学科专业素 质五科,满分为250分,可考虑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考试范围,将分值设定为50分。通过改革考试内容,激励有志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青年关注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 2) 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国家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中国文化概论》,当务之急是培养和聘用合适的教师。教育部应当在短期内组织几次师范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师研讨班,对相关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重点内容;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理解教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 3) 鼓励民间 艺人、技艺大 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投身职业教育,设立技艺指导教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名师工作室。职业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民间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传人是中华优秀传统的载体,两者的紧密结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只有让艺术传人走进课堂,让他们执教,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精华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

( 4)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的选拔培养。在各类人才计划、教学名师评选中,要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目前,许多地方都评选省级学科领军人才和教学名师,现在应当注意在安排各学科名额时,要有传统文化教师。

二、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

( 1) 在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小学教师既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的继续教育,也有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被人事部门要求的继续教育,两个部门都应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教学内容,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的教材,聘请业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授课。

( 2) 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特色学校和基地。我国有不少学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有关部门应当总结、提炼和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形成辐射效应。同时,我国表现优秀历史文化的古迹、文物、工艺非常丰富,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可以让更多的中小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 注重相关教材建设,编写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特色教材。组织知名专家和中学教师合作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我国教育界至今没有设计出一套融思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国家教育部门应集中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借鉴各地经验,编写一套具有权威性的传统文化教材,逐步促进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的繁荣健康发展。

( 4)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动员组织传统文化名家、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改进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以便更好地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指导。

中华传统文化培训日志 篇3

国学经典培训中华民族文化的正能量

国学,经历了中国上下五千年人民的智慧凝聚出来的结晶,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学经典培训也作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在当代社会传递着永恒不变的正能量。

国学在汉代就有了此名称。但其含义却是国家的大学机构。直到民国,国学才被大力提倡,以与“西学”相区别相对立。

国学这个词语体现的是我们国家、民族的自信与自豪,不必凡事都必须以西方之学为准绳!就像荣格所说的:“中国有自己的科学,与西方科学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科学。”荣格的这一表达,是基于他对《易经》的认识与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国学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国学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国学是天地根是天长地久是天尊地卑,国学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国学是生生谓易生生不息是绵绵若存,国学是自然是客观,是伟大的规律,是永恒的真理。国学经典培训在很多人为归儒归释归道以及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等等问题纠结纷争的今天,回归到最初最基础的面貌去认识国学,有着更加清醒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国学让我们能够深刻领会到一个民族提倡文化兴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文化教养标识着民富的层次。国学为我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向。

国学经典培训的是一种境界,国学经典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跨越时间空间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先进文化,不仅仅是时尚文化;也不仅仅是自然国学,不仅仅是生命国学,不仅仅是家庭国学,不仅仅是公益国学;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今天,我们的国学经典培训任重而道远,是非常必要的。让国学经典走出课堂、走进百姓、走向世界,是大有可为的。

影子培训日志一 篇4

延津县胙城乡袁庄小学

李合民

一个多月的理论学习结束了,11月11日上午,我们在学术报告厅参加了“影子培训”动员会,下午我们19人在师专李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我们影子培训基地——解东一小学,刚来到这里,我就感受到了它的独特之处。

1.进入解东一小,我们就感受到了学校领导与老师的热情。让我感动的是武利霞主任的热情接待以及学校老师们敬业奉献的精神。武利霞主任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解冻一小的历史,学生情况,老师情况,并询问我们有什么要求,她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我们。并在了解了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后,为我们分配了学校里最优秀的带教导师,并让我们相互认识,结成一帮一的对子。我的带教导师是赵凤琴老师。我从赵凤琴老师那里了解到,学校的老师们对孩子们的那份深沉的爱与责任,老师们不仅在学校争分夺秒做好分内的工作,有时候放学后还要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晚上回家还要加班备课。他们的这种精神令我们敬佩,是我们今后学习的榜样。

2.经过一下午的时间,解冻一小的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午的课间操,我和其他国培老师看到了操场上学生们秩序井然,他们个个文明礼貌,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他们的素质很高,体操动作熟练规范。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都在有序的进行着,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为这个学校的付出有了收获,这是一个得到家长认可的学校,也是让孩子们喜欢的学校。

3.校园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

学校充分的利用资源,进入校门我们就看到了解冻一小的标语,还有满满一墙的学生作品展,可见这个学校有多么的优秀。学校的墙上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各种荣誉等等,学校有教学楼、图书角、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在学校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各种活动,以此来带动学生更好地学习。

模块3培训日志 篇5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培训,我终于把模块3培训完了。这当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明白。在模块3的学习中,我开始对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在模块3的学习中,系统地学习了关于教学资源的内容,明确了教学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分类办法,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有明确的目的地去寻找和要上的新课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明确的进行分类应用,通过各种资源之间的横向比较,选择和要上的课相同的教学资源,并能在最优化的程度上进行应用。

2、在学习了教学资源的分类及应用之后,我接下来学习了承载教学资源的教学媒体的知识,知道了教学媒体的分类方法,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各种教学媒体之间的优缺点,以及各种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应用,等等。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个人的理论知识,使我在教学过程中开始衡量教学媒体之间的优缺点,并经过综合比较之后选择适合自己这节课教学的教学媒体,以及如何通过几种不同教学媒体之间的搭配,是所授新课达到最优化。

3、模块3的学习,我的最大的收获是学习了教学媒体的选择和教学媒体之间的合理搭配应用。我们原来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要吗觉得课件制作麻烦,在平时的教学中都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而在公开课教学

中为了体现最好的教学水平,又只单独使用课件,认为课件是万能的,代表了教学媒体使用的最高水平。如果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使用了传统教学媒体,会让别人说你学艺不精,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虽然当时自己也觉得这样做有些不合理,但是还是说不出来哪儿不合理。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我终于明确了,原来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场合、使用方法、达到的效果、使用的范围以及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是各不相同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做的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搭配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4、模块3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媒体配置方案的设计使用过程,虽然这种设计在设计时很困难,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可以使你对你要应用的媒体在那个教学过程中使用那个媒体却影响很大,可以让我们在教学中对媒体的使用不在随心所欲,有了一定的流程图可以参考,使各种媒体的使用更加科学。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篇6

1. (2012·天津文综卷·2) 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 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 把“熊猫”叫“猫熊”, 把“公共汽车”叫“公车”, 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 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特点的有关知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大陆和台湾对于同一事物的称谓有明显的区别, 表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 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在试题中表现出来就是“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所以选择C。

2. (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21) 在澳门, 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 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 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1) 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2) 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3) 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4) 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及包容性。澳门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 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体现了澳门文化的多样性, 也说明澳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本题 (1) (4) 符合题意。 (2) 表述错误, (3) 的说法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3. (2012·天津文综卷·11) 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 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 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关系的知识。A虽然正确表达了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但并不是《云南映象》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原因;B虽然表述并无明显错误, 但与题干强调的相反, 如果强调“巨大的反差”, 就说明澳大利亚观众不能接受我国文化, 更谈不上引起共鸣;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可能得到世界认可, 也可能得不到世界认可, D排除。答案为C。

4. (2011·广东文综卷·3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 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 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3) 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4)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传统文化能因时而变, 故 (3) 错误。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 落后、腐朽文化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故 (4) 错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生生不息, 有顽强的生命力, 故 (1) (2) 正确且符合题意, 选A。

5. (2012·安徽文综卷·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 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1)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2) 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3)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 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等知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 故 (1) 错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故 (2) 错误。“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之一, 故 (3) (4) 正确。答案为D。

6. (2012·江苏政治卷·22) 《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 通过它, 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 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 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感动中国》中的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 都体现了民族精神, 评选的目的是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故选C。题干没有体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道德评价体系, A、B、D不选。

7.[2011·福建文综卷·39 (1) ]郑和下西洋, 祈“和顺万方, 共享太平之福”, 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 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 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 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 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 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 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 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 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解析:本题设问的规定性十分明确, 要求考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做答。首先回答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 然后根据材料中郑和七下西洋, 祈“和顺万方, 共享太平之福”, 答出和睦相处, 求同存异;根据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答出兼收并蓄, 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参考答案: (1)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 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求同存异, 建设和谐海洋,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 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 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8.[2010·北京文综卷·40 (3)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 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 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 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 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 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 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 全国人民心手相连, 奋力救灾, 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 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 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本题通过中华民族历经灾难而不屈的事实, 要求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及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参考答案: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 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 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考情分析】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近三年来,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广东文综卷、江苏政治卷、福建文综卷、天津文综卷等, 都有考查中华文化特征的客观题和主观题, 题目一般以历史史实或当年的时事热点作为背景材料。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近三年来,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安徽文综卷、福建文综卷、天津文综卷等, 都出现了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的题目。题目一般以当年的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 角度涉及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从考查趋向上看, 将会侧重于以当年重大的时政热点为载体, 或结合名人名言来考查。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意义

近五年来,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北京文综卷、江苏政治卷等考查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而且本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在主观性试题这种分值较高、又能拉开考生成绩的题中。如2012年江苏政治卷以《感动中国》十年历程为载体考查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2010年北京文综卷以汶川、玉树特大地震为载体考查了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

【考点精讲】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从历史看)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丰富的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从内容看) 。

(1)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 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 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注意: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简单认为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 也不能理解为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3)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 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辅相成, 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 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既有共同的要求, 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 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意义

(1)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意义)

(1)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是中华民族之魂。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 当前,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 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3)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4)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5)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途径)

(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去, 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3)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 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4)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汲取各民族的长处, 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5)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相辅相成, 相互支撑, 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新题速递】

1.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要“加强写字教育”, 要重视当前存在的“汉字书写文化没落”现象。之所以要“加强写字教育”, 是因为

(1)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2)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 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4)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决定作用

2.中国菜如今有了官方标准英文译名。如“红烧狮子头”的标准译法为Brais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而不能译成Red burned lion head (红烧狮子脑袋) 。“如果外国客人看到菜单中有狮子的脑袋, 一定会向动物保护组织投诉的。”这体现了

(1) 中西方文化具有趋同性 (2)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3) 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4) 中西方文化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3.2011年4月15日,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胡锦涛提出, 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

A.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B.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C.左右着国际政治格局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4.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5.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是一个以各国人民为师, 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 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 明代的郑和下西洋, 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色文化。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

6.2011年9月16日至12月29日,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跨出国门, 赴古巴、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等拉美四国, 执行代号为“和谐使命-2011”的出访暨医疗服务任务。微笑服务, 视患如亲, 全船官兵深怀对拉美人民的深情厚谊, 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和谐使命”的深刻内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 材料体现了

(1)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2)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的大旗,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 中华民族以崇尚交流著称于世, 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4) 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赢得世界人民广泛赞誉

7.2012年3月14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大会发言人的邀请, 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在谈到台湾问题时, 温总理说:“只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 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的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这是整个中国人的骄傲。”材料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是

A.爱国主义B.勤俭节约

C.英勇顽强D.风雨同舟

8.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完成手控交会对接, “蛟龙”号下潜首次突破7000米……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 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 世界总能从中国人身上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 那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1) 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2) 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 (3) 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4)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9.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文化交融演化的历史产物, 在长期的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中演进发展, 从而不断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过程中, 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 却始终保持着国家统一, 民族和睦。国家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 使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极大增强。

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简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具有牢固纽带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故 (1) (2) 正确。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应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故 (3) 表述错误。数千年来,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不能夸大为决定作用, 故 (4) 表述错误。

2.C材料列举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表明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也说明了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必要性。 (1) (4) 不符合题意。

3.B金砖会议上, 胡锦涛强调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好和平精神。

4.B从岭南文化本身看, 文化带有区域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但从岭南文化的形成看, 它既以岭南地区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 又吸取和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这体现了它的包容性。

5.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见证是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应是它特有的包容性。

6.C“和平方舟”号跨出国门, 执行代号为“和谐使命—2011”的出访暨医疗服务任务体现了 (1) 。微笑服务, 视患如亲, 深怀对拉美人民的深情厚谊, 体现了 (3) , (2) (4) 均为《政治生活》角度。

7.A勤俭节约、英勇顽强、风雨同舟均不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准确表达。符合题意的答案为A。

8.A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 (4) 表达错误。

9. (1) 经济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文明能够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 团结统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整体意识在全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升华。

模块九培训日志 篇7

培训日志

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我最深的体会是: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体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是否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的全过程。第二,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学生之间是否有良好的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否有较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第三,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具有挑战性和独创性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主动、积极地思考。第四,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是否有愉悦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的情绪。第五,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状态。学生是否能生成预设内容,是否能自主地生成非预设内容,得到意外的收获。其次,课堂教学还要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当代课程论强调对学生应该是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特别是对暂时处于落后状态学生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的信息发布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的评价,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

给学生以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培训日志 篇8

2010月19日星期二晴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应在工作中将现代教育技术自然地融合到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去。整合的最佳效果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彻底更新。观念必须先行。我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现代教育的崭新观念,然后才有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的全面优化。所以,从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现代媒体与中学数学教学是时代对教师的崭新要求。教育技术中心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我们应当不断探索教育技术工作的内在特点和规律,以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姿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只要不断创新,我校教育技术工作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阅读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篇9

一、在听读中学唱,激发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古诗文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倾注自己的情感。科学家们发现音乐的速度、节拍和韵律不仅能调节人体节律,还对大脑边缘和脑干网状结构有直接影响。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音乐的节奏、音调、力度以及速度等对人的大脑能产生良好的刺激,使得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积极和兴奋状态,从而使人精神焕发、身心愉悦;优美悦耳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愉快,能唤起人的情绪,使人处在积极接受力和感悟力强的状态。那么把我国古代诗歌音乐化,让孩子们一边听,一边学唱,在熏陶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是激发学生古诗文阅读兴趣的良好途径。我国古代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诗朗诵的韵律与音乐是相通的,许多作曲家也在致力于古诗歌曲的创作。如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还有阎勇谱曲的160首中小学古典诗词歌曲,他们用现代的创作手法创作的古诗歌曲,用现代的审美意识,重新演绎古诗,使古诗歌曲能为现在的孩子们所接受。于是,我们选择了阎勇主编的《古诗歌曲100首》《谷建芬新学堂古诗》为教材开发了校本选修课和古诗吟唱兴趣班。教师利用古诗吟唱课训练学生节奏,引导学生一边打节奏一边朗读古诗,然后指导学生聆听古诗歌曲,最后在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歌唱。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学会了听读听唱。每到上午第二节课间二十分钟,学校就会利用广播播放古诗歌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柔和的旋律,轻声的吟唱把全校师生带入了诗的境界。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耳熟能详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加上优美的旋律,更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孩子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不但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得到了美的陶冶;而且增强了记忆,增加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每天的倾听,贵在熏陶,听多了,会唱了,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教育孩子珍惜时间的《明日歌》,优美动听的《梅花》,感天动地的《游子吟》等优秀诗词歌曲在老师的推荐和教唱下,被学生们广为传唱。如今,孩子们经常说:“原本觉得很拗口的古诗,自从每天课间跟着广播一起唱,觉得容易记了。”

二、在视读后演画,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的想象力

鲁迅先生曾经赞叹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孩子们确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孩子们的想象力却暗淡无光了。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我国的古诗文富有意境,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释读之后表演和配画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给画题诗,是中国古代文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一首诗歌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或者是一幅恬淡的田园风光图。诗配画,不仅是诗的形象的解说图,更是诗的意境的再创造。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一两处关键,根据个人对诗的理解,结合生活体验,以大脑形象记忆及形象思维来对古诗进行集群处理,然后将诗的意境画出来,能为古诗文阅读助一臂之力。学生在配画中不仅体会到诗文之美,而且幼稚的画笔可以让孩子们再现诗中的意境。这样既增强了他们对诗文的理解,同时在涂抹上色的过程中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因为诗句给他们的素材是有限的,大部分内容是他们想象思维的火花。我们尝试着电脑古诗配画和画笔古诗绘画,在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然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意境画下来。在配画活动中,孩子们参与积极、兴趣盎然,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在配画中得到了发展。

古诗文表演的内容一般是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教学模式一般是:朗读古诗———想象主要情节———教师指导表演———小组合作表演———小组表演展示,如《寻隐者不遇》《赠汪伦》等古诗的学习都可以运用表演法来学习和理解。让学生扮演古诗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孩子们通过绘画呈现诗文内涵,通过角色表演深化印象,领悟其中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同时也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在朗读中吟诵,丰富学生古诗文阅读的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标准中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文阅读的积累应是语言积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特别是古诗文,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和感受上。而古诗文作品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被学生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因此,我们以吟诵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1. 必修课的诵读

必修课上,老师们以“诵读”为教学重点,对学生提出以下目标:读准———读顺———读好。读准:指的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顺:指的是读得通顺、流利。读好:则要求读出情感体验,读出意境美。

在教学中,我们要求老师们在教古诗时努力做到“五读”:范读—领读—讲读—指名学生读—离开课本读 (即背诵)。在最低要求的基础上,老师们还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朗读形式,如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配乐读、分角色读、拍手读(单人拍、双人拍、多人拍)等,方法灵活多变。这种反复诵读,多种形式诵读,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欣赏文化典籍中的名言警句,佳篇华章,还能够让学生在读中明白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 每周晨读

晨读无疑是学习的黄金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训练语感的最好时间。每天黎明之际,伴随着优美的声音,用“开启语 + 诵读 + 结束语”的程序,师与生或激情昂扬地欢快地念着,或富有诗意地领着,或细细地品着……正如“与黎明共舞”一般,孩子们在这美好的清晨开启了一天的生命源泉。低年级诵读着《三字经》《晨读对韵》,中年级诵读《弟子规》、唐诗宋词,高年级则读《论语》《诗经》。为了让学生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慎重地为学生搜集、整理不同难度层次的古诗文让学生诵读,编写了《诵读诗文240首》。学生们利用每天晨读课的黄金记忆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诵读古诗文,从而获得了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3. 节日诵读

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里,我们都利用节日的契机倡导学生收集相关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专题诵读。如中秋节,孩子们就会一同说月亮,颂中秋,每个同学将经典阅读所背诵的诗句制作贺卡给亲朋好友送祝福。专题诵读为学生展示诵读能力提供了平台,又为孩子们创作提供了氛围。

巴金曾说过:“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诵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孩子们在视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读有所得,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四、以评读为激励,形成古诗文阅读的习惯

1. 竞赛

每年一次的全校“经典诗词诵读大赛”活动既是对孩子诵读古诗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良好药方。为了倡导全员参加,在班级比赛的基础上,评委老师现场从班级学生中按比例任意抽取各班相同学号的同学进行面对面背诵,背诵内容包括必背内容(必修课授课内容)和选背内容。在这样的比赛中,孩子们不仅能充满激情地朗诵,更能坦然地应对诗词评委们的检测,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整个校园里充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2. 考级

为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成为习惯,有效地促进各班经典阅读课的规范化,学校定于每学年结束前半个月,进行经典阅读考级活动。考级内容涵盖必修经典诵读课所学的必背诗词、课外阅读的必读篇目及选读内容等。考级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效地推进了教师经典阅读课授课的规范化。

3. 展示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我校还因时制宜举行展示活动,如每年的“六一”汇演、读书节系列活动中,学生与经典阅读有关的舞蹈、绘画、表演、讲故事、好书推荐等均在活动中有展示,这样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人风采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竞赛———考级———展示,让经典古诗文阅读成为了孩子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习惯。

教育培训日志 篇10

请结合实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1世纪,随着英语教学在教育界的兴起,不管是学校、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均开始重视英语教育。英语教育变得越来越普及。在我现在任教的学校,英语教育是从一年级开始的。而我,不幸又幸运的,成为了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英语教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小的英语学习者。很多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那么如何从一开始就让刚刚行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对英语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呢?我想到了游戏教学法。首先呈现本学期我所教授的人教版新起点一年级英语上册Unit4 Numbers lesson1新词教授的游戏活动环节。本节课我已呈现数字one到ten的教学,我运用游戏的方式巩固学生的数字学习。我运用了“数字蹲”的游戏。事先准备好数字1-10的“小帽子”。设置好一组十人分别对应数字1-10,并头戴相应数字的帽子。游戏开始,由任意数字的学生开始,比如two,学生two边喊“two two down, two two down, then four down”边做下蹲站起动作,然后学生four接上。以此类推,直到有学生出错,没出错的9位学生分别奖励一朵小红花。以上,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一个游戏活动。我认为,通过游戏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掌握词汇。此外,游戏教学也有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关于课堂教学中游戏活动的优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分散难点,降低坡度,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教学实践证明, 游戏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学好英语,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娱乐两不误, 使教学工作真正收到实效。当然,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过于活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低年级学生缺乏自制力,在气氛轻松活跃时更容易放松对自我的约束和要求,这就容易造成课堂混乱。故在课堂开展游戏教学的时候,要做到:

1、游戏应该生动有趣。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游戏转化为教学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学易学。

上一篇:迎党的生日讲战疫故事悟初心使命组织生活会发言稿下一篇:高职会计专业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