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研究报告-四川审计厅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计研究报告-四川审计厅(共8篇)

审计研究报告-四川审计厅 篇1

第9期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2017年6月2日

最高审计机关在大数据 审计实践方面的经验与启示

——13个最高审计机关在“世界审计组织大数据 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上的大数据审计经验综述

*

* 在本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数据司刘星司长、武汉办张海燕副特派、数据司秦晔、唐志豪同志等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内 容 摘 要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加快世界各国大数据审计的发展,实现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世界审计组织成立了大数据工作组。本文即基于13个最高审计机关在“世界审计组织大数据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上的大数据审计经验介绍,概括了这些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在大数据审计方面的实践经验、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审计能力建设、以及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大数据审计业务的特点和要求,列举了部分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具体做法,并对我国大数据审计工作提出了研究制定数据标准,是保障大数据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提高数据的时效性,是保障大数据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加强专业技术及业务培训,是提高大数据审计工作水平的基本保障;加强与国外大数据审计经验的交流,是提高大数据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四点启示。

— 2 — 最高审计机关在大数据 审计实践方面的经验与启示

——13个最高审计机关在“世界审计组织大数据 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上的大数据审计经验综述

2017年4月17日至19日,世界审计组织大数据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审计干部教育学院举办,来自18个国家的49位审计专家参加了会议。其中工作组主席、中国审计署副审计长孙宝厚同志做了主旨发言,工作组副主席、美国审计署审计长基恩·多达罗,泰国审计委员会主席猜西·达初坦,印度尼西亚审计委员会委员阿古斯·佐科·普拉莫诺均对大会致辞,来自13个国家的参会代表分享了各自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对未来展望等。本文基于会议材料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概括了这些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在大数据审计方面的实践经验、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审计能力建设、以及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大数据审计业务的特点和要求,列举了部分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具体做法,并对我国大数据审计工作提出了四点启示。

一、大数据审计的内涵与作用

大数据可以认为是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

— 3 — 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具有四个主要特征,即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巨大的数据价值。大数据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在经历深刻的改变,大数据已成为各类机构和组织,乃至国家层面重要的战略资源,诸多国家提高政府公共治理水平的实践与其大数据战略都密不可分,大数据正有力地推动着国家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2016年世界审计组织第二十二届大会上,主议题是讨论“世界审计组织如何促进履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良治,打击腐败”。因此在政府实施大数据战略的背景下,当最高审计组织把自己的使命确定为促进国家良治和全球良治、全球可持续发展时,迎接大数据时代,开展大数据审计,已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和现实选择。

大数据审计即依照法律权限采集各公共管理部门、社会公开的海量数据,利用跨领域、跨层级、跨行业、跨系统的全维度数据,开展智能化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进行综合审计判断,形成审计结论。

开展大数据审计,不仅只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而是会对与之相关的其他部门单位的数据或网络数据等进行综合关联分析,所分析的数据涉及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分析模式由抽样分析发展到了全数据分析,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也由传统的查询统计分析发展到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因此,创新审计方法,扩大审计范围和领域,开展大 — 4 — 数据审计工作,有利于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对于提升国家审计对经济社会风险预警能力,提升审计发现重大违法违规线索的能力,更好发挥最高审计机关在促进和谐包容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 为促进国家良治和全球良治、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工作,加强最高审计机关对大数据的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分享,2016年12月,世界审计组织理事会第68次会议批准了知识分享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成立大数据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的动议,世界审计组织第二十二届大会对此予以认可,并将其列为世界审计组织“知识分享”委员会下属的工作组。中国审计署担任工作组主席,美国审计署担任副主席。截止2017年3月,工作组已有19名正式成员和1名观察员。工作组的目标是:研究在大数据时代,最高审计机关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各国最高审计机关提供建议;总结大数据审计领域的知识经验和相关实践,促进各国最高审计机关提升大数据审计技能;通过编写相关指南和研究报告,分享知识,为大数据审计领域的能力建设活动提供支持;加强最高审计机关在大数据审计领域的双边、区域和世界审计组织框架下的合作等。

会议中,工作组主席、中国审计署副审计长孙宝厚同志提出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需树立“责任观、系统观、数据观、创新观和人才观”五种观念,并对各国审计机关提出了“携手共进,交流互鉴;心怀梦想,勇往直前;认真谋划,脚踏实地”三点主张。工作

— 5 — 组副主席、美国审计署审计长基恩·多达罗,泰国审计委员会主席猜西·达初坦,印度尼西亚审计委员会委员阿古斯·佐科·普拉莫诺纷纷表达了要加强各国之间大数据审计交流合作和知识共享,提高审计大数据获取、分析、管理能力,提升审计在促进国家良治和全球良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此外,来自13个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参会代表所做的交流发言,向我们展示了相关最高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做法及未来展望等。各国参会专家一致认同,充分认识到了在大数据时代,提高审计人员大数据分析能力,开展大数据审计分析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希望借助工作组这一平台,充分实现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推动大数据审计的发展。本文对13个发言国家的大数据审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归纳提炼,概括总结目前有些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的现状与经验。

(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为大数据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机遇。

国家层面实施大数据战略,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为大数据审计工作制定相关的制度规定和政策等,对最高审计机关的大数据审计工作是一大契机,有利于大数据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审计能力、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

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通过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中国大数据应用与发展;2016年,中国 — 6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2015年,中国政府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国家对大数据及大数据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大数据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条件。

2014年,美国发布了《数字问责与透明度法案》(《数据法案》)旨在推动政府工作的数据化,建立政府通用数据标准;2015年,新的《纳税人权利法案》要求预算信息与联邦和合同中雇员的信息以一致格式集中在一起,使政府开支更加规范。这些法案的制定,提高了政府开支数据的透明度和标准化,从而确保了审计机关所采集的政府开支数据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更好的服务于联邦政府。

挪威的《挪威审计运行规程》规定挪威审计长公署可以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任何信息或文件;被审计单位应确保审计获得所需的任何信息,并以审计长公署要求的格式免费提供;审计长公署可以获得任何个人信息。

厄瓜多尔政府签署了《透明度和工作信息法案》、《国家公共数据登记法案》,授权审计署可以访问安全数据门户、国家信息系统门户、公共采购门户,并可获得电力部门、劳工部、财产登记机构、社保机构等信息,为充分利用数据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重

— 7 — 要保障。

最高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审计机关能够顺利获取工作所需的多源数据集,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综合运用多种大数据技术方法,开展大数据审计。大数据审计环境下,审计数据具有数据量大、跨领域、跨行业、跨系统的特点,对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关联、挖掘分析等需借助多种大数据技术方法。本次会议交流中,多个参会代表对各自审计中使用的大数据技术方法及相关案例进行了介绍。

中国审计署开展了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的数据比对和关联分析,提出了“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以及“中央到省市的纵向关联,一级、二级预算单位的横向关联,财政、金融、企业的数据关联,财政与其他多部门、多行业的数据关联,财政数据与业务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的关联”五个分析要求,并在企业审计、金融审计、资源环境审计中多次运用了云计算、智能挖掘、社交网络、自然语言理解、可视化、词云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大数据分析技术。

美国审计署采用了多种新技术进行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以及网页数据挖掘。在具体审计实践中,通过将社会死亡人员名单与领取联邦补贴人员名单相关联,发现了潜在的欺诈行为;通过对健康保险数据的分析,评估支付机制和分析保健趋势;利用地理 — 8 — 信息技术,评估联邦政府的地震风险等。

奥地利审计法院在进行大数据分析时,考虑到R(用于统计分析、绘图等的软件)的免费开源性及较好的统计计算和绘图能力,主要采用R工具,并建立了R工作组及R-辅导计划,R工作组主要讨论审计数据分析工作,并及时跟踪报告R软件的新发展,R-辅导计划是由有经验的R用户辅导新用户,以不断提高R工作组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审计法院开展了“对2100个奥地利社区多年来债务情况进行监测”、“通过相关性排序,确定要审计的社区名单”、“社区财务关键数据分析”、“医疗保险资金流审计”、“词云分析审计报告”等项目。

英国审计署的大数据分析侧重于增加价值、降低成本,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文本挖掘和可视化等技术,通过创新自动化的审计模式来降低流程成本、减少时间、提高效率。所做的审计业务分析包括:对政府采购数据和工资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文本分析方面,通过采用无监督机器学习,使用R对网站上收集到的文本进行建模,并做成可交互的仪表板,允许用户查看不同的主题及他们的相关性,对twitter数据进行了情绪分析,对页面数据做了可读性分析;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国家住房信息的在线查询等。

芬兰审计署进行财政审计时,从审计计划到报告都系统使用了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分析工具,IT系统审计已经成为了财务和合规审计的一部分,在“机构性基金计划的绩效审计”和“基于国际学

— 9 — 生评估项目数据的芬兰移民学生教育审计”中采用了数据分析方法,并在“中央政府的预算和其他财务数据审计”中尝试使用可视化技术,以及正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寻找试点审计主题。

此外,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巴西、印度、泰国等国家最高审计机关也尝试了一些大数据审计技术方面的实践。如印度尼西亚审计委员会使用crisp-dm跨行业数据挖掘标准流程,将审计业务分为商业理解、数据理解、数据准备、建模、评估、部署六个步骤,并尝试使用了预测分析、仿真技术、文本和多媒体分析等技术;厄瓜多尔审计署开发了诸如“家庭地址查询”、“负债证明”等应用程序;巴西联邦审计法院开发了“财政风险分析模型”;印度审计署使用可视化技术构建了审计计划的标准模型;泰国审计署开展了IT审计等。

(三)各国最高审计机关普遍重视大数据审计的基础设施和审计能力建设。

大数据审计基础设施和审计能力的建设直接影响大数据审计开展的效率和效果。在交流发言中,多个国家参会代表介绍了本国最高审计机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及未来的工作安排等。

中国审计署在2014年10月成立了数据司,建立了可远程互通互联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同时定期开展大数据审计方面的培训;美国审计署针对大数据审计工作进行有目标的招聘、举办专业培训,建立内部实践团队,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及他国审计机 — 10 — 关的合作交流等;印尼审计委员会采用RDBS(关系数据库服务器),hadoop(一个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文件索引等技术搭建了大数据审计分析总体框架;印度审计署在2016年建立了数据管理和分析中心;芬兰审计署准备招聘数据分析师并与高校开展项目合作,以提高审计数据分析技能;挪威审计长公署建立了数据收集中心,并于2017年4月启动了新的数据服务建设,将采用数据仓库技术、web应用和可视化技术等开发自定义应用模块。

从参会代表交流发言可以看出,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均意识到了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为审计机关开展大数据审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在具体的大数据审计开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的挑战,如审计人员大数据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的多媒体数据等利用较少;大数据审计专业分析模块急需开发;数据安全和数据利用率权衡困难;大数据审计风险难以防范等。

三、对我国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启示

各国参会代表在交流中表示,我国在大数据审计的思想理念、工作模式和技术方法及取得的实际成效等方面均位于世界前列。但在大数据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在数据标准制定、人才能力培养、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仍有欠缺。通过对发言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在大数据审计方面经验的总结归纳,以及参会代表对当前大数据审计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交流探讨,对我国最高审计机关在大数据审计建设方面具有以下启示:

— 11 — 一是研究制定数据标准,是保障大数据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标准化的数据是顺利开展数据分析的前提。当前我署所采集到的数据具有跨层级、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特点,面临着行业内、行业间难以发现数据间关联关系的问题。因此根据各行业领域数据的特点,制定不同系统关联的数据标准,形成固定采集模式,综合考虑实现审计所采数据的标准化,是确保审计多源数据融合使用、综合分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前提。

二是提高数据的时效性,是保障大数据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大数据环境下,数据产生的速度非常快,为及时挖掘大数据价值,审计机关应根据不同部门特点,制定数据定期采集或联网实时采集的数据获取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所需审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同时,对于所采集到的数据,加强开发实时或较短时间间隔的数据多维扫描分析等,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问题,发挥审计的事前预防作用。

三是加强专业技术及业务培训,是提高大数据审计工作水平的基本保障。大数据审计工作需综合运用多种大数据技术方法,审计人员只有了解并能较好使用这些方法,才能将技术和业务进行结合,开展有效果的大数据审计分析。当前我国审计系统内既精通审计业务又精通大数据技术的人才较少,在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下,开展大数据审计是未来审计工作的必然要求。开展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应用大数据技术水平,是各国开 — 12 — 展大数据审计的有效经验。因此可在各特派办、司局等部门内选拨一批业务精的人员和一批技术强的人员,分别进行技术、业务方面的高质量培训,为各部门建立一支高精尖的大数据审计业务团队,并通过“强帮弱、老扶新”的团队帮扶计划,带动所在部门其它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升。

四是加强与国外大数据审计经验的交流,是提高大数据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相关工作,各国最高审计机关也均意识到了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并采取一定行动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我们一方面需积极参加大数据审计相关会议、组建专门科研团队跟踪他国大数据审计工作在组织方式、管理模式、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等,加强与他国大数据审计实践的交流,并积极学习符合我国审计工作特点的优秀做法。另一方面需充分发挥好工作组主席的主导话语权,利用好工作组这一平台,采用视频会议、网络交流平台、电子邮件等多种沟通方式,加强各国之间的大数据审计经验交流,知识共享,实现互惠互利。

作者: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李培培

报:署领导。

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审计厅(局),署机关各单位、各派出审计局、各特派员办事处、各直属单位,中央

纪委驻署纪检组,南京审计大学。

发:本所所领导、各处,存档。

共印40份

编辑:卢益群

审核:刘力云

审计研究报告-四川审计厅 篇2

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数据来源于审计署网站最新发布的2009年至2011年审计报告, 共三个批次, 涉计48家企业, 审计资产总值为303682.63亿元。审计资产总值依据被审企业各审计资产数据进行累计相加而得, 当提供的报告数据为占比50%以上时, 取50%的数值计入统计审计资产中。统计数据以能够提供所涉及具体金额数量的数据为依据, 涉及美元计价的数据按当期2013年5月10日汇率6.2进行换算, 对不能提供量化数据的没有进行统计。审计数据分析以审计报告提供的主要问题的分类为基础, 分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审计风险分析、执行政策引起审计风险分析、内部管理引起审计风险分析、重大决策引起审计风险分析、违规列支物业工资引起审计风险分析。使用传统的比率、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等描述性指标进行指标分析。

2 审计报告数据分析

2.1 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审计风险分析

(1) 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数据分析。从所搜集的资料可以发现最近三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数据的总量由463.01亿下降到127.55亿, 每家均值数从25.723亿降到9.811亿, 占总审计资产百分比由1.025%降到0.091%, 说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引起的审计风险在逐步减少, 企业自身核算水平在提高。最大值占被审问题数据占比从36.41%降到10.43%, 平均一家企业所涉及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审计风险规模出现明显的下降, 企业整体核算水平趋于稳定, 最小值占问题数据占比也有下降的趋势, 说明核算水平在逐步提高。

(2) 会计核算具体数据确认审计风险分析。依据2009年至2011年审计报告分类项目的结果, 对相关会计要素确认出现问题的企业家数在当年被统计家数中的占比进行数据统计, 在统计过程中发现一家企业会出现有些项目多计某一会计要素, 有些项目对同种会计要素少计, 在统计时分别计入相应的核算多计和少计要素栏中。

从所搜集的资料数据可以发现, 会计要素利润少计家数占比、少计资产家数占比、多计利润家数占比均值排名为前三, 其值分别为0.541、0.389、0.388, 说明会计核算中利润核算中, 每审计100家被审计企业会平均出现54家有利润少计的现象, 说明利润少计是审计风险多发项目, 少计资产家数均值表明, 每审计100家被审计企业会平均出现38.9家有资产少计的现象, 说明资产少计是审计风险多发项目, 多计利润家数均值表明, 每审计100家被审计企业会平均出现38.8家有利润多计的现象, 说明利润多计是审计风险多发项目。而少计支出为三年均值0.051, 在两个审计年度没有出现一家少计支出现象, 说明少计支出核算的审计风险最少。

2.2 不能执行政策审计风险分析

依据2009年至2011年审计报告分类项目, 对不能执行政策问题的家数及金额进行统计, 从所搜集的资料可以发现最近三年不能执行政策数据显示, 从总体看2009年至2011年涉及规模分别为70.83亿、307.966亿、351.514亿, 反映了执行政策的涉及金额的风险在扩大。但从2009年至2010年审计结果发现每笔审计均值增加, 而2011年审计均值为50.22亿, 相比2010年下降了近20%, 涉及的企业不能执行政策的金额下降了。不能执行政策家数占比从2009年至2011年分别为0.111111、0.294118、0.53846, 说明不能执行政策的家数出现明显的增大, 违规风险增加, 但涉及金额最大值占比为0.94988、0.414949、0.310741, 金额最小值占比为0.05012、0.052441、0.000484, 最大最小值均有下降, 则说明单笔金额执行政策风险在下降。

2.3 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分析

对涉及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又能够提供量化数据, 考虑到本身也具有内部管理问题性质, 故将其统计到内部管理数据中。依据2009年至2011年审计报告分类项目, 对内部管理问题进行统计。从所搜集的资料可以发现最近三年内部管理数据显示, 内部管理问题家数占比从2009年至2011年分别为0.888889、0.823529、0.92308, 均值在0.8785, 整体上涉及企业家数增多, 说明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在被审企业中比较常见, 审计风险大, 同时有内部管理每家均值和最大值均出现上升, 说明内部管理审计风险无论从一家企业涉及的资产数量, 还是涉及企业数量出现双增。审计风险明显增大。

2.4 重大决策审计风险分析

依据2009年至2011年审计报告分类项目, 对有重大决策问题进行统计。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可以发现最近三年重大决策审计风险数据显示, 重大决策问题家数占比从2009年至2011年分别为0.277778、0.470588、0.61539, 均值出现明显的上升, 整体上涉及企业家数增多, 说明重大决策审计风险正在扩大。有重大决策最大值, 最小值占比出现明显的减小, 每家均值也有减小趋势, 说明重大决策审计风险呈现涉及企业数量增加, 而单家涉及资产值在下降的特征。

2.5 违规列支工资审计风险分析

依据2009年至2011年审计报告分类项目, 对有违规列支工资的企业进行统计。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可以发现最近三年违规列支工资审计风险数据显示, 整体均值为0.529, 则显示违规列支工资比较常见。每家总体均值1.1503, 涉及金额相较其他项目审计风险较小。涉及家数占比从2009年至2011年分别为0.556、0.647、0.385, 和剔除最大值后均值分别为0.618、0.639、0.314, 均值出现下降的趋势, 说明2009年以来有改善的迹象。违规列支主要形式为违规列支奖金、超范围发奖金、购物卡、健身卡等, 存在隐蔽性大, 主要负责人审查不严或有其政策规避造成。

3 审计风险建议

3.1 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企业整体核算水平趋于稳步改善, 但被审计单位38家均有发生, 建议每家企业将加强会计核算的管理作为基本日常管理工作, 从相关数据来看, 应特别加强和重点监控少计利润、少计资产、多计利润、少计负债、多增资产、多计支出、多计收入项目日常核算。要提高企业核算人员整体水平和核算风险意识, 共同参与控制, 使核算财务管理审计风险降低。

3.2 高度重视不能执行政策引起的审计风险

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对政策执行的放松趋势, 要加强国家政策的学习, 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和水平, 将执行政策作为重要审计风险进行管理。对涉嫌不能执行政策的相关人员加大处罚力度。要遏制不执行政策风险的涉案企业家数。

3.3 完善内部控制管理

内部管理涉及的企业家较多, 企业长期存在内部管理问题, 应重视内部管理, 针对审计报告提供的内部问题, 制定长效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主要靠内部审计部门和相关部门进行内部审计控制, 监管易引起内部人控制问题, 要进行股权结构的改造, 引进其他股东, 增加控制效果水平。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规定, 及针对各企业自身的业务活动特点制定具体的内部管理措施, 将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3.4 规范重大决策程序

从涉及家数增加而涉及金额降低来看, 企业对重大决策存在着侥幸心理, 违规操作。企业应加强国家有关重大决策的学习, 强化重大决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及重要性, 不能因为决策失误最终由股东承担, 相关人员承有限责任而忽视重大决策的风险。应规范重大决策的执行程序, 对不能执行重大决策程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员加大处罚力度。使重大决策审计风险降低, 起到模范作用。

3.5 加强违规列支工资的社会成本意识

违规列支工资容易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 易引起社会影响, 损坏企业形象, 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造成不利, 给企业长期经营造成损失。虽违规列支工资所带来的风险企业家数占比明显减小, 涉及金额有下降趋势。但要从整体利益角度考虑, 要加强主要负责人员及公司主要领导对工资核算学习, 强调违规列支工资引起的企业社会成本, 降低违规违规列支工资行为, 要以零违规为控制目标。

摘要:本文通过对审计署发布的最近三年的审计报告进行分析, 发现当前审计风险的特点, 针对性地提出审计风险的防范建议, 使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提高企业经营水平, 对其他企业起到审计防范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审计风险,会计核算,执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绍辉.如何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J].中国内部审计, 2013 (10) .

[2]郑中淮.不断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资审计[J].审计与理财, 2013 (2) .

[3]李庆毅, 韩秀珍.浅谈风险导向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 2013 (2) .

[4]郭义民.审计风险控制问题探讨[J].审计与理财, 2012 (11) .

内部审计开展管理审计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管理审计 优势 问题 对策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确定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中,首次将“增加价值”与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一并

列为内部审计的目的,给内部审计职业提出了一个方向性指导,指出内部审计职能已拓展为组织完成目标服务,内部审计的重点已经向管理审计转化。

一、管理审计,相对于财务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

管理审计概念在学术界和职业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管理审计”最早于1932年由英国罗斯在其《管理审计》一书中提出,主要内容是对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判。我国管理审计的倡导者王光远教授认为管理审计是受托责任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的必然结果。“管理审计是通过对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签证管理当局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业绩,鉴明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环节,并就其提出改进意见,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管理,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管理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委托代理关系的发展

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发展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资产所有者(委托人)把经济责任委托给经营管理者(代理人),资产所有者需要对经营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审查。

2、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合营 、兼并等产权变动导致企业规模扩大,跨行业、跨地区、多品种生产导致企业内部管理信息量随之增大,企业管理者决策失误和控制不当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因此,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掌握公司内部的重要信息。

3、企业组织的复杂化

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资本的多元化和企业经营的多样化,使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变得复杂化,如管理层次的增加、分布地域的分散等,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也不能亲自观察和控制所有的经营活动,需要实行分权管理和多级控制,这就导致企业出资人(委托人)和企业高层管理者(代理人)有必要通过管理审计对下层管理者(如分公司经理等)履行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审查。

4、委托人及其决策因素的多样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同一企业的委托人是多样的,有国家的、集体的、个体的;同一个企业内也可有不同的集体和个体参与;不同的国有企业也可以相互参股或交叉持股,这就形成了委托人的多样化。而影响这些委托人决策的因素,也呈现多样化,不仅需要财务数据,而且需要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而经营管理信息的获得就有赖于综合评价公司整体水平的管理审计。

5、企业外部竞争激烈化

市场经济充满了竞争,加入WTO后,更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管理活动的成败好坏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强弱至关重要,而管理审计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审计,查明管理上存在的缺陷.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企业管理得到改善。

三、内部审计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存在的问题

我国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了管理审计的尝试,实施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评价,主要表现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营效益审计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对管理审计的认识和实践还很不全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内部管理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指导性的管理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不像外部审计那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自我评价机构较弱,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更谈不上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独立性较差。从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来看,在集团公司内,总公司的内部审计组织对公司下属部门单位和分公司可以做到独立,而在总公司层面,就难免存在对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公司制企业里,内部审计机构一般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领导,这就把内部审计组织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放在相等地位,这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3)对管理审计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对管理审计还了解不够,对开展管理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或者把管理审计等同于财务审计看待,或者认为管理活动与审计活动关系不大,或者认为管理审计会妨碍管理活动,而没有认识到管理审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高层次审计,是企业适应外部竞争加剧和内部机制更新的必然选择,搞好管理审计是对管理效率的促进,而不会是妨碍。

(4)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的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管理体系的作用下进行的,因此管理审计要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和解释每一个综合性指标,同时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领导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管理审计人员要站在优化系统整体结构、增强系统整体功能的高度,来审查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时,在审计技术手段上,不仅要掌握观察法、盘点法、分析性复合法等传统的审计方法,还要熟悉管理控制系统图法、调查法等用于管理审计的评价方法。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内部审计人员中,还很少有,甚至可以说还没有人能达到如此的高水平。

2、完善我国管理审计的对策

(1)尽快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开发管理审计指标体系。审计准则是指导审计活动的基本原则,应加强管理审计绩效准则和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尽快出台管理审计的审计准则,推动管理审计的深入开展。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业务指导,内部审计协会或注册会计师协会应重视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尽快出台管理审计的审计准则,特别是制定管理审计绩效准则的指导意见,同时加强对审计取证方法指导,减少审计的盲目性,提高管理审计的质量。只有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与内部审计配套的管理审计指标体系,管理审计结论才能明晰、准确、具有说服力。

(2)充分保障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与其在组织中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的地位越高,越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有利于开展审计工作。从实施管理审计的要求上看,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为最佳选择。当然,这只是形式上的客观要求,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论内部审计人员在组织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应具有声誉、地位和得到最高权力当局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企业中随时取得审计报告所需的信息。

(3)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对于内部审计组织开展管理审计的必要性、优越性,要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组织和国家审计机关都有宣传的义务。宣传可以结合《审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采取会议、文件、讲座等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通过展示管理审计的实践成果让大家认识到内部管理审计是可行的、有效的,对国家、企业、社会及企业资产的委托人和代理人(管理者)都是有益的。同时,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也要提高认识。把管理审计的意识渗透到全部审计工作去。不论进行何种审计,都要管理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审计报告中提出管理建议。在目前内部审计还是以财务审计为主的情况下,这是增强管理审计意识、实现审计工作以管理审计为重点的有效途径。

(4)不断充实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企业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审计的培训与学习,使管理审计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不断调整和优化审计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实力,为有效开展管理审计提供智力支持。在目前复合型审计人才稀缺的情况下,采用从专业部门抽调技术人员配合管理审计工作的做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参考文献】

[1] 陈耘: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3).

[2] 张晓平:内审工作在发展中前进[J].中国内部审计,2003(1).

[3] 德鲍尔.马科茨:沉睡的火山——评企业的软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03(3).

审计研究报告-四川审计厅 篇4

紧急程度: 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件

川XXX司字[ 2006 ] 360 号

签发人: 邓昌

关于印发《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的

通 知

各市州XXXXXX公司、专业公司、直属单位及直属分公司:

为了加强对四川XX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各市州XXXXXX公司、各专业公司、直属单位及直属分公司的主要负责人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推动和规范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四川XX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根据《中国XXX集团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中国XXX[2006]379号)对原企业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原《四川XX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主要负责人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川XXX司字[2005]002号)同时废止。

附件一:四川XX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主要负 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

附件二: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图

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主题词:印发 任期 经济责任 审计 办法

四川XXX实综合办

2006年12月15日

附件一: 四川XX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主要

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四川XX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各市州XXXXXX公司、各专业公司、直属单位及直属分公司主要负责人的管理和监督,规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根据《中国XXX集团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中国XXX[2006]379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本办法适合四川XX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理的各市州XXXXXX公司、各专业公司、直属单位及直属分公司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以下简称企业负责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任期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对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权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重大经济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XXX集团有关规章制度的情况应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中国XXX集团相关规定,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第二章

审计工作组织

第五条

企业负责人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时,以及在企业进行改制、改组、兼并、出售、拍卖、破产等国有资产重组的同时,由省XXX公司委托审计机构对其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未经审计不得解除任期内的经济责任。

遇有特殊情况需要暂缓审计的,由省XXX公司审定。第六条

对企业负责人逐步实行任职期间定期审计制度,通过任中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七条

对所在企业发生债务危机、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质量较差以及其他重大财务异常情况的企业负责人,省XXX公司可以组织进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问题,明确经济责任,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第八条

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遵循重要性原则,并充分考虑审计风险,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资产量一般不低于被审计企业资产总额的50%,被审计企业本部及重要子企业应当纳入审计范围。

第九条

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中国XXX集团的规章制度和本办法,对企业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应积极配合,不得拒绝、阻碍审计。

第十条

省XXX公司纪检监察、人力资源、审计等有关部门

建立联系会议制度,交流、通报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解决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章

审计工作内容

第十一条

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任职期间企业的基本情况;

(二)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规性;

(三)任职期间企业主要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四)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

(五)任职期间企业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六)任职期间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

(七)任职期间企业负责人本人及企业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中国XXX集团相关规章制度的情况;

(八)任职期间群众反映强烈和职代会评议的与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有关的重点问题及需要审计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规性是指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财务收支管理和会计核算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以及中国XXX集团有关规章制度的规定,财务决算是否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要内容包括:

(一)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是否真实、准确,是否存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实问题;

(二)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合并范围、方法、内容和编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故意编造虚假财务决算报告等问题;

(三)企业是否正确采用会计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有无随意变更或滥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故意编造虚假利润等问题;

(四)企业收入确认和核算是否完整、准确,有无截留、转移、多计、少计收入等问题;

(五)企业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符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及中国XXX集团有关规章制度的规定,有无多列、少列或不列成本费用、虚列成本费用套取资金、工资福利性支出挤占成本费用等问题;

(六)资金管理是否符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及中国XXX集团有关规章制度的规定,有无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私分挪用国有资产,以及违规对外拆借资金、对外资金担保和出借账户等问题;

(七)企业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和有关资料是否相符,有无账外资产、潜亏挂账、劳动工资核算不实等问题。

第十三条

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在全面核实企业资产、负债、权益、损益真实性的基础上,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赢利能力、资产运营状况、债务风险、发展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第十四条

企业资产质量变动情况是指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各项资产质量是否能够得到改善,是否存在严重损失、重大潜亏或资产流失等问题,企业国有资本是否安全、完整,以及对企业

未来发展能力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

(一)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及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二)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及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三)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有效资产及不良资产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不良影响;

(四)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第十五条

企业重大经济决策情况是指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做出的有关对内对外投资、经济担保、出借资金和大额采购等重大经济决策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中国XXX集团相关规定,是否造成重大损失或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内容包括:

(一)企业重大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审批手续、决策程序、管理方式和投资效益等情况,以及是否造成重大损失;

(二)企业对外担保、出借资金、大额采购与租赁以及重大资产处置等经济行为的审批手续、决策程序、风险控制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情况;

(三)证券、期货、外汇买卖等高风险投资决策的审批手续、决策程序、风险控制、经营收益或损失情况等;

(四)改组改制、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破产、股权转让、资产重组等行为的审批程序、操作方式和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等情况等,有无造成企业损失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第十六条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是指企业重大经济决策、资产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是否存在重大缺陷。

第十七条 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认真检查企业负责人及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中国XXX集团相关规章制度的情况,核实企业负责人及企业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纪,以权谋私,贪污、挪用、私分公款,转移国家资财,行贿受贿和挥霍浪费等行为,以及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蓄意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等重大问题。

第十八条

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范围:

(一)凡明确任期的,原则上审计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事项;

(二)未明确任期的,原则上审计企业负责人离任前2至3年的经济责任事项。

必要时,审计范围可适当延伸。

第四章

审计工作程序

第十九条 省XXX公司下属各单位企业负责人因本办法第五、六、七条所规定的事由需要被审计的,由省XXX公司决定具体的审计时间,经省XXX公司主要领导批准,拟定审计委托函;

第二十条 审计委托函经省XXX公司主要领导签发后送交审计机构,并同时通知被审计企业负责人。

第二十一条 审计机构接受委托后,成立审计组。在实施审计

五日前,向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本人。

第二十二条 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应为审计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及时、全面、如实地向审计组提供有关资料,包括:

(一)企业基本情况,如组织结构、资本结构、人员配备等;

(二)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历年财务会计资料;

(三)企业年度预算、统计资料、生产经营分析以及年度工作总结等有关资料;

(四)省XXX公司下达的企业效绩考核指标及完成情况;

(五)与重要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协议及办公会议纪要(记录);

(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内部控制评估有关资料;

(七)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情况、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及原因说明等;

(八)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检查报告、处理意见及企业自查、纠正情况等资料;

(九)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报告;

(十)审计组认为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其他资料;

(十一)企业需要向审计组提供的其他资料。

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应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书面承诺。

第二十三条

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和企业,如隐匿、毁损和

拒绝提供审计组所需资料或提供虚假资料,审计机构应予以制止并有权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人员行政处分,或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应向审计组提交本人签字确认的书面述职报告,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承担相应责任。述职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企业负责人职责范围;

(二)任职期间各项效绩指标的完成情况及资产质量变动情况;

(三)任职期间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中国XXX集团有关规章制度情况;

(四)任职期间建立健全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情况;

(五)任职期间贯彻执行省XXX公司战略决策及重大体制改革情况;

(六)任职期间的重大经济决策及实施情况;

(七)应向审计组说明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五条

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召开员工代表大会,会议由接任者主持。大会主要内容:

1、宣读审计通知;

2、宣布审计组成员名单;

3、宣读审计方案、调查方案;

4、被审计者述职;

5、接任者代表被审计单位签署承诺书;

6、工会组织员工对企业负责人进行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提交审计组。

第二十六条

审计组实施审计。审计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可采取向单位、个人调查等方式,充分听取纪检监察、工会和职工反映的情况和意见。

第二十七条

审计机构实施企业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同财务审计、内部控制评估、经济效益审计等其他审计工作相结合,在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相关审计资料和结果,避免重复审计。

第二十八条

审计组实施审计后,应向审计机构提交审计报告。提交审计报告前审计组应与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交换意见,并将审计报告和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的意见一并报送审计机构。

审计机构对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应进行复核,并就复核后的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的意见,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应在收到审计机构征求意见书10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审计机构,逾期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为同意审计报告。如提出异议的,审计机构应予以核查。

第二十九条

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实施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包括审计依据、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

(二)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及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

计的企业负责人的任职时间、分管工作范围和所在企业的业务范围、组织结构、资本结构、财务状况等;

(三)审计评价。即在审计核查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历史沿革、发展战略等,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济业绩与经济责任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并明确其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四)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即审计中发现的应由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承担责任的问题及其处理建议;

(五)管理建议。即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提出的改进财务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建议。

第三十条

审计机构审定审计报告后,应向省XXX公司主要领导提交审计报告,并和省XXX公司主要领导交换意见后向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下达审计意见。审计意见抄送省XXXXXX公司人力资源部。审计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计评价;

(二)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三)管理建议;

(四)对被审计企业反馈审计意见执行情况的时间要求。第三十一条

省XXX公司指派专人或委托被审计企业负责人所在单位工会将审计意见传达给员工。

第五章

审计工作结果

第三十二条

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在审计的基础上,分清企业负责人对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不真

实、重大经济损失或经济效益下降,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等问题应负有的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一)直接责任是指企业负责人因对主管的资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事项未履行或正确履行职责,致使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或由于决策失误而事后又处理不力以及违规操作等,造成所在企业经济损失或经济效益下降应负的经济责任。企业负责人对其任职期间的下列行为应当负有直接责任:

1、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以及中国XXX集团有关规章制度的行为;

2、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以及中国XXX集团有关规章制度的行为;

3、失职、渎职的行为;

4、其他直接违法违规行为。

(二)主管责任是指企业负责人在其任职期间对其所在企业资产和财务状况,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以外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第三十三条

省XXX公司人力资源部可根据任期经济审计结果,与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进行谈话。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作为对企业负责人任免、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列入企业负责人人事档案和廉政档案。

第三十四条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因经济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或企业资产状况不实、经营成果虚假等问题,应当视其影响程度相应追究有关负责人责任,并予以经济处罚。

第三十五条

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中发现企业主要负责人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应移交有关管理机构予以处理:

(一)企业负责人承担一般经济责任的,移交相应管理部门予以处理;

(二)企业负责人违反党纪政纪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予以处理;

(三)应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刑事责任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六条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所反映出的有关管理问题,企业应及时进行整改,堵塞管理漏洞。省XXX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企业有关整改工作做好后续跟踪审计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XXX公司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二:

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图

省实业公司确定审计时间

一、确定审计事宜 省实业公司主要领导批准 省实业公司拟订审计委托函,省实业公司主要领导签发

1、送交审计委托函给审计机构;

2、同时通知被审计企业负责人

二、审前准备工作(省实业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协调)审计机构接受委托,成立审计组。在审计实施前五日,向被审计企业领导人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被审计企业负责人本人。

1、被审计人单位按审计机构要求,及时准备有关资料;

2、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写出任职期间与经济责任有关的述职报告,于审计工作开始之日送交审计组;

3、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参加被审计单位全体员工或员工代表大会,听取企业负责人述职报告;

4、被审计单位工会组织员工对企业负责人进行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提交审计组。审计组实施审计 审计组实施审计后,向审计机构提交审计报告。提交审计报告前审计组应与被审计人及其所在单位交换意见,并将审计报告和被审计人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一并报送审计机构。审计机构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被审计人及其所在单位10日内提交对征求意见书的书面意见,逾期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为同意审计报告。如提出异议的,审计机构予以复查。

三、审计实施 并就复核后的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人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审计机构审定审计报告后,向省实业公司主要领导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机构与省实业公司主要领导交换意见后,向被审计人及其所在单位下达审计意见。省实业公司指派专人或委托被审计企业负责人所在单位工会将审计意 见传达给员工。

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 篇5

审计法规定,审计署、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每年应分别向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提出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代国务院、本级政府分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一、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涵义与作用 

审计结果报告,是指审计署向国务院总理或地方审计机关向本级政府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的、对上一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监督的结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是指审计机关受政府的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对上一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情况的报告。

两个报告制度的建立对于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1为各级政府审定财政部门编制的财政决算草案提供重要资料和情况,有利于各级政府加强对本级财政收支的管理。各级审计机关是监督国家财政收支的专门机关,是各级政府财政监督的职能部门。它不仅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监督,而且也监督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机关通过每年向本级政府首长提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使各级政府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各级政府作出科学决策,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有利于各级政府在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交财政决算草案前,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为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财政决算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人大常委会加强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按照我国预算管理职权的划分,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本级财政决算。两个报告制度确立以后,各级人大在审查、批准财政决算之前不仅听取财政工作报告,而且还听取审计机关受政府委托所作的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这样,有利于人大常委会全面、客观地掌握政府财政管理情况,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督促政府采取措施,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二、审计结果报告与审计工作报告的关系

审计工作报告是在审计结果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在于,两个报告的核心内容都是相同的,审计结果报告是审计工作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些基本数字、基本情况、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以及主要问题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它们的区别在于:

1报告对象和目的不同。审计结果报告的报告对象是本级政府首脑,其目的在于促进各级政府加强对本级财政收支的管理;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对象是本级人大常委会,其目的在于强化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

2报告的主体不同。审计结果报告的报告人是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人是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是受政府委托向各级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

3报告内容的范围不同。审计结果报告主要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范围则相对广泛,不仅要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还要报告在政府首脑领导下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全面情况。

4报告的侧重点不同。审计结果报告侧重于向政府揭露和反映各部门单位在组织预算执行或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以及加强和完善预算收支管理的建议;审计工作报告应侧重于反映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情况,以及经审计后政府各部门单位采取的纠正和整改措施,充分体现在政府首脑领导下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成效,以及政府接受人大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监督的态度。

三、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程序

关于两个报告的具体程序,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各级审计机关的做法也不尽一致。根据近几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和一些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经验,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掌握的情况和查出的问题形成审计结果报告初稿,审计机关行政首长召集业务工作会议,在充分考虑被审计的本级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报告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定稿后报本级政府(政府首脑)。

2政府(政府首脑)根据审计结果报告反映的情况和揭露的问题,以及政府财政管理和人大监督的不同侧重点,决定如何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并提出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的撰写要求,审计机关据此草拟审计工作报告初稿并提交政府办公会议讨论、修改。这是整个报告程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审计机关在政府领导之下,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内容应该符合政府要求;另一方面,审计机关要向人大讲实情说实话,重点反映人大关心的情况和问题,突出人大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政府征求人大财经委对审计工作报告初稿的意见,并作进一步修改,最后由政府首脑审核定稿。审计工作报告定稿之前征求人大财经委的意见,使之尽可能贴近人大的要求,这样有利于争取主动,避免正式报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时出现偏差,更好地为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决算服务。

4审计机关首长受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并在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后向社会公布,以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

审计署审计报告一般格式 篇6

被审计单位:

审计项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条的规定,xxx(审计单位)派出审计组,自****年**月**日至****年**月**日,对****(被审计单位全称。以下简称****)****(审计通知书列明的审计内容)进行了审计(采用跟踪审计等特殊审计方式的,应当写明审计方式),重点审计了****等单位,对重要事项进行了必要的延伸和追溯。****(简要列明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情况)。

一、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

(1.本部分主要表述被审计单位的背景信息,如被审计单位类型、组织结构;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业务活动及其目标;相关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和业务管理体制;相关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适用的绩效评价标准;相关内部控制及信息系统情况等。

2.本部分反映的内容应当与项目审计目标密切相关。

3.如果引用的数据未经审计核实,应当注明来源。)

二、审计评价意见

审计结果表明,********************************** *****************************************************************************************************************************。

(1.本部分应围绕审计目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其他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评价。

2.本部分既包括正面评价,也包括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的简要概括。

3.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评价意见。

4.评价意见不能与审计发现的问题相矛盾。

5.评价用语要准确、适度,以写实为主。)

三、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

(1.本部分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问题或者其他重要问题以及依法需要移送的问题,但涉嫌犯罪等不宜让被审计单位知悉的除外。

2.反映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问题的,一般应表述违法违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意见及相应的法规依据,或者移送处理意见。

3.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合理归类,按照重要性原则排序。如发现以前审计决定未执行的问题,一般列在当年查出的问题之后。

4.每类问题一般应列有小标题。小标题一般应包含对问题的定性和金额。

5.在引用法律和法规时,一般应列明文件名称、具体条款号及条款内容;在引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时,一般应列明发文单位、文件名称、发文号、具体条款号及条款内容。

6.处理处罚意见应当具体、可落实。

7.审计期间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已经整改的,应当表述有关整改情况。

8.对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核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其他需要研究关注的问题,根据情况可以在本部分表述,或者另列一类“其他需要研究关注的问题”予以反映。)

四、审计建议

******************************************************************************************************************************。

(1.围绕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从政策、体制、制度和管理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2.审计建议的顺序应与反映问题的顺序基本一致。

3.只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特殊情况可简要概括问题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4.审计建议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整改。

5.审计建议的对象一般为被审计单位,如果涉及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其他有关单位,对相关问题应提出“建议被审计单

位商有关单位”共同研究解决的建议。)

对本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xxx(审计单位)将作出审计决定。对其他问题,请****(被审计单位)自收到本报告之日起60日内,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xxx(审计单位)。

本报告及有关整改情况随后将以适当方式公告。

审计环境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研究 篇7

一、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需求

所谓审计环境,是指各种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审计产生、发展和变革的因素的总和,它们的作用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审计的目标定位、职能划分、审计体制的设置、行为过程及审计效果等。具体而言,审计环境对政府资源审计整合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型国企改制上市和海外投资的需要

十六大报告明确了政府审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需要一方面继续原来的财务收支审计,另一方面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目前,大量国有企业随国际竞争的需要加速了改制上市和海外投资的步伐,大多组织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经济业务多样,非常规交易频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调查取证才能完成对其经营决策和业绩的审计评价。其次,在其参与海外基础设施招标投标、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容易爆发商业犯罪和国有资产流失,需要政府审计有效防范,并妥善处理政府审计与海内外投资者的关系,这大大提高了审计的复杂程度,需要有效整合各种审计资源以应对。

(二)环境审计的需要

在我国,环境保护、减排节能是一项基本国策,适时开展环境审计的探索和研究也是政府审计义不容辞的新目标和职能。而环境审计是集环境管理、环境医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诸多学科理论为一身的一门边缘学科,在审计中既需要运用常规审计的基本理论,也是对常规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审计机构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尤其是当技术化程度不断增强时,有时审计人员从所得到的信息中不能得出任何结论。克服这一困难的做法必须是有效整合资源,包括系统外的资源,聘请外部专家,以得到相关权威部门如环境部、资源部等的支持才能有效完成审计新目标。

(三)深入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需要

政府绩效审计主要是对政府行政活动的花费、运作及其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审核,加强财务控制,完善信息反馈,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传递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更具有效率和体现公平性。目前,政府绩效审计已经是西方政府改革所普遍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推动着政府公共行政向民主化管理模式发展。在我国,公民对教育、医疗、住房等与公共需求有关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和项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体现这些领域公共管理的公平性和效益性,需要政府审计开展绩效审计适应这一变革。由于目前我国一些行政管理部门职能重叠、事权分散、办事效率低等现象仍然局部存在,因此,政府审计需要整合配备资源,才能有效完成审计任务并在审计中妥善处理好各种审计关系。

二、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制约

(一)缺乏法规明确支持

目前,《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负有指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责,但对整合利用其审计资源等问题并未做出明确规定,整合的相关条款仅仅散见于一些系统内文件和谈话之中,很不完善。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审计体制的统一性和对应性,地方审计体制参照中央审计体制的“模块”进行复制,这样,在《宪法》和《审计法》的总体框架下,地方各级政府也均未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提出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相关法律规定。因此,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审计资源整合均难以获得经费和其它配套政策的保障,保持持续的机制创新。

(二)政府审计体制的独立性困扰

所谓政府审计体制是政府审计机关的设置、法律地位、隶属关系、职责权限等方面的体系结构和制度的总称。我国属于行政型审计模式,即审计工作对政府负责并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工作,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审计工作与政府各项经济工作紧密结合,有利于加强党和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监督,强化政府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高度统一的经济决策、执行与监督权力,体现“强势政府”的高度权威和执政党对政府的领导,也有利于审计工作获得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充分显示了政府审计体制鲜明的政治性。但缺点在于审计机关对同级政府活动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方面,审计目标和任务取决于领导者的觉悟和重视程度,而行政领导根本没有足够的动力促使审计机构对自身行政绩效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另一方面,特别是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同级政府领导和上级审计部门业务指导的“双重领导”模式,但在组织、经济和人员的配置方面都严重依附于同级政府,审计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审计署掀起的“审计风暴”在地方审计中往往得不到回应,社会对地方审计机构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也随之下降,地方审计机关整合资源既得不到其它行政机构的强力支持,又难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严重制约了整合的力度和深度。

(三)经费拮据

经费独立是确保审计监督独立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前提条件,因为社会审计机构是营利性的,要讲求经济效益,利用其人力资源必须付费。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项目的实施,根据现行审计纪律的要求也应据实支付报酬。但是目前整合政府审计资源面临的一个极为现实的难题就是经费拮据。按照当前管理办法,国家审计经费核拨以审计机关人员数量和审计项目数量为计算基础,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政府予以保证。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将审计机关视同一般的行政单位,按从紧的原则安排,再加上一些地方财力紧张,有些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除去人头费等行政经费后,少之又少,不得不依附或迁就于财政部门甚至被审计单位,严重违背审计的独立性原则。有统计资料显示:多年来,国家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所查出的单位违纪金额都高于地方审计机关所查出的单位违纪金额,最低也是27倍以上,最高则达113倍。这个数据,足以说明地方审计的监督力度远远不够,而经费的缺乏和独立性不够就是很重要的原因。

(四)计算机审计环境下的质量控制不成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方式从桌面审计系统到绕过计算机审计发展到穿过计算机审计再到计算机网络审计方式,几乎已经将所有的审计技术和审计内容都包容到了网络审计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审计人员的观念、素质以及工作方式和技术手段均发生了重大变革,审计人员无时无刻不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政府审计工作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审计缺乏全面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协助审计时,尚缺乏成熟的规范去指导他们执行审计抽样和审计取证,大大增加了审计检查风险。

三、协调矛盾,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由于审计法规、审计体制、审计经费等诸多环境因素的限制,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能满足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审计目标的需要,而纵观以上的制约因素,又主要根源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由于这些制约要素鲜明的政治性和路径依赖特性,即使证明这些制度均衡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但是由于放弃它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因此变革它的成本会高昂到足以阻止变革本身,这样,在短期内改善审计体制以迅速提高政府审计经费、扩展审计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的想法和期盼是不现实的。因此政府审计特别是地方审计机构在现阶段环境下,需要针对审计对象的变化,选择现实性的资源整合途径。

(一)围绕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合理调配审计人力资源

首先打破业务处室界限,实行审计项目负责制度和相应的激励制度;其次,在条件成熟的一些地方,可以通过修订地方性审计法规和条例,对本行政区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领导关系、隶属关系和报告关系等进行改善以适应本地区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努力谋求在本省市范围内,对下属各级政府审计资源进行重组,上下联动,协调配合,把符合具体审计项目需求的人员集中起来优化配置以有效实现审计目标。由于地方政府审计人员数量相对庞大,机械模仿建行等大型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将审计人员集中在省局和省会办公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政府审计,但其设法改善基层审计人员的隶属关系,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改革思路值得学习。

(二)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资源整合原则

虽然在美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政府审计机关将绩效审计项目外包给社会审计机构,同时通过行业组织对参与国家审计的社会审计机构实行资格管理,并规定费用由政府预算和审计对象共同承担是国际通行做法。但在中国,由于审计经费的限制,大量地将政府审计项目外包仍然是不现实的,也缺乏成熟的质量规范制度。因此,我国政府审计的资源整合仍然需要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原则,加强对政府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协同工作能力,加大引进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比率,必要时从外部聘请行业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三)注重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共享

政府审计项目的管理者应注重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将审计结果和审计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和提炼,实现信息化和系统化,以便审计人员充分地予以借鉴、分析和利用,同时促进政府审计与其它经济监督管理机构的资源共享。这需要分三个步骤实现:首先,健全政府审计内部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加强信息反馈,互相促进;其次,主动与税务、物价、工商、监察、银行等部门加强沟通,实现监督工作的有机结合,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或其它授权网站实现资源共享;第三,正确划分信息沟通的权利和义务,资源共享有利于避免对被监督单位的多头审查,节约检查成本,提高监督效率,但受网络信息的时效性和风险性的限制,容易产生检查风险并难以界定责任,因此,科学界定提供、使用和维护信息的权利和责任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质量。

(四)提高外联项目的预算管理并促进规范指导

政府审计机关在负责审计计划制定和外联审计项目的预算管理时,应积累经验、提供充分的证据显示需要外联审计项目中需要聘请的专家、社会审计机构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费用定额等详细的预算数据,以获取政府的经费支持。同时,在指导和监督社会审计机构等按照既定目的和方案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加强规范指导,如在独立性约束、审计抽样、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管理、审计信息保密、职业判断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和规范指导等,避免整合资源的风险,提高整合资源的效益。

总之,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是转型期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产物,体现了新的政治经济环境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在转型期,我国政治体制环境与经济环境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因此,需要认识政府审计环境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准确界定政府审计的目标、职能,协调矛盾,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以健全民主政治体制。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审计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善审计环境。

参考文献

[1]马曙光.政治制度、历史传统与中国政府审计体制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6).

[2]卢家辉.关于整合审计资源的思考[J/OL]http://www.studa.net/Audits/060722/14504098.html.

[3]张庆龙,宋晋芳.公共财政改革与国家审计资源重新配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

[4]尹平.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利弊权衡与改革抉择[J].审计研究,2001(4).

审计研究报告-四川审计厅 篇8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 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评估内部与外部的风险因素,并对审计范围的重点与范围进行明确。其出发点在于审计风险,根据风险因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确保大部分审计资源倾斜于风险较高的审计领域中。现阶段,国内的审计制度并没有一个完整与系统的研究,导致经济审计工作在进行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从发展的实际情况上看,我国的审计模式必须要注重创新,才能确保其顺利进行。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概述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

所谓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是指审计机关评估审计对象的效益性、合法性与真实性后,预计主体需要承担的责任,同时都对损失可性能进行评价。如果在经济审计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按照相关流程进行审计工作,或者是预估方法错误,导致审计意见发表不当,均会造成很大损失。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比较特殊,它既具备一般风险中的特征,同时,也包含自身的特性。首先从环境上而言,审计风险中具备更加复杂的环境,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其审计需要很大的时间跨度,且审计时间紧、任务繁重,这表明审计环境非常复杂,以至于审计风险很难得到合理与有效的控制。其次,审计风险具备较大的隐蔽性,如果企业内部员工相互包庇,则很难发现其中是否存在问题。除此之外,审计内容较多,它包括财务责任、管理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既审计阶段存在,同时,也存在于评价阶段(管理责任评价)。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重要性

以往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类型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制度审计模式与账项审计模式,风险导向模式就是在制度审计与账项审计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它并没有完全沿袭传统的审计方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做出了很多创新。这种新型的审计模式打破了以往的審计观念,在经济审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降低审计风险

从制度审计的角度而言,审计人员主要把重点集中于内部控制系统中,很多潜在风险极易被忽略,若企业内部员工串通,极易出现造假的情况,内部控制系统便无法发挥作用,审计程序也成为摆设,最终会导致审计工作无效。近几年,企业内部人员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企业资金流失,受到较大损失,同时也损害了国家利益。通常情况下,面对这种情况,基本上都将责任归咎于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所承受的责任在无形中增加,建立风险导向模式后,便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规避风险。

(五)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适应性较强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得更为激烈,有些企业为了争取竞争的有利地位,内部出现财务舞弊行为,审计人员已经意识到,若无法彻底了解审计对象,审计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就可避免这些弊端。即使在市场经济如此复杂的条件下,这种审计模式能够评估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更强。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具体应用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就在于评估审计风险,风险的评估需要以审计对象所在环境作为依据,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之前,便可以对审计对象进行调查,评估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审计前了解相关信息

审前工作有利于控制审计风险,使风险降至最低。首先,审计人员要彻底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基本信息,除此之外,还要了解被审计对象所处的环境,例如其所在单位的具体性质、经营目标、管理模式等,另外,还要明确与被审计对象单位相关的信息,例如监管机构、经济政策等,通过了解这些信息,有利于了解内部控制流程。

(二)审计风险评估

在审计工作开始前,审计人员需了解相关信息后,审计人员需对被审计对象所处环境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与辨别,这是审计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另外,还要查问与被审计对象相关的人员。观察财务系统中的各项交易记录,对其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三)科学安排审计工作

审计工作的安排需符合科学规律。评估企业经济审计中存在风险后,便可以风险作为依据,合理安排审计工作。审计工作需要安排的主要内容有审计人员、审计时间、审计重点等。通过合理的安排,可避免审计过程中出现错误,同时,可以根据审计中存在的具体风险计划审计流程,可使其中的重点突出,增强审计的效率与质量。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资源的合理调配非常重要,这是审计风险评估中的重要内容,应该选择具备丰富经验的审计人员对审计资源进行分配,有利于实现审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除此之外,审计人员还需具备谨慎与怀疑的态度,当掌握审计证据后,需通过各种方式测试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反复核实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确保其真实性,一旦发现其中存在虚假信息,要及时上报。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情况,适度增加测试程序,控制审计风险。

▲▲三、审计工作的改进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了解审计流程,有利于确保审计的高效性。可考虑建立一支专业的审计队伍,强化对审计人员的培训,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还需要完善审计制度,有利于确保经济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首先需要完善的就是审计操作,企业内部可建立有效的操作规范制度,对审计风险的具体流程进行明确,同时,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实现企业内控制度、资源配置的规范化,通过建立审计制度,有利于使审计质量得到提升。还可以对审计体制进行深度改革,在内部审计中,它只具备相对性的独立,通过审计制度的改革,可以使审计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在审计过程中,可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有利于确保审计的正确性。审计工作可以引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并建立一个独立的数据库资料,抽样统计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

▲▲四、结束语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规避风险,同时,还可以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经济责任审计属于经济监督制度中的范畴,同时,它还十分具备中国特色,它是审计中的一种创新手段。对于经济审计而言,评估风险是其中的重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可使审计效率大大提升,同时,也有利于确保审计质量的提高,降低审计过程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菁婉,周萍,董学彩等.风险导向审计下的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研究——以安徽一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11

[2]郝玉贵,陈丽君.法律风险、政治联系与风险导向审计定价——基于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

[3]李淑颖.大型国企隐性福利形成原因及约束机制探讨——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数据分析[J].商业时代,2013;22

[4]郝玉贵,陈丽君.法律风险、政治联系与风险导向审计定价——基于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

[5]余海军.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构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3;14

上一篇:我再不骄傲了作文350字下一篇:召开保险公司会议通知